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胸痹

胸痹

胸痹
胸痹

胸痹心痛病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胸痹心痛病: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证型: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

2、气滞血瘀证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

2、气阴两虚兼心血瘀阻证

3、痰阻血瘀证

4、气滞血瘀证

5、热毒血瘀证

二、临床表现: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

三、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与缓泻剂。

四、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2、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3、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形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五、临证(症)施护

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2、气滞血瘀者,加强情志护理。

3、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4、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5、喘促不得卧者,给予吸氧,半卧位。

6、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六、饮食护理

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

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辨证施膳

(1)寒凝血瘀者,宜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品,如龙眼肉、羊肉、韭菜、荔枝、山楂、桃仁、薤白、干姜、大蒜等;少食苦瓜等生冷、寒凉之品。

(2)气滞血瘀者,宜食行气活血之品,如山药、山楂、桃仁、木耳、白萝卜等;少食红薯、豆浆等壅阻气机之品。

(3)气虚血瘀者,宜食益气活血之品,如鸡肉、牛肉、蛇肉、山药、木耳、大枣、薏苡仁等。

(4)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甲鱼、鸭肉、海参、木耳、香菇、山药、荸荠、甘蔗、百合、莲子、藕汁等。

(5)痰阻血瘀者,宜食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之品,如海参、海蜇、薏苡仁、荸荠、冬瓜、海带、白萝卜、蘑菇、百合、扁豆、桃仁、柚子等。

(6)热毒血瘀者,宜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如百合、芹菜、菊叶、苦瓜、绿豆、莲子芯、黑木耳、荸荠、马齿苋等;忌食羊肉、荔枝、龙眼肉等温燥、动火之品。

七、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寒凝心脉、心气虚弱者中药汤剂宜

热服。热毒血瘀证偏凉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3、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血府逐瘀口服液等。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4、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八、情志护理

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与心理支持。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九、并发症护理

1、心源性休克

(1)患者绝对卧床,头部、下肢分别抬高30-40度,给予氧气持续吸入,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2)做好皮肤、口腔及导管护理,定时翻身,预防压疮、肺部感染。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等变化,必要时给予24小时心电监护,留置导尿等。

2、心力衰竭

(1)取头高脚低位,予以氧气吸入。肺水肿时取半卧位或两下肢下垂坐位,给予30%-50%乙醇湿化吸氧。

(2)饮食宜低钠、低脂、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3)遵医嘱准确、及时用药,控制液体入量及输液速度。

3、严重心律失常

(1)严密观察心律、心率、脉率的变化。如出现心律、脉率不规则,应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心电监护。

(2)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

十、健康指导

1、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

露。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

3、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4、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做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心绞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绞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协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心绞痛发作期治疗 (1)寒凝血瘀证 治法:芳香温通 推荐方药:苏合香丸。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 此类药物多属芳香温通类药物,辛香走窜,可耗伤气阴,且冠心病患者多素体亏虚,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辛散温通、行气活血。

胸痹病症的分析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胸痹心痛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及真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时发时缓为其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代表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等。后世医家丰富了本病的治法,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治卒暴心痛。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JC/痛胃脘痛》明确指出心痛、胸痛、胃脘痛之别,对胸痹心痛的诊断是一大突破,在诸痛门中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活血理气止痛治死血心痛。 清代陈念祖《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活血行气治疗心腹诸痛。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治胸痹心痛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疗效。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西医学其他疾病表现为膻中及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症时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I.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4.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飞素问·举痛论》:“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

