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献综述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献综述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献综述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献综述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献综述

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甚至终身受益。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

1.1良好的阅读习惯包含的内容

概括起来,良好的阅读习惯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正确的阅读姿势。阅读时要求学生双脚自然平放与肩同宽,收腹挺胸,两肘平放在桌子上,双手拿书,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

(2)专心致志的阅读神态。阅读活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完成。

(3)恰当的声音。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朗读时声音要响亮,一个是默读时不发出声音。

(4)动起来。既要做到口动脑动,还要做到手动笔动。

(5)阅读前仔细审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仔细审题,能够洞察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中心。

(6)阅读中生疑、质疑。生疑质疑有助于学生发挥阅读主体的积极性、探索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2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其特点是:在人们的行为中经常地、反复地出现;不假思索、自动地体现于行为中,即通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为行为者的当然的自身需要。习惯一经养成,就会自然而然地沿袭下来,轻易不会改变。”(《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陈金英,硕士学位论文)

因此养成积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终身的。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孩子在阅读行为中,需要全面地调动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而一般来讲,学习能力的高低正取决于这些能力。阅读,锻炼了这些能力,因此喜欢阅读的孩子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取得,从根本上来说其实等同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第三,喜欢阅读的孩子知识更丰富,不但通过阅读获得了涵盖课堂学习内容的知识,也更容易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自如运用。

1.3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读书时注意力集中,并且读思结合的习惯。

宋代朱熹提倡“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眼到是看,口到是读,心到首先是注意力集中心无旁骛,同时包括思考、理解。阅读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三心二意的阅读是不会有收获和提高的。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注意集中性并没有发展完善,集中的深度不足,时间也较短。所以在阅读活动中,要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朗读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的。由于儿童内部语言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注意力的稳定。同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了有声的口头语言,必然有思维的参与,就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要做到对文章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只有通过“精思”才能实现,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首先要

使学生读书要“有疑”。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可以巧妙地提出让学生感到好奇的问题,让学生用心去想,带着目标和问题去阅读,这是一个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第二,要培养学生读书要“质疑”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如果真正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就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因此,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疑难问题,并允许学生提出与作品相反的观点和意见。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阅读时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理解文章中的许多问题,而且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并且善于积累的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的最终目的,使学生能够“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教会学生读懂课文只是其次,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自觉性更重要。这种阅读也是一种探究性阅读,是自主的,开放性的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最终的目标是积累。不仅要重视阅读过程,也要重视让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收获。“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提倡的读书方法。强调的是在阅读的时候要加强动笔。当然,动笔的时候不仅仅是摘录而已,还要在旁边写写批注,可以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更有甚者,还可以对课文进行再创作,如写读后感、续写、缩写、评价书中的人物等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使课本上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课外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培养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第一步。

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选择优秀书籍。

学生有兴趣读书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对他们的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忽视和淡化了具体的指导,学生凭兴趣遨游书海,久而久之,必然因每人的爱好不同形成课外阅读的误区。小学阶段,学生的迁移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还很不成熟,看语文作品,难免“情人眼里出西施”,喜欢什么书籍,就对别的书籍不屑一顾,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不平衡。

1.4国内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研究

张培秀在《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01期发表的《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中提出:“厚积薄发,做一名积淀深厚的教育者”。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深厚的学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为学生们的阅读树立起好的榜样,即使不用过多的教育,也能够很好地引导起阅读风尚。教师广泛涉猎教育知识、修身立德,才能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

马青在《贵州教育》2005年13期发表的《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提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家长的配合,齐抓共管”。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活动不仅要在学校里进行,更要在家里进行。因此,要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在平时生活中也重视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以达成双管齐下的效果。

吴小兰在《新课程学习·上》2012年第10期中提出:“培养学生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学会默读和略读。默读时,不出声,用眼睛看,阅读的速度快,可以反复看,便于思考。略读时,对文章的思想脉络有一定了解就可以。“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在关键的地方圈点勾画,这些地方有: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还有疑难句等。也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阅读心得、联想、疑惑等。课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如猜谜语、背古诗、讲故事等。

