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代历史人文对漆艺发展的影响

宋代历史人文对漆艺发展的影响

宋代历史人文对漆艺发展的影响
宋代历史人文对漆艺发展的影响

宋代历史人文对漆艺风格的影响

第一节宋代理学对文人审美趣味的影响

宋理,宋代的哲学又称为“道学”、“理学”、“性理学”。宋代的理学观可以说是前代儒,道,魏晋玄学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延续。消除了儒、道、释三家文化中不和谐的部分,融合了儒的济世理想,道的审美境界,禅的修身方式,是儒、道、释三教合流产物,这种的天人合一之道的思想是可谓一种见道之悟,是“对经学做了总结性阐释的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以》之后,作为旧儒学便临近终点,新儒学应运而生。新儒学显著地区别于训释、注释的旧儒学,它完全摆脱了旧儒学‘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的体系而‘独研义理’。1理学作为一种哲学观渗入宋代的整个精神文化之中,意识、精神、文化、社会的发展都受其影响,宋代美学,工艺美学都与之相关联,宋理是宋代一切的源头,周敦颐《通书》第十三章《礼乐》中说“万事各的理”,二程认为:“万事皆出于理,天理云道,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道,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2蒙培元先生把宋理发展分四部分:作为宇宙论与本体论的“理气部分”,作为人性论与人生论的“心性部分”,作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知行部分”,作为理学范畴体系之完成的“天人部分”。3对于理学对美学的影响,徐复观先生指出“理性反省”是宋代文化区别于唐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吴功正先生《宋代美学史》有两点:即审美本体论和审美心态论,审美本体轮中吴功正先生对理学与美学的关系认为:“理学渗透进美学,则完全以此作为体认道与文、理与美关系的立足点与依据。或者说美学观正体现了理学观,因为理学家们对理的表述,正是通过文学、美学等问题表述出来,又在文学、美学等领域中体现出来的。”4这是吴先生对其本论之源做了一个解释;而从审美心态来描述,则认为理学心态是回归自然、世界,注重内心,注重主体世界的内敛思想,以心为主,以人为主。“一切都根源于心性。一以心

1吴功正:《宋代美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版,第44页

2《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3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目录”。

4吴功正:《宋代美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第45页

之方寸去牢笼天地,万物便皆具备于主体之心,方寸宇宙于是成为心学的重要命题。宅心为大,能包括所有。这样,便带来了审美观念和形态的重大变化。由小变大,由外及内,不再是汉代广袤无垠之园林,而是小巧精致。5理学追求神理,美学追求神韵,宋理美学思想重理轻文,重理轻情,重理轻器,体现在美学趣味上,则是保守的理性,喜好严谨、笃实、温润含蓄;从宋理学家、美学家看来,无常规形之物,审美乃是追求理学穷尽,这种的极富人理,道德,修养的艺术审美观对宋代的工艺美术起到了极大的影响,由技入道,格物致知;而观念对宋代工艺的影响,正是宋代工艺美学风格的影响原因。

田自秉先生曾概括了宋代工艺的美学风格:“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不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都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到一种清淡的美。和唐代相比,正好形成两种不同特色。如果把唐代的工艺美术概括为‘情’,宋代则可概括为‘理’。唐代华丽,宋代幽雅;唐代开廓恢宏,宋代严谨含蓄。宋代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繆宛转之度’,从美学的角度看,它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6冯天瑜在其《中华文化史》中对宋代文化做了这样论述:“所谓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相对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宋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间;两宋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宋词婉约隽秀,细腻雍容;宋诗如沙如葛,思虑深沉”。7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宋代的理学对工艺美学的影响极深。

宋人在对漆器造型的理解上也超脱前人对器的理解,对“物”、对艺的理解似乎是另一种进步,理的穷究心理,使得宋人对工艺美术做了一些本质的思考,如郑樵对青铜器祭器的怀疑,认为它“可以观玩,可以说义,而不可以适用也”,“内圆而外方,内方而外圆,若之何饮食?若台而安器,若器而安台,或盛多而受少,或质轻而任重,若之何持以事神?8他认为这些样式是“《礼图》者,初不见形器,但聚先儒之说而为之。是器也,姑可以说义云耳。”因此提出“制器尚象”之说,认为古人的器不完全是实用,而是“皆有所取象”,“器之大者莫如罍,物之大者莫如山,故象山以制罍,或为大器,而刻云雷之象焉”。9从这点我们看

5吴功正:《宋代美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页第46

6杭间:《中国工艺美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第1版

7彭玮:《论宋代工艺美术清淡雅致的风格特征》,《新西部》,2007,6期

8[宋]郑樵:《通志》卷四十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9[宋]郑樵:《通志》卷四十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出,工艺美术的象征性,工艺的象征性即是功能需要和欣赏需要的结合,因此它们决定了工艺创造的象征性的造型装饰的“尚象”之意。因此宋人对漆的关系以一种把玩,欣赏的角度展现出来。

综上所述宋人理学的研究,穷理,追源,对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对宋代工艺美术的影响极深,虽文章没有具体讨论到宋理与漆的关系,但从宋理对工艺美术的影响,不难看出宋理的平、简以及尚象精神已经融入中国的漆器艺术制作之中。

