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推荐: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学校建筑

推荐: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学校建筑

推荐: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学校建筑
推荐: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学校建筑

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学校建筑

学校建筑包括中小学校建筑和高等学校建筑。

1.中小学校建筑的规模及布点。一般小学为六年学制,正常情况下分为12班、18班、24班等。中学分为18班、24班、30班等。学校的布点应根据各区、居民点及小区规划人口数量,均匀合理布点。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选择学校校址应考虑周围环境安静、卫生、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有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中小学校建筑总平面布局:学校用地由校舍建筑用地、体育活动用地、实验及绿化用地等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布置应满足使用要求,功能分区明确,既要联系方便,又要避免相互干扰和影响。校舍由教学用房、办公用房及生活服务用房组成。教学用房由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公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及体育活动室几部分组成。普通教室是教学用房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对教室的设计不仅要有足够的面积,而且座位布置排列应合理。教室应有良好的采光和日照,但要避免阳光直射。教室应有良好的声环境,避免外界噪声的影响。教室还应有良好的室内温度要求,夏天有良好的通风,冬季有采暖和换气设施。中小学建筑的实验室和各种专业教室设计应根据使用要求,充分满足不同功能使用的各种需要来布置平面及各种设备。

2.高等学校建筑。高等学校有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等三类。高等学校的总平面布置主要应考虑功能分区合理,联系方便,环境优美,且要考虑发展用地。高等学校分为教学

房屋建筑学知识点整理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房屋建筑学知识点 第一章民用建筑设计概论 1、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是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 2、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主要依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规模来划分等级。 3、不燃烧体:砖、石、混凝土等天然或人工的无机矿物材料和金属材料。 难燃烧体:沥青混凝土、水泥石棉板、板条抹灰。 燃烧体:木材等。 4、耐火极限用小时(h)表示。 5、设计任务的必要条件:主管部门的批文、城建部门的批文、设计任务书c 6、建筑工程设计一般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 7、人体尺度及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是确定建筑内部各种空间尺度的主 要依据。 &建筑模数:基本模数和导出模数。 导出模数:扩大模数和分模数。 9、基本模数是模数协调中选用的基本尺寸单位。 基本模数的数值为100mm,其符号为M, —般是3M。 第二章建筑平面设计 1、功能空间:主要使用部分、辅助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 2、房间是组成建筑物的最基本单位。 3、一个房间的面积由家具设备占用面积、人们使用活动所需的面积和房间内部的交通面积。 4、矩形教室的优点:便于家具布置、房间平面利用率较高。结构简单,施工方 便,且便于构件统一,有利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5、《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 2.2m ; 最后一排课桌的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小学不宜大于8m,中学不宜大于 9m;前排边座座椅与黑板远端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 6、楼梯的基本形式:直跑楼梯、双跑平行楼梯、转角楼梯、三角楼梯。 7、楼梯间的形式:开敞式、封闭式、防烟楼梯间。 &建筑平面组合形式:走道式组合、套间式组合、大厅式组合、单元式组 合、混合式组合。 9、日照间距的计算公式:L=H/tanh L-----日照间距 H-----南向前排房屋檐口至后排房屋底层窗台的高度 h-----当地冬至日或大寒日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1/tanh-----日照间距系数 第三章建筑剖面设计 1、C值:视线升高值 C值与人眼睛到头顶的高度及视觉标准有关,一般为120mm。 2、房间的净高:室内地面到吊顶或楼板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楼板或屋盖 的下悬构件影响有效使用空间时,房间的净高应是室内楼地面到结构下缘之 间的垂直距离。 房间的净高不宜小于2.20m。 第四章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 1、符合建筑构图的基本规律: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比例与尺度。 第五章民用建筑构造概论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 建筑设计基础Ⅰ》教学大纲

黑龙江东方学院 《建筑设计基础(1)》教学大纲 建筑工程学部建筑装饰设计教研室 课程编号: 03122011 适用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装饰设计方向) 学分:6 总学时 112 (理论学时 40 ;实践(实验)学时: 72 )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就是为建筑学专业开设得重要专业基础课,在建筑学设计系列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就是建筑设计入门得关键。 本课程得教学宗旨与目标就是通过系统得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课程作业过程训 练,培养学生对建筑形式语言得认知、运用、表达能力与初步得建筑设计构思能力,为学习后续得建筑设计课程打基础。 二、本课程得目得任务 建筑设计基础课就是建筑学专业得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就是建筑设计得启蒙 教育,就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得建筑设计思维方法,即“悟性——理性——创造性”过程得重要环节,更就是建筑设计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教育得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得目得任务就是: 1.建立正确得建筑观; 2.对建筑设计体系得初步认识,对设计过程得感性认识与一般了解,对名建筑得欣赏与评价; 3.掌握建筑设计得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即建筑功能、空间、环境得概念,平立剖面得含义以及规范表达,形式美得法则等; 4.建筑表现技能得表现:建筑制图、渲染技法、模型制作、徒手表现、建筑速写等。 三、本课程与其她课程得关系 建筑设计基础课就是建筑学专业得主导课程——建筑装饰设计系列课程得先修课程。本课程所讲授得内容与所进行得各方面基本功训练直接为今后得建筑

