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方言保护_不止是语言问题

方言保护_不止是语言问题

方言保护_不止是语言问题
方言保护_不止是语言问题

新华日报/2012年/12月/6日/第B07版

人文

方言保护,不止是语言问题

本报记者颜云霞

关于方言,一直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说方言代表的是中国多元的地域文化,如果方言消失,其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会遭受重大损失,不利于文化多样性;一说保护方言与长期以来推广普通话的政策相违背,统一语言更有利于交流,而方言对交流制造了障碍。

方言,需不需要保护

苏州话是吴方言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保护苏州话的呼声极高,各种保护措施紧锣密鼓地展开:苏州话成为全国首个进入国家有声数据库的方言;苏州话进入试点幼儿园、中小学课堂;苏州一些高校把苏州话纳入必修课;苏州公交车采用苏州话报站……

但在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导汪平看来,苏州在保护方言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方言,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一个地域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淀,方言若消失了,其承载的很多文化也就消失了,像物种灭绝一样。”汪平说,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苏州著名的艺术形式如昆曲、评弹都依赖苏州话而得以传承,“如果年轻人不会苏州话,就听不懂苏州评弹,更不会去学。”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流动人口的增多、城市化的推进以及旧城区的改造,方言式微是显而易见的。汪平举例说,近年来苏州中小学每年暑假都举行三语比赛,即普通话、苏州话、英语,结果发现孩子们说得最不好的竟然是苏州话。“其实,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让孩子们学习方言还可以让他们在大脑中形成语码转换机制,这对他们学习其他语言是有帮助的。”汪平说。

在支持方言保护的一方看来,方言还是一种情感与身份的维系。“方言与我们的生活方式、过去的记忆有关,它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去认识父辈的生活足迹,了解自己的家族与家乡的记忆,让人有根的感觉。”南航社会学副教授张杰说,在全球化和强调个体的今天,原先人与人之间的紧密感、亲密感在慢慢消失,而方言能加强人们对地域共同体的认知。“比方说,两个老乡也许从来不认识,但只要互相说起家乡话,亲切感就油然而生,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反对保护方言的一方,也提出诸多理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董健就是其中代表。他直言,一则,“从现在的社会大环境来看,推广方言不合时宜。”二则,世界上语言的消亡与存在,应该顺其自然。三则,从整个文化经济的发展来说,语言总数不断减少是一种社会进步。有的语言短期内不会消亡的,应该给予尊重,而不是一味地去发展它,“方言丧失虽然是一种损失,但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地折损中前进,只要‘得大于失’,就无可厚非。”

也有专家认为,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行不悖。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逄增玉就认为,语言功用重在公私之分,公众场合应该大力推广普通话,这对增强文化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有着重要意义,而方言是乡邦、社区的“粘合剂”,对于凝聚社区的精气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说,“每个统一的民族都会在全国推广统一的语言,从春秋时期、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民国时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推广普通话始终是国策。”

方言,应该如何保护

如果说对于方言是否需要保护的问题,争议双方尚能在尊重推广普通话这一前提下达成妥协,那么针对现行的保护措施,就更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关于方言报站。目前苏州的公交站都采用普通话、苏州话双语报站,同时苏州地铁加入苏州话报站也纳入讨论范围。对此,在“西祠”苏州论坛上的一篇题为《难怪苏州文化要没落!》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60多条回复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增加苏州话报站。网友还自发发起网络投票,

在161名投票的网友中,有146人支持增加苏州话报站。然而,曾经编撰《苏州闲话八百句》等苏州话教材,同时是苏州方言培训中心客座教授的汪平却并不认同,“语言本质上是交际工具,在官方场合、正式场合、公共场所应使用交流更方便的普通话,但在个人生活中、非正式场所、家里可以多讲苏州话。”

关于方言节目。在一片保护方言的呼声中,一批方言节目应运而生,著名的有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听我韶韶》等。省报纸副刊编辑协会副会长何敏翔对南京方言素有研究,他说,“方言承载了中国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信息。传统文化都是一个局部一个局部保留下来的,比如南京话保留一些,无锡话保留一些,苏州话保留一些。对于方言保护,广播、电视、纸媒等媒体的介入是必要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多地接触方言。”然而,对于开设方言台与方言节目,主张保护方言的张杰则持保留意见。“语言是交流工具,一旦上升到传媒层面,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单向性和强制性,这对外来人口是一种伤害。”

