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分别是我

国寒温带和温带的主要森林土壤和地

带性淋溶土壤。棕色针叶林土主要分布

于大兴安岭的北段和中段山地、青藏高

原东缘的高山和亚高山垂直带谱中,暗

棕壤是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土壤,主要

分布于大兴安岭东麓、小兴安岭、张广

才岭及长白山地,其次是青藏高原东缘

的高山地带及亚热带山地垂直带结构

中。两者都是我国的重要林业生产基

地。

土壤性状描述:棕色针叶林土是寒温带湿润地区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地表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下为灰棕色腐殖质层和棕色的心土层。大兴安岭北段是其最主要的分布区。全剖面酸性。土壤具酸性淋溶作用,但因冻结期长,因而土壤的发育较弱。棕色针叶林土土类划分4个亚类。棕色针叶林土亚美具土类典型特征;白浆化棕色针叶林土亚类在Al层下有弱白浆化Ae层;表潜棕色针叶林土亚类的腐殖质层具潜育特征。

遥感在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中的应用

遥感在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中的应用 3 何红艳 郭志华 33  肖文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 摘 要 生物量是地表C 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量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区域乃至 全球的C 平衡。森林作为地球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难点之一。在大的空间尺度上,遥感技术是估算森林地上生物量的有效手段。T M 、AVHRR 、S AR 等数据以及多源数据的融合在森林生物量估算方面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生物量估算时,所采用的数据源不同,分析方法也不相同,主要分析方法有: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神经网络和数学模型模拟等。随着测定不同空间、时间和波谱分辨率的各种传感器的广泛使用,以及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尺度森林生物量的遥感估算研究必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生物量;遥感;神经网络;数学模型中图分类号 S71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7)08-1317-06Appli ca ti on of re m ote sen si n g i n forest aboveground b i oma ss esti m a ti on.HE Hong 2yan,G UO Zhi 2hua,X I A O W en 2fa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Environm ent and P rotection,Ch inese A cade m y of Forestry,B eijing 100091,China ).Chinese Journa l of Ecology ,2007,26(8):1317-1322. Abstract:B i omass is an i m portant variable in many ecol ogical and envir on mental models,and its large scale esti m ati on would be hel pful t o understand the gl obal C balance .Forest p lays an i m 2portant r ole in the gl obal carbon budget because it deter m ines the dyna m ics of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but the measure ment of its abovegr ound bi omass involves extensive field surveys .On large regi onal scale,using satellite data is an effective way t o esti m ate forest bi omass .Up t o now,T M ,AVHRR ,radar data and the fusi on of multi p le satellite data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f orest bi o 2mass esti m ati on .During esti m ating with satellite data,different mathe matic methods may be re 2quired if the data s ources are different .The main methods for the esti m ati on are correlati on analy 2sis,regressi on analysis,neural net w ork,and other mathe matic models .Ne w instru ments with different res oluti on in s patial,te mporal and s pectru m are devised f or the relatively reliable deter 2m inati on of f orest abovegr ound bi omass .W ith the devel opment and i m p r ove ment of the theories and models for bi omass esti m ati on by using re mote sensing data,great p r ogress will be achieved in the research of forest bi omass on large scales .Key words:bi omass;re mote sensing;neural net w ork;mathe matical model .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021100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5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0590383)、国家科技十一五攻关计划项目(2006037002027)和国家林业局重点试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33通讯作者E 2mail:guozh@caf .ac .cn 收稿日期:2006209230 接受日期:2007205205 1 引 言 作为生态和环境应用研究的重要变量之一,生物量的长期定位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全球碳平衡的认识 和理解(Field et al .,1995;Fang et al .,2001;方精云 等,2002)。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居重要地位,对陆地生物圈和其它地表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大尺度森林地上生物量的有效估算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利用遥感进行森林生物量估算是基于植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实现的。这是因为:不同植物及同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反射光谱曲线形态和特征不同;并且,病虫害、灌溉和施肥等条件的不同 也会引起植物反射光谱曲线的变化(彭少麟等,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 ogy 2007,26(8):1317-1322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教案)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教学目标 1、描述生产量和生物量 2、比较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之间的关系Z|xx|k 2、学会分析、计算有关的生物量 教学过程: 初级生产量: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单位:g/(m2?a)或J/(m2 ?a) GP=NP+R GP:总初级生产量 NP:净初级生产量 R:植物呼吸消耗量 (光合-呼吸) (光合)总初级生产量 呼吸 净初级生产量 生物量 积累 可利用的 不可利用的 收获的 未收获的 吃进的 吃剩的 同化的 粪便 次级生产量 呼吸 生长 繁殖 积累 生物量: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单位:g/m2 或J/m2 GP-R=NP 增加 减少 不变 影响初级生产量的因素有: 光、温度、水、CO2、矿质营养等不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量比较

