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氧化碳基聚合物具有发展潜力

二氧化碳基聚合物具有发展潜力

二氧化碳基聚合物具有发展潜力
二氧化碳基聚合物具有发展潜力

L海化I‘

ShallghaiC11emicalIndust;ry、_oI32Nnl0

Oct2007

碳基聚合物具有发展潜力

普通的塑料原料,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合物是以烃为单体聚合而成,而二氧化碳基聚合物则是以烃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共聚而成,其中二氧化碳含量占3l%~50%,与常规聚合物相比,对烃及上游原料石油的消耗大大减少。二氧化碳基聚合物不但cI:f以减少对石油的消耗,而且环境适应性电很理想。

二氧化碳基聚合物是以二氧化碳和烃为原料共聚而成的新型朔料原料.其中二氧化碳含量占31%一50%,可大大降低对烃的卜游原料——石油的消耗。目前已批量生产的二氧化碳基塑料原料主要有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二氧化碳/环氧丙烷/环氧乙烷三元共聚物、二氧化碳/环氧丙烷/环氧环己烷i元共聚物等品种。

二氧化碳基聚合物使用后产生的塑料废弃物,可以通过回收利用、焚烧和填埋等多种方式处理.废弃的二氧化碳基聚合物可以像普通塑料一样回收后进行再利用;进行焚烧处理时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产生烟雾,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进行填埋处理时,可在数月内降解。

二氧化碳降解塑料属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类,可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可用于一次性包装材料、餐具、保鲜材料、一次性医用材料、地膜等方面。二氧化碳降解期料作为环保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正成为当今世界瞩目的研究开发热点,利用此技术生产的降解塑料,不仅将工、【k废气一:氧化碳制成了对环境友好的可降解塑料,而爿避免了传统塑料产品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它的发展,4i但扩大r塑料的功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口益枯竭的石油资源足个补充。因此,二氧化碳降解塑料的生产和应用,无论从环境保护或是从资源再牛利用角度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节能环保型塑料原料,二氧化碳基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析目前我国在二氧化碳基聚

◆垒书文I◆

合物研发领域的绝列优势,也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_厂良机。

中科院广州化学公司完成二氧化碳的共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合成可降觯塑料的研究,该项目的中试成果已转让给广州广重岱肛集同公司,共同进行二氧化碳可降解9;j!料5000f/a工qp化试验。该项目存催化剂方面,创新性地制备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J:I勺多种担载羧酸锌类催化剂。该催化体系成本低、使用安全、制备简单,适合工业化规模生产应用。

2001年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着手进行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利用的丁业化研发工作,与蒙两高新技术集团公司合作,经过3年攻关,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3000妇“二氧化碳基全降解塑料母粒”工业示范生产线,2004年通过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国内首套二氧化碳降解塑料工业化生产装置于2004年初由内蒙【l蒙四高新技术集团建成。该工程由内蒙古轻化工业设i{院设计,采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技术,生产规模大约为3000t/a。据称其产品可望部分取代聚偏氟乙烯、聚氯乙烯等医用和食品包装材料,并可用于一次性食品和药物包装。根据蒙西集团提供的技术数据,目前已批量生产的二氧化碳基塑料母粒j三要有■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二氧化碳/环氧丙烷/环氧乙烷i元共聚物、二氧化碳/环氧丙烷/环氧环己烷三元共聚物等3个品种。在强制性堆肥条件下,5~60d内可完全分解。

从水泥窑尾气r|,提取二氧化碳(cO,),通过一系列工艺将其制备成食品级纯净度,再作为原料用于全降解塑料生产,这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国内首创的全生物降解二氧化碳共聚物技术,已由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开发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用此技/R建立的年产3000

t全生物降解二氧化碳共聚物

二氧化碳基聚合物具有发展潜力

作者:金书文

作者单位:

刊名:

上海化工

英文刊名:SHANGHAI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2007,32(10)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8569937.html,/Periodical_shhg200710021.aspx

授权使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dbsdt),授权号:ac3ff382-9eeb-4f61-8720-9e340120aec9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0日

碳收集中的二氧化碳捕获封存技术(CCS)

碳收集中的二氧化碳捕获封存技术(CCS) CO2作为含碳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最主要温室气体,设法对其进行节能减排而捕捉和封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了碳捕获和碳封存的技术方法,以及CCS技术在储存方面存在的问题。 CCS技术概述 二氧化碳(CO2)捕获和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技术。CCS 技术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迈向低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CCS技术是将工业和有关能源产业所生产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再通过碳储存手段,将其输送并封存到海底或地下等与大气隔绝的地方。通过此过程,CO2将被压缩、输送并封存在地质构造、海洋、碳酸盐矿石中,或是用于工业流程。 它主要用于处理大型的CO2点源排放,例如大型化石燃料或生物能源设施,主要CO2排放型工业、天然气生产、合成燃料工厂以及基于化石燃料的制氢工厂等。 CCS技术目前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 ①二氧化碳的永久安全埋存; ②二氧化碳能否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生物多样性; ③如何采取国际协商一致的程序以独立核查监测二氧化碳的相关活动; ④怎样降低碳捕集埋存的成本,以大规模实施这一技术等。

