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

大轱辘车在河西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悠悠地转动了几千年,岁月如流水般冲刷了它曲折的轨迹,西风吹散了它吱呀的声音,黄沙掩埋了它坚硬的躯体。在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的,只有那辆被陈列在冰冷的博物馆中、但关于大轱辘车的记忆、关于大轱辘车的故事永远不会消失……

不再转动的大轱辘车

陈列在嘉峪关城市博物馆里的大轱辘车

制作

试车

大轱辘车是中国古代沙漠戈壁上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其特点是轴长、轮大、车高。今天,大轱辘车在浩瀚的中国北方摇晃了几千年后,慢慢停止转动,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消失。我市自2007年以来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搜救工作无疑给滚向消亡的大轱辘车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2009年,大轱辘车制作技艺和嘉峪关故事传说、嘉峪关民间小调、嘉峪关地蹦子、嘉峪关烤肉串烤制技艺和嘉峪石砚制作工艺被列为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轱辘车制作技艺作为一项重要的民间工艺,列居首位。在2011年9月30日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举办的传承人授牌仪式上,有关部门向常兴发颁发了大轱辘车制作技艺认定证书及传承人证书。

亮相

为了保存这一面临消失的“工艺”,2009年1月15日,由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栏目的李文训编导一行来到嘉峪关,历时9夭,在嘉峪关市新城镇中沟村四组孙延录家进行现场录制,对整个大轱辘车和铁钉铁瓦的制作都一一做了拍摄。这种车的主要特点是轴长、轮高,适合于在戈壁沙漠上行驶,颠簸轻,是当地古代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该车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所以这次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为了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将大轱辘车的制作工艺列为特别节目《中国手艺》。于2月15日晚21点20分在中央十套《探索发现》栏目中播出。

大轱辘车,以其轱辘大、结构科学合理、坚固实用经济而闻名遐迩,成为甘肃河西的一大特色。车轮特别高大,直径可达2.2米,车毂牗即车轮中间贯轴的圆木牘大如水桶牞,辐条18根,辋子宽23-26公分,厚10-13公分。这样一对庞然大物,装在车厢两边,有时套着一头毛驴,居然可以拉得动,初见者往往咋舌称奇。

嘉峪关市志办的吴生贵主任说,汉代张掖已有轺车和牛车。汉墓壁画上画的牛车,汉墓出土的仿制轺车,均为大轱辘车,证明到汉代大轱辘车仍在张掖沿用。到了唐代,河西一带大轱辘车更加兴盛,官员出行都坐各式大轱辘车,敦煌壁画中有一幅张义潮出行图,图中画有大轱辘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大轱辘车仍是农田运输、短途运输乃至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随着公路运输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到80年代初,这种车才被逐渐淘汰。

现在,这种大轱辘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已由架子车、三轮子、手扶拖拉机和汽车所代替,它的雄姿和辙迹,已经在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中逐渐消失了。

大轱辘车为什么要做成如此的高且大呢?这主要是走沙路、爬沙丘的特殊产物。这种高大宽厚的轱辘,可减轻车轮在沙碛上的深陷度,而且车轱辘大了,车脚子就高,装得越重,向前推进的惯性力就越大。这是人们根据实践经验所进行的创造。

关于这个大轱辘,在民勤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原先民勤的车轮子也较小。有一次,几个人去西沙窝打柴,回来路过一个沙丘,车轮陷入沙中,大家合力去推,费了老大的劲也难以转动。正在无计可施时,忽然走来一个身体健壮、面目和善的老头儿,二话不说,帮他们把车一个一个推过沙丘,这伙人感激不尽,连声称谢,并诉说起赶车过沙丘的难处。那老人啥也没说,只是

用一只手臂在车轮子上大大划了一个圈儿,就笑嘻嘻地走了。这些人莫名其妙,不理解老人的意思。其中有一个木匠,他猜想:“老人是不是说,要我们把车轱辘再做得高大一点?”回家后,他几经试验,终于制作出了这种大轱辘,以后过沙丘就容易多了。一来二去,很快传遍了,车辆全部换上了大轱辘,还说那老人绝对是鲁班师健显灵,专门来指点民勤人解决这个困难的。

