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燕喜、彭绍宗: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研究观点综述

张燕喜、彭绍宗: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研究观点综述

张燕喜、彭绍宗: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研究观点综述
张燕喜、彭绍宗: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研究观点综述

张燕喜、彭绍宗: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研究观点综述

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研究观点综述

张燕喜彭绍宗

一、无解的命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阐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2页)1875年,马克思在亲自修订过的法文版《资本论》中又补充说,历史上存在过的劳动者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了;共产主义所要重新建立的,不是“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资本论》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26页)

多年来,围绕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述,理论界进行了颇为热烈的讨论,特别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人又重提对这一命题的阐释,可以说,几乎穷尽了所有可能的理解。然而,却至今未达共识。有学者甚至认为,仅以有限的历史经验,还难以完全证实马克思的这一设想。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犹如数学王国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还面临较大的困难。

该如何理解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思想,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意见似乎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

1、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指“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这种意见的主要依据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解释。恩格斯说:“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对任何一个懂德语的人来说,这也就是说,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页)持这种意见的同志强调,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个人所有制”的解释是得到马克思的赞同的。而且马克思自己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认为,在未来社会“除了个人的消费

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同上、第304页)

2、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即社会的生产资料归每个社会成员私有,不存在有些社会成员有生产资料,有些社会成员没有生产资料的现象。这种意见认为,私有制有两种类型,一是“部分人的私有制”,即社会生产资料只被社会上的一部分人所有;二是“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即“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批判的是第一类型的私有制,并不反对人人皆有的个人所有制。持此观点的同志又把“人人皆有的私有制”等同于“社会个人所有制”,即“既是社会所有制,又是个人所有制”,并断言其中个人所有制即生产资料“个人所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构想未来社会所有制的基本内核”。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是他们的依据:“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005年版第288页)

3、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理由是:马克思提出的“个人所有制”,是与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应当是同一概念,二者无论是在内含上、还是在外延上都是一致的。但是,这种公有制不能认为就是我们曾实践过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因为这种公有制并不能使社会每个劳动者切实地感受到他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此外,学术界还有以下意见: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指“劳动力个人所有制”;马克思用“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所表达的重点和要义,不是客观财产的归属权,而是人的彻底解放;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在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度发达的公有制,是“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是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辩证统一,等等。(参见王辉《试探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及在我国的实现》,《财贸经济》1995年第5期)

于是,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述,成了一个无解的命题。

二、难达的共识

不同意第一种观点、即认为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指“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的同志认为,该解释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因为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在要求,这个规律的运动过程以什么主题开始,亦应以什么主题结束。马克思把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取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看成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终点,而这一过程的起点则是为资本主义所有制所否定的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既然起点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那么终点也应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不可能是消费资料所有制。而且,从历史上看,消费品最终是由个人占有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当然也是如此,所以,自然也就谈不上“重建“的问题。(参见张兴茂《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论思考》,《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

针对恩格斯的解释是经过马克思认可的问题,有人提出:“对恩格斯的话要全面理解”。首先,恩格斯批判杜林谬论的目的,一是揭示辩证法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二是肯定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并非“既是个人又是公共”的所有制,而只能是公有制。前者是恩

格斯强调的重点。其次,恩格斯所讲的“个人所有制包括产品即消费品”,指的是未来社会产品的所属及分配的问题,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是同一层次上的问题。……恩格斯所讲的“个人所有制包括产品即消费品”,不过是为了说明: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是公有制与私有的“混沌“制度,但是马克思并不否认未来社会中仍存在个人占有的财产。(参见凌令时《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提法的思考》,《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

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即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的同志认为,这种观点同马克思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驰。究其原因,是对这里的“个人”作了肤浅的表面化的理解。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是实现了社会结合的“个人”。所以,这个“个人所有制”根本不会是分割式的个人占有生产资料。马克思曾再明确不过地指出:“我把生产的发展趋势归结成这样:它……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集体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能转变为社会的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0页)“结果就会是他们是社会地占有而不是作为各个私的个人占有这些生产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而且,“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在人类社会上并没有作为独立的所有制形态存在过。因为这种私有制一经存在,就会按照其自然过程的必然性演变成“部分人的私有制”。历史的经验已经准确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参见张兴茂《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论思考》,《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