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工业实践及理论研究。 在理论上,CO2的捕获封存技术包含了捕获和封存两个方面。碳捕获分为燃烧前捕获、富氧燃烧捕获和燃烧后捕获。碳封存方式有地质封存、工业利用、矿石碳化及生态封存等,其中地质封存是主流方式。 碳捕获 1.燃烧前捕集技术 燃烧前捕集技术的反应阶段如下: 首先化石燃料先同氧气或者蒸汽反应,产生以CO2和H2为主的混合气体(称为合成气)。 待合成气冷却后,再经过蒸汽转化反应,使合成气中的CO转化为CO2,并产生更多的H2。 最后,将H2从CO2与H2的混合气中分离,干燥的混合气中CO2的含量可达15%~60%,总压力2~7MPa。 CO2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并捕获和存储,H2被用作燃气联合循环的燃料送入燃气轮机,进行燃气轮机与蒸汽轮机联合循环发电。这一过程也就是考虑了碳的捕获和存储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 从CO2和H2的混合气中分离CO2的方法包括:变压吸附、化学吸收、物理吸收(常用于具有高的CO2分压或高的总压的混合气的分离)、膜分离(聚合物膜、陶瓷膜)等。

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摘要】二氧化碳作为化石燃料燃烧的副产物,直接排放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形成温室效应。目前,全球回收的二氧化碳约40%用于生产化学品、35%用于油田三次采油、10%用于制冷、5%用于碳酸饮料、10%用于机械保护焊接、金属铸造加工、农业施肥等领域,但全球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化学品总的利用量不到2亿吨。为了解决能源紧张、消除污染,大力开发二氧化碳资源的化学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 【前言】胡锦涛同志2009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中国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2007年2月2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人类活动要为全球暖化现象负90%的责任,全球暖化现象主要归因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了温室效应[2]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绿色植被减少,越来越多的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目前二氧化碳在食品、化学合成、机械、农业、商业、运输、石油开采、国防、消防等众多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烟气中二氧化碳的资源化研究正成为当前各国所需要迫切解决的热点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大,其消耗速度也在不断增长。其中,化石能源作为人来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近年来的全球消耗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化石资源所提供的能量在驱使着人类历史的巨轮缓缓前进。然而,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也对环境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其中CO2的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公众、企业界以及学术界的关注,2009年12 月7 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最终在以中美两方为代表的两大阵营的激烈碰撞中草草收场,仅仅形成了一个无实质性无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这一结果一方面充分显示了目前减少CO2 排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反映出了“减排”已不仅仅是一个环境热点,而是已经成为了一个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达到国际关系高度的复杂问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强制性的减排指标。然而,如果继续使用现有落后的技术,CO2排放问题势必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也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提出了量化的减排指标,加速淘汰落后产品。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所提到的:“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3]由此可见,党中央和国家政府对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发展新型高效的减排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乃至全世界需要迫切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之一。 当前,减排的主要路线首先是从源头上减排,即通过调整产业、经济、能源结构,鼓励低排放、低能耗企业的建设,对高能耗的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寻找新能源;增强公民意识,改变生活方式等:其次,对迫不得已排放的CO2通过回收分离、捕获贮存、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减少或消除其排放[4]。其捕获分离C02技术如下:1.吸收法 包括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物理吸收是指利用那些对CO2具有较大溶解度的有机溶剂做吸收剂,通过对CO2的加压让其溶解到该溶剂内,再通过减压让CO2释放出来,通过这样的交替方式完成CO2的捕获分离。 2.吸附法[5]

如何面对二氧化碳带来的问题

如何面对二氧化碳带来的问题 温室效应及其造成的危害 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 - 对流层系统之内。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1 4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这就造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地面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温室效应会引起海平面上升。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增高,海水因膨胀而导致海平面抬升;另一方面因极地增温强烈,会造成部分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模拟研究表明,从1910-1990年,全球海平面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平均上升了0.02-0.06米;对应不同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预计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为0.09-0.88米。 海平面上升严重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这当中,首当其冲的是由小岛和珊瑚礁组成的小岛屿国家。0.5米或更高的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减少这些岛屿的面积,减少50%以上可使用的地下水,并对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其次是沿海国家地势低洼的地区,如孟加拉国,现约有7%的可居住土地位于海拔不足1米的地方,约有25%的可居住土地低于海拔3米。对这些地区而言,海平面上升最明显的影响是丧失大批的良田。 海平面上升还将引起海水侵入河口地区和海岸带地区的地下淡水,进而影响耕地的生产力。 温室效应最明显的作用很可能在农业领域出现。我们知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碳水化合物,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植物气孔(气体和水蒸汽通过的微孔)为了吸收等量的二氧化碳必须开得小一些,以降低蒸腾作用,从而使植物水分的蒸发损失少一些,结果促进植物逐渐长大起来。如果某些作物长得较快,那么它们吸收土壤养分就可能更快,因而迫使农民购买更多的肥料。此外,粮食的品质可能因为二氧化碳水平的增加而退化。因为叶子的碳素可能变得

