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星堆小型张历史背景深厚

三星堆小型张历史背景深厚

三星堆小型张历史背景深厚
三星堆小型张历史背景深厚

爱藏网征购旧纸币、生肖邮票、各种邮票、金银币、大炮筒、连体钞纪念币等藏品

三星堆小型张历史背景深厚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是目前为止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化遗址。

中国邮政局于2012年发行《三星堆青铜器》特种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小型张面值6元,邮票大小40/86毫米,齿孔度数13/13.5度,通过胶印制作,同时局部采用全息烫印工艺,采用防伪纸张、异形齿孔和荧光喷码的防伪方式,设计者张强,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印制。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和长江黄河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体现,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作为之一历史背景下,三星堆小型张邮票的收藏价值随之上涨,第一,发行背景是中华古代文明三星堆遗址,非常具有怀念意义,同时纪念意义也很大,第二,图案设计精美,生动形象,防伪工艺复杂,局部设计更是采用了全息烫印工艺,制作工序复杂,力求完美,非常具有欣赏性,把三星堆遗址这一古代文明最大程度的体现出来。第三,把古代时期商朝文明最大力度的体现了出来,尤其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玉石兵器和礼器中,绝大多数都有明显的商文化因素,所以说三星堆小型张邮票也更好的体现出对商朝时期的尊重,对乐器的欣赏。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正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是刚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的时候,新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思潮等矛盾不断冲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一号文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改革步伐不断的加大,社会中的各阶级的社会心态也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国人的心态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了。 社会心态,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反应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方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20世纪80年代,我国面临着两大方面的矛盾对立:改革与保守,开放与封闭。实行改革开放势不可挡,但我们必须重新去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如何看待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就成为我们必须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阶层的经历和价值观利益观的不同,对这一时期的看法也不同,社会心态也各有不同,我们下面主要是研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心态。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头版头条上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此思想解放的闸门打开了。从78年到80年,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且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入,所以人们当时的社会心态就更多的反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上。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这一时期,迷惘、悲观、怀疑、逆反等情绪瘟疫一样在青年群体中互相感染,造成青年中三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信教青年急剧增多;二是自杀青年急剧增多;三是偷渡港澳台的青年急剧增多。尽管这些现象只是滞留在少数青年的行为中,但却反映出这一时期广大青年的总体的心态特征——在深感人生缺憾的痛苦中产生的失落感、惶惑感和迷茫感。从他们的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得出经过文革的影响的他们,社会心态是厌世和消极的,产生的极度不信任感才致使他们这么做。但是与选择自杀相比,绝大一部分的青年知识分子是在伤口上进行反思的,他们站在现实的角度上逐步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唾弃迷信中的误导,用自己的眼睛重新看待人生。 从思想方面来说,当时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去触及以往那些被奉为禁止的东西了。他们的心态开始逐渐变得更包容更开放,对于文艺创作和美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开始追寻人性、人道主义等方面的美。从真理思想大解放的过程中,他们的心态慢慢发生改变,开始用自己的思想去看待问题,改变了文革时期个人崇拜和一刀切的心理。对于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没有局限在那些条条框框的理论上。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心态也变得更加的开放和包容起来。开始引进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文化来促进本国的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社会上流行

