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第 4 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条件电极电位的意义与应用。 2.了解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和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 了解选择指示终点的适当 方法。 3.掌握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的原理、有关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定及应用。 4.掌握化学计量点电位(对称电对参加反应)及滴定结果的计算。
重点内容概要
一、概述 1.可逆电对: (1)能迅速建立起氧化还原平衡; (2)其电势符合能斯特公式计算的理论电势 3+ 2+ I2/I 例:Fe /Fe 2.不可逆电对: (1)不能建立真正的平衡; (2)实际电势与理论电势相差较大 例:MnO4 /Mn , Cr2O7 /Cr
- 2+ 2- 3+
3.对称电对:氧化态与还原态的系数相同。例 Fe +e→ Fe ,MnO4-+8H++5e→Mn2++4H2O 4.不对称电对: 氧化态与还原态的系数不同。 2+2e→2I , 2O7 +14H +6e→2Cr +7H2O I Cr 二、氧化还原平衡与条件电位 1. 氧化还原反应: n2 Ox1 + n1 Re d 2 n1Ox2 + n2 Re d1 两电对的半反应及相应的 Nerst 方程:
- 2- + 3+
3+
2+
n2 Ox1 + n1 Re d 2 n1Ox2 + n2 Re d1
E1 = E1θ ′ +
0.059 cOx1 lg n1 cRe d1 0.059 cOx2 lg n2 cRe d2
Ox2 + n2 e = Re d 2
n1 n2 COx2 CRe d1 n2 n1 COx1 CRe d2
E2 = E2θ ′ +
K′ =
条件平衡常数
2. 条件平衡常数与条件电位的关系 当反应达平衡时,两电对的电势相等 E1=E2,则
E1θ ′ +
0.059 cOx1 0.059 cOx2 lg lg = E2θ ′ + n1 cRe d1 n2 cRe d2
1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c Re d1 整理得: lg K ′ = lg cOx1

n2
cOx2 cRe d 2

n1
( Eθ ′ Eθ ′ ) n n ( E1θ ′ E2θ ′ ) n 1 2 1 2 = = 0.059 0.059
将条件电势改为标准电势,即得氧化还原平衡常数与标准电势的关系
(E lg K =
θ
1
θ E2 ) n1 n2
0.059
(E =
θ
1
θ E2 ) n
0.059
三、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1. 反应物浓度:一般来说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的速率越快。 2. 温度:通常溶液的温度每增高 10°C,反应速率约增大 2-3 倍,如反应 2MnO4-+5C2O42-+16H+=2Mn2++10CO2+8H2O,溶液加热至 75-85°C 3.催化剂 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经常利用催化剂来改变反应速率;催化剂有正催化剂 和负催化剂,负催化剂又叫阻化剂。 (1)催化反应 2MnO4-+5C2O42-+16H+=2Mn2++10CO2+8H2O Mn 存在下认为 MnO4 与 C2O4 的反应过程经历如下几步
Mn(II)
2+

2-
Mn(VII)
Mn(VI) + Mn(III)
Mn(II)
Mn(IV)
Mn(II)
nC2O42-
Mn(III)
2+
Mn(II)+2n CO2
如果不加入 Mn ,利用 MnO4 与 C2O4 的反应生成的微量 Mn 作催化剂。反应也可以进行, 这种生成物本身就起催化作用的反应叫自动催化反应。 (2)诱导反应 2MnO4-+10Cl-+16H+→2Mn2++ 5Cl2 +8H2O MnO4-+5Fe2++8H+→Mn2++5Fe3++4H2O ――――受诱反应 ――――诱导反应
2+