高纯度二氧化碳项目经营分析报告(项目总结分析)

高纯度二氧化碳项目经营分析报告 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

第一章项目总体情况说明 一、经营环境分析 1、过去5年,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根本性变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前进的道路不会一 帆风顺,2018年以来中美经贸摩擦复杂演变,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国内结 构性矛盾仍然明显,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按 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贯彻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 持续的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和判断依据 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 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体系、政绩考核。 “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着 眼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全面深化 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将转化为经济持续发 展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引导居民消费预期,推动居 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为我国工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重大科技突破和新兴社会需求二者的有 机结合。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为中国提供弯道超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宝贵机遇。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成 为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 响力和主导地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尽管世界经济出现增速下行迹象,但是除少数经济形势严重恶化的新 兴市场国家外,全球总体上处于失业率相对较低的时期。这种状况表明世 界经济处于从繁荣顶峰刚刚出现回落迹象的阶段。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 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按照十九大作出的战 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 环境深刻变化,迎难而上、扎实工作,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各项宏观调控 目标可以较好完成,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朝着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出新的步伐。

二氧化碳气腹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二氧化碳气腹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张旭 王少刚 无论腹腔镜或后腹腔镜手术,都需要经人工气腹形成足够的空间,以便于窥视与操作。制备人工气腹的气体要求具有弥散性好、溶解度高、刺激性小、不燃烧爆炸等特点,CO2是腹腔镜手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气体。研究表明,许多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并非手术操作不当所致,CO2及其产生的腹腔内高压对机体的生理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病情复杂或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尤为明显,表现在心血管、呼吸、中枢神经和消化等各个系统〔1,2〕。 1 CO2代谢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因为CO2具有以下显著特点而被选为腹腔镜手术的气腹递质:①CO2无色、不爆炸、不支持燃烧;②CO2易溶于血,很少发生气体栓塞;③CO2易通过内脏血管吸收并最终通过肺排出,通过适当增加每分通气量,可以很好地保持CO2稳态;④CO2价格低,易得到。CO2在体内具有很强的组织穿透性,顺浓度梯度弥散,而腹膜腔有丰富的血管系统,气腹形成后,CO2很易弥散入腹膜的毛细血管,在体内碳酸酐酶的作用下,约占93%的CO2 通过红细胞转运,其余7%以溶解的形式进行。除了通过肺排泄外,吸收的CO2亦可储存于体内,因此当气腹停止后,仍可见较长时间的PaCO2升高。因人体具有强大转运、储存及清除CO2的能力,过量的CO2负荷对于健康患者仅引起轻度的动脉血CO2分压升高。磺胺类药物、噻嗪类利尿剂和乙酰唑胺等能抑制碳酸酐酶的活性,因此当患者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时,其CO2转运能力明显下降,此时行腹腔镜手术最好不用CO2作气腹递质。 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CO2自腹腔吸收后经肺排出,气腹后PaCO2升高呈非进行性,一般认为,后腹腔吸收CO2快,10 min后PaCO2稳定于高水平,而腹腔气腹需20 min。高PaCO2兴奋呼吸中枢,自主呼吸者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同时增加。腹膜及腹膜后组织吸收的CO2增加和肺排出CO2减少是高碳酸血症产生的主要原因,如CO2快速从腹膜吸收入血液循环、肺通气/血流比值失调、体位改变、机械通气不当及自主呼吸受到抑制等。CO2扩散进入腹膜血管的能力及腹膜的血流量是影响其吸收的重要因素,同时与暴露于CO2气体的腹膜面积成正比,而与腹膜表面到血管的距离成反比。对于控制呼吸的全麻患者,增加呼吸频率较增加潮气量能更有效地降低PaCO2。腹膜外巨大的CO2气肿常导致高碳酸血症,需要在手术结束后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加快过量CO2的清除。在患者心肺功能正常的腹腔镜手术中,高碳酸血症可通过增加每分通气量来纠正,PaCO2轻度增高,高通气量全麻患者的PaCO2明显低于自主呼吸的患者。 2 CO2气腹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2.1肺通气功能改变 气腹对通气功能的影响在有心肺疾患者中表现比较明显,即PaCO2升高和pH下降。腹内压增加时,膈肌上抬,胸腔内压力增加,呼吸潮气量降低,胸廓及肺的顺应性降低近30%~50%〔3〕,因此理论上认为膈肌上抬导致功能残气量降低,气道压升高使肺通气/血流值失调。研究报道,当腹腔充气压达3.33kPa时,对膈肌产生30g/cm2的推力,头低位使膈肌和腹内容物进一步向头侧移位。肥胖患者需要大量气体作气腹和极度头低位,以便更好地显露盆腔脏器,肺容量下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相应的低氧血症更为明显,甚至可能成为手术的禁忌证。但临床研究发现,心肺功能正常者若腹内压不超过1.87kPa,头高位或头低位保持在10~20°,肺生理死腔量无明显增加,通气/血流值基本不变。2.2 呼吸系统并发症及处理 气胸和纵隔气肿等均可在腹腔镜手术的过程中发生,经迅速处理后,这些并发症很少导致死亡。Wolf和Stoller认为纵隔气肿、心包腔积气和气胸产生的原因可能为:①胎儿时的通道遗留;②气体自具有完整膜屏障结构的薄弱处溢出,如膈肌裂孔处、肺门处及沿