第二节 宋代文人画对漆艺的影响

中国的“文人画”出现于宋代,从徐书城的《宋代绘画史》中陈师曾先生在本世纪20年代指出的“文人画”非谓文人所做的画,

而是指“画面带有文人性质,会有文人趣味”10

,而

文人画一词,则出自明末董其昌。董在其《画旨》

中指出: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

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换······”。11换句话说,“文

人画”应指一种绘画风格或流派。

严格意义上来说,“文人画”阶层不仅仅限于文官、

士大夫,这里的“士”指的是具有文化层面的读书

人是一种作为绘画创作中越来越成为一种独立的个人表现,把绘画是为更高级的自我表现形式,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和代表文人情趣,而不受过多外在社会因素牵制的阶层;也就是说这种的绘画概念是一种不同于前代的“写实”的绘画理念,出现了轻型的“写意”。

文人画思潮是在北宋中理学发展的文化大背景下,文人阶层的绘画实践和他们所阐发的符合文人审美情趣的绘画理论。而所谓的文人化,按吴功正《宋代美学史》的说法就是按照文人雅致的文化审美趣味,标准,模式进行绘画审美,体现在审美对象、笔墨情趣等方面这种文人化的最终在元代成型,刘载熙《艺概》卷五《书概》中二书,“如也,也其学,如其方,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12在此刘墨编著的《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中对刘载熙的话认为“中国艺术从来 10

陈师曾:《文人画的价值》载与1921年《绘画杂志》,2期 11 董其昌:《画旨》毛建波校注,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12 刘载熙:《艺概》卷五《书概》,二书。

图 3.2.1 出游图戗金长方形朱漆盒 南宋中期 常州博物

馆藏

就是依附于‘人’,并以人为轴心而展开的‘美学之思’。”13从这段话中我们似乎可以认为中国的文人对画,对艺术的理解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他不同与西方哲学与美学,重视与理性思维,从艺术的角度说。

郑苏淮的《宋代美学思想史》中对宋代美学的艺术思想也提出了一种看法,既是宋代美学主体的中突出这种主体意识即“人”,“人的主体意识或自己活动的意识,亦就是要做外物的主人同时也要做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命运的意识。”14这种文化大背景下的中国艺术,及至“文人化”这种具有“文人”性质的出现各种主管审美情趣的,正是这种从“文人画”到“文人化”的过程,中国工艺美术的审美也出现新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是伴随这种文人的出现而出现的宋代工艺审美突出体现审美理想和趣味性的精致性和元素配对的和谐感,使得宋代的工艺从适用性的角度一个人的绘画创作,并不单单是为了自己表达情感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体验转入艺术审美的角度。这种有意识的活动,在工艺美术中也是占极大的推力的。

这种思想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工艺美术的审美,把这种审美情趣从适用审美转入到各人的,深层次的个体意识的审美思想;李约瑟说:“实际上,它是对自然的一种有机的认识,一种综合层次的理论,一种有机的自然主义,它完全不牵涉到什么超越人类之上的造物主或超自然的神灵概念,而同时又给最高级的人类经验以充分活动的余地——在自然世界各层次的组织与结合中确实人类的经验是最高级的。”15而从画的角度看“理”的倾向,刘墨在《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中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共鸣。我们所看到的,也不只是审美的快感,而是作为天地间和谐的表现,引导人们遵循天地间的基本秩序。因此,艺术也具备了宇宙论和认识论的意义。16

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儒道互补。儒道两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内向性,重视内心的涵养内蕴,不事外表夸饰。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言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彭玮在其论文《宋代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对工艺美术风格的影响》认为其表现应该为反省与追求内心。“君子应“三省其身”,“不

13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14郑苏淮:《宋代美学思想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版,第410-412页

15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16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患不知己,患不知人”,认为凡事先必先自我反省,温良恭俭。而儒家最为所看重的更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因此道家需要的更是要虚静无为。道为朴、法、自然三法,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故道无法以形、声、色以至语言这些外在东西表达。17

故《老子·十二章》指出的是道家强调的是

含蕴内敛,绝非空无和超脱三种品质。正如道的重要概

念——“无”是与“有”一起来指称“道”的一样,是

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所以老

子说以雌治雄,柔能克刚,弱可胜强。正是这种“内向

性”,以士大夫为中介,才使得宋代的工艺品含藏内敛,

不燥不火,不事雕琢,自得天真。文人在对漆艺术的追

求中也得到提升,对漆器的造型艺术上也更偏向于迎合

士夫形象,追求意形,品格之风的朴质之风,对器的修饰缺少了前代的繁缛,浮华之风,而表现在漆上则是宋代的漆器和瓷器一样,摆脱前人的实用装饰,对器物审

美的忽略,转移到色、器进行深入考究的把玩之物,不

得不说宋代的审美意识的高度前所未闻,更加讲究内敛

含蓄。宋代的素髹漆器尽管多为生活用品,仅以色漆为

饰,但造作每颇考究,或起棱分瓣,或简洁洗练,大小

高低,权衡比例,虽无纹饰之美,显材质、造型之妙,

与宋代瓷器异曲同工地契合了清隽典雅的时代风格,体

现了宋代“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静穆之美,在历代素髹

漆器中堪为典范。且其留存多,时间跨度大,风格变迁主要体现在造型变化上,从中更可能把握宋代工艺美术典雅优美之风确立及演变的过程,这也就更加点明宋文人对漆的影响之深。

第三节 宋代绘画对髹漆的影响

宋代的绘画对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极大影响,尤其是宋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

17 彭玮: 《宋代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对工艺美术风格的影响》,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7, 4月第21卷第2期