1.5.1研究的目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两个主要任务,一个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个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训练方法,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今没有统一的、明确的要求,并且考试也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导致我国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这方面的要求。其实,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学生语文素质构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引起教师与家长的高度重视,特开展本研究。参考文献: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发现阅读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小学生阅读是人生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图画”的良机,但也极易被不慎的笔墨所涂损。小学生阅读的启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从识字、词等发展到句、段、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须循序渐进,才有利于掌握系统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小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积累和总结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必须对学生阅读一般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根据这些特点和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地做以针对性的指导,以使学生尽快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二、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要找到了可以激发出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从以前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进而对阅读有了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首先,学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书声琅琅,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氛围。然后,在班级环境建设中突出阅读的特色,例如学习园地、黑板报等以宣传读书为主题;其次是完善班级图书角,对书柜装饰及命名,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阅读的兴趣。 三、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个性倾向还不够稳定,表现在他们模仿性强而欠持久,兴趣易发生而很少专注,好动情感而缺乏意志,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他们并未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或形成耐久的读书习惯,即使上了高年级,已具备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带有易变性。因此,必须重视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正确指导。 1、学会精读和泛读。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泛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一般都按“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逻辑步骤训练学生精读,如:查检、参考、圈点、批注等。针对小学生读书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现状,我在班级中专门设立了阅读赏析课,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泛读是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在这方面我们紧密结合年级课本的实际内容学习的要求,适当提出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帮助他们深刻领会课本知识,同时对算术等其他门类的审题也发挥了辅助作用。 2、学会选择读书。知识如烟波浩淼的大海,书多如沙砾,廖如繁星。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要远离(内容不健康的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因此,对于小学生课内外读什么书,语文教师要做精心指导。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各年龄段阅读书的篇目,采取向学生推荐和向家长列书目清单等方法,让学生和家长有选择性的购买、阅读书籍,以提高学生阅读质量,扩大阅读视野。 3、学会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就是说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如林巧稚说“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

(完整版)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策略

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 保山市实验小学:董翠艳 小学语文的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语文水平和素养。因此,,小学生的读书方法、读书兴趣、读书习惯等处于渐长阶段、尚不成熟,所以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我们知道,书作为知识的源泉,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钥匙。读书能够启迪孩子的心智,能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能提高其写作能力,使之才思敏捷,能陶冶他们的性情,使其温文尔雅。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先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想读书 兴趣是人特有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所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必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的孩子读书习惯不好,原因之一是兴趣欠佳。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方式很多,比如老师组织一场故事会或读书心得交流会,家长每天陪孩子读书一小时等活动,为孩子做读书的榜样,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浓郁的书香氛围。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就会感知到读书的乐趣,认识到读书的价值意义,从而喜好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他们会自觉主动地寻书而读,久而久之,他们就酷爱读书、手不释卷的良好阅读习惯会逐渐养成。 尽可能的增加孩子的阅读时间。这个十分关键,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好不好,与阅读的时间够不够、多不多有直接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就是说要多阅读,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在增加孩子阅读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最终落脚点是落在增加阅读上,如何增加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呢?作为家长,要学会引导阅读和利用时间,比如在孩子学习之余,多给孩子买点课外书让孩子看。另外,在孩子上床睡觉之前,或者早晨孩子起床之前,