关于方言进入校园,这可以说是矛盾的焦点。对此,汪平持坚定的支持态度,在他看来,保护方言就应该从娃娃抓起。“苏州话说得越来越少,关键是学校缺少说苏州话的氛围,学生回到家也习惯说普通话。所以,让苏州话走进中小学、幼儿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说苏州话的机会,是保护苏州话最有力的措施。”不过他不赞成方言进高校。“中小学生大多是本地孩子,高校不同,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且,大学时期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已有所退化,不适合再进行方言教育。”

对保护方言持折中态度的逄增玉认为,保护方言没有必要出台政策,硬性规定培训和学习,因为语言有着内生规律,依其规律存在或消亡。但是,“可以在大学开设选修课,学习语言可以是一种选择。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如今的中小学生接触外国影视增多,‘私语言’的应用不断减少属正常现象,不能强求。”

反对保护方言的董健认为,大力提倡方言教育是“一种文化逆流”。方言割裂人们横向的文化联系,不利于社会的文化、政治、思想发展。并且,方言消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没有必要为一种语言的消亡而惋惜——现代人不会说‘雅言’,看不懂甲骨文,没什么可遗憾的,它们仍存在学术研究之中,而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可以由其他形式传承下去。”

尊重,是基本原则

提倡方言保护与其所产生的种种争议,其实一直存在,只是随着不同时期使用方言的目的变化而有所加强或减弱。近年来保护方言的呼声日渐强烈,有着现实的社会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方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而然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汪平说。

一个有趣现象的是,率先提出保护方言和地区文化的,往往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或新移民较多的地区。“从侧面来看,方言与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是否强势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达,那么该地区人们的自豪感也会在对待自己语言的态度上体现出来。”何敏翔说。

但是,这样的自豪感与优越感也可能让人走入误区,给这个地区的新移民带来困扰。日前,网友“阿顾”发布了一个长微博,引起网友讨论。“阿顾”是苏州一位外来务工人员,他在苏州一家面馆要两个馒头,老板却给他两个包子,包子偏甜不符合“阿顾”的口味,但他咬了一口不能退了。“阿顾”本以为是店家有意欺诈,交流过后才知道苏州话的“馒头”就是“包子”。“阿顾”调侃道:“苏州作为一座移民城市,语言、饮食都没有照顾到新移民,这对我们辛辛苦苦为苏州奉献的人公平吗?”“阿顾”的这段小插曲发人深省:方言的保护不止是一个语言问题,在城市化背景下,它还涉及不同文化碰撞的问题。

对此,汪平表示,苏州是一座新兴移民城市,新苏州人、外来务工人员带来的外地方言、外来文化与苏州话、吴文化的交流、碰撞不可避免。因此,“方言保护一定要避免这样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苏州话应该保护,其他方言就不必保护。其实倡导保护方言,应该对所有的方言一视同仁,各种语言、方言及文化没有优劣之分,这才是现代价值。苏州人在保护自己方言的同时,也要抱着开放、平等的心态对待其他语言与文化。”

“其实,谈方言保护,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这就是方言歧视。”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说,现在一些小品、影视剧里存在着对某些方言的丑化与歧视,这其实是对地域文化、特定族群的歧视。“倡议保护方言,应遵循‘尊重’这一基本原则:尊重地域文化,尊重外来族群,尊重人类历史。”

《苏州杂志》副总编陶文瑜是位老苏州,深谙苏州的历史文化,他很赞同王尧尊重历史的观点。“现代化使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语言也好,文化也罢,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过去生活的韵味一点点散失了。”在他看来,人们倡议保护方言,有一种动因是希望生活慢下来,能够从容不迫地回头看一看。“苏州的吴侬软语,是从前小桥流水、慢声细语的生活写照,人们保护苏州话,就是想时时回望曾经走过的路,时时回味从前生活的韵味。”

论文—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 语言习得?? 意义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The Significance of Protecting Dialects 保护方言的重要性

The Significance of Protecting Dialects 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prefer to speak mandarin rather than speak dialects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promotion of mandarin, the living space of dialec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narrow, and various cultural connotations it contains have lost.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people to protect their own dialects.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protecting dialects has following significance. First, it can protect the variety of Chinese culture. Second, it can close the distance between fellows. Third, dialect enrich the mandarin. In the first place, dialect is the carrier of language culture, which embodies the local features, the variety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inclusiveness of Chinese culture. For this aspect, protecting dialects is vital as people can know about the local culture by its dialect. In the second place, dialect promote the

