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盆景的艺术风格

中国盆景的艺术风格

中国盆景的艺术风格
中国盆景的艺术风格

盆景的艺术风格

京派盆景的艺术风格

在造型方面吸取了南、北两派之长,以剪为主,以扎为辅,剪扎结合。布局上因材制宜,繁中求简,粗中有细,露中有藏,达到参差错落,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侧枝多以横枝式出现,树冠多作扇形或半圆形,以显示雄伟刚劲的气势。盆景艺术风格表现为敦厚稳健,古雅质朴。

常用树种有:鹅耳栎、朴树、荆条、华山松、鼠李、枫树、榆树、山楂、桧柏、云杉等多达40余种。常用石材有:斧劈石、砂积石、千层石、钟乳石、鸡骨石等。

广西盆景的艺术风格

广西盆景虽然曾经是岭南派的一个分支,但又具有自已的独特个性,尤其是山石盆景和石玩盆景,更显示出与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盆景的不同特色。

桂派山水盆景又以表现桂林、阳朔、漓江等风景胜地的自然风光为优势,讲求清、通、险、阔、即清秀明丽,圆润通达,险峻幽深,景观壮阔。常用石材有:石灰石、石笋、英石、芦管石等。树桩盆景以古桩头为主,因势取材,师法自然。造型上分为两大类:一是矮桩型,树蔸奇古,盘根错节,枝托流畅,独立成景;二是潇洒型,树头苍雅,枝干挺拔,疏密有致,颇多野趣。总体说来,可以称之为“八桂风貌”。常用树种与岭南派大同小异,主要有榆树、九里香、福建

茶、黄杨、六月雪、罗汉松、五针松、紫薇、榕树等。

闽派盆景的艺术风格

闽派盆景以福建省的福州、泉州为中心;闽派盆景因此以榕树为盛,榕树为秀,享有“榕树独传”的美誉。在造型技法上吸取南、北两派之长,在采用蓄枝截干、鹿角鸡爪的同时,也讲究树干虬曲,扎片结顶。在对榕树的加工方法上,利用榕树的块根、气生根逐渐“提根”,形成“树干”一体,使干与根合二而一,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洒脱自然,飘逸多姿。

山石盆景大多表现岭南风光,石材主要有海浮石、砂积石、太湖石等。

浙派盆景的艺术风格

以浙江省杭州、温州两地为中心的浙派盆景。

按传统划分,杭州一带的盆景属江南派,采用棕丝和金属丝蟠扎与细修剪相结合的造型技法,逐步形成有别于江南其他各派的艺术风格:以松、柏为主,尤其是五针松,继承宋、明以来“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的写意传统,薄片结扎,层次分明。擅长直干或三五株栽于一盆,以表现莽莽丛林的特殊艺术效果。对柏类的主干作适度的扭曲,剥去树皮,以表现苍古意趣,并且善于用枯干枯枝与茂盛的枝叶相映生辉,大有似入林荫深处,令人六月忘暑的妙境。树种除松、柏外,其他杂木类和观花、观果、观叶类共约100余种。

苏州园林-艺圃

徽派盆景是以安徽省的徽州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以歙县卖花渔

村(雄兴乡洪岭村)为代表,包括绩溪、休宁、黟县等广大地区。

徽派盆景风格独特,形式多种多样,造型技法受扬、苏、沪诸派影响,以古傲苍劲、奇峭多姿为主要特色,尤以梅桩最为著名,称为“徽梅”,品种有红梅、二红、骨里红、绿萼、玉蝶、素白、台阁;台阁又分为银红阁与香花台阁等等。在造型上分规则类与自然类,规则类主要有“游龙式”(多见于梅桩)、“扭旋式”、“三台式”、“屏风式”、“疙瘩式”等。自然类则师法造化和表现画意,不拘一格,匠心独运,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改革开放以来,徽派树桩盆景,尤为梅桩盆景在造型上更趋自然。其山石盆景以平远式为基调,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阔,白帆点点,波光粼粼,好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江南图画。苏州园林-怡园2

岭南派风格创始人之一的孔泰初,从19岁起就致力于盆景艺术事业,首创“蓄枝截干”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树木的第一节枝(即主干上的侧枝)长到所需要的粗度时,进行强度剪截;同时选留角度、位置适合的第二节枝(或芽),待第二节枝蓄养到所需要的粗度时,又加剪截,以下第三节、第四节……都按此法进行。一般每一节枝上留两个左右的小枝(或芽)一长一短,经多年修剪后,枝干的比例匀称,曲折有力,其枝托“上翘如鹿角,下垂如鸡爪”,古拙入画,有跃枝、飘枝、摊枝之分,每一枝托的第二、三、四层的枝爪,要求逐渐减细,分部均匀。枝托(相当于北派的枝盘、云片、枝片)是岭南派造型的基本技法,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山石盆景虽非岭南派所长,但也有相当的成就,主要表现南国山

明秀丽的自然风光,不乏危岩奇峰,高峡深谷,富于岭南画风。常用石材有英德石、砂积石、芦管石、浮石、海母石(珊瑚石)、钟乳石等。

树桩盆景常用的树种主要有:九里香、福建茶、榆、雀梅、榕、黄杨、罗汉松、五针松、杜鹃、水桅子、梅、银杏等。

苏州园林-怡园1

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因势利导,随类赋彩,按照国画理论要求,努力使之神形兼备。虽然也同所有北派一样,讲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格,而且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疏密相间,聚散自由,以欣欣向荣为首要目标。因此,在技法上另辟蹊径,扎剪并重,不用棕丝而用金属丝缠绕枝干进行弯曲造型,而后细修细剪,以保持优美形态:刚柔相济,流畅自然。

现在海派山石盆景有两大类型:其一是用硬质山石表现近景,盆内奇峰峻峭,林木葱茏;其二是用海母石、浮石等软质石材,细致雕琢出山纹石理,种上小树(小草),以表现平远、深远的意境。不过,这两种类型的山石盆景,就其总的风格而言,都比较辽阔。

