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3)温家宝总理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4)《决定》和温总理的讲话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我们从中感悟到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从而更坚定了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信心。

近几年来,鄂东职院一直致力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结合学院实际,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突破口,以增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为落脚点”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围绕“新、综、活、实”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课程体系改革,保证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实现,增强了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如何构建“新、综、活、实”的课程体系?

一、“新”——引入新技术课程、新技术实训项目、新技术教学内容、新技术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必须具备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特点,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站住脚跟。在计划经济时

代,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采用传统工艺,利用传统设备、生产传统产品。职教旧课程体系对这种慢节奏的变化还可以适应,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教学内容至少落后于生产实际五年以上的弊端,这种弊端在技术进步速度快的知识经济时代就非改不可了。如过去机械专业的学生以手工画一张漂亮的图纸为荣,而今机械制造业普遍采用计算机绘图,不会计算机绘图的毕业生,手工绘图技能再高也站不住脚。因此,必须在课程体系中引入新技术课、新实训项目、新教学内容和新教学手段。

按照教学内容紧跟企业技术进步的原则,近几年鄂东职院在充分调查企业新技术应用及推广的基础上,淘汰了过时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在八大专业中先后引入新技术课程16门,新技术实训项目10种,新技术教学内容数百处。如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引入《机械CAD》课程及电脑绘图员考证训练项目,引入《数控原理加工与编程》课程及数控机床上岗证考证训练项目;在财会专业引入《电算会计》及《常用财务软件》课程;在工民建专业引入《建筑CAD》及《建筑监理》课程;在全校增开《多媒体技术》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近二十门选修课,还经常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学者来校举办新技术讲座。新技术教学内容的引入,给传统专业注入了活力,大大缩短了教学与技术进步的时间差,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鄂东职院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绝大多数教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探索并下载网上有关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结合实际通过CAI课件的制作,随时调整和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并辅之以形象化的图形或录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综”——开设综合化课程

职业教育要培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就必须用大量时间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就必须解决理论课与实践课争时间的矛盾。

近几年,学校组织专人深入企业调查,了解职业岗位群对毕业生知识技能的要求,精选理论课程及教学内容,果断删除无用、少用、重复、

过时的课程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开设综合化课程。学校先后开设综合化课程十多门。如在数控技术专业、模具专业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设《机械设计基础》综合课,取代了过去的《工程材料》、《公差》、《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四门课程,将原来400多学时的教学内容精选压缩为180学时;在工业电气化专业开设《电机与控制》综合课,取代了过去的《电机原理与拖动基础》、《工厂电气控制设备》等课程,将原来的320学时压缩为150学时;在工民建专业开设《建筑施工》综合课,取代了过去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企业管理》等课程,将原来的300学时压缩为140学时。开设综合化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知识面宽度影响不大,深度有所取舍,因而挤出了大量课时。这样在各专业挪出12~15周时间用于实践教学,为加强实训提供了时间保证,确保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为1:1的比例。

开设综合化课程必须解决教材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一是选用内容大致吻合的新教材;二是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三是采用原教材,由任课教师按新要求精选教学内容予以讲授。

三“活”——教学方式活和专业分流活

1.学习方式活。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灌输,新课程体系则注重能力培养,倡导自主教学方式学习。鄂东职院多年来在教师中大力推进启发式、学导式、发现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训课,都要求贯彻精讲多练原则。在理论课教学中,尽可能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2.专业分流活。传统课程体系强调学科本位,具有学科封闭、教学时空封闭、内容交叉重复的弊端,学生难以形成认识客观世界的完整意图。学生选择专业也是一锤定音,课程结构的“死”使学生意图根据市场和个人兴趣中途变换专业非常困难。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对学生的前途和心理形成负面影响。为此学校借鉴美国群集职业教育思想,构建了“专业分流式”课程体系,在大类专业中,第二学年或

