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像的修辞学

影像的修辞学

影像的修辞学
影像的修辞学

影像的修辞学Ξ

〔法国〕R.巴尔特

陈 越译

按照古代词源学的说法,“影像(i m age)”一词应该和根词i m i2 tari①有关。于是我们立刻发现,我们已处在面对关于种种影像的符号学所提出的最重要问题的中心:类比式再现(所谓“复制品”)能否产生真正符号的系统,而不仅仅是象征的简单粘合?是否可能设想一种(对立于数字式代码的)类比式“代码?”我们知道,语言学家们拒绝承认一切类比化通讯——从蜜蜂的“语言”到手势“语”——具有真正语言结构(langue)的身份:只要这类通讯不是被双重分节,不是像音位那样被建立在一种数字式单元的组合系

Ξ本文译自《影像,音乐,本文》(纽约,希尔和王出版社,1997);该书英文编译者斯蒂芬?希思(Stephen H eath)是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和出色的巴尔特阐释者。原文最初与作者的《符号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一同发表于《通讯》丛刊第四期(巴黎高等实验研究院,1964年11月)。尽管作者在《原理》中曾指出“建立关于种种影像的符号学为时尚早”,但本文仍可以视为他就这一特殊符号学领域的基本前提所做的一个颇具概括力的说明,是《原理》的补充和延伸;并且尽管作者有充分理由选择广告影像作为典型个案进行分析示范,但本文对于最复杂的影像传播系统——影视艺术的符号学研究仍含有丰富的启示意义,是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献。——编者

统的基础上。

①也不是只有语言学家们才对影像的语言结构性质心怀疑虑;常识同样持有一种模糊的概念,

以为影像是一块抗拒意义的领地——这托庇于某种关于?生?命的神话观念:影像即再现,说到底是复活,而众所周知的是,可理解物被认为是与生命体验素不相容的。于是有两方面的人们均感到影像在意义上的薄弱:一方认为同语言相比影像是一个极其简陋的系统,而另一方认为意指作用不可能掏空影像的不可言说的丰饶。甚至由于——而首先应假设——影像在一定程度上乃是意义的?边?界,它便使我们有可能就一种名副其实的意指作用过程的存在论进行思考。

②意义如何进入影像?它于何处终止?并且如果它终止,它?之?外的地方是什么?这些就是我——通过使影像接受一种对其可容讯息(m essages )的光谱分析——想要提出的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要使对象大为简化,以便于我们的分析:我们将只研究广告影像。为什么呢?因为

①②符号学“在天然语言之外可能会找到普遍有理据性的系统,因而必须确定类比式如何能够与非连续性[指语言结构的分节特性,参见第185页注①]相容,非连续性至今看来还是意指作用所必需的”。“符号学全部领域显示了非纯粹系统的存在……包含着二度的非理据性,似乎在符号的理据性与非理据性之间表现出某种冲突”,“类比式中渗透了数字式”。“或许在人类学范畴的最普遍的符号学层面,类比式与非理据性之间形成了某种循环:在使非理据性自然化和使理据性合理化(文化)时具有双向(互

补)倾向”(《原理》 14131)。正是这一认识使巴尔特有可能对影像做符号学分析,并使符号(signe )和象征(sym bo le )同属两个关系项之间的再现(rep r ésentati on )关系。二者的区别是:象征关系是类比式的或说这种关系有理据性可言;而在符号中,把能指和所指结合起来的意指作用(significati on )关系则是非理据性的(索绪尔称之为任

意性的),是与类比式相对立的“数字式”(即被编码的)再现关系。所以“索绪尔在规定

意指作用关系时立即淘汰了象征一词,……代之以作为能指与所指结合体的?符?号概念”,“而在索绪尔之后,关于语言符号的理论又为马丁内(A .M artinet )双重分节(dou 2

ble articulati on )原则所丰富。

马丁内为使该原则成为对语言结构进行界定的标准,而对其备加强调。他认为,在语言符号中应区别意义单元和区分单元。每一意义单元都具有意义(‘单词’或更准确地说是语素),它们构成第一分节层;区分单元参与意义构成,却不直接具有意义(‘语音’,或毋宁说音位),它们构成第二分节层。双重分节表明了人类语言的‘经济’实际相当于一种强有力的分离组合作用,可使美洲西班牙语仅以21个

区分单元生产出十万个意义单元”(《原理》 11121中译本参见三联书店1988年版,李

幼蒸译,引文参考原文略有改动,下同)。——译者

在广告中影像的意指作用无疑是蓄意性的;广告讯息的所指先天地由产品的特定属性所构成,并且这些所指必须尽可能清楚地被传播。如果影像含有符号,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在广告中这些符号是充足的,其构成亦着眼于最恰当的读解:广告影像是?直?率?的,或至少是被强调了的。

三 种 讯 息

这里有一则Panzan i 广告:几包花式面,一听罐头,一个袋装,一些西红柿、洋葱、胡椒、一个蘑菇,全都从一只半张开的网兜里显

露出来,在红色背景上黄、绿纷呈。①让我们试着来“撇取”其中包

含的各种不同的讯息。影像所直接给出的第一种讯息的实质②是语言的;它的载体是——写在边上的——解说词和——那些“深不可测地”嵌入画面自然分布中的——品牌标签。该讯息据以得到理解的那套代码,无非就是法兰西语言的代码,译解它所需要的唯一知识是关于书写与法语方面的知识。其实,该讯息本身可以被进一步分解,因为符号“Panzan i ”所提供的不单是商家的名号,而且还通过腔调上的类

①②叶尔姆斯列夫(L .H jel m slev )沿循索绪尔“语言是形式而非实质”的思想,在符

号系统的表达面和内容面(即能指面和所指面)上进一步区分出各自的?实?质(sub 2stance ,如表达面的声音和内容面的意义、观念)和纯功能(函数)性、关系性的?形?式(from e ,如表达面的音位和内容面的语义“价值”

),认为正是形式而非实质才可以按符号学方法加以充分、单纯、一贯的描述(即符号学可操作性),而无需任何符号学之外的前提,从而对索绪尔符号理论做了更加形式主义化的改造。这里谈及的是符号表达面的实质,它总是由某种物质(m ati ère )如声音、

影像、实物、文字等提供其载体(suppo rt )这里对照片所做的?描?述是谨慎从事的,因为它已经构成了一种元语言。读者请参看复制出来的照片。〔原文所附照片在此略去,因此不得不再增加一些元语言(既然它早已无法避免,参见第190页注③):画面上装满食品的网兜从左上角斜拉下来,占据大半个画面,在右上角和底部留出红色背景,底部偏右有印刷体大写横排的两行解说词“PA T ES .SAU CE .PA RM ESAN A L ’ITAL IENN E D E LU XE (花式面?沙司?巴马干酪 意大利盛馔美味)”,而食品包装上的“PAN Z AN I ”品牌标签均清晰可见。“Panzani ”为意大利面食品牌,流行于法国。——译者〕

似提供了一个附加的、关于“意大利(语)性”的所指。因而语言讯息(至少在这个特定影像中)有两层:外延层面和内涵层面①。但是,既然我们在这里只得到某种单一的类型符号,②即分节(书面)语言符号,那么它就应当被归为一种讯息。

撇开语言讯息,我们才得遇纯粹的影像(即便那些品牌标签像传播轶闻似地穿插其间)。该影像径直提供了一系列非连续性的符

①②所谓“类型符号”是指属于一个足以按其实质来界定的系统的符号:言语符号、肖像符号、姿势符号均一一构成类型符号〔参见《原理》 1311“符号学研究的是由各种不同物质(声音、影像、实物、文字等)构成的种种混合系统,所以最好用‘类型符号’概外延(d éno tati on )和内涵(conno tati on ),又译

“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是由叶尔姆斯列夫从逻辑学转用到符号学中来的。巴尔特对叶氏关于内涵符号的公式及意义说明如下:“一切意指系统都包含表达面(E )和内容面(C ),意指作用则相当于两个面之间的关系(R ),于是有:ERC 。现在假定这个系统ERC 本身也可以成为另一系统中的单元,第二系统因而是第一系统的推广”,如果“第一系统(ERC )成为第二系统的表达面或能指,即:2 E R C

1 ERC

或者表示为(ERC )RC 。这就是叶尔姆斯列夫内涵符号学的内容。于是,第一系统构成了

,(由它推出的)第二系统构成了内涵层面”(《原理》 111)。内涵符号是严格

意义的语言结构的附属意指系统,它作为“表达风格的意义单元”

(叶氏语),是巴尔特文化符号学分析的基本内容。?外?延(?字?面?讯?息)?和?内?涵(?文?化?讯?息)?的?区?分?使?理?据?性?与?非?理?据?性?如?何?相?容?的?问?题?在?符?号?形?式?分?析?层?面?上?得?到?解?决(这一区分对巴尔特之后的电影影像意指方式研究也有深远影响),?而?两?者?间?的?转?换?则?被?赋?与?了?意?识?形?态?学?意?义:“毫无疑问,未来会有一门内涵符号学,因为以天然语言提供第一系统为基础的社会,将不断发展出第二意指系统,并且这种或明显或隐蔽的发展将逐渐趋近一门真正的历史人类学。”“内涵的能指即所谓涵指项(conno tateurs ),由作为外延的系统的诸符号构成”,并“被传递它们的外延讯息自然化了”。而内涵的所指“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它“同文化、知识、历史密切相通,可以说,正是因此周围世界才渗入了符号系统。总之所谓意识形态便是内涵所指的?形?式(用叶尔姆斯列夫之意),而修辞则是涵指项的形式”