2-
(1)由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促进了另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称为诱导反应。 上例中称为 Fe 诱导体,KMnO4 称为作用体,Cl 称为受诱体。 (2)如何消除诱导反应? 加入磷酸络合 Mn(Ⅲ), Mn(Ⅲ)/Mn(Ⅱ)电对的电势降低, 则 Mn(Ⅲ)基本上只与 Fe 反应, 不能氧化 Cl 了。因此在 HCl 介质中用 KMnO4 法测定 Fe ,常加入 MnSO4H3PO4H2SO4 混合溶
- 2+ 2+ 2+ -
液,防止副反应发生。 诱导反应与催化反应的不同: (1)在催化反应中,催化剂参加反应后恢复其原来的状态。 而在诱导反应中,诱导体参加反应后变成其它的物质。 (2)诱导反应消耗作用体给滴定分析带来误差,而催化反应不带来误差。 四、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1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常用指示剂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身指示剂
2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MnO4-(紫红色)+ 5Fe2+ + 8H+ = Mn2+(肉色,近无色)+ 5Fe3+ + H2O KMnO4 的浓度约为 2x10-6 mol/L 时就可以看到溶液呈粉红色, KMnO4 滴定无色或浅色的 还原剂溶液,不须外加指示剂。KMnO4 称为自身指示剂。 (2) .显色指示剂 I2+SO2+2H2O=2I-+SO42-+4H+ 可溶性淀粉与碘溶液反应,生成深蓝色的化合物,可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在室温下,用淀 -5 粉可检出 10 mol/L 的碘溶液。温度升高,灵敏度降低。 (3) 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指示剂这类指示剂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具有不同的颜色, . 在滴 定过程中,指示剂由氧化态变为还原态,或由还原态变为氧化态,根据颜色的突变来指示终 点 Cr2O72-(黄色)+ 6 Fe +14 H = 2Cr (绿色) + 6Fe
2+ + 3+ 3+
+7H2O
需外加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指示剂,如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紫红→无色。 指示剂变色的电势范围为: EIn ±
θ
0.059 0.059 θ′ ,或 EIn ± (考虑离子强度和副反应) n n
氧化还原指示剂的选择:指示剂的条件电势尽量与反应的化学计量点电势一致。 (4)常用的指示剂 二苯胺磺酸钠:
二苯胺磺酸钠(无色) 氧化→二苯联苯胺磺酸钠(无色) 二苯联苯胺磺酸紫(紫色) ←氧化还原→
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空白值: 产生原因:a.指示剂用量;b.滴定剂加入速度、被滴定剂浓度及滴定时间等因素有关 消除办法:用含量与分析试样相近的标准试样或标准溶液在同样条件下标定 K2Cr2O4 。 例如:用 K2Cr2O7 标准溶液滴定大约 0.1mol/L 的 Fe2+ 时,最好选用 0. 1mol/L 的 Fe2+标 准溶液标定 K2Cr2O7 标准溶液 1,10-邻二氮菲- Fe2+络合物:a.在 1mol/LH+存在下,条件电势为 0.6V,适合于强氧化剂作 滴定剂的反应。 b.强酸以及能与 1,10-邻二氮菲形成稳定络合物的金属离子(如 Co2+,Cu2+,Ni2+,Zn2+, Cd2+) ,会破坏 1,10-邻二氮菲- Fe2+络合物。 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在氧化还原滴定中, 随着滴定剂的加入, 被滴定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浓度逐渐改变, 电对的电势也随之改变。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是描述电对电势与滴定分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对于可逆氧化还原体系,可根据能斯特公式由理论计算得出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对于不可逆的氧化还原体系,滴定曲线通过实验方法测得,理论计算与实验值相差较大。 滴定曲线(以 0.1000mol/L Ce(SO4)2 溶液滴定 0.1000mol/L FeSO4 溶液为例) : a.滴定百分数为 50 处的电势就是还原剂(Fe2+)的条件电势;滴定百分数为 200 处的电势 就是氧化剂(Ce4+)的条件电势。 b.当两电对的条件电势相差越大,滴定突跃也越大。 c.Ce4+滴定 Fe2+的反应,两电对电子转移数为 1,化学计量点电位(1.06V)正好处于滴 定突跃(0.86-1.26)的中间。 d.化学计量点前后的曲线基本对称对于电子转移数不同的对称氧化还原反应:
3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Esp =
θ n1 E1θ ′ + n2 E2 ′ n1 + n2
滴定突跃范围为: E2 + 五、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θ′
3 × 0.059 3 × 0.059 → E1θ ′ n2 n1
(滴定误差小于 0.1%)
能用作滴定剂的还原剂不多,常用的仅有 Na2S2O3 和 FeSO4 等。氧化剂作为滴定剂的 氧化还原滴定,应用十分广泛,常用的有:KMnO4,K2Cr2O7,KBrO3,Ce(SO4)2 等。 1 高锰酸钾法 KMnO4 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间接法配制) (1)配制稳定 KMnO4 溶液的措施:加热至沸,放置 2-3 天,微孔玻璃漏斗过滤,贮存于棕 色试剂瓶中,并存放于暗处,以待标定。 (2)标定:Na2C2O4,As2O3,H2C2O4·2H2O 和纯铁丝等。其中以 Na2C2O4 较为常用 硫酸溶液中,2MnO4-+5 C2O42-+16H+=2Mn2++10CO2+8H2O 高锰酸钾法的滴定方式 a. 直接滴定法:还原性物质,如 Fe2+、As(III)、Sb(III)、H2O2、C2O42-、NO2b.返滴定法:不能直接滴定的氧化性物质,如 MnO2,在硫酸介质中,加入一定量过量的 Na2C2O4 标准溶液,作用完毕后,用 KMnO4 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 C2O42-。 c.间接滴定法:非氧化还原性物质,如 Ca2+,首先将沉淀为 CaC2O4,再用稀硫酸将所得沉 淀溶解,用 KMnO4 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的 C2O42该标定反应的影响因素(三度一点) : a.温度 70-85°C b.酸度 0.5-1 mol/L c. 滴定速度:开始滴定速度不宜太快。 d.滴定终点: 滴定时溶液中出现的粉红色如在 0.5-l min 内不褪色. f.催化剂:可于滴定前加入几滴 MnSO4 作为催化剂。 e.指示剂:KMnO4 自身可作为滴定时的指示剂,但使用浓度低至 0.002mol/L KMnO4 溶液作为 滴定剂时,应加入二苯胺磺酸钠或 1,10 一邻二氮菲-Fe(Ⅱ)等指示剂来确定终. 应用实例 (1)H2O2 的测定(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过氧化物)直接滴定 2+ (2)Ca 的测定(间接滴定) (3)软锰矿中 MnO2 的测定(PbO2) (返滴定法) (4)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返滴定法) 2 重铬酸钾法 优点: a. K2Cr2O7 容易提纯,在 140-250°C 干燥后,可以直接称量配制标准溶液 b. K2Cr2O7 标准溶液非常稳定,可以长期保存;c. K2Cr2O7 的氧化能力没有 KMnO4 强,在 1 - mol/LHCI 溶液中 E ′=1.00V,室温下不与 Cl 作用(E ′=1.36V)。受其他还原性物质的干扰 也较 KMnO4 法少。 指示剂:二苯胺磺酸钠。 + 应用实例: (1)主要用于测定 Fe2+,是铁矿石中全铁量测定的标准方法。 (2)UO02 的 测定(3)COD 的测定 3.碘量法 基本反应:I3 + 2e = 3I 反应在中性或弱酸性中进行。 直接碘量法
- -
E =0.545V
4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钢铁中硫的测定:I2+SO2+2H2O=2I +SO4 +4H ,测定 As2O3,Sb(Ⅲ),Sn(Ⅱ)等。 间接碘量法 K2Cr2O7 在酸性溶液中,与过量的 KI 作用析出 I2,其反应为: Cr2O72 +6I +14H+=2 Cr 3++3I2+7H2O 再用 Na2S2O3 标准溶液滴定:I2+2S2O32-=2I-+S4O62- 间接碘量法可用于测定 Cu2+,CrO42-,Cr2O72-,IO3-,BrO3-,AsO43-,SbO43-,CiO ,NO2-,H2O2 等。 注意: (1)溶液酸度必须控制在中性或弱酸性中 - (2)防止 I2 的挥发和空气中的 O2 氧化 I 。Na2S2O3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配制 Na2S2O3 溶液需用新煮沸(除去 CO2 和杀死细菌)的水; (2)于冷的新煮沸水中加入 Na2CO3 使溶液呈弱碱性,抑制细菌生长; (3)最好是使用前标定; (4)常采用 K2Cr2O7 、KIO3 间接标定 Na2S2O3 溶液 碘量法的主要误差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溶液的遇酸分解; (2)碘标准溶液的挥发 和被滴定碘的挥发; (3)空气对 KI 的氧化作用: (4)滴定条件的不适当。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根据价态变化或电子的得失,找出化学计量关系进行计算。
- -