第三学年分流出小专业。如电类专业,第一学年开设完全相同的课程,第二学年进行一级分流,从中分离出计算机应用专业,第三学年进行二级分流,再分离出电气、电子技术、家电三个专业。这样,大电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第二学年或第三学年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和个人兴趣及志向灵活地选择专业,因而学生学习兴趣浓,成才目标明确,教学效果好。

四、“实”——课程体系编排突出实用性,突出职业技能训练

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核心,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突出实验、实习和实训,使学生实训操作与上岗实现零距离接轨。

1.增加实训时间。鄂东职院绝大部分专业实训课与理论课学时比为1:1,而且在理论课教学中还尽可能多地安排实验、现场教学、课程设计等,所以实践教学时间远大于理论教学时间。

2.以职业技能形成规律为线索构筑课程体系。学校在课程的编排上彻底摈弃传统的工程型、技术干部型教学目标,打破了“以学科理论形成规律为主线,实训为课程服务”的传统模式,实行了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在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编排上,首先确定职业技能训练主线:制图测绘→钳工实习→机加工实习→计算机等级考试训练→电脑绘图员考证训练→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数控加工编程实习→生产岗位实习→毕业设计与制作。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围绕技能训练主线同步开设,打好认识能力、计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理论基础,确保学生概念明确,原理清楚,标准熟悉,计算准确,操作过硬。

3.将实训与技能考证相结合。在课程体系的编排中,实训项目与技能等级考证挂钩,同步进行,以技能等级考试结果取代实习成绩鉴定。如数控技术专业将车工及电工实习与初级车工考证、初级电工考证挂钩,将生产岗位实习与中级车工或中级电工考证挂钩,将毕业实践与数控机床上岗证挂钩。实训与技能鉴定挂钩,激发了学生参加实训的热情,提高了实训质量,确保了毕业生“一书多证”。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这是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物质条件和重要保障。因此,各职业院校要加大实训基地的投入,确保学生实践锻炼的场所和实训条件。近几年来,鄂东职院先后投入近3000万元,建起了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和计算机实训中心,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这既缓解了学生多与校内实训条件不足的矛盾,又充分发挥了企业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人才资源的优势。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技能,而且使职业教育更贴近了企业,贴近了岗位。

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使我院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新、综、活、实”的特色,确保了人才质量,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明显增强。近几年鄂东职院毕业就业率连年超过96%,荣获全国毕业生指导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 研报告 “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营商环境是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安排,其优劣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兴衰、生产要素的聚散、发展动力的强弱。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来优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说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知联会经济发展组组织部分委员赴**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经验做法 近年来,**市各地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关于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的有关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强化措施落实,有力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1.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一是大力实施简易注销登记,取消了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二是推进“互联网+”,全面实行电子化登记,通过“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工商登记越来越便利。目前,息县各乡镇、办事处已经全部开通了政务外网,15445项便民服务事项已经全部录入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三是全面落实“多证合一”改革,正式实施“三十五证合一”,同时在“多证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涉企证照事项,探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以“减证”

促“简政”,不断提高市场准入便利化程度。四是不断推动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工作长效化、制度化,落实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制度,信用约束机制逐步完善。五是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着力点,积极营造安全规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比如息县,截止**年度,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面完成。企业公示率100%,个体工商户公示率99.96%,农业合作社公示率100%,为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一是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都已对接省政务服务网站,并通过在线受理、线上审核等形式开展业务,为方便单位办事,线下办理渠道依然畅通。二是为提高办事效率,明确专职人员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 3.不断改善民生服务。一是通过推行不动产登记、税费征缴、房屋交易“一窗受理,并连办理”,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情况下,对梳理确定的不动产登记事项,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打造优质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从受理申请到办结“只上一张网、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二是在行登记服务大厅设立“雷锋岗”,实现每天有一人为人民群众做咨询、做引导。三是在审批中心大厅设置了服务台,由专人负责解答办事群众咨询和进行办件指引,还添置了叫号机和自助办件、查询一体机,并可自助免费扫描、复印,方便办事群众。 4.“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不断完善。一是推行审批服务集中办理,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政务服务事项如不动产登记、社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发展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按照“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以岗位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以“共建共管、互利双赢”为原则,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专业依托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破解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瓶颈,形成以“1个中心、4个模块、4个阶段”为特点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瞄准职业岗位,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组织实施教学,实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致性,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有机结合,学生与行业、岗位、社会“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一)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存在的“宽而不精、学而不专”的问题,我们瞄准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检验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兼顾医疗卫生大行业就业岗 位迁移,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建设实践,逐步形成以校企双赢为基础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确定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医学检验专业是面向医疗卫生技术行业的通用型、宽口径专业,具有专业涉及面广、毕业生就业面广的特点,但普适性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存在学习内容全面但不深入、学生学无专长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 性,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专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临床检验为核心职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改革实施情况的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新课程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众多的学者、专家、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校长与教师代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持续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产生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

