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生物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生物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生物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材分析

问题探讨提示:

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当机体异常时,相应细胞代谢异常,有些代谢产物就会增多或减少,偏离正常范围,这些代谢产物都可渗透进入血浆,医生就可根据血浆中该物质的量来判断病情。

2.不同个体代谢有差异,血浆中各成分处于相对稳定中。

3.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血浆中溶质增多,血浆渗透压增大,使体内细胞代谢紊乱,对人体健康不利。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探究活动: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据课前调查,填表,进行分析:

1.不一致,这说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

2.同一年龄同一性别的同学体温不一致。

3.外界气温变化大,而体温变化不大。

由以上调查、分析、比较可知,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尽管周围的气温波动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图1-2-1人体体温的血液变化

由于细胞的代谢活动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波动。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当某人胰岛细胞受损,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比较少时,血糖浓度升高,超过了正常值,就会使人患糖尿病。

(2)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毒症。

不能及时排出,长期这样会使血浆的pH下降。

(3)有人患肺气肿,使体内的CO

2

(4)在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中,消化系统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呼吸系统所交换的氧气,通过循环系统才能运给体细胞,体细胞产生的尿素、CO

等废物经内环境通过

2

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或呼吸系统或皮肤等排出体外。

由此可知,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机体内各器官、系统保持一致的原因

(1)由于机体的各器官、系统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19世纪由法国生理学家贝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2)20世纪,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现在观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3.内环境的稳态也会出现失调

思考与讨论提示:

1.体温过高,会降低生活于内环境中的细胞内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缓慢,此时人的免疫力降低,一些病菌容易乘虚而入,给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体温过高时要采取物理或化学药物降温。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人体丢失了大量的水和无机盐,若只喝水,不补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下降,会使人血压下降,心率变慢,昏迷,严重的甚至死亡。

3.青藏高原海拔高度高,空气稀薄,缺氧,人体在身体调节作用下,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也说明外界环境也影响内环境。

通过分析可知,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如空调病,夏天,人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中,使体内热量散失过快、过多,使体温下降,低于正常值,影响了细胞内酶的活性,人就出现一系列症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人体内的大多数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和气体的交换,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组织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如果成分发生变化,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疾病,如组织液中水分过多,会出现组织水肿,尿素、无机盐等废物过多,会出现尿毒症等。由于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改变,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渗透压、温度等。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因为只有内环境的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之内,细胞内的复杂的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可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一) 必修三第一章 一、内环境 1.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1)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 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的成分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营养废物和气体,激素抗体与递质,胞内物质都不是。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它们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 ( 2 ) 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③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1、血浆:90%以上是水,是蛋白质, 10%是糖类,无机盐类,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分析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 第4节免疫调节 (17)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 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 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 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 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标 1.细胞内液的定义及其成分 2.渗透压的定义 3.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5.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6.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讲解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 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H 2 CO 3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 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 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 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 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 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必修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写的时代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先前的教育模式已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不能适应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我国先后进行了多次较大的课程改革。据我们比较近的是:(1)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验)》颁布,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按照《纲要》和《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国中学生物教材采用“一标多本”的方式编制。目前,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共5个版本: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河北版、山东版。每个版本具有自己的编排体系和特色,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版本,“一标多本”让使用者有选择的权利。 二、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将内容划分为6个学习模块,由3个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和3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组成。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内容的内在联系。因为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所以说是相对独立的。但我们可以看到从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内容安排上是从细胞研究到生态系统研究,有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编排趋势,而且必修三的学习必须以必修一和必修二内容为基础。选修模块的学习必须以必修模块为基础。所以说模块之间同样存在相互联系。必修三是必修一和二知识的延伸,是选修内容的基础,是高中生物知识框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内容结构分析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纵向看这六个部分是以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样一个层次结构进行安排的。横向具体内容则以各层次稳态的维持为主线展开的。模块首先从单细胞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进而引出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再由内环境引出稳态的概念,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之后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不仅人体的内环境存在稳态,而且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保持稳态,随即将稳态的概念延伸至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外界的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维持稳态就必须进行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经常协同发挥作用,具体是怎么协调的呢,本章特介绍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植物主要通过激素调节,生长素的发现揭示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呢?还有没有其他植物激素呢?在本章会一一解答。 从个体水平看,生物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而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④尿素、载体和呼吸酶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解析:选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呼吸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O2、葡萄糖、尿素、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 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选D呼吸中枢在脑干;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但听不懂。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解析:选B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呼吸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故PM2.5进入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内环境;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过敏原是引起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PM2.5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 4.下列有关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液等处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和分化 D.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可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高中英语必修三教材分析报告_英语_教材分析报告_人教版

