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经济学资料

公共经济学资料

公共经济学资料
公共经济学资料

明老师课件概念整理: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是指资源配置(经济运行)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不使一部分人处变坏,就不可能使另一部分人处境变好。

林达尔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捐献自己应当分摊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则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就能够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

阿罗不可能定理:满足一切民主制度要求而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不存在。

它的重要含义是:由于存在投票悖论,无论在任何规则下,政府决策偏差总是难免的。为解决投票悖论而对投票前提进行限制表明,多数决策不一定能够引出正确的决策。

投票交易:对两个及以上不同议案同时进行投票,投票者虽然对不同议案有不同的偏好强度,但愿意就那些与其关系重大的议案进行交易。

在投票赞成自己强烈偏爱的议案同时,也赞成于自己无关紧要甚至略有损害而对另一投票人至关重要的议案,以换取他对自己强烈偏好议案的支持。这种交易被称为“互投赞成票(Logrolling)”。

中位选民:指处在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中位选民并非一定是中产阶段。

中位选民定理:经济学家们发现,投票行为的普遍规律是:中位选民所选择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往往成为多数决策机制下可能得出的政治均衡。

唐斯模型:(1)政党或政治家是追求自己利益的,而不是追求某种意识形态的目标或者社会福利;(2)政党或政治家凭选票的极大化才能实现自我利益;(3)政党或政治家是以其提出的竞选纲领来争取选票的;(4)选民选举代表是为了追求社会福利最大;(5)中间投票人投票的偏好在两党竞争模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党或政治家提出的纲领或议案只有符合中间投票者的偏好,才能实现选票极大化。

唐斯定理的作用:对政党而言,他们必须寻找中间选民的偏好,以此获得选票最大化而当选。各个政党的竞争,会出台一个代表大多数选民意见的政治纲领。对社会福利而言,中间选民定理产生的作用,能将社会福利损失降到最低点,将候选人引导到选择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

利益集团形成的必要性:降低信息成本;增强偏好显示的稳定性;提高投票交易中的效率

利益集团的不同类型

相容性利益集团:个人从集团获得的收益并不损害他人从集团获得的收益。

排他性利益集团:个人从集团获得收益的比例,会影响他人从该集团获得收益的比例。

个人利益与集团规模:相容性利益集团的成员,具有扩大集团整体利益的动力;排他性利益集团成员,缺乏扩大集团整体利益的动力。

利益集团的作用:1.通过与立法机构联系:争取代表本集团利益的议员直接参与立法议程,力争在投票中使符合自己利益的议案获得多数选票。2.通过与行政机构联系:迫使政府改变或修改决定,实现本集团的利益;3.控制有关部门的官员人选,参与法律制定的前期工作和政策制定的过程。

利益集团取得影响力的主要方式:

(1)为缺乏信息的选民免费提供信息,竭力鼓动他们支持自己;

(2)向政治家或议员提供他们所缺乏的专业技术信息;

(3)给予议员以政治资助,鼓动他们批准有利于利益集团的议案,并把它混杂在一揽子政策之中以防被识破;

(4)与其他利益集团相互捧场,互投赞成票。

寻租是指投票人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努力,如游说与行贿,促使政府帮助建立自己的垄断地

位,以便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活动。

寻租的几种类型:为获得垄断地位进行的寻租;为维持已获得的垄断地位进行的寻租,又称“护租”;防止他人寻租有可能对自己造成损害而进行的寻租,又称“避租”。

租活动本身浪费掉的资源;由经济寻租引发政治寻租浪费掉的资源;寻租成功后形成垄断所损失掉的经济效率

官僚在提供公共产品中的作用

官僚是公共决策的执行者,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提供者和维护者。

官僚负责向政治家提供信息和或供选择的方案。

官僚执行政治家的决策,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并维护自身利益。

官僚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与私人部门提供私人产品的差别:缺乏竞争性;缺乏激励机制; 非利润化; 缺乏敏感性; 个人影响较大。

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s)是指政府的政策措施和干预行动没有达到纠正市场失灵的目的,甚至带来了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有时,政府失灵也指政府没有实现其最初的政策意图

政府失灵的主要类型及其原因

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寻租及腐败。内部性和政府扩张。

内部性(internalities)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公共政策失效。第一,作为政府干预依据的社会福利函数并不明确,或说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追求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第二,各种公共决策机制的缺陷。

第三,信息不完全、公共选择的偏差、投票人的“近视”、先例等对合理决策的制约。第四,政策执行上的障碍。追求公共权利极大化导致政府机构膨胀

官僚追求公共机构权力的极大化,必须带来政府预算规模的极大化。

官僚对政府预算极大化的追求导致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过剩,高于帕累托最优的产量水平

当半数投票人偏好一致时,会形成一个自然联盟,在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时会压制非联盟的少数成员。即通过的议案不仅未能给社会带来最高的净收益,甚至会出现负值的净效用,即多数所得到的净效用增量远远低于少数人所损失的净效用——多数人压迫少数人即称为多数暴政。

免费搭便车指有这么一个消费者,他不表达自己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希翼不付费就能享受到集体对公共财产或资源的好处。

政府一方面以法律的手段征收税金,取得收入;另一方面以将征收的税金用于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

价格排他型的准公共产品(price-excludable Public Goods)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可以在技术实现排他的公共产品。价格排他的混合公共产品的供给,采取市场配置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

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均为零的混合公共产品:以不拥挤的桥梁为例

若由私人厂商提供,由私人厂商通过收费的方式弥补固定成本,会使过桥人数减少(Q*-Q0)阴影部分为收费造成社会净福利的损失。

为避免社会福利净损失,该桥梁由政府免费提供,用统一征税的办法筹集资金。也可由私人厂商供给,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私人厂商财政补贴,以弥补成本,实现资

源的优化配置

公共资源类似于准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个人或企业如果过度消耗公

共资源,将导致“公共悲剧”的发生,造成对他人合理利用公共资源利益的侵犯。

公共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

一种资源如果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私的个人,行为不受管制会耗竭性地利用公共资源,导致公共资源质量变坏。

外部效应(externalities):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的成本或额外的收益。

负的外部效应。因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而给第三者带来的额外成本,我们称之为外部边际成本负的外部效应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的矫正措施,是通过对具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和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即T=MEC,将征税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成本一致的水平,从而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由B点所决定的产量水平,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

正的外部效应:市场交易活动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利益未能在产品交易价格中反映出来,从而使得产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收益(MPB)少于社会边际收益

正的外部效应的关键问题,是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其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收益

政府一般通过矫正性财政补贴来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其特征表现为,财政补贴的量按MEB的大小发放,补贴后的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保持一致水平,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财政补贴的发放诱使消费者增加疫苗的接种量,图中阴影YXVR部分表示增加疫苗接种者所得到的社会效益。类似的如政府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等。

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机制纠正外部效应

一体化(Unitization):即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使有外在联系的企业合并成大的企业集团,从而纠正外部效应带来的效率损失。

社会制裁(Social Sanction):即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意识或道德规范,当当事人的经济活动产生负的外部效应,会受到社会道德自发地谴责和抵制,使当事人自觉停止这种侵害社会利益的行为。

产权(Property Rights):对于资源排他性的选择权利,包括所有权以及由此决定的使用权、交易权等。

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利用市场价格机制产生的费用,包括签约前人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信息、签约过程的讨价还价和签约后监督合约的覆行所需的费用。

科斯定理1:在法律及市场结构可以保障自由交换的条件下,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财产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自动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

科斯定理2:由于零交易费用的世界并不存在,在交易费用为正的世界里,不同产权的界定会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在政治必然影响经济的前提下,对政治决策过程及其后果进行经济分析的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公共选择问题。公共选择是一个通过民主政治程序来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把个人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的政治决策过程。

经济人(Economic Human)假设:

人都是理性的利己主义者,即人们会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公共选择讨论的是,政治市场中的经济人的行为。

选民。理性选民是在比较了投票成本和收益后才进行投票的。他们通常不愿意花费较多的精力去充分了解与选举有关的情况。

政治家。他们是靠选民选上而生活的人,他的行为目标是个人收益最大化,承担社会功能只是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为了获得权力、收入和尊敬,他们要使自己所得选票最大化。为此,他们必须提出能够获得尽可能多选民支持的社会改革方案或政策,一般说来这种政策应该符合中间投票者的偏好。

官僚。即作为政策的职业执行者的经济人。他们的目标也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官僚工作的动机有三种:工作不要太辛苦;扩大本部门的规模也希望其他部门的规模一起扩大;提高伴随其特殊地位而来的“外快”。

总而言之,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投票净利益最大化,执行决策的官僚追求预算最大化。

投票悖论——在多数规则下,公共选择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

峰值:如果把关于公共产品或公共支出数量的议案按顺序比如按数量多少排列,则其中必有一种议案所获偏好较大,大于数量比它多的某些议案,也大于数量比它少的某些议案,则该物品所获偏好程度就是峰值。

单峰偏好(Single-peaked Preference):某一成员最偏好某一议案,并且离开该议案向其他任何议案变化时,偏好程度都会始终持续下降,它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

双峰偏好(Multiple-peaked Preference):某一议案所享偏好程度较高,但在按顺序排列的议案中,沿某一方向离开该议案向其他议案变动时,偏好程度始而下降,继而上升。它意味着理想方案不只一个。

自然垄断性,是指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使提供单一物品和服务的企业或联合起来提供多数物品和服务的企业形成一家公司(垄断)或极少数企业(寡头垄断)的概率很高。我们把这种由于技术理由或特别的经济理由而成立的垄断或寡头垄断,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

自然垄断性行业主要存在的问题?第一,信息不对称使政府对自然垄断性行业的价格管制形式化,收效不大。第二,垄断性行业依靠垄断获得高利润,内无提高效率的动力,外无参与竞争的压力。第三,由于政企不分,政府规制难以中立。