全面深化改革调研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全面深化改革调研报告 篇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汇报 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为了全面反映全市上半年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经认真了解掌握各领域改革进度,现将深化改革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XX年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各县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委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委会精神,积极稳妥推进20XX年度各项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 环节取得初步成效。 (一)改革基础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6个专项小组和改革办,制定了《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 规则》、《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明确了领导小组、专项小

组、改革办的工作职责,建立了深化改革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2.分解落实重点改革任务。审议通过了《中共市委关于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党发?20XX?1号),明确了深化改革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推进步骤、重点任务。制定和印发了《贯彻实施责任分工方案》(党办发?20XX?41号),确定了6大块、23个方面、175项改革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协调单位、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各专项小组发 挥综合协调作用,指导和督促各牵头部门和配合单位,制定了本专项小组承担的改革工作方案。市改革办制定了《市20XX年度深化改革任务及推进计划表》,确定了71项重点改革任务。全市32个主要牵头单位制定了深化改革推进任务表,明确了重点改革事项计划,为扎实有效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 3.调查摸底重点改革进度。协调各部门报送了20XX年以来承担全国、自治区改革试点和全市性重大改革事项进展情况,收集了近三年来我市已经出台的改革规划、方案、政策、办法、制度等资料,为做好重点事项备案、评估重点改革实效、深入谋划重点领域改革提供了依据。 4.开展重点改革事项调研。各专项小组及相关部门围绕承担的重点改革任务,组织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成为国家教育的奇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职业专门人才,是中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弊端,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现实,不注重教师的课程开发核心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更不注重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地位和课程开发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

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推动与发展,大批量的境外企业进入国内,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机加工产业的传统的加工方式,已经逐步被数控技术应用的加工方式所取而代之,从大批量生产模式到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数控加工均已被广泛投入使用。为了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有深入良好的了解学习,为此进行课程调研。 二、调研目的 初步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行业技能的工行要求以及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现可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使学校的学生既有专业群知识、技能的共性,又有不同专业的个性发展。解决的问题如下: 1.数控行业现如今的发展趋势? 2.数控技术应用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哪些? 3.就业的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

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

课程体系改革总结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在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等共同参与下,以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为前提,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更新了课程容,优化课程结构,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课程体系,为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提供依据。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的弊端,建立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第一,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习得的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第二,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训,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 第三,解决职业教育课程中长期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第四,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在整体上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二、项目课程体系改革的要点

1.以项目结构的课程模式为主导。新的课程体系是以项目课程模式为主导,广泛吸取现有多种课程观之所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项目课程模式主要体现在:①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容的依据,努力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要来精减课程容。②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农业生产项目为载体重组课程容,重新整合课程容。 2.提高课程容的针对性。在改革旧课程体系、开发新课程体系时,我们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克服旧课程体系存在的容太多、程度偏深、旧落后、脱离实际的弊病。课程容紧扣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对应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定位在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所覆盖的就业岗位,如果树生产工、蔬菜生产工、花卉生产工、植物保护员、农资营销员、物业绿化管理员等岗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课程容能结合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各门项目课程及时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能力训练的围比以往有所拓宽。 3.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改革同步推进。把项目课程体系改革与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进行,项目课程以一个个真实的农业生产项目整合工作过程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工作任务完成的全过程,把以应用技术为主体的理论教学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的发展。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研究报告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研究报告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和明天。过去30多年,我们党和国家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同时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旧的问题解决后,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因而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下是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领域的研究。 一、深化经济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要正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不断把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行改革开放以来,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的经济增长依然主要依靠工业劳动,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以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仍然比较突出。此外,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所有这些都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19年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工作总结

