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小群体传播研究的范式与理论概述(定稿)doc

美国小群体传播研究的范式与理论概述(定稿)doc

美国小群体传播研究的范式与理论概述

刘蒙之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小群体”指成员彼此间有面对面的互动关系和情感联系的群体,一般人数较少。小群体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与交流的重要场所。“二战”以后,对小群体传播的研究逐渐兴盛以至今天呈现出多条主线的景象。本文在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美国小群体传播研究理论成果分为结构范式、功能范式、叙事范式和戏剧范式等四种范式,并对有关理论进行绍介,以期对我国学术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小群体传播传播理论小群体范式

项目:本论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西方人际传播学说史”前期成果(项目号:11XJC860001);陕西师范大学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美国人际传播理论研究”前期成果(项目号:10SZYB16)。

作者简介:刘蒙之,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理论与数字出版。联系方式:187********;邮件:fudanlmz@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7596825.html,

引言

“小群体“(small group)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那些规模较小、相对稳定、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经常直接联系和的群体。与“群体“概念相比较,“小群体”在社会学意义上特别强调群体成员具有感情和心理联系,可以直接交流信息。1 1916年,约翰·杜威在《民主和教育》一书中提出“社会不仅存在于传播中,而且只能存在于传播中”的传播与社会关系的论断,强调无论社会规模大小,传播行为都是其形成的粘合剂。在这个意义上,小群体也是传播间性的产物与存在。小群体因由传播而产生,并以传播的方式存在,没有成员之间的传播活动就没有小群体的形成与存在。在西方的智识资源中,关于小群体传播(small group communication)问题的传统由来已久。乔治·齐美尔(Georg Simmel)用形式社会学考察社会小群体与社会结构问题,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提出“初级群体”的概念与研究问题,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研究小群体动力问题,乔治·霍曼斯(George Homans)把小

群体作为获与体得对整个社会结构认识的标本,莫里诺(J.L. Moreno)沿袭齐美尔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关注小群体内部成员的互动问题,罗兹里斯伯格(Ben Roethlisberger)关注藉由传播提高工作效率的改进措施问题。上述研究从不同理论的视角触及小群体互动与传播问题,但其主要的研究路径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可以说是小群体传播研究的早期奠基人。然当代真正从传播学角度讨论小群体传播活动,对小群体传播互动以多元视角进行科学探究的系统性研究,以期对小群体的互动、协调、组织等功能机制进行探究,切实推进小群体传播研究走向成熟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生在美国的事情。“二战”把欧洲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精英推向了美国的怀抱,造就了美国社会科学的繁荣,为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后,小群体传播研究全面开展,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小群体群内成员的思维能力、性格特征与小群体运行的关系,逐渐转变为小群体功能与发展演变的研究,到了20世纪70年代研究议题更加多元,特别聚焦了小群体领导的运作方式,80年代以后主线更加纷繁,乃至如今形成蔚为壮观的局面。无论小群体传播研究议题如何变更,传播问题一直都是研究讨论的核心问题。2过去60年来,美国学术界在研究小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是开展小群体传播的基本框架,具有研究向导的功能。

一、小群体传播研究的的结构范式

结构范式关注的是传播行为如何构成小群体的结构与特定文化规范问题。根据结构理论,小群体成员根据具体规则进行互动,又通过他们的互动生产了规则;群体成员可以协商组织结构,但与此同时,这种互动也受限组织结构。在一个小群体中,诸如投票方法、互动规范、领导风格、决策程序和分配任务的规则都是由成员共同决定,而一旦上升为规范,它们又决定了成员的互动行为。结构主义范式的小群体传播理论研究具有浓厚的及经验研究色彩,通过对小群体传播的内在机制和运作规律的揭示和解释,在学术立场上致力于通过研究如何提高小群体传播效率问题而消弭造成传播障碍的因素。