高纯二氧化碳性质及应用

高纯二氧化碳性质及应用 高纯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窒息性气体。二氧化碳用于核磁共振、干冰、青霉素制造,鱼类、奶油、奶酪、冰糕等的保存,低温输送、灭火剂,冷却剂;液体二氧化碳用于冷却剂、焊接、铸造工业、清凉饮料、灭火剂、碳酸盐类的制造、杀虫剂、氧化防止剂、植物生长促进剂、发酵工业、药品(局部麻醉)、制糖工业、胶及动物胶制造等。在半导体制造中氧化、扩散、化学气相淀积,蔬菜保鲜,某些反应的惰性介质,石墨反应器的热载体,输送易燃液体的压入气体,标准气,校正气,在线仪表标准气,特种混合气。 高纯二氧化碳用途: 1、食品和饮料:二氧化碳饮料的碳酸化。作为一种天然的防菌物质,二氧化碳还能用于延长乳制品的货架时间,保证口味和质地,减少天然或人工防腐剂的使用。其它应用包括:食品冷冻和冷却,包装,混合和搅拌冷却,配料冷却和运输以及运输过程中的冷藏。二氧化碳的固体形式也称作干冰。许多人知道二氧化碳可用于食品冷冻、碳酸饮料和干冰。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还可以用来清洁空气和水,以及拯救树木。 2、水处理:工业和城市废水在被排放到周边环境之前必须经过中和处理。二氧化碳能取代腐蚀性强的酸用于碱性中和工艺。它比硫酸系统更安全,更经济,可控性更强,此外,停机时间减少,无需劳力来处理化学品。二氧化碳腐蚀性低,易处理和存储。 3、金属加工:通常在焊接中用作保护气。它在气保护电弧焊接工艺中能防止大气对熔化的焊缝金属的污染。

4、植物生长:二氧化碳系统极大地改善了温室中植物的生长和质量。增加气体浓度可以使植物长地更大、更健康、也更快,特别是在冬季,它可以使取暖成本降低50%左右。二氧化碳能取代煤气发生器,节省燃料成本并避免有害排放物。 5、纸浆和造纸:二氧化碳现被用于造纸厂的许多不同应用中,目的在于减少成本和回收有价值的化学品。用二氧化碳代替硫酸处理筛选段的油墨是很有效的。 6、清洗和溶剂提取:在超临状态下(31.1oC和7.38兆巴), 二氧化碳变成通用溶剂。它可以取代氟氯烃用于设备清洗。 7、低温清洗:二氧化碳干冰颗粒经压缩空气的加速后,可用于清洗。二氧化碳的非导电性可以安全的用于电气部件的清洗,此外,它不会磨损设备、不爆炸且不燃烧。 8、消防:二氧化碳可用于熄火且不损坏或污染材料,因此,在无水、不能用水或用水灭火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可用它来灭火。 以上资料由谱源气体收集整理,供业内人士参考学习

碳捕捉与封存(CCS)技术

1.碳捕获和存储技术研究进展 一、前言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而这一气候变化的发生是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所产生的自然温室效应紧密联系的。CO2是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气体,它产生的增温效应 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留存期最长,可达到200年。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进而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努力。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表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行动意愿,是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建立的基 本国际政治和法律框架。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规定了2008-2012年全球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具体目标,提出了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指标,该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为了尽可能减少以二氧化碳(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人类正在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以及国家间合作,从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等层面探寻长期有效的解决途径。近年来兴起的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国际社会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策略。 二、碳捕获和存储的科学和方法学问题 碳捕获和存储的种类很多,本文主要介绍地质碳捕获和存储(包括陆地地质结构和海底以下地质结构)及海洋碳捕获和存储。海洋碳捕获和存储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将CO2通过固定管道或移动船舶注入或溶解到水柱中(通常在地下1 km);二是通过固定管道或离岸平台 将其存放于深于3 km的海底。海洋碳捕获和存储及其生态影响仍处于研究阶段,因此,国际社会推动的只是地质碳捕获和存储,本文也不对海洋碳捕获和存储的技术及影响进行研究。 另外,地质碳捕获和存储与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固碳是不同的,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对CO2的吸收是一种自然碳捕获和存储过程。陆地和海洋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利用CO2合成有机物,它们能够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吸收CO2。 2.1 碳捕获和存储的概念

