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说起

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说起

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说起
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说起

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说起

来源:The College Environmental Forum in China 作者:曲格平等级:默认等级

发布于2006-08-29 09:19 被读3054次【字体:大中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现。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最近,有不少人在研究环保工作时,频频引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据以分析中国的环境问题。那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曲线呢?

库兹涅茨曲线是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研究表明,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人,通过对42个国家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部分环境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也呈现倒U形曲线,就像反映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那样。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那么,究竟如何解释这种曲线关系呢?经济学家从三个方面给予解释:一是经济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二是环境服务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三是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

一种解释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得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而随着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的增加,废弃物排放量也相应增长,从而使得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使其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当一国经济从以农耕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时,伴随着工业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大幅增加,从而使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而当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能源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时,环境污染开始减少,这就是结构变化对环境所产生的效应。实际上,结构效应暗含着技术效应。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有技术的支持,而技术进步使得原先那些污染严重的技术由较清洁技术所替代,从而改善了环境的质量。正是因为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二者相互作用,才使得在第一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加重,而在第二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减轻,从而使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另外一种理论解释是,从人们对环境服务的消费倾向探讨的。在经济发展初期,对于那些正处于脱贫阶段或者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摆脱贫困和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再加上初期的环境污染程度较轻,人们对环境服务的需求较低,从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状况恶化。此时,环境服务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但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随之产生变化。此时,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增加了,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对环境的保护问题,环境服务成为正常品,环境恶化的现象逐步减缓乃至消失。

再有一种理论解释是,从政府对环境所实施的政策和规制手段来阐述的。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国民收入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而且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因此,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力较差,环境受污染的状况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恶化。但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强和管理能力的加强,一系列环境法规的出台与实行,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降低。若就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而言,环境污染与收入水平的关系是呈递减关系,即随着政府加快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污染物排放量呈逐步下降趋势。

那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学能否反映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呢?有学者对1985年~1995年的环境污染指标进行分析,发现该时期中国的人均废气排放量和人均SO2排放量与人均收入呈倒“U”型曲线

关系,而人均烟尘排放量与人均收入呈正“U”型曲线关系;也有学者通过对1995年~1997年间中国81个大中城市的分析,得出SO2和人均降尘量与人均收入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学说,而N2O密度则与人均收入呈正“U”型曲线;还有学者研究了1981年~2001年的6种环境污染指标,认为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有显著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因此,从一些国家的情况来看,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是单一的关系。基于多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或面板数据而得出的经验并不能简单地说明所有国家的轨迹。

虽然环境的这种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趋势,曾经是不少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走过的道路,但是,学界并没有认同从部分环境污染指标分析所得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一个环境污染的普遍规律,更没有认同“先污染后治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改变的规律。特别是在人类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人类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压力在很多方面已经接近其“承载阈值”的时候,环境持续恶化很大程度是人类制度上的失败,政策上的失败。

今天,由于经济迅猛增长和产业结构重型化,我国环境污染又出现上扬势头,一些学者在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的情况下,又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做一个普遍规律来推论我国工业化的环境变化规律。这是一种粗糙的理论推导,是一种十分有害的误导。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严酷现实是,一些企业和地方的领导者,漠视国家建设方针和法律规定,一味追求GDP增长,而不顾环境保护的要求,致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加剧。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推论,无疑给了这样的企业家和领导者难得的“理论”依据,会鼓励他们更加理直气壮和肆无忌惮地去污染和破坏环境。

我们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了。

首先,西方在早期的工业化过程中,对所需的大量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可以轻易的、廉价的从广大不发达国家获得,它们可以实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而不顾忌资源和环境后果。但是,这种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目前,世界各国可获得的自然资源和所拥有的环境容量,与越来越扩大的需求相比,变得越来越紧缺了。西方工业化国家正千方百计节约使用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虽然它们在温室气体排放上表现并不佳。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早已不具备西方国家早期那种对资源环境挥霍浪费的条件,我们不可能再拿到廉价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我们必须付出更大的经济社会代价才能修补环境污染破坏。

其次,在西方早期工业化过程中,有些环境问题的防治也受到时代的限制。在很长时期内对环境问题缺乏科学认识,但认识到其严重危害时,又缺少必要的防治手段。而今天的情形却完全不同了,不仅能够科学分析环境问题的危害性,而且有了相应的技术和必要的政策手段,可以做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在西方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当环境问题达到严重程度时,公众愤起抗争,曾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公害”运动,迫使政府采取一系列强制性措施,遂使环境问题逐渐缓和下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战略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创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不能等老百姓起来造反才去治理环境,而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就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党和国家高瞻远瞩,把环境问题摆上重要议程,并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舆论种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这是很必要的。

