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记叙文线索与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记叙文线索与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记叙文线索与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记叙文线索与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小学语文综合班京文教育练习试卷

学生姓名考核内容记叙文线索与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难度系数中上指导老师授课老师张老师

授课时段剩余课时成绩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二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地震中父亲怀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抢救儿子

B.本文采用对比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父亲的爱子之心

C.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等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D.本文在记叙上采用了顺叙的方式,显得情节紧凑,动人心魄

2.指出下列各句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③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

④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3.文中写“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到第38个小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突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父子,心灵相通的语句,并谈谈这句话在父子俩心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经过近39个小时长长的煎熬,终于打开了安全的小出口,父亲召唤7岁的儿子出来时,小小年纪的儿子却说:“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请你联系本文内容,谈谈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品德与父亲的爱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八)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昧”,你是如何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6.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五)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划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8个字)。

答:①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描写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末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主旨可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答:本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一、记叙文中的线索。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抓住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线索的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空间为线(4)以事件为线 (5)以某物为线(6)以情感为线(7)以题目为线 (8)地点为线(9)明暗两线 (1)、以人物为线索。 如《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再如《背影》。 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核遭遇。“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 (2)、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3)、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4)、以一事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5)、以一物为线索。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40385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找线索的方法: 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主题的作用,使之更充分更集中。 2、对人物的作用,使之更丰满更突出。 3、对结构的作用,使之更缜密更严密。 淡淡的深情 常跃强 ①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②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③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 ④大学四年,花开花落。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 ⑤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一霎时我恍然大悟。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她的心里。于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 ⑥母亲为什么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很难体悟到。 ⑦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时。后来,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父亲说:‘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 ⑧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⑨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 ⑩------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1段中“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一句,一方面表明了父亲为“我”感到骄傲,同时也为第7段写“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作了铺垫。

一记叙文中的线索

一记叙文中的线索 1、线索:(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 (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登上地球之巅》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 如《最后一课》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以一事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5、以一物为线索。 “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如《羚羊木雕》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1.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2.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一般叙事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1.)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如《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就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线索来写的. (2).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如《一定要争气》,重点记叙了童第周在中学读书和在欧洲留学两个时期的事. (3).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用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叙述时要写清每个地

点上的事情.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不仅按参观顺序来写,而且以参观者每到一处的踪迹开头.点明参观的地点,再抓住每一处所见所闻具体描述. (4.).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如写《一个苹果》把传来传去的苹果作为线索,围绕苹果叙述了感人的事. (5.)中心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如《养花》围绕中心事件养花写了为什么养花,养什么花,怎样养花,怎样劳动获得丰收,怎样享受劳动成果.养花有何乐趣等. (6.)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如《说茶》一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以及茶具的质地和造型. 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甚至是三条线索展开的,如《春天的雨点》一文就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达丽玛上课走神到专心听讲这一线索,另一条是乌汉娜老师发现她上课不专心的情况后,给她补课并护送回家这一条线索.这两条线索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有几条线索组成的文章,往往有一条是主线.如《春天的雨点》乌汉娜老师发现她上课不专心的情况后,给她补课并护送回家这一条线索是主线,另一条线索是为了衬托老师的精神的可贵.有的文章虽然也有两条线索,但一条线索是明的,另一条是暗的,如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 次清晰。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冰糖葫芦”的“串” (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 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 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写作手法及作用: 志、托物言志(即象征)……)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使文章写得例句: (1 (3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

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 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 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 辞手法,使(能 (1 (2 (4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完整版)记叙文线索及作用教师版

记叙文线索及作用 (一)“线索”的概念及其作用 在文章中,“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在文学作品中,线索是呈现在作品中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一系列发展着的相互关联的事件的脉络,即“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这两个定义是分别从文章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角度来讲的。通俗地说,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俗话说:“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线索,“珍珠”就是材料或故事。 (二)线索的种类和形式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线索,只是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有线索。任何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都至少有一条线索,有的则有几条线索。 一般说来,内容简单、事件单一的文章或短篇文学作品大都只有一条线索,称为单线;而内容丰富、事件复杂的文章或长篇文学作品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称为复线。复线按作用不同,可分为主线、副线及明线、暗线等。 由于事物的错综复杂、题材的千差万别以及作者思路的千变万化,所以,线索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叙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春》这篇写景散文就以作者的喜爱为线索;《济南的冬天》以对济南的喜爱、热爱为线索;《秋天的怀念》全文写三次看花,作者对母亲的漠视到理解,文章以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我不理解母爱的愧疚、自责为情感线索。 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全篇以羚羊木雕这一物品为线索,围绕其写了父母逼问木雕,我送木雕,我要回木雕几件事,赞美了我和友人间美好的友谊,批评了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鲁莽行为,呼吁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少年,尊重他们的人格。 4、以时间为线索。如《金色花》写孩子变成金色花与妈妈一天的游戏玩闹。以“当你沐浴后做祷告、”“吃过午饭、黄昏时”这些表示一天内时间推移的词句来组织全篇,推动情节的发展。 5、以事件为线索。如《散步》这篇文章就以散步这一事件作为线索,文章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线索的作用教案设计

