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高中历史课时检测(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部编版高中历史课时检测(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部编版高中历史课时检测(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部编版高中历史课时检测(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

解析:选B“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2.以下是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据此表可知,当时选用丞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

C.采用儒家思想治国D.利用中朝牵制外朝

解析:选C材料只是说明丞相的出身而不能说明贬抑武将,故A项错误;兼顾德才标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在多代皇帝当政时都受到重用,表明汉代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丞相出身,丞相属于外朝,材料并未反映中朝情况,故D项错误。

3.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该主张旨在()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解析:选A“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4.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

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

解析:选C“诸学皆绝”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并非“皆成为”,故B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不符,故D项错误。

5.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A.实行察举制B.“独尊儒术”

C.颁布“推恩令”D.兴办太学

解析:选D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从汉文帝开始的,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和等第,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不是“养士”,故B项错误;“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太学是董仲舒为了培养统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D项正确。

6.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最多。这表明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解析:选B作为农业大国,历代自然灾害一直不少,只是材料中“罪己诏”的客观因素,故A项错误;自汉武帝时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与材料中“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历朝中次数最多”相符,故B项正确;C项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皇权受到制度约束”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7.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解析:选D秦朝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便已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未体现其经济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儒学

士大夫家族演化成士族集团,与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并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说明自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对政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二当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从全球的范围内审视中国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理学统治的中国。近人所理解的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学,要求被理学统治了一千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以理学的眼光看待儒学,几乎是不可能的。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这店里的东西恐怕很难有哪一件是真正属于孔子的,“孔家店”实际上是没落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家店”实际上是理学店。

——摘编自刘孟骧《中国儒学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地位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董仲舒的思想既继承了孔孟思想,又与当时其他思想相结合,糅合了法家、道家等思想;第二小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征,与当时的汉武帝要求大一统的现实密切相关,同时他也与儒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和道家思想的发展以及融合特征有关系。第(2)问第一小问,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对儒学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逆转;第二小问,从汉代兴起的儒学,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蕴含了中华思想文化的精华,当然,其糟粕成分也逐渐阻碍社会的进步,导致了近代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所以思想应该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改变。

答案:(1)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

成因: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学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提升了君主地位。

(2)相同之处:促使儒学地位发生巨变;社会对儒学的看法发生逆转。

评价:儒学地位的变化,既能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生命力,也说明其糟粕部分阻碍了社会进步;其思想应该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改变。

2021年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题(三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课时检测(三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18·绍兴测试)《说苑·政理》中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与这一说法相一致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D.韩非 解析:选D 从“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认为应该论功行赏,赏罚分明,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D项;A、B两项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C项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有学派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要求集中统一到中央,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B.韩非 C.老子D.墨子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故B项正确。 3.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该思想家还提倡( ) A.“事异则备变”B.“无为而治” C.“仁政”D.“制天命而用之” 解析:选D 依据材料“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要求建立相应的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是荀子的思想。A项是法家韩非的思想,B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孟子主张,均排除;D项为荀子主张,故选D项。 4.(2018·镇海中学月考)在君臣关系上,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韩非则认为君臣之间“非父子之亲”“君操之(指赏罚)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礼乐秩序趋于瓦解B.儒家学派受到压制 C.君主专制体制形成D.儒法思想走向融合 解析:选A 依据材料可知,孔子、韩非的主张体现了君臣的关系符合礼的规范,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因此二人提出的治国救世主张,对君臣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秩序趋于瓦解,故A项正确。 5.冯友兰评论某一学派时说:“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害,躲开入世的危险。……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测试题及解析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测试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19·广东二模)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解析:选D由材料中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说明自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力,故D项正确;秦朝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便已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未体现其经济基础,也与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无关,故B、C两项错误。 3.(2019·广州模拟)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

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D.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解析:选B由材料“终不见仁义”“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可知汉代信奉孔孟之道,重视儒学教育,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可知强调的是对儒家思想的重视而非刘贺昏庸无道和其下葬身份,故A、D两项错误;宋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故C项错误。 4.《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作为私学教材的《诗》《书》等儒家经典,至汉代位列官方认可的“六艺略”,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得到认可和推崇,联系史实可知,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所致,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解释汉代儒家经典地位的上升,A项错误;B 项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所涉及的史书为《汉书》。 5.(2019·衡阳联试)西汉中晚期,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据此可知这些举措() A.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B.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C.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B项错误;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6.(2019·蚌埠联考)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A.使士人开始步入政治舞台 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简论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简论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摘要: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 层面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进程中,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很大程度上体现了 中华民族的精神方向,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儒学玄学理学道教佛教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思想——儒学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历史事实。众所周知,春秋战国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墨家并称为“显学”,实际上儒家的影响要大于墨家。秦代崇尚法家,焚书坑儒,曾使儒家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汉 初“黄老之学”为“显学”,至汉武帝时期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跃从子学变为官学。此后儒家作为统治意识 形态的主导地位在古代中国未曾改变。魏晋时期盛行的玄学,实际上 是道家和儒家结合的产物,虽然嵇康曾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 但多数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圣人。隋唐时期,肇始于两汉之际的 佛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与儒、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是政治 法度仍然是儒家的那一套。宋明理学则是儒、道、佛合流的产物,是