政府对自然垄断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一,政府接管某一行业的所有权,或将该行业国有化。第二,让私人企业经营该行业的同时对其进行管制。第三,鼓励竞争。

我国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微观规制存在的矛盾,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改革:第一,对于信息不对称的补偿。有时候,规制的目的在于降低得到信息的成本。首先政府设法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的准确信息,或要求经营者提供。

第二,对规制者的规制。规制者不可避免会滥用职权、牟取私利,或出于某一目的维护某些集团利益。斯蒂格利茨提出的解决自然垄断的方法之一的国有化,就有可能使这些行业受制于一些政治压力。

第三,政企分开。只有打破规制者与被规制企业之间的直接利益联系,才能使规制机构超然的行使经济性规制的职能,才有可能使之中立的把经济福利最大化作为原则,公正廉明,依法规制。

第四,区分真正的自然垄断行业和非自然垄断行业,规制与放松规制结合。要使规制取得预期效果,要考虑行业特性,只有真正的自然垄断行业才可考虑实施规制。因为对非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会抑制有效竞争,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第五,实施激励性规制。方法包括:第一,特许投标制度第二,区域间竞争。第三,社会契约制度第四,价格上限规制

1.试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分析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关系。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s)市场机制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市场失灵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性

既然市场机制本身不能保证能在一切场合下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果,那么,政府在这些场合进行某种干预就成为必要。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理由是存在着市场失灵,即政府的作用就在于解决市场自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政府对某些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保护和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第二,通过税收和补贴等手段,或将相关企业合并消除外部性;

第三,政府承担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的主要职责,例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

第四,政府消除信息不对称。

第五,界定和维护财产权利,采用各种必要的手段,尽可能消除经济活动的外部经济效应。

政府通过制定正确的微观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消除市场失灵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第六,调节收入和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政府失灵

基于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行为与政治市场中的公共选择行为纳入统一分析模式,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凯恩斯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根据经济人的分析模式,布坎南的政府理论研究了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或政府失灵问题。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问题。

1、政府失灵表现在:①政策失灵;②政府干预具有自我膨胀性;③政府干预的低效率;④政府政策目标难于总是保持公共性;⑤难以避免设租、创租和寻租行为;⑥不能实现预期的公共选择目标;⑦导致新的市场失灵;⑧加剧经济波动。

原因

(一)政府政策的低效率,也即公共决策失误。

导致公共政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决策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阿罗不可能定理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排除效用人际比较的可能性,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成表达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秩序的社会偏好是不可能的”,(2)即使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公共利益,而现有的公共决策机制却因其自身的内在缺陷而难以达到实现这种利益的目的。(3)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获取决策信息总是存在诸多困难而且是需要支付一点成本的,不管是选民还是政治家,他们拥有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因而大部分公共政策是在信息不充分的基础上作出的,这就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4)选民的“短见效应”。由于政策效果的复杂性,大多数选民难以预测其对未来的影响,因而只着眼于眼前的影响。而政治家为了谋求连任,就会主动迎合选民的短见,制定一些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得政策。(5)选民的“理性的无知”。由于选民作出决策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以收集有关候选人的信息等,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他在权衡自己的成本——收益计算时,如果成本太大,选民将不去投票。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选民往往也会出于搭便车心理而寄希望别人去投票以使自己坐享其成。这被称为选民的“理性的无知”。而这将导致通过选票上台的政治家并不代表多数人的利益,其制定的政策充其量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

(二)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政府失灵理论认为政府机构低效率的原因在于:(1)缺乏竞争压力。由于官僚机构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没有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导致政府部门的过分投资,生产出多于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另一方面,受终身雇佣条例的保护,没有足够的压力去努力提高其工作效率。(2)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行政资源趋向于浪费。首先,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由于没有产权约束,他们的一切活动根本不必担心成本问题。其次,官员的权力是垄断的,由无穷透支的可能性。(3)监督信息不完备。理论上讲,政治家或政府官员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利让渡,因此他们并不能为所欲为,而是必须服从公民代表的政治监督。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监督作用将会由于监督信息不完全而失去效力。再加上前面所提到的政府垄断,监督者可能为被监督者所操纵。

(三)政府的寻租。“寻租是投票人,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努力,如游说和行贿等,促使政府帮助自己建立垄断地位,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可见,寻租者所得到的利润并非是生产的结果,而是对现有生产成果的一种在分配,因此,寻租具有非生产性的特征。同时,寻租的前提是政府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介入,政府权力的介入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和分配格局的扭曲,产生大量的社会成本:寻租活动中浪费的资源,经济寻租引起的政治寻租浪费的资源,寻租成功后所损失的社会效率。另一方面,寻租也会导致不同政府部门官员的争夺权力,影响政府的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寻租主要有三类:(1)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2)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3)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四)政府的扩张。政府部门的扩张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对于政府机构为什么会出现自我膨胀,布坎南等人从五个方面加以解释:(1)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和外在效应的消除这导致扩张;(2)政府作为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者导致扩张;(3)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扩张;(4)官僚机构的存在导致扩张;(5)财政幻觉导致扩张。

补救政府失灵的政策性主张

所谓市场化改革是试图通过把经济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政治市场来提高后者的运行效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明晰和界定公共物品——公有地、公海、公共资源的产权,饥饿此消除在这些公共物品使用上的“逃票乘车”和掠夺性消费。(2)在公共部门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重构政府官员的激励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来组织公共物品的生产。(3)重新设计公共物品的偏好显示机制,使投票人尽可能真实地显示其偏好。

所谓宪法改革,是试图通过建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规则来对政府权力施加宪法约束,通过改革决策规则来改善政治。在公共选择理论家们看来,要克服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避免政府失灵,最关键的是要在宪制上做文章,布坎南认为,要改进政府的行政过程,首先必须改革规则,因此,公共选择的观点直接导致人们注意和重视规则、宪法、宪法选择和对规则的选择。布坎南等等人着重从立宪的角度分析政府制定的规则和约束经济和政治活动的规则或限制条件,即他们并不直接提出具体的建议供政策制定者选择,而是为立宪改革提供一种指导或规范建议,为政策制定提出一系列所需的规则和程序,从而使政策方案更合理,减少或避免决策失误。

改革措施

1、市场化改革。政府市场化改革就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功过市场竞争和交换制度的运作而不是完全依赖政府权威制度的运作来实行政府职能的调整。①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化,②政府职员雇员化。

2、分权改革。分权是解决组织官僚化的有效途径,能一定程度上克服行政低效、增加官员与公众获得信息的机会,使社会系统减少或免受政府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矫正政府失灵。

3、厉行法制。克服政府行为的自利性,避免政府失灵的关键是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权力限制,建立法治政府。

4、促进公民的参与与监督;5.宪政改革;6. 引入竞争机制;7.激励激励机制;8. 改革税制;9.监督政府基于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灵的分析和政策建议,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观念更新。树立大市场,小政府,政府为市场服务的观念。

第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及时进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转变政府职能)。

第三、正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限度问题,确定好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方式及干预的力度,在市场机制能较好发挥作用的地方,应尽量尽快让市场去发挥作用。政府应当补充而非取代市场机制。

第四、加强公共决策和政府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第五、在政府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来改进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第六、反腐败必须釜底抽薪,从体制及制度的创新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消除寻租反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条件。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管理体制。

2.何谓公共产品?何谓私人产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如何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公共产品就是政府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纯粹的公共产品应同时具有2个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自发的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增进社会福利所不可或缺的。

相对于的私人产品是由个人消费的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改革:

1、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即只要预算存在剩余,表明该地区所修建公共产品的社会效益超过了其社会边际

成本

2、强制性融资。因为公共产品不可或缺,所以只能通过强制性的融资方式来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事

实上,政府证实,以征税手段取得资金,另一方面,又将征税所得的钱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

公共物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non-divisibility)——公共物品或服务面向整个社会提供,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non- rival ness)——某个人或某厂商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并不排斥、妨碍和影响他人或其他厂商对其的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其他厂商对该公共物品消费的数量或质量。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受益范围之外;同时,任何人或任何厂商也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排除在其享用范围之外。

纯公共产品

一般说来,公共产品(此处指纯公共品)是指那些为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严格地讲,它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

非竞争性有两方面含义:(1)边际成本为零。这里所述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例如增加一个电视观众并不会导致发射成本的增加。(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如国防、外交、立法、司法和政府的公安、环保、工商行政管理以及从事行政管理的各部门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都是属于这一类,不会因该时期增加或减少了一些人口享受而变化。

此类产品增加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量,增加消费者不增加该产品的成本耗费。它在消费上没有竞争性,属于利益共享的产品。非排他性是指某些产品投入消费领域,任何人都不能独占专用,而且要想将其他人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不允许他享受该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另外,纯公共产品还具有非分割性,它的消费是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消费者共同享用的。如交通警察给人们带来的安全利益是不可分割的

公共产品的本质性特征其实只有两个:

(1)受益的非排他性。这就难以克服免费搭车问题,从而使得没人愿意付费消费公共产品;

(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这就使得原有的消费者不反对新消费者的加入。

正是由于没人愿意付费消费、没人在乎其他人是否参与消费,所以公共产品不能产生市场价格,市场机制也就不可能提供公共产品。

作为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过渡,准公共产品通常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1)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但消费的非竞争性不充分

例如,在公共场合提供教育服务。首先,这种教育服务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因为任何人都不能独占、专用这种教育服务,谁也不能阻止任何人来享受它的效用。换句话说,在技术上不可能将拒绝付款的人排除在这种教育服务的享受范围之外;同时,任何人也不可能以拒绝付款的方式使得自己免受所不喜欢的这种教育服务的影响。

但是,这种教育服务的消费的非竞争性表现得不充分。因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校方需要的课桌椅也相应增加;随着学生人数增加,老师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的负担加重,成本增加,故增加边际人数的教育成本并不为零。同时,学生的数量太多也会影响对原有学生的服务质量,因此这种教育服务的边际拥挤成本也不是零。

