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_唐铁汉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_唐铁汉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_唐铁汉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_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6

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收稿日期]2008-10-13

[作者简介]唐铁汉,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全局的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更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实现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改革开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点和经验

[中图分类号]D 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08)06-0015-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的改革,党的十七大以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回顾近30年的改革成就,可以用“一个基本判断”和“一个历史性转变”来概括。所谓“一个基本判断”,即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谓“一个历史性转变”,即基本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尽管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尽管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还要经过一些时间,但是,从总体上说,体制转换、政府转型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进展和新突破。

总的看,近3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渐明确,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日趋明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G D P 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7%以上;人均G D P 由200多美元增长到2600多美元,创造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这一巨大的变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对外经济联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有六条基本的经验需要肯定。

一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这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着眼点,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加强和完善政府的

DOI :10.14063/j .cn ki .1008-9314.2008.06.006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6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二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既要吸纳国外行政改革中可以借鉴的东西,又不能照搬照套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而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

三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执政为民是各级政府的崇高使命。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增强政府机构及国家体制的活力,提高行政效率,调动人民群众和基层的积极性。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处理好人民群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又要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四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相协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说,要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体制保障,使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基础发展相辅相成;经济基础不断发展,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也要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为经济基础的发展扫除体制性的障碍。同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着眼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而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相衔接,紧密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五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改革创新,实行上下联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牵涉方方面面,矛盾多,难度大,需要与其他改革整体推进、配套进行,因此必须有统一的领导,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光有中央的积极性,没有地方的积极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很难深入下去,也不能进行到底。因此,要鼓励地方政府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注意总结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推广。

六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必然是一个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因此既要有长期的目标,又要措施得力,循序渐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矛盾,特别是涉及权力与利益的调整,具有复杂性,所以,要总揽全局,瞻前顾后,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哪些基本特点呢?我认为有七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因而具有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特点。从总体上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贯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经济基础不断发展,行政管理体制也要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

二是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改革,因而具有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相适应的特点。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政府组织结构、权力关系、职能职责与管理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使政府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转变,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是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对传统行政体制的革命,而摆脱传统行政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不断深化的渐进性特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必然是一个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最根本的是要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需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惰性、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部门利益的刚性,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把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推进和深化。

四是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进行的改革,因而具有整体配套、协调推进的特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项改革配套进行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新时期,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继续深化经济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6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都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必须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五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有中央的统一部署,又强调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因而又具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互动性特点。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牵涉面广,矛盾多,难度大,涉及职责和权限的调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加强领导,认真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既要自上而下统一部署,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制定政策和措施;同时,又要形成上下互动,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光有中央的积极性,没有地方的积极性,改革的部署和方案难以落实;而只有地方的积极性,没有中央的统一领导,改革就无法进行。

六是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既来自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也来自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体制转换中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同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管理面临社会正义与经济效率之间关系的权衡、民主参与和效率导向的取舍,从而增加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

七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因而又具有中国特色与创新性特点。

二、深刻认识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建立

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基本国情出发,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战略任务。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政府管理制度与组织体系。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公共管理职能、公共权力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结构优化的公共组织体系、公共财政体制、公共治理结构、公共效能管理等。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它的显著特点是: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就要紧紧围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体制保障。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是与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行政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借鉴和吸纳了市场经济国家公共行政体制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又具有根本的区别。这主要是,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不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建立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体制,而这种行政管理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绝不能搞多党制;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绝不能搞私有化;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就是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本质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具有更强的公共性、公正性和服务性。公共性、公正性和服务性是现代公共行政体制的基本特征。所谓公共性,强调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谓公正性,强调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公共意志的执行者,必须维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6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护社会公平正义;所谓服务性,强调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是为公民和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最显著的特征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体现了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根本要求,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效能。在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下,政府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社会公正的保障者。政府必须切实履行职责,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作用;政府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注重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建立一种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收入分配保障体系;注重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等。其根本目的,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种行政管理体制是有利于党依法执政的行政管理体制,它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是核心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依法治国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基本方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下,各级政府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原则,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必须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进一步规范政府立法行为,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更有效地规范行政执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体现了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这种行政管理体制要求行政权力的运行,必须做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这就必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分工,探索并逐步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政出多门的问题。同时,必须理顺部门关系,完善部门间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使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减少推诿扯皮,提高行政效率。