高度哲学化的儒学,从而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尽管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理学的僵化,产生了明清之际思想界的强烈震荡——所谓“启蒙思想”,但它实际上是儒学内部的一场自我调整,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有着根本的不同。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儒学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它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才宣告终结。上述可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除儒学外,还有道家、法家、道教、佛教等,不能把儒学与传统文化相等同,但儒学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毋容置疑的。 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绵延两千余年之久,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导思想,这不是偶然的,除了中国古代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儒学有其自身的特质。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在诸子百家中,只有儒家学说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中国宗法制社会的客观需要,能够适应中国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政治的实际需要,因而自汉代以来,历代王朝均以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儒学也成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而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同时儒学又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儒学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的内涵和外延十分宽泛,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同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包含着许多积极因素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外儒家还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吸取、融会道、法、名、墨、阴阳等各家思想以及道教、佛教的思想精

2019最新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练习

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 道的国君。 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 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 故立君。”这种主张应出于()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3.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A.强调法治B.强调德性修养 C.重视教育D.人性本善 4.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 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 5.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 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这说明了()

, A .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 .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 C .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D .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 6.《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 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 ) A .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 .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 .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7.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 观点的是( ) A .主张“因材施教” B .重视人民群众力量 C .认为“人性本善” D .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8.《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 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 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9.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 列出了 165 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 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龙未央等。上述姓字折射出 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10.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新人教

课后达标检测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哈尔滨九中模拟)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 解析:选B。“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 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信息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D项错误。 2.(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B.“大一统论”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性三品论” 解析:选B。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故B项正确;A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非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C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D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D项错误。 3.(2019·江西高三新课程教学质监)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灾异,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 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解析:选B。“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项正确;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包括所谓祥瑞,不仅仅是材料中“灾异”,故A项错误;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4.(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论儒家在汉代如何成为正统思想

论儒家在汉代如何成为正统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的典型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他们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结合时代特点,有所创新,为儒家带来新的发展。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演化为“仁政”。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说的正是如此。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此外,荀子还主张以礼治国,这与孔子注重礼是相通的。 然而,战国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期。在经济上,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从而导致井田制崩溃,孕育出小农经济这一封建经济,其伴生品为小农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不断,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被中央集权制代替。在思想上,“百家争鸣”进一步发展。而战国时期本身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诸侯纷争,战乱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亟需一个统一的国家。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才是他们所需要的,比如法家。可惜的是,当时的儒学过于理想化,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不为统治者所接受,因而不能成为正统思想。 到了汉代,由于汉代前期采用的是郡国并行制,到了后期出现严重弊端——诸侯兼并。而此时的统治者为汉武帝,他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拥有统一全国的野心。与此同时,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董仲舒吸收法家等多家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摆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一系列思想,而这恰恰满足了汉武帝统一全国的需求,从而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不难推测,思想上的统一往往能推动政治上的统一。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董仲舒提出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建立学校,所教内容均为儒家经典,选拔人才也从儒生中挑选,在这些措施的拖动下掀起一股学儒风潮,儒家在社会中渐渐被接受,因此儒学成为了汉代的正统思想。 与战国时期相比,汉代的儒学更加与时俱进,更具有实践性。虽然两者的核心都是“仁”,但是战国儒学更加纯正,而汉代儒学则是“外儒内法”。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江苏镇江一模)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 ) A.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B[战国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并未逐渐消失,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变化与儒学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联考)春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认为:“‘恶’是自然,而‘善’”却是人为的,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才能把人导入善。”材料中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孟子B.墨子 C.韩非D.荀子 D[根据材料中“‘恶’是自然……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荀子的“性本恶”思想,故D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改革和法治,排除A、B、C三项。] 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 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意思是“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由此可见,孟子主张以民为本;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4.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 A.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 C.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D.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 C[依据“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得出君与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故C项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是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项错误;此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故B、D两项错误。] 5.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三十三)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作业】

