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题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题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题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题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意义?

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食品、医药和环境保护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②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

③为提高生产效率、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开发利用保护微生物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第2章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生境:是指发现有生物的物理区域。这一区域的物理化学特征可以影响在这一区域中生活的微生物生长、代谢活力、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存。

2.生态位:生态位不仅指生物生长的空间范围,而且包括生物在这一生境内的活动、它们的功能作用及其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

3.土著微生物:指在一个给定的生境中那些能生存、生长和进行活跃代谢的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能与来自其他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

4.外来微生物:指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所以这些微生物不能在这一生境中长期生活下去。

5.微生物区系:在一块土壤碎片内或植物根的表面有可能有很多环境因素不同的微环境。而每一微环境只适宜于某种或某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不适合其他种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形成复杂的微生物区系(microflora)。

6.群落演替: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内,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顺序出现或被相继取代,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结构的发展过程。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1.生理群:指按生理特性将微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2.优势种:在一定条件下或在一个生理群中常只有少数种类占优势,即在最高稀释度平皿中出现较多菌落数的菌种,该菌种称优势种。

3.水体富营养化:当水体中N、P营养元素的含量大量增加,远远超出正常指标,结果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破坏,藻类或某些细菌数量猛增,其他生物种类减少,水质变坏的现象。

4.为什么说土壤是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

土壤是固体无机物(岩石和矿物质)、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合物,是微生物的合适生境。

①土壤中含有水分,水分中含有可溶性无机和有机营养。②土壤团粒的空隙中存在着空气。

③由于施肥和生物遗体腐败,可以不断提供丰富营养。其中还含有大量而全面的矿质元素,供微生物生活所需。

④土壤pH的范围在3.5-10.0,多数在5.5-8.5,大多数微生物的适宜生长pH也在这一范围。⑤土壤温度决定于地区、季节因素,一般在0~30℃,其中大部分时间为10~25℃。⑥一般土壤溶液浓度在0.1~1%,渗透压0.5~5个atm,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⑦土壤表层土一般只有几毫米,含量少但作用巨大,因为土壤表层土是微生物的天然保护伞,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

5.海洋微生物与陆地微生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嗜盐性:2.4~4.0%嗜压性:耐100

大气压

嗜冷性:0~4℃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8℃左右耐贫瘠、广食性

增殖很慢,代时很长(几十~100多小时)第4章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1.极端微生物:极端微生物是最适合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总称,包括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压、嗜金、抗辐射、耐干燥和极端厌氧等多种类型。

2.嗜冷微生物:0℃以下或3~20℃能生长的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不超过15℃,最高生长温度不超过20℃。

3.了解研究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①研究其强而稳定的特殊结构、机能和遗传基因以及应答相应的强烈限制因子,对阐明物种起源、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②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可用于量度地球上生命生存的理化极限,对探索宇宙星球上的生物有参考价值;

③可探索出新的生理途径,生产新酶和新的生物制剂,使用于特殊环境条件,如煤脱硫、冶炼金属、处理有毒废水、高压深油井探矿、纤维素高温发酵酒精等。 4.嗜冷、嗜酸、嗜盐微生物的抗性机理及潜在应用。

嗜冷:

①通过信号传导使低温微生物适应低温环境;

②调整细胞膜脂类的组成维持膜的流动性、通透性,保证膜的正常生理功能;③低温微生物的蛋白质和蛋白质合成;

④低温微生物通过产生冷冲击蛋白适应低温环境。

潜在应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人类的危害;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材料;为古气候的重建提供信息;为探索诸如火星等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提供线索;低温微生物对受污染环境的原位清洁作用(泄漏于土壤、海洋中的原油、废弃物等的生物降解);抗冻基因的获取与应用。嗜酸:

①嗜酸菌细胞表面上存在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如Cu2+,可以与周围H+进行交换,从而阻止H+对细胞的损伤;

②嗜酸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中含有一些特殊的化学成分,如较少的磷、含C40的烷基甘油二醚、硫脂、环丙烷脂肪酸;

③含有抗酸水解的蛋白质,如氧化硫硫杆菌的鞭毛能抗强酸和高温是因为该菌能合成抗酸水解的蛋白质;

④在嗜酸细菌中的呼吸过程与嗜中性微生物的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嗜酸细菌细胞膜两侧的质子梯度ΔpH非常大,细胞质接近中性;

⑤嗜酸细菌通过长期进化适应了SO42-环境,并且细胞中存在有某种活力很大的去除SO42-的体系;另外SO42-极性大,透过脂类双层膜的非特异性穿透能力较小。

潜在应用:细菌冶金(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通过微生物沥取法可从低含量的矿物中大量提取Cu2+,能耗小);煤和石油脱硫(在煤和石油燃烧之前,利用有关的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含硫化合物,把不含有硫化物的煤和石油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可以减少SO2对大气的污染);生产肥料(可以利用氧化硫硫杆菌提高磷矿粉的速效性,以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嗜盐:

