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齐书》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南齐书》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南齐书》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南齐书》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南齐书》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南齐书》,“二十四史”之一,是南朝梁萧子显所撰的历史书,书中记述了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南齐书》是一部记载南齐的历史书,齐梁皇族萧子显作。全书六十卷,现存五十九卷。南齐是南北朝时期继宋以后在南方割据的封建王朝。公元四七九年,萧道成(南齐高帝)建立南齐,传了三代。四九四年,萧道成的侄子萧鸾(南齐明帝)夺取了帝位,传了两代。

五〇二年,萧衍(梁武帝)灭了南齐,另建了梁朝。南齐的统治只有二十三年,是南北朝时期最短促的一个朝代。它建都在建康(今南京),统治的地区西到四川,北到淮河、汉水,萧鸾时期又在淮河以南失去一些地方。当时同南齐对立的,是割据北方的北魏封建政权(公元三八六到五三四),北魏的军事力量要比南齐强些。

萧子显(约公元四八九到五三七),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是萧道成的孙子。他父亲豫章王萧嶷在南齐前期曾煊赫一时,他本人在梁做到吏部尚书。他虽然还是梁朝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但这时他家的政治地位已经衰落下来。以前朝帝王子孙而修前朝史书,二十四史中仅此一家。

萧子显入梁以后,还是积极地为巩固梁朝政权效力。萧衍曾当面向萧子显兄弟表示,希望他们作梁朝的「忠臣」。萧子显也就特别利用了自己的文史才能为梁朝的封建统治服务。他曾奏请编纂萧衍的文集,赞美萧衍挂名主编的通史,并在国学里讲解由萧衍题名的五经义。他还编写了五卷普通北伐记,这书虽已不可见,而顾名思义,应是颂扬萧衍在普通年间(公元520到526年)的军事活动的。他编写南齐书,也是经过奏请的。

萧子显还著有后汉书一百卷、贵俭传三十卷、文集二十卷,都没有流传下来。

南齐初年,萧道成设置史官,命檀超、江淹等编集「国史」。在梁代,沈约著有齐纪,吴均著有齐春秋。萧子显的南齐书,多取材於檀超、江淹等的书稿,而他们的稿子没有传下来。沈约、吴均的书约在十一世纪以后也散失了。关於南齐的最早只有这部南齐书。

南齐书六十卷,见於梁书萧子显传。到了旧唐书经籍志著录这部书,就只有五十九卷了。刘知几史通序例曾说过南齐书原有序录,后人从而推论南齐书佚失的一卷就是。萧子显虽然是以封建史臣的观点来修史的,但他以当代人记当代事,在南齐书里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比较原始的史料。

关於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及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倾轧残杀,书中都有所记载。对当时唐禹之领导的农民起义,在豫章文献王嶷传、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沈文季传等里,也提供了材料。此外对南齐一代的文学史、思想史、科学史方面的情况也有一定的反映。如科学家祖冲之,在南齐书里就有一篇比较详细的传。总的来说,南齐书是一部研究南齐历史的重要史书。

点校南齐书,是用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宋大字本(简称百衲本)作底本,参校了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另外,还参校了沈约宋书中的志,以及南史、通典、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等书的有关部分。对於前人校勘的成果,我们采用了周星诒、张元济、张森楷的三种南齐书校勘记稿本,以及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等书。〈南齐书〉可取的是志。

《南齐书》包含:帝纪八卷,除追叙萧道成在刘宋末年的政治活动外,主要记萧齐皇朝(479—502年)二十三年间的史事。志八篇十一卷,其中有的上承刘宋,有的起于萧齐立国,断限比较明显。传四十卷,其中不少是记少数民族地区史事的,而以《魏虏传》记北魏史事,这在性质上同《宋书·索虏传》是一样的。序录一卷,刘知几都不曾见到,说明它佚之甚早,故全书今存五十九卷。上面讲到,萧子显既是萧齐皇朝的宗室,又是萧梁皇朝的宠臣,所以他撰《南齐书》一方面要为萧道成避讳,一方面又要替萧衍掩饰。例如他写宋、齐之际的历史,就不能直接写萧道成的篡夺之事,只能闪烁其词,微露痕迹;他写齐、梁之际的历史,则用很多篇幅揭露齐主恶迹,以衬托萧衍代齐的合理。这是他作为齐之子孙、梁之臣子的“苦心”,也反映出他在史学上的局限性。