装饰设计课提供预备知识与技能。 四、本课程得基本要求 1.建筑表达部分: ·学习水彩渲染技法; ·学习模型制作方法,及通过模型推敲方案、表达设计意图得能力。 2.建筑形态构成部分: ·培养对建筑形体得认知与组合加工能力; ·培养对建筑空间得认知能力,学习设计、创造建筑空间得方法。包括认识不同空间类型(动、静、开敞、封闭、流动、引导……)与学习空间限定得手法(设立、下沉、升起、围合、覆盖……); ·加强对各种建筑形式要素(形状、色彩、尺度、质地、方向、位置)得直觉及相关性认识,培养用形式要素表达设计意图得能力; ·学习建筑形式得加工方法( 附加、重复、穿插、切削、旋转、、、、)。 3.建筑美学部分: 学习美学原理,培养审美感觉与构图能力,将审美感觉与构图能力训练贯彻于一切作业得环节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变化与统一得方法。 4.建筑设计入门部分: 初步了解建筑设计得程序与方法。 五、课程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建筑初识 (4学时) 了解重点:初步接触建筑概念,介绍与本课程相关得基本内容及工程字规范书写。 难点:学习这门课程得目得与达到何种标准。字体结构与笔画特点。 第二部分徒手线条练习 (4学时) 掌握重点:徒手线条得组织、排列、衔接、构图等表达。 难点:线条得流畅、间距得疏密、衔接得方法、黑白灰得对比关系等。 第三部分工具线条练习 (6学时) 掌握重点:学习用墨线综合表现得方法,训练构图能力,加强审美感觉。 难点:墨线线条衔接得当,图面精良。 第四部分建筑绘图练习 (10学时) 掌握

建筑设计知识汇总

知识汇总 1、窗地面积比 窗地面积比就是房间窗洞口面积与该房间地面面积之比,简称窗地比。它是估算室内天然光水平的常用指标。例如,当房间进深为窗高的2.5倍时,单侧采光的房间要获得1%的最低采光系数需要的窗地比约为1/6。窗地面积比值为直接天然采光房间的侧窗洞口面积Ac与该房间地面面积Ad之比. 不同的建筑空间为了保证室内的明亮程度,照度标准是不一样的。离地面低于0.5米的窗户洞口面积不计入窗地比的窗户面积如:在住宅设计中客厅的窗地比一般是1/6~1/4,卧室的窗地比一般为1/6~1/8 ;楼梯间 ----1/12;工业建筑中窗地比取为了1/8。 窗面积就是指窗的洞口面积,与窗户开启的大小无关。 窗开启的面积大小要看窗的开启形式,现有的门窗开启形式,基本可分为:内平开下悬、平开、上悬窗、传统推拉。花城的窗户开启形式目前不详。  国家规定:离地面高度低于0.50m的窗洞口面积不计入采光面积内。窗洞口上沿距地面高度不宜低于2m。窗地面积比不得小于1/7. 2、开间和进深 首先要了解横墙和纵墙,横墙:沿建筑物短轴布置的墙纵墙: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置的墙 开间:两横墙间距离进深:两纵墙间距离有些结构设计横墙不全在短轴,这种情况不能把开间简单看做两横墙间距离,而一般根据房间门的朝向来区分,房门进入的方向的距离为进深,左右两边距离为开间。 开间进深是指住宅的宽度和住宅的实际长度。 开间是指房屋的宽度,在住宅设计中,住宅的宽度是指一间房屋内一面墙皮到另一面墙皮之间的实际距离。因为是就一自然间和宽度而言,故又称为开间。 住宅开间一般为3.0到4.5米。规定较小的开间尺度,可缩短楼板的空间跨度,增强住宅结构整体性、稳定性和抗震性;房屋的进深,则是指房屋的实际长度。 在1987年颁布的《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中,对住宅的开间在设计上有严格的规定。砖混结构住宅建筑的开间常采用下列参数:2.1米、2.4米、2.7米、3.0米、3.3米、3.6米、3.9米、4.2米。 在1987年实施的《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砖混结构住宅建筑的进深常用参数:3.0米、3.3米、3.6米、3.9米、4.2米、4.5米、4.8米、5.1米、5.4米、5.7米、6.0米。为了保证住宅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进深不宜过长。住宅的层高是指下层地板面或楼板面到上层楼层面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一层房屋的高度。 在1987年发布的《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砖混结构住宅建筑层高采用的参数为:2.6米、2.7米、2.8米。住宅的净高是指下层地板面或楼板上表面到上层楼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 净高和层高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净高=层高-楼板厚度,即层高和楼板厚度的差

