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一节正统文学的衰微和拟古主义的兴起

元朝对汉族文化进行了极度摧残,明朝立国以后,朱元璋把一切尽复汉制,他一面铲除胡俗,一面积极鼓励中国的旧文教,收集图书,制作礼乐,设立学校,重兴科举。明成祖永乐年间。又集2000多人编撰了2万余卷的《永乐大典》。明初的一系列措施,对汉族文化的恢复与建设是有益的。

但是,明代科举制度恢复以后,以八股取士,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和《朱子集注》。一代读书人都把精力用到了八股文上,以求升官发财,有剩余精力的才用之于文艺。因此从明朝开国以后的一百多年见,被视为正统文学的诗词虽然也有不少作品,数量上并不比唐诗弱,但其本质和精神却相差甚远。所以说,八股文的影响和文人学士的实用主义,造成了正统文学的衰微。

一、宋濂、刘基和高启

明代前期,比较著名的作家、诗人有宋濂、刘基和高启。

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招募入朝做官,后因事受牵连,在遭贬途中死去。

《明史·文苑传》:“明初文学之士,承元季虞(集)、柳(贯)、黄(缙)、吴(莱)之后,师友讲贯,学有本原。宋濂、王祎、方孝孺以文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刘基、袁凯以诗著。其他胜代遗逸,风流标映,不可指数,盖蔚然称盛矣。”

尽管评价很高,实际上他们的作品既没有伟大的气魄,也没有独创的精神。

宋濂作为朱元璋所谓的“开国文臣之首”,经历了元亡明立的过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有一定的现实性,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小环传》。他的文学思想是力主“宗经”,他以孟子为正统,而把其他违背“温柔敦厚”的文章,一律斥为“非文也”。

从总体上看,宋濂的文章只能算是雍容典雅,很多文章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

可以说,宋濂是台阁体的先驱。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直接参与了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朱元璋一起定下了八股取士的形式以及科举考试的内容。他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最后也是为朱元璋所害。

刘基“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他于元末写的寓言体的杂文最为出色,主要收录在《郁离子》之中,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散文成就较高,如《卖柑者言》等。

他的文章较有唐、宋古文的余韵,强调“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但基本上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作。和宋濂是一样的。

高启(1336—1374),字季迪,江苏长洲人,曾被朱元璋召入编修元史。后来坚辞户部侍郎,退隐青丘,被腰斩于南京。

高启论诗,主张“兼师众长”,“时至心融,浑然自成”,认为“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

高启可以说是开始模拟古人的先驱之一,他的诗都是拟古之作。《四库提要》: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气,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特其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向存乎其间。

由此可见,高启这个人才华横溢是无异的,但他处处摹仿别人,都是寄人篱下,所以丧失了自己的确精神个性,没有自己的风格。但因为他有超拔的才情,他的诗作有不少是可读的,成就也是不错的,可谓是明代成就最大的诗人。高启以七言歌行见长,《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其代表作之一。

高启的模拟是普遍的,到了林鸿、高棅,就渐渐形成了专重盛唐的观念。

林鸿是明初闽派诗人的代表,他在当时的诗坛相当有势力,他论诗的观点是:汉魏骨气虽雄,而菁华不见。晋祖元虚,宋尚条畅,齐梁以下,但务春华少秋实,惟唐作者可谓大成。然贞观尚习故陋,神龙渐变长调,开元、天宝见,声

律大备,学者当以是为楷式。(《明史·文苑传》)

高棅同意林鸿的观点,编辑了《唐诗品汇》百卷,建立了诗必盛唐的规则。他把唐诗分为四个阶段:初唐为正始,作为唐诗的开端;将盛溏分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定为唐诗之正统;中唐为继承;晚唐为余响。他认为学诗就要学习盛唐之诗。

由此可见,拟古主义在明代初年就已经发生了,不过尚没有走向极端。

二、台阁体

在拟古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

明代从永乐(1403)至成化(1465)年间,政治安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文学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宰辅权臣领导的台阁体。他们的作品基本上是歌功颂德、温柔平和的应酬文字,多写朝贺宸游、巡狩征伐、官场迎送、宣扬帝王威德、歌咏太平盛世。艺术上追求尚雅、尚法、尚平易、尚流利,风格仿照欧阳修。号称词气安闲、雍容典雅

文人学士应举高中以后,争向模仿,可谓是千篇一律,索然寡味,毫无文学价值可言。

紧随台阁体的是茶陵诗派,代表人物是李东阳。他以台阁大臣的地位,立朝50年,推奖后人,门生满天下,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他的诗作虽然比“三杨”好一些,其实还是台阁体的典型,创作上并没有脱去台阁体的倾向。他强调要宗法杜甫,要求诗歌要在“悠扬委曲”之中追求起伏顿挫之美,只是注重学习杜甫诗歌的形式,而非精神。

这一时期,和台阁体截然不同的是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人,为官清正,深得民心。蒙古瓦剌部袭击北京,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于谦是主战派,力主出兵打击蒙古。后来英宗还朝后,被斩。于谦的诗多忧国忧民之作,能够直抒胸臆,和台阁体的酬和之作相比,显得清新自然而言之有物。

三、前七子

到了成化、正德(1506)年间,出现了王守仁的“心学”运动。为反对程朱理学,反对八股文和台阁体的文风,出现了“前七子”。他们继承了明初的复古主义观念,提出了复古主义的文学主张。

前七子是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李梦阳和何景明是“前七子”的领袖。“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可以概括为两点:

1、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他们拟古的目标是:文章以秦汉为准则,五言诗拟汉魏及于六朝,七古、近体则以盛唐为依归。

李梦阳的观点是:“夫诗,宣志而道和者也。故贵宛不贵险,贵质不贵靡,贵情不贵繁,贵融洽不贵工巧。故曰:“闻其乐而知其德。”故音也者,愚智之大防,庄诐(bi)简侈浮孚之界分也。至元、白、韩、孟、皮、陆之徒出,始连联斗押,累数千言不相下,此何异于入世攫金,登场角戏也。”

在这里,李梦阳没有想到文学发展进化的道理,死守着文学是古代的好,因此,除盛唐之外,他对元、白、陆等诗人甚为不满。

何景明在《杂诗》中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李梦阳对宋代文学更是瞧不起:“宋儒兴而古之文废”,“诗至唐则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