生态系统 学§科§热带 雨林 北方针叶林温带 草原 苔原 净初级生产量(NP)2000 g/(m2 ? a) 800 Zxxk g/(m2? a) 500 学_ 科_ g/(m2 ? a) 140 g/(m2 ? a) Zxxk 分析讨论: 1、热带雨林与北方针叶林NP不同的主要环境限制因素是热带雨林 北方针叶林 不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量比较 生态系统热带雨 林 北方针 叶林 温带 草原 苔原 净初级生产量(NP)2000 g/(m2? a) 学_科_ 800 g/(m2? a) 500 g/(m2 ? a) 140 g/(m2 ? a) 分析讨论: 1、热带雨林与北方针叶林NP不同的主要环境限制因素是温度 2、北方针叶林和温带草原主要环境限制因素是 温带草原 不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量比较

我国的森林生物量研究

第22卷 第5期世 界 林 业 研 究Vol.22 No.5 2009年10月World Forestry Research Oct12009 我国的森林生物量研究3 马 炜 孙玉军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摘要:论述了我国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对乔木层、林下植被、凋落物、粗木质残体、根系以及区域尺度的生物量研究进行了总结,概述了直接收获法、回归模型、平均换算因子法等常见的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 最后提出当前我国在研究重点分布、基础数据采集以及空间尺度转换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森林生物量研究在遥感监测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模型估算,粗木质残体,尺度转换,遥感反演 中图分类号:S7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41(2009)05-0071-06 Forest B i oma ss i n Ch i n a Ma W ei SunYujun (The Key Laborat ory for Silviculture and Conservati on of M inistry of Educati 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jing100083,China) Abstract:Forest bi o mass has great research and app licati on value in f orest ecol ogical syste m.Con2 cep ti on,significance and devel opment hist ory of China’s f orest bi omass were exp lained.Extra e m2 phasis was p laced on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forest bi omass in China.An intr oducti on was made on the researches including dom inant s pecies,vegetati on,litter,coarse,r oot and regi onal scale bi omass esti m ati on as well.Some common forest bi omass esti m ati on methods were su mmarized, such as harvest,regressi on model,and bi omass-expansi on-fact or equati on.There still existed s ome shortages in forest bi omass research in China,i.e.in dis p r oporti on of study field,the collec2 ti on of basic data and the scaling-up of measure ment.Finally,the devel opment trend of forest bi o2 mass was pointed out. Key words:forest bi omass,esti m ati on model,coarse woody debris,scaling-up, re mote sensing inversi on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近十几年来,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基础数据用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以及揭示森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和养分循环等功能过程的变化规律[1-2]。森林生物量已成为量度森林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指标,并为生态系统的碳汇和碳素循环研究提供关键数据,在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3-5]。目前国际林联(I U FRO)在《国际森林资源监测大纲》中已将森林生物量列为最主要的监测项目之一[6]。 我国植被生物量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对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乔木、林下植被、凋落物、粗木质残体、根系等生物量进行了大量估测,开拓了不同森林类型、不同气候带与区域尺度生物量等研究领域。目前,我国森林生物量已经有了大量点上的分散资料的积累,这 3收稿日期:2009-05-23 基金项目:引进国际先进林业科学技术计划资助项目(948)(2008-4-48);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基于树木生长的森林碳储量模型(2006002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的碳循环研究(30571492)作者简介:马炜(1985-),男,福建龙岩人,硕士,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研究,E-mail:bright m a wei@https://www.wendangku.net/doc/2b17177630.html, 通讯作者:孙玉军,E-mail:sunyj@https://www.wendangku.net/doc/2b17177630.html,.an

大体解剖学解剖操作和观察注意事项(改)