《南齐书》部帙不大,包含的年代又很短,竟然也撰就了八篇志,确乎难得。这里面无疑包含了江淹的首创之功。《南齐书》有些传,显示了萧子显在历史表述上的才华。如:他于《褚渊传》,先写褚渊在宋明帝时受到信任,而在宋明帝临死,则写他也参与“谋废立”,违背宋明帝的意旨;于《王晏传》,先叙其与齐高帝、齐武帝的密切关系,继而写其在齐武帝死后也参与“谋废立”的事;于《萧谌传》,先说其受到齐武帝、郁林王的信赖,后写其在协助齐明帝夺取郁林王皇位的政变中竟然领兵作前驱;于《萧坦之传》,先烘托其受到郁林王的殊特信任,以至“得入内见皇后”,后写他成了废郁林王而拥立明帝的关键人物;等等。

萧子显在写这些事件和人物的时候,都不直接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前后史事的对比来揭示人物的品格。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说:“此数传皆同一用意,不著一议,而其人品自见,亦良史也。”用顾炎武的话说,这种写历史人物的方法叫做“于序事中寓论断”,司马迁写《史记》最善于运用这种方法。萧子显学习司马迁表述历史的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被后代史学家称为“良史”,这是很自然的。

《南齐书》同《宋书》一样,都宣扬神秘的思想、佛法的深远,又都过分讲究华丽的辞藻,这是它们的缺点,也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的代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繁的弊病。又书中各志及类传,除少数外,大都写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内容,提示写作主旨。

萧子显(487—537年),字景阳,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南朝梁朝史学家,文学家。他十三岁的时候,萧齐皇朝被萧衍推翻了。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他们都是萧姓,而且同族,但毕竟从他们的高祖父时候就分支了。萧衍建立了梁朝,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梁武帝。在梁朝,萧子显凭着他的才华、风度、谈吐的出众,受到梁武帝的礼遇和信任,官至吏部尚书。

萧子显是一个“风神洒落,雍容闲雅,简通宾客,不畏鬼神”的人,又是一个“颇负才气”的人,做吏部尚书时,“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只是举起手中的扇子一挥而已,所以有些士族地主内心里对他很不满。但梁武帝倒是自始至终都把他看作是一位“才子”。事实上,他的文才的确是有社会影响的。萧子显的同时代人、《宋书》的作者沈约甚至称赞他的文章是属于东汉名家班固一流的佳品。这个评价当然是过分高了,但也可以看出沈约对他的文才的赏识。

著作

史学是萧子显所酷爱的事业,在他的四十九年的生命历史上,撰写了五部历史著作:《后汉书》一百卷,《晋史草》三十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他撰《齐书》,是向梁武帝请示并得到梁武帝的批准的。萧子显撰写和完成《齐书》的时间,按照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说法,是在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如果刘知几的说法是有根据的话,那末《齐书》的撰成当在天监八年(509年)至十八年(519年)期间,即萧子显二十岁以后至三十岁以前这十年当中。果然如此,那真是一位青年史学家了。除了《齐书》以外,萧子显的其他著作包括文集二十卷都已不存。

后人为了区别萧子显的《齐书》和唐初李百药所撰的《齐书》,把前者称为《南齐书》,后者叫做《北齐书》。萧子显在撰写《南齐书》的过程中,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和思想还是不少的。早在齐明帝时,史学家檀超和江淹奉诏修本朝史,他们制订了齐史的体例,但没有最后完成修撰工作。此外,还有熊襄著的《齐典》、沈约著的《齐纪》、吴均著的《齐春秋》和江淹著的《齐史》十志。萧子显的撰述工作,在史书体例上“本(檩)超、(江)淹之旧而小变之”;在史书材料上汲取诸家成果,终于著成《南齐书》六十卷。

附录

《南齐书》序

《南齐书》,八纪,十一志,四十列传,合五十九篇,梁萧子显撰。始江淹已为十志,沈约又为《齐纪》,而子显自表武帝,别为此书。臣等因校正其讹谬,而叙其篇目,曰: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戒,则必得其所托,而后能传于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功韪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章,郁而不发,而梼杌嵬琐、奸回凶慝之形,可幸而掩也。

尝试论之,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何以知其然邪?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为治天下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约,其体至备,以为冶天下之具。而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记者,岂独其迹邪?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本末先后,无不白也。使诵其说者,如出乎其时;求其指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谓明足以周万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发难显之情者乎?则方是之时,岂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盖执简操笔而随者,亦皆圣人之徒也。两汉以来为史者,去之远矣。