图 3.2.2 夏港酣睡江舟图戗金长漆盒 南宋中后期

常州市博物馆藏 图3.2.3柳塘图戗金填朱斑纹长方形黑漆盒 南宋中期 常州市博物馆藏

是心灵与物质的交融统一,主张自然性与人工性的和谐,注重工艺造物活动的整体有机性,力求协调天趣、地理、材质、技术诸因素间的关系。这种强调个人的观念从水墨趣味再到工艺美术之中,宋人的绘

画理念功不可没,最突出的一个表现是素髹器

的繁盛。

素髹,为漆器髹涂技法的一种,即以单色

漆髹涂器物表面,使之更加接近自然态,素髹

器以材质、造型方面见长,发展到宋代为之鼎

盛期。宋代髹漆工艺发达,茶器中的茶托以及藏茶用的漆匣、日常器中的碗、盒等,通常都

为漆制品,宋朝对素髹漆器的样式颜色有具体

的规定,颜色多为黑、朱、褐单色等等,但有

一种,即朱漆茶托中其表不单髹朱,通常是外

朱内黑,或外黑内朱。《宋史》(舆服志)景佑三年有诏:“凡器用毋得表裹朱漆、金漆,下勿得襯朱。”周密《齐东野语》“有丧不举茶托”条亦说:

“凡居丧者举茶不用托,虽曰俗礼,然莫晓

其义,或谓昔人托必有朱,故有所嫌弃。”18出现这种风尚

的原因,似乎从宋代文人对水墨的推崇有极大的联系,宋人

绘画的发展最大的成就在于文人画的出现,即黑白色的色彩

感知,黑色是中华民族至古就痴迷并始终如一的一种具有可

达到精神崇高境界的色彩;几千年的演变,从尚黑到“运墨

五色俱”,民族对黑、朴质美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

《韩非子·十过篇》载:“尧禅天下,禹舜受之。作为食器,

斩山而材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禹,禹作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

19。这似乎是对素髹器的最早记载,而在最重要的“五色体系”中,黑为五色之首,黑色成了帝王的崇拜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冬十月 18

周密(宋):《齐东野史》,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1999 19 韩非子(春秋):《韩非子·十过篇》,《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1999

图3.2.5瓢形黑漆勺 北宋早期 口:17cm 高:4.6 cm 荆州博物馆藏 图 3.2.4黑漆碗 南宋早期 口径:

18.5cm 底径:12cm 高6.6cm 浙江省

博物馆藏 图 3.2.6 园林仕女

图戗金莲花形朱漆

奁 南宋中期 常州

市博物馆藏

为年首,色上黑”,“易服色与旗色为黑”。20中国的农耕文化与素食生活,也使中国人对待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至后来的老庄思想,阴阳两极,:阴阳五行说,太极之象无极之道,在五行色中,最具神奇色彩的莫过于黑色;王天禄的《论中国传统绘画中黑色的超凡性》中说“日本学者北泽方邦曾有解释:‘中国人把太阳系之外的全部天体作为围绕太阳系运行的真正天顶,即天的北极。并认为是宇宙的中心。这种天顶的北极在白天是看不见的,只能在繁星点点的黑夜才能加以辨认。……,在那里只有黑暗,更是一种神秘的黑色。’21因此,这个结论则可以引用王天禄:《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黑色超凡》:“中国人认为:只有天顶、天的北极才是天帝之座。也只有夜色(黑色),才是支配万物的天帝之色彩。距离北极最近的地球北面也就被认为是四方中最为神圣的方向,黑色也就成为了最受尊重的颜色。这黑的思想不久也就变成了墨的意识。”22儒道合一的贵静尚美,诚如林木的《笔墨论》:“墨的儒家文化色彩比重很大,最早论水墨的张彦远崇墨贬色,以为‘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谇,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这种违反人类视觉生理对色彩的偏好,而专情于西方观念看属于单色素描性质的墨色,且还有“墨分五色”之论,其中不乏有孔子“质胜文则野”,“素以为绚兮”,“辞达而已”等待强调内在伦理道德而反对唯务感官生理刺激的外在“文”的儒家倾向。23周斌在《中国古代水墨画“墨色"审美及其文化意蕴》引用宗白华先生的话说: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深处而灿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底两元。”于是当禅在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心灵里扎根后,他们的水墨艺术便焕发出无限的艺术魅力。”24宋人韩拙提出了“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由笔墨而成。”把一幅画看成是由笔、墨(黑色)两个因素的构成,而宋代文人在翰墨游戏中以诗意入画,以书法的笔墨作画的墨戏似乎也是宋代素髹漆器的原因之一,而文人在以画境和书法入诗的同时,即丰富了宋诗的文字书写方式和人文意韵。又强调“胸次”的清旷与脱俗,他们志在

20司马光(汉):《史记·封禅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1999

21王天禄:《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黑色超凡》,贵阳,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期

22王天禄:《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黑色超凡》,贵阳,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期

23林木:《笔墨论》,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2版,第95页

24周斌:《中国古代水墨画“墨色"审美及其文化意蕴》,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第20

卷第3期

林泉,并且游戏三昧,更然悟入在韵而“造微入妙”;因此要化学问为性灵,并且具备博雅的书气或士气。形成崇尚自然灵性与人格自觉的文艺思想,主张以“天眼”看大地山河,重“天机”、“天工”和“天巧”,追求自然与心灵的默契;讲究山水情怀与人文意趣的结合,这使得文人趋向内心的自我压抑,在社会中不喜张扬性格,内敛、不喜喧闹,对生命的返璞归真,如庄子的五色刮目,使目不明,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那般,而禅宗的沉思,冥想,无疑,也体现其内心情感与禅宗的结合,追求超凡脱俗,从这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水墨韵味使得文人在对器物的追求中摈弃了对自然外在的色相热心,转向其内心本质的探索。宋人在器物的修饰过程中也就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放弃了唐的华丽,繁缛。

