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哲作业题

马哲作业题

马哲作业题
马哲作业题

一、单选题(共25题,50分)

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集体智慧的调动

解放思想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2、意识的本质()。√

在外界刺激下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脑纯粹的主观想象

在内外刺激作用下人脑发生的生理变化过程

3、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哲学物质范畴可以取代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

4、“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

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

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

6、“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7、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哲学是()。×

朴素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庸俗唯物主义

8、物质运动最终高级的形式是()。×

社会运动(√)

化学运动

物理运动

生物运动

9、运动是物质的()。×

根本属性(√)

唯一特性

外部现象

内部本质

1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1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形而上学

机械唯物论

唯心主义(√)

二元论

12、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唯物主义的观点

唯心主义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

辩证法的观点

13、在世界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唯心主义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15、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16、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可变性

无限性

不可逆性(√)

连续性

17、能够证明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电磁场理论

原子结构学说

牛顿力学理论

相对论(√)

18、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精神(√)

某种实物

原初的物质

原子

19、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

创造物质

改造客观世界(√)

自由地创造和运用规律

决定物质的状态

2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

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2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可知性

存在性

运动性

物质性(√)

22、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

诡辩论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唯心主义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

23、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是相对的(√)

是客观的

是有限的

是可知的

24、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社会实践(√)

主观努力

客观规律

先进的物质手段

25、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唯心主义

在线考试::试卷作答

二、多选题(共25题,50分)

1、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2、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表现为()。×

它们都崇拜超自然的力量

它们都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宗教是粗俗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精致的宗教(√)

它们都属于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3、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

意识永远依赖于物质(√)

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

4、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精神中强调“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在哲学上是()。×

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结合(√)

强调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5、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在哲学上体现的是()。×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再认识的重要性(√)

理论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无限性和重复性(√)

6、“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从哲学上讲,这段话说明(

)。×

人的感觉是先验的(√)

人的感觉从经验中来(√)

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事物的本质取决于人(√)

7、温家宝总理在抗震救灾、面对美国金融危机时两次提到“知难不难”、“知难不避难”,在哲学上强调的是()。×

理性的指导作用(√)

理性基础上的主观能动性(√)

知难行易

知者无畏

8、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在哲学上讲的是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

)。×

动力作用(√)

诱导作用(√)

激发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理性思维的重要的补充作用(√)

9、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分别是()。√

否定是由外力推动的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否定与肯定绝对对立

10、北京奥运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哲学上表明()。×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相互依存(√)

矛盾同一性是世界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动力

矛盾同一性是人类存在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

人类价值选择的同一性(√)

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

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

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

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12、伊拉克与美国的各种矛盾冲突持续了多年,2003

年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美伊之间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结局是萨达姆政权的垮台,美国掌握了伊拉克的主权。这反映出来的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是()。×

使伊拉克国家军事实力下降(√)

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

支持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13、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在于()。×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以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以必然性为背后的依据,受必然性的支配,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人类实践的过程中,必然性是已经被认识的偶然性,偶然性是未被认识的必然性(√)

14、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

否定是自我否定(√)

否定与肯定是有区别的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

15、爱因斯坦1939

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

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愤怒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首次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

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中,由实践来检验(√)

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

追求真理也是为了创造价值(√)

16、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

立足必然性,防止和预防偶然事件的发生,增强对偶然性事件的预见性(√)

抓住偶然性,由偶然性入手研究必然性(√)

以必然性克服偶然性

以偶然性修正必然性,补充必然性(√)

17、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

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原因与结果是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

18、地球是由无数个循环系统组成,例如地球水循环系统:水被蒸发,又以雨雪的方式降落下来,不停反复。水生生物循环系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又以鱼的排泄物为食。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大系统,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相互之间不断加强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这说明系统具有(

)。×

整体性(√)

结构性(√)

层次性(√)

开放性(√)

19、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被动性

自然性(√)

社会性(√)

实践性(√)

20、质的哲学意义在于质是()。×

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的规定性(√)

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质的规定性决定于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

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有区别才能有鉴别,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2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话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2、认识主体的属性有()。×

自然性(√)

意识性(√)

社会性(√)

实践性(√)

23、质与量的哲学意义在于()。×

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做任何事物既要有质的要求,精益求精,好字为先,又要有量的要求,心中有数(√) 区别质是认识量的前提(√)

24、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25、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

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

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单选题(共25题,50分)

1、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

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

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阶级性

革命性

实践性(√)