由此可见李梦阳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他提倡学习古人的格调,遵循古人的法式,所谓“高古者格,宛亮者调”。由于他拘泥于古人的法式,而不知道文学的进化,所以就容易陷于形式主义的摹拟。

何景明的文学思想和李梦阳有所不同,他说他自己:“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比较重视意象的合于自然,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一文中,他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二人的分歧。即同为学古,一重形迹,一重神情。虽然如此,二人在复古的根本上并没有大的分别。

“前七子”通过分析历代诗文以后,得出的结论是:秦汉以后无文,盛唐以后无诗。他们告戒文学青年,要走文学的正路,千万不要读西京以后之文,盛唐以后之诗。

2、摹拟为文学创作的途径。

他们认为,秦汉之文,盛唐之诗,虽然各家风格不同,光彩自异,都有各自的方法,后人应该像临帖一样,一字一句地摹拟下去,渐渐就可以得到古人的精髓,然后可以自成名家。

李梦阳告诉他的学生说:“今人摹临古帖,不嫌大似,诗文何独不然?”

摹拟的结果,是做了古人的奴隶,作品变成了古人的影子。又怎么能有自己独创的风格和精神,自成一派呢?岂不知文学的创作来源于生活,风格的形成源自于创新。

李、何之辈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文坛的浅陋,因此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但结果正如《四库提要》的评价:

明自洪武以来,运当开国,多昌明博大之音,成化以后,安享太平,多台阁雍容之作,愈久愈弊,陈陈相因,遂至啴(chan)缓冗沓,千篇一律。梦阳振起痿痹,使天下复知有古书,不可谓无功。而盛气矜心,矫枉过正。……平心而论,其诗才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而古体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其文则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明人与其诗并重,未免怵(处)于盛名。

四、后七子

到明嘉靖、万历年间,后七子出现了,他们推崇前七子的主张,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七子”是: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这些人多数头脑比较聪明,博闻强记,拥护前七子,结社宣传,狂傲偏激。《李攀龙传》上说:

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攀龙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惧无足观,于朝独推梦阳,诸子翕然合之,非是则诋为宋学。攀龙才思劲骛,名最高,独心重王世贞,天下并称王、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

李攀龙去世后,王世贞主盟文坛达二十年之久,“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其

论诗,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而藻饰太甚。晚年,攻者渐起。”

《艺苑卮言》:“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

《徐汝思诗集序》曰:“盛唐之于诗也,其气完,其声铿以平,其色丽以雅,其力沉而雄,其言融而无迹。故曰:盛唐其则也。”

可见,他们复古的主张与前七子是如出一辙。后七子在大力主张摹拟的同时,还自吹自擂,对不同意见则打击压制,摹拟的丑行、作品的虚伪更过于前七子。

《四库提要》云:

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故艾南英《天佣子集》有曰“后生小子,不必读书,不必作文,但架上有《四部稿》,每遇应酬,顷刻裁割,便可成篇……绚烂夺目。细案之,一腐套耳。

前后七子的文学思想风靡了一百多年。对其反抗的先有唐宋派,到明代晚期产生的公安派、竟陵派的新文学运动,对复古主义进行了严厉打击终于使其销声匿迹。

五、唐宋派

在前、后七子之间出现的唐宋派,是反对“七子”们拟古的。

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和“七子”的拟古是完全不同的。

王慎中(1509—1559),字思道,福建晋江人。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武进人。茅坤(1512—1601),字顺甫,归安人,别好鹿门。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昆山人。唐宋派擅长文章写作,于诗则一般。

王慎中认为:“学六经史汉最得旨趣根源者,莫如韩欧曾苏诸名家”,和七子不读唐以后的文明显不同。在唐宋文中,他特别推崇曾巩,认为曾文“信乎能道其中之所欲言,而不醇不该之蔽亦少矣”。“道其中之所欲言”,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摹拟抄袭的拟古主义有了本质的区别。

唐顺之《与洪方洲书》中提到了“直抒胸臆”的主张,提出了“本色”的文学概念:

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谓本色。此为上乘文字。

对于古文遗产,他和王慎中一样,既推崇三代两汉文的传统地位,也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

茅坤,进一步肯定唐宋之文,他以为一切传统名文和八家文所以动人,“盖各得其物之情而肆于心故也,而固非区区文字之激射者”。他认为心物完全相印,才能写出好文章。他强调文章家要体察物情,莫逆于心,而不是简单地求之于“心源”。他通过《八大家文钞》评选,更明确地对八大家的文章给予肯定和提倡。

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最著名的是归有光。当时王世贞的声势很大,他“力相排抵,目为庸妄巨子”,他在《项思尧文集序》中说:

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相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之巨子以倡导之欤。

《与沈敬甫书》:今世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而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谓悼叹耳。

他讽刺拟古主义者“颇好剪纸染采之花,遂不知复有树上天生花也”。他把生活琐事引入到“载道”的“古文”中来,使文章密切地和生活相联系,写出了面目清新的作品。他善于即事抒情,纡徐平淡,亲切动人,所谓“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如他的著名作品《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都有这样的特点。

总结唐宋派的文学观点,有以下两点:

1每个时代的文学和作家都有各自的个性,因此写文章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落入俗套。