不同意第三种意见,即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同志认为,这种观点虽然非常保险,但并不准确。因为:第一,从马克思关于这种公有制所处阶段的论述看,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是所有制演变的公式,它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中,这种否定之否定阶段上的公有制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制。而现在所论述的所有制还只是刚刚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及其过渡时期的所有制;第二、从马克思对于这种公有制内含的论述看,它指的是全社会占有,社会全体成员支配。而现在所论述的所有制还只是自由人联合体共同占有的所有制;第三,从马克思对这种所有制的环境的论述看,它要求国家的消亡、商品货币的消除、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类已进入自由王国。而现在所论述的所有制所处的环境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地步。

可见,对这一命题的理解还难达共识。

三、可贵的分析

虽然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一命题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难达共识,但讨论中提出的一些思想,却令人开阔思路,择要如下:

(一)从所有制论本身难以自我求解

有同志认为,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之所以长期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恐怕与对该问题只从所有制理论本身寻答案有关,他认为,“从所有制论本身难以自我求解”。他说:“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重建所有制的论断,其中包含共同占有与个人所有这二个似乎涵义背反的提

法,还包含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个人所有制的观点,它一方面使经济学者感到迷惘,另方面也给经济学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目前人们似乎较多地从所有制本身理论框架中以常用的形式逻辑思维来自我求解。诸如:①从所有权质态着眼。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式,是排他性的特权,从而演绎出生产资料社会所有、生活资料个人所有的观点。②从所有权量态着眼。所有权可表现为一定量的能用价值分割的物权,从而演绎出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个人占有平等分配相应份额的论点。③从所有制形态着眼。所有制是指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从而演绎出劳动力作为被他人占有而重新为劳动者自我占有;或者把雇佣劳动重建为自主劳动,肯定劳动主体对劳动的占有支配关系;或者把个人所有归结为人人皆有的私有等论点。由于上述种种论点都能从所有制理论中找到根据,因此难以求得共识。”基于上述考虑,他主张跳出所有制理论的框架与形式逻辑思维的束缚,另辟探索新路。(杨昌俊:《从个体全面发展的高度试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之谜》《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二)方法论上的启示

有同志在文章中就“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一解惑纷呈的命题,提出了方法论上的思考。他认为,可以用三种方法作指导,探讨马克思这一重要命题:“方法一:马克思的这一命题是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设想。”从这一方法出发,作者认为:“对于未来社会的所有制,马克思无论在这里(指在《资本论》中-引者注)或其他论著中,都只作了原则性的提示,不可能作出具体、详细的论述。……既然马克思的命题还是一种假说和推测,那么,这一命题以及人们对这一命题的解释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加以补充和修正,使之成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因此,理论工作者的任务主要的恐怕不应是解释自己对马克思这一命题的理解,而应是将马克思的这一命题,即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设想,置于一百多年来各国丰富的实践中加以观照。这一方面可以检验、补充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另一方面可以指导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活动,使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更符合社会生产力要求”。

“方法二:要将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多次论述加以比较、综合、领会其精神实质。”运用这一方法,作者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将‘公有’、‘社会所有’与‘个人所有’相提并论。”他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表明马克思对个人权利的重视。应当把个人权利是否能得到充分的实现作为衡量公有制是否完善与成熟的基本尺度。……个人权利愈得到充分、合理的实现,也就表明公有制的愈加完善。而要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必须在所有制上体现个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方法三:应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设想置于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的大框架之中。”依据这一方法,作者指出:“一些论者在解释马克思未来社会所有制时,往往以自身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所有制模式为背景,这是研究方法上的一个误区,并且成为理解马克思的思想的一道屏障。”(参见应克复:《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5期)

毫无疑义,上述分析对揭示“哥德巴赫猜想”,是十分可贵的。

四、有益的探讨

要将马克思的设想解释得具体、明白,目前尚不容易,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却有现实意义。