沉重缄默

逐渐消失的大轱辘车

随着现代文明的日新月异,作为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的大轱辘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被人们逐渐遗忘和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架子车、三轮车、拖拉机。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显示了交通和运输业的发达,这无疑是一件让人自豪的事。虽然大轱辘车失去了其使用价值,但它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载体、一种艺术参照物,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据了解,如今嘉峪关的大轱辘车几近绝迹,其制作技艺也几近失传,如若再不进行及时抢救和保护,再过十年或者几十年,大轱辘车的制作技艺就有可能真正成为历史了。

一位正在书店看书的老人告诉我们,他家在1981年之前有一个大轱辘车,后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把大轱辘车转让给了别人。大轱辘车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之后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架子车。至今,老人还能很清楚地说出大轱辘车的构造及用处,据他所知目前大轱辘车在农村可能没有了,能打造大轱辘车的人可能都不在了。老人对大轱辘车制作工艺的现状深表担忧。“现在生活好了,大轱辘车已不合时宜了,但可以把这门技术当文化去挖。可惜会这门技术的人也几乎找不到了。”另外他还告诉记者,大轱辘车一对车轮共有36根辐条,不能多也不能少,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那里摆放着一辆孤寂的大轱辘车,车轮显然修补过,沧桑的旧车辋上裂痕累累、斑驳点点,不知滚过了多少路程和岁月,今天被人收藏在此,并仍然避免不了风吹日晒的命运。街上一边歌舞升平,一边车水马龙,大轱辘车被夹在中间,粗糙的车身黯然失色,在初冬的夕阳下倍显凄凉。看到此情此境,不得不让人心里百感交集,心情沉重。

痛定思痛

追忆濒临失传的技艺

2006年夏天,新城镇中沟村四组的孙延录老人家院里响起了破木的清脆

声,孙延录老人在儿子和另外三位木匠的协助下耗时十余天,打制出一辆完整的大轱辘车,被陈列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2009年春天,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栏目制作组来到孙延录家进行现场录制,对整个大轱辘车和铁钉铁瓦的制作进行了录制,并专门做了大轱辘车制作技艺的报道。孙延录老人带病和其他几位木匠历时九天精心制作的两个大轱辘车轮被带回北京收藏,但遗憾的是,时隔不久,孙延录老人因病不幸去世。

2011年11月12日中午,记者登上前往新城镇的汽车,去拜访这“历史的车轮”,走访孙延录老人的家,期盼能从老人的儿子孙青身上发现大轱辘车的最后希望。

孙青不仅流露出对已故父亲的怀念之情,而且对大轱辘车制作技艺深表担忧。“老一辈的木匠大都不在了,在我们这辈人里面,很少有人能说出大轱辘车的构造,就是见过的人也很少,如果再过十几年,等我们都老了的时候,恐怕这门技术就失传了。”

孙青的父亲孙延录1943年出生于新城镇中沟村,一生做过木工、务过农、经过商,可谓阅历丰富。老人弟妹六个,他是老四,生有三子,老大和老二以务农为主,老三孙青今年42岁,平时跑运输做小生意,曾跟随老人在2006年和2009年打造过大轱辘车。

时光回到50年前,老人正值风华正茂,一次偶然机会见到有人在打造大轱辘车,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下定决心要拜师学艺。师傅一开始见其年幼不愿意接收,在老人再三坚持之下,真诚之心终于打动师傅传授技艺。学成之后,老人曾在60年代时期的农业社经常打造大轱辘车,靠计算工分养家糊口。60年代末,正直大炼钢铁,老人又被保送到酒钢干活,到1970年时被任命为自建队队长。一晃到了改革开放,80年代初,老人曾担任过市炭黑厂厂长,虽然不识字,但老人的社交能力很强。包产到户之后老人回家务农,期间包过活、办过厂子、做过生意。90年代,老人由于身体原因一直在家休息养老。直至2009年的春天,老人留下一生风风火火的背影,坐在岁月的轱辘上平静离去。

由于在父亲两次打造大轱辘车时,儿子孙青亲眼目睹了全过程,而且在老人的引导和指点下,孙青也掌握了一定的大轱辘车制作技艺。当聊起大轱辘车制作技艺时,孙青讲得头头是道。

