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九章 意志

第九章 意志

第九章  意志
第九章  意志

第九章意志

第一节意志的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非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二、意志行动的表现

意志表现为人有目的的行动,是人类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志行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意志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并且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表现出意志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志行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即是主动地根据需要去反映世界。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和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人不仅能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能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

第三,意志行动的前进性。人的意志行动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永远不会只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人的意志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不断追求真理中丰富和提高,在不断摆脱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知之不多和知之不全的状态中,摆脱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使自身的意志行动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在实践中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第四,意志行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人的意志表现为以自觉的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行动。然而,有了预定的目的通过行动就一定能够实现目的吗?这就不一定取决于人的意志了。人的预定目的是否能实现,关键要看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如果人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根据客观规律确定行动目的、计划和方法,通过实践,这个目的就能实现。否则就无法实现,即便个体再努力也不会成功。

三、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

意志是意识调节功能的表现。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保证了人的行为的目的方向性,调节的最终结果表现为预定目的的实现。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对人的行为的发动和抑制两个方面。发动表现为推动人去从事为达到预定目的的行动。

近年来的医学实践和生理学研究证明,经过生物反馈训练,可以调节那些由自主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的机能。如人的心律的快慢、血压的高低、肠胃的蠕动,甚至脑电活动的节律。

四、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意志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具有一定心理结构和基本特征。

(一)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意志行动的目的性特征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在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行动的目的而存在于人脑之中了。在活动过程中,方法的选择、步骤的安排等始终从属于目的,

并以预先所确定的目的作标尺来评价自己活动的结果。因此,没有目的,也就不会有意志行动。

(二)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本单位,意志行动表现在随意运动中。人的各种运动分为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随意运动是指受到意识调节和支配的,具有一定目的方向性或习惯性的运动,意志行动除了要以随意运动为基础外,还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三)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在人的活动中有许多是具有目的的和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只有那些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而产生的意志行动,才是意志行动的重要特征。一个人意志坚强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加以衡量。意志行动中所遇到的困难有两种: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

五、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意志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便不可能产生。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没有意志努力,就不可能有认识过程,更不可能使认识过程深入和持久。

(二)意志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意志和情绪过程也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这种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

其次,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中面对困难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可以通过意志力加以调节和控制,从而使自己的意志行动服从于理智的要求。

六、意志的生理机制

意志活动是人脑的机能,是神经系统多部位、多层次整合活动的结果。人的意志行动是通过一系列随意运动实现的。随意运动是感受和效应过程所组成的复杂的机能系统,语词是随意运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在人的意志行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随意运动是运动感觉(动觉)细胞和运动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结果。随意运动是与整个大脑皮层的活动分不开的,一切内外刺激,都可以成为活动的原因。正是有了大脑皮层的内部、皮层与皮层下以及与运动器官之间的这种复杂整合运动,才保证了意志行动的产生。

第二节意志行动及其心理过程

一、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是指意志对行为的积极能动的调节过程,它有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

(一)确定决定阶段

确定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以及意志行动的动因。一般来说要经过动机斗争和目的确定等环节。

1.动机斗争

人的意志行动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激起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力。人的任何意志都存在着动机激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

就动机斗争的形式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接近一接近型冲突

又称为双趋冲突,指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

(2)回避一回避型冲突

又称为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又必须接受其一方能避免其二时的内心冲突。此时,由于选择的困难而使人困扰不安、左右为难。

(3)接近一回避型冲突

又称为趋一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内心冲突。

(4)多重接近一回避型冲突

又称为多重趋一避冲突,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每种目的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2.确定行动的目的

确定目的在意志行动中非常重要。是否能通过动机斗争而正确地树立行动目的,表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力水平。动机之间的矛盾越大,斗争越激烈,确定目的时所需要的意志努力也越大。意志的力量表现在正确地处理动机斗争,选择正确的动机,确定正确的目标。

(二)执行决定阶段

目的确定以后,就要解决如何实现目的的问题。即解决怎样做的问题。一般来说,要经历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和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等环节。

1.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2.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第三节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它们在人的意志行动中贯彻始终,并构成人的意志的性格特征。