2好的作品不在于较声律,雕文句,如邯郸学步一样亦步亦趋,而在于直抒胸臆,信手写来,如写家书一般,写出有骨肉有感情的文字。

唐宋派的本色论的文学观,实际上开启了公安派主张性灵文学的先声。

明代诗文发展概况

袁明玉 中文一班 2008221102110040 明代诗文发展概况 时间流派或文 学现象代表人 物 主要作品创作风格或创作主张产生背景主要文学 成就 明代前期明初诗坛“吴中 四杰”: 高启、杨 基、张 羽、徐 贲,袁凯高启《吴越记 游》 杨基《忆昔行赠 杨仲享》 袁凯《江上早 秋》 表现时代的创伤与个 人的遭际以及诗人在 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 忧郁与彷徨,基调凝重 悲怆。 元末明初 的战乱; 开国之后 明太祖的 政治整 饬。 多写个人 真实感受, 读来感觉 真切。 明初文坛宋濂 刘基宋濂《秦士录》 刘基《郁离子》 主张“文以明道”注重 “以道为文”的文道一 元论。 同上人物传记, 寓言散文 及记事写 景之作成 就突出,尤 具有代表 性。 台阁体杨士奇 杨荣 杨溥杨士奇《赐游西 苑同诸学士作》 杨荣《随驾幸南 海子》 内容贫乏,多是应制、 颂德之作。艺术上讲究 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这些诗人 多是身居 要职,生 活较为优 裕;国家 太平加上 政治统治 较严,导 致诗人视 角狭窄。 茶陵体李东阳 谢铎李东阳《春至》 《茶陵竹枝歌》 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对声调节奏掌握。 台阁体束 缚文学发 展。 侧重反映 个人生活 与精神状 况的内容; 对前复古 七子有影 响。

明代中期复古前七 子李梦阳 何景明 李梦阳《自从 行》 何景明《点兵 行》《津市打渔 歌》 提出重视真情表现的 主情论调,反对用一种 道德模式去塑造不同 人物。强调文学自身的 价值,另外,还重视时 政,写出一些针砭时事 的作品。 但过多重视古人诗文 法度格调,影响了作家 情感自由的充分表达。 他们对文 学现状的 不满与对 文学本质 的理解, “真诗在 民间”之 说,反映前 七子文学 观念由雅 向俗转变 的一种特 征,散发出 浓烈的庶 民化气息。 复古后七子王世贞 李攀龙 谢榛 王世贞《伤古 柟》 谢榛《渡黄河》 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 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 于强化和具体,同时也 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 但过分注重对古体的 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 蹈袭的窠臼。 在复古的 旗帜下,努 力为文学 寻求一席 独立的地 位。 在重视文 学独立的 基础上,增 强了对文 学本质的 理解。 嘉靖唐宋派王慎中 唐顺之 茅坤 归有光唐顺之《任光禄 竹溪记》 归有光《项脊轩 志》 创作风格主张效法唐 宋,提倡唐宋文风。强 调文以明道。 但过于追求理正法严, 不免失之于沉滞。 将李梦 阳、何景 明等前七 子作为反 拨对象。 产生了一 些含有文 学意味的 篇章。 晚明童心说李贽李贽《焚书》《赞 刘谐》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 今年精神,强调人的个 性与自身的价值,否定 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 上的地位。 对晚明社 会反抗传 统系统体 系起着启 蒙作用。 公安派袁宏道 袁中道 袁宗道袁宏道《叙小修 诗》 袁中道《听泉》 以“性灵说”为核心的 文学主张,直写胸臆的 抒情特征,清新轻逸的 艺术风格“引古人之精 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诗归》。 但矫枉过正,从“独抒 性灵”走向俚俗肤浅的 “其诗文 变板重为 轻巧,变粉 饰为本色, 致天下耳 目于一 新。”—— 《四库全

明代诗文、散曲、戏剧

?第三章明代诗文 ?流派众多,观点各异,地域色彩浓厚 ?一、高启、宋濂、刘基 ?(一)高启 ?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高启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作体现了元末的文学精神。 ?《青丘子歌》 ?“居闲厌寂寞,从仕愁羁”《晓起春望》 ?“行忧釜见夺,谒恐冠遭溺”《答衍师见赠》 ?《孤鹤篇》: ?《新蝉》:“隔叶栖身稳,移柯忽意惊。” ?《月林清影》:“流藻舞波寒,惊虬翔壑冷。” ?《次韵内弟周思敬秋夜同饮白莲寺池上》:“竹动鸟惊梦,草凉虫语悲。” ?《雨中客僧舍》:“客梦方暂适,竹间风雨惊。” ?《宴顾使君东亭隔帘观竹下舞妓》:“玉钩正荡月,罗袖忽惊风。”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江上见逃民家》 ?《倦寻芳·晓鸡》(词) ?《宫女图》 ?《步至东皋》: ?(二)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 ?宋濂是明太祖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文人。 ?“文以明道” ?“非专指辞翰之文” 《文原》 ?“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 ?“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世不复有文” 《徐教授文集序》 ?《王冕传》: 《秦士录》、《李疑传》、《杜环小传》 ?(三)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卖柑者言》 ?《郁离子》 ?《买马词》、《畦桑词》、《筑城词》 ?《感怀》: ?二、台阁体和茶陵派 ?(一)台阁体 ?台阁体指以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1、密切结合官方意识形态即程朱理学,故表现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 概述: 明代诗文作家多,仅《明诗综》收录诗人3400多家,著录于《千顷堂书目》的明人别集有4900多种。衰微的原因: 1、诗文自宋以后已逐步转化为文学中最保守的领域; 2、明王朝大力推行文化专制。 明代诗文分期: 前期:明太祖洪武元年到宪宗成化年间(1368-1487) 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年间(1488-1572) 后期:神宗万历年间到明亡(1573-1644) 第九章明代前期诗文 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 一、诗歌 明初诗歌以“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和刘基、袁凯为代表。明初众诗人中,高启成就最高。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苏州)人。其《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待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高启是明代诗人第一人。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五集,二千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九百三十七首。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四库提要》:“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青丘子歌》: 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志趣,而且描写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青丘子,瞿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寓感》其一: 人生处宇内,行止无定依。唯当乘大化,逍遥随所归。 其二: 怀古复慨今,百念纷相投。胶扰得丧间,若与方寸仇。安知广成子,冥卧昆仑丘。无营亦无想,八表神独游。 又如《池上雁》P54: 野性不受畜,逍遥恋江渚。冥飞惜未高,偶为弋者取。幸来君园中,华沼得游处,虽蒙惠养恩,饱饲贷庖煮。终焉怀惭惊,不复少容与。耿耿宵光迟,摵摵寒响聚。风露秋丛阴,孤宿敛残羽。岂无凫与骛,相顾非旧侣。朔漠饶燕云,梦泽多楚雨。遐乡万里外,哀鸣每延伫。犹怀主恩深,未忍轻远举。傥令寄边音,申报聊自许。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P55: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股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关键词:文与道的关系、复古与反复古 相关人物与团体:高启、宋濂、刘基、三杨与“台阁诗人”、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唐宋派、王世贞与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与几社复社 特点:市民阶层发展,自我价值和个性自由觉醒;在扬弃中标新立异,有好走极端、矫枉过正之嫌;关于文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过于片面;文人的团体意识以及流派意识更加自觉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 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1、高启 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高启为“海内诗宗”,他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其元末的诗歌,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2、宋濂 “一代之宗”的宋濂则极力宣扬道统,强调为文必须养气。为文皆透出儒者气象。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其文笔力雄健,气势浑厚,文风雍容浑穆,醇正温润,语言自然洗练,平易畅达。 3、刘基 他的散文继承了密切关心现实的传统,多触及世风时弊,包孕着抑郁不平之气。其文多作于元末,体裁多样,而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代表作《卖柑者言》假借卖柑者之口,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在艺术上富于形象性;散文集《郁离子》,通过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和发人深思的议论,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古奥奇谲,寄兴深远,在思想上具有创造性。他的散文“气昌而奇”,风格古朴雄放,想象奇特丰富,笔锋犀利,气势遒劲,往往是夹叙夹议,曲折有致。有《诚意伯文集》。

