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绘制任意斜率的直线

绘制任意斜率的直线

绘制任意斜率的直线
绘制任意斜率的直线

淮海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实验报告书

课程名:计算机图形学

题目:绘制任意斜率的直线

班级:测绘121

学号:2012122827

姓名:王其芳

评语:

成绩:指导教师:

批阅时间: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或要求

1.掌握任意斜率直线的绘制算法。

2.掌握直线中点Bresenham算法的基本原理,能够用VC++实现该算法。

二、实验内容

1、掌握直线段的生成算法,并用C++实现算法,包括中点法生成

直线。

2、编程实现DDA算法、Bresenham算法、中点画线法绘制直线段

三、实验代码

1、生成直线的DDA算法

算法思想:一个坐标轴上以单位间隔增量,决定另一个坐标轴上最靠近线段路径的对应整数值。假定x2﹣x1的绝对值大于y2﹣y1的绝对值,取x为一个象素单位长,即x 每次递增一个象素,然后利用下式计算相应的y值:yk+1﹦yk﹢△y﹦yk﹢m·△x 对于|m|>1的线段,可通过计算由Y方向的增量△y引起的改变来生成直线:xk+1﹦xk﹢△x﹦xk﹢m·△y

生成直线的DDA算法思想是源用初中直线的方程得出来的,而生成直线的中点算法是通过将DDA算法的方程式改为隐函数形式,然后通过与中点的比较确定该取的像素,绘制图线。

/* DDA */

#include

void linedda(int x0,int y0,int x1,int y1,int color)

{

int x,dy,dx,y;

float m;

dx=x1-x0;

dy=y1-y0;

m=dy/dx;

y=y0;

for(x=x0;x<=x1;x++)

{

putpixel(x,(int)(y+0.5),color);

y+=m;

}

}

main()

{

int a,b,c,d,e;

int graphdriver=DETECT;

int graphmode=0;

initgraph(&graphdriver,&graphmode,"");

cleardevice();

a=0;

b=100;

c=200;

d=300;

e=200;

linedda(a,b,c,d,e);

getch();

closegraph();

}

运行结果:

VC++环境:

#include

#include

// 四舍五入

int Round(float x)

{

return (int)(x < 0 ? x - 0.5 : x + 0.5);

}

// 使用 DDA 算法画任意斜率的直线(包括起始点,不包括终止点)void Line_DDA(int x1, int y1, int x2, int y2, int color) {

float x, y; // 当前坐标点

float cx, cy; // x、y 方向上的增量

int steps = abs(x2 - x1) > abs(y2 - y1) ? abs(x2 - x1) : abs(y2 - y1);

x = (float)x1;

y = (float)y1;

cx = (float)(x2 - x1) / steps;

cy = (float)(y2 - y1) / steps;

for(int i = 0; i < steps; i++)

{

putpixel(Round(x), Round(y), color); // 在坐标 (x, y) 处画一个 color 颜色的点

x += cx;

y += cy;

}

}

// 主函数

void main()

{

initgraph(640, 480);

// 测试画线

Line_DDA(100, 100, 100, 478, RED);

// 按任意键退出

getch();

}

2、Bresenham直线算法是用来描绘由两点所决定的直线的算法,它会算出一条线段在 n 维光栅上最接近的点。这个算法只会用到较为快速的整数加法、减法和位元移位,常用于绘制电脑画面中的直线。是计算机图形学中最先发展出来的算法。

Bresenham画法与中点法相似,都是通过每列象素中确定与理想直线最近的像素来进行直线的扫描的转换的。通过各行、各列的象素中心构造一组虚拟网格线的交点,然后确定该列象素中与此交点最近的像素。该算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可以采用增量计算,使得对于每一列,只需要检查一个误差项的符号,就可以确定该列的所有对象。

根据直线的斜率确定选择变量在X方向上或在Y方向上每次递增一个单位,另一变量的增量为0或1,它取决于实际直线与最近网格点位置的距离,这一距离称为误差。设第k步的误差为ek,选取上面象素点后的积累误差为:ek+1﹦ek﹢(m﹣1)选取下面的象素点后的积累误差为:ek+1﹦ek﹢m

/* Bresenham */程序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 使用 Bresenham 算法画任意斜率的直线(包括起始点,不包括终止点)

void Line_Bresenham(int x1, int y1, int x2, int y2, int color)

{

int x = x1;

int y = y1;

int dx = abs(x2 - x1);

int dy = abs(y2 - y1);

int s1 = x2 > x1 ? 1 : -1;

int s2 = y2 > y1 ? 1 : -1;

bool interchange = false; // 默认不互换 dx、dy

if (dy > dx) // 当斜率大于 1 时,dx、dy 互换

{

int temp = dx;

dx = dy;

dy = temp;

interchange = true;