论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 第5期 论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 程汉大 内容提要 由于对政党、政党政治、政党结构等基本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国外学者在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问题上长期存在两党结构论和多党派结构论之争。 实际上,上述两种观点都存在以偏概全之嫌。因为,第一,当时英国确实存在辉格、托利两党,而且在纷然杂陈的众多派别中,唯有二者堪称之为政党;第二,18世纪初两党政治虽已崭露头角,但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形成较稳定的两党政治结构。因此,确切说来,18世纪是英国两党结构的“十月怀胎”时期。 18世纪的英国政党结构问题是过去半个多世纪西方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英美两国的有关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并形成了两党结构论和多党派混杂结构论两种观点的尖锐对立。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评述这场争论,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普遍沿袭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认为自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政治生活一直围绕着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对立与斗争轴线运转,就是说自1688年后,英国便形成了稳定的两党政治结构。晚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托利党史》和《安娜女王时期的英国》依然坚持此说。后一部著作的作者屈维廉甚至认为18世纪的英国已经建立起两党制度。然而,就在此时英国传统自由派史学遇到了新兴修正派史学的有力挑战。多年潜心研究18世纪英国政治史的刘易斯?纳米尔于1929—1930年间接连发表《乔治三世即位时的英国政治结构》和《美国革命时的英国》等著作,否定了被长期视为定论的传统观点。他运用集体传记和结构分析方法,对18世纪中叶英国议员的职业、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政治态度和行为逐一考察后指出,尽管在18世纪中叶两大政党名称依然广为流行,“但由于缺乏明晰、确定的纲领,从政治实践的角度讲,越来越难以判定谁是辉格党、谁是托利党”。他声称,那时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并不存在两党的对立,辉 格党和托利党仅仅“存在于潜在的气质与世界观、社会类型和旧的联系与习惯之中,二者之间找不到明确的政治分界线”①。特别是托利党,那时没有任何全国规模的组织,“在议会中也没有任何公认的领导人”②。纳米尔断言:“无须使用政党名称,也能对该时期的政治生活作出完整的描述。”③于是,纳米尔选择了“类型”(type)这一含义模糊的概念来取代“政党”(party)概念,他说:“事实上,18世纪的下院可以区分为3个不以政党而以类型为基础的广泛联合:一边是宫廷和政府的追随者,即官吏;与它对立的另一边是独立的郡区乡绅;在二者之间站立着争权夺利的各种政治派别,它们占据了竞技场的中心,公众和历史学家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它们身上。”④四五十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沃尔考特把纳米尔的方法运用于18世纪初期英国政治结构的研究,他一方面对1701年—1714年保留下来的12份议会分组投票名单进行了综合分析,另一方面选择1701年—1702年和1707年—1708两届议会作为典型个案重点考察,得出几乎与纳米尔完全相同的观点:“从理论上讲,在辉格党和托利党看法不同的任何问题上,每一个议员都应始终一贯地在两党之间选择其一。不幸的是,分组投票名单并非如此。在每一次投票中,托利党一边总是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许多在别的时候投辉格党票的人,反过来,辉格党那边也是这样。”⑤由此沃尔考特得出结论:“对威廉和安娜时期的政党结构越是研究,它与屈维廉描述的两党制度的相似之处就越少,而与纳米尔为我们阐

三星堆英文导游词

三星堆英文导游词 篇一:三星堆导游词 第一展馆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 观众朋友: 您好,欢迎您到三星堆参观游览! 三星堆遗址距今约5000年~2800年,总面积12平方公里,是目前四川境内发现面积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将古蜀历史的渊源从春秋战国时期向前推进了约2000年;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三星堆遗址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其中心区域是一座由东、西、南三面城墙包围着的古城,北面是鸭子河,城区面积近4平方公里。3000多年前如此宏大规模的城市,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据考证这里曾经是古蜀国的国都所在地。狭义的三星堆特指遗址内的三个黄土

堆,它与北面犹如一弯新月的月亮湾,隔着古老的马牧河南北相望,“三星伴月”由此得名,并在很早以前就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1929年的春天,当地农民燕(yan1)道成在自家院子附近挖水沟时偶然发现了400余件具有浓郁古蜀地方特色的玉石器,引起了中外考古学家的高度重视。从30年代开始,几代考古学人便在此发幽探微。1986年7月至9月,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相继发掘,上千件精美文物横空出世,广汉三星堆从此名扬天下。 第一单元雄踞西南—古蜀2000年沧桑史 古史传说记载,蜀人的远祖出自黄帝,古蜀国有五代蜀王。第一代蜀王叫蚕丛,他最大的功绩是教民种桑养蚕;第二代蜀王名叫柏灌,关于他的具体记载几乎没有,只知道“柏灌”是一种水鸟;第三代蜀王叫鱼凫。“凫”就是鱼鹰,三星堆发现了大量鸟的造型,其中鱼鹰的形象最多,一般认为,与三星堆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鱼凫王。第四代蜀王叫杜宇,杜宇就是杜鹃鸟。相传他“教民务农”,倍受爱戴,但却无力治理蜀地的水患,而来自川东荆楚地区的开明氏,由于治理