有同志主张,当前应高度重视马克思所提出的在未来社会“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以探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他认为,马克思的论断所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必须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劳动者要真正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主要动力;另一方面,社会经济进步的成果,应当有充分的制度保证,为最广大的劳动者所占有和分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种内在的本质要求,其实现方式,就集中表现为“劳者有其股”。“劳者有其股”包含着这样一些思想:第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劳动资格、劳动贡献,就同时成为劳动者拥有资产占有权利的依据。公有制的资产划分为一定的股份,劳动者通过其劳动贡献,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股份所有权,成为公有财产的所有者之一,从而实现劳动者与所有者的现实的具体的统一,即达到“劳者有其股”的要求,使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具体的实现。第二,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社会化的基础上的,因此,“劳者有其股”的实现方式和运行方式必须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这种适应表现为,劳动者对于股份化资产的个人拥有及权益分享与社会化的联合占有和使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劳动者成为人格化资产主体之一,可以满足在资产方面的权益要求,为劳动者分享社会财产提供制度保证;另一方面,也使得公有制的发展获得了有效的动力来源,使劳动者切实产生关注公有制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公有制这种社会化的占有和运行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相适应。总之,在“劳者有其股”原则上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经济组织,可以充分体现马克思所说的未来社会的经济组织应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主旨,是可以比较恰当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要求的劳动者联合体。而在现阶段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提倡“劳者有其股”的思想,其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则在于把广大的企业劳动者塑造培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主体。(谢鲁江:《王珏-〈资本论〉的忠实传播者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不懈探索者》(内部稿))

也有同志认为,传统的国有制具有虚拟性,国有制名为人人所有,实际上则是人人皆无,人人都是主人,变成了无主人,生产者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主精神不足。问题就出在所有制的形式上。改革开放十年来,曾经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改革方案,但是,所有制问题的改革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尤其是产权关系不明晰,尽管有些改革已经体现出了“个人所有制”的精神,但要完全体现出来,还有一大段路要走。要体现个人所有制的精神,实行股份制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这也是实行公有制的一种尝试。(张洪武:《谈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

还有同志认为,虽然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实行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条件,但应把它当作目标,与当前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相联系,探讨它的实现途径,从而调整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1)在生产力方面:人是生产力主体,人的发展既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又是实现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要在经济建设中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在增长方式中从规模扩大为主的外延增长转向以科技发展为主的内涵增长;在投资结构中从物质资本为主导转向以人力资本为主导,等等。总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我们要努力创造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条件,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智慧、素质与能力。(2)在生产方式方面:市场经济是人的全面发展乃至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得以发现自己,确认自己,并通过创造性活动完善自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在于它能促进作为客体的物质财富的增进,更重要的是往往被人忽视的它能促进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发展市场经济是实现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一般途径。

(3)在生产关系方面:马克思论述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方法,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中介的对个人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否定的否定。而在我国,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其中介必须从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处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有制中,我们必须充分肯定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与作用,逐步推行职工持股计划,使职工不仅获得按劳与按效分配,还能获得相应的剩余分配;在合作制中,我们必须逐步扩大其规模,充分发挥它所具有的联合性与个人性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机制;等等。坚持与发展以国有制为主导、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为补充的社会主义混合经济体系,是我国实现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特殊途径。(杨昌俊:《从个体全面发展的高度试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之谜》《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最后,有同志还提出了实现马克思未来社会所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无差异共有与差异共有问题。他认为,无论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存在着两种共有(公有)制,一种是无差异共有制,一种是差异共有制。这两种共有制是通向马克思未来社会所有制的桥梁。无差异共有制是公有制的古老形式,在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内容,无差异共有是集合体的财富为每一成员共同所有,它的基本特征是,集合体的公共财富是不可分割的,它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集合体的每一成员对共同财产的所有权无一明晰的界区,即没有与个人直接挂钩的财产权,他们只能共享,而不能分割某部分为个人占有和独享;但只要他是集合体的一个成员,他就具有天然、平等地共享共有财产的权利。因此,无差异共有制的主、客体均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所有制形式从古代直到今天一直是维系一定的集合体(共同体)的经济纽带。……这种公共所有制自氏族社会解体之后便以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存在至今,因此,这一所有制还有一个基本特征便是政府代理产权。所谓差异共有制,就是集合体中的每一成员因投入份额不等的资产,因而享有不等额的所有权,在这里,集合体的每一成员对其公有财产中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的界区是清晰的。但这种分散的资产必须组合成有机整体,成为共同占有的形式,才能形成新的强大的生产力,现代法人产权制度才应运而生。差异所有制将所有权分割为两个层次:最终产权和中介产权。前者为企业产权的原始所有者,即多元、分散的股东;后者为企业产权的支配者,即企业法人产权,其职责是运营资产,使其增殖。前者表现出企业产权的分散性和个体性,后者表现出企业产权的集中性和公有性。差异共有制是私有制和公有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而形成的产权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其现实原型就是各种形式的股份制。这种所有制的形式显示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设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①实现土地及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②保障个人所有权。马克思当时已指出这是通向新生产方式的过渡点。它的优越性和生命力还可能证明,这正是未来社会所有制的基本形式。但是,从资本主义私有制通向未来社会所有制的过程中将有一个多种所有制长期并存的时期,这是马克思所没有指明的。当代中国的所有制发展也证明,从私有制不可能一下子跳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改革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但是,代替这种单一公有制结构的除了鼓励发展私人所有制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国家、区域性的公有制经济中的一部分改造为差异共有制。他认为,通过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与调整,特别是根据中国情况大力发展差异共有制,才可能使中国出现既高效又公平的经济体制,由此使生产力和市场经济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应克复:《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5期)

