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移动CM-IMS SBC设备规范v1.1.0 20101220

中国移动CM-IMS SBC设备规范v1.1.0 20101220

中国移动CM-IMS SBC设备规范v1.1.0 20101220
中国移动CM-IMS SBC设备规范v1.1.0 2010122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中国移动C M-I M S

S B C设备规范

C h i n a M o b i l e C M-I M S

E q u i p m e n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B C

版本号:1.1.0

╳╳╳╳-╳╳-╳╳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 I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3.1. 缩略语 (1)

4. 概述 (2)

5. 设备功能 (3)

5.1. 全代理SBC功能要求 (3)

5.1.1. 注册管理 (3)

5.1.2. 信息添加 (3)

5.1.3. 互连功能 (3)

5.1.4. 媒体资源管理功能 (4)

5.1.5. QoS控制功能 (4)

5.1.6. 编解码转换功能(可选) (5)

5.1.7. 计费功能(可选) (5)

5.1.8. 安全功能 (5)

5.1.9. 司法功能 (6)

5.1.10. IP版本互通功能(可选) (6)

5.1.11. BGW功能 (6)

5.2. 分离式SBC功能要求 (6)

5.2.1. 信令控制部分功能要求 (6)

5.2.2. BGW功能要求 (10)

6. 容量、性能及可靠性指标 (12)

6.1. 容量及性能指标 (12)

6.2. 可靠性指标 (12)

7. 接口要求 (12)

7.1. 物理接口 (12)

7.1.1. 10/100MBase-T接口 (12)

7.1.2. 1000M Base-Lx/Sx接口 (13)

7.1.3. 1000M BaseT接口要求 (13)

7.1.4. 10G以太网接口 (13)

8. 逻辑功能接口 (13)

8.1. Gm接口 (13)

8.2. Ia接口 (13)

8.3. Mw接口 (13)

8.4. Mb接口 (14)

8.5. 计费接口 (14)

9. 硬件要求 (14)

9.1. 硬件系统基本要求 (14)

9.2. 对处理机的要求 (14)

9.3. 对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要求 (14)

10. 软件要求 (15)

10.1. 基本要求 (15)

10.2. 软件功能要求 (15)

10.3. 软件维护管理功能要求 (15)

11. 可靠性要求 (16)

11.1. 硬件可靠性要求 (16)

11.2. 软件件可靠性要求 (16)

11.3. 设备可靠性要求 (17)

11.4. 网络可靠性要求 (17)

12. 时间同步要求 (17)

13. 网管要求 (17)

13.1. 网管接口 (17)

14. 环境要求 (24)

14.1. 环境温、湿度要求 (24)

14.2. 机房地面要求 (25)

14.3. 防尘要求 (25)

14.4. 抗电磁干扰的能力 (25)

14.5. 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25)

14.6. 安装应有抗地震措施 (25)

14.7. 运输和仓储要求 (25)

14.8. 噪声要求 (26)

15. 电源及接地要求 (26)

15.1. 电源要求 (26)

15.1.1. 直流电源要求 (26)

15.1.2. 交流电压要求(可选) (27)

15.2. 接地要求 (27)

15.2.1. 接地方式 (27)

15.2.2. 接地要求 (27)

15.2.3. 接地线截面积 (27)

15.2.4. 接地电阻值 (27)

15.2.5. 电源的冗余度 (27)

15.3. 过流过压保护 (28)

15.3.1. 安全要求 (28)

15.3.2. 雷电冲击线路设备 (28)

15.3.3. 通信线路与高压线过近而产生感应电压 (28)

15.3.4. 与电力线接触引起的过电压 (28)

15.3.5. 过压自动恢复和过压告警 (28)

15.3.6. 防电涌破坏 (28)

15.3.7. 绝缘电阻 (28)

16. 编制历史 (29)

前言

本标准依据ITU-T和3GPP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国内标准和中国移动其他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和实际需求而拟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本标准主要包括IMS会话边界控制器(SBC)的以下几方面内容:组网要求、业务要求、功能要求、容量与性能要求、接口与信令要求、软硬件要求、同步要求、网管要求、环境要求、电源及接地要求。

本标准是中国移动CM-IMS核心网设备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

本标准由中移号文件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计划部提出,并由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由标准归口部门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怡,吴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SBC在组网、业务、设备功能、性能、接口与信令、软硬件、同步、网管等方面的要求,为中国移动引入提供技术依据,供中国移动内部和厂商共同使用;适用于SBC 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表2-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缩略语

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缩略语英文中文

SBC Session Border

会话边界控制器

Controlle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NAPT Net Address Port 网络地址端口转换

Translation

网络地址翻译

NAT Net Address

Translation

4.概述

作为为IMS提供IP网络到IP网络的边界控制设备,SBC提供接入网与IMS核心网之间的NA T穿越、接入控制、QoS控制、信令和承载安全以及IP互通等功能。

SBC应该能够和其他IMS核心网设备配合支持以下业务:多媒体电话及补充业务、统一Centrex、多媒体彩铃、融合一号通、多媒体会议、高清视频会议、传真、消息/呈现/群组等业务。

SBC应该能够部署在接入网络与IMS核心网络之间(UNI接口),当接入网存在NAT防火墙时,SBC应该位于接入网防火墙和IMS核心网之间。

在CM-IMS网络部署中,SBC的实际设备形态可以为两种形式,集成式或者分离式。

全代理SBC同时处理信令和媒体,由同一个物理设备实现,为全代理模式。后期全代理SBC必须具备升级支持BGW的能力。

分离式SBC应遵循TISPAN标准架构,由信令控制部分与BGW组成,信令控制部分处理信令,BGW处理媒体。信令控制部分应与P-CSCF合设,BGW在P-CSCF的控制下工作。

分离式SBC是中国移动SBC部署的目标方案。

5.设备功能

5.1. 全代理SBC功能要求

5.1.1. 注册管理

SBC应该能够对IMS客户端重注册消息进行控制,即SBC应该能够只允许IMS客户端根据网络侧决定的重注册间隔时间进行重注册,而避免终端因为使用注册消息进行NAT保活而导致频繁的重注册。在网络侧重注册时间间隔内,SBC应该能够直接应答重注册间隔时间之间的重注册消息,而不将重注册消息转给IMS网络。

SBC应该能够根据本地配置和终端协商确定重注册请求的发送时间间隔,时间间隔时长可配置为0至2小时。

5.1.2. 信息添加

SBC应能够在所有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的P-Access-Network-Info头域中添加SBC的地址信息和UE的地址信息,以支持计费、紧急呼叫和号码容错的需求。

SBC应能够在会话初始请求的Request-URI中添加Phonecontext字段,携带SBC所在地的国家码和地区码,以支持号码容错的需求。

5.1.3. 互连功能

SBC应该能够支持以下互连功能:

5.1.3.1. NAT

SBC应提供网络地址翻译功能,包括静态NAT,动态NAT和NAPT。

5.1.3.2. NAT穿越

SBC应该支持UDP和TCP情况下的托管方式的NAT穿越(Hosted NAT Traversal)。

SBC应该能够检测NAT设备的存在。当SBC从IMS客户端接收REGISTER的消息时,SBC应该能够检查REGISTER消息的IP分组的源地址和端口,并与REGISTER消息中的地址和端口信息进行比较。如果两处地址不同,则意味着SBC与IMS客户端之间存在NAT设备。

当SBC检测到NAT设备时,应该能够对信令和媒体中的地址进行映射。

SBC应该能够通过与终端协商重注册时长保持NAT设备中的地址映射不超时。

当接入网存在NAT时,SBC应该能够根据输入端口上收到的RTP分组的地址和端口号为媒体流分配输出地址和端口号。

SBC应能支持RFC3581定义的对称响应路由机制。

SBC应能支持针对信令的基于UDP封装的IPSec穿越功能,参见3GPP TS 24.229。

SBC应能支持STG功能,具体功能要求参见《安全穿越网关技术规范》。

5.1.3.3. 企业网接入

SBC应该支持地址重叠的企业网专网接入方式。

SBC应该能够支持多个VLAN连接。这时,SBC应该能够支持配置每个VPN为其分配的私有地址。

5.1.4. MSRP点到点传输功能

SBC应能支持MSRP协议,并能够支持作为TCP建链服务器的功能。

SBC应能支持MSRP RELAY功能。

具体功能要求参见《中国移动CM-IMS企业飞信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5.1.5. 媒体资源管理功能