第六,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体现了改革的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有机统一。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贯穿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必然也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必须把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做到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保证改革的前后衔接。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相适应,到2020年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今后5年,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为实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积极稳妥

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这一战略目标,着眼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

第一,在转变政府职能上加大力度,实现新突破。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要把着眼点放在实现“三个根本转变”上,即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突出解决阻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问题,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准确定位、科学配置职能;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职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健全宏观调控的体系和机制;要改进市场监管职能,健全市场监管体系;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完善社会政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切入点,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突出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在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上加大力度,实现新突破。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推进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精简政府机构,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实行决策和执行分开,改革行政执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6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法体制;在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同时,加快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试行和推广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调整和完善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规范和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第三,在依法行政上加大力度,实现新突破。依法行政是政府管理的根本,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各项任务,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进一步规范政府立法行为,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要把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决策与政府立法紧密结合起来,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政府立法。要进一步严格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高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补偿等制度,规范行政复议程序,提高行政复议效能,建立健全行政复议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评价,建立科学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着力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

第四,在制度建设上加大力度,实现新突破。制度建设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首先,要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要明确和界定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基本内容,依法规定各类行政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严格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行政决策责任制度,优化行政决策信息系统,努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健全行政决策制度,当前特别要健全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事项的听证和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其次,推行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制度。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以及绩效评估的主体、内容、方法与程序;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要坚持把群众公认作为绩效评估的根本原则,努力提高绩效评估的公正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要逐步建立绩效预算制度和绩效审计制度。

再次,健全政府责任体系,推行行政问责制。推行行政问责制,要坚持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有错必究的原则;要规定行政问责的主体、客体、方式和内容,明确有关人员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规范行政问责的程序;要建立严格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对决策失误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严肃查处;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机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绩效评估有机结合起来。

另外,要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加强行政权力监督,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更有效地监督政府;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要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形成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专门机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

第五,在创新方式上加大力度,实现新突破。提高行政效能、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体现在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技术方法、管理理念等多个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按照“巩固成果、防止反弹、突出重点、明确任务、措施配套、深入推进”的要求,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行政许可项目的法定依据和实施主体,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许可项目要坚决取消,对应该修改法定依据的要抓紧修改。对依法设定的许可项目,要简化和规范许可程序。同时,要加快配套制度的建设,建立严格的内外部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对行政许可权的监督和制约。二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要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规范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强化政务公开监督机制,使政务公开真正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三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在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上的作用。

责任编辑 杨海洋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_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6 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收稿日期]2008-10-13 [作者简介]唐铁汉,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全局的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更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实现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改革开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点和经验 [中图分类号]D 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08)06-0015-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的改革,党的十七大以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回顾近30年的改革成就,可以用“一个基本判断”和“一个历史性转变”来概括。所谓“一个基本判断”,即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谓“一个历史性转变”,即基本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尽管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尽管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还要经过一些时间,但是,从总体上说,体制转换、政府转型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进展和新突破。 总的看,近3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渐明确,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日趋明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G D P 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7%以上;人均G D P 由200多美元增长到2600多美元,创造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这一巨大的变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对外经济联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有六条基本的经验需要肯定。 一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这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着眼点,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加强和完善政府的 DOI :10.14063/j .cn ki .1008-9314.2008.06.006

浅析行政生态学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启发

浅析行政生态学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启发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里格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政府的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互动关系,从而创立了以生态学研究行政管理理论的新体系,里格斯认为行政生态学是研究“自然与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学科。本文运用他的思想来研究中国公共行政的价值选择。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发展新阶段。我国的现代化历程,是在世界上有很多发达国家成功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的,所以行政生态学中关于发展中国际行政的异质性、形式主义和重叠性的现象在我国表现很突出。 一、中国行政生态的异质性 里格斯认为异质性的存在是过渡性社会的重要特征。所谓“异质性”是指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里,同时