课时检测(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 解析:选B“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2.以下是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据此表可知,当时选用丞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重用文臣贬抑武将B.兼顾德才两重标准 C.采用儒家思想治国D.利用中朝牵制外朝 解析:选C材料只是说明丞相的出身而不能说明贬抑武将,故A项错误;兼顾德才标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在多代皇帝当政时都受到重用,表明汉代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丞相出身,丞相属于外朝,材料并未反映中朝情况,故D项错误。 3.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该主张旨在()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解析:选A“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论西汉中期儒家思想的法家化(正本)

论西汉中期儒家思想的法家化 朱洪波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法学专业051班陕西汉中 723001) 指导老师:胡瀚 [摘要]: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是以“三代之治”为其精神源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不适应以法家学说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汉初儒生通过对儒家思想进行法家化的改造,“援法入儒”,接受了法家的君臣观,并提出“三纲”、“德主刑辅”的思想,实现了法律思想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契合。改造后的儒家思想在很长时间里占据中国社会思想舞台的中心,并对中国政治法律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家君臣关系德主刑辅三纲 儒家思想自孔子立,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结构逐渐完善和丰富,然而在那个思想动荡战乱纷争的时代,以“礼”作为社会行为规范显然是不实际也不可能的。于是鼓吹君主专制,严格君臣上下之分,严刑峻法,严厉打击各项犯罪的法家学说受到秦朝统治者的青睐,而给儒家思想以“焚书坑儒”的重创。然而历史的来看,传统中国的政治实践反复证明:无德惟刑或无刑惟德都将导致社会的不安与统治的失败。秦二世而亡,一定程度上宣告了法家思想的失败。于是,继秦之后的汉王朝的统治者们一直试图将儒家的“德”和法家的“刑”熔为一炉,以便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武帝时期,董仲舒远承孔孟,近取荀子,兼收阴阳五行及某些神权思想因素,以法家精神改造儒学,从而实现了儒学同政权的有机结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从而使儒家熔伦理和法律为一炉,一方面赋予主要的伦理原则以法律的性质和效力,另一方面强调法律为维护伦理原则服务,使伦理驾于法律之上,并成为统治者和社会的主流思想。此时,以儒学为表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正式确立,而且深刻影响了后世近两千年,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当今国人。 本文将着重分析董仲舒以法家精神改造孔孟法律思想及法家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历史进程的影响,理性认识儒家思想法家化的意义及其对传统法制的影响。 一、先秦儒家思想基本内容 儒家思想这一中华文明智慧的明珠产生于先秦的春秋战国之际,其缔造者是历朝历代中国文人膜拜的孔子,当时社会处于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剧烈动荡时期。在思想领域,西周以来的天赋神权观念已经动摇,反映并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也已崩溃。孔子对这些变化嗤之以鼻,希望恢复周代以礼为准则而构筑起来的社会制度,及其于这种制度而产生的社会秩序。为了这一目的,孔孟推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这一儒家思想核心。其中“仁”指的是仁爱之心,施于政治便成为仁政;“义”指的是公直、正义;“礼”则指的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和家庭理规范;“智”则指的是智慧及其运用;而“信”则指信用、信誉。该五常及孟子加之以“勇”被后世儒家弟子奉为常理。而在后世从政的儒家学者更是将这种信条施之以政,如“仁政”、“德王天下”更出现了后面的“引礼入法”。但以“礼”做为社会行为规范在那个思想动荡,战乱纷争的时代显然是不实际也不可能的。于是经过战乱过后,秦因其商秧变法而产生的强大国力统一中国脱颖而出,秦统治者所器重的法家思想给其带来了迅速的崛起,但也因其统治的残酷而迅速瓦解,因其统治者倾向于法家思想也同时给儒家思想以——“焚书坑儒”这一重创。到了汉代,经大儒董仲舒才又将儒家思想重新振作,并成统治者和社会的主流思想,即以儒家思想做为思想统治之工具。 二、儒家思想法家化的背景与原因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组成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引言分析: 内容简介: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程朱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 目标分析: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2.3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Word版含答案

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解析】选A。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政治的需要,故A正确;变化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错误;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错误。 2.(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重复,故A错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D正确。 【拓展延伸】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商鞅、韩非、李斯都精于此道,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但并不成功。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明才 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骛,终于达到了目的。 3.(2019·衡水中学模拟)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相位被罢免。这表明( )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解析】选C。汉武帝对处罚结果的改变,反映了皇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C。 4.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试论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