孙青告诉记者,大轱辘车制作主要采用的材料是榆木,因为榆木质地坚实牢固,也有用柳木的。大轱辘车的制作流程为:车头——车辋——辐条——车轮——车轴——套装——车身——完工。其中最难制作的是车头部分(用于支持车轴旋转并保持其正确的位置),一对车头大如水桶,外面用4根铁箍捆扎,以防裂口,里面轴瓦部分(车头和车轴相接处)装有铁片打制而成的铁圈,车轴上掏渠镶有车锏,以减少摩擦阻力,就相当于现在的轴承。正是车头的关键作用,才保证了车轮的转动速度,让这个庞然大物能够奔走在戈壁沙漠。制作车头还要按照严格的比例,其外面18根辐条卯口之间的距离只有一公分。车头

制好之后,再做车辋,辋子宽23—26公分,厚10—13公分。其制作过程也带有难度,要按一定比例把九节车辋用公卯母卯相套的方法牢固地套在一起,并要保证其精准的圆度,不能跑偏。然后按照车辋的直径大小再制作辐条,一般车轮的直径为1.5米至1.8米。随后制作车轴,车轴有如碗口粗细,长度足有两米,其两头和车头衔接处镶有锻打的指头粗细的车锏。接下来就是套装车轱辘。制好两个车轱辘,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剩下的车身、车檐部分就相对简单了许多。孙青说:“做一个车轱辘,一个人至少也得花十天工夫,光车辋上的眼一个人一天打上三四个就不错了。”

孙青告诉记者,由于平时比较忙,另外制作所需材料榆木很难找,现在也没人需要大轱辘车,自2009年之后再没打造过大轱辘车。记者只能以“不要因为老人不在了,就把这们技艺丢失了”和孙青互勉。不过他对以后略有计划,“我想以后买些工具,抽时间制作一些小的大轱辘车工艺品。”很可惜孙青家里没有流传下来的大轱辘车,记者没有亲眼目睹这穿越千百年历史的车轮。孙青家里只留有一副在2006年制作大轱辘车时所剩下的车辋,上面积满厚厚的灰尘。

为了进一步详细了解大轱辘车的方方面面,记者计划采访市文化馆所提供的现任大轱辘车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常兴发,可惜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和其取得联系。

悠悠岁月

滚动在戈壁的木轮

大轱辘车以经济耐用、牢固方便、结构科学合理闻名遐迩,在古代的河西走廊做出了重大贡献。嘉峪关原市志办的主任吴生贵曾说,汉代时张掖已有轺车和牛车。汉墓壁画上画的牛车,汉墓出土的仿制轺车,均为大轱辘车,证明到汉代大轱辘车仍在张掖沿用。到了唐代,河西一带大轱辘车更加兴盛,官员出行都坐各式大轱辘车,敦煌壁画中有一幅张义潮出行图,图中画有大轱辘车。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9月经过河西到新疆,当时林则徐骑马前行,初七走到酒泉时,时风时雨,于是换成轿子,但道路难行,轿夫叫苦,于是林则徐决定换成当地的大轱辘车,顿时感觉省力不少,于是乘大轱辘车直到出关。这些在《林则徐集·日记》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大轱辘车还仍是农田运输、短途运输乃至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随着公路运输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到80年代初,这种车才被逐渐被淘汰。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有新事物的出现就有旧事物的淘汰。大轱辘车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在戈壁沙漠中滚动了千百年,在交通四通八达的今天,它早已派

