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社会管理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摘要:文章紧扣“创新社会管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这个主题,以详实的材料论述了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形式、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实践提出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社会管理;农村社会矛盾;问题与对策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论断。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农村各种矛盾纠纷日益凸显,科学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矛盾,把握其规律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切实做好化解工作,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

一、必须高度重视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

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利益之争”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因宅基地引起的纠纷。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宅基地纠纷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主要有村庄规划不够科学、不够规范;部分村民法律意识淡溥,对有关法律法规视而不见,自主翻建新建,侵犯了他人宅基地使用权或集体土地所有权而引起矛盾纠纷;某些村民在翻建房屋时,“建新不拆旧”,形成事实上的“多占抢占”,因而产生的矛盾纠纷;有一些干部不依法依

规办事乱批地,也造成了许多纠纷;“外嫁女”不愿意走,要求划分宅基地产生的纠纷。

第二,征地补偿和拆迁引起的纠纷。目前征用土地引起的纠纷有几个特点:一是上访要求补偿数额特别大,有的要求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二是上访人掌握有关土地方面的政策;三是上访人的思想工作做不通,解决时限长,一般都在2年以上,甚至更长;四是上访人见缝插针,沾边就赖。

第三,因诉求得不到合理解决引起的纠纷。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不断增多。但有些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解决,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难”,最终演变成“老大难”问题;一旦发生矛盾纠纷,有些村民不是按照正常程序要求处理,而是争相拉关系找后台,出了点小纠纷互不相让;打官司难也是造成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当部分群众认为打官司费时费力费钱,还是上访制造影响施加压力解决快。

二、深刻认识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前的农村社会矛盾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部分工作人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农村基层干部任劳任怨,扎实工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一部分干部身上也确实存在素质不高,作风不正的问题。“官本位”思想严重,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较差,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

不会使用新办法引导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动辄强迫命令,方法简单粗暴;不能够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踢皮球。

第二,对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得不够稳妥。有的部门对群众反映的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房屋拆迁和突发性重大事故等,处理得不够及时、不够公正,引起了一些群众不满;有的单位对群众反映的村务财务、干部作风等方面问题处理不够公正;还有的是对企业与驻地群众之间矛盾协调不力、处理不当而引发的问题。特别是城区村居企业多、人员杂,所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公共资源使用问题等应当引起我们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主要是因为个别部门的保护主义,为了自身的好处,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对劳苦大众的利益更是置之不理,导致了部分人员或部门“法外开恩”,绕过法律政策办事,这样导致了矛盾的产生。

三、创新社会管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构建平安和谐新农村

依法、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应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努力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方式,构建平安和谐新农村。第一,建立健全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乡(镇)、企、警的三位一体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机制。要建立社会矛盾信息员制度,注重开辟信息来源,拓宽信息渠道。领导干部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民情民意调查,及时捕捉群众的“第一信号”,把握群众

的第一愿望,在帮助群众中了解群众心声,在服务群众中把握群众脉博,在深入群众中体会群众情绪。要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机制,定期排查、定期召开社情民意通报会分析会,超前谋划,及时化解。

第二,充分运用各种调解手段,加大对社会矛盾调解力度。一是充分发挥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中介调解、行业协会调解、群众团体调解的作用,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二是加大对轻微刑事案件、治安案件调解力度。按照《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加大对轻微刑事案件的调解工作力度。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对适用治安调解的行政案件,采用说服教育感化方式,做到案结事了,使矛盾双方互谅互让、和睦相处,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第三,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活动。加强政策法规教育,扩大普法力度,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如广播电视讲话、法律讲座、文艺汇演等喜闻乐见方式,教育群众运用法律知识保护合法权益。大力推广村务公开,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村务管理,使干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信任。同时,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村民道德水准,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四,着力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关键是干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党群联系,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平安、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特色亮点工作汇报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特色亮点工作汇报X区是X市的主城区,“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基层的种种隐忧和危机却时时困扰和警醒着我:一是人口更密集了,但引导群众的本领小了。居住小区虽然人口密集,但居民之间少了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认同感、归属感下降,有时一条网络信息可能就会一呼百应,而我们却百呼不应。大家普遍感叹,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不灵了。二是城市更大了,但服务群众的距离远了。现在一个城市社区平均X平方公里上万居民,社区就十几名干部,下面居民小组又大多是空的,人少事多,与群众靠不近、贴不紧,服务做不实,关系也疏远。三是社会更多元了,但凝聚群众的能力弱了。现在阶层分化,诉求多元,各种矛盾日趋复杂,但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协调各方利益矛盾时往往是孤军奋战,常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有时甚至连做好事也得不到好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党建为核、服务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魂,从基层基础做起,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做法:(一)做优公共服务践行法治。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服务:一