一、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并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的意志品质。

与自觉性品质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受暗示性是指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轻易改变或放弃自己的决定,表现为盲目行动。独断性是指对自己的决定自信不疑,一概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建议。

(二)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的意志品质。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能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行动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计划和方法,虽然也有复杂的、剧烈的内心冲突,但在动机斗争时,没有多余的疑虑,在需要行动时能当机立断,但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或者是在情况有所变化时,又能立即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

与果断性品质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优柔寡断是指在做决定时顾虑重重、犹豫不决,一直处丁动机斗争状态而迟迟做不出决定。

(三)坚韧性

坚韧性是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能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质。具有坚韧性意志品质的人,一方面善于克服和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做到目标专一,始终不渝,直到实现目的;另一方面能在行动中做到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坚韧性是人的重要的意志品质,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具有不屈不挠地向既定目的前进的坚韧的意志品质。

与坚韧性品质相反的是动摇和执拗。动摇是指立志无常、见异思迁,尽管有行动目的,但虎头蛇尾,遇到困难即放弃对预定目的的追求。执拗是指只承认自己的意见或论据,当实践证明其行动是错误时仍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因而往往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动摇和执拗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其实质都是不能正确对待行动中的困难,都属于消极的意志品质。

(四)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品质。自制力反映了意志的抑制职能。具有自制力意志品质的人,一方面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一般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另一方面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表现出较强的忍耐性。其主要特征是情绪稳定、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强和思维敏捷。

与自制力品质相反的是冲动性。冲动性是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约束较差的品质。其主要表现为思想容易开小差,并易受外界的引诱和干扰而不能律己,有时甚至会产生违反纪律的行为。冲动性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一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二)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三)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四)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士一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外周学说是一种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的观点,它是美国人詹懿和丹麦人兰格在1884年和1885年不约而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及主观上觉得的那种心理状态)只是情绪的生理变化的原因,而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舞心理状态的原因。詹姆士认为,通常的说法正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在情绪这件事上,心理变化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怕是什么?怕是心理活动;跑是什么?跑是身体活动。我们一般认为人是先害怕后逃跑,詹姆士认为是先跑后怕。心理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兰格的情绪理论与詹姆士的说法基本一致,不过兰格特别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如心跳等,而詹姆士所说的生理变化则是全部内脏的变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缩,如:眼睛看见老虎?耳闻虎吼,于是,老虎的形象和声音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两感觉器官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产生了对于老虎的认识,即知道这是老虎,又联想至虎是野兽、很厉害、可能会吃人等(詹姆士认为这时候人还没有情绪,只是认识),是由大脑皮层的外导神经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缩(一般人见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树,这些都是肌肉收缩);另外,还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减少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内导神经通路传回大脑皮层,使人产生一种主观的体验,这就是情绪。也就是说,由感觉器官到大脑皮层(如看见老虎,知道是老虎,联想到老虎可能吃人等),这只是认识,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通过内导神经再传回大脑皮层,才有了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先跑后怕的具体过程。可见,詹姆士和兰格所说的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只是一团混乱的肌肉感觉和内脏感觉。例如,詹姆士认为愤怒就是心跳的感觉、呼吸的感觉、血压的感觉以及肌肉收缩的感觉。詹姆士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因为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而引起了一些争论。可是不可否认的是该理论推动了许多第一流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一直到现在还未弄清楚。 2.心理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学理论。经过20年的思考和经验积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的精湛理论。这一理论从外显和内隐的方面描述了内驱力、感情、冲突、心理和人格等现象。可被用来解释神经症和心理异常的起源和发展。从情绪的角度看,弗洛伊德把情绪放置在内驱力和无意识的框架之内的。 弗洛伊德认为情绪“是一个欲表露的源于本能的心理能量的释放过程”,这意味着他对情绪所持的理论是内驱力理论,他把情绪和动机过程联系在一起,说明这个过程中的本源的力是内驱力。他认为焦虑和忧郁是由能量压抑所引起,而能量的压抑与释放总是与内驱力的冲突联系在一起的。 弗洛伊德有时将情绪和无意识等同看待,使用了“无意识自罪感”、“无意识焦虑”等概念,认为情绪可以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但他也意识到把体验和感情视为无意识的看法不妥当,他认为焦虑的开始是对其感受到的威胁的事件进行无意