就总的艺术风格言,可以概括为8个字:雄浑苍劲,流畅自然。苏州园林-掘政园

苏派树桩盆景分为规则(即川派之规律)、自然两大类。传统的

规则类的主要形式叫“六台三托一顶”,将树干蟠成6个弯,在每个弯的部位留一侧枝,左、右、背三个方向各3枝,扎成9个圆形枝片,左右对称的6片即“六台”,背面的3片即“三托”,然后在树顶扎成一个大枝片,即“一顶”,参差有趣,层次分明。陈放时一般都两盆对称,意为“十全十美”,苏派盆景的山石盆景也颇多古人画意,富有浓郁的诗情,布局简練,章法严谨,生动地再现了江南风光。常用的石材有斧劈石、昆山白石、太湖石、英石等。

树桩盆景常用的树种有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畅园

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两弯半”又称“狮式”盆景,制作狮式有5个要点:一提根、二顿节、三拿弯、四做片、五收顶。前二者表现古雅,后三者妙在传神。顶要大而圆,切忌尖形或羊角形,才有狮头韵味。“疙瘩式”是扬派盆景在树桩造型上的又一种形式,制作必须从树木幼小时开始,即在主干基部打一个死结,或绕一个圆圈,成疙瘩状,显得奇特别致,可分为“单疙瘩”、“双疙瘩”和“多疙瘩”。杨派的山石盆景以平远式为主,蕴涵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江南情致。扬派树桩盆景的常用树种有: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山石盆景除用本地出产的斧劈石外,还使用外省的沙积石、芦管石、英德石等。

插花作品8

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山石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鹃等;山石盆景以砂片石、钟乳石、云母石、砂积石、龟纹石,以及新开发的品种为制作石材

谈盆景意境

“诗情画意凝佳境,巧夺天工胜自然。”诗情画意凝聚在小小盆景的佳境之中,比起自然的客观景物,更美、更雅,真是巧夺天工,这是对盆景“美”的赞誉。美在何处?唯一的表现是指意境的深邃。盆景的意境又从何来?盆景的意境是来自大自然丰富秀丽的美景的感

性世界,通过艺术加工,更加超越自然,胜过自然,升华为比自然更高更美的精神境界,这就是“意境”之美,也是审美鉴赏的中心。

无论是山水盆景、树桩盆景、水旱盆景、微型盆景都要追求意境,以求“千里锦秀盆间吃,古朴丘壑望中存。”如大家熟悉的著名作家和园艺家周瘦鹃先生,涵养自然,他所作的盆景,追求诗情画意,充分表现自己的艺术性,常借鉴古人和近人的名画,取其意境,曾有唐寅的“蕉石图”、沈石田的“鹤听琴图”、夏仲昭的“竹趣图”、张大千的“松岩高士图”、齐白石的“独树庵图”等,以及他自己的创作“归樵图”、“听松图”、“散牧图”、“枫林雅集图”、“观瀑图”等。如唐寅的“焦石图”盆景,反以两棵抑制生长的小芭蕉合栽,配以拳石,浅盆栽植,布景简洁,意蕴丰富,给人以清凉幽境。又如沈石田的“鹤听琴图”盆景,在古木

之下配一老叟抚琴,旁边配一小件仙鹤及点石,“使人联想到诗人林和清的梅妻鹤子,又或许抚琴者正弹着一首梅花三弄。

这些盆景的制作,取材以植物为主体,配以石料、人物、亭榭等小件,巧妙的结合,颇富诗情画意,就能充分体现出意境之美。意境是感情、认识、意象等主观因素与客观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盆景艺术和盆景创作者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表现。绝非主观“营造”,而是以景结情的结果。“以景结情”也是创造意境的最重要的过程。仅此树桩盆景而论,取材于老干虬枝,蝇根露爪,是利用自然形态,而栽植的形成,也是以客观自然与主观意象的结合统一。如单株式、丛林式、悬岩式、附石式等都是“以景结情”的创造意境。如在92年一次江苏盆展中见到南京的一盆“石城古貌”以叠石为主的山水盆景,山上配以比例得当的茂密小树,气势恢宏,能在一小小的盆盎里,再现祖国的锦秀山河,该多伟大、美丽!油然而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之感。第六届江苏盆展,所见一盆老干虬枝的雀梅树桩盆景,主干老气横秋,横卧盆中,枝繁叶茂,翠盖葱葱。

景名为“静卧芳园不再武”。“静”与“武”取其园主夫妇的名字,园主人毕生精力追求盆景,当到退休之年,专心致志于盆景艺术,不再为琐事争衡,以娱晚年,寓意言志,颇有意境。树桩盆景枝干的处理也大有讲究,江苏盆景多以剪扎结合,云片造型为主,而云片的由来,历史悠久,又以扬派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流派纷呈而各具特色,在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不得不追求高格调意境。在技艺的要求方面,云片的造型,以扬派来说,要求平稳、严整,精扎细剪“一寸三弯”的

技法,要求较严,在这方面,南通的盆景大师朱保强和已故盆景大师扬州的万观堂、泰州的王寿山,他们的作品都有较高的意境,绝非一日之功,能不令人叹为观心。但也有人认为云片造型,似乎太为呆板,以我个人管见,云片造型之所以有悠久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就如同中国山水画宗出“四王”的传统,云片造型也是符合自然神韵的,如云片的分布,高低错落,有显有藏,云片的造型有平、有垂、有偏、有空,这也就是根据山水树石的画理,“晴树平整”、“雨树下垂”、“风树偏斜”、“雪树空白”的原理,表现盆景的动势,能从云林深渺中领略千姿百态之风采,这就是追求意境。