是全科化的便民服务。将区街两级X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沉社区,社区设置全科服务窗口,全科社工持证上岗;全面推行党员干部群众事务代理制,让群众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务。二是平台化的法治服务。社区健全“一办一委三室”法治服务平台,社区警务室达到国家一级警务室标准,为每个社区聘请一名执业律师每周到社区免费服务。首创的社会矛盾大调解形成品牌,快乐调解俱乐部、周末法庭、少年法学苑等一批社团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制服务。社区治安安全感(X%)和法治环境满意率(X%)位居全省前列,刑事案发率连续八年下降。三是综合化的执法服务。将城管、建设等X个部门X项执法职能和力量综合起来,沉到街道,落到社区,第一时间更有效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烦扰事,中央编办现场会组织观摩推广。 (二)做实基层服务彰显善治。要做实基层服务必须有扎实的基层组织基础。主要落在三个“实”字上:一是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全而实。X年以来投入X多亿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X个社区实现X㎡以上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中心按“一校两厅四室”标准,配备X余项服务功能。从前年开始,建设X㎡左右升级版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一是党建引领的核心要强而实。健全社区党组织-邻里街坊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网络;配强党组织书记,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认领服

关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及对策

关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及对策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那么,山区农村社会管理的状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需要怎样改进,如何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已经成为民政人必须研究的议题。为此,本人立足县情,略谈山区县域社会管理问题及思考。 农村社会管理,是指管理和规范农村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建设经济社会以及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核心指向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关健在于把握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活动轨迹的变化,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能力和科学化水平。所以,我县前些年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探索建立“五事”制度。我县位于鄂西北边远山区,境内有3369座山头,3193条沟壑,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省定国家级贫困县和湖北省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县,版土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61个村, 28.7万人。早在2002年,为改变农村“松散无序”治理状况,我们由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化解农村“宗旨观念差,干群关系不融洽;法纪观念差,政策水平偏低;干部作风差,群众信任危机;团结协作差,班子力量涣散”等作风问题和困难难说、

事情难办等现实问题入手,探索实践“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的“五事”制度,正确引导基层干部深入农户,与群众面对面的交心谈心;用议事的方法促使干部尊重群众意愿,实事求是的作出决策;用党性的要求促使干部公开管理政务,自觉接受监督;通过“问、说、议、办、评”这种具体而实在的办法,着力疏通农村干部群众联系渠道,营造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的宽松环境,确保在干部问事中体察民情,在群众说事中解决民难,在定期评事中凝聚民心,使群众怨气、怒气有处可诉,急事难事有人解决,形成了干部与群众经常沟通的密切联系机制、群众议政参政的**管理机制、干部修正错误的整改机制、基层组织勤政为民的责任机制,化解了基层矛盾,创新了适合山区农村实际的基层**新路子。其经验在全国交流,项目被欧盟和国家民政部评为优秀奖、湖北省民政厅评为工作创新二等奖。 (二)创新实践“为民服务代理制”。由于山大人稀,山岭连绵,全县农村的5.265万户23.41万人分布在3200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沟坡河谷之上。2005年,歇马镇长坡村一个特困户为了8株板栗树的所有权问题,到镇里、县里跑了19次,找了11个部门,历时8个多月才得以解决。此事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困难群众办事如此艰难,合法权益如何保障?**权利如何落实?民政部门该如何关爱弱势群体?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管理?于是,针对群众到镇上、到县城办事,出来一趟极不容易,有时为办一件事情,得跑好几趟、好几天,而困难问题仍得不到解决的现实问题。该县民政人

