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优良菌种的选育

优良菌种的选育

优良菌种的选育
优良菌种的选育

优良菌种的选育

一、填空题在下面各句中用适当的词或词组填空。

1、研究证明,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在病毒中,也可作为遗传物质的载体,它们通过指导的合成来实现性状的表达。

2、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按其在细胞中存在形式可分成①和②。②在原核细胞中是指,在真核细胞中是指。3、一个含氮碱基被另一个不同碱基置换的突变称为。

4、在实验室中研究者们对微生物使用诱变剂所产生的突变称为。常用的物理诱变剂主要有、和。常用的化学诱变剂主要有、和。

5、受体菌从周围环境中吸收DNA片段并与其发生遗传物质交换,这一过程称为。6、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DNA片段的那些细菌被认为是处于。

7、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一片段被病毒包裹和携带进入受体菌的转导类型称为。8、广义的突变是指染色体、及等遗传物质发生多种变化的现象,包括和等,它可导致后代形态、功能的改变。

9、通过人工方法用诱变剂处理微生物,使其突变率显著提高,并运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把适合人类需要的优良菌株选育出来的过程,叫做。

10、基因工程是指用人工的方法,通过和的作用,使新构建的遗传物质组合进新个体,并在新个体中得以稳定地遗传和表达的过程。

二、选择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1、当细菌发生突变时,突变效应能在()中体现。

A、ATP利用的速率B、营养物质消化速率

C、蛋白质合成D、ATP吸收进细胞

2、缺失突变发生()。

A、染色体一个区域整体丢失B、新的核苷酸序列加到染色体上

C、DNA片段位置颠倒D、一个质粒结合到染色体上

3、细菌中紫外线引起的突变是()。

A、由于染色体断裂B、由于引起移码突变

C、由于相邻胸腺嘧啶碱基结合在一起D、由于DNA的一个片段颠倒

4、细菌重组过程常指()。

A、物理因素影响而改变基因特性B、微生物的回复突变

C、细胞中的基因缺失D、从供体细胞获得DNA

5、细菌转化过程不需要()。

A、受体细胞处于感受态B、裂解的供体细胞C、病毒D、一系列酶

6、所有下述特征皆适合质粒,除了()之外。

A、它们是自我复制的DNA环B、它们有10――50个基因

C、它们是细菌存活所必须的成分D、它们是接合所必须的成分

7、基因突变不包括()。

A、碱基置换B、缺失或插入C、移码突变D、易位

8、()是细菌接合过程所必须的。

A、一个活的受体细胞和一个死的受体细胞B、高浓度的葡萄糖分子

C、细菌中增殖的病毒D、两个活的细胞

9、Hfr 是()的一种菌株。

A、含有许多不寻常的质粒B、从受体细菌获得染色体物质

C、一个宿主染色体上整合有质粒D、有转导能力

10、接合时F因子进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

A、经历裂解B、快速繁殖C、变成供体细胞D、发育出线粒体

11、下述特性中()与局限性转导有关。

A、与细菌染色体整合的病毒B、在宿主菌中立即复制的病毒

C、在宿主菌中不能复制的病毒D、进入细菌时DNA立即被降解的病毒

12、一个已经被转导的细菌含有()。

A、ATP的供应增加B、许多新的质粒

C、比原有菌还小的DNA片段D、新的DNA片段

三、是非题判断下列句子,正确的在句前打“√”,错误的打“×”。

1、突变是细菌染色体发生的暂时性改变。

2、倒位突变是指DNA片段被同一DNA片段所置换,但排列顺序颠倒了。

3、细菌的诱变剂中有尿素、酚和葡萄糖。

4、自发突变是指那些实验室中科研结果所发生的突变。

5、移码突变是由诱变剂引起的DNA分子一个或两个碱基丢失而使读码移位的染色体畸变。

6、细菌中紫外线引起的突变是由于相邻鸟嘌呤分子彼此结合而形成二聚体的突变。

7、重组DNA是将新的基因加到原来微生物已有的基因组中的基因重组。

8、为了在细菌中实现转导,必须利用两个活的细菌。

9、感受态的细菌是转化中提供DNA给受体菌的细菌。

10、质粒是细胞染色体外的环状DNA。

11、在接合过程,通常一个完整的染色体DNA从供体细胞转移到受体细胞。

12、接合中假如受体细胞接受了F因子,受体细胞有可能变为供体细胞。

13、为了实现转导,病毒DNA需要与宿主菌染色体相连。

14、没有病毒的干预,转导是不可能的。

15、敏感细菌自发突变为抗药性菌株,是由于药物作用的结果。

四、填表比较下列各组名词。

02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

1、目的:规范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确保菌种的有效使用。 2、适用范围: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 3、责任者:质检科负责人、微生物试验人员、菌种管理人员 4、正文: 概念 a、标准菌株:由国内或国际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株。 b、标准储备菌株:由标准菌株经一次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c、商业派生菌株:由供应商提供的所有特性与标准菌株等效的菌株。 d、工作菌株:由标准储备菌株经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e、代:将活的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希望获取新的微生物培养物。这种操作方式,新培养物对接种培养物而言就称为一代。 菌种的采购和接收 菌种的采购 从药检所或菌种保藏中心等外单位购入菌种斜面或冻干菌种。 根据工作需要对购买国内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斜面提前1个月填写采购申请单,冻干菌种提前2个月申请购买,国外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应提前3个月申请购买。 菌种的接收 检定菌应设专人保管,管理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种保存经验。 接收菌种时,应核实菌种的名称、编号、传代代数、数量、有效期等,并调查清楚菌种的保存条件和注意事项。 接收时应填写菌种接收登记表。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保藏中心编号、传代次数、接收日期、菌种来源等。 对新购入的冻干菌种在使用前应按要求对其进行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由于新购买的菌种斜面已由菌种提供单位做过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所以传代5代以内的菌种斜面不需要进行纯度鉴定。 对新购入的斜面菌种应在2~8℃保存,并应在1周内转接。 菌种的复苏 使用人员根据需要应向菌种管理人员领取菌种,仔细核对标签上菌名、编号,并在《菌种接收及领用登记表》上记录菌名、数量、领用人、领用日期等信息。 菌株解冻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菌种复苏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 常用菌种接种用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表 菌种的传代 每株菌种应建立菌种使用及传代记录,斜面菌种应根据其特性决定传代时间间隔。