20XX年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 发展工作总结 上半年,区政协认真贯彻区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和区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精神,按照“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要求,不断创新履职形式,以界别为纽带、以小组依拖,通过会议、视察、调研、座谈、提案办理等各种协商形式,进一步拓宽社会各界有序参与的渠道和平台,充分发挥政协组织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渠道作用,不断推进区政协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做到聚焦铁东改革、建言铁东改革、服务铁东改革,为XX全面深化改革贡献智慧和力量。 主要做法有四点: 一、注重会议协商 区政协上半年共召开1次全体会议、2次常委会议和10次主席会议。 一是八届四次会议期间,全体委员听取了“一府两院”工作报告、《XX区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XX区人民政府1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1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在进行充分的协商讨论后,提出28条有见地、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是围绕区委、区政府18年中心工作,上半年共召开2次常委会议,即八届十四次和十五次常委会议。其中,在八届十五次常委会议上,协商通过《政协XX 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会18年工作要点》、 《XX区政协18年专题调研活动实施方案》、协商确定八届四次会议重点提案。本次常委会议经反复协商,提出要继续强化区政协常委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常委的表率作用,增强履职实效,要强化学习提升认识,为XX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工作特点,区政协共召开10次主席会议,分别就区政协全年履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协商,对机关作风建设、各办工作职责、学习制度、委员培训制度、活动设计等作明确规定。其中,在八届第98次主席会议上,对机关“两学一做”活动进行了充分协商,提出要注重加强区政协机关党支部建设,支部活动要进行科学设计,扎实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机关党支部建设要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论证报告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 论证报告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课程调研报告4篇

课程调研报告4篇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戏头是有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定位于国家课程、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然而,通过本次对12所中小学调研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存在极大盲区和偏颇,实施现状令人堪忧,部分学校形同虚设、名存实亡,课程推进举步维艰。初中尤为突出,村小更加严峻。 公立学校尚且如此,民办教育可想而知。 一、主要问题 “难”,一是难度大,二是困难多。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题开发难,课程管理更难,最终是推进“难上难”,效果“零归零”。体现在: 一差认识:课程认识错位,导致定位不明,课程计划落实不力 国家课程计划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每周 3课时,课时安排遵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但我县目前实际是小学常1~2课时/周,初中0~1课时/周。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和教

师仍被以往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还未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或等同于学科课程。 1、课程内涵理解偏失 几乎所有学校至今搞不懂啥叫综合实践活动,弄不清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把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的四大指定领域截然分割,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上劳技课或信息技术课。更没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在于“无本”,亮点在于“开发”。 2、劳技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的课程,它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帮助学生选题展开的。它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强调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互为渗透,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而劳技课是一门学科课程,它主要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劳技课仅作为非课改年级,不能作为课改年级中一门独立课程。而绝大多数学校把劳技课作为课改年级的一门独立课程来上,并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 3、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信息技术课是市教委指定的课程,属地方课程,是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论是课改年级还是非课改年级都必须开设。但所有学校均将信息技术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同一化。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水平最优”的“四最”XX品牌,让群众和企业“最多跑一次”,是今年市委市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倒逼政府简政放权的重大决策部署。区政协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协商议政的重点,3月份,组织部分委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部门座谈会,企业座谈会,实地考察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市民中心,现场听取企业办事人员和群众意见建议等方式,对区编办、发改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国际五金城、钢领国际等相关部门和企业放管服改革推进情况进行了重点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区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牛鼻子”,加大放权力度,提高审批效能,让“放”的效果持续显现、“管”的制度不断健全、“服”的体系逐步完善。一是取消审批事项实现有效衔接。截至去年底,共承接下放取消审批事项13批次65项,其中已承接55项,衔接取消1项,上级暂未下放9项。今年以来,按照市编办要求,对省取消下放的70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衔接。其中衔接取消的18项;衔接下放的52项(涉及县区级衔接下放的有3项,我区已全部衔

