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全球通史》中写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提及的“这场运动”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下列城市按被迫开放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杭州

②广州

③天津

④南京

A.④②③①

B.②④①③

C.①③④②

D.②④③①

3.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这种状况表明()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

B.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

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4.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19世纪90年代与19世纪40年代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A.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扩大

B.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索取中国赔款的数额加大

D.列强获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5.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到《中华民国约法》,最本质的变化是

A.改民主共和为君主立宪

B.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C.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D.改“民主”为“专制”

6.下图所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在推动中国近代进程中的共同之处在于()

A.从技术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B.从政治制度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

C.从革命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D.从思想文化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种民族感情的集中体现是: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8.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9.清政府和西方侵略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革命,始于()

A.三元里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10.下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时间轴。其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于()

A.A B.B C.C D.D

11.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12.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顽强抗击侵略者;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左宝贵血战平壤;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聂士成血洒八里台。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

A.西方侵略史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D.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13.“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翻。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关天培B.林则徐C.邓世昌D.李秀成

14.历史漫画往往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从而揭示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下图漫画出现的背景是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北京条约》签订之后

C.《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15.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主张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

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16.下列口号最能反映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的是()

A.“废除二十一条”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17.历史学家把百年前的某历史事件视为“分水岭”,它“将八十年的旧民主时期和新民主时期分开。这一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维新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中国成立

18.1931年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均将(东北地理教本)作为通用教材。该教材虽以东北地理为题,但着重谈东北历史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关系。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巴黎和会的召开

C.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D.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东北

19.1841年林则徐有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最能证明林则徐预言的是

A.逼迫清政府焙偿白银4.5亿两

B.攻占北京减.火烧圆明园

C.割占中国领土150多片平方千米

D.割占辽东半岛,索银二亿两

20.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同之处是()

A.都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B.都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C.都提出了明确的政治纲领D.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21.我们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依据是

A.两次战争的性质和目的相同

B.英国都是发动战争的元凶

C.都从进攻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始

D.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22.1844年,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1853年,定都天京之后,他又颁布法令称:“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对这一变化的理解()

①随着地位的变化,洪秀全难以抵制封建思想的侵蚀

②太平天国政权已不能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不正确②正确D.①正确②不正确2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已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的签订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

24.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是一个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始而言技(技术)”、“继而言政(制度)”,“进而言教(思想)”的过程。下列对近代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②康梁维新派主张“三民主义”

③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A.④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5.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说,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这一情形开始于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二、材料综合题

26.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人民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二: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年—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三: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清政府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南京条约》的各项条款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目的)的是哪一个条款?

(2)材料一中,英国资产阶级的愿望并未实现,为此,英国又发动了哪场侵略战争?战败后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哪两个条约?

(3)材料二中“三军败绩”指的是中国在哪次战争中失败?从材料中可知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中清政府“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跟哪场战争有关?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5)从这些战争的结局中,我们得到哪些认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増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四川教育出版社材料二(会议)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据材料一、二,说说这两次会议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材料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カ,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党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四邓小平同志二月二十四日关于对外开放和特区工作的重要谈话,以及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就此提出的贯彻落实的意见,是发挥沿海大中港口城市的优势,开创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新局面,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较好,势必要先行一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3)根据材料四,归纳沿海港口城市“先行一步”对外开放的目的和原因。

材料五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材料六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

——摘编自《邓小平年谱》(4)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个“一百年”的起始时间。

(5)根据材料二,指出为实现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作出了怎样的决策。为使广大农民“日子好过”,党和政府在农村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法国大作家雨果

材料二:“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便继以私人抢劫。”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1)a.材料一中的“夏宫”是指什么?

b.它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焚毁的?

(2)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是指谁?

(3)材料二所说的现象发生在哪场侵华战争中?

(4)两则材料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器物探索之路

有何意义?

材料二: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材料三中的“革命”有何历史贡献?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3)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新形势的出现,他们开始宣传什么思想?

