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基于GIS 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张薇,甘德清,王晓红

(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摘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而GIS 以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和空

间分析功能,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研究从GIS 与数学模型结合、

GIS 与智能算法结合以及GIS 在土地利用辅助决策3个方面入手,总结了GIS 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中的应用,阐述了不同优化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未来一定时期内GIS 应用于土地利用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GIS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空间格局中图分类号S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3-04089-03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Optimal Allocation of Land-Use Structure Based on GIS

ZHANG Wei et al (College of Mining Engineering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9)Abstract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use structure was the core content of land-use planning and that was the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for land resources.Given the powerful data management and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 ,GIS was used widely in the field of land-us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research.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land us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tudy ,

expound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optimization methods and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uture period of appli-cation of GIS in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Key words GIS ;land-us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odel ;Spatial pattern

作者简介

张薇(1988-),女,河北乐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

地利用。

收稿日期2014-04-17地理信息系统(GIS )属于空间信息系统的范畴,是一种以采集、存储、处理、查询、分析和评价全球或区域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1]

,其对数据的分析功能可直接服务于管理和决策系统。20世纪80年代,

GIS 以其独特的空间分析能力、快速的空间定位搜索和复杂的查询功能、

强大的图形处理和表达能力、空间模拟和空间决策支持等优势,

被迅速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中,GIS 更是以其独特的空间可视化、空间导向和空间思维功能

[2]

,推动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从单一的数量优化

到空间结构优化的发展。将各土地利用类型、

数量在地域空间上进行合理的落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

笔者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模型和方法入手,主要探讨了GIS 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中的3种应用方式,即GIS 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优化方法、

GIS 与智能算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法和基于GIS 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辅助决策系统。并分析了各种优化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也对GIS 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土地利用作了展望。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最优目标,

依据土地资源的自身特性,对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科学安排,同时合理调整其空间布局的过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作为土地利用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

。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可追溯到各国制定土地制度时期,早期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只停留在对土地定性分析阶段。由于单纯的定性分析没有量化数据支撑,

缺乏说服力,学者开始尝试建立各种数学分析模型,如线性规划模型

[4]

、多目标规划模型[5]

等进行定量计算,实现了土

地利用结构的数量优化。之后的一段时期内,

数量优化一直是土地利用优化研究的热点,

但是它无法实现对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地理信息系统(GIS )日益成熟和大量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实现了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优化[6]

。随着GIS 技

术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将朝着系统化、机理化、精

确化、实用化方向发展。2基于GIS 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2.1

GIS 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优化方法

目前,研究土地

利用优化配置的主要方法是模型法,

数学模型对于科学配置土地利用结构数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地理信息技术(GIS )的不断发展,将GIS 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成为热点。2.1.1

GIS 与线性规划模型结合。线性规划模型是土地利

用结构优化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张佳会等通过最优线性规化方法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得出此方法适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

。由于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单

一的线性规划模型存在目标单一,缺乏空间性等问题,将GIS 与线性规划模型相结合应用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中,借助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弥补了线性规划模型的不足。Chu-vieco 应用GIS 作为线性规划分析工具,在对土地适宜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空间属性进行优化和变量组合,并在西班牙进行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实验

[8]

。周素红等人

应用GIS 与线性规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市文冲村进行

“城中村”改造分析,以GIS 为数据平台,构建在满足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基础上获取最大效益的线性规划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

[9]

GIS 与线性规划模型相结合虽然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中,

但由于线性规划模型本身无法考虑所有的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4,42(13):4089-4091责任编辑徐丽华责任校对李岩

限制条件和优化目标的缺点,使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有学者提出将GIS与多目标规划模型相结合,应用于土地利用研究中。

2.1.2GIS与多目标规划模型结合。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多目标、多方案性,可以充分放映土地利用结构的可能性,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将GIS与多目标模型相结合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过程的自动化。申宝以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为例,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与GIS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犍为县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分配和空间现状布局进行具体分析[10]。Wang Xinhao等将GIS 与多目标规划模型相结合建立了GIS/IFMOP综合模型,以中国洱海流域为例进行了在流域尺度上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11]。张红瑞等人基于四川双流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征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点,采用GIS与多目标规划模型对双流县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2]。该模型在GIS环境中,将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计算出来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配置到合理的空间位置,有利于规划者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的管理。