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极其重要手段。一个人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成为获取知识的最有力手段之一。那么,何谓阅读习惯呢?它就是经过长时间逐步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阅读行为。它一经形成,势难改变。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意义非常重大。叶老曾说过:“所谓读书习惯指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而言。”他特别强调了以自己为中心的“能够读”和“喜欢读”——其实告诉我们,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必须从引导“喜欢读”和训练“能够读”等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养成爱读习惯 兴趣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和个性特征,它能使学习由难变易,由苦变乐。兴趣的浓淡决定着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语文教师就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养成小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 现行语文教科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美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一拿到就爱不释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让学生首先对课本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并逐步扩展到爱其它读物。在小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教师要趁势把他们的兴趣引到阅读上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读课本和其它课外读物。这样做虽有一定难度,但让学生踮起脚尖摘桃子,正是让学生阅读兴趣浓厚起来并能持久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凡事都爱问为什么,对于需要自己动脑又力所能及的问题,总想尝试解答。一旦他们的答案得到肯定,就会十分愉悦,这种心理感受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注重方法,养成会读习惯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掌握阅读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好的阅读方法,才能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及读物内容的方法,即“读——思——查——议——品”。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由教、扶到放的方法,教学生动嘴、动脑、动手并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泛读、精读、速读、听读等。还要培养学生准确而快速地使用工具书和查找资料的好习惯。叶老还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增,及为善教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要以点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训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语感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核心与牛鼻子,语文教学才能走出“少慢差费”这一令人尴尬的困境。叶圣陶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的能力。”这两位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家言明了语感培养对发展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新课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活积累,是积累语感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也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为每一天的生活都留下美好、愉快的回忆。热爱生活,才会追求美好的生活。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组织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低学段重在词语的积累,简单内容事件的描述。中高学段重在对事件过程的描述,且能抓住要点。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词语与生活的联系。如:只要说到公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性情的公鸡的特点,好斗的鸡、生活中带着一群母鸡的公鸡,其特点各不相同。春天里欣赏的美丽景色,是那样的美丽;夏天里看到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人的阅读习惯的好坏足以影响其一生的学习生活。为此,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低年级引领学生叩开阅读之门 1、用儿歌唤醒儿童阅读的意识 阅读应该在孩子刚入学就开始,目的在于及早引领他们打开阅读之门,开启儿童心智;避免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而忽视其阅读能力地培养。 农村学生,幼儿园条件落后,学生在学前阅读量少,识字量也特别小,想入学就阅读根本不可能。于是将儿歌推荐给他们:如《童谣三百首》、《365夜儿歌》,这些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谣,在他们的童音的朗诵中轻松开启阅读的第一道门。由于童谣篇幅短小,语言贴近儿童,韵律感强,孩子们比较喜欢,不会用太久孩子们就会熟练背诵,每次背诵他们都会加上自己的想象做相应动作,练背童谣成了他们的乐趣。儿童读书意识被唤醒,同时识字量也增长的非常快,一举而两得。 2、读简单故事提高阅读兴趣 一年级大约积累了六百余首儿歌,为了丰富儿童语言和阅历,让童话走进他们的阅读生活,于是将一些童话推荐给他们,如:《365天好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等。童话故事中鲜明生动的形象,会使他们无限快乐,读中又可以识字,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经验,一举而多得。 家长为孩子购买的书刊一定是“拼音读物”、“图文结合”的“画册”,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读,即:做好“扶”的工作:教师或家长为孩子讲故事;一个故事一定要讲上好多遍,最终让他们会图文对照自己“读”。 童话故事犹如一股无穷的力量,它赋予一切生命和力量,吸引着孩子进入神奇的阅读世界。 3、引领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走进书里去 阅读中那双搀扶的手渐渐撤去,鼓励他们自己阅读,并开始积累优美的句子。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正文)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一般认为,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阅读速度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情况,探求适合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阅读能够进行听说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同时阅读也是孩子相伴终身的精神家园。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语感,还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那么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将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激发情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情”是一切“行”的源动力,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诱发其内因,从调动学生的情感入手: 1、利用读物本身调动学生的情感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特别是一些经典童话、寓言等更是百听不厌。因此,可利用读物本身优势,坚持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产生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可逐步放手,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选》、《成语故事》、《百科全书》《木偶奇遇记》、等,或让学生自由选择书目,读他们感兴趣的书,了解最想知道的事。从内容上吸引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组织学生拓展乐读,进行“相似激活”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学习赞美祖国美丽山河的课文时,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在播放《西游记》、《水浒传》等电视剧的同时,可推荐原著进行阅读;在教学课文的相关生字时,可推荐学生去查阅《字谜》一书;在组织学生旅游之前,鼓励他们查找有关名胜古迹的资料……充分利用生活的大背景,创设良好的阅读习惯,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总结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课题总结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重点在‘育’,所谓‘育’, 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叶老认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来离 开学校后,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学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 益于社会的人。” 少年儿童是我们教育的主要对象,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在教师指导下,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乐于读书的情趣,会成为个 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一个人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 自我完善“终身教育”,就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面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更应重新认识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所处的位置,明确时代赋予它的一些新功能与特点,更应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研究。 一、课题研究从调查研究开始。 为了客观地了解我校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较好地消除培养进程中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于2002年3月,在我校二年级和四年级两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了120名学生及其家长,采用问卷调查、谈话的方法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附后) 我们对收上来的学生问卷与家长问卷进行整理、归纳,发现我校学生的阅读尚处于一种消极、低效的状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从调查中我们发现21%的学生对读书看报感兴趣,每天都读,47%的学生只是偶尔读读,没有计划, 没有经常阅读的习惯,他们是因为教师和父母的规定不得不读。究其原因,我们的孩子是在视听的环境中长大的,电视、VCD、电脑游戏等大众媒体的普及对学生的读书兴趣有很大冲击。数据表明更多的学生在电视与书之间更喜欢前者。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质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的不高。阅读兴趣的丧失, 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 2、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尚不能自觉地迁移到课下阅 读中来。没有边读边思考,边批注、勾画的习惯,有的该精读的不知 怎样精读,草草读过,不求甚解。只需粗读的却迟迟不肯放手,浪费 了许多宝贵的时间。86%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95%的家长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阅读指导课,希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 法的指导。 3、阅读的内容不够丰富。 阅读是一切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流。因此,找到合适学生读的课外书尤为重要。然而调查结果却 不乐观。46%的学生喜欢读漫画、卡通类,40%的学生喜欢读文学故事类,22% 的学生喜欢读科普类。85%的家长只是偶尔带孩子上书店, 家里的孩子读的书有100册以上的只占2%,50册以上的仅占15%。有些学生家长,因没有经验,因而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献综述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献综述 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甚至终身受益。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 1.1良好的阅读习惯包含的内容 概括起来,良好的阅读习惯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正确的阅读姿势。阅读时要求学生双脚自然平放与肩同宽,收腹挺胸,两肘平放在桌子上,双手拿书,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 (2)专心致志的阅读神态。阅读活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完成。 (3)恰当的声音。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朗读时声音要响亮,一个是默读时不发出声音。 (4)动起来。既要做到口动脑动,还要做到手动笔动。 (5)阅读前仔细审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仔细审题,能够洞察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中心。 (6)阅读中生疑、质疑。生疑质疑有助于学生发挥阅读主体的积极性、探索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2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其特点是:在人们的行为中经常地、反复地出现;不假思索、自动地体现于行为中,即通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为行为者的当然的自身需要。习惯一经养成,就会自然而然地沿袭下来,轻易不会改变。”(《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陈金英,硕士学位论文) 因此养成积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终身的。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孩子在阅读行为中,需要全面地调动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而一般来讲,学习能力的高低正取决于这些能力。阅读,锻炼了这些能力,因此喜欢阅读的孩子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取得,从根本上来说其实等同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第三,喜欢阅读的孩子知识更丰富,不但通过阅读获得了涵盖课堂学习内容的知识,也更容易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自如运用。 1.3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读书时注意力集中,并且读思结合的习惯。 宋代朱熹提倡“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眼到是看,口到是读,心到首先是注意力集中心无旁骛,同时包括思考、理解。阅读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三心二意的阅读是不会有收获和提高的。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注意集中性并没有发展完善,集中的深度不足,时间也较短。所以在阅读活动中,要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朗读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的。由于儿童内部语言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注意力的稳定。同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了有声的口头语言,必然有思维的参与,就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要做到对文章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只有通过“精思”才能实现,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首先要