上世纪80年代的人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崛起的消费群体

上世纪80年代的人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崛起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权力、消费意识、消费话语正在深刻影响着许多企业的市场策略。对这个日益庞大的消费群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准确把握他们的消费心理特征,这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抢占未来市场阵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消费感觉: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80年代消费群将某种消费感觉转换成消费价值,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 大学生小陈喜欢上淘宝网闲逛,在上面购买小工艺品、音乐CD、打折的球鞋———尽管这些小物什到任何一家商场中都可以买到,而且购买的便利性、购买所花的成本也并不比网上购买差多少,但对于他来说,网上购物的那种虚拟体验、互动性、第一时间接触最新潮流的酷感觉,却让他一直乐此而不疲。 我喜欢就是最好的。这种心理趋向往往促使80年代消费群将某种消费感觉转换成消费价值,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 给80年代的年轻消费群提供精神性的先验感受,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品牌精神体验,这是许多市场意识敏锐的企业针对这一消费群所使用的市场手段。 麦当劳推出主题为“我就喜欢”的“滚动的激情”市场营销方案,并邀请时尚偶像王力宏代言,再策划多种街舞等多种时尚运动,竭力表现出麦当劳的品牌吸引力———对于麦当劳的核心目标群来说,他们喜欢麦当劳不是因为这里的食品味道好,也不是因为营养高,完全受一种感觉的驱使。 消费意识:执着自我又听随指引 由于年纪尚轻,消费经验有限,80年代后人在维护自我消费话语权的基础上,往往容易受意见领袖或受舆论环境的影响。 小周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女孩,她每次想购买手机、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时,会习惯性先上GOOGLE搜索一下,或者登录百度贴吧去了解别人对这款产品的评价,或者到同学朋友的博客去看看,了解他们对某些产品的看法。如果在搜索信息中,多数人对自己想购买的某款产品的评价负面多于正面,她很可能就会转购其他产品。 同样,作为一名产品使用者,当小周在使用某种产品之后,她同样习惯将一些使用的感受贴在自己博客———尽管有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但她的使用感受与观点却可能使另一名潜在消费者做出选择或放弃购买的决定。 在她与一群年纪相仿的朋友相成的圈子中,这种依靠博客、MSN、GOOGLE搜索构成的、非正式化的信息交流,几乎成为他们之间对某种产品、某种品牌最权威的消费指导———按小周的说法,因为他们消费经验有限,所以朋友之间的消费感受交流对于自己作购买决策有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及其特点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及其基本特征 【摘要】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在革命前为启发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而在法国兴起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西方后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关键的影响,最终使法国走进现代文明发达国家行列。 【关键词】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背景特点 虽然启蒙运动最早的源头可以一直溯源到17 世纪的英国, 但是其发展并最终走向高潮,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却是在法国。“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而要驱散现实的黑暗就必须使用理性的阳光。因此,所谓的启蒙完全是针对“中世纪只知道的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而提出的,而“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由此,启蒙思想家用人的思考和判断去剥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一、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8世纪的法国成为欧洲大陆封建势力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专制统治、等级制度、天主教势力盛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尖锐。自文艺复兴以来,神学权威在西欧各国虽遭多次打击,但在法国却仍然相当严重。18世纪的法国,“教士是无恶不作的伪善者,教皇是古老的偶像,人们按习惯向他“焚香”,可他只是一名大魔术师。法国国王是仅次于教皇的大魔术师,用严刑峻法压制臣民,又利用一些有钱人的虚荣心卖官胃爵,肆意挥霍和挑动战争。”①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是西欧封建专制的典型。君王乃绝对权威,神学乃绝对真理,任何对现实稍具改变的念头都不允许存在。波旁王朝的专治统治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牢笼,因而也成为正在成长着的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众矢之的。 在法国启蒙运动正在兴起时期的法国统治者路易十四在法国统治了七十三年(1643一1715),是世界历史上在位最久的一个封建君主,也是法国有名的暴君。漫长的路易十四的统治,是法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过程。路易十四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王权,强化国家机器,使中央王权空前强大。他流放部份法官,宣称“联即国家”,从而使高等法院丧失了对国 ①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1721年出版

三星堆英文导游词

三星堆英文导游词 篇一:三星堆英文导游词 Goodmorning,Ladiesandgentlemen.welcometoSanxingduimuseum. ThemuseumisSituatedinthenortheastoftheSanxingduiSiteanditwasopenedt othepublicinoctober1997.it’snodoubtatreasure-house.Becauseithasagreatnumberofhistoricalrelics,whi chareveryspectacular,suchasastatelystandingfigure,afreakishbronzemask,a ndatoweringbronzeholytree;allofthemareunparalleledtreasures.moreovert herearemanygoldwaresandjadewares,andmanyofthemarethefirsteverseeno ftheirkind.alltheserelicsprovedthatSanxingduiwasthecapitaloftheancientS huKingdommorethan3,000yearsago. now,LadiesandGentlemen,iwouldliketointroduceyouoneofthemostuniquea nd grotesquerelicsinthemuseum-thebronzemaskwithprotrudingeyes.Everybo dy,pleasewatchthemaskcarefully.itis78centimeterswide,82.5centimetershi ghandontheforeheadthereisadragon-shapedcrown,whichis68-centimetersl ong.Themask’seyeballsarequite strange,right?theyarenotthenormaleyeballs,butlookliketwobulgingcircular cylinders,andeachthrustingoutwardabout10cm.Theearsarealsostange,they areverybigandstretchoutonbothsides.actually,themaskishalfhumanbeingsh

