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一、绘画艺术

绘画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一)绘画艺术的基本种类

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绘画艺术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绘画艺术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绘画艺术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东方绘画的主流。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是:(1)工具材料一般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和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由于采用特制的毛笔来作画,使得“笔墨”成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所谓“笔”,是指钩、勒、皴、点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不同的用笔方法表现出变化无穷的中国画意趣;所谓“墨”,是指用墨的方法,中国画以墨代色,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分五彩”(指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等五种不同的色度)或“六彩”(上述“五彩”再加上宣纸的白色),使得以墨代色的中国画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2)中国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构图灵活自由,画面视野不受焦点透视的局限。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著名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如图4-2-1所示),更是以散点透视法把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华景象描绘在一个完整的画面中,以全景方式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从城郊农村到城内街市的热闹情景。中国画在构图时,还可以将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事物安排在一个画面中,犹如一组运动镜头把不同的场面集中到一起。如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不朽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以五段连续的画面来构成一幅长卷,韩熙载这个人物在不同的画面中多次出现。(3)中国画将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传统国画充分体现出中国画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现存的许多传统国画都有题画诗或款书,将画意、诗情、书法融为一体。题画诗常是画家本人或其他人所题之诗,大多出现在画幅的边角空白处,其内容或指明画意,或增加画趣,或抒发观感,或品论画艺,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国画中的款书,一般包括作画的时间、地点和画家的姓名、字号,以及标题、诗文、印章等,形成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民族形式。尤其是文人画兴起后,一些著名的画家往往又是诗人和书法家,更是将诗、书、画、印的结合推向完美的艺术境界。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中国画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前者用笔细致工整,结构严谨,无论人物或景物都刻画得十分细致入微;后者笔墨简练,高度概括,洒脱地表现物象的形神和作者的主观情思。然而,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神形兼备”,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要求“气韵生动”。虽然中国画有许多分科,从基本画科来看就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界画等,但无不追求“气韵生动”和“神形兼备”,追求“传神”或“意境”。在画人物画时,画家能为人物传神,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气,即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

就是面对无生命的山水和无意识的花鸟时,画家也可以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赋予它们人格化的精神气质,赋予它们活泼的生命与灵气。正是这种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美学理想,形成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

油画是西方传统绘画的代表,具有极高的表现力,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对世界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油画因使用油质颜料而得名,油画作品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的,其特点是色彩丰富,具有强烈的色调层次、光线、质感和空间感,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能真实生动地描绘一切有形事物,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油画的传统是重视对于自然的忠实摹仿。其次,油画颜料有较强的覆盖力,易于修改,为画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的便利条件。

油画在13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高峰。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著名画家、雕塑家乔托,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生活气息的宗教画,被认为是欧洲绘画之父和现实主义画派的鼻祖。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拉斐尔,更是分别创作了《创世纪》、《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西斯廷圣母》等不朽杰作。17~18世纪,欧洲绘画进一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动物画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画家,如荷兰的伦勃朗(代表作品有《夜巡》、《自画像》等)、尼德兰的鲁本斯(代表作品有《阿马松之战》等)、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代表作品有《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等)、法国的夏尔丹(代表作品有《饭前祈祷》等),以及英国的透纳(代表作品有《战舰归航》等)。18~19世纪涌现出许多美术流派和著名画家,其中有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雅克·路易·大卫(作品有《马拉之死》等),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籍里柯(作品有《梅杜萨之筏》等)和德拉克洛瓦(作品有《自由领导人民》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库尔贝(作品有《石工》等)和米勒(作品有《拾穗者》等),法国印象主义美术代表人物莫奈(作品有《日出·印象》、《草垛》等)和雷诺阿(作品有《浴女》、《包厢》等),以及法国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塞尚(作品有《苹果和橘子》等)和高更(作品有《塔希提的妇女》等)。英国、美国、瑞典、丹麦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特别是俄国“巡回画派”集中了一批杰出的画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列宾(作品有《伏尔加河纤夫》、《不期而至》)和苏里柯夫(作品有《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洛佐娃》)。随着19世纪后期印象派的出现,油画的绘画观念发生了变化,强调个人印象的表现,形体和色彩带有更多主观因素。20世纪以来,西方画坛出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各种思潮和流派,其中包括野兽派、未来派、立体派、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超前卫艺术、波普艺术等,表现主义更加追求主观情感意念的表现,把形象的客观真实性降低到无足轻重的地步。抽象主义则完全抛弃具体形象,追求纯粹的色彩、线条的抽象组合。

版画也是一个重要的画种。版画的特点是采用笔画和刀刻的方法,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进行刻画,然后印制出多份原作。由于所用的版面材料和性质不同,版画可分为三大类,即木刻和麻胶版画的“凸版”类,铜版画等的“凹版”类,以及石版画等的“平版”类。木刻和麻胶版画的“凸版”类是在木板或麻胶版上刻制而成;铜版画等“凹版”类,则是用酸性液体腐蚀铜版形成各种凹线,从而构成具有独特艺术效果的画面;石版画等“平版”类,是在石印术基础上采用特殊药墨制成。