2-
+
面向问题学习
1.条件电位和标准电位有什么不同?影响电位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答:标准电极电位 E′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通常为 25℃)半反应中各物质都处于 标准状态,即离子、分子的浓度(严格讲应该是活度)都是 1mol/l(或其比值为 1) (如反 5 应中有气体物质,则其分压等于 1.013×10 Pa,固体物质的活度为 1)时相对于标准氢电极 的电极电位。 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E0f)是当半反应中氧化型和还原型的浓度都为 1 或浓度比为,并 且溶液中其它组分的浓度都已确知时, 该电对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电位 (且校正了各种外界因 素影响后的实际电极电位,它在条件不变时为一常数) 。由上可知,显然条件电位是考虑了 外界的各种影响,进行了校正。而标准电极电位则没有校正外界的各种外界的各种因素。 影响条件电位的外界因素有以下 3 个方面; (1) 配位效应; (2) 沉淀效应; (3) 酸浓度。 2.是否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就能应用于氧化还原中?为什么? 答:一般讲,两电对的标准电位大于 0.4V(K>106) ,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于 滴定分析。 实际上,当外界条件(例如介质浓度变化、酸度等)改变时,电对的标准电位是要改变 的,因此,只要能创造一个适当的外界条件,使两电对的电极电位超过 0.4V ,那么这样的 氧化还原反应也能应用于滴定分析。 但是并不是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应用于氧化 还原滴定中。因为有的反应 K 虽然很大,但反应速度太慢,亦不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 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物的浓度;2)温度;3) 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
5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4.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有哪几类?这些方法的基本反应是什么? 答:1)高锰酸钾法.2MnO4+5H2O2+6H+==2Mn2++5O2↑+8H2O. MnO2+H2C2O4+2H+==Mn2++2CO2+2H2O 2) 重铬酸甲法. Cr2O72-+14H++Fe2+===2Cr3++Fe3++7H2O CH3OH+Cr2O72-+8H+===CO2↑+2Cr3++6H2O 3)碘量法 3I2+6HO-===IO3-+3H2O, 2S2O32-+I2===2I-+2H2O Cr2O72-+6I-+14H+===3I2+3Cr3++7H2O 5.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条件: (1)反应平衡常数必须大于 106,即△E>0.4V。 (2)反应迅速,且没有副反应发生,反应要完全,且有一定的计量关系。 (3) 参加反应的物质必须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或能与还原剂或氧化剂生成沉淀的物质。 (4)应有适当的指示剂确定终点。 6.化学计量点在滴定曲线上的位置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电子转移数有什么关系? 答: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中突跃范围的长短和氧化剂与还原剂两电对的条件电位 (或标准 电位)相差的大小有关。电位差△E 较大,突跃较长,一般讲,两个电对的条件电位或标准 电位之差大于 0.20V 时,突跃范围才明显,才有可能进行滴定,△E 值大于 0.40V 时,可选 用氧化还原指示剂(当然也可以用电位法)指示滴定终点。 当氧化剂和还原剂两个半电池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相等,即 n1=n2 时,则化学计量点 的位置恰好在滴定突跃的中(间)点。如果 n1≠n2,则化学计量点的位置偏向电子转移数较 多(即 n 值较大)的电对一方;n1 和 n2 相差越大,化学计量点偏向越多。 7.试比较酸碱滴定、络合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的滴定曲线,说明它们共性和特性。 答: 酸碱滴定、配位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的滴定曲线共性是: (1)在滴定剂不足 0.1%和过量 0.1%时,三种滴定曲线均能形成突跃; (2)均是利用滴定曲线的突跃,提供选择指示剂的依据。其特性是:酸碱滴定曲线是溶液 的 pH 值为纵坐标,配位滴定的滴定曲线以 pM 为纵坐标,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是以 E 值为 纵坐标,其横坐标均是加入的标准溶液。 8.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分为几类?各自如何指示滴定终点? 答:氧化还原滴定中指示剂分为三类: (1)氧化还原指示剂。是一类本身具有氧化还原性质的有机试剂,其氧化型与还原型具有 不同的颜色。 进行氧化还原滴定时, 在化学计量点附近, 指示剂或者由氧化型转变为还原型, 或者由还原型转变为氧化型,从而引起溶液颜色突变,指示终点。 (2)自身指示剂。 利用滴定剂或被滴定液本身的颜色变化来指示终点。 (3)专属指示剂。 其本身并无氧化还原性质,但它能与滴定体系中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结合 而显示出与其本身不同的颜色。 9.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选择与酸碱指示剂有何异同? 答:氧化还原滴定所用的指示剂分为两个类型:氧化还原指示剂和其他指示剂。后者的变色 原理和选择与酸碱指示剂无有任何异同点。 而前者——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选择与
6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酸碱指示剂的异同点如下: ①酸碱指示剂的变色主要与溶液的酸度(pH 值)有关;而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变色主要 是决定于其氧化型和还原型(两型的颜色不同)的颜色。 ②酸碱指示剂变色和氧化还原指示剂变色 均有变色点;两者均有变色范围。 ③酸碱指示剂和氧化还原指示剂的选择均与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有关。 酸碱指示剂是范 围,而氧化还原指示剂则是电位范围。其颜色强度的变化均是从 10 变到 0.1 的关系。 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除与溶液的值有关外, 而指示剂本身也有结构变化; 氧化还原指示 剂则只与电位有关。 10. 在进行氧化还原滴定之前,为什么要进行预氧化或预还原的处理?预处理时对所用的预 氧化剂或还原剂有哪些要求? 答:在进行氧化还原滴定之前,为了能成功的完成氧化还原滴定,时常需要将被测定的 组分处理成能与滴定剂迅速、 完全并按照一定计量关系起反应的状态, 或者处理成高价后用 还原剂进行滴定, 或者处理成低价后用氧化剂滴定。 滴定前使被测组分转变为一定价态的步 骤称为滴定前的预处理。预处理时对所用的氧化剂或还原剂有以下几点要求: (1)反应进行完全而且速度要快; (2)反应应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3)过量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应易于除去; 11.碘量法的主要误差来源有哪些?为什么碘量法不适宜在高酸度或高碱度介质中进行? 答;碘量法的主要误差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溶液的遇酸分解; (2)碘标准溶液的挥发和被滴定碘的挥发; (3)空气对 KI 的氧化作用: (4)滴定条件的不适当。 由于碘量法使用的标准溶液和它们间的反应必须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进行。 因为在碱性溶 液中,将会发生副反应:S2O32-+4I2+10OH =2SO42-+8I-+5H2O 而且在碱性溶液中还会发生歧化反应:3I2+6OH-=IO3-+5I-+3H2O 如果在强碱性溶液中,溶液 会发生分解: 2O32-+2H+=SO2↑+S↓+H2O 同时, S 在酸性溶液中也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 2 4I +4H +O =2I2+2H2O 基于以上原因,所以碘量法不适宜在高酸度或高碱度介质进行。 12. 比较用 KMnO4’K2Cr2O7 和 Ce(SO4)2 作滴定剂的优缺点。 作滴定剂的优缺点见下表 KMnO4 优点 酸性条件下氧化性强, 可 以直接或间接滴定许多 有机物和无机物, 应用广 泛, 且可作为自身指示剂 K2Cr2O7 易提纯且稳定, 可直接配 制,可长期保存和使用, 在 HCl 中 可 直 接 滴 定 Fe2+ Ce(SO4)2 易提纯,可直接配制,稳 定可长期放置,可在 HCl 用 Ce2+滴定 Fe2+而不受影 响,反应简单,副反应少。
-
7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缺点
其中常含有少量杂质, 其 易与水和是空气等还原 性物质反应, 标准溶液不 稳定, 标定后不易长期使 用, 不能用还原剂直接滴 定来测 MnO4-
本身显橙色, 指示灵敏度 差, 且还原后显绿色掩盖 橙色, 不能作为自身指示 剂
价钱昂贵
13.设计一个分别测定混合溶液中 AsO33-和 AsO43-的分析方案 (原理、 简单步骤和计算公式) 。 33答:分别测定 AsO3 和 AsO4 碘量法分析方案如下: (1)于 AsO43-﹑AsO33-的混合溶液中,在酸性条件下,加过量 KI,此时 AsO43-与 I-反应: AsO43- +2I-+2H+=AsO33+-I2+H2O 析出的 I2 用 Na2S2O3 标准溶液滴定:I2+2S2O32-=2I-+S4O62由 Na2S2O3 溶液的浓度(C Na2S2O3)和用去的体积(V Na2S2O3)即可求得 AsO43-的含量。 另外,在取一定量的 AsO43-和 AsO33-混合溶液,加 NaHCO3,在 pH=8.0 的条件下,用 I2 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的 AsO33-: AsO33-+I2+2HCO3-=====AsO43-+2I-+2CO2↑+H2O (PH=8.0) 根据 I2 溶液的浓度(CI2)和消耗的体积(VI2)即可求 AsO33-的量。 (2)测定步骤 ①AsO43-的测定 移取混合试液 25.00ml 于锥形瓶中,加酸和过量 KI,析出的 I2,用 Na2S2O3 标准溶液滴 定,快到终点时加入淀粉指示剂,继续 Na2S2O3 用滴定,终点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由下 式计算 AsO43-的含量(以 g/ml 表示) : AsO43-=
C Na2 S 2O3 × V N a 2 S 2O3 ×
1 1 × × M AsO 3 4 100 2 25.00
②AsO33-的测定 量取 AsO33-和 AsO43-混合溶液 25.00ml,若试液为碱性,可取酸调至微酸性后,加一定 量 NaHCO3,用 I2 标准溶液滴定 AsO33-,用淀粉作指示剂,终点时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然 后由下式计算 AsO33-的含量(以 g/ml 表示) : AsO33-=
C I 2 × V I 2× ×
1 M AsO 3 3 100 25.00
14.在 Cl-、Br-和 I-三种离子的混合物溶液中,欲将 I-氧化为 I2,而又不使 Br-和 Cl-氧化在常 用的氧化剂 Fe2(SO4)3 和 KMnO4 中应选择哪一种? 答:选用 Fe2(SO4)3 氧化剂即能满足上述要求,因为: E0 MnO4-/Mn2+=1.51V E0Fe3+/Fe2+=0.771V E0Cl2/2Cl-=1.395V E0Br2/Br-=1.087V 0 E I2/I-=0.621V 又标准电极电位可知:E0Fe3+/Fe2+的电位低于 E0Cl2/2Cl 而 E0Br2/Br-高于 E0I2/I-故只能将氧化为 I2, 而不能将 Cl-和 Br-氧化。如果选用 KMnO4 时则能将其氧化。 15.怎样提高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速度?
8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答:提高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可采取以下办法:1、提高反应物浓度 2、提高反应温度 3、加入催化剂或诱导剂 16.高锰酸钾溶液作滴定剂时,为什么一般在强酸性条件下进行? 答:高锰酸钾在强酸性条件下被还原成 Mn2+,表现为强氧化剂性质,常利用高锰酸钾的强 氧化性,作为滴定剂,进行氧化还原滴定。 17.高锰酸钾标准溶液为什么不能直接配制,而需标定? 答:高锰酸钾试剂中常含有少量的 MnO2 和痕量 Cl-、SO32-或 NO-2 等,而且蒸馏水也常含有 还原性物质,它们与 MnO-4 反应而折出 MnO 2 沉淀,故不能用 KMnO 4 试剂直接配制标准 溶液。只能配好溶液后标定。 18.什么叫高锰酸钾指数?如何测定高锰酸钾指数? 答:高锰酸钾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量,以氧 的 mg/l 表示。 高锰酸钾指数测定时,水样在酸性条件下,加入过量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在沸水溶中加 热反应一定时间, 然后加入过量的草酸钠标准溶液还原剩余的高锰酸钾, 最后再用高锰酸钾 标准溶液回滴剩余草酸钠,滴定至粉红色一分钟内不消失为终点。 19.什么叫化学需氧量,怎样测定? 答:化学需氧量是一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综合指标,是在一定条件下,水中能被重铬酸钾氧化 的有机物的总量。 水样在强酸性条件下,过量的 K2Cr2O7 标准物质与有机物等还源性物质反应后,用试亚铁灵 做指示剂,用亚铁离子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呈红色为终点,做空白试验校正误差。 20.推导 COD 计算公式,说明为什么不必知道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的浓度即可计算 COD 值? 答:COD 测定中,水样的蒸馏水都加入同一浓度、同一体积下重铬酸钾溶液,所以
C1
6
2 C r 2O7
Vc Vc
2 r 2 o7
= C 1 V水 + C Fe 2+ VFe 2+ 水
4 C
C1
6
2 C r 2 O7
2 r 2 o7
= C Fe 2+ VFe 2+空白
二式相减: C 1 V水 + C Fe 2+ VFe 2+ 水 = C Fe 2+ VFe 2+空白
4 C
C 1 V水 = C Fe 2+ VFe 2+空白 VFe 2+水
(V 最后计算式 COD(mgoL O )=
-1 2
4
C
(
)
Fe 2+ 空白
VFe 2+ 水 × C Fe 2+ × 8 × 10 3 V水
)
显然从上式可知,并不需要知道重铬酸钾的准确浓度。 21. 测定 COD 时,为什么必须保证加热回流后的溶液是橙色?如已成为绿色该怎么办? 答:COD 测定时,是加入过量重铬酸钾与水中有机物反应,过量的标志是反应后的溶液仍呈 重铬酸钾的橙红色,如果溶液呈绿色表明水样中加入的重铬酸钾已作用完,说明水样 COD
9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的数值很高,可以用不含还原性的蒸馏水进行稀释,取稀释水样做实验,最后结果再乘以稀 释倍数即可。 22. 什么叫生化需氧量,它的数值大小,反映了什么? 答:生化需氧量是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消 耗的溶解氧的量。 生化需氧量反映了水中能够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有机物含量。是比较重要的有机 物污染综合指标。 23. 在测定 BOD5 时,什么样的水样必须稀释?用什么稀释? 答:当水样 BOD 较大时,表明其生化需氧量超过水中所含溶解氧的含量。则在培养时必须 用饱和溶解氧的稀释水进行稀释, 保证有足够的溶解氧满足好氧菌分解有机物所需的氧。 稀 释水:是含一定养份和饱和溶解氧的水。 24. 讨论 OC,COD 和 BOD5 所代表的意义及数值的相对大小。 答:高锰酸钾指数(OC) 、COD 分别表示水中能被高锰酸钾,重铬酸钾氧化的有机物的含量 情况;BOD5 反映水中能被微生物生物好氧分解的有机物含量情况,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水中 有机物污染情况。通常同一水样测定结果为 COD>BOD5>OC。 25.酸碱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的主要区别。 答:酸碱滴定法:以质子传递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法。滴定剂为强酸或碱。指示剂为有机 弱酸或弱碱。滴定过程中溶液的 pH 值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滴定法:1.以电子传递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法。2.滴定剂为强氧化剂或还原剂。 3.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和惰性指示剂。 4.滴定过程中溶液的氧化还原电对电位值发生变化。 26、写出四种常用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包括反应方程式、介质条件、指示剂) 。 答: (1)高锰酸钾法
(2)重铬酸钾法
(3)碘量法
(4)铈量法
10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分析化学课程组
面向课题实验
1.测定钢铁中 Fe、Mn 的百分含量。 2.福尔马林中甲醛含量的测定(氧化法-酸碱滴定(返滴定法) ) 3.用碘法量测定钢铁中硫的百分含量。 4. 补血糖丸中硫酸亚铁盐含量的测定。
11