第四,在西方早期工业化过程中,环境问题基本上局限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对全球环境影响不明显,因此,也未受到国际社会的约束。现在情况不同了,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保护全球环境的呼声空前高涨,为了保护人类环境,国际社会已制定出了许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境条约。如果违背这些条约规定,就要受到谴责甚至制裁,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上会遇到种种限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们要在国际上争取公正的发展权,但也要履行不可推卸的国际责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环境空间相对狭小的国家,如果我们对环境保护掉以轻心,很可能会超过环境“承载阈值”,从而带来无法估量甚至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应该坚定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环境保护提到与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对环境防治的力度,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的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健

康的发展。

(本文系作者在2006年8月26日在中日环境友好中心《中国青年环保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特征_1981_2004_

2008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08第28卷第4期(总90期)Journal of X i c 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 ial Sciences)V o.l28(Sum No.90)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特征(1981-2004) 李瑞娥,张海军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利用1981-2004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及其区域差异性与趋同性特 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部分污染物具有明显的EKC特征,转折点的收入低于 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污染物EK C特征的短期性和对于模型设定形式的依赖性都表明,我们必须对中国环 境污染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地区差距对于环境-收入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 它从另一角度说明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区域特征。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污染;环境政策;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2008)04-0035-09 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经典表述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 iron m entalKuznets Curve),简称EKC,这一假说为环境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考证并在许多国家得到了检验。然而,各国资源、环境背景有极大的差异,E KC表现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通过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发现中国EKC的存在性及其/本土化0特征,为中国环境现状提供一种实证性依据,使人们对/中国环境威胁论0有一个客观、理性的判断。 一、理论支点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经济增长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危机等一系列负效应。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的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1955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Kuznets S.)在对收入差距的研究中发现,人均收入的差异随着经济增长表现出先逐渐加大、后趋于缩小的变化规律[1]。如果以人均收入作为横坐标,表示经济增长,以收入差距变化作为纵坐标,则存在一条倒/U0型的曲线,它通常被人们称为/库兹涅茨曲线0(KC)。1991年,格罗斯曼(Gene G r oss-m an)和克鲁格(A lan K r ueger)在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环境影响时,对66个国家的14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物质在12年间的变动情况进行计量分析后发现: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污染水平随收入的增长不断上升;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收入达到某一特定值之后,进一步的收入增长将导致污染水平降低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即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GDP 的变动趋势呈倒/U0型关系[2]。于是,他们在1995年发表的著名论文5Econo m ic G ro w th and the Env iron-m ent6[3]中正式提出了这个假说。这一假说因与库兹涅茨曲线的相似性而被命名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0假说(如图1所示) 。 图1典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EKC假说提出之后,大量后续的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EKC的存在性[4-6],同时,经济发展的现实进程也为EKC假说提供了有力佐证。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由于人们更偏好于工作机会和收入的增长而忽 [收稿日期]2007-11-28 [基金项目]国家/985工程0二期建设项目(07200701) [作者简介]李瑞娥(195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张海军(1983-),男,宁夏平罗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35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理论模型

1.1.1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简介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提出了著名的“倒U型假说”,即库兹涅茨曲线。在1991年,美国环境学家Grossman和Krueger 首次将库兹涅茨曲线引入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 它假定一个国家的污染水平会先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污染水平会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而下降。Grossman和Krueger通过研究发现SO 2 排放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符合库兹涅茨假说:如果用纵轴表示污染水平(污染物排放量等),横轴表示经济增长(GDP、GNP或人均GDP、人均GNP等),可得到污染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散点曲线呈“倒U型”,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以下简称EKC)。 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对其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国外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比较早,主要研究文献有:1992年Bandyopadhyay和Shafik运用EKC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关系 进行了对比研究。Lucas(1996)验证了BO 2、NO 2 等与经济发展也符合EKC假说。 Panayoutou(1997)运用了30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82-1994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政策和制度不仅能够显著减少由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退化,而且能够减轻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Dasguptaetal(2002)发现,严格的环境规制能使经济增长的每个时期污染排放水平都低于没有规制时的排放水平,使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变得比较平坦。除此之外,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EKC假说,只是不同国家、不同污染物的“倒U”顶点出现的时机不同。 国内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研究文献有:范金(2002)采用中国81个大中城市1995-1997年度SO 2 、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浓度等的面板数据对EKC进行研究,发现除了氮氧化物浓度之外,其余污染物与国民收入水平存在“倒U”关系;包群、彭水军(2006)采用中国30个省市1996—2000的环境指标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倒U型”特征。张红凤等(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严格且系统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改变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形状和拐点位置。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个地方对污染治理的投入差别也较大,很难建立统一的模型来描述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应当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区域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环境污染的实际状况。 1.1.2 EKC模型 国际上根据环境库兹涅茨理论所产生的计量模型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的模型,另一类是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模型。 1.1. 2.1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的EKC模型