水彩画大约产生于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起在英国发展为独立画种。水彩颜料是用胶水调制而成的,颜料透明而单纯,作画时用水溶解颜料于纸上,利用画纸的白地和水分颜料的相互融合渗透,能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透明感觉,以及滋润晕化等效果。水彩画虽然较难构成鸿篇大作,但使用轻便,能充分发挥水分淋漓酣畅、善于晕化渲染之特点,使作品具有明快柔和、轻松抒情等独特的艺术魅力。

水粉画同水彩画一样,都是用水调和颜料而作画的,但水彩颜料非常透明,没有覆盖力,

水粉颜料则一般不透明,不同程度地含有粉质,具有一定的覆盖力。这样,如果运用得当,水粉画作品就能兼有油画的厚重感和水彩画明朗轻快的透明感,加之绘画过程比较短,制作较为方便,水粉画在宣传活动中被运用得最为广泛。我们一般看到的宣传画基本上是用水粉绘制的。

除以上画种之外,还有用铅笔、木炭、钢笔作画的素描等。

(二)绘画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

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视觉形式。绘画是一种具有直观性的视觉艺术形式,在绘画中,一切精神性的内涵都需要通过独具个性的视觉形式来表现。在绘画中,形式总是确定的,而内容可以是不确定的,形式可以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除去形式,绘画就不复存在了。文学、戏剧、影视等单纯追求形式是没有意义的,视觉艺术却能够相对独立地呈现形式美。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的发展,都是形式变幻的历史。当然,绘画的形式也要有意味,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则。中国绘画总结出用线的18种描法,山水画绘制的几十种皴法,以及各种运用水墨的技巧,如泼墨法、积墨法、焦墨法、没骨法等,此外还有行笔的快慢、轻重、顺逆、侧正等方法。欧洲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也在形式创造方面形成明暗法、色彩学、艺术解剖学、透视学等,其目的都在于努力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以求造型与写意的完美。

第二,具有瞬间延展性。绘画艺术的语言是线条、色彩和形体块面,由它们构成的艺术形象是静态的,但绘画艺术常常以这种瞬间的、凝固不动的形象来表现丰富的内涵,使观赏者从绘画所表现的瞬间,联想到瞬间前后的延续情节、情感等。绘画表现动作时必须“寓动于静”,也就是选取动作发展的某一瞬间,而最佳的一瞬间应当是最能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能使人想象出更多东西来的一瞬间。俄国19世纪“巡回画派”重要成员列宾的代表作品《不期而至》,画的是从流放地逃亡回来的一个革命者回到家中的情景。画家选择了革命者刚刚踏入家门的一刹那,母亲惊呆地站起来凝视着儿子,坐在钢琴旁的妻子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革命者的儿子站起来准备扑向父亲,新雇佣的女仆满脸厌烦地望着这个不速之客。这一瞬间各人的不同神态表情将不期而至的情景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且使欣赏者想象出这一刹那前后的许多情景。

第三,形神兼备性。绘画艺术总是通过可见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精神内涵。绘画既有再现性和写实性的一面,同时又有写意的和表情的一面。因为绘画只能从广阔的社会历史和现实中择取瞬间,使之成为一幅静态的画面,所以,绘画的“形”往往不能像文学、影视那样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客体世界作出反映,但绘画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能够充分地、深层地渗入哲学的、经济的、政治的、伦理的、宗教的、科学的内涵。绘画的丰富意味还表现为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传达。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比起任何未经心灵渗透的自然产品要高一层。例如一幅风景画是根据艺术家的情感和识见描绘出来的,因此,这样出自心灵的作品就要高于本来的自然风景。”1如中国画提倡“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提倡“传神”、“神似”,强调在创作中把握对象的精神特征,表现人物的性格气质,乃至于扩大到为花、鸟、虫、鱼传神。南宋著名人物画家梁楷的《太白行吟图》,全画只用寥寥数笔就画出了人物的精神气质,将李白那种傲岸不驯、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描绘得活灵活现。郑板桥画竹以体现其高风亮节。后期印象派画家凡·高的静物画《向日葵》(如彩图2所示)用变化丰富的黄色突出欢快的调子,寄托着饱经人间苦难的画家对生命的热爱。高更的代表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用土黄色构成整幅画面的主体色彩,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情调,实际上是画家本人极其苦闷的内心世界的反映。

二、雕塑艺术

1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第1卷,3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雕塑艺术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它是一种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雕塑作品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来的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雕塑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三度空间(立体)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

(一)雕塑艺术的基本种类

从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雕塑主要分为圆雕、浮雕两类。圆雕,又称“浑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以从四面观赏的立体雕塑。圆雕的特点是立于空间中的实体形象,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它的体积感与厚重感,在塑造形象时还必须照顾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赏;浮雕,又称“凸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根据表面凸起程度的不同,浮雕又分为高浮雕(高低起伏大,凸起程度深)和浅浮雕(高低起伏小,凸起程度浅)。

此外,雕塑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分类,如从制作工艺来看,它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雕,有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有泥塑、陶塑等。铸铜像时是先塑后铸,这些都属于制作方式和材料的不同。从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陈列性雕塑等。从样式来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二)雕塑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

