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最全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复习答案

最新最全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复习答案

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的集聚。、

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

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

4.城市管理思想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循着—城市规划—思想的阶梯进行的。

5.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做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

6.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7.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即—市、区、街道—o 10.随着信息技术和3S(GIS,GPS,R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网格化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即时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11.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度上。12.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城市化经济。

1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

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

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

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14.对中国来说,实现经济增长

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

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

济方面的必然要求。

1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

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社会可持续

发展问题突出体现在——人口

负增长和—老龄化—两个方面。

1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

依据—、战略愿景、重点战略、

战略措施和龌略反馈五个部分

组成。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

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

—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18.营销城市要走出去,城市管

理的工作重点要由生产管理转

向形象管理

19.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

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

20.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

态经济—。

21.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本质

上是一群社会改革家,虽然他们

当时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

题,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社会

公正—。

22.土如利用的效益是指土地利

用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生

态—效益,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23.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目标是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4.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

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

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5·基础设施能否市场化的经济

技术标准一般有两个。一是—公

共性—的强弱,二是可分割性的

难易。

26·城市经济管理中协调控制城

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城市政

府—,这是由城市经济的特点决

定的。

27.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8.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理

论依据是市场失灵论。

29.在应对市场失灵时,政府通

常采用的手段包括宏观调控和

微观规制

30.—规制—是具有法律地位

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

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

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

为。

31.城市人口数量是指城市区域

内人口的总数,包括常住人口数

量和—流动人口数量—。

32.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

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

增长.

33.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人口

管理就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

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主要体现为

—居民户口—和居民身份证管

理、计划生育管理的特殊控制政

策,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人

口管理制度也在随着时代的发

展而变化。

3 4.—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

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

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

3 5.—公共住宅—是由政府出

资建造、国家给予补贴、并具有

一定住宅质量(符合本国政府规

定的最低住宅水准)的廉价住

房。

36.城市环境包括两大部分,一

是城市的自然环境;二是城市的

人工环境

37.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终坚持

的一个总原则是可持续发

展.

38.—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

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

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

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

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

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39·将原因导向的城市管理思路

用到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上.可

以发现,我们需要从末端治理为

主的环境保护走向发展源头导

向的循环经济

40.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

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

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

代表。

4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撤

地建市,—市管县—体制在全国

广泛推行.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

了解决城乡分割、地市矛盾等过

去存在的问题。使中心城市更好

地发挥地域中心作用。

42.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

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

43.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形式,

是要达到—城乡一体化—。

44.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

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45.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

一体化的核心

46.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

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

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

的竞争。

47.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

规划—来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各

种空间和产业问题是十分有效

的方法。

48.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

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

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

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

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

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

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49.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实现

—区域发展—的一体化。

50.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

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

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

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51.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52.从国外的一般经验来看,—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从属性原则是各国突发事件管理的普

遍原则。

53.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

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决策、—信息—、执行、保障等系统的四位一体的构架体系。

54.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阻绝传染—,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55.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BCD)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A.文化 B.政治 c.社会 D.经济

2.(D)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D.信息化

3.( C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C.第三次

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 AB )为主。

A.政治功能 B.军事功能

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BCD )。 A.人口的流动 B.总人口的增长C.技术进步 D.经济增长6.(ABCD )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A.市人大 B.市政府 C.市委D.市司法机关

7.( ABD )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市人大 B.市政府

D.市司法机关

8.( A )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

中处于首要地位。 A.市人大

9.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

有地方(ABCD )。A.任免权

B.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

10.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

径或渠道包括(ABCD )。

A.个人联系渠道B.代理人

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

11.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

(ABCD )的内容。 A.市建制

体制B.市政府构成体制 C.市

行政管理体制D.市公共事务管

理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

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

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

是(A )。 A.县级市

13.( D )在城市决策中处于

核心地位。

D.中共市委

14.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

( BCD )。

B.政治参与 C.行政参与

D.社会参与

15.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

法正确的是( B )。 B.强调

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1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

(ABCD )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

要字眼。A.市场导向 B.结

果趋向 C.绩效标准

D.顾客导向

1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 ABC )

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

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C.城

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18.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

(ABCD )获取。 A.竞争一合

作分析方法B.历史分析方法

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优劣机

威分析方法

19·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

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

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

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

(ABCD )。

A.生态环境指标 B.社会

进步指标C.生活质量指标

D.经济发展指标

20·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

城市是指一个(ABCD )的城

市。A.有竞争力 B.治理和

管理良好C.适于居住 D.银

行信赖的

21.( BCD )属于初级城市发

展战略观。

B.需求型C.供给型 D.资

源型

22.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

( ABC )。

A.信息敏捷 B.人员敏捷

C.制度敏捷

23.近代城市规划始于( C )。

C.法国

24·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

是( A ),它是社会主义法制

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A.行政合法原则

25.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

循(ABCD )。

A.动态原则 B.协调原则

C.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

原则D.效益原则

26.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萌

生。A.美国

27.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

任务是(ABC )。A.保护和修

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

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

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

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

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

社会环境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

城市规划体系分为( ABC )。

A.城市总体规划 C.城市详细

规划B.城市分区规划

29.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20)年。

30.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

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

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

(ABcD )。A.城市存量土地供

应失控 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D.有

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31.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ABCD )。A.城

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 C.城市土

地利用效率低下B.城市新区开

发的倾向严重 D.城市空间结构

不合理

32.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

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

CD )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

3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BCD )

的特征。

A.综合性B.两面性 C.二重性

D.区域性

34.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

(AcD )。

A.行政方法 C.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宏观调控具有(ACD )特

征。A.以“间接性为主c.以“经

济性,,为主 D.具有“公

共物品”属性

36.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

(BD )。

B.信息不对称问题 C.非

价值物问题 37.经济性规制

对象产业包括(ABCD)。A自来水

B.交通运输和金融C.城市燃气

D.电力

38.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

(Ac )。

A.外部不经济问题

C.非价值物问题

39.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ABCD )。

A.外部性 B.公共物品C.非对称信息 D.垄断

40.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 )。

A.政府的低效率B.政府赤字问题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D.政府的行为动机

41.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 )。 A.慈善模式 B.民主模式C.巨物模式

42.( D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D.增长型

43.( D )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D.衰退型

4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 )。A.自然社区 B.功能社区C.法定社区

45.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AD )。

A.职业型社区 D.居住型社区

46.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 )

A.社区成员 B.社团性组织C.企事业组织 D.行政性组织

47.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ABCD )。

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48.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