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中,将GIS与数学模型相结合弥补了数学模型空间优化能力的不足,实现了土地资源数量上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使土地资源管理和决策更加科学有效。然而,土地利用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生变化,GIS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无法动态模拟土地利用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智能算法是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行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算法,与数学模型相比对数据的依赖性较小、操作灵活、可塑性强,在模拟大型非线性动态多重反馈系统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将GIS与智能算法相结合使动态模拟土地利用结构成为可能。2.2GIS与智能算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法智能优化算法是通过模拟某一自然现象或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优化方法,具有适于高度并行、自组织、自学习与自适应等特征,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13]。将GIS与智能算法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非动态、结构单一等缺点。

2.2.1GIS与元胞自动机(CA)结合。元胞自动机(CA)在地理学中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Hagerstrand 在他的空间扩散模型研究中首先采用了类似于元胞自动机的思想[14]。20世纪末,Clarke等提出将CA与GIS结合,GIS 强大的数据预处理、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功能可以与CA形成良好的互补[15]。周成虎等在Batty&Xie的DUEM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面向对象的2个CA模型耦合的GcoCA-Urban 模型,该模型可以引入GIS空间数据库、遥感土地分类等实际数据来模拟和预测具体城市的发展演化[16]。张显峰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满足GIS时空分析建模需要的角度出发,提出CA扩展至少应包括的4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演化过程模拟预测LESP模型,并对包头市城市扩展进行了有效模拟[17]。将GIS与CA结合,通过分析多年的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动态模拟,科学推断未来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

2.2.2GIS与遗传算法(GA)结合。遗传算法这一全局优化搜索算法,凭借其通用性、并行性和稳健性,以及能在搜索空间高度复杂的问题上取得比其他算法更好效果的特点[18],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将遗传算法与GIS相结合,成为近几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的热点。袁满设计了土地利用规划多智能体决策框架,将多智能体在空间决策行为与遗传进化算子相结合,构建基于多智能体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并选取武汉市蔡甸区开展了实例应用研究[19]。黄海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函数建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求解,并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详细介绍了具体应用过程[20]。遗传算法的内在并行机制、全局优化以及其初始搜索无需导数信息的特点,应用到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中,明显提高了区域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智能优化算法可以很好地模拟空间的复杂性,与GIS相结合可以产生强大的地理空间模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学优化模型的非动态、结构单一等缺点。不少学者还尝试将其他智能算法,如人工神经网络、微粒群算法与GIS结合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模拟研究。由于每种智能算法或多或少都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在GIS的基础上将各种优化算法相结合,是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2.3基于GIS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辅助决策系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辅助决策系统是根据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特征和相关性,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运用空间数据库存贮、管理和操作各类与土地利用有关的信息和数据。根据GIS空间分析的类型和工能,设计各种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析软件,在这些分析软件的协调下,自动完成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及图件等的输出,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利用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黄杏等多年潜心研究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的区域土地利用决策原理和方法,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辅助决策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1]。随后,王春玲设计了基于GIS的防护林空间配置调整辅助决策系统框架[22],袁成军等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例,研究了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决策支持系统[23]。这些方法是对数据库、专家库、方法库和模型库的集成,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储存与分析,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决策提供系统支持。

3结论与展望

GIS与数学模型结合,使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优化成为可能。将GIS与智能算法相结合,实现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从单向、静态模型向动态、持续规划模型的发展。对基于GIS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辅助决策系统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实现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科学决策和自动化管理。然而,纵观现有的土地利用优化方法,虽然GIS被广泛应用,但绝大多数都是将模型与GIS松散耦合在一起,实际上GIS与模型要素仍然是独立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紧密耦合,这

0904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

对于实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自动化过程是一种障碍。另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方法很多,但各有优缺点,在GIS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优化方法,实现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空间优化、动态模拟、效益优化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成为未来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CHRISMAN NR.Explor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M].New York:Jon Wiley&Sons,Inc,1997.

[2]杨志恒.GIS空间分析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918-1919.

[3]李超,张凤荣,宋乃平,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20-25.

[4]刘彦随.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中系列模型的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26-31.

[5]谭淑豪.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24(3):101-105.

[6]BENNETT D A.A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ion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model base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1997,11(4):337-357.