优良菌种选育

第三章工业微生物优良菌种选育从自然界分离所得的野生菌种,不论在产量上或质量上均不适应微生物工程的要求,因此从自然界存在的产生某种代谢产物的菌种,经筛选分离和优良菌选育,已成为微生物工程菌种管理上的必要程序。故优良菌种的选育是为生产提供各种类型的突变株,大幅度提高菌种产生利用价值代谢产物特别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较为定向技术的发展,促进菌种选育技术不断更新,进而研制出众多有价值的微生物工程产品。 微生物工程优良菌种的选育方法包含自然选育、诱变选育、抗噬菌体菌种的选育、杂交选育、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等。 微生物工程评价生产菌种优劣的标准和菌种选育工作的研究目标是实现工业化生产。也就是说,选育的菌种特性能否满足工业化生产的实际需要,是否具有工业化生产价值和实际利用价值。因此,一株优良的生产菌种应该具备如下的特性: ①菌种的生长繁殖能力强,具较强的生长速率,产生孢子的菌种应具有较强的产孢子能力。这样有利于缩短发酵培养周期,减少种子罐的级数,最终得以减少设备投资和运转费用。同时,还可以减少菌种在扩大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产下降,或杂菌污染的可能性。 ②菌种的培养基和发酵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尤其对发酵原料成分的波动敏感性较小。 ③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具有耐受能力,且不能将这些前体物质作为一般碳源利用。 ④菌种应具有在较短的发酵周期内产生大量发酵产物的能力,高产菌株的应用,可以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⑤能高效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竟争力。 ⑥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产品性质相近的副产物及其它产物,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营养物质的有效转化率,还会减少分离纯化的难度,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⑦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要少,这对提高装料系数,提高单罐产量,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⑧具有抗噬菌体感染的能力。 ⑨菌株遗传特性稳定,以保证发酵能长期、稳定地进行,有利于实施最佳的工艺控制。 ⑩菌种纯粹,不易变异退化,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以保证安全。 这些都是对优良菌株特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菌种选育工作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生物菌种改良是微生物资源利用的关键步骤。为生产目的产物,一般对所筛选出来的菌种都要进行菌种改良以提高其产率和改善其工艺性能。推动工业菌株改良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原因,发酵工程力求采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来取得最大的效益。 微生物工程菌种选育、改良的目的: ⑴提高产量 对微生物菌种进行选育改良,以过量生产(overproduction)或超量生产(super - production , hyper-production)目的产物。产量效益是一切商业发酵过程所追求的首要目标,经济是菌种选育的主要推动力,是菌种选育不变的目的。 表征菌种经济性能的重要指标包括: ①浓度(concentration) ,指发酵终了产物的浓度,单位是g/L ,得率越高,产品越浓,带来的好处是下游处理也相对容易; ②转化率(yield) ,指每单位质量的底物转化为目的产物的质量数值,单位是g/g ,或者以百分率(%)表示,这一数值越高,表示菌种对原料的利用越有效,底物效率(Substrate efficiency)就越高; ③生产强度(发酵强度、生产率、生产能力,productivity) ,单位是g/(L·h) , 表示每升发酵液中每小时所得产物的质量(g)。生产强度越大,达到相同产量所花费的发酵时间就越短。

微生物检验室菌种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确保微生物检验室菌种保管安全,避免微生物检验室菌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2 范围 适用于微生物检验室所有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 3 定义 3.1 测试菌株:一组阳性和阴性质控菌株,只能是具有稳定的性能且有代表性的菌株。 3.2 标准菌株:直接从官方菌种保藏机构获得并至少定义到属或种的水平的菌株。按菌株特性进行分类和描述,最好来源于食品或水的菌株。 3.3 标准储备菌株:将标准菌株在检验室转一代后得到的一套完全相同的独立菌株。 3.4储备菌株:从标准储备菌株转接一代获得的培养物。 3.5 工作菌株:由储备菌株、转接一代获得的菌株。 4 标准菌株的使用和保管 4.1 标准菌株需使用来自认可的国内或者国外菌种收藏机构,并有相应的标准菌株的证书。 4.2 标准菌株的使用 4.2.1 标准菌株可作为日常检测质量控制、验证准确度、已知物质验证新方法、评估检验人员能力。 4.2.2 标准菌株的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外来污染,以确保标准菌株的溯源性。 4.2.3 先从冻干粉转至纯培养琼脂平板,再从纯培养琼脂平板移接至冻存管作为标准储备菌株;需做检验室中所需要关键诊断指标的确认以加以记录并予以保存,其管理记录中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a)从原始菌种传代到工作用菌种的代数; b)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c)菌种菌落形态及革兰氏染色。 4.2.4 从储备菌株接种制备成工作菌株作为日常检测的质控菌株。