中医养生保健小常识

中医养生保健地小常识 相对西医来说,中医离我们地生活最近,也最为密切! 人人都知道,如果风寒感冒,熬点“生姜红糖汤”喝一喝,盖厚被子出一身汗,睡一觉后就神清气爽,感冒不治而愈.——其实,生姜、红糖、大蒜、葱白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地中药.我们在吃生姜地时候,感觉味道温辣,属于“温热”型 地中药. 而“薄荷”(比如我们吃地薄荷糖、用地薄荷牙膏等)则感觉有些凉丝丝,其实,薄荷也是常用地中药,属于““寒凉”型地中药. 中医为什么能治病呢?如果你发热属于热症,就用“寒凉”型中药(比如薄荷),让人体恢复正常值;如果你发冷属于寒症,就用”温热“型中药(比如生 姜),让人体恢复正常值,从而恢复健康. 以上,只是最简单地分类方法,也就是说,把疾病和中药只分为了两类:热 型、寒型. 事实上,中医地分类更加细密些,一般分成五类:风、热、湿、燥、寒.这种 分法实际上是”五行“地体现. 春天(木月)容易起“风”;夏天(火月)就会炎“热”;长夏淫雨霏霏产生“湿”气;秋天(金月)容易干“燥”;冬天就会“寒”. 下面,我们就说说日常生活中常见或者时常听说地中药: 祛风药:能让“风”型地疾病发散. 生姜(偏热);薄荷(偏寒);菊花这是生活中最常见地.你可能没想到吧,吃个薄荷糖、喝碗菊花茶,都能够达到“发散”病邪地作用. 祛热药(寒凉药):能够驱除“热性疾病”.

大家都会记得,在非典期间,为了防止发烧症状地非典,一时间,板兰根成为药店里最强手地药物,那只很长时间脱销,那时候,要送礼,一大袋板兰根是最为贵重而有情谊地礼品.非典地症状是发烧,而板兰根地特点是“寒型药”,能 有驱散热疾之效. 黄连,是大家最熟悉地中药,“良药苦口利于病”,说地就是黄连. 祛湿药:能够泻利祛湿、化瘀活血、理气化滞(注意:“湿”地概念很广, 包括痰、瘀、滞等). 冬瓜皮,也是中药,如果小便不通,冬瓜皮煮汤就能很快通畅水道.而巴豆,是大家在电影中常看到地,古人捉弄人和喜欢让对方误食巴豆,这样就会让人大 泻不止. 月季花,也是中药;桃仁,也是中药.你可以想象:武侠小说中,桃花岛上地黄药师,能用月季花、桃仁制造化瘀活血地妙药,避免武打争斗中地淤血之 疾. 祛燥药:能够驱除“燥性疾病”. 杏仁能够润燥,秋天常喝杏仁茶,能够起到润燥通肺地作用(秋天属金、肺). 蜂蜜也是中药,如果老年人大便干燥不畅,蜂蜜具有润华、宣泄地功效,喝 点蜂蜜,很开能够通泻肠道,畅通大便. 祛寒药(温热药):能够驱散“寒型疾病”. 花椒、胡椒,都能让人吃得满头大汗(陈佩斯在春节晚会小品中就演过一个喜欢猛撒胡椒粉、吃面条大汗淋漓地人).花椒、胡椒就是典型地热型中药. 这样,我们对中药有了简单而直观地认识. 其实,以上我们对中药只是说了一半,现在开始说剩下地另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药包括两大类,一大类是用于“祛邪”,即对病邪(具体指上节所说地“风、热、湿、燥、寒”六邪)进行驱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邪实”.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胸痹心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沉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涩。 2.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4)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5)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胸痹 真心痛