区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现象及应对

区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现象及应对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现象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 将此学说运用于环境上的表述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污染指数随着经济的增长先增后降,当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也相对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逐渐加剧,当污染程度达到一个最高点时,随着经济的继续增加,此时的环境污染却逐渐下降,使得环境得到改善。环境质量与收入呈倒U型曲线关系。 经济增长又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三种途径影响环境质量。1.规模效应:经济增长会从两方面对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经济增长要增加投入,进而增加资源的使用,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的不完全利用或者开发资源和利用的过程中的不充分导致污染排放的增加。2.技术效应。高收入水平将使人们有能力发展更好的环保技术、以及处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高效率技术。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加重研发支出,推动技术进步,将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在原有的资源利用率其他不变时,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改善资源的使用效率,将会直接降低单位产出的要素即资源的投入,相对以前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可减少开发资源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削弱生产对自然与环境的影响;二是清洁技术不断开发和取代肮脏技术,可有效地循环利用资源,降低了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3.结构效应。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发生变化。在早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结构从农业向能源密集型重工业转变,化工石油原料的使用增加了污染排放,随后经济转向低污染的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投入结构变化,单位产出的排放水平下降,环境质量逐步改善。规模效应会恶化环境,而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改善环境。在经济腾飞的开始阶段,资源的使用超过了资源的再生,有害废物大量产生,规模效应带来的环境负担远超过了技术效应能减少净化的能力和结构效应所能产生的改善力量,使得环境逐步恶化;当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环境污染水平达到最高,此后,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产生大雨规模效应的能力,环境恶化减缓并逐步向原来的方向恢复。 湖口县是江西省九江市下辖的一个县城,处于规模效应的时期,并已经发展了数十年的时间,如今也出现了大量的以服务性产业的项目,但转型速度缓慢。自发展初期以来,经济增长迅速,但由于发展初期科学技术非常不发达,更好的保护环境的技术尚未出现,政府亦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可调控的力量资源以及多余的资金支持环境的保护,经济的发展在初期只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和自身健康有什么联系,环境保护意识差,因此,对于开始良好的环境状况并不在乎和珍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增强,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增大,自然资源消耗就越来越多,污染物的排放也越来越多,对环境的破环也越来越严重,此时,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描绘出的上半段,随经济的增长而环境污染也加重。也由于此时的清洁科学技术不发达,不能在大范围内实行减污计划,而经济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主要以资源依赖型,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而这些产业都是消耗大量资源,以对环境的掠夺和污染为基础谋求发展的,因此,在经济积累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大量的污染。 为增长经济,湖口县大量引进重工业项目,最大的是位于金沙湾的工业园区,虽然有着生态示范园区的称号,但污染却是十分严重,地方的污染可以从随处可见的污