宋代漆器除了素髹,还有戗金,剔犀等手法,宋代漆器在对器物的髹饰,似乎摆脱前人以纯装饰图案为主的髹饰手法,渐入了以山水、人文画为主题的装饰性绘画,这其中文人画与院体画的蓬勃发展与之不可分离。院体画是先于文人画的以官方画院为主的绘画体系,宋代院画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随着宋代扬文抑武制度的正常化中表现方法上强调逼真写实,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讲求“形似”格法的写实手法为工艺美术设计的深刻变化带来了审美感。

二,宋代院画在审美趣味上追求诗意韵味,画家以“格物”追求自然之趣为主要乐趣,作品更着重韵味,更重视画作中空灵“含蓄”、“平淡”的美感。

三,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在器物的修饰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民间审美题材,构图上也出现了与前代不同的图式,使之向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更具世俗"生活特点,并使一部分成为专供鉴赏的工艺品。如常州博物馆藏《出游图戗金长方形朱漆盒》,画面构图不同于前代的以繁缛的装饰纹样为主,一改以简洁,平淡的富有文人情趣的构图为主画面,线条如水墨白描,再如常州博物馆藏《园林仕女图戗金莲瓣式朱漆奁》,此奁盖面戗一副园林仕女图,描绘仕女二人,着花罗直领对襟衫,长裙曳地,发髻高耸,分执团扇,摺扇,挽臂而行,旁有女童,整幅画面透出生活气息。

宋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新)

---------------------------------------------------------------最新资料推荐------------------------------------------------------ 宋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新) 宋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宋朝(公元 960 年公元 1279 年),分为北宋(960 年1125 年)和南宋(1125 年1279 年)两个阶段,历 18 帝,国祚 320 年。 一、宋朝的历史地位。 (一)政治方面一、宋朝的历史地位。 (一)政治方面 1.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分裂,带来了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生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宋朝统治者继续执行后周先南后北的战略方政,先后灭掉了后蜀、南汉、南唐、北汉。 至此,五代十国的分立割据局面宣告结束,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统一的朝代。 政府终于可以进行有序的统治、人民也得以安居乐业。 2.在中央设立了二府三司,削弱了宰相权利,加强了皇权。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中书门下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的长官即枢密使,地位略低于相)。 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 1 / 17

这样就把原本宰相一人掌握的权力分成政权、军权、财权,由很多人掌握,有效防止了宰相专权。 3.地方上,缩小行政单位,分散地方长官权力。 在地方削减州郡一级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 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宋太宗至道三年,由将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 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 这样,地方官的权力分散,任期短暂,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发展了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 宋朝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在防止徇私舞弊方面,对考官实行了锁宿制度,对试卷进行封弥、誊录法。 创立殿试: 从宋太祖开宝六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宋太宗雍熙二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这样录取的士人就成了天子门生,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等改革为宋朝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1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炼自然环境开发、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提高与区域发展、商业与市场等关键词,理解这些因素在宋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史》中有句话“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意思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说明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所以才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现象说明两宋时期南方的发展超过了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两宋时期,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1、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请同学们观看《耕获图》,图上分别展示了牛耕、灌溉、插秧、收获、杨场、入仓。这展示的就是宋代农业的发展。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从书中寻找答案。 教师归纳: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战乱少;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⑴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⑵经济作物:①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棉花的扩大种植促进了哪个行业的发展?(棉纺织业)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1)丝织业:种类繁多,产量、质量和缂丝、刺绣工艺都远超前代。民间还出

宋代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宋代饮食文化的研究综述 摘要:宋代是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高潮期,在我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众多学者对于宋代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对于过去学界对宋代饮食文化研究的回顾,能使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宋代的饮食文化,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宋代饮食文化 刘朴兵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一文中,从主食、副食、饮料等方面对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的特点进行论述,并进一步论述了在节日饮食方面北宋相对前代所产生的改变。 康保苓、徐规的《苏轼饮食文化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一文中,对北宋文豪苏轼的饮食进行研究,指出其的饮食文化融入了更多的雅的意蕴,这主要体现在浓厚的文化意识、美学意识上。苏轼喜欢亲自动手,从实践中品尝饮食的乐趣;其还特别注重食疗养生之道,等等。苏轼饮食文化的特色与其乐观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的性格相关,亦与其对儒、佛、道的信仰密切联系。 何立波、宋凤英的《宋代饮食风尚》(《中州今古》2002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宋代食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宋代饮食颇具特色。与前代相比,宋代百姓的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素食成分增多,素食的艺术成分更加明显,式样也更多。在宋代的大中城市,食品行业的竞争已经很激,市民食谱也日益多样化。同时,文中还对宋代的“饼”与现在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成荫的硕士学位论文《南宋临安饮食服务业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一文中,对南宋都城临安的饮食服务业做了细密的论述。对临安饮食服务业,从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指出了其繁荣兴旺的原因。 胡艳红的硕士学位论文《百种宋人笔记所见饮食文化史料辑考》(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将古典文献学和宋代饮食文化的研究相结合,对百种宋人笔记中关于饮食文化的史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刘朴兵的博士学位论文《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 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宋代史学以其深刻的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在中 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史学思想的角度看,宋代史学表现出义理化史学和考据性史学两个 发展趋势。 这两大趋势之间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 一 宋代理学的兴起以及理学思想逐步成为宋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 传统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代一些史家不恰当地夸大了儒家义理思 想的作用,突出史学的伦理道德性质,过分强调史学惩劝资治功能,而对 于史实考证不求其详,不重其实,致使宋代史学呈现义理化发展趋势。 宋代义理派史学具有如下特征。 ——荣经陋史。 义理派史家欲藉儒家《春秋》学的义理思想褒贬世道风俗,宣称史学 的本质在于明道。 北宋程颢与程颐曾经告诉弟子谢良佐说学者不用儒家义理思想指导 读史,就会令人心粗;而读史不知阐明儒家义理思想,就是玩物丧志!南