大体解剖学解剖操作和观察注意事项 第二章下肢 第二节下肢浅层结构 1.第4次课只做下肢前面浅层和足背浅层的操作,即第1~6项操作;下肢后面浅层(第7、8项)操作放在第7次课进行。 2.下肢前面浅层结构重点暴露大隐静脉及其末段的五大属支、大隐静脉小腿段伴行的隐神经、腹股沟浅淋巴结,保留大隐静脉。 3.去除大腿阔筋膜前注意观察隐静脉裂孔;向外去除阔筋膜时不要切断髂胫束。 4.下肢后面浅层结构在股后部重点暴露股后皮神经;在小腿重点暴露小隐静脉及伴行的腓肠神经并保留。 第三节股前内侧区 1.股鞘在解剖中要被破坏,先观察,再解剖追踪鞘内结构。 2.解剖和观察股管、股环时防止过于向上暴露,避免破坏腹腔内的结构。 3.要显示并保留的结构:股动脉、股深动脉及其分支、股静脉干(其属支如妨碍操作可去除)、股神经及其肌支、闭孔神经和动脉、大腿肌前群和内侧群的各肌。 4.注意观察股三角和收肌管内主要的血管和神经的不同排列特点。 第四节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 1.注意伸肌支持带和屈肌支持带的构成,切开支持带后观察其深面的腱滑液鞘和肌腱;如果能做屈肌支持带的解剖可将踝管打开,按教材P88处暴露管内结构。 2.在足背显示和保留足背动脉、腓深神经和肌腱即可,其余结构不必过多费时。 3.要显示并保留的结构:胫前动脉、足背动脉、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小腿肌前群、外侧群各肌。 第五节臀区和股后区和 1.翻臀大肌时可不按教材从中部切开方法,可从臀大肌的起点将肌切断,向外侧翻开。翻开过程中可将进入肌的血管和神经切断,但切断的部位要离肌肉有一定距离,使肌肉上能清楚地观察到血管神经的断端。 2.要显示并保留的结构:坐骨结节韧带、从梨状肌上、下孔出来的臀上神经和血管、臀下神经和血管、坐骨神经及其肌支、阴部神经和阴部内血管、臀部和股后部的各肌 第六节腘窝和小腿后区 1.切断腓肠肌最好只切断其内侧头,保留外侧头。其余操作按教材步骤。 2.要显示并保留的结构: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腓浅神经、胫神经(这些神经的肌支要保留);腘动脉及其分支、腘静脉(其其属支如妨碍操作可去除)、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小腿后群各肌。 3.注意观察腘窝和踝管内重要结构的排列位置特点。

大体解剖学病例分析题

大体解剖学病例分析题 一、下肢 1.男性,40岁。主诉:4小时前乘公共汽车,右下肢搭于左下肢上,突然急刹车,右膝顶撞于前座椅背上,即感右髋部剧痛,不能活动。检查所见:患者髋关节各项活动均受限,弹性固定于屈曲、内收、内旋位,右足尖触及左足背。触摸腹沟部关节空虚,髂骨后可摸到隆起的股骨头,大转子上移,高出髂坐线(髂前上棘至坐骨结节连线),右下肢短缩。膝关节和踝关节主、被动运动正常。右下肢无感觉异常。 分析:(1)什么病症?(2)诊断的依据?(3)该病症可合并什么神经损伤?本病例有无合并神经损伤? 2.女性,45岁。主诉:近期感冒咳嗽比较厉害,昨天发现左大腿根部内侧出现一肿块,今天似乎肿大较明显,并有些疼痛而前来就诊。检查所见:左腹股沟下方股部内侧近大阴唇处有一肿物,触摸肿物柔软,无结节状,有压痛,嘱病人平卧推压肿物未能使肿物消失。遂收住院观察。入院后第2天患者股部肿块越发明显并疼痛加剧,伴腹胀并呕吐,逐实施手术治疗。 分析:(1)什么病症?(2)诊断的依据?要与什么常见病症鉴别?(3)患者病程进展的原因?(4)手术时应注意什么? 3.男性,21岁,业余足球爱好者。主诉:5年前踢足球时初次受伤,当时以左脚为立足脚,右脚从右往左半转身凌空抽射,不慎踢空,当时右脚小腿瞬间剧烈拉伸,右脚膝关节伴有较严重的扭曲,该关节立即疼痛异常。当时骨科医生诊断内侧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亦有所损伤,后慢慢恢复。今天打羽毛球再次受伤。当时,做一向右起跳的动作,落地的时候右膝猛烈受挫,关节部位有严重的扭曲感并剧烈疼痛,不能正常走路,前来就诊。检查所见:右膝明显肿胀,压痛,关节屈伸困难并疼痛,特别是下蹲时,右膝关节不能完全屈曲;活动时关节内有异响和异物感,自感有轻度的交锁。右下肢不能单独站立运动。前抽屉试验阳性,屈膝时内旋幅度较左膝明显增加。 分析:(1)患者本次就诊是损伤了哪些结构?(2)诊断的依据?(3)损伤这些结构的形态学机制如何? 4.男,37岁。主诉:近期感右侧臀部疼痛,并向股后部、小腿后部和外侧以及足背放射。以往类似情况亦有发生,但不如此次厉害,未予重视。检查所见:双下肢等粗等长。在右髋部股骨大转子至坐骨结节连线中点稍内侧用拇指深压时,有明显压痛并向下放射。患者外展和外旋右下肢时疼痛加剧,不活动则疼痛缓解。除疼痛外,运动并无障碍。 分析:(1)什么病症?(2)诊断的依据?(3)造成该病症的常见形态学原因是什么? 5.男,40岁。主诉:一个半小时前遭遇车祸,左侧膝部外侧遭猛烈撞击。检查所见:左膝外侧有有明显淤青并肿胀,压痛剧烈,并有骨擦音。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消失,患者不能做足背屈和外翻的主动动作。 分析:(1)什么结构损伤?(2)诊断的依据?(3)如果被损伤结构未能得到及时医治,患者今后会有怎样的下肢畸形和行走步态? 6.女,53岁。2小时前不慎从高处摔下,右侧大腿与硬物猛烈撞击,在当地医院拍X线片确诊右股骨下段骨折,因家属要求转院。检查所见:右腘窝坚实并稍膨隆,疼痛。右小腿和足苍白,温度低,在足背和内踝处均未能触及动脉博动。 分析:(1)什么结构损伤?(2)诊断的依据?(3)是否需要手术修复损伤结构?为什么?手术中应注意什么?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 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 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 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 有机质的矿化 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 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 3 倍 —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 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 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 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 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 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 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生物成土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生物因素是土壤发生发展中最主要、最活跃的成土因素。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从土壤质地特征具有肥力这个认识出发,由于生物的作用,才把大量太阳能引进了成土过程的轨道,才有可能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营养元素向土壤聚积,从而创造出仅为土壤所固有的肥力的特征,并推动了土壤的发育和演变。从这种意义上说生物因素在成土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1)、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2)绿色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绿色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生产者。它的作用首先表现在把分散在母质、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积在母质表层。然后,

