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弃疾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

辛弃疾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

辛弃疾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
辛弃疾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

辛弃疾词两首翻译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远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吴地产的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然而)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我来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我一个人孤独地在陋室里若有所失地东寻西找,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找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只有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却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抬头仰望天空,只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可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看见北雁南来,就自然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同采摘啊!我只能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这样怎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天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滋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一、深情导入

公元1084年出生的李清照,距今快一千年了,但我们对她一点都不感到陌生。她天生丽质犹如一朵带露的花,美丽的双眸总是渗满迷人的清泪;她娇花照水好像一弯遮云的月,妩媚的面庞总是挂着深沉的愁绪。曹雪芹笔下同样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有资格和她媲美,但林黛玉只是儿女情长的女儿愁,太单一也太狭隘。李清照为爱情而愁,为婚姻而愁,为家国而愁,为民族而愁。她像一缕带香的风,越过历史的时空朝我们款款走来,走进人们空旷而幽深的心灵;她又像一片轻盈的云,隔着岁月的清流离我们盈盈远去,可永远也走不出人们追随的视线。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善文。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南渡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三、写作背景

《醉花阴》写于词人生活的前期。当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李清照写了这首词给明诚,以寄相思。

《声声慢》写于词人生活的后期。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醉花阴》结构图

相思自已:瘦比黄花菊花:暗香销魂下阕:赏菊感受晚上:枕席透凉白天:满天云雾上阕:佳节重阳???

??????????

《声声慢》结构图

愁景物:旧雁过、黄花落风急、梧桐细雨环境:乍暖还寒、晚来惨内心:寻觅、冷清、凄独??????????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

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加赏析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着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

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 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 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 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 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 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 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解题】 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溪边的亭子。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沈醉;大醉。沈:同“沉”。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误入:不该入而入。藕花:荷花。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争:争着,抢着。○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争渡,争渡”,按《如梦令》词牌规定要用短韵叠句,这里巧迭“争渡”,突出了沉醉之态和急追之情,妙造自然。 惊起一滩鸥鹭。惊飞了栖息在沙滩上的水鸟。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满滩。鸥鹭:鸥本指海鸥,鹭即鹭鸶,这里泛指水鸟。○鸥鹭惊骇,拍翅飞起,与主人公的“争渡”融合一起,形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极天真之能事。 【译文】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船一掉头,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简析】 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

《青玉案》词作可以看出,辛弃疾虽被世人称为豪放,但绝非粗壮之人,其作为一个儒家文人,在豪放中自有细腻之处。以下是整理的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1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曾多次引起我许多联想。 这首词首先描写了元宵节夜晚民众狂欢的场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那生动形象的比喻,使灯火、烟花之景如在眼前,车马、人流、器乐之声如在耳边!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写下去,这不过是一首有关民俗节日的词。这一类应景词在宋代不胜枚举,宋人笔记、讲史中也详细描述过元宵节的情景,如《新刊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鹅儿,直到鳌山下看灯”。 然而,这首词的独到之处,是以寻找“那人”为线索,转换了关注的目光“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时,场面从喧闹转向了冷清,读者的心也随着那“蓦然回首”的瞬间而怦然一跳,那些“宝马雕车”已经远去,那些“笑语盈盈”的女性也成了陪衬,一个不同凡俗的“女性”形象凸现在眼前。

仔细观察,这个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似曾相识。李清照在《永遇乐》中已经描写过了“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热闹的节日唤起了她对往事的记忆“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不正是一个元宵佳节时独自“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吗? 辛弃疾曾经“效易安体”作词,难免受到“易安体”元夕词的熏染。可以说,李清照这首元夕词已经成为南宋词人构建集体记忆的一个载体。无论是“中州盛日”的往事,还是“如今憔悴”的境遇,都会引起读者对现实情境的清醒认识。临安沦陷后,南宋将亡,又是一个元宵节,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写道“余自乙亥(1275)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刘辰翁以李清照“自喻”,重新追忆着“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然而,今日的情景更是悲苦过之“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对比这三首元夕词,不难发现对南宋词人来说,“元宵佳节”是唤起“中州盛日”的记忆、象征汉族风俗的一个特殊符号。在宋亡以后的第一个元夕(1277),刘辰翁在《柳梢青》词中,就抒发了文人对节日喧闹之声的另一感觉“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辛弃疾这首《青玉案》的写作时间,在李清照之后,刘辰翁之前。如果联系南宋时事的特殊背景,辛弃