①嗜盐菌的细胞结构稳定和细胞内K+等离子浓度的维持需要高盐浓度;②嗜盐菌的酶产生、稳定和活性发挥需要高盐浓度;③嗜盐菌细胞膜对高盐浓度的适应;

④嗜盐菌细胞内积累或产生相容性溶质以适应高盐浓度。

潜在应用:生产化工原料;工业酶制剂;紫色膜的应用;应用于工业发酵。

第5章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

1.群体密度:与种群密度概念相似,指单位体积空间内生物个体数量。

2.共代谢:共代谢是指在某种特殊底物上生长的一种群体能顺便氧化第二种底物,而第二种底物不能作为这一种微生物群体的碳源和能源,但是被这种微生物群体氧化过的产物却能被另一种微生物群体利用。

3.拮抗:在一个环境中,一个群体产生的代谢产物使共处的另一群体的生长受到抑制,而本身不受影响,这种关系称为拮抗。

4.竞争作用:两个或多个群体共同依赖同一个生长基质或环境条件,结果使一方或双方群体大小或生长率受限制的现象。

5.根际效应:在根系分泌物选择下促进一类群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现象。

6.R/S:根土比,根际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7.V A菌根:也叫内生菌根。菌丝直接入侵根表皮细胞内和细胞外,不形成哈氏网;在皮层细胞内的菌丝,其顶端膨大且分枝,形成泡囊(Vesicule)-丛枝(Arbuscule)菌根,故又称V A菌根;

8.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9.群体密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①如果群体密度小,个体的代谢产物不能得到合理使用,生长缓慢,生长率增加也缓慢;②如果群体密度大,生长速率加快。 10.微生物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①中立关系群体密度很小的两个群体

②偏利共生关系如共代谢在污染环境中的污染物降解过程起着很大的作用。

③协作关系纤维分解细菌,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提供给自生固氮菌作为碳源;自生固氮菌,固定N2为NH3,提供给纤维素分解菌作为氮源。④互惠共生关系地衣

⑤竞争作用强者生存,弱者淘汰(主要)

⑥拮抗作用酸牛奶、酸泡菜,乳酸菌生长,产生乳酸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以防腐败并保持风味。

⑦寄生关系蛭弧菌寄生于G-菌的细胞壁和质膜之间。⑧捕食作用捕食性真菌

11.根际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1)植物根系对根际微生物的作用

①根系分泌物和脱落物是根际微生物的重要营养来源和能源;②根系的呼吸作用影响根际土壤的气体组分、pH、Eh等;③根系的吸收作用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④根际温度一般比非根际土壤温度高1~2℃。 2)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作用

有益影响:有效化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根际微生物分泌的抗生素类物质,有助于作物避免土著性病原菌的侵染;产生铁载体,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促进植物生长。

不利影响:微生物与植物竞争矿质营养,在一定时间内减少了对植物养分的供应,造成对植物生长的不利;由于不同植物根际条件的选择性,某些病原菌在相应植物的根际得到加富,更助长了病害的发生;某些微生物产生的有毒物质能抑制种子的发芽、幼苗的生长和根系的伸长。

第6-9章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1.硝化作用:微生物将氨氧化为硝酸的生物学过程。

2.反硝化作用:凡是将NO3-从氧化态变为还原态(NO2-,N2O,NO,N2,NH4+),

不管产物是什么都统称为反硝化作用。

3.反硫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微生物利用SO4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无氧呼吸,将SO42-还原为H2S的生物学过程。

4.联合固氮体系:介于自生固氮体系和共生固氮体系之间的中间类型,即这类固N微生物能独自固N,固N活性较低;当它与相应的植物共栖后,表现较高的固N活性。

5.氨化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NH4+(NH3)的过程。

6.微生物在C素循环中有哪些特殊作用?请举例说明。

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既是有机质的制造者,又是有机物质的唯一分解者,通过它的分解作用,可为大气补充95%以上的CO2。

①陆地,有机质的制造者主要是高等植物,微生物也是参与者;②极端环境,有机质的制造者主要是微生物;

③微生物具有分解简单有机营养物和某些天然多聚物(淀粉、果胶、蛋白质)的能力;④微生物还参与CO的循环:

7.简述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氮素是构成生物体的一种必需元素,自然界中的氮素循环包括许多转化作用。空气中的氮气被固氮微生物及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体固定成氨态氮,经过硝化微生物的硝化作用转化成硝态氮,后者被植物或微生物同化成有机氮化物。动物食用含氮的植物,又转变成动物体内的蛋白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尸体及排泄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氨的形式释放出来,这种过程叫做氨化作用。由硝化菌产生的硝酸盐在无氧条件下被一些微生物还原成为氮气,重新回到大气中,开始新的氮素循环。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几种作用归纳为: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同化作用、氨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8.微生物对硫的循环对环境会产生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①使土壤中不溶性的磷酸盐和其他无机物得到溶解,对微生物和植物生长有利;②硫杆菌去除其中的硫化物,可以减轻酸雨污染。