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

区管理模式,(A )是这种模式

的典型代表。 A.美国

49.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

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

行的社区治理模式(D )是这

种模式的典型代表。D.新加坡

50.城市环境具有(ABCD)的特

征。

A.脆弱性B.开放性 C.人为

性D.复合性

5l·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

(A )是根本保障。

A.法制手段

52.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

本内容包括(ABCD )。

A·治理方面的制度B.监督

方面的制度 C·排污检查制度

D.预防方面的制度

53.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

度包括(ABCD )。A·谁污染

谁治理制度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D.排污收费赔偿制

54.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

颈包括(ABcD )。A.思想观念

的转变相对滞后B.技术水平不

高和经费不足 C.污染治理机制

尚不健全 D.污染治理的公

众参与度不高

55.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

作重点是(ABcD )A.改革城市

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

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C.加强政

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

体规划

56.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

(ABcD )。

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

以减少建设成本B.交通轴的效

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

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

制土地

57·(ABC )是未来区域中心城

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撤

市(县)设区 B.撤村设街 C.人

口农转非

58·( A )大都市政府,成立

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

都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

例。A.伦敦

59.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

点是(ABCD )。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

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

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

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D.受政党

更替的影响大

60.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

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 AD)。

A.外部协调 D.内部协调

61.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

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

(ABD )。A.弱调控模式

B.多元调控 D.强调控模式

62.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

模式以(D)为代表·实行联 I制,

土地实行私有化。D.美国

63.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

模式以(ABD )为代表。A.法

国 B.荷兰D.希腊

64.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

控模式主要以(Abc) A.德国

B.英国 C.丹麦 65.( D )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

心。

D.决策系统

66.( c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

构体系的支撑。

C.保障系统

67.(c )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

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

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

最为关注的焦点。C.预防

68.(c )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

的主要“舞台”。

C.反应

6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

( ABCD )。

A.齐 C.准B.实 D.快

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

括(ABCD )。

A.预警系统的建立 C.危机

判断B.危机应对 D.确认危机

来源

三、名词解释

1.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指以

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

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

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机

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

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

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

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

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

2.市人民团体市人民团体是指

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

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

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

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

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

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

体。

3.市民是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

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

民。

4.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

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

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

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

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

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

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

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5.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的行政组

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

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6.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关于城市

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

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

上下权力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7.市行政地位指城市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

8.市行政管理体制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它具有一般行政体制的主要特征。

9.城市政府职能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10.市政执行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11.电子政务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12.电子政府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经济中运行)转变为适应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同时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虚拟政府(新型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其功能一是通过政府业务信息化,精简机构和简化办事程序,大幅度提高效率;二是为公众、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三是以政府信息化推动社会信息化。

13.规模经济指由于存在技术上不可分的资本投入,企业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使得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产

品分摊不可分性投入,从而产品

平均生产成本随产量的上升而

降低。

14.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

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

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的城市。

15.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

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16.城市性质指城市在国家或地

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

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

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17.城市营销的是把城市地区视

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

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

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

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

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

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

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

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18.经营城市指的是指城市政府

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

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

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19.循环经济指的是以可循环资

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

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

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

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

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

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

良性循环。

20.城市规划为了实现一定时期

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

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

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

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1.土地利用规划据土地开发利

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

件、历史基础与现状的特点,国

家经济发展需要等,对一定地区

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

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活动。

22.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生产和

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

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3.土地储备制度指政府依照法

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

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

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储

存,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

式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

需求的制度。

24.城市成长管理一种以政府为

主体的对城市空间成长的管理

行为。

25.城市经济功能指城市在国家

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担

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

26.城市经济管理指城市政府和

其他多元主体一同运用经济、行

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

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

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

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意”

效益的全过程。

27.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

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

域运作不灵。

28.规制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

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

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

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29.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范

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

工作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

市户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暂

住的流动人口。

30.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

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

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31.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

府为管理主体,以城市管理工作

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

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32.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

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

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

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

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33.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

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

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

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

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

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

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

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

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34.城市环境人类利用和改造

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

化的生存环境.

35.城市环境管理城市政府运

用各种手段,组织和监督城市

各单位和市民预防和治理环

境污染,使城市的经济、社会

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协调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

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

城市生态平衡的措施。

36.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

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

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

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

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

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

目的

37.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

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

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

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

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38.Citistate由相同特征和功

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

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

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39.公共紧急状态指的是一种特

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

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40.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四、简答题

1.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

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

方向发展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2.城市化浪潮的成因是什么? 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即经济增长(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农业技术的提高、交通与通讯技术发展);总人口的增长(剩余劳动力的出现的途径之一)和人口的流动。从城市化浪潮的动力机制来看,上述的四个方面影响因素又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的动力系统。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是什么?

1、城市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城市具有相互联系性、复杂性以及开放性特性,这些特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城市需要管理。

2、市场的不完备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

3、管理、市场各司其职可以提高效能。

4.城市管理的可行性是什么?

1、城市管理能够产生绩效

2、城市管理是需要成本的付费产品

3、城市管理需要被管理主体有支付意愿。

5.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26 1.采取更改途径方式处理问题2

重新设计组织结构3改变组织结

构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

衡量组织成就5改变现行政策6

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淡化集

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

的途径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

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8以契

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6·我国城市管理的政治性主体

与参与性主体的关系是什么?

1、城市政府作为权力的主要载

体,由城市选民选举产生,因此

政府必须满足选民的要求。然而

政府可以动用的资源非常有限

(通常是预算资金),不能单独

完成增加就业、完善设施等任

务,所以政府必须寻求与市场力

的合作。

2、企业、资本的所有者作

为市场力的主要承载者,其最终

目的是获得利润。他们趋向于同

政府合作,但前提是政府要采取

各种方式吸引企业,如减免企业

税收,低价提供建设土地,简化

建设审批手续,修改、简化规划

条例等。这样,政府与企业就形

成了“权钱政体”。这一联盟要

受到来自社会力的制约。

3、在特定的情况下,政府

也要谋求与社会力的合作,从而

抑制大企业意志的膨胀或者向

中央政府施加压力,获得补贴与

各种支持。这样就形成了“权力

与社会力政体”,但是“在全球

化的今天,争夺国际资本和投资

项目是在全球舞台上进行的。由

于国际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地方

政府和一城一地的市民在和市

场力谈判时的筹码越来越少,甚

至国家政府的影响力也在下降。

如果政府真的和社会力结成同

盟,坚持要求大企业做出让步,

则大企业完全可能会投资到别

的城市甚至别的国家”。因此,

这一联盟要因时、因情势发挥作

用。

7.治理具有哪些特征?

1、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

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过

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3

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

人部门4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

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8·为实现“良好的管治”,城

市政府和其他主体进行的行动

应禀承哪些原则?

1良好参与2遵守法规3透明度

4响应5舆论导向6公正与宽容

7有效且高效率8可计量的且财

政可行的,良好的管治(无缝隙

政府、满足合理顾客需求等表现

形式)

9.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哪些

内容?

1、市建制体制

2、市政府构成体

制3、市行政管理体制4、市公

共事务管理体制

lO.街道办事处承担哪些职能?