建筑学基础知识

3、墙体 (1)墙体的分类: 按其在平面中的位置可分为内墙和外墙。凡位于房屋四周的墙称为外墙,其中位于房屋两端的墙称为山墙。凡位于房屋内部的墙称为内墙。外墙主要起围护作用,内墙主要分隔房间作用。另外沿建筑物短轴布置的墙称为横墙,沿建筑物长轴布置的称为纵墙。 按其受力情况可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直接承受上部传来荷载的墙称为承重墙,而不承受外荷载的墙称为非承重墙。 按其使用的材料分为:砖墙、石墙、土墙及砌块和大型板材墙等。 对墙面进行装修的墙称为混水墙;墙面只做勾缝不进行其它装饰的墙称为清水墙。 根据其构造又分为:实体墙、空体墙和复合墙。实体墙由普通黏土砖或其它实心砖砌筑而成;空体墙是由实心砖砌成中空的墙体或空心砖砌筑的墙体;复合墙是指由砖与其它材料组合成的墙体。 (2)砖墙的厚度 砖墙的厚度符合砖的规格。砖墙的厚度一般以砖长表示,例如半砖墙、3/4砖墙、1砖墙、2砖墙等。其相应厚度为:115mm、(称12墙)178mm、(称18墙)240mm、(称24墙)365mm、(称37墙)490mm、(称50墙)λ 墙厚应满足砖墙的承载能力。一般说来,墙体越厚承载能力越大,稳定性越好。λ 砖墙的厚度应满足一定的保温、隔热、隔声、防火要求。一般讲,砖墙越厚,保温隔热效果越好。λ (3)过梁与圈梁 过梁:其作用是承担门窗洞口上部荷载,并把荷载传递到洞口两侧的墙上。按使用的材料可分为: 钢筋混凝土过梁:当洞口较宽(大于1.5M),上部荷载较大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两端深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240λ mm。 砖砌过梁:常见的有平拱砖过梁和弧拱砖过梁。λ 钢筋砖过梁:钢筋砖过梁是在门窗洞口上方的砌体中,配置适量的钢筋,形成能够承受弯矩的加筋砖砌体。λ 圈梁:为了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较大的震动荷载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常在房屋外墙和部分内墙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或钢筋砖圈梁。其一般设在外墙、内纵墙和主要内横墙上,并在平面内形成封闭系统。圈梁的位置和数量根据楼层高度、层数、地基等状况确定。 4、地面与楼板 (1)地面:是指建筑物底层的地坪。其基本组成有面层、垫层和基层三部分。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地面,还设有防潮层、保温层、找平层等构造层次。每层楼板上的面层通常叫楼面,楼板所起的作用类似地面中的垫层和基层。 面层: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生产直接接触的地方,是直接承受各种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地面与楼面表层。λ 垫层:在面层之下、基层之上,承受由面层传来的荷载,并将荷载均匀地传至基层。λ 基层:垫层下面的土层就是基层。λ 地面的种类: 整体地面:其面层是一个整体。它包括水泥沙浆地面、混凝土地面、水磨石地面、沥青砂浆地面等λ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参考书目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参考书目 专著类: 1、《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王受之著) 2、《建筑:形式空间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 3、《设计与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 4、《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比例——科学?哲学?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注:有志于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同学可以选读。 9、《外国建筑史》(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世界室内设计史》((美)派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拙匠随笔》(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13、《走向新建筑》((法)勒·柯布西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代表作,有助于理解现代建筑设计的由来。 14、《建筑十书》(维特鲁威,高履泰译,知识产权出版社) 注:已知最早的建筑设计理论著作,提出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提出了著名的“坚固、美观、实用”的建筑三原则。 15、《安藤忠雄论建筑》((日)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安藤忠雄连战连败》((日)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注:真实记录日本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历程,是建筑师的成功学。 17、《建筑师的20岁》(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编,王静、王建国、费移山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注:真实记录日本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历程,是建筑师的成功学。 18、《负建筑》((日)隈研吾,山东人民出版社) 注: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空间设计的哲学思辨。 19、《普利茨克建筑大师思想精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建筑学基础知识大全

建筑学知识 第一篇建筑学 第一章各类建筑得功能组合 一、公共建筑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功能分析与组织得核心问题就是建筑得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人流集散。 (一)公共建筑得功能与空间组成 各种性质与类型得公共建筑一般都就是由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次要使用部分这三类功能与空间组合而成。 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教室、实验室、教师备课室、行政办公室就是主要使用部分;厕所、仓库、贮藏室等就是次要使用部分;而走廊、门、厅、楼梯等则就是交通联系部分。公共建筑空间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主、次要使用空间及交通联系空间这三大空间。三大空间以不同得方式组合,就形成了不同得设计方案。 使各使用空间建立起密切得有机联系,依赖于交通联系空间把各种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通常将过道、过厅、门厅、出人口、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坡道等称之为建筑得交通联系空间。交通联系空间得形式、大小与位置,服从于建筑空间处理与功能关系得需要。一般交通联系空间要有适宜得高度、宽度与形状,流线直简单明确,不宜迂回曲折,同时要起到导向人流得作用。此外交通联系空间应有良好得采光与满足防火得要求。建筑得交通联系部分,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与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二)公共建筑得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就是进行建筑空间组织时必须考虑得问题,特别就是当功能关系与房间组成比较复杂时,更需要将空间按不同得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得密切程度加以区分,并找出它们之间得相互联系,达到分区明确又联系方便得目得。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从空间得“主”与“次”、“闹”与“静”、“内”与“外”等得关系加以分析,使各部分空间都能得到合理安排。 (1)空间得“主”与“次” 建筑物各类组合空间,由于其性质得不同必然有主次之分。在进行空间组合时,这种主次关系必然地反映在位置、朝向、交通、通风、采光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等方面。功能分区得主次关系,还应与具体得使用顺序相结合,如行政办公得传达室、医院得挂号室等, 在空间性质上虽然属于次要空间,但从功能分区上瞧却要安排在主要得位置上。此外,分析空间得主次关系时,次要空间得安排也很重要,只有在次要空间也有妥善配置得前提下,主要空间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2)空间得“闹”与“静” 公共建筑中存在着使用功能上得“闹”与“静”。在组合空间时,按“闹”与“静”进行功能分区,以便其既分割、互不干扰,又有适当得联系。如旅馆建筑中,客房部分应布置在比较安静得位置上,而公共使用部分则应布置在临近道路及距出人口较近得位置上。 (3)空间联系得“内”与“外” 公共建筑得各种使用空间中,有得对外联系功能居主导地位,有得对内关系密切一些。所以,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具体分析空间得内外关系,将对外联系较强得空间,尽量布置在出入口等交通枢纽得附近;与内部联系性较强得空间,力争布置在比较隐蔽得部位,并使其靠近内部交通得区域。 2.人流组织 公共建筑就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得场所,因其性质及规模得不同,不同建筑存在着不同得人流特点,合理地解决好人流疏散问题就是公共建筑功能组织得重要工作。 (1)人流组织方式 一般公共建筑反映在人流组织上,可归纳为平面与立体得两种方式。 1)平面组织方就适用于中小型公共建筑人流组织,特点就是人流简单、使用方便门图l-1-1所示)。 2)立体组织方式:适用于功能要求比较复杂,仅靠平面组织不能完全解决人流集散得公共建筑,如大型交通建筑、商业建筑等,常把不同性质得人流,从立体关系中错开门图ll电所示人