明朝于谦诗词大全|明朝经典诗词大全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 从古至今,诗词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感古十四首》 年代: 明作者: 陈第 古之大雅,刚柔迭居。 伊谁实似,蔺氏相如。 秦王鼓缶,廉颇避车。 挺挺其劲,揖揖其虚。 展转变化,一龙一鱼。 去之千载,英风若初。 云何鄙士,强吐弱茹。 于私则急,于国则疏。 《感古十四首》 年代: 明作者: 陈第 昔人事主,弥砺厥心。 岂无过动,终不愧人。 先轸慢唾,鬻拳兵临。 箕役致命,伯宫自刑。 英英风烈,丹青古今。 去之千古,肃肃我钦。 菩萨蛮 杨基(1326-1378?)

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花月两模糊,隔窗看欲无。 月华今夜黑,全见梨花白。花也笑姮娥,让他春色多。 浣溪沙上巳 软翠冠儿簇海棠,砑罗衫子绣丁香。闭来水上踏青阳。 风暖有人能作伴,日长无事可思量。水流花落任匆忙。 清平乐 欺烟困雨,拂拂愁千缕。曾把腰枝羞舞女,赢得轻盈如许。 犹寒未暖时光,将昏渐晓池塘。记取春来杨柳,风流全在轻黄。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念奴娇春雪咏兰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芷珠宫阙。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鴃。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画堂春雨中杏花 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忆昔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玉颜寂寞淡红飘,无那今宵。 诉衷情春游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明代诗文流派

明代诗文流派 诗文流派代表人物因何得名主要特点 台阁体杨士奇、杨溥、杨 荣因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 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 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茶陵派李东阳、谢铎、张 泰、邵宝等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南茶陵人李 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称茶陵派 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 “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 特点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 徐祯卿、边贡、康 海、王九思、王廷 相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 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 贡等七人组成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 派,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 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 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 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 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 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吴 国伦、宗臣、徐中 行、梁有誉等 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 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 复古的文学流派,称后七子 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 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他 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 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 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 茅坤、归有光 因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 必盛唐”的的主张而得名 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 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 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 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 童心说李贽因主张而得名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 文学观念 ①以“异端“自居②人的自然情性,不依傍 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 袁中道 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 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 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 奥,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 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 学流派,因此称竟陵派 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 跃精神的衰落。 复社张溥、张采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 因名曰“复社” “兴复古学,务为有用”。文学上反对公安 派、竟陵派末流空谈性灵、不问时事倾向, 重新标举“复古”,为现实斗争服务。 几社陈子龙、夏完淳他们鼓吹"绝学有再兴之几,而得知几神 之义"(杜春登《社事始末》),故名"几社 "。 ①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斗争的组织。② 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同。③表达 刚烈的民族气节和激越的爱国精神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

目录 1.高启《梅花》 2.王守仁《龙潭夜坐》 3.谢榛《秋日怀弟》 4.扬基《春草》 5.高启《黄氏延绿轩》 6.薛慧《泛舟》 7.李梦阳《秋望》 8.X羽《一鹭图》 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 10.屈大均《摄山秋夕》 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 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3.于谦《上太行》 14.李攀龙《某》 15.孙承宗《二月闻雁》 16.吴承恩《舟行》 17.谢榛《苦雨后感怀》 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 19.袁中道《夜泉》 20.沈周《栀子花诗》 21.徐祯卿《济上作》 22.X弼《渡江》 23.高启《春暮西园》 24.李攀龙《出郭》 26.X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27.袁中道《朝耕》 28.贝琼《经故内》 29.徐渭《题墨葡萄诗》 30.粱辰鱼《屈原墓》 31王世贞《九日风阻X家口》 32.扬基《闻邻船吹笛》 33.于谦《咏煤炭》 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 35.王世贞《登太白楼》 36.吴嘉纪《落叶》 37.X基《过南旺守闸》 38.徐贲《写意》 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40.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 41.陶安《泊江州》 42.黄峨《又寄升庵》 43.李东阳《九日渡江》 44.高翥《秋日》