(2)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特征,但受益的非排他性不充分

例如,一条马路受特定的路面宽度的限制,甲车在使用的时候就会排斥其他车辆对相应路段空间的占用,因此马路的受益的非排他性不充分。

但是,马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这是因为,假若道路尚未达到设计的车流量,并且车辆的时速也能维持在设计的时速水平上,则增加一定数量的经过车次的边际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也为零。

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是纯粹私人产品,一般应由市场机制来提供。

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纯粹公共产品,由国家预算加以解决。

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但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的属于公共资源,需由政府按照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制订一定规则,合理安排其使用权

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但技术上排他成本太高的产品,属于公共产品;技术上排他成本较低的产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由非营利组织经营,或由私人经营,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

3.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关系。

对公平与效率先后次序的三种观点:

效率优先论:分配过程公正论:罗伯特·诺杰克公正论

公平优先论:分配结果公正论:效用论、罗尔斯公正论

公平与效率最优交替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相互交替:阿瑟·奥肯,凯恩斯主义等。

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个人天赋不同、劳动能力不同以及企业、个人在竞争中的机会事实上的不平等,人们之间收入上会

出现差别,这是正常的。一般而言,市场经济中的程序公正、规则公正、机会均等等常用词汇,指的是竞争中的“过程”公正,是以起点平等为前提的。笔者认为,起点平等是指人的权利平等(公平)。

市场经济就是效率型经济或效率优先型经济,即以价值规律为基础,以供求关系为纽带,以价格为信号,通过市场主体的公平自由竞争,以优胜劣汰的形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关于市场经济的效率,人们在认识上已没有什么分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市场经济中的公平问题。关于市场经济的公平,人们通常将其界定为“市场内公平”和“市场外公平”,或者叫“市场公平”和“社会公平”。所谓“市场内公平”(也叫市场公平),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实行等价交换、公平交易、平等竞争等市场经济原则,它是一种过程的公平,所要解决的是参与市场竞争者在经济地位:的平等,即在竞争机会、竞争规则和劳动力价值上的平等。说“市场内公平”主要是通过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来实现的话,那么,“市场外公平”则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米实现,亦即主要是通过国家和社会实施各种调节措施来保证那些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的人和竞争的失败者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市场外公平”所要解决的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公平,所依据的是缔约社会的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维护的是“场内秩序”与“场外秩序”的协调,即社会稳定的价值。“市场外公平”的凋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经济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活动用事前限制和事后补偿的方式实现的。

如果说“市场内公平”主要是通过初次分配来解决的话,那么,“市场外公平”则要依靠:二次分配(税收等手段)和三次分配(政治和道德等手段)来解决。“市场外公平”在收入分配领域的调节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限制过高收入,即主要是通过国家实行累进所得税等制度将高收入者的过高收入凋下来。第二,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即主要是通过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和杜会保障等制度将低收入者的过低收入补L去。“市场外公平”的调节对效率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维持r劳动力的再生产,确保了市场所必需的产业后备军,从而保汪了效率;它维护了社会正当秩序,避免了社会动乱,从而使市场经济能够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进行,间接地保证了效率。

政府: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的主体

公平需政府主导,而效率需市场主导。所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个折射。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然而,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而政府调节具有自主性;市场调节更多体现的是微观效率问题,而政府调节需更多体现宏观效率和公平问题。因此,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二者既具有互补性,也具有替代性。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要切实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成为维护社会公平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经济建设方面,与此同时,经济体制也在从以政府主导为主的计划体制向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通过制定无差别、无歧视的法律法规,实现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在竞争与规则上的公平。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场本身的缺陷,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通过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与福利体系,实现经济活动结果的相对公平,缩小因市场机制导致的收入两极分化。

2. 树立新型的平等观,消除非物质因素造成的不平等

其一,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提高效率、保证公平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有效手段,它能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利于提高效率。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消除权钱交易、“寻租”现象、腐败现象,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一,在初次分配中充分体现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具有“经济人”的本性,也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要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最有效的经济手段就是按照市场原则和生产要素的贡献取得收入,让贡献大者获得更多收入,激发他们劳动和经营的积极性,在政策上要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第二,在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体现公平。初次分配中讲求效率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要缩小收入差距就需要利用再分配的政策措施,包括对高收入者征收各种调节税,对低收入者和贫困地区实行转移支付,如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临时性的社会捐助,目的是缩小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

第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节不合理的分配行为,如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打击非法收入。不规范的分配秩序既损失了效率,又损害了公平。规范分配秩序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保证公平。

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注意把握效率和公平的均衡点。这一均衡点并没有固定的数量界限,却符合社会的可接受程度。也就是说,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都可以以效率为主,当社会难以承受时就必须注重公平的尺度。这种公平点既包括区域之间收入差距的均衡点,也包括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均衡点,还包括个人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均衡点。需要注意的是,以效率为主并不意味着可以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财富,也不意味着要有意留下体制缝隙,而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制、健全体制;注重公平,也不意味着要劫富济贫,一味追求结果的均等。

4.试举例说明外部效应及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以及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外部效应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不利影响。

外部效应指的是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因此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它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外部性的例子很多,如一个养蜂的人和裁种果树的农场主之间相互施加了正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为典型的外部经济,农场主为蜜蜂提供了蜂源,提高了养蜂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峰蜜采蜜过程中加速果树的授粉,提高水果的产量,双方互相无意识地为对方带来好处,企业排放污染源的例子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

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私人的边际效益与成本会同社会的边际效益与成本发生偏离,由此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因其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劳务的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它的生产和销售会呈现过多状态。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因其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劳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它的生产和销售会呈现不足状态

外部经济影响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在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条件下,私人厂商的最优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条件下,私人厂商的最优产量小于社会最优产量。

因此,无论一个经济单位对其他经济单位的影响是正或是负,私人自主决策所决定的最优产量是缺乏效率的。

矫正外部经济影响的政策

由于外部性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的原因是由于私人部门用于决策的成本与社会实际付出的成本之间出现偏差,因此矫正外部性影响的指导思想是:外部经济影响内在化,为决策者提供衡量其决策的外部性的动机。主要措施有税收,补贴,企业合并以及明确产权。

税收:迫使厂商考虑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采取税收和补贴政策,即向施加外部不经济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外部边际成本的税收,而给予提供外部经济的厂商等于外部边际来收益的补贴,以便使得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诱使厂商提供最优的产量。补贴:外部经济问题,政府采用补贴的办法来降低个体生产或者消费的边际成本,从而减少生产或者消费不足问题,就可以解决外部经济所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问题。教育所产生的收益并不一定局限于受教育者本人,而存在着溢出效应,即外部经济效应。

企业合并: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是解决外部性的第二种手段,如果外部性的影响是小范围的,如一家小餐馆对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则由政府出面,则适合的价格把洗衣机卖给这家餐馆,通过合并,外部成本内部化。明确产权:科斯定理的内容:只要产权定是明确的,则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最初的产权赋

于谁,最终效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思定理在解决外部经济影响问题上的政策含义是: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市场谈判可以解决问题。

押金─退款制: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即押金─退款制,是处理各种有毒垃圾的有效办法。它鼓励公司和个人适当地处理垃圾并寻求较有益于健康的代用品。该政策的具体操作是:先交押金,然后处理有毒垃圾,一旦合格则退还押金。回收瓶子、处理铅酸电池,押金─退款制均是有效的办法。

市场失灵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完全垄断校正外部效应的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努力,并且在政策上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才是校正外部效应问题的正道。

5.什么是寻租?寻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危害是什么?

寻租是指投票人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努力,如游说与行贿,促使政府帮助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以便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活动。

寻租的几种类型:为获得垄断地位进行的寻租;为维持已获得的垄断地位进行的寻租,又称“护租”;防止他人寻租有可能对自己造成损害而进行的寻租,又称“避租”。

寻租活动本身浪费掉的资源;由经济寻租引发政治寻租浪费掉的资源;寻租成功后形成垄断所损失掉的经济效率

寻租产生的条件是存在限制市场进入或市场竞争的制度或政策。它往往与政府干预的特权有关。在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寻利的企业家发现寻利有困难,转而进行寻租活动,取得额外的收益。

常见的寻租行为的分类: 1,政府的特许权 2,政府规定,关税与进出口的配额。 3,政府采购。

? 寻租的危害主要有:

1 间接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一是直接浪费了经济资源,利用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游说的结果,对寻租者来说可能更有效率,但对社会来说没有效率而言。

2导致其他层次的寻租活动或“避租”活动。

3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为了对付寻租者的游说与贿赂,需要时间和精力反击。

4 寻租活动有合法与非法之分。

5企业向政府争取优惠待遇,利用特殊政策维护自身的独家垄断,就属于合法的寻租活动。

6 行贿和走私就属于非法的寻租活动。

7扭曲了分配机制:在消费领域,由于经济垄断权的存在,消费者福利大量转向垄断企业,在垄断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同时,也降低了消费者的经济购买能力。在生产要素领域,由于垄断权的存在,降低了其它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这实质上是一种转移支付。

遏制权力寻租的对策

第一,国家干预的范围要缩小,手段要透明,效率要提高,让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比如要取消少数国有企业的经济垄断地位。建立有限政府责任,把市场能解决的交给市场。在这方面,还应认真考察目前企业制度、市场制度,政府审批制度中的交易成本,收集数据和案例,甄别各环节的腐败程度和寻租的主要途径。对交易费用大的经济行为,进行制度设计或改良,重新分配市场、企业、政府的调整范围,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总产值。

第二,应给予监督机关一定的经济剩余索取权,建立监督部门的激励机制。关于监督结构问题,现代产权理论认为:剩余索取权是监督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为了使监督有效,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在利益和动机上不能雷同。比如企业其他成员以工资形式取得报酬,监督者的收入应是扣除工资后的企业剩余。这样,监督越有效,监督者的收入就越多,疏于监督,他的利益就受损。

