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学说课参考

经济学说课参考

经济学说课参考
经济学说课参考

导读:【课程功能】,本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中为经济学学科基础课程,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同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课程内容简介,课程名称:经济学说史,课程类别:经济学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内容:以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学的历史,探寻经济学说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课程特色】,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按时间顺序考察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本课程2

经济学说史课程大纲

【课程功能】

本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中为经济学学科基础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同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课程内容简介

【内容介绍】

课程名称:经济学说史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经济学专业学科基础课

主要内容:以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在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学的历史,探寻经济学说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课程特色】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按时间顺序考察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本课程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在国内首先设置,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鲁友章、李宗正教授为主编,编撰了国内第一本《经济学说史》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该教材1979年经修订再版,为国内最早的权威经济学说史教材。为适应经济学说史教学需要,1992年出版陈孟熙主编的《经济学说史教程》,将经济学说史考察范围的下限从19世纪末的马歇尔经济学说后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说。该教材2003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第二版。2003年由姚开建主编出版了新的《经济学说史》,在原鲁友章、李宗正主编《经济学说史》、陈孟熙主编《经济学说史教程》基础上,将20世纪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全部列入经济学说史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

本课程作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师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适当把握讲授内容的详略程度。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注意介绍和分析各历史时期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之间的联系,突

出说明主要经济学范畴或概念的演变,以帮助学生在了解经济学说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记住一些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探索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本课程在教师课堂讲授之外,还辅以课堂讨论、学生主题发言等教学形式。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不拘形式、随时提问,进行灵活的师生对话,并根据学生的问题,相应增加讲授内容,特别是增加与现时经济学理论特点讨论有关的内容。

本课程也向学生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与阅读书目,并介绍阅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一、课程简况

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知识的经济类(包括经济、金融、财政、管理及其相关财经类)本科生开设,为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并把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分析逻辑;理解并弄清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熟悉并掌握图形分析、实例分析以及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等基本分析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所学习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门确定的财经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经济学专业(含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及其他所有本科专业,另有MBA,博士、硕士研究生及专科生也开设此课。

二、西北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历史沿革

西北大学很早就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并把西方经济学做为专业基础课和重点建设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大学各专业就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最早由李瑞芝教授开设,此后邹东涛、赵增耀、杨小卿都讲授过西方经济学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西方经济学分化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分为两学期开设,形成了以王忠民教授为主体的教学队伍,李树民、杨小卿、赵增耀、王小龙、范王榜、林建华都成为该课程的教学人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员的流动和人才的引进,教师队伍发生了新的变化,任保平教授、常云昆教授、李树民教授、严汉平教授、范王榜副教授、杨小卿副教授、宋宇副教授、郭俊华副教授、林建华博士、岳丽萍博士都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讲教师,形成了以任保平教授为首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课程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壮大,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进一步提高。经过多年的建设,1998年西方经济学成为国家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核心课程,2004年成为西北大学精品课程和陕西省重点学科、2006年成为陕西省精品课程,2007年成为“教育部理论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核心课程、“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核心课程,2008年成为国家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围绕《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又进一步开设了《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前沿专题》,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形成了完善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方式上,这些专业的课程采用双语课教学。在教学层次上,随着经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取得,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层次进一步完善,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依次开设了初级西方经济学,中级西方经济学和高级西方经济学。并针对经济学基地班的特点,在一年级开设初级西方经济学,到三年级开设《中级西方经济学》,课程层次进一步得到完善。

三、经济管理学院《西方经济学》目前建设情况

1.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配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

济学》的教学,开设双语课《西方经济学前沿专题》、《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在教学内容上,将学生引到经济学理论的前沿,并经过名著导读加强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2.教材建设方面:《西方经济学》教材过去一直使用本校教师主编的教材,2004年“西方经济学”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以后,全院8个专业的西方经济学中的课程全部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21世纪教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黄亚钧主编)]。与此同时,本课程的主讲教师杨小卿、范王榜等又组织编写了一套教材,常云昆教授、冯涛教授、任保平教授又主编或参编了陕西省21世纪〈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材。200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任保平教授和宋宇副教授主编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现在全院统一使用。