不上用场,但也不能因其没有实用价值而被遗弃,相反对大轱辘车制作技艺更应该进行保护和挖掘,让这门绝技得以薪火相传。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5442487.html,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思考 作者:屈武 来源:《科学大众》2019年第09期 摘 ; 要: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难题是真伪辨别。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要尊重原真性意义重大。笔者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文献资料梳理发现,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否坚持原真性的问题说法不一。文章在专家学者的讨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思考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炒得非常火热,其背后肯定有一股力量在支撑着它,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的地位被抬得很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来说,只有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核和精髓,搞清楚它的具体情况,才能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由于笔者从事的专业研究方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经常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与发展。笔者发现,目前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每位专家学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解释说得都有其道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讨论,来自学界不同的声音,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专家为何要讨论其原真性,是有一定缘由的,这也说明了原真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影响,从而也暗示着非物质文化遗產下一步的发展。 1 ; ;学术界对非遗“原真性”的讨论 民俗学人类学的学术研讨会上,一些学者专家就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要保持本真性的问题进行讨论。有的专家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原真性吗?它本来就是活态流变的,怎么可能是原汁原味不变的。”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啥要有原真性,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变了,那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所以说,这两种声音都有其中的道理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变还是不变,如果变了,就成了文创商品,就不能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如果不变,与现代生活就严重脱节,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学术界,因其没有一个具体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评判标准,才导致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两条发展线路,一个要抢救保护;另一个是发展创新。 刘魁立在其多篇学术文章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保护的问题。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一文中明确指出:“本真性问题,对于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遗产保护的问题或许可以简化为保持本真性的问题。保护,是通过自觉的努力让遗产项目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属性,最起码的要求是,使该项目避免丧失基本的本来面目,因为丧失本来最基本的属性,该项目就不再是它自身。所以,保护工作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尽可能保持原来最基本的固有属性。”罗杨认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呢?其他的不说,就从我们大学生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大学生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吧!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具有文化优势、教育传承优势,我们应积极探索利用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和参与保护工作的自觉性。 首先,学校是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技术创新的大本营,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学校通过老师为我们营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的平台,了解更多的关于非物质遗产的知识,融入非物质文化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保护,更清楚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现在全国有近20所大学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方向,各高校和各地研究机构的不少理论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以高校为基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意识的普及,是合乎国家民族文化复兴的举措。为此,各个高校应该普遍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方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以配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全国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应该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号召,积极参与,我们大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多少都保持着对自己地方民间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的印象,有些学生还有着相当的感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非常

丰富的,有些技艺为大学生所喜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投入一些传统技艺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社会地理文化的不同,亲身接触知识和技艺,并成为其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面,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不哀的关键。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之所以濒临危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参与,导致其传承乏人,濒临断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一刻不可放松,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保护非物质遗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创企业所必须了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创企业所必须了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种怀旧情怀,其本质是人类追求自我文化品质的保存 ■官方对民间文化的肯定能够加强人们对自己民族和自身生活的肯定,带来文化观的变化 ■今天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面临转型期、全球化、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挑战 随着非遗保护的开展,曾被视为“封建”、“守旧”、“落后”、“愚昧”的一些民间文化形态,包括民俗节日、手工技艺、文艺表演等,被重新正名,成为具有正面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曾经被轻视、忽视甚至否定的优秀非物质文化正在成为全民族共有的“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释放其独特的能量。 自2005年《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官方话语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与其相关的法律、制度相继颁布。10年来,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很快成为流行词,保护非遗的观念和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获得普遍认同。

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文化官员和业内学者看来,这一肇始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间合作项目,传入中国后,已然演变成一个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 其意义除了促进国际认同的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证可持续发展以外,在中国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一位非遗研究专家对本刊记者说,“这将为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供有效路径。” 一、12年间,非遗保护制度如何变迁? 2003年10月17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称《公约》)。在《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 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非遗申报范本

附件1:申报项目代码:03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民间美术技艺 申报项目名称:面塑 申报地:大善台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年月日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申报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 数字代码: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02),民间美术(03),民间音乐(04), 民间舞蹈(05),戏曲(06),曲艺(07),民间杂技(08),民间手工技艺(09),生产商贸习俗(10),消费习俗(11),人生礼俗(12),岁时节令(13),民间信仰(14),民间知识(15),传统体育竞技(16),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7)。 (二)此申报书可在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5442487.html,)“社文处长专栏”下载,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 (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二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中,包括: 1、项目基本情况; 2、具体表现形态;

3、子项目说明; (二)第四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栏 目中,应包括:为防止滥用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技艺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等等。 (三)在第五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具体可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2016非遗校园传承主题展示活动方案