大连海事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连海事大学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生物信息学辅修专业学分数 4 学时数72 考核方式考试 执笔者杭晓明编写日期2005.12.1 教研室主任签字主管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和了解的一门基础和前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将为生命学科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 1. 描述生物体内的主要物质的组成、生物学功能,物质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的规律。 2. 解释生物体内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及调控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包括生物大分子结构与机能的关系。 3. 学会初步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论述或解释一些基本的生命现象和问题。 4.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一门主要运用化学的原理、技术和方法,同时结合其它学科的原理与技术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阐述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生物大分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结构、性质及其在生命活动(如生长、生殖、代谢、运动等)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作为生命学科必不可少核心,近年来,生物化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成为生命学科中最先进的领域之一,正向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学科领域渗透。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和了解的一门基础和前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将为生命学科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生化的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课程体系;学习方法。 生物有机体: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分子间相互作用;细胞及细胞器;生物膜。 生物大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维生素& 激素。 生物体代谢:糖代谢;氧化磷酸化;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尿素循环;核苷酸代谢,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糖-脂;糖-蛋白;脂-蛋白;核酸与其他)。 遗传信息传递DNA—RNA—蛋白质:DNA复制;RNA生物合成;蛋白质生物合成。 生化过程的相互作用与调控:调节(酶水平;激素水平;神经系统)。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近30年来,生命科学发展惊人,而 21 世纪被认定为是一个生命科学腾飞的世纪,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和核心,生物化学的发展更加引人瞩目。现代生物化学的内容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深、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生命科学已经渗透到医药科学的各个分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与传统医学课程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冠以“分子”二字的新型学科:如分子解剖学、分子生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免疫学、分子诊断学等等,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头学科”,足见生命科学已经与医药科学融为一体,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成为医药科学各分支的“共同语言”。 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介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某些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化学进展,理论教学内容分成四个知识模块,模块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章核酸,第四章维生素,第五章酶;模块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包括第六章生物氧化,第七章糖代谢,第八章脂肪代谢,第九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第十章核苷酸代谢;模块三:分子生物学基础包括第十一章 DNA 生物合成,第十二章 RNA生物合成,第十三章蛋白质生物