4.2.5 不再使用时将菌株灭活。 4.3 标准菌株的保管 4.3.1 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应包括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发行单位、购买日期、购买数量等。 4.3.2 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应双人双锁保存于专用冰箱中,冻存管保存的标准储备菌株置于-20℃以下冰箱保存。半固体、斜面等方式保存的标准菌株置于2-8℃冷藏冰箱中保存。 4.3.3 微生物检验人员每个工作日对菌种保存冰箱进行温度监控。 4.3.4 菌种不能随意转接提供给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理批准后方可提供。 4.4 标准菌株的标记 4.4.1 菌株标记应包括:编号、菌名、移接人、移接日期。 4.4.2 菌株编号规则: a) 标准菌株简写 序号标准菌株简写 1 大肠埃希氏菌 ATCC25922 DC 2 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 JP 3 表皮葡萄球菌 CMCC(B)26069 BP 4 伤寒沙门氏菌 CMCC(B)50071 SM 5 福氏志贺氏菌 CMCC(B)5127 ZH 6 黑曲霉 ATCC16404 M 7 酿酒酵母 ATCC9763 JM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法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法 菌种选育Loremreferentibus(英语:Strain selection 日语:ひずみの选択法语:la sélection des souches 俄语:Штаммвыбор 德语:Stammselektion )微生物菌种是决定发酵产品的工业价值以及发酵工程成败的关键,只有具备良好的菌种基础,才能通过改进发酵工艺和设备以获得理想的发酵产品。菌种用途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自然选育

自然选育的菌种来源于自然界、菌种保藏机构或生产过程,从自然界中选育菌种的过程较为复杂,而从生产过程或菌种保藏机构得到菌种的自然选育过程较为简单。 自然选育的步骤主要是:采样,增长培养,培养分离和筛选等。采样筛选的菌种采集的对象以土壤为主,也可以是植物、腐败物品和某些水域等。土壤是微生物的汇集地,从土壤中几乎可以分离到任何所需的微生物,故土壤往往是首选的采集目标。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代谢类型与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富集培养由于采集样品中各种微生物数量有很大差异,若估计到要分离的菌种数量不多时,就要人为增加分离的概率,增加该菌种的数量,称为富集培养。纯种培养尽管通过增长培养的效果很好,但是得到的微生物还是处于混杂状态,因为样品中本身含有许多种类的微生物。所以,为了取得所需的微生物纯种,增殖培养后必须进行分离。平板分离法由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分离方法有三种:即划线分离法、稀释法和组织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在溶液中再加入溶剂使溶液的浓度变小。亦指加溶剂于溶液中以减小溶液浓度的过程。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的质量分数生产能力考察初筛一般通过平板稀释法获得单个菌落,然后对各个菌落进行有关性状的初步测定,从中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菌落。例如,对抗生素产生

微生物菌种保藏及复壮

微生物菌种保藏及复壮 5.1. 微生物菌种保藏 在发酵工业中,具有良好性状的生产菌种的获得十分不容易,如何利用优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使菌种经长期保藏后不但存活健在,而且保证高产突变株不改变表型和基因型,特别是不改变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生产的高产能力,即很少发生突变,这对于菌种极为重 要。 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很多,但原理基本一致,即采用低温、干燥、缺氧、缺乏营养、添加保护剂或酸度中和剂等方法,挑选优良纯种,最好是它们的休眠体,使微生物生长在代谢不活泼,生长受抑制的环境中。具体常用的方法有:蒸馏水悬浮或斜面传代保藏;干燥-载体保藏或冷冻干燥保藏;超低温或在液氮中冷冻保藏等方法。 5.1.1. 蒸馏水悬浮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菌种保藏方法,只要将菌种悬浮于无菌蒸馏水中,将容器封好口,于10℃保藏即可达到目的。好气性细菌和酵母等可 用此法保存。 5.1.2. 斜面传代保藏 斜面传代保藏方法是将菌种定期在新鲜琼脂斜面培养基上、液体培养基中或穿刺培养,然后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它可用于实验室中各类微生物的保藏,此法简单易行,且不要求任何特殊的设备。但此方法易发生培养基干枯、菌体自溶、基因突变、菌种退化、菌株污染等不良现象。

因此要求最好在基本培养基上传代,目的是能淘汰突变株,同时转接菌量应保持较低水平。斜面培养物应在密闭容器中于5℃保藏,以防止培养基脱水并降低代谢活性。此方法一般不适宜作工业生产菌种的长期保藏,一般保存时间为3~6个月。如放线菌于4~6℃保存,每3个月移接一次;酵母菌于4~6℃保存,每4~6个月移接一次;霉菌于4~6℃保存,每6个月移接一次。 5.1.3. 矿物油中浸没保藏 此方法简便有效,可用于丝状真菌、酵母、细菌和放线菌的保藏。特别对难于冷冻干燥的丝状真菌和难以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孢子的担子菌等的保藏更为有效。是将琼脂斜面或液体培养物或穿刺培养物浸入矿物油中于室温下或冰箱中保藏,操作要点是首先让待保藏菌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然后注入经160℃干热灭菌1~2h或湿热灭菌后120℃烘去水分的矿物油,矿物油的用量以高出培养物1cm为宜,并以橡皮塞代替棉塞封口,这样可使菌种保藏时间延长至1~2年。以液体石蜡作为保藏方法时,应对需保藏的菌株预先作试验,因为某些菌株如酵母、霉菌、细菌等能利用石蜡为碳源,还有些菌株对液体石蜡保藏敏感。所有这些菌株都不能用液体石蜡保藏,为了预防不测,一般保藏菌株 2~3 年也应做一次存活试验。 5.1.4. 干燥-载体保藏 此法适用于产孢子或芽孢的微生物的保藏。是将菌种接种于适当的载体上,如河砂、土壤、硅胶、滤纸及麸皮等,以保藏菌种。以沙土保藏用得较多,制备方法为:将河砂经24目过筛后用10%~20%盐酸浸泡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笔记类)