试论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仍经久不衰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儒家思想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 1早期儒家的“人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他与告子的辩论中,阐述了这个基本论点: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有道德观念的。2汉代儒学的特色: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汉承秦制,更从上层建筑方面巩固和加强封建主义统治。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于一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汉代儒学成为一种丧失了早期儒

学中孔子“人学”思想特色的统治哲学。董仲舒的儒学虽然吸取了孔孟关于人格完善的学说,但更多地吸取了荀子从政治理论方面探讨“人”的思想。在二者的结合点上,他选择了阴阳家的学说。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问题: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制度不稳定的时期,用当时“名士”的话说就是“平路将陂”。他们企图对汉代儒学进行改造。魏晋时期的玄学不能归属于儒学,但它本身却具有儒学的成分和因素。 4唐代儒学的三个趋向:唐代统治者沿袭汉代的经学笺注方式。唐太宗命孔颖达、颜师古等编纂《五经正义》,试图吸取正统经学和玄学,调和出一个兼容并包的理论来统一经义。但是经学笺注的方式是没有生命力的,且缺少理论的建树和创造。唐代出现了所谓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其次,早期儒学与“人”的观念相联系的重民、爱民思想在唐代有所发展。唐朝儒学的再一个特征,就是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唐朝儒学的再一个特征,就是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宋明儒学的表现形态是理学。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理学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家思想,是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本课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导入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兴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一、“焚书坑儒”批判 投影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学生讨论、组织答案,解答二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参考性小结。

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12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学案人民版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与文化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 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 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 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 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 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 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 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主张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材拓展] 孔子的文化贡献 (1)整理西周文献 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 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 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 ⑤《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 ⑥《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2)述而不作 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 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二单元 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题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联]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是诸侯国势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注]从民本到君本;从理性到迷信;从人道到天道。 [拓]新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辩]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搞清楚啊,可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一、背景 1.国力的恢复和强盛: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的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黄老之学的过时: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标志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1.内容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提出“三纲五常” 2.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推广儒学 (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 4.影响 [注]黄老思想中“黄”指的是黄帝的学说,即修身、养生;“老”指的是老子的学说,即治国、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汉初以此为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思想专制。 [注]三纲五常 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拓]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补]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浅论汉代儒学独尊地位形成的原因

浅论汉代儒学独尊地位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秦始皇与秦二世统治时期,大兴土木,《阿房宫赋》写到“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人民赋税徭役沉重,生活困苦。秦朝灭亡后,全国陷入长时间的混战,人民或死于战火,或死于饥荒。因此,西汉建立之初,国库空虚,如《汉书食货志》描述“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因此,汉初统治者都采用黄老之学,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文景时期,国家经济已经恢复并获得了很大发展,国家富足,人民安乐,《后汉书食货志》记载“京师之财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儒家思想的专制本质有利于加强君权,维护统一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就是爱人,其中爱自己的亲人是最重要的)。除“亲亲为大”外,孔子主张“泛爱众”,主张“老我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泛爱”并不是平等、博爱,而是“笃于亲”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血缘关系向外依次递减的爱。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血缘原则之上的有远近、有等级的爱。儒家这种建立在血缘之上的有等级的爱,塑造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意识。为了维护、巩固这种不平等的仁爱,儒家发明了等级礼制。刘邦初得天下,设宴庆功,群臣在宴会上喝醉,大声喧哗,甚至拔剑击柱······刘邦见状很不开心。一旁的儒生叔孙通乘机对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王大臣都依朝仪行礼,次序井然。刘邦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正是由于儒家思想本质中的专制主义色彩使得其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会被统治者采纳,进而占据独尊地位。 三、汉初儒家先驱人物的奠基 自汉高祖开始,儒生被拜为博士,如叔孙通、申公、贾谊、董仲舒等。博士制度虽承秦制依然存在,但汉高祖不喜儒学,博士人数不多,且仅具官待问而已。虽然博士是一个虚衔,,政治地位较低,但这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儒家经典、教学授徒,更使他们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更深刻的认识。正是有了汉初这些儒家先驱人物不断的努力,不断促使儒家思想与现实相结合,儒学才能在汉朝政治上立足,并在此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行动奠定了基础。 四、儒学适应中国的社会基础 古代中国是在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而儒家关于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的理论,符合我国封建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本质上说,儒家的价值观是建立在血缘血缘家族社会的基础上,儒家以家庭、家族为价值本位,以社会和谐为价值准则,实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