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般信任模式的跨部门差异及其中介机制: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研究

一般信任模式的跨部门差异及其中介机制: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研究

一般信任模式的跨部门差异及其中介机制: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研究
一般信任模式的跨部门差异及其中介机制: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研究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抽样设计方案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第二期(2010-2019) 抽样方案

目录 一、调查背景 (3) 二、调查目标总体 (3) 三、抽样设计原则 (3) 四、抽样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4) (一)关于分层 (4) (二)各阶段抽样单元 (4) (三)样本量的界定及分配 (5) 五、具体设计 (6) (一)必选层的样本抽取 (6) (二)抽选层的样本抽取 (8) 六、最终样本的构成 (10) 七、样本权数的确定 (10) (一)设计权数 (10) (二)实际执行情况调整 (11) (三)最终权数的确定 (11) 八、主要估计量 (11) (一)各小层内部目标量的估计 (12) (二)全国目标量的估计 (13) 九、估计量的方差估计 (14) 十、附录:抽选层100个样本初级单元 (16)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抽样设计方案 (2010) 一、调查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经济发展使得对全国社会多方面信息的需求日益突出。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收入、医疗卫生、教育、失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将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保障,对于促进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是一项全国性的大型调查项目,调查总体是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本次调查的总体要求:(1)能够全面了解我国城乡社会发展情况;(2)能够对城市群体和农村群体进行对比分析;(3)能够在地理概念或者区域发展水平方面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性。 本方案着重介绍此次调查项目的抽样方案设计以及样本数据的权数调整方法。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全国及不同地域估计的需要,对调查总体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分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估计精度;特别是在城乡样本配比、设立自我代表层、样本数据加权等问题的处理上体现了本方案的科学性、高效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二、调查目标总体 此次调查的目标总体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所有城市、农村家庭户。 三、抽样设计原则 首先,作为全国性的抽样调查,整体方案必须是严格的概率抽样,要求样本对全国及某些指定的城市或地区具有代表性。其次,抽样方案必须保证具有较高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八课中国人中国梦:共圆中国梦》优质课教案_2

. 九年级道法《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将“建设和谐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指出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追求和谐价值是中国梦应有之义,作自信中国人是对现实中国梦的主体的要求。 本单元从和谐与梦想的内在联系出发,明确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新征程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机遇和现实行动;做自信中国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条件和必然结果。中华一家亲,圆梦路上,我们与祖国和时代共成长。 二、学情分析 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对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大家庭、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等问题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能够从爱国情感出发反对分裂,反对暴力恐怖活动,反对非正义战争,反对阴谋颠覆国家的行为。学生基本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台湾问题的史实,对实现祖国统一有着与成人同样的期盼。但是,部分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对较弱,对于在新时代如何促进民族团结思考不深。同时,由于大多数学生缺少反对分裂的相关生活经验,因此,对反对分裂的迫切性、必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学生对香港、澳门在新形势下如何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两岸统一等问题关注不多。学生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解偏于简单化,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思想新战略了解不多,对做自信中国人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已经基本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但在实际的运用中仍然表现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在对时政材料的分析中并不能做到全面、客观和完整,多数学生热衷大段抄书,不会紧扣材料、结合理论知识和突出重点。 因此,学生应在识记和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训练,逐渐探索审题和解题方法,其次,应通过对相关时政资料的解读和学习,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学科专业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科思维方式的发展水平。 三、教学目标 目标1:学生播报时政,结合知识出题,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有关知识。 目标2:学生课前建构第四单元知识的思维导图,课堂展示,掌握知识间的联系。 目标3:学生参与讲解练习,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答单项选择题的能力。 目标4:学生课堂限时完成问答题,小组讨论答案,上台讲解解题思路,其他同学补充回答,让学生掌握新型民族关系的有关内容,懂得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目标5: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巩固知识。 目标6:学生听《共圆中国梦》歌曲,懂得作为每个公民都要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吹尽狂沙系列】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写作导引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写作导引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对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你有什么思考?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 解读一:名言型材料作文——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 这是一道名言型材料作文,选取的两则名言,其观点呈相对关系,其命题方式与2020年上海高考试题极为相似。我们不妨先看看2020年高考上海作文试题: 1.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也是引用两则看似对立的名言(铭文)作为材料。与叙述类(含寓言类)、说明类材料不同,我们无须通过事件因果或人物的言行、事物特征等的分析中把握材料体现的哲理,名言材料其实已表现了言者观点,其言论中对事物本质认识已作了概括陈述。考生可联系实际,从正反角度辩证地分析,或赞成或批驳,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上海试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个观点孰是孰非?其实,看上去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从宏观层面上思考,两者又是统一的:所有的具体事件都会成为过去,但从中剥离出来的反思与感悟却将永远留存。大卫说的是事情本身,契诃夫说的是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理解。所以,这两句话看起来截然对立,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就如同正方和反方的两个辩题,看起来对立,实际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这个命题就是引导考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这点要求并不算过分。它实际上也代表了高考作文的总体命题趋势——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三明市质检作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解读二: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对立而又统一的世界 作文材料提供了两则名言,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英国)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和大卫、契诃夫一样,两位社会学家的言论都针对现实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费孝通的“熟人社会”针对中国乡土社会而言。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所以,“人熟是一宝。”而英国社会学家齐尔格特?鲍曼也在其《通过社会学去思考》中形象描绘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导致人们之间相互陌生、人性冷漠、自我封闭的现状。两种“社会”各有利弊。“熟人社会”强调人治,重视人情,但它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陌生人社会”缺点是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纽带被斩断,人与人缺乏交流沟通,冷漠、封闭是其主要特征。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共圆中国梦》培优课教案_2