第二节胸痹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脏气法时论》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灵枢·厥病》把心痛严重,并迅速造成死亡者,称为“真心痛”,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并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栝蒌薤白白酒汤等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的论述更多,治疗方法也十分丰富。如《圣济总录·胸痹门》有“胸痹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脊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的症状记载。《太平圣惠方》将心痛、胸痹并列。在“治卒心痛诸方”、“治久心痛诸方”、“治胸痹诸方”等篇中,收集治疗本病的方剂甚丰,观其制方,芳香、温通、辛散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品相互为用,标本兼顾,丰富了胸痹的治疗内容。 迨明清时期,对胸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如《玉机微义·心痛》对心痛与胃脘痛进行了明确的鉴别。后世医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如《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等,至今沿用不衰,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西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其他如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胃炎等,出现胸闷、心痛彻背、短气、喘不得卧等症状者,亦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病因病机】 本病证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本病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因实致虚,亦有因虚致实者。 一、病因 1.寒邪内侵 寒主收引,既可抑遏阳气,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本病。《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医学正传·胃脘痛》:“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诚如《医门法律·中寒门》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胸痹》也说:“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2.饮食失调 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而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遏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如痰浊留恋日久,痰阻血瘀,亦成本病证。 3.情志失节 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曰:“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古代医疗圣典之一,也是我国最早记录胸痹症状表现的文献。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主要表述心脏患病分为虚实两种情况,实证疼痛表现为胸中、胁下、胸部两侧和背部的肩胛之间以及两臂内侧;虚证则为胁下与腰部牵引作痛。在宋、金、元三个接邻朝代,出现大量典籍有关于胸痹的论述。《太平圣惠方》将心痛、胸痹并列。在明清时期,医者对胸痹有了更好的认知。明朝的徐彦纯基于前人理论和典籍也提出胸痹方面的认知,他在《玉机微义·心痛》一书中提出胸痹也有虚证,这样的陈述弥补以前古人在中医理论在相关认识方面的空白;张介 宾提出应该对胸痹虚实寒热按照表现进行辨证分型。现代中医对胸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提出了胸痹与年老体弱、寒邪入侵、饮食失节等因素有关;主要病理机制表现为心脉痹阻,病灶位于心,肝、脾、肾等并使脏器受累。 1.2中医对郁证的认识 《内经》中记载了五气之郁。古代《素问》一文中记载“郁之甚者,……,水郁折之。”《金匮要略》我国古汉医经典代表作之一,作者为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这片医学经典的记录了属于郁症的梅核气和脏躁这两种疾病,虽然年代相去久远(3世纪初),但他所提出的治疗方案仍然被后世人所沿用。元代朱丹溪第一个创新性的提出“六郁”理论,朱丹溪认为人体如果气不行那么及导致血行不畅病血瘀,并且与之类似的,气郁同样会导致人体水液代谢失常,进而进一步产生湿郁,伴随痰郁以及食郁的一些现象,证明了气血郁结他郁证并发出现,六郁之间影响错杂。明代中期医学家虞抟作为“三溪”之一,在《医官·郁证》中第一个创新性使用郁症,这一从未出现过的名称。自明朝开始对于郁症研究以来,情志之郁一般情况之下都是郁证的主要探讨研究的内容。通常来说广义层面的预症人们认为是有关个人情志。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向前,人们更加关注发病机理与致病的原因方面去深入了解,因此现代中医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个体之间体质差异与个人情致方面的差异是郁证致病病的两个重要因素。虽然表现为情志方面的损伤,但会波及到人体肝脾,心脏,以及气血等。

胸痹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 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简介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620803 专业名称中医养生保健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必要的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及实用养生保健基本技术,能从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养生保健教育培训等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各级医院治未病专科、养生保健科、体检中心、医疗养生保健机构,从事养生保健、养老服务、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培训等工作;也可在各类养生保健院、养生保健企业从事养生保健护理、化妆、指导咨询、养生保健经营与管理等工作,以及从事养生保健化妆用品及养生保健仪器的营销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运用中医理论及针灸、推拿、中药保健、膳食调理、体质调养、情志调护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维护和修复人体健康的能力; 2.掌握现代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的基本知识; 3.具备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保健调治及对慢性疾病进行防治的能力; 4.掌握系统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理论体系、运用机理、操作原则、方法等; 5.掌握必要的中医养生保健、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中医传统美学及现代养生保健专业知识。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情志养生学、中医饮食保健学、中医传统气功养生学、

中医运动保健学、中医针灸推拿养生学、人文环境养生学、实用流行保健技术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仿真模拟练习、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岗位体验、社会实践等实训。 在医疗机构保健中心、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机构、养生保健机构单位等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养生保健师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营养与保健中医康复保健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休闲体育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内容清晰)

胸痹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曾经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脚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种真心痛讲的就是胸痹的重证。 在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并且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如该书《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篓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 《圣济总录·胸痹门》指出:“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 到了明代,对胸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例如《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岐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在治疗方面,《内经》已经提出了针刺治疗的穴位的方法,虽然未列方药,但《灵枢·五味》篇已有了“心病宜食薤”的记载。《金匮要略》强调以宣痹通阳为主,其所载之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世医得效方·心痛门》提出了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的方法“治卒暴心痛”。后世医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如《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

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等等。所有这些,均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兹就不同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寒邪内侵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诚如《医门法律·中寒门》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胸痹》也说:“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不当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遂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 (4)年迈体虚本病恒见于中、老年之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起心阴内耗。心阴亏虚,心阳不振,又可使气血运行失畅。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气滞、血瘀,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中医养生与保健