司马迁从五帝三王既殁数千载之后,秦火之余,因散绝残脱之经,以及传记百家之说,区区掇拾,以集著其善恶之迹,兴废之端,又创己意以为本纪、世家、八书、列传之文,斯亦可谓奇矣。然而蔽害天下之圣法,是非颠倒而采摭谬乱者,亦岂少哉!是岂可不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者乎?夫自三代以后为史者如迁之文,亦不可不谓俊伟拔出之材、非常之士也,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者,何哉?盖圣贤之高致,迁固有不能纯达其情而见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与之也。迁之得失如此,况其他邪?至于宋、齐、梁、陈、后魏、后周之书,盖无以议为也。

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不可以强而有邪?数世之史既然,故其事迹暧味,虽有随世以就功名之君,相与合谋之臣,未有赫然得倾动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时偷夺倾危悖理反义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邪?可不惜哉!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岂可忽哉!岂可忽哉!

臣恂、臣宝臣、臣穆、臣藻、巨洙、臣觉、臣彦若、臣巩谨叙目录昧死上。

《南齐书》中的一些文化史记载颇有价值。

萧子显为科学家祖冲之立传,在传中记录了他创造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的过程和机械特点。又在传中全文引用祖冲之的《上大明历表》,详细向世人介绍了创大明历的指导思想和大明历的具体特点,为人们研究科技史留下了珍贵资料。萧子显用很多篇幅对佛教进行宣传,对佛教传入中国及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的过程作了介绍,对于研究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有一些用处的。

《南齐书》的论赞在形式上模仿范晔的《后汉书》,在思想见识上,则相差甚远。当然萧子显作为一个史学家,对于历史和现实问题,还是有一些独到看法的,这在《南齐书》的论赞中有所反映。他对东昏侯萧宝卷推行暴政、恣意杀戮和奢侈淫欲,导致南齐政权灭亡的历史教训,在《东昏侯本纪》的论赞中做了很好的总结:“史臣曰:‘……东昏侯亡德横流,道归拯乱,躬当剪戮,实启太平。……’赞曰:‘东昏慢道,匹癸方辛。乃隳典则,乃弃彝伦,玩习兵火,终用焚身。’”对于帝王之子从小养尊处优、脱离社会,造成孤陋寡闻、无德无能的严重后果,他也有很清楚的认识,并在书中作了较好的分析,这些对于统治阶层应是有所教益的。

萧子显在宣传神学迷信方面,与沈约是一脉相承的。齐梁之际佛教兴盛,萧子显迎合当时的统治者口味,在书中极力鼓吹佛法的力量。《南齐书·高逸传论》是一篇颂扬佛法的专论。他把佛教与儒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道家相比,论证佛家是最优胜的。他论述佛法胜过儒家学说:“佛法者,理寂乎万古,迹兆乎中世,渊源浩博,无始无边,宇宙之所不知,数量之所不尽,盛乎哉!真大士之立言也。探机扣寂,有感必应,以大苞小,无细不容。若乃儒家之教,仁义礼乐,仁爱义宜,礼顺乐和而已;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唯机,低举成敬。儒家之教,宪章祖述,引古证今,于学易悟;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业行交酬,连璅相袭。”

从《后汉纪》、《宋书》到《南齐书》对佛教宣传的不断升格,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佛教势力从魏晋到南朝不断发展,并取得国教地位的历史过程。佛教势力的扩展,真切反映了统治者自身的腐朽和没落。

与《宋书》一样,《南齐书》中也存在着大量歪曲史实之处。萧子显是南齐宗室,他在为其祖父写的《高帝本纪》和为父亲萧嶷写的《豫章文献王传》中,都极力进行褒美虚夸,文中不惜使用上万字的篇幅,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百般夸饰其功绩,而对篡权夺位之类丑行,则千方百计曲笔讳饰,淹没其迹。对于其他人物,书中也经常按当时的利害得失,决定对其的取舍与夺。史德的亏缺影响了《南齐书》的撰著质量。

《南齐书》·五十九卷(内府刊本)

梁萧子显撰。子显事迹附载《梁书·萧子恪传》。章俊卿《山堂考索引馆阁书目》云“《南齐书》本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亡其一”。

刘知几《史通》、曾巩《叙录》则皆云八《纪》、十一《志》、四十《列传》,合为五十九卷,不言其有阙佚。然《梁书》及《南史》子显本传实俱作六十卷,则《馆阁书目》不为无据。