科学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机械力学

地质学和胚胎学

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律

6、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理论和实际的关系

7、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逻辑推理的方法

9、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

坚决批判、彻底否认

避而远之,不闻不问

弃其槽粕、取其精华(√)

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

10、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

黑格尔

尼采、叔本华(√)

萨特

费尔巴哈

11、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12、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

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13、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联系和发展规律

14、“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

15、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

唯物主义观点

唯心主义观点

形而上学观点

相对主义观点(√)

16、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事物的积极方面

事物的消极方面尽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7、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既保留又继承

彻底抛弃

既克服又保留(√)

矛盾的调和

18、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19、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20、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1、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22、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 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2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视为精华全部继承

视为糟粕全部抛弃

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2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2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联系和发展法的规律

二、多选题(共25题,50分)

1、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客观性(√)

稳定性(√)

普遍性(√)

随意性

2、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有()。√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阶级斗争规律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

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

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

它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4、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

事物的根本属性没变,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呈现出阶段性(√) 事物全局性质没变,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新质要素在量上的迅速扩张

旧质要素在量上迅速减少

5、“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包含的哲理有()。×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6、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九层之台,起于垒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7、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

庸俗唯物主义

庸俗进化论(√)

改良主义(√)

激变论(√)

8、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

辩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9、现代科学正在研究“暗物质”和“反物质”。“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发现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已经过时

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性(√)

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

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作出了自然科学的证明(√)

10、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11、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12、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水往低处流

日出于东落于西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3、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4、下列各项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

天空出现流星雨是人类的不祥之兆

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15、“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点是指()。×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不是可有可无(√)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历史人物的个人性格对历史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1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由于温度升高水变蒸气(√)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进化(√)

17、现代西方哲学中有人主张“绝对否定”,认为任何肯定都是对辩证法的“背叛”;经过否定,一切对立面都将消灭,剩下的仅仅是“哀落和虚无”。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把否定看作全盘抛弃(√)

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

把否定的结果看作发展的消灭(√)

把否定看作联系环节

18、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的想象(

)。×

要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

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

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具体表现(√)

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19、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

意识永远依赖于物质(√)

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

20、18 世纪法国最激进、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霍尔巴赫认为“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这是一种(

)。×

机械决定论观点(√)

宿命论观点(√)

唯意志论观点

不能正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的观点(√)

21、“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表明()。×

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就完成的

科学研究必须透过现象达到事物的本质(√)

22、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看作()。×

是“历史的有力杠杆”(√)

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尺”

是“历史进步的最高标准”

23、脱离了人体的手就变成了没有生气的、死的东西,这是()。×

形而上学片面、孤立的观点

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系统论的观点(√)

部分受整体决定和制约的观点(√)

2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一观点()。×

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肯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

25、费尔巴哈指出,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虽然“是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不是大厦本身”。列宁也指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哲学没有任何的单独存在的权利,它的材料分布在实证科学的各种不同的部门中间”。这说明(

)。×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应该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应该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础(√)

必须把社会的科学同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相协调起来(√)

一、单选题(共25题,50分)

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变动性和稳定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

3、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政策是()。×

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

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斗争

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

既坚持物质文明,又坚持精神文明

4、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5、“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7、“或然率”是指()。×

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8、农民在播种前估计种子发芽率,属于()。×

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区分可能性和现实性

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区分可能性的大小(√)

9、“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0、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1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

相互对立和相互统一的关系(√)

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的关系

12、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

的理论依据是()。×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3、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内部矛盾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普遍矛盾

14、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5、“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

相对主义的观点

唯心主义的观点

辩证法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

16、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

现实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

不可能性

微小的可能性

1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

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8、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19、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

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2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

21、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

()。×

两点论

重点论

均衡论

一点论(√)

2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3、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高于唯物辩证法

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24、现实性范畴是指()。×

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

某些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

现实存在的、合乎必然性的客观实在(√)

25、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必然性

现实性

可能性(√)

偶然性

二、多选题(共25题,5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它()。×

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

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有()。×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

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运动变化中的过程(√)

4、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普遍性(√)

随意性

客观性(√)

稳定性(√)

5、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

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

它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

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6、“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包含的哲理有()。×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7、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8、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

否定是自我否定(√)

否定与肯定是有区别的

9、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学说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

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10、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思维能否掌握理论

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

11、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理在事先”(√)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12、哲学上的二元论()。×

最终必然导向唯心论(√)

本质上属于唯物论

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坚持到底(√)