安全人格是理性情感意志三者的统一

安全人格是理性情感意志三者的统一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安全人格是理性、情感、意志三者的统一人格的塑造实际上是就是人的塑造,安全人格的塑造就是安全人的塑造,它是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的基础部分,是当代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从人格的内在规定性上说,健全的人格应该是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理想的人格应当在这三个方面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而安全人格是最重要的理想人格之一。然而在过去,这三者没有协调,片面地强调了其中某个方面,特别是理性的发展。这种片面发展的结果导致人格的缺陷,当我们从安全的角度来看这种缺陷时,就不难发现,公众的安全品质很差,令人担忧。 过去我们基本上没有去注意安全人格的塑造,更谈不上运用人文科学的原理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安全管理者和生产操作者。在心理学、教育学与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的交叉或结合研究方面,我们也仅仅是肤浅的提一提安全是人的一种需要;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只重视认识过程并要求达标,没有将心理学所揭示的认识过程与社会化过程统一起来,完成包括理性(认识过程)、情感、意志(社会化过程)同步发展的人格塑造。由于这一缘故,这么多年来,我们培养了不少能在工程技术上解释和解决安全问题的专门人才,以及更多的因不充分的教育而对安全感性认识强烈,理性认识肤浅的职业人群。这已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例如许多事故的原因存在于按社会分工所界定的安全管理范畴之外,亦非现有工程技术所不能为之和安全原理所不能解释。

解决安全问题的工作长期被认为是一项纯技术工作,这实际上就是片面强调理性,使现有的安全技术专家群体,也未必完成了安全人格的塑造。在人的心理过程中,理性属于认识过程,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主要表现为思维和想象。按黑格尔的说法,理性是具体的;只有理性才能揭示宇宙的真相。但是,面对安全问题,理性却常常陷入困惑,因为它既能揭示安全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又能揭示由于人的认识局限在总体上导致事故难免这一深刻的道理,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常表现出对事故的容忍和让步,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这些都是单纯的理性作用的结果,如果不从情感和意志这两个方面去衡量,上述问题无可厚非;然而合理不等于合情,加之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意志努力去克服的,所以,上述问题的出现又是不能被人的情感所接受的。 因为人格在心理过程上的反映除了理性之外,还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情感和意志。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人,在完成认识过程后,必须向社会化前进,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情感和意志,就是人的社会化表现,它跟人际关系和个体社会意识有着密切的关联。人的心理过程的这三种表现形式,构成了人格的基本框架,缺一不可。这三方面得到平衡协调发展,就完成了健全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安全人格的形成,必须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有关安全的各种要求必须在这三种形式当中有自己的表现;也就是说,安全的要求,必须全部落实在人的认识过程和社会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只有这样,安全人格的形成才能成为现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的本质安全。如果人格内部机制发展不平衡或部分地受到

普通心理学全文阅读)第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1章普通心理学- 第六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 间关系的反映。 首先,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 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 其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它不同于认识 过程,因为认识过程是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外界事物的。 再次,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 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活动所组成的模式,它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人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最后,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 的变化。如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害怕时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等等。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为区别于认识过程,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叫做感情。但是,感情这一概念比 较笼统,它难以表达这一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的过程和同一的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情绪这一概念既 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所以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

第七章 小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七章小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意志发展及其特点 一、意志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意志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意志支配、调节着行动,并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意志是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学业成绩的好坏与意志水平的高低是一致的。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强,并能克服困难,坚持组织自己的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反之,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影响学业成就的提高。 二、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意志特点是在其克服困难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随着学习活动逐渐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儿童的意志品质也迅速发展起来。首先,学习是有一定目的和要求的复杂活动,学生必须为了达到既定