第三、建立公职人员职务消费预算单列制度。当前公务人员宴请、使用交通工具,基本上仍采用传统的报销制度。国外一些大公司的CEO和官员采用职务消费预算单列制度,公开这一部分的费用,接受老百姓的监督,有效地减少了隐性腐败的发生。

第四、加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国目前的腐败很大程度上与经济人动机的恶性膨胀有关,因此,应在社会上大力提倡诚信、廉政、勤政等思想。根据交易成本理论,道德借助内化的文化价值,增强人们行为的预见性,减少了人们在经济交易活动中的摩擦;同时,有助于克服搭便车的问题。其基本目标是为不按简单的、享乐的、个人对成本收益算计来行动的团体注入活力。

6.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政府失灵及其解决之道。

1.环境保护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就环境问题而言,由于环境破坏日益加剧,负外部性已从微不足道的现象转变为举世瞩目的公害。外部性、高交易成本、不确定性、产权不明确等市场失灵理所当然地成为政府介入的理由。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环境的公共产品性质,以政府为主导来减少由市场机制引发的市场失灵,已成为当前解决环境问题的主流观点。主张政府干预并以政府作为环境保护主要执行者的观点,其理由就在于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需要予以弥补,而政府一开始就是以弥补市场缺陷的身份出现的。从理论上讲,政府干预的目的在于通过税收、管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制度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政府行为具有广泛性,通过各种政府行为可以协

换言之,“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带来了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在环境破坏和污染方面的会聚或集结,唯有不同的是后者的严重程度要比前者大得多,而且后者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还在继续蔓延和扩大。在我国表现为环境污染反弹现象已成为常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态势没有任何遏制的迹象。

通过公共选择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解析,首先运用"经济人"假设分析政府的"经济人"身份,也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由于其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急功近利、惟上是从、图谋私利等价值取向导致了政府在征地过程中滥用征地权、非法征地等问题的出现。根据经济人的分析模式,研究了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或政府失灵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保护公民权利的职能失灵;政府职能错位,背离市场经济法则;政府对土地征占监管不力及政府自律行为缺失。而政府寻租、背离集体决策的规则和政府财政的幻觉在我国土地征收过程中也同样有着明显的表现。文章的最后,针对征地存在的这些问题,论述了解决征地问题的对策,完善宪法规制;界定严格的"公共利益"范围;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将土地征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完善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土地征用中农民与政府的直接对话。

2.住房市场的市场失灵

一)结构性市场失灵——垄断。与一般产品市场相比,住房市场具有交易价格、信息不充

分的特点。相对于对住房的巨大需求而言,区域内住房供给的有限性很容易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住房市场竞争不充分,使得开发商具有较强的垄断竞争性,易于达成合谋。

(二)功能性市场失灵——亏h部效应。房市场中的住房保障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提供者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这就是正外部效应。

(三)制度性市场失灵——r分配不公。由市场化改革所导致的家庭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低收人家庭住房相对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市场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份额与质量来分配经济收入,不同要素所有者拥有的要素与投入的要素及竞争能力差异极大.因而导致收入分配不公,产生两极分化,这种后果是市场本身原因引起的,因而市场无力解决,这便是一种彤式的市场失灵。

住房市场的政府失灵

(一J政府信息失灵——信息不完备。住房政策常常会有时滞性.无法应对住房市场}千变万化的情况。对信息收集还

可能面临“道德风险”,住房保障实施中享受对象的确定,可能会面临被核查者的刻意隐瞒.人为地增加信息不完备的风险,政府难以确定地把住房的保障福利给予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要把真正应该享受住房保障的人与不应该享受的人区分开来,其信息成本可能高得惊人。

二)政府“经济人”行为——利益约束。“经济人”假设告诉我们.人的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趋利避害,追求尽可能多的利益。这一特点并不仅局限于个人决策,集体决策是否有效也会受到参与决策者利益的约束,政府同样也存在着“经济人”行为。应当看到,与一般人不同,政府手中都掌握着或多或少的资源,政府官员在参与决策时即使不是代表某一利益集团。往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个人的意愿、欲望和利益。尤其对住房这种相对供求不平衡的稀缺性商品。由于存在稀缺的“权利资源”,也存在着“寻租”的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浪费。政府机构谋求内部私利而非公共利益的所谓“内在效应”现象在住房市场的干预中时有发生。

三)政府决策缺陷——智慧不足

失灵的矫正—住房保障的实施

1.这就需要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出面介入住房问题,对低收入家庭实施必要的住房保障,弥补市场失灵,促进住房市场的正常运行。

7.请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谈谈,如何通过健全公共预算制度有效地降低和减少预算中的腐败现象。

部门预算的特点:

①完整性:部门预算的编制范围涵盖了部门或单位所有的收入和支出。

②细化性:部门预算既细化到了具体预算单位和项目,又细化到了按预算科目划分的各项支出功能。

③合法性:部门预算必须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交由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审核、批准,从而成为一种法律文件。

④综合性:部门预算编制内容实行综合预算,将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内外资金及其他资金均统一编入部门预算中,编制综合财政预算。

1.实行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部门预算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是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一个部门的所有经费支出都按照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报表格式,编制统一的预算。

2.推进“预算收支两条线”改革

综合财政预算就是要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统一管理,集中分配,建立统一完整的国家预算。管理资金的重点主要是预算外资金,同时也包括纳入预算管理、但仍实行集中缴库方式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执罚单位的罚没收入。

所谓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收支两条线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收支脱钩、收缴分离”。重点是加快票款分离步伐,做到罚没款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开票与收缴相分离。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的作用:

①规范财政分配秩序,遏制坐收坐支、截留挤占、挪用和滥发奖金、福利补贴的行为,铺张浪费现象大为减少,初步解决了分配不公的矛盾,使行政经费恶性膨胀得到遏制,财经秩序明显好转。

②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对社会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

③为深化财政改革,构筑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④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有效地规范执收执罚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

⑤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⑥规范财政和财务管理。将预算外资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对收入和支出进行规范和控制,强化财政的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

3.实行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零基预算:在编制预算时,以零为起点编制预算,对每一个预算单位的资金需求逐项重新审核,根据其人员编制和工作任务重新确定预算资金分配计划,而不仅仅停留在修改上年度预算或审查新增部分上。

零基预算和基数分配法最大不同:摆脱原有预算基数不合理的既成事实的束缚,公平合理地确定预算支出,避免

各个预算单位之间的资金苦乐不均。

4.实行国库单一帐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国库分散支付制度的弊端:

(1)政支出过程脱离财政监督,财政部门只能进行事后审查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支出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甚至出现腐败现象。

(2)资金分散支付和储存,使用效率不高。

(3)财政资金大量分散于各部门、各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帐户,财政收支信息反馈滞后,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准确依据,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无法全面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运转状况,难以对财经形势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国库单一帐户制度,将政府所有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集中在国库指定代理行开设帐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帐户进行拨付。

收入方面,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征收机关、执法机关目前设置的各种收入过渡帐户以及各部门、各单位自设的各类预算外收入帐户将不复存在;

支出方面,财政资金将在实际使用时从国库帐户直接划入商品和劳务供应商的帐户,有关部门、单位现有的各类资金管理帐户则会随之取消。

6.加强监督制约机制。

首先,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认真审核预算单位资金使用计划和资金使用申请;建立健全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

其次,财政国库部门要定期对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相关业务进行内部审核;然后,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要加强对代理财政支付清算业务的商业银行的监控,监管其财政支付清算业务.

最后,审计部门要结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审计检查,促进政府部门和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一)树立有利于防治腐败的公共预算约束思想一是加快从“政府预算”思维向“公共预算”思维转型;二是从常年赤字预算思维向常规状态下的节俭+平衡预算思维转型;三是从“不完全预算”思维向“完全预算”思维转型。

二)确立有利于防治腐败的公共预算刚性约束的基本制度

三)建立有利于防治腐败的预算权力结构

这需要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以防治因预算失规、失序引发的腐败为目的,建立集中统一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权力结构。预算权力的集中统一性是公共财政体制的一个基本要求

8.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在目前经济形势下,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政府实行财政政策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财政政策手段税收、补贴、预算制度等属于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其中财政支出、公债、财政结余和财政赤字乃至财政体制,被视为基本的财政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

手段:政府消耗性支出政府转移性支出(自动稳定)税基和税率(自动稳定)免税,税收优惠公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反周期)

1.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收量;我国1997-2006年,积极的财政政策。

2.经济繁荣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收量;我国2007- ,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行的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改革实践:从“国家财政”到“公共财政”;财政政策转型:从积极到稳健】 2003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步入新一轮经济扩张期,经济学界和宏观调控职能的政府部门引发了一场关于财政政策转向调整问题的异常热烈的讨论。

2004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终做出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决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 = 紧缩的财政政策(特殊国情、局部过热)

稳健的财政政策不是单纯的调控总量,而是要在总量调控下的同时承担和实现结构调整的任务。着力点:从扩大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逐步转向加强薄弱环节和调整经济结构。

(1)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思路针对“增债扩支”,实施“控制赤字、调整结构”

(2)稳健财政政策的关键,建构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

(3)和谐社会(结构合理、阶层利益协调、社会流动通畅、保障体系完善、社会道德体系)

(4)服务型政府(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廉洁、高效、透明、责任

稳健财政政策的登场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仍有较大规模的国债建设项目未完工第二,要控制和压缩财政支出的规模,严格控制各项政府支出增长。三,重在财政支出总量控制下的结构调整。目前中国不但