1、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

贯彻执行党路线、方针、政策和

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负责街

辖区内的地区性、群众性、公益

性、社会性工作。

2、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积

极组织以提高市民质素为目的

的活动,树立文明新风。

3、按照职责范围,负责街辖区

内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市容环境

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市

政、房地产等监督、管理、服务

工作。

4、负责街辖区内的维护稳定及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照有

关规定做好出租屋和外来暂住

人员的管理工作;负责民事调

解,法律服务工作,维护居民的

合法权益。

5、负责社区建设和管理,积极

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大力兴办社

区福利事业,发动和组织社区成

员开展各类社区公益活动;负责

拥军优属、优抚安置、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社区文化、科普、体

育、教育等工作。

6、发展街道经济,管理街道自

有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为街道

经济组织提供人才、科技、信息

和各种服务,以经济、法律和必

要的行政手段推动街道经济发

展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7、负责计划生育、劳动就业、

安全生产管理、初级卫生保健、

民兵、兵役、侨务等工作;尊重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障少数

民族的权益。

8、指导和帮助居民委员会搞好

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发挥居委

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

9、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防

风、防火、防震、防灾和抢险工

作。

10、向区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群众

的意见和要求,办理人民群众来

信来访事项。

11、承办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部

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11.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

么?

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

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

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

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

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

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

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

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

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

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

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

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

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

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

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

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质检局、监察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政府直属办公办事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如市政府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外事办公室、档案馆、图书馆等。

12.电子政务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1、内部办公

2、协同办公、

3、对外服务

13.电子政府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是由信息、通信技术和法律支持的虚拟政府,具有跨地域、跨机构的特性,是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的信息

服务与办公业务体系。

2、电子政府的作用和目标是通过计算机网络,高效率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履行政府职能。

3、电子政府建设与运行的结果将使基于工业化模型的大

政府转化为以知识经济为基

础的小政府,因而能够促进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

转变,实现机构精简、优化、重组。

14.新公共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1、采取理性途径方式处理问题,在设定政策目标及阐明政策议

题时特别强调战略管理所扮演

的角色和作用;

2、重新设计组织结构,使

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并且对

服务的传输都必须加入一个赋

予责任的行政单位;

3、改变组织结构,促进官

僚体制更为扁平化,授权给管理

人员,以利绩效目标的实现;

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

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

5、改变现行政策,使公共

组织能被传统服务价值所支配

的文化中,转换成“新公共服务

模式”,强调与市场及企业价值

相结合的文化;

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

人主义的途径,包括寻求动员员

工的支持和承诺,来持续地进行

结构与组织的变革;

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

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并发展

一种将大众视为顾客、消费者及

市民的“公共服务导向”,公共

服务不再由专业的供给者来支

配,而是以回应人民真正的需求

来提供公共服务;

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

的信托关系。

15·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

哪些启示?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

2、对城

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3、管理

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

进理念和方法。

16·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

困境现象有哪些?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

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3、城

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17.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哪些内

容?

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

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

的基础和发展条件;2、战

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

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

达到的总体目标;3、重点

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

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

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

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

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

领域的战略举措。4、战略

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

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

具体措施;5、战略反馈,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

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

阶段的动态过程,前一个阶段的

战略措施的结果以及外围环境

的变化,将形成下一个阶段发展

的基础状态。

18.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

征?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

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2、

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

3、组织结构扁平化;

4、组织

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

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

6、

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19.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

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

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

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

谐的原则

城市规划具有(综合性、法制性、

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实践

性)

20.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

则?

1、效益原则

2、市场调节与计划

控制相结合。3、动态原则。4、

协调原则

2l。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

哪些问题?

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2、

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生地

出让,效益粗放。4、“有地没

人用,有人没地用”。

22.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哪些特

性?

1、城市供电管理,

2、城市供水

管理,3、城市供气管理,4、城

市道路管理,5、城市灾害管理,

23.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

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

向企业型;2、使基础设施

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3、

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

竞争型;4、使城市基础设

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

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

学化。

24.我国城市成长具有哪些特殊

性?

1、城市化阶段差异。

2、城市化

发展速度差异。3、土地所有制

基础差异。4、中西方城市行政

基础差异。5、市场化程度不一。

25.我国城市成长管理的主要内

容是什么?

1、土地投放的规模、时序和区

位。2、成长模式——内涵与外

延。3、功能分区——纯化或复

合。

26.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

征?

区域性、综合性、两面性、二重

27.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

务是什么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

展战略和规划。2、不断改革和

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3、不

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

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

管理和服务。6、规划、建设和

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7、注重

全市就业情况。

28·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

的措施有哪些?

1、制订法规,规范土地市场的

进入。通过对进入市场的土地进

行严格限定,从源头上控制土地市场的供给。具体包括:严格控制农地转用,保证土地有序供给;实行土地买卖的申请劝告制和土地交易许可制,抑制土地投机。2、土地交易过程的管理。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土地交易,如我国香港地区的招标拍卖;公布公告地价和基准地价,指导市场交易;对交易土地编制利用规划并确定土地价格;建立严格守信,自我约束的中介组织保证交易公平。3、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很多国家强调土地登记的作用,及时监控土地流转情况;利用税收手段强化对闲置土地的管理,增加寡头控制的成本。4、直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很多国家采取土地储备的方式来干预土地市场的

供求,比如加拿大通过公共土地银行和公有地段整治计划,地价高时加大市场投放,地价低时买入土地;很多国家实行了先买权制度,保证政府控制土地价格和投机性交易。

29.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城市财政管理除了具有地方财

政的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合理分配和稳定经济发展等作用外,还有如下的具体职能:1、筹集资金,市政经济管理为了履行城市建设与维护的公共经济职能,要筹集大量的资金;2、合理安排支出,这是城市财政(通过市政财务)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将筹集的资金有计划地分配给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并利用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制约分

配比例和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3、综合平衡调节,总体控制、全面监督,以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4、财政监督和调节,财政监督和调节的

职能是根据市政管理目标对城

市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监

督和调节的职能。

30.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有哪

些?

1预算管理2税收管理3城市维

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4预算外资

金管理

31.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的内容?

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

策;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

途径;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

预测工作;4、加强城市流动人

口管理;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

战略和规划。

32.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是

什么?

城市人口运动包括城市人口存

量、流量、结构等变化趋势。

1、城市人口存量不断增大;

2、

城市人口流量不断增大;3、城

市人口结构变化。

33.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

什么?

1、城市户籍制度,户籍管理的

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

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建国后随

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而逐步

建立起来的。种户籍制度适应了

计划经济条件下大规模经济建

设对全国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和

调配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

展,特别是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

型的转化,这一体制所产生的问

题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经济

系统的效率低下及人力资源的

潜能不能充分发挥。

2、居民身份证管理,居民

身份证制度是为了便利公民进

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

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

度。其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领取;登记;效力和期限;换领

和补领;交回、收缴和收回;查

验和扣留;

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计

划生育是指为了贯彻“控制人口

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这一基本

国策,宣传晚婚、晚育、少生、

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

孩子的基本政策。

34.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有哪

些?