人教新课标模块3教材分析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应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通过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国际视野更加宽广,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为他们的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人教新课标这套教材每一个模块有五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要的话题开展听说读写的活动,共分九个部分。“热身”(warming up)---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情景听说,思考问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已有的知识,使学生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该单元的中心话题。“读前”(Pre-reading)---设置问题启发学生预测课文的容,展开简短的讨论,以便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推测。“阅读”(Reading)---为各单元的主要阅读语篇,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承载该单元的话题重要信息,以及大部分词汇和主要的语法结构。“理解”(Comprehending)---用以检测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程度。“语言学习” (Learning about Language)---采用发现和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找出书中的重要语言项目,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这些语言的技能。“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围绕中心话题的听说读写的综合性练习,包括了Listening and speaking & Reading and writing。“小结”(Summing Up)---要求学生自己小结从各单元中学到的容,生词和习惯用语以及语法结构。“学习建议”(Learning Tip)---培养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体现教材的选择性和拓展性。 以上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解读。下面,我们将从教材的使用者的角度,结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学生对教材的反应情况,主要针对模块教材整体,从模块和单元知识结构,模块和单元容发生发展过程,模块和单元知识学习意义,模块和单元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四个方面浅略地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更好地掌握、运用好英语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二) 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10.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三) 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课件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本章规划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与其他章的联系: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从容说课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章的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草履虫取食、排遗过程的视频和人体血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动态演示,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在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组织教学时

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

必修三一 1 人体的稳态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年高考中也经常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因学生准备知识不足,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说明内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人体是怎样保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的。 3.掌握人体中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的调节机制,以及肾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 4.理解人体体温恒定的意义,以及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 5.理解人体中血糖平衡的来源和去路,以及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2)能力目标:1.获得对图表信息识别、分析、理解的能力。 2.能运用掌握的基本原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3)情感目标: 1.关注由于水和电解质失衡引起的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 惯。 2.关注体温调节失衡引起的中暑等疾病,学会中暑的自我预防和急救。 3.关注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2.人体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和调节,及肾的调节作用。 3.人体体温的调节的机制。 4.人体血糖平衡及其调节的机制,糖尿病及其防治。 (2)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习热情→自学教材初步分析→互动解决问题 1.充分运用图解形式,对知识重点进行有层次地分析,并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具整体性的把握。 2.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或实验模型等,以动态形式解决知识难点。 3.运用信息平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 三、说教学过程: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前三章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的向性运动 概念: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如向光性、向重力性。 原因: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2、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量多于向光一侧,因此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生长得快,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 ★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光只是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产生部位:主要合成部位是嫩叶、叶原基和发育中的种子 分布部位:分布广泛,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发生在顶端分生组织 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1、生长素的二重性 表现: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 杀死植物。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根最适浓度是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 茎的最适浓度是10-4mol/L。 体现两重性的现象根的向重力性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 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 长受抑制。打顶或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 优势 2、生长素的功能应用 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③防止落花落果: ④作为除草剂:如一定浓度的2,4—D可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5、其他植物激素 1、植物激素 指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种类及作用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

高一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 魏谋建 新的学期我们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快更好落实教学进度,以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一、设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大课堂、大容量、低难度、主动参与、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会的不讲、“先学”已经掌握了的不讲、内容太偏或者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今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不讲,给学生的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真正使生物课成为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模式:五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350、353二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这两个直升班有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另外,学生间的差异较大,学习刻苦用功程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都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学习成绩相差较大。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小部分成绩不是很理想,甚至很差。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考查,但对于直升班同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必须依照生物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校,学生实际,为顺利完成学校下达目标。 三、教材分析 《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之一,它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