记叙文的线索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中招考点: 综合近几年河南中考记叙文阅读(记叙文的线索考点)试题来看,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在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及作用的基础上补填情节、概括事件和说出题目的作用,如:2016河南中考《母亲养蜗牛》第8小题,分值4分,2014河南中考《看自行车的女人》第7小题,分值4分。本节主要讲记叙文的线索。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记叙文的线索已有所了解,能根据具体文章找出线索并能够说出其作用,但是记叙文的考察中没有出现单纯考线索及作用的试题,而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总体把握,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补填情节、概括事件和说出题目的作用,从而达到考察线索的目的。学生对此类题题型把握不准,答题思路掌握的也不太好。 二、复习目标: 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记叙文的线索题,能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下面横线处。(4分) (1)①,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②,波澜又起 答案:8.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② 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 “蜗牛汤”(意思对即可。一处2分,共4分) 要点归纳 1.理清写作思路及行文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2.依据例句格式 3.抓住关键事件 (二)、2014河南中考《看自行车的女人》(河南中考试题精 编第3页) 7.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 言分别概括。(4分) 答案: ①她被胖女人冤枉,被抢走了装钱的书包。②她知道我没零钱 时,免收我的存车费。③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 车、捆纸箱。④她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帮他保管拎兜。 (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要点归纳 1.理清写作思路及行文线索(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2.按任务+事件格式依次列出 (三)2016兰州《守桥》(面对面练习册第38页) 19. 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或概括了老葛平时守桥, 洪水中护桥,洪水后修桥的主要内容)(2)具有深层含义,暗 示老葛守护孩子守护自己心中的教育信念;(3)概括小说的主 要情节,突出人物性格(4)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寄寓了作者的 情感。 要点归纳 1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2交代行文线索 3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4点明文章主旨 附: 守桥

记叙文人称及线索作用分析

一、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孔乙己》)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 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一种叙述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的口吻, 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给读者。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二、记叙文的线索 (一)线索有哪些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5.以某物为线索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6.以情感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4.以事件为线索8.明暗两线 (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例: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 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

日。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例1: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此文章题目“从……到……” 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 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 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 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例2: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 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 例:如《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 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4.以一事为线索。 例:如《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 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5.以一物为线索。 (1)“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 例:如《羚羊木雕》(七年级上册)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下册)一文。其中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新)记叙文线索专题训练

文章线索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线索特点,掌握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章线索作用 2 掌握关于文章线索题型的解题方法。 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记叙文中的线索 1、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 (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 如《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以一事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5、以一物为线索。

记叙文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中考阅读题专项训练--“关于题目” 一、题型: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四)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背影》 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变色龙》 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 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三、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四、分析 1、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及作用)、点明主旨来分析 参考:形象的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2、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从结构(线索)、主旨、引起阅读兴趣。来分析 参考:六个馒头为线索,它凝聚着同学们的深情厚谊,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以平常的馒头为题引起阅读兴趣。 3.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表明人物的感情、主旨。 参考:因为石头是文中传达情感,表达爱意的的物品,用“痴心”来修饰“石头”,表达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修辞、象征)。

记叙文阅读之线索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之线索及作用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 俗话说:“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线索,“珍珠”就是材料或故事。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线索,只是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有线索。任何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都至少有一条线索,有的则有几条线索。 1.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叙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春》这篇写景散文就以作者的喜爱为线索;《济南的冬天》以对济南的喜爱、热爱为线索;《秋天的怀念》全文写三次看花,作者对母亲的漠视到理解,文章以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我不理解母爱的愧疚、自责为情感线索。 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全篇以羚羊木雕这一物品为线索,围绕其写了父母逼问木雕,我送木雕,我要回木雕几件事,赞美了我和友人间美好的友谊,批评了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鲁莽行为,呼吁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少年,尊重他们的人格。 4.以时间为线索。如《金色花》写孩子变成金色花与妈妈一天的游戏玩闹。以“当你沐浴后做祷告”“吃过午饭、黄昏时”这些表示一天内时间推移的词句来组织全篇,推动情节的发展。 5.以事件为线索。如《散步》这篇文章就以散步这一事件作为线索,文章仅仅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写了事情的起因(母亲身体不好,要母亲多走走)、经过(散步中发生走大路或走小路的分歧)、结果(母亲顺从孙儿,走小路);又如《陈太丘与友期》。 6. 以地点为线索。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 当然,不是什么事物都可以随便作为叙述线索的,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或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可以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查找文章线索的方法 1.看标题; 2.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物线、事线); 3.注意抒情议论句(情线); 4.开头结尾句(段)。 再添一碗白米饭 王永光 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大川带着媳妇来到城里开了家小吃店,卖排骨米饭。为了更多地吸引客人,大川打出了“米饭一元管够”的广告。一时间顾客盈门。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完整版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找线索的方法: 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主题的作用,使之更充分更集中。2、对人物的作用,使之更丰满更突出。3、对结构的作用,使之更缜密更严密。 一、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和行动。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二、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1)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2)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三、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此外还有: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动态描写:以动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专题二 理清记叙文的线索及其作用