1、行政性组织。这主要是指街

道办事处及各政府主管部门在

社区中的派出机构;

2、企事业组织。这主要是指社

区中的各类生产、服务性组织,

如工厂、商店、医院、学校以及

各种业主管理委员会、物业管理

公司等;

3、社团性组织。这是指群众性

自治组织及专业性社会团体;

4、社区成员。从性质上来看,

目前社区管理是行政性、社会性

与自治性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但

无论从其本质还是从其发展来

看,走向自治才是社区管理的基

本方向。社区管理的最终目的还

是要实现它的自治,即由社区居

民自己管理自己生活所在社区

的社会事务。

35.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

是指由社区内司法、警察、安全、

消防等部门组成的社区治安综

合治理委员会及由社区居民组

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治

性组织(如治保会、联防队、门

栋关照小组等组织),为创造安

全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对社

区内的社会公共秩序、户口、特

殊行业(如旅馆业、旧货业等)、

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教

育进行的管理;

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这

是由街道环卫所及各房管所、园

林所及社区内各单位组成的市

政管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治性

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

合居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

对生活垃圾、污水、粪便处理工

作,道路清扫工作,植树种草等

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传工作等

等进行的管理;

3、社区卫生保健。这主要

是指由街道卫生科、计划生育委

员会及地段医院和社区内企事

业单位的卫生保健部门,组织发

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

身心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

生育、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和

少年儿童保健,以及心理咨询、

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管理;

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

主要是指由社区自治性组织和

各专业性团体,以及精神文明建

设办公室发动全体社区成员,积

极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里

弄、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

进一步完善调解、帮困、服务网

络。同时,做好教育、科学、文

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发展规

划,以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为基

础,加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

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

的社区社会风尚。

36.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

哪些?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自治型管

理模式、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和

混合型管理模式。

37.城市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

人工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

境;2,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

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3,开放性,

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

环境系统;4,脆弱性,由于城市

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受到

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自然调节

能力弱,主要靠人工活动进行调

节,而人类活动具有太多的不确

定因素;而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

素众多,各因素间具有很强的联

动性,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因此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

38.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1,大气污染,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的复合型污染直接破坏了城市大气环境.2,水污染,有机污染仍然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3,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垃圾是城市环境的重要问题.4,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和视觉污染等在城市环境中的破坏作用也不容忽视

39.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城市环境的国家标准管理,具体管理内容包括:(1)污染物控制指标管理;(2)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它包括对污染物和污染源两方面的控制管理;(3)城市环境总量结构控制管理2,制定城市环境发展战略;3,城市环境规划管理;

4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1,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3,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4,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41.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1,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2,人们必须认识到再生利用存在的某些限度;3,综合运用3R原则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42.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

长带来的收益;3,由末端治理而

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

恶性的经济效益;4,末端治理趋

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

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

革新;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

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

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6,末端

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

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

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7,末端治

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

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

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

赖.

43.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

题有哪些?

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

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2,基础与

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

质量较差;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

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

益调控缺乏弹性;4,社会治安形

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5,

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

次偏低;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

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44.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问题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

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

因;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

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

理难度加大;3,改制与后续管理

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

力较大;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

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

后.

45.城市边缘区的管理原则是什

么?

1,更新观念,强化大都市整体意

识;2,加快改制步伐,理顺管理

体制,尽快消除"二元结构",转

向一体化发展;3,加强统一规划,

建设,严格监督管理,纳入法制

化管理轨道;4,推进小城镇建设,

实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

城市化改造措施;5,营造良好的

社区生活环境.

46.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一)城市化是城中村形成的外

动力(二)城中村是追求土地收

益最大化的结果(三)城乡二元

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形成“城中

村”的根本原因四)产权界定不

清,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城中村”

形成的直接原因

47.城中村对城市建设管理的负

面影响有哪些?

1、城市整体环境的恶化与城市

紧密相连的灰色区有着与城市

相异的管理体制和生活模式,在

与城市进行物资、文化交流的同

时也在破坏城市的整体环境。它

们在形方面与城市密不可分,在

质方面却与城市脱节,环境卫生

的脏、生活秩序的乱、建筑风格

的差与城市地区形成鲜明对比,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正

常肌理,恶化了城市环境。

2、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远期更新

成本的增大城市灰色区的特殊

性和改造对策的缺乏,使城市规

划部门往往对其采取妥协的态

度,管理被动。而农民的“建房

占地,独门小院”的思想造成土

地的占用率高、利用率低,更不

能通过规划进行功能组合,发挥

土地的级差地租效益,同时,农

民的高密度、超容量建设也给远

期的更新增加了成本。

3、社会问题的滋生行政权力的

交错和衰减及人口构成的复杂,

使灰色区成为社会问题滋生的

场所,抢劫盗窃、吸毒、赌博现

象的发生率高于普通城区。

48.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

么?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

结构转换的需要(2)“分久必合”

一一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49.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路

的不足有哪些?

1)未能突破行政区隔的束缚严

重限制城市发展(2)未能全面考

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的相

关利益主体(3)强调城市自身发

展的影响

50.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

些?

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

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

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

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

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

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

生产率;3、一体化意味着

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

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

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

争力;4、各城市在一体化

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

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

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

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

的效果;5、各城市以综合

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

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

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6、

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

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

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

险;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

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

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

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

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协调

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

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

续竞争力和魅力。

51.如何判断什么是紧急状态?

公共紧急状态指的是一种特别

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

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判断突发事件与否可以根据以下几个

特征: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4、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 5、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

恢复秩序等。

52.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

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

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

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

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

54.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适时、适度的发布警情和公示,让公众获取有益、可信、清晰、及时、有权威和具有安定效力的信息;

2、对突发事件的事前宣传,只有通过良好的事前宣传和教育

才能在突发事件产生时降低恐

慌和其他的不利影响;

3、信息系统还必须兼负多部门、多层次、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

4、信息系统还必须具有强化监控与即时反应突发事件特征性

指标变化的功能,定期向公众公布突发事件的现时状况,预测发生、发展及流行趋势,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55.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执行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执行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

体系中最直观的表征。执行系统的任务在于对决策进行敏捷的、

全面的贯彻。具体来看:

1、执行系统必须保障能够迅速

启动预案,对于首次出现的情况

应能够迅速转化采取近似处理

方案;

2、即时反馈执行结果,并通过

信息系统向决策系统进行执行

反馈;

3、处理,对执行中的短缺资源

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至决策系

统,采取替代或加大投入的方法

来保障执行的绩效。

56.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保障

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

体系的支撑。对于保障系统而

言,其主要作用集中于以下三个

方面:1、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

物质资源保障; 2、为应对突发

事件提供非物质资源保障,如信

息库、数据库、人才库等等; 3、

提供有效的作为绩效评估系统

绩效的物质载体。

57.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

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

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1、

宣传教育。2、准备预案。根据

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

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3、

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

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

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

通畅。

58.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

到快速反应?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做到快速

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

实”四个要点:

(1)“快”就是信息完整、准

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

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

反应,赶赴现场处理

(2)“准”就是接到报告后,

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

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

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

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3)“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

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

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4)“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

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

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59.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

的原则是什么?城市处于自然系

统之中,对于自然灾害不能完全

避免,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应当在

如下方面进行努力:(1)建立

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

反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

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

布平台。(3)提供城市空间规

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

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

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

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60.城市事故灾难处理的原则是

什么?