第二章工业微生物基础 ●知识要点和教学要求 1)、了解微生物的特点 2)、了解常见的工业微生物 3)、掌握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选育 4)、掌握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改良 5)、掌握工业微生物菌种的保藏 6)、掌握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扩大培养 ●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选育、改良和保藏方法,以及菌种扩大培养的基本工艺。 ●教案内容 2.1微生物的特点 (1)种类多,分布广 目前已发现的微生物在10万种以上。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方式,能分解各式各样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当前国内外积极利用微生物来防治公害,分解三废中许多毒性强、结构复杂的物质。另一方面,不同微生物在生化过程中积累不同的代谢产物,所以发酵工业上常利用各种微生物来生产各种产品,如酒类、酒精、丙酮丁醇、抗生素、酶制剂、有机酸、氨基酸、核酸、维生素、菌体蛋白、医药产品和化工产品等到。 (2)高面积-体积比,代谢能力强 (3)生长迅速,繁殖快 (4)适应性强,容易培养 (5)易变性

2.2常见的工业微生物 广义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和支原体等。在发酵工业中经常遇到的是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及危害、放线菌生长的噬菌体。 微生物工业的范围 微生物工业越来越深地同国民经济各部门发生关系,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而且越来越大,大致可分为下列14类: (1)酿酒工业(啤酒、葡萄酒、白酒等) (2)食品工业(酱、酱油、食醋、腐乳、面包、酸乳等) (3)有机溶剂发酵工业(酒精、丙酮、丁醇等) (4)抗生素发酵工业(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等) (5)酶制剂发酵工业(柠檬酸、葡萄糖酸等) (6)酶制剂发酵工业(淀粉酶、蛋白酶等) (7)氨基酸发酵工业(谷氨酸、赖氨酸等) (8)核苷酸类物质发酵工业肌苷酸、肌苷等) (9)维生素发酵工业(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 (10)生理活性物质发酵工业(激素、赤霉素等) (11)微生物菌体蛋白发酵工业(酵母、单细胞蛋白等) (12)微生物环境净化工业(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污水等) (13)生物能工业(沼气、纤维素等天然原料发酵生产酒精、乙烯等能源物质) (14)微生物冶金工业(利用微生物探矿、冶金、石油脱硫等)

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

菌种保藏 (一)、菌种保藏的目的 微生物在使用和传代过程中容易发生污染、变异甚至死亡,因而常常造成菌种的衰退,并有可能使优良菌种丢失.菌种保藏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尽可能保持其原有性状和活力的稳定,确保菌种不死亡、不变异、不被污染,以达到便于研究、交换和使用等诸方面的需要. (二)、菌种保藏的原理 无论采用何种保藏方法,首先应该挑选典型菌种的优良纯种来进行保藏,最好保藏它们的休眠体,如分生孢子、芽孢等.其次,应根据微生物生理、生化特点,人为地创造环境条件,使微生物长期处于代谢不活泼、生长繁殖受抑制的休眠状态.这些人工造成的环境主要是干燥、低温和缺氧,另外,避光、缺乏营养、添加保护剂或酸度中和剂也能有效提高保藏效果. (三)、菌种保藏的方法 1、斜面低温保藏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种生长完全后,置于4℃左右的冰箱中保藏,每隔一定时间(保藏期)再转接至新的斜面培养基上,生长后继续保藏,如此连续不断.此法广泛适用于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大多数微生物菌种的短期保藏及不宜用冷冻干燥保藏的菌种.放线菌、霉菌和有芽孢的细菌一般可保存6个月左右,无芽孢的细菌可保存1个月左右,酵母菌可保存3个月左右.如以橡皮塞代替棉塞,再用石蜡封口,置于4℃冰箱中保藏,不仅能防止水分挥发、能隔氧,而且能防止棉塞受潮而污染.这一改进可使菌种的保藏期延长. 该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容易推广,存活率高,故科研和生产上对经常使用的菌种大多采用这种保藏方法.其缺点是菌株仍有一定程度的代谢活动能力,保藏期短,传代次数多,菌种较容易发生变异和被污染. 2、石蜡油封藏法 此法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灭过菌并已蒸发掉水分的液体石蜡倒入培养成熟的菌种斜面(或半固体穿刺培养物)上,石蜡油层高出斜面顶端lcm,使培养物与空气隔绝,加胶塞并用固体石蜡封口后,垂直放在室温或4℃冰箱内保藏.使用的液体石蜡要求优质无毒,化学纯规格,其灭菌条件是:150~170℃烘箱内灭菌lh;或121℃高压蒸汽灭菌60~80min,再置于80℃的烘箱内烘干除去水分. 由于液体石蜡阻隔了空气,使菌体处于缺氧状态下,而且又防止了水分挥发,使培养物不会干裂,因而能使保藏期达1~2年,或更长.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它适于保藏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好氧性细菌等,对霉菌和酵母菌的保藏效果较好,可保存几年,甚至长达10年.但对很多厌氧性细菌的保藏效果较差,尤其不适用于某些能分解烃类的菌种. 3、砂土管保藏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长期保藏菌种的方法,适用于产孢子的放线菌、霉菌及形成芽孢的细菌,对于一些对干燥敏感的细菌如奈氏球菌、弧菌和假单胞杆菌及酵母则不适用. 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砂与土分别洗净、烘干、过筛(一般砂用60目筛,土用120目筛),按砂与土的比例为(1~2):1混匀,分装于小试管中,砂土的高度约1cm,以121℃蒸汽灭菌1~1.5h,间歇灭菌3次.50℃烘干后经检查无误后备用.也有只用砂或土作载体进行保藏的.需要保藏的菌株先用斜面培养基充分培养,再以无菌水制成108~1010个/ml菌悬液或孢子悬液滴入