SBC应该能够支持会话许可控制功能,当承载资源足够时SBC应该能够接受会话,当承载资源不够或者超过预设置门限时,SBC应该能够拒绝部分会话,并向被拒绝的终端发送忙信号。

SBC应该能够分析SDP中的媒体编解码信息并计算得到会话所需带宽。

SBC应能配置支持的媒体类型和编解码类型,并提供媒体类型与编解码检查功能,即只允许指定的媒体类型及编解码经过SBC,非支持的媒体类型或编解码将被删除。

SBC可以提供对媒体类型与编解码检查处理规则的配置,处理方式包括:删除该编解码;删除该编解码信息所在的媒体流;终止会话等。

SBC应提供媒体栓锁功能:一旦远端媒体端点确定,SBC应能栓锁到该媒体端点,而非该媒体端点到SBC指定的媒体转接接口的媒体报文将被丢弃。

SBC应该能够确保内部会话资源不会由于SIP信令或资源状态同步的一些问题而意外挂起,挂起资源应被检测到并被释放回资源池。

a)当客户端使用了SIP会话定时器时,SBC也应该使用相应的定时器,并在超时后清除会话及其媒体资源。

b)如果会话中客户端未使用会话定时器,SBC应该能够监视媒体活动状态。当会话的两个方向上媒体流已经停止超过一定时长,SBC应该能够清除该会话。

c)SBC能够为每个会话设置超长呼叫定时器,在定时器超时后清除会话及其媒体资源。

SBC应能复制指定网络接口上的从/向指定源地址收/发的媒体报文,并送往指定的节点进行跟踪分析,以满足故障排查的需求。

SBC应能统计它每个会话流中所接受到的RTP报文数量。

5.1.

6. QoS控制功能

SBC应该能够根据静态配置对媒体分组进行QoS标记。

SBC应该能够支持媒体流门控功能,对单个媒体流进行门控操作。

SBC应该能够在上行和下行两个方向上进行媒体流门控操作。

SBC可以支持QoS策略控制功能。SBC应该能够作为策略执行点与策略控制系统进行交互,并执行相应的带宽策略。(可选)

SBC可以根据策略对媒体分组进行QoS标记。(可选)

SBC可以根据策略打开或者关闭单个媒体流。(可选)

5.1.7. 编解码转换功能(可选)

SBC应支持IMS媒体的编解码转换功能,能够在使用不同编解码类型的IMS网络间提供媒体编解码转换。

SBC应支持以下音频编解码类型间的媒体转换:G.711、AMR、AMR2 、G.722、G.723、G.729。

SBC应支持以下视频编解码类型间的媒体转换:H.263、H.264和MPEG4。

5.1.8. 计费功能(可选)

SBC可以支持离线计费功能,能够生成ACR并传送给计费系统。ACR中应该包括会话的时长,会话产生的分组流量等计费信息。

ACR的生成触发条件参考P-CSCF相关要求。

5.1.9. 安全功能

SBC应该能够向IMS客户端和接入网络隐藏IMS核心网的拓扑信息,拓扑隐藏方案应遵循3GPP规范中IBCF的功能要求。

SBC应该允许SIP接入网信息拓扑通过并到达IMS核心网。

SBC应该能够针对SIP消息头和SDP进行拓扑隐藏:对于SIP消息头,SBC应该能够处理Via 头、Route头、Record-Route头、Path头、Service-Route头、P-Charging-Vector头、P-Charging-Function-Addresses头以及Contact头中的地址信息;对于SDP,SBC应该能够处理o行,c行和m行的地址信息。SBC还应能处理注册事件包中涉及的XML中的Contact地址。

SBC应该能够提供信令保护功能。SBC应能根据五元组(源IP、目的IP、传输协议、源端口、目的端口)及session ID进行过滤,丢弃非法的信令消息。对于使用无效session ID 发起的请求,SBC应能进行过滤。

SBC应该能够根据五元组(源IP、目的IP、传输协议、源端口、目的端口)对信令端口进行会话限制,避免泛洪攻击。

SBC应该能够提供应用级信令保护功能,即应该能够分析SIP消息语法,丢弃异常消息(如字符超长,逻辑错误,字段flood等),或者对异常消息进行修改和整形。

SBC应该能够提供信令过载保护:优先处理紧急呼叫和与正在进行的会话相关的SIP消息,在负荷大的情况下拒绝新的正常呼叫INVITE消息及注册消息。

SBC应该能够配置接收转发的单个SIP信令消息大小,最大可配置为65535字节。

SBC应该能够根据SIP用户的注册情况,丢弃非注册用户的除注册请求外的SIP消息。

SBC应能选择开放或关闭ICMP、SNMP、DNS等工具或管理性服务。当开放上述工具或管理性服务时,应能对流量进行限制。同时还能对ARP流量进行速率限制以避免误配或故障引起的本地ARP风暴导致SBC异常。

SBC应能根据用户端点的信令行为,动态地把端点划分至三类名单:黑名单、灰名单(可选)与白名单。在一个可以定义的时间窗口内,行为异常(如产生超过警戒水平的非法信令消息或消息量超过定义的安全警戒水平等)端点将动态调整到黑名单,其输入信令消息将被直接丢弃,当定义的拒绝时间窗口消失后,端点应能自动恢复到灰名单或白名单中;状态未明(如正在进行注册)的端点将动态地调整到灰名单,只能获得有限的信令处理资源;而状态确认(如已经成功注册或呼叫)端点将动态地调整到白名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令处理资源。针对不同业务需求的端点或客户网络,可以为相应灰名单或白名单上节点定义不同的消息访问带宽与消息速率警戒水平。

SBC应该能够提供用户面保护功能。SBC应能根据信令协商结果,接收法定媒体端点的媒体报文以及丢弃非法媒体端点的媒体报文,并能对媒体速率进行限制。

SBC应该能够提供媒体流过滤机制,根据IP包的五元组(源IP地址和端口号、目的IP地址和端口号、协议)对媒体流数据包进行过滤,保证只有合法媒体流分组通过。

5.1.10. 司法功能

SBC应该能够支持合法监听。SBC对合法监听的支持应遵循国家相关规范。

5.1.11. IP版本互通功能(可选)

SBC可以同时支持IPv4和IPv6并支持不同IP版本之间的互通。

SBC可以支持IMS终端使用IPv4和/或IPv6端口注册,并保证在后续的会话中使用同样的端口。

SBC可以支持IMS终端使用IPv4和/或IPv6端口承载媒体流,并保证在后续的会话中使用同样的端口。

5.1.12. BGW功能

SBC应具备升级支持BGW功能的能力。BGW功能参见5.2.2章节要求。

5.2. 分离式SBC功能要求

5.2.1. 信令控制部分功能要求

5.2.1.1. 注册管理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对IMS客户端重注册消息进行控制,即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只允许IMS客户端根据网络侧决定的重注册间隔时间进行重注册,而避免终端因为使用注册消息进行NAT保活而导致频繁的重注册。在网络侧重注册时间间隔内,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直接应答重注册间隔时间之间的重注册消息,而不将重注册消息转给IMS网络。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和终端协商确定与终端间重注册请求发送时间间隔,时间间隔时长可配置为0至2小时。

信令控制部分应支持同时控制多个BGW。

5.2.1.2. 信息添加

信令控制部分应能够在所有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的P-Access-Network-Info头域中添加用户接入地市的地址信息和UE的地址信息,以支持计费、紧急呼叫和号码容错的需求。