1、积极疏散救治,减少人员伤

亡;2、加强日常安全管理,防

患于未然;3、积极努力创造安

全空间,减少事故隐患。

五、论述题

1.试述城市的哪些特性决定城

市需要管理?

1、相互联系性。城市不是众多

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

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

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

基础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城

市内部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使

得城市管理不同于私人部门单

一的目标,而必须同时满足若干

子目标组成的目标簇,并要使各

受众群体能够接纳。对于作为私

人部门的企业而言,其诉求主要

是利润、市场占有率或者获取一

定的品牌效应,企业运营中在某

一管理决策制定之后,所有人员

将按照这一行为标准执行。而城

市的管理涉及认识水平、收入水

平、教育程度、利益取向迥然不

同的多元主体,他们在不同尺度

内对一项公共政策的认知可能

存在很大差异,从个体理性出发

有时很难达成决策。城市管理必

须要协调相互联系的各方主体

之间的关系和利益,构建多元联

动且和谐的管理体系。2、

复杂性。城市是由许多不同类

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子系统

所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是现代

社会中政治要素、经济要素、社

会事务、信息流和科学技术要素

大量聚集的场所,是构成现代社

会网络最重要的节点。由于众多

的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

的往来汇集,使得城市的日常事

务纷繁复杂。城市的日常运行是

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千头万

绪,如果仅凭市场自我的梳理和

调节,势必会影响城市运营的效

能和质量。3、开放性。城

市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不断

地交换着能量、物质与信息,从

输入粮食、蔬菜、水、燃料、日

用品,到输出废水、废气、废物

等污染物;从输入资本、文化、

信息,到输出文化的、精神的、

物质的各种产品,不断进行的输

入-输出行为就构成了城市系

统的循环,以保障城市维继稳定

有序的状态。城市需要向“周边”

区域辐射它的能量和信息,进行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专业化协

作,与“邻近”地区进行经济技

术联合。与此同时,城市也在不

断接受更大规模城市和区域(甚

至包括全球化)的辐射和影响。

这些决定了城市系统整体结构

具有开放性。城市的开放性使得

城市不仅要处理系统内部问题,

还要处理与城市外部的关系,综

合考虑系统内外各种要素的竞

争、合作、协调与统筹。所以,

城市的开放性决定了城市需要

管理,以促进城市系统有秩序地正常运行,提升本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

2.试述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在哪些方面实现了标志性

的转变?

1、在管理理念上,由狭义的城市规划和市政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管理转变。现代城市管理已经在传统的市政管

理概念基础之上,实现了对城市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导向

性管理,在内涵上已不限于狭义的城市规划制订与执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在管理过程中,人本主义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服务意识在城市管理工作益发凸显。进一步的,柔性管理、敏捷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对城市

管理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2、在管理体制上,力求从局部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变。统筹管理的全局观是城市管理提升管理

效能的核心指针之一,随着城市内部、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趋于复杂化、网络化,城市发展所涉及的主体多元化趋势日

益增强,城市管理必须从更高的视角实现对城市总体发展脉络

的把握和引导。这就要求城市管理必须从封闭的、城乡分割的、高度集中的模式向开放的、城乡统筹的、多元协同的模式转变。于此同时,管理的主体发生了改变,城市政府从城市管理的绝对主体转为城市管理主体之一,其导向性作用加强而部分职能逐

步弱化。其他主体,如市民组织、私部门等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城

市管理中。3、在管理对象上,城市管理呈现出由具象管理向抽象管理转变的趋势。传统的城市管理内容局限于与城市自

身物质形态相关的方面,例如路灯、道路、桥涵、给排水、市容

等。现代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突

破了物质形态,更加注重城市住

民以及城市的发展。城市政府对

城市经济社会的管理逐步超越

实务层面,着力于对城市发展规

律性的探索,并在这种探索的基

础上,利用法律、经济等柔性手

段实现对城市发展的原则性规

范。

3.试述我国城市政府职能具有

哪些特征?

广泛性服务性规范性自主性多

样性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

续性。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

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

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发展

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

持续性的有机结合。城市管理最

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

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

持续性。所谓前瞻性是指城市管

理不仅要解决现存的问题,而且

要预想到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

做好预警;持续性则强调城市管

理的各种措施要有始有终,不能

朝令夕改,以免浪费资源。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

与参与性。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

工程的正常运作需要社会的各

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

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

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

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成共识。

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了管理

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

府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主

体共治才有可能将复杂化、多样

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

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

调,充当协调角色的主要是城市

政府,其他各非政治性主体起到

参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

的作用。3、注重管理决策

的合法性与科学性。合法性指的

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

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

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正式的制

度框架,如法律、政策、公约(包

括城市公约与国际公约)等一般

比较容易被认可和服从;非正式

的制度,比如地方习俗等,一旦

被自觉认可以及遵守,就同样具

有了合法性。城市管理的顺利、

有序进行依赖其合法性的建立。

因此,现代城市管理不仅注重法

制,而且也要更加尊重传统与习

俗。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

的时代中,城市管理的手段以及

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正

确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

式与预测方法,良好的治理也要

依靠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字城

市、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逐步地

使城市政府功能强化,并且加速

了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4.试述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潜

在重点是什么?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

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

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

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

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

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

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

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

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

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

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

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

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

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

“人文GDP”和“绿色GDP”放

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

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

之一。2、建敏捷城市,提

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

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

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

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

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

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

“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

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快捷、

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

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

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

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

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

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

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

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

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

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

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

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

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

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

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

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

标的实现。3、全面导入循

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

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

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

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

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

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

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

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

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

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

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

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

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

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

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

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

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

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

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

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

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

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

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

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

尽可能小的程度。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

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

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

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

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

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

须考虑的问题。

5.试述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哪些特点?