这里并非否定其它流派盆景的特色,我国盆景的流派,丰富多采,兼容并蓄。如岭南树桩盆景,以蓄干截枝的手法造型,追求意境,非常自然,以自然古木为借鉴,可谓是大自然的缩影。近年来苏州的盆景艺术除传统风格外,更有所创新,以抽象的手法,制作盆景,给人以遐想。如戏曲盆景“魂断牡丹亭”的处理,仅以一个草亭(牡丹亭)亭旁植以两棵古木,略配点石,能呈现出一座大花园的荒凉境界,从杜丽娘的伤春,到梦境幽会,化情思为景物。真可谓“则见风月暗消磨,倚逗着断垣低垛”表现出幻境中虚实相映的情趣。总之,盆景的制作,既要有充分的艺术修养、思考、功力等综合能力,进行艺术加工,又要有灵巧的手法,能够入画,才有意境,方为上品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有人说它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有人说它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鲜明标志,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已步入世界艺术强国之林。也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文明严重滞后的具体表现,也有人说它是中国痞子文化的最典型代表,也有人说那些都是垃圾。面对这些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如何给它一个全面公正的评价,如何思考其价值和弊端,这一切都需要在历史中进行寻找、分析、梳理、定位。 一、发展初期的中国当代美术状况 上世纪70年代末,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宣告结束,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正值此时,国家在思想领域中的解禁以及更为广泛的对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开放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文化介入获得了成熟的条件,于是启蒙主义就漂洋过海进入了敞开的国门。正是在这样一个发生学意义上的被动发生或刺激应变的过程中,启蒙主义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这股思潮从诗歌界开始,很快波及了整个文学艺术界。与此同时,美术界开始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星星画会,85美术新潮,黄山会议,89现代艺术大展等。现代主义的欢呼,打破了传统的保守与陈旧。各种标榜西方绘画先验的群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种波澜壮阔的景象汇成一股洪流,冲击着我们的思维与观念。一场以青年人为主的美术新潮运动,以其独特的活力与锐气,开始向中国传统官方艺术

挑战。 热情一直持续到1989年的北京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这次大展是80年代中国当代美术运动的大阅兵,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大集结。而颇具意味的是,展出场地是中国美术界最高殿堂的中国美术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地位与认同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二、随之而来的中期发展阶段 80年代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当代艺术虽然天生带来了某些缺陷和弊端,但它也展现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它的“当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带着迷茫、激情和喧闹,中国当代艺术步入了90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随着真正的商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到来,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个人主义思想愈演愈烈,集体意识逐渐淡薄。在艺术上表现为从集体主义经验到个人经验的转换,大众文化和微观政治时代的来临。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一种被称之为“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绘画”等的架上绘画开始活跃起来。1990年的刘晓东、俞红画展,王劲松、宋永红画展,1991年的方力钧、刘炜画展,新生代画展,曾凡志画展等让我们意识到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开始出现,并迅速形成一种风气。加之刘震云的新现实主义文学,崔健吼出的“在雪地上撒点野”等摇滾之声,这种种文艺界的响应,使当代艺术进入一个泼皮艺术的时期。无聊成为他们对当下生存状态唯一的体验,意义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消遣,用荒唐、无意义、平庸、幽默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龚贤山水画的风格及对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龚贤山水画的风格及对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摘要本文主要对龚贤山水画的笔墨风格、龚贤山水画对清末后期及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加以论述。 关键词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影响 龚贤(公元1618年—1689年),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时期杰出的山水画家。龚贤与当时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并称“金陵八家”,并位居“金陵八家”之首。他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绘画主张以造物为师,其画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在山水画创作上不拘古法,自成一家。 一、龚贤山水画的笔墨风格 龚贤的笔墨风格分为两种,世人称之为“白龚”和“黑龚”。他善用黑白对比的技法,前者浓密苍茫,后者简淡雅洁。他在《半千课徒画说》中称:“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龚贤山水画的笔墨风格的转变经历了由白到黑、由浅到重、由简到繁、由一般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师承传统到师法自然,再到心师造化,由追求用笔到追求用墨,再到追求笔墨浑厚。正如他自己所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盖以运夫膜非墨运也;操夫笔,非笔操也;脱夫胎,非胎脱也。” 1.白龚时期山水画的笔墨风格 龚贤早期受董其昌画风的影响,笔墨风格和董氏相似,墨色较为淡雅,画面追求明丽典雅的效果,特点是用墨简淡,着重对笔法的追寻,用笔主张“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畅有变化。喜欢用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屋、皴擦、画树和点苔苍老有力。对于龚贤在用笔上的特点和成就,画家程正揆在赠龚贤的诗中道:“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他提出笔法、墨气、丘壑、气韵作为画家四要,强调作画要中锋用笔,认为“笔要中锋为第一,惟中锋乃可以学大家”“ 中锋乃藏,截锋乃古,与书法无异。笔法古乃疏、乃厚、乃圆活,自无刻、结、板之病”,即是说笔法要古、健、老、苍,才能避免刻、结、板之病,十分精辟。他的这类山水画作品,通常被称之为“ 白龚”。白龚山水,以线条勾画树石轮廓为主,用笔简,纯用干笔淡墨,皴染较少,空勾石纹,仅于阴凹处用密笔皴,造成空间感。这种笔墨风格恰能体现出他用笔的擅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自藏山水图》和上海博物馆的《山水图》。 2.黑龚时期山水画的笔墨风格 龚贤晚期的山水画创作进入个性化的创作阶段,也是师造化、得心源的阶段。