宋胡寅撰《读史管见》,极力宣扬圣人明理以为经、纪事以为史的思想, 认为史学的价值在于用经义以断往事。 朱熹更明确地说史家治史如果不用儒家义理思想作指导,即使饱读史 书,考古今治乱,研究典章制度,也会胸无尺度,无益而有害。 他们把儒家经学的义理思想凌驾于史学之上,认为研究历史无须从历 史事实中得出理论认识,而是强调依据儒家义理标准评判历史,然后才能 看出典章制度和历史事件的价值;如果不用儒家义理观念规范历史研究, 那么历史上各朝代的治乱兴衰只不过是一幕幕相互争夺的闹剧而已,看不 出有什么意义!——笔削褒贬。 义理派史家把儒家义理思想奉为圭臬,撰史强调文法,使历史事实屈 从其笔削义例。 欧阳修撰《新唐书· 宰相表》,效法《春秋》书法,记载历史人物薨、 诛、杀、死科条既殊,纪事难免不齐。 吕夏卿撰《唐书直笔》,记载内禅、立皇太子、立皇后、命将征伐等 事件义例繁琐,肆意褒贬,予夺之际,更加混乱。 朱熹撰《通鉴纲目》,更是特别强调书法义例的重要性。 《通鉴纲目》记载历史人物或去其官,或削其爵,或夺其谥,以此寓 含褒贬之意。 然而设例愈繁,褒贬愈无定论。 这类著作完全贯彻儒家义理思想,而对具体历史事实则不甚措意,甚 至为突出现实政治不惜歪曲历史,严重背离了史学求真的性质,在历史观 上是一种倒退,在历史编纂思想上没有价值,给史学发展造成极大混乱和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4.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是怎样南移的?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的发展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1.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浅谈宋朝前后商业布局变化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城市发展史》期末论文 学号:0908070054 姓名:唐义武指导老师:罗先诚得分: 中 国 古 代 都 城 商 业 布 局 演 变 特 征

中国古代都城商业布局演变特征 一.前引 宋朝商业的繁荣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绝后。虽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两宋时期相比出现了一些发展(更多是江南一个区域的发展),然而其他区域与宋代相比处于停滞、衰落状态。宋代商业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坊市制度的打破。汉唐时期的都市,实行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市民居住在坊内,商店集中在市内,坊与市四周筑有围墙,交易也有时限。但从北宋开始,城内城外都可开设商店,而且相同行业的店铺往往集中在一起,小卖行贩也十分普遍。此外,因循千年的宵禁制度也被彻底取消,于是,有了夜市,有了酒楼,有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勾阑的出现,为繁荣一时的元代杂剧表演提供了主要舞台。 二.宋朝前商业发展概况 商业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发展。 1.商朝: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人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商朝的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2、战国: 诸侯国的都城(临淄、邯郸、大梁、郢)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市内有贸易场所,但商品大都与统治者有关。 3.秦: 都城咸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民间自由经商的人日益增多,出现不少大商人,如巴寡妇清得到秦始皇的优礼。官府也兼营盐铁等。 4.两汉: 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各地物品,如山西的木材玉石,山东的鱼盐丝漆,东南的药材,北方的牛马,都作为商品交换,并形成较为适当的比价。西汉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光明日报/2011年/3月/24日/第011版 理论?史学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芳 宋代,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在信用形式、信用主体、信用工具方面,还是在制度保障上,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开创了古代传统金融的新篇章。具体而言,宋代信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国家信用与民间信用共同发展 在宋代,国家信用集中表现为朝廷的官方信用,通常借助政权的力量来经营金融机构以体现之。史料记载的宋代官方金融机构有榷货务、市易务、检校库、抵当所、抵当库、便钱务、交子务等,因职责不同发挥信用功能的路径各异。榷货务主要职责是“掌鹾、茗、香、矾钞引之政令,以通商贾,佐国用”(《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掌折博斛斗、金帛之属”(《宋会要辑稿?职官》)、“掌受商人便钱给券”(《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五之二二),相当于政府财政金融管理机构。它除了对政府禁榷物品进行专卖管理外,还可以通过便钱和兑付交引等信用证券的活动发挥信用功能。市易务基于市易法设立,“凡货之可市及滞于民而不售者,平其价市之,愿以易官物者听”(《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九》),可见,其主要职责是平抑物价、以通货财。除此之外,市易务也可召人抵当借钱出息,提供信用。检校库类似今日的信托机构,代管户绝没官财产和官员的孤幼应获之父母遗产,收益供被检校户的孤幼享用。抵当所、抵当库同属官营借贷机构,在北宋神宗、哲宗时多称抵当所,而徽宗以后至南宋末多称抵当库,其主要职责是“掌以官钱听民质取而济其缓急”(《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便钱务是在京都设置的钱币汇兑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商人在京师的入钱,简化入钱手续,提高效率。交子务是负责纸币流通印制的机构,后改称钱引务。宋代国家信用的提供,既有皇权保障、调控市场、增加收入、稳定社会、提高效率的积极一面,也有衙门作风、违背经济规律、欺压百姓的弊端。与此同时,宋代民间信用继续发展,私营高利贷业务、民间赊买赊卖、以物质钱、货币兑换等活动非常普遍,一方面满足了相关主体自身获得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信用的不足也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信用形式趋于多样化 在宋代,信用形式表现为借贷、质、押、典当、赊买赊卖、预付款等多元形式。借贷无外乎货币借贷和财物借贷两大类,进一步有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之分。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通过紧急情况下贷给民户口粮或种粮的方式,助其度过困境,保证民众按时耕作,以保社会稳定。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借助以“库户”、“钱民”为中心的高利贷网络输出货币资金,解决由于社会的分化和“钱荒”的影响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燃眉之急和特殊支付的需要。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普惠库、长生库等机构经营。质属动产担保,它的设立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旧契交付抵押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当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典权存续期间典权人不向出典人支付租金,出典人也不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通货偏于紧缩,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及,几乎消费领域、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而且赊买赊卖所涉及人员的关系也异常复杂,触及官家和私人各层面。从其实际效果看,解决了军需、赈济了贫民、加强了流通、满足了财政,更重要的一点,它向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发起了冲击。