浅谈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浅谈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普通话是一张名片,一张好的名片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作为一种语言它不仅是社交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然而在普通话大力推广大的主流之下,近一个时期,社会上又不时传来“保护方言”、“保卫方言”的口号声。在一场争论后,勿庸置疑,开展普通话应是一项长期而深入的工作。 一、为什么要学说普通话,并从幼儿抓起 (一)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幼儿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我们大班一幼儿中班之前跟随爷爷奶奶在胶东地区长大,入园后,他与大家很难交流,因为胶东口音与普通话的差别很大,所以他不愿说话,性格也变得内向起来,经过近一年半的普通话练习,个别发音还是胶东方言语调。可见,方言影响了幼儿的语言学习和情感交流。 (二)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语学习。幼儿期的口语训练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

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天才少年”无一不是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自主阅读了大量图书,从早期教育看,不说普通话的孩子一开始就失败了! (三)防止语音上出现根本性的错误,避免口语交流中产生误会 一次,老师组织小朋友讲述父母的生活习惯,明明说妈妈最喜欢吃“老醋白菜”,旁边一小朋友惊讶的站起来说我妈妈也爱吃“老醋白菜”,明明反驳我说的是“老cu(厨)白菜”…可是明明确实把“厨”念成“醋”了。据了解明明的妈妈老家在内蒙,其方言习惯就是除了三声之外的一声和二声的语调都接近四声,加上读音又不准便如此了。明明的父亲普通话相对标准一些,让明明能分辨出他人的读音是否正确,但自己却发音不准,像这种现象更难矫正。 二、分析方言对幼儿普通话学习影响之大的原因 为什么方言的影响会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方言是一种情绪。许多从小在方言区长大的家长认为“它”能最真、最切地表达情感。加之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语法和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提示: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2.别客气,你走先。(别客气,你先走) 你讲少两句。(你少说两句) 认识多一些人。(多认识一些人)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导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着多种方言,且差异程度不等,在沟通过程中造成了诸多不便,使得推广一种国家通用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国民语言素质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方言是传承各地独特文化的载体,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是让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土壤。另外,普通话从本质上讲也是来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话,不断充实发展着普通话。所以,方言与普通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方言要采取保护的态度,并且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好原则,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 我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随着经济、交通、通信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民交流日益密切,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操各种方言的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造成了诸多不便。推广一种共同使用的语言的要求应

运而生。我国的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而且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第二条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条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通用语言文字法总则》) 推广普通话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更加方便,促进经济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有效措施。其次,推广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国民语言文化水平,提升国民素质,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再次,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推行了统一的、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方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 方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人之间通过方言的交流也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方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通用的,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在一般情况下,方言形成的同时也在这个地域内形成了文化。方言和这个地域内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 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的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总体上来说语言反映着民族文化,而方言则反映着地域文化。由此可见,方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使用相同或者相似方言的人们,往往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风俗习惯,在心理、情感、思维、气质、行为等方面也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不同的方言也说明他们的文化环境上的某种差异。从各地方言中同名异物或者同物异名的现象,我们能体会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各地民俗文化风貌的差异。 方言词汇的差异有时候能体现文化发展在时代上的差异。汉语方言的读音,也会影响到地方民俗文化的形成。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

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 由现实生活的例子和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方言离不开文化,方言和同一地域内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长期的共存中共同发展,相互影响。透过方言可以研究一地域的文化,通过文化也可以更好的研究本地的方言。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讲义3 分类:我的阅读 2006.9.1 00:34 作者:ittho | 评论:0 | 阅读:323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讲义(四) 复旦大学游汝杰 第五节底层语言、上层语言和傍层语言 一、关于底层语言理论 底层语言理论(Substratum theory)认为在一种上层语言里有可能残留底层语言的成分;底层语言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对上层语言产生影响;上层语言的演变与底层语言的影响有关;如果一个地区的语言被另一种语言所替代,那么前者就有可能成为后者的底层。所谓底层语言(Substratum)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互相接触、竞争的结果,战胜的语言所吸收的战败的语言成分。战胜的语言即是上层语言,战败的语言即是底层语言。 语言底层须有民族底层作为前提。外来民族在征服土著民族或移居到土著民族的住地的时候,同时带来一种新的语言。新的语言如果在文化、经济或使用人口上占优势,那么就可能成为上层语言。土著民族不得不放弃土著语言,改而使用新的语言。他们在使用新的语言的时候,一方面受到原有的语言习惯的制约和影响,造成有规律的错误;另一方面有时候在新的语言里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多是词汇),就保留原来语言中那些有用的成分。这些有规律的错误和保留下来的有用的成分,即是底层语言成分的两大源流。底层语言成分可以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但是以词汇为最常见。 底层语言的产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借用现象。底层成分和一般的所谓借 词(loan word)都是指从一种语言渗透到另一种语言的成分。但是借词的产生不必以底层民族作为前提;底层成分的渗透更深入、更隐秘、更不易觉察;底层成分 可以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底层语言理论最初是由意大利语言学家雅科夫布列兹托尔夫(J H Bresdoff 1790-1841)奠定的,其代表作是“Om aarsagerne til spiogenes forandringer”(1821),法译本名“Des causes des changements Linguistiques”(1933,哥本哈根)。而后意大利语言学家阿思科里在1881年的著作里,具体运用底层影响的概念来说明语音演变。