信令控制部分应能够在会话初始请求的Request-URI中添加Phonecontext字段,携带用户接入地市的国家码和地区码,以支持号码容错的需求。

5.2.1.3. 互连功能

5.2.1.3.1. NAT

信令控制部分应能提供网络地址翻译功能,包括静态NAT,动态NAT和NAPT。

5.2.1.3.2. NAT穿越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支持UDP和TCP情况下的托管方式的NAT穿越(Hosted NAT Traversal)。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检测NAT设备的存在。当信令控制部分从IMS客户端接收REGISTER 的消息时,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检查REGISTER消息的IP分组的源地址和端口,并与REGISTER消息中的地址和端口信息进行比较。如果两处地址不同,则意味着信令控制部分与IMS客户端之间存在NAT设备。

当信令控制部分检测到NAT设备时,应该能够对信令和媒体中的地址进行映射。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保持NAT设备中的地址映射不超时。

当接入网存在NAT时,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控制BGW端口号为媒体流分配输出地址和端口号,并与输入端口上收到的媒体流RTP包地址绑定。

信令控制部分应能支持IPSec的NAT穿越功能。

5.2.1.3.3. 企业网接入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支持地址重叠的企业网专网接入方式。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支持多个VLAN连接。这时,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支持配置每个VPN为其分配的私有地址。

5.2.1.4. 媒体资源管理功能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支持会话许可控制功能,当承载资源足够时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接受会话,当承载资源不够或者超过预设置门限时,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拒绝部分会话,并控制BGW向被拒绝的终端发送忙信号。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分析SDP中的媒体编解码信息并计算得到会话所需带宽。

信令控制部分应能配置支持的媒体类型和编解码类型,并提供媒体类型与编解码检查功能,即只允许指定的媒体类型及编解码经过SBC,非支持的媒体类型或编解码将被删除。

SBC可以提供对检查规则的配置,处理方式包括:仅删除该编解码;删除该编解码信息所在的媒体流;直接终止会话等。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确保内部会话资源不会由于SIP信令或资源状态同步的一些问题而意外挂起,挂起资源应被检测到并被释放回资源池。

a)当客户端使用了SIP会话定时器时,信令控制部分也应该使用相应的定时器,并在超时后清除会话,并通知BGW清除媒体资源。

b)如果会话中客户端未使用会话定时器,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控制BGW对媒体活动状态进行监测。当BGW上报事件表明会话的两个方向上媒体流已经停止超过一定时长,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清除该会话。

c)信令控制部分能够为每个会话设置超长呼叫定时器,在定时器超时后清除会话及其媒体资源。

信令控制部分应能要求BGW复制指定网络接口上的从/向指定源地址收/发的媒体报文,并送往指定的节点进行跟踪分析,以满足故障排查的需求。

5.2.1.5. QoS控制功能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支持媒体流门控功能,控制BGW对单个媒体流进行上行和下行两个方向上的门控操作。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具备AF的功能,与策略控制系统进行交互。(可选)

5.2.1.

6. 编解码转换功能(可选)

信令控制部分应支持IMS媒体的编解码转换功能,能够控制BGW在使用不同编解码类型的IMS网络间提供媒体编解码转换。

5.2.1.7. 安全功能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向IMS客户端和接入网络隐藏IMS核心网的拓扑信息,拓扑隐藏方案应遵循3GPP规范中IBCF的功能要求。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允许SIP接入网信息拓扑通过并到达IMS核心网。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针对SIP消息头和SDP进行拓扑隐藏:对于SIP消息头,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处理Via头、Route头、Record-Route头、Path头、Service-Route头、P-Charging-Vector头、P-Charging-Function-Addresses头以及Contact头中的地址信息;

对于SDP,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处理o行,c行和m行的地址信息。信令控制部分还应能处理注册事件包中涉及的XML中的Contact地址。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提供信令保护功能。SBC应能根据五元组(源IP、目的IP、传输协议、源端口、目的端口)及session ID进行过滤,丢弃非法的信令消息。对于使用无效session ID发起的请求,SBC应能进行过滤。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根据五元组(源IP、目的IP、传输协议、源端口、目的端口)对信令端口进行速率限制,避免泛洪攻击。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提供应用级信令保护功能,即应该能够分析SIP消息语法,丢弃异常消息(如字符超长,逻辑错误,字段flood等),或者对异常消息进行修改和整形。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提供信令过载保护:优先处理紧急呼叫和与正在进行的会话相关的SIP消息,在负荷大的情况下拒绝新的INVITE消息及注册消息。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配置接收转发的单个SIP信令消息大小,最大可配置为65535字节。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检查SIP用户注册情况,丢弃非注册用户的除注册请求外的SIP 消息。

信令控制部分应能选择开放或关闭ICMP、SNMP、DNS等工具或管理性服务。当开放上述工具或管理性服务时,应能对流量进行限制。同时还应能对ARP流量进行速率限制以避免误配或故障引起的本地ARP风暴对信令控制部分的影响。

信令控制部分应能根据用户端点的信令行为,动态地把端点划分至三类名单:黑名单、灰名单(可选)与白名单。在一个可以定义的时间窗口内,行为异常(如产生超过警戒水平的非法信令消息或消息量超过定义的安全警戒水平等)端点将动态调整到黑名单,其输入信令消息将被直接丢弃,当定义的拒绝时间窗口消失后,端点应能自动恢复到灰名单或白名单中;状态未明(如进行注册)的端点将动态地调整到灰名单,只能获得有限的信令处理资源;而状态确认(如已经成功注册或呼叫)端点将动态地调整到白名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令处理资源。针对不同业务需求的端点或客户网络,可以为相应灰名单或白名单上节点定义不同的消息访问带宽与消息速率警戒水平。

5.2.1.8. 司法功能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支持合法监听。信令控制部分对合法监听的支持应遵循国家相关规范。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支持紧急呼叫功能,具体参见《中国移动CM-IMS CSCF-BGCF设备规范》。

5.2.1.9. IP版本互通功能(可选)

信令控制部分可以同时支持IPv4和IPv6并支持不同IP版本之间的互通。

信令控制部分可以支持IMS终端使用IPv4和/或IPv6端口注册,并保证在后续的会话中使用同样的端口。

5.2.1.10. P-CSCF功能

5.2.1.11.

信令控制部分应该能够支持P-CSCF的功能,包括注册鉴权、会话管理、SigComp等功能,具体功能参见《中国移动CM-IMS CSCF-BGCF设备规范》。

5.2.2. BGW功能要求

5.2.2.1. 虚拟媒体网关功能

BGW应具备虚拟媒体网关的功能,能够受多个信令控制部分设备控制。

5.2.2.2. 互连功能

5.2.2.2.1. NAT

BGW可以提供网络地址翻译功能,包括静态NAT,动态NAT和NAPT。

5.2.2.2.2. NAT穿越

BGW应该能够根据信令控制部分的请求为媒体流分配输出地址和端口号。

BGW应能支持STG功能,具体功能要求参见《安全穿越网关技术规范》。

当使用TSG功能时,BGW需要中转终端与P-CSCF之间的SIP信令消息,其中转机制应遵循《安全穿越网关技术规范》中对STG的功能要求。

5.2.2.3. MSRP点到点传输功能

BGW应能支持MSRP协议,并能够支持作为TCP建链服务器的功能。

BGW应能支持MSRP RELAY功能。

具体功能要求参见《中国移动CM-IMS企业飞信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5.2.2.4. 媒体资源管理功能

BGW应能提供媒体栓锁功能:一旦远端媒体端点确定,BGW应能栓锁到该媒体端点,而非该媒体端点到BGW指定的媒体转接接口的媒体报文将被丢弃。

BGW应该能够在信令控制部分的请求上清除其媒体资源。

BGW应该能够监视媒体活动状态。当会话的两个方向上媒体流已经停止超过一定时长,BGW应该能够上报该事件。

BGW应该能够根据信令控制部分复制指定网络接口上的从/向指定源地址收/发的媒体报文,并送往指定的节点进行跟踪分析,以满足故障排查的需求。

BGW应能统计它每个会话流中所接受到的RTP报文数量。

5.2.2.5. QoS控制功能

BGW应该能够根据静态配置对媒体分组进行QoS标记。

BGW应该能够支持媒体流门控功能,对单个媒体流进行门控操作。

BGW应该能够在上行和下行两个方向上进行媒体流门控操作。

BGW应该能够作为策略执行点与策略控制系统进行交互,并执行相应的带宽策略。(可选)

BGW可以根据策略对媒体分组进行QoS标记。(可选)

BGW可以根据策略打开或者关闭单个媒体流。(可选)

5.2.2.