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一、社会治理模式的内涵 社会治理模式是政府在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社会 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节与控制时所遵循的原则、途径、程序和方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治理模式。 基层社会治理,是特指由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市辖区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所主导、由社会多方参与的,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就是打破传统的“包揽式“的政府管理模式,引导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与方式。由于基层社会治理特别是农村基层治理涉及地域范围广、地理位置偏、人员结构复杂、居民素质较低,加之近年由于新农村建设,征地拆迁、重点工程等引发的利益冲突层出不穷.使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显得十分重要。 二、xx街道农村基层治理创新背景 (一)街道概况 xx街道地处鹿城区中西部,距YY市区约9公里,东濒YY,南连YY,西靠YY镇,总面积YY平方公里。2011年4

月经行政体制改革,完成撤乡设街道,正式更名为xx街道,同年10月成立xx都市休闲功能区。街道下辖渔渡、澄沙桥等12个行政村,1个仰新居民社区,有户籍人口2万余人,流动人口6.2万余人。街道现有行政事业、街道聘用、建工委聘用、科室聘用等各类工作人员,共计299人(含社区),其中副科级以上领导20人。下设18个职能科室,中层干部44人。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宜商宜居宜休闲、活力美丽新xx”这一发展目标,综合统筹各方资源,严格倒排时间节点,街道经济大致平稳发展,社会总体和谐稳定。然而由于历史上长时间处于农村阶段,辖区居民多为农业户口,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村特点突出,农村问题较为明显,且正处于经济发展期,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等因素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治安形势: 1、流动人口管理失序,社会维稳形势严峻 在辖区目前8万多总人口中,流动人口是户籍人口的三倍多,而且大多数还处在流动状况中。为更好推进流动人口管理,街道推动成立了新居民服务中心,并出台新居民居住意外险、旅馆式出租房管理等制度,但由于流动人口管理缺乏有效手段,造成大量人口游离于体制之外,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各种安全隐患,突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一名基层干部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建言 湖北省兴山县立足山区县情分片连户自治,创新建立“两会两评”模式,好事联办、困难联帮、治安联防、文化连学 过去,社会管理的中心在城市,而当前,社会矛盾较多地集中在农村。农民增收难、农民土地权益被侵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突出、农村社会治安日益复杂等问题,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由此显得异常迫切与重要。农村社会管理的状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需要怎样改进,如何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圆满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年多来,我立足本镇实际工作,全面了解全镇10村情况,并挂驻一个高山烟叶村-龙门河村。此外,利用党校学习、乡镇交流等机会深入我县多个乡镇和行政村实地考察,现就调研所获略谈山区县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问题及思考。 兴山县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现状 (一)创新“两会两评”模式 我县现有96个村(社区、居委会),每个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般为4至5人,需要面对600至2000余名群众,村书记、主任“一肩挑”,但部分村存在挑“双岗”未履“双责”的现象,加上党员干部老化,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组织无财力,难于服务群众。面临这种窟境,我县立足山区县情分片连户自治,创新建立“两会两评”模式,好事联办、困难联帮、治安联防、文化连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一方平安。“党支部+关怀理事会”和“村委会+户联理事会”的成立,整合了留守人力资源,健全了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和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加快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南对河村的快速发展中,我们深深的认识到:“两会两评”机制,是教育党员、干部、理事的好手段,是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理事的好手段,更是增强党员、干部、理事履行职责动力、持续力、活力的好手段。 (二)以“产业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我县农业人口13.6万人,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如南阳镇两河村,古夫咸水村,水月寺镇梅坪村,榛子乡育林村,高桥乡双堰村等,他们自我发展能力差,且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生产生活条件急需改善。面对建设资金不足、发展相对滞后,而待建地区多的困境,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榛子乡共种植烤烟16000余亩、南阳镇共种植烤烟4000余亩,多年来和平村、龙门河村坚持将烟叶、蔬菜作为支柱产业发展,被确定为“全省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当地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基本实现了水、路、渠、电、网的“组组通”,成了改善农村环境的“金钥匙”,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010年全县已投资2860万元,完成全县8个乡镇130.1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投资2270万元,解决了8个乡镇85 个村5.86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增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使全县累计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44万亩,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进“民生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将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逐年提高。2010年落实义务教育新机制保障资金1014万元(中央637万元,省级315万元、县172万元),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5%。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100所,全县农村参合人数131760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61%,基本建成农村卫生医疗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逐年完善,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600余个,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9万人,