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一、中国当代艺术目前基本的发展状况 中国现、当代美术的特点是多样性和丰富性。在20世纪中期比较简单,就是大家熟悉的国、油、版、雕,年、连、宣,现在就比较多样了。再一个就是在渠道和结构上的多样。过去比如美术家协会就可以把全国的美术家组织引导起来。但是现在除了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艺术家和艺术活动,而且也有体制内外之间的艺术家和艺术活动。 近十年来,全国美术空前繁荣,美术形式也很多。比如油画、国画、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等。原有的主流品种象国画、油画、雕塑等方面,这些东西在发扬和继承原有传统的基础上也有很多新的发展,比如中国画,它的整体格局已经和近百年的格局完全不一样了。在50年代,当李可染、黄胄这些人出来的时候,他们把写生、速写放到国画里,老的国画家对他们的作品持一种批评的态度,但现在李可然已经成为国画传统的代表人物了,而在50年代他们代表的是新的观念,他们在那个时候也是有“前卫”色彩的。黄胄以速写进入国画,李可染是以写生进入国画。再拿油画来说,以前是“苏派”的,学习俄罗斯,现实主义的这一路为主流样式。而到现在,从80年代开始,中国的油画有各种风格和样式,目前很难说哪种风格,哪个“主义”完全代表了中国的油画。 像一些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所谓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它有一个时间因素在里面,它就是表现或者说是关注艺术家所处的这样一个时代的这么一种艺术;另一方面就是一般认为当代艺术在观念上,形式上,在艺术语言上与传统的包括与“现代艺术”有所区别。要比较客观和全面地理解当代艺术的话,不能放开它的时间性,它属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一般来说,从时间上来讲,做美术史的人就把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艺术划到当代艺术当中,但是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艺术有些还坚持了传统的样式、坚持了传统的风格,而且继续关注着传统艺术所关注的问题,比如宗教、神话题材、写实的肖像、静物等,人们一般不把这些划到当代艺术当中。 拿绘画来说,我们提到当代艺术一般要提到装置艺术、行为、新媒体艺术,但是有些绘画也有很强的当代性,比如像刘晓东的绘画,徐唯辛最近的绘画,徐唯辛在绘画技巧上是写实的,但他前一阶段创作了70年代中国众生相,画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不同位置的人物肖像,从普通百姓到领袖人物,他的观念已经很前沿了。再比如大家很关注的画家张晓刚、刘晓东,特别是刘晓东,他是学院的教授,他也一直从事写实的绘画,但是他关注的问题,比如关注当前社会民生底层状态,包括三峡移民,包括社会底层的、处于边缘状态的人的精神状态,这显然是非常当代的。 目前刚刚开始兴起的新媒体艺术,一般所谓的新媒体就是通过数字化的影视和图象来创作的作品。在国际上,通过数字化的图象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的作品已经比装置和传统的行为艺术更加前卫和当代一些。就拿行为艺术来说,一个人把自己关在什么地方,在笼子里待多少天,牛肚子里待多少天,半年时间不和别人说话等等,这种样式虽然不能说已经落伍,但是至少它在60年代已经在国外出现了,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前卫艺术就是要不断地把自己放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对立面,它一旦失去了这种针对性,它也就失去了它的前卫性。在这种情况下,当代艺术就越来越重视艺术的观念性,所谓的当代性就是你关注当代最关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环境问题、性别问题、种族问题、宗教冲突问题等等,这是当前全人类都

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园林艺术在中国 ——以拙政园为例浅析意境的组织规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论龚贤从“白龚”到“黑龚”的艺术转变

论龚贤从“白龚”到“黑龚”的艺术转变 发表时间:2019-01-25T14:07:10.0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5期作者:曹晓倩[导读] 龚贤在山水画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取证于晋唐宋人”,即继承、学习传统的理论、技法。山东省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253074 摘要:龚贤的作品依题材而论,大多数画的都是江南的风光,有水边景色、山里景色。但是以有山又有水的为最多,他作品中的一些大幅山水画,其中也有一些近似北方的雄峻之山,但是并不像范宽、李成作品中的那般雄伟,夹杂着一些南方山体的秀气之美。这应该与他生活的地域有关,虽然他在逃亡的几年去过北方,也登过泰山,但是毕竟只有几年时间,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南京和扬州度过的,所以他对江南的景色更加熟悉。龚贤的山水画风格是非常明显的,一般把龚贤山水画的绘画艺术分为“白龚”、“灰龚”、“黑龚”三个阶段。“白龚”是龚贤早期的绘画习惯,此时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灰龚”是画家过渡时期的绘画面貌,“黑龚”是画家成熟时期的绘画特点,这时画家的绘画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龚贤为大家所熟知也是因为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龚贤这个时期的作品在美术史上也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浑厚苍润层层积染笔墨语言 龚贤在山水画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取证于晋唐宋人”,即继承、学习传统的理论、技法。其“取证”的做法与董其昌有着很大的不同。董其昌认为古人“粉本”如“画中山”、“米家墨戏”是第一位的,“造物”是第二位的。龚贤则与之恰恰相反,他认为“造物”是首要的,次之才是“粉本”。用古人那些非常成功的笔墨证明“造物”,现实生活中的景物就放在那里,那才是根本,是依据,所有画家的笔墨都由此而来。 龚贤虽然把古人“粉本”放在第二位,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不重视向古人、向传统学习。他只不过不是把古人的作品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在理论和技法方面,他是非常谦虚地向古人学习的。 龚半千在扬州时,对于家里非常富有的商人,平时很讨厌去他们的家中,但是当他知道这些商人家里收藏很多名画的时候,他就为艺术让步了。经常到他们的家里去观赏、临摹,对待艺术真可谓煞费苦心。在学习传统方面,龚半千的态度是积极、谨慎的。他不简简单单地模仿古人的皮相,而是遵循历年古人总结的美术创作规律。他把古人的创作规律消化融合,然后再加以创新,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正是龚贤的高明之处。龚贤的山水画吸取多家营养,以五代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宋代北方画派画法为实体,并且参照米芾、元四家、沈周等人的画法,最终形成了龚半千自己的绘画体系。 龚贤“远慕董翁”,原因固然与董源在所谓的“南宗画派”中非常崇高的地位密不可分,但从创作的实践中来看,也有其他的因素,董源的作品大多取材于长江南岸,南唐国都——南京一带的风光,并且董源的画风平淡天真,同样的绘画题材,董源已经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在龚贤看来,这些都是值得他学习的。并且董源在用笔用墨方面也给了龚贤非常大的影响。董源擅长用比较湿的水墨,他的画大多都是墨气淋漓、浑厚华滋的,把江南的氤氲气象表现得恰到好处。董源的画中又常用水墨混点和一些好似不经意的小点,这些点既用来点树也用来画山石的皴法。龚贤所用的皴法是“密笔短皴”,很明显是从董源这转化而来的,与董源有所不同的是龚贤更强调中锋用笔。龚贤反复皴擦、层层积染的“积墨法”,雄浑苍厚,与北宋画家范宽非常类似,元代的山水开始向萧疏、洒脱的方向转变,像五代、宋初那种北方画派雄强、刚硬、严谨的画法,除沈周等部分画家仍然坚持画外,已经很少有人这样画了。龚半千对五代、宋初的绘画并不是完全地照抄,而是学习他们的意,学习他们的绘画规律。五代、宋初时的山水画大多数是画在绢上的,并且用的是实笔湿墨,线条刚劲有力;龚半千的画多数是画在生宣上的,用的是秃笔干墨,不论是线条还是皴法,都存在柔美的一面,与五代、宋初的绘画比起来,浓郁过之,但是力度稍逊。 对龚贤绘画影响很大的另一位古代画家,毫无疑问的应该是创造“米氏云山”的米氏父子,米氏父子的“米氏云山”也深受董源的影响。董源的用笔潦草,在近处观看几乎分辨不出是什么物象,不斤斤计较细微之处,发展成米氏父子的山石树木不在乎细处的处理,像就可以了。董其昌也曾指出,董北苑喜欢画烟景,如果把其作品中的烟云除去,就是米氏父子的画作。由此可见,“米氏云山”的点子是从董源的点子皴演变来的。龚贤学米氏也是先从学习董源入手,所以龚半千有深深的体会,他学米氏最关键的是学他的“积墨法”,并将米氏父子的“积墨法”加以发展并融入自己的个性,就变成了龚贤所独有的积墨法。龚贤提出的“无笔法墨气之分”的所谓的“浑沦”境界,实际上还是米氏的“朦胧美”。“浑沦”是从熟练达到稚拙的表现,与初学者的模糊不分、漆黑一片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龚贤的积墨法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偶有不慎就会积得过分或者不足,积墨时用笔需要灵活,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同时还要顾全整体风格的严谨与写实性。在明清时期,画家多学元四家,大家的作品都非常地类似,而此时的龚贤并没有像大家那样跟风学元四家,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画家进行学习,这足以证明一个可以在美术史上有一席之位的画家必定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很明显龚贤做到了,并且以一个独特的面貌出现在当时的画坛。 参考文献 [1]华德荣龚贤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67页。 [2]《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画禅室论画》。 [3]见《虚斋名画录》卷六。 [4]见邓实《谈艺录》(美术丛书)。