李清照《如梦令》的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诗词赏析 李清照 (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 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 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 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 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 其欢快明朗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 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 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 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 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 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 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 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 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 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 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 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 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 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 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 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 “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 来理解, 而要看到, 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 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更何况, 真正让词人“沉醉”的, 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 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 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 是“沉醉不知归路”, 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 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 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 绿叶的簇拥下, 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一只漂流的小船, 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 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李清照如梦令教材分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反映了作者前期作为少女和少妇的生活与情怀,其格调欢快而清新自然,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该词仅用小令的方式,用30余字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用心品读,读者似乎会听见一群无忧无虑的少女喝酒行令、嬉笑玩闹声。随着这群少女的“醉”,我们也醉了,是被她们天真活泼的可爱而感化,被词人所描绘出的这幅清新明快的少女醉归所陶醉。我似乎看见一群少女在夕阳西斜的傍晚,相约与小湖边的一座亭子里,畅所欲言,或吟诗作赋,或打闹嬉玩,或行酒令,不止不觉中一个个都满脸红霞飞舞,醉眼朦胧中不知归路,却还游兴未尽,驾者小舟互相追逐,将一叶叶小舟驶进晚风中飘摇着藕花中,却一不小心惊起一滩鸥鹭,展翅飞向渐黑的夜幕。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突破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定论,不但让“画”变成了“回忆中的画”,而且这回忆竟然超出了“画”的视觉形态,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意象场,带动读者的心一起来分享、透视那一场少年心灵的“动画”。 几乎所有的鉴赏者都关注到“常记”的起法是一种追述,“常记”的妙处何在?“记”,就是回忆。人们常说,失去过才会懂得珍惜。事实上,我们回忆中的景总比眼前的景更有情有趣,因为回忆的阀门里流淌出来的景,它包含着比现实的景更重要的内心的情绪、情思、情感。那么“常记”呢?自然是“常常回忆”。为什么偶尔想一想还不够,还要常常地回忆?她的内心宝贝着、珍藏着、珍贵着怎样的追思?一切因为那一场“沉醉不知归路”! ——这个“醉”字大有文章。写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也只不过就是今天初三或者高一、高二的年龄,这是一个男孩子都要禁酒的年龄,更何况当时对女子的无穷约束呢!虽然清词中不乏纵酒之音:浓睡不消残酒、酒意诗情谁与共、酒阑更喜团茶苦、东篱把酒黄昏后、谢他酒朋诗侣、酒美梅酸、三杯两盏淡酒……可这里的“醉”基本上都是成过家之后作为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读后令人心驰神往,当数珍品,下面是为大家分享的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篇1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农历正月十五日,古时称上元,又称元宵节,这夜称元夕。放灯观灯是上元盛事,故又称“灯节”。唐宋时期上元灯节已十分可观,唐时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放灯,故唐诗中写“火树银花”境况者甚多。宋时又增加十七、十八两晚,共放灯五日。花灯的品种达几十种。 此首词中的“玉壶”就是用白玉制作的灯,“鱼龙”指的是鱼形、龙形的彩灯。“花千树”形容花灯繁多,像千树开花。放烟花是元宵节另一道风景线,“星如雨”即烟火纷飞,洒落如雨。元宵之夜,称“闹元宵”,则热烈的气氛浓。上到至尊皇帝及宫妃臣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观灯欢乐。古代女子平时不能随便出门,但元夕夜可以观灯,词中“蛾儿雪柳黄金缕”指当时女子在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