存在局部地区行业投资过大、经济过热的问题,也存在着农业、能源交通、消费服务业等投资不足的现象第四,要积极推进税收改革。为了不致进一步助推已经过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势头,可根据形势发展节奏的需要,在增值税改革上酌情采取放慢节奏的措施这第五,要与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协调起来。目前财政政策在配合货币政策的紧缩而收紧,但并不是“全面紧缩”,不是“急转弯”,而是“转慢弯”,是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所谓“保”,是指政府资金使用的重点,集中于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9.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功能。简言之,政府职能就是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的职责和功能。"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究竟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基础性的制度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的有效运行需要相应的制度基础,包括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监督合同的执行以及公正执法等,尤其是适当的经济自由、产权制度基础和法律基础以及社会信用体系。[4]这些“游戏规则”都应由政府来制定和强制执行,以保证市场交易的效率和公正性,确保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秩序及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改革的初期阶段,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存在着立法速度慢、执法不利的缺点,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政府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这些制度。

(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具有消费行为的非对抗性和消费者的非确定性等特点,其产品一般投资规模大,生产周期长,这就使私人无法生产或不愿提供此类产品。因而必须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监管其使用过程中的公平性与合理性。[5]

(三)加强宏观经济的总量调控,增进市场和弥补协调失灵。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备以及市场竞争的分散性、盲目性,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均衡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波动性,有时甚至不可能或者即使达到均衡,经济上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而有必要针对市场调节在总量均衡目标实现上的局限,引入政府调节。[6]

(四)调节收入分配。有效率的市场制度可能产生极大的不平等,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收入分配,必然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因而通过制定分配政策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分化,兼顾公平就成为以公众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政府的重要职能。[5]

此外,由腐败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既是无效率的,又会造成社会不公平,政府应加大反腐败的力度。[6]

(五)消除对改革的阻碍和反抗。改革是一种制度的重新安排,它意味着经济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这种调整必然会遇到那些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的人的阻碍和反抗。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只有通过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政策、法律、行政和教育等手段,才能消除这种反抗。[2]

10.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体制就是有关国家各种财政分配关系、各财政主体之间财政管理权限、财政收支的原则和标准、财政预算组织管理程序,以及日常财政管理运作的基本制度。建立真正的公共财政体制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从1993牟9月开始,我国政府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实施了一系列体现公共财政精神的财政改革措施,逐步开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二)我国财政改革的举措

根据我国财政矛盾主要在收入与支出环节,而矛盾焦点在于支出制度的实际,财政改革中实施了先收入改革后支出改革的循序渐进策略。

1.工商税制改革

内容包括取消产品税、合并国内企业所得税、立法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及以消费税补充增值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取消产品税和实行增值税,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完全改变了中国工商税制的面貌。

2.分税制改革

内容包括:(1)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的范围;(2)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的来源;(3)建立独立的分级预算;(4)建立规范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

3.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

为弥补分税制实行中的不足,又将企业所得税同个人所得税一样改为共享税。除少数特殊行业或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所得税和全部个人所得税实行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分享范围和比例全国统一。改革后中央从所得税增长中多分享的收入,全部用于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4.税费改革

主要包括:(1)清理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行政收费;(2)将不体现政府职能的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并依法收取;(3)对合理合法的收费,通过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加以管理,逐步纳入预算实行规范管理;(4)对少数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实行费改税。

5.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改革

从收的角度重点解决收缴分离;从支的角度重点解决收支脱钩。主要内容:(1)将执法部门按规定收取的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全额上缴国库,实行综合预算;(2)对相关中央部门的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脱钩管理,其预算外收入缴入财政专户;(3)改革预算外资金收缴制度,实行收缴分离;(4)改革国税和海关部门经费收支挂钩的做法,实行预算制;(5)规范和推动地方各级政府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改革。

6.部门预算改革

主要内容有:(1)将传统的按支出功能编制预算改为按部门编制预算,实行一个部门编制一本预算;(2)结合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改革,在部门预算中全面反映部门及所属单位全部财政资金收支情况;(3)改原来的基数预算为零基预算,按公平、绩效原则核定预算,预算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4)实行综合财政预算,预算内外收支统一核定;(5)实行滚动编制预算;(6)预算科目体系设计科学合理,预算编制细化。

7.国库制度改革

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资金全部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2)规范收入收缴程序,将原有预算资金的三种缴库方式(就地缴库、集中缴库、自收汇缴)简并为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3)规范支出拨付程序,财政支出按照预算,通过国库津一账尸体系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供应商,消除原来资金层层拨付方式造成的弊端。

8.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改革的内容主要是按照已经制定的政府采购法,全面推进“阳光工程”的建设,在各级政乐的政府采购制度、管理体制、采购方式、资金管理、采购监督等所有环节彻底落实政府采购法扩规定和精神。

9.金税工程

为建立一个业务覆盖全面、功能强大、监控有效、全国联网运行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而实施的金税工程由一个网络、四个软件系统组成。一个网络是指覆盖全国国税系统的,从区县局、地市局。省局到总局的四级广域网络;四个软件系统分别为: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统、计算机稽核系统、发票协查系统。

10.金财工程建设

内容主要是包括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国债管理等核心财政业务在内的应用管理系统和宏观经济预测系统的建立,和覆盖全国各级财政管理部门和财政资金使用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

我认为,结合我国实际应当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必须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责任,建立清晰的财政事权关系。第二,重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深化以服务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的财政支出改革。第三,加强财政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制度。加强财政管理,包括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完善严格的执法监督体系以及培养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等在内的一整套财政管理系统的建设。《

11. 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手段,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经济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发展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合理定位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与政府是引导经济运行的“两只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既需要微观主体调整要素配置方式和提高配置效率,也需要政府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政策引导和规范法律制度上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以价格机制为核心,与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相互作用的结合,通过价格这一最鲜明的市场供求信号,引导资源流向,优化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的最大优越性表现为,自利性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信号,通过周密计算后进行分散决策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通过全体市场主体的类似行为和市场的自行调节引致社会财富的增长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狭义的市场主体包括个人和企业,在更广泛的含义上,政府机构和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也属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自利性行为是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的进步动力,市场主体只有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市场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可以把个体的逐利动机和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压力,迫使其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并在实现社会财富增长和社会福利增进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二)政府的协调配合体现在经济政策引导和规范法律制度上

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政府干预下的市场经济。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领域内,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是无法避免的。如单纯依靠市场经济力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难以得到治理,而且会进一步恶化。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政府在财力、人力、法律和政策等方面支持。政府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政策引导和法律

制度规范上。

1、经济政策的引导性。经济政策的引导性是指政府应用经济政策通过调节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从而改变经济主体行为来实现调控目标。经济政策就时间长短而言,既有长期政策,又有短期政策。就具体内容而言,既有货币和财政政策,又有产业和外贸政策;既有收入政策,又有消费政策。政府通过税率、利率、价格、汇率等市场参数调整变动改变经济主体利益取向,使他们从自身利益角度调整行为来适应政府的调控目标。

2、法律制度的规范性。法律制度的规范性是指政府通过立法和执法来确立、保护经济主体权利、义务,规范经济主体的各种行为,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交换中,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真正实现公平公正的等价交换,必须有相应法律法规作保障,以约束协调各经济主体的活动。在市场竞争中,会出现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也会出现一些消极的东西,导致市场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领域失灵,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措施加以纠正、弥补和规范。

2、限制垄断行为。如实施有关反垄断性兼并的法规、企业合并预审制度等,预先对企业间合并是否出现垄断进行审查;禁止垄断和企图垄断的结合与合谋等。

3、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在一些适宜大批量生产的产业中,由于大量存在的小规模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导致产业集中度低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造成了资源不合理配置和浪费。对此,政府必须通过抑制过度竞争、推动生产集中的产业合理化政策,来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如在金融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和引导促进兼并;根据规模经济的要求,用立法规定规模起点标准,促进大规模生产体制的建立等。但国家在鼓励和促进兼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制定、实施限制不正当兼并的产业组织政策。

4、加强产业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产业政策是一个系统,产业政策的各项政策措施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产业政策和财政、信贷、价格等其他经济政策也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加强其他各种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发挥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等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发挥系统功能,宏观调控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要继续研究探讨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土地使用政策以及价格政策、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政策的协调配合方式,建立相互之间长期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国家财政投入要侧重支持战略性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技术企业创业期的引导资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用技术以及利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补助资金;制定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具体财政税收鼓励政策等。通过价格、税收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合理消费,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耗产品和服务;对大排量轿车、过度包装等,要研究采取经济办法适当限制。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答案(定稿)

《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相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那些转向?3 答:公共经济学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 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28——34 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失效。资源配置失效是由垄断形成的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公共产品的存在、市场不完全、不充分和不对称、偏好不合理造成的。 第二,收入分配不公。 第三,宏观经济波动。 3、简述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29——30 答:外部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外部效应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纠正外部效应一是根据科斯定律通过重新分配产权由私人交易自行解决;二是进行组织重构,合并与外部效应影响有关的企业;三