45.戴珙《盟台夕照》 46.茅坤《夜泊钱塘》 47.孙承宗《渔家》 48.袁凯《江上早行》 49.高启《孤雁》 50.王灿《客中》 51.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 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X三游山》 53.王稚登《新春感事》 54.徐祯卿《偶见》 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 56.何景明《竹枝词》 57.徐渭《龛山凯歌》 58.金銮《柳堤》 59.高启《卖花词》 60.顾文昱《白雁》 61.戚继光《马上作》 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竹枝词·其二》 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 64.丘浚《五指山》 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 66.王阳明《寻春》 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 68.唐寅《画鸡》 69.高启《晚次西陵馆》 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 71.杨基《梦游西湖》 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某》 73.高启《寻胡隐君》 74.孟洋《烟》 75.韩洽《闻雁》 76.何景明《雨夜》 77.戚继光《登舍身台》 78.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 79.谢榛《秋兴》杜甫《秋兴(其三)》 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81.夏完淳《别云间》 82.谢榛《渡黄河》 83.袁凯《白燕》 84.王世贞《宿香山寺》 86.康海《冬》 87.李昌祺《归自某》 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89.孙承宗《二月闻雁》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一节正统文学的衰微和拟古主义的兴起 元朝对汉族文化进行了极度摧残,明朝立国以后,朱元璋把一切尽复汉制,他一面铲除胡俗,一面积极鼓励中国的旧文教,收集图书,制作礼乐,设立学校,重兴科举。明成祖永乐年间。又集2000多人编撰了2万余卷的《永乐大典》。明初的一系列措施,对汉族文化的恢复与建设是有益的。 但是,明代科举制度恢复以后,以八股取士,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和《朱子集注》。一代读书人都把精力用到了八股文上,以求升官发财,有剩余精力的才用之于文艺。因此从明朝开国以后的一百多年见,被视为正统文学的诗词虽然也有不少作品,数量上并不比唐诗弱,但其本质和精神却相差甚远。所以说,八股文的影响和文人学士的实用主义,造成了正统文学的衰微。 一、宋濂、刘基和高启 明代前期,比较著名的作家、诗人有宋濂、刘基和高启。 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招募入朝做官,后因事受牵连,在遭贬途中死去。 《明史·文苑传》:“明初文学之士,承元季虞(集)、柳(贯)、黄(缙)、吴(莱)之后,师友讲贯,学有本原。宋濂、王祎、方孝孺以文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刘基、袁凯以诗著。其他胜代遗逸,风流标映,不可指数,盖蔚然称盛矣。” 尽管评价很高,实际上他们的作品既没有伟大的气魄,也没有独创的精神。 宋濂作为朱元璋所谓的“开国文臣之首”,经历了元亡明立的过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有一定的现实性,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小环传》。他的文学思想是力主“宗经”,他以孟子为正统,而把其他违背“温柔敦厚”的文章,一律斥为“非文也”。 从总体上看,宋濂的文章只能算是雍容典雅,很多文章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

高启与明代诗歌_曾庆雨

2008年1月 第25卷第1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Y unnan N ati onaliti es U niversity V o l 25,N o 1Jan .2008 收稿日期 2006-10-12 作者简介 曾庆雨(1961-),女,四川成都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高启与明代诗歌 曾庆雨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摘 要:高启诗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作品中浸淫着的朴实和率真。他诗中那种!臞而清?的风格,对中晚明时期及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可谓开了明诗创作中简单率直的诗歌风气之先声。高启对明代诗歌的影响不仅仅是复古的诗学理论主张的提出。他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在于,他是我国文坛上不以诗名谋功名的第一人。 关键词:高启;明代诗歌;文人意识 中图分类号 I20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67X (2008)01-0133-03 高启,字季迪,号青丘子,是元明两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高启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在经历了元代末世的离乱后,终被腰斩于明代承平的洪武七年,即公元1347年,时年仅39岁。他的死曾震慑了当时的整个文坛,成为明代百年文事凋敝伊始的标志。但他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风格一直对明代及其以后的诗歌创作理念和批评思想产生着影响。 一 高启的文学思想主要是学古,且强调诗要重!格?。他在#独菴集序?中指出:!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真体,意以达其精,趣以臻其妙也。体不变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精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甚微。三者即得,%%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 [1] 高启的这些文 学主张是在对前代文学进行了潜心研究,并有感于当时诗坛向尖新工丽和追求偏执之美的流向而提出的。高启虽提出!师古?理论,但他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复古主义者。高启一方面主张依傍古人的诗学实践,重视典范的创作技巧。另一方面,他更为强调学古应做到!心融?,追求的是融会贯通,以!免夫偏执之弊?。他认为,吸收前人诗作的艺术技巧,目的在于提高自身诗歌创作中的变通手段,不拘泥于派系或风格。因此,他要!兼师众长,随事摹拟?来完备自己的创作技巧。即!师古?恰不似古, !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最终创 出自己的新风格。他的这一文学思想,对后来明代中期文坛复古思潮的另一流派&&& !后七子?有 着显在的影响。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曾指出:!模拟之妙者,分歧逞力,穷势尽态,不唯敌手,兼之无跡,方为得耳。?很明显,王世贞认为对前人的模仿的最佳之境是!无跡?,只有达到此境界的人,才是真正把创作的精髓学到了。故而他对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学古而!食古不化?十分不屑,他明确否定那种!模临?古人的学诗方法。王世贞认为,学古不化则诗无新意可言,无个性可言。他强调诗要表达!性情之真?,所谓!冥通于性灵,神独诣独往?,他要求诗要能创新。通过这些理论主张不难看出,王世贞与高启文学思想的某种相通之处。 高启不仅从理论上提出创新诗的风格,抒发真性情的思想,在创作实践上更是努力去实践这一理论。#明十三家诗选?评其诗是: !才气豪健而不 剑拔弩张,辞采秀逸而不字雕句绘。俊亮之节,醇雅之音,%%有明代学古而化,不泥其跡者唯此一人。?虽然#四库提要?批评他:!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故备有古人之格,反不能名启为何格。?尽管由于诗人的早逝,在诗作风格上,高启还来不及完全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故而其诗作确有风格杂陈的现象存在,但以现在存留的高启的大量诗作来看,我们还是能够窥见出他已具有的风格雏形。高启诗最为显著的就是作品中浸淫着朴实与率真。他的诗中具有那种!臞而清? & 133&

明朝洪应明名言名句诗词大全

明朝洪应明名言名句诗词大全 年代:明朝洪应明作品:《菜根谭》洪应明简介: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藉贯不详,有《菜根谭》传世。根据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我们得知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洪应明生活的年代,明朝已全面走向衰败,这不仅表现在朝纲废弛,吏治黑暗上,整个社会、文化也呈现江河日下之势,这一点从稍前于《菜根谭》问世的《金瓶梅》中已可见一斑。一些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仕途的风波挫折之后,纷纷退隐江湖。他们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违心迎合鄙琐的社会风气,于是,表现隐者高逸超脱情怀的作品大量出现,《菜根谭》就是其中的代表。总的来说,《菜根谭》反映了明代知识分子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或者说,是著者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释家出世思想和道教无为思想,结合自身体验,形成的一套出世人世的法则。明朝洪应明名言名句诗词大全1、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洪应明《菜根谭》 2、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洪应明《菜根谭》 3、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洪应明《菜根谭》 4、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洪应明《菜根谭》

