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语文第一册练习题

高三语文第一册练习题

高三语文第一册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A.挑.战跳.板眺.望桃.花源

B.陡.峭树梢.讥诮.逍.遥游

C.靛.青纸锭.破绽.荷花淀.

D.骸.骨垓.下咳.嗽荔枝核.

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憧憬诱惑力暖暖和和豁然开朗

B.踌躇胰岛素影影绰绰破斧沉舟

C.惊惶祈祷式竞竞业业走投无路

D.酝酿肩胛骨踉踉跄跄功亏一篑

3、选出加点字的字形、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倩.影(美丽)同舟共济.(渡)掩.耳盗铃(捂住)永垂.不朽(将近)

B.干坼.(裂)滥竽.充数(乐器)复.水难收(倒)浅尝辄.止(就)

C.脍灸.(烤肉)过犹.不及(如同)丰功伟.绩(大)愁苦不堪.(能忍受)

D.自诩.(夸耀)明察.秋毫(观察)拭.目以待(擦)冥.思苦想(深)

4、下列汉字属于形声字的一组是:()

A.相尘峰界

B.歌杆田菜

C.瞪剁露袋

D.苗供旷河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国际互联网传递着世界的最新消息,它了各国文化,使愈来愈多的人相互了解。

②要合法经营,不能靠搞歪门邪道来。

③一小时后,这匹烈性大红马终于被他了。

④这地区曾一度山洪,造成公路被毁,交通中断。

A.勾通营利治服暴发

B.沟通盈利制服爆发

C.沟通营利制服暴发

D.勾通盈利治服爆发

6、选出下列短语结构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才华横溢目若秋波日月同光博学多才

B.俯仰天地抖搂精神甜言蜜语胡思乱想

C.敛声屏气说长道短随波逐流含辛茹苦

D.因地制宜残暴贪婪恭恭敬敬洋洋洒洒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

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

B.孩子们应该干也可以干的事情,要让他们自己去干,父母不要指手画脚

....。

C.王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同事们来祝贺,街坊们来讨喜糖,亲朋好友来闹酒,学生们也来凑

热闹,真是满城风

...雨.。

D.战士们趴在堑壕沿上虎视眈眈

....地望着敌营。

8、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正确的一组()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个人心里在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A.?对偶?比喻?拟人?反语

B .?比喻?对偶?比喻?反语

C.?比喻?对偶?拟人?反语

D.?比喻?对偶?拟人?反语

9.选出下列句子不是复句的一项()

A.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B.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C.只要你认真听课,成绩就会提高。

D.与其浑浑噩噩地活着,不如壮烈地死去

10、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你是先做功课呢?还是先去找你的父亲?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C.今天开会有三项议程:讨论人事问题、确定决策、如何施行纲要。

D.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先生又民表了《孔乙已》、《药》……等小说。

11、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B.在学校表彰大会上,使许多教师受到不同程度的表扬。

C.学习方法是否正确,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D.清晨,一辆军用摩托车,像离弦的箭一样,飞驶上蜿蜒曲折的山路上。

12、与下列这句话衔接恰当的一句是()

“我就是要问问董事长,对于我们工人的条件,”(曹禺《雷雨》)

A.究竟是同意不同意

B.究竟是许可不许可

C.究竟是赞成不赞成

D.究竟是答应不答应

13、与下列对联相对应的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写鬼写妖高有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A.宋玉班固李白吴敬梓

B.屈原司马迁王维吴敬梓

C.屈原司马迁李白蒲松龄

D.宋玉班固王维蒲松龄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

B.古人所说的“五方”指的是“东、南、西、北、中”。

C.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D.我国儒家的五部经典著作“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道德经》”。

15、下列句子中含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A.振之以威怒

B.距关,毋内诸侯

C.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16、选出词类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沛公欲王关中

B.吾得兄.事之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范增数目项王

17、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A.洎牧以谗诛

B.若属皆且为所虏也

C.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

A、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9、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千树”“星如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元宵佳节满城花灯和焰火漫天的情景

B.“宝马雕车香满路”描述了有钱人家骄奢糜烂、寻欢作乐的生活。

C.“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表现了通宵欢娱、彻夜歌舞的热闹场景,“玉壶”指月亮:“鱼龙”指鱼灯、龙灯。

D.“蛾儿雪柳黄金缕”句,用三种当时妇女插戴的装饰品来借代打扮漂亮的观灯的妇女。

20、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作者用花生妙笔描绘出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笑语不绝的繁华景象。

B.作者着力渲染热闹的气氛,意在反衬“那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性格。人对“那人”的追寻,实际上是寄托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质。

C.“灯火阑珊处”就是灯火稀落的地方,作者借此表现了要建功立业,实现理想要耐得住寂寞,甘于淡泊的这一旨意。

D.辛弃疾这首词一反豪放激昂的风格,而且得含蓄婉约,但同样出色动人,这表明辛词创作风格多样。

二.判断与填空

(一)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

1.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其中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明清时最高学府国子监,入监读书的称监生。

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西汉刘向编辑整理的。

3.唐代诗歌发展可分为初唐、盛唐、晚唐三个阶段。

4.宋词按内容和风格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苏轼和柳永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5. “蒙子三书”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史学双璧”指《史记》、《资治通鉴》;“乐府双璧”指《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7、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二)填空(每小题1分,共5分)

1.应用文可以分为通用文书和两大类。。

2.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

3.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 吾将上下而求索。

6.中国古代对每月的十五叫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

7.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把作家齐名并称的习惯。如把李白和杜甫并称为“李杜”,把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8、这幅挽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悼念的是先生。

三、现代文阅读

(一)

女人就有坐在席子上。他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声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个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是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1.语段中的对话表现了水生嫂怎样的性格?