第一,雕塑材料直接影响艺术形象的美感。雕塑对物质媒介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物质材质对于雕塑具有很强的艺术规定性,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作品的审美效果。传统的雕塑材料有石、木、金属、石膏、黏土以及象牙、贝壳等,在现代,一些新型的材料也开始用于雕塑。在雕塑艺术中,材料本身是构成艺术形象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的一部分。雕塑家在创作中常常需要充分考虑材质是否适合特定创作追求,保持物质材料原有的质素和特征,利用材料本身的特点传达艺术内容。木类不如石类材质坚硬和光洁,但木类线条流畅,且易于加工。同是石类,大理石显得高洁华贵、细腻典雅,花岗岩则显得粗犷坚硬、庄重敦厚。有的石料适于表现崇高,有的适于呈现悲壮,有的则适于营造和谐之美。要在物质材料的基础上创作出优秀的雕塑作品,雕塑者还必须精心挑选材料,把握其特性,运用各种工具潜心造型,其中既有与绘画相通的艺术功力,也有制作性的技术能力。材料与技艺的有机统一是从事雕塑艺术最基本的条件。从我国殷商时代的“人面鼎”、战国时代的“青铜器物架”、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到我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的各种石窟塑像等都能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第二,以单纯的造型表现丰富的内涵。雕塑艺术是对事物的瞬间性形象的凝固造型,这种造型是凝练的和单纯的。一些不以表现人的形象为主题或抽象的雕塑品,在造型上更加凝练和单纯。雕塑的这一特性虽然决定它难以对形象进行多层面的复杂表现,却能够给人以深刻、恒久的印象。雕塑在其凝练的造型中,可以通过洗练的构图和轮廓显现出节奏和韵律,凝聚特定的寓意和象征意味,可以通过造型体量或体积的变化,以及观赏距离、角度的设置,产生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高度凝练的雕塑造型中,虽然不可能蕴涵系统的观念,但雕塑作品可以而且应该具有比较深刻的观念性和精神性因素。事实上,一件优秀的雕塑品,在其将生动、传神的形象凝定于瞬间之时,同时也就将深刻的精神内涵孕育其中了。雕塑作品之所以能够传世、给人以永恒的精神震撼和美的启迪,不仅在于其扣人心弦的造型,还在于这一形象蕴涵的社会和历史的精神,以及人生的哲理与审美理想。如埃及金字塔门前的狮身人面像也是造型与观念的统一,人面代表法老,狮身代表沙漠中的权威。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是当时意大利市民反侵略的象征,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罗丹的名作《思想者》、《巴尔扎克像》等,之所以令无数人心灵为之震颤,除去精湛的造型外,雕塑形象凝聚的深刻意蕴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三、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指采用摄影手段塑造可视画面、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摄影艺术特别注重纪实性,摄影艺术的主要造型手段是画面构图、光线和影调。

(一)摄影的种类

摄影艺术是一门现代的造型艺术。艺术家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再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摄影作品往往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摄影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自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独立的艺术门类。作为一门实用技术,摄影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科学实验、太空探险、新闻报道和教育卫生等,但摄影艺术将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却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是为了审美的需要。

摄影艺术的样式和体裁繁多。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可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按摄影器材和技术,又可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等;按题材来分,还可以分为新闻摄影、人像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生活摄影、建筑摄影等。

新闻摄影是最重要的摄影类型之一。它以及时地反映和报道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为基本任务,把生活中真实、直观的景象呈现在人们眼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新闻摄影以图像为传播媒介,突破了文字的障碍,成为世界性的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凡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新闻摄影的题材。新闻摄影的重要原则是真实性,必须由摄影者在具有新闻价值的现场进行实地“抓拍”。可称为摄影艺术作品的新闻摄影作品,是指那些具有深刻思想、典型形象和充沛情感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记录和揭示了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人像摄影,又称人物摄影,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包括特写镜头、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和群像等。人像摄影一般通过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人像摄影可以通过抢拍和摆拍等不同方式来完成。

风光摄影,是指以自然风光为拍摄对象的摄影作品,其主要特点是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它不能仅仅停留于再现自然景物,而且必须寓情于景,使作品情景交融、意趣盎然,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中,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追求。如我国著名摄影家陈复礼从民族文化宝库中吸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构思,将唐诗宋词与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创造出美的画面与诗的意境,展示了独特的文化品格和艺术表现力。

舞台摄影,是指以舞台演出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它一般需要较高的摄影造型技术,还需要摄影师对所拍摄的艺术表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充分掌握舞台演出的风格样式、艺术特征,以及演员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舞台艺术的风采和演员高超的表演水平。

生活摄影,是指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广泛深入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风俗习惯、趣味和情操的摄影作品。这类作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认识价值,并能对不同地域之间思想文化的沟通交流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类作品还具有社会学和民俗学的意义。

建筑摄影,也是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它是摄影师运用一定的摄影技术和手段,专门拍摄精心挑选出来的建筑物,将摄影美和建筑美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建筑摄影需要摄影师懂得建筑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认真观察和研究建筑物的特点,选择最理想的拍摄位置、角度和光线,通过建筑物的形体、质感和色调等特征,充分体现建筑物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科学技术水平,形象地展现建筑美。

虽然摄影艺术自诞生以来仅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它发展迅速,在世界各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最主要的有绘画主义摄影、纪实主义摄影、印象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等。绘画主义摄影于19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很快传遍世界各国,成为摄影艺术史上最早形成、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它在创作上追求绘画效果,作品形式从构图布局到用光