(同上, 121)。这一点是读通本文的关键;而重要的是理解,巴尔特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一套可以表述任何具体观念“实质”的纯形式功能,这一形式化一方面使意识形态批判获得了符号学分析的可操作性(参见第183页注②),而另一方面的后果却是将意识形态?事?实普遍化、恒定化,以至合理化了。——译者

号。

①首先(由于这些符号不是线性组合的,所以次序无关紧要)是这样一个观念,即我们在这个被再现的场面里所看到的东西是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这样一个所指本身暗含着两方面令人欣快的价值:关于产品之新鲜的价值和关于它们所承担的家庭生活必备品的价值。它的能指是让食品“破囊而出”、涌泻到台面上来的那只半张开的网兜。读解这第一个符号所唯一需要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已被确定为一种流播甚广的文化习尚的组成部分,在那里,“自个儿逛商店”与一种更“机器化”文明的匆忙备货(罐头啦、冰箱啦)相对立。第二个符号差不多同样明显;它的能指在于西红柿、胡椒和广告画面中(黄、绿、红)三色的荟集;②它的所指是意大利,更确切地说是?意?大?利?性。该符号同作为内涵的语言讯息符号(品名“Pan 2zan i ”

的意大利语腔调)葆有一层冗余信息上的关联,而它所利用的知识已更为特殊;那是由于熟谙某些旅游业套式而形成的一种特别“法国的”知识(一个意大利人会难以察觉这个品名的内涵,正如他几乎不可能察觉西红柿和胡椒的意大利性)。继续考察影像(这并不是说它没有在一瞥之间已被洞察无余),至少不难发现另外两个符号:在第一个中,各色物品的紧簇荟萃传达了有关全套餐厨服务的观念,一方面似乎Panzan i 已为精细烹调提供了一切必需的东西,另一方面则似乎罐头里的浓缩制品就相当于那围绕着它的自然物产;在另一符号中,影像的构图让我们回想起无数关于

①②黄、绿、红是意大利国徽上的三种主色调,往往出现于与意大利有关的形象设非连续性表明“一个(对符号学而言)至关重要的事实:语言结构是分节领域,而意义首先是切分。于是符号学未来的任务与其说是建立词项的词汇学,不如说是去找回人类实际经验的分节方式”。“因此所有组合段都面临一个难题:组合段是连续性

的……但它只有在‘分节’时才能传播意义。”(《原理》 1512, 12121)而影像系统“显

然提出了更为复杂的语义学问题,在这个范围内,它试图(如同所有西方艺术一样)通过一个彻底的类比式关系形态把能指和所指联系起来(因而有‘自然的’艺术之神话)”(巴尔特《电影的“创伤性单元”:研究原则》,见《世界电影》1989年第2期,第29页。“神话”在巴尔特所赋与的特殊意义上,一直是“意识形态”的代名词)。——译者

食品的绘画,进而获得一个审美性的所指:“静物(natu re m o rte )”

或者——如它在别的语言中的更好的表达——所谓“still life ”

①该符号所依赖的知识着重于文化教养。也许有人提出,除了这四个符号之外,还有更进一步的信息提示②:它告诉我们这是一则广告,它既产生于影像在杂志中的特定位置,又产生于对品牌标签的强调(更不要说广告词了)。然而这个最终的信息是与画面同久远的;它逃避着意指作用,因为影像的广告性质在自然地发挥功能:说出某事并不一定要声称“我在说”,除非是在像文学这样一种有意进行反省的系统中。

于是就该影像而言有四个符号,我们可以假定,它们形成了一个紧凑的整体(因为它们完全是非连续性的),要求一种普遍文化的知识,并反过来指向它们的所指,这些所指每一个都是总括性的

(例如,?意?大?利?性),饱含令人欣快的价值。这样,继语言讯息之后,我们便可以看到第二种,即肖似图像的(icon ique )讯息。我们的分析就此结束了吗?可是如果把所有这些符号从影像中拿掉,我们仍然会遇到某种能够提供信息的事物;抛开所有知识,我继续“读解”影像,“了解”到它在一个共有空间中汇集了若干可以识别(可以命名)的客体,而不止是形状和色彩。这第三种讯息的所指由场面上实在的客体所构成,能指则由被拍摄出来的这些客体所构成,因为,假使在类比式再现中所指的事物和能指的影像之间的关系不(像在语言结构中那样)是“任意性的”,那么也就不再有必要假借客体的心理意象的名义塞进一个第三项作为中转。可以界定第三种讯息的标志恰恰是它的所指与能指间的关系近乎同语反复;无

①②信息(info rm ati on )泛指情报、消息、指令、数据、信号等有关周围环境的知识,它可以通过由诸如声音、影像、姿势、文字等类型符号构成的各种?讯?息(m essages )进行在法语中,nature mo rte 这个表达式〔直译为“死物”——译者〕与骷髅之类的阴森物件最初在某些图画中的出现有关。

疑,照片包含有一定的画面调整(取框、缩小、平面化),但是这样转化并非(如编码所能导致的)?变?形,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真正符号系统中等值特点的丧失和一种近乎恒等式的陈述。

①换言之,该讯息的符号不是出自社会规约的库存,不是被编码的,而我们则被迫面临一种?无?代?码?讯?息的悖论②(我后面还要回到这个话题)。在用以读解讯息的知识的层面上,也可以再次看到这种奇特性;为了“读解”影像的这个最后的(或者说最初的)层面,③唯一需要的就是那种与我们的感觉紧密相联的知识。那种知识并非子虚乌有,因为我们需要认清什么是影像(儿童到四岁左右才能学会这一点)和什么是西红柿、网兜和花式面,但它属于一种几乎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知识。不妨说,这种讯息相当于影像的表面文字,于是我们可以同意把它称作——与前述象征的讯息相对立的——字面的讯息。

如果我们的读解令人满意,那么这里所分析的照片就给我们提供了三种讯息:语言讯息、被编码的肖似图像讯息和非编码的肖似图像讯息。语言讯息可以轻而易举地同另外两者区分开来,但

①②③这个提法涉及后面讨论的意识形态“自然化”功能(参见第196页注①):“在作为外延和内涵的两种系统中,外延系统可以随机应变、自我标榜;它不是最初的意义,却装作是;在这种错觉下,它终究成了内涵中的最终意义……成了更高一级的神话——借助这种神话,本文假装重返语言的自然状态,即重返作为自然的语言:一个句子,不论它后来可能为其话语赋与什么意义,不都好像在宣称,某种单纯的、字面的、最初的东西……确乎就是文学吗?……外延是一个警惕而狡猾的戏剧中的老神,专被指

派来描述语言的整体纯洁性”(巴尔特的《S Z 》

§14,巴黎色伊出版社,1970)。——译参见《摄影讯息》,载《影像,音乐,本文》,第15—31页。

“索绪尔本人明确指出了所指的心理性,称之为‘观念’,于是单词‘牛’的所指并非牛这种动物,而是其心理意象……这种讨论始终充满心理主义色彩”。“所指既非心理行为也非物质实在,它只须在意指作用过程内定义……这样的定义是纯功能性的:所指是符号的两个关系项之一,使之与能指对立的唯一差异是:能指是媒介……它们意指那些只存在于其言说中的东西。”在影像系统中,外延符号由于类现式再现而无需所谓心理意象作为中转,因而更有助于摆脱索绪尔语言学的心理主义影响:“我们可以把语言结构以无意识方式将能指与所指紧紧粘连的现象称为异素同构,使之区别于那些非异素同构的系统……后者中所指与其能指直接共处”;“显然可以将这种关系理

解为一个恒等式(≡)而非等式(=)”(《原理》 1211, 1411)。——译者

是,既然后二者共用了同一种(肖似图像的)实质,我们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合理地将它们区分开呢?可以肯定的是:两种肖似图像讯息之间的区别并非自发地产生于通常水平的读解:影像的观看者?在?同?一?时?刻接受了感觉的讯息和文化的讯息,而且我们随后将看到,这种读解上的混淆也与整个儿影像的功能(我们在这里所关心的事情)相一致。然而,这个区别仍具有一种操作上的有效性;类似于那种允许我们在语言符号中区别能指和所指的理由(尽管在现实中没有人能够把“言词”和它的意义区分开来,除非借助于具有界定作用的元语言)。如果这个区别使我们能够以某种单纯而一贯的方式去描述影像的结构,而如果这一描述又为说明影像的社会作用铺平了道路,那么我们就可以证明它的合理性。因而现在的任务便是重新考虑讯息的各种类型以寻求其普遍性,而不忘记我们的目标在于了解影像的总体结构,即三种讯息间最终的关系形态。假使我们的课题并非“朴素的”分析而是结构的描述,①那么诸讯息的秩序便会因为文化讯息与字面讯息的转换而被稍稍改变;在两种肖似图像讯息中,第一种或多或少地要在第二种上面留下印迹,即字面讯息呈现为“象征”讯息的?载?体。因而,只须懂得一个把另一系统的符号引为自身能指的系统乃是内涵的系统,②我们马上就可以说:字面的影像是?作?为?外?延?的影像,而象征的影像是?作?为?内?涵?的影像。接下来,我们将逐个儿对语言讯息,作为外延的影像和作为内涵的影像进行检视。