}

int p = 2 * dy - dx;

for(int i = 0; i < dx; i++)

{

putpixel(x, y, color);

if (p >= 0)

{

if (!interchange) // 当斜率 < 1 时,选取上下象素点y += s2;

else // 当斜率 > 1 时,选取左右象素点x += s1;

p -= 2 * dx;

}

if (!interchange)

x += s1; // 当斜率 < 1 时,选取 x 为步长else

y += s2; // 当斜率 > 1 时,选取 y 为步长p += 2 * dy;

}

}

// 主函数

void main()

{

initgraph(640, 480);

// 测试画线

Line_Bresenham(10, 100, 100, 478,BLUE);

Line_Bresenham(10, 478, 638, 1, RED);

// 按任意键退出

getch();

}

运行结果如下:

3、生成直线的中点算法

算法思想:

中点算法主要是利用椭圆的正负划分性,利用已知或以求出的点,根据递推关系来判断下一个点的位置。

中点算法有效地消除了DDA浮点运算效率低下的问题,将直线的斜率m转化为可加的数,然后通过中点来确定要选择的点,这样使得中点算法的效率大大提高,使之成为被图形软件广泛采用的算法之一。

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 使用中点算法画任意斜率的直线(包括起始点,不包括终止点)

void Line_Midpoint(int x1, int y1, int x2, int y2, int color)

{

int x = x1, y = y1;

int a = y1 - y2, b = x2 - x1;

int cx = (b >= 0 ? 1 : (b = -b, -1));

int cy = (a <= 0 ? 1 : (a = -a, -1));

putpixel(x, y, color);

int d, d1, d2;

if (-a <= b) // 斜率绝对值 <= 1

{

d = 2 * a + b;

d1 = 2 * a;

d2 = 2 * (a + b);

while(x != x2)

{

if (d < 0)

y += cy, d += d2;

else

d += d1;

x += cx;

putpixel(x, y, color);

}

}

else // 斜率绝对值 > 1

{

d = 2 * b + a;

d1 = 2 * b;

d2 = 2 * (a + b);

while(y != y2)

{

if(d < 0)

d += d1;

else

x += cx, d += d2;

y += cy;

putpixel(x, y, color);

}

}

}

// 主函数

void main()

{

initgraph(640, 480);

// 测试画线

Line_Midpoint(100, 50, 100, 478, GREEN);

Line_Midpoint(1, 478, 638, 1, BLUE);

// 按任意键退出

getch();

}

四、实验结果

1、该程序实现了三种算法的直线段绘制

2、比较三种算法的结果:

像素逼近效果由好到差依次为:Bresenham算法、DDA算法、中点算法

执行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中点算法、DDA算法、Bresenham算法

五、实验分析与体会

通过此次实验我对计算机图形学有了实际的认识,计算机图形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益处。学习之后我知道了计算机图形学是研究怎样利用计算机来显示,生成和处理图形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虽然一开始有些许不懂和茫然,但是经过老师的指导,我还是完成了这次的实验。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

2014年全国中职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 8.2.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教学设计方案 2014年11月

《8.2.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方案 【授课对象】计算机网络专业二年级学生 【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主编:李广全李尚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学内容】直线的方程——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授课类型】课堂教学 【授课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以坐标化(解析化)的方式来研究直线的相关性质的重要基础。直线的斜率是后继内容展开的主线,无论是建立直线的方程,还是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讨论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直线的斜率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理解直线斜率的概念,熟练掌握直线的斜率公式是学好这一章的关键。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计算机网络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勇于挑战,且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但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在教学中,我力求将数学与专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等信息化手段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内容。 【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数学新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掌握直线的斜率公式及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探索,互相交流,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协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直线斜率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斜率公式的推导。