6. 编解码转换功能(可选)

BGW应支持IMS媒体的编解码转换功能,能够在使用不同编解码类型的IMS网络间提供媒体编解码转换。

BGW应支持以下音频编解码类型间的媒体转换:G.711、AMR、AMR2 、G.722、G.723、G.729。

BGW应支持以下视频编解码类型间的媒体转换:QCIF、H.263、H.264和MPEG4。

5.2.2.7. 安全功能

BGW应该能够提供用户面保护功能。BGW应能根据信令协商结果,接收法定媒体端点的媒体报文以及丢弃非法媒体端点的媒体报文,并能对媒体速率进行限制。

BGW应该能够提供媒体流过滤机制,根据IP包的五元组(源IP地址和端口号、目的IP地址和端口号、协议)对媒体流数据包进行过滤,保证只有合法媒体流分组通过。

5.2.2.8. IP版本互通功能(可选)

BGW可以支持IMS终端使用IPv4和/或IPv6端口承载媒体流,并保证在后续的会话中使用同样的端口。

6.容量、性能及可靠性指标

6.1. 容量及性能指标

6.2. 可靠性指标

SBC与路由器连接时可以支持动态路由协议,比如OSPF,在SBC同时连接两个路由器时,可以对流量进行负荷分担,在其中一条链路出现故障后,可以通过动态路由协议切换到其他另外一条链路上。(可选)

7.接口要求

7.1. 物理接口

SBC与IP网相连的物理接口应成对配置,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扩充。

当SBC与IP网采用传统的五类网线连接时,该网线物理接头的制作工艺必须满足中国移动的电信级要求。

同一物理端口应支持划分多个VLAN。

SBC与IP网相连,应具备多对物理接口,分别用于连接CSCF,BGCF,网管系统、软交换机和其他媒体网关,并可以配置成不同网段的IP地址。

连接不同系统的IP物理端口必须支持成对配置,可按需要配置为主备方式或负荷分担方式提供备份,并且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扩充。

7.1.1. 10/100MBase-T接口

SBC应支持10Mbps/100Mbps自适应以太网接口。

10Mbit/s 以太网接口应符合IEEE802.3。物理层接口上采用曼切斯特编码,用0.85V和-0.85V分别表示“1”和“0”。电缆可采用10Base-T。

100Mbit/s 以太网接口应符合 IEEE802.3u。100Base-T技术中可采用三类传输介质:100Base-T4、100Base-TX和100Base-FX。采用4B/5B编码方式。

7.1.2. 1000M Base-Lx/Sx接口

SBC应该支持1000M Base-Lx/Sx以太网光接口,符合IEEE802.3z标准。

对于光接口板,应该支持1+1备份,并支持远程监测和测试功能。

7.1.3. 1000M BaseT接口要求

当SBC不支持1000M Base-Lx/Sx接口和10G以太网接口时,应支持1000MbaseT以太网接口,符合IEEE802.3ab标准。

7.1.4. 10G以太网接口

大容量SBC(20万以上)应支持10G以太网接口(符合IEEE802.3ae)。支持的10G以太网物理接口包括以下几种:

●10GBase-S接口

●10GBase-L接口

●10GBase-E接口

8.逻辑功能接口

8.1. Gm接口

SBC通过Gm接口和终端连接。当SBC采用集成式,SBC还通过Gm接口和P-CSCF连接。

Gm接口采用SIP协议,支持TCP和UDP承载方式。

8.2. Ia接口

分离式SBC信令控制部分通过Ia接口控制BGW。

Ia接口采用H.248协议,支持SCTP/IP承载方式。

8.3. Mw接口

分离式SBC信令控制部分通过Mw接口与核心网连接。

Mw接口采用SIP协议,支持UDP承载方式。

8.4. Mb接口

Mb接口是终端与全代理SBC或BGW间的媒体面接口。

Mb接口应支持RTP/UDP,TRP/TCP和MSRP/TCP。

8.5. 计费接口

全代理SBC(未与P-CSCF合设)可以支持计费接口(可选),通过Rf接口采用Diameter 协议向计费网关上报计费信息,也可通过FTP协议向BOSS系统上传话单文件并具备后续平滑升级支持Rf接口的能力。

9.硬件要求

9.1. 硬件系统基本要求

(1)应采用模块式的硬件结构,便于扩充,并能容纳新业务和新技术。

(2)提供的设备,应全部采用经过老化测试和严格筛选的优质元器件,组装过程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长期使用的高稳定性,高可靠性。

(3)系统构成应具有冗余和容错等安全措施。

(4)当软件升级时,应不影响硬件结构。

9.2. 对处理机的要求

(1)处理机系统要有冗余度,遇到处理机软硬件故障时,具有重新启动及系统主备倒换等性能,以保证其安全可靠。

(2)主要设备能在不中断通信的情况下,可带电进行印刷电路板的插拨操作。

(3)处理机系统具有故障脱机自动诊断功能。

(4)处理机系统应具有过负荷控制措施。

(5)处理机系统应具有软、硬件故障告警信号。

9.3. 对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要求

(1)人机命令可采用图形界面(GUI)方式或命令行方式。

(2)各类物理告警信号除能由设备在面板由上显示之外,还应能在显示屏上显示,且能用不同彩色显示出各类故障的严重程度。

10.软件要求

10.1. 基本要求

(1)要求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模块之间的通信应按规定接口进行。任何一层的任何一个模块的维护和更新以及新模块的追加都不应影响其他模块。

(2)配置数据与处理程序应有相对的独立性,配置数据的任何变更都不应引起运行版本程序的变更,处理程序应与任何局的配置数据相适应。

(3)软件应有容错能力,一般小的软件故障不应引起各类严重的系统再启动。

(4)软件设计应有防护性能,某一软件模块内的软件错误应限制在本模块内,而不应造成其它软件模块的错误。

(5)应具有软件运行故障的监视功能,一旦软件出现死循环等重大故障时,应能自动再启动,并作出即时故障报告信息。

(6)在未达到设备的终局容量时,增加或减少设备容量时,只需变更配置数据,并仅需使用一般的人机命令即可。不应影响正常通信。

(7)同种型号的SBC 应采用同一种软件版本,同一型号SBC 的不同时间的软件版本应能兼容。

10.2. 软件功能要求

(1)要求有完善的实时操作系统

(2)要求有完善的各类协议处理功能和代码转换功能。

(3)要求具有网管子系统及处理相应业务的功能,要求具有输入业务量、输出业务量控制功能。

(4)要求具有对相应的硬件设备进行测试的功能。

(5)要求具有对软件、硬件运行故障的监视功能,有完善的故障告警及障碍后处理功能。(6)要求具有完善的、方便的人机通信控制功能。

(7)要求具有完善的维护管理功能,具有配置的维护管理,业务量观察管理、软件维护管理、设备维护管理等功能。

(8)要求具有故障诊断和故障定位功能。故障中断定位后应能显示或打印,报告故障设备的物理位置等有关信息。

10.3. 软件维护管理功能要求

(1)要求具有在不中断通信的情况下,完成升级和程序打补丁的功能。

(2)要求对于全部局数据和用户数据都可以在不影响呼叫接续处理的情况,用人机通信方式进行下述操作:

a.数据查询;

b.数据修改变更;

c.数据追加;