目的而自觉行动,如遵守纪律,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其次,学习任务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不仅要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但必须学的东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付出意志努力,坚持学习;再次,班级、少先队和学校等要求小学生的行为必须符合集体的利益,从而使小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最后,小学生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义务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活动的任务都有一定的严格要求,小学生必须约束自己遵守活动的要求,完成活动任务。此外,在小学时期,儿童的情感与意志有密切地联系,儿童的情感常成为行为的动机,并在意志行为中起很大的作用。小学生在这些新的活动过程中,使自己的意志特点日趋明显。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意志力是通过意志品质表现出来的,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具有四个特点。 .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人在行动中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充分认识所采取行动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一定要求的良好品质。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等不良品质则是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特征。容易受暗示的人,只能在得到提示、命令、建议时才表现出积极性,而且很快就受别人

心理学-第九章 人格

第九章人格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极易出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现象。这反映的性格的特点是()。 A.向师性B.依赖性C.可塑性D.独特性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作了最好的诠释。 A.稳定性B.独特性C.整合性D.功能性 3.“性格决定命运”突出了人格的()。 A.独特性B.社会性C.稳定性D.功能性 4.“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句话说明人格具有()。 A.稳定性B.独特性C.整合性D.功能性 5.人格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A.独特性B.稳定性C.整合性D.功能性 6.人格受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这说明人格具有()。 A.整合性B.独特性C.稳定性D.社会性 7.按照典型气质分类,《红楼梦》中王熙凤和林黛玉分别属于()。 A.胆汁质和黏液质B.胆汁质和抑郁质C.多血质和抑郁质D.多血质和黏液质 8.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是()。的特点。 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 9.豹子头林冲老练,身负深仇大恨,尚能忍耐持久,几经挫折,万般无奈,终于逼上梁山。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10.3岁左右基本成熟的自我是()。 A.生理自我B.心理自我C.社会自我D.现实自我 11.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这是()气质类型的特点。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12.“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反映的是()因素对人的影响。 A.社会文化B.家庭环境C.自然环境D.早期经验 13.人格结构中自我的作用主要是()。 A.追求各种生理需要B.抑制本我的冲动C.追求完善的境界D.调节矛盾 14.超我遵循的原则是()。 A.快乐原则B.现实原则C.道德原则D.满足原则 15.关于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说法错误的是()。 A.人格由三个层次构成 B.人格的三个层次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C.自我位于人格的最高层次 D.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反之,则会产生心理疾病 16.在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中,对应强、不平衡神经活动的气质类型的是()。 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 17.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成分是()。 A.气质B.性格C.能力D.个性倾向性 18.多血质对应的神经活动类型是()。 A.强、不平衡B.强、平衡、灵活C.强、平衡、不灵活D.弱 19.“活泼好动”属于()的表现。 A.能力B.气质C.兴趣D.意志 20.性格中的谦虚骄傲、自尊自卑属于性格的()。 A.态度特征B.情绪特征C.意志特征D.理智特征

(情绪管理)第节情绪情感和意志最全版

(情绪管理)第节情绪情感 和意志

第六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壹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 壹、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和主体需要之 间关系的反映。 首先,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壹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和 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 其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壹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壹种内心的体验。它不同于认识 过程,因为认识过程是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外界事物的。 再次,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 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活动所组成的模式,它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人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最后,情绪和情感会引起壹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 的变化。如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害怕时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等等。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为区别于认识过程,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叫做感情。可是,感情这壹概念比 较笼统,它难以表达这壹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的过程和在这壹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壹的过程和同壹的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壹心理现象的俩个不同的方面。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从这壹点来说,情绪这壹概念既

07意志过程与管理

07意志过程与管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七章意志过程与管理第七章意志过程与管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意志的含义、作用、品质,意志行动的过程,掌握意志的管理,积极应对挫折的挑战的方法。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意志的概念、作用、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意志的品质、意志行动的过程以及意志管理和应用。 第一节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will)是人为了一定的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的作用 1.意志给人的认识活动以巨大的影响 2.意志对人的情绪、情感以及情商的培养有很大作用 3.意志对人的整个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4.意志在人的实践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一)意志行动是自觉地确定目的的行动 1.意志行动和确定的目的分不开 2.随意行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四.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按照自己的信念、知识和行为方式进行行动的品质。 2.果断性 果断性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实现所作决定的品质。 3.坚忍性 坚忍性是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地向着既定目的前进的品质。 4.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方面的品质。 五.意志行动的过程 意志行动是一个复杂的自觉行动的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一般要经过确定目的、动机斗争和拟订计划等环节。 (1)确定目的 (2)动机斗争。