[7]张佳会,黄全富,王力.最优线性规划法在士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1):36-39.

[8]CHUVIECO E.Integration of linear programming andGIS for land use mod-el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1993(7):3-19.

[9]周素红,吴智刚,周锐波.GIS与线性规划模型辅助“城中村”改造分析———以广州市文冲村改造方案为例[J].规划师,2009(3):75-79.[10]申宝.基于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1]WANG X H,YU S,HUANG G H.Land allocation based on integrated GIS

optimization modeling at a watershed level[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6:61-74.

[12]王红瑞,张文新,胡秀丽,等.土地利用区间数多目标规划模型及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8(8):68-73.

[13]雷德明,严新平.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4]CANDAU J,RASMUSSEN S,CLARKE K C.A Coupled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 for Land Use/Land Cover Dynamics[C]//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ng GIS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GIS/EM4):Problems Prospects andResearch Needs.Banff Alberta,Canada,2000.[15]CLARKE K C,GAZULIS N,DIETZEL C K,et al.A Decade of SLEUT-Hing:Lessons Learned From Applications of a Cellular Automaton Land Use Change Model[M]//FISHERP F.Classics from IJGIS:Twenty Years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BocaRaton,FL:CRC Press,2006.

[16]周成虎,孙战利,谢一春.地理元胞自动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7]张显峰,崔伟宏.集成GIS和元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地理时空过程模拟与预测的新方法[J].测绘学报,2001(2):148-155.

[18]云庆夏.进化算法[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

[19]袁满,刘耀林.基于多智能体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191-198.

[20]黄海.土地利用结构多目标遗传算法[J].山地学报,2011,29(6):695-700.

[21]黄杏,元高文,徐寿成.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城市土地定级方法研究[J].环境遥感,1993,4(8):241-249.

[22]王春玲.基于GIS的防护林空间配置调整辅助决策系统框架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7039-7041.

[23]袁成军,何腾兵,李屹旭,等.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决策支持系统———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2):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108-111.

(上接第4088页)

方法对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举足轻重,需要更加准确地选取更合理的权重确定方法。

(2)权重确定方法的应用将逐步由单一向多元融合方向发展。多种方法融合在一起综合应用,才能形成优势互补,使权重确定方法应用更成熟,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更准确。

参考文献

[1]发挥市场调节功能促进建设集约用地[J].中国土地,1999(6):19-22.

[2]李元.小城镇建设要走集约用地的道路[J].小城镇建设,2000(10):15-16.

[3]玉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提出:解决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矛盾的根本出路是集约用地整理土地[J].城市规划通讯,1998(23):7.

[4]建立评价体系及考核制度强化建设用地集约利用[J].浙江国土资源,2004(9):15-19.

[5]石忆邵,谢萌秋.基于熵值法的大学城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以广州大学城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1):98-102.

[6]邹小红.黔江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03-108.

[7]石培基,邴广路.基于熵值法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甘肃省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9(4):502-507.

[8]徐文丽,毛蒋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1):27-31.

[9]牛毓君,师学义,王立芹,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2):17-20.

[10]石忆邵,谢萌秋.基于熵值法的大学城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以广州大学城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1):98-102.

[11]邵晓梅,王静,许月卿,等.小城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3):100-

104.

[12]马艳霞,刘学录,黄建洲.土地评价方法对指标权重的影响———以兰州市永登县和皋兰县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0(8):32-34,39.[13]何旭开,董捷.不同类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C]//中国土地学会.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中国土地学会,2007:6.

[14]朱永明,赵丽,傅海利,等.石家庄市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基于灰色关联确权的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2(3):

237-241.

[15]韩小孩,张耀辉,孙福军,王少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J].四川兵工学报,2012(10):124-126.

[16]曹银贵,袁春,周伟,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全国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J].生态环境,2008(4):1657-1661.

[17]丁晓惠,黄云,蒋兰杰.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主成分分析———以乐山市井研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4):1081-1082.

[18]许素,周勇,郧文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区域综合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22):6907-

6909.

[19]冯长春,程龙.老城区存量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7):86-92.

[20]刘宗强,付梅臣,张翼,温红艳,宋保华.承德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1):55-60.

[21]虎陈霞,郭旭东,连纲.村镇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省葛仙山镇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0(12):2881-

2886.

