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针灸学复习

针灸学复习

针灸学复习
针灸学复习

重点腧穴(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内容)

?下关颊车合谷曲池大椎

?定喘肺俞听宫风池肩髃

?列缺水沟后溪手三里迎香

?攒竹太阳翳风百会四神聪

?神门外关内关中脘足三里

?天枢气海关元肾俞腰阳关

?环跳血海委中阴陵泉阳陵泉

?丰隆三阴交悬钟太溪太冲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交,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针灸常见病取穴

牙痛:下关、颊车、合谷高热:合谷、曲池、大椎

哮喘:大椎、定喘、肺俞耳病:听宫、外关祛风:风池

上肢病:肩髃、后溪、手三里、合谷、列缺、外关

急性腰扭伤:水沟、后溪面瘫:迎香、攒竹、太阳、翳风、

失眠: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三阴交

急救:百会、水沟、内关胃肠病:内关、中脘、足三里、天枢

强壮保健:足三里、气海、关元抽搐:合谷太冲(四关穴)

腰腿病:肾俞、腰阳关、环跳、血海、委中、阴陵泉、阳陵泉

?丰隆、三阴交、悬钟、太溪、太冲

腧穴定位

下关【定位】: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最高处。

合谷【定位】: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曲池【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大椎【定位】:当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定喘【定位】: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肺俞【定位】: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听宫【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风池【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当枕骨之下,平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肩髃【定位】:在肩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水沟【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后溪【定位】: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手三里【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2寸。

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攒竹【定位】: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太阳【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翳风【定位】: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百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四神聪【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个穴位。

神门【定位】: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外关【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内关【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中脘【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天枢【定位】:脐中旁开2寸。

气海【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肾俞【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腰阳关【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注:两髂棘最高连线的中点下方凹陷处。)

环跳【定位】:在臀外侧部,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界处。

风市【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血海【定位】: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委中【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阴陵泉【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阳陵泉【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丰隆【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两横指。

三阴交【定位】: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悬钟【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太溪【定位】: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太冲【定位】: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技能考核试题 1. 描述并点出2个腧穴定位

2.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单手进针法

提插法捻转法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震颤法

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随机抽一题)

3.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实按灸温针灸

三棱针点刺法、三棱针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皮肤针叩刺(随机抽一题)4. 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闪罐法走罐法(随机抽一题)

针灸学复习

1、骨度分寸法:将人体各个部分分别规定其折量长度,作为量取穴位的标准。

2、十四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3、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其贯通人体上

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别出的分,较经脉细小。

4、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亦称针感。

5、斜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刺入。

6、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沿皮刺入。

7、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接受针灸刺激的部位

8、针感:又称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亦称针感。

9、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多用于四肢及腹部的取穴。

10、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防治疾病的

一门学科。

11、临床上常用的针刺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六种。

12、固定标志:指体表上不因活动而出现的明显的标志。如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肚脐等,以及各部骨节的突起和缝隙,肌肉隆起和凹陷,其中主要是指“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

13、答:针灸疗法特点:(1)治疗范围广,(2)收效快,(3)疗效高,(4)操作方便,(5)经济安全,(6)易推广等特点

14、经络的作用:(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15、活动标志:以各部位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

16、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17、面瘫的临床表现: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口眼歪斜”。起病突然,常在睡眠醒来时,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患侧不能作蹙额、皱眉、闭目、露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起时有患侧耳后疼痛、听觉过敏,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等症。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18 患者晕针后处理:要立即停止针刺,并迅速出针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开水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针刺水沟、内关、涌泉、足三里等穴,并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可采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

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方能离去。

19 病例分析:刘某,男,49岁,农民。3年前种田时不慎扭伤腰部,导致腰疼,当时未予以治疗,十余天后减弱。由于三伏天收割,工作劳累,腰痛举发,腰椎两侧触之僵硬、压痛,患