③微生物对硫的固结与吸收,使土壤损失硫元素,不利于植物的生长。④通过硫化作用产生的SO42-,随着雨雪进入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第10章微生物与化学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难降解物质:人工合成、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微生物不易降解的化合物。如杀虫剂、塑料等。

2.生物放大作用: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3.降解质粒:是指某些质粒编码的基因能够控制某些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4.重金属使微生物致毒的机理①抗代谢物;

②很容易与细胞膜结合,干扰细胞的正常功能;

③与基本代谢物形成沉淀物,使这些代谢物不能被细胞利用;④取代了一些酶的重要元素,干扰酶和细胞的正常功能;

⑤许多重金属对其他生物配位体,如磷酸、嘌呤、嘧啶和核酸有强烈的亲和力;⑥ Hg很容易损伤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从而影响ATP的产生。 5.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以及抗重金属菌株的应用。

1)抗性机制:①生物吸附作用;②细胞外的沉淀作用和结晶作用;③与细胞运输有关的抗性机制;④细胞内的隔离作用和解毒作用;⑤金属的转化作用。2)抗重金属菌株的应用:生产抗微生物药物、环境保护、回收贵重金属。

第11章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

1.BOD:生物需氧量,指水中有机污染物在需氧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所消耗的O2量。

2.活性污泥:指污水中需氧微生物通过大量繁殖,加上污水中有机和无机胶体和悬浮物等组成的一种肉眼可见的绒絮状泥粒。

3.请谈谈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和它们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1)细菌(主要为G-细菌):气杆菌、亚硝化单胞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棒杆菌、诺卡氏菌、球衣菌、螺菌、动胶菌、产碱杆菌、大肠杆菌、丝状细菌等。作用:对污水中污染物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降解能力。 2)原生动物:纤毛虫、鞭毛虫、轮虫、线虫等。

作用:稳定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体,改善排出的水质,对活性污泥的絮凝起一定作用。 3)真菌:主要是丝状真菌,如毛霉属、根霉属、曲霉属、青霉属、头孢霉属、木霉属等,大约有20种真菌。数量不大,不是活性污泥微生物区系中的主要成员。

拓展

1.有机氮矿化:有机态N经微生物分解,形成无机态N(NH4+,NO3-)的过程。

2.生物固结作用:微生物将有机矿化后的产物吸入体内,形成细胞的各种含N有机物的过程。

3.生物固氮作用:分子态N在部分微生物体内经固氮酶催化还原为NH3的生物学过程。

4.自生固N体系:固氮微生物在其独自生活过程中,将分子态N还原为氨,由这类固N微生物建立的体系。

5.共生固N体系:固氮微生物必须与相应的植物建立共生体系,才能固定分子态N 为氨,由这类共生固氮微生物建立的体系。

6.硫化作用: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将还原态的无机硫化物氧化成SO4 2-的生物学过程。

7.有机态硫化物的矿化作用:在好气或厌气条件下,微生物将有机硫化物分解,释放出无机硫化物(氧化态或化合态)的生物学过程。

8.矿化作用:一个有机分子被微生物完全分解成无机物,如CO2和H2O等的过程。 9.降解质粒的用途:

生物修复,尤其是降解质粒的酶可以用于生物难降解污染物、杀虫剂、爆炸物(TNT)的降解;产生的酶可以将环境污染物分解成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中间产物;用于环境监测。 10.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抗性机制:

① 污染物的基因,能编码合成一些酶,分解污染物,使污染物去除毒性。

这是微生物抗有机污染物的最根本原因。

②通过诱导而获得抗性

③有些污染物在结构上类似于自然界中某类天然化合物或者具有类似的化学

键,从而成为某些微生物分解的底物,而进行降解④共代谢作用

⑤某些微生物可能通过基因突变、生理适应和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使污

染物无法进入细胞,从而出现抗性

⑦某些微生物通过产生一些酶或某些化合物,修饰污染物的结构或改变溶解

性,使其无法进入细胞或成为微生物分解的正常底物而受到降解 11.污染物微生物处理方法的优点:

微生物的特性(种类多、代谢类型多样、繁殖快、易培养和遗传改造)决定微生物是污染物处理的主力军;不造成二次污染;费用低,经济效益高;可处理各种污染物(构建多功能高效降解菌)。

12.COD:化学需氧量,指水中有机物被氧化剂氧化时所消耗的O2

量。 13.TOD:有机碳、NH4+和有机氮被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总氧量。 14.