答:

2.“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个细节主要说明()(2分)

A.水生嫂只顾听丈夫说话,心不在焉,“吮”是为了避免出血过多。

B.水生嫂编席不小心,“吮”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怕被水生看见。

C.水生要去参军的消息对水生嫂的心灵有很大的震动,“吮”是为了控制自己的感情。

D.水生要去参军的消息使水生嫂吃了一惊,“吮”是为了掩饰自己矛盾的心情。

3.“你总是很积极的”,“总是”二字包含的感情是()(1分)

A.埋怨而惆怅

B.惆怅而自豪

C.嗔怪而自豪

D.自豪而激动

(二)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跳跃的水银。

她们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一把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1.这三段划船的描写,分别表现了青年妇女什么样的心情?

答:

2.对第一段描写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以水面的空旷平淡烘托出女人们此时空虚无聊而又烦乱的心情。

B.写“风从南面吹过来……”,实际是写女人们仍在四下张望,不知她们的丈夫去了那里。

C.?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跳跃的水银?两句更进一步烘托出女人有点失望,心里也有些不平静。

D.水面如此开阔,女人们又不断四下张望,这就为下文及时发现敌船作了铺垫。

3.对第2段细节描写分析正确的一项()

A.“轻轻划着”和“哗,哗,哗”的水声,衬托出水面一片寂静。

B.两个“顺手”,写出女人们的心思此时不在菱角而在亲人。

4.第3段写出青年妇女什么样的性格?(2分)

答:

(三)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①第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②对文中加粗字“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混”字,其实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B、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暗接,“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

C、一个“混”字,潜在地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很大,即使没有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

D、一个“混”字表明当时作者的境遇并不理想。

③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文中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加上“如果”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B、加上“如果”,表明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并未得到别人的认可。

C、加上“如果”,是作者谦虚的表现,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

D、加上“如果”只是为了形成排比,没有别的含义。

④最后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

⑤请用语段中的词语,说说“我”从母亲那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四)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lì(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níng(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yì(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yì(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huǐ(悔)又急,听说眼yì(翳)可以用舌头tiǎn(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tiǎn(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2、“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母亲为什么这样教训儿子?

”(用原文回答)

3、选文第二段写了几件事?分别概括这些事情的内容。

4、“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结尾这句话和哪句话相互照应?

5、以上两段文字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我”的母亲的?

6、母亲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7、“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细节描写中包含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五)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痒、王垿寺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6.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答:________。

7.下面的描写反映了北京胡同文化的什么特点?

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答:________。

8.文中“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一句如果改为“臭豆腐淋上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可以吗?为什么?

答:________。

9.对这段文字中所说的“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怎样理解比较好?

[ ]

A.这是在向我们介绍北京人吃大白菜的丰富经验。

B.这是在向我们介绍北京人偏爱大白菜的种种表现。

C.这是在向我们介绍北京人生活朴素的种种时尚。

D.这是向我们介绍北京人的各种狭隘心理和生活习俗。

10.请用简洁的语言评价“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这句话。

答:________。

(六)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

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1、下面几个句子是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

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④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A、探春、惜春、李纨、王熙凤

B、迎春、探春、王熙凤、林黛玉

C、迎春、林黛玉、王熙凤、李纨

D、探春、李纨、林黛玉、王熙凤

2、宝黛初见段,这“-----惊----笑”表达的含义可用下面哪一句诗概括()

A、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黛玉关于自己读书的事前后说法矛盾。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乙)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A.听了贾母的话,黛玉自觉失言,因而小心更正。

B.反映了黛玉的机警、聪明和细心。

C.对贾母之言出自亲情,对宝玉之言出自谦虚。

D.反映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

4、贾宝玉对林黛玉有“四问”:问读书、问名、问字、问玉,为什么把“问玉”放在最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人们交往,往往是先问一般情况,如姓名、干什么等,而后问到实质的问题,这样安排符合礼俗常情。

B.因为“问玉”是由“问名”、“问字”引发而来的,把“问玉”放在最后,以便水到渠成形成高潮,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C.因为先问读书、问名、问字,最后问玉,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D.因为这两个人名字中都有“玉”,宝玉又身佩“通灵宝玉”,因而引起宝玉对“玉”的联想,所以把“问玉”放在最后顺理成章。