房屋经纪人培训教程-建筑学基础知识(5)

房屋经纪人培训教程:建筑学基础知识(5) 房屋经纪人培训教程:建筑学基础知识(5) 3、墙体 (1)墙体的分类: 按其在平面中的位置可分为内墙和外墙。凡位于房屋四周的墙称为外墙,其中位于房屋两端的墙称为山墙。凡位于房屋内部的墙称为内墙。外墙主要起围护作用,内墙主要分隔房间作用。另外沿建筑物短轴布置的墙称为横墙,沿建筑物长轴布置的称为纵墙。 按其受力情况可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直接承受上部传来荷载的墙称为承重墙,而不承受外荷载的墙称为非承重墙。 按其使用的材料分为:砖墙、石墙、土墙及砌块和大型板材墙等。 对墙面进行装修的墙称为混水墙;墙面只做勾缝不进行其它装饰的墙称为清水墙。 根据其构造又分为:实体墙、空体墙和复合墙。实体墙由普通黏土砖或其它实心砖砌筑而成;空体墙是由实心砖砌成中空的墙体或空心砖砌筑的墙体;复合墙是指由砖与其它材料组合成的墙体。 (2)砖墙的厚度 砖墙的厚度符合砖的规格。砖墙的厚度一般以砖长表示,例如半砖墙、3/4砖墙、1砖墙、2砖墙等。其相应厚度为:115mm、(称12墙)178mm、(称18墙)240mm、(称24墙)365mm、(称37墙)490mm、(称50墙) 墙厚应满足砖墙的承载能力。一般说来,墙体越厚承载能力越大,稳定性越好。 砖墙的厚度应满足一定的保温、隔热、隔声、防火要求。一般讲,砖墙越厚,保温隔热效果越好。 (3)过梁与圈梁 过梁:其作用是承担门窗洞口上部荷载,并把荷载传递到洞口两侧的墙上。按使用的材料可分为: 钢筋混凝土过梁:当洞口较宽(大于1.5M),上部荷载较大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两端深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240 mm。 砖砌过梁:常见的有平拱砖过梁和弧拱砖过梁。 钢筋砖过梁:钢筋砖过梁是在门窗洞口上方的砌体中,配置适量的钢筋,形成能够承受弯矩的加筋砖砌体。 圈梁:为了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较大的震动荷载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常在房屋外墙和部分内墙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或钢筋砖圈梁。其一般设在外墙、内纵墙和主要内横墙上,并在平面内形成封闭系统。圈梁的位置和数量根据楼层高度、层数、地基等状况确定。 4、地面与楼板 (1)地面:是指建筑物底层的地坪。其基本组成有面层、垫层和基层三部分。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地面,还设有防潮层、保温层、找平层等构造层次。每层楼板上的面层通常叫楼面,楼板所起的作用类似地面中的垫层和基层。 面层: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生产直接接触的地方,是直接承受各种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地面与楼面表层。 垫层:在面层之下、基层之上,承受由面层传来的荷载,并将荷载均匀地传至基层。 基层:垫层下面的土层就是基层。 地面的种类: 整体地面:其面层是一个整体。它包括水泥沙浆地面、混凝土地面、水磨石地面、沥青