局部解剖大体标本

肾萎缩肾外形增大,肾切面可见多房性囊性结构,囊大小不等,互相沟通,实质变薄,约0.2cm 心肌萎缩心外形正常,体积缩小,心尖变尖(已被挤压变扁),心肌呈棕色,冠状动脉呈蛇形。 肝细胞水肿肝冠状切面,体积增大,色苍白,边缘变钝,尤以右叶明显。门管区结缔组织向内凹陷。 肝脂肪变性肝冠状切面,色黄,门管区结缔组织内陷,实质外突,包膜外翻,边缘变钝。 肝组织体积增大不明显,黄色,其一半浸于SudanIII中,染成鲜红色。 部分肝组织,漂浮在固定液中,颜色呈鸭蛋黄色(因固定液浸泡已褪色)。 脾贫血性梗死部分脾组织,切面可见3处病灶最大者位于脾被膜下,呈三角形,底3cm,高3.5cm,尖端指向脾门。病灶灰白色,干燥,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边缘隐约可见充血出血带。 肾干酪样坏死肾切面见上级有4个灰白色坏死灶,质细腻,大者4X5cm,境界清楚,有的坏死组织已脱落,形成空洞。肾间质内脂肪组织增生。 肝阿米巴病(肝液化性坏死)肝切面,在右叶顶部有一个7X5cm大小坏死病灶,境界不清,坏死物部分已流出, 呈破絮状。 小肠湿性坏疽小肠一段,长20cm,全部变黑,肠壁增厚,肌层有处也变黑,黏膜呈黄色,肿胀,肠系膜已被切除。 慢性肝瘀血肝脏体积增大,在切面淡黄色背景上,可见暗红色条纹及小点,使切面呈现出红黄相间的花纹。(切面见各种形状的小孔是肝内血管及胆管的切面)。 肝切面呈暗红色与淡黄色相间的条纹,状如槟榔之切面。 大脑表面静脉瘀血大脑硬脑膜已剥离,见蛛网膜下大脑表面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脑沟变浅,脑回变平。 大脑出血大脑冠状切面,内囊及其附近脑组织消失,为暗红色血块填充,血液破入两侧 脑室及蛛网膜下腔。 大脑冠状切面,左右内囊内为暗红色血块填充 大脑标本,侧脑室内为血块填充 股静脉血栓形成股静脉一段,长约13cm,静脉管腔内可见灰白与黑色相间的、干燥的固体物充塞,与血管壁附着。脾贫血性梗死部分脾组织,切面可见两个灰白色病灶,最大者位于脾被摸下,呈楔形,底6cm,高3cm,尖端均指向脾门,与正常组织境界清楚,边缘有清晰的充血出血带 肠出血性梗死肠管一段,一处肠管扭曲后套入另一处肠管中,整个肠段呈黑色,肠壁高度肿胀 小肠出血性梗死小肠一段,长约15cm,肠管全层呈黑色,肿胀,与两端正常肠管分界清楚 小肠浆膜纤维素性炎小肠一段,长约---cm,浆膜面见片块状黄色渗出物。(仅对此渗出物进行诊断) 左肺胸膜纤维素性化脓性炎伴右肺脓肿左肺表面有大量纤维素和脓性渗出物被覆,右肺可见散在灰黄色小病灶 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增粗,充血,有多量脓性渗出物被覆 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增粗、充血,浆膜有脓性渗出物。 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表面充血 肝多发性脓肿肝冠状切面,左叶可见多个淡黄色的坏死病灶,多呈圆形,大者如樱桃,小者如芝麻,密集分布。 壁厚薄不等。有的坏死病灶已向膈下穿破。右叶亦可见少量坏病灶。 多发性脑脓肿部分脑组织,切面可见两个椭圆形病灶,大者3X2cm,小者1.5X1cm,病灶内脓液部分已流失,残留者凝固附着于壁上。病灶周围有1~2cm的脓肿壁 慢性扁桃体炎(增生性炎)两扁桃体,鸽蛋大小,灰白色,表面凹凸不平。 炎性息肉手术切除息肉组织,灰白,大小为1.8X1.3X0.2cm,带蒂 皮肤乳头状瘤不规则皮肤组织一块,皮肤表面有一肿物,呈灰白色细小刺状突起,相互密集成簇,范围约 3.5X1.5cm,突起物高出皮肤约,0.3~0.6cm 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处可见一椭圆形肿块,大小约2.5X1.5cm,切面呈灰黄色,周围境界清楚 纤维瘤椭圆形肿块一个,肿瘤大小约5X9X5.5cm,有完整的纤维性包膜,切面灰白,瘤组织呈条索状编织状排列脂肪瘤扁圆形肿块一个,大小约8X7X3cm,淡黄色,分叶状,包膜完整,悬浮于水中,有油腻感,质软 脑膜瘤在大脑标本的切面,脑室中可见肿块,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大小约5.5X5cm,充满整个脑室 子宫平滑肌瘤(肌壁间)子宫体积增大,8X10cm,在子宫肌壁间可见一类圆形肿物,7X9cm,肿物色灰白,质实,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切面可见条