心理学讲稿之第九章 意志

第九章意志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情意志的概念,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以及意志的品质 教学重点:知、情、意的关系,意志行动的特征,动机冲突 教学难点:动机冲突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 课时:1 具体内容: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即在人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因此,人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仅产生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认识,也不仅对它们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情绪体验,而且还有意识地实现着对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改造。这种最终表现为行动的,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理过程,构成心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意志过程。 本章主要讲授以下三个内容: 一、意志的概述 二、意志行动过程的心理分析 三、意志的品质和压力的应对 第一节意志的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能够自觉地确定目的,是人的行为的特征。动物也作用于环境,有些高等动物甚至仿佛有某些带目的性的行为,但是从根本上说,动物的行为不能达到自觉意识的水平。尽管它的动作可能十分精巧,它却不可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后果。而人类的活动则完全不同,它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的;并且“人离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人在从事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行动的目的而观念地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他以这个目的来指引自己的行动,“把它当作规律来规定他的行动的式样和方法,使他的意识从属于这个目的。”没有自觉的目的,就失去了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前提。因此,只有人类才能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 人的目的是主观的、观念的东西。主观要见之于客观,观念要变为现实,必

《普通心理学》 意志与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意志的重要特征是具有自觉目的性,而人们只有在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时,才能确定行动目的,并选定实现目的的计划和方法。列宁说:“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若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意志行动也无从产生。其次,意志行动还要随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也需要通过认识活动把握事态发展,分析主客观条件,以决定是加速意志行动过程,还是调整意志行动的进程和方向。再次,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而对困难性质和大小的估计,是离不开认识过程的。如果对困难的性质认识不清,严重性估计不足,就可能使人盲目地采取行动,付出了很多的意志努力却事与愿违,半途而废。 意志对认识过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离不开精细的观察、持久的注意和专注的思考,没有意志的参与,这些都是无法做到的。另外,在认识过程中常常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也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认识过程中,一些意志薄弱、不能做到坚持不懈的人,学习和工作也缺乏成效,不能承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二、意志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首先,情感过程推动或阻碍着意志行动的实现。积极的情感可以使人斗志旺盛,对人的行动起促进作用;消极的情感则会削弱人的斗志,阻碍人的意志行动的实现。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会含辛茹苦,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则会不思进取,对教育教学敷衍了事,最后可能不得不离开教育岗位。当前很多家长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学音乐或练体操,孩子以一种“不乐意”的情绪被迫去学,缺乏主动积极的意志活动的参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意志对情感也具有调节作用。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控制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我们说“理智战胜情感”,也是指在理智认识的基础上靠意志的力量去克服和抑制不合理智的情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念师友之情,挥泪斩马谡;一个得悉亲人遭遇不幸的演员强忍悲痛,按时登台表演,都是意志对情感直接控制的例子。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常常受情感左右,或者是一次失败就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或者是难以控制不良情绪,导致背离理智的冲动行为。

心理学(加第七章)

第一章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心理学: 指的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既研究个体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过程的科学。心理学既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也正是因为它兼具两者的特点,因此,有人称之为“中间学科”。 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人们在劳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的,每个人都知道它。但它又不像物理现象、化学现象那样显而易见。它没有形状、大小、气味,也没有重量,是潜藏于大脑内部的精神现象。 (1)根据心理现象的特点,可以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1)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 程、体验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体验包括:情绪、情感、情操;意志包括:下定决心、制定计划、克服困难等。 2)体验是在任职的基础上产生的,人堆事物的认知又是在体验的支持与激励之 下实现的,在认知基础上和在情感推动下进行的意志行为过程又反过来促进认知和体验过程的深化 3)个性心理则是指具有个体特色的心理现象,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显著差异。 她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4)个性心理倾向是心理活动的指向,如需要、欲望、动机、兴趣、爱好、态度、 理想、信念、信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 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型而稳定的心 理活动的特点,如气质、能力、性格以及由个性心理综合决定的人格特征。 6)心理状态是指个体的或群体的各心理现象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某一条件 下或某一活动中的所处状态。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1)测量和描述心理现象 2)探索和揭示心理活动规律 3)发展和完善心理科学 4)理解和说明人的外显行为的内在心理动因 5)预测和调控人的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 唯物主义心理观: 一、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心理活动是身体或脑的属性和机能。 1.大脑作为一种物质体系,和其他物质一样,有其自身的物质结构和功能, 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3.神经元是发生兴奋后沿着轴突传导。 4.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5.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无论