合成,第十四章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第十五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其应用模块四:专题篇包括第十六章细胞信号转导,第十七章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第十八章酸碱平衡,第十九章肝的生物化学。这四个知识模块中,模块一是基础,模块二是传统生物化学教学的重点和核心,近些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模块三已成专科生物化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模块四是一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专题内容的讲述。实验教学内容:总体设计了14个实验,不同的专业,由于教学侧重不同开设的实验项目也有所区别,比如临床医学专业强调代谢与疾病的联系,故除了开设基本的生化实验,主要开设与临床检验有关的血糖测定、转氨酶的测定以及较综合的调节的实验;再如护理学专业,注重营养学的内容,开设了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而药学专业要掌握更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为后期专业课做基础,所以相对开设更多的利用传统生化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实验,如各种类型电泳、层析技术,为了让同学了解更多更新但由于条件不能开设的实验技术,我们选了一些综合性比较强,技术比较实用的项目录象,比如PCR技术、基因工程技术。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很多概念、理论抽象难懂,图、表及反应式多。结合专科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薄弱的特点,抓住“生命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变化”主线索,遵循循序渐

生物化学综述

合肥学院 2012届生物化学综述 题目糖代谢综述 姓名:余同节 专业:生物工程 班级: 12级生物工程(1)班 学号: 1202011036 指导教师:肖厚荣

2013 年 10 月 22 日 高血压合并与糖代谢 摘要:高血压常合并有糖代谢异常,有关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在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中对心血管系统特别是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和内在相关联系国内外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目前这也是该领域研究讨论的重点和热点。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就糖代谢异常对高血压左心室重构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左心室重构 高血压和糖尿病目前已成为我国面临急需解决和防治的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两大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都居高不下,并且患病者的知晓率、控制率低,每年消耗巨大的财力和卫生医疗资源,因此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研究和防治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1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血压和糖尿病呈显著增高趋势。我国先后进行过四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根据最近一次既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18.8%,估计目前我国最少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1]。而糖尿病最近几年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7 年全国14 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 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2],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上述发病率情况正呈一个快速增高的趋势。短期内我国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可能有多种原因,但两病增高的可能公共原因是:1.城市化:

生物化学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应在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之后开设,同时又是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专业基础课。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以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科学,是化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兴学科,是生命科学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都在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深层 次的问题。因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包括基础生物学、医学和农学等在内的整个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同时,又是整个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前沿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1. 使学生对构成生物体的各类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代谢、基因表达及调控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概念有全面、系统的认识,牢固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有关的基本原理,并为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2. 使学生学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科研方法,能胜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 学生应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技能,并具备从事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有关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初步能力。 2. 学生对后续课程中有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有较深入的认识。 3. 学生应能胜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工作。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生物化学》作为陕西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已由50多年的历史,随着学科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师资队伍不断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生物化学》理论课在1981年以前为54学时,1981-1992年为72学时,1992年以后为90学时。1996年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同时承担国家基础科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的建设任务,生物科学(基地)专业的理论课《生物化学》为126学时,《分子生物学》为54学时,1998年为加强素质教育课和选修课,调整压缩必修课,考虑到《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属于同一个二级学科,所以将生物科学(基地)专业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合并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44学时),同时,在选修课《现代生物技术》中强化了分子生物学相关内容的教学。2001年生物技术专业开始招生,该专业除开设必修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44学时)和《现代生物技术》外,《蛋白质工程与酶工程》等课程也由本教研室承担。 生物科学(教育)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课在1981年以前为32学时,1981-1992年为54学时,1992年以后为72学时。1998年以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生物科学(教育)专业为72学时,生物科学(基地)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为108学时。实验技术课按照实验技术自身的体系系统讲授有关的理论,按技术类别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穿插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实验技术录像带和多媒体课件,也使用了一些通过网络或与兄弟院校交流获取的多媒体课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007年,随着学校2+2培养模式的推行,考虑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发展快,知识容量大,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生物科学(教育)专业、生物科学(基地)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均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成两门课开设,《生物化学》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72学时,以王镜岩等主编的《生物化学》上下册为教材,讲授上册和下册的物质代谢部分,《分子生物学》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72学时,以杨建雄主编的《分子生物学》(2009年出版)为教材,要求任课教师和学生广泛参考各种中英文参考书,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的新进展。