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肖家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为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社区社会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根据《建国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探索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新机制和新举措,全面提升社区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针对社会管理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两新组织”服务管理等工作,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实现对流动人口、特殊群体和矛盾排查、化解的一体化、常态化规范化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实效,我村成立由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村委会工作人员为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四、主要内容 (一)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 1、创新和加强科学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1)建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矛盾化解、维护稳定四位一体的工作平台,实行集中办公。(2)在本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其职责范围,负责相关工作开展。 2、创新和加强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制定治安重点地区整体发展规划,社区要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特别是流动人口居住集中地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纳入辖区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制定具体规划方案。 (2)建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治安突出问题滚动排查整治机制。定期开展治安隐患大排查,摸清底数,分析梳理治安突出问题,制定整治方案。 (3)加强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应急处置队伍,防范处置预案和指挥机制。 (4)健全完善公共安全监管机制,健全完善安全制度、措施和监管机制,抓好辖区各类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工作。 (二)创新和加强规范化的重点人员管理体系,规范建立各级人口管理体系。

调研报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乡贤与现代乡村治理调研报告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乡贤与现代乡村治理调研报告 一、乡贤与新乡贤 乡贤是指在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它还有一种名称叫“乡土精英”。乡贤的“乡”不是单指“乡村”而是有“本土”、“故乡”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社会治理中,县以下的区域是没有国家权力组织的,从县衙到底层民众之间存在巨大权力真空,主要依靠一些特殊的管理人员来填补。地域性、知名度、道德观,是构成传统“乡贤”的三个基本要素。 现在人们说的“乡贤”,已不再局限于道德和声望层面,而是扩展到了包括在经济、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非凡业绩的精英名流。央视节目“走基层我眼中的乡贤”,当中的主角有回乡培育乡村文化的赤脚教授,有担任村第一书记调解村民纠纷的退休司令员,有散尽钱财为农民找井打井的退休地质专家,还有自造农民电影的文化站站长。从这些先进人物身上,我们会发现“乡贤”在今天的概念较传统意义上

有所变化。“新乡贤”主要指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才,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回乡后以他们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道德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当前,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正在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 二、乡贤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的前提 (弘利教育) 现代社会中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前提可分两方面来看,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能性。 (一)必要性:现代乡村治理模式面临的困境 1、“私”的观念抬头,“公”的问题涌现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经历了传统社会的“县政绅治”、新中国成立初的“乡政权”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每家每户都是靠自己的本事来经营,不再是推行人民公社时期的平均主义。时间久了,“私”的观念逐渐抬头,公家的事情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过问了。我们没有理由去指责村民中“私”的观念的出现,因为这种观念是人性与生

(精)心得体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最新)

(精)心得体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最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性构想。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乡村振兴是乡村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过程,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过程。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就表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与基层社会治理息息相关,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因此,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 一、“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目标。要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准确把握“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

(一)“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 乡风是指特定乡村社区居民的信仰、观念、操守、爱好、礼节、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等精神文化要素的总和。作为一种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为一体的精神文化,乡风是特定乡村社区文化传统长期积淀的结果,亦是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从本质上看,乡风的形成是特定乡村社区价值观转化为社区居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总书记曾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乡风就是一个乡村社区的灵魂。因此,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实现“乡风文明”。 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来看,“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乡村社区居民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曾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坚定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支撑。可以说,乡村社区居民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才会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才会将个人目标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来。也可以说,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是乡村社区居民观念与行为文明的最高统领,是“乡风文明”的最强引导力量。(2)乡村社区居民必须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层面标准。乡村社区居民的个体行动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直接动力,但个体的行动绝不能是无规范的行动,而必须是