拓东二小“弘扬非遗文化打造特色校园” 非遗传承展示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全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广大师生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我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主题活动。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二、活动目标 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增强师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的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通过活动,激发广大师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通过活动,打造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三、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展示主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刘有源(校长) 副组长:孙洁 成员:段婧、廖云霞、李易玲、郑勰、刘莉、和金明 四、职责分工 1、学校校长室负责牵头,指导活动全面地开展。 2、具体行政人员安排:(非遗项目宣传、非遗节目安排、非遗课堂督导) 一年级面塑负责行政段婧 二年级剪纸负责行政孙洁 三年级滇式风筝负责行政廖云霞 四年级呜嘟负责行政和金明刘莉 五年级云南评书负责行政李易玲 六年级滇剧负责行政郑勰 3、教导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要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 4、总务处负责活动的硬件环境创设及所需场地、器材的配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问卷

甘肃农业大学学生对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了解程度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 我们是2014级的学生。占用你宝贵的时间我们深表歉意。为了 更好的保护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传播、发扬光大出一份力,同时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对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我们在全校本科生范围内开展本次调查。本调查不用填写你的姓名,大约只会耽误你10-15分钟时间。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希望得到你的真实想法与宝贵意见。 感谢你的支持与合作! 社会调查第六组 2016年5月23日组长: 联系电话: QQ: 填答说明 1.请在每一个问题后适合自己情况的答案括号内打钩,或在 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2.若无特殊说明,每一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3.填写问卷时,请不要与他人商量。

1.你的性别 A男() B女() 2.你是否是兰州人氏 A是() B 否() 3.你所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4.你所学专业属于 A文科类() B理科类() C工科类() D艺术类() E其他 5.你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受文理分科的影响吗 A文科生受到的文化教育较多() B文科生对文化比理科生更感兴趣() C理科教学中也渗透着文化() D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与个人喜好有关,受文理分科影响较小()E其他 6.你对兰州非物质文化了解多少 A非常了解( ) B比较了解() C不太了解() D完全不了解( ) 7.你平时对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闻或消息的关注程度是

A一点都不关注() B碰到了就看看()C比较关注( ) D非常关注( ) 8.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是哪一天 A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天() B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C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 D六月的第四个星期天() E不了解() 9.你听说过下列哪些概念(每行选择一格打) 10.你通常通过哪些渠道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选)A网络() B报纸,杂志()

关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关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关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主要成果 (一)开展非遗普查和申报评审。经非遗普查,全县共录用线索2098条,有较高文化、历史、科学价值的代表性项目728条,截至2020年9月,渔用绳索结编织技艺、** 渔歌、海洋动物故事、**海洋渔民服饰制作技艺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另有 市级名录15项、县级名录48项。提炼完成最富海洋海岛文化底蕴的项目,编纂成县级大 观卷及乡镇版《列岛遗风》8卷,得到社会一致好评。 (二)初步形成非遗项目保护机制。成立了县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小组,设立了非遗保 护中心、文化遗产科,出台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补贴实施暂行办法》,从政策上加大 了对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的资金扶持。非遗项目口传心授的特性表明传承人是非遗保 护传承中的关键所在,“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建设成效明显。 (三)注重开展多层次的非遗交流活动。承办了中国舟山渔民画展、浙江省“江河湖海”风情剪纸艺术展、“浙江民歌”论坛、“中国海洋歌会?大海歌谣”;特别是以**渔 歌为主线的大型海乡风情剧“东海谣”让非遗宣传“活起来”,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我县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存在的困难 (一)各级非遗项目数量处于末位。相对于舟山市其他县区,目前我县非遗总量和各 级非遗项目数量均处于末位,大量优秀非遗资源仍散落民间,等待被重新发现、整理和申报。 (二)传统生产技艺和生活习俗类非遗项目流失迅速。在社会发展演变中,我县不少 传统非遗项目逐渐衰落甚至消失。如传统的渔网编织技艺、纲绳制作技艺(调纲、调绳)、传统木船制作技艺失去了生存土壤,逐步消亡。再如,传统婚丧嫁娶习俗生存空间越来越少,传统婚礼习俗逐渐远去、简化,出现中西结合、“半洋半土”的婚庆形式,降低了海 岛传统婚礼的仪式感。 (三)我县非遗项目保护无资金保障。联合国公约确定的非遗九大任务: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振兴,均需要资金保障。目前全国80%以上的市、县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我县的现状则是,无日常工作经费、项目保护经费 与专项传承人补助费,急需将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逐年递增,同时积极向上级争 取资金。 三、关于我县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想法 (一)建立一套系统性的保护制度。实施保护计划,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制定五年保护 计划,并逐年加以落实。完善申报制度,逐级申报名录,同时持续充实县级名录,形成良 性循环的申报态势。出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项目级别、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文化遗产是人类灿烂文明、辉煌历史和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与智慧结晶,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记忆,是后人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文化源泉,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希望对你有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篇1 朋友们: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瑰丽多彩、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维护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同时,还主动与周边国家合作,为跨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资源建立联合保护的工作机制。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