(完整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20005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52学时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使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探讨并阐明生命现象,即生命的化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体内物质的代谢变化及调控;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其它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功能,在生命活动中的代谢变化及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生物体内糖、脂类及蛋白质等物质的主要代谢变化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3.掌握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掌握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主要过程及规律。 【能力目标】 1.掌握生物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2.具有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能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 3.掌握重要的临床生化指标,了解生物化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4.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及护理操作技能。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 学时数:62 其中:实验学时:10 课外学时: 学分数:3.5分 适用专业:临床护理学 执笔者:郭冬招 编写日期:2006年11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的任务主要是介绍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某些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化学进展,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对认识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止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当今生物化学越来越多的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它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理解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了解物质代谢异常与临床疾病的关系。通过实验课熟悉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及生化检验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等。 为了完成和达到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内容宜以物质代谢为主线,加强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牢固和熟练地掌握和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掌握生物化学的定义 2.熟悉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理解新陈代谢的特点与其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3.了解生化与各基础学科的关系,生化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二)蛋白质的化学 1. 掌握组成蛋白质20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掌握肽键和肽的概念。 2. 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及亚基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稳定蛋白质各级结构中的非共价键和共价键。 3. 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 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实际应用: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胶体性质、变性与沉淀。 5.了解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和蛋白质的分类。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301100350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英文名称:Bio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64 学分:4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16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适用层次:本科 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国际交流) 先修课程: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承担院部:基础医学院;学科组: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基础课,是生命科学的前沿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较系统和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思维,为学习后续的药学、中药学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开展中医药学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由浅入深地介绍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联系生物化学国内外科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成果在药学、中药学的应用;注意各章节知识衔接协调、避免与其它课程知识重复或者脱节。 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设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条件,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遗传信息传递转接三篇章的内容;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现代科学的生命思维和一定的创新思维。重点章节是教材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一前言 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是以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结合抗原的血清糖蛋白,是血清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庞大的多样性。1968年命名为Imunog lobulin,简称Ig,人类有五种化学上和物理上不同类别的抗体,分别为IgG,IgA,IgM,IgD,IgE。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及外分泌液中。免疫球蛋白在动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免疫和生理调节作用,是动物体内免疫系统最为关键的组成物质之一。

二本论 2.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1.1 抗体单位 所有的抗体都有相同的基本的4条多肽链单位:两条轻链(L链)和两条重链(H链)。一条通过二硫键二硫键和非共价相互作用与一条重链结合。同样地,两条重链通过通过共价二硫键以及通过非共价键的亲水的和疏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每种免疫球蛋白的L链都含有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V区包含抗原结合部位而C区决定抗原的命运。 2.1.2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个抗体结合部位与一个抗原决定簇结合的牢固性。结合常数越高,抗体自抗原分离可能越小。显然,当抗原是一个毒素或病毒,并且必须通过与抗体快速和牢固的结合来中和时,抗体群体的亲和力是关键的。在抗原注入后不久形成的抗体通常对该抗原具有较低亲和力,而后来产生的抗体则有显著的亲和力。 2.1.3 抗体效价和亲合力 一个抗体的效价是它能与之反应的抗原决定簇的最大数量,当对一个抗原有两个或更多的结合部位时,能显著地增加抗体对细菌或病毒上的抗原结合的牢固性。这种结合效应就是亲合力,是多决定簇抗原和针对它产生的抗体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 2.2抗体类别 免疫球蛋白(Ig)是参与人体体液免疫的生力军,通常有IgG、IgM、IgA、IgD、IgE等五类[1]此外,根据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同一种Ig又可分为若干亚类。不同的抗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并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机体为了抗御这些抗原,不同类型的抗体有分工。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非常复杂,除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由于恒定区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或亚类免疫球蛋白外,重链和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组成多样化是决定抗体多样性的重要因素[2]。 2.3免疫生理功能 科学研究证明,免疫球蛋白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具有抑制作用。如志贺痢疾菌,弗氏痢疾菌-1,弗氏痢疾茵-6,尔内氏痢疾菌,沙门氏菌,埃希氏大肠杆菌,脆壁类菌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葡萄菌,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链球菌溶血素,葡萄球菌溶血素,脑病毒,流感病毒等[3]。 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存在着全部Ig的合成信息,由遗传控制基因编码产生各种Ig,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4]。每种免疫球蛋白还具有各自所特有的基本特性与免疫功能。 IgG类免疫球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对血液带有的大多数传染性介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并且是唯一一种通过胎盘对发育中的胎儿从而对初生婴儿提供被动体液免疫的抗体。有四种不同的IgG亚类,各亚类的重链顺序上略有不同,功能活性上有相应的差异。 IgA主要存在外分泌物中,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局部抗菌,抗病毒。是防御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范文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所属系部:基础医学部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和护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45 第一部分课程定位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是医护类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专业护理课程、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止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本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包括蛋白质、维生素、核酸、酶);物质代谢及其调控(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基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其应用等生命科学内容,使医学学生为深入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二、课程理念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较强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的优势,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应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保持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生物化学课程考核试卷2020(A)答案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基础生物化学》课程试题【A】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特别提醒: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考核纪律,违规者将受到严肃处理。 一、名词解释(共10题,2分/题,共20分) 1、信号转导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与信息分子结合, ,受体经构象转变然后启动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的过程。 2、分子杂交使单链DNA或 RNA分子与具有互补碱基的另一DNA或RNA 片断结合成双链的技术。 3、反转录是以RNA为模板,通过反转录酶,合成DNA的过程。 4、蛋白质等电点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5、同工酶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6、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7、解偶联剂一种使电子传递与ADP磷酸化之间的紧密偶联关系解除的化合物。 8、转氨作用转氨酶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氨基转移的一类反应。 9、酶的比活力是指每毫克酶蛋白所具有的活力单位数。有时也用每克酶制剂或每毫升酶制剂所含的活力单位数来表示。 10、中心法则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包含DNA复制过程以及反转录和RNA的复制。

二、填空题(共10空,每空0.5分,共5分) (1)真核生物mRNA的5'末端有_帽子_结构,其3'末端有polyA 结构。 (2)同一种酶可有几个底物,其中Km小的说明酶和底物之间_亲和力大,Km大者,说明酶和底物之间亲和力小。 (3)线粒体内重要的呼吸链有二条,它们是_NADH呼吸链和FADH呼吸链。 (4)在体内DNA的双链中只有一条链可以转录生成RNA,此链称为_模版链_。另一条链无转录功能,称为_有意义链。 (5)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肽链的生长方向从_N_端到__C_端。 三、单选题(将答案填入对应表格内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C D A D C C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D B E A A A A E (1)蛋白质含氮量平均约为() A.20% B.5% C.8% D.16% E.23% (2)有一混合蛋白质溶液,各种蛋白质的pI分别为4.6,5.0,5.3,6.7,7.3,电泳时欲使其中四种泳向正极,缓冲液的pH应是多少() A.4.0 B.5.0 C.6.0 D.7.0 (3)蛋白质变性主要是由于() A.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 B.蛋白质亚基的解聚 C.蛋白质空间构象的破坏 D.辅基的脱落 E.蛋白质发生降解 (4)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 A.碱基不同,核糖相同 B.碱基不同,核糖不同 C.碱基相同,核糖不同 D.核糖不同,部分碱基不同 E.完全不同 (5)下列是几种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比例,哪一种DNA的Tm值最高() A.A+T=15% B.G+C=25% C.G+C=40% D.A+T=80% E.G+C=35%