微生物室菌种和毒种保管流程

检验科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 1.目的 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2.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 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 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 纽琼xx 3.职责 3.1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3.2科室指定纽琼、刘芹2名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3.3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3.4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4.工作程序 4.1报送及入库 4.1.1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1.2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

核确认,报送时xx、xx2人参加。 4.1.3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 4.1.4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 4.1.5菌、毒种入库时,纽琼、刘芹2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4.2日常管理 4.2.1保管人员由纽琼、刘芹2名检验人员组成。 4.2.2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 写《菌、毒种登记表》 4.2.3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 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4.2.4菌、毒种库由2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未经各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4.2.5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4.2.6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通知 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详细记录在《菌、毒种登记表》 4.2.7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 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科室须将变异及死亡的一、二类菌、毒种通报技术管理层。 4.3索取、领用和发放

设计实验: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 以及保藏技术

设计实验: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以及保藏技术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大肠菌群分离纯化、鉴定的原理。 2.掌握平板表面涂布法、平板划线法的分离技术。 3.学习掌握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菌种的分离纯化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1.涂布平板法 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2.平板划线法 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大肠菌群的培养鉴定 大肠菌群能在乳糖胆盐液体培养液中生长,并且产气产酸,使培养液变色。还能在伊红美兰固体培养上生长,形成黑紫色的菌落,有的还有金属光泽。其他病原菌的菌落呈粉红色。再做镜检观察是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呈红色)。即可鉴定是有大肠菌群的菌存在。 菌种保藏 菌种保藏是将微生物的菌种经长时间的保存,不污染其它杂菌,及可保持其形态特征和生理性状,减少变异,防止衰老,以便于将来使用。 保藏菌种一般是选用它的休眠休,如孢子;芽孢等等,并且要创造一个低温;干燥;缺氧;避光和缺少营养的环境条件,以利于休眠体能长期地处于休眠状态。对于不产孢子的微生物,应使其新陈代谢处于最低状态,又不会死亡,从而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污水中的大肠菌群、酵母菌和霉菌 2、培养基:乳糖胆盐液体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EMB)、营养琼脂培养基、麦芽汁固体斜面培养基 和马铃薯固体斜面培养基。 3.器材:接种环、安培瓶、干燥器、冰箱、产气管、试管、培养皿、无菌平皿、无菌玻璃涂棒移液管、电炉、双目显微镜、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高压灭菌锅、恒温干燥箱等。 4.试剂:革兰氏一(草酸铵结晶紫)、革兰氏二(路哥氏碘液) 、革兰氏三(95%乙醇)、 革兰氏四(蕃红);试剂:医用液体石腊(比重0.83~0.89)。 四.试验方法及步骤 1.大肠菌群的分离纯化 第一天 a.涂布平板法:将已熔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制成无菌平板,冷却凝固后,将一定量的含大肠菌群的污水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置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第二天 b.平板划线法: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沾取少许菌落,在无菌伊红美兰琼脂培养基平板表面进行连续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涉及生物安全的操作,应符合相应国家、行业、地方的标准和规定等。 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样品中微生物可能分布不均匀、微生物检验方法的误差较大等。因此,在药品微生物检验中,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按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要求进行检验。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试剂、菌种、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样品、检验方法、污染废弃物处理、检测结果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质量控制结果有效性的保证、实验记录、结果的判断和检测报告、文件等。 人员 微生物实验室应设置质量负责人、技术管理者、检验人员、生物安全责任人、生物安全监督员、菌种管理员及相关设备和材料管理员等岗位,可通过一人多岗设置。 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符,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术报告书写等。 实验人员上岗前应依据所在岗位和职责接受相应的培训,在确认他们可以承担某一试验前,他们不能独立从事该项微生物试验。应保证所有人员在上岗前接受培训内容包括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洁净区域的微生物监测、微生物检查方法和鉴定基本技术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实验人员应经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