小群体传播要经历一系列的阶段,按照一定的顺序演化发展。在1950至1970年约30年的时间里,线性理论模式是小群体传播研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视角之一,这是因为其时大多数的发现都证明了小群体传播要经历若干个不同的阶段,并且这些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传播特征。图布斯·斯图亚特(Tubbs Stewart)根据小群体过程的不同阶段,按照传播特性把小群体分成定位、冲突、合意和结束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传播行为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定位阶段,小群体成员彼此了解,他们开始谈论问题和研究计划。冲突是组织发展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冲突让小群体评估他们的理念,帮助小群体避免高度趋同与群体思维的悲剧。意见的冲突结束于取得共识的阶段,这时候小群体成员开始妥协,作出理性的抉择,在一些可选择的问题上形成合意。结束阶段,最后的结果公布,小群体成员并重申支持的决定,小群体传播

结束。3沃尔特·费希尔的小群体发展理论和图布斯阶段学说大同小异,他把小群体传播过程按照传播特性分为定位、冲突)、形成与加强四个阶段。在定位阶段,在传播规则和期望建立之前,小群体成员了解对方,开始体验最初的紧张、尴尬的感觉。冲突阶段,小群体成员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和想法并发生争论。冲突助于小群体取得积极成果。形成阶段,通过前两个阶段小群体成员的互动和调适,小群体的目标和社会结构初步形成。在最后的加强阶段,小群体成员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传播支持他们最终决定。4在小群体形成问题上,塔克曼·布鲁斯(Tuckman Bruce)发展的阶段模型与前两者具有比较显著的区别。他的理论把小群体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在形成阶段,小群体成员开始了彼此了解对方以及对方的任务。在震荡阶段,小群体成员互相争夺在小群体中的地位以及在观点上交锋。在小群体规范形成的阶段,小群体成员建立为了实现小群体目标的传播显规则或者潜规则。在小群体的实施阶段,小群体达成一个结果并且付诸实施。最后是解散阶段,当小群体的任务结束后,小群体就解散了。5

小群体与生存与其中的个体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关系中尤其以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最大。汤姆·波斯特麦斯(Tom Postmes)等人研究在态度改变问题上,小群体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个体的态度,这两种方式就是信息型(informational)影响和规范型(normative)影响。信息型影响发生在当小群体成员被他们读到的或者听到的内容影响去接受某种意见的时候,也即小群体成员在不考虑其他成员所持态度以及小群体文化与价值观的情况下独立地接受讯息,做出判定然后表现出态度改变或不改变的情况。规范型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发生在小群体成员被大多数小群体成员所持观点或小群体整体价值观甚至小群体利益说服的情况下。规范型影响不应混同与顺从行为,顺从行为发生在当小群体成员没有被说服,而仅仅是在表达大多数小群体成员的意见。当小群体成员受到规范型影响的时候,就出现了小群体内的社会互动影响态度与行为的现象。研究发现,小群体决策往往比小群体成员单独决策更具危险性,甚至出现“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是指在进行决策时,群体最终的决策结果往往会比群体成员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过去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证明群体极化现象是说服而不是顺从的结果,也即群体成员不是在强权压力下被迫作出取舍,而是经由小群体讨论的一个互动过程发生了主观态度的内在转变。6关于如何解释这种转变过程,社会比较理论和说服辩论理论试图提出自己的解释。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小群体成员彼此观察寻找关于讨论问题的“社会正确”的一面,如果他们发现自己偏离了这个方面,就会修正他们自己的意见让其朝着“社会正确”的极端方向改变。说服辩论理论认为,小群体成员进行讨论的时候会意识到一系列的信息支持两种不同的意见,意识到有些意见被多数成员共享,而有些意见则不是,成员逐渐会偏向那些为大多数人共享的意见。文森特·普莱斯(Vincent Price)等人把这个取向的研究拓展到网络世界中,多网络政治讨论中的信息型和规范型影响就行了探究。7