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情感 1.学习内容提要和知识点 (1)情绪和情感的描述――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表现为喜、怒、哀、乐和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内心体验。情绪和情感除了与客观事物有关,还与需要相联系,情绪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情感的特征――两极性是情绪情感的主要特征,在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上,都能找到与之对应应的情绪和情感。(3)情绪情感的功能――情绪和情感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情绪情感包括适应功能、动机作用、组织作用和信号作用。 (4)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表情动作主要有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5)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指的是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一定的情绪,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6)高级的情感――情感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它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7)情绪的理论――对情绪作出解释的理论较多,早期的情绪理论有詹姆士-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还有情绪动机-唤醒理论、情绪的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以及情绪的认知理论。 情绪的认知理论既继承了情绪有生物成分和进化价值的观点,又重视社会文化环境、个体经验和人格结构等对情绪的制约作用,强调情绪受主体认知功能的调节,是一种较为全面的理论。 2.重点理解的问题及其要点 (1)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属于同一类但不同层次的心理体验,是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第七章 意志

第七章意志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2.本章难点: 意志品质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4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意志概述 一、定义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它具有三个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二)人的意志是不是自由的? (三) 意志和认识、情绪的关系 1.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2)意志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意志和情绪的关系 (1)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意志也可以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于理智。 第二节意志行动的过程 一、复杂意志行动过程 (一)决策阶段 1.动机斗争与目的确定

(1)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 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样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像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 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始能避免其二。像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冲突)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像这种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从内容上来看,心理冲突可分为 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2.确定行动目的 3.选择行动的方法 4.制订行动计划 (二) 执行决策阶段 二、执行命令的意志过程 1.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情感体验和认知活动协调作用的过程。 2.执行决定是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 主要困难: (1)与目的不符的各种动机出现。 (2)行动中出现意外情况。 (3)个性原有的消极品质:懈怠、保守、不良习惯、行动;环境带来的不愉 快的体验。 第三节意志的品质 (一)独立性(自觉性)

学前心理学第九章意志

章、节 第二篇第九章战胜困难的品质----意志 授课时 间 2017年 9月 15 日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学前儿童意志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把握儿童意志品质发展的本质特征。 技能目标:掌握学前儿童意志品质的基本方法,学会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 素质目标: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其在不同的情境下培养儿童意志品质的基本能力 教学 重点 意志的培养 教学 难点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特点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组织教学 1、清点人数 2、师生问候 课前练讲: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情绪好情感,我们经常说情绪向一匹野马一样,当这匹野马不听话的时候,谁来约束它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意志。 重点难点讲授 学前儿童的意志品质发展特点和一般趋势,及意志品质的培养。 聚焦国考: 1.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 2.问题讨论,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归纳总结 学前儿童的意志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行为需要用意志来进行调控,因此应该重视儿童的意志的作用,促进儿童的各方面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 献1、刘俊升,天使之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吴万森,普通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3、丁祖荫,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人们教育出版社,2006。 板书设 计 第九章战胜困难的品质----意志 一、定义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三、学前儿童的意志发展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 教学反思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时间 分配 导入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情绪好情感,我们经常说情绪向一匹野马一样, 当这匹野马不听话的时候,谁来约束它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意志。 启发 思考 5 重点难点讲授一定义 1、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特点:明确的目的性;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意志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二)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 意志可以使人的情感服从与理智。 三、学前儿童的意志发展 一、意志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二、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特点 (一)行动目的和动机的发展 (二)行动过程中坚持性的发展 (三)自制的发展 四、课堂讨论: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 1、提高学前儿童的行动自觉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儿童的自制能力 3、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提供示范 4、教育儿童正确的对待挫折 5、在困难的环境中锻炼儿童的意志品质 五、自由提问 知识链接:如何提高儿童的意志力? 意志力坚强与否,能从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得到如实反应。坚强者:果断, 持之以恒;薄弱者:动摇;半途而废。 意志力的锻炼,必须具有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品质。大凡有志有获 者均是数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意志坚韧者。在执行决定的 过程中,常有与既定目的不符合的、具有诱惑力事物的吸引,这就要学会 控制自己的感情,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目不旁顾,使自己行动按照预 定方向和轨道坚持到底。那种见异思迁,半途而废的行为,正是意志薄弱 的表现。“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志长”,正是对意志强弱的生动写照。 下面就介绍五种培养幼儿意志力的方法。 1、目标导向法家长应该指导和帮助孩子制定短暂和长远的目标,使孩 子有努力方向。幼儿心中有了目标,有了“盼头”,他就会为实现目标而去努 讲授 启发 谈话 分析 理解 回答 释疑 30分 20分