菌种的选育

第一章菌种选育 第一节工业常用微生物及要求 一、常见微生物 (一)细菌(bacteria) 发酵工业中常用的细菌主要是杆菌,主要有: 醋杆菌属(Acetobacter) 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杆菌属(Bacillus):α-淀粉酶,蛋白酶,肌苷、鸟苷等核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谷氨酸 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谷氨酸 (二)放线菌(actinomyces) 属原核微生物(有菌丝体,无横隔,不具完整的核。)最大的经济价值在于产生多种抗生素(antibiotic)。 链霉菌(Streptomyces):红,金,土,氯,链霉素 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庆大霉素 (三)霉菌(mould) 亦称丝状真菌(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凡在营养基质上形成绒毛状,网状或絮状菌丝的真菌统称霉菌。) 1.曲霉属(Aspergillus) 黑曲霉(A. niger)产蛋白酶,淀粉酶,果酸酶,变异菌株产柠檬酸 米曲霉(A. oryzae)产淀粉酶,蛋白酶,酿酒的糖化曲和酱油曲 黄曲霉(A. flavus)产黄曲霉毒素 米曲霉和黄曲霉均为半知菌。 2.青霉属(Penicillum):例如桔子上的绿色斑点 桔青霉(P. citrinum):产生5’-磷酸二酯酶,降解核糖核酸为四个单核苷酸。 3.根霉属(Rhizopus)接合菌

米根霉(R. oryzae) 华根霉(R. chinensis) 酒药和酒曲中含有米根霉或华根霉。 4.红曲霉属(Monascus) 淀粉酶,麦芽糖酶,蛋白酶,柠檬酸等。可生产食用红色素。 (四)酵母(yeast) 单细胞真核微生物,低等真菌。 ①酵母属(Saccharomyces)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②假丝酵母属(Candida) 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生产饲料酵母,其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都比啤酒酵母高。可利用糖蜜,土豆淀粉废液生产人畜可食用蛋白质。 ③毕赤酵母属(Pichia) 产膜酵母,在液面形成白膜,是酿造物和酒类饮料的污染菌。 (五)其它微生物 1.担子菌(basidiomycetes) 即菇类(mushroom)担子菌资源的利用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可用于多糖及抗癌药物开发。 2. 藻类(alga)是分布极广的一类自养微生物资源,许多国家把它用作人类保健 食品和饲料。从蛋白质产率看,螺旋藻是大豆的 28倍,每公顷珊列藻所得蛋白质是小麦的20~35倍。 (六)噬菌体(phage)凡用细菌和放线菌为生长菌株的发酵工业,均存在噬菌体的危害问题。噬菌体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其三大特点是: ①体积比细菌小的多,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②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的蛋白质构成。 ③营专性活物寄生,即只能在特异性寄主细胞中增殖。 烈性噬菌体——引起寄主细胞迅速裂解。受感染的细菌称敏感性细菌。 温和噬菌体——随寄主细胞的繁殖而繁殖。含温和噬菌体的细菌称溶原性细菌。

优良菌种的选育

优良菌种的选育 一、填空题在下面各句中用适当的词或词组填空。 1、研究证明,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在病毒中,也可作为遗传物质的载体,它们通过指导的合成来实现性状的表达。 2、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按其在细胞中存在形式可分成①和②。②在原核细胞中是指,在真核细胞中是指。3、一个含氮碱基被另一个不同碱基置换的突变称为。 4、在实验室中研究者们对微生物使用诱变剂所产生的突变称为。常用的物理诱变剂主要有、和。常用的化学诱变剂主要有、和。 5、受体菌从周围环境中吸收DNA片段并与其发生遗传物质交换,这一过程称为。6、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DNA片段的那些细菌被认为是处于。 7、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一片段被病毒包裹和携带进入受体菌的转导类型称为。8、广义的突变是指染色体、及等遗传物质发生多种变化的现象,包括和等,它可导致后代形态、功能的改变。 9、通过人工方法用诱变剂处理微生物,使其突变率显著提高,并运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把适合人类需要的优良菌株选育出来的过程,叫做。 10、基因工程是指用人工的方法,通过和的作用,使新构建的遗传物质组合进新个体,并在新个体中得以稳定地遗传和表达的过程。 二、选择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1、当细菌发生突变时,突变效应能在()中体现。 A、ATP利用的速率B、营养物质消化速率 C、蛋白质合成D、ATP吸收进细胞 2、缺失突变发生()。 A、染色体一个区域整体丢失B、新的核苷酸序列加到染色体上 C、DNA片段位置颠倒D、一个质粒结合到染色体上 3、细菌中紫外线引起的突变是()。 A、由于染色体断裂B、由于引起移码突变 C、由于相邻胸腺嘧啶碱基结合在一起D、由于DNA的一个片段颠倒 4、细菌重组过程常指()。 A、物理因素影响而改变基因特性B、微生物的回复突变 C、细胞中的基因缺失D、从供体细胞获得DNA 5、细菌转化过程不需要()。 A、受体细胞处于感受态B、裂解的供体细胞C、病毒D、一系列酶 6、所有下述特征皆适合质粒,除了()之外。 A、它们是自我复制的DNA环B、它们有10――50个基因 C、它们是细菌存活所必须的成分D、它们是接合所必须的成分 7、基因突变不包括()。 A、碱基置换B、缺失或插入C、移码突变D、易位 8、()是细菌接合过程所必须的。 A、一个活的受体细胞和一个死的受体细胞B、高浓度的葡萄糖分子 C、细菌中增殖的病毒D、两个活的细胞 9、Hfr 是()的一种菌株。 A、含有许多不寻常的质粒B、从受体细菌获得染色体物质 C、一个宿主染色体上整合有质粒D、有转导能力