保护方言,留住乡音

保护方言,留住乡音 中文二班刘小燕 1712703 引言:在我们的情感中,总有一种乡愁,是属于语言的。从我们牙牙学语之日起,语言就植入了我们的记忆。语言,既是日常沟通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之辩,俨然已成为一种现象。“方言式微”俨然成了公认的事实,但是推普和保护方言真的不能同行吗? 摘要:本文通过查找文献简略描述了方言如今的处境,并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了造成其现状的原因。同时提出保护方言的意义,并联系现实提出了一些保护方言的措施。也许观点并不新奇,但是表达了笔者发自内心的对保护方言的期望。 关键词:方言,现状,原因,意义,措施 方言的现状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虽然表面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各类方言节目层出不穷,打着保护方言的旗号大热,而实际上很多方言却濒临消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程度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不会或不愿意说方言,现在方言的使用人口主要是农村或近郊的留守老人,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方言到现在为止只有年过古稀的留守老人在使用,至于年轻人,几乎不再使用方言交流,更有甚者连听懂自家方言都成了一件有困难的事。保护方言已经刻不容缓。 造成方言现状的原因 1.国家的政策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人们纷纷学习普通话,给方言带来巨大的冲击。当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的方言译制片在全国热播时 ,国家广电总局针对这种用方言配音的境外动画片的播出日渐增长的趋势 ,出台了《广电总局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以“ , 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为由 , 紧急叫停了这种方言版本动画片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出。②针对有些官员在接受电视采访时使用方言 ,教育部有关官员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样做影响不好 , 将和有关部门进行磋商 ,提出要求让官员说方言不要出镜”。方言译制片叫停与说方言的官员不得出镜接受媒体采访让方言似乎成了“过街老鼠”。 2.人们的选择 使用方言有诸多不便,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往往一个地区存在多种不同的方言,这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随着越来越多农民进城发展,无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上都离不开普通话的使用。城乡结合化的深入发展,很多年轻人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家乡话,而选择了说普通话。 3.人们对方言的认识不足

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意义语言习得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其现今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扩散、变化和发展的结果。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