第八课第二框《共圆中国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了解自信中国人的特点和自信的源泉。 能力目标:努力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及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教学难点:我们自信的源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袁隆平曾说到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早日实现。 想一想:袁隆平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已经实现,他的梦想是靠什么实现的呢?说说你的梦想。 教师总结: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展示导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1、如何实现中国梦? 2、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自信的中国人表现在哪些方面? 4、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 环节二:针对导学目标,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说说事先采访身边的人(父母、老师或邻居等)的“中国梦”。 想一想:他们实现梦想需要哪些条件? 播放视频《共圆中国梦》,说说中国梦的内涵和已取得的成就。并填写

在第112页“探究与分享”栏内。而后思考交流所有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呢?即:1、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播放PPT,思考并回答P113的问题, 懂得:把中国梦变成现实,需要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只有发扬实干精神,才能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新的辉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梦想只有在劳动者手中才能实现。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5)实现中国梦,需要发扬实干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梦想只有在劳动者手中才能实现。 (6)2、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道中华民族传承并弘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8)3、自信的中国人表现在哪些方面? (9)播放PPT,阅读教材第114—115页“探究与分享”从他们身上,你是否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为什么他们会如此自信? (10)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企业家的自信来自于对国家有认同。文学家的自信来自于对文化有底气。港口维修工的自信来自于对发展有信心即: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 (2)(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 (3)(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4、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对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你有什么思考?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 解读一:名言型材料作文——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 这是一道名言型材料作文,选取的两则名言,其观点呈相对关系,其命题方式与2011年上海高考试题极为相似。我们不妨先看看2011年高考上海作文试题: 1.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也是引用两则看似对立的名言(铭文)作为材料。与叙述类(含寓言类)、说明类材料不同,我们无须通过事件因果或人物的言行、事物特征等的分析中把握材料体现的哲理,名言材料其实已表现了言者观点,其言论中对事物本质认识已作了概括陈述。考生可联系实际,从正反角度辩证地分析,或赞成或批驳,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上海试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个观点孰是孰非?其实,看上去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从宏观层面上思考,两者又是统一的:所有的具体事件都会成为过去,但从中剥离出来的反思与感悟却将永远留存。大卫说的是事情本身,契诃夫说的是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理解。所以,这两句话看起来截然对立,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就如同正方和反方的两个辩题,看起来对立,实际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这个命题就是引导考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这点要求并不算过分。它实际上也代表了高考作文的总体命题趋势——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三明市质检作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解读二: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对立而又统一的世界 作文材料提供了两则名言,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英国)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和大卫、契诃夫一样,两位社会学家的言论都针对现实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费孝通的“熟人社会”针对中国乡土社会而言。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所以,“人熟是一宝。”而英国社会学家齐尔格特?鲍曼也在其《通过社会学去思考》中形象描绘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导致人们之间相互陌生、人性冷漠、自我封闭的现状。两种“社会”各有利弊。“熟人社会”强调人治,重视人情,但它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陌生人社会”缺点是人与人之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调查报告 班级: 学号、姓名: 指导教师:

一、前言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城乡居民,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建立这项制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特色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和卫生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为了深入群众,了解当前《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我们团队对此开展了一次以“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活动。 二、调查情况简述 (一)调查时间 2014年5月2日星期五 (二)调查对象 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化家园社区的居民及其周边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群。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载体,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以入户调查为主,街头随机调查为辅。其中,深入文化家园社区住户及商铺30家,随机调查12份,以比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些包含真实数据的问卷。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2份,回收问卷42份,其中有效问卷42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为42。 经统计结果显示,42人中有17人(40.48%)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剩下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25人(59.52%)中大部分认为报销范围限制得太窄(定点医院、药品、诊疗项目等)、报销手续繁琐以及报销比例太低是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原因。有39人(92.86%)认为看病贵,这种观点的占比非常高,而且调查问卷中关于看病贵的每一项原因(A.程序太多,什么病都要做检查,化验费体检费太高B.医院药价比药店贵好几倍C.医生经常开昂贵

乡土中国01《乡土本色》

《乡土中国》——01.《乡土本色》(广播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芦苇语文的张帆老师。部编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加入了“整本书阅读”的任务。高一新生一入学,就要面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书的 阅读任务。虽然书的篇幅不长,只有14篇文章,先生的文字也深入浅出,但毕竟是一部社 会学著作,对于学生学习和老师备课都有一定的压力。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不敢说去解读先生的著作,仅仅是把我读到的重点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为各位老师节省一些备课的时间,为我的学生提供课后学习的方便。 阅读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一下书的作者。费孝通先生,生于1910年,是清朝的宣统二 年,两年之后,清王朝灭亡。作为清王朝终结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费孝通先生自幼就接受了西式教育,高中毕业后,升入了东吴大学学习医学,希望将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但就像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一样,费孝通先生也选择了另外的救国道路,先后进入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学习社会学。后来又远赴英国深造,在伦敦经济政治学员攻读了人类学博士 学位。1938年回到祖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问。1938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大地就硝烟不断,生灵涂炭,这 样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这样一个动乱不安的社会,如何科学地看待她的过去和现在,他又如何走向未来,这是一位社会学家要探索的重大问题。 《乡土中国》这本书出版于1947年,这是作者再《重刊序言》中写的,百度上面写首 次出版于1948年。这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收集的是40年代后期作者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 大讲“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的内容,也就是课程讲义,研究的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一共十四篇,当时连载在杂志上。 下面,我就一篇一篇地来分享我的学习笔记。 书中第一篇文章的标题叫做《乡土本色》。作为全书的第一篇文章,《乡土本色》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吧。这里的“乡”,是指故乡这个具体的时空和人群。“土”是指土地、农业以及小农意识。作者认为,作为农耕民族,我们一开始就注定和泥土分不开,既靠土地生存,也受土地束缚,这与海洋国家完全不同。作者写道: 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

最新社会调查综合练习题

自测题 导论 一、填空题 1.社会调查研究是人们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首先是,另外还有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 3.社会调查研究分析和研究人口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看人口的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调查研究分析和研究社会对人口的影响,则主要是看社会的等诸多方面对的影响。 4.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和两部分内容。狭义的文化专指后者。社会调查研究所研究的文化主要就是狭义的文化。 5. 社会调查研究的最基本的对象有个人、初级社会群体、阶级和阶层、民族、社区、社会行为、等。 6. 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 7.直到奴隶社会的科学中心转移到之后,才逐渐产生了以为目的的经验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8.近代社会调查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发展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9.英国哲学家培根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的社会政治观点,法国社会学家孔德的,德国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各个阶级、各个派别的近代社会调查研究提供了系统化、学科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调查研究的倾向日趋明显,推动了社会调查研究向进步。 二、选择题(包括单项与多项选择) 1.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特征是()。 A. 专门性 B. 系统性 C. 客观性 D. 针对性 E. 实证性 F. 相关性 2.社会的基本要素是()。 A.地理环境 B. 自然环境 C. 人口 D.个人 E.阶层 F. 文化 3.被认为提出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起源的分析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的是()。