生物化学教学与素质培养分析

生物化学教学与素质培养分析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要我学;我要学;素质培养 教育的根本标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前沿,是现代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共同语言,也是高等院校生物学相关专业普遍开设的重要主干课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为了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现将体会概述如下,以求同行专家批评指正和抛砖引玉。 1明确教学目标,了解教学对象,精通教学内容,提出教学要求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的独特的心智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过程。然而,目前高校还存在着教师只管上课,学生只想拿到学分,在一门课程学完之后,许多学生连代课老师的姓名都不知道,更有甚者连老师的性别都说不上来,这种现象严重的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更谈不上立德树人。明确的教学目标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前提。首先,教师要使学生明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全面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要知道学习重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主动适应社会。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例如,第一次上课在老师给学生自我介绍之后,让每位同学都要对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和兴趣爱好做以简单地介绍。第一次作业了解学生为什么选择他们的专业?其专业与生物化学有何联系?学生打算如何学习生物化学?学生对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有何意见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章都给学生布置作业,对学生的作业实行全批阅,了解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第三,教师要精通教学内容,对重点知识了如指掌。在教学的实践中,生物化学的特点可概括为“一杂、二多、三性”,即

生化分析实验小结

生物化学分析实验 生物化学分析实验课程小结 生科院基地班 生物化学分析实验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既涉及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侧重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比起大一大二时的无机和有机实验,我感觉除了实验报告手抄起来费时间之外,这门课还是比较轻松的,不用担心打坏昂贵的实验仪器,也不用担心会发生爆炸,总的说来,那是相当的和谐。 本学期同时做了三门实验,相比而言,我觉得生化分析实验学到的东西最多。这门课不仅是学会一些实验仪器的操作,学会了几种生化分析的方法。同时,罗老师在实验操作中的要求很宽松,对实验报告的要求就要严格很多,从书写的格式到实验报告语言的组织以及实验步骤地如实记录。这使我们培养了一种实验素养,和对待科学的严谨的态度。而且这个课程的教学条件充分,教材与实验配套,实验原理也相当清楚。 生命科学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由于采取实验独立设课的形式,实验课和理论课相辅相成,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个人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对生化分析常

用的方法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更加感性的掌握基础的生化分析方法,了解各类常用仪器的构造与测定原理,学会了页3 共页1 第 生物化学分析实验 分离和鉴定以及定量测定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实验操作的能力。这门课虽然是实验课,但内容充实、涉及知识面广。实验前罗老师的评点与实验讲解起了很大的作用。经过老师的加工提炼,使我们较深入地将每种分析方法和仪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融会贯通。而且,我们的实验老师之前会做预实验,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通过实验验证,使我们可以顺利快速的进行实验。 在实验时,罗老师放心的让我们操作,创造了很宽松的实验环境,实验书上,完整的步骤也可以帮我们顺利完成实验,轻松的强化动手能力与实验技能。 而且,结合理论授课内容编写的《生物化学分析实验》,在实验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既摆脱传统的将实验课局限于理论授课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又使实验课与理论课教学有机的结合。整个实验内容包含了基本技能训练,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验技术的训练。每个实验均是一种新方法的介绍。 实验开始,罗教师根据学生会根据实验的具体内容,着重讲解实验的重点、难点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实验效果。实验过程中,教师也会巡视每组学生的实验进行情况,对于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20005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52学时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有机化学 一、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探讨并阐明生命现象,即生命的化学。生物化学是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技能课程之一。 本课程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如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有一定的交叉,是医学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作为职业技术培养的先导课程,《生物化学》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为72学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基础技能培训的作用,为后续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药学专业课与卫生策略等课程奠定基础。 根据医学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面向临床、注重实用的原则,本课程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三大代谢的内容,弱化分子生物学相关内容,适当介绍分子水平疾病的发病机制、检测方法及治疗趋向。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分子水平深层次理解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及与疾病的关系,为从根本上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检测方法、治疗方法、护理及预后打下扎实基础,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医疗、护理、药学人才队伍的培养目标服务。 (二)课程基本理念 高职的基础医学教育与普通高校相比要突出”应用性”,与普通中专相比要突出”高等性”,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等阐明生命现象。 《生物化学》是药物制剂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生物化学的研究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但也融入了生物物理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等的理论和技术,使之与众多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叉。 人们通常将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基因的结构、表达与调控的内容称为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揭示了生命本质的高度有序性和一致性,是人类在认识论上的重大飞跃。而从广义上理解,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视作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延续,因此,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无疑为生物化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生物化学学科,研究成果累累,促进了相关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药物制剂等的发展,已成为研究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生理学、有机化学等。 后续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 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

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基本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的基本规律、遗传信息的传递及重要的专业词汇;理解基因表达及其调控机理;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血液生化和肝脏生化的基本内容;了解本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为药物制剂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以后从事医药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基本理论知识:“模块”化学习,模块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包括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酶的结构与功能;注意了解研究前沿:蛋白质组学。模块二:物质代谢及调节,包括: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和物质代谢调节,学员注意联系临床应用,如糖脂代谢与肥胖,感受生化知识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模块三:遗传信息传递,包括: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了解研究前沿,基因表达调控理论介绍,从中感受到生物化学的奇妙与乐趣。学生通过参与课程学习,加强心理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化、框架化、网络化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基本技能:学生通过系统生物化学实验训练,不但能掌握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方法,而且可以锻炼灵活运用本门知识解决其它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学生根据课堂上教师对各章内容进行的结构化和整体化总结和采用讲、议、练等方式,训练面对看似零散的大量信息进行整理并找出规律以及进行知识结构化和整体化的能力。学生归纳为主,每章教师讲授后学生进行归纳梳理总结,以调动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提高归纳、总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质量。实验课分为两类,第一类验证、综合实验,每次实验前,学生应充分预习,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原理、主要步骤及注意事项,以提高实验课质量。第二类设计性实验,学生

生物化学课程建设总结

生物化学课程建设总结 生物化学是我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 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建设适合培养二十一世纪高层次、创新型药学 人才需要的药学生物化学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培养和 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研究型教学体系。本 着一切以学生为本,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进行课程建设。现将多 年来课程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提高 要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来支撑。在 课程建设中,我们非常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提高。课题 负责人张景海既是教授又是博导,既是学科科研“领头羊”,又 是教学骨干和带头人,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带领课题组工 作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承担和完成省部级、国家级科研课题10 余项。在教学改革方面也紧跟时代脉搏,牢牢把握着课程建设的 宏观规划和发展方向。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有计划 地选派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进修;引进外籍教师;获取博士学位、进修人员、外籍教师在教学中均发挥骨干作用;在教学中也注重 青年教师培养,有计划地组织听课和助课,观摩教学,采取以老 带新的方法,进行传帮代。实行集体备课、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促进业务交流;在补充青年师资时,还注意综合大学的人才和获 得学位的归国人员引进,以防止近亲传递,知识退化。由于师资