3.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西方经济学教学队伍目前共有教师10人。其中5人分别给全院8个专业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人,硕士学位1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从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2人,40-50岁4人,30-40岁之内有4人。从学缘结构来看,目前9名教师中,有1名从国外获得学位,3位在外校获得学位或学历,占总人数的44%。其中三位教师曾经在美国、英国和德国进行过半年以上的学习和研修。近年来,每年选送一些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参加课程研修。

4.在教学辅助设备方面:经济管理学院投资建设了拥有80台微机的计算机实验室,10余间多媒体教室,通过采用先进的教学和实验手段,不仅显著地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经济学基地专用微机实验室,安装有计量经济学软件、运筹学软件、实时金融财讯系统、企业模拟训练系统、国际贸易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支持100MB网络接入。

5.网络环境方面: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建设、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课程网页,经过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的三次大的改进,目前课程网络环境基本完善。建立了课程介绍、主讲教师、教学大纲、教学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库、教学录像、前沿视点、电子读物、在线交流等栏目。方便学生上网交流、检索各种学习资料。

6.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方面:(1)围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开展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师开展讲座,5年来邀请国外学者讲学32 次,邀请国内知名学者讲学50人次,学生反映很好,感到收获很大。(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与实习,并写出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或学年论文。先后编写了《“基地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汇编》,并正式出版了《99级“基地”学生毕业论文集》、《调查与思考》(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2000级学生优秀论文集》、《2001级学生优秀论文集》、《2002级学生优秀论文集》和《2003、2004级优秀调查报告》等书籍。(3)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学术活动,通过指导学生自办刊物和网页,培养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学生创办了报纸《经济视窗》,后改为的杂志式季刊,共发表论文150多篇。并建立了网页及《经济视窗》电子版。历届基地班27名同学,先后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十三所基地院校学生学术会议,其提交的会议论文被收入大会论文集并正式出版。围绕《西方经济学》教学,加强学生科学研究方面的训练。(4)在保证学生学好《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前提下,鼓励本科阶段开始初步的科学研究工作。例如,本专业基地班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与科研方面的辅导。

7.在实践教学方面:配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采取分散和组织相结合的社会调查。每年暑期集中动员组织,分散实施社会实践,每人开学提交一篇调查报告,并对优秀调查报告进行奖励。针对课程的需要,每一学期有组织地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模拟实验、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致力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8.在教学方法方面:(1)开展研究型教学。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科研与教学紧密

相结合;重视讨论、社会实践、论文写作、启发式教学及素质、能力的培养。包括开设“教授论坛”课,开设“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创办学生刊物与网页,出版学生论文集、调查报告汇编,奖励学生优秀论文。通过这种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基础性理论的把握,又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2)开展案例教学。鼓励教师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结合最新的案例进行教学,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典型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与模型,案例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增强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课学生规模为全院7个系的1000余名学生。(3)个别班级采用双语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国际化水平,每学期为两个班进行双语教学,上课学生规模80人左右。

9.在教学改革方面:(1)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建立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教案、教学大纲、课件、习题都挂在网上,建立了在线交流系统,便于师生的沟通交流,便于学生链接或下载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学术前沿动态。⑵完善授课制度。形成了作业批改制度,每章课程都设有习题,要求上习题课,任课教师每学期要批改作业6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要求学生每一学期做1篇课程论文,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⑶考核制度改革。在考试方式方面,实行考教分离制度,建习题库,统一命题,统一阅卷。阅卷结束,需要写出试卷分析。实行结构成绩制,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三部分构成。

10.在教学范围和教学环节方面:传统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而《西方经济学》教学则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扩展教学范围,延伸教学活动的环节:(1)办好学生基地刊物《经济视窗》。2000年10月8日,经济学基地创办了学生自己的报纸《经济视窗》,2001年12月改为16开的杂志式季刊,迄今已发行了34期。2001年3月,基地学生建立了网页及《经济视窗》电子版,为学生发表习作,开展研究交流提供了平台。(2)举办“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为了配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我们从2004年开始,设立了以基地班学生为主体,面向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互动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双周论坛”——“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由知名教授、学院教师、研究生、经济专业本科学生讲授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开展互动式讨论与研讨,每周两次,迄今已坚持5年多,举办85次,在中国经济出版社结集出版书5本;