接)。目前,仍有一批取消下放事项正在逐步推进当中。二是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按照推进政务服务“两集中、两到位”和“应进必进”相关要求,凡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许可事项,均已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三是深化审批流程再造。根据《河北省县级行政许可事项通用目录》和区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对2017年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再梳理,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精简申请要件。目前,压缩审批时限达80.4%,即办件数量达到所有审批事项的56%,行政审批事项实际提前率达到95%。四是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程。目前全区涉及行政审批的21个部门132项事项(行政许可事项100项、公共服务事项32项)全部纳入网上审批系统。其中76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延伸至10个乡镇(街道),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利企便民。五是建立了服务标准体系。实现了行政审批、办事程序、服务模式、评价体系标准化,建立了包括3大体系、20个子体系、共230项服务标准。二、我区放管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政务服务工作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与XX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改革实效与社会各方期盼还有差距。政务服务中心是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平台,但目前有些行政审批事项,名义上进了中心,实际是还有“两头办理”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功能作用的发挥。有的“一个窗口办结”、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成为国家教育的奇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职业专门人才,是中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弊端,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现实,不注重教师的课程开发核心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更不注重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地位和课程开发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推动与发展,大批量的境外企业进入国内,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机加工产业的传统的加工方式,已经逐步被数控技术应用的加工方式所取而代之,从大批量生产模式到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数控加工均已被广泛投入使用。为了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有深入良好的了解学习,为此进行课程调研。 二、调研目的 初步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行业技能的工行要求以及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现可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使学校的学生既有专业群知识、技能的共性,又有不同专业的个性发展。解决的问题如下: 1.数控行业现如今的发展趋势? 2.数控技术应用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哪些? 3.就业的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哪些要求? 4.数控应用专业的专业课设应如何设计? 三、调研方式 1.深入数控现场与企业经理、一线工人以及技术总监座谈; 2.深入数控现场与顶岗就业的学生进行座谈; 3.通过问卷调查对毕业以及顶岗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 1)数控岗位就业需求调研 用访谈形式对企业老板、人力资源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中职学生可以就业的数控岗位调研。 主要岗位是数控操作工,主要从事上下工件,放正,换刀以及开启程序等工作。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的定位主要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一线员工。对一线员工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操作维修设备的基本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调研 用企业专家座谈的形式进行,对中职学生就业的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得出表一结果。 表一: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附件3 青海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和青海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青大校研字〔2015〕25号)文件精神,为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宗旨与目标 第一条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服务需求、深化改革、立德树人,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努力建设与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目标一致的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第二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应具有鲜明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特点,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研究生知识结构,提升研究生的科学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研究和综合素质。 第三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目标: 1.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转变只重科研忽视课程的实际倾向,深化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以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为根本依据,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共同必修课、研究方向课课程内容为重点,根据学术型、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需求修订培养方案,设计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建成与我校的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

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任务相适应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较高水平的优质课程。 3.以课程建设工作为基点,统筹使用各类资金,改革、完善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把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纳入院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 4.健全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机制;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健全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指导审查制度和支持系统;扩大研究生课程选择范围,形成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考核方式,探索建立研究生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章建设内容 第四条研究生课程建设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1.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2.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 3.教学模式的改革; 4.教学案例库建设; 5.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6.教学方法的改革; 7.研究生教材和文献库建设; 8.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第五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同时也作为教学成果奖的培育项目,鼓励教师将立项课程经若干年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