第3章 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3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自我防御机制的功能是【】 A.信号功能 B.保持心理平衡 C.正面面对创伤 D.指向功能 2.“怒发冲冠”这个词语所描写的心理活动是【】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过程 3.有些残疾人通过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一位说话流利的演说家。这属于【】防御机制。 A.抵消 B.移置 C.反向形成 D.过度代偿 4.“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意志缺乏【】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5.高兴时手舞足蹈、恐惧时手足无措的情绪表达方式是【】 A.面部表情 B.姿态表情 C.言语表情 D.语调表情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2013年滨州阳信)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热爱感 7.下列有关情绪的性质表达不正确的是【】

A.情绪与动机关系不密切 B.情绪是主观意识体验 C.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D.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8.以下哪种现象是反映人的心境的情绪状态【】 A.望梅止渴 B.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人逢喜事精神爽 D.朝三暮四 9.“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这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的功能是【】 A.信号功能 B.调控功能 C.激励功能 D.健康功能 10.事业心、荣誉感属于【】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心境 11.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济南市中)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12.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境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13.信息加工过程中记忆三个过程是指【】 A.转换、编码和存储 B.编码、储存和提取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和再现 14.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的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这是【】防御机制。

#第四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四章情绪、情感和意志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教学 3、测验法 教学时数: 本章讲授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产生的是否充足人的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但是,它又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和情感常被混用,或者被看作是同义词。但在心理学中,原始的情绪是和生理的需要满足和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是和社会性需要满足和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相联系。情绪是和生理的需要满足和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但人的情绪和动物的情绪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情绪活动具有社会性。情绪表现一般不稳定,带有情境性。当某种情境性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减弱或消失。

而情感是和社会性需要满足和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和情绪相比,较为稳定,是比较本质的东西,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是人所特有的。它同社会性的需要、人意识紧密相联,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具有社会历史性。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很紧密。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即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即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由于情感常和社会事件的内容有关,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情感的发展变化也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即任何稳定的情感都是在大量的情绪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改变一个人的情感也必须依靠情绪共鸣逐渐地达到,而不能迅速、随意地被唤起。 (三)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二、情绪和情感的产生和表达 (一)情绪的学说 像其它所有的心理过程一样,情绪和情感也是脑的机能,是客观刺激物作用于大脑皮层的结果。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复杂的。概括地说,它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一般认为,大脑皮层起主导作用,皮层下部分参和情绪反应,皮层部位参和情绪体验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情绪反应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丘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皮层下各部位的机能和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大脑皮层可以抑制皮层下中枢的兴奋,可以控制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大脑皮层直接控制和调节着人的情绪和情感。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学说 这种学说以情绪状态和生理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为基础,片面地夸大了外周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视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詹姆士和兰格的共同论点是:情绪似乎只是被那些内脏器官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感觉的总和而已。所不同的是,兰格认为全部的情绪由内脏变化所