四、教材使用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先后使用过梁小民的《西方经济学》,陕西省二十一世纪教材《宏观经济学》(冯涛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微观经济学》(冯涛、常云昆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教学评比中为了提高教学的规范化与现代化,统一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教材(黄亚钧袁志刚:《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黄亚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现在使用的是200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任保平教授和宋宇副教授主编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创新优质说课稿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创新 优质说课稿 名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本单元由《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5课教学构成。第三单元介绍了1976年一2017年的中国现代史,这一阶段特点是:(1)伟大的历史转折;(2)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3)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2课。本课共三部分,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农村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皖东等地区的一些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后来,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战胜了旱灾。农村改革就此拉开序幕,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高一政治必修一神奇的货币说课稿

高一政治必修一神奇的货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节内容最为第一课是全部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全书的重点所在。只有让学生首先打好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基础,才可在以后的学习中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商品的含义; (2)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3)理解货币的本质; (4)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5)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6)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jiachao)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三)重点、难点 1.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重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说教法 1、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用讨论法,澄清认识盲点 三、说学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这一方法是政治课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人民币的展示、物物交换图片的形象展示,将抽象的理论和现实生活的实例结合起来。 2、问题引导法:在本节讲课,对于每一个问题的讲述,我都一问题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思考,首先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我在进行纠正和总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课堂设计

宏观经济学全册教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课 教 案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观) 授课班级国贸、营销本科 授课时间 授课课时68 授课教师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理解GNP、GDP、NI、充分就业等重要概念,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 教学重点:衡量宏观经济总量的几个概念和计算方法,充分就业的含义和失业的三种类型。 教学难点:国民经济循环恒等式。 教学课时:10 教学方法:讲解和经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 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经济关系。这些总量经济关系主要有:国民收入,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投资量,失业率,货币流通量等等。在国民经济的这些许多总量中,国民收入是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总量。因此,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国民收入的决定过程,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波动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理论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的决定是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因此微观经济学又叫价格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所以,宏观经济学又叫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和概念基础上的,所以要研究宏观经济学运行关系,首先我们要详细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 2课时)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GNP、GDP与NI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也称国民总产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在这里,最终产品是相对中间产品而言的。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的,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和消费的产品,如消费品、企业的厂房、设备等。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者说中间产品是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的产品,如钢材、木材等原材料。 例1:一个经济中,棉花的价值为2000万美元,棉花纺成棉纱后的价值为5000万美元,棉纱织成棉布后的售价为10000美元,棉布做成服装后的价值为15000万美元,这一过程为: 棉花——棉纱——棉布——服装——消费者 2000万 5000万 10000万 1.5亿 2亿美元 在这一过程中,棉花,棉纱,棉布都为中间产品,服装为最终产品,那么GNP为2.5亿美元。 例2:某农民去年收获稻谷10000斤,市场上稻谷价格为1.00元/斤。其中,3000斤稻 谷被该农民留下自己家人吃,5000斤稻谷被私人酒坊老板买去造酒销售,2000斤被市民买回家吃。那么该农民当年生产的GNP是多少呢?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和GDP是相同的概念,只是二者考察的标准不同。GNP是以本国国民为标准,而不管国民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是否来自国内或国外。而GDP是以本国国境为标准,而不管创造者是本国居民还是居民,只要是在本国境内实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都属于GDP.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不相等。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消费及其类型说课稿.doc