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 调研报告 为了制订我校新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使指导方案能满足教育部和山东教育厅课程改革的要求,满足潍坊市企业对汽修人才的实际要求,符合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为此,我们开展了企业人才需求和要求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目的 使方案能真正符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内涵,具有时代感和先进性。以山东省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要求为基本依据,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分析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点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汽修企业的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2.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的职业岗位有哪些? 3. 就业的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哪些要求? 4.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程该如何设置? 二、调研方式 1、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企业经理、一线的维修工、技术总监座谈; 2、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座谈; 3、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 4、通过上网了解国家示范汽车汽车运用与维修中职院校的建设及调研资料。 表1 被调查的主要企业的基本情况 (1)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需求调研

用访谈形式对企业老板、人力资源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的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中职学生可以就业的汽修岗位的的调研。 主要岗位是汽车维修工,主要从事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次要工作岗位是汽车保险、服务顾问、客户服务、配件管理、其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的定位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一线员工。对一线员工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操作检测维修设备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2所示主要为汽修专业岗位,其中汽车钣喷工包括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机修工主要是汽车维修与保养;其他管理岗位包括汽车保险、服务顾问、配件管理、,其后面的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在这些岗位中,中职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汽车钣喷与汽车维修,同时,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修这个三个工种都有明确的分工,企业对人员的需求相对较高,工资也较高。而其他管理岗位就需要员工有足够的从业经验。 (2)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调研 通过网络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汽修一线人员所需要的专业方面知识的调研。调查问卷专门针对一线汽修员工而设计,列出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题目(见附件1),为了被调查人员方便填写,对每一题目列出了最多应用、较多应用、较少应用和基本不用的四个选项。 充分利用大量分布在潍坊大小汽修企业的我校多年来的毕业生的资源,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并给予如何填写的简单说明。下面是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的情况统计: 我们选择汽车钣喷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70份问卷,收回了64份。 选择机修工作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了50份问卷,收回了45份; 选择其他管理岗位,在一线员工中发放了30份问卷,收回了25份。 这些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在其各自岗位上工作了半年以上,有的已超过2年,我们总共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总共收回134份。 我们还对5家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车间主任、生产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进行了相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自评报告

根据考核要求,我镇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了认真梳理和自查,形成自评报告,自评得分为118分。 一、基本情况今年初,我镇按照市、县的统一要求及工作部署,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统揽全局的总抓手,纳入乡镇重要议事日程,在党政联席会上研究2次,就土地确权、科技示范园等工作进行调度30余次。 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了了**镇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具体责任领导、干部,总体按照分管口安排领导干部分工负责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对重点工作成立了工作组,按照工作反馈不定期调度,实行责任倒逼,促使了我镇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较满意的实效。 (一)加强领导,为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证。 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明确了目标任务,落实了责任要求,建立健全了全镇深化改革的框架体系。 (二)加强调度,力促各项改革落到实处。 推行改革工作常态化调度,实时全面了解深化改革的工作进展,及时解决改革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各项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坚持主要领导和各专项、专责小组领导亲自调度改革工作。 (三)精准施力,确保重点改革取得实效。 一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让每一个项目都要经过专家评审、竞争择优、事后评估、绩效考核;二是牢牢扭住镇情发展、实现全面小康

这一战略任务,围绕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设生态**;三是紧紧盯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精心组织推进“三单一网”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司法体制改革等;四是瞄准特色亮点,将改革的亮点及时的通过乡镇的公告栏进行宣传。 这些改革,突出了重点,对准了焦距,出台了政策,亮出了实招,打造了特色,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新突破。 二、主要成效我镇以夯实基础、做强产业、建美乡村、致富农民为目标,突出抓好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着力实施农村改革发展活力工程、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小康目标提速工程、现代农业推广工程,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提速升级,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改革放活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实施农村改革发展活力工程一是积极支持培育新型经济组织。 我镇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为前提,以推进土地流转为基础,通过放低门槛、大户示范、财政奖补、政策倾斜、部门帮扶等有效措施,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新型经济组织发展。 通过引导广大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业,培育壮大了新型农民队伍,以禽畜养殖、蔬菜、药材、井冈蜜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共培育专业合作社36家,家庭农场16家,种养大户12家。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近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贯彻和执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不断加强管理,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全校范围内推进课程改革。以改革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努力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树立“品牌”,提高“品位”,力求在“做优”的基础上,把学校“做大”、“做强”。将我校几年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培训,更新了观念建立了机构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 (1)加强校本培训,确保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校本培训是学校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为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首先,我们坚持每周业务学习的制度,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邀请有关专家为全体老师做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拓宽教师的视野。其次以