英国议会的历史演变

英国议会的历史演变 摘要:英文议会Parliament一词,源于法文Parler(原意为谈话),它的拉丁文形式为Parliamentum(意为会谈) 。英国议会的开端一般认为始于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无视大宪章,以亲信取代具有否决权的15人会议。在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中,S.de孟福尔为首的贵族反对派在内战中获胜。1265年在威斯特敏斯特宫召集会议,出席者有僧俗贵族和每个郡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镇两名市民代表,史称“孟福尔议会”.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费召集议会,史称“模范议会”。“模范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议会的最终诞生。中世纪的议会在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中不断增长其限制王权的重要作用,并在日后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完善自身体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议会制的国家,其制度不仅对英国自身的民主政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民主政治体系,甚至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具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系统详细地介绍了英国议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其对美中两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 关键词: 资本主义君主政治议会弹劾贵族 Abstract:The word “Parliament”in English came from the French word “Parler”(means conversation) and is written as “Parliamentum”(means discussion) in Latin .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parliament was started in 1263 when Henry Ⅲ, the king ,replaced the 15 person meeting which had the veto with his trusted followers , ignoring the great completely .In the clash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aristocracy , the aristocratic opposition faction led by Simon de Monfort , won the civil war finally . A meeting , was held in Westminster Abbey palace in 1265 ,with the attendants consisting of religion aristocrats , two knights from every county and two citizens from every big town . In 1295 , a Parliament “ Model Parliament ” was called by Edward Ⅰfor collecting war funds . During the Middle Ages , the Parliament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restrain the power of the sovereign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aristocracy . The Parliament system was first established in Britain . It is not only meaningful to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of Britain itself , but also to some western countries , such as the system of US . And it even h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China .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origin of the British Parliament in history , and also talk briefly about its influence on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of both US and China . Key words: capitalism monarchy parliament impeach noble 1. 引言 英国议会是资产阶级议会的鼻祖,它起源于中世纪,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议会,议会制度形成。13世纪末以后,议会经常召开,议员由贵族、市民和骑士组成,由于各个阶层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开会,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又称贵族院;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又称平民院。国王是议会的召集人。即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共同构成英国的议会政体。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并最终发展成为近代史上的代议制议会。 那么,英国议会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又是怎样的呢?以及议会对当今世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我将把全文分为五节来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2、3、4节将着重分析前两个问题,第5节具体阐述第三个问题。 2. 英国议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英国曾经有过较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和与之相伴随的封建君主制。可以说,议会就是在同封建君主不断地抗争,夺权的背景下产生的。 2.1 英国的贤人议会