语 言 讯 息

语言讯息是恒在的吗?在影像的内部、下面、抑或周围是否总①②参见R .巴尔特的《符号学原理》(载《通讯》第四期,1964),第130页〔有关文字

“朴素的”分析是对诸要素的列举;结构的描述则旨在把握这些要素的关系,它依据在结构的诸项间保持着的连带关系原则:如果一个项有所变化,则其余项也发生变化。

会有本文①事实存在呢?要想找到不假言词而被给予的影像,无疑必须要回到那些偏于无文字知识的社会、回到某种影像作为象形文字的状态。从书本出现的那一刻起,本文与影像的联系一直是司空见惯的,然而似乎却很少得到来自结构观点的研究。什么是“图解”的意指结构?是影像以一种冗余信息现象复制了某些在本文中已被给予的信息呢,还是本文给影像平添了一个新的信息?考虑到古典主义时期对于插图本的热衷(在18世纪,要出版不带插图的拉封丹《寓言诗》是不可思议的)和这个时期诸如梅内斯蒂埃那样关心图像与话语间联系的作家们,②问题就可以从历史角度提出。如今,在大众传播水平上,看来语言讯息——作为标题、解说词、伴随影像的新闻稿、电影对白、连环漫画中的插话——确乎存在于所有的影像中。这表明,谈论某种影像的文明是不大准确的——我们仍然,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是一种书写的文明,③写和说继续是信息结构的充分条件。实际上,只有语言讯息的在场才是值得考虑的事,因为这一讯息的位置或长短似乎都无关弘旨(一个很长的本文,由于内涵的缘故,可能只包含单个总括性的所指,并且正是这个所指与影像意义攸关)。什么是语言讯息对于(双重)肖似图像讯息所行使的功能呢?看来有两个,即?锚?定和?中?转。我们随即将更清楚地看到,一切影像都是多义的;它们在其各自的能指之下,暗指着一条所指的“游动的链”,读者可以在其间选取若干而不计其余。多义性造成了意义的难题,而这个难题总是归结为一种功能障碍,即使这一功能障碍被社会补救成为悲剧的(沉默的,上帝没有提供在符号间选择的可能性)和诗的(古希腊人在

①②③不假言词的影像必定可以——然而却是以某种悖论的方式——在某些动画片梅内斯蒂埃〔C .F .M enestrier ,1631—1705〕

,法国人,耶稣会教友和纹章学作家,著有《象征的艺术》

(1684)。——译者这里的“本文(texte ))”一词是在最通常意义上使用的,仅指语言现象范围内的词句组合体。——译者

恐慌中产生的“意义的颤栗”

)游戏,①就电影本身而言,创伤性影像与关乎客体或姿态之意义的某种不确定性(某种焦虑)密切相

关。

②因而在每一社会中都有各式各样的技术被发展起来,以期通过抵消对于不确定符号的恐惧这样一种方式来?固?定那游动的所指链;语言讯息便是这些技术之一。在字面讯息的层面上,本文——以多多少少是直接的、多多少少有所偏废的方式——回答了“这是什么?”的问题。本文有助于完完全全地识别画面中的诸要素和画面本身;此事关乎对影像进行一种外延上的描述(一种经常是不完备的描述),或者用叶尔姆斯列夫的术语来说,关乎一种(与内涵相

对立的)?操?作?程?序(op érati on )。③命名的功能正相当于借助一套名类来?锚?定客体的一切可能的(作为外延的)意义。见到满满一盘子东西被展示(在一则“Am ieux ”

广告中),我或许对于识别这些形状和块体没有把握,解说词(“?蘑?菇?金?枪?鱼?浇?饭”)帮助我选择了?感?觉?的?正?确?水?平,使我非但能够集中我的注视,而且也集中了我的知性。到了“象征讯息”层面,语言讯息不再引导识别过程,而是引导

,它像把钳子似地夹住那些不断增殖着的、作为内涵的意义,

①②③见《符号学原理》第131—132页〔“在内涵符号学中,第二系统的能指是由第一系统的符号所构成的;在元语言中情况正相反,是第二系统的所指由第一系统的符号所构成。”即在元语言中,第二系统“说着”第一系统的意指作用:ER (ERC )。解说词对于画面,时装杂志对于时装系统,符号学对于符号系统,均构成了一种元语言。叶尔姆斯列夫称元语言是一种“操作程序”,因为“操作程序就是建立在无矛盾性(一贯性)、充分

巴尔特所谓“创伤性”概念与通过对影片组合段的切分以确定其表意单元有关:“肖似图像组合段多多少少以现实场景的类比式再现为基础,故十分难以切分,正因如此,这些系统几乎普遍要有分节语言作为说明,它能赋予系统本身所不具备的非

连续性”(《原理》 1212)。“影片的所指只能通过语言本身这种语义系统实现对象化,而且恰恰是由于两种系统(视觉影像和语汇)的这种触接而形成的创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里全部的内容都是创伤性的,是语言把它切分为一系列单元后又

组合在一起”(《电影的“创伤性单元”:研究原则》,1960,见《世界电影》1989年第2期)。创伤性说明了语言系统对影像的干预,揭示了影像作为“缝合”系统的特点。——译者

所谓“功能障碍”及其两种“补救”途径,即雅各布逊(R .Jakobson )在聚合关系(选择轴)和组合关系(组合轴)这一语言学对立模式基础上所讨论的两种失语症(相似性 相邻性运作失调)以及与其相对应的两种修辞学特征(换喻 隐喻)。——译者

不管这种增殖是向着过分个性化的领域(就是说,语言讯息限定了影像的心理投射力),还是向着种种令人不安的价值在发展。(为“d ’A rcy ”

水果罐头所做的)一则广告表现了几枚果实散落在一只梯子的周围,解说词(“?仿?佛?采?自?你?自?己?的?园?地”)排除了一个可能因其煞风景而产生的所指(寒伧,所获寥寥),并使读解活动倾向于

一个更加令人惬意的所指(采自私家园地的果实所具有的自然的和个人的属性);它反对通常与罐头水果相联系的、令人厌烦的关于人工制品的神话,在这里起了一种抵消禁忌的作用。当然,在广告之外,“锚定”还可能是意识形态性质的,而实际上这是它最重要的功能,①本文?指?引读者穿越影像的那些所指,促使他有所回避、有所接受;它通过一种往往是很精细的?调?度,把他遥控到某个预先选定了的意义上去。在所有这些“锚定”的情形中,语言显然具有阐明的功能,但这种阐明是选择性的,是一种并非被施于全体肖似图像讯息,而仅仅被施于其中特定符号的元语言。本文确乎是创作者(进而也是社会)对影像通加审查的权利;“锚定”是一种控制,即面对图画的心理投射力,负责控制对讯息的使用。就影像中那些所指的自由而言,本文于是具有一种?压?抑?的价值,②并且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社会的道德和意识形态首先正是被投放在这个层面上的。

“锚定”是语言讯息最常见的功能,在新闻照片和广告中普遍存在。“中转”的功能不那么普遍(至少就我们所涉及的固定的影像而言);它特别有可能出现在动画片和连环漫画中。这时本文(最常

①②这一点可以在下述悖论情形中清楚地见出:影像依据本文被构成,结果是:控制就显得不需要了。一则广告想要传达某某品牌咖啡的芳香被“锁进”了粉末状产品中,因而可以保全到咖啡被饮用的时候,基于这个主题,广告描绘了由一条锁链环绕起来的一听咖啡。在这里,语言中的隐喻“锁进”,就照字面被采纳(一个众所周知的诗学技巧);然而在事实上,正是影像首先被读解,而影像由此被构成的本文则最终成为对此时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系统,即元语言本身又可以处于外延层面而介入一个内涵符号。——译者

见的是一段对白)和影像葆有一种互补的关系;言词——和影像一样——是一个更为综合的组合段的断片,而讯息统一体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即叙事、轶闻、虚构的层面上被把握(这充分证明虚构必须被视为一个自主性的系统①)。这种中转本文虽在固定的影像中不多见,却在电影中变得很重要,在那里,对白不只是具有阐明的功能,而且通过——在讯息序列中——敷演那些并非得自影像本身的意义,的的确确推动了情节。显然,语言讯息的两种功能可以在一个肖似图像整体中同时存在,但是一方或另一方的优势却对作品的总体“经济”关系重大。当本文具有中转性虚构价值的时候,信息就更“昂贵”,事实上需要人们学会一套数字式代码(语言系统);当它具有某种代用品价值(“锚定”、控制)的时候,是影像克扣了信息量,并且由于影像是类比式的,所以信息“更令人懒散”:在一些专为“浏览”而编就的连环漫画中,虚构首先是交由本文去做的,而影像则拼凑了从属于某个聚合体秩序(套式化了的人物身分)的种种信息;“昂贵的”讯息与散漫的讯息得以重合,使匆忙之中的读者有可能免于对词语“描述”的厌倦,因为这些“描述”依托于影像,也就是说,依托于一个不那么“费力”的系统。