30.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燃起新的希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共和……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材料二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仅仅)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考察英国心得材料三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四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什么理想目标?影响孙中山提出这一理想目标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欧洲列强社会存在着什么不足?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3)在同盟会纲领中孙中山提出的核心理想目标是什么?与之相应的是三民主义中的哪一主义?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他的哪些理想目标?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提出的理想目标为什么能被众多的中国人接受。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是指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后,北京的学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项指洋务运动,C

项指中共一大的召开,D项指北伐战争。故选A。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港口城市,开放时间为1842年;汉口、南京是在《天津条约》中被迫开放的港口城市,开放时间为1858年;天津是在《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港口城市,开放时间为1860年;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是在《马关条约》中被迫开放的城市,开放时间为1895年。

②④③①顺序正确,D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点睛】

本题需要注意近代签订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根据时间进行排序。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中国的生活用品都是外国商品,说明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时间点不符,C选项材料体现不出.故选D.

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世纪90年代签订了《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外国取得在华设厂的权利,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新侵略要求。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出的是主权在民的思想,而《中华民国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外,还将立法完全降为行政的附庸,实际上是袁世凯专制的思想,D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A不符合题意;中华帝国不是《中华民国约法》中规定,B不符合题意;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属于现象,不是本质的变化,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左图谭嗣同被处死前高呼的诗歌,右图辛亥革命的问题,可知描述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依据课本所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要求变革社会制度,属于中国近代化在政治制度层面的探索,从政治制度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B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从技术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A项不合题意;辛亥革命主张以暴力方式推翻清朝统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共和制,但不是从革命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C项不合题意;1915年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从思想文化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反帝的根据:从斗争起因看:运动由山东问题点燃,此问题是在重新分赃的巴黎和会上所产生的。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反封建的根据:从斗争目标看:开始时提出罢免曹、陆、章,后工人参加后,进一步指向段祺瑞。从斗争口号看:“内惩国贼”。彻底的根据:指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D选项符合题意;“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但是不能体现运动的性质。 A选项不符合题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B选项不符合题意;“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土地革命后期,体现的是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史实,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8.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

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其中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9.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项1841年广东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清政府仅为阻止人民,尚未勾结;B项1861年,慈禧发动辛酉政变,进而为围剿太平天国运动而与西方侵略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革命。C项在义和团运动中,清政府先是围剿,再是利用,最后抛弃,虽亦有与西方侵略势力相勾结,但并非其开始。D项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而得出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定位】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说明该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都很重视农民的利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此来赢得农民对党的革命事业的支持。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2.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西方列强侵略史。根据题干“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顽强抗击侵略者;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视死如归,撞向‘吉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聂士成血洒八里台”可知,有两条主线,其一为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其二是中国人民地抗争史。其中,由“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可知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史。由“关天培在虎门顽强抗击侵略者”“邓世昌视死如归,撞向‘吉野’”“聂士成血洒八里台”可知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西方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故选D。

【点睛】识记近代以来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及中国人民的抗争的相关史实。

13.C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提示词“东沟海战”和“致远”,可以判断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有关。结合课本所学,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全舰官兵英勇抗敌,在舰艇受重创的情况下,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他大无畏的爱国主义气概和为国牺牲的壮举值得后人纪念。C符合题意;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A不合题意;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B不合题意;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率军进行青浦战役,取得胜利。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14.C

【解析】

【分析】

【详解】

漫画反映的历史内容是列强在中国划分各自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15.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可知新文化运动主张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故排除BCD项。故选A。

【点睛】

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答材料选择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本题的关键词句是“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根据这一关键词句可知A项符合题意。

16.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青年学生首先走上街头举行罢课游行示威,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口号,五四运动爆发,其中“外争国权”体现了反帝,“內除国贼”体现了反封建,后来工人阶级也加入这场斗争,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对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反映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提“1931年,东北历史与当时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沦陷,D正确;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排除B;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排除C。故选D。

19.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C项符合题意;1901年清政府同英、法、美、俄等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焙偿白银4.5亿两。A项不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抢夺了里面的奇珍异宝,并放火烧圆明园。B项不合题意;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是解题的关键,其意是俄罗斯是中国的忧患。找出答案中对俄罗斯对中国产生的危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先后占领了中国150多片平方千米领土。