1、综合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

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如城市的建设条件,涉及气象、水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范畴的问题;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规模,又涉及大量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工作;当具体布置各项建设项目、研究各种建设方案时,又涉及大量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至于城市空间的组合、建

筑的布局形式、城市的风貌、园

林绿化的安排等,则又是从建筑

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处理的。而这

些问题,都密切相关,不能孤立

对待。城市规划不仅反映单项工

程设计的要求和发展计划,而且

还综合各项工程设计相互之间

的关系。它既为各单项工程设计

提供建设方案和设计依据,又必

须统一解决各单项工程设计相

互之间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种

种矛盾,因而城市规划部门和各

专业设计部门有较密切的联系。

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具有广泛的

知识,具有综合工作的能力,在

工作中主动和有关单位协作配

合。2、法制性、政策性。

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

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

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

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

多部门。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

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

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

依据。例如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发

展规模、居住面积的规划指标、

各项建设的用地指标等等,都不

单纯是技术和经济的问题,而是

关系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

活水平、城乡关系、可持续发展

等的重大问题。因此,城市规划

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

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

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

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

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

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

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

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

市政府的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

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工作过程

中,既要遵循城市规划的科学规

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

地人民的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

密切配合,使规划工作成为市民

参与规划制定的过程和动员全

民实施规划的过程,使城市规划

真正成为城市政府实施宏观调

控,保障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保

护地方环境和人民利益的有力

武器。4、长期性、经常性。

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

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

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

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

性。但是,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

化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在

变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会不断

产生新情况,出现新问题,提出

新要求。因此,作为城市建设指

导的城市规划不可能是一成不

变的,应当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外

界因素的变化,适时地加以调整

或补充,不断地适应发展需要,

使城市规划逐步趋近于全面、正

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所

以说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动

态规划,它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

性的工作。虽然规划要不断地调

整和补充,但是每一时期的城市

规划是建立在当时的经济社会

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

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而制定

的,是一定时期指导建设的依

据,所以城市规划一经批准,必

须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和严肃

性,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对其

进行调整和修改,任何个人或社

会利益集团都不能随意使之变

更。5、实践性。城市规划

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

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

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

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

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

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

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

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

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

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能盲目

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

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

件,要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

性。规划实践的难度不仅在于要

对各项建设在时空方面作出符

合规划的安排,而且要积极地协

调各项建设的要求和矛盾,组织

协同建设,使之既符合城市规划

总体意图,又能满足各项建设的

合理要求。因此要求规划工作者

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和政

策修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

然科学知识,还必须有较好的心

理素质、社会实践经验和积极主

动的工作态度。当然,任何一个

规划方案对实施过程中问题的

预计和解绝不可能十分周全,也

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就需要在实

践中进行丰富、补充和完善。城

市建设实践也是检验规划是否

符合客观要求的唯一标准。

6.试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

问题。

七)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有哪些?1、城市用地数量

增长过快。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均

建设用地指标来衡量城市用地

的相对数量。近些年来,我国城

市用地迅速扩张的现状也是不

容忽视的。而且,这种人均城市

建设用地增长中还存在与城市

规模等级相联系的结构不均衡

问题。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

规模之间存在反相关,城市规模

越大,用地越集约,反之则越粗

放。近些年来小城市人均建设用

地扩张的速度较大城市相比更

是有增无减。从以上的一些现象

来看,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数量的

增长已经超过城市用地负载的

城市经济要素的增长,尤其是在

规模较小的城市,用地扩张过快

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小城市的土

地收益又远远低于大城市,这种

状况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城市成

长方式的不均衡和不经济。

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内容的充实和支撑,使得城市成长方式不经济的问题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的低下。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较低,另一方面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应该说,我国虽然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多举世

瞩目的成就,但毕竟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空间的经济负载与产出水平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

较低。但必须提起注意的是,在我国内部各级各类城市的土地

利用效率对比中,地均产出水平较低的中小城市往往占地规模

较大。我国的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也比较低,据测算,1998年我国城市的总体平均容积率仅

有0.35,距离比较合理的总体平均容积率水平0.4~0.5还有较大的空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决定了我国城市成长的空

间外拓倾向十分突出。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自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推行

以来,国内一些城市有一种大规模、成体系、与旧城不连续的新区开发的倾向,这种城市新区开发一般都以一些特定城市职能

的外迁为主导力量,并吸引其他的城市功能随迁,达到城市空间的大规模、跳跃式成长。这种新区开发中最多的要算20世纪90年代风行全国的开发区热,这些开发区最初往往打着高新技术

的招牌,但最终很多没有相关条件支撑的高新区的土地被开发

成了住宅区甚至长时间撂荒闲置,有关我国开发区过热的相关论述可以说多如牛毛,这里就不再赘述。近些年来,在工业之外,教育产业也成为新区建设的新

主角,北京东邻的廊坊东方大学城已经在2000年投入使用,计

划建成“中国极具投资价值的生

态型教育科技城市”。另外,还

有一些以政府职能部门作为主

要吸引力量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开发,如河南郑州的郑东新区开

发、山东淄博的新城开发等。这

些新区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增

长和带动轴心,但是如果不能在

新区开发的同时积极推动老城

的更新升级,很有可能出现类似

西方内城衰退的不良后果;而

且,一旦新区开发的资金不能到

位运转,后续的利用没有保障,

也很可能造成土地的闲置和浪

费。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

理。在我国城市成长的过程中,

城市空间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

理的状况,某种程度上,这些不

合理的现象还在继续产生。城市

成长中的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

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的失

衡和空间利用方式违背地租规

律。一般而言,作为人类聚居地

的城市,其居住用地的比重是最

大的,往往占到各类用地总量的

1/3以上,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中

居住用地比例也大致如此。我国

城市工业用地比重达到22%,考

虑到我国工业化处于较低阶段

的现实,这个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8%~10%的比例两到三倍的结果

值得我们反思。按照西方城市经

济学中经典的城市地租理论,城

市中心区为能够担负最高地租

(地价)的CBD,由中心区向城

市边缘,由各种地租负担能力依

次降低的用地方式的包络线构

成城市内部的地租竞标曲线,竞

标曲线中依次排列的用地类型

代表了最为经济合理的城市土

地区位选择。以上的城市用地结

构分布基本上可以解释和指导

市场条件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区

位选择,但是我国的城市成长过

程却同这一模式有很大的距离。

通常,居于我国城市中心的是行

政中心,工业、仓储、机关等用

地占据着城市内部很多区位优

越的地段,一些原本应当位于城

市中心的高级用地类型只能在

偏位设立。

7.试述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

管理领域的核心要务。

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

域的核心要务是什么?1、

构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

经济管理体制。在历史上,我国

曾长期执行计划经济体制,并构

建了基于计划经济的传统城市

经济管理体制。传统城市经济管

理体制中的突出问题包括:政企

职责不分;城乡二元分割严重;

条块分割严重;忽视市场作用,

价值规律无从体现;缺乏经济激

励,平均分配倾向严重以及排斥

非公经济等。传统经济管理体制

不适应于现代市场化条件,因此

必须予以梳理和修正。进入新的

世纪,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已跃居

全球第三。中国的城市将从被动

追赶逐步转向“弯道超车”,在

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城市经

济管理体制也要进行多方面的

完善和创新。政企分离、城乡一

体、条专块统、市场导向、竞争

充分、激励合理、多种所有制经

济协同发展的新的面向未来的

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应当逐步构

建起来。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

系已经初步建立,下一个阶段将

面临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不

断健全的任务。与之对应,城市

经济管理体制一方面要以加速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进行体制、

机制改革;另一方面要面向未

来、面向国际,提升我国城市经

济的国际对接能力。2、导

引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

级。城市产业主要包含传统产业

分类中的第二、第三产业,这些

产业所能提供的产品类型非常

丰富,不仅供城市本身消费使

用,还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相

关的物质资料与服务;不仅为本

城市服务,还要为区域乃至更大

范围服务。当前,随着生产技术

的不断提高和非物质产品价值

的不断体现,城市产业呈现一些

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一是随

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产业结构

的重心将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第三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