呈现了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行为观点。从历史纵向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时间较短,在基础起点很低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可能,短期内迅速提高国民素质不可能、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迅速达到发达国家那种状态更是不可能。从整体而言,我国处于典型的过渡性社会,既有传统因素的存在,又有现代的因素凸现。从区域发展状态来看,我国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中西部相对于东部和南部而言,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特征更显著,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同时,现代工业文明又势不可挡的强力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已经发展的相当充足,某些领域已步入后现代社会。 二、中国行政管理的形式主义 中国行政管理的形式主义行政生态理论认为所谓的“形式主义”,是指“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应该的与事实的之间有一大段距离,政府有一套漂亮的宪法,但做的完全是另一套。”在过渡社会形态中,国家虽然有着完整的法律制度,但实际上起不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仅仅是形同虚设。传统的东西在实际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如许多国家宪法规定了议会制和内阁制,

历史经验和方法的总结

历史经验和方法的总结 总结是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经验和方法的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历史经验和方法的总结所谓经验总结法,就是对自然状态下的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教育措施、教育现象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必然或偶然的联系,发现或认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及作用,为以后相同或类似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的一种方法。 经验总结法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的实验性研究方法,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从经验总结法的性质来说,它具有追因研究的特点。因为它是根据已经发生的结果追溯其原因,从而揭示教育规律二由于经验总结的出发点是已有经验,而其基础是取得经验的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因此,它既有直接研究的一面,又有间接研究的一面。从经验总结法的使用来讲,它具有实用性、适用性的特点。说它具有实用性,是因为经验总结法的技术环节不复杂,操作程序简单明了,广大中小学教师运用这种方法开展教育科研,既不影响正常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又对本职工作具有促进作用,较有利于解决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科研与教育、教

学工作之问的矛盾,很适合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性和特点。 说它具有适用性,是因为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问题都可以成为经验总结的对象,只要在这方面具有突出的经验。而且,经验总结法没有特殊的科研条件限制,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审时权变。 经验总结有专题性经验总结和一般性经验总结两种。专题性经验总结是指对某个问题作比较深人、全面的分析总结,以揭示其规律,使自己和他人都能从中获益;一般性的经验总结则是对实践活动作一般化的总结(如一年教学工作总结),这一类总结往往涉及面广,但缺乏深度,有较大的局限性。所以,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经验总结法主要是指专题性的经验总结方法。 教育经验来自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认真地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指导教育实践活动。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的概念必须要由大规模积累的实践经验来完成”。这就是说,教育理论要以教育实践赋予其生命力,教育思想也要跟踪教育实践的足迹。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之所以重要,也正因为教育教学实践是基础,是教育理论判断的依据。经验总结法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主要农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总结教育经脸有利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提高对教育战略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中国行政管理困境及体制创新

中国行政管理困境及体制创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并在各国政府治理一轮又一 轮的改革浪潮中,各国对行政管理治理有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进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行政管理治理的困境,这便是当今行政管理治理发展存在矛盾的地方, 中国,作为一个从成立到发展只有不到七十年的国家来说,其行政管理治理体制 的不足之处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关键词:行政管理治理;体制困境;体制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进行了多次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行政体制创新目标和方向、行政权力配置结构、行政机关设置、行政管理运 行机制、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运用法治思维深化改革、 推动发展、促进创新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中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 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此所决定,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也必然成为全面 深化改革的核心,而遵循法治维度积极推进行政体制创新是构建中国特色行政管 理体制基本路径。 1.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民主政治 建设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还严重 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现阶段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风险性比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大大增加,也面临着诸多的阻力和 困难。一方面改革创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必须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最终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改革创新必须确 保正确发展道路方向,确保要在法治框架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 发展创新。因此,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既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也具有矛盾性和挑 战性。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困境主要包括三方面: (1)、行政管理体制法制保障不足。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法治思维约束力难以形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法治发展始终是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 进行,其特殊的法治发展模式既具有国家权力资源和制度工具的强力优势,也存 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2)、行政管理体制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边界难以厘定。行政行为和行政体制创新的形式合法化出现逻辑悖论,由于政府行政机关身兼立法与执法双重职能,也使得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法制化趋势明显强化。因此,行政行为和行政体制创 新的实质合法化也出现逻辑悖论。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践中行政合法化的逻 辑悖论非但没有消除却进一步加剧。 (3)、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社会法治环境缺失。行政体制创新的合法性欠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理想目标,建成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 府和廉洁政府,而行政体制创新的所有目标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是法治,而行政体 制创新的合理性认同度较低。行政体制创新的社会法治环境缺失。目前我国行政 体制创新难以取得实质进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体法治信仰的普遍缺失,服务型 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缺乏基本的社会法治环境。 2.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8 月19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中国行政管理的特色