《中医养生与保健》 ——这门课之所得 怀着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我选修了它,这学期下来也觉得收获不少。下面我从六个大方面总结一下我的收获。 一、中国传统养生的方法 1、精神养生法:调节内心世界、使心态平和、乐观豁达 (免生闲气、怨气、闷气) 怡养心神方法:静坐、看书、旅游、聊天、教书,另 外多与朋友、家人交流,多运动,多旅游。 2、起居养生法:起居有常、睡“子午觉”(子:23:00-01:00 脏器功率低;午:12:00-13:00交感神经弱) 高质量睡眠标准:a:入睡顺利10-15min b:睡眠过程良 好、中途不觉醒c觉醒后感觉良好、清新、舒适d: 起床快e:工作效率高 合理作息时间:6:00起床(春夏宜早起,秋冬任宴眠) 午休半小时23:00前睡觉 3、饮食养生法:咸入肾、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胃、 辛入肺,因此饮食对健康非常重要。 营养周期3-4天,注意食物的多样性。一荤一素一 菇、一袋奶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一斤蔬菜半斤 果、粮食及水基本够 4、运动养生法: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调心、调气、

练形。 5、药物养生法:提高抗病能力中药,分为补气、补血、 补阳、补阴四大类 补气类主要适用于气虚类表现为:精神疲倦、少气懒 言、四肢无力、食欲下降、腹泻便溏、甚至脏器下垂 等 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灵芝、黄芪、 白术、山药、扁豆、甘草、大枣、蜂蜜… 补血类主要适用于血虚表现为面色、唇色、指甲等 颜色淡白、失眠健忘、多梦易惊… 补血药:当归、熟地、何首乌、阿胶、龙眼肉等 补阳类适用于肾阳虚症表现为腰膝酸软、神疲乏力、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及性功能减退等 补阳药:鹿茸、蛤蚧、冬虫夏草、胡桃仁、肉苁蓉、 淫羊藿、杜仲等 滋阴类适用于阴虚表现为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大 便干燥、形体消瘦等 补阴药:沙参、麦冬、石斛、玉竹、黄精、百合、枸 杞子、桑葚、女贞子、龟板、鳖甲、黑芝麻等 二、对八段锦的认识 (前四段作用:治病)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 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 1、临床表现: (1)症状:

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痛阈较低有关。 ④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2)体征: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或出现交替脉。 1、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1)心脏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或见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心电图: ①静息时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也可能有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

胸痹(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胸痹(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 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 主要依靠典型胸痛、心电图改变及血清酶学增高。 1、临床表现: (1)症状:

持续而剧烈的胸部(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含服硝酸甘油及休息不能缓解。不典型者可无胸痛而表现为上腹痛、咽痛、牙痛、下颌痛等,亦少数病人无疼痛症状而以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或休克为首发症状。 部分病人可有心绞痛发作频度增加、性质改变且严重等先兆症状。 (2)体征:可见痛苦面容,心率增快或相应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体征,部分病人在发病后3-5天有低热,但一般不超过38.5°C。 2、辅助检查 (1)心电图:呈动态改变1.心肌梗死心电图极早期(超急期)改变为T波高耸,继之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与直立T波形成单向曲线,出现异常Q波。ST段于数日到2周内渐降至等电位线,T 波倒置并加深,约数周至数月后又逐渐变浅,多数Q波长期存在(称陈旧性心肌梗死)。如心电图演变过程中仅有ST段或/和T波动态改变(一般要求24小时以上)而无Q波形成,则称之为无Q波型心肌梗死。2.心律失常心电图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死如发生传导阻滞表明梗死范围广泛、病情严重。 (2)心肌酶学检查:主要测定磷酸肌酸激酶(CPK)及其同工酶(CPK-MB)和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1),前二者在发病4-6h开始升高,18-24h达高峰,48-72h恢复正常;后者在发病8-12h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胸痹而痛者,以其脉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胸痹,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者,括萎薤白白酒汤主之。 括蒌薤白白酒汤方 括萎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括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薤白括蒌半夏汤方 括萎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蒌汤主之;桂枝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萎汤方 枳实四枚薤白半斤桂枝一两厚朴四两括萎一枚(捣)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纳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白术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胸中气塞,或短气者,此胸中有水气也,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胸痹,时缓时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 右二味,杵为散,白饮服方寸匙,日三服。 胸痹,心中悬痛者,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胸痹,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者,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 乌头一两蜀椒一两附子五钱干姜一两赤石脂一两 右五味,末之,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胸痹,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旋覆花汤主之。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附件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和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是指在治未病理念主导和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的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活动,包括非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的相关服务。 第三条本规范仅适用于非医疗机构及其人员提供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按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规定执行。 第四条本规范所称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是指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第二章服务内容及要求 第五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中医健康咨询指导、中医健康干预调理、中医健康教育等。