种装饰品,这里特指盛装的女子。宋时许多大臣不愿意夫人元宵观灯,恐人众杂乱,有不测之虞,但无能阻止。 词的大意是:元宵之夜,彩灯齐放,犹如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璀璨的焰火,又像漫天吹落的点点星雨。骏马雕车来往穿梭,脂粉馨香洒满街巷。丝竹管乐齐奏,白玉彩灯旋转,光耀夺目;鱼灯龙灯舞动,彻夜欢腾。盛装的赏灯女子,说说笑笑飘然而过,留下一丝淡淡的幽香。我找啊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遍,也没能看到她的身影。猛然一回头,却见她正站在灯火暗淡稀疏的角落,默然无语。 这首元夕之作,写佳节良宵一次短暂的追求遇合,但却不是单纯的爱情词。其上片赋色瑰丽,极度夸张灯月交辉、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这是陪衬笔墨,只是为了引出词的主旨;下片写在暗香浮动、罗绮如云的热闹场合中,始终寻不到伊人。寻觅之苦,那种执着、那种急切,以及久觅不见的失望之情,都浓缩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一句。然而笔锋陡然一转,创造出一种冷清孤寂的境界,偶一回头,却在灯火冷落处惊喜地发现了“那人”的身影。她不在灿烂辉煌的华灯之下,不在热闹的人流中,一人独自站在远离喧嚣、隔绝繁华的灯火阑珊的角落,不随波逐流,不自甘寂寞,孤芳高洁。她,就是词人苦苦寻觅的“意中人”。 辛弃疾是一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沙场猛士,但英雄不遇,壮志未酬。他的词以豪放雄浑著称,但纤绵婉约之作也值得称道。这首词即是代表作之一,历来受到好评。他的生命始终盘旋着一种进取与压抑、追求与愤慨的深刻矛盾,呈现出生命的崇高力量和

李清照《醉花阴》赏析(杨敏如)

李清照《醉花阴》赏析(杨敏如) 《醉花阴》赏析(杨敏如)这首词,既不能当作陈陈相因的闺情题材,又不是男性作家的模拟与寄托,这是女词人李清照,冲破封建思想禁区,真切地吐露对丈夫赵明诚的怀念,勇敢地歌唱自己对丈夫赵明诚的爱情。当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爱情深笃的夫妻暂时分别,编写考订的书斋生活暂时中断。清照写了这首词给明诚,以寄相思。她以婉转之情、含蓄的笔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天,闺中人炉香袅袅,愁思氤氲,感到清寂无聊,日长难度。“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别至今,不觉到了重阳佳节。节日的消息还是在昨夜一个人独寝时,因透骨寒凉的秋意而想到的。这一番倒叙,解释了为什么大白天含愁闷坐,原来佳节格外思亲,独处益添烦恼。过片继续写女词人的相思深情:“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她百无聊赖地挨到黄昏,觉得就是一个人也要勉强过一个重阳佳节,于是走到院里,对着淡雅的菊花,喝一杯重阳酒,一抒雅兴,东篱小作徘徊,便觉襟袖间,有一股幽香,心里不由得想起两句古诗:“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于是而引起怀念远人的遐想。在重阳节日,有庆贺的佳酿,有芬芳的高品的菊,芬芳的高品的人,唯独少了一人共赏此菊、共品此味,耽搁了闺房的清欢、偕隐的幸福。以上一层层地缕缕叙述,都是暗说。女词人谨慎地、矜持地把对丈夫的缠绵、热烈的爱隐藏在含蓄的暗示和雅淡的言语中,忽然忍不住又要直说:“莫道不销魂”,她终于说了“销魂”二字,点出伤别的主题。接下去忽又咽住不说了。才说的“销魂”,未免太露。于是逼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了遮盖自己被相思折磨得消瘦了这句实话,偏要说西风吹开了帘,露出深居闺中的思妇的模样,那思妇比起瑟瑟的黄菊,似乎还清瘦了几分。为什么?那就不待言明了。清照自比菊花,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品,一方面暗示在别中的憔悴和期待。雅畅和婉,浅淡有致。伊世珍在《嫏嬛记》中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赵明诚收到李清照这首词,十分倾倒,但他又起了与他的闺中挚友争胜的念头。他屏除公务,花了三个昼夜,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写成50首词,并把妻子这一首词混在里面,送给朋友陆德夫看。陆吟赏再三,然后说,其中顶好的三句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清照《醉花阴》的末三句。故事未必可靠,不过由此可知,清照的爱情词在当时就已流传在外了。封建社会的妇女,如此扬才露己,公然坦露对夫婿的爱情,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她的深挚其内、雅畅其外的爱情词,在从前容易遭到卫道者文人的攻讦。王灼说:“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碧鸡漫志》)这种诋毁,纯属对女性作家的偏见,令人愤慨。但现在流传她的另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浅薄俗滥,绝非清照所为。有些人颇津津乐道,竟认为可以说明李清照的性格,岂不是令人啼笑皆非吗?(选自《唐宋词选读百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 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 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 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 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案”读 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 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 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