消费及其类型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消费及其类型》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 《消费及其类型》是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的第一框。在此之前,学生 们已经学习了《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在了解了货币、商品的价格这两个消费必备的条件之 后,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认识多彩的消费,这既为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好铺垫,又为第二单元 学习生产做准备,是“交换——消费——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在整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教材内容:本框由三目构成: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类型和消费结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 定 , 这三目都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学设计,将第一目和第二目的位置进行 了调换,先介绍消费的类型,之后是关于影响消费的因素,其中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是最主要因素,但归 根到底都是由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最后是关于消费结构的介绍。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对政治课存在很多误区,认为政治课不重要,忽略识记对政治课的重要性,同样也不懂得做 题技巧和做题方法。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 积极性,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做题。本框题中的消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最接近的经济现象,他 们对居民生活消费有比较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理论知识却一知半解,所以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 及生活体验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身边的经济现象.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和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 ; 了解消费类型的三种分类,特别是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 租赁消费的异同 ; 了解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综合认识影响消费水平因素的能力、辩证分析我国消费结构变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影响消费的因素(前两点最重要)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影响消费的因素才能找出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2、消费结构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确立依据是:只有真正理解了消费结构,才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出理性的消费选择,因此是学习 下一框内容的必要理论准备。 教学难点:消费类型中的贷款消费 难点的依据:贷款消费对于中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案例1: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 案例内容: 1997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货币政策长期被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就要求适度调整的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 例如,从2001年11月份开始,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开始出现负增长,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局面长达14个月,这种通货紧缩不仅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也表现为投资需求不足,整个经济增长乏力。但是,在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仅一年时间,通货紧缩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其原因有几个,一是1998年以来我国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实施中的投资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热起来;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各地搞“政绩工程”;三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利益主体也多元化,使地方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形成默契与投资合力,再加上房地产行业在这几年的暴利引诱,造成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异常投资冲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以及投资结构的严重失调这两大问题,在银行信贷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中央政府高度警惕地看到了这一矛盾,及时做出了调控决策。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已到了必须淡出的时候,所以必须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调控,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提高法定准备率(2003年9月21日起,把原来6.1%的法定准备率提高到7%,2004年4月25日起,再把准备率从7%提高到7.5%)。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起,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三是建立再贷款浮动制度,2004年3月25日起,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货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27个百分点。四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2004年一季度,央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2916亿元,通过债券市场公开市场操作(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2810亿元,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六是积极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这轮宏观调控,尽管货币政策已显示出强有力的效应,但目前能迅速取得如此明显效果,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

育才高中高三第一轮复习研讨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主题涉及内容较多,鉴于其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我把本课分为了两个课时,本课时主要是从“市场配置资源”到“市场调节及弊端”再到“国家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条主线入手。 一、明确考纲 源) 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 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局限性; 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备考指要 综观2011 年全国及各省市新课程高考试题,市场调节的优势、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其具体使用是考查的重点;以2011 年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背景材料,考查我国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措施、意义。 四、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学生。高三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增加,思维模式逐渐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思维水平提升。在本课内容之前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比如价值规律、财政的作用等。但毕竟本课是高一所学,时隔较长,在知识网络的构建中有所欠缺,在获取和解读信息水平,调动和使用知识的基本技能的水平,描述和阐述事物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水平不够。这些水平需要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持续培养和增强。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A、识记市场配置资源、宏观调控相关知识 B、理解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弊端; (2)水平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使用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当前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并能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政

策的应用水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重点放在了宏观调控 (2)本课难点主要是学生学会理论知识的实际使用 五、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高三复习教学总给人沉闷的感觉,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也不如以前活跃,我认为政治学科的教学不但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我希望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以轻松的心态进入我的课堂,在师生之间的相互情感交流中学会巩固和使用枯燥的理论知识。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学生动在前,所以在本节课前就先下发导学案,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体系有较具体的了解,同时围绕本课重点宏观调控,以课前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提前搜集关于国家增强水利设施建设的相关措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四小组,明确目标,相互促动。 我的这节课以“水利”这条主线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简言之就是“一水到底”。 【情景探究一】:我以一组西南干旱的图片导入,探究“如果你是一个地方的管理者,你如何来调配这些水资源。引导学生清醒的理解到资源置的重要性 【情景探究二】:一组农村受灾及水利设施不完善的图片,这个探究设置有两个目的:1、通过农村水利存有的问题看到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知识点,从而引出国家宏观调控;2、能够加深学生对国家政策的制定认同感进而达到了本课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在处理本课重点“宏观调控”相关知识时,先通过组图从视觉上给学生以冲