5、对贾宝玉“摔玉”这一举动的思想意义,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迷信的反叛精神。

B.体现了贾宝玉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世俗观念的挑战。

C.体现了贾宝玉背叛封建社会、渴望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性格。

D.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和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情。

6、人物的语言应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下面的人物语言最能表现贾宝玉叛逆性格的一句是()。

A.“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B.“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C.“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D.“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七)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①时至岁未,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三十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教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三十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六十年代初充满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教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教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他们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品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教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⑥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

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么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三十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⑦今日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日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的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清雅的供品),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

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⑧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三十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三十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尘嚣,感受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⑨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三十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⒈全文共九段,将其划分为个部分,选出划分合理的一项是()(1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⒉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几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1分)

A.正当“我”忙于应付岁末活动时,接到了三十年前的老师的电话,要求补画一张贺年片,“我”

立即陷入对中学生活的回忆之中,接着交待自己已经满足老师的要求、最后写“我”由此事

引起的感悟和对青少年的嘱咐。

B.先写“我”厌倦年前繁忙的应酬,为整篇作品写下基调,再记叙三十年前的中学生活,表现

师生感情的深厚,最后写作者的感受。

C.因紧张的岁末生活中,“我”突然接到三十年前的教师的电话,要求补画一张贺年片,“我”

立即中断了手头的工作,给老师补画了贺年片。由此,“我”感悟到师生感情的珍贵。

D.先写现实中“我”的繁忙生活和厌倦心情,再具体描绘当年中学生活,抒发了“我”对往日

生活的怀念之情。

⒊根据第④段的思路,填入段末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1分)

A.这便是老师,一点也含糊不得。

B.这才是学者,一点心眼也没有。

C.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D.这才是老师,半点机巧也不会。

⒋第④⑤两段所表现的中学生活的特点是(1分)

⒌.老师要求学生补画一张贺年片,并把它作为“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表现的是(2分),学生把给教师补画贺年片当做“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表现的是

。(2分)

⒍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2分)

A.一张贺年片

B.迟到的贺年片

C.一幅贺岁清供

D.三十年的重量

四、文言文阅读

(一)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7~22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目眦

..尽裂目眦:眼睛。

B.沛公之参乘

..樊哙者也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边担任警卫的人。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跽:挺着上身跪着。

D.哙遂入,披帷西向

..立西向:西边。

18.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与.斗卮酒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臣为.韩王送沛公

A.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也相同。B.两个“与”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C.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不相同。D.两个“与”不相同,两个“为”相同。

19.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天子气也B.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B.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基本消除。

D.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21.写出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成语。

①毫毛不敢有所近。——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2.直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谁为大王此计者?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

臣闻求木之①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②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③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手?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2.解释下列带点词

①.必固.其根本()③.人君当.神器之重()

④.承天景.命()⑥.虽董.之以严刑()

⑦.诚.能见可欲()⑧.则思谦冲.以自牧()

⑨.则思正.身以黜恶()⑩.简.能而任之()

3.下列各句说法不对的是 ( )

A.之①、之②、之③的用法都是结构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神器”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

C.文中加点的“长”都读“cháng”。

D.“下愚”是指最愚昧无知,谦词。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D.第一段用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5.下面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A.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余固笑而不信也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大) B.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C.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殷:深) D.虽董之以严刑(董:正)

7.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里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

B.载舟覆舟——指能托起船,也能打翻船。后来用来比喻注意民心向背的重要。

C.垂拱而治——不亲自去管理朝政,垂衣拱手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多用于赞美古代帝王无为而治。 D.文武并用——文臣武将一起被选用。

8.下列各加点实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闻:臣闻.求木之长者 B. 实: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不求闻.达于诸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当:人君当.神器之重 D. 振: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振.长策而御宇内

9.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盖:克终者盖.寡 B. 而: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者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终苟免而.不怀仁

C.之: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 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臣闻求木之.长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三)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甚贵,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悲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⒈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注音:(1分)

①吾甚恶紫之臭.臭:()②于是日郎中莫衣.紫衣:()

⒉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意义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1分)

A.①尽.吾志②一国尽.服紫

B.①桓公患.之②即患.秦兵之来

C.①谓左右

..曰②然视左右

..,来而记之者已少

D.①三日境内莫.衣紫②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

⒊“吾甚恶紫之臭”一句翻译正确的是:()(1分)

A.我很讨厌紫色的气味

B.我很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

C.我很讨厌紫色的臭味

D.我很讨厌紫色衣服的臭味

⒋这则寓言故事意在说明什么()(2分)

A.地位在上的人喜欢穿什么衣服,下面的人就喜欢穿什么衣服,有地位的人往往领导服装新潮

流。

B.地位在上的人喜欢什么,下面的人就仿效什么,在上者讨厌什么,下面的人就讨厌什么,批

判了那些讨好媚上的人。

C.在上者的一言一行都对下面有很大影响,所以在上者时时处处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

D.在上者的一言一行都对下面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上者一定要注意衣着朴素,保持良好的

风度仪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