李清照《醉花阴》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李清照《醉花阴》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醉花阴①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①醉花阴:毛滂创调。 ②瑞脑:即龙脑。一种香料。 ③金兽:兽形铜香炉。 ④玉枕纱窗:瓷枕纱帐。瓷白如玉,故美名之。 ⑤东篱:指菊圃。 ⑥消魂:形容极度愁苦。 翻译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译文】 薄雾浓云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兽形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里,半夜里凉气将全身浸透。 黄昏后在东篱边饮酒,菊花的幽香袭满衣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门帘,帘内的人比菊花还瘦。 【评点】 这首词写重阳佳节时词人对丈夫的怀念,是一首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别愁。起首两句写重阳佳节的百无聊赖,连香炉也懒得管,任它自行消尽。“愁”字点题,给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随后三句写重阳节晚上词人的情态: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这都是离愁使然。“凉初透”,意境萧疏,给人以凄凉之感。词人以乐景写哀情,以佳节衬离愁,含蓄蕴藉,手法高妙。这一片短短五句,将一个思妇愁绪满怀的神态描绘得呼之欲出,堪称妙笔生花。 词的下半部分写词人赏菊的情景。“东篱”两句,看似飘逸洒脱、陶然自乐,可如此美景,如果只有一人独赏,那就不免反过来让人生愁了,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莫道”三句,来得突兀,三句各成一层,一层紧扣一层:“不消魂”是一处转折,承上启下,使重阳佳节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赏析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原文】 青玉案⑴;元夕⑵ 东风夜放花千树⑶,更吹落,星如雨⑷。 宝马雕车香满路⑸。 凤箫声动⑹,玉壶光转⑺,一夜鱼龙舞⑻。 蛾儿雪柳黄金缕⑼,笑语盈盈暗香去⑽。 众里寻他千百度⑾,蓦然回首⑿,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⒀。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白话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及心得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及心得 引导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为宋代的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下面是XX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范文,欢迎阅读! 【一】初冬凉风吹来,夹杂着微微细雨,索性打开窗,任凭南来北往之清爽遍布身心。 看窗外黄昏似有风雨要来,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读李清照的词似乎看到这位女词人带着忧伤的微笑慢慢走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绰约轻倩的词句里,女词人正在帘内低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天生聪慧,妙解音律,这些用惯了、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词人的手里极轻巧地便缀成了清新鲜丽的词句,以极寻常语创造出了不寻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叹女词人从早年的幸福生活经历战乱、家亡,历尽生活沧桑,在凄切的生活旅程中寻寻觅觅吟唱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忧伤绝唱。以独到的功力创作出了南宋词史上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更令人慨叹的是如此妩媚柔婉的女词人尚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