二氧化碳用途综述与生产现状

二氧化碳用途综述与生产现状 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气体之一,是大气的一部分,也包含在某些天然气或油田伴生气中。大气中新增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含碳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包括燃烧、分解等)以及动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有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排放二氧化碳量达140亿吨,其中90亿吨成为污染环境的废气,危及人类生存空间。我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15亿吨,仅次于美国。进入21世纪后,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内各界已清晰地认识到二氧化碳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迫在眉睫。如何在科学有效地治理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课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尽快使二氧化碳应用产业化、规格化。 1.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CO2)气体俗称碳酸气,是碳的高价氧化物,分子式:CO2,分子量:44.01,常温常压下无色、无味、无毒,相对密度1.53,略带微酸刺鼻气味。熔点-56.60℃(0.52Mpa),沸点-78.6℃。微溶于水,溶液呈弱酸性。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稳定,不燃烧、不助燃。但在一定条件或适宜的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也参与一些化学反应,如高温下的还原反应(CO2+C=2CO),有机合成反应(CO2+3H2=CH3OH+H2O);生化反应(6CO2+6H2O=C6H12O6+6O6)等等。 2.二氧化碳用途 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民用和工业价值,在多种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不仅广泛应用在石油开采、冶金、焊接、低温冷煤、机械制造、人工降雨、消防、化工、造纸、农业、食品业、医疗卫生等方面,还可应用于超临界溶剂、生物工程、激光技术、核工业等尖端领域。近年来开发出的新用途如棚菜气肥、蔬菜(肉类)保鲜、生产可降解塑料等也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2.1 石油开采 液态二氧化碳以其易溶于地下油层的特性和1t液态二氧化碳可以驱出3t原油的良好效果,被国际上许多大油田广泛用作驱油剂。二氧化碳在地层内溶于水后,可使水的黏度增加20~30%,运移性能提高2~3倍;二氧化碳溶于油后,原油体积膨胀,交可使原油黏度降低1.5~2.5%倍,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有利于增加采油速度、提高洗油效率和收集残余油。实践证明利用该方法一般可使油藏最终原油采收率提高10%~15%。 国内许多油田开展了二氧化碳采油的科技攻关,取得了良好效果。 日前,中原油田二氧化碳生产装置已建成投产,回收炼油厂烟道气中二氧化碳,产能达20kt/a(液态),产品将全部用于中原油田3次采油。预计可提高原油采收率15%~20%,年增加原油产量50kt以上。中原油田将成为我国二氧化碳驱油剂使用量最大的油田。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直接对空排放和污染环境。 吉林油田通过开展二氧化碳系列增产技术的研究,解决了二氧化碳吞吐和二氧化碳泡沫压裂现场应用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取得了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攻关成果。该成果分别在吉林油田低渗油藏、辽河高凝油藏及中石化新星公司东北石油局气藏进行试用,共试验了17口井21层,创产值177.5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达到无伤害或低伤害的油气藏改造效果,在低渗透油田的勘探开发上具有较高的优越性。该科技成果为全国低渗透、强水敏、低压油气藏增储上产提供一有效途径。 辽河油田的原油品种主要为稠油,与稀油相比,开采成本高、价格低。近年来,该