影调都有极严谨的法则,该派曾风行一时。纪实主义摄影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它强调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印象主义摄影是美术上的印象主义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主张摄影艺术应当表现摄影者的瞬间印象和独特感受,讲究形式美和装饰性,追求在摄影作品中达到一种朦胧模糊的画意效果,尤其注重色彩与光线的表现。超现实主义摄影是现代主义摄影流派之一,其美学思想与超现实主义绘画基本相同,在创作时常利用剪贴和暗房技术为主要的造型手段,采用叠印叠放、多重曝光、怪诞变形、任意夸张等手法,将“超现实的神秘世界”作为表现对象。除此之外,西方现代派摄影还有抽象派摄影、前卫派摄影等。

(二)摄影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

第一,直观纪实性。摄影艺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如实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给人以亲眼目睹的直观感觉。 第二,光影造型性。摄影用光简称用光,指拍摄时采用各种光源对被摄对象进行照明,以达到理想的光影造型效果。摄影用光包括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具体拍摄时或变换拍摄角度,或灵活运用人工光源,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创造氛围,烘托主题,使作品具有感人的魅力。影调和色调是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造型手段。影调是指黑白照片上所表现的明暗层次,色调是指彩色照片上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影调和色调通过艺术处理可以产生影调层次、影调对比、影调变化和色彩变化、色彩反差、色彩和谐等艺术效果,使摄影作品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表现力。摄影的艺术性还表现在摄影师主观情感的熔铸,摄影作品应当通过光、色、影来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创造力,因此摄影师对拍摄的人物和景物必须满怀深情,充满创作的激情,只有这样拍摄出来的作品才能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四、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进行文字书写,结合字义造型,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书法的“用笔”是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及其所产生的效果。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主要用尖锋毛笔在宣纸上进行创作,书写时,执笔和运笔的方法稍有不同,书写的效果就呈现明显差异。执笔的高低、轻重,运笔的急缓、方圆,笔锋的藏露、顺逆,点画的长短、粗细,笔法的力感、质感等,都需要书法艺术家以精湛的技艺加以掌控,才能创作出理想的书法艺术作品。书法的“用墨”,指墨的着色程度,如浓淡、枯润等,使墨色富有变化,表达不同情感色彩。书法的“结构”,包括字的结构以及每个字的大小、疏密、斜正、呼应对比等。由于书法家风格不同,书法字体不同,因而书法结构也变化无穷。但无论何种书体或风格,其结构都应当合乎比例,遵循平衡、对称等基本规律。书法的“章法”,是指作品的总体布局,即整幅字在行次布局中应当错综变化,疏落有致,具有节奏韵律,从而体现出整幅作品的神韵。书法的“韵律”,主要指笔画和线条的动静、起伏、枯润等变化,这种韵律来自于书法作品中线条整体形成的生动气韵。书法的“风格”,则是指作品的整体的艺术特征,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书法家不同的艺术追求,它是由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等共同形成的艺术效果。书法艺术的风格类型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包括含蓄、古朴、豪放、雄浑、秀丽、稚拙等多种风格。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就是对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法作品(如图4-2-2所示)、柳公权书法作品(如图4-2-3所示)不同风格的评价。前者笔画刚直、浑厚丰筋,具有整齐大度的美;后者结构紧凑、骨力劲健,具有刚健有力的美。

(一)书法艺术的种类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东方艺术。中、日、韩等

国家和地区的书法艺术都是在汉字字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考证,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就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奠定了书法艺术的一些基本要意。

人们一般把各种书法艺术大致区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五种书体。

篆书又有大篆、小篆的区分。广义的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又叫“秦篆”,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推行。小篆字形整齐,转角处多呈弧形。

隶书,汉代时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隶书横笔首尾方中带圆,转角处多呈方折。所见作品有泰山、琅琊、碣石、会稽等地的刻石以及竹简、刻符等。

楷书,也叫正楷或正书,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特点是字形方正,笔画平直,风格古雅,整齐端庄。唐朝时,楷书的成就达到高峰。

行书在魏晋时期得以完善,其特点是字形流畅飞动,刚柔相济,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其中,侧重于楷法的行书叫“行楷”,侧重于草法的行书叫“行草”。

草书始于汉代,最早是由隶书演变而成的“章草”,后来又发展成为一般所指的草书,即“今草”。唐代张旭、怀素更创造了独具风格的“狂草”。

(二)书法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书法具有自己特殊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规律,但它与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其他艺术门类又有密切的联系。书法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各种诗文常常是书法的主要书写对象和内容,因而书法家必须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历史上许多著名书法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与绘画也有极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讲“书画同源”,正说明了二者之间这种血缘的联系,加之书法与中国画都用毛笔进行线条造型,更有许多相通之处。书法像音乐一样,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使其具有音乐的美感。书法像舞蹈一样,千姿百态,飞舞跳跃,它的线条和形体犹如优美的舞蹈。传说唐代大书法家、“草圣”张旭曾经从公孙大娘的剑舞中悟出笔法意趣,说明了书法同舞蹈的内在联系。书法像建筑一样,具有丰富多样的形体和造型,具有整体的力度和气势,它们属于表现性的空间艺术。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对陶冶人的情趣具有巨大的作用。确实,在创作或欣赏书法作品时,不仅能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而且常常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使审美情趣得到陶冶与提高。概括而言,书法艺术主要有以下审美特征:

第一,造型的规定性与创造性。书法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书法的造型要受汉字字形的形状、结构制约,但创作主体可以在规定性的基础上,创造出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第二,形象意义的规定性与独创性。书法艺术的形象本身具有固定的字面意义,同时,在创造主体通过独特的艺术造型创造的具体书法形象中,又融会了创造主体的特殊情感和意义,体现着书法家个人的独到见解和思想情感。书法艺术不同于实际的文字书写的根本原因,在于书法中充满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创造精神。书法创作是书法家运用这一特定的表现形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外化到作品中的实践过程。人们常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以文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由于将形式和内容结合在一起,可以比其他艺术更充分地表现人的精神面貌。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是他为追祭以身殉国的侄子所写的一篇祭文,对亲人的悲痛哀思,对奸臣的愤慨怒斥,形成了这篇书法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如图4-2-4所示),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则体现出鲜明的自然天性和人格风采,具有浓郁的魏晋风度,笔势流畅,神态飞扬,淋漓畅快,含蓄有味,给人以变化莫测而有法度、清俊典雅而又活泼的美感,真是将艺术家人格的风韵与书法的风韵融为一体了。书法家还通过线条的长短与粗细、走势刚柔、节奏急缓与着墨的浓淡、结构的变幻等抒发浓烈的主观情感。同时,书法家通过对字体、字形的精心加工和演化,使书法作品成为书法家内心世界的象征,蕴涵丰富的情趣和意境。正如汉代文学家扬雄所说的“书者,心画也”,这就是讲书法艺术作为写意的艺术,应当在作品中表现出书法家的情感、情绪和审美

理想。因此,“笔意”应当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所谓“笔法”,则是指用笔的方法,包括正确的执笔和运笔的方法,尤其是表现笔意的具体手法。只有熟练掌握了精到的笔法,才能真正传达和表现出书法家独到的风格、气质和笔墨情趣。例如,清代“扬州八怪”中郑板桥、金冬心、黄慎三人的书法形式与风格都极端个性化。在艺术旨趣上他们都提倡写真人、真情、真事,反对温柔敦厚的文风和书风,崇尚个性,有意惊世骇俗,主张标新立异。加之,他们又都兼通诗、书、画三艺,能融会贯通,从而赋予他们的书法创作更多的活水,既有画家特有的造型能力,又有诗人特有的情趣天真,使得他们的书法作品别具风采,开拓了书法的表现领域。

建筑艺术的特点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 ——《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建筑艺术的含义、特性、艺术的语言,为欣赏建筑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片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达成其他两个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建筑文化与民族传统之间关系的思考。 教学重点:了解建筑的涵义、类型、特性。 教学难点: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领会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远古的许多生活记录都湮灭无存的今天,却有许多古建筑遗迹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它们如同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能够继承这些建筑遗产是我们的幸运,保护好它们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基于上述原因,教材中安排了几课建筑方面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知识的扩充、欣赏的乐趣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二、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建筑艺术? 1、概念: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含着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概念理解:A、空间和实体——由建筑材料(实体)构成的虚体空间供人使用。 B、形式美的规律——变化统一、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韵律 C、美的感受——主要通过视觉途径来感受。 2、建筑艺术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A、建筑创作不可能超越技术的可能和经济承受能力。 B、建筑艺术需要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园林艺术丰富其内涵。 举例:悉尼歌剧院在阳光照映下既象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分别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 悉尼歌剧院的兴建过程一波三折: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难关、有拂袖而去的建筑师,还有差点让政府破产的超高工程费。 (二)、建筑有哪些类型? 建筑类型是适应人类的不同活动需要而出现,随社会发展而增加。例如: 人类早期需要:巢穴、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类型。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它各类艺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其它艺术中,没有达到像音乐艺术所达到的那样高的程度。音响结构本身缺乏内容的单义性,这就决定许多音乐体裁中有的同绘画结合,有的同语言结合,有的同舞蹈结合,有的则同戏剧结合。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pdf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汪洋恣肆,灿烂辉煌,照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在民族文化的沃野上,中国民俗艺术宛如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含苞怒放,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在人类艺术史上谱写了雄奇壮美的篇章。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不但没有凋谢飘零,反而更加艳丽芬芳,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和真谛。 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袭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民俗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 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含义十分近似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除了包括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之外,还应该包括来自民间艺术家的单独而非共同的创作,并不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和形式。民俗艺术和民族艺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艺术必定是民族艺术,但民族艺术主要是针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所包含的内容自然要广泛得多。 在民俗美学的范畴中,衣食往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现实美,其美学的原始表达无不与其实用功利和象征性联系在一起,而民俗艺术则逐渐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审美精神领域,其审美本质也日益显露和丰富。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 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 中国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俗艺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这种典型而鲜明的艺术特征:

对建筑艺术的认识与理解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建筑总是以物质需求为先导的,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教皇亚历山大有句名言:“真的有价值的是实用,华丽的光环确实跟感官借来的。”的确,就大多数建筑物而言,人们特别是使用者习惯于要求建筑本身首先应符合使用的要求,进而考虑经济、美观的因素,以达到物质和精神的结合。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作为一门艺术,建筑除了具有自身的物质性以外,还具有一定的精神性,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结合统一,建筑艺术之中,精神性和物质性之间的比例不是均等的,而是各有侧重。有的建筑物质性特强,而精神性却难以表现,如仓库、车棚、厂房、水塔等;有些建筑精神性略有提高,如学校、医院、办公楼等;有些建筑的精神性偏重,如博物馆、剧院、美术馆;还有些建筑精神性处于主导地位,如教堂、宫殿、寺庙、园林等。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只有精神性,而无物质性的建筑,如纪念碑、纪念塔、雕塑等,像西格拉姆大厦只单纯的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依托,毫无任何物质用途。就建筑而言,精神性越高,其本身就越趋向艺术性,艺术价值也就越高。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艺术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康德对于“美”的定义:美得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自主的运用。 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即对体验和判断能力的理解。 建筑美学与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的意图在于阐明准则、规律和规则,它们指导着建设者的实践。 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为建筑各部分的系统结合和建筑部件的装饰制定了许多规则。 只有当建筑理论具有普遍效果时,才能对美学有所冲击,因为那时他必须以取得建筑美的本质为其目的。 建筑的明显特征:功能性 首先,实用功能。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礼拜的地方。在决定某种形式之前,建筑首先要满足需求和愿望。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美育?美育包括哪两个方面? 2、柏拉图美育思想有哪些特点? 3、知、情、意与智育、美育、德育有什么关系? 4、谈谈席勒在美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历史评价。 5、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美育特点的理解。 6、孔子的美育思想有何特点? 7、朱光潜先生认为美育的功用包括哪三个方面? 8、如何理解美育的功用? 9、美育实施的三个主要方面是什么? 10、景观美学与景观设计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1、美育强化素质教育的作用有哪几个方面? 12、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塑造怎样的人? 13、谈谈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与政治教育之差异。 14、为什么要“以美育代宗教”? 第二章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2、关于美学研究对象有哪几种倾向性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3、美学有哪些基本范畴? 4、如何理解崇高与悲剧的关系? 5、美感有哪些特征? 6、审美趣味包括哪些方法? 7、美感包含哪几方面的心理因素? 8、如何理解知觉和表象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想象和联想的关系?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 1、关于艺术主要有哪些分类方式? 2、各类艺术的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3、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4、中西方对艺术的本质有什么不同认识? 5、艺术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6、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7、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哪些? 8、如何理解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10、如何理解艺术鉴赏的审美本质?

11、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对主体修养的要求有哪些? 12、如何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第四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两幅作品谈谈中西绘画的区别。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绘画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幅西方古典油画为例,分析西方古典油画的艺术特征。 5、以一幅西方现代油画为例,分析西方现代油画的艺术特征。 6、以你熟悉的古代人物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7、以你熟悉的古代山水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8、以你熟悉的古代花鸟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9、以你熟悉的一幅现代中国画为例,谈谈中国画创新的艺术价值。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的艺术语言。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雕塑的艺术特征。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件雕刻作品为例,说明中国人的审美与哲学观念的联系。 5、试举例分析中国雕刻的传神风格。 6、试举例说明中国雕塑是怎样利用自然环境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 7、试举例分析古希腊雕塑的惟美倾向。 8、罗丹雕塑艺术的特征是什么?举例分析。 9、为什么说马约尔开辟了现代雕塑的新路?试以《“地中海”女坐像》加以说明。 10、举例谈谈亨利·摩尔的雕塑风格。 11、试分析一件西方现代雕塑作品。 12、举例简析西方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的区别。 13、根据你的体会,怎样才能品味出雕塑艺术之美?举例说明。 第六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的艺术特征。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建筑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4、分析一件西方古典建筑作品的艺术风格。 5、以故宫为例分析中国建筑的风格特征。 6、分析一件现代建筑作品的风格特征。 第七章思考与练习 第一节 1、什么是工艺美术? 2、工艺美术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3、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论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一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

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简介: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关键字:中国建筑艺术中国园林与自然高度协同群体组合木结构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 1 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论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要:电视艺术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电视时空是不同程度艺术化时空关系,电视艺术因屏幕形态决定其艺术形态,电视受众最具参与性与交互性,在动静统一、视听相融的情景中感知电视艺术节目,电视艺术美学在数字化时代将开掘出许多新领域、新境界。 关键词:电视节目艺术性电视时空电视形态 电视艺术的审美价值 电视艺术是十分宽泛的含义。有一些学者反对电视是艺术,比如认为电视中的新闻不是艺术,电视中的一些科普知识介绍不是艺术,还有的认为一些电视综艺节目不是艺术等。“电视文艺中的艺术性是极其微弱的,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电视的本性所在”。“电视最主要的功能是社会文化的交流――接受者从电视屏幕的反光镜中建立自我个体与社会群体的认同;而略具艺术性的低度娱乐只是电视的一个附属功能。”有的则简单地认为电视等同于艺术,“电视是艺术,而且是很纯的艺术”。很多论者容易将“电视”、“电视节目”、“电视艺术”三个概念混淆运用和理解,是造成观念分歧的重要原因。 一般而言,电视指运用电子信号传送、转换、接收视听节目的传播媒介系统,有时仅指电视节目接收机,有时也指电视节目,如“看电视”。电视节目指通过电视媒介系统传送、转换、接收的视听节目。而电视艺术的概念更是复杂,学界有许多种说法。电视艺术是新兴的艺术