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标准菌种管理及、保存SICOLAB整理

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标准菌种管理及、保存SICOLAB整理 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常需保存-些实验中常用的标准菌种及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几种常见的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等,以供学生进行细菌涂片染色检查、细菌接种培养、制备凝集抗原、免疫动物制备诊断血清及测定诊断血清效价等。在做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时,也需常备-套对各种抗菌药物“敏感”的对照菌株,使学生学会判断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对这些菌种的妥善保管和保存,是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保管 由于实验室中保存的菌种大多对人体具有致病性,经多次移种又易被污染和发生变异,做好安全及质量管理至关重要,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1专人负责菌种保管应指定专人负责,存放于加锁的冰箱中。保管人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明确职责,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以确保菌种安全。 1.2详细登记实验室应备有-本详细登记本,对各种菌种进行详细登记,内容包括菌种的名称,编号,数量,分离日期,鉴定者,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生化特性,抗原结构,动物致病力等,并注明使用、移种及销毁的情况和原因。 1.3定期移种对菌种的保管不仅要求菌种不死,还要力求其生物学性状等不发生变异。各种菌种应按规定时间定期移种。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经数代培养后,其形态、菌落、毒力等均易发生变异,因此,在每移种3次后应做-次全面鉴定,检测菌种有无污染和变异,如发现污染和变异时,应及时处理。 二、保存 保存菌种应根据细菌的培养特性、抵抗力等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微生物实验室常用菌种的-般保存方法有以下几种: 2.1科面保存法 2.1.1普通肉汤琼脂斜面:肠道杆菌、葡萄球菌等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可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上,斜面底部应加少许无糖肉膏液,以防干涸(但变形杆菌“OX”及伤寒杆菌“O’’菌株宜接种于斜面底部无肉汤的干燥的琼脂斜面,以防变异),用橡皮塞塞紧,置37℃培养18-24h 后,放于4℃冰箱中,可保存1个月,每经1个月需接种传代1次。 2.1 .2血液琼脂斜面:链球菌及肺炎球菌的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或不生长,应接种于血液琼脂斜面上,37℃培养生长后,放4℃冰箱保存,链球菌需半个月-1个月接种1次;肺炎球菌因能产生自溶酶而导致自溶现象,需4d移种1次。肺炎球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经数代培养后,其形态、菌落、毒力均易发生变异,在人工培养基上肺炎球菌很快失去荚膜,经多代培养后其光滑型菌落可变为粗糙型,毒力也大为降低。 2.1.3鸡蛋斜面:成分为新鲜全蛋、1%葡萄糖肉汤及甘油。少数沙门氏菌当新从病人检材中分离出来时,常具有Vi抗原,具有Vi抗原的细菌,有抵抗吞噬的作用,并保护细菌不被相应抗体在补体参与下所溶解,故毒力较强。含有Vi抗原的沙门氏菌等,可接种于鸡蛋斜面上,37℃培养18-24h,加无菌液体石蜡至斜面浸没,再超出约1cm,置4℃冰箱,可保存3-6个月,Vi抗原经长期人工培养,也易消失。 2.1.4吕氏血清斜面:白喉杆菌可保存在该培养基上,其成分为l%葡萄糖肉汤(pH7 .4)1份,牛血清或兔血清(无菌)3份。白喉杆菌在此培养基上生长迅速、旺盛,菌体形态典型,如在培养基中再加人5%-10%的中性甘油,则培养出的白喉杆菌的异染颗粒更为明显,但24h后即衰老成为多形态,很少有异染颗粒,菌体粗大3-4倍,置4℃冰箱可保存2周-1个月。2.2半固体穿刺保存法 2.2.1普通半固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可穿刺接种于普通半固体培养基内,37℃培养18-24h后,加1层无菌的液体石蜡,厚度约为1cm,置4℃冰箱可保存3-6个月。传代移种时,将半固体菌种管倾斜,使液体石蜡流至-边,再取菌移种于新的培养基。将沾

微生物菌种选育方式(一)

微生物菌种选育方式(一) 关键词:地衣芽孢杆菌诺卡氏菌 ATCC 北京标准物质网 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在现代生物技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历了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五个阶段,各个阶段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新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自然选育 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在发明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之后,出现了微生物纯种的自然选育。以基因自发突变为基础选育优良性状菌株的这种方法,是最早应用微生物遗传学原理.进行育种实践的一个实例。由于微生物体内存在光复活、切补修复、重组修复、紧急呼救修复等修复机制以及DNA聚合酶的校正作用,使得自发突变几率极低,一般为10-6~10-10这样低的突变率导致自然选育耗时长、工作量大,影响了育种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诱变育种技术。 2.诱变育种 1927年,Miller发现X射线能诱发果蝇基因突变。之后,人们发现其他一些因素也能诱发基因突变,并逐渐弄清了一些诱变发生的机理,为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提供了前提条件。1941年,Beadle 和 Tatum 采用X射线和紫外线诱变红色面包霉,得到了各种代谢障碍的突变株。在这之后,诱变育种得到了极大发展。 诱变育种是以诱变剂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通过筛选突变体,寻找正向突变菌株的一种诱变方法。诱变剂包括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和生物诱变剂。其中,物理诱变剂包括紫外线、X射线、射线、快中子等;化学诱变剂包括烷化剂(如甲基磺酸乙酯、硫酸二乙酯、亚硝基胍、亚硝基乙基脲、乙烯亚胺及氮芥等)、天然碱基类似物、脱氨剂(如亚硝酸)、移码诱变剂、羟化剂和金属盐类(如氯化锂及硫酸锰等);生物诱变剂包括噬菌体等。物理诱变剂因其价格经济,操作方便,所以应用最为广泛;化学诱变剂多是致癌剂,对人体及环境均有危害,使用时须谨慎;生物诱变剂应用面窄,其应用也受到限制。 现今,诱变育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青霉素生产菌的青霉素产量在40年内增加了近万倍,达到lO万u/ml左右;谷氨酸产生菌经紫外诱变处理,产酸率提高了3l%;用亚硝酸钠、紫外线等物化方法诱变产碱性蛋白酶的地衣芽