1992年,加里·迪克森(Gary Dickson)等学者提出了自适应结构理论,该理论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小群体成员如何通过调整资源和规则生产与再生产新的群体互动结构。一个群体为了达成目标,就必须考虑所有可能的传播因素,包括性别、信息接受者的因素和讯息变量等因素,这些都是小群体传播效果涉及到的变量。自适应结构理论认为传播行为、领导、目标、规范、角色、凝聚力和情境之间存在一种关系,每组关系都应该得到分析从而判断群体的效率。小群体传播不断地在“任务”、“主题”、“关系”三个因素之间循环往复,这三个轨道交织在小群体传播的主线上。“任务轨道”关注的是小群体完成其目标的过程,“主题轨道”涉及小群体讨论的具体事项,“关系轨道”关注小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当小群体在三个轨道上都达成一致的时候,它才能以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迪克森和普尔引入了“断点”(Breakpoint)的概念。当小群体传播从一个轨道转换到另一个轨道的时候,“断点”就发生了,交谈中话题的转变和延迟都是断点的例子。另一个富有解释力的小群体传播理论是费希尔(Fisher)提出的决定达成理论。决定达成理论认为,在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中,小群体成员为了解决问题会进行复杂的传播活动。决定达成理论由三个基本的概念组成:行为(act)、互动(interact)和再互动(double-interact),在小群体发展的四个不同的阶段,这三个概念相互超越。小群体会经历一个过程后才会作出决定。小群体的成员从其他组员那里寻找肯定,需要其他的成员告诉他是否喜欢他将要提出的建议。8此外,卡特莱特·史蒂芬斯(Cartwright Stephens) 的决策地图理论在揭示小群体决策过程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决策地图理论认为,决策的本质是从一大堆选择中找出最好的完成目标的选项。决策过程由众多的因素组成,包括问题、选择和亚选择、利弊、争论和证据。决策地图显示了决策行为的复杂传播结构。1960年代早期由传播研究学者托马斯·施德尔(Thomas Scheidel)和劳拉·克罗威尔(Laura Crowell)进行了一项关于小群体讨论内容的研究,这个研究是关于个体在小群体中提出并讨论解决问题之方案的过程问题的。他们的研究发现,当一个议题在小群体中被提出以后,小群体成员就开始讨论。提出意见的人总是一开始把议题内容调整到小群体成员普遍能接受的水平。然后,提出议题的人不断另一个升级的议题来替代先前的提议,在考虑小群体成员接受可能性的条件下,不断增加小群体成员接受议题的难度水平,直到最后被认为受欢迎的提议在讨论活动的最后才出现,这被称为小群体传播的“螺旋式上升”上升现象。

结构主义范式把小群体看作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既生成了结构,同时结构又反过来生产系统。这意味着群体成员在他们的交往中遵循特定的规则,产生某种结果,这个结果最终影响群体未来的互动。9因此,结构主义范式样的小群体传播研究关注的议题主要集中在小群体的过程,各个以传播特性划分的阶段的特点。小群体传播中的一个传播模式与内在机制。

二、小群体传播研究的功能范式

功能理论的一个早期观点是罗伯特·贝尔斯(Robert Bales)1953年提出的均衡理论。均衡理论认为,有效的小群体沟通必须同时注意任务的完成和群体成员的情感交流这两方面的需要,并在这两者这件取得平衡。不健康的小群体往往在上述两者之间摇摆不定。丹尼斯·古兰(Dennis Gouran)等人发展了这个理论,提出了小组决策制定功能理论,认为在有效的小群体决策中,传播行为促进了逻辑和批判思维,完善的问题分析,清楚的目标确定,以及对信息和可能议案仔细、客观的评价等因素促进有效的决策制定。10有研究表明,群体成员做出合适的决定并有效地解决问题需要满足的几个条件:致力于做最好的决定;识别执行群体的目标所需资源;确定群体遵从的程序;表达程序规则和互动行为,回顾决策过程,并作出必要的调整来决定。11克里斯蒂安·施瓦茨(Christian Schwarz)提出了小群体中的积极传播的了三个价值标准:标准是有效的信息、自由和知情的选择、内在承诺。在小群体传播中,群体成员公开、诚实地共享相关信息非常关键,特别实在作出重要决定时,这一点尤为重要。为了实现自由和知情的选择,小群体成员必须拥有有效的的信息并有机会来形成自己的意见。内在承诺是成员对群体承担责任的感觉。讨论在小群体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讨论让小群体成员交流思想、意见和信息,共享信息并提出问题。一个积极的讨论包括对每个小群体成员都拥有分享信息,思想和感情的机会。12