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问题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政府倡导的社区服务在全国普遍展开。90年代初期,民政部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开始在中国大地探讨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社区的渊源及内涵 一、社区的产生 社区概念的提出,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社区是指相对立的一种传统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组织形态。此后,美国社会学家罗密斯第一次在译文中划分了社区和社会的概念,提出社区和社会是有区别的。认为社区是自生的,而社会是结合的;社区是同质的或异质共生的,而社会则是异质的;社区是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而社会则是相对开放的,相互依存的;社区 往往是单一价值取向的,而社会则是多元价值取向的;社区是人们感情和身份的重要源泉,而社会则是人们理性和角色的大舞台。 二、社区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社区的概念理解各有侧重,对社区的定义也是人人言殊,但对社区的地域性却是基本认同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社区成为多学科学者研究的对象。有的学者表述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部分社会学家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也有的学者指出: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还有的认为:社区是由聚集在某一地域内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可见,人们在概念的理解、定义的确定上各有不同,但大都同意在地域意义上使用社区一词。因此,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二节社区的特征及构成要素 一、社区的特征 社区的概念既然是有一定地域范围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末它必然具有 以下几个特征。 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由于社区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活动是在本社区内进行的,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各种生活资料,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以此建立了多种社会人际关系,通过社区,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因此,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初现成果,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英国的银行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银行券等新型的信用工具蓬勃发展,并与金属货币一同构成了当时流通的通货。 但同时,拿破仑战争阴霾密布,对英国国内的经济稳定形成巨大的威胁,直接导致了1797年的挤兑风波和长达二十年的停兑。在此期间,伴随着农业的歉收和巨额的军费开支,英国国内出现了物价上涨,黄金外流的情况。针对这一系列现象,爆发了“金块论战”。前期的论战焦点是桑顿,他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观点,如通货紧缩的危害、对“真实票据学说”的驳斥、短期增发银行券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等;后期的论战主要是李嘉图的舞台,他也提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观点,包括对金本位的强烈支持、对国际间黄金流动的论述和“货币数量论-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尤其是后者的系统阐述,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另外他所构想的脱离中央政府的独立的中央银行,至今也是很具有启发意义的。 但是,个人认为,这种体系本身就有一种缺陷,那就是黄金这种东西,究竟由谁来控制。在黄金储量并不是确定的情况下,掌握了黄金便是掌握了经济的命脉。而当时的黄金产地,与黄金的流通,买卖,皆为犹太金融财团所控制,导致了黄金的本身供应是受限的,而脱离中央政府的中央银行,由于黄金本身是被犹太财团控制,而中央银行则变成了犹太财团的附庸。如果黄金是归于一个有足够贤能且无私欲的组织或者机构,并由其建立起中央银行,则金本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稳定的;但是事实上,金本位由于黄金受到控制,犹太财团通过操纵黄金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命脉大肆敛财。这种情况直到冷战时期才有所改观。 1821年英国重新开启兑换制,本以为将一劳永逸的使英国走上平稳发展的道路,然而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又频繁出现了多次经济危机——每次危机都伴随着物价下跌和经济衰退的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又出现了“银行-通货论战”。这次论战可以被认为是前期“金块论战”的延续。作为金块主义者的继承人的通货学派一如既往的坚持货币数量论,可以说货币数量论在他们的推广下确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官方和学界的地位,但他们“把银行券和黄金并列,当作是其他信用工具的基础”的看法一直遭后人诟病;而银行学派继承了反金块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让“真实票据学说”在“回流法则”的包装下复活,在此基础上他们所提出的有关货币内生的观点,一百多年后又成为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 个人看来,这两种学派斗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传统的金融财团与新兴金融财团之间矛盾的体现,其代表就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美国的摩根与欧洲的罗斯柴尔德财团之间的斗争(摩根是新兴金融财团的代表,也就是说利用股票和市场操控经济,而欧洲传统财团则趋向于控制黄金以控制经济)。其结果是什么呢?摩根财团最终击败罗斯柴尔德,从而确立了“银行-通货”体系的地位。但是这个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影响是“信用”的概念,发展到在今天“主权信用货币”的流行。货币的抵押品是国家的“主权信用”,而不是实体的黄金,而这点也在根本上影响了人们对货币的定义,虚拟经济由此而生。 总之,这两次论战对后世的经济学理论有重要的影响,此中所迸发的思想包罗万象,有些甚至走在当前经济学的前沿。对于这些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挖掘,对认清当代经济现实,做出合适的正确的判断和对策,是非常有帮助的。