突破难点的关键:充分利用数形结合,并引导学生分类讨论问题。 【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课前下发导学提纲,学生预习提出问题,课上通过任务展示、问题交流、小组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按照强弱搭配的原则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评价方法:综合评价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变化,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对学生进行全面动态的评价,使合作学习更加富有成效。 【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素描纸,展示板,自制教具。 【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生活实例,把数学植根于生活。教具的制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热情。通过课前导学及微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环节,课上再通过ppt、《几何画板》等信息化手段化解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课件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课件编号:ABⅡ-3-1-1. 课件名称: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课件运行环境:几何画板4.0以上版本. 课件主要功能:配合教科书“3.1.1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探究倾斜角的范围以及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课件制作过程: (1)新建画板窗口.单击【Graph】(图表)菜单中的【Define Coordinate System】(建立直角坐标系),建立直角坐标系.选中原点,按Ctrl+K,给原点加注标签,并用【Text Tool】(文本工具)把标签改为O. (2)单击【Graph】菜单的【Plot Points…】(绘制点),弹出“Plot Points”对话框,如图1,绘制固定点A(3,0),B(0,3),C(-3,0). 图1 (3)依次选中点A,B,C,单击【Construct】(作图)菜单中的【Arc Though 3 Points】(过三点的弧),绘制半圆(图2). 图2 (4)选中半圆,单击【Construct】菜单中的【Point on Arc】(弧上的点)在半圆上取一点,按Ctrl+K,加注标签,并用【Text Tool】把标签改为P.

(5)选中半圆,单击【Display】(显示)菜单中的【Hide Art】(隐藏弧)隐藏半圆. (6)依次选中点O,A,P,单击【Construct】菜单中的【Arc On Circle】(圆上的弧),绘制圆弧,并单击【Display】菜单中的【Line Width】(线型)菜单中的【Thick】(粗线),单击【Display】菜单中的【Color】(颜色)菜单中的蓝色(图3). 图3 (7)选中点O,P,单击【Construct】菜单中的【Line】(直线)绘制直线OP,并单击【Display】菜单中的【Line Width】菜单中的【Thick】,单击【Display】菜单中的【Color】菜单中的蓝色. (8)选中点P,单击【Edit】(编辑)菜单的【Action Buttons】(操作类按钮)中的【Animation】(动画),弹出对话框,如图4,单击【确定】,出现一个控制按钮,将按钮标签改为“移动点P”. 图4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 [考纲传真]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3.掌握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三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知识通关】 1.直线的倾斜角 (1)定义: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取x 轴作为基准,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2)范围:直线l 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π). 2.斜率公式 (1)直线l 的倾斜角为α≠90°,则斜率k =tan_α. (2)P 1(x 1,y 1),P 2(x 2,y 2)在直线l 上,且x 1≠x 2,则l 的斜率k =y 2-y 1 x 2-x 1 . 3.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1.直线的倾斜角α和斜率k 之间的对应关系: 2.当α∈??????0,π2时,α越大,l 的斜率越大;当α∈? ???? π2,π时,α越大,l 的斜率越 大.

【基础自测】 1.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坐标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均有倾斜角与斜率.( ) (2)直线的倾斜角越大,其斜率就越大.( ) (3)过定点P 0(x 0,y 0)的直线都可用方程y -y 0=k (x -x 0)表示.( ) (4)经过任意两个不同的点P 1(x 1,y 1),P 2(x 2,y 2)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y -y 1)(x 2-x 1)=(x -x 1)(y 2-y 1)表示.( ) [答案] (1)× (2)× (3)× (4)√ 2.已知两点A (-3,3),B (3,-1),则直线AB 的斜率是( ) A .3 B .- 3 C . 33 D .- 33 D 3.过点(-1,2)且倾斜角为30°的直线方程为( ) A .3x -3y +6+3=0 B .3x -3y -6+3=0 C .3x +3y +6+3=0 D .3x +3y -6+3=0 A 4.如果A ·C <0且B ·C <0,那么直线Ax +By +C =0不通过(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C 5.过点M (3,-4),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的方程为________. 4x +3y =0或x +y +1=0 【题型突破】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应用 【例1】 (1)直线2x cos α-y -3=0? ???? α∈??????π6,π3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A .???? ?? π6,π3 B .???? ?? π4,π3

求直线斜率的几种基本方法

求直线的斜率的几种基本方法 重庆市 唐小荣 一、利用定义)2(tan π αα≠=k 例1(教材)如图1,直线1l 的倾斜角1α =30°,直线2l ⊥1l ,求1l ,2l 的斜率. 解:1l 的斜率3 330tan 01= =k ,的倾斜角00021203090=+=α,2l ∴的斜率3120tan 02-==k 2α 二、利用两点式 如果直线过))(,(),(212211x x y x B y x A ≠、,那么可用公式1 212x x y y k --= 求直线的斜率 例2 求经过两点)1,2(A 和)2,(m B 的直线l 的斜率 解:当2=m 时,221==x x ,所以直线l 垂直于x 轴,故其斜率不存在。 当2≠m 时,则直线l 斜率1212x x y y k --==212--m =2 1-m 。 例3 如图2,已知直线l 过点P )2,1(-,且与以A )3,2(--,B )0,3(为端点的线段相交。求直线l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解:直线PA 的斜率是,5)2(1)3(21=-----=k 直线PB 的斜率2 1)1(3202-=---=k ,当直线l 由PA 变化与Y 轴平行的位置PC 时,它的倾斜角由锐角)5(tan =αα增至900,斜率 的变化范围是),5[+∞,当直线l 由PC 变化到PB 的位置时,它的倾斜角由900增至)21(tan -=ββ。斜率的变化范围是]21,(--∞, 所以直线l 的斜率的变化范围是),5[]2 1 ,(+∞?--∞。