003-把握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把握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朱春玲 《人民日报》 2011年05月26日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也面临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矛盾、“两难”问题明显增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找准着力点,探索新办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原则。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内部各种具体矛盾呈现出热点多、燃点低的状态,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这就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摆到更为重要的位置,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民生领域,特别是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现实问题。地方政府应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只有把社会管理寓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寓于搞好服务之中,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吸引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期,全国不少地方将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整体推进,探索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创新,以社区为依托的城乡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创新,以电子信息为平台的城乡政务网络体系创新,以改善民生为方向的城乡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等。因此,从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和要求出发,探索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关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 城乡二元结构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变过程中,城市和农村不相对称、差距甚大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主要表现为城乡间普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 一、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变革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变革过程。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社会管理需要摆脱传统思维,建设新的平台,创新形式和载体,增添新的内容。 (1)城乡一体化与市场化 建国初期的工业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进行的。高度集权造成经济效率损失,严重影响到工业化的活力和进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推进工业化发展。由于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利益激励为动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在充分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创造财富活力的同时,历史基础的差异、区位的不同、资源禀赋的不均,加上人本身的因素,也出现了区域与人际之间的非均衡发展。社会结构产生分化,因利益关系引发的矛盾增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大量民工和创业人员涌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在二元户籍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产生了一系列管理上的难题。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跟不上市场化的步伐,买房难、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可能造成公众的焦虑甚至孕育社会危机。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还会导致利益至上和拜金主义行为并泛化至社会各个领域;这意味着,必须系统解决市场化引发的诸多矛盾与问题。 (2)城乡一体化与民主化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主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生活与行为方式的个性化,创新和多元成为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积极动力,但与此同时,主流价值观不断遭到消解,社会动员力和凝聚力不断削弱。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审美被漠视,而审丑却异常活跃,恶搞无处不在。社会风气与道德状况也不容乐观。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道德标准和教育方法仍然主导着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6141-55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调研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调研报告(完 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政法综治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摆在实务界和理论界面前的热门课题,社会管理工作能否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加强与创新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与“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由于社会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紧万象,涉及面广,现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择其重点开展调研,并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经验做法及其成效 1、信息化建设,人性化关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高效优质 ,石城县公安局牵头组织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

租赁房屋和暂住人口集中清理专项行动,按照“村不漏街,街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工作要求,共清理出租房屋1964户,清理暂住人员2529名,并全部完成了基本信息采取集与电脑建档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3297名外来流动人口的动态信息在电脑系统登记备案,并实现了暂住人员信息与在逃人员信息互动对比,“以房管人”和“以信息化管理人”工作模式初见成效。以来,在全县28家旅馆安装建设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公安部门信息平台联网,通过入住人口身份信息查验,抓获网上逃犯12名,有效提高了办案效率和流动人口社会治安防范能力。在流动人口服务方面,石城县教育行政部门以人为本出台新规,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凭用工单位证明免借读费进城就读,并可平等享受升学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困难,为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与创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 2、无缝对接,分类帮教,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重新做人

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发言材料

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发言材料做实基层服务“四位一体”创新社会治理 XX区是南通市的主城区,“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基层的种种隐忧和危机却时时困扰和警醒着我: 一是城市更大了,但服务群众的距离远了。现在一个城市社区平均1平方公里上万居民,社区就十几名干部,下面居民小组又大多是空的,人少事多,与群众靠不近、贴不紧,服务做不实,关系也疏远。二是人口更密集了,但引导群众的本领小了。居住小区虽然人口密集,但居民之间少了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认同感、归属感下降,有时一条网络信息可能就会一呼百应,而我们却百呼不应。大家普遍感叹,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不灵了。三是社会更多元了,但凝聚群众的能力弱了。现在阶层分化,诉求多元,各种矛盾日趋复杂,但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协调各方利益矛盾时往往是孤军奋战,常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有时甚至连做好事也得不到好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党建为核、服务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魂,从基层基础做起,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做法: (一)做实基层服务彰显善治。要做实基层服务必须有扎实的基