作为外延的影像

我们已经看到,在严格意义上的影像中,字面讯息和象征讯息之间的区别是操作性的;我们(至少在广告中)绝不会见到纯粹字面的影像。即使一个完全“朴素的”影像能够被把握,它也立即会介入到意指朴素的符号中去,并为第三种——象征的——讯息所完成。因而字面讯息的种种品格不会是实质性的而只能是关系性的。不妨说,它首先是经由排除而获得的一种讯息,是由影像中——当那些内涵符号在意念上被抹去之后——剩余的东西所构成的(要

拿掉那些符号实际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就像在“静物构图”的情形中那样,可以注满整个儿影像)。这一排除状态自然与某种潜在性的丰盈相一致:它是某种为全部意义所充实的意义的不在场。其次(与刚才所说的事情并无矛盾),它是一种自足的讯息,因为它至少在对被再现的场面进行识别的层面上具有一个完整的意义;简言之,影像的“表面文字”对应于第一度的可理解性(在它下面,读者只能看到一些线条、形状和色彩),但这种可理解性由于其如此之贫乏而仍然是潜在的,因为来自现实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总是在处理着某种超出纯粹人类学意义的、更高的知识,并且看到了比仅仅“表面文字”更多的东西。由于它既是排除性的又是自足的,那么不言而喻的是:从审美观点看,作为外延的影像便会呈现出几分影像的伊甸园状态;其内涵被乌托邦式地清除之后,影像将从根本上成为客观的,或者说到底,成为纯洁的。

外延的这一乌托邦品格由于前面提到过的那个悖论而被大大增强了,那就是:照片(在其字面状态中),由于其纯属类比的性质,似乎构成了一种无代码讯息。无论如何,在这一点上,结构分析必须有所区分,因为在一切种类的影像中,唯有照片能够传播(字面的)信息而毋庸借助种种非连续性符号和变换规则来构成它。照片作为无代码讯息因而必定与绘画相对立,后者即使作为外延也是一种被编码的讯息。绘画的被编码性质可以在三个层面上体现。首先,在绘画中复制某个客体或场面,需要一套?由?规?则?支?配?的转置过程;不存在图画复制品的固有性质,并且种种转置代码都具有历史性(尤为明显的是那些关于透视的代码)。其次,绘画的操作(编码)直接要求在意指性与非意指性成分之间做出某种区分:绘画并不复制?一?切?事?物(通常它复制得非常少),但仍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讯息;照片则相反,尽管它可以选择它的主题、它的视点和它的角度,却无法介入到客体?内?部(除非依靠特技效果)。换言之,绘画的外延不及照片的那么纯粹因为没有风格的绘画是不存在的。最

后,像所有代码那样,绘画也须有一个见习期(索绪尔曾赋予这一

符号学事实以重大意义)。

①作为外延的讯息的编码是否给作为内涵的讯息带来了某些后果呢?可以肯定,字面讯息的编码筹备并促进了内涵的形成,因为它当即在影像中确立了某种非连续性:正是绘画本身的“制作”构成了内涵。而与此同时,就绘画展现其编码方面的而言,两种讯息间的关系形态也被深刻地改变了:它不再(如照片中那样)是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绘画的“伦理”不同于照片的“伦理”。

照片中——至少在字面讯息的层面上——所指与能指的关系不是“变形”的而是“纪录”的关系,而代码的不在场显然助长了关于照片“自然状态”的神话:场面?在?那?里,以机器的、而非人性的方式被捕捉(机器方式在这里是客观性的一种保证)。照片中人的介入(取框、距离、照明、焦距、速度)实际上都属于内涵平面。似乎在(即便是乌托邦的)开始时,曾有过一种野性的照片(正面的和清晰的),然后人类将借助各式各样的技术,在那上面敷设出取源于文化代码的种种符号。看来,只有文化代码与自然无代码的对立才能说明照片的特有品格,并允许我们对于它在人类历史上所体现的人类学意义的革命做出评价。照片所包含的意识类型实实在在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它所确立的不是(任何复制品都可能唤起的)关于事物?在?那?里的意识,而是对其?曾?在?那?里的了悟。我们获得的是一个崭新的时空范畴:空间的直接性和时间的先在性,在?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之间,照片是一个不合逻辑的结合体。从而正是在这个作为外延的讯息或曰无代码讯息的层面上,照片的?实?在?的?非?实?在?性可以得到充分的理解:它的非实在性乃是?此?时?此?

地的非实在性,因①语言结构“是语言的社会部分、个人以外的东西;个人独自不能创造语言结构,也不能改变语言结构;它只能凭社会成员间通过的一种契约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必

须经过一个见习期才能懂得对它的运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绪论

??于照片影像巫术品格的要求);它的实在性则是?曾?在?那?里的实在性,因为一切照片都包含着总是令人震惊的、关于?它?曾?如?此?这?般的证据,通过某种宝贵的神迹,给予我们一个向我们隐匿着的实在性。这样一种时间平衡作用(?曾?在?那?里)很可能削弱了影像的心理投射力(极少有心理测验诉诸照片,然而却有许多使用了绘画):?这?曾?经?如?此的念头轻而易举地战胜了?那?就?是?我的念头。如果上面这些说法都不错,那么照片就必定同一种纯粹旁观的意识,而不是同一种更具投射力、更具“巫术性”的虚构意识有关;电影大体上就依赖于后一种意识。这将使我们有理由认为,电影与照片之间的区别不是简单的度的差异,而是一种根本的对立。电影不能再被看作是活动的照片:?曾?在?那?里让位于事物的?在?那?里;这一遗忘将说明,如何可能有一种电影的历史,与先前的虚构艺术并无任何真正的决裂,相反,照片在某种意义上能够逃避历史(无视技术的发展与摄影艺术的雄心)而再现一种“平面的”人类学事实,这是空前绝后的,人性在它的历史中第一次遇到了?无?代?码?讯?息。因而,照片并非影像大家族中最后(被改进的)一项;它相当于信息“经济”的一个决定性突变。

不论哪种情况下,作为外延的影像,就其不暗示任何代码(即与广告照片一致的情形)而言,都在肖似图像讯息的总体结构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我们可以(在讨论了第三种讯息之后回到这个问题时)着手对它进行界定:作为外延的影像使象征讯息自然化了,它使内涵的语义学伎俩恢复了纯洁,这套伎俩——尤其在广告中——的运用是极为稠密的。尽管“Panzan i ”广告画充满了“象征”,但就字面讯息是自足的而言,在照片中仍然葆有一种客体自然而然?在?那?里的状态:客体仿佛是自发地产生了这个被再现的场面。一种伪真实性被偷偷用来代替了开放性语义系统的绝对有效性代码的不在场使讯息非合理化了因为它似乎是以自然建立了

??于照片影像巫术品格的要求);它的实在性则是?曾?在?那?里的实在性,因为一切照片都包含着总是令人震惊的、关于?它?曾?如?此?这?般的证据,通过某种宝贵的神迹,给予我们一个向我们隐匿着的实在性。这样一种时间平衡作用(?曾?在?那?里)很可能削弱了影像的心理投射力(极少有心理测验诉诸照片,然而却有许多使用了绘画):?这?曾?经?如?此的念头轻而易举地战胜了?那?就?是?我的念头。如果上面这些说法都不错,那么照片就必定同一种纯粹旁观的意识,而不是同一种更具投射力、更具“巫术性”的虚构意识有关;电影大体上就依赖于后一种意识。这将使我们有理由认为,电影与照片之间的区别不是简单的度的差异,而是一种根本的对立。电影不能再被看作是活动的照片:?曾?在?那?里让位于事物的?在?那?里;这一遗忘将说明,如何可能有一种电影的历史,与先前的虚构艺术并无任何真正的决裂,相反,照片在某种意义上能够逃避历史(无视技术的发展与摄影艺术的雄心)而再现一种“平面的”人类学事实,这是空前绝后的,人性在它的历史中第一次遇到了?无?代?码?讯?息。因而,照片并非影像大家族中最后(被改进的)一项;它相当于信息“经济”的一个决定性突变。