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教育方面 侧重于使学生在个体和群体水平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稳态、调节和环境等生物学核心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能力培养方面 课程标准确定的能力目标包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尤其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 充分利用教材如“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等,使学生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利用“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优越的意识”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五、主要措施和方法 1、教师深入钻研大纲,教材,认真备课,熟悉教材章节重点,难点及考点,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必修学生作业在课堂上完成。选修学生作业留少量在课下完成。 2、广泛收集高考,小高考等复习资料,考试题,进行筛选,分析,总结。把握高考动向,把相关信息穿插于新课讲授及练习作业中。注重复习,特别是课前课后考试前的复习,小高考前的复习作出详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问题清单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 1.什么是体液? 2.体液包括哪些?约占多少? 3.细胞外液又称什么?包括哪些部分?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用箭头表示) 4.血细胞包括哪些?生活的环境是? 5.血浆中的营养物质经毛细血管的什么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的代谢废物经毛细血管的什么端进入血液? 6.什么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7.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8.什么叫内环境? 9.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10.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哪些? 11.渗透压指什么?血浆的渗透压的大小由什么维持? 12.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明显优势的是什么离子? 13.等渗溶液包括哪些(请写出浓度和物质)?正常人的血浆PH维持在什么范围内?缓冲物质包括哪些?14.乳酸的调节机制是?(完全解读) 15.正常人的体温维持在? 16.组织液、淋巴物质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区别在于? 17.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什么溶液,类似于什么? 18.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什么参与? 19.哪些液体不属于内环境? 20.组织水肿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例子)有哪些? 21.属于内环境的物质有哪些?例如:水,请再举例。 22.什么事内环境的稳态? 23.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什么? 24.内环境紊乱的例子有哪些?例:血糖平衡失调导致低血糖、糖尿病等,请再举例。 25.内环境稳态与哪些系统有功能上的联系?知识网络:

二、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2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27.反射包括什么反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有什么区别?(从定义、形成、反射中枢、举例说明) 28.反射弧的结构有哪些?效应器包括哪些部分? 29.什么叫兴奋? 30.神经元基本结构包括哪些?画出神经元的结构简图。 31.静息电位膜内外表现?动作电位膜内外表现? 32.神经细胞内K+和Na+的分布是如何的?如何形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方式分别是什么? 33.一个神经元传递兴奋至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一般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哪个部位?34.突触包括哪些结构?文字和图 35.兴奋是怎么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37.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什么特点?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又是如何的? 38.常见的神经递质有哪些?突出间隙的液体是什么?神经递质经突出前膜释放,后膜如何是识别? 39.神经递质的分泌通过什么方式? 40.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哪些?脑包括哪些部分?分别有什么功能? 41.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包括哪几部分?各区发生障碍会导致什么结果? 42.什么是学习?人的记忆分为哪些?请用关系图解释记忆之间的联系。 43.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是? 44.什么是激素调节?动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在哪里? 45.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包括哪几部分?作用是什么? 46.血糖平衡的调节(请用图示说明) 47.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中枢是? 48.正常人的血糖维持在什么范围内? 48.胰腺细胞有哪些?分别起什么作用?

新高中英语必修三教材分析_英语_教材分析_人教版

欢迎阅读 人教新课标模块3教材分析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应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 每个单 ( ---采用发 以上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解读。下面,我们将从教材的使用者的角度,结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学生对教材的反应情况,主要针对模块教材整体,从模块和单元知识结构,模块和单元内容发生发展过程,模块和单元知识学习意义,模块和单元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四个方面浅略地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更好地掌握、运用好英语课程标准。 Ⅰ、模块和单元知识结构分析

Unit 1单元涉及的要点是:(一)了解世界各国的节日、含义、由来与民俗;(二)学习有关节日和民俗的词汇,如:have fun with , custom , religious 等;(三)掌握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中的词汇用法;(四)进一步复习、巩固运用请求及感谢的表达法;(五)掌握一些情态动词的用法。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节日”,单元各项活动的设计都围绕着一些中外节日的主题进行。“热身”(warming up)部分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表格填充。学生要在表格中的三个空行里填充中国的三个节日名称,日期(时间)、庆祝的内容。“读前”(Pre-reading)部分通过若干个问题考查学生对节日的认识。“阅读”(Reading)部分由五篇小短文组成,其中四篇带有小标题,它们分别介绍古代节日的起源、亡灵节、纪念名人的节日、丰收节、春天 要求 容组成。2选 完 尝 “趣味阅读” Unit 2本单元涉及的要点是:(一)合理饮食、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与饮食文化;(二)如何给予劝告、提出建议;表达同意与不同意以及如何就医;(三)掌握情态动词ought to 的用法;(四)本单元所出现的词汇的用法;(五)如何正确处理矛盾、解决问题。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健康饮食”。教材通过讲述王鹏和雍慧开饭店的不同风格、经营的不同菜肴以及顾客对不同食品的不同反应,反映了现代人对饮食的关注和对时尚的追求。这样的编排有别于惯常所采用的分类说明的介绍方式,读起来引人入胜,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情节中轻松学习健康饮食的知识,领悟膳食平衡对身体健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稳态与环境(答案)

必修教材(三)稳态与环境 1.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 的环境,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2. 细胞内液(2/3)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3.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4.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5.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6.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7.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cl ,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8.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9.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10.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12.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1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14.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15.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6.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1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8.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9.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0.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而临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2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的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2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3.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24.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