三、利用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如果直线l 的方程是以一般式0=++C By Ax )0(≠B 给出,那么l 的方程化为斜截式,即B C x B A y --=,那么就可得到直线l 的斜率为B A k -=. 例4 求直线l 1:0132=+-y x 与直线l 2:04=-+y x 的夹角。 解:Θ直线l 1的斜率=1k 3 2,直线l 2的斜率12-=k ,由夹角公式得5|32)1(13 21|tan =?-+- -=θ,故直线l 1与l 2的夹角为5arctan =θ。 四、利用导数求切线的斜率 例5 求过曲线12 13-+=x x y 上点(2,5)的切线的斜率. 解:由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可知:切线的斜率712322=+='==x x y k 。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坐标法”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 公式并牢记斜率公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3.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直线的斜率 4.已知直线的斜率,求直线的倾斜角 5.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斜率概念,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 教学难点:1直线的斜率与它的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2运用两点坐标计算直线的斜率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背景与课题的引入 1.从本章起,我们研究什么?怎样研究? 解析几何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和费马创立的,解析几何的创立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数学从此由常量数学进入变量数学时期.解析几何由此成为近代数学的基础之一. 在解析几何学中,我们常常用一种方法:坐标法. 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 坐标法是以坐标系为基础,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方法,它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本章首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方程.然后通过方程,研究直线的交点、点到直线的距离等. 2.课题的引入 下面就让我们就一起踏着前人的足迹去学习和体会这一门科学的思想方法,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时,我们首先研究最简单的几何对象——直线,学习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二.新课 1问题1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可以确定呢?一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吗? 分析:对,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过一个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这些直线都与轴正向成一定的角度,我们把直线向上的方向与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于是可以这样确定一条直线,过个定点,确定一个倾斜角便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这种方法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是一致的.先固定个点,再确定另外一点相当于确定这条直线的方向,确定了方向也就等同于确定了该直线的倾斜角. 注:平行于轴或于轴重合的直线的倾斜角为0° 问题2

直线的斜率(教学案例)

----直线的斜率 一、案例背景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课程应该反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上述精神表达了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这种理念下,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可是,却有很多学生对数学不大感兴趣,觉得数学很难学,很枯燥。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教学法”正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的过程,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因此,“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尤显重要。下面,我结合直线的斜率的内容就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谈一些个人体会。 二、案例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骑自行车上坡时很吃力,这与坡的什么有关? 课件: 生:与坡的平缓和陡有关。

师:我们分析一下坡的平缓和陡问题。 先请同学们来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课件: 如图是两张不同的楼梯图。 问题1:其中的楼梯有什么不同? 生:楼梯的平缓和陡程度不同。 问题2:用什么量来刻画楼梯的平缓和陡呢? (提示:观察楼梯下面两个三角形) 生:用高度和宽度的比值来反映。 师:一般地: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就叫坡度。 所以楼梯的倾斜程度是由坡度来刻画的,坡度越大,楼梯越陡。(二)、归纳探索,形成概念 1、借助模型,直观感知 课件:给出一个楼梯模型

高中数学 空间点,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公式

空间点,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一,线在面内的性质: 定里1. 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二,平面确定的判定定理: 定里2. 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定里3.经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定里4.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定里5.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个平面。 三,两面相交的性质: 定里6.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还有其它公共点,则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直线。 四,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定里7.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五,等角定理: 定里8.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且同向,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六,异面直线定义: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异面直线间的夹角只能是:锐角或直角) 七,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定理9.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

面平行。

符合表示: β ββ////a b a b a ???????? 推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符号表示: b a b a a a ////??? ?????=??βαβαα 八,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 定理1.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β αββαα//////??????????=??b a M b a b a 推论1: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九,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定理1. 如果两个平面平行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它们的交线平行。