论交子与宋朝商业繁荣

第30卷第2期Vol.30No.2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0年6月20日 Jun.202010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0.02.015 论交子与宋朝商业繁荣 王宝平 (许昌理工学校,河南许昌461700) 摘要: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金属货币在数量上供不应求,不断出现钱荒现象,贱金属货币给商品的大量流通造成了极大困难。四川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在四川实行特殊的货币政策,从而出现现代纸币的雏形—— —交子。交子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对国家经济贸易和货币、纸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交子;商业繁荣 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0)02-0047-04 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北宋在四川实行特殊的货币政策,从而出现了现代纸币的雏形—— —交子,并在以后的南宋、金、元几个朝代的几百年间与金属货币并行使用,逐步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货币,执行着商品经济的货币流通职能,联系着商品的转移,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所以,交子的出现不仅对四川地区,更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经济贸易以及货币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交子的产生与发展 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的四川地区,是宋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主要是由四川地区商业发展与货币供应不足的矛盾以及金属钱币钱使用不便造成的。 (一)交子产生的经济原因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虽然很早就出现了商品经济,但长期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商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到了唐朝情况有所改观,商业迅速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而北宋的经济又是在唐朝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到鼎盛时期,商业尤其发达,出现了以政治中心—— —东京为代表的都市商业。各地商人云集京师,使“至四方之食货,以会京邑,舳舻相接,赡给公私”,或由此转运各地。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都市商业突破了“坊”、“市”的界限,交易也没有了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周边商品经济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市镇,如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等四大名镇。四川地区是宋朝商业繁荣的一个代表。 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四川的治所益州(成都)就是全国著名的五大城市之一,是西南的商业中心。由于益州地处西南,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远离中原的兵灾战火,所以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被中原衣冠士族和广大民众视为乐土。左思在《蜀都赋》中描绘其繁华时说:“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1]可见其商品经济的繁荣程度。唐朝的四川已经是经济繁荣、商业昌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当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唐朝晚期至五代,扬州逐渐衰落,但是益州的经济却因少受战乱而继续发展。 入宋以后,成都及其周围地区,依然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时人将“吴蜀”并称,代表全国最发达的经济水平。由于中原长期处于战乱当中,中原人民大量迁移,其中一部分迁入西蜀,使四川人口大量增加。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四川人口就达到114万余户,占当时宋朝总户数的百分之十七。大量人口的迁入导致人多地少的矛盾,但四川土壤肥沃,都江堰水利灌溉范围广大,耕作技术改进,从而使平原和丘陵地区“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2]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仅仅低于农业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成为重要的稻米产地。这就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药材、甘蔗、荔枝等专门化种植,形成了商品生产基地。手工业方面,四川是全国重要的纺织中心,麻布、蜀锦、绢绸等多种丝织品的品种、产量、质量都得到空前发展,另外井盐、酿酒、制糖、造纸、印刷也久享盛名。经济作物的专门化种植使大宗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四川成为内地与西蕃、西南夷、西夏等西部、西南地区的贸易枢纽,长距离商品贩运非常发达。蜀锦、绢帛、药材、茶叶、书籍等蜀中商品,陆路就肩挑车驮,昼夜相继,远销甘肃、青海、云南、西夏等地;水路则“顺流而下……建帆高挂则舸越万艘,连樯直进则条逾千里”,直达华东华南以至转 收稿日期:2010-03-20 作者简介:王宝平(1965—),男(汉族),河南襄城人,许昌理工学校讲师。