基础心理学练习第七章 情绪和意志

第七章情绪和意志 一、名词解释 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根据目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 二、选择最佳答案 1、伴随着情绪体验出现的有机体的外部表现叫做( D ) A、情绪 B、情感 C、感情 D、表情 2、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稳定而又微弱的影响着一个人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做 ( B )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3、个体根据自己、别人的行为举止,思维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叫做( A )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责任感 4、“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 B )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5、情绪和情感伴随着人的( A )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之间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倾向性 D、个性心理特征 6、受人的意识调节,具有一定的目的的方向性的运动。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学会了的动作为( C ) A、意志行为 B、目的的确立 C、随意动作 D、克服困难 7、一个人能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能自觉主动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该目的意志品质为( D ) A、独立性 B、果断行 C、坚持行 D、自制性 8、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错误去行动,此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 D ) A、盲从和武断 B、任性和怯懦 C、优柔寡断 D、顽固和执拗 9、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不能独立地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 B )品质。 A、果断行 B、独立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10、动机斗争,目的确立和方法选择包括在意志行为的( A )阶段。 A、采取决定 B、执行决定 C、制定计划 D、自我调节 三、判断题 1、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客观规律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 ) 2、人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属于意志行动。( × ) 3、心境一旦产生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对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 ) 4: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种表现:一种是急中生智。使人调节全身各方面力量,急中生智,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转危为安;另一种是惊慌失措。使个体行为失调,思维混乱,分析判断能力减弱,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发生困难,甚至会使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失调,出现暂时休克现象。( √)

情感与意志习题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一、选择 1.“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②)。①言语表情②肢体表情③面部表情④音调表情 2.“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③ )①心境②应激③激情④道德感 3.“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③)①美感②心境③道德感④理智感 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①)情感。①心境②美感③激情④应激 5.小明解开3道数学难题,心相惑到无比得欢乐,这种情感表现为(④)①美感②心境③激情④理智感 6.随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小学儿童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愉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这一表现说明了小学儿童情感(①)①丰富性发展②深刻性发展③可控性发展④稳定性发展 7.小红在小学二年级时.常因小事与同学吵架,升入二年级后.这种现象便逐渐减少,这说明小红的情感(③)

得到发展。①丰富性②深刻性③可控性④稳定性 8.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以菜同学是否跟自己一起玩,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而中高年级儿童则从他(她)学习是否好,是否遵守纪律为集体做好事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这说明儿童情感的(②)在逐步发展。①丰富性②深刻性③可控性④稳定性 9.“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③)。 ①意志对认识的影响②情感对认识的依赖③意志对情感的作用④情感对意志的影响 10“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②)差的表现。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持性 11.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这体现了低年级儿童意志的(①)水平比较低。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持性 12.目瞪口呆,愁上眉梢,这属于(③)①言语表情②肢体表情③面部表情④音调表情 13.人们对风景的欣赏,对好人好事的颂扬,这些情感内容是(④)①心境②应激③激情④美感 14、与冲动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③)①自觉性②

情绪情感和意志概述

(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和情感是人的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其中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情绪和情感的功能是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一般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形式。情绪状态可以分为心境(微弱、持续时间过长、带有弥散性)、激情(爆发式、持续时间短暂、带有较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出现的)三种。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采取行动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斗争主要有动机斗争、确定目标、选择方法和策略、制订计划。动机斗争有双趋冲突(双趋式动机斗争,同时很喜欢两个事物,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意志品质的特征:自觉性(深刻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与之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果断性(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是缺乏果断性的表现)、自制性(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任性和怯懦是缺乏自制性的表现)、坚韧性(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阻挠去达到行动目的,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的综合表现或总结。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是与坚韧性相反的品质)。压力状态下身体

反应的三个阶段是警觉反应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自我防御机制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系统地加以论述。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于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机制。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又叫潜抑,是指把那些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冲动、观念或回忆、情感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否认(有意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事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轻心灵的痛苦)、置换(又叫转移,指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直接表达时,就转移到其他较安全或易被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文饰(又叫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投射(一般是指将自己不喜欢的性格、态度、意念等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中去,而断言别人也是这样,一免除自责的痛苦)、代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或不安全感)、升华(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