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抓好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将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会让人终身受益。 一、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最为重要。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快乐;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地去学习,去探索。学生只有对读书感兴趣,才会在阅读方面有最好的收获。在低年级这一点尤其重要。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怎样才能使第一学段的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一是内容的选择,如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二是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韩兴娥老师“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的做法值得借鉴。她为了让一年级新生一入学就有事做,第一天就自己读书。她给不会拼音的一年级新生编了一本他们能够“自学”的小册子——《读儿歌识汉字》。这部小册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的儿歌。如《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第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谁的创造力强,谁就走在前列。小学语文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因素,语文教师应积极研究,系统训练。一、从引导质疑入手。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是对好奇心的推进,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创造的冲动,只有具有强烈创造冲动的人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看图读文基础上质疑。学生就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了不少问题。二、从鼓励辩理入手。善于思维辩理,往往是创新纪的开端,但是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知识往往浮于表面,不善于提出独特见解,只会按照老师设计的“圈套”按部就班,一问一答,答完了事。长此以往,学生就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创造力也就随之丧失了。这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质疑中捕捉可引起急诊的问题,或教师巧设疑问,使学生提出尽可能新的想法或见解。如教学《李时珍》一课时,这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李时珍的艰苦;当时社会的艰苦生活,我抓住课文内容,鼓励学生争辩。正反两方你来我往,争论十分激烈,学生辩理过程中创造力得到发展。三、从启发想象入手。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一切创造性的劳动,就是以创造性想象开始的。为此,在阅读中我十分注意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某某些有助于启发学生想象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如教学《跳水》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教学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多角度展开想象:假如你在船上目睹了当时发生的一切,你想对孩子说什么?你想对水手们说什么?你想对船长说什么?通过想象,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四、从展示思维过程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大部分具有创造才能的人都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剖析、展示凝结在教材中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开拓思维的广阔性,砥砺思维的深刻性,促进思维的独立性,磨炼思维的敏捷性,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思维的逻辑性,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让他们掌握一些思维的方法。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周瑜提出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按一般人的思维常规和思考习惯,想到的是:箭必须用竹子、翎毛、胶漆等一支支造出来,加上周瑜的人为干扰,要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周瑜这样摆明着刁难人。因此,思考到此就撞壁了,而诸葛亮高明在他能变换思维角度,突破常规的行为和思考方法。因为他知道十万支箭要在十天内一支支制造出来是不可能的,要按时按量交出箭,只有另辟蹊径,只有用不是“造”的方法。这样一反常态地去想,思路就开阔了,主意就有了,要箭就到曹操那儿去“借”的妙计就迅速产生了。教学时,我就着力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样想?而诸葛亮是怎样想的,从中体会到什么?显然,让学生层层剖析,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了多方探寻合理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五、从课内外入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而课外活动则为学生形成创造品格,增长创造性才干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天地。陶行知就认为,创造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做”之中,落实到活动中,他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重点、难点,拓展教学思路,大力开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索的作业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课。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两道作业:1.设计一条保护地球的的宣传标语,可以一个人制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2.用照相机摄下或用图片写上一二百字的感想,然后举办图片展览活动。作业时,学生翻资料,搞调查,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讲,个个乐此不疲。事实证明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单看收到的标语和图片的数量就达八十多件,其中还不乏“精品”。更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居然通过家长的帮助,把环保部门的叔叔邀请参加他们筹办的图片展览,并为他们作了《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的报告。可见,开展语文课外活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黔江区水田乡中心小学校黄义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选好读物,激发兴趣;明确目的,计划读书;学会方法,提高效率;内外结合,拓展空间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建议: 一、选好读物,激发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 因此培养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 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部和高部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二、明确目的,计划读书;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所以让孩子明确读书的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许多孩子读书时根本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读了这本书对自己会有哪些帮助?这样无目的,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建树。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就是荒唐。”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孩子明白: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促动写作水平的提升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动,相辅相成的。只有大量阅读,勤写勤练,才能有效地促动学生读写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实践中,也有很多学生读了好多文章仍写不好作文,我想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解决好读和写的关系。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较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以促动写作水平的提升。 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所以,我在平时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即多读,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颂。通过阅读课文或别的优秀文章,让学生学习理解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阅读,要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谴词造句。读文章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勤思多想的习惯,最好的方法是联系自己的实际对照阅读: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这种题目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中心词是什么?有什么限制?让我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的过程中,想作者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等等。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读书破万卷,下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指导学生阅读,最初阶段应放在课内,通过教师有目的的问题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练习。当然,课外也应该适当地指导,因为课外阅读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往往为求知欲所支配,为浓厚的兴趣所驱