层组织基础。主要落在三个“实”字上:首先,党建引领的核心要强而实。健全社区党组织-邻里街坊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网络;配强党组织书记,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认领服务岗位。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开展“大走访”,走访入户全覆盖,服务群众解难事,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全而实。2009年以来投入10多亿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106个社区实现600㎡以上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中心按“一校两厅四室”标准,配备60余项服务功能。从前年开始,建设2000㎡左右升级版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三是邻里街坊的组织要细而实。从2012年开始,着眼做细网格、做实居民小组,按每300户左右组建了邻里828个、沿街每300米左右建立了街坊208个,并以设一个服务处、配一名专职社工、组一个理事会、建一支服务队、拨一笔经费“五个一”的要求,做实服务群众的最小单元。 (二)做优公共服务践行法治。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服务:一是全科化的便民服务。将区街两级72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沉社区,社区设置全科服务窗口,全科社工持证上岗;全面推行党员干部群众事务代理制,让群众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务。二是综合化的执法服务。将城管、建设等9个部门143项执法职能和力量综合起来,沉到街道,落到社区,第一时间更有效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烦扰事,中央编办现场会组织观摩推广。三是平台化的法治服务。社区健全“一办一委三室”法治服务平台,社区警务室达到国家一级警务室标准,为每个社区聘

最新017-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017-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杨宜勇 《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19日 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企事业单位加快重组,社会组织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相对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快速流动的人口、日趋复杂的利益结构和多元化的群众需求,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就成为党领导社会建设的一个新课题。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对“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编者 所谓社会,是指政府、企业、家庭之外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社会管理体制是与经济管理体制、政治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相并行的一种管理体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作出了部署。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旨在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既要符合社会管理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我国国情。社会管理包括“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三项内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创新“管什么”: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外“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了一些新理念:由指挥型政府向协调型政府转变,由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国际经验,加强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未来我国社会管理的调整目标应是小政府、大社会。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创新社会管理,当前需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二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地方经验研究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地方经验研究 作为当代公民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主要空间,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元。以宜兴市宜城街道为个案,分析了新形势下宜城街道在创新社区治理领域所做的努力与探索,并提出以社区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口。 标签:基层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管控;服务 1 理论溯源:从“管控”到“治理”重塑政府理念 随着城市社区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治理作为一个全新、专业化的概念被提出和发展;而社区治理则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再一次被强调,并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那么如何实现社区治理的创新呢?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区治理要求我们在改变传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自治型的社区治理模式,这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关键。而这种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要求我们首先在理念上从传统的“管控”与“统治”转向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强调多元参与、合作、协商,立足“服务”本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最终实现“善治”目标。 2 地方经验: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宜兴市是隶属无锡市的农业大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在快速提升,当前宜兴市城市化率水平已经超过60%,位列江苏省前茅。宜城街道作为宜兴的城市中心,2006年经过行政区划调整撤镇设立街道办事处,通过撤村建居、村居合并等形式,开始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目前宜城街道辖区面积为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万,下辖30个社区居委和4个行政村。经过短短6年时间,宜城街道社区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成为了全国县级城市社区建设的典范。在新一轮的社会治理创新行动中,宜城街道立足县级城市社区实际,牢牢把握“服务”这一社区治理的本源,在街道与社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围绕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社区党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社区自治服务,全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社区和谐稳定,良性发展。 (1)更新理念:以“服务”为核心推动社区治理转型。 宜城街道作为县级中心城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从街居制社区向自治社区的转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中,街道办事处顺利地实现了从经济建设者、农村管理者向城市治理者的转变,围绕社区治理的核心内容,以“服务”为核心创新社区治理。治理理念的更新和服务意识自上而下的全面推行为宜城街道创新社区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2)培育主体:构建“街道——社区党组织——社区自组织——市场主体——社区居民”五位一体的社区治理队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XXXX年8月考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XXXX年8月考试 一、单选题 1. 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指 【】 A. 经济建设 B. 人民作家作主 C. 党的领导 D. 依法治国 2. 现代社会管理体制自觉构建阶段是指 【】 A.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8年 B.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02年 C. 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 D. 2007年党的十七大后 3.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管理经历的基本阶段为 【】 A. 二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 4. 下列不属于社会结构中垂直方向的等级参数的是 【】 A. 收入 B. 财富 C. 职业 D. 权力 5. 我国社会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 A. 坚持党的领导 B. 高度重视经济建设 C. 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D. 注重完善相关制度 6.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关键要 【】 A. 发动群众 B. 关注民生