专题二理清记叙文的线索及其作用 一、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文章的纲,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在一起,推进文章内容发展,通过它我们就可以把一些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有机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抓住线索,就能把握文章的内容,理顺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二、分类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线、物线、事线、时线、地线、情线 ①人线:以人物为线索。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②物线: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③事线:以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④时线:以时间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⑤地线:以地点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文章以地点为线索,内容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⑥情线: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一类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三条线索,“爸爸的花”是主线,“毕业典礼”是副线,这两条线索也是文章的明线;“爸爸爱我”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是暗线。 三、常考题型及答题方法 (一)常考题型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简要分析。 2、分析本文以“xxx”为线索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3、本文以为线索,写了内容。 (二)答题方法 1、本文以“xxx”为线索,先……再……最后……,贯穿全文,把文中的……和……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本文以“xxx“”为线索,在结构上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内容上从……到……再到……最后……使文章层次清晰。 3、本文以“xxx“”为线索,写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中心情感)”。 四、如何判断文章的线索 1、文章的线索有两个特点:一是贯穿全文,它连接所有的材料,像串糖葫芦一样,使材料成为一个整体;二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而且表示线索的文字会反复出现。 2.找线索的方法: ①了解文章的题材和内容,看文章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

记叙文线索及作用教师版

记叙文线索及作用教师 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记叙文线索及作用 (一)“线索”的概念及其作用 在文章中,“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在文学作品中,线索是呈现在作品中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一系列发展着的相互关联的事件的脉络,即“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这两个定义是分别从文章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角度来讲的。通俗地说,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俗话说:“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线索,“珍珠”就是材料或故事。 (二)线索的种类和形式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线索,只是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有线索。任何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都至少有一条线索,有的则有几条线索。 一般说来,内容简单、事件单一的文章或短篇文学作品大都只有一条线索,称为单线;而内容丰富、事件复杂的文章或长篇文学作品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称为复线。复线按作用不同,可分为主线、副线及明线、暗线等。 由于事物的错综复杂、题材的千差万别以及作者思路的千变万化,所以,线索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叙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春》这篇写景散文就以作者的喜爱为线索;《济南的冬天》以对济南的喜爱、热爱为线索;《秋天的怀念》全文写三次看花,作者对母亲的漠视到理解,文章以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我不理解母爱的愧疚、自责为情感线索。 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全篇以羚羊木雕这一物品为线索,围绕其写了父母逼问木雕,我送木雕,我要回木雕几件事,赞美了我和友人间美好的友谊,批评了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鲁莽行为,呼吁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少年,尊重他们的人格。 4、以时间为线索。如《金色花》写孩子变成金色花与妈妈一天的游戏玩闹。以“当你沐浴后做祷告、”“吃过午饭、黄昏时”这些表示一天内时间推移的词

记叙文的线索导学案

《记叙文线索》 导学目的: 1.理解线索的作用 2.打造一条线索的方法 3.围绕一点进行叙述,找到素材的组合方式 4.文章的选择和组材,注意文章的详略 导学重点: 1、理解线索的作用 2、打造一条线索的方法 3、围绕一点进行叙述,找到素材的组合方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明确线索及分类 第二课时:整理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第三课时:理解设置线索的方法 第四课时:写作提升、点拨优化 导练流程: 课前预热:(写作活动: 1、我的宝贝 2、寻宝 3、同窗友情 4、数英雄 (5、我心穿越、6、爱情故事) 学生分组:1、分成人、事、情、物组写出自己喜欢的“英雄”、“追求过程”、“我心中的宝”、“我最近的心情” 2、编故事,总结故事的规律。 师:落难→搭救→结下友情→友情受阻→应考成功→了却心愿 夺宝遗孤→高人搭救→学习武功→下山寻仇→寻仇受挫→从新修炼→了却心愿。 思考:在影视作品1、为什么有的人一死就没戏了? 2、为什么宝到手,电影就完了? 3、心愿一了就结束了? 4、为什么某个任务完成,电影和我们说再见了? 呈现课题:《记叙文线索》 出示目标:学习重点:1、人事情物、一线串珠 2、联珠缀玉、打造线索 写作导引:

一、记叙的线索是指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人、事、物、情 感等。 如果说记叙文是一条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素材就是串起珍珠的金缕银线。知识导航: 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读课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洛,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所以刘白羽说:“生活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可是你要从中理不出个清晰的线索,得不出个明确的概念,也就无法概括,无法结构,也就不能用具体的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惟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刘熙载这句话精要地概括了线索的作用。 那么哪些事物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呢?可以作为文章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 二、选取记叙文线索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是以人物为记叙线索。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 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胡适的《我的母亲》文章以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线索,串起各个时期各个环境中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都统一于这个人的特征。 2、是以事件为记叙的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例如莫怀戚的《散步》 3、是以“具体的事物”为记叙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 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我的第一本书》、4、是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一些散文没有中 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例如:《藤野先生》以某种感情变化串联起材料组成文章,完成主题的表达。 ⑤多种线索混合使用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甚至是三条线索展开的。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文章,称为单线;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称为复线。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明线是以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师生举例: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抓住文章线索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一) ——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知识点+针对训练) 一、知识指要: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 1.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如《伟大的悲剧》一文,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如如《登上地球之巅》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3)以人物为线索。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如《最后一课》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以一事为线索的。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5)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羚羊木雕》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有一些文章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就是文章的线索。 (7)以人物某一特征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以“背影”作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8)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2.线索是结构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有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称为单线《伟大的悲剧》;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作品,称为复线,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作品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副线是围绕主线展开并服务于主线,副线可以贯穿全文,也可以局部点缀。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以爸爸的花为线索,开头的“襟上别着粉红色的夹竹桃”引起回忆探视重病的爸爸;到后来写爸爸种花、爱花,交代爸爸生病的原因,用花的不够红艳映衬爸爸生病;最后夹竹桃败落预示爸爸的去世。这是主线。“我参加毕业典礼”这条线写我现时的活动是副线。 线索除了主线和副线的区别外,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如《最后一课》明线是“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暗线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爱国情感”。 3.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答题方法、术语整理)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答题方法、术语整理) 判定记叙文标题的作用——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这种题型还有以下六种问法, 1.运用“xxxxx‘做标题的好处是什么, 2.作者运用“xxxxx‘做标题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作者运用“xxxxxx”做标题, 4.作者运用‘xxxxx’做标题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运用‘xxxxx’做标题的用意是什么, 6.作者运用“xxxxx”做标题的意图是什么, 回答这种题型,要从以下九个方面来思考, 一看,标题是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记叙文,从内容上划分为四种,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凡是题目中有人、事、景、物四者之一,标题就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例一,《我的同桌》、《邻居》、《谋杀者》、《妈妈》、《我的班主任》等等,这些题目中都有人,显然,这类文章便以写题目中特定的人为主。因此,标题就具备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例二,《一件小事》、《老槐树的故事》、《保卫延安》、《记一堂活动课》等等,这些题目中都有事件,显然这类文章便以写题目限定的事件为主要内容。因此,标题便具备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例三,《海滨仲夏夜》、《美丽的冰峪沟》、《故乡之春》、《周庄夜色》等等,这些题目以景物命题,文章自然以写景为主,因此,这类标题也便具备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例四,《奶奶的老花镜》、《微笑的可乐》、《一件珍贵的衬衫》、《爸爸的工具箱》等等,这些题目中都有具体的事物,这样的标题同样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特别说明,有的文章,标题运用了修辞方法,我们要将标题美丽的修辞外衣脱掉,还原成直白表达的句子,然后再判定它是否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例如,《半岛小夜曲》,这个题目的含义半岛迷人的景色像一直浪漫的小夜曲,去掉修辞的外衣,意思是半岛迷人的夜色非常烂漫、美丽——显然这个标题的内容是写景的,因此,同样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二看,题目是否点明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记叙文的主题主要有四类,一情——为了表达某种情感,二理——为了揭示某个道理,三义——

记叙文的线索技巧

作文教案 2010-9-6 莫文洲 教学目标: 认识和理解记叙文的线索及其重要性,学会抓线索写作记叙文的方 法,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增强学生根据题目合理选取线索来布局文章结构、表现主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内容:一、记叙文文体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的文章。记叙人物和事件,必须掌握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 写记叙文,要明确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描写,就是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抒情,就是抒发、表达自己的感情;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事件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写作记叙文时,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二、记叙文线索 写好记叙文,抓住线索是关键。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洛,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的作用就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即一线串珠法。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因此,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我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常常觉得自己选择的材料还挺精彩的,但写出来以后却觉得杂乱散漫,其原因往往就是未能给全文确定一条合理、清晰的线索。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可见,在记叙文中确立线索是多么重要。 三、记叙文线索的分类 选取记叙文线索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