者有牵制感,不能转身,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生理反射存在,舌质黯,脉涩。

诊断:腰痛证型:腰肌劳损

治则:散寒除湿,补益肾气,通经止痛。处方:肾俞、委中、夹脊、阿是穴、水沟。病案分析:男,49岁。5天前,患者夜间睡眠时用风扇直吹面部,次日晨起,发现左侧面部麻木,漱口流涎,至中午左侧眼闭目露睛,左侧额纹消失,左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右侧,左耳后疼痛,舌淡,苔薄白脉弦。

诊断:面瘫证型:风寒袭络

治则: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处方:太阳、阳白、、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风池。

1、通乳的有效经验穴是()

A、少冲

B、少泽

C、少商

D、少府

E、商阳

2、我国第一个铸造针灸铜人的医家是()

A、皇书谧

B、王执中

C、王惟一

D、窦汉卿

E、张仲景

3、面瘫的患者,颏唇沟歪斜加()

A、人中

B、承浆

C、迎香

D、合谷

E、医风

4、胎位不正艾灸首选何穴()

A、三阴交

B、关元

C、足三里

D、至阴

E、昆仑

5、足三阳经总的循行规律是()

A、从胸走手

B、从足走腹

C、从头走足

D、从手走头

E、从手走胸

6、主治嗅觉缺失的首选穴是()

A、合谷

B、迎香

C、印堂

D、水沟

E、地仓

7、下列哪个穴位禁灸()

A、大椎

B、定喘

C、睛明

D、足三里

E、肺俞

8、取背、腰部腧穴最适宜选用()体位。

A、仰卧位

B、侧卧位

C、俯卧位 D仰靠坐位 E、侧伏坐位

9、下列何穴易刺伤延髓()

A、百会

B、风池

C、风市

D、天宗

E、大椎

10、治疗痛经的穴位是()

A、阴陵泉

B、三阴交

C、地仓

D、足三里

E、阳陵泉

11、神阙穴旁开2寸的腧穴是()

A、梁门

B、关元

C、天枢

D、水分

E、气海

12、手三阴经总的循行规律是()

A、从胸走手

B、从足走腹

C、从头走足

D、从手走头

E、从手走胸

13、眉心至后发际的骨度分寸是()

A、18寸

B、17寸

C、16寸

D、15寸

E、12寸

14、手太阳小肠经的起始穴位是()

A、云门

B、中府

C、列缺

D、少商

E、少泽

15、关元位于脐下()

A、4寸

B、3寸

C、2寸

D、1寸

E、0.5寸

16、主治嗅觉缺失的首选穴是()

A、合谷

B、迎香

C、印堂

D、水沟

E、地仓

17、下列穴位中,孕妇禁针的是()

A、大椎

B、定喘

C、合谷

D、足三里

E、肺俞

18、足太阳膀胱经穴数目为()

A、45个

B、43个

C、57个

D、67个

E、28个

19、下列何穴易刺伤延髓()

A、百会

B、风府

C、风市

D、风门

E、大椎

20、治疗痛经经验有效穴位是()

A、阴陵泉

B、地机

C、地仓

D、足三里

E、阳陵泉

21、“若要安,三里莫要干”一语说明足三里有()作用。

A、消炎止痛

B、行气活血

C、理气化痰

D、疏筋通络

E、强身保健

22、治疗脏腑病用远部取穴应考虑选用()

A、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

B、肘膝关节以上的穴位

C、头面部穴位

D、背部穴位

E、以上均是

23、水沟穴的刺法,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A、直刺0、5—0、3寸

B、向下斜刺0、5—0、3寸

C、向上平刺0、5—0、3寸

D、向下平刺0、5—0、3寸

E、向上斜刺0、5—0、3寸

24、百会穴在头正中线上,其具体位置是()

A、入前发际上7寸

B、入后发际上7寸

C、入前发际上8寸

D、入后发际上4寸

E、入后发际上5寸

25、在肘横纹中,位于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穴位是()

A、曲泽

B、尺泽

C、曲池

D、曲泉

E、阳池

26、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数目为()

A、20个

B、11个

C、22个

D、45个

E、21个

27、足少阳胆经的止穴是()

A、风池

B、足窍阴

C、侠溪

D、睛明

E、承泣

28、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

A、睛明

B、承泣

C、商阳

D、厉兑

E、隐白

29、眉毛的中间是()