宋朝商业繁荣表现及原因探析

宋代商业评述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王朝中最糟糕的一个了,“弱宋”二字似乎就是人们对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的印象。的确,按中国传统对每个朝代的评价标准来看宋朝确实如此。北宋时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大一统,南宋时更是偏安于江南一隅。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按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来看,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历史上众多的朝代中,宋代的商业可谓是最发达的,商业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东西,一些记录也令后来的朝廷望之兴叹。那么宋代何以称得上是古代商业最繁荣的朝代呢?它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1.纸币的出现和商业资本的扩大。宋代商业的繁荣造就了一大批富商,良好的商业经营环境又使得他们财富与日俱增。据史料记载,北宋首都汴京富商云集,家产10万贯文以上者比比皆是,资产百万者已不足为鲜,一些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年收入可达千万。商业资本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使货币铸造量猛增,但也无法满足需求。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此时在北宋时期应运而生。至南宋,纸币的品种又有所增加,主要有东南会子、川引、淮交、湖会四种,且有不同的面额。除币种有所增加外,发行数额也大大增多。这些都大大便利了商业活动。 2.区域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宋代众多的水陆交通干线、支线,将地区性中心城市与其它县、镇联结起来,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网络,这也是宋代商业繁荣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北宋时期的商业网络已形成若干区域市场,主要有以首都汴京(开封)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市场、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蜀市场和以陕西、河东一带为主的西北市场等。南宋时则又形成了以首都临安(杭州)为中心、以建康(南京)为枢纽,联结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商业网络。这些区域性市场的形成,是宋代商业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3.商品品种增多,商业种类日益细分。宋代的许多农产品也成为商品,加之手工产品,使商品的品种量大增。当时作为商品的农产品主要有粮食、茶叶、蔬菜、水果、丝、麻、布等,手工产品则更多。一些商品还具有了地方特色,形成了特产,如景德镇的瓷器、蜀锦、端砚、晋铜、吴纸、建州茶等。商品品种的增多必然使商业经营者更加细分化。据史载,北宋时东京市上至少有160种行业。到了南宋,临安的市场上已发展到440行之多。 4.城市商业繁荣,超越了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宋代城市突破了市坊界限,街道两旁和居民区都有商业活动,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都有买卖,显示出宋代的商业高度繁华。北宋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突破了以往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呈现出全面繁荣局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课程教学设计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采用情景及问题式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和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对中国经济和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宋代经济的发展》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9课。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城市兴起、市民文化丰富的朝代,它处于我国经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而宋朝物质生活丰盛的同时,精神生活、文化韵味也非常浓。所以说,它对于研究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有着重大作用。 2、学情分析: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有所改变,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较以前也多了。就课堂而言,已不满足于老师无论多么生动的讲解,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在主动参与中学得知识与智慧、获得情感与体验。所以在设计中,主要通过情景的创设和宽松的课堂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掌握新知。另外初一学生对于经济这类较为抽象的历史,兴趣相对淡薄。所以,在教学中尽量淡化某些抽象概念的规范,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不自觉地构建和巩固新知。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技术设备说明。 (1)教学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传授。 (2)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引导、讲解相结合。 (3)教学设备:多媒体。 三、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通过概括、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宋代经济发展教案完整版

宋代经济发展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 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如两宋时期,政府在外贸港口设 立的市舶司、交子在四川地区的出现等。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 问题的能力。两宋时期,我国商业居于当时世界上的繁荣之列。北宋出 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 家。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较北宋都城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 布局和商业活动上的不同特点,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超过前代的 结论,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耕获图》、《宋代海船》、《清明上河图》、交子会子等相关多媒体、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利用《北宋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 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 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利用《北宋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个认识,让学生明确 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 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讲授新课

论宋代社会保障及其影响

专业代码 学号毕业论文 题目:论宋代社会保障及其影响 学院: 专业:历史学 年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论宋代社会保障及其影响 摘要:宋代处于我国古代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天灾人祸频繁,战争不断,而且,在国家内部,实行的是“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为特征的财产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社会财富的流动极为频繁,贫富差距加大,再加上靠天吃饭,农业经济发展比较脆弱,社会矛盾尖锐。所以,为了稳定社会的发展,巩固统治基础,社会保障体系就会呼之欲出了。 关键词:宋代;社会保障;发展特点;历史影响 Abstract: Song dynasty was in a special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ancient China, with frequent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 especially the constant wars.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of Song dynasty adopted the property system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non-establishment of farmland policy” and “non-control of land annexation”within the country. In this system,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were acute due to widening of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caused by extremely continual flowing of social wealth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s relatively fragile because of the agriculture at the mercy of weather. Gradually,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ruling foundatio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immediate need came out. Key words:Song dynasty; social security; features of development; historical influence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特征的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民本思想是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可是说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保障的起源时期。经过秦汉隋唐的发展,到了宋代,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完善与发展,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宋代社会保障略作论述。 一、宋代社会保障发展的背景 两宋时期,虽国土面积日渐减小,但商品经济却发展迅猛。城市经济繁荣,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南方地区持续发展。使得两宋时期经济商品经济自始自终都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带来了另一巨大的社会问题,城市中的贫民和游民人数不断增多。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宋代是一个气候多变的时期,宋初几十年为温暖期,两宋之际为寒冷期,南宋未年又是温暖期[1],多变的气候导致这一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载,两宋时期共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达874次,平均每年3次之多,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常常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使百姓流离失所。这就导致有大量的游民背井离乡,或成盗于山林,或流向城市。这就使得城市的贫民和游民人数的增加。

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

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 2011级财税学院 注册资产评估师2班 王轩

一、选题原因 宋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作为一个饱受非议的朝代,政治腐败、军事羸弱,自然而然的被扣上“弱宋”之名。如果但从经济层面看待宋朝,那么宋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空空前繁荣的朝代,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提出研究宋朝经济这一问题。 二、前人研究成果 1、宋朝经济概况(参见百度百科,词条“宋朝”经济科技) 农业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 手工业 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宋瓷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近年来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时至今日,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着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宋朝时期,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东京、临安、眉山、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福建的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其中尤以建阳麻沙镇最多,世称麻沙本。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其中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好。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 金融商业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