建筑学理论与基础知识

建筑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建筑物的分类 一、建筑物的用途分类及特点 1、民用建筑:供人们生活、居住、从事各种文化福利活动的房屋。按其用途不同,有以下两类: (1)居住建筑:供人们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如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 (2)公共建筑:供人们从事社会性公共活动的建筑和各种福利设施的建筑物,如各类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 2、工业建筑:供人们从事各类工业生产活动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总称。通常将这些生产用的建筑物称为工业厂房。包括车间、变电站、锅炉房、仓库等。 二、按建筑结构的材料分类 1、砖木结构:这类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用砖、木构成。其中竖向承重构件如墙、柱等采用砖砌,水平承重构件的楼板、屋架等采用木材制作。这种结构形式的房屋层数较少,多用于单层房屋。 2、砖混结构:建筑物的墙、柱用砖砌筑,梁、楼板、楼梯、屋顶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成为砖—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多用于层数不多(六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及小型工业厂房,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3、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梁、柱、楼板、基础全部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梁、楼板、柱、基础组成一个承重的框架,因此也称框架结构。墙只起围护作用,用砖砌筑。此结构用于高层或大跨度房屋建筑中。 4、钢结构:建筑物的梁、柱、屋架等承重构件用钢材制作,墙体用砖或其他材料制成。此结构多用于大型工业建筑。 三、按建筑结构承重方式分类 1、承重墙结构 它的传力途径是:屋盖的重量由屋架(或梁柱)承担,屋架支撑在承重墙上,楼层的重量由组成楼盖的梁、板支撑在承重墙上。因此,屋盖、楼层的荷载均由承重墙承担;墙下有基础,基础下为地基,全部荷载由墙、基础传到地基上。 2、框架结构 主要承重体系有横梁和柱组成,但横梁与柱为刚接(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通常通过端部钢筋焊接后浇灌混凝土,使其形成整体)连接,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刚架(或称框架)。一般多层工业厂房或大型高层民用建筑多属于框架结构。 3、排架结构 主要承重体系由屋架和柱组成。屋架与柱的顶端为铰接(通常为焊接或螺栓连接),而柱的下端嵌固于基础内。一般单层工业厂房大多采用此法。 4、其他 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建设一些高层、超高层建筑,上述结构形式不足以抵抗水平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的作用,因而又发展了剪力墙结构体系、桶式结构体系。 四、建筑高度分类 建筑物可根据其楼层数量分为以下几类 1、低层:2层及2层以下 2、多层:2层以上,8层以下 3、中高层:8层以上,16层以下 4、高层:16层以上,24层以下 5、超高层:24层以上 第二节房屋构造概述 一、建筑材料知识 主要建筑材料包括水泥、钢筋、木材、普通混凝土、黏土砖等。 1、水泥 (1)常见水泥的种类: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五种

小学新绿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案例材料

打造新绿教育特色学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东江镇永康逸夫中心小学申报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案例材料 执笔:韦建水 一、背景和起因 我校地处河池市金城江区东部,共有教师126人,学生1768人,是金城江区最大的乡镇学校。绿色生态教育是一种绿色的、生态的进步文化,它具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改革观精神、多元价值观融合的价值维度。 因此,我们的办学理念是让教育充满绿色生态文化,即:崇尚师生人格平等、向师生倾注人文关怀、唤醒师生的创造潜能,使师生在高尚和谐、安全、健康的绿色生态文化教育环境中得到生动、活泼、个性化的自由发展。 二、做法和经过 (一)营造绿色文化,建设温馨校园 我们注重学校硬件环境的整体性建设。通过精心设计,统一规划,对学校硬件寄予丰富的文化教育内涵,让学校里的每一个楼房、教室、图书室,所有的墙壁、走廊、草坪等都寄予寓意,都让它成为“会说活、能说活”,变成有生命的育人环境。我们设置特色文化走廊,每个楼层都根据所分布的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结合我校的绿色文化等内涵,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如,针对一二楼分布了低年级学生,主题就设置为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守时、惜时、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等方面。三四楼分布了中高年级学生,主题就是爱科学、爱探究、爱动手,展示学生环保、科技制作等原创作品。每个班教室外墙壁为班级个性展示墙(温馨提示、班级照片、学生作品展等),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在教学楼内,处处可以看见学生们的作品,有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我们还实施班班图书角,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二)着力培育精神文化 1.加强了管理层面的精神文化建设。 管理层包括校级和中层两个层面,在学校处于核心地位。我们的做法是在班子成员中倡导“文明守纪,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勤学争先、公正廉洁的精神状态和自律精神。目前领导班子集体初步形成了富有“发现”的睿智、“人本”的情怀、“示范”的巨力、“期待”的激励。在先进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引领下带领全体师生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2.加强了教师层面的精神文化建设。 (1)通过“和谐团队的评选”润物细无声的宣传了“和谐的教师团队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凝聚力更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的绿色生态文化理念,赋于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毕业生基础知识考试试题房屋建筑学试题1