遥感提取生物量的方法综述

利用遥感提取森林生物量的方法综述 一、引言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森林生物量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运行的能量基础和营养物质来源,是研究生物生产力、净第一性生产力、碳循环、全球变化研究的基础,因此对森林生物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的不断发展,对植被生物量的研究已经从小范围、二维尺度的传统地面测量发展到大范围、多维时空的遥感模型估算。遥感不仅可以为预测生物量的模型提供数据,而且可以直接用于生物量的估算和制图。 二、利用遥感提取生物量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估算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遥感的生物量估算模型也逐渐由传统的经验模型向机理模型转变。机理模型是建立在植被辐射的吸收、反射与辐射在植被冠层和大气的传输过程以及影响森林生产力的生态学因子之上的。 最初,人们用LandsatMSS来监测植被的叶面积指数和活体生物量。后来,更多的是利用Landsat TM和NOAA A VHRR数据来监测植被生长和生物量。如结合地面调查和TM、A VHRR数据,对数百万平方公里欧洲森林生物量的成功估算,利用TM数据对美国Colorado矮草草原地上部分生物量的估算,对美国EastMaryland落叶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的估算等。近年来,各种星载和机载SAR 数据己被广泛用于估算陆地植物生物量,生物量估算己成为SAR数据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卫星遥感使人们能在大陆甚至全球尺度上监测自然资源。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带和北方针叶林区。 与传统的生物量估算方法比较,遥感方法可快速、准确、无破坏地对生物量进行估算,对生态系统进行宏观监测。研究者可以利用遥感的多时相特点定位分析同一样区一段时间后的非干扰变化,使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轻而易举,使动态监测成为可能。且RS、GIS技术的集成推动了生物量遥感估算的进程,在GIS环境下实现包括RS信息在内的多种信息的复合,建立生物量遥感模型。利用GIS技术将高时相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如NOAA / A VHRR数据、TM 图像和各种观察数据集成在一起,基本上实现了区域尺度甚至全球尺度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动态监测。这一技术体系包括生物量遥感参数模型和生物量遥感机理模型。 生物量遥感估算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的生物量遥感估算是利用单波段进行研究,如Prince和Goward研究认为,地上生物量与植物生长季内最小的可见光反射率存在着负相关,从而建立了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的统计模型: =ρ W 7166.2- ) ( 61 . 式中,W为地上生物量;ρ为生长季A VHRR第一通道的最小值。利用单通道来 估算生物量,运算简便。但其受大气、土壤、传感器性能、太阳角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强烈,估算精度较差。 第二阶段是利用植被指数来估算生物量,因其方法简便、估算精度较高而广为应用,从使用高空间分辨率的TM、MSS数据等到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NOAA

2011春季学期大体解剖学盆部和会阴测试题(答案与修改)