考《南史》载子显《自序》,似是据其《叙传》之词。又晁公武《读书志》载其《进书表》云:“天文事秘,户口不知,不敢私载。”疑原书六十卷为子显《叙传》,末附以《表》,与

李延寿《北史》例同。至唐已佚其《叙传》,而其《表》至宋犹存。今又并其《表》佚之,故较本传阙一卷也。

又《史通·序例篇》谓:“令升先觉,远述丘明;史例中兴,於是为盛。沈宋之志序、萧齐之序录,虽以序为名,其实例也。

子显虽文伤蹇踬,而义甚优长,为序例之美者。”今考此书,《良政》《高逸》《孝义》《幸臣》诸传皆有《序》,而《文学传》独无《叙》。殆亦宋以后所残阙欤。齐高好用图谶,梁武崇尚释氏,故子显於《高帝纪》卷一引太乙九宫占,《祥瑞志》附会纬书,《高逸传》论推阐禅理。盖牵於时尚,未能厘正。

又如《高帝纪》载王蕴之抚刀、袁粲之郊饮,连缀琐事,殊乖纪体。至《列传》尤为冗杂。然如纪建元创业诸事,载沈攸之书於《张敬儿传》,述颜灵宝语於《王敬则传》。直书无隐,尚不失是非之公。

《高十二王传》引陈思之《表》、曹冏之《论》。感怀宗国,有史家言外之意焉,未尝无可节取也。自李延寿之史盛行,此书诵习者鲜,日就讹脱。

《州郡志》及《桂阳王传》中均有阙文,无从补正。其馀字句舛误,如《谢庄传》,《南史》作“诏徙越巂”,此书作“越州”。《崔怀慎传》,《南史》作“臣子两遂”,此书作“两节”者。又不可胜乙。今裒合诸本,参核异同,正其灼然可知者。其或无考,则从阙疑之义焉。今本《南齐书》只五十九卷。

目录:

卷一本纪第一高帝上

卷二本纪第二高帝下

卷三本纪第三武帝

卷四本纪第四郁林王

卷五本纪第五海陵王

卷六本纪第六明帝

卷七本纪第七东昏侯

卷八本纪第八和帝

卷九志第一礼上

卷十志第二礼下

卷十一志第三乐

卷十二志第四天文上

卷十三志第五天文下

卷十四志第六州郡上

卷十五志第七州郡下

卷十六志第八百官

卷十七志第九舆服

卷十八志第十祥瑞

卷十九志第十一五行

卷二十列传第一皇后

卷二十一列传第二文惠太子

卷二十二列传第三豫章文献王

卷二十三列传第四褚渊(渊弟澄徐嗣)王俭

卷二十四列传第五柳世隆张瑰

卷二十五列传第六垣崇祖张敬儿

卷二十六列传第七王敬则陈显达

卷二十七列传第八刘怀珍李安民王玄载(弟玄邈)

卷二十八列传第九崔祖思刘善明苏侃垣荣祖

卷二十九列传第十吕安国(全景文)周山图周盘龙王广之

卷三十列传第十一薛渊戴僧静桓康(尹略)焦度曹虎

卷三十一列传第十二江谧荀伯玉

卷三十二列传第十三王琨张岱褚炫何戢王延之阮韬

卷三十三列传第十四王僧虔张绪

卷三十四列传第十五虞玩之刘休沈冲庾杲之王谌

卷三十五列传第十六高帝十二王

卷三十六列传第十七谢超宗刘祥

卷三十七列传第十八到捴刘悛虞悰胡谐之

卷三十八列传第十九萧景先萧赤斧(子颖胄)