A、攒竹

B、印堂

C、鱼腰

D、太冲

E、球后

30、中极位于脐下()

A、4寸

B、3寸

C、2寸

D、1寸

E、0.5寸

31、在肘横纹中,位于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穴位是()

A、曲泽

B、尺泽

C、曲池

D、曲泉

E、阳池

32、大椎穴的刺法,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A、直刺0、5—1寸

B、向下斜刺1寸

C、向上平刺0、5—1寸

D、向下平刺

0、5—1寸 E、向上斜刺0、5—1寸

33、下列具有化痰作用的穴位是()

A、手三里

B、丰隆

C、条口

D、上巨虚

E、中府

34、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A、6寸

B、4寸

C、5 寸

D、8寸

E、7寸

35、在体表分布在腹部正中线旁开4寸的经脉是()

A、手太阴

B、足太阴

C、足阳明

D、足少阳

E、足少阴

36、标准头穴线一共是()

A、14条

B、12条

C、13条

D、15条

E、18条

37、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阴经与阳经交接的部位是()

A、腹部

B、头面部

C、胸部

D、四肢末端

E、足部

38、《针灸逢源》记载了多少个腧穴()

A、349

B、453

C、354

D、 361

E、360

判断()1、捻转补泻中补法的操作是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2、针刺天枢既能止泻,又能通便。

()3、任脉有“阳脉之海”之称。

()4、阳陵泉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5、远治作用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

()6、阴陵泉位于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7、最早提出阿是穴的医家是孙思邈。

()8、命门穴位于督脉上,第二腰椎棘突下。

()9、怀孕的妇女,合谷不宜针刺。

()10、《针灸逢源》载穴365个,一直沿用至今。

()11、近治作用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共同特点。

()12、捻转补泻中泻法的操作是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13、针刺内关既能治疗心动过速,又有治疗心动过缓。

()14、督脉有“阴脉之海”之称。

()15、外关穴是在腕横纹中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16、最早提出阿是穴的医家是孙思邈。

()17、内关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18、《针灸逢源》载穴365个,一直沿用至今。

()19、耳门穴位于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20、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1、行针的辅助手法有、、、、。

2、十二经脉即、、、的总称。

3、火罐法的操作方法有、、、、。

4、腧穴在防治疾病方面有三方面的作用,即作用、作用和作用。

5、《针灸甲乙经》为代所著,所载经穴名个,是我国针灸学专书。

6、骨度分寸法中,前发际至后发际是寸,两乳头之间为寸,肘横纹至

腕横纹为寸,胫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为寸。

7、《四总穴歌》说“、、、”。

8、面瘫的患者,颏唇沟歪斜配,鼻唇沟平坦配,人中沟歪斜配

9、《甲乙经》记载穴位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穴位个,《针灸逢源》记

载穴位个。

10、尺泽穴位于中肱二头肌腱的凹陷处;对小儿疳积有奇效的穴位是,具

有良好的化痰效果的穴位是,不论内、外风均可首选,矫正胎位应灸。

11、手阳明经的起始穴是,终止穴是。

12、经络系统是由、、、、、及难以计数的、、

等组成。

13、毫针的结构分为、、、、。

14、人体的,即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的施术部位。

15、针刺角度分为、、。

16、尺泽穴是的刺灸方法是_______ ,风池的定位是与之间的

凹陷中,平穴。

17、环跳穴为治疗及的常用穴。

18、针灸配穴处方的选穴原则是选穴、选穴、选穴。

1、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震颤法。

2、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3、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

4、近治,远治,特殊。

5、晋,皇甫谧,349,第一部。

6、12,8,12,13.