讨论直线斜率是否存在之避免技巧

讨论直线斜率是否存在之避免技巧 洪湖伍强华 用常规方法求有些直线的方程时,常要分直线的斜率存在与不存在两种情况讨论,这样解题过程就有些复杂,我们极易忽略斜率不存在的情况,造成失分.为此,本文将介绍避免讨论直线斜率是否存在的两个技巧. 一、巧用向量 解答解析几何题时应用向量共线或垂直的充要条件常常可以巧妙的避免讨论直线斜率是否存在. 例1 过抛物线y=4x的焦点F作两条相互垂直的弦AB,CD.设弦AB,CD的中点分别为M,N,求证直线MN必过定点. 分析:设点M为,N为,点F的坐标为(1,0),设直线AB的方程为,将代入中,得,∴,∴, . ∴点M坐标为. 设直线CD的方程为,同理可得点N坐标为. 解答至此,以下部分许多同学可能就会先求直线MN的斜率,再写出直线的方程.但k=1时直线MN的斜率不存在,用这种做法必须分MN斜率存在与不存在两种情况讨论.如果我们能巧妙的利用共线向量定理的充要条件,则可以避免上述讨论.解法如下:设点P为直线MN上任一点, 则, =. 又∵与共线,∴. 化简可得直线MN的方程为, ∴直线MN恒过定点(3,0).

点拨:这类题的解题要点是设点()为所求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再利用向量共线或垂直的充要条件列一个关于,的方程,加以化简整理可得所求直线方程. 二、巧设直线方程 已知直线过定点P且倾斜角α∈,如果设直线方程为 则多有不便,因为直线的倾斜角为时,直线方程不能用上式表示,此时不防巧设直线方程为.特别地,当直线过点(n,0)且直线的倾斜角∈(0,)时,可以设其方程为. 例2 已知椭圆T:,直线过椭圆左焦点F,且不与轴重合,直线与椭圆交于点P,Q,直线绕着F旋转,与圆O:交于A,B两点,若,求△F PQ的面积S的取值范围(F为椭圆右焦点). 解:∵直线PQ不与轴重合,∴可以设直线PQ的方程为.设点P,Q. ∴=,=2.又∵,∴.将代入中,消去, 得. ∴=, . ∴ +===. 设,∴;设,当时为增函数,

直线斜率公式的应用

浅议直线斜率公式的应用 贵州省岑巩县第一中学 蒋世军 摘要:直线是一种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斜率是直线的本质属性,它直观反映了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直线的斜率公式是平面解析几何中的重要公式,也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新课标和考试说明中都有较高的要求,由于斜率公式与代数中的分式在结构上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它除了直接用来求直线方程,求直线的斜率外,还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一些问题。如求分式函数的值域(最值),解决数列有关问题,以及不等式的有关问题等-----都可借助斜率的几何意义,巧妙的解决。 关键词:直线 斜率公式 应用 下面就问题举例说明: 一、求直线的倾斜角 例1:已知直线l 1经过两点A(-23,1)、B (6,-3),直线l 2的斜率为直线l 1的斜率的一半,求直线l 2的倾斜角θ. 分析:先利用过两点的斜率公式求l 1的斜率,再求得l 2的斜率,从而求得θ. 解:设直线l 1、l 2的斜率斜率分别为k 1、k 2,则 由已知可求得) 3(16321----=k 3-2=, ∴k 2=3- 即ta n θ=-3, ∵θ∈[0,+∞) ∴θ= 3 2π 点评: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在解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必须熟记并灵活应用.根据斜率求倾斜角时,在tan θ=k 中,θ的取值与k 的正负有关,当k ≥0时,θ??????∈2,0π,当k <0时,θ?? ? ??∈ππ,2,另外要注意斜率不存在时,直线的倾斜角为2 π。 二、证三点共线 例2:求证:A(1,3) 、B (5,7)、C (10,12)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分析:要证A 、B 、C 三点共线,只需证直线AB,AC 的斜率相等。 证明:∵11537=--=AB K 11 10312=--=AC K ∴AC AB K K = 又∵直线AB,AC 有共同的端点A 。 ∴A 、B 、C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3: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直线与抛物线交于P 、Q 两点,自Q 点向抛物线的准线作垂线,垂足为'Q ,求证:P 'Q 过抛物线的顶点。