冷漠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阵痛

10级刘雅洁 冷漠——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阵痛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贺雪峰在《新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半熟人社会”的概念。依据这一理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正在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型,基本上处于“半陌生人社会”;广大城市则正由“半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基本上处于“陌生人社会”。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这首先是一种进步。”。“熟人社会”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它弱化了“法制”的功能,淡化了“竞争”的激励,导致社会管理丧失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为严重的是,它还可能引发社会腐败泛滥,导致整个社会风气败坏。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因为只有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信任。契约、制度和规则的逐步发育,法律就自然地成长起来。“陌生人社会”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在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但令人叹息的是人情却越来越淡薄,社会越来越冷漠。以至于有人说,我们每个人不过是活在情谊虚假繁荣的“扮熟人社会”中。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在几度宣布“没有生命迹象,停止搜救”之后,小伊伊被从废墟中救出。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用“奇迹”来推诿和掩饰,暴露了政府的冷漠和道德的缺失。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18名路人视而不见,堪比鲁迅笔下的看客,最后一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可惜,小悦悦没有像小伊伊那样创造中国“奇迹”,离我们而去。面对倒地的2岁女孩,社会良心与社会信任泯灭殆尽,善良的陈贤妹却被别有用心的人质疑是想出风头。这一切,

关于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社会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社会调查分析报告 研究目的: 就人们对我国目前贫富差距问题的程度、成因和对某些成因的厌恶程度进行询问,并作出相应的分析,得出结论,献计献策,努力使祖国缩短贫富差距,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问卷调查。 研究内容: 第一,您认为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大吗?到了什么程度?第二,“造成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的原因有哪些(可多选)?第三,在造成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的原因中,您认为哪些因素是最不可容忍的? 分析数据: 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96份,其中书面问卷66份,网上问卷430份。66 份书面问卷中,教师12份,研究生24份,本科生30份。430份网上问卷中,有389份来自于华商网,该网站的一项民调显示46%的网民月薪为700-1500元,另有41份来源于凯迪网络,该网站民调显示大多数网民的月薪在2000-4000元之间,而且上述两个网站上都有一些网民自称是下岗人员。可见,这次调查的对象不论从收入层次上看,还是从行业、职业上考察,基本上涵盖了城市社会的各个阶层,其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较高。本次调查结果参见附表。 附表: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社会调查结果

研究结论: 1.对“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确实很大”的说法社会认同感高 在回答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程度的496份问卷中,有80.24%的人选择了很大,其中有4人用了“巨大”,19人用了“非常大”来描述,也有人用“天上和地下”、“孙悟空的一个跟头”等词汇来表达。只有1人认为我国的贫富差距小,11人认为我国的贫富差距为中。也有人用“我的这台台式电脑4000元,比我所看到的不发达地区人家的所有家产还要值钱”这种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问题。还有