宋代礼仪(浅谈)

宋代礼仪(节选、摘要、汇总、小结) 一、先谈谈宋代的社会风俗: 1、衣食住行: 衣:统治者衣饰华美;衣着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妇女缠足的陋习传开 食:饮食丰富,南北方各具特色 住:农村、城市住房各具特色,贵族官僚的住宅相当宏丽 行:交通发达,旅店兴盛 2、生活娱乐: ?瓦子?:即:勾栏瓦肆,类似于城市中娱乐和兼有商业经营的场所,是大城市里娱乐场所的集中地,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北宋汴京(今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等都有不少瓦市。瓦市中搭有许多棚,以遮蔽风雨。棚内设有若干勾栏。大的瓦市,有几十座勾栏,演出杂剧及讲史、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技等各种伎艺,可容观众数千人。 3、法定节日:宋代就有了今天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就是宋代流传下来的。 二、古代人的见面礼节以及在宋代的发展: 1、古代行礼 在历代时,女性行礼时,多为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一般情况女子应右手握拳在外,左手在内。并且还有以下几种行礼方式:打拱轻于跪拜的一种礼节。女子行礼时,两手抱拳,臂的前部上举,略微摆动。打拱与作揖不同,没有推手的动作。尽管拱手在古代已出现,但打拱在近代才较多地出现在见面时的礼节中。 万福女子见面的礼节。行礼时,正身起直立,两手放胸前,微俯首、微动手、微屈膝,口中同时称?万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2、礼仪的演变 自唐迄宋,由于汉人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俗,引起礼节上的变化。一般是行揖礼,连带有叉手和唱喏。《事林广记》卷4有《叉手法》和《祗揖法》,?凡揖人时,则稍阔其足,其立则稳。揖时须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头,威仪方美观。

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

分 类 号:770.30 单位代码:10452 本科毕业论文 科举制度在宋代的发展 姓 名 学 号 年 级 专 业 系 (院) 指导教师 2012年4月11日2012届

摘要 宋代在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承袭隋唐科举取士的基础上,规范考试程序,改革考试内容,完善考场制度,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为后世明清两朝所继承。宋代科举制的改革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扩大了取士范围;进一步打破了门第限制;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宋代;科举制;发展;影响

Abstract The Song dynasty in China on the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plays the role of the link, by the suit and tang dynastie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take, based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conditions need to development, gradually from content to form to reform and perfect, and for the later two inherit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song dynasty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produced a series of influence: expanding the scope of take and; further broken family limitations; Centralized have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 Key words:The Song dynasty; Th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宋代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宋代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尤为特殊的一个朝代,它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成为华夏文明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宋代不仅拥有丰富卓越的文化成果、叹为观止的思想成就,更拥有充满活力的经济以及生机勃勃的都市文化。葛金芳认为,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①。 对于宋代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学术界成功颇多。有关论文、著作数量十分丰富。有关的论文如《略论宋代经济发展的几个特点》②、《宋代经济的历史地位评价辩析与葛金芳教授商榷》③、《中国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浅析》④等,相关著作有漆侠的《宋代经济史》⑤,以及和邓广铭合编的《两宋政治经济问题》⑥等。另外,在古人留下的文章和著作中,亦能对宋代经济状况有个直观了解。例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⑦、洪迈的《夷坚志》⑧,除此之外,日本人斯波义信的《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⑨等都可做参考。 宋代经济的发展,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广,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下面我将从农业、商业和手工业三个方面对宋代经济发展做简要介绍。 一、宋代的农业 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耕地面积是经济实力的重要参数之一。宋代农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商品化程度提高。厉文君在《宋代的经济开发与社会转型考略》一文中将宋代农业与唐代做了一系列的比较,介绍到:“宋代国土小于唐代,但由于围田、 ①葛金芳《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5年第1期 ②王世英《略论宋代经济发展的几个特点》《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 ③徐志新《宋代经济的历史地位评价辩析与葛金芳教授商榷》《现代财经》2005年第11期 ④易彪《中国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浅析》《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3期 ⑤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⑥漆侠、邓广铭《两宋政治经济问题》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⑦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四库全书本 ⑧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七下历史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的原因 (1)南方的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 (2)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劳动力、先进的生成工具 (3)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水稻品种改良 (4)宋朝朝廷的大力提倡 (5)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植被覆盖好 2、农业发展的表现 (1)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江南地区 (2)宋代,经济作为在南方有很大发展,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3)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表现) 1、纺织业: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2、制瓷业: (1)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2)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地方窑:河北定窑,河南汝窑 3、造船业: (1)广州、泉州、明州水平高 (2)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最早的船坞 (3)南宋海船:规模大,配备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贸易繁荣的原因 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 (1)黄河、长江以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杭州 (2)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 (3)经商空间不受限制:出现街市,草市 (4)海外贸易发达:市舶司; 【知识拓展】 宋代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昌盛,使宋代时期的城市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第一,城市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职能出现多样化,有工商型城市、商业型城市和手工业型城市等三种类型。 第二,农村商品经济发达,“草市”逐步演化为商业性集镇。宋代“草市”向集镇的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草市大量涌现、草市向商业集镇演变和商业集镇向手工业专业镇转化三个阶段。 第三,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港口城市大量出现,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加速了贸易口岸城市的发展。广州、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市)、泉州、秀州(今浙江嘉兴市)、密州(今山东胶县)等,在当时都是重要的外贸港口城市。为了加强管理,宋朝还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温州等地设置了市舶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