2010-2011学年大体解剖学盆部和会阴测试题一、A1型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膀胱三角 A、位于膀胱体后部 B、该处构造无特殊 C、该处有纵向的粘膜皱襞 D、其尖为尿道内口 E、颜色略显苍白 2.齿状线上方的肛管的特点是 A、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 B、由肛门动脉滋养 C、静脉血最后流入肝门静脉 D、由躯体神经支配 E、有三个半环行粘膜皱襞 3.男性尿道的耻骨下弯 A、凹向下 B、由尿道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构成 C、可人为改变 D、该处为尿道的第1处狭窄 E、是骑跨伤时尿道断裂的好发部位 4.女性膀胱 A、前方邻尿生殖膈 B、后方邻直肠 C、子宫匍匐伏于其上方 D、下方邻卵巢 E、无腹膜覆盖 5.齿状线下方的肛管的特点是 A、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B、由躯体神经支配 C、静脉血由肠系膜上静脉收纳 D、由肠系膜上动脉滋养 E、有纵行的粘膜皱襞称肛柱 6.男性尿道 A、第二处狭窄位于尿道膜部 B、耻骨下弯可人为变直 C、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球部 D、耻骨前弯凹向上 E、尿道膜部有射精管开口 7.The branch of the internal iliac artery that distributes to the perineum is the A. superior gluteal artery B. internal pudendal artery C. inferior gluteal artery D. obturator artery E.umbilical artery 8.肛直肠环的组成 A.肛门外括约肌 B.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的皮下部 C.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和肛提肌 D.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肛门内括 约肌 E.肛门外括约肌浅部、深部,直肠纵肌下部, 肛门内括约肌,耻骨直肠肌 9.关于输卵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分子宫部、峡部、壶腹部、漏斗部和伞部 B.峡部为理想的结扎部 C.通常受精部位在壶腹部 D.其腹腔口通腹膜腔 E.输卵管伞是手术时识别的标志 10.髂内动脉的分支中远端闭锁的动脉是 A.臀上动脉 B.脐动脉 C.臀下动脉 D.闭孔动脉 E.直肠下动脉 11.In the digital examination from the anal canal (肛门指诊),the structure that can not be touched is A.urinary bladder B.Seminal Vesicles C.testis D.uterus E.prostate 12.尿道球部断裂,尿液可渗入 A.直肠后隙 B.会阴浅隙

针叶林土壤

针叶林下发育形成的土壤主要为棕色针叶林土。针叶林及其下木和藓类,每年以大量枯枝落叶、树皮、球果等有机残体凋落地表。这些凋落物因缺乏灰分元素,富含单宁树脂,具有残余酸性物质,影响微生物活动;一年中低温时期长,并且因冻层造成了上层湿度较大的水分状况。因此,微生物不能完全分解当年的凋落物,而逐渐积累成为半泥炭化的毡状层。 针叶林下的凋落物主要是在真菌的活动下进行转化。只有在温暖多雨的季节里(6~8月)微生物的活动较为旺盛,在分解有机质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分子小、酸性强、活性大的富里酸类为主的腐殖酸类。森林毡状层具有较强的保蓄水分的能力。稠密的灌木在土壤中具有庞大的根量,也可导致土壤水分向下移动。但向下的水流只有在多雨的季节才较多。富里酸类随下渗水流进入土层与土壤中的盐基发生作用,导致了土壤盐基的淋失,土壤盐基饱和度降低,土壤具有稳定酸性。土壤中铁铝化合物也可被富里酸类活化并向下移动,但由于气候寒冷淋溶时间短促,淋溶物质受到冻层的阻隔,这种酸性淋溶作用不能有显著的发展。 当冬季到来时,表层首先冻结,上下土层间产生了温差,下移的可溶性铁铝锰化合物等又随上升水流重返地表,因冻结脱水析出,成为稳定的铁铝锰等化合物聚积在土壤表层,使土粒染成棕色,并且在剖面上层的石块底面及侧面有大量暗棕色至棕黑色胶膜的淀积。活性铁铝在表层的聚积尤为明显。这与灰化土中活性铁的分布是截然不同的。 典型的棕色针叶林土主要的形态特征是表土为暗棕灰至棕色,全剖面分层不明显,土层浅薄,多含石砾。可以区分出A0、AB、B、C等发生层次。 A00及A T层:约10厘米左右,一般可再分为两层,上层是由木本和苔藓的未分解的遗体所组成的凋落物层,显褐色,疏松而有弹性,局部可见白色菌丝体;下层是半分解的凋落物,色泽晦暗,比上层紧密,多白色菌丝体和植物根,下部显泥炭化。

人体解剖学试题人体解破图图解

人体解剖学试题及答案.转载自う沐馨ル゜ 《正常人体解剖学》重点掌握试题 [含参考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喉软骨支架中,唯一完整的软骨是:(D ) A.会厌软骨 B.甲状软骨 C杓状软骨 D.环状软骨 E.小角状软骨 2.甲状软骨的说法何者不正确:(B ) A.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对软骨 B.左右侧甲状软骨板前缘相交形成前角,又称喉口 C.借环甲膜连与舌骨 D.下角与杓状软骨形成关节 E.以上说法全错 3.右主支气管的叙述何者正确:( B) A.细而长 B.粗而陡直 C.异物不易落入 D.前方有下腔静脉 4.胸膜腔:( A) A.呈负压状态 B.完全位于胸腔内 C.两侧胸膜腔相通 D.内容纳肺 E. 胸膜腔只有一个 5.喉腔最窄处为:(B ) A.前庭裂 B.声门裂 C.喉口 D.与气管相连处 E. 前庭襞 6.喉室是:(C ) A.前庭裂与声门裂之间的部分 B.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C.喉中间腔向两侧突出的间隙 D.前庭裂以上的部分 7.肺尖和胸膜顶突入颈根部的位置是(C ) A.高出锁骨外侧份以上2-3厘米 B.高出锁骨中份以上2-3厘米 c高出锁骨内侧份以上2—3厘米 D.高出胸锁关节以上2厘米 E高出第一肋以上2~3厘米 8.在直立姿势下炎症的脓液最不易引流的鼻旁宴是(E ) A.筛窦前群 B.筛窦后群 C额窦 D.蝶窦 E上颌窦. 二、D型选择题 1.声韧带连于哪两者之间(AE ) A.杓状软骨声带突 B.会厌软骨下端 C.甲状软骨下角 D.喉结 E. 甲状软骨前角后面 2.下列哪两种胸膜转折处形成较深隐窝(AC ) A.膈胸膜 B.纵隔胸膜 C肋胸膜 D.脏胸膜 E. 胸膜顶