是使用矫正性的税收(收费)政策和补贴政策。 4、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7 答: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即受排他成本或技术原因的限制,它很难排除“免费搭车”的问题;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人消费这一产品并未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 5、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90 答:第一,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只有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则恰好相反。 第二,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政府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相对较软。 第三,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软。 在公共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公共支出所配置的资源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1.分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三个特性。 1.)效用的非可分割性 是指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为一个整体,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享用。 2.)消费的非竞争性 是指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3.)受益的非排他性 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公共物品或服务不能由拒绝付款的个人或企业加以阻止,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如何界定? 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是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或政府发生作用的范围,只要有社会公共需要,即为政府的职能范围。一般为: 1.)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2.)调节收入分配。 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及其必要性。一、 资源配臵职能 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臵职能的原因: 1. )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 2. )外部效应的存在 3. )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二.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原因: 1. )客观上存在分配不公现象 2. )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 3. ) 市场机制的框架内, 有效的再分配很难完成, 原因: ( 1)市场机制与公平分配机制相悖 ( 2) 社会上存在的私人慈善机构作用有限, 缺乏统一性,有时互有冲突. 4. )公共财政具有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条件: ( 1)征税 ( 2)转移性支出 三.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原因: 1. )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 2. ) 政府作为市场上一种经济力量, 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节经济,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公共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公共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标注T ,错误的标注 F 。每题 2 分,共20 分) 1 .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总是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 2 .存在正外部效应时,物品生产和销售将呈现过多状态。 3 .纯粹公共品的最佳产量在这样的点实现,即所有消费者因此而获得的边际效益之和恰好等于该公共品的社会边际成本。 4 .只要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双峰形,那么不论他们所须承担的税收份额如何,中间投票者定理均可以成立。 5 .征税是政府获取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 6 .在供给缺乏弹性的情况下,税收不易向前转嫁,而会更多地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 7 .在长期的U 型平均成本曲线上,曲线的下降阶段表示生产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8 .国债管理的流动性效应是指在国债管理上通过调整国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9 .存在负外部效应时,物品生产和销售将呈现不足状态。 10 .信息不对称会增加市场的交易成本。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20 分) 1 .当供求力量自由作用时,一次谷物欠收的效果通过什么显示在市场上?() A 政府规定的个人谷物购买量限制; B 谷物价格上升; C 报纸上劝告人们减少谷物消费量的广告; D 谷物贸易量增加。 2 .替代品价格上升一般会导致() A 需求量沿着需求曲线减少; B 需求曲线右移; C 个人减少他所消费的所有商品数量; D 需求量沿着需求曲线增加。 3 .如果人们变得更加关注他们食谱中的饱和脂肪,牛肉需求会左移,牛肉销售量也减少。这种变化是()

A 沿着牛肉需求曲线的移动; B 牛肉供给曲线移动; C 沿着牛肉供给曲线的移动; D 以上都不对。 4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的是()的反应。 A 消费对价格变化; B 收入对消费变化; C 价格对消费变化; D 消费对收入变化。 5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意味着() A 边际商品的价值高于以前购买的单位价格; B 随着更多商品的买入,边际效用递增; C 边际商品的价值低于以前购买的单位价格; D 随着买进商品越来越多,支付意愿越来越高。 6 .当经济中所生产的产品组合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时,经济达到了() A 效用的效率; B 产品组合的效率; C 生产的效率; D 交换的效率。 7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竞争性市场相比,价格(),产量()。 A 较高,较低; B 较低,较高; C 较低,较低; D 较高,较高。 8 .公共品的两个显著特点是() A 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B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 竞争性和排他性; D 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9 .下列属于商品税的是() A 消费税; B 所得税; C 遗产税; D 车船使用税。 10 .边际税率是指() A 全部应征税额除以课税对象数额的值; B 单位商品缴纳税收数额占商品价格的比例; C 课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增量所占的比例; D 一国税收总额占GDP 总额的比例。 三、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20 分) 1 .外部效应; 2 .垄断; 3 .税收制度;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 重点: 公共经济学的含义 公共部门的三大经济职能 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1、public economic:以公共部门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 (1)公共经济:是公共部门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在正规和非正规制度约束下从事的经济活动 (2)理论渊源:20C40S之前盎格鲁—萨克斯传统,20C40S之后,盎格鲁萨克斯传统与斯堪的纳维亚传统相融合 ——选择题:公共经济学与(20C40S后兼容了盎格鲁斯萨克斯和斯堪的纳维亚传统的财政学)相比,在实质上的区别并不明显。 2、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参与资源配置;协调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稳定 ——选择题: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最初100—200年中,公共部门主要履行的经济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 公共部门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是(A私人部门不愿提供公共产品B私人部门不愿矫正外部效应C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D私人部门的趋利本性导致仅依靠私人部门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 公共部门作用于社会公平的主要措施有(政府征收一些税,荣个税、财产税、遗产与赠与税等;济贫支出;社会保险支出;干预垄断行业;基建投资) ——判断(都是改对后的观点) 1、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实现帕累托最优。 2、当基尼系数=0时,说明此时收入分配绝对公平。 3、对公平分配而言,经济学家公认的基尼系数合理区间是[0.3,0.4]。 (在资源配置这点上,还要掌握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生产的帕累托最优、产品组合的帕累托最优。要有完整的假设分析和作图说明)(在协调收入分配这点上,还有理解社会福利的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折中主义和平均主义的观点,会进行选择判断。) 1、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假设两个人AB,两种产品XY。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增加一个单位的X时所放弃的Y数量,就为两种产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简称MRS,如果以△X和△Y分别表示XY的变动量,则边际替代率为 () 交换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是,A的边际替代率与B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即()[用下图说明] 图中,横轴表示X产品的数量,纵轴代表Y产品的数量,盒形图空间为产品的总量。两个原点OA、OB

公共经济学计算题及答案

第3章 1. 有两个公民的埃奇沃思盒子:张三和李四,只有两种商品A和B。A的总数量 是12 单位,B的总数量是12单位。回答:如果张三的效用函数是:U C(B,P)=B+P,李四的效用函数是U T(B,P)=B+P,找出帕累托最优点。 2. 假设一个只有两个消费者的经济:张三和李四。如果社会福利函数是W = U L + U P,效用可能性边界是:UPF = U L + 2U P,,求解最优点。 3. 如果张三的效用曲线是下式所述,他在商品X和Y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多少? U = 2X1/4Y3/4? 4. 一个交换经济,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比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大,是帕累托均衡吗? 5. 假设一家竞争性厂商的边际成本是MC=2+2q。假设厂商产品的市场价格是$13。 a) 求厂商的产量。 b) 求生产者剩余。 1. 因为埃奇沃思盒子中的每一点MRSs都相等,所以每一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点 2. 最优点是一个边角解,好像商品是完全替代品,李四什么都没有,张三得到全部 3. 为了求MRS, 分别求X的偏微分和Y的偏微分,得到(1/3)(Y/X). 4. 可能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选取点,使得边际转化率等于MRS,从数学的观点来看,找到这些点是很困难的,有时根本不可能。 5. q = 11/2. 生产者剩余= ?(11/2)11 = 121/4. 计算题 1. 假设有两个人,需求曲线相同,都是Q = (33/2) – (P/2),求水平相加和垂直相加的 需求曲线。 3. 如果市场供给曲线是P=10,用第一题中垂直相加得到的市场需求曲线找出市场均 衡产量。 4. 给定下列需求曲线:Q = 32 – P 和Q = 16 – (P/2) ,垂直加总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5. 假设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是:X = (P/3) – (32/3) 。进一步假定该产品的市场 需求是X = 25 –P。求公共产品的均衡产量。 计算题答案 1. 水平加总:Q = 33 –P,垂直加总:P = 66 –4Q. 3. Q* = 1 4. 4. 需求曲线有两部分:Q 介于0 和16之间,需求曲线是Q = (64/3) –(P/3);Q 介于16 和32之间,需求曲线是Q = 32 –P。 5. 两条曲线不会相交,因而公共产品的最优提供量是0。 计算题 1. 假设一家工厂A生产假发。由于生产假发,还会有相应的副产品,必须排放有毒 的气体。汽车制造厂B紧邻工厂A,受到了假发厂外部性的影响。假设假发厂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供给曲线)是X=(2/5)P- 2,市场需求曲线是X d=15 - P/2。假发的生产导致的边际损害是X=P – 1/2. 。 a. 求假发厂假发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b. 求社会最优的假发产量水平和价格。

公共经济学 考试重点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如果所有人都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进行交易,则所有互利的交易都将得以完成,并且其产生的均衡资源配置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 假设 1.所有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完全竞争的 2.每一种商品都有市场 那么,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我们认为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就出出现。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为什么一定会实现? 1.帕累托效率:在该点上,要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好,唯一的情况是使其他人的 情况变坏。 2.帕累托改进:在不使其他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人的情况变好的资源重 新分配。 3.边际替代率:一个人愿意放弃一种商品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的比率。 4.假设有两个消费者A、B,有两种商品X、Y,数量分别为,A消费Xa、Ya , B消费Xb 、Yb . MRSa=3,MRSb=5 消费者A愿意用1单位的X交换不少于3单位的Y,消费者B愿意用不多于5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B能用少于5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增进自己的福利。如果A用1单位的X交换4单位的Y,B用4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则两个人的福利都得到了提高。只要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这种重新分配是可能的,当MRSa不等于MRSb,产品的分配就未到达帕累托最优,消费者之间自由交换,总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直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源可以自由交换,因此,完全竞争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如果个人的偏好是凸的,则每种帕累托有效配置对于某些商品的初始配置来说都是竞争性均衡。 社会通过适当的安排初始资源禀赋,则完全竞争市场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 含义1.效率与分配公平问题肯一分开。 含义2.政府若能使用有效的方法转移资源,就无需干预市场价格。 是不是帕累托最优就等于完全竞争? 帕累托最优是作为衡量分配效率的标准,与完全竞争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只不过完全竞争的结果恰好满足帕累托最优。比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如果政府有足够的智慧,可以不通过市场使得资源配置处于任何一个行为人的MRS都相等的状态,那么这样的经济仍然是有效率的。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

帕累托效率效率最大化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否则就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就是缺乏效率的。这就是著名的帕累托效率准则。 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重点) MSB是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MSC则指的是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MSB=MSC 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即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结论一种具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可使其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满足这样一种条件,即每一种物品和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社会总效益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总效益(total social benefit,TSB)是指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该种物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社会边际效益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marginal social benefit,MSB)则是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公共财政的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外部效应的存在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政府拥有强制征税的权力税制设计的巧妙安排各种类型转移性支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维持总供求的大体制通过制度性安排,使财政发挥某种“自动”的稳定作用 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如造纸厂在生产纸张时,除了生产的纸张以外,对于河流的污染,空气的污染也是一种成本)。 只要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另一个人或另一个企业,而后者没有为此付费或者收费,外部性就会出现。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外部效应的分类方法正的外部效应负的外部效应