中国当代艺术媒体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当代艺术媒体的现状和未来 今年下半年以来,不断听说艺术媒体仙逝的消息。对于我来说,从事艺术媒体的工作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我对它的某种情结一直存在,总希望艺术媒体行业自身的专业性和艺术的专业性结合的更好,以在艺术商业大潮中更好的独立发展。记得在08年初的时候,韩国《月刊美术》的主编来采访我,问我当时《美术焦点》是如何半年多的时间变成艺术圈的知名艺术媒体时,我简单地回答了几点:一,艺术市场需要,这是客观的;二,艺术媒体的数量有限,而且大多数媒体过于含蓄;三,《焦点》杂志社当时的编辑多是80后,比较有激情和活力,能够胜任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也打破一些常规,加上负责人对当代艺术的“介入”欲,这些是客观的。从五月份离开杂志社,我对自己在杂志社的经历少有谈起。不管《焦点》杂志现在何去何从,都不能否认它曾经在一年多以来对艺术圈的事件和其他媒体有过或多或少的影响,杂志运作模式抑或内容选题。如果说它是错的,那么艺术圈给了它错的土壤。前些日子看到《中国证券报》的尧晓峰写了关于艺术媒体的危机分析,言辞比较犀利。这让我又想起以前对媒体的看法,一直想写,只是耽搁了。以上是我写这个文章的开始。 艺术媒体的现状 目前活跃在当代艺术界的媒体还是有限的,几个杂志,几个网站。

其实仔细从网站上搜索就会发展艺术圈的媒体不下百种,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存活方式,在这里我只想讨论比较活跃几个艺术媒体的现状。艺术媒体从艺术市场衰弱以来,不断出现关门或者闭关停业,这也是符合艺术市场发展的,因为这些媒体的出现本来就是市场促生的产物。08年以前的艺术媒体更多是艺术界的人士怀着各自的目的来筹办的,08年以后社会上的资金不断涌入到艺术媒体领域中,谁都想分一杯羹。从天禄琳琅的高调介入到宣布破产,虽然是个个案,但是也极具代表性地说明艺术媒体不仅仅需要商业上的技术操作,更主要的是艺术上的专业判断,两者缺一不可。而那些有着学术能力但是依然倒闭的杂志,就是缺乏传媒能力。艺术杂志不是组织几个批评文章和发表几个艺术家作品赏析,以及发布展讯就可以获得长久生命力的;艺术网络也不是发布更多的艺术新闻和弄几个论坛就可以赢得艺术界认可的。从媒体自身到媒体与读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从内而外,应运而生且不成熟的艺术媒体一直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点。 当下艺术媒体的不足有大概以下几点:一,内容杂乱。纸媒对重点的把握不准,网媒对新闻事件的梳理不足。纸质媒体之所以存活在这个网络时代的理由是它对内容的筛选有着犀利的判断和定位,目前更多的纸媒只是将一些知名批评家的文章简单罗列,并没有经过编辑、筛选和归类,网络媒体通过自身稿件写作和转载其他文章已经达到一定的广度,只是在对这些繁多的事件上没有系统的整理,对一些应该介入的艺术事件并没有给予深度的关注。这就使得我们看十个媒体跟