的体现,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广大民众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地再创造,为我们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的尊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2014年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2014年为6月14日)期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将以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为主题,在全国所有城乡社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让广大民众更方便、近距离地了解非遗,参与保护。在此,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同向全国发出倡议:非遗传承,人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 我们相信,有您的参与,那些祖辈们唱过的歌、跳过的舞、扮过的戏、做过的手工以及传统的民间实践活动和高度智慧的思维方式将重放异彩,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而您,将获得参与非遗实践活动的教益和快乐;在与祖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

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而对于此,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全国不少地方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资源利用。当前,我国主要是以文化事业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由于保护资金、保护手段的不足,从近几年的效果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快速转型中面临的问题越加严重,不少非遗资源正濒于消亡的危险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发掘尚未实现良性运作,亟待突破。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在相关延伸领域的推动作用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逐渐将文化创意元素与传统产业特点相融合,以全新的文化视角和手段为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文化创意产业通过知识产权的形成和利用,将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相结合,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日益显著的核心驱动作用。在产业实践中,文化创意产业在各个领域所起到的注入活力、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作用正日趋显现出来。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破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局提供新的解决框架。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是国家事业经费支持,属于公益行为。但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规模极其庞大,保护方式的单一、经验的匮乏以及保护经费的不足致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争取民间资源、采用创新的、灵活的手段、借鉴国际先进的保护经验和技术,强化市场导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国家公益事业的基础上走产业化开发的道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认知并获得一定的市场收益,反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亟待解决的迫切课题。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一为文化创意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案例,另一个为文化创意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案例)对文化创意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 一、国家(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实现非遗传承和产业开发双轮驱动国家(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是云南省文化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个重点项目,项目致力成为“国内顶级、世界知名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工程”,项目是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教育为核心,大力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教学成果,以云南特色文化历史脉络为主线,发掘和整理独具民族特色的神话和传说,以集歌舞乐、工艺、服饰和景观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互动体验方式,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学员的教学实习展示,原真性地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进行保护、传承、展示与开发”。 示范基地在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保护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三条突出经验: 1、界定关系,理清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科教文史委 根据市政协双月协商座谈会工作分工,科教文史委牵头筹备了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协商活动。通过本地观摩,外出参观,听部门情况介绍,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初步了解,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传承人来完成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市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都年事已高,比如的传承人,的传承人等。这些人的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非遗项目的损坏或者消亡。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进一步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文字资料库,以供将来教学、研究时使用。一要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全面完成所有非遗项目的影音采录工作,包括传承人口述史、技艺流程、剧目或者节目、仪式规程等等。要让每一个非遗传承人、每一种非遗文化、每一个非遗项目、每个项目的所有细节,都以最完整的形式原汁原味保留、记录下来。二要整理好历史非遗资料。许多历史非遗资料,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文字记录、录音带、录像带等难免出现发霉、老化现象,建议用数字化手段重新翻新保存。三要做好非遗资料的挖掘工作。对一些缺失的或者仍然散落在民间的非遗文化及项目,要及时进行挖掘和收集,查漏补缺,比如要及时收集散落民间的剪纸老纹样等,使档案库更加完善。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传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解决其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和被动保护相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讲堂,同时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文,让普通群众、下一代了解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甚至愿意传承非遗文化,是保护非遗文化的更加长远、高效之计。一要做好对“下一代”的传播,推动合适的非遗项目进课堂,使学生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培养学习和保护“非遗”的兴趣。建议有关部门联手,让等武术类项目进入小学、初中、老年大学的体育课程;让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手工课,让民俗、非遗类音乐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音乐课。二要做好对机关干部、教师、大企业等集中性群体的传播,推动相关非遗项目进各种讲堂。比如,等同志,既是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又有着丰富的民俗知识和很高的文化素养。建议有关部门让他走进学校、机关、老年大学等讲堂,宣讲等传说。三要做好在全社会的普及性传播,让非遗专栏进入报纸、电视台、电台。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把更多的非遗文化和项目做成喜闻乐见的动漫、公益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使之真正在生根发芽。 三、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青州的农民画产业现在正在兴起,其题材和内容大多来自于当地人的吃穿住行,很具乡土气息。比如当地的特产水果银瓜就是农民画的热门题材,许多福禄寿喜画作就是用银瓜排列组合而成的,很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欢迎。建议我市相关部门也能够引导非遗传承人借鉴这种经验,不断拓展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将之和我市经济、社会、文化、旅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 伴随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快速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商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昭示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也开始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逐渐为人们熟知和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会便开启了美国记忆计划,对美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档案等进行数字记录与保护。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也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此外,欧洲各国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数字博物馆等开展了系列探索。 全景画卷(非遗盛景) 动态影像卷轴徐徐打开,古老的画面、老照片、视频等人 们记忆中的影像,在此展现在观众眼前。 互动魔镜墙 一面黑色烤漆玻璃墙上,镶嵌充满现代设计感的展示橱窗, 参观者手在空中挥动,可以对想了解的重点文化的详细内容 进行进一步了解。