《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南大《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第一章绪论 一、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基础 公共现象或公共行为早已有之,但是公共经济则不是同步出现的。在中国盐铁是否专卖,汉武帝认为要专卖,但是这是公共政策,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系统论证过专卖的好处以及其坏处,公共政策及思想早已有之,但没有公共经济,这些在前资本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职能主要一是组织大型工程(如水利、宫殿以及部分防御设施,像长城等),不存在社会协调不协调的问题,由于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古代就采取相应办法,把人头税摊丁入亩,这是帝王职能。二是公共职能,如赈灾,民间应当是辅助的,而政府是主体的,赈灾就是政府的事。过去就是有问题提出一个对策,而不是一门学问。 公共政策或经济行为早已有之,但也没有公共经济学。 主要是没有社会大生产,因此,没有宏观调控的需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因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也没有出现公共经济学。严格说,在凯恩斯之前也没有公共经济学。因为之前,是自由主义学派,真正为现代经济奠基的是亚当.斯密,公共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假设、名词到现在都在用,如经济人假设、竞争,都是他的奠基,但其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反映在他对政府调控是看法,是不用政府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是守夜人,这是其思想的基点,而且亚当.斯密认为他解决了经济学里的所有问题,而且想通过经济学来解决社会现象,也就是布坎南等人后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人假设解决道德、情操问题,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最近由印度学者《从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当.斯密继承人大卫.理嘉图也坚持了这个观点,以及最后到马歇尔都是自由主义,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且不断发展,但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政府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以及公共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不可能最终形成。 总之,西方经济的自由主义是公共经济学不能产生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凯恩斯就是干预主义,涉及到财政就是要用政府宏观手段调控经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30年代大危机,危机说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同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未受到影响,其经济不乱。三是第一个走出大危机的美国,就是罗斯福实行干预后走出来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市场的推动不能使供求平衡,出现了缺口,其想到了政府,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缺口的闭合,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货币政策、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等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别人问他采用他的政策如何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他说,把钞票发到半通货膨胀的临界点状态。公共物品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有了,凯恩斯理论也就是政府经济学的诞生,而我们现在比凯恩斯更滑头,更叫人听不懂,现在说的是,刚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一是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也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三个背景。二是战后重建,都是国家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重建是主导,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一个理论支持,这不是亚当.斯密的时代,源于凯恩斯,一直到当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二、政府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政府部门的社会根本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增进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种看上去无序,为人个利益,但在为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向公众利益,但是否是整体获利,还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不获利,甚至是贫困,因此,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这种进步分解到个人就不一样。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而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2,因此,说要用政府手段来平衡,南美就是社会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太大,而东南亚是实行均富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整体利益虽提高,但贫富差距扩大,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也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考5) 帕累托最优:指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就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21) 政府失灵:是指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供给水平不能使个人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到很好的满足。具体体现在供给数量过多、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表现在:信息有限;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决策时限与效率的限制;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成本过大) 公共选择:是使用经济学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政府决策制定的过程,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偏好和政治程序下,政府的决策是怎样制定出来的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和改进决策结果。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是用经济学的工具揭示公共产品供应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用脚投票理论:以自由迁徙为前提,每个居民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不断迁徙,只有当其个人迁徙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一致时才会停止寻找最佳的地方政府的努力而定居下来,迁徙的根本目的是在公共产品与货币收入中进行选择。 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共同利益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而结合起来,并试图通过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集团。它与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益集团的领导人并不执掌政治机构的权力,但他们通过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各种压力和影响,以谋求对其成员有利的提案的支持。 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收益或受损。包括正的外部效性和负的外部效性。它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政府运用财政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家预算:是指政府,也即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全部公共收入和支出的一览表。换言之,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它的主要功能有: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政策取向;对政府规模的控制;是监督和调节国民经济、实施反周期的宏观调控的有力武器。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关立法手段建立专门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和机会时提供基本生活上的物质帮助的形式与制度。社会保险主要由退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构成,其享受者以对社会尽义务为前提,是社会保障的主干部分。 林达尔均衡:即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主动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劳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这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被称为“林达尔均衡”。 拉弗曲线:在一定限度以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因为税源不会因税收的增加而等比例地减少;当税率超过了这个限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收入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下降。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P193)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 涵:广义的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 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和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和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 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 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 市场与政府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 政府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和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 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是主要的。 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和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 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 排他性技术的成长使准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可以实现“选择性进入”,从而使私人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155252--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经济学期末备考题库155252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 单选题: (1)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经济运行角度提出的新颖的课税根据学说认为,国家征税除了为公共产品的供给筹措经费外,还发挥了调节经济的功能。下列哪一种不属于这种功能() A.优化产业结构 B.协调收入分配 C.刺激有效需求 D.稳定社会结构 正确答案:D (2)按照发展阶段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早期,政府应注重为经济发展提供() A.社会救济 B.社会基础设施 C.社会治安 D.社会福利 正确答案:B (3)财政联邦制的具体形式是() A.中央集权制 B.分税制 C.转移支出 D.地方负责制 正确答案:B

(4)产权归政府所有或受政府直接控制的企业的总和称() A.公共事业部门 B.公共部门 C.私人企业部门 D.公共企业部门 正确答案:D (5)充分就业是指没有() A.非自愿性失业 B.自愿性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正确答案:A (6)从当今世界各国的税制情况看,税制模式主要有()。 A.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直接税制模式、以流转税为主体的间接税制模式及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税制模式 B.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直接税制模式、以财产税为主体的间接税制模式及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税制模式 C.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直接税制模式、以财产税为主体的间接税制模式及以财产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税制模式 D.以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制模式、以流转税为主体的间接税制模式及以流转税和财产税为双主体的税制模式 正确答案:A (7)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应为() A.税收

B.收费 C.公债 D.公债加收费 正确答案:A (8)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的税种是()。 A.企业所得税 B.消费税 C.增值税 D.人头税 正确答案:B (9)对政府所提供的特定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使用费,是公共收入的一 个有偿性的来源。下列对于使用费特点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收取使用费的特定设施通常属于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设施 B.使用费的特点是谁使用谁付钱。享受政府所提供的特定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效益, 应当相应地为此支付一部分费用,即所谓谁受益谁出钱 C.政府收取的使用费,通常低于其提供该种物品或劳务的平均成本。平均成本和使 用费之间的差额,便是对使用者的补贴,而这一补贴是以税收为资金来源的 D.使用费收入的获取稳定,与使用者的意愿无关 正确答案:D (10)分税制是一种中央与地方政府划分公共收入的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税制,要求按照 税种实现“三分”。“三分”指的()。 A.分权;分税;分管 B.分钱;分税;分管 C.分钱;分税;分权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只是分享

《公共经济学》复习 题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相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那些转向? 答: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以及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等。 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一、资源配置失效:1.不完全竞争 2.外部效应3.公共产品 4.市场不完全.5.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6.偏好不合理-优质品与劣质品问题二、收入分配不公平三、宏观经济波动。 3、简述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 答:外部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正外部效应:某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但受影响者并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负外部效应:某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受影响者并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 纠正外部效应三种设想: 1、重新分配产权由私人交易自行解决;2、合并与外部效应有关的企业; 3、使用税收和补贴计划。 4、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纯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的完全非排他性和完全非竞争性着两方面特征的物品。 公共产品的总体特征归结为两点:一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即受排他成本或技术原因的限制,它很难排除“免费搭车”的问题。二是消费上非竞争性,即增加人消费这一产品未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 5、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 答:1、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2、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6、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必要性和原则。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考试题(完整)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考试题 题型与分值:单选(20分);多选(20分);判断(20分);简答(25分);论述题或案例分析(15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 ) A、参与资源配置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B、协调收入分配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 C、促进经济稳定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D、所有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 2、居民从公共支出中获得的收益与他们通过纳税而承担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叫( A) A、财政净收益 B、净利润龄前 C、边际贡献 D、净现值 3、财政联邦制的具体形式是( B ) A、中央集权制 B、分税制 C、转移支出 D、地方负责制 4、在自由贸易往来的情况下,若某一地方政府想要单独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则会形成(B ) A、进口漏损 B、出口漏损 C、顺差 D、逆差 5、在西方国家,议会颁布和实施法律法规,规范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称为(C ) A、非正规的硬约束 B、正规的软约束 C、正规的硬约束 D、非正规的软约束 6、产权归政府所以或受政府直接控制的企业的总和称( D ) A、公共事业部门 B、公共部门 C、私人企业部门 D、公共企业部门 7、公立学校、医院、研究所属于(A ) A、公共事业部门 B、公共企业部门 C、私人企业部门 D、公共部门 8、某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获得应有的报酬,这种情况称为(B ) A、违法行为 B、外部性 C、违纪行为 D、信息不对称 9、企业生产产品排污影响下游居民饮用水属于( C ) A、正外部性 B、不道德行为 C、负外部性 D、违纪行为 10、公共企业一般局限于( C ) A、私人部门 B、中小企业 C、垄断行业 D、竞争性行业 11、下列哪一种权限不属于政府部门行使范围( B ) A、立法权 B、执行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12、狭义的政府部门仅指(A ) A、国家行政机关 B、国家军事机关 C、国家立法机关 D、国家司法机关 13、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时常会出现失业、经济失衡和( D ) A、成本上升 B、停产 C、产量下降 D、通货膨胀 14、在西方国家,议会为制衡公共权力,可履行质询权、调查权和( B ) A、司法权 B、弹劾权 C、行政权 D、立法权 15、在西方国家,非正规的软约束往往是由社会公众通过( C )来督促公共部门合理、合法地从事公共经济活动。 A、集会 B、社会关系 C、舆论 D、游说 16、帕累托最优只有在哪种市场条件下才能出现(A ) A、完全竞争 B、不完全竞争 C、垄断 D、计划经济 17、规模报酬递增必将导致(C )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2016