英国18世纪文学史

《英国18世纪文学史》 Daniel Defoe (1660-1731):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小商人家庭, 信奉不同于国教的长老会。笛福原姓福(Foe),1703年后自称笛福(Defoe)。笛福没有受过大学古典文学教育,仅接受过中等教育。早年经商,经营过内衣、烟酒业等,曾到过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1692年经商破产转而以其他方式谋生。他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善于写政论和讽刺诗,曾因讽刺政府入狱。1683年,笛福曾被海盗俘虏过。他一生充满冒险与刺激,他的经历可以说毫不逊色于其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 笛福在59岁时开始小说创作,他的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八世纪英国海外扩张的历史。《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海上和荒岛历险小说。小说题材取材于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历险及作者本人被海盗俘虏的经历,1719年发表后迅即赢得读者的欢迎。此后,他创作了大量海上历险及传奇故事,如《辛格尔顿船长》(,英文 1720)、《摩尔·费兰德斯》(,英文 1722)、《杰克上校》(,英文1722)和《罗克萨娜》(,英文 1724)等。此外,他还发表了若干传记、游记,及几部有关经商的书。笛福是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后人尊称为“小说之父”。 笛福的小说大多与海洋有关,小说传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格调。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出身卑微却拥有超人的聪明才智,能在不利的环境中战服重重困难,靠机智和个人奋斗而获得成功。笛福善于描写人物,他的主人公一般充满活力且不信天命。故事情节大多由主人公自述,这样的叙事技巧让小说阅读者在阅读时倍感亲切。其小说细节逼真,语言自然,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问世一年之内竟连出了四版。小说从初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的语言文字,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广为阅读。小说讲述了一个在海难中逃生的水手在一个荒岛上如何战胜险恶的自然环境,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故事。这是一部历险小说,鲁滨逊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是该小说的重点。小说主人公鲁滨逊出身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他父亲常常教育他要知足常乐,要满足现状,不要出海。但海外的新世界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着他。鲁滨逊渴望航海,一心一意想要去海外闯荡。他多次瞒着父亲出海。第一次航行即遭不幸,船只因遇到大风浪而沉没,他千辛万苦才得以保命。第二次出海去非洲经商,很幸运地小赚了一笔钱。第三次出海被摩尔人俘获而当了奴隶,后偷了主人的小船而脱逃,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走。船到巴西后,鲁滨逊买了一个庄园,做了庄园主。他不甘心于这样的发财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贩卖奴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人员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一个人幸存下来,只身飘流到一个荒芜的孤岛上。孤立无援中,鲁滨逊克服了最初到荒岛时的悲观绝望情绪,凭着顽强的毅力开始了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他修建住处、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了可居之处。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鲁滨逊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在荒岛上,鲁滨逊被大海包围,孤立无援。鲁滨逊坚韧不拔的精神、改造自然的毅力和战胜孤独的勇气,是这部小说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所在。 然而,笛福在鲁滨孙身上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两重性。虽然本书颂扬了劳动,肯定了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精神,但与此同时也把一切人际关系变成了对物质财富占有的关系,并把殖民主义行为合法化。在鲁宾孙眼里,也是笛福眼里,世界的中心是白人,“人权”和“自由”并不适用于未开化的民族,“星期五”只有做他的奴仆才能获得“幸福”。P174-179 7.Jonathan Swift: Gulliver's Travels 《格列佛游记》 Gulliver's Travels 《格列佛游记》1726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受到读者喜爱,

三星堆博物馆及馆藏介绍

三星堆博物馆基本陈列《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陈列》由《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三星永耀——神秘的青铜王国》两大展馆之分展合构而成,共辖九个单元。前者为“综合馆”(第一展馆),陈展金、铜、玉、石、陶等各类文物,以类设题,因题见意,纵向贯通、横向展开,全面系统地介绍古蜀历史及三星堆古蜀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后者为“青铜器馆”(第二展馆),通过连续递进的场景组合,全面系统地展示三星堆阵势雄浑威赫森严的青铜雕像群及一批造型神秘诡谲的古蜀青铜神品重器。两大展馆陈列规模宏大,布局考究,匠心巧运,制作精良。陈列内容与展线节奏动静结合、波澜起伏,以其融知识性、故事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炉的诠释方式,有力地揭示出三星堆文物的深刻内涵,集中反映了三星堆文明的辉煌灿烂,清晰地勾勒出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给人以身临其境、故国神游之感…… 综合馆 序展 以三星堆遗址全景挂屏为主体展品,以神坛底部一对造型奇特的神兽为原型制作主体雕塑,辅之以大型壁画“长江文明之源”,提纲挈领、开宗明义,揭示三星堆文明的深邃与厚重,表征其作为长江上游文明杰出代表的典型意义。