中国当代艺术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当代艺术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种与世界接轨的中国艺术,代表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必然与世界艺术发生联系,其联系的纽带就是符号。目前,全球化发展使得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其机遇反映在官方的认可和艺术市场的繁荣,而西方话语权和政治象征符号的过度使用则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必须面对的挑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艺术家对于当代艺术概念的理解失误,另一方面是唯市场论现象的结果。解决问题的关键还需要艺术家在艺术发展的规律中探寻原因,继承和发展乃是解决之道。 关键词: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符号;艺术话语权 一、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不同的学者对当代艺术的定义有不同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当代艺术是一种时间的概念。以中国发展进程看,我们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到今天的艺术,都是“当代形态下的艺术”或者“当下时代的艺术”。“从狭义看,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注重艺术语言形式,包括观念艺术和艺术主题探索的部分艺术现象”[1]。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从“星星美展”算起已经有30多年了,逐渐发展成熟,这种成熟表现在艺术生产阶段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也反映在艺术消费阶段的艺术欣赏者、艺术市场和艺术批评层面。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启蒙阶段,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西方艺术形态如潮水般的涌入,一部分不满足于传统写实绘画和学院派艺术的艺术家找到了个人艺术语言的突破,在摆脱绘画叙事性上找到了个人艺术存在的价值。“星星画派”和85中国现代艺术展为他们提供了展示个人绘画实验的舞台。当然我们今天在谈到他们时或多或少会定性他们当时的艺术语言和观念主要是以西方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为模板的模仿和参照,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存在为后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喜忧参半埋下了伏笔。当下,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受到艺术批评家的关注、讨论和评价。之所以当代艺术成为热点议题,一方面是中国当代艺术积极介入生活,获得了市场强烈反应,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高价”神话,塑造了一批“千万俱乐部”成员,得到了艺术批评界和大众的积极关注。另一方面无条件的紧跟西方流行样式,将日常生活等同于艺术,将艺术与历史、人文价值的联系切断,表现自

我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就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就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就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就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就是智慧与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就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与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与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与观景的建筑。建筑与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就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瞧来,国家的山河都就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与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docx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学年学期 年月日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 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 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 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 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 , 每一处景观和设计 , 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可以说 , 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 , 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 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 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 , 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 之地 , 因排水不畅 , 多积水 , 单纯从造园角度看 , 这块地非理想之选。考虑到苏州地 区地下水丰富 , 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 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 戈如填土等 , 反而巧妙 地以水造景 , 以水彰景 , 以水联景 , 以水为主线 设景布点 , 将 31 处景点 尽数囊括其中。此后描 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 脉络 , 如“循水而西”、 “至是水曲折而北”、 “水尽 , 别疏小沼”、 “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 总之, “凡诸亭槛 台榭 , 皆因水为面势”。如此 , 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时至今日, 拙政园仍 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 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如中部水面 , 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 , 显得水面流通环回 ,