不论哪种情况下,作为外延的影像,就其不暗示任何代码(即与广告照片一致的情形)而言,都在肖似图像讯息的总体结构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我们可以(在讨论了第三种讯息之后回到这个问题时)着手对它进行界定:作为外延的影像使象征讯息自然化了,它使内涵的语义学伎俩恢复了纯洁,这套伎俩——尤其在广告中——的运用是极为稠密的。尽管“Panzan i ”广告画充满了“象征”,但就字面讯息是自足的而言,在照片中仍然葆有一种客体自然而然?在?那?里的状态:客体仿佛是自发地产生了这个被再现的场面。一种伪真实性被偷偷用来代替了开放性语义系统的绝对有效性代码的不在场使讯息非合理化了因为它似乎是以自然建立了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总结: 亚里士多德修辞说服逻辑论证技术辩证法 摘要亚里士多德面对现实的修辞实践,对修辞术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与分析,标志着古典修辞术的成熟。他将修辞术与逻辑联系起来,试图确立修辞术的技术性地位,但这事实上局限了修辞术的运用。 键词修辞术辩证法技术逻辑 修辞术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世界,并在古典时代达到繁荣的雅典民主制下盛极一时。无论是在集会、诉讼等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的日常交往,修辞技艺都获得了普遍的应用。特别是在权利的获得与城邦的治理中,成功的修辞运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决策与前途。修辞术之普遍受到重视,与长期修辞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都为修辞学的确立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这个任务就由亚里士多德历史的完成了。他写了大量的修辞学论著,特别是在《修辞术》中,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阐述了较完整的修辞理论思想。本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价。 一 对修辞术的研究早已开始。智者是早期的修辞学家。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而放弃了追求真理的自然派哲学传统,将通过说服而能影响和控制人的修辞术奉为最高智慧。智者们以传授修辞学为业,并为此编了很多实用性的修辞手册。这类作品都是从各自的修辞经验出发,虽然总结了一些说服技巧,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柏拉图批判说,它们都没有解决"怎样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等问题。在柏拉图看来,这类作品所讲的技巧缺乏技术的必然性,很难被初学者掌握,不过是一些"修辞学垃圾"。其实,智者的技艺真正遭到柏拉图反对之处,还是在于它不管什么真理,而一味追随大众信念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将其贬为"奉承"的程序而予以摒弃。不过,简单的予以否定似乎没有意义,修辞术仍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相比之下,以追求真理自命的哲学的现实作用却总显得微乎其微。诉诸来世的说教太苍白无力,柏拉图不得不正视修辞的价值所在,承认"修辞学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没有其帮助,"即使知道什么是真理也不能使人掌握说服的技艺"。一方面,他坚持对"虚假修辞学"的拒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资料库335(1;:+.33-**1则试图构造一种"真正的修辞学"。这种修辞学首先要知道事实的真相,还要能根据不同的灵魂本性找到适合的说服方式。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修辞术才能"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取得成功",即可以被人必然的掌握。其实,柏拉图的改造不过是利用修辞术为哲学服务而已,这种理想的修辞术充其量不过是哲学的修辞学,现实意义并不大。但这至少表明,修辞术已经受到了柏拉图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正是在柏拉图的学院中主要从事修辞学的研究和教授的。在这里,他写成了他的最早著作,论修辞术的《波卢斯》。后来又写了大量修辞学论著,不过现在可见的主要是《修辞术》这部著作。亚里士多德极为广博的学术研究就是从修辞学开始的。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演示教学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总结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总结: 亚里士多德修辞说服逻辑论证技术辩证法 摘要亚里士多德面对现实的修辞实践,对修辞术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与分析,标志着古典修辞术的成熟。他将修辞术与逻辑联系起来,试图确立修辞术的技术性地位,但这事实上局限了修辞术的运用。 键词修辞术辩证法技术逻辑 修辞术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世界,并在古典时代达到繁荣的雅典民主制下盛极一时。无论是在集会、诉讼等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的日常交往,修辞技艺都获得了普遍的应用。特别是在权利的获得与城邦的治理中,成功的修辞运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决策与前途。修辞术之普遍受到重视,与长期修辞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都为修辞学的确立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这个任务就由亚里士多德历史的完成了。他写了大量的修辞学论著,特别是在《修辞术》中,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阐述了较完整的修辞理论思想。本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价。 一 对修辞术的研究早已开始。智者是早期的修辞学家。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而放弃了追求真理的自然派哲学传统,将通过说服而能影响和控制人

的修辞术奉为最高智慧。智者们以传授修辞学为业,并为此编了很多实用性的修辞手册。这类作品都是从各自的修辞经验出发,虽然总结了一些说服技巧,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柏拉图批判说,它们都没有解决"怎样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等问题。在柏拉图看来,这类作品所讲的技巧缺乏技术的必然性,很难被初学者掌握,不过是一些"修辞学垃圾"。其实,智者的技艺真正遭到柏拉图反对之处,还是在于它不管什么真理,而一味追随大众信念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将其贬为"奉承"的程序而予以摒弃。不过,简单的予以否定似乎没有意义,修辞术仍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相比之下,以追求真理自命的哲学的现实作用却总显得微乎其微。诉诸来世的说教太苍白无力,柏拉图不得不正视修辞的价值所在,承认"修辞学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没有其帮助,"即使知道什么是真理也不能使人掌握说服的技艺"。一方面,他坚持对"虚假修辞学"的拒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资料库335(1;:+.33-**1则试图构造一种"真正的修辞学"。这种修辞学首先要知道事实的真相,还要能根据不同的灵魂本性找到适合的说服方式。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修辞术才能"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取得成功",即可以被人必然的掌握。其实,柏拉图的改造不过是利用修辞术为哲学服务而已,这种理想的修辞术充其量不过是哲学的修辞学,现实意义并不大。但这至少表明,修辞术已经受到了柏拉图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正是在柏拉图的学院中主要从事修辞学的研究和教授的。在这里,他写成了他的最早著作,论修辞术的《波卢斯》。后来又写了大量修辞学论著,不过现在可见的主要是《修辞术》这部著作。亚里士多德极为广博的学术研究就是从修辞学开始的。

浅析修辞学中逻辑标准

浅析修辞学中的逻辑标准 修辞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严密而且又深谙人文精神的学科,其对逻辑思维方式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而从相对浅显的教学指导意义来看,修辞学显然将逻辑思维外化,并结合外在的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进行妥善的操作。 逻辑作为修辞学的第一美学标准,其认知意义在于它对提高智商的积极影响。在交际过程中坚持逻辑标准,有利于在写作和演说中运用合乎逻辑的推理方式来劝说听众和读者,其关键在于材料相关,组织恰当,句子连贯,用此恰当。向听众正面摆出事实,举例子,分析事实内在的逻辑道理,既而进行推理,从反面指出危害,向听众权衡利弊,积极地把听众与说服者连接起来,感染听众,让听众也参与修辞推理,再通过一种自我诉说的诉诸发生作用,从内心找到支撑说服者的观点的理由,从而接受劝说,改变原来的观点。在形式逻辑中,常见的逻辑推理方式有演绎和归纳两种。其合理运用可以使讲演者和作者的思维更加完整、清晰,使读者和听众易于理解其内容。 逻辑是修辞学首要的劝说手段,是以形式、惯例、推理模式去打动听众使之信服的感染力。对他人进行说服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基于原有的事实进行逻辑推理或者是引用例子,以达到说话者和听众之间的共同立场。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推理是修辞学的心脏和灵魂,逻辑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劝说方式。这种_ 讲事实、摆道理_ 的劝说推理一般基于听众暂时忽略了一定的客观事实_ 或者没有深入分析事实而做出不够理性的决定或行为_ 只要说服者进行恰当的处理,进行理论性的逻辑的修辞推理和例证分析,是比较容易达到与听众的共同建构的,因而也比较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清,刘永红. 修辞形式与意义的象似性特征分析[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 (05) [2] 左广明. 从修辞到认知——隐喻研究范式的创新[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1 0) [3] 徐育. 浅析“逻辑真”与逻辑规律的关系[J]. 法制与社会. 2009(28)

《汉语修辞学》课程作业讲课稿

《汉语修辞学》课程作业 《汉语修辞学》平时作业 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修辞 修辞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後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2.修辞学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3.同义词 同义词是名称不同但表达的词条意思相同的词条. 4.反义词 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分为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 5 . 骈立四字格 以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声调铿锵和谐,表义精炼的词语 二、简答 1.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 什么是成语活用?有哪两种形式?成语本身不仅是现代汉语词汇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具有构成辞格的特殊功能,它是汉语言的精萃,它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灵活性的一面,即成语活用。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灵活多变。成语活用有两种形式,一、成语的套用.二、成语的简用.