二氧化碳的危害

二氧化碳的危害 现在地球上气温越来越高,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因为二氧化碳具有保温的作用,现在这支小部队的成员越来越多,使温度升高,近100年,全球气温升高0.6℃,照这样下去,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将升高1.5——4.5℃。 海平面升高,也是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近100年,海平面上升14厘米,到21世纪中叶,海平面将会上升25——140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亚马逊雨林将会消失,两极海洋的冰块也将全部融化。所有这些变化对野生动物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空气中含有约0.03%二氧化碳,但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影响,近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旨在遏止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已经生效,有望通过国际合作遏止温室效应。 基本性质 碳氧化物之一,是一种无机物,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并生成碳酸。(碳酸饮料基本原理)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做关于呼吸作用的产物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试验都可以用到。 制备或来源 可由碳在过量的空气中燃烧或使大理石(CaCO3)、石灰石、白云石煅烧或与酸作用而得。是石灰、发酵等工业的副产品。 二氧化碳的用途 气体二氧化碳用于制碱工业、制糖工业,并用于钢铸件的淬火和铅白的制造等。 二氧化碳在焊接领域应用广泛. 如: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是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方法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1],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如人工降雨,也常在舞台中用于制造烟雾。 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常温下密度比空气略大,受热膨胀后则会聚集于上方.也常被用作灭火剂,但Mg燃烧时不能用CO?来灭火,因为:2Mg+CO?=2MgO+C(点燃)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温室中常用二氧化碳作肥料。CO?+H2O 光合作用总反应:CO?+ H2O——→ (CH2O)+ O2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是糖类,还有氨基酸(无蛋白质)、脂肪,因此光合作用产物应当是有机物。 各步分反应:H2O→H + O2(水的光解)NADP+ + 2e- + H+ → NADPH(递氢)ADP→ATP (递能)CO?+C5化合物→C6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固定)C6化合物→(CH2O)+ C5化合物(有机物的生成) 液体二氧化碳密度1.1克/厘米3。液体二氧化碳蒸发时或在加压冷却时可凝成固体二氧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摘自课本《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针对的是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最早用来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之一。所谓的溶胶-凝胶工艺过程是将前驱物在一定的有机溶剂中形成均质溶液,均质溶液中的溶质水解形成纳米级粒子并成为溶胶,然后经溶剂挥发或加热等处理使溶胶转化为凝胶。溶胶-凝胶中通常用酸、碱和中性盐来催化前驱物水解和缩合,因其水解和缩合条件温和,因此在制备上显得特别方便。根据聚合物与无机组分的相互作用情况,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直接将可溶性聚合物嵌入到无机网络中把前驱物溶解在形行成的聚合物溶液中,在酸、碱或中性盐的催化作用下,让前驱化合物水解,形成半互穿网络。(2)嵌入的聚合物与无机网络有共价键作用在聚合物侧基或主链末端引入能与无机组分形成共价键的基团,就可赋予其具有可与无机组分进行共价交联的优点,可明显增加产品的弹性模量和极限强度。在良好溶解的情况下,极性聚合物也可与无机物形成较强的物理作用,如氢键。 (3)有机-无机互穿网络在溶胶-凝胶体系中加入交联单体,使交联聚合和前驱物的水解与缩合同步进行,就可形成有机-无机同步互穿网络。用此方法,聚合物具有交联结构,可减少凝胶的收缩,具有较大的均匀性和较小的微区尺寸,一些完全不溶的聚合物可以原位生成均匀地嵌入到无机网络中。 溶胶-凝胶法的特点是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可使两相分散均匀,通过控制前驱物的水解-缩合来调节溶胶-凝胶化过程,从而在反应早期就能控制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性能,产生结构极其精细的第二相。存在的问题是在凝胶干燥过程中,由于溶剂、小分子、水的挥发可能导致材料内部产生收缩应力,从而会影响材料的力学和机械性能。另外,该法所选聚合物必须是溶解于所用溶剂中的,因而这种方法受到一定限制。 2、层间插入法 层间插入法是利用层状无机物(如粘土、云母等层状金属盐类)的膨胀性、吸附性和离子交换功能,使之作为无机主体,将聚合物(或单体)作为客体插入于无机相的层间,制得聚合物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层状无机物是一维方向上的纳米材料,其粒子不易团聚且易分散,其层间距离及每层厚度都在纳米尺度范

第2章氧和二氧化碳的转运

第二章氧和二氧化碳的转运 呼吸是一个燃烧过程,速度非常慢,否则完全跟木炭一样。 --Antoine Lavoisier 有氧代谢过程是燃烧营养物质燃料来释放能量。这个过程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循环系统的作用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燃料到身体组织,然后清除产生的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双重作用被称为血液的呼吸功能。本章描述这种呼吸功能是如何进行的。 氧气的运输 将肺部的氧气运输到代谢组织,可以使用四个临床参数描述:(a)血液中的氧气浓度,(b)动脉血氧气的传递速率,(c)从毛细血管血液进入组织的氧摄取率,(d)从毛细血管血液进入组织的氧分数。这四个氧气输送参数以及派生每个参数的方程见表2.1。彻底了解这些参数是管理危重患者必不可少的。 血液中的氧(O2)含量 氧气不容易溶解在水中(1),且由于血浆是93%的水,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结合氧(气)的分子(血红蛋白)来促进血液的氧合。血液中的氧(O2)也被称为O2含量,O2含量是O2的总供量,它与血红蛋白结合并且溶解在血浆中。 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含氧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Q=心脏输出;CaCO2=动脉血中CO2含量;CvCO2=混合静脉血中CO2含量。 与O2结合的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 与O2结合的血红蛋白(HbO2)浓度由公式2.1(2)中的变量决定。 HbO2=1.34×Hb×SO2 (2.1) Hb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通常以g/dL表示,即g/100 mL);1.34是血红蛋白的氧结合能力(以每g血红蛋白多少mL O2表示);SO2是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SO2=HbO2/总Hb),也称作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HbO2与Hb浓度的单位(g/dL)相同。 公式2.1表示:当血红蛋白与O2完全饱和时(即当SO2=1时),每g 血红蛋白通常结合1.34mL的氧气。通常1g血红蛋白能结合1.39mL的氧气,但一小部分循环血红蛋白(3%到5%)以高铁血红蛋白和碳氧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因为这些形式的Hb结合O2的能力降低,因此1.34 mL/g这一较低值被认为更能 1