d.原运行数据的暂存,重新运行,使用删除。

(3)如对修改后补丁软件不满意或将修改后补丁软件引入系统后,对系统有副作用或发现新版本有问题,应能方便而迅速地倒换至备用设备,并将原设备恢复到原来的程序。

(4)故障诊断软件的诊断精度:要求故障诊断软件能对硬件故障进行诊断和定位,故障诊断定位后应能显示或打印,报告故障设备的物理位置等有关信息。

11.可靠性要求

11.1. 硬件可靠性要求

(1)要求电源、风扇备份。

(2)单板可以热插拔。

(3)要求主控板、交换网板、业务板必须能够备份。服务器类型设备应该能够支持双机备份。备份如采用VRRP,设备应不存在二层通路。

(4)要求接口板可以负载分担。

(5)可用度99.999%。

11.2. 软件件可靠性要求

(1)要求支持无损升级

(2)要求支持黑匣子,记录设备异常情况下的关键信息

(3)要求能够防IP层典型攻击(比如IP spoof、UDP flood等)和防信令层典型攻击(比如SIP DOS、DDOS攻击)。

(4)要求支持流控设计,过载保护,避免大流量冲击下出现死机、业务完全中断等情况(5)要求支持故障检测、故障预警、故障隔离、故障定位与恢复设计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v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目录1总则1 1.1.概述1 1.2.适用范围1 1.3.起草单位1 1.4.解释权2 2应用体系架构3 2.1.两级架构3 2.2.统一信息平台的组成4 2.3.总体技术要求5 3展示平台6 3.1.域名规则6 3.2.登录流程7 3.3.访问安全控制7 3.3.1.认证8 3.3.2.加密9 3.3.3.授权9 3.4.个性化展现经管9 3.5.内容应用聚集10 3.6.系统性能要求10 4网络和接入平台11 4.1.全国互联广域网组织结构11 4.1.1.全国互联广域网拓扑结构11 4.1.2.广域网互联承载网络的选择12 4.1.3.全国互联广域网的路由13 4.1.4.全国互联广域网的网络安全13 4.2.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13 4.2.1.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3 4.2.2.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5 4.3.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16 4.3.1.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6 4.3.2.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8 4.4.IP地址规划19 4.4.1.IP地址规划原则19 4.4.2.IP地址规划方法20 4.4.3.IP地址规划要求21 5安全经管平台21 5.1.网络经管及网络安全21 5.1.1.网络系统经管21 5.1.2.网络安全22

5.2.系统经管及系统安全23 5.2.1.系统经管23 5.2.2.系统安全24 5.2.3.数据经管和安全25 5.2.4.防病毒26 6系统和环境要求27 6.1.系统要求27 6.1.1.主机设备27 6.1.2.操作系统27 6.1.3.存储备份设备28 6.1.4.网络设备29 6.1.5.数据库31 6.1.6.展示平台软件33 6.1. 7.开发工具34 6.1.8.系统文档34 6.2.机房环境要求35 6.2.1.机房环境条件35 6.2.2.接地要求36 6.2.3.空调及电源36

中国XX业务支撑网4A安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网 4A 安全技术规范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布 ╳╳╳╳-╳╳-╳╳发布 ╳╳╳╳-╳╳-╳╳实施 QB-W-016-2007

目录 1概述 (7) 1.1范围 (7)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7)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7) 2综述 (8) 2.1背景和现状分析 (8) 2.24A平台建设目标 (9) 2.34A平台管理范围 (10) 34A管理平台总体框架 (11) 44A管理平台功能要求 (14) 4.1帐号管理 (14) 4.1.1帐号管理的范围 (14) 4.1.2帐号管理的内容 (14) 4.1.3主帐号管理 (14) 4.1.4从帐号管理 (15) 4.1.5密码策略管理 (15) 4.2认证管理 (15) 4.2.1认证管理的范围 (16) 4.2.2认证管理的内容 (16) 4.2.3认证服务的管理 (16) 4.2.4认证枢纽的管理 (16) 4.2.5SSO的管理 (17) 4.2.6认证手段 (17) 4.2.7提供多种手段的组合使用 (17) 4.3授权管理 (17) 4.3.1授权管理的范围 (17) 4.3.2授权管理的内容 (18) 4.3.3资源管理 (18) 4.3.4角色管理 (18) 4.3.5资源授权 (19) 4.4审计管理 (20) 4.4.1审计管理范围 (20) 4.4.2审计信息收集与标准化 (21) 4.4.3审计分析 (21) 4.4.4审计预警 (22) 4.54A管理平台的自管理 (23)

4.5.2权限管理 (23) 4.5.3组件管理 (23) 4.5.4运行管理 (23) 4.5.5备份管理 (23) 4.64A管理平台接口管理 (24) 4.6.1帐号管理接口 (24) 4.6.2认证接口 (24) 4.6.3审计接口 (24) 4.6.4外部管理接口 (25) 54A管理平台技术要求 (25) 5.1总体技术框架 (25) 5.2P ORTAL层技术要求 (27) 5.3应用层技术要求 (27) 5.3.1前台应用层技术要求 (27) 5.3.2核心数据库技术要求 (28) 5.3.3后台服务层技术要求 (30) 5.3.4单点登录技术要求 (32) 5.3.5安全审计技术要求 (33) 5.4接口层技术要求 (35) 5.5非功能性技术要求 (35) 5.5.1业务连续性要求 (35) 5.5.2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要求 (38) 5.5.3性能要求 (38) 5.5.4安全性要求 (38) 64A管理平台接口规范 (40) 6.1应用接口技术规范 (40) 6.1.1总体描述 (40) 6.1.2登录类接口(①) (41) 6.1.3认证类接口 (42) 6.1.4帐号/角色接口(④) (43) 6.1.5审计类接口 (48) 6.2系统接口技术规范 (51) 6.2.1总体描述 (51) 6.2.2登录类接口(①) (52) 6.2.3认证类接口 (53) 6.2.4帐号接口(⑤) (55) 6.2.5审计类接口 (59) 6.3外部管理接口技术规范 (61) 7BOSS系统3.0的改造要求 (62)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文档编号: 中国移动PTN资源自动分析优化功能需求规范书 文档版本:Version 1.0 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所有,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和传播本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20年4月 发布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前言 本技术规范根据中国移动PTN网络维护效能提升管理需求而制定,随着网络管理需求的不断深化,本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将会修改和完善。 本技术规范的解释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本技术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 集团公司:邓春胜、邓宇 省公司:田志坚、黄垣森、杨彬、张剑、夏志超、李勇、娄文科、梁静海、张跃明、彭鹏、党志俊

目录 PTN资源自动分析优化功能需求规范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PTN资源分析优化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功能需求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 物理资源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逻辑资源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流量监控及资源预警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资源优化分析报告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CMCC_v22_中国移动条码识别业务终端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中国移动条码识别业务终端技术规范 C h i n a M o b i l e B a r c o d e R e c o g n i t i o n S e r v i c e T e r m i n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版本号: 1.1.0(报批稿) ╳╳╳╳-╳╳-╳╳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

1. 适用范围 (44) 2. 引用标准 (44) 3. 相关术语 (44) 4. 缩略语解释 (44) 5. 业务描述 (55) 5.1. 业务定义 (55) 5.2. 业务模型 (55) 6. 终端功能要求 (55) 6.1. QR码符号取景及采集 (55) 6.2. 终端解码 (66) 6.2.1. QR码符号到数据字符 (66) 6.2.2. 数据字符到应用信息 (77) 6.3. 打开和保存文件 (88) 6.3.1. 保存文件 (88) 6.3.2. 打开文件 (88) 7. 终端业务应用要求 (88) 7.1. 属性操作要求 (88) 7.2. 应用操作要求 (1010) 7.2.1. 名片应用 (1010) 7.2.2. 短信应用 (1010) 7.2.3. 邮件应用 (1010) 7.2.4. 文本应用 (1111) 7.2.5. 业务营销应用WAP业务 (1111) 7.2.6. 业务营销应用SMS业务 (1212) 7.2.7. 业务营销应用IVR业务 (1212) 8. 终端异常处理要求 (1313) 8.1. 终端解码异常事件处理要求 (1313) 8.2. 其它异常事件处理要求 (1313) 9. 终端性能要求 (1313) 10. 终端界面要求 (1414) 11. 终端硬件要求(推荐) (1414) 11.1. 摄像头 (1414) 11.2. CPU (1414) 11.3. 存储器 (1414) 12. 编制历史 (1414) 附录A 中国移动条码识别业务终端界面规范 (1515)