7、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8、承浆迎香水沟

9、349,354,361。

10、肘横纹,桡,四缝,丰隆,风池,至阴。 11、商阳,迎香。

12、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13、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14、腧穴,针灸。 15、直刺,斜刺,平刺。16、直刺0、5—0、8寸,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风府。17、下肢不遂及疼痛(坐骨神经痛)18、局部、远部、对症。

2017年基层大专《针灸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汇总

河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针灸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 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 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 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 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 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 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 答案: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 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 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答案:至阴、丰隆 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 3.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 4.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温和灸、、。 答案:回旋灸、雀啄灸 6. 退热要穴为_________穴;去湿要穴为_________穴。 答案:大椎;阴陵泉 7. 肝经与肺经的终止穴分别为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 答案:期门;少商 8. 针灸治疗原则中清热温寒具体操作原则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实验针灸学考试必过培训资料

实验针灸学考试必过

实验针灸学 1、实验针灸学定义:实验针灸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效应及机制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验针灸学的基本任务: 促进针灸学的发展是实验针灸学的主要任务;培养现代化的针灸人才是实 科研选题的种类:1基础研究: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高2应用研究: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3开发研究:风险低,成功率高,具有投资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假说的重要性:建立假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科研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假定性的解释和说明。科学研究中离不开科学假说,凡是以客观事实和现有的科学理论为基础,能够揭示科学问题的内在特征和规律的学说,就是科学假说。建立假说是选题的核心与灵魂,假说的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科研工作的成败,假说水平的高低决定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 假说的特性:1来源的科学性2说明的推测性3解释的系统性4结论的可验证性 假说建立的步骤:1产生初始意念2形成初步假说3不断完善假说 4、假说的检验(1逻辑分析2实践检验) 经脉现象的定义: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是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经脉现象包括哪些内容?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 循经感传的定义: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9.循经感传的特征:1) 感传路线四肢部与古典经脉主干循行路线基本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差异较大。 2)感传感觉大多数以酸胀麻痛为主;少数出现流水感、蚁走感、冷热感等。 3) 感传速度速度缓慢是循经感传的一大特征,一般为 1~10cm/s,但个体差异较大。 4) 感传宽度通常呈带状,其宽度因部位而异,一般为0.5~5.0cm 或更宽。 5) 感传深度因部位而异,肌肉丰厚处感传线较深,似在肌肉中;肌肉浅薄处感传线较浅,似在皮下。6) 感传方向刺激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传导;刺激头面部或躯干部的穴位,感传向四肢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腧穴,则感传一般呈离心性和向心型双向传导。 7) 感传阻滞针刺穴位引起感传时,在感传路线上进行机械压迫、局部降温、局部注射液体、触觉刺激,可以阻滞循经感传。 8) 感传效应当感传沿经脉到达所属络的组织器官时,相应组织器官的机能发生明显的良性或劣性的变化,多数和针刺疗效一致。故有人称此为循经感传的效应性反应。 9) 相对稳定对感传显著型的受试者所做的近、远期追踪观察表明,循经感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经脉和非经脉有什么不同特点?经脉具有电特性,热学特性,光学特性,声学特性,磁学特性,沿经同位素迁移现象等。 压迫冷冻感传组织后有什么针效,对临床有什么启示?局部冷冻降温感传组织后对循经感传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它阻滞了循经感传所诱发的肌电反应或脏腑效应,并且阻滞针刺的效应,针效被阻滞的程度与相关部位组织温度降低程度的呈平行关系。 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哪几种观点?大致有三种观点:(1)中枢兴奋扩散说;(2)外周动因激发说;(3)中枢外周统一论; ①中枢兴奋扩散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感传的基本过程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进行的,即感传的性质是

针灸治疗学儿科妇科试卷1603231433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试卷1603231433 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围:xxxxx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请使用2B铅笔填涂 2.提前5分钟收答题卡 一、单5选1 (本大题共50小题,共50分。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 的一项) 1.产后乳少而浓稠,乳房胀满而痛,伴胃脘胀闷,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气海、血海 B. 足三里、中脘 C. 关、期 门 D. 行间、三阴交 E. 公、关 2.针灸治疗滞产气滞血瘀型,宜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太冲 B. 气 冲 C. 关 D. 气海 E. 足三里 3.针灸治疗急惊风的常用方法为 A. 补法 B. 泻法 C. 可以用补法,也可以用泻法 D. 补法与泻法交替运用 E. 平补平泻 4.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关、合谷 B. 三阴交、太冲 C. 太冲、太 白 D. 脾俞、胃俞 E. 肾俞、关元 5.治疗肾阳亏虚型崩漏,除针刺主穴外可再加 A. 气海、命门 B. 膈俞、中脘 C. 肾俞、 太溪 D. 期门、肝俞 E. 足三里、脾俞 6.治疗子宫脱垂日久伴湿热下注者,可在基本方基础上再加 A. 中极、蠡沟 B. 中脘、足三里 C. 肾俞、 阴陵泉 D. 三阴交、维道 E. 归来、带脉