乡土中国读后感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一) 第一章是“乡土本色”。作者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中国社会虽然有很多阶层,但是他们都是从乡村社会分离出去的,在行为方式社会习惯方面还带有很多乡土社会同样的痕迹(虽然他们自己是很不愿意承认的,因为“土气”毫无疑问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所以要研究“中国性”,就不得不从根基出发,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乡土社会。另一层意思是说现在这个乡土性只局限于基层,就是说虽然地主、知识分子、工人、资本家等社会阶层都是从乡土社会分化出去的,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已经与乡土社会有了很大不同,所以那些城里人对乡下人冠以“乡巴佬”的称呼,因为他们对于乡土社会已经完全没有了认同感。至于这些阶层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怎样具有着乡土社会的文化的根,后面会有详细的分析。 在第一章里,作者从“土气”切入,分析中国人的农业本性。“远在西伯里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因为农业的固定性,才有了“土气”,所以说这个词很贴切的描述了中国的农业本性。“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生活范围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生活的固定,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许多中国社会的特征都是由此而来。比如说,中国为什么早在战国就有墨家提出法制社会的观念,但是两千年了中国为什么还是人制社会?就是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局限性和邻里的熟悉性。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的着多说么?”这种生活背景下显然没有法律和合同之类东西存在的必要,因为那都是对付陌生人的,只有整天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现代人才需要。对中国人来说,分得太清楚未免伤了感情。中国文化的模糊性大概也从这里来。 第二和第三章讲当时一些人提倡的“文字下乡”。很多人认为乡下人“愚”,但是费老认为不应该这么说,乡下人不是智力上笨,只是知识上不足,更确切的说是知识结构不一样,他们的知识足以应付他们的生活,而对于城市的文明生活当然不甚了了了。这种不了解就像城里人分辨不了麦子和韭菜、不会爬树、不会抓鱼一样,没什么值得取笑的。作者进而探讨了语言的产生以及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文字的产生原是为了不同空间和时间的人交流的,但是在乡土社会,由于生活的一成不变和空间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口头语言完全可以满足生活需要。而且面对面的交流远比书面语言表达的东西丰富快捷。文字既不是乡土社会的基础,本来就不是乡土社会的本性。人类最初的文字都是庙堂性的,都是为了祭祀崇拜和记录帝王事件,所以不是乡土社会的必要。因此文字发明了几千年,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民依旧目不识丁。当然当代的乡土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农民必须要识字了,因为要科学种田、操纵机器。但是实际上我的母亲初中毕业,但是由于农民的生活基本没有文字,长年没有阅读和书写,因此现在已经忘的差不多了,读我的家信都很吃力。这无疑是费老观点的例证,说明虽然过了这么多年,农民的生活还是带着传统乡土社会的痕迹——地方性和口语化。(待续)

社会调查研究4个综合测试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形考综合测试答案综合测试一 (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1 正确 获得10分中的1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20世纪20年代以后,社会调查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 选择一项: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苏联 题目2 正确 获得10分中的1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调查研究没有取得很大进展。它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是在()。 选择一项: A.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B. 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以后

C. 中国共产党十一大以后 D.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后 题目3 正确 获得10分中的1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目前国外流行的社会调查研究的哲学理论基础主要是()。 选择一项: A. 逻辑主义 B. 人本主义 C. 实证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题目4 正确 获得10分中的1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社会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而又经常被很多研究者忽略的原则是()。选择一项: A. 伦理道德原则。 B. 系统性原则 C.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D. 客观性原则 题目5 正确 获得10分中的1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时常用的四种变量概念中,属于定性变量的是()。选择一项: A. 定类变量 B. 定比变量 C. 定序变量 D. 定距变量 题目6 正确 获得10分中的1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增加或减少),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等 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 选择一项: A. 负相关 B. 正相关 C. 曲线相关

D. 直线相关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多项选择题 题目7 正确 获得10分中的1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特征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专门性 B. 针对性 C. 系统性 D. 相关性 E. 实证性 F. 客观性 题目8 正确 获得10分中的10分 标记题目

《乡土中国》精读

《乡土中国》-精读 作者:费孝通 目录 第1-3篇乡土与语言 №1 导语 №2 乡土和其上的人 №3 乡土社会的地方性 №4 乡土社会语言 第4-6篇乡土格局·道德·家族 №5 乡土社会结构的格局 №6 伸缩自如的自我主义 №7 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 №8 两种格局的社会影响 №9 家大成族 №10 家族之力 第7-8篇男女·礼治 №11 男女有别(上) №12 男女有别(下) №13 礼治和法治 №14 礼治秩序 第9-11篇乡土政治 №15 礼治之衰 №16 法治之始 №17 两种权力结构 №18 无为政治之因 №19 长老统治(上) №20 长老统治(下) 第12-14篇血缘·名实·需要 №21 血缘 №22 地缘