废水微生物处理的方法:

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法;生物转盘法;厌氧发酵法;氧化塘法;光合细菌处理法;基因工程法。

15.活性污泥法的优缺点

优点:能产生高质量的排除水,净化效率高,臭气轻微;处理费用较合理;

反应的体积小,占地面积小。

缺点:产生的污泥量大;对水质、水量的变动比较敏感,对负荷的冲击抗性弱;容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

16.重金属污染物处理的微生物方法①生物吸附;

②利用固定化细胞吸附重金属③硫化物沉淀法④磷酸盐沉淀法

⑤利用微生物的转化作用去除重金属

17.根际:植物根系直接影响下的特殊生态环境,即从根表面到距根1~2mm

范围受根系分泌物控制的薄层土壤。

名词解释:

1.种群(population):由一定时间内占有一定地区的一群同种个体组成的生物

系统。

2.群落(community):在一定时间内居住于一定环境中的各种群组成的生物系

统。

3.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功能整

体及生物圈能流和物质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

4.微生物生态学: 研究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区系或正常菌群)与其周围的生物

和非生物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学科。

5.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

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6.菌群失调是指如果生态平衡失调,以至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

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

7.根际微生物:生活在植物根系周围土壤中的微生物,为正常菌群,多为G- 细

菌。

8.互生:两种生物可以独立生活。也可以形成相互的联合,对一方有利,或双

方都有利。

9.灭菌(sterilization):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是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

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0.消毒(disinfection):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一部

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处理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

11.化疗(chemotheraphy)即化学治疗。利用具有高度选择毒力的化学物质抑制

宿主体内病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达到治疗该传染病的一种措施。

12.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用较低的温度来杀死其中的病源微生物,这

样既保持食品的营养风味,又进行了消毒该法一般是将待消毒的液体食品置于62℃处理30min,然后迅速冷却。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13.抗生素:微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在很低浓

度下就能抑制或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14.生化耗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是指在特定时间和温度下,

微生物好氧过程中氧化一升污水中的有机物所需氧的毫克数(单位为mg/L) 。

15.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是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

个简便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有的有机物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单位为mg/L)

16.活性污泥法(又称“曝气法”):利用含有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在通气条

件下,使污水得到净化的生物学方法。

17.微生态制剂:是指根据微生态理论,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用正常微生物

群成员,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只含有活菌或包含细菌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主要用于动物的活菌制剂。

18.根际效应:是指根际同根际外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相比,生活在植物根际中

的微生物,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有明显不同,表现出特异性的现象。

填充题:

1.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通过: 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来实

现。

2.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最多,其次位放线菌和霉菌。

3.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可以分为: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 嗜酸微生物, 嗜

碱微生物和其他嗜极微生物。

4.根据微生物与氧的关系,可把它们分为几种类群:专性好氧菌,微好氧菌,兼

性厌氧菌,耐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5.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调节pH值的措施,过酸时:加入碱或适量氮源,提高通

气量。过碱时:加入酸或适量碳源,降低通气量。

6.DGGE/TGGE 技术在一般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基础上,加入了变性剂(尿素和

甲酰胺)梯度或是温度梯度,从而能够把同样长度但序列不同的DNA 片段区分开来。

7.微生物不可培养的原因:培养条件,营养限制,失去生态位。

8.微生态制剂所含有效微生物种类多少的不同可划分为单一有效菌剂和多菌

复合菌剂。

9.一般认为,乳酸菌类在各种动物的各阶段添加均较好;芽孢菌类在生长期添

加较好,在幼龄期可以添加;曲霉菌类在幼龄期、水产动物全期不必添加;

酵母菌类在生长期不必添加;在水产动物养殖中,以改善水质为目的时,可将微生态制剂或光合细菌直接洒于水中。

问答题:

1 研究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意义有哪些?

(1)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包括特异性的基因资源;

(2)为微生物生理、遗传和分类乃至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许多领域,如:功能

基因组学、生物电子器材等的研究提供新的课题和材料;

(3)为生物进化、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2 微生物间及微生物与其它生物间的关系有哪几种?

1)互生:可分可合,合比分好;

2)共生:难分难解,合二为一;

3)寄生:以小吃大,内部攻击;

4)拮抗:产生毒物,伤害对方;

5)捕食:以大吃小,仗势欺人.

3 高温型微生物在高温下能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①酶蛋以及核糖体有较强的抗热性

②核酸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核酸中G+C含量高(tRNA),可提供形成氢

键,增加热稳定性)。

③细胞膜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较高温度下能维持正常的液晶状态。

4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包括: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

2)破坏细胞膜功能;(如:多粘菌素可作用于膜磷脂使膜溶解)

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等)

4)干扰核酸代谢;(如:利福霉素、新生霉素、丝裂霉素、灰黄霉素)

5 简述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方法的简史。

1)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的培养分离方法,依靠形态学、培养特征、

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进行分类鉴定和计数,认识是不全面和有选择性的,方法的分辨水平低。

2)在70和80年代:对微生物化学成分的分析,建立了一些微生物分类和

定量的方法(生物标记物方法),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认识进入到较客观的层次上。

3)在80和90年代: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DNA为目标物,通过rRNA

基因测序技术和基因指纹图谱等方法,比较精确地揭示了微生物种类和遗传的多样性,并给出了关于群落结构的直观信息。

6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有哪些?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有6种:

1)优势种群说: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和环境之间所构成的微生态系统中,

优势种群对整个种群起决定作用。一旦失去了优势种群,则该微生态平衡失调,原有优势种群发生更替,使用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的目的就在于恢复优势种群。

2)膜菌群屏障说:动物肠道内正常菌群直接参与机体生物防御的屏障结构,

以影响过路菌或侵袭菌,防止其在肠道内定植生长。饲喂动物的有益微生物可竞争性地附着到肠细胞上,形成屏障作用,也就是竞争性颉抗作用。在非有益微生物区系建立前,给新生家畜接种有益的微生物,有助于幼畜建立正常的微生物区系,排除或控制潜在的病原体,即人为的改变肠道微生物区系,也就是优势种群发生更替,建立新的优势种群。

3)微生物夺氧说:一些需氧的微生物特别是芽孢杆菌能消耗肠道内氧气,

造成局部厌氧环境,有利于厌氧微生物生长,从而使失调菌群恢复正常。

4)产生各种酶:有些益生菌可产生水解酶、发酵酶和呼吸酶等,有利于降

解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如乳酸杆菌等在消化道内繁衍增殖,促进消化道内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促进畜禽生长,提高生产性能。

5)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剂,能有

效地促进干扰素和巨噬细胞的活性,通过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和噬菌作用活性等,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6)营养作用:益生菌(如乳杆菌,双歧杆菌等)能够合成多种维生素如叶酸、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促进机体对蛋白质、钙、铁和维生素D的消化吸收,从而起到促进畜禽生长和提高生产性能的作用。

1、从温泉,火山地,地热区土壤,煤堆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热微生物;从盐湖,晒盐场和腌制海产品处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盐微生物。

2、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3种基本过程:不溶性无机磷的可溶化、可溶性无机磷的有机化、有机磷的矿化。

3、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和。中立生活偏利作用协同作用互惠共生寄生捕食偏害作

用竞争

4、嗜热细菌耐高温的 DNA多聚酶使DNA体外扩增技术得到突破,为 PCR 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5、氮循环实际上是氮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循环过程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硝酸盐同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6、按耐热能力的不同,嗜热微生物可被分成5个不同类型:耐热菌,兼性嗜热菌,专性嗜热菌,极端嗜热菌和超嗜热菌。

7、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反应包括,,和。氧化反应还

原反应水解反应聚合反应

8、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有益影响有: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改善对植物的营养源,产生生长调节物调节植物生长,分泌抗生素类物质抑制植物潜在病

原菌生长和增加矿物质的溶解性.

9、沼气发酵的三个阶段分别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厌氧或兼性厌氧

的水解性细菌或发酵性细菌、产酸产乙酸的细菌群、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群三种菌群的作用

10、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_1L_________水中大肠杆菌群数不超过_____3_____个

11、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为___细菌_______, __放线菌________, ___霉菌_______, ___酵母菌_______ 。

12、一种种群因另一种种群的存在或生命活动而得利,而后者没有从前者受益或受害,此两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__偏利作用_____。

13.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五、简答题1、简述微生物作为重要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在多个方面起重要作用,但主要作为分解者。其重要作用可以概括如下:①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微生物分解存在于生物圈内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残体等复杂有机物质,并转化成最简

单的无机物,再供初级生产者利用。②微生物是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微生物参与所有的物质循环,大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都受到微生物的作用。

③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光能营养和化能营养微生物具有固定太阳能和化学能的能力,成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④微生物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

者,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贮存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⑤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体,微生物的活动为后来的生物进化打下基础。

2.微生物是如何参与自然界的氮素循环的:

1)生物固氮:常温常压下,固氮生物通过体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将大气中游离的分子态N2还原为NH3的过程。

2)硝化作用:土壤中由氨化作用生成的NH3,经硝化细菌氧化生成亚硝酸、硝酸的过程。 3)同化型硝酸盐还原作用:以硝酸盐作营养,合成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含氮物的过程。 4)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通过各类微生物分解、转化成氨的过程。

5) 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还原NO3-产生气态N2的过程。即硝酸盐的异化还原。

3.举例说明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

自然界中微生物植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根据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利害关系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⑴微生物与植物互生的关系当微生物与植物共栖是,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植物有利或无明显影响,例如植物根际与根际微生物的关系. 一方面根际微生物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有益于植物,包括去除H2S 降低对根的毒性,增加矿脂营养的溶解性,合成维生素,氨基酸,生长素和能刺激植物生长的赤霉素. 另一方面植物根系生长过程中和土壤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不断改变周围的养分,水分,PH,氧化还原电位和通气状况,从而使根际范围内土壤的化学环境不同程度上区别于根际以外的土壤,成为微生物生长的特殊微生态环境. ⑵微生物与植物共生的关系: 是微生物与植物互生的关系进一步延伸,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形成结构特殊的共生物体,来执行特殊的功能.包括①真菌(担子菌和子囊菌)与植物形成的特殊共生体----菌根;

②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系植物形成特殊共生体----根瘤,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碳源和能源.而根瘤菌则固定氮素输送给植物;③弗兰克氏放线菌与非豆科植物共生形成的特殊共生体----放线菌根瘤④蓝细菌与部分苔类植物,藓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建立的具有固氮功能的共生体.