20.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打击下,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901年慈禧太后下令诛杀义和团;A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政治纲领,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1.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两次鸦片战争性质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法不满足于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更是鸦片战争的扩大。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中“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意思是天下人都属于兄弟姐妹,反映当时持有人人平等的观念。到1853年“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可以看出洪秀全已经主张尊卑等级观念,反映了随着定都天京后随着地位的变化,洪秀全难以抵制封建思想的侵蚀,开始想要设立自己的特权地位,故①项正确;题中洪秀全从1844年主张人人是兄弟姐妹的平等关系到1853年主张“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即强调等级观念,只能说明洪秀全无法抵制封建思想侵蚀,开始想要建立特权地位,但并不能因为领导人思想的变化说明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改变,太平天国政权依然属于农民阶级政权,虽然主张阶级观念,但依然代表农民利益和要求,故②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3.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时间“20世纪”这一关键词。根据课本所学,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孙中山等人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都发生在20世纪,D符合题意;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公车上书,A项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不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出现在19世纪末;1898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B项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不合题意;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C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24.C

【解析】

依据材料“始而言技(技术)”,指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学习先进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①项正确;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高举“民主”“科学”,掀起了新文化运动。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宣传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②项错误,AB两项不合题意;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③项错误,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符合题意,故选择C。

25.A

【解析】依据题干的“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和“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因此,在中国海

关任职的英国人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故A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发生在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题干的情形。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材料综合题

26.(1)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条款: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①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②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只有国家富强,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等。(言之有理。)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可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8月,清朝政府派钦差大臣与英国代表在南京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各项条款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目的)的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英国资产阶级的愿望并未实现,为此,英国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战败后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依据材料二“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年—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可知,材料二中“三军败绩”指的是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从材料中可知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的。

(4)依据材料三“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清政府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可知,材料三中清政府“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清政府收到“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是《辛丑条约》。1900年6月,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拼凑了2000多人的队伍,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发动了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1901年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侵略者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度半封建社会,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5)从这些战争的结局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是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只有国家富强,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等等。

27.(1)都纠正了过去的错误,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2)党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在经济体制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3)目的:开创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新局面,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原因: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较好。

(4)1921年和1949年

(5)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材料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内容:①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全会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④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故这两次会议在内容上相似之处是都纠正了过去的错误,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为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党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在经济体制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3)根据材料三“发挥沿海大中港口城市的优势,开创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新局面,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步”可知,沿海港口城市"先行一步" 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开创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新局面,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较好,势必要先行一步。”可知,沿海港口城市"先行一步" 对外开放的原因是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较好。

(4)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

(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8.(1)a圆明园,b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国法国(英法联军)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都攻入了清政府的都城北京,并进行了烧杀抢掠;都是列强组成联军进行侵略;(回答一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根据材料一中“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之后又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烬。由此可知a 材料一中的“夏宫”指的是圆明园。b.它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抢劫、焚烧的。

(2)根据材料一及(1)的分析可知,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是指英国、法国。(3)根据材料二“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可知,材料二所说的现象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及上述分析可知,两则材料的相似地方有:都是侵华战争;都是列强联合侵华;都一度占领都城北京;都大肆抢掠破坏等(任选一点即可)。

【点睛】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首先要读懂材料体现出的是哪次侵略战争,然后才能具体回答关于这次侵略战争的相关知识点,最后总结得出两次战争的相同点。

29.(1)60年代:军事企业,70年代:民用企业;意义:引进先进技术,建立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戊戌变法;贡献: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或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

(3)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以恭亲王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60年代创办军事工业,70年代创办民用工业。

(2)据材料“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戊戌变法;据材料“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革命”是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

革命派领导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因此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30.(1)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民主共和制。外部因素:欧美共和制和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2)不足:不关注民生。主张:民生主义。

(3)目标:创立民国。主义:民权主义。

(4)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或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5)表达了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进步的愿望。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分析材料一“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共和……” 可以看出孙中山提出了与以住不同的理想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影响孙中山提出这一理想目标的国外因素是欧美共和制的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分析材料二的“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欧洲列强社会存在着的不足是:不关注民生。从“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来看,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同盟会的认识。题干中出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给我们解题提供了重要信息,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在同盟会纲领中孙中山提出的核心理想目标是创立民国,与之相应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

(4)从材料四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可以总结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他的理想目标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可以认为是孙中山的革命目标,三民主义表达了近代

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进步的愿望,因此能被众多的中国人接受。【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