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

不断提高。二是城市经济摆脱简

单依靠产品的阶段,服务经济、

体验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竞争能

力的重要表现领域。三是城乡、

城市与区域构筑区域经济联合

体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城市经济

的综合性特征越加显现。在城市

经济管理的领域里,主导产业的

判别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有序

升级是一个重要的使命。“产业

结构升级”又称“产业升级”,

即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提升。

这一概念隐含着政府采取各种

措施以促进和加速本国、本城市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

主动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和

优化产业结构是一致的,都力图

推动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

演变。因此,各类城市应当准确

认识自身所处阶段,根据产业发

展特征进行前瞻性的判断,并通

过鼓励、引导等方略促进产业升

级。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城市

的产业升级必须合理、有序进

行,不能拔苗助长。工业化仍是

一个我们必须正视和必须面对

的阶段,只有对这个阶段予以足

够的重视,才有可能促进我国城

市更快的实现由工业化中期阶

段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也正因

为如此,近年来,我国也加强了

对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

甸、辽宁省五点一线等地的投资倾斜,推动这些地区的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并加速成为我国制造业创新的增长极。3、筹谋解决结构性失业与总量过剩失

业问题。经济学家将失业分为摩擦失业、总量过剩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三类。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现实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具有特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劳动

力短缺,而现实市场提供的劳动力不具备这些特定劳动知识和

技能,导致市场所需劳动岗位和所提供的劳动力出现结构性错位。而总量过剩失业则是劳动力总量大大超过就业岗位的总量

而造成的失业。当前,在我国城市中结构性失业是三种失业形

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但从长周期来看,我国总量过剩型失业的隐忧更大。因此,城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稳定本地

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扩大就业岗位数量,融合城乡经济,提升就业岗位的质量,最大限度的减低结构性失业和总量过剩失业

造成的潜在影响。

8.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

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社区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与服务。各级组织都要正确处理管理与

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职能指导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为社

区群众排忧解难;支持街道办事处履行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积极为社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共驻共建”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 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

的原则。要加快城市基层工

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进

程,各级组织要在事权下移、责

任下移的同时,将财力和利益也

随之下移,真正做到责、权、利

相统一。属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

若确需社区配合的,须与街道协

商,经政府同意后,实行部门指

导,“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

运作方式。通过责、权、利的配

套统一,加大社区工作力度,调

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积极性。

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

各级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

本的原则,以改善社区人居环

境、便利社区居民生活、丰富社

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视

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已任,把社

区居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各级

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各级组织

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创造性,善于整合社区内的各类

资源,与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

共同建好社区。 4、有利

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群众民主选

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

监督的自治性组织。各职能部

门、街道办事处及其它组织应尊

重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法律地位,在支持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立法

宗旨和立法原则的前提下,根据

社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支持、

帮助社区居委会从实际出发,利

用社区资源、环境和条件,找准

工作切入点,大胆探索和创造符

合自身实际的新型社区工作特

色和管理模式,切实增强社区依

法自治功能,避免社区居委会成

为政府的一级准行政组织。

9.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

要瓶颈。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

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

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

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

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

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直至今

日,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

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采取

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

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

业进城落户。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

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

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

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

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

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

剧”。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

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

理污染;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

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但

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

显然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

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多问题,

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机制

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

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

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

仍需依赖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

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

低下,真正符合国家环境控制标

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害化处

理率仅有25%左右。处理垃圾不

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

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

足。目前,全国每年投入的资金

近400亿,这笔巨大的投资相当

于全国每年开采黄金的总产量

的价值。在这笔资金中,垃圾处

理队伍(其中包括近10%的退休

人员)的工资费用占了约70%,

其余才是购置设备的费用。这对

于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污

染处理来说远远不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

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

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

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

而在于“防”。“治”是治标,

“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

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

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

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

圾。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

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

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10.试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

本原则是什么?

(1)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运用

现代科技成果尽可能充分利用

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的

研发,提高环保技术水平,普及

环保科学知识,对城市生产和生

活垃圾进行无害处理,变废为

宝,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环境

保护以预防为主,贯彻预防和治

理相结合的原则。

(3)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城市

环境规划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

结合,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城市环境保

护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

力求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

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城

市规划和建设药考虑环境资源

的合理布局,严格限制污染企业

的厂址选择,充分利用有限的环

境资源,实现环境保护效益最大

化。

(4)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

调:既要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来发展经济,也要反对以保护环

境为理由而放弃经济增长。

(5)环境保护责任制:根据“谁

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的原则,明确各地区、各企业、

各单位乃至公民个人的环境保

护责任。

(6)环境事业管理法制化:利用法律手段促进企业和个人预防

和治理污染,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不仅可以控制和减少污染,而且可以减轻城市政府的环境

治理负担。

11.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城市管理应自上而下实施,若以“块块为主”,将助长局部利益。停止设立新的县级市,表明这个问题已开始受到重视。“撤市(县)设区”,撤村设街,人口农转非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像广州目前实行的市、区(县级市)、镇(街道)、村(居委)二级政府、四级管理的行政体制,总的来说仍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但应进一步加强市级政府决策的权威性、有效性,可尝试将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村镇逐

步改为区街体制。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失去耕地的城中村,经济构成中已没有农业成分,必须转向第二、三产业,体制上也应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

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目前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只占地,不管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使城中村社区仍停留在松散落后的传统农村

状态,没有同步实现人的城市化。为此,必须改革城市土地、人口与规划管理体制,走城市主导型的城郊农村城市化道路。建议将村镇改制与城市扩张结合

起来,做到既征地又管人,使就业居住性质与户口性质同步转变。城中村村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有以下一些原因:(1)村民教育水平低,即使“农转非”也不能改善他们在城市谋职难

的处境;(2)农村户口可满足

村民生育两胎的愿望,即使超

生,也无开除公职之忧;(3)