第1章导论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下述()研究课题反映了财政学的特点。 A、国民经济中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B、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C、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D、国民经济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 ) A、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3、下述()问题不属于财政学实证分析范畴。 A、我国税收的累进度应该多大? B、某项公共支出的主要受益者是哪些群体? C、降低关税之后我国进出口结构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D、发行一定规模的国债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经济? 4、下述()研究不属于财政学中的规范分析。 A、我国公共部门或财政的规模是过大了还是过小了? B、对电讯行业是否需要政府规定价格? C、若用消费型增值税取代生产型增值税会使社会的产出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 D、税收的累进程度多大为宜? 5、下列哪项不属于政府的隐性支出? A、税式支出 B、公共定价 C、政府担保 D、转移支出 第二部分多项选择题 1、下述财政学中的理论,()属于实证分析? A、税负归宿理论 B、公共选择理论 C、最优税制理论 D、公共定价理论 2、下述财政学中的理论()属于规范分析? A、公共产品有效配置理论 B、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理论 C、税收对劳动、储蓄及投资行为影响的理论 D、最优税制理论 3、下述()单位属于公共部门? A、政府机关 B、公立大学 C、国有企业 D、有银行 4、下述()单位属于政府部门? A、卫生部 B、国有企业 C、军队 D、国有银行 5、下述哪些政府行为包含着隐性的收支? A、间接税 B、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C、税收优惠 D、通过罚款、没收取得收入

《公共经济学》(本科)题库及答案

《公共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部门最主要的成员是()。 A公共企业B政府C非营利性经济组织D民间社会团体 2投票悖论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是()。 A单峰定律B多峰定律C中间投票人定律D阿罗不可能定律 3最优所得税理论认为,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应该()。 A等于零B等于1 C大于零小于1 D趋近于1 4 1992年起,中国的国家预算编制开始采用()。 A单式预算B复式预算C零基预算D增量预算 5长期公债的债务期限是指()。 A5年以上B10年以上C15年以上D20年以上 6瓦格纳法则认为,随着人民实际收入的提高,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 A提高B降低C不变D先提高,后降低 7下列不属于财政的购买性支出的内容是()。 A行政支出B投资支出C税式支出D文教科卫支出 8一般认为,存在超额负担的税种是()。 A总额税B所得税C财产税D商品税 9中国对增值税无法课征的某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经营行为课征()。A消费税B营业税C关税D商品税 10中国目前大多数公债实行()。 A抽签偿还法B买销法C比例偿还法D一次偿还法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有()。 A行政支出B国防支出C社会保障支出D投资性支出E文教科卫支出 2税收的三性是指()。 A固定性B强制性C无偿性D社会性E对等性 3以税收的征税对象为标准的税收分类内容有()。 A直接税B间接税C流转税D所得税E财产税 4下列属于经济性基础设施的有()。 A电力B机场C市内交通D自来水E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 5 基于市场的解决环境污染的政府规制方法有()。 A排污收费制度B立法C削减市场壁垒D降低政府补贴E可交易的许可证制度6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体现在()。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一、什么是公共经济学及研究对象 研究市场经济下政府的经济职能、经济作用、公共干预(主要是政府);微观、宏观经济学中有关政府职能作用的理论延伸、深化、具体化;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府的运作 二、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 A、效率原则:市场机制 B、公平原则:社会价值判断 C、稳定原则,经济的正常运行(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三、帕累托效率:如果某个经济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以至于一个人的福利不可能再变得更好,除非使其他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变得更坏时,社会福利就不再有改善的可能,这就达到帕累托最优。在不使B福利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了A的福利,这称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产生的市场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四、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成因 MSC≠MPB;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垄断和寡头的出现;信息不对称考虑与经济效率无关的事项 五、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是资源配置职能。A、地区间的配置:我国沿海地区与内地的资源配置B、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配置C、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公共部门产出的机会成本,是牺牲了的私有部门产出D、消费与投资之间的配置。方式:财政支出、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手段:A、财政措施:公共支出,财政补贴,政府购买B、非财政支出:金融措施,法令法规。二是收入分配职能。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平等与激励,政策手段: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三是经济稳定的职能。政府稳定经济的政策措施: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1)预算的杠杆作用(2)预算的内在反应2. 货币控制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4、道义上的劝告。 第二章外部效应 一、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先讲概念,然后是影响,最后是解决) 外部效应就是指未在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正的外部性,亦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负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在外部效应存在的情况下,使得私人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与社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发生偏离,由于决定企业或居民的经济选择的是私人边际效益和私人边际成本,而不是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所以,当企业或居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忽略了外部效应带给其他企业或居民的效益和成本时,其所做出的决策很可能会使资源配置发生错误。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公共经济学》(开卷)期末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 答:要达到帕累托标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交换效率条件。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商品替代率对任何两个消费者都相等。2)生产效率条件。包括:①技术替代率条件,任意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要素的两个生产品都相等;②产品转换率条件;③边际产品条件,如果任意两个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时,每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均相等。3)交换和生产的总体效率条件。任何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等于它们的商品替代率。 2、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①公共物品失灵。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物品即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市场机制往往发生失灵。 ②外部性失灵。外部正、负效应都将扭曲资源配置有效状态。 ③垄断性失灵。垄断现象的存在使市场上竞争性均衡机制失去作用。 ④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陷于一种模糊的状态。 ⑤收入分配失灵。两极分化是市场机制的必然后果。 ⑥宏观经济的失衡。经济周期性波动是自由市场经济下的经常性特征。 3、简述公共产品分类判断的步骤 答:根据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对公共产品的分类进行判断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看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没有非竞争性,则该产品肯定不是纯公共产品。 第二步,看该产品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如有非排他性,则为公共资源或拥挤性公共产品。 第三步,如果该产品既没有非竞争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肯定是纯私人产品。 第四步,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并且排他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排他虽然在技术上可行,但排他成本很高,说明也具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是纯公共产品。 第五步,若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排他不但在技术上可行,而且排他的成本是可以接受的,则该产品是俱乐部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4、简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有效定价原则的区别 答: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私人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和产量的调节者,当某一价格水平下需求总量等于供给总量时,私人产品就达到了均衡;而在公共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都是产量的接受者和价格的调节者,当人们为公共产品愿意的总支付等于公共产品提供者在这一产出水平上的供给价格时,公共产品就达到了均衡。因此,私人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公共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是消费者愿意支付价格的总和等于边际成本。 5、公共支出的原则是什么? 答:公共支出的原则是指政府在安排和组织公共支出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财政规律在支出上的具体化、系统化。公共支出通常应坚持以下一些原则:量入为出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统筹兼顾原则。 6、公共支出效益内涵的特点 答:公共支出的效益内涵有自己的特点:1)在计算所费与所得范围上,要计算有形的

专科《公共经济学》_试卷_答案

专科《公共经济学》 一、(共48题,共150分) 1. “瓦格纳法则”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一国的公共支出()(2分) A.逐步减少 B.保持不变 C.不断増长 D.不断下降 .标准答案:C 2. 按公共支出的补偿性分类,公共支出可分为转移性支出与()。(2分) A.税收 B.公债 C.资本支出 D.消耗性支出 .标准答案:D 3. 在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核心地位的是()(2分) A.社会保障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特殊保障 .标准答案:A 4. 政府给那些从事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开发的私人机构以一定数量的补助是因为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开发都具有()(2分) A.负外部性 B.正外部性 C.竞争性 D.排他性 .标准答案:B 5. ()可以通过产前契约形式提供公共产品。(2分) A.政府 B.社区 C.第三部门 D.私人部门 .标准答案:B 6. 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包括()(2分) A.自我保障型 B.自保公助型 C.国家福利型 D.自我积累型 .标准答案:B,C,D 7. 分税制的主要形式包括()(2分) A.税源划分法 B.分成法 C.附加税 D.特定税收分配法 .标准答案:A,B,C,D 8. 社会规制政策主要包括()(2分) A.健康规制 B.安全规制 C.进入规制 D.环境规制 .标准答案:A,B,D 9. 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包括()(2分) A.生产什么 B.如何生产 C.经济增长 D.为谁生产 .标准答案:A,B,D 10. “经济人”理论认为:()(2分) A.人的行为动机是利他的 B.人的行为动机是自利的 C.人是理性的 D.人是非理性的 .标准答案:B,C 11. 奥茨的分权定理(5分) 标准答案:奥茨为地方政府提出了一个分权定理:“对于某种公共品来说——关于这种公共品的消费被定义为是遍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关于该产品的每一个产出量提供给它们各自的选民,则总要比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任何特定的并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得多”。 12. 规制俘获理论(5分) 标准答案:政府规制的主要目的本是为提高社会福利,但规制的设定者或执行者容易被利益集团俘获,使得规制的结果反而对利益集团有利,而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 13. 道义劝告(5分) 标准答案: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14. 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障(5分) 标准答案:来源于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起源于英国,而后在北欧各国实行。这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立法的基础上,由国家充当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角色,由财政负担主要资金来源,保障范围广,保障项目齐全,保障水平较高,充分体现公平的一种制度安排。 15. 拉弗曲线(5分) 标准答案:拉弗曲线是由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提出,其基本含义是:税收并不是随着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当税率高过一定点后,税收的总额不仅不会增加,反而还会下降。因此,拉弗提出了减税主张。 16. 零基预算(5分) 标准答案:是公共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而不考虑以前的公共收支状况。零基预算起源于美国,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影响。 17. 就某一公共产品方案交由全体当事人投票时只有在所有参与者一致同意后方可实施,这是()(2分) A.全体一致规则 B.多数票规则 C.集体决策规则 D.最大效益规则 .标准答案:A 1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财政转移性支出的是()。(2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