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诗句蕴含着的豪迈之气。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 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二】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要知晓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折”。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仅供个人参》赏李清照《如梦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海棠依旧”试问卷帘人,却道”?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作者介绍】 今(,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1151李清照(1084年~年) 丈夫赵明诚历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山东省济南市)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 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

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却答之卷帘人”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急切地向“应“知否”与一个对此,以“海棠依旧”。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形一句,绿肥红瘦”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 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从听觉上”写起,通过“雨疏风骤昨夜立足清晨醒后,从“”。值得指出的绿肥红瘦”“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是,这“绿肥红瘦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参考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 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卷帘人””一句,写出了“却道“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拼音版

青q īn ɡ玉y ù案àn ·元yu án 夕x ī 【宋s òn ɡ】辛x īn 弃q ì疾j í 东d ōn ɡ风f ēn ɡ夜y è放f àn ɡ花hu ā千qi ān 树sh ù,更ɡèn ɡ吹chu ī落lu ò,星x īn ɡ如r ú雨y ǔ。宝b ǎo 马m ǎ雕di āo 车ch ē香xi ān ɡ满m ǎn 路l ù。凤f èn ɡ箫xi āo 声sh ēn ɡ动d òn ɡ,玉y ù壶h ú光ɡu ān ɡ转zhu ǎn ,一 y ì夜y è鱼y ú龙l ón ɡ舞w ǔ 。 蛾é儿ér 雪xu ě柳li ǔ黄hu án ɡ金j īn 缕l ǚ,笑xi ào 语y ǔ盈y ín ɡ盈y ín ɡ暗àn 香xi ān ɡ去q ù。众zh òn ɡ里l ǐ寻x ún 他t ā千qi ān 百b ǎi 度d ù,蓦m ò然r án 回hu í首sh ǒu ,那n à人r én 却qu è在z ài ,灯 d ēn ɡ火hu ǒ阑l án 珊sh ān 处ch ù 。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

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暗淡;零落。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 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逐步西斜,一 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 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 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 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 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 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 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 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李清照《醉花阴》诗词赏析

李清照《醉花阴》诗词赏析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她工诗能文,诗尤为宋代大家,前期词多 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令慢,每能创 意出奇, 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 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 体”。 李清照《醉花阴》诗词 赏析 诗句 :【宋】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①此词调首见于北宋一毛一滂词, 词中有“人在翠阴中”、 “劝君对客杯须 覆”等句。因据其意,取作调名。双调,五十二字,仄韵。 ②永昼:悠长的白天。 ③瑞脑:即龙脑,香料名。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④玉枕:瓷枕的美称。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⑤东篱:陶渊明 《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⑥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⑦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⑧黄花:指菊花。 【品评】 这首重九怀人词是李清照寄给她丈夫赵明诚的。元伊世珍《琅环(左应为女 旁)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 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 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

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这则轶闻说明此词歇 拍三句极为脍炙人口,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 尘下”,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 憔悴的少一妇面容, 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 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 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 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确 乎无“词语尘下”之嫌。 全词以含蓄蕴藉见长, “莫道不消魂”三句固然最为工 妙,但其余各句亦堪玩味:“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 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 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 作者 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 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 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 分明 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 难以成眠。 “有暗香盈袖”, 则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 也隐含了“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 ·庭中有奇树》)的夫妇睽离之感。凡此,都有玩赏不尽的底蕴。 【诗词赏析一】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 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清照将此 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 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 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瑞脑消 金兽”一句, 便是转写室内情景: 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 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 比夫妇一团一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 少一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 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 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一团一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 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 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 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 是有很浓的感一 情一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 透”。 丈夫不在家, 玉枕孤眠, 纱帐内独寝, 又会有什么感触! “半夜凉初透”, 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 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 大概为了应景吧, 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 直到傍晚, 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 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

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如梦令》< 篇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黄昏时候。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兴尽:尽了兴致。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误入:不小心进入。藕花:荷花。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一群。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讲解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