中国行政管理的特色 学生姓名 专业 教学点 申请学位 指导教师职称 答辩时间年月日 目录 摘要-------------------------------------------------------------------Ⅰ 1、中国行政管理总论------------------------- 2、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特色------------------------------------------- 2.1显著的“物本行政”特色------------------------------------------------- 2.2传统的“经验行政”特色------------------------------------------------ 2.3典型的“人治行政”特色----------------------------------------------- 3、中国行政管理特点分析 4、加强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建设 4.1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4.2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路径--------------------------------------- 4.3行政管理学建设的路径设计---------------------------------------------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行政管理策略--------------------------------------------- 6、总结--------------------------------------------- 6.1.铸就共同的认识和思考--------------------------------------------- 6.2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6.3不同研究组织或机构的关注和参与---------------------------- 6.4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四次政府机构的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本身的精简,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了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在动因都有所不同,使其呈现出了极其鲜明的个性,表现在:⑴变革的深刻性。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进行的革命性变革,对政府职能的简化、政府组织结构的调整、政府行为方式的改革乃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的冲击都是史无前例的;⑵改革与发展相互依存度高;⑶内外部制约因素的相互交织。 二、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其改革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基点,以重塑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推动力,全面履行行政职责,提高政府的行政意识和能力。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己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了,甚至成为其阻力和障碍。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所以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2、中国的行政管理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影响力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3、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考核体系不健全。 4、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影响了党的群众基础。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够消除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环节。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和谐的发展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矛盾使得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势在必行啦。同时加上外因的作用,即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世界环境的变化和WTO的基本原则也是促进其改革的原因。 三、针对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和看法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和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改革进程应稳中求进。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部署,深刻分析行政管理体制自身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任务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行政管理改革战略。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做到: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是合理规范党政机构设置;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减少行政层级。大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加大调整不称职干部力度;建立健全干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逐步完善激励机制。 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政府职能更明确,政府机构设置更科学,政府权力划分更细化,政府行为准则更规范,政府运行成本更合理,政府行政能力提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能明晰的、管理科学的、廉洁高效的、依法运行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1、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我国所处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阶段,并且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特定的要求,根据这一实际来决定“放松政府管制”和引入市场机制的幅度、力度和方式,力求稳中求进,同时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 2、建立和健全政府行政机制和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对于关系到全局的重大决策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要进行专家论证、咨询以及社会公示,由社会组织、公民自主决策;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透明的 1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96分)

一、单选(共10小题,总分:40 1.国务院的四类机构从1982-2003, 分) 从数量来看减少了()。 A.0.47 B.0.48 C.0.49 D.0.5 2. (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各大部委的副职至少是( )个,最多不得超过 )个, 这是1982年国务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成果。 A.2, B.2, C.3, D.3, 3. 198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落实()报告的决定。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4. D.十六大 国务院全体会议一般每()召开一次,由国务院37位组成人员出席。 A. 一年 B.9个月 C.半年 D.3个月 5. 199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减少了副职,促进了干部年轻化