2.词语的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语言变异的界定:语言作为人们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沉淀出一套系统的常规用法,形成了各种语言体系。但是事物是变化和发展的,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语言会产生各种非常规的使用形式,并在人们的不断使用中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普遍传播,最后变为常规用法。那些非常规的语言形式就被称为语言变异。一、区域变异: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碰撞与融合是引起文化变迁及语言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词语中这类语素变异类型有以下几种:1.区域变异:一是外源语素。二是自源语素。三是方源语素。二、阶层变异:在多种因素的刺激下,包括媒介特性的客观刺激和大众情感的主观刺激,新词语中出现了非常规搭配的BBA式或ABB式变异,B语素在成人用语中一般不重叠使用,但其重叠式可以出现在儿童学习语言时期。而新词语却选择其重叠形式进入构式,且构式具有开放倾向,表明当前社会用语往往会受年轻人语言记忆痕迹回放的影响,显现出类似儿童习语诉求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阶层语言变异现象。三、组合变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类是修辞变异,可概括为两种情况:使用仿词的修辞手法,造成的语言变异。 3.朱自清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内容是关于回忆父亲的,为什么题目用了《背影》?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第二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对偶 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 2.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3.叠用 亦作“迭用”。重叠应用。

修辞学

浅析《琵琶行》的修辞艺术之美 2011级4班宋慧201102140423 摘要:《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白居易的经典传世之作,该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用词精巧,通俗易懂,又不失美感,十分符合现当代诗歌作家群体——新月派主张的“三美”理论: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诗中大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为诗歌之美锦上添花。本文主要分析《琵琶行》的修辞艺术之美。 关键词:借代比喻顶真互文设问映衬类叠错综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中“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语言的艺术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这说明了形式对内容的重要影响。修辞作为表达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是为了片面地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司马。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琵琶女,引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遂作《琵琶行》,留下传世名篇。诗歌用词精巧,通俗易懂,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使诗歌内外兼修,形式与意蕴兼备。下面将逐一例举、分析本文中的修辞艺术。 一、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修辞手法,借代也叫“换名”。在文中,例如:“举酒欲饮无管弦”“终岁不闻丝竹”两句,作者以“管弦”“丝竹”借代音乐;“妆成每被秋娘妒”,“秋娘”借代歌妓或者美女,“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借代良辰美景,“门前冷落车马稀”,“车马”借代豪客等等,不胜枚举。在借代的五种基本类型中,作者多用具体代抽象,如以“管弦”“丝竹”代音乐。作者利用上述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样的换名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了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比喻也叫“譬喻”。以“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基本形式。《琵琶行》主要运用了下列三种形式。 1、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为:像、如、似、仿佛、犹如等喻意明显的词。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将大弦的铿锵有力比作急雨,

修辞学(教学考一体化)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每个小题1分,共60分(总分60.00) 1. 下面句中的“东西、人家、报告、地道”需要读轻声的是(B ) (1.00分) A. 这村儿住有几乎人家 B. 你的发音很地道 C. 下午听报告 D. 这间屋子东西宽三米、南北长五米 2. “很、挺、十分”是(D ) (1.00分) A. 语气副词 B. 情态副词 C. 范围副词 D. 程度副词 3. “我去还是不去?”是( B ) (1.00分) A. 是非问 B. 选择问 C. 正反问 D. 特指问 4.用叠音的虚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如“热腾腾”,重叠的音节非阴平的,要变为(B )(1.00分) A. 上声 B. 阴平 C. 阳平 D. 去声 5. 下列句子中,礼貌用语“惠顾、光临、家父、赏光”使用正确的一句是(D ) (1.00分) A. 8月12日是贵校七十年校庆,作为市长我一定光临指导。 B. 听说你新买了房子,改天我一定赏光拜访.

C. 我前几天登门拜访,你的家父已经把你调离的事告诉我了。 D. 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6. 下列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D ) (1.00分) A. 恫(tòng)吓 B. 菲(fēi)薄 C. 胴(tóng)体 D. 氛(fēn)围 7.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1.00分) A. 纲举目张正本清源开源节流众目睽睽 B. 违莫如深开诚布公风餐露宿未雨绸缪 C. 弄巧成拙集腑成裘死心蹋地赴汤蹈火 D. 事过境迁肢离破碎风毛麟角漠不关心 8. 一位大学毕业生报考了公务员。在面试中,面试官问他:“请你回答1+1=?”这位毕业生稍加思索便十分自信地说:“你需要等于几,就能等于几。”结果他被淘汰了。 请问,上例中这个大学毕业生应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B ) (1.00分) A. 违反了谦逊的准则 B. 回答内容与所报考职位的要求不一致 C. 忽视了交际的场合 D. 没有遵守数量准则 9. 下列词语中“不”的发音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D ) (1.00分) A. 不怕 B. 不要 C. 不去 D. 不好

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

修辞学发凡》笔记 陈望道 第一篇引言 一修辞两字习惯用法的探讨 1、修辞的定义 狭义: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广义:以为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 2、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二修辞和语辞使用的三境界 3、三境界: (甲)记述的境界——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在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如一切实务的说明谈商,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消极手法) (乙)表现的境界——以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在书面如诗歌,在口头如歌谣,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积极手法) (丙)糅合的境界——这是以上两界糅合所成的一种语辞,在书面如一切的杂文,在口头如一切的闲谈,便是这一境界的常例。 4、所谓积极手法,约略含有两种要素:(1)内容是富有体验性的,具体性的;(2)形式是在利用字义之外,还利用字音、字形的。(这种形式方面的字义、字音、字形的利用,同那内容方面的体验性具体性相结合,把语辞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 5、消极手法是以明白精确为主的,对于语辞常以意义为主,力求所表现的意义不另含其他意义,又不为其他意义所混乱。(求适用,不计华质和巧拙) 三修辞和语辞形成的三阶段 6、三阶段:(1)收集材料;(2)剪裁配置;(3)写说发表 7、语辞形成的过程,始终离不开一定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在语辞上常被具现为一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旨。 8、材料配置定妥之后,配置定妥和语辞定着之间往往还有一个对于语辞力调整、力求适用的过程;或是随笔冲口一晃而过的,或是添注涂改穷日累月的。这个过程便是我们所谓修辞的过程;这个过程上所有的现象,便是我们所谓修辞的现象。 9、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可说是修辞的资料、凭藉;题旨和情境可说是修辞的标准、依据。情境是拘束的、理智的,或题旨是抽象的、概念的(这时只能用消极手法);情境是自由的、情趣的,或题旨是具体的、体验的(这时只能用积极手法)。 四修辞同情境和题旨 10、切实的自然的积极修辞多半是对应情境的:或则对应写说者和读听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即双方共同的经验;或则对应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等,因此或相反诘,或故意夸张,或有意避讳,或只以疑问表意,或单以感叹抒情,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境随机措施。 11、随情应境的手法就是根据写说时的实际情况,调动和创造各种表现手法,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地传达自己的观点、意志到对方。 12、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凡是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必定是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生活的表现,为达成生活需要所必要的手段。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

浅析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8402251.html, 浅析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 作者:陈琼 来源:《教育界·C》2020年第02期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西方修辞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为现当代修辞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在西方修辞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他的修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该书中。文章立足于《修辞学》,简要概述了其体现出的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进一步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观。 【关键词】《修辞学》;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 一、前言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对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自然科学等各门学科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领域的著作颇丰。在修辞学方面,他的《修辞学》一书是最古老且最具有影响力的修辞学专著,正如温科学学者所评价的“他对西方修辞学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这里要强调的是他在《修辞学》(Rhetoric)中的卓越见解”,“《修辞学》被认为是西方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即使在当代,也常常被认为是写作和言语交际学科的基础”(温科学,2006:7)。亚里士多德在西方修辞学史上首次把修辞学系统化,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他的修辞学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修辞学》一书中。 二、对修辞的本质属性提出了独特和深刻的表述 1.对修辞进行定义 修辞学在古希腊中指演讲艺术或“雄辩术”,所谓的修辞学家就是指演说家,其目的在于说服人,比如当今西方世界的总统选举演讲,或者议员选举演讲,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克林顿等都是伟大的演说家,他们无一例外地具备了强大的雄辩能力。在古希腊,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哲学家都以语言作为武器来追求真理,雅典的民主政治使得民众得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因此,时代及社会的需要使得当时的演讲和论辩的风气日盛流行,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专门收取学费以传授演讲技艺的人,例如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高尔吉亚(Gorgias)等,这些人被称为“哲辩师”(sophist)。由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过分强调了煽情的演讲而忽视了问题的实质,因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428B.C—348B.C)对修辞学进行了评判和 攻击,把“辩证”(dialectic)和“修辞”对立起来。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严谨和认真,但在修辞学的观点方面,他与柏拉图持有不同观点。亚里士多德强调修辞学要以事实为根据及需要通过逻辑的说服论证,他指出修辞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 (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 (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英·列文森 S。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 (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 “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2) 论(Kempson,1975)”; (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 (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英·利奇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P。X。 何自然:“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概论》第1页 金定元:“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载《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1期。) 周礼全:“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在一个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它也研究:在一个语境中,听话者如何准确地了解说话者通过话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思想