5、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洪应明《菜根谭》 6、热闹中著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洪应明《菜根谭》 7、鹰立如眠,虎行似病,正是它摄人噬人的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洪应明《菜根谭》8、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洪应明《菜根谭》 9、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洪应明《菜根谭》 10、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洪应明《菜根谭》 11、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洪应明《菜根谭》 12、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洪应明《莱根谭》 13、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洪应明《菜根谭》 14、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洪应明《菜根谭》

第九章 明代诗文的发展演变

第十六章明代诗文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明代前期诗文 一、明初诗文 明初诗人有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等,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其中高启最有成就的诗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因而其作品带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反映当时的战乱生活。 在散文领域,宋濂与刘基成就最高。宋濂在当时文名甚著,据《明史》记载,宋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就连“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但由于他主张创作“文以明道”,因此散文创作多道学气,但是像《秦士录》《环翠亭记》等往往不落俗套而简洁生动,有一定的成就。刘基的散文创作,与宋濂并称,其寓言散文《郁离子》往往深入浅出,寓意深刻,短小活泼,可读性强,如《卖柑者言》。 二、台阁体与茶陵派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当时的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创作了一些应制、题赠、酬应的“颂圣德,歌太平”的作品,而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人称他们诗歌风格为“台阁体”。 台阁体诗是一股形式主义的诗歌创作逆流。 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代之而起的是茶陵诗派。该诗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等人。 李东阳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以为“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镜川先生诗集序》)。其主张对当时的文坛如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诗文流派 明代中后期诗文创作的特点是流派纷呈,它们的成就虽然远不能和小说戏曲相比,但是它们或同时并起,或先后相承,在具体从事诗文创作的同时,还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甚而互相争论,形成此时诗文创作的热闹局面。 一、“前七子” 前七子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明史·文苑传》称,“梦阳才思雄骛,卓然以复古自命”,“又与景明、帧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他们先后中进士,在京任职,不时聚会,开始诗酒酬和,研讨艺文。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主张,产生了极大影响,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二、“后七子”

列表说明代诗文流派

一、列表说明明代诗文流派(20’) 诗文流派代表人物因何得名主要特点 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 所谓“台阁体”,其倡导人都是 “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 阁体”朝廷重臣主张“宗经”主张师古模拟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均历事永乐、洪熙、宣德、 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 正统时间时以大学士辅政,人称 “三杨”内容是多歌功颂德,分时现实,艺术上追求雅正,流于平庸 茶陵派李东阳谢锋、张泰及 “李门六君子”因地名而得名改派领袖李东 阳为湖南茶陵人 ①探索唐诗的声调,试图以雄浑 之体改变萎弱诗风。②作品平 庸,缺乏新意,成为后来拟古主 义的先声。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 卿、边贡、康海、王九 思、王廷相为区别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 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 称前七子 ①复古②贵远贱近③由“崇古” 而“拟古” 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谢榛、 宗臣、梁有誉、徐中行、 吴国论因在前七子之后,受李梦阳、何 景明等人的影响,继续提倡复 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 更为浩大,世称后七子 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 古不行,诗不古不成 吴中四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徵明、 徐祯卿即将那四才子,因生活在江苏苏 州(吴中地区)且才华横溢 才情奔放、任意挥洒、自写胸次、 语浅而意隽 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茅坤、 归有光因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文必 秦汉,诗必盛唐”的的主张得名 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②主要成 就散文 童心说李贽因主张而得名在文中提出了 “童心”的文学观念①以“异端“自居②人的自然情性,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 道因籍贯而得名三人都是湖北公 安人 ①文随时变,反对盲目尊古②主 要成就散文③打破古文的成规, 脱尽模拟习气,语言干净流利, 不事雕琢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因籍贯而得名①幽情单绪②孤行静记,清新隽 永③把文学引入逃避世俗的虚 幻之境 复社张溥因社团名字而得名①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斗争 的组织②反清复明,爱国思想 几社陈子龙、夏完淳、瞿式 耜、张煌言因社团的性质而得名①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斗争 的组织②表达刚烈的民族气节 和激越的爱国精神 豫章社艾南英因籍贯而得名①反对前后七子,推崇唐宋派散 文②笔触锋利,语言简淡

明代诗文发展

明代文学前期——太祖建国到宪宗成化末年(1368—1487) 诗文领域,以“三杨”为代表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的盛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不仅缺乏真情实感,而且缺乏宋人的气节;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明代文学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1488—1572) 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 明代文学后期——万历到明末(1573—1644) 作为传统文体的诗歌和散文,在变革历程中步履则要相对艰难。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了具有启蒙主义色调的进步观念,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的“童心说”成为文学解放的号角。A晚明诗歌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以袁宏道为中心的“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主张创新,要求文学独抒性灵,成为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支劲旅。他们提出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在打破古典审美规范的同时,他们也确实写出了一些优秀的诗篇。但是,公安派在艺术上没有能够发展到足以引导新的诗歌方向的成就,其末流更偏向于率易浮滑。B继公安派而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在继承公安派的某些情趣的同时,也试图以幽深孤峭来补救公安派的肤浅之弊,实已是压抑和郁暗的心理表现,所以缺乏生气。 C明代末年,随着政局的动荡变化,诗风、文风也开始转变。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作家重新倡导复古,反对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抒写性灵,他们的诗文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慷慨雄健的风格,是明代三百年文坛的收篇。 第四章明代诗文与明代的散曲、民歌 明代是小说和戏曲的时代,诗、词的成就都不及前代,古文作家流派虽多,但也不能和唐宋大家匹敌,发展概况如下:

明代诗文流派及观点

一、三杨与台阁体 1、创作原则:写诗文要得“性情之正” 2、风格:雍容典雅,和平温厚 3、宗尚:文章宗欧曾,平易简切,舒迂婉转,诗歌追盛唐,典雅雍容。 4、内容:歌咏太平盛世,歌咏圣德。 5、弊端:贫弱冗赘,空洞无物,甚者流于“谀词”。 李东阳的诗文茶陵派 (1)其散文追求典雅流丽,主张师法先秦古文,未脱台阁体风; (2)其诗则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又写拟古乐府诗百首,已开前后七子创作趋向之先河,对前后七子有明显影响。 二、前七子的复古运动 1、主将: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 2、产生背景: (1)台阁空无一物,为人厌弃。 (2)当时文坛八股文风盛行,时文范本,读之无味,言之无物。 3、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三、唐宋派 1、人员构成:归有光、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 2、口号:“文擅韩欧”,以唐宋古文为标帜,主张文从字顺的散文创作。 4、“明文第一”——归有光 (1)“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动人者深。 (2)注重剪裁布局,讲究篇章结构,其文简明扼要,不枝不蔓,深得唐宋散文的神韵 一、后七子复古运动 1、主将: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2、文学主张:“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 3、弊端:(1)文学结派斗争:“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明史·王世贞传》);李谢交恶 (2)拟古恶流:“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 反复古文学运动——公安派的文学主张 (1)反对“贵古贱今”,斥骂剿袭,主张通变。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2 袁宏道思想 散文创作:抒发了个人真思想,真感情,不用奇句僻字,时时杂以方言白语,信腕直寄,体现了隽永飘逸,流利畅快的特点

09三言二拍和明代后期的诗文

第八章“三言二拍”和明代后期的诗文 一、明代中后期的文言小说 在明中期,随着思想控制有所放松,文言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逐渐变得活跃。东南一带文士似乎对此尤感兴趣,如祝允明、沈周、徐祯卿、陆粲、田汝成等,都有作品传世。与城市工商业的逐渐繁荣相呼应,小说中反映市井人物包括商贾的生活的作品也开始增多。如蔡羽的《辽阳海神传》(后被凌濛初改编为《叠居奇程客得助》),人神相恋的志怪题材。写一商人为一美貌女神所爱,并在她的帮助下经营获利。美丽的女神爱上商人而成为他的保护神,这是过去的文学中所没有的。这里表现了商人的人生梦想。在文体特点上,这篇小说通篇没有诗、词、骈文之类,叙述的文笔也很通俗,许多对话接近口语,对比《剪灯新话》的好炫耀文采是一种进步。 在明后期的文言小说中,出现了一些相当优秀的作品,宋懋澄(1570—1622)《九籥集》中所收的《负情侬传》和《九籥别集》中所收的《珠衫》是典型的代表。 《负情侬传》写浙东李生恋京师名妓杜十娘,后资财穷匮,为鸨母所逐。十娘以为李生真情可托,共同筹资令其代为赎身,两人乘舟南归。途中遇一新安盐商,因慕十娘姿色,欲以千金易之。李生恐穷乏携妓而归,不能见容于父,意有所动。十娘探知其意,伪允之,明日过舟,当众取妆台中所暗藏无数珍异宝物抛入江中,怒斥盐商与李生,投江而死。后来冯梦龙将此改编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收入《警世通言》,在情节和人物性格方面几乎未作任何改动。 虽说妓女对爱情的渴望最终破灭的故事早已屡见不鲜,《负情侬传》仍有动人的力量。故事中的十娘是个颇有心机的人,她为了自己一生的归宿,早已做好金钱方面的准备,但在嘱托李生为自己赎身时,却让他到处奔波,筹措一部分款项,以证明他对自己的感情。然而她终究未能摆脱被人视为玩物、可以随意买卖的悲惨命运;她的一生的梦想,在刹那之间被自己所爱之人打得粉碎。她的死,是对命运的反抗,也是对自我人格的维护。 《珠衫》描写了一个商人家庭的婚姻波折。故事写楚中某商人有妻甚美,楚人行商久不归,其妻被一新安商客设计诱骗,转而相爱不舍。楚人知情后,遣妇归母家,而隐其事。妇后嫁某官为妾,楚人以其房中十六箱金帛宝珠封付之。继而楚人在粤中误伤人命,审理官员即其前妻之夫。妇人托言楚人为其舅家之子,乞救之。事毕两人相见,“男女合抱,痛哭逾情”。官问得其详,仍令妇归其前夫。这一故事被冯梦龙改写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即《喻世明言》的第一篇。 这篇小说虽有较多的巧合因素,但这些巧合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都写得合情合理,较以往关于商人的小说,其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它所表明的生活观念很值得注意。在旧礼教中,妇女贪于情欲而“失节”是极大的罪恶,绝无可恕。但在《珠衫》中,这虽被视为过错(楚人夫妇重新会合后,因丈夫已再娶,妇人遂“降等”为妾,这也是对她的惩罚),但通过楚人对其妻的顾恋旧情的处置方式,其妻对前夫顾恋旧情的解救行为,以及两人重见时相抱痛哭的情景,说明妇女“失节”并非不可饶恕的罪恶,在“失节”的同时夫妻相爱之情仍然存在。这种对“失节”妇女的同情与宽容,体现着在摆脱礼教教条之后,人性所可能具有的真正美德。与《水浒传》等小说杀戮“淫妇”的场面相比,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人道主义的光彩。 在明后期文言小说中,冯梦龙编纂的《情史类略》(或简称《情史》)也值得注意。此书分类编排,大量汇录历代有关“情”的历史故事、笔记及传奇小说(间有删改),同时也有其本人的作品。此书编纂年代不详,但比较《情史》和“三言”中均有的故事,可以断定此书编纂在先。如《情史》中《昆山民》只是不足二百字的传闻记录,到了《醒世恒言》中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已演为情节繁富而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佳构。但作者在写作《昆

国学经典明朝诗词大全目录(正式版)