门类,被视为继电影之后的第九艺术,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一样融会了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戏剧等艺术的精华,并且还融入了电影艺术本身的元素,运用镜头、蒙太奇、特效等艺术表现手段,塑造逼真的、运动的生活形象,完成其表现功能,电视艺术是各种艺术的集大成者,是综合性最显著的艺术门类。电视艺术审美也是最重要、最广泛的审美形式。 电视审美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和美学意义。分析电视美学与电影美学等姊妹美学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中国现代电视艺术与技术、电视创作与接受等电视审美文化现象,就能探索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和美学意义,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从而引导电视工作者和广大电视艺术接受者提高对电视艺术审美的创造能力、鉴别能力、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更好地推动电视艺术事业的发展。 电视时空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由于其屏幕形态、播放时间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时空特性。电视艺术创作周期短,耗资少。因电视节目录制完毕即可播放,可以迅速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生活。电视艺术具有多元化大规模输出、传播者远距离输出、接受者近距离输入等特征,电视艺术受众具有很强的输入信息的选择性。 电视艺术时空关系可以有多种艺术处理,如时间的推移、流转、停顿、回溯、延伸、压缩、虚拟等,空间的转换、选择、暗示、强调、错位、多元等。电视时空既指电视屏幕的物理构成即电视屏幕的时间与空间,又指电视节目流所表现的生活时空,指频道播放的时空选择。 电视艺术具有独特的时间特性。电视节目在放映时间上不像电影那样受到限制。如电视剧,短的可在十多分钟播完,长的连续剧则可以拍成几十集甚至上百集,可以完全根据内容表

审美特征

艺术诸形态的审美特征 一、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真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中国书法艺术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线的艺术”。他兼备具象和表现两种功能。无色而具备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在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笔法墨法相间相润,使得字体肥瘦枯润,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而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经过秦始皇时小篆发展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他的自由而多样的线条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象和传达出各种形体、情感和气势,形成中国的审美风貌的书法艺术。 不少人坚持书法是抽象艺术。其中一种典型的看法:汉字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而书法艺术是“抽象符号的艺术”总之,中国书法美学在艺术本体上的争论,反映了我国书法审美意识的自觉和书法精神的高扬。 书法艺术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弛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像物于飞潜动植流寺之夺”。那么,我们要问,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1、姿态美。书法艺术的姿态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取之于具象的书画和结构所体现的一定的形体美,二是取之于偏于抽象的“形势”,即动态美。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事物的具象美,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真云”。一般来说,汉字字形结构在书法创作者有意识的局中,可以形成一种间接曲折的艺术效果。加上对自身人格生命的反应,使点画笔墨形成一种用笔之力、运笔之势,而反映出生命的动态美。孙过庭对书法的具象美与动态美同意形成的姿态美非常赞赏,惊叹道:“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痜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这里,既有具象美、又有动态美,其“异”、“态”、“势”就是书法姿态美的不同层次和纬度。在书法作品中,篆书的回环曲折的用笔,给人一种字若飞动,流畅飞扬美。而结构整体统一,分行布白的圆润整齐,宽舒飞动的姿态美令人赏心悦目。而隶树和楷书的各种上、下、左、右挑起或拖拽的笔势,能给人在安定中以飞动流美的审美感受。而草书行书以富于运动感的点线去表现生命运动的或轻盈、或敏捷、或矫健的动势,都具动态美。如王羲之《兰亭序》,具有一种浑然天成、西联含蓄、迂回玲珑的秀润美;而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字字挺拔,笔笔奔放,园劲激越,诡异飞动,锋芒咄咄逼人,渴笔历历在目。孙悦和怀素的草书,仪态飞舞、放纵跳脱;笔势连绵回绕,酣畅淋漓;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笔致劲骨天纵,而又出神入化。他们在草书中追求“孤蓬白振,惊沙坐飞”的险绝美,达到动人的姿态美的高峰。 2、表情美。孙过庭《书谱》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阴惨阳舒,本乎天地之心。”将书法的表情美特征揭示了出来。我们已经说过,书法并不对现实事物进行亦步亦趋的模拟和复制,而是出自天地自然的人心营造之象,是由“形象”而直至“虚像”——“心话”的。书法从不以复制现实为己任,相反,他从写字到作为一门艺术生成的全过程就是努力挣脱现实世界现实形势强制的过程,它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文化创造形式,显示出独立于万象之表的“书魂”。书法不依附于物象和字义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其艺术的灵便性获得充分解放,更能自由而超迈地表现书法家满腔激情和诗意情怀。 3、意境美。著名书法家沈伊默说:“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书法的意境美是书法作品的总体审美意向和审美氛围,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所在。一幅有诗境的书法作品,除了书法的形质之外,还有动态美和表情美,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体现出作者的某种审美理想和美的追求,也就是说,在有形的字符中,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氤氲着一种形而上的气息,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当中。 总而言之,意境美是书法艺术高低的标尺。有意境,则成高格;无意境,则成“奴书” 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建筑被谢林称为“凝固的音乐”,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首先,表明建筑作为空间艺术,却可以在欣赏中逐渐还原或转化为时间感受。其次,建筑如同音乐一样,具有象征的寓意,可以激发观者不同的审美体验。再次,建筑的艺术手法上与音乐有许多近似之处。 建筑师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功用和审美的统一。建筑的象征之美与环境之美交融时,便就产生一种独具深蕴的审美意境,一种总体象征意味。 三、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