D. 借助道德力量 7. 在社会结构的诸多构成要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的是 【】 A. 阶层结构 B. 城乡结构 C. 收入分配结构 D. 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 8.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关键要 【】 A. 发动群众 B. 关注民生 C. 加强制度建设 D. 借助道德力量 9.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是 【】 A. 舆论引导 B. 科技支撑 C. 道德力量 D. 统筹兼顾 10. 在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着持久性的基础作用的是 【】 A. 政策 B. 道德 C. 科技 D. 法制 二、多选题 1. 社会结构中水平方向的类别参数主要包括 【】 A. 性别 B. 宗教 C. 种族 D. 职业 E. 教育 2. 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A. 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 B. 促成公平公正的社会利益关系 C. 化解社会矛盾冲突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顺平县白云乡党委书记刘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作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社会管理中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通过省委党校集中学习,我对创新社会管理和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感受良多,结合本次学习,谈谈自己对创新社会管理肤浅认识和体会: 一、抓基层,打基础,夯实组织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当前,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是抓基层、打基础,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也是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创新组织设臵,健全组织网络,扩大组织覆盖,让基层组织体系覆盖社会管理创新的全过程,让基层组织成为加强社会管理的战斗堡垒。二是注重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更多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最基层,壮大村级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抓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用转化”工作,让新农村服务中心成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发展、文化培育的中心。三是发挥组织功能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功能。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党

员承诺制,积极探索农村党员在实施“一事一议”制度中发挥作用的新途径,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二、抓班子,带队伍,强化力量保证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一是着力抓好班子建设。以基层党组织书记为重点,抓好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增强领导力。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开展好在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中开展思想作风建设整顿活动,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二是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把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有文化,办事公道、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人发展为党员,让党员队伍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生力军。三是注重提升能力素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采取党员分类定位管理、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等方式,实施“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党员队伍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做好群众工作的实际能力,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和群众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抓重点,拓领域,破解制约难题 当前,白云乡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基层党建工作破解制约社会管理领域的问题,关键是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和重点环节的党建工作。一是推进村党建工作。推进村党组织建设,努力实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场所议事。按照便于党员参与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全面大力推行落实村队建设网格化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在村队的全覆盖。二是抓好重点领域党建工作。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

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问题、途径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索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要意义: (一)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些既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使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增多,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在新形势、新特点面前,我们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现阶段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社会管理的效能和水平,并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有力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能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局工作的视角,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如

何更好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统筹抓好经济发展这一硬道理与和谐稳定这一硬任务,切实把深入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全面提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化水平。 (三)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水平的必然选择。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应当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有些已不适应、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而现阶段社会管理又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从源头上如何解决好一些地区和部门出现的管理分散、多头管而又不管、管不好、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位、不到位以及社会管理现有的资源和力量整合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认真改进和完善。 (四)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重要举措。社会管理创新,是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一项重要举措。社会管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乎服务民众、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维护民利、保障民安的重大责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期待社会和谐、社区平安、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安居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答案(88分)

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高温、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属于() A、自然灾害 B、经济危机 C、事故灾害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转变,机关企事业单位承担的许多非工作事务迅速外移,()的社会管理功能明显弱化。 A、.企业 B、.单位 C、.社团 D、个人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要依托()和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A、农技专家 B、乡村教师 C、现有村干部 D、农民群众 要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的责任。 A、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B、地方主要领导

C、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 D、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 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 A、关键还是要靠搞文化运动 B、关键还是要靠发展 C、关键还是要靠搞政治运动 D、关键还是要靠改革 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制度创新,把()落实到社区制度的各个方面。 A、可持续发展 B、爱国主义思想 C、社会公平正义 D、经济体制改革 在社会建设中,社会组织是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政府转换的必然需要。 A、全能型 B、服务性 C、无限性 D、包办型 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要积极鼓励和发展()检测机构。 A、第三方 B、AOV

C、SGS D、ST 继续深化改革是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 A、重要动力 B、关键动力 C、主要动力 D、根本动力 一般认为,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社会捐赠、政府资助和() A、银行贷款 B、社区供给 C、服务收费 D、民间融资 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等属于() A、自然灾害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事故灾害 D、经济危机 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域名总数()个。 A、.250万 B、.180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