第一单元雄踞西南——古蜀2000年的沧桑史 勾勒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迄商末周初的古蜀历史大轮廓。全方位展示三星堆古蜀王都的宏大规模,揭示三星堆遗址作为西南地区文明社会初期繁荣昌盛的古城、古国的性质,彰明其在中国早期城市文明的重要地位。 第二单元物华天府——三星堆的农业与商贸 介绍古蜀国的农业与商业概貌。众多酒器及各类家养动物造型器物等说明当时的农业已有相当水平,家畜饲养业也具一定规模。海贝、铜贝以及漆器、玉石饰件、两坑出土青铜人像的服装、冠饰等反映当时商贸之盛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动物基因组计划和动物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突破性成果,国际上的动物育种已逐渐进入分子水平,从传统的育种方法朝着快速改变动物基因型甚至是单倍体型的方向发展。动物分子育种的理论和技术得到了不断完善,可以预见分子育种在动物中的广泛应用,必将迎来了新的畜牧科技革命,对21世纪世界畜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1.分子育种的理论基础 遗传学从产生起经历了经典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发展到现在的分子数量遗传学。孟德尔遗传学与数学相结合形成了群体遗传学,通过它来研究孟德尔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即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组成和变化。群体遗传学使孟德尔遗传学由家庭水平发展到了群体水平,而数量遗传学则是群体遗传学和统计学应用于数量性状的产物,是研究群体数量性状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分子数量遗传学是分子遗传学与数量遗传学相结合诞生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分子育种就是以分子数量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动物育种方法。 动物育种技术随着遗传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经历了从表型和表型值选种,基因型值或育种值选种,发展到目前以DNA分子遗传标记为基础的标记辅助选种、转基因技术和基因诊断试剂盒等的分子育种。 2.动物分子育种 动物分子育种(animal molecular breeding)是利用分子数量遗传学理论和技术来改良畜禽品种的一门新型学科,是传统的动物育种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它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基因组育种(genomic breeding)和转基因育种(transgenic breeding)。其中,基因组育种是在基因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DNA标记技术来对畜禽数量性状座位进行直接选择,或通过标记辅助导入有利基因,通过标记辅助淘汰(marker assisted culling,MAC)清除不利基因等,以达到更有效的改良畜禽的目的。转基因育种则是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某种动物的基因组上,育成转基因畜禽新品种(系),从而达到改良重要生产性状(如生长率、遗传抗性等)或非常规性育种性状(如生产人类药用蛋白、工业用酶等)的目标。 由于动物分子育种是直接在DNA水平上对性状的基因型或基因进行选择,因此其选种的准确性会大大提高,克服了传统动物育种方法的缺陷。按照常规育种方法要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如瘦肉率、产奶量、增重速度、饲料利用率等,人们往往需要进行多代杂交,选优交配,最后培育出高产、优质、人们期望的品种。然而,这种传统的方法存在着品种育成时间长、育成后再想引入新的遗传性状困难大等许多弊端,使带有新性状的品种可能同时也携带有害基因,杂交后有可能会降低原有性状。而分子育种能够克服传统杂交选择法的各种缺陷,具有高效、快速育种的特点,目前已显示出了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必将成为动物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方向和21世纪动物育种的主流。 2.1基因组分析与动物分子育种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1.张芳同学写了一篇关于“西藏今昔巨变”的主题论文,下列史实与之无关的是()

A青藏铁路通车 B 西藏和平解放C西藏民主改革D设立经济特区2.这一握,穿越了60年的历史风雨。60年前,国共两党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福祉曾有过两次成功的“握手”,即() ①北伐战争②辛亥革命③抗日战争④解放战争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D②④ 3.我国的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D各自的权限不同 4.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之所以迅速发展,最根本的一点是() A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一脉相承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 C国际形式变化的影响 D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共同促进 5.探究问题: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此时的中国,改革的初步成果催生了人们的信心和希望,一场奋力图新的社会变革,如春潮般涌动,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①今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多少周年?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 想基础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③接合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是什么? ④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社会变化很大,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⑤从改革开放的变化中你得出了怎样的认识?

三星堆介绍

三星堆遗址情况简介 三星堆遗址位于广汉市西北,距市区7公里,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重点保护区6平方公里。遗址以城址为中心,包括居住址、墓地和中小遗址等。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遗址距今4800年——2800年,是长江上游文明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世界第九大考古奇观”,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国、古城、古蜀文化遗址。 遗址内确定的古文化遗存分布点达30多个,包括金、铜、玉、石、陶器、象牙、海贝、大型建筑构件等珍贵文化遗物,以及城墙、壕沟、祭祀坑、灰坑、灰沟、墓葬等多处文化遗迹,对探索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早期发展历程具有重要价值。 人文地理条件优越 遗址区地处沱江流域,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区内鸭子河、马牧河穿境而过,广木公路纵贯南北,覆盖11个行政村,3035户,8788人,总耕地面积1.2万亩。其中,6平方公里的重点保护范围涉及5个行 1