《房屋建筑学》毕业综合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房间开间与进深尺寸确定时,宜采用的模数为 B 。 A.1M B.3M C.6M D.12M 2.建筑基本模数的数值为 A 。 A.100mm B.200mm C.300mm D.400mm 3.下列各种基础,属于柔性基础的是 D 。 A.混凝土基础 B.毛石基础 C.砖基础 D.钢筋混凝土基础 4.一般情况下,梁板式楼板中主梁的高是跨度的 b 。 A.1/6~1/8 B.1/8~1/12 C.1/12~1/18 D.1/2~1/3 5.房间的剖面形状设计时,主要是根据 A 要求确定的。 A.使用功能 B.物质技术 C.经济条件 D.空间艺术效果 6.建筑的构成三要素中 A 是建筑的目的,起着主导作用。 A.建筑功能 B.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 C.建筑形 象 D.建筑的经济性 7.下列建筑物,不属于居住类建筑的是 C 。 A.宿舍 B.住宅 C.宾馆 D.公寓 8.砌筑砖基础时,宜采用的砂浆是 B 。 A.石灰砂浆 B.水泥砂浆 C.混合砂浆 D.粘土砂浆 9.下列墙面装修做法,不属于抹灰类的为 B 。 A.水泥砂浆 B.马赛克 C.干粘石 D.水刷石 10.下列材料属于难燃体的是 C 。 A..石材 B.金属材料 C.木板条抹灰 D.木材 11. 住宅建筑中,卧室的门多采用 C 。 A.推拉门 B.转门 C.平开门 D.卷帘门 12.按《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物耐火等级分为 A 级。 A.四 B.三 C.六 D.五 13.下列尺寸最有可能是托幼建筑楼梯踏步宽度的是 D 。 A.350mm B.320mm C.300mm D.280mm 14.某地下室外墙砌筑时,最好采用下列砂浆中的 D 。 A.石灰砂浆 B.混合砂浆 C.粘土砂浆 D.水泥砂浆 15.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 B 属于建筑物。 A.住宅、堤坝 B.车间、展览馆 C.工厂、铁路 D.学校、纪念塔 16.标准砖的规格为 A 。 A. 53×115×240 mm B. 60×120×240mm C.63×130×260mm D.53×120×240mm 17.下列尺寸,最有可能是楼梯栏杆高度的是 B 。 A. 700mm B.900mm C.1100mm D.1300mm 18.下列建筑物的交通部分被称为建筑的交通枢纽空间的是 A 。 A.走廊,过道 B.楼梯 C.电梯 D.门厅,过厅 19.在居住建筑中,使用最广泛的木门是 D 。 A.推拉门 B.弹簧门 C.转门 D.平开门 20.下列尺寸,很有可能为幼儿园建筑踏步尺寸的是 C 。 A.b=300mm,h=150mm B.b=320mm,h=140mm C.b=280mm,h=130mm D.b=290mm,h=160mm

建筑学基础知识大全.doc

高一必修四《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教案 课标新理念 知识与技能 1.简介中国小说发展的有关知识,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2.学习通过一个人物的行踪、见闻,按时间顺序描写环境和介绍人物的方法。 3.学习通过人物的出场、肖像、语言、举止、心理的描写塑造人物的性格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品读课文,仔细咀嚼、品味、揣摩语言,欣赏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 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品读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得到一?种感性认识。 2.探究活动,运用对比法比较人物不同的出场,不同的“哭”与“笑”,以及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加强口头语言组织训练。 3.《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名著,有其丰厚的、深刻的意蕴,借助多媒体,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备抒己见,通过教师必要的点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细心阅读的习惯,从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中发现生活的真谛,求真求美,摒弃虚假的生活。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与众不同的出场艺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及能力,体会文学反映出的社会生活状况。 教材分析 欣赏中国古代小说,要认识古代封建社会,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分析环境入手,看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要全而把握,准确理解。要认真揣摩语言,要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要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语言之美;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林黛玉进贾府》写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通过她的

目睹、耳闻和内心感受,介绍了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初步展示了贾府的概貌,拉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帷幕。课文虽然是节选,但主要的人物形象已在此得到鲜明的体现。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对众多人物的写法绝不雷同,写王熙风、贾宝玉出场的文字尤其精彩,人物语言极其传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环境描写 2.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过程 一.环境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祖母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 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 最后山教师作结。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讨论明确:宏伟的外观: 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看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是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着力表现一个“大”字,即大石狮子、大门、大书、大字、大插屏。几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而且也暗示了贾府贵族之家威严显赫的地位。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讨论明确:讲究的布局。 -?共有三处,即首段写贾母处的布局:“黛玉扶着婆子的手……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 后血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看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一一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的气派。

《建筑设计基础》教案

第一章建筑知识概论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一章建筑知识概论 第一节建筑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建筑师的职责和社会地位 第三节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 第四节中外建筑简介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使学生对建筑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正确的概念和初步的认识; 2、熟悉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方法; 3、了解中外建筑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方法。 2、难点:建筑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进度: 讲授新课:1.建筑的基本概念1学时 2.建筑师的职责和社会地位0.5学时 3.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0.5学时 4.中外建筑简介1学时 五、课时数: 3课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教学方法:新课讲授,教学演示与板书结合。 教辅方式:课堂提问及解答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1、思考总结中国建筑自己的特色。 2、复习学习重点,提前准备下节课所需要的学习用具。 八、参考书: 1、《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弗郎西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拉索P.;LaseauPaul;邱贤丰,中国建工出版社 3、《建筑十书》,维特鲁威著,高复泰译,中国建工出版社 4、《外部空间论》,(日)卢原义信著 5、《建筑设计资料集1》,中国建工出版社 6、《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美),邹德侬译中国建工出版社 7、《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美),汤纪敏包志禹译中国建工出版社