[22]江文亚,郑新奇,杨玲莉.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3):166-170.

[23]王瑷玲,姜曙千,孙娟,等.镇驻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胶州市胶北镇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61-

265.

[24]汤鹏程,廖和平,韦红吉,等.重庆市忠县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115-119.

[25]黄东海,张李军,赵荣军.基于低碳理念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3(7):3145-3146.

[26]张清军,刘巧芹.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2(5):229-232.

[27]曹银贵,郑新奇,胡业翠.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0(6):1016-1020.

[28]安文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29]温华特.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1904

42卷13期张薇等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战略与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

土地利用战略与统筹区域 土地利用研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专题研究之专题五崇左市土地利用战略与统筹区域 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送审稿) 崇左市国土资源局 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二〇〇七年七月

目录

1 研究目的意义与任务 目的意义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目的意义 (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凸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战略性的必然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大范围的、综合性的控制规划,所以也就决定了它战略性的特点。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来指导如何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2)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和解决当前土地利用问题 由于崇左市成立不久,社会经济的发展属于刚起步,目前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还不是十分突出。但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崇左市作为广西乃至全国通往越南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大通道,必将对区域土地利用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建设用地的需求将大大增加等。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就是为了解决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预计将来土地利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前提和基础 土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一定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决定性驱动因素。因此,土地是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不同的土地利用战略、政策将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崇左市是一个边境贸易城市,处在对外开放的前沿,随着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经济区、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崇左市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集约合理的利用土地,以及如何使土地利用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引言: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和城市。占地面积的日益扩大,引起城市用地,特别是农业用地的矛盾。此外,由于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日益提高,如稍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往往首先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因此土地合理利用至关重要。关键词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合理布置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1.区位条件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的中东部,介于北纬34°07′—35°08′,东经118°24′—119°55′之间,北与山东省毗邻,南以灌河与盐城、淮安市接壤,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西部与徐州市相连。 2.土地利用现状 截止2005年底,连云港市土地总面积749990.4公顷,其中农用地521176.5公顷,建设用地157866.8公顷,其他土地70947.1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9.49%、21.05%和9.46%。 2.1农用地:耕地383528.6公顷,园地16041.8公顷,牧草地0.17公顷,林地21078.0公顷,其他农用地100526.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1.14%、2.14%、近0.00%、2.81%和1 3.40%。全市耕地资源质量较好,主要分布于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境内。 2.2建设用地:城镇用地20175.3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63212.69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706.40公顷,采矿用地470.9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642 3.2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4601.80公顷,盐田30587.80公顷,风景名胜设施用地1630.9公顷,特殊用地957.8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69%、8.31%、0.09%、0.06%、0.86%、 4.61%、4.08%、0.22%和0.13%。城镇工矿用地集中于市区和县城区,农村居民点市域内散布。 2.3其他土地:自然保留地53919.6公顷,水域17027.6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19%和2.27%。自然保留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市域东部地区,水域市内广泛分布。 二.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及用地需求量预测 1.自然社会经济发展 连云港市下辖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四县,新浦、海州、连云三区。2005年,全市总人口472.18 万人,城市化率为36.28%,其中市区人口70.17万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9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656.9 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0.5:44.2:35.3。 2.用地需求量预测 2.1到2020年,连云港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82745.3公顷,其中到2010年,连云港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82778.2公顷。 2.2到2020年,全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面积不低于12226.4公顷。其中,到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再认识