学习理论、讨论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命题该如何理解的目的,在于联系我国当前改革的实际,部分学者的上述探讨,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章:

1、志国:正确理解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理论建设》1995年第2期

2、杨昌俊:从个体全面发展的高度试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之谜《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3、应克复: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

第5期

4、张兴茂: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论思考《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5年第2期

5、坚毅: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江西社会科学》

1997年第3期

6、张洪武:谈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

7、孔陆泉、金丽馥、姚海珊:关于国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的再思考《经济学动态》

1997年第11期

8、凌令时: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提法的思考《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科版1997年第2期

9、林礼义:试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有历史规定性《理论学习月刊》1998年第3期

10、国康:否定之否定:揭开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之谜的关键

《齐鲁学刊》1997年第1期

11、谢鲁江:王珏-《资本论》的忠实传播者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不懈探索者(内部稿)(原文发表在1999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执笔人:张燕喜)

(文章执笔人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首席专家另一作者发表此文时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

公共管理学院09思想政治教育2班唐。。。 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第7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 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法文版中删去了其中“也就是说”一句)这是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观点。正确理解这一重要观点,对于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对马克思所讲的重建个人所有制观点,我国学界早有研讨,在改革开放以前,比较一致的理解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实行公有,消费资料归个人所有。这种理解是有根据的。大家知道,早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提出的在公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观点,曾遭到了杜林的攻击。他说:“这种新的‘个人所有制’在马克思先生那里同时也称为‘社会所有制’……马克思先生安于他那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却让他的信徒们自己去解决这个深奥的辩证法之谜。”恩格斯反驳杜林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攻击时指出:处于“混沌世界”的不是马克思,而是杜林自己。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批评米海洛夫斯基时,也引证恩格斯的解释,认为个人所有制是指消费品的个人所有。 有的学者仍坚持生产资料公有、消费品个人所有的“个人所有制”。如果不考虑“否定之否定”和“重新建立”这种逻辑思维,单就反驳杜林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攻击来说,恩格斯的解释也是说得通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确实存在生产资料公有、消费品个人所有的事实。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4节中讲到未来“自由人的联合体”即社会主义社会时,也曾指出:这里“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联合体的社会总产品中“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恩格斯也是依此为例做出消费品个人所有制的解释的。这样解释简明易懂。但是,用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来解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也存在一些值得斟酌的问题。一是马克思讲的是三种所有制的“否定的否定”,即“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了个体劳动者的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又要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三种所有制的“否定的否定”,都是指三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先后否定,因而不能用社会主义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来否定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二者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二是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不存在“否定的否定”和“重新建立”的问题。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无论资本家和工人,都存在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因而不存在社会主义要“重新建立”被否定了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问题。 究竟怎样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主张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把个人所有制分为两类:一类是孤立的、单个人的个人所有制,即被资本主义剥夺和否定的个体私有制;另一类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即公有制经济中,作为联合体的个人所有制。“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指后一种个人所有制。这一见解贯穿于马克思的诸多著作中。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将“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联合起来的个人”不同于单个个人,是处于联合体中的诸劳动者个人。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重建个人所有制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建立生产者联合个人所有制 社会主义事业,只有真正读懂了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著名论断,才能搞清楚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第7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里,推断得出结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这就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著名论断。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问世后,百多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对这一著名论断的研究,解读,争论。 (一)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思维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论证证明,人类社会又一次进入社会制度更换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应该淘汰、废除,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替换了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大难临头的理论。所以,资产阶级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篡改、歪曲成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理论。不少人的资本主义即剥削社会制度的意识,观念,根深蒂固,顽固认为,谁都可以“奋斗”成为资本家的制度,满足了人追求实现自我一生价值的要求,人的智力、能力是不同的,社会上的人,应该分为阶级、阶层,社会应该允许人人追求豪华生活享受,社会应该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被这些意识、观念主宰的人,必然要篡改、歪曲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永远也走不到马克思论断的本意里去。他们提出了以下四种所谓的解读。 1、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即生产资料私有制 他们如此解读给出的理由是: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个人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私有制;没收了原来资本家、地主个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现在又把它建立起来,就是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 这不是解读,而是有意歪曲,要把马克思主义篡改、歪曲成他们所用的东西。 在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里,根本就没有,否定、更换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社会制度的话。对这个社会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很明确——“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对這21个字,只要有小学、初中文化,都能理解:土地就是自然资源,就是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由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即社会所有。如果接下来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9个字,也是指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话,那马克思就是个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胡