政村1641户,4861人,总耕地面积0.58万亩。 遗址区紧邻的城市西区和北区,是重点打造的文化产业和行政商贸城市功能区,为遗址提供了天然屏障;区内沃野遍布,沟渠纵横,村庄错落有致,古遗址同生态环境浑然一体,呈现优美田园风光。 景区发展前景广阔 三星堆博物馆占地面积800亩,植被绿化和水面达85%,是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和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世界首家同时通过“绿色环球21”认证和ISO9000: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的博物馆。博物馆于1992年奠基,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已发展成为四川省三大旅游精品和对外重点推出的五大旅游景区中唯一的文化旅游精品。目前,年游客量达60万人,年门票收入约2000万元。 三星堆文化产业园以景区为依托,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区内基础设施完备,引入有大型星级酒店、关联企业、高等院校,正向文化部、省政府提出的“在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好示范作用”和“带动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发展目标加速迈进。 今后,景区将极力打造10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园、800亩博物馆区和4平方公里遗址区核心景点,使三星堆旅游成为中国远古文明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2

对于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人来说

对于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人来说,几乎每个人在求学期间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伟大梦想——或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或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保家卫国;或成为一个工程师,建设国家;或成为一个出色的师傅,在某行业里干出成绩;或成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幼时的我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也早早地拥有了自己的梦想——那便是希望能够象大姑和二姑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尽管自己年幼,而我却清楚地认识到,要让自己的梦想成真,似乎途径只有一个,那便是通过读书去实现,因为我只是一个上无背景,下无关系的农家子弟,而我的姑姑们也都是通过读书这一条路走上讲台的,难道我可以例外吗?长辈的谆谆教导,梦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使年少的我思想变得早熟,很早便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改变命运,必须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便必须通过读书这一途径。 小时候,我的脑海当中便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要想实现梦想,自己要走的路很长很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而且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要完整地经历。因为我的伯父作为村中的第一个大学生每次回乡探亲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说起,“只有大学毕业之后,你的教师梦才会成真。”年幼的我牢牢的记住了,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我必须要经过层层的考验,冲过道道关卡,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梦想才会开花,梦想才会结果,梦想才会成真。于是,每一次的升学考试,我都开足马力全力以赴,生怕闯关不成功被卡住了,伟大的梦想便成了空想。于是,求学路上我跋涉了十八年,为了一个梦想我坚持了十八年,奋斗了十八年。现在想想,这其实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啊!或许,怀着一个梦想去读书的人,最后都有很大的成功的机会吧。因为,有梦想,内心便会有追求;有追求,便有充实感;有充实感,便不会觉得苦、觉得累。到最后也就可以“天道酬勤,梦想成真”了。 (二) 在长年的求学过程中,让我梦想成真的因素除了自己的那份执著坚持外,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来自“知识的载体——书本”的浸淫。对于书本,我天生怀有一种敬畏之情,更不敢有丝毫的亵渎之心,我觉得上面依附着一种叫知识的东西,那可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只可以虔诚地从上面求取知识。 小时候的读书很纯粹,天真地认为教科书便是所有的书了,因为考试的内容几乎都是来自里面。于是,无论是哪一科,我都如饥似渴的读着,只为了考一个好的分数,而懵懂无知的小脑瓜竟然也慢慢地开窍,知道了在我的身边有着一个过去的世界、现在的世界、未来的世界;知道了我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知道了我们中国地大物博;知道了我们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应该说,现在的自己尚算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的话,这一切都源于年幼时接受的熏陶吧。 对于教科书,我的情感很复杂,应该说是既爱且恨吧,爱的是里面有着太多我所不知道的东西,它可以呈现给我;恨的是有一些知识我很难掌握,而这些又是必须要考试的,而每一次考试都关乎着自己的梦想。所以,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都纠结于“读书——考试——梦想”之间,后来,终于慢慢地想明白了,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考试是为了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自己的梦想很大程度上要通过考试来决定。所以,读书,是实现梦想的基础。 如果读书只是局限于教科书的话,那么我们肯定会活活地被闷死,再说,要想真正成为一名教师的话,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课外知识。我的两个姑姑知识就很渊博,因为她们热爱读书。耳濡目染,我也慢慢地喜欢上了阅读,因为我也想象姑姑那样。而实际上,喜欢读课外书很多时候会被误认为是“不务正业”,幸好,我所遇到的老师绝大多数都很开明,经常指导我阅读一些课外的书籍,可以说,这真是自己莫大的幸运。小学时候,我们流行的是各种各样的“小人书”,《十万个为什么》;中学时候,我们流行的是三毛、席慕容、舒婷;大学时候,我们的天地更宽广了,古今中外的名家,都是我们钟情的对象。可以说,课外阅读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知道了一个更为真实、详尽的教科书以外的世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