传播系统也会出现功能失调的现象,功能失调源于传播中的消极因素。在不利的气氛中,小群体成员更关心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而不是分享和学习新信息。13 1999年,乔安娜·基顿(Joann Keyton)总结了小群体讨论中常见的负面因素,包括不平等的成员参与、拉帮结派或形成亚小群体、不同水平的传播技巧、不同的传播风格以及个人矛盾等。14。为什么有的小群体成功而另外的小群体很失败?西罗卡瓦等人试图从功能角度阐明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七个功能主题,包括人际关系、小群体结构、小群体过程、成员情绪、小群体交流、成员属性和外部力量。西罗卡瓦等人发现,关系的质量、小群体成员互动之前和之后的情绪、小群体成员的属性三个因素影响小群体的成功或失败。

冲突在群体问题上也具有积极的功能。C·赖特·米尔斯(Charles Wright Mills )认为:“小群体不但是生活于其中的个人之尊敬、爱和保护的源泉,也是紧张、冲突和挫析的原因”。15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马克思、韦伯、齐美尔等人都有相关研究论述冲突的功能。小群体传播冲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是1950年代由罗伯特·贝尔斯进行的,贝尔斯获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第一,小群体讨论往往是在小群体任务的讨论和小群体成员关系的讨论之间快速的循环往复的转换。假设在小群体讨论过程当中出现的冲突造成成员关系紧张,那就必须通过正面的关系讨论来缓解和释放紧张关系。当在问题上的讨论剑拔弩张的时候,需要转移话题,讨论个人的积极关系以缓解紧张局面。第二,小群体讨论一般会从重视意见交换向根本的决策和决断发展,这暗示着小群体讨论一般都要经过相同的一系列阶段,遵循相同的顺序进行决策活动,贝尔斯称之为决策的线性模式。第三,最健谈的小群体成员作出的评论和发

言一般占据全部评论与发言的40~50%的内容,第二位健谈的成员的发言和评论数量占到全部发言与评论数量的25~30%的内容。贝尔斯认为小群体往往是被一两个成员主宰的,这损害了其他成员的传播效权利。达伦多夫(Ralf Dahrendorf)认为,社会现实有稳定、和谐、共识与变迁、冲突、强制两张面孔。小群体讨论与决策过程总是充满着紧张关系,然后小群体必须达成目标,这就需要在冲突之后必须回归和谐,形成一致的意见。1998年,劳伦斯·弗雷讨论了小群体内的矛盾紧张关系问题,提出了任务小群体的矛盾紧张理论,该理论认为小群体成员在进入、相遇、参与和结束等四个阶段会经历持续紧张关系的小群体生活。劳伦斯·弗雷(Lawrence Frey)分析说,小群体成员的想法都是同等正确的,然而同时他们彼此又是矛盾的,一名小群体成员要经历不断的斗争过程。矛盾紧张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小群体成员在特定的小群体生活阶段的行为,认为所有的小群体成员将经历这种小群体生活的张力。小群体成员最终会分裂,形成两个甚至更多的对立小群体,彼此之间作为小群体成员要进行协商工作。这个理论显示了小群体成员是如何互动的以及小群体成员发展出来的小群体规范问题。小群体成员在小群体内部面临不断的斗争关系。随着四个不同阶段的转移,这种斗争的内容也会发生改变。16