农村户口是参与村镇经济收入

分红的条件;(4)农村户口拥

有一定的宅基地配额,村民可建

屋收取租金。针对以上状况,必

须从户籍管理上将并不务农的

“村民”纳入城市人口管理系

统。如对某一年度以后出生的城

中村子女一律纳入城市户口,政

府提供教育、就业上的优惠倾

斜。4、从经济入手,将城

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城中村

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地以

后无以为业,对此,政府可组建

专门的经济发展公司,撤村改

制,将城中村所属企业及土地、

村屋等不动产折合成股份,使城

中村农民彻底脱离土地,成为集

团公司股东。一方面,政府对这

类公司提供优惠的税收与财政

政策,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具有

经济与社会双重职能,经济职能

是经营城中村继承的企业、物

业,社会职能是设法改变城中村

传统社会形态,促进社区城市

化。或许有人会问,农民失去了

耕地,再失去栖身的城中村将何

以为生?其实,城市征用农村土

地所付出的代价已可以为村民

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生活机

会,村民完全有条件凭自己的劳

动加入到千百万城市产业大军

中去。如果靠“食利”为生或将

土地征用补偿费用于消费挥霍,

再多的补偿也不够。从经济入手

改造城中村的关键环节无疑是

城中村土地在征用过程中的补

偿安置,这一环节处理是否得当

将直接影响城中村居民未来在

城市发展的愿景。在2009年发

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

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在土地征收征用方面对原有的

《土地管理法》做出了一定的修

改,在原有的“每公顷被征收耕

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

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

五倍”以及“土地补偿费和安置

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

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

倍”之外,增加了如下表述:“征

收土地的补偿费用标准应根据

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进

行调整。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

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市、县人

民政府制定,报省、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政府备案。”这对于城

中村改造过程中,实现因地制

宜,发挥市场的价格生成作用,

体现城中村作为非典型农村地

带的土地资源价值,构建合理的

城中村改造补偿机制提供了一

定的支持。此外,在实际的城中

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村民的选择

权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允许城中

村的城市化进程出现多种模式

并存,而伴随着选择权的确立和

可选模式的增多,市场手段发挥

效用的空间将进一步增大。在传

统的政府主导模式之外,应当允

许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际

操作过程中,已经出现了部分经

由集体土地资本化形式,对土地

实施整理、置换和缴纳复垦费,

将耕地调整为建设用地,企业有

偿租赁,村民分享收益。在未来,

城市政府、农村集体和村民的协

作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即由多

元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分享土地

级差收益,并将基础设施建设和

村民社保纳入城乡一体化,实现

村民身份的转换,促进城市化的

良性发展。5、从文化入手,

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

与现代文明。利用传媒树立正面

典型,促进村民转变观念,融人

城市社会。要调和城乡冲突,长

远之计在于提高村民素质,扫荡

“黄、赌、毒”,抨击丑恶、庸

俗、低级趣味的社会现象。为使

村民融人城市社会,可向村民提

供就业上岗培训、普法教育机

会,关注村民后代教育问题等。

一旦没有了“城中村人”,城中

村存在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了。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

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要在短期

内扭转城中村治安混乱、违法建

设的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

可集中力量抓一两个典型,细致

检查城市治安与规划建设执法

情况。此外,应加快地方性配套

法规的立法,制定针对城市边缘

区的规划管理、住宅建设、人口

管理等法规,明确城市与村镇的

法律关系,明确城市周边土地权

益让渡的法律程序,建立公平、

公开、公正的村镇集体土地一

级、二级市场。7、从组织

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

导人。组织人事部门抓住对村镇

领导的任免权,保证基层领导

“听使唤”,这是大连、苏州、

北京等城市发展的经验。政府应

有计划地对城中村的基层领导,

尤其是年轻领导,进行现代城市

经济与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培

训,提高其认识水平和管理水

平。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

城乡矛盾的经验。对于村镇聚落

来说,深圳与苏州的经验值得借

鉴。近10年来苏州新区与新加

坡工业园区开发了130平方公里

土地,是苏州老城14平方公里

的近10倍。新加坡工业园区位

于农业发达、村镇密集地区,一

次性征用数十平方公里土地,将

区内分散的村镇聚落,迁移到区

外,实现了“空城转让”,苏州

新区内的村镇聚落,则统一规

划,建设集中的村民居住区,这

些居住区在秩序、文明友善与美

观整洁等方面,堪与城市别墅区

媲美。深圳市最近加大治理城郊

村镇,如宝安县有的村镇选送优

秀青年进大学深造,有的村镇把平时自由懒散惯了的14~35岁无业青年,组织起来举办青年培训营,有军事训练、形势教育、专题知识讲座等。将青年学习、培训情况与本村股份公司分红

及其他收益挂钩,同时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长远来看,城中村必然被改造为城市的一

部分,而近中期则始终应坚持渐进方式。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方式与力度,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在有限的近期内,可维持村(镇)办企业集体经济所有权、经营权不变和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远期则应与城市人口同等对待。

12.试述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

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

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

发展。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

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

在分析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

认为,城市化的滞后是中国城乡

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

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动城

市化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还有

一些学者主张靠农村工业化来

解决城乡问题。事实上,农村的

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

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

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

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

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

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

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

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

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

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

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

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

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

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

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

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

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

场,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

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

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

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

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

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

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

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

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

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

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

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

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

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

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

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

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

进步

13.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

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

免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

竞争,导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

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需要在产

业方面进行协调,即包括各城市

在产业上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如

何在产业政策上进行衔接以提

高区域产业的整体实力等内容。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

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

性,各个主体(城市或区域)在

利用生态资源时都倾向于自身

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全社会生

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

的补偿机制,需要在各个主体间

进行协调。如流域内污水的排放

标准、固体废弃物的共同处理、

大气污染的控制、水资源的分配

利用等内容,都属于环境方面的

协调。而森林、湿地、生物多样

性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

源等虽然可能只位于某局部地

区,但却是整个区域的共有资

源,需要共同努力进行保护。

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

在交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达的

条件下,许多大型公共设施和基

础设施的可能服务半径已经超

出城市或区域的范围。而且,所

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是有一

定的“规模门槛”约束的。如果

允许各主体(城市或区域)从自

身利益出发,在自己的属地范围

内都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将

降低设施的利用效率,造成成本

的上升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

需要在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上进

行协调,形成功能互补、共同享

用的公共设施体系。此外,由于

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跨地界性,对

于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的整

体系统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使

得各城市范围内自行规划建设

的设施的衔接变得十分重要。唯

有如此才能大大提高设施的整

体运行效率。4、共同的行

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市场经济

是法制经济,也是规则经济。只

有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

遵守的规则,才能界定和约束各

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

的市场运行环境。目前区域协调

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土地的

“零地价”出让、污染排放、设

施建设标准不一造成难以彼此

衔接等,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缺乏

一个明确的指导和约束各地方

政府的行为标准和准则,而这是

区域协调机构的最重要职能。

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

络构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

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

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

的竞争。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

力,需要各个城市结成同盟,以

一个整体参与对外合作交流和

竞争,同时也需要以一个整体进

行宣传和推介自己。塑造区域的

整体形象,既是提高区域的影响

力,也是增强区域内各城市的吸

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内

容。此外,影响区域竞争力提高

的关键因素在于区域持续的创

新能力的培育,而这依赖于一个

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

不能单靠个别城市的发展。区域

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培育取决于

区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最

终是建立在整个区域的文化建

设和人文精神造就的基础上,这

是培育区域长久竞争力的关键

所在。

一、填空(每空2分.共10分)

1、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

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

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

境的边界。

2国家,城市财政的收入来源主

要是—税收—,小部分是上级政

府的拨款或私人捐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