安磐敖英包节鲍恂贝翱贝琼边贡卞荣蔡庸蔡羽常伦陈安陈第陈铎陈凤陈颢陈鹤陈鸿陈缉陈继陈衎陈宽陈蒙陈芹陈束陈完陈勋陈循陈言陈沂陈则程诰程汉程节程烈储巏传慧大用戴冠戴良戴铣道敷邓韨邓渼丁岳董穀董纪都穆斗娘杜琼杜庠段功多炡法智樊阜樊鹏范汭范言方登方豪费宏丰坊冯琦甘瑾高棅高岱高启戈镐公鼐龚诩贡悦顾辰顾达顾观顾晋顾敬顾亮顾璘顾禄顾清顾闻顾协顾甗顾彧顾源管讷郭本郭登郭第郭奎郭完郭文郭武郭昭憨山何白何璧何御贺甫洪贯胡安胡广胡翰胡奎胡梅胡侍胡悌胡俨胡直华察华淑怀悦黄辉黄玠黄肃黄玄黄云黄哲黄中黄佐机先纪青姜玄蒋忠焦竑揭轨解缙金净金銮居节瞿佑康海蓝仁雷鲤黎扩李存李蓘李奎李濂李懋李敏李玮李勖李桢李贽梁潜林弼林鸿林环林俊林敏林娙林章刘炳刘昌刘凤刘绘刘基刘绩刘璟刘珏刘侃 刘琏刘麟刘溥刘崧刘泰刘英刘玉刘秩龙瑄娄坚楼琏卢柟卢儒卢熊卢沄卢昭鲁铎陆弼陆采陆粲陆俸陆容陆深陆完陆釴陆治逯昶吕诚吕高吕皞吕敏罗伦罗颀罗玘马洪马愈马治茅坤茅维孟洋莫璠谋堚谋騕倪钜倪谦倪岳聂镛牛谅偶桓潘牧彭年浦瑾浦源器封钱幹钱逵钱逊钱岳钱宰乔宇秦镐秦约丘吉丘刘饶介任道任瀚任原桑悦邵宝沈澄沈璜沈炼沈仕沈宣沈铉沈野沈应沈右沈愚沈媛沈贞沈周盛彧施渐施敬施峻施侃石沆石珝史鉴史谨史迁史忠舒頔帅机硕篽宋珏宋濂宋讷宋璲苏大苏澹苏濂苏平苏祐苏正孙蕡孙华孙炎孙宜孙作荪谷汤珍唐敏唐肃唐泰唐寅唐元陶安陶琛滕毅田顼通凡童冀童珮童轩涂颖屠隆万表汪本汪淮王鏊王弼王宠王醇王达王绂王格王恭王衡王洪王济王景王留王履王讴王磐王跂王清王绅王璲王微王韦王问王行王野王祎王彝王怿王谊王翊 王肄王寅王英王越王泽王畛王直王佐危进危素魏观文嘉文林文彭文质吴斌吴会吴宽吴扩吴肜吴俨吴兆吴哲吴植夏言夏掞夏寅夏煜萧翀萧执萧鎡萧宗谢铎谢徽谢晋谢肃谢榛邢参邢侗熊鼎熊直徐贲徐勃徐桂徐淮徐阶徐繗徐熥徐威徐渭徐颍徐庸徐于徐章许篈许穀许继许筠许隚薛蕙薛瑄严嵩严嵩杨翮杨基杨溥杨荣杨慎杨宛杨巍姚粦姚旅姚纶姚咨叶砥叶杞叶权易恒殷奎殷迈尹耕尹伸于嘉于谦余善虞堪圆复袁表袁举袁凯袁袠袁宗岳岱岳榆岳正曾鲁曾棨曾烜詹同张本张弼张璧张璨张紞张含张和张淮张简张金张楷张灵张率张绅张诗张泰张维张渥张宣张綖张掞张羽张渊张治张著赵迪赵崡赵鹤赵滂赵瑗郑旦郑定郑嘉郑崐郑琰郑渊郑元郑作钟惺周忱周鼎周晖周楷周启周诗周玄周翼周用周浈朱椿朱纯朱芾朱权朱升朱右邾经祝颢祝祺庄昶宗臣宗乘邹亮邹奕邹智

明朝诗人有哪些

明朝诗人有哪些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溢号文正。名词《渔家傲》反映了边塞生活。贬为邓州知州时写了名文《岳阳楼记》,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体载,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山(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集》。《六国论》选自《嘉集·权书》。《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涑(s 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月即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政治上是保守派,对抗王安石变法。在学术上有不朽贡献,花

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也称王文公。临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其散文雄健峭拔,“唐宋八大家”之一。《伤仲永》节选自《王文公文集》。 沈括,字存中,钱塘(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他的《梦溪笔谈》(26卷)是用笔记文体裁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其文明白畅达,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女词人,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如梦令》选自《漱玉词》,另有《李清照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

明代诗文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代诗文整理笔记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时间:明初,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368—1487) 概况:明代前期指洪武元年至宪宗成化年间,共一百多年。明初诗坛上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都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期,经历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与个人遭际,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忧郁彷徨的心态,格调凝重悲怆;在散文创作领域,宋濂、刘基是两位较有影响的作家。他们尤以传记和寓言散文的创作成就著称。与明初创作态势相比,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低潮,文坛风行的是“台阁体”。它的盛行,与作家的生活遭际和当时相对安定繁荣的时局等因素有关。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创作风气。 明初诗文作家大多由元入明,经历了元末大动乱,对民生疾苦、社会疮痍有着较深的感触,写了一些揭露黑暗、抨击暴政的作品。如宋濂、刘基的作品即是这样。但他们在入明之后,文风都趋于保守,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反映大为削弱,而更关心文学如何为巩固新王朝服务,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宋濂、刘基和高启都是一代宗师,他们的创作对明代诗文的影响甚大。 线索整理: 诗 吴中四杰 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他们在明初都遭受到惨重的打击,四人都因为政治原因而死,造成了吴中文学的急速凋零,而且使得许多幸存者心怀恐惧,竭力压制自我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高启——书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生平概况】 吴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高启,他也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某些鲜明的时代特征,诗歌风格多种多样。【作品内容及特征】 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如他的《青丘子歌》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自由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还有一些诗,表现精神自由遭受摧残、压迫的苦闷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元明之交,战火纷起,生活的动荡,对时局艰难的恐慌不安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忧虑,使得高启不少作品流露出孤独、彷徨、忧郁的情绪。如《孤雁》“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高启的自由个性与正在形成的高压环境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甚至在他辞官回乡之后,仍然感受到沉重的精神压抑和痛苦。此外,高启诗作中还有不少登览怀古的作品。 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