B. 提出转变经济部门职能 T|c.提出转变政府职能 * D.以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导向 6.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A.邓小平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讲话 D. 江泽民理论 7. 1978年~2008年,我国进行过()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r 河 A. 四 * B.五 "O c.六 D.七 8. 200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 市场经济制度改革 * B.注重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 C. 减少副职干部人数 D. 注重发展农村建设 9. 1982年,我国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个;200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个。 A.51 ;27

B. 51 ;28 C. 61; 27 D. 61; 28 10.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A. 1928 * B.1929 C. 1930 D. 1931 二、多选(共5小题,总分:20分) 11. 哪些部门不在大部门体制的六大猜想之列? "A.建立经济部 B. 建立大能源部 C. 建立国土建设部 “ D.建立科学发展部 12. 从2008年到2020年之间,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需要按照哪几个建设政府的要求。 "A.建设服务政府 “ B.建设责任政府 “ C.建设法制政府 |7 D. 建设廉洁政府 13. 哪几项属于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7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学(亦称行政学)作为政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边缘性学科,作为与中国改革开放现实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在中华大地上异军突起,锋芒毕露;并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国行政管理学正在向新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因此,探讨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寻求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对策,展望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前景,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发展的。但是在改革现实的需求、领袖权威性的倡导、传统理论的影响、国际环境的促进以及学科本身的适用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中国行政管理学取得了飞速发展与长足的进步,为学术繁荣、人才培养及机构改革的推进作出了突出贡献。总的说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其取得的成就主要有: 1.使行政管理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初步确立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框架体系,使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科际界限越来越清晰,并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 2.学术研究进一步细化和专门化,形成了若干个部门行政管理学和专业化比较强的研究领域。中国行政管理学在注重研究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部门行政管理学,如工商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文化行政管理、科技行政管理等的研究力度,促进了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进一步细化和专门化。 3.行政管理学的学术团体与教学科研机构急剧增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体系。在学术团体方面,1988年建立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1987年成立了全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1993年还成立了全国行政管理青年研究会;1995年以后全国各省市相继建立了行政管理学会。在研究机构方面,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市人民政府人事编制部门、各省市社会科学院及部分高等院校都创办了大量的研究机构或研究中心,在行政管理学教学方面,全国除国家行政学院外,还成立了30余个地方行政学院。在高等院校,有20多家建立了行政管理学系或专业,在教学层次上:有博士、硕士、大学本科和大专等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并且我国自90年代末期还开展了公共管理硕士 MPA、学位教育。 4.培养了大量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他们大多数目前已成为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中坚,同时向社会,特别是向青年学生和党政机关传播了行政学方面的知识,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政府管理有其客观规律,政府管理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中国行政管理成本全球最昂贵