卷三十九列传第二十刘瓛(弟巉)陆澄

卷四十列传第二十一武十七王

卷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二张融周颙

卷四十二列传第二十三王晏萧谌萧坦之江祏

卷四十三列传第二十四江敩何昌宇谢抃王思远

卷四十四列传第二十五徐孝嗣沈文季

卷四十五列传第二十六宗室

卷四十六列传第二十七王秀之王慈蔡约陆慧晓(顾宪之)萧惠基卷四十七列传第二十八王融谢朓

卷四十八列传第二十九袁彖孔稚珪刘绘

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王奂(从弟缋)张冲

卷五十列传第三十一文二王明七王

卷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二裴叔业崔慧景张欣泰卷五十二列传第三十三文学

卷五十三列传第三十四良政

卷五十四列传第三十五高逸

卷五十五列传第三十六孝义

卷五十六列传第三十七幸臣

卷五十七列传第三十八魏虏

卷五十八列传第三十九蛮东南夷

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芮芮虏河南氐羌

卷附录《南齐书》序

纪传体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 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史记》既是不朽的史着,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二十四史还附志、表等作为附录。朝鲜、日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但纪传体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分头叙述人物,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到南宋,始出现了克服编年、纪传二体缺陷而综合其优点的纪事本末体。 纪传体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种体例,以人物为中心,通 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因而,纪传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记叙集中而清楚。 自《史记》问世以后,中国史书大多以这种体例写成,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除《史记》为通史外余为断代史),可谓纪传体的一统天下。纪传体深受史家的青睐,这还应归功于其较合理的编排体例。以《史记》为例,它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本纪以帝王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世家中的部分内容以朝代或诸侯国的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表又分为世表、年表、月表,是以表格形式,分别按世代、年、月排列的简明大事记,以补纪、传叙述之不足。书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分门别类地记叙了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天文(《天官书》)、祭典(《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等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概况,具有专门学科史的性质。如此一来,这部史书不仅体例完备,包举全面,规模宏大;而且纲目井然,点线交织,铺陈有方,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郑樵《通志考》)。到了《汉书》(第一部断代史),它取消“世家”,并入“列传”,称“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并增加了《地理志》、《艺书志》等纲目。自此以后,其他纪传体史书虽由于时代特点或史家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设立条目时有增易,但大都没有跳出《汉书》所创的体例。自《汉书》以后的纪传体史书,便以纪

《史记》:史记简介 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史记》:史记简介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导语:《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 “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项羽本纪》是例外); “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生活常识分享

史模板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令狐采学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

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南齐书》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南齐书》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南齐书》,“二十四史”之一,是南朝梁萧子显所撰的历史书,书中记述了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南齐书》是一部记载南齐的历史书,齐梁皇族萧子显作。全书六十卷,现存五十九卷。南齐是南北朝时期继宋以后在南方割据的封建王朝。公元四七九年,萧道成(南齐高帝)建立南齐,传了三代。四九四年,萧道成的侄子萧鸾(南齐明帝)夺取了帝位,传了两代。 五〇二年,萧衍(梁武帝)灭了南齐,另建了梁朝。南齐的统治只有二十三年,是南北朝时期最短促的一个朝代。它建都在建康(今南京),统治的地区西到四川,北到淮河、汉水,萧鸾时期又在淮河以南失去一些地方。当时同南齐对立的,是割据北方的北魏封建政权(公元三八六到五三四),北魏的军事力量要比南齐强些。

萧子显(约公元四八九到五三七),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是萧道成的孙子。他父亲豫章王萧嶷在南齐前期曾煊赫一时,他本人在梁做到吏部尚书。他虽然还是梁朝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但这时他家的政治地位已经衰落下来。以前朝帝王子孙而修前朝史书,二十四史中仅此一家。 萧子显入梁以后,还是积极地为巩固梁朝政权效力。萧衍曾当面向萧子显兄弟表示,希望他们作梁朝的「忠臣」。萧子显也就特别利用了自己的文史才能为梁朝的封建统治服务。他曾奏请编纂萧衍的文集,赞美萧衍挂名主编的通史,并在国学里讲解由萧衍题名的五经义。他还编写了五卷普通北伐记,这书虽已不可见,而顾名思义,应是颂扬萧衍在普通年间(公元520到526年)的军事活动的。他编写南齐书,也是经过奏请的。 萧子显还著有后汉书一百卷、贵俭传三十卷、文集二十卷,都没有流传下来。 南齐初年,萧道成设置史官,命檀超、江淹等编集「国史」。在梁代,沈约著有齐纪,吴均著有齐春秋。萧子显的南齐书,多取材於檀超、江淹等的书稿,而他们的稿子没有传下来。沈约、吴均的书约在十一世纪以后也散失了。关於南齐的最早只有这部南齐书。 南齐书六十卷,见於梁书萧子显传。到了旧唐书经籍志著录这部书,就只有五十九卷了。刘知几史通序例曾说过南齐书原有序录,后人从而推论南齐书佚失的一卷就是。萧子显虽然是以封建史臣的观点来修史的,但他以当代人记当代事,在南齐书里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比较原始的史料。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别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2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1 ?编年体。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

2 .纪传体。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 .纪事本末体。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 .国别体。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 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国语》左秋明 5 .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 .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 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著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