既是唯物论,又是唯心论

13、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

内部联系(√)

直接联系

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14、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

旧质要素在量上迅速减少

事物的根本属性没变,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呈现出阶段性(√)

事物全局性质没变,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新质要素在量上的迅速扩张

15、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九层之台,起于垒下(√)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16、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分别是()。×

否定是由外力推动的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否定与肯定绝对对立

17、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有()。×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1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态度应该是()。×

全盘抛弃

批判的吸取其合理的因素(√)

揭露其错误的本质(√)

揭示其产生的根源(√)

19、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理在事先

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复合(√)

20、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

庸俗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2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

庸俗唯物主义

22、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阶级斗争规律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3、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

庸俗进化论(√)

改良主义(√)

激变论(√)

庸俗唯物主义

2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

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

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

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25、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辩证法思想的有()。×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马哲——论述题》》的《《答案》》

1 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P4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无产阶级的迅速壮大使无产阶级和资本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理论指导。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P8

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黑格尔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解释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德国)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英国)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法国)昂利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这三位思想家具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为新世界的到来而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批判。 这三者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3 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

马哲作业与答案(北大)

作业1单选题(分数:8分)得分:8 1.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是() 1.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和印度哲学 2.中国哲学、埃及哲学和德国哲学 3.中国哲学、英国哲学和法国哲学 4.中国哲学、埃及哲学和法国哲学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1 2.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 1.唯心主义 2.相对主义 3.不可知论 4.绝对主义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3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1.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4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1.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1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1.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2.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经验 3.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 4.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1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 1.彼此孤立的 2.完全一致的 3.绝对对立的 4.统一性是多样性的基础和本质,多样性是统一性的形式和表现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4 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1.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2.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3.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4.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2 8.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1.唯心主义 2.二元论 3.辩证唯物主义 4.机械唯物主义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1 多选题(分数:14分)得分:14 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的有()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辨析题归纳

辨析题归纳 辨析题要求:辨别观点,分析理由. 方法:1、判断正误(可以省略)2、说明理由3、正确的做法 一.某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从七年级开始,就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分别编进了快班和慢班。为此,快班的同学兴高采烈,慢班的同学郁郁寡欢。 A.要想提高升学率,就得分快慢班; B.依考试分数分成快慢班,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1)把学生分成快慢班,对提高升学率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只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标准,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况且,教育追求的目标不是提高升学率。而是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3)把学生编进快慢班,是教育的不公平,它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也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应该被禁止。 二.A.守时是一种美德,我们要遵守时间; B.守时有时要付出代价,我们不必遵守时间; (1)守时是一种美德。如果你不尊重别人的时间,你就别指望别人会尊重你的时间。如果你不守时,你就失去了诚信,你的信誉就会降低。所以我们要遵守时间。 (2)为了守时,有时甚至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代价,而这却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所以,即使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代价,我们也要努力遵守时间。三.A.宽容带给人快乐,只要学会宽容,就能与人和睦相处; B.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只要学会微笑,就能化解一切矛盾; (1) 同学之间性格不同,特点各异,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也有缺点和不足。所以要想和睦相处,首先需要大家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心态,一种不苛求、不极端、不任性的健康心理。宽容是打开人与人之间和解之门的钥匙,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修养,宽容能使人际关系变得轻松,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2)微笑是一种无声的亲切的语言,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化解许多矛盾。 (3)幽默是一种机智和友善,可以轻易地使人际关系润滑起来。 (4)交往需要技巧,更需要真心付出。要想与人和睦相处,化解矛盾,必须敞开心扉,真心待人。 (5)生活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学会接受不同,也是交往的奥妙之一。 四.A.老师的侮辱、体罚是应该的,都是为了教育; B.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禁止实施侮辱、体罚的行为; (1)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老师用人格影响我们,用情感唤醒我们。老师是我