功能范式把传播看作小群体成员用来解决问题并做出决定的工具。小群体传播行为,如小组辩论和会议讨论能够帮助群体成员建立合理的判断与批判性思考,同时预防群体成员进行错误的决策或达成不成熟的解决问题方案。因此,传播对于群体行为来说只是一个手段,小群体成员通过广泛和有效的传播活动可以达成各自的的目标,为群体的健康存在奠定基础。

三、小群体传播研究的叙事范式

叙事范式认为一切的人类传播行为都是在“讲故事”,都是一种关于“故事”生产与“故事解读”的叙事行为。莱斯利·A·巴克斯特(Lesile A.Baxeter)认为,在人们构建和传达他们的关系、文化和身份,部分通过它们所讲述的故事进行的。在叙事范式看来,小群体传播是一种用符号塑造和再塑造群体成员身份、社会关系、群体愿景的手段。亚瑟·鲍切纳(Arthur Bochner)认为“讲述故事” 的行为是一个解释的过程,讲故事的人和听众协商着进行意义的生产。叙事具有“当下”特征,情节随着时间被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故事成为流动和发展的动态建构过程。17在小群体传播中,用于进行说服等目的的“讲故事”行为是普遍的现象,衡量人们讲述的“故事”的好坏就是故事与听众个人的价值观有没有关系以及是否产生了影响。181967年,威廉姆·拉波夫(William Labov)等人发展了一种描述充分形式化叙事的类型学。这些叙事类型包括:一个全面总结故事的概括、交代背景和介绍人物的情况介绍、描述故事中重要事件的情节、总结所有事件的分析以及一个经常告诉人们道德训诫的结束叙事的结尾。1984年,沃尔特·费希尔(Walter Fisher)发表了《作为传播范式的叙事:关于公德套争论的案例研究》一文,认为

所有的传播都是叙事,小群体传播是为了讲故事或为了报告某一事件或一些列事件,成员判断讯息有效性是根据他们自己的信仰体系。19费希尔解释了受众如何获得复杂信息并将其组织成故事。20博克纳(Bochner)等人把叙事看成一种关系的需要:“讲故事不仅是我们理解我们关系的方式,而且是我们关系得以形成的手段”。21换句话说,小群体传播中的共同讲故事不仅反映了成员的相互关系,而且影响成员看待关系的方式。一些学者关注小群体成员如何讲通过故事的方式“建立” 群体关系。例如,在关于初级群体传播行为的一项研究中,朗格雷尔和彼特森关注家庭成员中的共同讲述故事“作为建立家庭和生产家庭文化的诸多可能的策略之一”。22叙事研究还关注各种关系里共同讲故事的过程。安妮塔·凡吉利斯蒂(Anita Vangelisti)等人发现,讲述关于团聚、关心、幽默、重新建构、适应性等家庭故事的人比起那些家庭故事中充满敌意、价值观分歧和混乱的人对家庭更为满意。23