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范文汇编【三篇】

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范文汇编【三篇】 导读:本文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范文汇编【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最近阅读了《马克思传》。这是一本传记,主要是先了解马克思的人生,重新认识马克思。 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活泼生动。读了这本书后,激起了我对了解马克思的兴趣,进而拜读马克思更多作品的*。 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马克思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的正常需要,吃喝住行、恋人家人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人有优缺点,马克思同样不可避免。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 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了。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

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上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 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当成一个神,讳言他的弱点。其实,他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湮没。马克思仍然是一个伟人。2017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时,马克思仍然名列榜首。2017年,英国评选英国历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也居首位。这更显其伟大。 【篇二】 记忆模糊,只记得大约在读初中时,便听过“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对我而言,现在对它也只是一知半解,多半是高中时期在高考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正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两书中较为系统地展开和表述的。这一理论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忽视,甚至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盲点”和“空场”。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全球化”的深入,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其本民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得到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展开,并在以下方面取得共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或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然而,由于我国理论界对这一理论研究较晚,在这一理论深入研究过程中,争论较多,总体上讲还是分歧大于共识,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世界历史范围的涵义及其与民族史、地域史的关系 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范畴,它不是各民族历史的简单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世界历史是由民族历史构成的统一整体,但它又有不同于民族历史个体运动规律的整体运动规律。因此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具有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即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相互依存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因为:世界历史虽存在于今天,但它却形成于近代,即资本主义时代。稍后这一观点稍有变化,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总体历史。二是特指18—19世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但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主要指后者,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人类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且同时具有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范畴含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限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而历史学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则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其次,从空间上看,其涵盖范围和意义上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以交往及其扩大所造成的世界性后果为特征,是指世界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一体化,即世界形成了有机整体。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则强调把全球各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包括在内,即在地域上包括全球。再次,从学科划分的级别上看,层次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哲学范畴,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具体历史学科的范畴。 第四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多层次含义的范畴,在黑格尔时代,世界历史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历史学、编纂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它在空间上是指相对于民族史和地域史而言的世界史、全球史。它在时间上是包括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总体历史。二是指由维柯以来到黑格尔所完成的哲学精神层面上的世界历史概念。从纯粹思想史的角度看,马克思又发掘出世界历史的第三层含义:即自18世纪以来,由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方式的迅猛发展而使世界成为统一整体、统一格局的历史。但同时这种观点又认为,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排斥上述两种世界历史观。相反,他的世界历史概念统率了前人的观点,并以前人的理解为基础,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有四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二是指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体。三是专指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四是特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产生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结果。这种观点还特别强调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这