九、教学小结、后记: 1.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交流,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即时迅速掌握操所学知识。 2.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课程内容外,及时引入课程外的实践内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中认识到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十、教学内容、过程(附后): (一)、讲授新课 1、介绍专业特点,学习的要求,以及该学科发展的历程。学科的形成以及与 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2、第一章节:建筑的基本概念 (1)建筑及其范围 (2)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 3、第二节建筑师的职责和社会地位 4、第三节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 (1)掌握设计的意义 (2)明确设计的程序 (3)培养设计意识,转换设计思维 5、第四节中外建筑简介 (1)中国建筑发展简介,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及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的特征(2)外国建筑发展简介 (二)、学时小结 理清章节脉络,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复习小结。

建筑学基础知识大全

第一篇建筑学 第一章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一、公共建筑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功能分析与组织的核心问题是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人流集散。 (一)公共建筑的功能与空间组成 各种性质与类型的公共建筑一般都是由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次要使用部分这三类功能与空间组合而成。 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教室、实验室、教师备课室、行政办公室是主要使用部分;厕所、仓库、贮藏室等是次要使用部分;而走廊、门、厅、楼梯等则是交通联系部分。公共建筑空间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主、次要使用空间及交通联系空间这三大空间。三大空间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设计方案。 使各使用空间建立起密切的有机联系,依赖于交通联系空间把各种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通常将过道、过厅、门厅、出人口、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坡道等称之为建筑的交通联系空间。交通联系空间的形式、大小和位置,服从于建筑空间处理和功能关系的需要。一般交通联系空间要有适宜的高度、宽度和形状,流线直简单明确,不宜迂回曲折,同时要起到导向人流的作用。此外交通联系空间应有良好的采光和满足防火的要求。建筑的交通联系部分,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进行建筑空间组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当功能关系与房间组成比较复杂时,更需要将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度加以区分,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分区明确又联系方便的目的。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从空间的“主”与“次”、“闹”与“静”、“内”与“外”等的关系加以分析,使各部分空间都能得到合理安排。 (1)空间的“主”与“次” 建筑物各类组合空间,由于其性质的不同必然有主次之分。在进行空间组合时,这种主次关系必然地反映在位置、朝向、交通、通风、采光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等方面。功能分区的主次关系,还应与具体的使用顺序相结合,如行政办公的传达室、医院的挂号室等, 在空间性质上虽然属于次要空间,但从功能分区上看却要安排在主要的位置上。此外,分析空间的主次关系时,次要空间的安排也很重要,只有在次要空间也有妥善配置的前提下,主要空间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2)空间的“闹”与“静” 公共建筑中存在着使用功能上的“闹”与“静”。在组合空间时,按“闹”与“静”进行功能分区,以便其既分割、互不干扰,又有适当的联系。如旅馆建筑中,客房部分应布置在比较安静的位置上,而公共使用部分则应布置在临近道路及距出人口较近的位置上。 (3)空间联系的“内”与“外” 公共建筑的各种使用空间中,有的对外联系功能居主导地位,有的对内关系密切一些。所以,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具体分析空间的内外关系,将对外联系较强的空间,尽量布置在出入口等交通枢纽的附近;与内部联系性较强的空间,力争布置在比较隐蔽的部位,并使其靠近内部交通的区域。 2.人流组织 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场所,因其性质及规模的不同,不同建筑存在着不同的人流特点,合理地解决好人流疏散问题是公共建筑功能组织的重要工作。 (1)人流组织方式 一般公共建筑反映在人流组织上,可归纳为平面和立体的两种方式。 1)平面组织方就适用于中小型公共建筑人流组织,特点是人流简单、使用方便门图l-1-1所示)。 2)立体组织方式:适用于功能要求比较复杂,仅靠平面组织不能完全解决人流集散的公共建筑,如大型交通建筑、商业建筑等,常把不同性质的人流,从立体关系中错开门图ll电所示人公共建筑空间中的人流组织问题,实际上是人流活动的顺序问题。它涉及到建筑空间是否满足了使用要求,是否紧凑合理、空间利用是否经济有效的问题。因此人流组织中的顺序关系不能忽视,应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总结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总结 本课程综合性强,反映了学生的制图水平与空间投影、空间尺度及建筑的平立剖组成特征的掌握情况,该门课程主要对建筑的功能要求、技术支撑、艺术效果处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授,为室内设计及建筑环境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要想让每个同学学好建筑设计这门课,作为授课教师,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结合我校学生的基础,从理论上力求建立清晰的建筑立体结构框架,从理论上进行认真梳理,从系统构成到局部构成,同时在54个学时中教会学生做出建筑别墅设计方案,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剖析难点,详细拟定实践课计划安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王保华 2013.7.1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承担了园林专业10级的专业课《园林绿地规划设计》。通过这一学期教学讲授实验,现已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对本学期课程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能认真执行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计划,依据大纲的要求,首先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熟悉、归纳,虽然多次讲授本课程,但仍要找出课程的难点、重点,克服难点,突出重点,难点要化为简单,并反复强调,一般知识提示到位,了解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内容,会做小型绿地的规划设计并完成图纸的出图。 该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是一门体现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表现能力的课程,也就是说通过学习会做图纸设计,既是理论性较强又是实际动手设计能力提及的一个过程。该课程强调动手绘图训练成为本课程的一个重点。 为此,本学期加强动手训练的方法是:一是每周有图纸制作设计,现完成的图纸有:行道树设计、公车带绿化设计、交通岛、立体交叉、防风球、校园居住区、公园等十种绿地图纸设计(每周有图但近完成了十种,其中公园设计是图册,图册由9种图文组成,实际上共完成了22张图纸)。其二是不仅在数量加大即每周有图画,而是强调内容、质量的提高,采取的方式:一对一辅导,不合格的重做,过期的不收等方法,提速、提质量来以期达到目标。 同时,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外出参观公园,现场教学,通过识树、分析地形变化,构景要素运用等,增加一些设计元素的认识。 最后,评讲学生作品,把学生设计图纸展示讲评,使大学彼此了解,互相共勉。 朱美英 2013.7.1