马哲简答题

五、论述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1、论实事求是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关系。 2、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2、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错误及其指导意义。 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2、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出发,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不断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 3、从真理的辩证法原理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生产的发展史。 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3、新科技革命及其作用。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1、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1 、论坚持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 、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4 、应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 5 、怎样理解热爱无产阶级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是一致的? 6 、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马哲作业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 姓名:武洋 学号:0917005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战友,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位重要创始人,两个人在相识及一起工作的几十年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期间的许多事例,都可以为我们体现出两人之间的这种友谊。 首先,我们先说说他们最初的相识。1842年,恩格斯在科伦《莱茵报》编辑部就与马克思见过面,当时两人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看法和态度不一致,也由于相互缺乏了解,所以见面相当冷淡。但在《德法年鉴》上他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给马克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克思从此开始与恩格斯通信。1844年8月,恩格斯在回国途中绕道巴黎会见过马克思。这次情况与上次大不相同,他们都无比高兴,互相谈论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看法。恩格斯后来回忆说:“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他还写信给马克思说:“我还从来没有一次像在你家里度过的十天那样感到心情愉快的人,感到自己真正是人。” 时代的浪潮将两个年轻人——马克思26岁,恩格斯24岁——推到了一起。他们的这次会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历史性的会见。从此,他们共同向旧社会宣战,使反动派惊惶不安;并共同探讨通向理想世界的科学道路,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工人们的响应,逐渐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他们共同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合写一部书,批判曾经对他们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当时已越来越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在政治上日趋保守的青年黑格尔派,并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奠定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这部书后来命名为《神圣家族》。 千里之程,始于足下,如果没有最初的相识和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就不会有之后的诸多成就。在生命的最后时日里,回顾这次合作,恩格斯是这样简要地概括了自己的观点: “……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马哲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乎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

马哲杨慧民参考书全部辨析题参考答案(大连理工版)

马哲杨慧民参考书全部辨析题参考答案(大连理工版) 前辈整理,有错误,答案仅供参考。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和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错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均具有科学性。(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3)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形成了剩余价值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4)最终用于指导实践,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故阶级性与科学性不矛盾,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人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

马哲原理作业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1) 新事物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的前途,与旧事物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 新事物从旧事物内部产生,客服了旧事物中的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还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因素。 (3) 新事物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答:(1)上层建筑有保护经济这个基础的作用,也有破坏经济这个基础的作用。上层建筑是保护经济基础的。但是,上层建筑也能破坏经济基础。封建社会,如果武力专政的对象错了,威慑到皇帝并威慑到君主制度了,那么皇帝建立的这个经济基础也就危险了;如果宣传教育的内容错了,丑化皇帝、丑化君主制度了,那么皇帝建立的这个经济基础也会危险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这样。(2)上层建筑是经济制度的开路先锋。例如:张三要占有那片森林,就得先做前期准备工作。如先建立武装力量准备去夺,同时宣扬那片森林是他的,给村民先造成一个印象,这些都是政治方面的事情,也是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做好了,才能把那片森林占为己有,才能建立那个经济制度。 任何社会都是这样。资产阶级要推翻君主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那么就得先准备武装力量,同时宣扬封建制度的罪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以扩张力量,弱化对方。把对方的政权,也就是上层建筑打垮后,要先把自己的上层建筑建立起来,如军队、法律、文艺宣传队伍,然后才能建立所要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要推翻私有制,就得先准备武装力量,同时揭露私有制的罪恶,宣扬公有制的好处,以扩张自己的力量,弱化敌人。把敌人的上层建筑打垮后,要先把自己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2016马哲分析题原理-背诵版

201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题”重点原理概括 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新增考点) 物质决定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即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运动服从于客观规律;人的活动集中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化的运动规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应体现人的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2.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两种不同形态。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否则,人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与功能。整体的功能可以大于或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整体与部分是综合与分析相统一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 4.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科学研究中,应重视“机遇”的作用。 5.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

马哲辨析题精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内容和对象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将: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还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至多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根源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实现物质极度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产生)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目标)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根本宗旨)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体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回答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而唯心主义刚好相反。 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能不能认识,反应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马哲论述题重点

马哲论述题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才会变成现实。

3、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B.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马哲作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阅读摘录

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马克思主要谈论的问题是工人工资的问题, 那么?工资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工资对于工人,是自我劳动的合理报酬,还是资本家剥削的一种形式,或者说,对于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所得利润的损失,还是与之相反促进了其利润的增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工资)的相关论述如下: (1)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 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 低工资。 (2)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比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小;而对利润的影响又比对工资的影响小。一 般情况是,有的地方工资提高,有的地方工资保持不变,有的地方 工资在降低。 (3)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例如,当资本家由于制造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 或自己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 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4) 其次,劳动价格要比生活数据的价格远为稳定。两者往往成反比。在物价腾 贵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价格提高而提高。这样, 二者互相抵消。无论如何,总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没有饭吃。在物价便宜的年 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提高而提高,因生活数据价格下降而下降。这样, 二者互相抵消。 (5) 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 别要大得多。在劳动时,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 的差别表现出来,因而所得的报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资本总是 迈着同样的步子,根本不在乎实际的个人活动如何。 (6) 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牺牲 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这就缩短 了工人的寿命。工人寿命的缩短对整个工人阶级是一个有利状况,因为这 样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对劳动的新需求,这个阶级始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 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 (7)资本的积累扩大分工,而分工则增加工人的人数;反过来,工人 人数的增加扩大分工,而分工又扩大资本的积累。一方面随着分 工的扩大,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积累,工人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 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随着工人在精神上 和在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随着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工人越 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的一切波动,依赖于资本的运用和富人的兴 致。同时,由于单靠劳动为生者阶级的人数增加。工人之间的竞 争加剧了,因而他们的价格也降低了。在工厂制度下,工人的这 种状况达到了顶点。