试解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理论

试解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之谜 河北省胸科医院王孟山 摘要: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理论,起源于他的历史唯物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把“生产的个人”当做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说明公有制应该是个人之间的“自主联合”,这种认识是“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基础和前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也是从“生产的个人”出发,说明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排除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原始公有制是在劳动、工作中的个人占有,是人类占有生产资料的最初方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更加详细地说明,这种占有方式导致了私有制社会的发生,是“以权谋私”的最初起源。《资本论》第一次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后的公有制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与原始公有制有本质不同的现代公有制。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把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与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了:他不是要求巴黎公社去剥夺农民的小块土地所有权,而是保护这种所有权,要剥夺的是大土地所有者、“土地议员”。公社也不是剥夺中产阶级的产权、而是保护他们的生产,他们因此拥护公社、加入公社。这在实际上已经说明,共产主义是在“个人所有权”基础上的自主联合。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给农民以土地所有权、形成合作制生产,并保护工商业者的生产,与巴黎公社的精神不谋而合,因此取得了革命的成功。传统公有制否定公有制中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个人所有,既脱了离历史、也脱离实际,形成了“虚构的集体”而非“真实的集体”。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重新肯定了公有制条件下的个人产权,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现代公有制的雏形。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精准扶贫”,给劳动者以个人产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公有制观念,是科学的改革理论。 关键词:生产的个人劳动、工作中的个人占有个人所有制传统公有制现代公有制 马克思在论述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公有制”的时候,往往同时提到“个人所有制”。一般世俗的观点认为,“个人”与“公共”是矛盾的,它们似乎不能相提并论;而马克思却毫无顾忌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难以理解、类似“谜”一样的理论,被称之为政治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此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这涉及到应该如何处理公有制的产权关系,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正确理解公有制中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个人所有,是关系到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因此,应该按照这个理论的发展顺序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才能解开这个秘密。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相关论述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6年完成的,书中批判了当时的青年黑格尔学派从精神、意识出发解释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创建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历史唯物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不是精神与意识的演绎过程,而是人的实践过程。“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的关系”(1)24。“一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25。“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25。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生产的个人”当做历史的起点,是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从“生产的个人”出发、还是从“抽象人”出发去研究历史,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分歧点。费尔巴哈也是唯物论者,但他的历史观是从抽象人出发的:“费尔巴哈从来也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情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情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它的‘人的关系’”。所以,“当费尔巴哈虽然是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1)50。

如何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如何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012年03月28日 15:14来源:北京日报作者:严小龙 《北京日报》2011年11月07日第18版,作者:严小龙,原题:历史谜题的再解读——近年来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学术观点综述 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四种代表性观点 马克思在不同文本中都提到:资本主义以后的未来社会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个命题在《资本论》中阐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论述得最为详细。马克思写道:“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同时代的杜林曾攻击说:“这种新的‘个人所有制’在马克思先生那里同时也称为‘社会所有制’……马克思先生安于他那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却叫他的信徒们自己去解这个深奥的辩证法之谜。”为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行了反驳。对于这个历史命题,我国学界在改革前曾有过共识,但改革以来又出现了多种解释,近年来讨论尤其热烈,以致有“马克思之谜”、“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等说法。如果把这些观点归结起来,有“3种说”,也有“8种说”,等等,但都难以窥其全貌。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对此的解读至少有15种之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可以列出以下4种观点: 观点一:它是指“重建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这是改革前曾达成的共识。主要依据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解释:“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对任何一个懂德语的人来说,这也就是说,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持这种观点的人强调,恩格斯的这个解释是得到马克思首肯的。而且马克思本人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明确指出:“在改变了的情况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

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我们要努力学习和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学习中我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就要从平常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当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复杂的东西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许多领域需要开拓,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掌

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就显的尤其重要,要做到这些,我们就必须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面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地强加到实际上面去,这样既违背了科学理论,也歪曲了客观实际。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八大原理

八大原理 一、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点,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种属性:对立和统一。斗争性体现了对立属性,同一性体现了统一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体静止的相对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二、同一性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三、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二、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浅论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问题