使,他们还能够使用自己课内学到的方法自己尝试,所以,效果往往更显著。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应克服“偏食”,即只读某一类作品的现象,克服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地啃大本书的现象。 我认为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作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就会得到同步提升。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习的多元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课外阅读也被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位置,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透过丰富多彩的读物内容,学生将吸收精神养料,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学生还能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读写能力,对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在学习多元化的时代,学生往往视课外阅读为负担,他们更独钟于声像并茂的电视、网络等,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笔者就多年的教学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激起阅读的情趣。 学生阅读的兴趣,源于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一种喜好,这种情绪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是从学生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所产生的一种主动需求。对于刚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对于更热衷于电影电视的中高年级学生,如何培养他们的这一种情趣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尝试: 1、情境激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首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可定期开放图书馆,但面对大批的学生,仅学校的图书开放时间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因此,我们可在教室里开设图书交换站,增设小小图书角。同时,我们还应广泛发动学生家长,加入到课外阅读情境的创设中来。让学生的“目之所及,全是书报”,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拿起随手可得的书阅读。 2、故事导趣。 低年级段的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我们在引导他们课外阅读时,可以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激起他们阅读的情绪。刚开始,我们要尽量地挑选些趣味性较强的故事,并完整地、有声有色地进行讲述。当学生视听故事为一种乐趣时,我们可采取“精彩片段引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即当故事讲到精彩之处,教师却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预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这样的悬念,并有意无意地将故事的的出处透露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3、以趣带趣。 每个学生,因年龄、个性不同,他们的兴趣也不尽相同,低年级段学生大多喜欢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如葫芦娃、变形金刚,奥特曼、田螺姑娘等人物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中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知识讲解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 养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应重新认识课外阅读在小学教育中所处的位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习惯则是孩子一生学习极为重要的习惯之一。吕淑湘先生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的,是脱离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练习中有一课“认识图书馆”,笔者便亲自带领全班同学去图书馆参观。蓦然发现学生们的眼睛竟齐刷刷地盯着那一长摞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书刊。有的吐着舌头惊叹,有的情不自禁伸出小手,轻轻地抚摸着书卷。那眼神宛如哥伦布发现