《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

《修辞学发凡》笔记 陈望道 第一篇引言 一修辞两字习惯用法的探讨 1、修辞的定义 狭义: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 广义:以为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 2、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二修辞和语辞使用的三境界 3、三境界: (甲)记述的境界——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在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如一切实务的说明谈商,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消极手法) (乙)表现的境界——以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在书面如诗歌,在口头如歌谣,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积极手法) (丙)糅合的境界——这是以上两界糅合所成的一种语辞,在书面如一切的杂文,在口头如一切的闲谈,便是这一境界的常例。 4、所谓积极手法,约略含有两种要素:(1)内容是富有体验性的,具体性的;(2)形式是在利用字义之外,还利用字音、字形的。(这种形式方面的字义、字音、字形的利用,同那内容方面的体验性具体性相结合,把语辞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 5、消极手法是以明白精确为主的,对于语辞常以意义为主,力求所表现的意义不另含其他意义,又不为其他意义所混乱。(求适用,不计华质和巧拙) 三修辞和语辞形成的三阶段 6、三阶段:(1)收集材料;(2)剪裁配置;(3)写说发表 7、语辞形成的过程,始终离不开一定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在语辞上常被具现为一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旨。 8、材料配置定妥之后,配置定妥和语辞定着之间往往还有一个对于语辞力调整、力求适用的过程;或是随笔冲口一晃而过的,或是添注涂改穷日累月的。这个过程便是我们所谓修辞的过程;这个过程上所有的现象,便是我们所谓修辞的现象。 9、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可说是修辞的资料、凭藉;题旨和情境可说是修辞的标准、依据。情境是拘束的、理智的,或题旨是抽象的、概念的(这时只能用消极手法);情境是自由的、情趣的,或题旨是具体的、体验的(这时只能用积极手法)。 四修辞同情境和题旨 10、切实的自然的积极修辞多半是对应情境的:或则对应写说者和读听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即双方共同的经验;或则对应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等,因此或相反诘,或故意夸张,或有意避讳,或只以疑问表意,或单以感叹抒情,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境随机措施。 11、随情应境的手法就是根据写说时的实际情况,调动和创造各种表现手法,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地传达自己的观点、意志到对方。 12、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凡

汉语修辞学修辞现象分类汇总

双关 【定义】双关是使一个(或几个)词语、一句(或几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方面的一种修辞格。它主要是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这个意思,实际上指的是另一个意思,以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作用。 【要素】具有表里双层意思,本意不在字面上而隐藏在文字深处的话语。 谐音双关语义双关 折绕 【定义】折绕又叫“周折”或“纡辞”,就是有话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故意转弯抹角地表示出来的一种修辞格。 【要素】运用折绕手法的词语或句子语气婉转、曲折、含蓄。 折绕可以分为讽刺折绕和婉转折绕两种类型 讽刺折绕是为了讽刺、批判某种现象却不直接说明本意的一种折绕手法。 婉转折绕是为了风趣、诙谐、委婉而不直接说明本意的一种折绕手法。 讳饰 【定义】讳饰也称“避讳”,是指人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或写那些别人不喜欢的触犯忌讳的事物,将这些犯忌讳的事物改用其他话语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的一种修辞格。【要素】把犯忌讳的词语用其他词语来代替、回避、美化是避讳修辞格的基本要素。 藏词 【定义】将人们所熟知的名言(如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 的某一部分藏起来,而以其中的另一部分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要素】表达者利用巧妙利用已有的名言名句进行藏匿,接受者必须熟悉所藏名言,才能意会表达者的用意,体会用词之妙。 藏词根据所藏词语的位置,有藏头、藏腰、藏尾三类 吞吐 【定义】因表达时不便直说,故意将关键的语句保留不说,说一部分留一部分,这种修辞技法叫吞吐。 【要素】需要有语境的支持,尤其是接受者的认知语境的帮助,才能解读出所“吞”之语,领会出表达者的用意。 倒反 【定义】有人认为“倒反”就是“反语”。即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就是在说话或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和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一般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种修辞格。有人认为是“倒辞”和“反语”的合称。 【要素】反语有表面和里面两层意思,表面上的意思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而里面一层意思则是说话者的真正意思,这个意思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所赋予的。 【种类】根据说话者的对象不同、说话者的感情不同,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讽刺反语和风趣反语。 用典 【定义】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要素】用简短的语词引出典故;利用语境让接受者能发现用典,以便领会言者的用意。1.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修辞学重要性

不管西方所理解的修辞是被定义为“说服艺术”,“良言学”(“the science of speaking well”),还是“通过象征手段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的一门实践”,它在以非暴力手段处理冲突、协调行动、更新观念、发展文明的一切努力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古希腊开始,修辞实践就是西方文化、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西方,修辞不仅不露声色地支撑着交流、传播、公关、广告及一切形式的宣传,为所有这些以象征手段调节大众看法和态度的行业提供了基础观念,总体思路和基本方法,而且在保证国家根本体制的正常运转、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维持和增强所谓“软性权力”等事关社会和民族兴亡盛衰的要害利益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方现代民主法制的施行对政治修辞和法律修辞的观念性和技术性依赖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而构成现代政治、法律修辞的原则、概念、技巧、策略、程序、体裁、规范等等无不源于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西方修辞传统。由于修辞深深卷入西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从政策的制定,体制的运行到自我意识的构筑等核心任务上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要想真正了解西方,不能不首先了解西方修辞。要想善于和西方打交道,首先必须懂得如何和西方进行“修辞接触”(rhetorically engaging the West)。要想真正参与与“国际”话语(包括学术话语)交流,也非熟练掌握西方修辞规范不可。 我个人认为中国当前国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整个国家的实际外语水平与深化对外开放对外语提出的要求严重不相称。

就我在美国与各国留学生和学者直接接触得到的印象,我们跟欧洲非英语国家的差距不用说,就是跟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所谓“后殖民”国家相比,也经常不能不感到汗颜。这一差距是全方位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学子学人。例如,我国对外宣传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尽人皆知的。而如果跟我们派驻国外的商界人士有所接触,人们就不由得要对国家和企业的对外商业谈判和商务利益感到忧心忡忡。如何尽快缩小甚至消除上述差距似应成为现阶段我国外语领域学术研究关注的焦点。我这里当然不是在提倡将学术兴趣集中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法”研究和其它跟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关的技术性问题。我指的是国家制定外语教育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外交往水平时必须依靠的那一类科研成果以及类似的宏观课题研究。例如,中国与西方的话语互动现状究竟怎样?从外语研究的角度看存在着哪些问题?又如,国内普遍觉得我们对西方的了解大大超过西方对我们的了解,这一良好感觉在多大程度上是经得起验证的呢?我们如果真正了解西方,则知己知彼,就应该能在与西方的各种交往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是。如果事实正相反,我们在这种交往中经常感到事倍功半,成效差强人意,则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对交流对象是不是真正了解?就类似的问题进行有创意的、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应该是外语界学者专家们当仁不让的责任。 周:您能否结合西方修辞谈谈对国内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看

修辞史

2.1 古典修辞学(公元前5世纪—公元后5世纪) 2.1.1 古希腊与古希腊的民主 古希腊是当今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民主、哲学、占星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剧院,这些只是其贡献的一部分。像柏拉图、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人的思想至今仍是高校课程。古希腊人(主要是雅典人)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信奉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古希腊成就的基础是人文主义。古希腊强调个人价值、个人重要性和个人尊严。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机构有执政官、十将军委员会、五百人会议和公民大会,体现了民主制的特点:平民政体、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和公民意识。古希腊人创造了政治自由,直接民主。古希腊的民主为其思想开放、学术自由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1.2 诡辩家与其修辞的实践 公元前5世纪,由于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希腊出现了教师阶层,被称为诡辩家。与其说他们是一个流派,不如说是一个专业的阶层,他们遍布希腊,而且出现了行业竞争。教育求真知,但大多数诡辩家体现的是虚假学习,仅仅为了政治成功而已。诡辩家们游历希腊,到处讲学,广收门徒,积极辩论。他们为此收取高额费用。事实上,他们开古希腊教育收费之先河。诡辩家不是哲学家。他们会教授任何一门受欢迎的课程。话题涵盖修辞、政治、语法、词源学、历史、物理和数学。初期他们被看作高尚的老师,因为他们教人们如何为国家作出贡献。普罗泰格拉,成名于公元前445年,被看做第一个诡辩家。继他之后,高尔吉亚、普罗狄克斯、希庇亚斯相继闻名。不论他们出现在哪里,尤其是雅典,他们总是收到热诚的欢迎,人们成群地听他们讲学,甚至伯里克利、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也都曾追随过他们。 当时希腊有才能的人都想当政治家,因此诡辩家大都集中于教修辞。接受训练的年轻的政客目标就是说服群众相信他们所说的一切。追求真理并不是至高的。结果,诡辩家们承担着提供任何学科的辩论,证明任何立场的任务。他们吹嘘着自己好坏不分、黑白颠倒的能力。一些人,如高尔吉亚认为要给出满意的答复,并不需要知晓一门学科的所有知识。因此他总是不假思索地炫耀般地回答任何学科的任何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经常使用遁辞。通过这种方式,诡辩家们纠缠、耍弄对手,让他们陷入混乱,如果这些并不够,他们用暴力和噪声击垮对手。诡辩家们追求炫目花哨的隐喻、不同寻常的修辞格、警句、悖论来显示聪明睿智,而不是至真至诚。 2.1.3 古希腊修辞学家及其理论 考拉克斯(539—442 B.C.)西方修辞学起源于希腊。考拉克斯和他的学生提希厄斯是最早的诡辩家。他们热衷于将修辞应用于实践中。考拉克斯认为法律辩护应包含四个方面:开场白、解释、辩论和结束语。这种将法律辩护分为四项的提议后来为亚里士多德继承,被西塞罗发展成六项。 高尔吉亚(485—380 B.C.)高尔吉亚是提希厄斯的学生。他是雅典成功的诡辩家之一,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雷昂底恩城。公元前427年,他出使雅典,在那里定居下来并建立了修辞学校,开始教授修辞学。高尔吉亚认为人不可能知晓真理。他断言:(1)无物存在;(2)即使有物存在,我们也无法认知它;(3)即使我们可以认知某物我们也无法把它告