浅论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问题 摘要: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面世以来,“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引起持久而广泛的争论。准确把握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需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目标、阶级和国家消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同时,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现存的所有制与未来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的关系,把两者区别开来。 关键词: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剥削 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一直是理论研究上的一个热点问题,被称为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最好还是抛开各种争论,从马克思自己的思维逻辑中求解。 一、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的不同理解及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结尾处通过对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考察,提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他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自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面世以来,“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引起了持久而广泛的争论。 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最权威的理解是恩格斯,他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解为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所提出的“马克思先生安于他那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却让他的信徒们自己去解这个深奥的辩证法之谜”的论断,在引用了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后指出:“可见,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对任何一个懂德语的人来说,这也就是说,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恩格斯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这一解读,成为后来最流行的正统理解。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就是公有制。此外,还有一些观点认为,马克思提到的“个人所有制”是“公共公有制”、“个人公有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劳动力个人所有制”或“人人皆有的私有制”,等等。 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问题的解读,至今也没有令人信服的确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 一、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个人见解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显得尤为重要。想问题、办事情只有从这一原则出发,方能做成功想做、要做的事情。回眸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历代帝王建立基业,还是近代革命先烈为美好社会的不懈奋斗,抑或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不考虑现实状况和社会环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才造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当然了,人非圣贤,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意志的薄弱也会影响人们处理问题应坚持的原

则。如学业的不顺利、就业屡次受挫、恋爱的不成功、人际关系的破裂等等。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懂得变通,学会适应,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对立统一规律还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竞争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和立脚点,不能正确处理彼此竞争间的关系就会影响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社会就业。矛盾分析法,是处理我们现实生活矛盾的好方法。它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竞争对手强势、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应当了解到自己与众不同及彼此竞争相互促进的一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当做真理,有的人把时尚达人的言语认作社会的价值所在,有的人执迷于个人浅薄认识。一叶障目不见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摘要]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及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源现实意义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核心要义 标签:重建个人所有制;价值批判;中心主旨;终极指向 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后,“人”的发展迈入了一种新的历史形态,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依赖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技的巨大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人逐步摆脱了自然和社会的约束,商品生产改变了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的相似性,在产品和劳动中为其独立性打下了一定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人的需要、利益、职能等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的独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打破、被粉碎,“人”从“对人依赖”中解放出来。 然而,还必须清醒认识到,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这种独立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其实质上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即资本主宰下的物统治“人”。马克思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依赖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一批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本在所有制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是所有制的主体,支配着社会和“人”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提出的:“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这表明,资本同样支配着劳动及产品,主导着社会的生产。资本是工人的对立面,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控制劳动的能力。因此,工人在这样的社会中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维持基本的生存。而且随着这种控制力的不断增大,工人受资本控制就越严,自由也就愈加萎缩。 第二,“人”依赖资本主宰下的物生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出卖劳动力是生存的唯一途径,是资本控制下的无奈选择。“劳动是已由他出卖给别人的一种商品。因此,他的活动的产物也就不是他的活动的目的。”此时,对于“人”来说,资本主宰下的物才是主体,“人”只有依赖它才能生存。“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在怎样程度上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等等”,这体现出资本在增值的同时,还伴随的是“人”本身的片面化发展。 马克思在价值层面批判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在解决“人”的依赖关系上的褊狭,为未来社会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奠定了价值基础,也为在所有制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准备了条件。 二、中心主旨:经济制度中“个人”地位与权利的真正复归 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所有制解决“人”依赖关系的褊狭,从价值层面深刻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下的“个人”并没有实现真正“自由”,他们仍然依赖资本主宰下的物生存。马克思为所有制层面解决这一问题,提出未来社会所有制将复归“个人”在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与权利,这也与未来社会的价值指向相契合。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无产阶级必将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階级的政权,这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将被彻底被

《共产党宣言》中的重建个人所有制

《共产党宣言》中的重建个人所有制 杨斌林 (宁夏扶贫开发办公室 750001) 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来的,并且马克思还为此加了注释,这个注释引自《共产党宣言》。这就使我联想到《共产党宣言》中可能也有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观点。为此,我仔细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我发现《共产党宣言》中确实有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观点,并且有其独特的地方。这一发现对全面准确地理解重建个人所有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观点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前者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后者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资本论》第一卷,第832页) 马克思引用《共产党宣言》对上述观点加了注释:“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的革命团