随着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总结起来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国家选定十四个试点城市最先开始规划修编工作。在这一阶段,主要还是总结上轮规划的不足。因此,各地纷纷在规划前期研究中设立实施评价专题,并结合地区实际,按照规程设立其它专题,很多工作还处于摸索状态,没有十分成形的做法。第二阶段,国办发32号文件。在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5年5月发布了《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从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的根本指导方针和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出发,围绕落实规划修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各地纷纷开始按照32号文件的要求开展六大问题的研究。第三阶段,“四查清、四对照”工作。32号文件出台后不久,国土资源部又发布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必须在规划修编之前,严格按照国办发32号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四查清、四对照”工作。第四阶段,做好 实施评价工作。由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被国务院驳回,目前各地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进程放缓,国土资源部要求各地认真做好上轮规划的实施评价工作,完善规划的前期研究。因此,各地均开始结合“四查清、四对照”认真完善规划实施评价及各专题。通过对以上各个阶段的回顾,可以看出本轮规划修编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笔者认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应该落在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上。 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涵义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 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所做的总体的、长期的宏观决策,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1]。因此,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应该是在时空上进行土地利用优化、土地潜力挖掘和土地资源保护的、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土地利用规划先行研究,它是对土地利用的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进行宏观统筹的策略。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再认识 靳晓雯 欧名豪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涵义、理念与我国现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范式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建议。关键词: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土地利用规划 RecognitionoftheStrategicStudyontheLandUse JINXiao-wen,OUMing-hao (CollegeofLandAdminisstrationNanjingAgriculture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Basedonthelandusestrategicstudyimplication,theideaandthemodelofourcountrypresentlandusestrategicstudy,thepaper describessomeinsufficientandquestionsaboutourcountrypresentlandusestrategicstudy,andproposessomesuggestiontomakeourcountrylandusestrategicstudyconsummated. Keywords:Landusestrategicstudy;landuseplanning 第6卷第5期2007年10月 Vol.6No.5Oct.,2007 广东土地科学 GUANGDONGTUDIKEXUE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收稿日期:1999-05-20;修订日期:1999-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4);教育部跨世纪青年培养基金(1998);日本全球环境战略所 (IGES )项目[Foundation I tem :National Natur 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 ina,No.39899374;Trans -cen tu ry Founda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M inistry of State Education of China (1998);Project of In 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 trategy,UE ,J apan.]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理学博士。E-mail:spj@https://www.wendangku.net/doc/2d17604403.html,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2-0151-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史培军1 ,陈晋2 ,潘耀忠 1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875; 2.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环境系统研究所,九州,日本) 摘要: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驱动力;中国深圳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 CC)作为IHDP 的核心科学计划经过90年代以来的努力,目前已见到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2] 。其中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测量一直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重要基础,受到IHDP 组织者的高度重视[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的变化[2],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区域土地利用积累性的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即通过影响地表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化[4]。因此,通过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最新动向[5]。 随着我国沿海开放战略的逐步深入[6] ,沿海开放城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其中深圳市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7,8] 。 深圳市总面积2020.5km 2 。自1980年成为特区以来,15年间由一个人口33万、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的沿海渔村小镇发展成为1994年拥有336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6.5亿元的大城市,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80年增加10.18倍和297.67倍,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0%达到1994年的74%,增加7.4倍[7] 。深圳市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为 第55卷第2期2000年3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HICA SINICA V o l.55,N o.2M ar.,2000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合理调整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如下: 规划到201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40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7.04%,比2005年增加0.09%;全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700.00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58%,比2005年提高0.18%;其他用地面积调整到234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8%,比2005年降低0.27%。 规划到202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044.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6.82%,比2005年降低0.12%;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不高于326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92%,比2005年提高0.52%;其他用地调整到2146.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9%,比2005年降低0.39%。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严格保护耕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适当扩大园地面积,保持林地资源优势,略有增加;其他农用地面积略有减少。 (一)耕地 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为17314.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0.16%,期间耕地增加2183.49公顷;2020年耕地总面积16864.5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89%,2006~2020年间共增加耕地1734.01公顷。 (二)园地

到2010年园地面积为9755.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期间园地增加4731.70公顷;2020年园地面积为9833.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2006~2020年园地面积增加4809.53公顷。 (三)林地 到201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2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06~2020年林地面积减少5691.24公顷。 (四)其他农用地 到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1.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期间其他农用地减少1069.00公顷;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8.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2006~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1061.69公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确保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各类建设用地应以内涵挖潜为主,尽可能利用非耕地。规划期间,城镇工矿用地适度扩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相应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城镇工矿用地 到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60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5%,期间增加面积144.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118.20公顷,占用耕地65.30公顷;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86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1%,2006~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增加410.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400.40公顷,占用耕地181.56公顷。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根据分类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最大似然法分类器。最大似然法分类器假设每一个波段的每一类统计都呈正态分布,计算给定像元属于某一训练样本的似然度,像元最终被归并到似然度最大的一类当中。 在ENVI软件菜单中选择Classification——Supervised——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功能,对2000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制作成专题地图如下: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课程论文 题 目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姓 名蒋乐学 号2008306202472 专 业土地资源管理 指导教师单玉红职 称 中国·武汉 二○一一年九月