叙事范式观照下的一个重要小群体传播理论是符号聚合理论,它研究的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生成问题。在“符号”(Symbolic)是指语言和非语言信息,“聚合”(convergence)是指意义的分享和理解。符号聚合理论认为,在小群体传播过程当中,小群体成员发明私密性的符码和信号,这些符码和信号只为小群体成员理解。当不同的小群体之间实现符号聚合的时候,他们就会形成基于共同经历和理解的意义共同体。符号聚合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共同幻想(Sharing fantasies),共同幻想形成小群体成员意义生产的基础,帮助小群体成员创造共享的社会现实(social reality),这个社会现实能够表明谁是小群体的成员而谁不是,是群内群外身份的一个衡量标准。另外一个延伸的概念是共同幻想主题(Sharing fantasy themes),共同幻想主题本质上是一种故事和叙事,它帮助小群体成员解释互动意义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共同幻想主题能够让小群体成员增加凝聚力,发展对他们经验的共同解释。当小群体成员积极从事渲染、详述、修正一个故事的时候,共同幻想主题便会在小群体中间得到传播和普及。如此一来,这个故事(共同幻想主题)变得为小群体成员所公开共享或私下分享。共同幻想主题和小群体文化具有紧密的关系,共同幻想主题是一个载体,那些故事和叙事表征了小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和潜在的价值观。24在共同幻想主题的确立过程中,“链接”(chaining out)是重要的的传播模式。在链接幻想主题的行为中,小群体成员共同合作来讲述一个故事。通常情况下,没有单独的一个讲述者会被认同。无论是小群体会议、小群体决策还是小群体讨论,都会开启一个幻想主题,当一个成员开始讲述故事的时候,其他成员会进行补充,如此这般通过不断的互动过程,最后形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故事,即共同幻想主题,这是小群体传播的共同结果。共同幻想主题只为群内成员所共享和理解,群外人员不能就共同幻想主题与群内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由于小群体成员共享许多的幻想主题,从而获得他们的经验的理解,小群体成员还会发展一种小群体的修辞视觉(rhetorical vision)符号,视觉修辞符号通常常表现为形象或口号,如班级的班服印有特别的符号和文字。形象或口号能够让小群体成员回想起一系列相互联系和共享的故事,

并塑造了小群体成员解释他们的行为和想象他们未来的方式。25

早期叙事研究集中于艺术叙事,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引入传播学的内涵。叙事与小群体传播的交集构成了小群体传播叙事主义范式的研究。社会语言学家林德和心理学家麦克亚当斯用故事去理解人们如何在社会中通过他们讲述的故事来协商他们认同的一致性和可信性。大卫·麦恩斯认为叙事是一种传播现象,叙事理论来源于对符号意义形成的研究之上。费希尔的叙事范式声称人天生是讲故事的动物,认为所有的人类传播都能够被解释并且被理论化为叙事。26无论如何,小群体的日常传播中充溢着富含意义的“故事”,每个成员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都面临包括如何说与说什么两个部分,“故事”是成员互动的重要内容。

四、小群体传播研究的戏剧范式

戏剧范式认为人生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发生在小群体之中的互动和传播行为都是按照脚本进行的演出。小群体传播戏剧理论的代表理论家是肯尼思·伯克(Kenneth Burke),他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这个理论。戏剧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戏剧艺术的五个核心的要素也适合小群体传播行为。这五个要素分别是行为(act)、执行者(agent)、方法(agency)、情境(scene)和目的(purpose)。27在小群体传播中,“剧作家”必须为“观众”提供一套合理的解释,戏剧效果取决于“观众”的心理期待。在群体内部,如果发言者提供的解释框架不符合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群体成员的心理期待,那么“戏剧”就不会成功。小群体传播中含有否定、等级、愧疚、戒忍、牺牲品、净化、拯救等戏剧过程的要素。在真实的小群体传播情境中,如公司内部会议,上述戏剧要素会单独或者集合出现。伯克认为,传播的内容要经由修辞的加工。在小群体传播中,有共同基础策略(common ground technique)、对立面策略(antithesis)和“我们”策略(transcendent“we”) 等三种获得其他成员认同的修辞方式。28伯克的戏剧主义分析方法,也即行为、执行者、方法、情境和目的五位一体对于检视小群体传播能力,提高小群体传播小效果具有实践意义。戏剧主义范式的另外一个著名理论是角色理论(Role Theory)。罗伯特·帕克(Robert Ezra Park)曾经指出“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扮演着某种角色”29。乔治米德(George Mead)认为,社会制度代表着不同的个体组织化与模式化的互动,如果没能领会角色和能对选择性方案进行想象性互动的预演能力,个体就无法让他们的行动保持一致。没有角色,就没有小群体。30如果小群体是一个剧场的话,那么小群体成员就是其中的角色,每个小群体都必须按照小群体结构赋予的角色进行活动。角色理论认为,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角色或者他人的期望,人们花费大量时间在小群体生活中。在小群体内部,人们经常采取不同的立场,每一个立场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角色,角色的表现由他人的期望所决定。当人们在对期望行为的惩罚和奖赏感到公平和适当时,正式的期望便变成规范;个