国际经济学说课稿

《国际经济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国际经济学》第一章绪论。 我将从“教材分析——对学生的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案设计——教学效果预测”六个方面将本章的知识细化。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际经济学》第一章绪论部分。 人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本章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介绍了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以及学习目的、方法等,因此,绪论讲的好与否, 将对学生后来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甚至专业思想的巩固影响甚大。 所以,上好绪论部分对于整个《国际经济学》课程和牢固学生专业思想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实际基础能力,我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学习目标 A.学生能够理解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 B.学生能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C.学生能够了解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 2.能力素质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发现身边的一些国际经济现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各种国际经济现象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理解学习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掌握国际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上的特征。 2.难点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对学生的分析 在开学之初,尤其是新教材的第一节课,学生大都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来上课,教师要珍惜这种热情和兴趣,从第一讲开场白就应该把学生引入新学科的境地,引进所学专业的大门,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热爱本专业,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的热情,以及热情后面的知识精装——认真备课和对课堂的精心策划。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主要运用案例法,启发诱导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活动。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案例教学法:在讲解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时,通过两个案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程度是不断在增加的。 2.多媒体演示法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今天说课的内容职中政治经济与社会第五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节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人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位置、编排意图及作用,本课时属职中德育课《经济政治与社会》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节《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课是全书的核心,本节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方面的具体体现。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市场配置资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些内容地位十分重要,理论也比较丰富,教材着眼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且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市场配置资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生产力的观点,全面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和创新精神。 【明确目标、素质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识记: (1)市场和市场经济 (2)市场经济的特征和缺陷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运用: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原理或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信念,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等必然性的分析,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重点及解决办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基本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因此,这个问题成为本课的重点。 教材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应把握两点: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难点及解决办法】 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实践上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论上,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原因:

经济学基础说课稿

经济学基础说课稿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经济学基础》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经济学基础》。我将从课程定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时分配、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分析、课程考核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定位与作用 本门课程教材是21世纪高职高专院校规划教材,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第一版。 本门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实用性、学术观点多、内容更新变动快。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和分析方法,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实际基础能力,我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 2.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释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经济现象 能力目标 1.信息处理能力 2.从专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3.合理制定计划,善于利用资源 素质目标 1.理论联系实际,理性消费 2.培养强烈的资源稀缺意识 3.培养关心时事政治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 2.无差异曲线分析 3.企业成本分析 4.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5.乘数理论 6.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7.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 8.经济周期理论 教学难点 1.规模收益和范围经济 2.市场结构 3.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4.核算国民收入 5.失业和通货膨胀 6.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四、学时分配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说课稿完整版(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政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当中,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中的第一框题。我将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经济学的作用。商品和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课内容是学好本单元乃至整本书的前提和关键。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内容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商品的定义;知道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以及货币的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职能;知道纸币的含义及优点。 1.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逐步确立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确立正确的金钱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重点依据:掌握货币的基本职能才能更好地理解货币在生活中

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难点: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难点依据:这个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和空洞,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又需要创造性和实践性。因此,考虑到本校高一学生的自身实际,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 纳能力。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有争议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3.讲授法:通过老师对教学重难点的重点讲解与分析,能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本课知识。 (过渡):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市场营销说课稿(市场细分)

市场营销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展示的是市场营销基础课本第五章第一节——市场细分。下面,我将从析教材、讲教法、论学法、说教学过程、谈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析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张润琴教授主编,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本书内容全面、题型多样、实践性强,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营销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营销意识极为有利。 本章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是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确定目标市场,从而为产品确立正确市场定位的前提。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分析市场机会,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框题在整个目标市场战略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市场细分的标准及具体变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市场进行实际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协作、互助、团队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消费者市场细分的四个标准 2.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对四个具体变量的理解。 二、讲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实施启发式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并辅以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互动学习。 1.创设情境法——重现画面,展开联想。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本课程导入用视频播放一段宝洁公司的产品广告,让学生展开遐想,使学生至于现实情境中,为进入新课渲染意境。 2.案例教学法——分析实例,给予方法。由于本节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互动、讨论,从而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市场营销学说课稿