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课题: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3章第1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会求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3)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 (2)从数与形两方面让学生明白,倾斜角和斜率都是刻画直线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问题,层层设疑,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化归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用代数方程研究几何问题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生活中的坡度,自然迁移到数学中直线的斜率,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充分揭示“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体现数、形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直线的斜率公式推导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倾斜角概念的形成,斜率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发现法相结合.即在多媒体课件支持下,创设情境问题,层层设疑,制造认知冲突,引发争论,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探索,亲身经历概念的发现与形成过程,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了函数的图象,知道在直角坐标系中,点可以用有 序实数对) x来表示和确定.那么直线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y , 问题:经过一点P的直线L的位置能确定吗? 预案:不能.如图, 过一点P就可以作无数多条直线.那么, 问题:这些直线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短暂思考和讨论后,学生可以回答 预案:(1)它们都经过点P.(2)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描述这种不同直线的“倾斜程度”呢? 〖设计意图〗学生刚刚学完立体几何,对解析几何已经有些陌生.所以从简单问题入手,便于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又能引入倾斜角的概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知识探索

直线的斜率公式

课题:《直线的斜率公式》 授课人:朱庆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直线的斜率公式及应用.本节课是在学习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之后,为了方便研究直线的方程而设置的一个过渡内容.另外,本课内容对于后面导数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2)进一步理解倾斜角和斜率的相互联系; 2.能力目标: (1)了解用坐标研究直线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其中的数形结合、转化的思想方法; (2)通过公式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联想、概括与抽象的思维能力,类比推理、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联系与转化和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4.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从而感受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及公式的应用 2.教学难点: 斜率公式的推导 3.难点突破: 通过构造R t 引出直线的斜率与两点坐标的关系,并对两点不同顺序以及直线不同位置情况进行分析,以问题诱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最终得出公式,再通过习题进行巩固达标.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导学式 五.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直线l 的向上方向; (2)x 轴的正方向; (3)最小的正角 2.直线的斜率: (1)αtan =k ; (2)α的取值范围; (3)斜率k 的取值范围 (二)新课讲解: 1.问题引入:我们知道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已知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如何计算直线的斜率? 2.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已知点111(,)P x y 、222(,)P x y ,且12P P 、与x 轴不垂直 用12P P 、的坐标来表示12P P 的斜率k . 如图1,设直线21P P 的倾斜角为α(? ≠90α ),当 直线21P P 的方向(即从1P 指向2P 的方向)向上时, 过点1P 作x 轴的平行线,过点2P 作y 轴的平行线, 两线相交于点Q ,于是点Q 的坐标为21(,)x y . 当α为锐角时,21P QP ∠=α,2 1x x <,2 1 y y <. 在12R t P P Q ?中, 22112121 ||ta n ta n || Q P y y Q P P P Q x x α-=∠= = -. 师生互动 回顾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对上节课巩固和反馈. 图1

直线的概念和斜率

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概念探究(一)自 学 阅 读 学生阅读课本第74页 自主探究直线方程的概念 学生 尝试 自读 自悟, 教师 调控 阅读 时间 充分发挥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 改变以往被动 单纯的听讲的 学习方法,让学 生在自己阅读 实践中进行自 悟. 概 念 形 成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问题1:本部分内容阐述了哪些概念? 你是如何理解这些概念的? 一.强调直线方程的概念: 1.直线上点 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2.以方程的解 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上,两者缺一不 可. 二学生可能会发现:有的方程不一 定是函数,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如 2 = x,教师指出,用函数表示直线 不全面,用方程更全面 学生 分析 讨论, 师生 共同 总结。 在学生读书思 考的基础上,通 过教师的指点, 围绕重点展开 讨论和交流,鼓 励学生发表独 立见解。层层深 入,与学生共同 体会概念的严 谨,感受学习的 乐趣。 概 念 深 化 思考:如图,(1)直线l的 方程是1 = x y 吗?为什 么? (2)直线l的方程是 ) (= -y x x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 (1)1 = x y 不满足直线上所有点的坐 标是方程的解 (2)0 ) (= -y x x不满足以方程的解为 坐标的点都在直线上, 所以均不是该直线的方程 学生 思考 讨论, 生生 互动, 师互 动,教 师多 媒体 展示 结果 加深对直线方 程的概念的理 解,使学生明确, 概念的两部分 缺一不可.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 互动 设计意图