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它不仅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价值很高的资产。对人类来说它已不再是宁静纯粹的自然,而是超过了自然的范畴,涵盖了自然、经济、技术等其它社会因素在内的综合体。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历史产物,又是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和基本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必须的工作。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武汉土地利用均衡数量结构效益对策 武汉市概况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武汉市现有十三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为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为郊区。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km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面积的17.6%。武汉市人口为,833万人,其中7个中心区的人口为481万人。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下面将结合199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状况对2008年武汉是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 数量的分析 通过统计与调查,可以得到1996年和2008年武汉市各项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数量,如下表:

长沙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收稿日期:2007-07-24;改回日期:2007-09-24 作者简介:李睿璞(1982-),男,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利用与土地信息系统研究。 摘 要:以长沙市产业现状入手,分析三次产业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并且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 了三次产业产值与GDP的关联度。将分析结果与三次产业比重结合综合说明三次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目前土地利用现状,从长沙市未来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战略的若干意见与措施。关键词: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战略;灰色关联度;长沙市中图分类号:F301.24(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10(2008)01-057-04 长沙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李睿璞,马才学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城市三次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土地资源供给,作为产业的发展依托。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城市三次产业的土地利用应以地租的高低与土地集约度的原则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所以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也是土地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分配过程,这使得土地资源朝着结构合理、利用节约的角度发展[1] 。土地经济学相关著作中已经从空间区位因素论述了一些理想化的用地分区与布局,我国学者也用区位论原理从宏观角度出发就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作了研究 [2,3] 。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 资源一方面通过农用地流转获得;另一方面由传统的工业用地逐渐退出市中心的繁华地段,以退二进三、置换土地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4]。本文试图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战略入手,就现状出发找出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为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提供建议与指导。 1产业结构现状 1.1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长沙市第一产业将重点建设“三环四廊”农 业产业带,形成百里优质水稻、 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四大产业走廊,布局为近郊都市农业、中郊优势农业、远郊传统生态农业。工业一直是长沙市产业发展的“跛脚”,目前以工程与汽车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为首,建设一批工业高科技园[5]。长沙市2005年第三产业实现生产总值752.04亿元,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49.5%,比2000年增长了77%,以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商贸旅游、信息服务、房地产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已成为长沙市经济的主导[6]。 1.2产业结构现状 根据长沙市统计年鉴中产业结构数据[7]作出三次产业产值趋势图(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自 1994年以后,第一产业增长趋势较为平缓,而第二 产业与第三产业呈现较强的增长势头,特别是第三产业增长强劲。长沙市三次产业的发展与内部调整的脚步逐渐加快。 三次产业比重从二、一、三到二、三、一,以及三、二、一的比例结构进行演化,1994年以后三次产业增长迅速,特别是“十五”期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远远超出第一产业。 第25卷,第1期 2008年2月15日 Vol.25,No.1Feb.15,2008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ManagementofLandandResources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专题研究 黄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黄陵县国土资源局 2008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导论 (3) 1.1研究对象 (3) 1.2研究方法 (3) 1.3研究内容 (4) 1.4研究意义 (4)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 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 (5) 2.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1) 2.3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7) 2.4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2) 2.5土地利用特点 (33) 第三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5) 3.1农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36) 3.2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1) 3.3未利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5) 第四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47) 4.1农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7) 4.2建设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9) 4.3未利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63) 第五章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64) 5.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4) 5.2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途径及建议 (66)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对象 本专题的研究对象是自1996年至2005年黄陵县辖区范围内各类土地利用状况,尤其是要重点研究2005年黄陵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将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作为本专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1.2研究方法 通常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变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图上分析法等。 1.静态分析法:是分析对象在某一时期或时刻的状况与特点。 主要用于对基期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分析。 2.对比分析法:将不同地类的面积、构成与同类型地区或与有 关更大一级区域平均值进行比较。 3.动态分析法:(目前比较强调的部分)运用多年土地统计资 料,分析土地类型变化情况、特点规律和成因。 4.指标分析:即是用特定的指标,反映土类利用的特点和状况, 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程度、效益的分析。 5.图上分析法:既是用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反映出土地利用的特 点及变化规律。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