№23 时势权力 №24 名实的分离 №25 从欲望到需要 №1 导语 乡土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代名词,它意指中国铺陈在土地上的广大农村。在传统中国,农村尽管是社会的基层,却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支柱,它维系着小到一个宗族大到整个国家的秩序与结构。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放在传统中国的语境中,是非常准确的。大部分中国人从出生便接触到土地,伴随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种一年四季的劳作,人的一生都在和泥土打交道。人向土地播撒他的勤劳,土地则在适当的季节向人回馈它的赐予。人和土地的关系是相互而密切的。传统中国的生长土壤环境,主要集中在长江及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这里的土壤既不十分贫瘠,也不特别肥沃,它的程度介于二者之间。土地的产出就主要决定于人的劳作:多劳多得,不劳无获。这种生长环境培养了中国人自力更生的坚韧品格。不愿求人,也不全靠上天的赏赐,而主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所以传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很少是认为人的一切劳作都是毫无意义的这种消极宿命论,也很少有全然期待上天神明赏赐的弥赛亚式盼望。传统中国人始终将眼睛望向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卖力耕耘,并充满信心地期待土地不会辜负人的努力与付出。在这种“付出—收获”的循环中,风雨雷电、水旱之灾是常有的事,人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上天的反复无常。这种经历孕育了早期中国哲学精神中的“辩证法”:在“常”中发现“无常”,又在无常中发现“常”;在“有”中发现“无”,又在“无”中发现“有”。所以尽管中国人饱经人世的无常变幻,却仍不完全萎靡自暴自弃;因为他们相信,一时的挫折是世间常有的事情,只要人鼓起自己的意志,人生必能迎来转机。这种坚韧的品格使得中国能历经数千年的波澜起伏而仍得以保存,无论何种逆境仍可直面人生的惨淡,向死而生。 №2 乡土和其上的人 今日导读 臧克家有一首诗,《三代》,共21个字: 孩子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在土里葬埋。 土地,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对于土地的理解越深,便会对其上的社会、文化以及人的理解越透。今天,我们将走近乡土社会,看上面的人,听人所说的话。 在乡土中国,土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乡土人甚至认为,土地也是一位神明,它掌管着尘世间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土地就像一位母亲,我们从它怀里出生,临终时又回归到她的怀里。土地既是衣食生活的来源,同时也是情感的精神寄托。与“土”联系在一起的是“乡”,这既是指一个空间概念,也指一个共同生活的社群。“乡”是落实在某一块“土”之上的,也意味着一群共同长大生活的人,这群人是我们自小便熟悉的。 在现代社会里,“乡土”似乎成了“落伍”、“老土”、“愚昧”的近义词,但这只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因为知识来源和构成的不同,城里人接触到的知识多数来自书本

《乡土中国》之(1):乡土本色.doc

《乡土中国》之(1):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形考任务一知识综合题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形考任务一知识综合题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形考任务一知识综合题 导论测试 1、被认为提出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起源的分析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的是正确答案是:古希腊人 2、20世纪20年代以后,社会调查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正确答案是:美国 3、美国最著名的民意测验机构是()正确答案是:盖洛普 4、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它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矿产植被等。正确答案是:物质条件 5、近代社会调查,是指( )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调查。正确答案是:早期 6、社会调查定义包含()等三方面的内容,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检验的循环提高。有目的地收集第一手资料,资料分析、揭示本质;,综合阐述规律性问题; 7、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专门性,系统性,客观性,针对性 8、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9、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大都具有自己特定的(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文化 10、预测是建立在对社会现象()和的基础上的,主要是指调查者运用各种预测方法,对调查对象内外相关的联系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估计和评价。准确描述, 正确解释 11、社会调查研究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正确的答案是“对”。 12、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两部分内容。正确的答案是“错”。 13、社会调查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准确地描述社会客观现实,即说明社会“什么样”或“怎么样”的问题。正确的答案是“对”。 14、社会组织是基本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形式和复杂的社会群体,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通过直接、间接的联系、按照一定原则而结成的社会共同体。正确的答案是“错”。 15、在中国,科学意义上的社会调查研究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发展。正确的答案是“对”。第一章测试 目前国外流行的社会调查研究的哲学理论基础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决定着调查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正确答案是:课题的选择 变量是( )的一种类型,是指本身可变动的概念。社会调查研究所涉及的大多数概念都是变量。正确答案是:概念个案调查是一种()。正确答案是:定性研究方法 调查阶段是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执行阶段,主要是按照( )中所确立的调查计划、调查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具体贯彻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正确答案是:调查研究方案 各种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之中,属于直接调查方法的是()。访谈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课题最好与当前社会发展和变化中出现的( )相关,即重点考虑时代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重大问题, 新闻热点 一般而言,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即(准备阶段, 分析阶段, 调查阶段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主要有()。普查, 重点调查, 个案调查 社会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客观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伦理道德原则 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的产生,或由上级部门指定,或由委托单位提出,或由调查者根据其兴趣