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W-028- 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第一版) NMS Port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版本号 1.0.0 -××-××发布 -××-××实施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

目录 1 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引用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系统概述与建设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总部-省”两级架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组网与设备配置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系统功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 单点登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1 基本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2 具备4A的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3 对于未接入4A的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 接入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1 B/S与C/S应用统一接入..............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2 公网接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3 移动接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 界面集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 界面集成的技术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 界面集成的基本功能—展现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 界面集成的基本业务需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文档编号: 中国移动PTN故障智能辅助定位 功能需求规范书 文档版本:Version 1.0 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所有,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和传播本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 发布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前言 本技术规范根据中国移动PTN网络维护效能提升管理需求而制定,随着网络管理需求的不断深化,本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将会修改和完善。 本技术规范的解释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本技术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 集团公司:邓春胜、邓宇 省公司:党志俊、娄文科、田志坚、黄垣森、杨彬、张剑、夏志超、李勇、梁静海、张跃明、彭鹏

目录 前言 (2) 目录 (3) 1.概述 (4) 2.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 2.1术语和定义 (4) 2.2缩略语 (4) 3.功能需求 (5) 3.1告警相关性分析 (5) 3.1.1告警根源性分析 (5) 3.1.2告警相关性原则 (6) 3.2业务相关性分析 (6) 3.3故障辅助分析及定位 (6) 3.3.1用户界面 (7) 3.3.2故障定位手段 (7) 3.3.3故障定位结果 (8)

1.概述 研究各种典型场景下PTN网络故障诊断定位方法,包括业务故障、光缆故障、设备故障、时钟故障、DCN故障、业务性能劣化等,开发出故障智能辅助定位工具,实现一键式故障智能诊断及故障原因智能输出,并给出常见故障处理建议,提高运维人员现场维护效率及能力。该辅助定位功能具备以下模块: ―告警相关性分析 ―业务相关性分析 ―故障智能分析和定位 2.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网元管理系统 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EMS,由设备供应商提供,是为了管理一个或多个传送网网元所使用的软硬件系统。网元管理系统管理由单一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网元。 2.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移动室外UPS技术规范

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户外通信用一体化UPS电源系统技术规范书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

一、概述 (1) 本文件为浙江移动户外通信用一体化UPS电源系统设备招标文件的技术规范书。 (2) 本技术规范书的编制依据是根据中国信息产业部“通信局(站)电源系统的总技术要求”等有关规定编制。 (3) 参与选型及报价的设备必须符合本技术规范书的要求,如相关要求低于本技术规范书的要求应论述其理由。 (4) 设备必须具有入网证,并能提供设备技术数据和电原理图及安装图。 (5) 本技术的解释权属于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二、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户外通信用一体化不间断电源——UPS的技术要求、标志、包装、运输存储。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各类户外干放、直放站、微蜂窝等通信用静止型不间断电源。 三、定义 户外通信用一体化UPS电源系统在构成上,主要有五部分组成,包括户外专用UPS主机、蓄电池组、输入输出配电、防雷保护和一体化户外机柜。几部分相互配合,实现在市电正常时使用市电能量向通信设备提供纯净稳压的交流电,市电故障时使用蓄电池能量向通信设备提供纯净稳压的交流电。各部分可集成安装在一体化机柜内或蓄电池组独立安装。 参与报价设备厂家需详列一体化电源柜体尺寸、质量,电池柜尺寸、质量以及各组成部分主要技术指标。 四、一体化户外机柜技术要求 1、柜体采用热镀锌钢板、需防锈处理,表面喷塑。满足室外安装和室外工作的防雨、防尘、 防潮、防盗要求,外观美观。 2、防护等级:IP55。 3、温度范围:-25℃~+55℃。 4、湿度范围:5%~95%。 5、挡阳棚要求:能够挡住30度角的太阳光。 6、安装/维护方便:提供多种可选安装配件,可以满足抱大杆、抱小杆、壁挂和落地等多 种安装要求。 7、振动运输实验:按照GB/T14715-93中5.3.2条 高低温储存实验:贮存条件:YD/T1059-200 测试标准:YD/T1059-2000 8、内部合理布局,可满足UPS立式、卧式等各种安装方式。电池仓外置时,其电池仓柜体 需满足上述要求。

中国移动机顶盒软探针北向接口技术规范v1.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机顶盒软探针北向接口技术规范 T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S e t To p B o x S o f t P r o b e a n d N o r t h -I n t e r f a c e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 ╳╳╳╳-╳╳-╳╳发布 ╳╳╳╳-╳╳-╳╳实施 QB-╳╳-╳╳╳-╳╳╳╳

目录 1前言 (2) 2范围 (2) 3规范性引用文件 (2) 4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 5软探针与监测平台接口 (3) 6接口协议定义 (4) 6.1.BOOT接口(IF1) (4) 6.1.1.BOOT请求 (4) 6.1.2.BOOT响应 (6) 6.2.PERIODIC接口(IF2) (9) 6.2.1.PERIODIC请求 (9) 6.2.2.PERIODIC响应 (11) 6.3.PROGRAM INFO接口(IF3) (12) 6.3.1.PROGRAM INFO请求 (12) 6.3.2.PROGRAM INFO响应 (15) 6.4.ALARM接口(IF4) (16) 6.4.1.ALARM请求 (16) 6.4.2.ALARM响应 (20) 6.5.CONNECTION REQUEST之网络测试接口(IF5) (21) 6.5.1.网络测试任务下发 (21) 6.5.2.网络测试数据上报请求 (23) 6.6.常量表 (25) 6.6.1.EventCode (25) 6.6.2.AlarmCode (2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717134818.html,workTestCode (26) 6.6.4.ProgramInfoCode (26) 6.6.5.Result (26) 6.6.6.OperationCode (27)

中国移动室内分布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室内分布系统 技术规范 四川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2001年7月

目录 一、建设室内分布系统的必要性 (1) 二、中国移动室内覆盖目标要求 (1) 三、室内分布系统技术 (1) 1、室内分布系统的含义与作用 (1) 2、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源 (2) 2.1. 直放站 (2) 2.2. 宏蜂窝或微蜂窝 (3) 3、无源室内分布系统 (4) 3.2. 电缆式 (4) 3.2. 泄漏电缆式 (5) 3.3. 光纤式 (6) 4、有源室内分布系统 (7) 5、电梯覆盖的解决方案 (8) 四、900/1800M在室内分布系统中的应用 (10) 五、室内分布系统选型要求 (11) 1、厂商资质要求 (11) 2、各配件、器件、缆线技术指标 (11) 2.1. 无源天馈分布设备 (11) 2.2. 室内覆盖有源天线分布设备(系统指标) (14) 2.3. 干线放大器 (15) 3、具备或部分具备系统监控 (15) 4、设计施工能力 (16) 六、室内分布系统验收标准 (16) 1、安装工艺要求 (16) 1.1. 有源设备安装 (16) 1.2. 室内天线安装 (16) 1.3. 馈线及相关设施 (16) 1.4. 无源器件安装 (17) 1.5. 接地 (17) 1.6. 标签 (17) 2、网络质量要求 (18) 2.1. 覆盖达标 (18) 2.2. 质量标准 (18) 2.3. 网络运行指标 (18) 2.4. 监控系统 (19)