知识应用1.求下列直线的斜率 (1)1 3 1 - =x y (2)0 2 5 3= - +y x (3)已知直线上两点b a c b B c a A≠ ) , ( ), , ( 2.求斜率为. 2 1 -且过点(2, 3 1 )的直线方程, 并画出图象 3.判断正误: (1)任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也都有斜率 (2)直线的倾斜角越大,斜率也越大 (3)平行于x轴的直线的倾斜角是 0或 180 4. 如图所示,直线 3 2 1 , ,l l l的斜率分别为 3 2 1 , ,k k k,则:() 3 2 1 .k k k A< < 2 1 3 .k k k B< < 1 2 3 .k k k C< < D 2 3 1 k k k< < 学生 回答, 教师 对学 生的 回答 进行 评价。 在整 个练 习过 程中, 教师 做好 课堂 巡视, 加强 对学 生个 别指 导. 巩固所学知识, 有助于保持学 生自主学习的 热情和信心。, 第一题总结求 直线斜率的方 法,第二题总结 已知斜率和一 点可以确定一 条直线,为下节 研究直线的点 斜式方程做好 准备.第三题是 概念辨析,第四 题体现本节课 难点,考察直线 斜率与倾斜角 的关系. 问题由学生解 决,解题后的反 思总结由学生 自主完成,教师 作出补充和总 结。培养学生自 主获取知识的 能力. 课堂小结知识上: 1.直线方程的概念 2.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 公式 3.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方法上: 数形结合的思想 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探究 一名 学生 小结 其他 补充, 师生 共同 总结 完善. 让学生大胆发 言,归纳总结本 节课的收获,教 师及时点评。充 分肯定学生的 学习成果,鼓励 学生阅读思考, 进一步提高自 主学习的能力 作业必做题:课本p76练习A ,B 选做题:.研究魔术师的地毯问题分层 次布 置作 业 布置作业避免 一刀切,使学有 余力的同学的 创造力得到进 一步发挥.

直线倾斜角、斜率、斜率公式-直线方程的各种表示方法

承接上次课: 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取x 轴作为基准,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 关键:①直线向上方向;②x 轴的正方向;③小于平角的正角. 注意: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2 π αα≠ 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记为tan k α=. 时,斜率不存在。 当时,当的增大而减小; 随的增大而增大,但随时,,当的增大而增大; 也随的增大而增大,随时,当2 ;0 0,0)2 ( ,0 )2 ,0 (π ααααππ αααπ α= ==<∈>∈k k k k k k k 斜率公式:已知直线上两点111222(,),(,)P x y P x y 12()x x ≠的直线的斜率公式:21 21 y y k x x -= -. 例题1:如图,图中的直线321l l l 、、、的斜率分别为k 1, k 2 ,k 3,则( D ) A. k 1< k 2

(完整版)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 数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 直 线 的 倾 斜 角 和 斜 率

尝 试 探 究 形 成 概 念 问题:怎样才能确定直线的问置? 一点+倾斜角(直线的方向)确定一条直线(两都缺一不可)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表示倾斜程度的量? (让学生举例) 如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长度(升高量与前进量)的比,表示倾斜面的坡度(倾斜程度)。 坡面与地平面所成的角不变的情况下,升高量和前进量都在 变化,那么你认为这个角的变化与升高量和前进量之间究竟 是怎样的关系?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它们之间的 关系? 前进量 坡度比=前进量 升高量 例如:进2升3与进2升2比较 2、 直线斜率的概念 一条直线倾斜角 的正切值叫这条直线的斜率(slope ),通常用小写字母k 表示。 090tan k 给出生活中的实例,给学生感性认识,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观察分析并抽象概括出直线位置如何确定. 确定直线位置几何要素转化为代数化 升 高 量

尝 试探究形成概念对 取不同的范围进行分析k的取值情况。 3、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直线情况 平行于 情况 由左向 右上升 垂直于x 轴 由右向左 上升 的大小 k的情况 k的增减性 4、两点确定直线的斜率 已知两点), )( , ( ), , ( 2 1 2 2 2 1 1 1 x x y x p y x p 则由这两点确定直 线的线率? k 课本上是用坐标法推导的,分两种情况: 让学生课前预习,这里用向量法推导 ① 2 1 p p方向向上② 1 2 p p方向向上 1 2 1 2 x x y y k 让学生掌握公式记忆 注意:①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0 k ②当直线与y轴平行或重合时,k不存在 为有利于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 性,加深对两者 关系理解,通过 用几何画板演示 倾斜角与斜率之 间关系,给学生 直观认识,降低 学习的难度 课本中是用坐标 法去推导两点直 线的斜率,学生课 前预习易掌握,在 证明过程中用向 量法来推导两点 确定直线的斜率, 比较两种方法解 题思路不同. 0 x y