从《乡土中国》看中国的人情与法治

从《乡土中国》看中国的人情与法治 在中国历史上,人情曾是中国伦理特殊的人际互动与社会交换形式,既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遍的社会性。正如俞荣根[1]所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有时说的是私情,这时候说“人情大于王法”是贬义的;但在“天理”、“国法”、“人情”这一序列关系中的“人情”,更主要的含义是“民情”、“民心”,是“民”的对应概念。这种情况下说“法顺人情”,又是褒义的。而在当代社会,人情是一个应用广泛且涵义十分复杂的概念,它既可以指人的感情,也可以指人们之间的情谊,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指“面子”、“尊严”等。 中国人普遍遵循的人情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一种社会交往行为和交往规则。于是,中国的人情就是在熟人社会中一个靠面子办事的“普通原则”。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村和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农民离不开土地,即使是现在,农业仍是农村生活的物质基础。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非到万不得已,绝不流动。同时,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和西方国家的团体格局有着很大的不同,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一种私人联系的增加。在这种中国特有的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法律和道德都因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关系而加以一定程度上的伸缩,即以“人情”的好坏来作为处事的判断依据。 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它的秩序是一种自动的秩序,是个“无为而治”的社会。国家权力所维持的法律规则,在乡土社会并不起主导作用,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生老病死,千百年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传统和习俗,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漫长的时间积累下来许许多多经验,经过祖祖辈辈传承,人们形成了对事物评判的准则,也约定了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乡村的每一个人在相应的位置上,履行相应的职责,乡村社会有自身的公正和道义的秩序,社会权利和被渲染的乡村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保护的网络。乡土自身的礼仪和秩序有效地应付着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乡土社会的秩序中生存,要知礼,懂人情,懂规矩,礼治秩序统摄着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这样一个中国的传统的环境中,“人情”的生根发芽和生长,并不出人意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土中国在面临着现代化不可阻挡的潮流时开始了极为艰难的转型。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治和法律制度逐渐深入乡土社会内部,农民被迫以现代化国家的公民身份,直接面对政治和政府。由于教育和学校制度的改革,传统道德系统也处于变化之中,乡土固有的精英开始分化和蜕变,礼治社会渐渐失去其内在核心,逐渐转向新型“法治”秩序。于是,人情传统与法治精神并存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一大特点。只是这种并存不可避免的有着鲜明的抑或是暗自的冲突。古代儒家主张为亲者隐、为尊者讳、爱有差等,所谓瞽叟杀人、皋陶执法、舜携父而逃、视弃天下如弃帚,这种“容隐”[2]是中国古代法的一大特点。在现代,许多人按习惯依人情进行交往处理各种事情,希望通过人情关系使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以便更好地获得个人需求的满足。很显然它们都与现代法的精神相悖。现代法治社会要求以法立国、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地位凌驾于法律之上,包庇也是犯法的行为。在立法领域,人情对个人并无多大意义。而进入公共管理领域,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希望通过人情对执法及司法人员施加影响,以求得对自己有利的效果。因而,在当代社会,人情对法治有一定的干扰与破坏作用。 从制度上加强防范人情对法治的干扰和破坏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回避的一项课题。也曾听说过“法律不外乎人情”这样的说法,不禁要想,这里的人情,如果是指“情理”、“民情”、“众人之情”或“社会舆论”,那么法律的产生不正是是为了保障这种“人情”的吗?如果法律的产生以人情为基础和底线,适应并能体现“民情”或是相同意义上的“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