(一)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中医健康检查项目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进行辨识评估。 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类服务应当由具备中医医师资格人员开展,或者在具备中医医师资格人员的指导下开展。 (二)中医健康咨询指导是指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制定个性化健康调养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等。 (三)中医健康干预调理是指根据服务对象的调养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独具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调理服务。对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调理时可以使用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砭术、熏洗等中医药技术方法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其他养生保健技术方法。 (四)中医健康教育包括向服务对象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和常用方法,宣传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开展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运动示范指导等。 第六条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以下活动: (一)从事医疗活动; (二)使用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扳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灌洗肠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侵入性或者危险性的技术方法; (三)开具药品处方; (四)宣传治疗作用;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 胸痹就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得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胸痹得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曾经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脚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种真心痛讲得就就是胸痹得重证。 在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正式提出胸痹得名称,并且进行了专门得论述。如该书《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篓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 《圣济总录·胸痹门》指出:“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 到了明代,对胸痹得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例如《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岐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在治疗方面,《内经》已经提出了针刺治疗得穴位得方法,虽然未列方药,但《灵枢·五味》篇已有了“心病宜食薤”得记载、《金匮要略》强调以宣痹通阳为主,其所载之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世医得效方·心痛门》提出了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得方法“治卒暴心痛”。后世医家总结了前人得经验,又提出了活血化瘀得治疗方法,如《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

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1.四季养生: 自然的万物,最重要的规律就是时间节律,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日之中,早起、午忙、暮收、夜卧。只有符合规律,人体才能健康。 同样的,不健康也可以通过遵循时令节律来加以改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专门讲述如何遵循节气养生,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讲究在时令的变化中“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疾病也讲究“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 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 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 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胀论三十五》“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2.饮食调补: 1)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没事少吃药,养生的根本之一是饮食调养。 中医把人可以食用的东西按照对人健康的长久好处和损害分层次,只好无害的是最基本的五谷,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从“食”到“充”,是从对人体必须,到可有可无的次序,所以,五谷杂粮对人最好。 2)中医还认为,万物按照五行阴阳分类,食物也一样,不同性质的食物对人体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应按照人体质阴阳不同,选择相应的食物调整人体健康。 “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脾病者,宜食糠米饭,牛肉枣葵;