7.产后乳少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伴神疲食少,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关元、气海 B. 足三里、三阴交 C. 关、期门 D. 太冲、行间 E. 血海、膈俞 8.治疗气血不足型经前期紧综合征,除针刺主穴外,还应加用 A. 脾俞 B. 太 溪 C. 肾俞 D. 丰隆 E. 中脘 9.治疗子宫脱垂初期之脾气虚证,可在基本方基础上再加 A. 中极、蠡沟 B. 中脘、足三里 C. 归来、 足三里 D. 肾俞、阴陵泉 E. 中极、带脉 10.治疗经前期紧综合征的主穴是 A. 神门、百会、太冲、膻中、三阴交 B. 脾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膻中 C. 肾俞、神门、百会、太冲、血海 D. 丰隆、百会、太冲、血海、三阴交 E. 中脘、太溪、三阴交、气海、膻中 11.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在基本处方基础上加心俞外,还应加用 A. 肾俞、肝俞 B. 期门、足三里 C. 太冲、 涌泉 D. 气海、脾俞 E. 神门、关 12.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儿,下列各项中除( )外皆为须注意的事项 A. 帮助患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B. 对患儿不良行为要耐心教育 C. 关怀和爱护患儿 D. 打骂、歧视患儿 E. 对学习困难者应予指导、帮助 13.治疗百日咳初咳期,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合谷、外关 B. 天突、孔最 C. 太渊、 太白 D. 脾俞、足三里 E. 关、庭 14.下列各项中除( )外皆为治疗急惊风的常用穴 A. 水沟 B. 中 冲 C. 合谷 D. 太冲 E. 关元 15.治疗疳证如用穴位割治的方法,一般取 A. 外关 B. 八 邪 C. 八风 D. 大鱼际 E. 小鱼际 16.治拧肝肾亏虚型闭经,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中脘、足三里 B. 太溪、肝俞 C. 膈俞、 血海 D. 脾俞、太冲 E. 太冲、期门 17.下列各项中除( )外,都能治疗气血不足型闭经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本学期我对针灸课程的学习已经完成。通过对新编教材的学习,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在对诊法和灸法的简介一课中,我体会到她们的重要性,所以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首先,上篇针灸理论中,熟记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中的该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临床主要穴位的主治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了解非重点穴的主治及操作。其次,在中篇的针灸技术中,了解针法、灸法的起源和概要;在刺灸法各论中,了解针具灸具分类、构造、规格、样式、检查、保养等,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手法、体位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再次,在针灸应用中,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熟记特定穴的运用,了解掌握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最后,以参考资料辅助自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期末,我对这本针灸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摘录了课程的重点,总结了重点。以下为按学习过程的顺序简要介绍本学期所学内容及归纳总结: (一)一、绪言部分。1、针灸学的发展简史。2、针灸学的对外交流。3、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刺灸法总论。1、针具与刺法的源流。2、灸法的起源与发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三、刺灸法各论。1、毫针刺法。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2、毫针刺法的练习。 a、指力练习 b、手法练习 c、自身练习3、毫针的选择和消毒。4、体位的选择,以仰卧位和俯卧位为主。5、毫针刺法a、进针法,有单手、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双手又分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b、进针的角度和深度。6、行针手法。行针包括提插、捻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其中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行针方法。7、得气。此步骤很关键,它关系到针法疗效好坏;医者得气则其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患者得气会有酸麻重胀之感,亦有“雷霆乍惊”“如鱼吞钩而浮沉”之反应。8、毫针补泻手法,主要以捻转补泻合提插补泻为主,兼以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操作手法;复式手法可见于烧山火、透天凉。9、留针与进针,留针实践根据病人情况而定,虚者宜补,时间可稍长些,实者宜泻,时间稍短些;临床上留针通常不超过30min。出针补者为快出,用干棉球按针孔直至无出血现象,泻者出针为摇大针孔,无须铵压针孔。 10、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临床上若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情况,医者不能慌张,应按照有关处理方法进行应对。11、针刺注意事项。 四、灸法。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其种类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针器灸,其他灸法有灯火灸和天灸等。其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书中以详细介绍。 五、拔罐法。现代常用玻璃罐和抽气罐。其吸附方法分为火气法(闪火、投火、滴酒、贴棉法)、水吸法、抽气吸法。要使拔罐得到疗效,还可以施用几种行罐方法,如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等。 六、其他针法。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等。 (二)一、经络总论。重点介绍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的功能及分布,简要了解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作用。然后了解了经络的相互作用关系。