⑶微生物对植物致病关系: 当微生物与植物共栖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植物病害.例如水稻的稻瘟病,百叶枯病,小麦的赤霉病,烟草花叶病等,致病微生物能使植物功能失常而走向死亡.

4.试说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举列说明?

偏利共栖关系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微生物群体共栖,一个群体因为另一个群体的存在或生命活动而淂利,而后者没有从前者受益或受害。例如好痒微生物与岩羊微生物共栖时,好痒微生物消耗环境中的氧,为厌氧微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厌氧分环境条件

互利共栖关系一个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两个微生物群体相互有利的现

象,二者之间是一种非专性的松散联合。例如纤维分解微生物和固氮细菌的共栖,纤维分解细菌分解纤维产生的糖类可以固氮细菌提供碳源和能源而固氮细菌固定的碳素可以纤维分解微生物提供氮源,互为有利而促进了纤维素分解和氮素固定。共生关系是互利共栖关系的进一步延伸,相互作用的两个微生物群体绝对互利,甚至形成结构特殊的共生物体,分开后有的甚至难以单独生活,而且相互之间有高度淂专一性,一般不能由其它种群取代共生体中的其它成员。例如某些藻类或蓝细菌与真菌组成地衣,地衣中的藻或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可为真菌提供有机化合物作碳源和能源以及分子氧,而真菌菌丝则为藻类或蓝细菌不仅提供栖息之处,而且提供矿质元素和水分,甚至生长物质。

竞争关系一个态系统中的两个微生物群体因需要相同的生长基质或其它环境因子时,产生的一方或双方微生物群体在增值和活性等方面受到限制时的现象。例如厌氧生境中,硫酸盐还原细菌和产甲烷细菌都能利用氧气和二氧化碳或乙酸,但是硫酸盐还原细菌对于氢气或乙酸亲和力较产甲烷细菌高。

拮抗关系一个生态系统中,由于一种微生物群体生长时所产生的某些代谢产物,抑制甚至毒害了同一生璄中另外微生物类群的生存,而其身不受影响或危害的现象。例如人们在腌制泡菜时,乳酸细菌生长,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降低环境的PH值使其它不耐酸的微生物不能生存,而乳酸细菌不受影响。寄生关系一种种群对另一种群的直接侵入,寄生者从寄主生活细胞或生活组织获得营养并莱以生存,而对寄主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噬菌体与细菌之间的关系。

捕食关系一种微生物种群被另一种微生物种群完全吞食,捕食者种群从被食者种群得到营养,而对被食者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与其它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5.简述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微生物生态是指某种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参与整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和强度体系。微生物生态系统不仅起着其它生态系统等起不到作用,而且也有不同于其它生态系统的特点。

6.脱氮作用发生的条件有哪些,如何防止它的发生?

发生反硝化作用的条件有:有机物的存在、厌氧条件、硝酸根离子存在、反硝化细菌存在。要防止其发生应注意:保持土壤疏松、良好的通气性、水田要适时排水晒田,化肥要深施,施用消化细菌抑制剂以减少硝酸根离子的来源。

6简述沼气发酵的基本过程。

沼气发酵肥的优点沼气发酵有三大好处:(A)发酵后的废水废渣,可作肥料施用,而且干物质中氮的损失要比堆沤肥少一半。(B)(C) 沼气发酵的原理沼气发酵是有机物在隔绝空气并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由多种厌气性有机营养型细菌参与的发酵过程,分三个过程。(A)水解阶段;(B)产酸阶段;(C)产气阶段。

7.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最良好环境,土壤有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之称号,主

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分)岩石中含有铁、钾、镁等多种矿质元素,一般都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要。(2分)耕地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有机残体和有机肥料是绝大多数微生物良好的营养和能量来源。(2分)有大小不同的孔隙,小孔隙的毛细管作用强,经常充满水分,大孔隙中常为土壤空气。(2分)此外,土壤的pH值多在4~8.5之间,而且土壤的保温性和缓冲性都比较好

8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生长有哪些影响?