建筑学基础知识大全

建筑学基础知识大全 第-篇建筑学 第-章各类建筑地功能组合 -、公共建筑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功能分析与组织地核心问题是建筑地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人流集散。 (-)公共建筑地功能与空间组成 各种性质与类型地公共建筑-般都是由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次要使用部分这三类功能与空间组合而成。 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教室、实验室、教师备课室、行政办公室是主要使用部分;厕所、仓库、贮藏室等是次要使用部分;而走廊、门、厅、楼梯等则是交通联系部分。公共建筑空间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主、次要使用空间及交通联系空间这三大空间。三大空间以不同地方式组合,就形成了不同地设计方案。 使各使用空间建立起密切地有机联系,依赖于交通联系空间把各种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通常将过道、过厅、门厅、出人口、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坡道等称之为建筑地交通联系空间。交通联系空间地形式、大小和位置,服从于建筑空间处理和功能关系地需要。-般交通联系空间要有适宜地高度、宽度和形

状,流线直简单明确,不宜迂回曲折,同时要起到导向人流地作用。此外交通联系空间应有良好地采光和满足防火地要求。建筑地交通联系部分,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二)公共建筑地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 1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进行建筑空间组织时必须考虑地问题,特别是当功能关系与房间组成比较复杂时,更需要将空间按不同地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地密切程度加以区分,并找出它们之间地相互联系,达到分区明确又联系方便地目地。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从空间地;主; 与;次;、;闹; 与;静;、;内;与;外;等地关系加以分析,使各部分空间都能得到合理安排。 (1)空间地;主;与;次; 建筑物各类组合空间,由于其性质地不同必然有主次之分。在进行空间组合时,这种主次关系必然地反映在位置、朝向、交通、通风、采光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等方面。功能分区地主次关系,还应与具体地使用顺序相结合,如行政办公地传达室、医院地挂号室等, 在空间性质上虽然属于次要空间,但从功能分区上看却要安排在主要地位置上。此外,分析空间地主次关系时,次要空间地安排也很重要,只有在次要空间也有妥善配置地前提下,主要空间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NAA3-01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及适用专业 (一)课程性质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之一,是建筑设计课程的准备及起步阶段。其主要目的是以简单的小型建筑设计训练为核心,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为后一阶段的课程设计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该课程也可以作为有志于专门从事建筑设计人员的专业参考课、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任务 本课程全面贯彻建筑学教学总纲、建筑设计部分教学子纲,并在此教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建筑设计基本方法与建筑视觉原理的介绍,以及基于实践的视觉思考与分析,重点强调艺术观熏陶、概念与实践的结合、建筑观与建筑设计方法论等相关素质与能力的构建;本课程强调利用手脑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理解并掌握基本的建筑观和基本的建筑设计方法论。 本课程为56学时,2学分。本课程需配套课程设计《建筑设计1-别墅》32学时,3学分。 (三)适用专业 本课程适用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类等相关专业。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1 基本的建筑设计法则、图底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8学时) 1.1 相似与不同(理解) 1.2 秩序(掌握)(重点) 1.3 秩序——最重要的设计概念(掌握)(重点) 1.4 边界(理解)(重点) 1.5 形状(理解) 1.6 大小(理解)

1.8 重复与韵律(理解)(重点) 1.9 建筑总平绘制与图底关系(掌握)(重点) 2 基本的建筑平面设计(8学时) 2.1 单元与组团的平面排布(掌握)(重点) 2.2 建筑平面组合(掌握)(难点) 2.3 建筑平衡(掌握)(重点) 2.4 建筑色彩(了解) 2.5 图案(了解) 2.6 建筑平面交通分流设计(掌握)(重点) 2.7 整体中有关联的各部分(理解) 2.7 建筑平面的功能意识与布置(理解)(难点) 3 基本的建筑空间设计(8学时) 3.1 延伸点、线、面,构成形式与体量(理解)(重点) 3.2 调整正负形空间(理解)(重点) 3.3 体块构成几何体(理解)(重点) 3.4 结构与施工初步(识记) 3.5 竖向空间设计(掌握)(重点) 3.6 建筑空间与形式、功能的关系(理解)(难点) 3.6 正负形式与空间(理解) 3.7 建筑剖面(掌握)(重点) 4 建筑环境与尺度认知(8学时) 4.1 对比(理解)(难点) 4.2 环境中的建筑(理解) 4.3 建筑场地的规划(理解) 4.4 平面(理解) 4.5 功能与形式(理解)(难点) 4.6 取自自然界的形状(了解) 4.7 尺度(理解)(难点) 4.8 考虑各方向的视觉效果(理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