浅谈建筑艺术 这学期我选修了建筑艺术鉴赏这门课程,转眼,这门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短短半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所学所知并不多,却也对建筑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与个人的体会感受。 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住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 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 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比如, 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人们就是在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 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

审美与表现评语

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表现自我…… 2、该生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能初步感受、欣赏、珍惜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有一定的艺术爱好,对艺术学习有兴趣,具有创新意识。 3、审美观念很好,能辨认出什么是真正的美的,也很会表现自己, 4、对于美的含义有着自己的理解,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懂得美的真正含义,在穿着上,得体大方,也不失为是一个懂得用美来装点自己的人。 5、评价要素: 感受美:欣赏美:逐步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有健康和审美情趣,不追求和接受低级、庸俗的东西。 6、表现美: 我的审美观也比以前更成熟了,比以前更会欣赏了。虽说表现并不突出,但任何事都抢着做了。 7、他的审美观念很好,能辨认出什么是真正的美的,也很会表现自己,特别是在他擅长的数学上,他是个憨朴的男孩,从来不与人攀比。 8、正确的审美观让他更懂得如何发现美的存在,认识到美的真正含义。在穿着上从不以过渡的张扬为美,虽然不是很突出,但是一眼就能够看出他身上的美才是最特殊的 9、注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综合素质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构成,是检查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学生能否毕业和继续升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们采取写实性评语与等第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加以表述,写实性评语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以及不足,必须准确、真实、全面并具有代表性 10、他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大自然和各种东西的美,将他们的丑陋化作生活中的美。不追求那些社会中庸俗的一面,有自主创新精神。 11、我认为你在审美与表现方面都没有问题,你的发型与服饰都十分符合学生的标准,并可做到不与其它穿奇服弄怪发的同学学习不好的行为。坚持按照标准去严格地要求自己。希望

艺术与审美试题答案

《艺术和审美》各章测试答案 绪论测试 1 【单选题】(20 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D.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分析: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会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审美等层面上,其中,前两者都是功利层面,只有最后一种是超功利层面。 2 【单选题】(20 分)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人物和其评语匹配错误? C.柳比歇夫——把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开发的天才; 3 【单选题】(20 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 妥当? C.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分析:智育一般都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而美育则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 4 【多选题】(20 分) 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些言论能够证明这 一点? B.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C.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5 【多选题】(20 分) 20 世纪最后二三十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这些新的特 点和新趋势,要求我们的生产部门、流通部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级政府官员要有: A.经济的头脑; B.技术的眼光; C.文化的头脑; D.美学的眼光。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0 分) 《艺术和错觉》一书的作者是? C.恩斯特· 贡布里希 分析:《艺术和错觉》的作者是英国艺术理论家恩斯特·贡布里希(学生如只回答贡布里希或 冈布里奇,也算对),出版于1960 年。该书是西方艺术理论界的名著之一。 2 【单选题】(10 分) 符合西方历史上的艺术理念论所主张的观念是? C.艺术呈现客观精神 分析:艺术理念论主张艺术来自对客观的理念或精神的表达,故符合此观念的表述只有C,而A、B、D 三项由于都指向主观的因素的表达,因而都是错误的。 3 【单选题】(10 分)

浅谈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

浅谈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 审美是人类与时俱进的精神活动与精神依托,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融合的大体系,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审美的多样性。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最具代表的儒、道、禅三家,一方面体现为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同时又共同塑造了中国基本的美学价值。儒家美学的“中和”之美,道家美学的“自然”之美,禅宗美学的“彻悟”之美等,都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其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漫长的积累形成过程中,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但是,随着时代和国际化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又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本土审美的发展方向。自古作为“南边蛮荒、瘴夷之地”的广东,是中原战时难民的逃难地和失宠士大夫的流放地,人们本来就比较地厌倦封建文化,且历代作为中国主要的通商口岸之一,接触“西洋”更多,所以也更具开放传统。西方的东西,包括美学观念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欢迎。随着西方艺术与建筑进入了现代主义阶段,广东也率先步其后尘,从初始的“搬来主义”、“中洋杂交”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近代岭南建筑风格,其中开平碉楼的建筑应属代表之一。本文以现代美学为线索,阐述了现今当代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大众审美;中西交融;华侨文化;开平碉楼建筑 一、中国建筑审美与近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具有很强的归纳性。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粋不足以谓之美。”就是说艺术既要有丰富的、全面的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集中表现生活和自然。中国传统艺术表达方式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独特的现实主义表达方式,大至于建筑小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攉取了自然、社会、心理的众多具体事物抽象出一种和谐的平衡,讲究“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造成了中国艺术重性情的特殊风格。中国的传统美学不操纵具体艺术形态的发展方法,却引领着艺术发展的指向。 中国传统建建筑一直都稳定地维持着自身发展规律。但是,在明代,由于对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对建筑材料的使用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建筑技术的进步却没有推进审美的进一步发展,而局限在原有的审美体系中。审美主体渐渐在审美中的重用逐渐独立。到了清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堆砌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