答:根圈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有益影响: 1.改善植物的营养

2.根圈微生物分泌的维生素、氨基酸、生长刺激素等生长调节物质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3.根圈微生物分泌的抗菌素等物质,有利于作物避免土著性病原菌的侵染。 4、产生铁载体。不利影响 1.引起作物病害

2.某些有害微生物虽无致病性,但它们产生的有毒物质能抑制种子的发芽、幼苗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3.竞争有限养分。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土壤中具备各种微生物发展所需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和温度等条件,所以成了微生提微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2、什么是正常菌群?试分析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的关系。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肠道正常菌群对宿主有很多有益作用,包括排阻、抑制外来致病菌,提供维生素等营养,产生淀粉酶、消化酶等有助消化的酶类,分解有毒或致癌物质,产生有机酸,降低肠道ph和促进它蠕动,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及提高免疫力,以及存在一定程度的固氮作用。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 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 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 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 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 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 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 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有 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 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 道 B )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 )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生态学?近代生态学有哪些特点?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学科,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近代生态学的特点: 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扩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许多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生态学不仅要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更需要研究人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3)人类既是一种生物,必然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但是人类生活在特殊的社会中,具有不同于一般生物的社会属性。 4)生态学的研究不仅要阐述生物(包括人)与其环境间的一般相互关系,更要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生态学不能满足于描述自然,而要用生态学理论去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2.何谓生态系统?在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各举一例,并说明其中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1)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化学—生物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2)水生生态系统:浮游动物(初级消费者)→草鱼(次级消费者)→鲇鱼(三级消费者)分解者:细菌,真菌。生产者:植物微生物(藻类) 3)陆生生态系统:土拨鼠,兔子,昆虫(初级消费者)→狐,蜘蛛,鹰(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真菌,霉菌,细菌。生产者:庄稼,草 5.假定某块土地上所产的农作物可供100人食用,如果人们吃掉地里的一半农作物,另一半用来养牛,然后吃牛肉,那么这块地可供养多少人?(假设第二性生产效率为10%) 50+50*10%=55人 8.何谓生态演替?举一个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例子。 1)生态演替: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2)举例:原生演替:火山造成的大片裸地;流水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重力侵蚀的陡岩 次生演替:从以前曾经生长过植物的地方,由于火烧、砍伐、洪水、干旱、局部毁灭了植被而成为裸地的地上开始。 9.何谓种群?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种群:也译为居群,人口学上就是人口,它是在一定的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2)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第二章 1.何谓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的标准是什么?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或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 2)我国城市化的标准:市的人口一般应该在10万人以上,镇的人口应在2000人以上。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为小城市。 2.试述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前工业社会手工业生产集中地农产品集散地市政设施简陋生活条件落后规模较小 数量很少城乡分离相对封闭 工业社会机器大工业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市政设施完备生活条件改善规模扩张数量猛增城乡对立差距拉大 后工业社会第三产业中心功能多元化市政设施现代化生活条件较优越规模数量稳定 形成大都市连绵区城乡融合差距缩小 信息社会信息流通、管理和服务中心城市信息化、园林化、宜人化超级城市裂解中小城镇崛起城乡一体化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城市生态学试题

一、选择题(20×2分)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A、《执行计划》 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C、《我们的共同未来》 D、《21世纪议程》 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B.统计分析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D.统计描述 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A政治B经济C科学D文化 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力 B、石油 C、煤气 D、柴油 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C.估算分区用水量 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A湖水B地下水C降水 D 江水 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 A、人文环境 B、半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 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陆地斑块 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五指山 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m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 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 A、10~50% B、25~30% C、10~30% D、50~60% 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职能单位B.门槛人口C.中心度D.K值 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A自然环境B原生环境 C 再生环境D人工环境 14、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A.完全弹性的B.非弹性的C.弹性的D.不完全弹性的 15、()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城市B乡村 C 群落 D 物种 16、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论述,下列()项不妥。 A.城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城市生态学可分成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景观生态学测试试题