-- 《市场营销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是XX教师,我今天说课的课程名称是《市场营销学》,我将按照“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改革思路”等六个环节阐述我对这门课程的设计与思考。 一、课程设置 1、课程定位 从课程体系及内容看,其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显著。理论综合性是该门课程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一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多门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储备;实践性是指市场营销学诞生来源于实践,概括了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了一系列指导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战略、战术和方法,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应用性是指市场营销学原理不仅广泛应用于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有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因而受到企业界和其他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而且逐渐应用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市场营销学》是营销与策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基本分为四个模块: 基本观念、市场分析、营销策略(4Ps)、营销管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企业营销活动的基本过程,掌握企业营销活动的规律,牢固树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并以此观念为指导去研究和解决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国内外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制定出适合于企业的可靠的市场营销决策方案,并将其转换成为有效的实施计划。为学生学习各门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授课,共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32学时。 2、课程衔接 本课程为营销与策划专业的一门总论性课程,是其他各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体系和结构的整体性和各章节内容的关联性分析;本课程属于应用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行课程有:《管理学原理》;后续课程有:《经济学基础》、《市场调查与预测》、《公共关系实务》,《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广告理论与实务》、《网络营销》等课程。 3、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开阔的市场营销视野以及辩证的市场营销观念,培养学生既能够对高级营销(战略层面)的问题有宏观的思考和把握,又能够把握企业产品整体营销与市场现实的矛盾并探索其规律,为其顺利进入毕业环节和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精品文档

市场配置资源-说课稿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我说课的题目市场配置资源。我今天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 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资源》。前三单元分别从消费、生产、分配的角度解决了经济活动分别是“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本单元集中介绍了经济活动是在面对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为了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具体到本课时,本课就是要引领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认识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是正确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所以本框题重点介绍了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理论,让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个宏观的、初步的认识。从而为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打下基础。 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引出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引出配置资源的两种可行的基本方式,从而引出市场经济的含义──从价格、供求和竞争方面介绍市场机制是如何配置资源的──由此引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由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需要一定的条件,引出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尤其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为了全面地认识市场机制,引出市场机制的局限性,指出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 优点:学生在接触了经济生活前几单元再生产的具体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在生活中对经济生活的体验之后,基本具备了能够合理合法的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并且在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对于我国正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学说课程说课稿

一、课程设置 《经济学基础》是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面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开设,开课时间为第二学期,周课时2节。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完管理学、商品知识等后学习该课程,了解并学会分析价格变动、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分类、经济政策等经济学知识,为之后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经济学意识较薄弱,数学基础不牢固,且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经济学本身课程较枯燥乏味,所以我们将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即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此方面入手,带领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常见的问题,并引入经济学,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带学生对经济学有一定兴趣和了解后,再进入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习。 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带入生活实践,引导学习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生活、工作中常见的现象和问题,展现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课程资源 我们教研室共有教师5名,其中中级职称3人;高级技师3人。教师团队老、中、青结构合理,大部分教师授课及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丰富。 教室内设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亦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经济学基础》,刘日星、赵亚芬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第5次印刷。该教材旨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培养目标,在介绍经济学基础理论时,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三个主要部分,提炼其最基础、最重要、最实用的经济学知识,引导学生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利用经济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本课程共12个项目,项目1为经济学引入,2-7为微观经济学部分,项目8-10为宏观经济学部分,最后两个项目为国际经济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部分最为重要,和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授课时会联系实际生活做出相关分析,所以分配时间较多,基本上每个项目分配四课时,旨在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经济学基础理论。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我还选用了两本经济学趣味读物作为教辅,以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此外,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演示,采用动画、颜色对比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播放课堂内容相关视频,并向学生提供二维码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延展课堂授课。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打破西方经济学固有理论框架,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三个部分

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2014年6月修订) 学院 二○一四年六月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首页