环境土壤学习题三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环境土壤学》习题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下列土壤中类种类中,属于地域性分布土壤的是(C) A、棕色针叶林土 B、红壤土 C、紫色土 D、黄壤 2、紫色土的主要剖面形态之一是(C) A、剖面发育好,层次过渡明显 B、剖面发育差,层次过渡明显 C、剖面发育差,层次过渡不明显 D、剖面发育好,层次过渡不明显 3、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粘化过程的土壤的是(B) A、暗棕壤 B、棕壤 C、黄壤 D、红壤 4、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脱硅富铝化和生物富及过程的土壤是(D) A、棕壤 B、黄棕壤 C、褐土 D、红壤 5、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是(A) A、暗棕壤 B、黄棕壤 C、黄壤 D、砖红壤 6、成土过程深受母岩影响,发育相对幼年的岩成土壤是(A) A、紫色土 B、燥红土 C、黄壤 D、砖红壤 7、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可按照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进行分类,氮肥属于(B) A、全量元素 B、大量元素 C、重量元素 D、微量元素 8、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可按照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进行分类,镁肥属于(C) A、全量元素 B、大量元素 C、重量元素 D、微量元素 9、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可按照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进行分类,锌肥属于(D) A、全量元素 B、大量元素 C、重量元素 D、微量元素 )种A、在土壤中,氮素的损失途径主要有(1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3 B、4 C、5 D、6 11、在播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其目的是培养和改良土壤及供应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的营养需要的肥料是(A) A、基肥 B、种肥 C、追肥 D、有机肥 12、在播种时施在种子附近,其目的是给种子萌芽创造良好的营养和环境条件的是(B) A、基肥 B、种肥 C、追肥 D、有机肥 13、在植物生长发育期间施入,目的是补充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分,可多次施的

食管大体解剖学结构

食管大体解剖学结构 长度:25cm~30cm。分颈段:C6—胸骨切迹,胸段:胸骨切迹—膈肌裂孔,胸段又分为胸上段:胸骨切迹—主动脉弓上缘;胸中段:主动脉弓上缘—下肺静脉下缘;胸下段:下肺静脉下缘—膈肌,腹段:膈肌以下。 食管壁组织结构分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外膜。粘膜层为复层扁平上皮,食管-贲门交界以下为单层柱状上皮。肌层:上段—横纹肌;中段—横纹肌/平滑肌混合下段—平滑肌。 二食管病变检查方法 ? 传统X线检查(conventional X-ray) X线平片(X-ray plain film) 透视(Fluoroscopy) ? 钡餐造影(Barium contrast) ? CT (Computed tomography) ?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血管造影(Angiography) ? 内窥镜检查(Endoscopy) 三食管钡餐造影作用 显示食管内腔形态,了解大体解剖结构变化,诊断先天性食管畸形。显示粘膜皱襞异常,显示食管粘膜炎症、溃疡及隆起性病变,如食管癌或粘膜下肿瘤等。了解食管外压性改变。 四食管钡餐造影方法 ? 患者准备:常规禁食4-6小时。 ? 立位或半立位。 ? 硫酸钡浓度:160%~220%。 ? 低张药物使用意见 ? 食管气体引入方法:1产气粉;2 插管注入。 ? 标准摄片:前后正位像;双斜位像。 ? 病变区不同体位,不同显示方法点片。 五正常食管X线影像解剖 食管范围: C6—T11水平。右前斜位三个压迹: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左心房。食管宽度2~3cm,管壁光整,管壁柔软,蠕动连续,粘膜皱襞规则,通过贲门与为小弯胃粘膜皱襞延续。 六食管癌X线钡餐造影诊断 概述:组织学分型:鳞状上皮癌(90.8%);腺癌;未分化癌:癌肉瘤。病理形态学分型:早期食管癌,中、晚期食管癌:髓质型、增生型、溃疡型、缩窄型。亦有将食管癌分三型,即浸润型、增生型和溃疡型。 临床表现:胸骨后不适,疼痛,进行性吞咽困难是最常见症状。 X线表现:溃疡型:腔内龛影;溃疡周围隆起环堤。增生型:腔内隆起-充盈缺损; 管腔偏心狭窄,近端管腔扩张。缩窄型:管腔环形狭窄,管壁僵硬;管壁较光整。 髓质型:肿瘤腔内外生长,食管周围可见肿块影。 早期食管癌:癌组织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未侵犯肌层及外膜,没有局部及远处淋巴结转移,没有其他与之相关性转移。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易于显示病变,表现粘膜糜烂,破坏,浅表不规则龛影,不规则结节样增生,管壁轻度僵硬等。 七贲门失弛缓症(Achalesia) 概况: 发病机制:感染、中毒、维生素缺乏等,Auerbach 神经丛神经细胞变性,食道下端括约肌不能正常松弛,食道近端扩张、肥厚,食管内容物残留等。 临床表现:咽食困难,胸骨后不适,疼痛。 X线表现:平片:纵隔增宽,气液平面。钡餐造影显示食管扩张,食管内可出现气液平面,贲门狭窄呈漏