析——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

‘生态经济》2009年第7期总第213期ECOLOGICALECONOMY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 经济与环境关系的二般分析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 朱述斌I2高岚1’3 (1.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2.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南昌330045; 3.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广州510642) 摘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当代发展中国家突出的两项任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然而.在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优先保护贸易保护论的双重影响下.发展中国家面临贸易竞争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文章在借鉴前人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于经济与环境关系解释的基础上,指出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削弱了发展中国家贸易竞争力,在贸易自由化下发达国家通过污染转移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压力。最后提出应通过对环境资源产权改革、技术进步等一系列措施来消除“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宿命论的影响。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经济与贸易;环境与贸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TheCommonlyAnalysisontheDevelopingCountriesEconomy—Environment RelationshiDs:Basedon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underFreeTradeTerm ZHUShubin。?2GAOLanl?3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BFU,Beijing100083,China; 2.SchoolofEconomicsandTrade,JXAU,Nanchang330045,China; 3.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NAU,Guangzhou510642。China) Abstract:Economicgrowth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havebeenoutstandingtwomissionsforthedevelopingcountryinpresentage,theenvironmentKuznetscurvehasmadeanexplanationdevelopingcountryeconomyandtheenvironmentinterrelation,but,thedevelopingcountryhasbeenconfroutedwithdoublethepressureoftradecompetitio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underdouble eff色ctofpreferentialenvironmentprotectivetradetheoryandtradeliberalization.ThispaperreferredmatthefonTlerhasexplainedbouteconomyandenvironmentrelationbyenvironmentKuznetscurve。pointedoutthepreferentialnewenvironmenttradeprotectingtheoryhaveweakeneddevelopingcountrytradecompetition,andthedevelopedcountrypassesthedevelopingcountryenvironmentpressurehavebeingaggravatedbypollutiontransferringundertradeliberalization,andhavebroughtforwardaseriesofmeasurestoremove’’theenvironmentKuznetscurve”waitingforadeterminismtheeffect.Forinstance,environmentresourcepropertyrightreforming,andtechnologicalprogress,etc. Keywords:tradeliberalization;economyandtrade;environmentandtrade;environmentKuznetscurve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解释 经济增长与环境状况之间相互作用,经济增长有利于环境状况改善还是会导致环境恶化,这是贸易与环境领域争论的焦点问题。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SimonKuznets发现随着一国摆脱贫穷和落后,国民收入差距会逐渐拉大;在一定时期后,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又将逐渐缩小。因此,通过平面坐标系,经济增长(横轴)与收入差距(纵轴)之间呈现出一种倒“U”型曲线形状…。20世皇己90年代初期,GroSsr】nan和Kruger,以及Panayotou等学者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环境状况与收入水平之间也会出现这一相似图形的现象,因此将其命名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KC描述的是:在人均收人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污染加剧;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以后,人均收入的提高将伴随着环境状况的改善【2I。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了。特别是,如果收入增加要求环境质量提高的速度快于收入对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增加速度,就会产生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见下页图)。 而贸易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带来的财富积累效应和生产力发展将最终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这就是在曲线转折点后的情况;在转折点以前,其带来的经济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国环境污染加剧。但是,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它适用于国内环境问题,但对于 基金项目:江西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江西农业大学“三捉问题”研究中心资助 作者简介:朱述斌(1965一.),男,江西上饶人,博士生,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高岚(1959~),女,四川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经济、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中国工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中国工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经验研究 朱平辉 [摘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环境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假说,但目前采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基于中国1989-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对七种工业污染排放进行EKC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为只有一个拐点的“倒N型”关系,人均工业废气与人均GDP为传统的两个拐点的“倒N型”关系,而其他五种工业污染排放与人均GDP之间为“倒U型”的关系。 [关键词] 工业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空间面板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持续的高速增长阶段。但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和较为严重的工业污染基础上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支付了昂贵的资源与环境代价。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在20世纪90年代末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总体情况一直比较严重。 中国政府规划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翻,与此对应的工业污染排放量的增长趋势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否则GDP增长背后的环境代价是灾难性的。我们必须关注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两个变量间的联系及它们之间的长期变化趋势。对于工业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间的联系,有学者从协整的角度出发研究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如李国璋和孔令宽(2008)[2]通过协整检验中国1985-2006年间CO2和SO2排放量的对数值与人均收入变量间分别在5%和平1%的显著水平上存在正的协整关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经济增长与排污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更多的学者是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来研究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绘了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一种长期关系,如图1所示。根据EKC 假设,在经济发展起步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然而一旦经济发展超越了某一临界值点(如图1中的Y0所代表的经济增长水平,该点也称为转折点),人均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反而有助于降低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因此,中国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其转折点在经济增长何种水平上可能出现,就成了人们关心的问题,这对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是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研究表明,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针对北美自由贸易区谈判中,美国人担心自由贸易恶化墨西哥环境并影响美国本土环境的问题,首次实证研究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污染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高收入水平上随GDP增长而下降”。1992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以“发展与环境”为主题,扩大了环境质量与收入关系研究的影响。1993年Panayotou借用1955年库兹涅茨界定的人均收入与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倒U型曲线,首次将这种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KC揭示出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随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后,环境质量与收入间关系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丰富了对EKC的理论解释。 