中国行政管理成本全球最昂贵 中国:全球第一的行政管理成本 关于这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我国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1978年至2003年间,我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万亿元,增幅约20倍。而同期行政管理费则从50亿元升至7000亿元,增长87倍。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增长140倍多。而且,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 他说,调查报告得出一个结论:2005年到现在,大概每年行政经费的增加额度是以1000亿元的速度在递增,中国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近1/4。而在国外,行政管理一般只占财政收入的3%至6%。 2010年3月6日人民网报道说:2010年两会期间,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从2005年到现在,我国行政经费仍然大约以每年一千亿元的速度在递增。 而据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的研究表明:2007年,我们政府供养人员的支出比例是全部实际支出比例的44%左右。 然而,事实却是:1995年,我国行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中比重11%,到2006年,已接近30%;而同年的日本仅2.38%、英国4.19%、韩国5.06%,印度为6.3%,美国为9%。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曾大声疾呼,2007年我国财政支出中行政事业支出浪费晾人,单公车出行和公款招待就达6700亿。 仅说三二制的公务车(公事公用、领导私用、司机自用)就支出约60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 而公费旅游开支更是惊人,一个厅局给干部去一趟欧洲公费开支至少6万元,相当于中国西部建一所希望小学的费用。而一个单位的考察团一次国外考察,花费动辄上100万元。这样的情况目前在中国各省都存在。 一根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坐栋楼。这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写的一首打油诗,形象地揭示了当前政府行政性开支浪费现象。 中国政府官员数量总共约7000万,由此可计算出中国官员绝对数量与官员密度均居世界第一。 公务员贵族化了,还能称公仆吗 这几年来,中国公务员贵族化的进程非常之快,而且还在加速,这种情况让人忧心忡忡。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公务员贵族化了还是公仆吗,中国又会怎么样呢? 中国公务员贵族化的进程是可以量化的。这个量化最直观的标准便是逐年急剧提高的公务员报考人数和录取比例,它所体现的是全社会的职业估价。 2003年报考公务员,当时报名的人数不过8.7万人,七年后,2010年报考国家公务员的人数激增,突破了140万人,角逐1.6万个岗位。考生人数暴涨16倍,平均录取比例达到88:1。 国家能源局的一个主任科员的职位,计划仅招收一人,但是竟然有4961人报名,创下了历届考试中最热职位的记录。此外,竞争比例最高的前6个职位都达到了三千比一。 我们应当深思的是,为什么公务员的岗位有着如此强大的诱惑力?答案是公务员已成为中国蒸蒸日上的新贵族。 公务员的收入怎么样?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我国政府及理论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在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拉开序幕之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研究进行分析与梳理,有利于我们明确要求,厘清思路,选准路径,更好地实现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要求。 关键词:行政管理改革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发展趋势 Chinese administrative restructuring Key words:Administration Restructuring Service oriented government Honest government Developing trend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具体目标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同时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其外在、内在必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

发展正是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1.1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外在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是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外在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化体制变迁、适应世界行政生态环境变化、造就优秀国家公务员、适应WTO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 1.2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必要性分析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内在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它是政府行政管理本质的需要、政府行政权力结构合理划分的需要、政府行政管理价值取向的需要、政府行政改革发展和行政现代化的需要。 2大部门制改革的内容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报刊影视互联网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多媒体时代: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5.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6..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7.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中国行政管理

1、唐朝的考绩制度: (1)实现了校、监、判一体化。 ①校。从京官中选择两个威望较高的,一个考京官,一个考外官 ②监。监考史:门下给事考京官,中书舍人考外官。 ③判。常设:考功郎中负责考核京官,考功员外郎负责外官。 (2)考绩制度化、程序化。岁课和大课。具体的程序是五等四级制。 (3)考绩法律化: ①流内官实行《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 ②流外官实行《四等第考课法》。 (4)唐朝考核的特色: ①组织体系完善;②严法而严行;③程序井然; ④考课法中实体内容多,虚浮的成分比较少;⑤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2、宋代防止地方官员权力过重的措施: ①地方官员实行任期轮换和本籍回避制度。 ②府州设通判。 ③地方官由文人充任。 ④州县两级,主官不实授,而称为“知事”,知事之外,还设若干平级官员,以分主官之权。 ⑤州县在军事、财政和人事方面的权力越来越小,相应的权力都被集中到了中央。 3、宋代职官管理制度改革: (1)实行官、职、差遣分任制度。 ①以官(寄禄官)来笼络权贵; ②以职(学术头衔)来崇尚文治; ③以差遣(职事官)来招揽人才; (2)选官制度。 ①科举制的改革: A、科目的改革: 罢诸科,独存进士。增加武举、童子举等科,突出重点,仕途多元。 (进士考试强调以经义取仕。) B、考试程序上的改革: 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殿试考试后,将考生分为五等三甲,其中前三名最为荣耀,依次被人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C、考试方法上的改革: a.废除公荐和公卷制度,禁止通过科举结成师门、门生关系。 b.实行糊名(封卷)和誊录制度。 c.加强监督。除设主考官外再设置副主考官、巡视官等。 d.主考官实行轮换制。临时差遣,年年轮换。 e.锁院。出题人、知贡举及权知贡举接到任命后必须马上住进贡院,不能与外界有联系。 f.别头式。主考官、副主考官的亲属考试要回避。 g.复试。针对官员子弟,防止官员拘私舞弊。 D、录取人数的变化:在录取人数上比唐朝大为增加,而且设置了“特奏名”考试。 ②恩荫制的泛滥: A、常荫:郊祀大礼荫补、官员致仕荫补、临终前作遗表荫补以及将领优恤荫补等。