微生物室菌毒种管理应急预案

微生物室菌毒种管理应 急预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提高实验室对菌种、毒株的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对检验工作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害,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广大检验工作者的安全。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卫生部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编写。 1.3分类 本预案主要针对以下突发事件: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危险品泄露事件:主要包括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泄露、意外接触或可能感染、爆发感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 (2)菌种泄露事件:主要包括标准菌株、室间质评菌株、临床标本的菌株。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检验科微生物室菌种、毒株泄露的应对工作。 2.组织体系 2.1领导构架 在医院院长的统一领导下,有医疗部指挥协调,处理菌株泄露的应急管理工作。 2.2办事构架 检验科将组织由科主任、科副主任、副书记以及各专业组组长组成的应急管理小组。

3.运行机制 3.1预测与预警 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工作人员要针对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2信息报告 事件发生后,检验科工作人员要立即向专业组组长或专项负责人(如生物安全主管、质量主管)汇报,检验科应急处理小组经核实及初步处理不能解决后,要立即报告医疗部。 4.具体应急处置方案(见下图、) 5.宣传和培训 广泛宣传应急预案及相关法规、制度,加强预防、避险、减灾等常识,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有计划地对检验科各级人员进行应急救援和管理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及应变能力。 6.预案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将及时修订本应急预案。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菌种泄露

第14章 微生物的保存技术

第14章 微生物的保存技术 工业、农业、医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促进了微生物保存技术的发展。例如,当发现微 生物就是某些传染性疾病的特殊病原时,为发展疫苗、抗生素和化学药品,人们需要分离、鉴定和保存微生物。农业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对固氮菌的研究,关于工业应用微生物的例 子更是不胜枚举。微生物发酵还提供了大量的食品、饮料和药品。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 用先进的DNA重组技术可以修饰微生物(U.S.Congress 1981),微生物是基因工程的基础。 微生物是重要的生物资源,保存微生物的目的,不仅使微生物菌株以活的生命状态保 存下来,并使其遗传性状从分离时或从实验开始就一直保持不变。这也是保护微生物多样 性的重要手段,还使后人能更好地应用先进技术开发和运用微生物,为人类造福。为此, 世界各发达国家都设有专门的菌种保藏机构。如美国的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英国的 国家典型菌种保藏所(NCTC),日本的大阪发酵研究所(IFO)等。我国也设有中国微生物 菌种保藏委员会(CCCCM)。 微生物的保存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微生物菌(毒)株或不同的实验要求,可选用不 同的保存方法。这些保存方法的原理大同小异。首先要挑选典型菌种的优良纯种,再创造 一个适合其长期休眠的环境条件,诸如低温、干燥、缺氧、避光、缺少营养等,使被保存 的微生物减少代谢率及繁殖和利用营养的比率(Halliday,Baker 1985)。然而,所有减少 代谢率的方法都会导致一定比率的活力下降。为了防止菌株的丢失,还需要开发出不仅能 减少代谢率,而且能防止活力下降的方法。 与保存技术有关、但较为费时的另一项关键性工作是档案记录(Halliday,Baker1985)。这一工作不仅包括菌种或毒株的培养史和诊断特征等方面的准确记录,还包括对保存物的 定期复苏和培养记录,以确定其活力、验证其纯度及基因的稳定性。 最常用的微生物保存法有冻干保存法和超低温冻存法(Gherna 1981;Halliday,Baker 1985;Malik 1990;Rudge 1991)。这两种方法均可保存相当长的时期(通常可长达30年)。其他保存微生物的方法还有:低温保存法、传代培养保存法、砂土保存法等(Gherna 1981)。 14.1 细菌的冻干保存法 14.1.1 一般概念 冻干是目前最常用的微生物保存技术(Day,Mclellan 1995)。美国ATCC在1985年第16版《细菌、噬菌体和rDNA载体目录册》及1987年第17版《真菌/酵母目录册》中,记载有 11 000株细菌、噬菌体和rDNA载体及 21 000株真菌、酵母用冻干法保存(Gherna等 本章作者:田保平,韦剑珊,俞乃胜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管理与流程

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 1.目的 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2.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 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 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张伟张峰 3.职责 3.1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3.2科室指定张伟、张峰2名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3.3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3.4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4.工作程序 4.1报送及入库 4.1.1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1.2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张伟、张峰2人参加。

4.1.3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 4.1.4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 4.1.5菌、毒种入库时,张伟、张峰2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4.2日常管理 4.2.1保管人员由张伟、张峰2名检验人员组成。 4.2.2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4.2.3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4.2.4菌、毒种库由2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未经各科室负 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4.2.5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 查,并做好记录。 4.2.6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通知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 详细记录在《菌、毒种登记表》 4.2.7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 表》。科室须将变异及死亡的一、二类菌、毒种通 报技术管理层。 4.3索取、领用和发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