景观生态学试题

————————————————————————————————作者:————————————————————————————————日期: 2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 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 , 以社会进步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1人口向城镇或城市集中2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3农民转变成市民;4农业人口减少,其他产业人口增加 城市生态学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1. 城市中心人口的减少和郊区城市化的新趋势卫星城市建设,组成城市群,城市发展巨型化 3. 区域城市带的建设。 1.城市化的特点(1人口集中;)产业集中;能源结构改变;)资源消耗量增加,特别是水资源消耗量;交通便捷,物流和信息传递快速;不透水地面增加;绿地增少;居民生活方式改变 (四)城市化的生态后果全球生态问题,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突出显现; 2. 2. 大量挤占农田,农田面积减少,非农业人口增加,对提高其它土地农业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其它土地农业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源消耗量增加,水资源、电力、燃油等资源紧缺;4.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条件恶化;城市用地紧张交通不畅、住房短缺、基础设施滞后;;6.社城市社会问题,人口高度集中,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社会压力加大,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犯罪问题7.失业率增加和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现代城市病 (五)城市化的好处1.便于组织大生产;人口集中;劳力集中;产业集中2.交通发达,贸易便捷,有利于繁荣经济;3.通讯便捷,信息集中,有利于文教卫生科技的发展。4.生活服务实施完善,文化生活丰富,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提高;5.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城市生态学的特点1.系统性;对象的系统性,工作的系统性。2.综合性;内容的综合性、因素的多样性(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关系的复杂性。关系的复杂性。 3.应用性;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城市的要求,需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调控的基础。 4.决策性;平衡性选择、取舍性选择、综合平衡、生态对策。 (5)城市生态学的社会文化性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城市发展和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3.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生态学4.城市生态系统与周边生态系统的关系;5.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4.城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城市人口研究: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人口的生物、行为、社会特征研究;生态系统研究:城市物质代谢和能量流动及其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城市物流、能流及经济特征研究;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城市自然生态变化与城市环境影响——城市生物及非生物环境变化;城市生态城市规划方法、规划体系、规划依据;城市生态管理与调控:城市物质、能量利用、废物处理,,系统动态调控研究;城市生态评价和承载力研究:城市特质征指标体系及城市合理容量。 .5.城市生态学分支 城市社会生态学( urban socioecology )城市经济生态学( urban economical ecology )城市自然生态学( urban natural ecology ) 城市景观生学(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第二章 .城市是以人为中心,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从系统的观点来看,这个综合体就是城市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人口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以人类为主体,以人为核心,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建设,消极破坏。(2)消费型、开放型生态系统,需要大量物质、能量、信息输入,流量大、运转快。(3)人工生态系统,依赖性大、独立性差,自我调节能力差,分解功能不强,废弃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4)文明的产物和文明的异化,显著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1)城市人口(人群):城市居民数量、构成、分布、流动、迁居等;(2)城市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1、试述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1)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工业资源短缺的矛盾。(2)城市工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3)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日益增加同水源紧缺、水域污染的矛盾。(4)城市建设迅速扩大和城市郊区耕地迅速减少的矛盾。(5)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及地面建筑密度过大,引起城市地面逐渐下沉的矛盾。(6)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环境污染加剧的矛盾。(7)城市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滞后的矛盾。(8)城市建设用地扩大,侵占森林、绿地的矛盾。(9)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居住环境日益拥挤的矛盾。 2、环境承载力原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的条件而变化。(2)环境承载力的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3)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它是城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正向演替,反之称为逆向演替。(4)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是与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为逆向演替。 3、系统具有哪些特征? (1)整体性或称集合性。(2)关联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5)反馈机制。 4、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有哪些区别? 正向演替:结构的复杂化;以低级小型植物为主朝着高级大型植物发展;物种多样性有增加趋势;生活型多样化;窄生态幅种在增加;种群趋向中生化;群落生物趋向增加;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增加;土壤剖面的发育成熟;种群生境的优化。 逆向演替:结构的简单位;从大型植物为主趋向于小型植物占优势;物种多样性有减少趋势;生活型的简化;生态幅宽的种增加;群落趋向于旱生化或湿生化;群落生物量趋向减少;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减少;土壤剖面弱化;种落生境的恶化 5、如何理解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复杂性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这是因为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变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多样、复杂的生态系统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也总是会自发地通过群落演替,恢复原先的稳定性状态,重建失去了的生态平衡。 6、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无生命成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O2、N2 、CO2、H2O 等)、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生命成分:生产者(进行初级生产,即光合作用。)、消费者、分解者(分解)。 7、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有哪些?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3、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拮抗作用;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净化作用 9、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及其它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的? (1)地质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丰富营养元素,故人类和生物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同地壳的元素丰富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2)地质环境向人类提供矿产和能量。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景观生态学知识分享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855景观生态学 适用专业: 070501自然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简答题(简述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景观生态学科目考试要求考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评价、规划、管理、保护等方面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相关技术及其应用,以及目前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在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应用到相关专业领域,运用景观生态学提供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工具和资料,如土地利用与土地变化,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课题,分析生态规划、景观管理、生态工程等保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与方法 1.景观 理解:景观、景观要素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理解:景观异质性的含义。 3.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第二章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1.斑块 理解:斑块、生态交错区、边缘、边缘效应的含义。 了解:斑块的起源及类型、结构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学与种-面积关系;森林破碎化; 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 2.走廊 了解:走廊的起源、作用和结构特征。 理解:林带的宽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本底 了解:本底的结构特征及与斑块的区分方法。 理解:本底孔性的生态意义。 了解:网络的结构。 第三章景观总体结构 1.景观多样性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 理解:景观多样性的含义、描述指标和异质性。 2.森林景观的异质性 理解:森林景观异质性包括年龄结构、组成结构和粒级结构等3个方面。 3.景观的结构类型 了解:FORMAN划分的景观结构类型。 4.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 理解:几种不同的景观格局。 了解:空间关联 第四章景观动态 1.关于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理解:景观稳定性及相关概念。 了解:景观特性与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原则、按稳定性划分的景观要素类型 了解:物种共存的2种假说、斑块动态学说。 2.景观变化的作用力 理解:干扰按作用力强度的分类。 理解:景观稳定性的若干特性。 第五章景观功能 1.概念 理解:景观功能的概念。 2.基本观点和基本机制 了解:关于景观要素间流的两个基本观点。 理解:景观要素间流的5种媒介物。 理解:景观要素间流的3种基本动力。 3.气流 理解:防护林3种顶部形态的防风效果,林带的3种基本类型及防风特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