体一般都是遵从者,他们遵从社会角色的规定。31美国学者狄鲍特(W.Thibaut)凯利(H.H. Kelley)认为,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是人们对于处于特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的期待;角色是社会小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角色形成理论(Theory of Role Emergence)认为,当小群体中的个体处理与其他小群体成员的关系的时候,是根据他们在小群体关系中给定的角色来进行的。当人们进入到一个小群体的时候,你会看到成员开始承担角色。一个人可能会变成领导,其他的人可能会变为他的反对者。无论个体在小群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所有的个体都承担了三种不同的角色,个体角色、维持角色和任务角色。社会理论家戈夫曼将社会与戏剧舞台进行广泛的比附,在其理论体系中,“观众”是对角色发生影响作用的其他人,“表演”是通过角色的广泛行动流露出的各种明显的或隐含的意义,“舞台”包括家具、装饰品、摆设等背景项目,剧班"则是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合作的任何一班人。在小群体传播中,同样存在着戏剧的逻辑。戈夫曼理论体系中,与小群体或者更大的组织类似的概念是“剧班”。戈夫曼认为,同一“剧班”的成员彼此处在一种重要的关系中。同一剧班的成员彼此依赖,存在一种互惠互利、互相依赖的关系。“剧班”成员在上演同一幕剧,而且他们都了解舞台演出技巧的秘密,都是“知情人”。32

戏剧范式把小群体以及小群体传播行为看作是一场戏剧,试图解释群体成员为什么在某种背景下采取特定方式从事特定的传播活动。小群体戏剧主义理论认为,小群体成员必须把自己当成一个戏剧演员来进行活动33,他们正试图使受众把他们对现实的看法当作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传播者必须努力认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信息接受者的接受。在一个群体内部,个体都是舞台上的演员,道具、场景、情节等构成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世界,透过戏剧范式的滤镜,我们能够加深对群体生活中的人类传播行为的理解。

五、结语

小群体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初级环境,小群体的传播机制对个体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个体总是同时生存于众多不同的小群体之中,这些不同小群体的传播规范与技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个体唯有真正的理解群体中的沟通过程与机制,才能实现满意的群内传播,达成群体与个体自身的目标本文的介绍仅仅是一个开端。。小群体传播研究及其理论成果对于指导小群体成员的传播效率,协调小群体成员行动,实现小群体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此为出发点,本文讨论的小群体传播研究的结构主义范式、功能主义范式、叙事主义范式和戏剧主义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初步的观察路径。从20世纪50至今,小群体传播的研究已经走过60多年的历史,产生了大量富有解释力与指导意义的理论。在研究路径上,小群体传播既有经典的美国式实证研究,也有欧洲色彩的批判研究,当然也有定性与定量手段俱全的混合研究。这些范式即是我们观察小群体传播现象的透镜,也是展开后续研究的路标,指引我们去发现更多有趣的问

题,而本文的介绍仅仅是一个尝试与开端。

参考文献:

1(美) 西奥多·M·米尔斯,温凤龙译,韩占先校.小群体社会学[M].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121页

2吕新安,小组沟通学[A].鲁曙明,沟通交际学[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77-179页.

3 Poole, M. S. (1981). Decision development in small groups I: A comparison of two models[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48, 1-24.

4Fisher, B. A., Hawes, L. C. (1971). An interact system model: Generating a grounded theory of small groups[J].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42, 444-453.

5 Crowell, L., & Scheidel, T. M. (1961). Categories for analysis of idea development in discussion groups[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4, 155-168.