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今学期我担任历史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 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 教学情况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 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 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 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 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 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 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 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 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 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 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 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

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 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 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 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有两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于文科班,这个学期完成了必修3的全部教学内容 和选修1第一到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理科班完成了必修3的 全部内容,即必修课的全部内容。 一个学期以来,在学校正确领导下,在高二年级组的`具体指导 和组织下,在高二历史备课组的认真研究和精心安排下,扎实努力,精意求真,开拓进取,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下面 就将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做如下总结: 一、本学期的主要工作有: (三)做好同学生的沟通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部分学生学习 缺乏自觉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学生欠交作业,针 对这种问题,我就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并不是他们没有潜能,而是不相信 自己有潜能,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历史课堂上的一些经典案例引导 他们树立起信心,另外在上课过程中有意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来激 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经常对他们加以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 他们的自信心。

2021年高一历史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要点

2021年高一历史教案经济体制改革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联产到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措施):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基础知识: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3、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到1987年,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4、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

府。 5、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 6、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7、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9、1992年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步伐,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 10、国企改革中,国家在大中型企业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联合、改组等多种形式。

历史(心得)之初一历史经验总结

历史论文之初一历史经验总结 初中历史由于中考的需要,越来越重要了,如何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一个历史老师面临的难题。从事历史教学多年了,尝试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功效性,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学历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记忆过程,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提高历史成绩,提高对历史的理解。也就是把历史学活了。 对于刚入学的初中学生,历史其实是个很抽象的科目,好多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学?学什么?对老师反复的讲解也是一脸的茫然,好多学生记住了知识,却不会运用,一到做题就一塌糊涂,记忆中最清楚的就是你告诉他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他就是要选两个三个,似乎只要他选的才是正确答案。有时候知识点是勉强记住了,可是问题的角度一变,就的是什么都不会了。每每面临这些问题,老师能做的只有耐心讲解,耐心等待,希望有一天他们就忽然大彻大悟了。为了让初一的学生能尽快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经过认真分析初一学生的特点以及初一历史知识的特点,我一般采用以下做法。 一、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放开: 相信学生是放开课堂的前提,要明白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才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因此,在基本模式学生熟悉后,我的历史课堂基本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了,上课伊始,交代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后,学生就分小组自读课文,自己总结每个知识所包含的知识点,然后由学生自由回答,不足的地方其他学生补充。学生讲不到的地方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讲解。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以适当的评价,对一些平时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同学,更要抓住机会给以及时的鼓励。这样的做法,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平时不爱听课,对学习兴趣不大的同学也能积极的参与进来,他们在小组内积极发言,一些简单的问题还可以站起来回答,课堂气氛比较轻松。虽然最后他们在知识的落实上还是有很大的不足,但至少他们有了课堂。 二、对课后知识的落实进行大胆尝试 有了课堂,是学习的第一步,重要的还是课后的落实。死记硬背无疑不是最好的学

2019年初二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2019年初二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老师之间相互分享教学经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下面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初二历史教学经验总结,欢迎阅读。 自己教历史有六年时间,和老教师相比自己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还很稚嫩,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总结如下,和各位同行共勉。主要从课堂教学,复习方法,和作业辅导三个方面来说: 一课堂教学是灵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取得良好的教学的关键。我认为课堂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采用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在备课时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关系的或是他们感兴趣材料,以材料为主线来完成课堂教学,避免单纯的说教。这样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发表自已的见解、看法,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乐于表现自我。在我看来,下面的方法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1、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的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生往往对于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

那些结合点比较感兴趣,能否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的根本。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结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2、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3、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历史教学往往理论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