历年二氧化碳浓度数据

[1] Pieler T.Trends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Global. http://www. esrl. noaa. gov/gmd/ccgg/trends/ . 2009 [2] Etheridge D M,Steele L P, el al.Historical CO2record derived from a spline fit (20 year cutoff) of the Law Dome DE08 and DE08-2 ice cores. http://cdiac. ornl. gov/ftp/trends/co2/lawdome. smoothed. yr20 . 1998 # -------------------------------------------------------------------- # USE OF NOAA ESRL DATA # # These data are made freely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and the #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the belief that their wide dissemination # will lead to greater understanding and new scientific insights. # The availability of these data does not constitute publication # of the data. NOAA relies on the ethics and integrity of the user to # insure that ESRL receives fair credit for their work. If the data # are obtained for potential use in a publication or presentation, # ESRL should be informed at the outset of the nature of this work. # If the ESRL data are essential to the work, or if an important # result or conclusion depends on the ESRL data, co-authorship # may be appropriate. This should be discussed at an early stage in # the work. Manuscripts using the ESRL data should be sent to ESRL # for review before they are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so we can # insure that the quality and limitations of the data are accurately # represented. # # Contact: Pieter Tans (303 497 6678; pieter.tans@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8569937.html,) # # File Creation: Wed Jun 5 12:05:50 2013 # # RECIPROCITY # # Use of these data implies an agreement to reciprocate. # Laboratories making similar measurements agree to make their # own data available to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o the scientific # community in an equally complete and easily accessible form. # Modelers are encouraged to make available to the community, # upon request, their own tools used in the interpretation # of the ESRL data, namely well documented model code, transport # fields, an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necessary for other # scientists to repeat the work and to run modified versions. # Model availability includes collaborative support for new # users of the models.

CO2捕捉

《每日科学》网站7月25日报道称,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离子液体作为二氧化碳吸收剂,开发出一种更清洁、稳定和高效的捕获二氧化碳新方法。该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ChemSusChem》杂志上。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各国都在致力于减少燃烧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捕捉技术成为研究的重点。目前的碳捕捉技术主要采用化学吸附法。二氧化碳会和胺类物质发生反应,二者在低温情况下结合,在高温中分离。一般可以使含二氧化碳的废气通过胺液,分离出其中的二氧化碳,之后在适当地方通过加热胺液再将二氧化碳释放。现今少数进行商用碳捕捉的煤电厂都使用单乙醇胺作为二氧化碳吸收剂。但单乙醇胺具有腐蚀性,这种方法也需要使用大型设备,并且只有在二氧化碳处于轻微至中等压力下才有效。因此,其成本、效率都不是很理想。 在过去几年中,该实验室的阿米泰什·梅蒂一直致力于找到新的二氧化碳吸收剂。他测试了几种可有效溶解二氧化碳的离子液体,获得大量有用数据。与典型的有机溶剂不一样,离子液体一般不会成为蒸汽,所以不易产生有害气体,使用方便。梅蒂发现,使用离子液体作为二氧化碳吸收剂,可克服单乙醇胺的诸多缺点,比现今所用之法更清洁、更易于使用。其化学稳定性好、腐蚀性低,蒸汽压几乎为零,可制成膜使用。离子液体种类繁多,有许多种具有潜在的高二氧化碳溶解度的离子可供选择。 梅蒂设计出一种基于量子化学热力学方法的计算工具,可计算出任何溶剂在任意浓度下的二氧化碳化学溶解能力,以测定包括离子液体在内的溶剂的碳捕捉效率。过去几年积累的实验数据证明,这种算法十分准确。 报道称,梅蒂使用这种方法预测出一种新型溶剂,其二氧化碳溶解度是目前实验证实的最有效溶剂的两倍。“离子液体种类繁多,目前所见仅是九牛一毛。”梅蒂希望他的这种精准算法能够帮助科学家发现更好的实用型溶剂,以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捕获效率。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摘要: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以其特有的性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简单的介绍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描述了其作为一种新材料的性能特点,并详细描述了其发展历史及应用。 关键词:聚合物、复合材料、应用、历史 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物理相,包括粘接材料(基体)和粒料纤维或片状材料所组成的一种固体物。 (1) 复合材料的组分材料虽然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但复合材料的性能却不是各组分材料性能的简单加和,而是有着重要的改进。(2)复合材料中通常有一相为连续相,称为基体;另一相为分散相,称为增强材料。(3)分散相是以独立的形态分布在整个连续相中,两相之间存在着界面。分散相可以是增强纤维,也可以是颗粒状或弥散的填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MC)是以有机聚合物(主要为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及橡胶)为基体,连续纤维为增强材料组合而成的。聚合物基体材料虽然强度低,但由于其粘接性能好,能把纤维牢固地粘接起来,同时还能使载荷均匀分布,并传递到纤维上去,并允许纤维承受压缩和剪切载荷。而纤维的高强度、高模量的特性使它成为理想的承载体。纤维和基体之间的良好的结合,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充分展示各自的优点,并能实现最佳结构设计、具有许多优良特性。 实用PMC通常按两种方式分类。一种以基体性质不同分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另一种按增强剂类型及在复合材料中分布状态分类。如: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俗称玻璃钢)、短切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碳纤维增强塑料、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增强塑料、碳化硅纤维增强塑料、矿物纤维增强塑料、石墨纤维增强塑料、木质纤维增强塑料等。这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上述共同的特点,同时还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能。通常意义上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一般就是指纤维增强塑料。 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一般都具有以下特性: 1. 比强度、比模量大。比强度和比模量是度量材料承载能力的一个指标,比强度越高,同一零件的自重越小;比模量越高,零件的刚性越大。复合材料的比强度和比模量都比较大,例如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的复合材料,其比强度是钢的