龚贤、周栎园交游考

·249 · 艺科论坛 摘 要:龚贤是清初最重要的画家之一,是金陵画派代表 人物,金陵八家之首。龚贤一生交游甚广,十七岁即与周亮工相识,一辈苦辛而多得其资助。周亮工也是颠沛流离,几度宦海沉浮。明亡后的失节可能一直是周亮工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周亮工虽然降清,可对诸多前明遗老们却保持着较为亲密的联系,他们之间既是文化上的知音也是生活中情感的相互慰藉的对象。从周亮工遭劾龚贤出慰以诗,龚贤搬家、移家半亩园,周亮工亲访,都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是深沉的、挚烈的。“乾坤双醉眼,独对故人明”,这是周亮工对故人龚贤的深情告白。而周亮工去世,龚贤的“哭公独我头全白,世上谁人眼更青”则更能说明龚贤对周亮工知遇之恩的感激。通过考察两人之间的交游,不仅对龚贤、周亮工的身世,艺术风格形成、声名的传播等各方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明末清初文人生活状态也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龚贤;周亮工;画周亮工(1612~1672),江西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后移居金陵。周亮工是明末清初是著名的文学家、篆刻家、诗人、大收藏家。别号栎园、适园、陶庵、缄斋等,人多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着有《读画录》《赖古堂集》《印人传》等。周亮工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次年任山东潍县令,后“举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师。”十七年(1644)迁浙江道监察御史。后来李自成破京师,崇祯帝自缢煤山,周亮工返回南京。南明弘光初立,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用事,党权之争中,阉党曾示意周亮工参与弹劾东林领袖刘宗周,周亮工没有卷入党派之争而奉双亲归隐南京南郊。 据林树中《龚贤年谱》,日本铃木敬主编的《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第二册为《周亮工藏画册》,内收胡玉昆、陈洪绶、朱睿、高岑、施霜等人画共八开,第三开朱睿画有题云“乙酉二月望后八日,龚半千同观,因叹栎园为赏鉴巨眼,赵昌 记。”可见龚贤与周亮工的交往当始于此时。此时的龚贤尚在南京,旋即去扬州。而此时的扬州军民正在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带领下,抵御南下清军多铎的部队。四月清军破城后,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当时在屠城中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的《扬州十日》记录当时惨状。龚贤此时居扬州北郊幸免于难。顺治二年(1645),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周亮工谒军门降,以御史职为清军招抚两淮,后改任两淮盐运使。驻守扬州。1646年擢升淮扬海防兵备道参政。在扬州这两年,龚贤与周亮工的交往自然不可少。 顺治十五年(1658),周亮工被逮下刑部复审,自福建赴京,途经扬州,龚半千出慰舟次,周亮工晚年有诗记之,《步韵酌龚半千,予北上时,半千出慰舟次》: 我傍秦淮住,君家亦石城。虽归看客恕,渐老论诗平。小录烟云满,深卮雨雪并。乾坤双醉眼,独对故人明。悲予严谴日,敢谓得余生。念室辜难蔽,朝廷法果平。羁心迷远塞,老泪湿芜城。却忆舟中语,他时见欲惊。 顺治十七年(1660),周亮工被定罪,原定“立斩籍没”后减等改徙宁古塔,未行,又遇赦获释。十八年(1661)八月,周遇赦后复过扬州,孙枝蔚、程穆倩、龚孝升等与周有诗酒唱酬。孙枝蔚《溉堂集·溉堂前集》卷五《喜周元亮司农生还,次龚孝升总宪韵》其五:“邗上惊相见,南皮盛宴开。晚花香未歇,黄蝶兴难回。”又同卷《同程穆倩访周元亮司农,留饮寓园观菊,兼示所藏画册》卷八有诗《题汪汝为画》,附注:“书栎园册子,辛丑。”记录当时孙枝蔚与程穆倩到寓园饮酒、赏菊、观画、题字情景。此时龚贤亦在扬州。作为周亮工的旧友,龚贤自然与其经常过从。王士祯时任扬州推官。龚贤有画《呈阮亭先生》(美国景元斋高居翰藏)留世,龚贤正是通过周亮工而结识王士祯、程穆倩、龚鼎孳等人的。 康熙元年(1662),夏四月,周亮工葬双亲于钟山北锁石之阳。太夫人柩底异纹郁起,观者咸称灵瑞,龚贤作《瑞木诗》 以赠。《周亮工全集》第十八册载:“吴伟业《瑞木图卷题词》、 何采《瑞木图卷题词》、许芳《瑞木纪》、龚贤《瑞木诗》……内容皆为赞颂周氏孝廉,瑞木祥瑞。”康熙五年(1666),周亮工调江南江安粮道,徙任南京,康熙六年(1667)年代理安徽布政使,不久转江宁粮署。龚贤于1664年自扬州回南京,1666年始以百金购瓦屋四五间于清凉山下虎踞关,筑半亩园。周亮工曾有半千移家诗和亲自去半亩园看望龚贤并赠以诗。《半千移家》:倦鸟无高翼,卑飞又一林。小心过逆旅,大意失黄金。砚亦移将破,山犹入未深。空闻买字者,曲巷费追寻。久客凭人遣,衡茅一再迁。虚堂开旧雨,短褐拥残年。粗粝贫家橐,冰霜老仆肩。林深间失笑。壁立几桑田。《半亩园赠半千》:于世殊无事,经年合闭门。白衣鲜墨汁,鸟儿润花痕。乱竹三更雨,空山半亩园。畏人常屏迹,感激虎狼恩。野老闲称病,柴门永日关。残苔生破(缕),修行蔽衰颜。得酒看人醉,成诗肯自删。梦中频过尔,大月好风间。 万累已全歇,荒园足自怡。棋边今态好,酒外古心危。妙画殊无意,残书若有思。屑榆亦可饱,努力莫言衰。 彦远今高士,武林一亩田。约君为隐侣,忘我旧交年。僻地诚难觅,同心亦可怜。怀人真隔世,独坐听鸣泉。 以上八首见《赖古堂集》(卷六·五言律),后四首诗题作《龚半千半亩园》,末首注曰:“旅堂胡彦远与君有同志,隐虎林一亩园。” 康熙八年(1669),周亮工被劾,仲冬望前一日,也就是农历十一月十四日,龚贤过访周亮工,可能更多的是对其遭劾的安慰。并为周亮工所藏的画册题字: 今日画家以江南为盛,江南四十郡以首郡为盛,郡中著名者且数十辈,但能吮笔者奚啻千人。然名流复有二派,有三品:曰能品、曰神品、曰逸品。能品为上,余无论焉。神品者,能品中之莫可测识者也。神品在能品之上,而逸品又在神品之上,逸品殆不可言语形容矣。是以能品神品为一派,曰正派。逸品为别派。能品称画师、神品称画祖、逸品几圣,无位可居,反不得不谓之画士。今赏鉴家见高超笔墨则曰有士气,而凡夫俗子于称扬之词寓讽刺之意亦曰:“此士大夫画耳。”明乎画非士大夫事,而士大夫非画家者流,不知阎奉乃李唐宰相,王维亦尚书,君承亦何尝非士大夫耶?若定以高超笔墨为士大夫画,而倪、黄、董、巨亦何尝在缙绅列耶?自吾论之,能品不能非逸品犹之乎?别派不可少正派也。使世皆别派,是国中惟高僧羽而无衣冠文物也。使画止能品,是王斗、颜(斤蜀)皆可役而为皂隶,巢父、许由皆可趋而为牧(口幸)耳。 金陵画家能品最伙,而神品、逸品亦各有数人。然逸品则首推二溪:曰石溪、曰青溪。石溪,残道人也;青溪,程侍郎也,皆寓公。残道人画,粗头乱服如王孟津书法;程侍郎画冰肌玉骨如董华亭书法。百年来,论书法则王、董二公名不让。若论画笔,则今日二溪,奚肯多让哉! 诗人周栎园有画癖,来官兹土(金陵),结读画楼。楼头万轴千箱,集古勿论。凡寓内以画鸣者,闻先生之风,星流电激,唯恐后至,而况先生以书召、以币迎乎?故载几盈床,不止如十三经、廿一史;林宗五千卷、茂先三十乘。登斯楼也,吾不知从何处读起。暇日偶过先生,先生出此册见示。余翻阅再四,皆神品、逸品。其中尤喜程侍郎(正揆)二帧,因志数语,幸藻鉴在前,不然,吾几涉于阿矣。时康熙己酉(1669)仲冬望前一日,清凉山下人龚贤题。(见《石渠宝笈三编》御书房着录《周亮工集名家山水册》,原故宫博物院藏。) 岁末,周亮工大会词人高士。据《读画录》卷四载:“己酉余罢官后,子远来慰余,时时以笔墨相愉悦,岁末,遍邀白下诸公,为大会,词人高士,无不毕集,数十年未有之盛事也。”其时参加者有袁其重、姜绮礼、王石谷、樊圻、吴宏、邹喆、叶欣等。也在此时,龚贤通过柳公韩结识王石谷。 龚贤、周栎园交游考 吴国保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

中国园林艺术赏析

中国园林艺术赏析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建造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中国园林形成发展建筑特色意境 一 .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园林建造应始于商周,当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宣帝的“乐游园”等。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二.中国园林的建筑特点 优秀的建筑在园林中本身就是一景。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水体面积占全园面积的比例、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关。 园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它不仅是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