队伍建设计划具体,措施得力,目前,教师队伍年龄、职称、学 历结构合理,队伍稳定,形成良好的教学学术梯队和可持续发展 势头。目前教学队伍的整体情况为: 1.知识结构:硕士14人,达100%;双硕士1人,达14.3%;博士(含在读)8人,达50%。教授3名(外聘教师2名),副教授7名(外聘教师1名),具有高级职称比率达5 2.6%。 2.年龄结构:35岁以下10人,占71.43%;35~50岁4人,占21.43%;平均年龄为35.79%。 3.学缘结构:教学组14人中本科毕业于12所国内院校,硕士毕业于15所国内外综合性大学;五名毕业于国外知名大学,三名 为博士,两名为硕士。 4.师资配置:理论教师以教授、副教授授课为主,正副教授 授课时数占总学时数的70%以上。 5.师资培养:近五年,海外进修一年以上3人次,国内进修2人次。 6.教学科研水平:近两年,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8篇,校级 教改项目一项,课题负责人张景海获国家及省教学改革二等奖及 一等奖。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学院一等奖2项,获学校优秀奖2项。4人获得03-06年制药工程学院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在课程负责人张景海教授带领下,主持和参见国家、省、市各类基金项目 十三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近40篇学术论文,SCI收录12篇。申请了两项中国发明专利,两项国际发明专利。参加科研的

生物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简介

生物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简介 1F12755 基础生物学学分:4.0 Basic Biology 预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生命、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结构基础-细胞、生命活动及生命的形态与建成,其中包括植物的生命活动及生命的形态与建成,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动物的组织、消化和吸收,动物的循环和呼吸,动物的排泄和水盐平衡,动物的体内调节,动物的行为,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等。本课程还介绍了生命活动的维持——能量的获取与转换、生命的遗传与变异、生物体的防卫系统、生命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生物的分类和分界、生物与环境。 推荐教材:《现代生物学》,胡玉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主要参考书:《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陈阅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Biology》(6th ed),Raven and Johnson 主编,McGraw-Hill Science ,2001年 《生物学原理》(影印版),Eldon D. Enger 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 1F10693生物化学学分:4.0 Biochemistry 预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生物化学的发展历史、生物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化学概

念、组成蛋白质的20种天然氨基酸、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几种重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蛋白质研究的方法学、酶催化原理、核苷酸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脂类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结构和跨膜运输原理、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能量学、生物分子的分解合成代谢和遗传信息的复制及表达调控机制。 推荐教材:《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罗纪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Biochemistry》,B.D.Hames,科学出版社,2000年 主要参考书:《生物化学》(上、下册),沈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医学生物化学》,周爱儒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F11035 化工原理学分:4.0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阐明了化工过程开发步骤和方法及化学工程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主要讲述流体流动过程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流体测量、流体输送)、热量传递过程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气体的吸收和液体的精馏过程计算),使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推荐教材:《化工原理》,南京化工大学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化工原理》,华东化工学院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原理实验》,南京化工大学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化工原理》,蒋维钧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化工原理学习指导》,匡国柱主编,大连理工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四)课程选用的教材、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点 教材:王镜岩等主编,《生物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参考教材:郑集等主编,《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罗盛纪等主编,《生物化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张楚富主编,《生物化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Garrtt,《生物化学》(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与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的实际考虑,根据国家教委对生物化学教学要求的精神,为密切结合教学需要,本课程参考现行学时数主要介绍以下几方面内容: (1)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酶及核酸等)的分子结构、主要理化性质,并在分子水平上阐述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物质代谢(包括糖类、脂类及蛋白质)的代谢变化,重点阐述主要代谢途径(减少逐步化学反应的讲解)、生物氧化与能量转换、代谢途径间的联系以及代谢调节原理及规律; (3)阐明遗传学中心法则所揭示的信息流向,包括DNA复制、RNA转录、翻译及基因表达调控; (4)概要地介绍重组DNA和基因工程技术 (五)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特点 ⒈讲课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大班讲授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在充分备课、写好教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利用制作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加强直观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讲课要采用启发诱导,实例分析,习题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突出重点和难点,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 ⒉实验实验分小班进行,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必要的基本技术及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实验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耐心指导,狠抓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教师注意多巡堂,多启发,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并通过多媒体手段下载有关生化实验的最新方法和技术播放给学生观看,尽可能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⒊自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在听课和实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自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指定课外阅读资料,翻译专业文献,专题讲座,组织业余兴趣小组等形式适当提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帮助其分析原因,指导学习方法。 ⒋复习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 (六)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酶及核酸等)的分子结构、主要理化性质,并在分子水平上阐述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物质代谢(包括糖类、脂类及蛋白质)的代谢变化,重点阐述主要代谢途径(减少逐步化学反应的讲解)、

生物化学---作业讲解

生物化学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_ 授课时间:2015.9----2016.1

第二章核酸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56分) 1、在适宜条件下,核算分子两条链通过杂交作用可自行形成双螺旋,取决于() A、DNA的Tm值 B、序列的重复程度 C、核酸的长短 D、碱基序列的互补 2、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链接方式是:() A、2’ ,5’-磷酸二酯键 B、氢键 C、3 ‘,5’-磷酸二酯键D、糖苷键 3、tRNA的分子结构特征是:() A、有反密码环和3’-端有-CCA序列 B、有密码环 C、有反密码环和5‘-端有-CCA序列 D、5’-端有-CCA序列 4、下列关于DNA分子中碱基组成的定量关系哪个是不正确的?() A、C+A=G+T B、C=G C、A=T D、C+G=A+T 5、下面关于Watson-crick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两条单链的走向是反平行的 B、碱基A和G配对 C、碱基之间共价结合 D、磷酸戊糖主链位于双螺旋内测 6、具5’-CpGpGpTpAp-3’顺序的单链DNA能与下列哪种RNA杂交?() A、5’-GpCpCpAp-3’ B、5’-GpCpCpApUp-3’ C、5’-UPApCpCpGp-3’ D、5’-TpApCpCpGp-3‘ 7、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 A、核糖相同,部分碱基不同B、碱基相同,核糖不同 C、碱基不同,核糖不同 D、碱基不同,核糖相同 8、下列关于mRNA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原核细胞的mRNA在翻译开始前可需加”PolyA”尾巴。 B、真核细胞mRNA在3’端有特殊的”尾巴”结构 C、真核细胞mRNA在5‘端有特殊的”帽子”结构 9、tRNA的三级结构是() A、三叶草叶形结构 B、倒L形结构 C、双螺旋结构 D、发夹结构 10、下列关于DNA的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因素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3‘,5’—磷酸二酯键 B、碱基堆积力 C、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D、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之间形成的离子键 11、稀有核苷酸碱基主要见于() A、DNA B、mRNA C、tRNA D、rRNA 12、双链DNA的解链温度的增加,提示其中含高量的是() A、A和G B、C和T C、A和T D、C和G 13、核酸变性后,可发生哪种效应?() A、减色效应 B、增色效应 C、失去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 D、最大吸收峰波长发生转移 14、某双链DNA纯样品含15%的A,该样品中G的含量为() A、35% B、15% C、30% D、20% 二、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24分) 1、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