教科研活动为载体,通过开设示范研讨课,让教师切实感受课程改革带来的效果,增进对课程改革的感性认识。 (2)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教师技能的提高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狠抓学历达标活动。要求任课教师的学历必须是本科,学历不达标的责成参加进修。目前我校任课老师学历达标率95%,已达标的教师我们鼓励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 二是开展长短培训,到施工现场锻炼,狠抓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要求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现场、到公司广泛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了解本专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拿到较高的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 (3)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确保课改的有效运行。 面对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建立了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该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整个课改的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并明确由专业部具体组织实施。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除负责统筹、组织课改工作外,原则上每月集中一次,对在课改过程中的成效、存在问题、面临的困难进行总结、交流、研讨。领导小组对课改工作实行全程监控,并针对教师们在课改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对课改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运行。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依据、以能力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改革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从事中小型企业网络组建、维护和管理工作,网站开发、建设与维护工作,系统集成工作,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职业岗位群 1.培养规格 (1)政治思想方面 在企业访谈过程中,多数公司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网络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毕业生仅仅掌握已有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专业素质。 尽管企业招聘时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但素质与经验二者并不矛盾。招聘时考虑的是工作的关联性、有效性及成本最小化,而一旦进入工作角色后,注重的不仅是曾经做过什么,更是以后能做什么,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应对经常变化的客观情况。 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是一个大家都认为重要但实际上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易被察觉,也无法提供定量的分析和评价;而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则可能很大。不少管理者抱怨有些员工跳槽太频繁,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待遇,而不太考虑集体和社会利益。可见,价值观的问题已经排在专业技术问题前面了 (2)知识结构方面 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与管理;掌握当前行业中主流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组建及管理和维护的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掌握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维护、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 (3)职业能力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自检自查报告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自检自查报告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共**县委20xx 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沾办发(20xx)41号)精神,现将**信访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明确职责,健全机制,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证 一是成立了信访局局长刘建富担任县信访局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其余三位副局长为副组长,全体成员参加的**县信访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在信访局办公室。 二是以沾信字(20xx)3号文件下发了《**县信访局关于对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xx年工作要点任务细化分解方案》。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全力以赴推进改革。由信访局主要领导牵头,各位副局长加强跟踪问效,定期收集整理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推动问题解决,由办公室将各项深化改革落实情况汇总上报。 二、创新改革工作方法,扎实推进改革 (一)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充分整合全县维稳资源,发挥县、镇、村三级网络互动功能,加强矛盾纠纷大排查。把排查触角从县城延伸到村(社),从县属单位延

伸到企业、学校和家庭,切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做到底数清楚实情明了。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或不稳定因素,及时建立台帐,落实“四定一包”责任制,即定领导、定专人、定方案、定解决时限,包把不稳定因素稳控在当地。做到急事急办一批、在未解决之前稳定或缓解一批,扎实构建我县良好的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状态。 (二)进一步加大重点信访案件的化解力度。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尤其是中央和省、市交办的重点信访案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分析原因,按政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决不能推、拖、躲,决不能不作为,及时进行疏导化解。对群众合理合法的要求,尽力帮助解决,争取一步到位;一时解决不了的,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对不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予答复,仔细向群众宣传阐明政策,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在化解过程中,始终做到“四宜四不宜”。一是宜早不宜迟;二是宜管不宜推;三是宜导不宜激;四是宜散不宜聚。对大部分非正常上访案件,着眼于化解,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救助的手段,妥善化解信访积案;对一时化解不了的,继续做工作,耐心疏导教育,边化解边稳控。 (三)进一步加大源头治理力度。抓稳定就要抓苗头、堵源头。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高度重视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切实做好维稳信访案件的源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