《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史史书,相传作者为左丘明。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 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别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 别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时期的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与《》、《》、《》合称“”。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写作的史书称“”。它上起传说中的(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十七年(1644年),计322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编写。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1.编年体。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国语》左秋明 5.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着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 《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着。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史史书,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常识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常识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常识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在全书总结性的篇章《叙传》中讲: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汉书》的体裁特征是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一代的历史,上起高祖,下迄王莽,但班固又深知历史是不能割断的,西汉初的历史是由周、秦发展而来,西汉末年历史产生的影响要到东汉初才显示得更清楚,尤其是典章制度,更必须把握其产生的`渊源和不同时代的沿革变迁。这一认识具有历史哲学的意义,既保证《汉书》写成完整的西汉史,又写出它与前代及当代的联系。这在《汉书》的几篇志中表现得尤为突

出。如,《律历志》上篇言律法,向上追溯:自伏戏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律历志》下篇言历法,同样追溯至远古:历数之起上矣。传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后三苗乱德,二官咸废,而闰馀乖次,孟陬殄灭,摄提失方。尧复育重、黎之后,使纂其业。故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全篇之末,记载西汉一朝所历年数及东汉光武帝在位年数:平帝,著《纪》即位元始五年,以宣帝玄孙婴为嗣,谓之孺子。自汉元年讫更始二年,凡二百三十岁。光武皇帝,著《纪》以景帝后高祖光世孙受业中兴复汉,改元曰建武,岁在鹑尾之张度。建武三十一年,中元二年,即位三十三年。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纪传体与编年体比较

纪传体与编年体比较 班级:历史师范姓名:胡月箫 我国史书的撰述主要分为两种纪传体和编年体,二者各有其优劣。并且都在某个阶段适应了历史的发展,互为表里又相互斗争。 纪传体是司马迁创造的,他的史记是中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纪传体最大的特点是体大思精。体大主要是指记、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形式,能容纳大量的历史内容;思精,是指纪传体史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体大思精的体系形象的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结构。本纪、世家、列传具有不同的载述笔法,就是一种等级序列。所以纪传体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历史,适应了封建统治的思想体制。 从编纂学的角度来看,纪传史的结构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刘知几评评论说:“《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序其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此其所以为长也。”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它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因为以人物为写作重心,所以纪传体能够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人物,使其栩栩如生。而纪传体通过对人物的评价,也能较好的反映出作者的史观。其中项羽虽不是帝王,但司马迁却将其归为本纪,足以看出此人物在作者眼中的重要性,以下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所以可知纪传体能够很好的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自己的憎恶。 但纪传体又有四个缺点:1.记述人物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人民群众的活动被抹杀,科学、文化、技术的进步和重大的发明都归之于少数英雄人物身上。由于体现作者的爱憎,所以不够客观。2、纪传史“虚美隐恶”,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史观,为封建王朝制造合法的理论根据3、纪传体制造所谓“正统”的理论,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所谓正统理论主要有两点,一是同时对立的几个王国,确立其一国为主体纪年,而以其余各国为…闰位?,即正名分,为本朝回护,二是隐讳篡夺事迹,编造“禅让谎言”4、因事立目,褒贬人物,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 编年体是我国上古记载史事所普遍使用的一种史学体裁形式。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它是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来记叙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种以时间为经,以事实为纬的描述历史的方法,不仅给人以时间概念,而且提供了各种事件相互联系的可能,从而可以了解到历史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各种事物的堆积,这就为研究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创造了条件,给人一种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编年体有三大长处:1.编年体宜于考察一时之大势。由于是按时间记述的,所以对事物的联系、因果、发展趋势都能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2.编年体适合长篇,可以较为简洁,避免纪传体的"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的弊病.更便于贯古通今,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以达到鉴前世之兴衰的目的。3、编年体宜于录存史料。

《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

《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朝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作品名称汉书 外文名Book of Han

作品别名前汉书 作者班固(主要作者)、班昭、马续 创作年代105年 文学体裁纪传体断代史 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字数80万字记载朝代以西汉(含王莽)一朝为主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汉朝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朝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汉朝东汉时期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汉朝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常识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常识 导读:《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在全书总结性的篇章《叙传》中讲: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汉书》的体裁特征是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一代的历史,上起高祖,下迄王莽,但班固又深知历史是不能割断的,西汉初的.历史是由周、秦发展而来,西汉末年历史产生的影响要到东汉初才显示得更清楚,尤其是典章制度,更必须把握其产生的渊源和不同时代的沿革变迁。这一认识具有历史哲学的意义,既保证《汉书》写成完整的西汉史,又写出它与前代及当代的联系。这在《汉书》的几篇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律历志》上篇言律法,向上追溯:自伏戏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律历志》下篇言历法,同样追溯至远古:历数之起上矣。传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后三苗乱德,二官咸废,而闰馀乖次,孟陬殄灭,摄提失方。尧复育重、黎之后,使纂其业。故自殷、周,皆