云南土壤及土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GB/T 17296-2000) 1.1土壤系统划分依据 土纲:不同发育阶段、物质移动累积而引起的重大属性差异 亚纲: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岩性、盐碱的重大差异 土类:成土因素、过程、土壤属性(剖面形态) 亚类:次要或新成土过程 土属:成土母质、岩性、区域水分条件等地方性因素 土种:土体构型、发育程度(土层厚度) 变种:表层质地 1.2云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及特点 1.2.1云南简介 土地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有8个市,8个民族自治州,分辖128个县。

1.2.2主要土壤类型 1.2.2.1铁铝土 (1)砖红壤:在热带雨林季雨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西南部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低山区和东南部海拔400米以下的河口等地。砖红壤水热条件好,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片麻岩,砂页岩及老冲积红 土层。是发 展橡胶、香 料、南药、 热带水果及 经济林木的 主要基地。 面积为 66.95万公 顷。剖面一 般为砖红 色,PH为 4.8~ 5.6呈酸 性、强酸性 反应。土体 构型如图。 成土过程: 脱硅富铝化 过程和以生 物为主导的 养分吸收富 集过程。(右 图为砖红壤

(2)赤红壤: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分布在云南德宏及临沧地区西南部,是红壤与砖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水热条件好,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 常绿阔叶林。成 土母质以各种 母岩风化的残 积物、坡积物为 主。赤红壤区是 双季稻、杂交 稻、玉米、柑橘、 甘蔗、薯类等的 主要生产区。土 壤剖面主要呈 红色。土壤PH 一般低于5.5, 呈酸性反应。赤 红壤面积为 515.30万公顷。 成土过程:富铝 化作用和生物 积累作用。 备注:赤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

大体解剖-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系统解剖(图文) 大脑半球的深部为白质,称髓质。在大脑半球的基底部,包埋于白质中的灰质团块,称基底核。半球内的室腔称侧脑室。 (1)基底核位置靠近脑底,是大脑半球髓质内灰质团块的总称,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纹状体,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重要作用。尾状核呈马蹄铁形,全长与侧脑室的前角、体部和下角伴行。尾状核的前端膨大部称尾状核头,背面突入侧脑室前角。尾状核中部向后行,稍细称尾状核体。尾状核体的后部很细,弯向腹侧,在侧脑室下角的顶上前行。豆状核位于岛叶的深方,分为3部,外侧部称壳,内侧两部称苍白球。屏状核位于岛叶皮质和壳之间。杏仁体位于海马旁回钩处。 基底核 (2)大脑髓质位于皮质的深面,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囊。

内囊模式图 内囊是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板,属于投射纤维。在大脑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向外开放的“><”形,可分为3部,通常把豆状核与尾状核头部之间的部分称内囊前肢(脚),有额桥束及丘脑前辐射的纤维通过;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的部分称内囊后肢(脚),主要由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和听辐射等纤维通过;前、后肢的结合部称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 (3)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交通。侧脑室形状和大脑半球形状相适应,分为前(额)角、中央部(体部)、后(枕)角和下(颞)角4部。前角自室间孔向前,伸向额叶内,短而宽,额状面上呈三角形;中央部位于顶叶内,是一狭窄的水平裂隙,额状面上呈三角形;前角与中央部的内侧壁为透明隔,两透明隔之间有一窄小间隙称透明隔间腔。中央部的后端与后角和下角相连接的部分为三角区,是侧脑室最宽之处;后角自三角区伸入枕叶,两侧可不对称,额切面上呈圆形;下角自三角区向前下伸入颞叶,最长,向前略宽扁,额切面上呈半月形。侧脑室脉络丛位于中央部和下角,并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脉络丛相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