1.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 Grossman和Krueger提出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三种途径影响环境质量:(1)规模效应。经济增长从两方面对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经济增长要增加投入,进而增加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更多产出也带来污染排放的增加。(2)技术效应。高收入水平与更好的环保技术、高效率技术紧密相联。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研发支出上升,推动技术进步,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其他不变时,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改善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要素投入,削弱生产对自然与环境的影响;二是清洁技术不断开发和取代肮脏技术,并有效地循环利用资源,降低了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3)结构效应。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发生变化。在早期阶段,经济结构从农业向能源密集型重工业转变,增加了污染排放,随后经济转向低污染的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投入结构变化,单位产出的排放水平下降,环境质量改善。规模效应恶化环境,而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改善环境。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的使用超过了资源的再生,有害废物大量产生,规模效应超过了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环境恶化;当经济发展到新阶段,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胜出,环境恶化减缓。 2.环境质量需求。 收入水平低的社会群体很少产生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贫穷会加剧环境恶化;收入水平提高后,人们更关注现实和未来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对高环境质量的需求,不仅愿意购买环境友好产品,而且不断强化环境保护的压力,愿意接受严格的环境规制,并带动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减缓环境恶化。 3.环境规制。 伴随收入上升的环境改善,大多来自于环境规制的变革。没有环境规制的强化,环境污染的程度不会下降[7]。随着经济增长,环境规制在加强,有关污染者、污染损害、地方环境质量、排污减让等信息不断健全,促成政府加强地方与社区的环保能力和提升一国的环境质量管理能力。严格的环境规制进一步引起经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含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含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蒙·库兹涅茨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异一开始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大;随后这种差异开始缩小。在二维平面空间,以收入差异为纵坐标,以人均收入为横坐标,这一假设便是一个倒“U”形的关系。这一关系为大量的现实统计数据所证实,通常被称之为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先是变得恶化,而后得到改善。例如,较之于二三十年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污染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高;而发达国家的城市污染,则随着经济增长而使污染水平不断得到降低,污染状况远比六七十年代轻微。这些经验数据很可能支持一种倒“U”形的环境退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的存在。环境经济学家把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关系的倒“U”型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的解释,环境经济学家认为,在较低的发展阶段,经济波动处于一种生存维系状态,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较为有限;所排放的废物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可生物降解。因而,不论是数量上还是强度上,环境退化都是有限的。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出现农业的现代化经营和工业化的起飞状态,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出资源更新速率,废物排放的数量和毒性均有所增加。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环境意识得到了强化,环境管制也更有效,技术更为先进,环境治理开支得到增强,使得环境退化得以遏制并逐步得到逆转。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启示回顾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来的经济增长道路,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实际上经历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反映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现在,发达国家在积累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之后,大力进行环境治理,已开始走上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协调发展的道路。对此,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是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可以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呢?答案是否定的。第一,未来环境改善的价值往往难以弥补现期环境破坏的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货币有时间价值,环境改善的出现也存在着时间价值的问题。如果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到达顶点需要很长时间,这意味着该国在较长时间里要承受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如果环境污染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若环境污染超过生态阈值,则由于生态系统的崩溃人们将不能在此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环境改善的现值往往难以弥补现实环境破坏的成本。第二,基于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应该采取积极的环境政策。国家经济风险因素来自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中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承袭了“资源型”、“规模型”的发展模式,“环境让步于经济”的现象随处可见。据世界银行的报道,我国由于空气和水的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3%—8%。我国在治理污染和保护、恢复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已数倍甚至10倍于从污染和环境中得到的经济收益的总和。为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必须重视环境安全,否则环境支持系统就会出现问题,并将以往的经济发展成果逐渐消耗掉。第三,在概念上接受倒“U”形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对环境恶化可以听之任之,相反,我们必须同时努力改善环境状况。这是因为,如果环境退化超过一定的生态阈值,它就成为不可逆了。如果许多重要资源如森林、渔产、土壤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造成严重枯竭或退化,那么,将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高的成本才能使之恢复。对我国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污染水平也基本呈现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而且随着今后40—50年内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持续、快速推进,对我国的环境必将造成更巨大的冲击。在此情况下既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又要避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进一步提高(甚至超过生态阈值),必须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三、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的政策措施(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制定有益于环境保护的外资政策西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是整个生产过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这种模式忽略或较少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忽视生态环境成本而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增长。当这种工业化发展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后,他们又凭借工业化带来的物质积累,进行内部治理,或借助其跨国投资优势将“污染工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如果盲目模仿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模式,必然会加速资源枯竭、环境恶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 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对这种关系的理论解释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经济规模效应(scale effect)与结构效应(structu re effect)、环境服务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和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正如Grossman (1995)所说的,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而产出的提高意味着废弃物的增加和经济活动副产品废气排放量的增长,从而使得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不难发现,规模效应是收入的单调递增函数。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使其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Panayotou (1993)指出,当一国经济从以农耕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时,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加深,因为,伴随着工业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大幅增加,从而使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而当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能源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时,环境污染减少,这就是结构变化对环境所产生的效应。实际上,结构