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全篇之末,记载西汉一朝所历年数及东汉光武帝在位年数:平帝,著《纪》即位元始五年,以宣帝玄孙婴为嗣,谓之孺子。自汉元年讫更始二年,凡二百三十岁。光武皇帝,著《纪》以景帝后高祖光世孙受业中兴复汉,改元曰建武,岁在鹑尾之张度。建武三十一年,中元二年,即位三十三年。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之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中国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巧记忆 3.中国文学常识 4.文学常识:中国“敬词” 5.中国的文学常识大全 6.中国地理文学常识 7.中国文学常识大全(一)

纪传体概述

一、纪传体概述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著史体裁,由西汉司马迁创体,以后历代皆有撰述。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则为断代史。自《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后朝写前朝的纪传史书,因得到历朝帝王下令颁行,而被称为“正史”。此外,当代所撰本朝纪传体断代史,如《东观汉记》等,则被称为“国史”。其余私人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如《东都事略》、《契丹国志》,数量也不少,一般被列于别史类。魏晋人将《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合称为“三史”。到唐代,才以《后汉书》顶替《东观汉记》作为三史之一。又习惯以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还有将前四史加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合称为“十三史”。宋人校刻历代“正史”,以十三史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合称“十七史”。明代加上《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代乾隆初,《明史》成书,加上《旧唐书》和新辑出的《旧五代史》,合刻为“二十四史”。1921年,柯劭忞(mín)修《新元史》成,于是有了“二十五史”的名称。还有加上《清史稿》,合称为“二十六史”的。 二十六史总共4042卷4500余万字,系统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清末大约5000年的历史,不仅是冠盖史坛的巨著,在世界史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纪传体“正史”有清代殿版本,有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有开明书店的二十五史本,及各种单行本。中华书局组织专家校勘、整理、标点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目前最通行、最便于阅读的本子。 纪传体史书一般由本纪、表、志、世家、列传等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或称帝纪,用编年的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个时代最高代表人物(帝王、王室、霸主等)的生平及该时代的大事,以作为全书的纲领。表,或称谱,是按时间顺序,表列国家兴亡、帝王更叠、制度演变和世系官爵等情况,在书中起提要、汇总、省繁的作用。二十六史中,只有十史有表谱。志,或称书、考,分专题叙述历代的典章、制度、经济、天文、地理、典籍等。二十六史的志,名称不尽相同,而且有六史无志。列传,是人物传记。有为一人所立的“别传”,有将两个以上人物的事迹写在一起的“合传”,有在传后叙其族人、部属事迹的“附传”,有将事迹相似的人汇述在一起的“类传”,有记少数民族或外国情况的“族别传”、“国别传”。此外,《史记》有世家,《晋书》有载记,用来记载贵族王侯或割据政权的历史。作者篇后的评论,统名论赞。一般散文体的称为“论”,骈文体的称为“赞”。其实际名称,各书不一,如“太史公曰”、“评”、“论”、“史臣曰”、“呜呼”、“赞”等。纪传体以其五种体例相互配合、补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较好地表现了多层次多侧面的封建社会一个时代的全貌,因而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史学家的重视。当然,绝大多数的官修纪传体“正史”的正统观念和讳饰都比较严重,而且,同一事件,往往在本纪、列传、志中重复记载,难免芜杂。 纪传体“正史”,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最基本的史料。了解各部“正史”的内容,尤其

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起源于春秋。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