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研究

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研究 2013年10月 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研究

CO2是碳及含碳化合物的最终氧化物。CO2在自然界的存在相当广泛,它直接参与大自然的形成,影响人类和生物界的生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约占0.039%,二氧化碳被认为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随着人们对CO2的深入认识,其生产、应用和研究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而略带刺鼻气味和微酸味的气体。 CO2相对分子质量: 44 气体相对(空气)密度:1.524 (0℃,1atm) 气体密度: 1.96g/L(0℃,1atm) 液态CO2相对密度:1.101(-37 ℃)沸点:-78.5 ℃。临界温度31.06℃,临界压力 7.382MPa。 固态密度: 1560kg/m3(-78℃) CO2没有闪点,不可燃,不助燃(镁带在二氧化碳内燃烧生成碳与氧化镁,这是唯一的例外);可与水、氢氧化钙等反应。 液体CO2和超临界CO2均可作为溶剂,超临界CO2具有比液体CO2更高的溶解性(具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和高溶解性,并兼备气体的低粘度和高渗透力)。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后可以吸收周围的热

量使温度迅速降低。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1%时,感到气闷,头昏,心悸;4%-5%时感到眩晕;6%以上时使人神志不清、呼吸逐渐停止以致死亡。 二、二氧化碳的产品标准 1、工业液体二氧化碳 GB/T6052-2011 2、焊接用二氧化碳 HGT2537-1993 3、食品添加剂液体CO2 GB10621-2006

三、二氧化碳应用领域 近几年,CO2的应用领域得到广泛的开拓。除了众所周知的碳酸饮料、消防灭火外,农业、国防、医疗等部门都使用CO2。以CO2为原料可以合成基本化工原料,比如合成甲酸、 草酸及其衍生物,合成羧酸和内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与可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可能的减排措施 性质: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碳与氧反应生成其化学式为CO2,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不支持燃烧。固态二氧化碳压缩后俗称为干冰。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1.977g/L,所以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能溶于水,没有闪点。无色无味,液体状态表面张力:约3.0dyn/cm密度:1.816kg/m3 粘度:比四氯乙烯粘度低得多,所以液体二氧化碳更能穿透纤维。二氧化碳分子结构很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会与织物发生化学反应。它沸点低(-78.5℃),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加压降温可得无色CO2液体,再降温可得雪花状固体,再压缩可得干冰,干冰达到-78.5℃,会升华成为气体CO2,不会形成CO2液体。干冰不是冰,是固态二氧化碳。 用途:二氧化碳可注入饮料中,增加压力,使饮料中带有气泡,增加饮用时的口感,像汽水、啤酒均为此类的例子。 固态的二氧化碳(或干冰)在常温下会气化,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用在急速的食品冷冻。二氧化碳的重量比空气重,不助燃,因此许多灭火器都通过产生二氧化碳,利用其特性灭火。而二氧化碳灭火器是直接用液化的二氧化碳灭火,除上述特性外,更有灭火后不会留下固体残留物的优点。 二氧化碳也可用作焊接用的保护气体,其保护效果不如其他稀有气体(如氩),但价格相对便宜许多。 二氧化碳激光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激光来源。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碳源,可以用作植物温室的气体肥料和水草缸水族箱的肥料。 二氧化碳可用来酿酒,二氧化碳气体创造一个缺氧的环境,有助于防止细菌在葡萄生长。二氧化碳可控制pH值,游泳池加入二氧化碳以控制pH值,加入二氧化碳从而保持pH值不上升。 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碱工业和制糖工业。 二氧化碳可用于塑料行业的发泡剂。 干冰可以用于人造雨、舞台的烟雾效果、食品行业、美食的特殊效果等。 干冰可以用于清理核工业设备及印刷工业的版辊等。 干冰可以用于汽车、轮船、航空、太空与电子工业。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减压变成气体很容积和织物分离,完全省去了用传统溶剂带来的复杂后处理过程。液体CO?和超临界CO?均可作为溶剂,尽管超临界CO?具有比液体CO?更高的溶解性(具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和高溶解性,并兼备气体的低粘度和高渗透力)。但它对设备的要求比液体CO?高。综合考虑机器成本与作CO?为溶剂,温度控制在15℃左右,压力在5MPa左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