效应暗含着技术效应。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有技术的支持,而技术进步使得原先那些污染严重的技术为较清洁技术所替代,从而改善了环境的质量。正是因为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二者之间的权衡,才使得在第一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加深,而在第二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减轻,从而使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另外一种理论解释是从人们对环境服务的消费倾向 展开的。在经济发展初期,对于那些正处于脱贫阶段或者说是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摆脱贫困和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再加上初期的环境污染程度较轻,人们对环境服务的需求较低,从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状况开始恶化。可以说,此时,环境服务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随之产生变化。此时,环境服务成为正常品,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增加了,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对环境的保护问题,环境恶化的现象逐步减缓乃至消失(Panayotou, 2003)。 再有一种理论解释是从政府对环境所实施的政策和 规制手段来阐述的。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国民收入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而且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因此,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力较差,环境受污染的

倒U曲线(inverted U curve)-库兹涅茨曲线

倒U曲线(inverted U curve)-库兹涅茨曲线 倒U曲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 倒U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呈颠倒过来的U的形状。Y轴表示是基尼系数或分配状况,X轴是时间或收入状况。 倒U曲线曲线所表明的收入分配变化状况与实证研究并不完全符合,所以也常常被称作“倒U假说”。 鲍克尔特(Paukert)于1970年代通过对五十六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实证研究。莫里斯(Morris)于1973年,塞尔沁(Syrqiun)于1975年,阿鲁瓦利亚(Ah luwalia)于1976年分别对此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基尼系数,意图证明倒U曲线关系。 例如:我们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财富分布状况,在该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基尼系数经历了由小到大,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又从大到小的倒U状态的过程。 库兹涅茨曲线是一种假说,该曲线的形状是通过一系列数学方法确定的,但是这一系列数学方法,也存在各种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也很多。其中存在问题比较严重的部分,就在于库兹涅茨及其追随者使用的数学方法,缩小了高收入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该曲线的横坐标并不完全是人均财富的数据,而是人均财富数据的对数(ln Y)。对于这个曲线形状最有力的反例就是: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美国,其贫富差距在世界上也是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 此外,它之所以是一种假说,还源于其没有事实依据。因为它的假说是想说明时间上的改变,对贫富差距和财富水平的影响。但是实际上,历史上的贫富差距数据和财富水平数据,是无法搜集的。所以库兹涅茨本人及其追随者,使用的是同时代的,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的数据。这让他这种假说,变得更加没有说服力。库兹涅茨曲线可以说是西方经济学界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模型的最有力武器,而由于其本身没有事实依据,并且在方法上漏洞颇多,使其丧失在这场学术斗争中的最基本的可信性。 一、收入分配的倒U曲线

库兹涅兹曲线

库兹涅兹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又称作“倒U曲线”(Kuznets curve)。 库兹涅兹曲线 以人均财富增长为横坐标,以人均财富分配为纵坐标,二者关系遵循倒U型曲线规律(如图)。农业社会时,收入分配相当均等;工业化开始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经济快速增长,由于劳动力迅速向高收入的生产部门流动,人均财富分配不平衡明显加剧,曲线上 扬;一段时间内,工业社会继续发展,曲线相对平缓;工业化完成之后,收入分配不平衡缩小,曲线下降。 库兹涅兹假说 关于效率(或者说发展)和收入分配(或者说公平)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际有广泛的讨论,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支就是库兹涅兹假说。1955年,西蒙锭神蕑祭(Simon Kuznets)在其《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论文中,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人均财富增长(效率、发展)与人均财富分配(公平)之间的关系问题。 命题认为,经济发展初期,人均财富增长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短暂稳定之后,伴随人均财富增长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但此命题只是猜想,数据由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中获得,并非绝对正确。 一方面,倒U型曲线不是必然出现,即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收入差距增大。例如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较为恰当地处理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如台湾省大力普及教育),并未明显出现倒U型曲线。 另一方面,倒U型曲线的拐点也不一定会自动出现,即在收入差距扩大化后,此差距不会在不施加任何人为作用的情况下自动缩小。多数经济学家将库兹涅兹曲线认定为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而非经济学定律。在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