备注: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须注明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等版本信息。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注: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一章导论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水平、运行、波动、增长以及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 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应用方法上。 微观经济学:使用传统(物理学、牛顿力学等)方法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其内部作用,解释经济现象。利用个量方法分析经济,研究的是一般均衡。 宏观经济学:归纳总结各类经济现象,用总量的方法研究经济(综合法)主要研究: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宏观货币政策、宏观财政政策、环保等问题。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662年威廉·配弟英国《赋税论》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其核心思想是保持财政平衡,通过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国民财富。 1758年魁奈法国《经济表》开创宏观总量分析的先河。其核心思想是研究一个农业国家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问题。采取固定体价格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流通总量和货币流通总量、社会总产品和总收入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交换关系,作了宏观静态分析。 马克思《资本论》将社会总产品在使用价值上分成两大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次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成物资资料产品税补偿金(c)、工人工资收入(v)和资本家剩余价值(m),最后再对社会再生产(产品的实现)进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的不可避免性。奠定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 1929年,西方爆发经济大危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问题成为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热闹话题和紧急任务。 1936 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第一部代表作。其主要思想有:(1)否定充分就业;(2)否定萨伊定律,即否定法国萨伊的“供给为其自身创造需求”理论,认为供给并不总是与需求相等,宏观经济经常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3)主张国家干预。 1963 阿克利美国《宏观经济理论》比较完整地建立起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宏观经济分析的若干前提假定 一、资源稀缺假设 指可用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一切要素、环境、条件和人工资源,小于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最大需求。 二、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三大特征:(1)追求最大经济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因;(2)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外人支配;(3)具有完全的理性行为,可以准确比较和权衡各种经济活动的得失,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 三、多元经济主体假说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即经济人)是多元化的。在计划经济中,只有居民、企业和

高中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

高中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的内容,本课着重从经济体制方面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在介绍我国经济体制背景时,遵循由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介绍有关市场机制运行的一般知识,再突出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 二、说学情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 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思维比较活跃。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市场机制运行的一般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根本的不同,认识还不够清晰,还不能完全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的宏观调控。因此,授课要从目前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框的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了解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知道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掌握宏观调控的手段。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具备准确把握事物的共性和根本特性的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认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难点】宏观调控的手段。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会通过PPT展示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内容,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

经济学:第五课第一框《企业的经营》说课稿

第五课第一框《企业的经营》说课稿 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企业的经营》,选自人教版新课程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一框。下面,我将从学生情况、教材内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我们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一、学情分析 首先,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他们对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主体企业了解不够深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没有强大的公司和企业,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此,掌握有关企业、公司的知识,能对市场经济基本内容有一个轮廓性认识,对广大青少年今后从事经济建设有着启蒙性的指导作用。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分析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一个人要消费,就往往需要与别人交换,而要交换就离不开货币,就必须知道商品的价格,否则是没有办法去消费的,第一单元就介 绍“生活与消费”我们的消费离不开商品,我们消费的商品从何而来?当然是生产出来的,因此,顺理成章,第二单元就应该研究、分析“生 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大家想一想,商品是由谁生产出来的?在现代社会,财富主要是由劳动人民在企业中创造出来的。所以,第五课就专门分析财富创造的主体,正是按照这一逻辑,第五课叫“企业和劳动者”,它包括两个框:公司的经营;新时

代的劳动者。 要了解市场及市场经济这个整体,就必需了解构成它的“细胞”——企业。它是市场中最重要的主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没有强大的公司和企业,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此,掌握有关企业、公司的知识,能对市场经济基本内容有一个轮廓性认识,对广大青少年今后从事经济建设有着启蒙性的指导作用。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包括两目: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在第一目,教材首先介绍什么是公司及公司的基本特征,然后重点分析公司的两种基本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及共同之处,教材一一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最后,教材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企业的含义和基本分类;公司的基本特征和分类;自然人和法人的区别;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含义和特点;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企业兼并、联合、破产的含义。 理解: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与联系;公司制的优点,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企业兼并、联合、破产的意义;树立正确就业观 的意义。 应用:如何依法设立一个公司;我国企业改革为什么以建立公司制为目标。2.能力目标 本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了解如何创办公司、如何经营公司,提高创业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国家观念,创业和就业都是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有利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