方言保护_不止是语言问题

新华日报/2012年/12月/6日/第B07版 人文 方言保护,不止是语言问题 本报记者颜云霞 关于方言,一直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说方言代表的是中国多元的地域文化,如果方言消失,其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会遭受重大损失,不利于文化多样性;一说保护方言与长期以来推广普通话的政策相违背,统一语言更有利于交流,而方言对交流制造了障碍。 方言,需不需要保护 苏州话是吴方言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保护苏州话的呼声极高,各种保护措施紧锣密鼓地展开:苏州话成为全国首个进入国家有声数据库的方言;苏州话进入试点幼儿园、中小学课堂;苏州一些高校把苏州话纳入必修课;苏州公交车采用苏州话报站…… 但在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导汪平看来,苏州在保护方言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方言,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一个地域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淀,方言若消失了,其承载的很多文化也就消失了,像物种灭绝一样。”汪平说,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苏州著名的艺术形式如昆曲、评弹都依赖苏州话而得以传承,“如果年轻人不会苏州话,就听不懂苏州评弹,更不会去学。”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流动人口的增多、城市化的推进以及旧城区的改造,方言式微是显而易见的。汪平举例说,近年来苏州中小学每年暑假都举行三语比赛,即普通话、苏州话、英语,结果发现孩子们说得最不好的竟然是苏州话。“其实,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让孩子们学习方言还可以让他们在大脑中形成语码转换机制,这对他们学习其他语言是有帮助的。”汪平说。 在支持方言保护的一方看来,方言还是一种情感与身份的维系。“方言与我们的生活方式、过去的记忆有关,它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去认识父辈的生活足迹,了解自己的家族与家乡的记忆,让人有根的感觉。”南航社会学副教授张杰说,在全球化和强调个体的今天,原先人与人之间的紧密感、亲密感在慢慢消失,而方言能加强人们对地域共同体的认知。“比方说,两个老乡也许从来不认识,但只要互相说起家乡话,亲切感就油然而生,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反对保护方言的一方,也提出诸多理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董健就是其中代表。他直言,一则,“从现在的社会大环境来看,推广方言不合时宜。”二则,世界上语言的消亡与存在,应该顺其自然。三则,从整个文化经济的发展来说,语言总数不断减少是一种社会进步。有的语言短期内不会消亡的,应该给予尊重,而不是一味地去发展它,“方言丧失虽然是一种损失,但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地折损中前进,只要‘得大于失’,就无可厚非。” 也有专家认为,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行不悖。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逄增玉就认为,语言功用重在公私之分,公众场合应该大力推广普通话,这对增强文化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有着重要意义,而方言是乡邦、社区的“粘合剂”,对于凝聚社区的精气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说,“每个统一的民族都会在全国推广统一的语言,从春秋时期、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民国时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推广普通话始终是国策。” 方言,应该如何保护 如果说对于方言是否需要保护的问题,争议双方尚能在尊重推广普通话这一前提下达成妥协,那么针对现行的保护措施,就更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关于方言报站。目前苏州的公交站都采用普通话、苏州话双语报站,同时苏州地铁加入苏州话报站也纳入讨论范围。对此,在“西祠”苏州论坛上的一篇题为《难怪苏州文化要没落!》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60多条回复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增加苏州话报站。网友还自发发起网络投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 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语言、方言与文化

语言、方言与文化 语言是一个抽象出来的系统,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由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约定俗成的语音符号根据语法规则按照语用需要构造而成的复杂的开放性层级系统。 文化是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制度文化(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心理文化(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 语言与文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制度文化层次。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系统符号,言语作品记录文化,言语系统本身反映文化发展。文化通过语言巩固保存下来,并通过语言传播开去。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现代语言学术语中,方言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地域变体,二是社会变体。一般意义上至语言的地域变体。 方言与语言是特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语言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存在于个别中。方言是现实的,具体的,是语言的一种具体形式的承载。 普通话也是语言的变体,是日常生活中具体使用的语言变体,不是抽象的,一般的语言,只是它对方言起示范作用。 现代汉语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汉语方言的分布: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由之路,分类的依据是共同性和差异性;语言分区有其复杂性,必然伴随着地理区域的划分,而地理区域又包含了各种历史的、行政的、文化的、族群的复杂因素,因而方言分类不可能是纯粹的语言学分类,只能称为方言分区。 早期的汉语方言分区:1896年由穆麟德提出的四大分区为粤语、闽语、吴语、官话;1990年张炳麟的《訄书》将方言分为10区;1922年《中国语言区域分化图》将方言分为5大区:官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早期的分区均无说明所依据的语音标准,属于感性认识。 直至1935年,王力在《中国音韵学》中提出了一组语音标准,将方言分作5大区,官话音系、吴音系、闽音系、粤音系、客家话。并对各大音系的语音特征作了描述。 后来的七大方言分区又增加了湘方言和赣方言。发展到一九八几年时,李荣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又提出十大方言分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晋语、徽语和平语。现当代对晋语的独立分区有很大的争议。 山西方言的早期研究,早在1910年时,瑞典学者高本汉对山西的七个点(大同、太原、兴县、太谷、文水、凤台——今长治、平阳——今临汾)做了调查,并著成《中国音韵学研究》一书,还在书中的《方音字汇》中列出当时的字音。