通史与断代史

l通羹|||史l l迥i||萋炙||| 中国古代的史书可谓浩如烟海、举世无双,体例也堪称丰富多彩。在各种体例的史书中,几乎都可以分为通史与断代史两类。并且,两者之间也有着深刻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通史是在断代史基础上产生的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通史体的著作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史记》在我国古代史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首创了完整的纪传体。但是,这并非是司马迁偶然的成果和凭空的收获,应该说先秦大量的断代史为其奠定了基础。 1.《世本》已具备了纪传体的雏形和通史盼洼质,对司马迁写作《史记》产生了很大影响 综观《史记》的体例,计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把这五种体裁综合于一书,使它们互相配合,又各有侧重,从而形成了一种严密而完整的体例——纪传体,确是司马迁的伟大创举。但是这五种体例并非司马迁凭空而创,而是有其渊源。尤其是战国时期的《世本》,体裁多样,已具备了纪传体的雏形。其原书已佚,就后来诸书所引佚文看,此书计10篇。其中,《帝系》《王侯谱》《大夫谱》,记载黄帝以来帝王、诸侯和卿大夫的世系或谱系;《纪》《世家》《传》,分别叙述了帝、侯、卿大夫的主要事迹。这些都为《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和表等体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还有《氏姓》《居》《作》《谥法》诸篇,分记姓氏起源、帝王都邑、重要发明和谥号的含义,类似于《史记》中的“书”。另外,《世本》“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的历史,突破了断代史的局限,已经具有通史的性质。因此,《世本》一书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草创的纪传体通史,为《史记》的创立提i||断||||代蓁|史娄 柳明 供了很大的借鉴。 2.先秦大量的编年体史书为《史记》中的纪、表、世家、列传等体例的创立提供了借鉴 先秦盛行的是编年体史书,按年、时、月、日记载历史。司马迁吸取了前人的这一编撰方法,在《史记》中用“本纪”冠于全书之首,作为全书总纲,按年、月、日次序记载各君王生平及在位期间的大事。“表”也是按时问顺序,用表格的形式谱列事件和人物官爵、职别等。再者,《左传》在编年体的大框架里,还采用了多种叙述史实的方法。如在僖公二十三条下集中记述了晋文公重耳十九年流亡在外的生活。又如在襄公三十条下记载郑国子产为政、实施改革的情况,接着又写其后事。这些写法,从写人物的角度看,类似于人物传记的片断。《史记》中的世家、列传等体例显然有鉴于此。另外,《左传》记载春秋前期较略,而后期则较详。这种详近略远的原则被司马迁的《史记》所继承。《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秦以前二千多年的史事,只占全书篇幅的十分之三、四;而秦至汉太初年间近百年的史事,却占了全书篇幅的十分之六、七。再有,《左传》在一段叙事之后往往以“君子日”的形式发表评论。《史记》则效法它用“太史公曰”的形式,把史和论在一定程度上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此可见,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史记》的创立,是在借鉴了先秦大量断代史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断代史规范的确立有待于成熟的通史的启发 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有影响的纪传体史著。它整齐了纪传体体例,并且变通史为断代史,成为后世正史的楷模。断代史体的《汉书》之所以能够确立起这种规范,应该说

编年体 纪传体 断代史 通史 国别史

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期间的历史大事。其记述内容基本可信,史料价值很高,但是不完备。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是中国第一部通史。还有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

著名的通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也称《前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书(纪传体的)。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

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 初识经典 《汉书》,又称《前汉书》,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研究西汉历史的基本文献。《汉书》以西汉一朝历史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记载了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其中,班固的父亲班彪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在此基础上撰成《汉书》,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汉书》以史料丰富、闻见广博着称,所谓“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可以说,《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编修了相应的纪传体断代史。由此可见,《汉书》在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深入品评 《汉书》最大的史学价值是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在语言、叙事、体裁、体例方面有着自身的鲜明特征。与《史记》口语化的文字不同,《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造句典雅,堪称史学家语言的典范。在叙事上,《汉书》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强化了叙事的力度。这为我们深入了解西汉的历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体裁、体例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门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称“志”,取消了“世家”,将“世家”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对于我国史学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史学上的贡献,《汉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班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别

《后汉书》就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得历史学家范晔编撰得记载东汉历史得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二十四史,就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得二十四部史书得总称,由于《史记》得写法被历来得朝代纳为正式得历史写作手法,故将与《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得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得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2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得有本纪、列传得纪传体编写。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春秋》中国最早得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所主编得《资治通鉴》就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就是我国最早得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得《史记》就是中国最早得纪传体史书 1。编年体。主要特点就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主要特点就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创始人就是西汉得司马迁,她得《史记》就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主要特点就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就是南宋得袁枢,她得《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主要特点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国语》左秋明 5。通史、主要特点就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得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主要特点就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得历史。如《汉书》。 以上得六种体例就是按不同得标准分得、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得体例。如《三国志》,就既就是纪传体史书,又就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著名得史书作简要介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