结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中间阶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共产党宣言》) 我曾把《资本论》中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解为:分散的劳动者私有制(肯定)→非劳动者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制(否定之否定)。 肯定阶段的分散的劳动者是指以手工业者、自耕农为典型的小生产者,又叫做个人、直接生产者、独立的劳动者等等。这种劳动者用自己的生产资料生产,并且占有自己的产品。 否定阶段的非劳动者是指资本家。资本家不劳动却凭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产品。相应地,雇佣工人劳动却不占有产品。 否定之否定阶段的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又叫做联合起来的个人、社会化生产者、自由人联合体等等。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共同占有产品。 我学了《共产党宣言》之后,发现其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这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从前对《资本论》中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解的正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能够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对于我个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今国际、国内形式变换迅速,我们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 没有理想与追求,人生便会碌碌无为,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思想越来越成熟,我们要对我们的所作所为负责任。我们必须保证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正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指导了我们正确的人生航线。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作为今后几十年社会各行业的骨干,更加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强大。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要在实现这一伟大蓝图的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刻苦努力,打下扎实的理论和专业基础,不断提高和拓展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将来在祖国各个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做好准备。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它,我们要在理

再谈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从生产力角度来把握社会变革的规律。马克思研究历史发现,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越高,生产力水平越高,而公有制使最广大的人民实现真正的当家作主,它必然生产力水平是最高的,远远超越私有制,因此,公有制必胜,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一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也没有精力去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于是后人便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结果使公有制的表现远远不及私有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他们纷纷破产,从欧洲漫延到亚洲,如今又成了戴在中国头上的一个魔咒。 有点理性的人都知道,人才是决定生产力水平的核心,因为在影响生产力水平的两个要素中,生产资料是死的,只有人是活的,生产资料是以人为中心有序排列的,它的运动是靠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人就是生产资料运转的轴心,信息传递的基站,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资料是不会有效增值的,人才是决定生产力水平的第一要素。所以,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决定了这个组织的生产力水平,而公有制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理论上应该是效率最高的。 是什么原因让公有制的效率变得如此不堪呢!要认识这一点,我们就不能忽视马克思的那句话: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制显然不是私有制,而是按照个人能力的大小匹配生产资料(按需分配),并按照创造的价值进行薪酬分配(按劳分配)。当然,人的能力是无形的,要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有能力,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来实现,因此,制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至关重要。只要能够使生产资料有效增值,那么就不断增加它控制的生产资料,不能使自己控制的生产资料有效增值,就不断减少它控制的生产资料,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使生产资料按照个人能力的大小有机匹配,只有实现了这个组织中个人能力大小与所监控的生产资料多少成正比,这样才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最高的生产力水平。 看看历史的发展就知道了,生产力水平取决于生产资料流动到更有能力的人手中的阻力大小,其阻力越大,生产力水平越低,其阻力越小,生产力水平越高。在奴隶社会中,生产资料是私有的,生产者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这大大制约了奴隶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私有的,生产者有了人身自由,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一截。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金融资本的高流动性使生产资料流动到更有能力的人手中阻力大大减小,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但是,这些金融资本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它仍然阻碍着生产资料向更有能力的人流动,影响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挥。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是公有的,才使金融资本流向更有能力的人手中阻力最小,因此,它的生产力水平是最高的。 现在仍有很多人把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理解为私有制,不错,这是一定程度上的私有制,不过这私有的不是生产资料,而是个人能力,个人所有制的本质就是按劳分配,它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区别就在于它避免了资本家利用生产资料在生产活动中的优势剥削员工的剩余价值。 我们知道,生产活动中一直存在着人力资本与其它资本形式之间的竞争,谁占据主导地位就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如果金融资本在生产活动中占据主导,那么人们就会利用这种优势剥削员工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如此;如果人力资本在生产活动中占据主导,那么按劳分配就成为了一种现实,剥削现象消失了,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是一下子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封建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它跨越了金融资本的高流动性对生产力水平解放的过程,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实现这种解放是一种必然,但它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同样可以实现,而且这种对生产力水平的解放还要远远高于私有制。令人遗憾的是,中国选择了私有化和半私有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