直线的斜率教学案例

----直线的斜率? 一、案例背景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课程应该反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上述精神表达了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这种理念下,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可是,却有很多学生对数学不大感兴趣,觉得数学很难学,很枯燥。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教学法”正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的过程,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因此,“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尤显重要。下面,我结合直线的斜率的内容就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谈一些个人体会。 二、案例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骑自行车上坡时很吃力,这与坡的什么有关? 课件: 生:与坡的平缓和陡有关。 师:我们分析一下坡的平缓和陡问题。 先请同学们来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课件: 如图是两张不同的楼梯图。 问题1:其中的楼梯有什么不同? 生:楼梯的平缓和陡程度不同。 问题2:用什么量来刻画楼梯的平缓和陡呢? (提示:观察楼梯下面两个三角形) 生:用高度和宽度的比值来反映。 师:一般地: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就叫坡度。 所以楼梯的倾斜程度是由坡度来刻画的,坡度越大,楼梯越陡。 (二)、归纳探索,形成概念 1、借助模型,直观感知 课件:给出一个楼梯模型 楼梯上面有一条直线,直线就反映坡度。 〖设计意图〗从模型直观感知直线的斜率,完成直线的斜率的感性认识。 问题3:楼梯的倾斜程度用坡度来刻画,那么直线的倾斜程度用什么量来刻画呢? (对第三个问题,学生议论纷纷,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准确回答)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

3.1.1倾斜角和斜率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与它的取值范围及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 (2)理解直线的斜率的概念与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3)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 ⒉过程与能力目标: ⑴经历倾斜角与斜率的形成过程,感受分类讨论的思想; ⑵经历代数的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感受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 ⑶初步体验坐标法,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 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 (2) 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 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 教学难点:斜率概念的学习。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教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确定)一条直线.那么, 经过一点P作直线能作出多少条直线? 如图, 过一点P可以作无数多条直线,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这些直线区别 在哪呢? x (二)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得到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那么怎样描述这种“倾斜程度”的不同?从而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⒈直线的倾斜角: 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 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 ....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 = 0°.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经典例题(学生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讲义 一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 ....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 问: 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0°≤α<180°.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因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都有确定的倾斜程度, 引入直线的倾斜角之后, 我们就可以用倾斜角α来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 如图, 直线a∥b∥c, 那么它们 的倾斜角α相等吗? 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一个倾斜角α不能确定一条直线. 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一个点 ........ ...P.和一个倾斜角α (二)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 k = tanα 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例如, α=45°时, k = tan45°= 1; α=135°时, k = tan135°= tan(180°- 45°) = - tan45°= - 1. 学习了斜率之后, 我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 (三) 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如何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可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 直线P1P2的四种情况, 并引导学生如何作辅助线, 共同完成斜率公式的推导.(略) 斜率公式: 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

《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r rl S ππ+= 4 圆台的表面积2 2R Rl r rl S ππππ+++= 5 球的表面积2 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 1 3台体的体积h S S S S V ?++=)3 1 下下上上( 4球体的体积 334R V π= 第二章《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知识点总结 1.内容归纳总结 (1)四个公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语言:,,,A l B l A B l ααα∈∈∈∈ ? ∈且。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三个推论:①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②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③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它给出了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两个平面的交线)。 符号语言:,,P P l P l αβαβ∈∈?=∈ 且。 公理4:(平行线的传递性)平行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语言://,////a l b l a b ?且。 (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概念 异面直线及夹角:把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 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 b ,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 作直线//,//a a b b '',我们把 a '与 b '所 成的角(或直角)叫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夹角。(易知:夹角 范围090θ<≤?) 定理: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注意:会画两个角互补的图形) 2.位置关系:???? ???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共面直线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3)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的位 置 关 系 有 三 种 : //l l A l ααα??? =?? ?? ?? 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直线在平面外直线与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4)空间中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两种://l αβαβ??=? 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2 22r rl S ππ+=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测试题(含答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 1.已知直线,则该直线的倾斜角为( ) A.30° B.60° C.120° D.150° 答案:D 解题思路: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直线的倾斜角 2.已知过点A(-2,m)和B(m,4)的直线与直线平行,则m的值为( ) A.0 B.-8 C.2 D.10 答案:B 解题思路: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斜率的计算公式 3.已知过点M(2m+3,m)和点N(m-2,1)的直线MN的倾斜角为钝角,则m的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D 解题思路: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斜率的计算公式 4.若直线沿x轴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沿y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则直线( ) A.斜率不存在 B.斜率为 C.斜率为 D.斜率为-3 答案:B 解题思路: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5.设直线的倾斜角为,且,则满足( ) A. B. C. D. 答案:D 解题思路: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直线的斜率 6.若点在以,,为顶点的△ABC的内部(不包括边界),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D 解题思路: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直线的斜率 7.已知点M(2,-3),N(-3,-2),直线与线段MN相交,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A 解题思路: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恒过定点的直线 8.若直线与直线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则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 ) A. B. C. D. 答案:D 解题思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