6Tom Postmes and S. Alexander Haslam.Social influence in small groups: An interactive modelof social identity formation[J],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5, 16, 1–42。

7Vincent Price1, Lilach Nir.Normative and Informational Influences in Online Political

Discussions[A].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al Papers (ASC),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Year 2006.

8Fisher, B. A., Hawes, L. C. (1971). An interact system model: Generating a grounded theory of small groups[J].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42, 448.

9Poole, M., Seibold, D., & McPhee, R. (1996). The structuration of group decisions. In R. Hirokawa & M. Poole (Eds.), Communication and group decision making, 2nd ed[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p. 114-146.

10吕新安,小组沟通学[A].鲁曙明,沟通交际学[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71页,

11Gouran, D., & Hirokawa, R. (1996). Functional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 in decision-making and

problem-solving groups: An expanded view. In R. Hirokawa & M. Poole (Eds.), Communication and group decision making, 2nd ed[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p. 55-80

12Schwarz, R. M. (1994). Ground rules for groups[J].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48, 45-53.

13Ellis, D. G., & Fisher, B. A. (1994). Appendix 1: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small group communication. In Small group decision making: Communication and the group process (4th ed.)[M]. New York, NY: McGraw-Hill. , pp. 283-304.

14Keyton, J. (1999). Meeting management and group facilitation[M]. In Group communication:Process and productivity.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p. 375-407

15许野轼,小群体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读西奥多·M·米尔斯的《小群体社会学》[J].社会,1990,02. 16Infante, D. A., Rancer, A.S., & Womack, D. F. (1997). Building communication theory (3rd ed.)[M]. Prospect Heights, IL: Waveland Press, p. 180 & 348-351.

17Bochner,A.P.(2002).Perspectinves on inquiry :the moral of stories.In M.L.Knapp&J.A.Daly(Eds)[A],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C] .Thousand Oaks,CA:Sage. P81.

18The Narrative Paradigm: Another Story[J].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73, 172- 182.

19Walter R. Fisher, "Narration as Human Communication Paradigm: The Case of Public Moral Argument," [J].Communication Monograph s, Vol. 51, 1984, pp. 1-22.)

20传播与叙事—以―生命故事‖为核心的理论重构提案

[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7596825.html,.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1093_1.pdf

21Bochner,A.P.,Ellis,C.,&Tillman-Healy,l.m.(1997).Relationship as sotres,In S.Duck,Handboo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ory,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s[M].Newyourk: John Wiley &Sons. P310.

22Langellier,K.M.,&Peterson,E.E.(2004).Storytelling in daily life:Performing narrative[M].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P34.

23Vangelisti,A.L.,Crumley,l.P.,&Baker,J.L.(1999).Famlily Portraits:Stories as standards for family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6(3),335-368.

24Bormann, E. (1996). Symbolic convergence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 in group decision making. In R. Hirokawa & M. Poole (Eds.), Communication and group decision making, 2nd ed.[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p. 81-113.

25Bormann, E. (1983). Symbolic convergence: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In L. L. Putnam & M.

E. Pacanowsky (Eds.),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s: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M]. Beverly Hills, CA: Sage. pp. 99-122.

26Fisher,W.R.(1989).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Toward a philosophy of reason,value,and

action.Columbia[M].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P18.

27Kenneth Burke,"Dramatism,"[M]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 7, David L. Sills (ed.), Macmillan, NY, 1968, p. 445-451。

28邓志勇,修辞批评的戏剧主义范式略论[J].修辞学习,2007年第2期.

29乔纳森·特纳.社会理论的结构(下)[M].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9页.

30乔纳森·特纳.社会理论的结构(下)[M].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7页.

31Pfeffer, J. and Salancik, G.R. (1975). Determinants of supervisory behavior: A role set analysis[J]. Human Relations, 28, PP.139-153

32孟蔚,孟蔚:戈夫曼戏剧分析理论述评[O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7596825.html,/Article/TypeArticle.asp?ModeID=1&ID=80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