一、建设室内分布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通信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移动的GSM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自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以来,一直以极高的速度发展。截至2000年底,全国GSM移动用户数量已突破6000万,网络规模容量及用户数已居世界第三位。与此相适应,中国移动的网络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网络覆盖日益完善。 在此基础上,室内覆盖已成为今后网络覆盖的重点。完善室内覆盖,是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是竞争的需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用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几年前用户满足于能够打电话,现在则要求随时随地可以通话,室内话务已占相当大的比重。在此情况下,必须加强室内覆盖,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另外,竞争对手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并且具有资费优势,与其相较,中国移动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网络质量,实现室内覆盖是体现差异,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室内分布系统是实现室内覆盖的主要方法,作好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二、中国移动室内覆盖目标要求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2001年西安网络工作会议中对室内信号覆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加强城市室内覆盖建设不仅是吸收话务量、提高通话质量的有力手段,还应该认识到,室内覆盖站址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及早抢占,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各省要结合2-3年的无线网络规划,确定必须建设室内覆盖的建筑,力争在2001年完成建设。2001年要求以下重要场所实现覆盖(即室内面积95%以上信号强度大于-94db):移动用户在10万户以上城市的政府办公场所、新闻中心;飞机场候机楼、火车站候车厅;地铁;三星级以上酒店(北京、上海、广州为四星级)、高档商业办公楼、娱乐中心;营业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其他移动运营商有覆盖的场所;话务量大或用户投诉多的地方。” 三、室内分布系统技术 1、室内分布系统的含义与作用 室内分布系统是一套无线信号传播设备的总称,它利用电缆或光缆,辅以功分器、耦合器,将信号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文档编号: 中国移动PTN故障智能辅助定位 功能需求规范书 文档版本:Version 1.0 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所有,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 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和传播本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发布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本技术规范根据中国移动PTN网络维护效能提升管理需求而制定,随着网络管理需求的 不断深化,本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将会修改和完善。 本技术规范的解释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本技术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规范起早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 集团公司:邓春胜、邓宇 省公司:党志俊、娄文科、田志坚、黄垣森、杨彬、张剑、夏志超、李勇、梁静海、张跃明、彭鹏 刖言 (2) 目录 (3) 1?概述 (4) 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 2.1术语和定义 (4) 2.2缩略语 (4) 3.功能需求 (5) 3.1 告警相关性分析 (5) 3.1.1告警根源性分析 (5) 3.1.2告警相关性原则 (6) 3.2业务相关性分析 (6) 3.3故障辅助分析及定位 (6) 3.3.1用户界面 (7) 3.3.2故障定位手段 (7) 3.3.3故障定位结果 (8)

1 ?概述 研究各种典型场景下PTN网络故障诊断定位方法,包括业务故障、光缆故障、设备故 障、时钟故障、DCN故障、业务性能劣化等,开发出故障智能辅助定位工具,实现一键式故障智能诊断及故障原因智能输出,并给出常见故障处理建议,提高运维人员现场维护效 率及能力。该辅助定位功能具备以下模块: —告警相关性分析 —业务相关性分析 —故障智能分析和定位 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网元管理系统 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EMS,由设备供应商提供,是为了管理一个或多个传送网网元所使用的软硬件系统。 网元管理系统管理由单一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网元。 2.2缩略语 F

中国移动协议技术规范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中国移动协议技术规范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移动通信 CHINA MO0UE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乂 -XXXX 与承载独立的呼叫控制 (BI CC) 规范第5部分:BI CC 所支持的补充业务、BI CC与 I SUP的信令配合 XXXX - XX - XX 发布XXXX - XX - 乂※实施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修订稿 版本号:1. 0. 0

目次 1 MM ............................................ ..1 2引用标准...................... .1 3术语和定义.................... .1 4符号和缩略语.................. 5 BICC所支持的补充业务............错误!未定义书签。 .2 6 BICC与ISUP的信令配合.... 编制历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

刖曰 本规范共包含如下标准文件,本文件是第五部分。 第1部分:BICC的功能描述,对应于ITU-T建议 Q.1902.1 第2部分:BICC的消息和参数的基本功能和格式 第3部分:BICC的程序 第4部分:BICC的APM隧道和IP承载控制协议。 第5部分:BICC所支持的补充业务、BICC与ISUP 的信令配合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发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解释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

中国移动WLAN用户接入流程技术规范(WEB)V2.0.6全解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D-028-2008 中国移动W L A N用户接入流程 技术规范(W E B)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C M C C W L A N U s e r A c c e s s(W E B) 版本号:2.0.0 2008-4-2发布2008-4-2实施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

目录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 4.WEB认证系统结构 (2) 5.WEB用户接入流程 (3) 6.WEB用户下线流程 (5) 7.协议 (7) 8.协议参数 (8) 9.WEB认证安全问题 (10) 10.编制历史 (10) 附录A详细修订历史 (11) 附录B WLAN接入设备编号 (11) 附录C WLAN接入设备编号中PRO字段的代码分配 (11) 附录D计费要求 (12)

前言 本标准的目的是制定中国移动基于WEB方式的WLAN用户接入规范和协议。 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WEB认证系统结构,基于WEB方式的WLAN用户接入流程,基于WEB方式的WLAN用户下线流程,协议,协议参数,WEB认证安全等。 本标准的附录B、C、D为标准性附录,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移有限技〔2008〕49号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标准归口部门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志虎,黄宇红,周文辉,邵春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移动基于WEB方式的WLAN用户接入规范和协议,主要包括WEB认证系统结构,基于WEB方式的WLAN用户接入流程,基于WEB方式的WLAN用户下线流程,协议,协议参数,WEB认证安全等内容,供中国移动内部和厂商共同使用;根据中国移动WLAN业务总体技术要求制定,适用于中国移动WLAN业务采用WEB认证方式时遵循的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表2-1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999 Edition[ISO/IEC 8802-11: 1999] Standards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 and Physical Layer(PHY) Specifications. IEEE Std.802.11 [2] 1999 Edition[ISO/IEC 8802-11: 1999] Standards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Part11: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 and Physical Layer(PHY) Specifications: High-Speed Physical layer Extension in the 2.4GHz Band. IEEE Std.802.11b [3] 2001 Recommended Practices for Multi-Vendor Access Point Interoperability via Inter-Access Point Protocol across Distribution Systems supporting IEEE P802.11 operation. IEEE P802.11f [4] 2001 Standards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Part 11: 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and Physical Layer (PHY) specifications: Medium Access Method (MAC) Security Enhancements. IEEE 802.11i [5] RFC 2865 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 In User Service (RADIUS), C.Rigney, S.Willens, A.Rubens, W.Simpson, June 2000. IETF [6] RFC 2866 RADIUS Accounting, C.Rigney, June 2000. IETF [7] RFC 2869 RADIUS Extension, C. Rigney, W. Willats, P. Calhoun, June 2000. IETF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文档编号: 中国移动PTN自动巡检 功能需求规范书 文档版本:Version 1.0 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所有,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和传播本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19年7月 发布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文档说明:本文档为中国移动PTN自动巡检功能需求规范。 编号说明: (本文档编号依照以下原则进行: x.y.z x: 大版本更新,文档结构变化 y: 具体方案的更改,部分内容的修正 z: 文字修改,奇数为包含对上一版修改记录的稿子 偶数为对上一修改稿的定稿) 修订说明:

中国移动PTN自动巡检工具规范 前言 本技术规范根据中国移动PTN网络维护效能提升管理需求而制定,随着网络管理需求的不断深化,本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将会修改和完善。 本技术规范的解释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本技术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 集团公司:邓春胜、邓宇 省公司:张跃明、彭鹏、张剑、田志坚、黄垣森、杨彬、夏志超、李勇、娄文科、梁静海、党志俊

中国移动PTN自动巡检工具规范 目录 目录................................................................................................................................................................. I 1范围.. (4) 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 2.1术语和定义 (4) 2.2缩略语 (4) 3总体要求 (6) 4功能需求 (6) 4.1巡检任务管理 (6) 4.1.1创建巡检任务 (6) 4.1.2查询巡检任务 (7) 4.1.3修改巡检任务 (7) 4.1.4删除巡检任务 (7) 4.1.5巡检任务的执行 (7) 4.1.6巡检结果管理 (8) 4.2巡检项目 (8) 4.2.1网元状态检查 (8) 4.2.1.1网元告警检查 (8) 4.2.1.2网元性能检查 (9) 4.2.1.3设备CPU使用率检查 (9) 4.2.1.4设备内存使用率检查 (9) 4.2.1.5设备风扇、电源检查 (10) 4.2.1.6设备温度检查 (11) 4.2.1.7网元监控检查 (11) 4.2.1.8网元单板通讯检查 (12)

中国移动室内分布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室内分布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室内分布系统 技术规范 四川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2001年7月