修辞学

浅谈修辞学发凡 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先生对修辞学两大分野的划分的确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我们还是要提出一些还不甚完美的地方。《发凡》对积极修辞的划分很细,从材料、意境、词语、章句四个角度,共分四大类38个小类。但是有些辞格,我们认为不是很合理,例如:省略、错综、节缩、倒装这些辞格,不应划入修辞范围内。这应当是属于语法或其他方面的内容,总之,不应作为修辞手段。还有像示现、呼告、避讳这三种是否属于辞格,是否应划到修辞学范围,我们认为还是有待于商榷和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其次,对修辞格的定义,有些很模糊,例如《发凡》对“比拟格”的定义虽然没有说错,但绕来绕去容易把人绕糊涂了,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表述法?比方说“拟人”就是将人所具有的思想、动作和行为赋予物;而“拟物”则是将某一事物所具有的某一特性赋予人。这样,不仅简洁得多,而且也便于理解,便于操作。 再次,我们认为《发凡》还存在这样一些欠缺之处,比如:消极修辞的论述单薄不充实,没有什么理论基础,与积极修辞的篇幅不成比例。篇章结构因格无定局没有涉及;具体辞格的归类、解说还有可商榷之处,例如,感叹、警策不应单拿出来;讽喻应归入比喻;示现和摹状不应单设格;跳脱和倒装不是辞格;设问不应单设,等等。这些不足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此外,《发凡》的某些论述,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发凡》在论及修辞技巧时说“技巧是临时的、贵在随机应变,应用什么方式应付当前的题旨和情境,大抵没有定规可以遵守,也不应受什么条规的约束。”[14]在论及积极修辞如何适应情境时说:“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境随机措施。”[15]对于修辞行为如何适应题旨清境,《发凡》认为无规律可以遵循。此说显然同修辞学要现代化、科学化、精密化的要求有距离。 综上所述,虽然《发凡》有着一定的不足,但我们说,它的“功大于过”。也就是说它所取得的成就,及它给学术研究带来的重大成果,还有他对修辞理论的非凡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是有着巨大价值的,是史无前例的。我们也说了,只有有欠缺才会有前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有不足才会有更大的成就出现。所以,我们承认《发凡》的伟大贡献,我们要在《发凡》的理论的基础上,在它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再接再厉,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新理论。我们也相信,一定会收获更多的丰硕成果。 总之,陈望道以《发凡》的出版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功在创新,功在历史;《发凡》作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端,引导着中国现代修辞学在科学形态上更其日趋完善,功在当代,功在将来。 虽说我读书已十年有余,对于修辞这个概念还是非常模糊的,因而心中一直疑惑,修辞学的理论到底研究什么?与写作有什么联系?对语言有什么影响?然而,此次通过修辞学这门课的学习,使我了解了一些修辞学的理论知识,关键是使我有机会接触了陈望道先生的这本《修辞学发凡》(下文简称《发凡》),这部书堪称是现代修辞学奠基之作,的确给了我很多理解修辞学理论的启迪。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发凡》是最完整的好书,有了这部书,修辞法上的问题差不多都已头头是道地解决了”。我想此书的贡献也不仅仅在于留给我们很多的精辟见解和重要理论,更在于为我们系统地学习修辞学理论提供了方向,引领我们在该领域更好地探索和创新。 本书共分12章,从修辞两字习惯用法的探讨开始,到介绍修辞学的几个发展时期结束。全

修辞学

福师1103批次考试《广义修辞学简纲》模拟题一 一、食品广告“食全食美”是依据成语“十全十美”仿造而来的,请以此为例,分析修辞话语建构如何从一个层面的不合理转化为另一个层面的合理?(25分) 参考答案:广告“食全食美”是对成语“十全十美”的改造,将“十”改造成“食”,这样改造对成语本身来说不合理,因为成语使用有两种规则:有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不能随意更改。食全食美不符合这些规则,所以在这个层面来说是不合理的。但是它可以转化为修辞话语建构的合理,因为“十全十美”转化为“食全食美”就不再是广告了,说明了修辞话语建构是在两个不同的系统中转换。 在词汇系统里,要求成语必须按照规则使用,但在修辞话语建构的系统中,可以突破现有的语言规范。因此,在理解食全食美的时候思路不能乱,不能够把两个系统混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简单分析蒋介石扮演者如何在观众的评价语言中变形?(25分) 尾随在蒋老师身后的是各种各样的传闻。有人说,这个人原本就是特务,难怪他演蒋介石演得那么逼真呢。有人说,这个人可能是蒋介石的弟弟,难怪他长得与蒋介石那么相像呢。也有人说,他在外面演蒋介石时出了作风问题,与演宋美龄的女演员假戏真做,乱搞男女关系……谣言使蒋老师原本就爱低垂的脑袋垂得更低了,远远地看上去,他完全是一副低头认罪的模样。而他越是寡言少语,周围的人对他越是戒备。难道蒋介石不就是寡言少语的么?难道寡言少语不就是为了更好地隐蔽自己么?难道隐蔽的目的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么? 参考答案: 当人们只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一个对象的时候,对象的现实状况往往是被遮蔽的,真实的对象可能在语言中提升、压抑或者变形,在上面的这项测试中,关于“剑桥大学教授”的虚拟身份,产生了一种心理效应,激活了关于“英格兰先生”身高的想象,以致社会地位高和身高被赋予了等量关系。这种偏离实在对象的话语形式,并不指向对象本身,而指向一种语言制造的幻觉,由于这种幻觉是通过语言对现实进行的修辞化改装,因此它又是一种修辞幻象。 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人的价值观的建立、评价系统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获取思想资源的,而语言提供的,是修辞化的世界。修辞话语既是主体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又是对现实世界的偏离,后者在主体的心理层面幻化,并定型为修辞话语。所以,修辞在表达环节,是按照表达者的意图,而不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描摹对象。 请结合题目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观察下面的语言单位,分析修辞话语建构的合理和不合理。(25分) 见风使舵见钱使舵见房使舵见利使舵 参考答案:“见风使舵”是固定的话语结构,作为本体,它以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框架,重建为修辞话语,如“见╳使舵”。比如,见钱使舵、见房使舵、见利使舵。 有人指责“见╳使舵”之类的用法不规范,这里就有一个合理和不合理的问题。 如果按照一般的语言规范,“见风使舵”中的“风”才能和“舵”搭配,“钱”、“房”、“利”之类的词都不适合与“舵”搭配,这样随意置换,看起来确实是违反了语言规范,这是构词上的不合理。 如果从修辞考虑,构词规范就相对松动,否则,很多修辞话语将无法生成。金庸笔下的韦小宝是修辞造词的大师,尽管从构词法的角度说,韦小宝的创造明显不合理的居多,然而,却正是这些不合理制造远远胜过合理的修辞效果。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25分)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人体生产T细胞(免疫细胞)的胸腺存在神经纤维,近年来,又发现T 细胞表面有接受神经系统信号的感受器,而语言可以通过信息交流调整心理状态,进而影响人的生存状态。 从“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角度,分析心理学家所说的“坏孩子诞生在批评中”。 参考答案: 修辞功能包括三个层面: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式(修辞技巧);修辞作为文本建构方式(修辞诗学);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修辞哲学)。这题从修辞功能的第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修辞哲学即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如果说“人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是道出了人的普遍存在方式,那么,“人以修辞的方式拥有世界”则道出了审美存在的方式。卡西尔说过“全部理论认知都是从一个语言在此之前就已赋予了形式的世界出发的;科学家、历史学家以至哲学家无一不是按照语言呈现给他的样子而与其客体对象生活在一起的”。其实,这句话指出了人以语言的方式实现其现实存在和历史存在,现象的存在,只有通过对现象存在状态的阐释,才是可以认知的对象,而阐释,既是逻辑性的,也是修辞性的,前者概念化地锁定对象,后者审美化地对象。修辞就是这样不知不觉介入了我们的认知,包括介人了我们的思维运作方式。人以修辞的方式进人关于这个世界的表达,也以修辞的方式进人关于这个世界的审美化理解,当人把世界的结构修辞化的时候,这个世界才能成为人的世界。人与他所置身的世界可以有多种联结关系,修辞把人带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人体生产T细胞(免疫细胞)的胸腺存在神经纤维,近年来,又发现T 细胞表面有接受神经系统信号的感受器,而语言可以通过信息交流调整心理状态,进而影响人的生存状态。这就“修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