1 马哲 期末 辨析题 材料题 150605

一、辨析题 1.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这是错误的观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谁是本原的,谁是派生的;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世界。(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是两个不同的哲学派别,由于他们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不同而区分了不同的哲学派别。(3)因此不能把对于问题的不同回答与问题本身混在一起。 2. 矛盾是事物之间的差别发展到极端的产物。 答:这是错误的观点。 (1)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或发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2)矛盾具有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其二是说,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因此,并不是说只有事物的差异发展到极端才产生矛盾、差异就是矛盾。(3)该说法实际是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认为存在没有矛盾的时刻,这就会为唯心主义否认矛盾具有客观性提供了依据。如果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存在,须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那么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就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就会造成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3.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答:这是错误的观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2)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级,它以具体性、内容丰富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4) 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和飞跃。

马哲期末论述题及答案

哲学部分: 1、试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两个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答: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即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首先,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例如(适当举例)…… 其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在社会领域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是不可战胜的。发展观的原理要求对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例如(适当举例)…… 4、试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曲折性是事物发展的路径,事物的发展只能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 ⑵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⑶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时代总是要前进的,不能因暂时挫折而动摇。其次,发展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要看到社会主义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变革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情;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各项事业不断的推向前进。 6、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成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带答案及解析)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哲学就是()的世界观。 A、理论化、系统化 B、规范化 C、理想化 D、社会化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精神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3、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宗教唯心主义 4、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表述错误的是()。 A、辩证性 B、机械性 C、形而上学性 D、不彻底性 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存在即合理)。 A、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 B、王守仁的“心外无物” C、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D、唯我论 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D、具体科学与哲学各有侧重、互不相干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黑格尔的辩证法 C、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星云假说 8、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资本论》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本质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辩证性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多样性 D、系统性 11、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运动 B、静止 C、发展 D、矛盾 1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是否承认矛盾 B、是否承认运动 C、是否承认发展 D、是否承认物质 13、最复杂、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是()。 A、社会运动 B、生物运动 C、化学运动 D、机械运动 14、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实践 B、生物进化 C、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 1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其正确含义是()。 A、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C、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世界的统一性原理认为,世界统一于()。 A、意识 B、物质 C、精神 D、运动 1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说明,事物是()的。

马哲辨析题

辨析题 1、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3、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4、世界统一于存在。 5、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任何范围内都具有绝对的意义。 6、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7、建筑楼房,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能盖起楼房,所以,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是意识决定物质。 8、“观念的东西不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9、唯物主义是一元论,唯心主义是二元论。 10、“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11、割下来的手以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 12、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13、新事物就是新产生的事物。 14、差异就是矛盾。 15、辩证矛盾就是思维的前后不一致。 16、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17、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18、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9、“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20、“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2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2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4、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5、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按照人的意志发展的。 26、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27、“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 2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29、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30、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按照人的意志发展的。 31、时势造英雄。 32、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3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因而,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直接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3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5、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地直线上升的。 36、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37、人的价值在于人的自我实现。 38、“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39、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40、假象是一种错觉。 41、“信则灵,不诚则不灵。”

马哲论述题超精华归纳

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辫证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3)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丈明成果,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辫证统一的关系(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岐途。 3.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燥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4.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l)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既反对全盘肯定,又反对全盘否定。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斤,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5.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重要意义。首先,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其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6.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2)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3)重要意义。首先,现象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其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7.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揭示出来。利用客观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8.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2)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9.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3)联系表现: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在认识过程中,如果将二者分割开来,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5)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_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10.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产生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一般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落在时代后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拙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3)实践证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的。 12.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东决定的。它是非对杭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拙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改革只能有秋序地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必须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4)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确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3.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2)三方面作用: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②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