胸痹

从五脏相关以及现代医学浅谈胸痹 班级针七姓名:bigwhite 学号:20121220+++++++ 【摘要】 胸痹作为中医内科的重要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病死率以及复发率居高不下,发病年龄更是趋向年轻化,在中西医均有着广泛的关注。为了更好了解研究疾病,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检索方式从胸痹与五脏的关系以及在现代医学中的主要认识对胸痹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以及临床辅助治疗补充了解。 【关键字】五脏,胸痹,心理干预,针灸疗法,整体观念 【引言】 胸痹主要是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轻者仅感到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伴有肢冷汗出,喘不得卧,唇青肢厥等症[1]。由此可见胸痹病位在心,但实际上胸痹与肝脾肾其他五脏也密切相关。正如《难经第六十难》“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之说,深刻阐明了胸痹的发病关键[2]。《诸病源候论》亦云:“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正经者亦令心痛。”这些均反映出胸痹病位虽然在心以及其正经,但常常受到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以及相关经络病变的影响。所以在临床辩证治疗上,树立中医整体观念,抓住五脏以及经络理论。这也就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胸痹的病机。 【正文】 第一部分五脏与胸痹相关 首先,血脉的痹阻不通以及缺少血液濡养与胸痹之间直接相关。如《素问痹论篇》曰:“心痹者,脉不通。”“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我们都知道,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主要表现在心行血(心气推动)和心生血(心阳温煦)两个方面。而心这个生理功能的运作依赖于他脏的支持。他脏受损或者虚弱会影响到心运作。 1.1 脾胃对心生理功能的支持 其一,脾胃为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胃受纳腐熟饮食物,通过脾气化作用,转为水谷精微,运化升清上输心肺,化生气血,下达于肾,充养先天之精[3]。若脾胃运化障碍,心之气血难以化生,心气虚而血运无力,经隧不通,心脉痹阻而发病。再加上,水液运化失司,湿浊内生,凝聚为痰,痰浊日久,气机阻滞,心气不运,血行不畅,瘀阻脉络,闭涩血脉则胸闷、胸痛[4]。正如李东垣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此时应当益气健脾,化湿去浊。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其二,脾主统血,使血在脉中约束而不溢出脉外,与心行血相反相成。 其三,脾胃位于中焦,足阳明胃经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5]。足太阴脾经分支从胃分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心与脾胃之间通过脉络相互进行信息沟通,运行交通气血。正如《灵枢本脏》言经络“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此时主要通过经脉所属穴位阳性反应点来诊疗胸痹。 1.2 肾对心生理功能的支持 其一,肾藏先天之精,为“先天之本”、“封藏之本”。肾精化肾气(元气),气分阴阳,肾阴肾阳乃一身阴阳之根。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心阳,阴寒内盛或外寒侵袭,致阴盛阳微,寒性收引使得心脉挛急,发为胸痹痛[6]。抑或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于上,心火焦灼脉道且肾阴不滋心阴,脉道枯涩而痹阻不通,亦可发为胸痹。是故古人有言“欲养心阴,必滋肾阴,欲温心阳,必助肾阳”,在治疗胸痹心痛时必先顾护先天之本。尤其是年老体虚者极易出现心血管等病变,这主要由于下元亏虚,无法上助心阳,心阳赤化作用无力运行,血液易受寒邪凝滞于脉管中,使得痰浊瘀血内生,脉管弹性和通利度下降,这如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规律:“女子五七,阴阳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此时应当温阳化气,活血化瘀,同时不忘顾护阴气的滋养。 其二,足少阴肾经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阴经在胸部衔接,手足各经脉相接,使气血运行如环无端。 1.3 肝对心生理功能的支持 其一,肝主疏泄,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血津液的作用,使得心脉通畅气机调达。其中,肝气疏泄不及,最易横逆犯胃,导致脾胃运化障碍,影响心脉气血生化;若肝气疏泄太过,肝郁化火或

五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有哪些

五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有哪些? 答:(1).眼睛的中医保健(闭眼转眼珠)????左右各转36圈,按摩承泣穴5分钟,每天4-5次;热毛巾敷眼部,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适合早期白内障等眼病。(2)花椒茴香加粗盐??既能除湿又驱寒??【组成】食盐1斤,花椒、小茴香、艾叶各50克。??【用法】食盐用火炒热,装在布袋里;花椒、小茴香、艾叶各50克磨成粉装在另一个布袋里,先把装花椒的布袋放在患处,再把加热的盐袋子放在上面,每天3次,每次半小时。【功效】对咽炎、咳嗽、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劲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胃病、胆囊炎、盆腔炎、附件炎、前列腺炎、关节炎等有一定疗效。【注意事项】防烫伤。(3)米醋白矾和碱面??去除脚气很方便? 1、米醋一斤倒入盆中,泡脚,每日2次,每次1小时。2、用烟叶或韭菜煮水泡脚。? 3、把白矾研成末,擦脚掌心10分钟,3-4次以后有效果。4、晚上睡觉前用温水把碱面化开泡脚半小时,3-5次见效。(4)鼻塞流涕得感冒??刮痧理疗很有效???刮痧可用于治疗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的感冒症

状。治疗时刮痧板厚的一面对手掌。刮痧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试,胸部从内向外刮试。刮板与刮试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试。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主要治疗的学位有风池、大椎、风门、中脘、孔最、合谷和足三里。(5)解毒泄热祛湿寒??不妨试试拔火罐?拔火罐可以逐寒祛湿、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的功能。感冒时畏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可以选择风池、大椎、外关等穴位进行拔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