粤语方言的保护研究

广州方言的保护研究 广州方言的定义: 广州方言,又称广府话、白话,属粤方言广府片,是粤语的代表方言,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及粤北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南部,是汉藏语系中的一种声调语言。 从属粤语方言的广州话,根源于古代的中原雅言。雅言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普通话,与方言对称。广州话同雅言相似,具有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语言。 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北美洲、英国、欧洲和澳洲、新西兰、圣诞岛等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在粤语核心地区广东省近8000万本地人口中,粤语使用者近4000万;也有媒体认为,在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包括广东人在内,经常误以为潮汕话与客家话是粤语,其实不然。潮汕话属闽南语系的方言;而客家话则由于其语言的特殊性,也不属于粤语的范畴之内。 鉴于粤语的分支较多,研究难度大,短时间内无法得出应有的成果。因此,本论文只选取广府方言作代表来研究。 历史: 南宋时期,广州成为了该地区的文化中心。广州地处珠三角,并是珠三角地区拥有最大港口的城市。在那一时期,广州已与多个国家建立贸易关系,贸易网一直延伸到阿拉伯国家。在这一经济条件下,广州话毫无疑问成为了粤语地区的有威望的方言。同时,在南宋时期,以木鱼、粤讴、南音为粤调的民间音乐兴起,为广州话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基础。另外,粤语发展起了一种区别于其他方言的古典文学,其书写及发音都与中古汉语十分相似,而中国的其他方言都没有这种特征,包括普通话。毫不夸张地说,粤语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十分接近中古汉语的语言。 自18世纪以来,广州逐渐成为中国对外交易往来的重要商业中心,因此,广州人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世界往来最频繁的人群。19世纪末,香港和澳门分别割让给了大不列颠和葡萄牙,大部分来自广府的先祖们移居至这两地及周边地区。 在中国大陆,普通话作为标准交流语言和官方语言在全国推行,这一举措自1949年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以来推广尤其迅速。同时,广州话则作为港澳地区的官方语言继续广泛在该地区使用。 现状: 然而,如今我们的有一些做法在试图遏制广州话的使用。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在2010年有关部门出台了一项政策,要求广州的电视节目全部用普通话来代替广州话播出,此举遭到了大批广州市民的反对。迫于舆论的压力,该政策最后无果而终。不过,细心的人依然能发现,虽然这种不合理的政策取消了,但是“推普废粤”的阴影依然没有散去。现在,越来越多的黄金档的节目和新闻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张力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专科调查报告《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姓名:张力 学号:1161001407729 指导教师: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11春 学校:咸阳分校

浅析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 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的方言可以基本上相互理解,有的差别极大,好像是另一种语言,北京人听不懂广东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伏在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低于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习得意义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并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习得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掌握语言。换句话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实际上可以视为同义语。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摘要】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共同语在某一种或者说某一地取得方言基础上面发展形成,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共同语普通话方言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形成 (一)、方言的形成与分类 1、方言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移民的产生、语言的发展、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汉语便逐渐产生了方言。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造就了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区域比较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以语音方面较为突出。和普通话相比,各方言之间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词汇、语法方面也多有共同之处,因此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到秦汉的政权统一;从三国并立,晋代统一;南北朝再到隋唐时期;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促进了各少数民与汉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方言文化。 2、方言的分类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主要有七大方言: 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3、普通话的形成 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都有普通话的存在,比如,春秋时代有“雅言”、汉代有“通语”、明代有“官话”……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

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国家法定的语言,也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同时普通话又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身,普通话有较为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相对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全局性的作用,其实,汉语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人们服务,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方面,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言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来增强自身活力。我们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这就不无道理了。如果仔细推敲,其实,地方言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二、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1、定位不同 普通话是全民族的共同语,解决的是全国各地区人民的交流、商贸的社会活动,而地方方言立足于解决地区间的语言交流。 2、使用范围不同 方言在一些表达特定的感情方面具有普通话不可比拟的地方,方言更加生动、更加亲切,在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方言的使用,可以更好的传递感情。 3、使用人数悬殊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而方言只是少部分人使用。 (二)、普通话和方言的共性 从表面上看,地方方言确实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面存在差异,尤其在语音上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普通话与这众多方言区的语音对应规律。毕竟它们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尽管几千年来它们的发展趋势、变化的方向、速度不同,但都综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在语音方面,就拿绍兴方言为例,绍兴方言里有一套全浊塞音、塞擦音,如“蓬、叛”的声母b,“豆、头”的声母d ,“共、柜”的声母g,“旗、忌”的声母dz, “治、重”的声母dz等,方言中以这些音为声母的字有相当一部分,而在普通话里却没有这些全浊声母,方言中的这些浊声母在普通话里均念成相应的清声母。语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