非遗多点触摸 在展演互动区内,设置有一个充满未来科技感的未来科技感的多人多点触摸桌,给人们带来全新高科技的互动体验,各种非遗标题在触摸屏中自由浮动,当参观者的手碰到相关标题时,标题炸开或弹出相关的视频文字。 民族舞蹈 该区舞台具有观赏与互动的两面功能。定期举行民间舞蹈的大中小型表演会,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的民族汇演,并可以进行培训舞蹈与杂艺,定期开设相关培训课程。 金村庙会游戏 介绍赞金七游戏参与抢祭品游戏 (1) 赞金七游戏:参观者可在触屏中查询金七传说的故事,在看完故事后,点击点赞按钮,进入抢祭品游戏 抢祭品游戏:画面显示许多旋转漂浮的祭品以及一些不相关用品,参观者随意点击,若抢到祭品,则出现祭品信息,若抢到其他物品,则显示鼓励话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1月9 日至2 月15 日,随州市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开展了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旨在了解相关情况,收集意见建议,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调查报告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 1 参与调查的人员结构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 3对我市非遗文化保护的认知情况 4对推进非遗文化保护的看法情况 二结果分析 从参与调查的人员来看,年龄集中在18 至60 岁,正是干事 创业的年龄,他们关注事物的面比较广泛。参与调查的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少数人很清楚,大多数人知道一些,极少数的并不清楚。这说明,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普遍的认识,只是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途径,大家多是通过广播电 视、网络、报刊杂志,极少是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宣传资料,而对于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人清楚地了解,大多数人知

道一些,少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由此可见,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应该加强,让大家对我市的非遗项目有更多更深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多数参与调查者认为很重要,但是对于这项工作,大家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多数是有时关注,也有近40%的不怎么关注。这有个人关注点不同的原因,也有宣传不够的原因。这导致大家对我市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不大清楚,结果大多数认为这项工作做得不怎么样,这样的结果有待改进。 对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参与调查者们也有认真的思考,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民众了解不够,参与积极性差,其次问题是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这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推进这项工作阻力来自哪里?参与调查者们表示主要是民众未意识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另外是作为传承主力的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不感兴趣,由此相关部门应从这些方面找突破口,以便推进相关工作。 三意见建议 2 月19 日,从市文体新广局了解到,在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市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站)等文化阵地,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制宣传日等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 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 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五、《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能够增强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更有力的反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其早日完成这一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非遗展方案20170711

2017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总体方案 一、大会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经过充分调研和谋划,特决定于2017年10月20日至22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2017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二、时间地点 1、时间:2017年10月20日至22日 2、地点: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 三、大会主题 传承文化发展未来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 承办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 安徽中设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五、展示内容