中国园林鉴赏论文

一、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二、理池 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 (一)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从画论看龚贤

一鸟不鸣山更幽 ———从画论看龚贤 张小军 刘慧敏 ( 1.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浙江金华321004, 2.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部, 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 龚贤画面上“黑”“白”“灰”与西方光影素描中的“黑” “白”“灰”是有本质区别的。他表现的是“理想的自然”, 而后者表现的是“现实的自然”。这为我们指明了学习中国画“源” 和“流”的关系问题。龚贤提出画的“四要”是对中国画艺术更 为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 龚贤; 源; 流; 理想自然; 现实自然在中国古代, 文人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诗、书、画三位一体。作为“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龚贤所处的时期, 是中国画坛以不断实验、追求创新和寻求变化为标志的时期, 也是一个异常活跃的创作时期。龚贤的艺术思想和艺术 理念也给我们留下很多启示。 一、“至理无古今, 造化安知董与黄” 我们在学习中国画过程中经常说要“师从古人”“师法自然”。师“古人”与师“自然”这两者孰轻孰重, 究竟应如何来对待, 常常令人难以抉择。龚贤的根本艺术思想是: 绘画艺术的源泉在于自然,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深入自然, 细细揣摩大自然之理, 而不能仅靠摹习古人。他深刻地提出:“至理无古今, 造化安知董与黄” [1]( p324) 的论点。龚贤认为大自然中的“理”( 即规律) 是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是古今一致的。因此, 他认为摹古是为了更好地穷尽自然之理, 而不是盲目仿古。对此他还提出:“古人之书画, 与造化同根, 阴阳同候, 非若今人泥粉本为先天, 奉师说为上智也。然则今之学画者当奈何? 曰:‘心穷万物之原, 目尽山川之势, 取证于晋、唐、宋人, 则得之矣。’”[1]( p315) 显然,“泥粉本为先天, 奉师说为上智”是行不通的, 只有真正地理解大自然中真山真水的规律, 才能在绘画创作时做到融会贯通, 在思想上进入艺术的自由境地。这为我们在学习中国画时辨明了“临摹”与“写生”二者的关系, 也为我们指明了此两者何者为“源”、何者是“流”的根本问题: 即自然才是绘画之“源”, 而摹古则是绘画之“流”, 两者都不可偏废。这与我国现代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所说有着异曲同 工之妙:“作山水画应得山川要领和奥秘, 徒事临摹, 便会事事依人作嫁, 自为画者之末学。”[2]( p54) 又“知师古人, 不知师造化, 终无以得山川之灵秀也。”[3]( p116) 然而, 在当今很多学习中国画 的人当中, 能明白“至理无古今, 造化安知董与黄”者不多, 摹古而为穷尽自然之理者甚少, 为找寻艺术源泉去深入自然的则更少。这些人根本不明绘画之理, 整日只是“摹古”, 但他们的摹古仅仅是为了学习某种技法并以此装点自己可怜的门面; 是为了让人能一眼就看出自己的画面已具有了某人或某种风格, 并为此而沾沾自喜。可悲这样远离自然之山水, 整日徜徉在古人的山水之中, 是越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西方浪漫主义到先锋艺术脉络的区别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西方浪漫主义到先锋艺术脉络的区别 [摘要]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很大的相似处,相较之下它们都有反官方反学院反传统的思想。而西方的浪漫主义的兴起更是审美现代性所引发的先锋艺术的基础。三十几年间中国学习西方艺术样式到现在慢慢走出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化或中国样式的当代艺术,而在此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也经历了很多弯路,也有很多对西方艺术的误读,而就其发展方向来看,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一样它都是一场是思想解放的艺术思潮。 [关键词]浪漫主义审美现代性先锋艺术“星星美展” “八五思潮”“八九艺术大展” 自从“八五新潮”至今的二十几年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当代艺术打开中国先锋艺术的新视野,开辟了新的篇章。在这样一个思想独立、开放式的时期,很多艺术样式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迸发出来,无论是从题材、风格还是从媒介语言上都有很多标新立异之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其期间无论我们的装置、架上还是行为都有许多是“拿来主义”,都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当代艺术有相似性,但是我们只是在短短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运用了大部分西方艺术的样式,而这些西方艺术样式已经在其社会中发展了百年的历史。就其发展时间跨度的不同,我们的当代艺术确实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或者说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但是这种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自身特点。 中国当代艺术在近三十年短短的时间内,就将西方一二百年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演绎了一遍。从“八五新潮”时期,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到九十年代至新世纪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女性主义等的发生,在中国这样长期封闭、艺术为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大一统的文化体制下,这样大规模的集体出演的现代艺术可谓是前所未有,其突破性和跨越性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少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先锋性、前卫性仅仅是局限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需要学习借鉴甚至重复西方现代主义发展的一部分经验。 从“八五艺术思潮”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一特点。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学、哲学、艺术理论被翻译到国内,各类画册书籍被解禁中国的艺术家或是当时还是美院的学生已经可以接触到这样的现代艺术,涌现出一批活跃的艺术家群体,他们的作品都有类似模仿西方现代流派的痕迹,甚至在当时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森伯格在中国个展之后,中国很多先锋艺术家也都纷纷开始使用现成品做作品,模仿、借用、“拿来”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表面的形式。这里所谓的“拿来”,是在中国刚刚打开国门的环境下提出的。中国本土是没有现代主义发展的脉络和根基的。五四时期曾有过短暂的现代主义发端,如林风眠的表现主义油画,庞薰琹带有立体主义风格的油画,但这条线索随着建国,和后来的美术教育苏化和之后的文革就断掉了。因此,八五时期的艺术样式是直接在中国现代艺术这块贫瘠的土地之上从西方“嫁接”过来的,既没有完备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也没有紧密的现代主义发展史,这种“嫁接”、“拿来”仅仅是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表面的形式、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