了新大陆,充满欢喜。笔者心里猛地豁然开朗,经常埋怨学生无知,就没有想过为他创造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更多地受到阳光雨露滋润。笔者索性和图书馆老师协商每周三利用中午时间带学生们到图书馆看书。渐渐地中午一个来小时时间太短暂了,孩子们觉得不解渴。于是,笔者又和图书馆老师商量为学生们办书证,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图书借回家去看。虽然为学生开通了阅读渠道,但是激发他们阅读兴趣,还需要循循善诱,逐步培养。 阅读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越早养成越好。若孩子的家庭和学校不能强化读书的乐趣,他们是不会突然在某一天奇迹般地喜欢起读书来的。因此必须为孩子创造读书的好时机,帮助他们养成这种最重要的习惯。阅读的习惯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这就和其他习惯一样。实践证明,阅读习惯的养成要以兴趣为突破口,孩子一旦有了兴趣,自己就会不断阅读。心理学原理曾指出,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也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他们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一、从语文课堂入手,借助讲故事诱读。 一年级第二学期有一篇课文《别问这是为什么》上课伊始,笔者没有讲解课文内容,而是先把《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下面我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谈谈我的教学体验,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切磋。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由此可见,同样的道理:在课堂中,学生只要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对课内阅读产生兴趣。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