1、剪纸类:蔚县剪纸、中阳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庄河剪纸、扬州剪纸、南京剪纸、金坛刻纸、阜阳剪纸 2、戏剧类:徽剧、庐剧、黄梅戏、淮北花鼓戏、南 陵目连戏、洪山戏、山东梆子、宿州皮影戏、渔鼓戏、宁阳木偶戏、鹧鸪戏。 3、手工技艺类: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宣纸制作技艺、定瓷烧制技艺、鲁锦织造技艺、风筝制作技艺、江苏苏绣、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潍坊风筝、威县土布纺织技艺、永乐桃木雕刻技艺、芮成布艺、紫金砚制作技艺、舒席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徽州漆器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南京云锦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4、传统医药类:苏州雷允上六神丸制药技艺、唐老—正斋膏药制作技艺、董家骨科正骨疗法。 5、瓷器烧制类: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吉州窑瓷制作技艺。 六、展区设置 1、合肥非遗展区(2000平米) 主要邀请合肥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人携带非遗产品现场展示。 2、市外非遗展区(6000平米) 主要邀请合肥市以外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人携带非遗产品现场展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人100人,省级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根据2012年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研究,分析说明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进步,但是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相关知识普及度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少等问题显著。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导言 21世纪初,我国开始着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在文化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大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发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深刻反思当代社会发展状况下作出的重要的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体现出社会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程度,也能发挥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在文化安全视角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描述与分析能够反映十几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同时可以发现在保护工作中不足之处。 “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调动和传承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构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也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1]。为了充分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笔者从文化安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景泰蓝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根据客观数据撰写报告。希望能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帮助。 一、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动态有较深刻的认识,掌握了该领域专业性的知识并确定了研究的方向。研究主要采取问卷与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总体是我国居民,调查的样本是从全国各地选取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居民。除此之外,还进一步评估样本质量来确保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后期进行数据处理时,将采集到的数据录入到计算机后,采用了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交叉式统计。研究分析整理阶段,以文字、图表等多种行式展现成果。 二、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选取了北京市、保定市、衡水市安平县三地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88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8%。其中年龄在19岁~30岁的占受访者人数的69.4%,年龄在31岁~40岁的占受访者人数的22.4%,年龄在41岁~50岁的占受访者人数的8.2%。在受访者的职业信息中,学生占40.8%,专业技术人员占10.2%,农民工占14.3%,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0.2%,军人占8.2%,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占10.2%,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6.1%。在受访者目前所在地区中,农村占16.3%,新型城镇占46.9%,文化城镇占36.7%。 三、研究结果 (一)文化安全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文化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导致文化遗产资源严重流失。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继承者、保护者,增强全民的文化安全意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我国文化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但是文化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的局面没有改变。在对“文化安全了解”一题中,

非遗艺术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

非遗艺术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摘要: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尝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与“非遗”艺术特色与文创产品如何结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索文化创意产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兴传播方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文化创意产品;产品设计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多、数量大、保护困难重重。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需要的“活态保护”与“活态传承”,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如何有效的运用创新手段,强化市场导向,使“非遗”保护从国家公益事业基础上向产品化开发的道路转变文化创意产品怎样从“非遗”中汲取精神养分,穿透艺术表征的符号,深崛文化基因,通过提炼创新最终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思考“非遗”艺术特色如何在文创产品中交融转化,是值得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的。 1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然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都面临着信的机遇与挑战。重新审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此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从这五个方面可以清晰捕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活态流变”。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有形的遗产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多是无形的、不稳定的、持续变化与发展的“活态”遗产形式。其包括的各种表演艺术、节庆仪式或传统手工艺,大多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乘的形式绵延传承下来。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道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概念及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就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是活态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传播人、传播方式进行多样性、可持续性的保护,达到延续、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效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措施主要分为两种:无形非物质性保护措施与有形物质性保护措施。无形非物质性保护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比如提高传承人地位、鼓励收徒传艺、加强传承人技艺创新等,侧重文化遗产演绎过程的保护。有形物质性保护则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载体,比如乐清黄杨木雕技艺的木雕精品、泰顺提线木偶戏中的悬丝木偶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