目录 一、建设室内分布系统的必要性 (1) 二、中国移动室内覆盖目标要求 (2) 三、室内分布系统技术 (3) 1、室内分布系统的含义与作用 (3) 2、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源 (4) 2.1.直放站 (4) 2.2.宏蜂窝或微蜂窝 (6) 3、无源室内分布系统 (7) 3.2.电缆式 (7) 3.2.泄漏电缆式 (9) 3.3.光纤式 (10) 4、有源室内分布系统 (12) 5、电梯覆盖的解决方案 (14) 四、900/1800M在室内分布系统中的应用 (17) 五、室内分布系统选型要求 (20) 1、厂商资质要求 (20) 2、各配件、器件、缆线技术指标 (20) 2.1.无源天馈分布设备 (20) 2.2.室内覆盖有源天线分布设备(系统指标) (27) 2.3.干线放大器 (27) 3、具备或部分具备系统监控 (29) 4、设计施工能力 (29) 六、室内分布系统验收标准 (30) 1、安装工艺要求 (30) 1.1.有源设备安装 (30) 1.2.室内天线安装 (30) 1.3.馈线及相关设施 (31) 1.4.无源器件安装 (33) 1.5.接地 (33) 1.6.标签 (33) 2、网络质量要求 (34) 2.1.覆盖达标 (34) 2.2.质量标准 (34) 2.3.网络运行指标 (35) 2.4.监控系统 (36)

一、建设室内分布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通信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移动的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自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以来,一直以极高的速度发展。截至2000年底,全国GSM移动用户数量已突破6000万,网络规模容量及用户数已居世界第三位。与此相适应,中国移动的网络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网络覆盖日益完善。 在此基础上,室内覆盖已成为今后网络覆盖的重点。完善室内覆盖,是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是竞争的需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用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几年前用户满足于能够打电话,现在则要求随时随地可以通话,室内话务已占相当大的比重。在此情况下,必须加强室内覆盖,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另外,竞争对手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并且具有资费优势,与其相较,中国移动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网络质量,实现室内覆盖是体现差异,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室内分布系统是实现室内覆盖的主要方法,作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动力及配套资源管理需求分册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管理需求分册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中国移动 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动力及配套资源管理需求 Integrated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Power and Auxiliary Equipment Resource Management 版本号 1.0.0 2008-××-××发布2008-××-××实施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5) 1.范围 (8) 2.规范性引用文件 (8)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9) 4.背景 (1) 5.目标 (1) 6.功能需求 (2) 6.1.配套设备管理范围 2 6.2.模型要求 3 6.2.1.命名规范 3 6.2.2.设备状态 3 6.2.3.设备之间的关联关系 4 6.2.4.设备与逻辑资源之间关联 5

6.3.数据编辑和导入功能5 6.3.1.导入模板自动更新 5 6.3.2.导入校验功能 5 6.3.3.导入失败时的原因提示 6 6.3.4.模板填写说明 6 6.3.5.导入模板下载 6 6.4.查询与统计7 6.5.视图呈现7 6.5.1.树图呈现 7 6.5.2.地图呈现 8 6.6.配套设备的调拨和调度8

6.6.1.配套设备的调拨 8 6.6.2.配套设备的调度 9 6.7.业务场景应用9 6.7.1.配套与主设备容量搭配分 析 9 6.7.2.配套设备容量预警需求 9 6.7.3.设备报废期提醒 10 6.7.4.设备、站房图片的浏览需求 10 6.7.5.设备唯一身份标识的需求 11 6.7.6.维修管理 11 6.7.7.站房用电来源 11 6.7.8.拓扑图 12

中国移动网络代维管理系统技术规范代维与EOMS接口规范分册V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网络代维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网络代维管理系统与EOMS系统互联 接口规范分册 版本号:1.1.0 2012年9月发布2012年9月实施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可编辑

目录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缩略语 (1) 4 总则 (1) 5 页面集成方式接口 (1) 5.1 页面集成 (1) 5.2 代维组织机构同步 (1) 5.2.1 接口服务定义概述 (1) 5.2.2 服务接口方法清单 (1) 5.2.3 测试服务接口 (1) 5.2.4 附件信息约定 (1) 5.2.5 详细信息约定 (1) 6 接口安全要求 (1) 6.1 接口安全设计目标与内容 (1) 6.2 不同层面的接口安全措施 (1) 6.3 本期接口安全要求 (1) 7 修订记录 (1)

前言 《中国移动网络代维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规定了中国移动网络代维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体系结构、功能结构、接口要求、技术要求,供中国移动内部和系统开发、集成厂商共同使用;是中国移动网络代维管理系统建设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用于指导全网代维管理IT化手段建设、开发与应用。 本分册适用于中国移动网络代维管理系统与EOMS系统互联接口的建设,用于规定中国移动网络代维系统和EOMS系统互联接口的接口流程、工单字段、接口技术要求、接口服务定义等内容。本分册是《中国移动网络代维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分册之一。 《中国移动网络代维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分册的结构、名称如下: 本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制订,由集团公司网络部归口和解释。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王晓琦、石晓萍、王烨、周林、夏凡超、王鹏、徐智岳、杜传业、马松、吴丹、贺军、云雅琼、杜珍祥、童克波、吕晓敏、周云斌、陈为国、陆旻、许贤、周敏、郭艺娴、赵珺、陈宏宇、于洪亮、吕敏、徐铁瑛、诸圣勇、谭凌凯、文晓林、唐继志、霍廷瑞、杨竹。 可编辑

中国移动协议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协议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与承载独立的呼叫控制 (B I C C)规范第5部分:B I C C 所支持的补充业务、B I C C与 I S U P的信令配合 ╳╳╳╳-╳╳-╳╳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修订稿 版本号: 1.0.0

1范围 (1) 2引用标准 (1) 3术语和定义 (1) 4符号和缩略语 (2) 5BICC所支持的补充业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6BICC与ISUP的信令配合 ......... 错误!未定义书签。编制历史 .. (9)

本规范共包含如下标准文件,本文件是第五部分。 第1部分:BICC 的功能描述,对应于ITU-T 建议Q.1902.1 第2部分:BICC的消息和参数的基本功能和格式 第3部分:BICC 的程序 第4部分:BICC 的APM、隧道和IP 承载控制协议。 第5部分:BICC所支持的补充业务、BICC与ISUP 的信令配合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发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解释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

1范围 本部分主要规定了在软交换移动通信网中需要由BICC所支持的补充业务以及BICC与ISUP 之间的信令配合问题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待定。 3术语和定义 待定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1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v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目录 1总则 (1) 1.1. 概述 (1) 1.2. 适用范围 (2) 1.3. 起草单位 (2) 1.4. 解释权 (2) 2应用体系架构 (3) 2.1. 两级架构 (3) 2.2. 统一信息平台的组成 (4) 2.3. 总体技术要求 (5) 3展示平台 (6) 3.1. 域名规则 (6) 3.2. 登录流程 (7) 3.3. 访问安全控制 (8) 3.3.1.认证 (8) 3.3.2.加密 (9) 3.3.3.授权 (10) 3.4. 个性化展现管理 (10) 3.5. 内容应用聚集 (11) 3.6. 系统性能要求 (12) III

4网络和接入平台 (13) 4.1. 全国互联广域网组织结构 (13) 4.1.1.全国互联广域网拓扑结构 (13) 4.1.2.广域网互联承载网络的选择 (14) 4.1.3.全国互联广域网的路由 (15) 4.1.4.全国互联广域网的网络安全 (16) 4.2. 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 (16) 4.2.1.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 (16) 4.2.2.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 (19) 4.3. 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 (20) 4.3.1.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 (20) 4.3.2.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 (23) 4.4. IP地址规划 (24) 4.4.1.IP地址规划原则 (24) 4.4.2.IP地址规划方法 (25) 4.4.3.IP地址规划要求 (26) 5安全管理平台 (27) 5.1. 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 (27) 5.1.1.网络系统管理 (27) 5.1.2.网络安全 (28) 5.2. 系统管理及系统安全 (29) IV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