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一)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读书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自己就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读书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二)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 2、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3)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当把一台电视机,一台电脑,一本书,放在学生的面前,他们首先会打开的是电视机或电脑。现今的学生离书籍很远,更不用说,让他们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而一张语文试卷上,总少不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更会令他们头痛。老是批阅这个部分,很难得意起来。凡是没有学过流利的阅读的人,他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无论什么也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如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第一种爱好就理应是喜爱读书。 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课本成为很好的指路灯。 我们小学生手中的教科书都是精心编写的。课文思想教育内容丰富,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教材中关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助人为乐,诚实善良,钻研科学,以及遇事动脑筋和全面的看问题等思想内容,能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更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感觉特别强烈。当学生在学完《黄继光》,沉静在“黄继光终于站起来了,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种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时,我就即时介绍一些英雄人物的传记。这些学生实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当我教完《新型玻璃》就介绍科普读物,教完《荷花》就介绍朱自清的一些优美散文,让学生读。每一

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要让他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这根弦就要靠学生的教科书,它是让学生实行广泛阅读的指路灯。 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独力读书时实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所谓流利的,有理解的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在同时实行思维。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的概念和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吸取的知识的体系里去。我在教学时,经常在我上的每一节语文课上设立阅读“窗口”,让学生阅读感兴趣的文章。学习好的学生我找他个别谈话,主动介绍一些好的书籍,他们书读得越多,感到自己学的知识就越少,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加要求他们更多的阅读。阅读教给他们思考,它使思维受到二种感应,激发差生的觉醒。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实行智育的主要手段。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籍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何种地位,作为教师,正要像于永正老师所说,自己要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书籍是一种学校教师的教学好比一条大河,要靠很多笑道溪流来滋养它。这需要教师持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每天持续的读,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持续融入思想的大河。那么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死扣教科书,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们学会做人 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的习惯,即让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饭要天天吃,书要天天读。有的学生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时间总是有的,唯一的是前提是要有天天读书的意志。有了这样的意志,不管学习有多忙,都会有时间来阅读。我和学生制定了读书计划: 读书日期 篇名 页码 家长签名 这个读书计划比较简单,容易操作。计划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阶段可是是一天一查,到一周一评,有益的奖励机制也使学生乐衷于读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断约束自己,要求自己中学会了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为其个性良性的成长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多交几个读书朋友,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除了用计划自我监督外,还需要多交几个志同道合的读书朋友来相互促进。英国大戏剧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有了趣味相投的读书朋友,经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互荐书目,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挖掘和发挥各自的潜力因素,从而在学习品德和修养上取长补短,相映生辉。读书,特别是坚持天天读书,是一场艰苦的脑力劳动,它不仅需要朋友在知识上的帮助,更需要在信念、意志和毅力上的激励,以克服自己的惰性。在我们班都有好朋友组成的读书小组和书友会。大家在看完一本好书后总会以聊天的形式来谈谈。这时,如果有的学生已经荒废了十天半月的读书时间,而朋友已经读完了一本书,向你津津有味地介绍读书内容。在这样的时候,学生难道不会受到心灵的震动和深深的激励吗?有了朋友的促进,学生读书的脚步是不会停下来的,这在无形中也促进了相互的提高。3.以书中优秀人物为榜样,指导行为 现在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从幼稚到成熟的年龄阶段,虽然年龄尚小,但是同样会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比如:被老师批评了,被老师表扬了,跟同学吵架了,损坏同学东西了,考试不理想,或者有时做了不诚实的事情等等。如果学生一直沉浸在这种不愉快中,我会推荐或建议他去读一本好书,让他在书中找到答案。我的一个女学生特别爱美,其实到了五六年级的女生,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外貌的评价,而她长得有的胖,为此常常闷闷不乐。多次谈话后效果不明显,我就推荐了《海伦。凯勒传》。当一周后,她把书还给我时,深情地说:“谢谢老师,谢谢海伦。凯勒,她让我看到还有比外貌更重要的东西。老师,我会努力的!”这就是对读书所得的一种运用,是更有意义的运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