中医针灸主治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一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 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

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穴歌》 手三阴经列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十二经别作用:加强十二经脉外联系。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冲脉、膻中、胃)。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经络生理功能: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抵抗外邪保卫机体。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或许针灸是个小专业,各网站关于针灸学的中级考试的资料相当少,本人考完了2009年的考试,愿意发到网站上跟诸位要考针灸的朋友共享考试经验: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复习要点、考试技巧及各科考试比例 注意:试题完全出自题库,随机抽取,没有所谓重点非重点的区别。所以千万不要押重点。 第一场:总体评价:难度偏难 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22%、内经3%、伤寒3%、金匮3%、温病3%、中药学33%、方剂学33%。(以上为大概比例) 复发的基本特点: 1. 轻粉的散剂剂量? 2. 连朴饮主治: 3. 三仁汤主治: 4. 三仁汤和甘露消毒丹都含有的药物是: 5. 肺其华在? 6. 五脏的生理特点?考察内经原文 7. 非疠气致病特点的是? 8. 下列药物苦寒有毒的是:选项有甘遂、芫花等 9. 既能祛风湿又能清湿热的药物是: 10. 砂仁、豆蔻的共同功效? 11. 既能利尿清淋又能清肺止咳的是? 12. 温脾汤和黄龙汤都有的药物是? 13. 《脉要精微论》中:胸中之府指的是? 14. 温热类温病阴虚火炽型所选方剂? 15. 血虚之寒疝方剂? 第二场:总体评价:难。相关知识:中医诊断学25~35%、诊断学基础(原名为西医诊断学)25~35%、医古文5~10%、传染病学5~10%、医学心理学5~10%、医学伦理学5~10%、卫生法规5~10%。 诊断学基础 1.发热伴眼结膜充血的是: 2.满月面容见于: 3.面具面容见于: 4.左心功能不全的体位: 5.语颤增强见于:备选有胸腔积液、气胸、压迫性肺不张 6.奥-弗杂音见于: 7.格-斯杂音见于: 8.板状腹见于: 9.轻度脾肿大见于: 10.中度脾肿大见于:选项有败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疟疾、红斑狼疮、骨髓纤维化 11.白细胞减少见于:

针灸学复习题及问题详解

实用文档 《针灸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 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 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 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 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 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 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 答案: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 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 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大全. 实用文档 至阴、丰隆答案: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 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 3.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 4.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温和灸、、。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资料精选汇总

总结针灸学考试资料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 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穴歌》 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十二经别作用:加强十二经脉内外联系。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冲脉、膻中、胃)。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针灸治疗学考试试卷A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中风脱证选用神阙穴宜采用 A隔姜灸B隔蒜灸C隔盐灸D隔附子饼灸E温针灸 2.下列属于近部取穴的是 A高热取大椎、曲池B气病胸闷取膻中C目赤肿痛取行间 D口喎取地仓、颊车E脱肛灸百会 3.下列属于本经取穴的是 A咳嗽取尺泽、列缺B胃病取内关、足三里C牙痛取行间、合谷 D脱肛取百会、长强E流涎取合谷、承浆 4.治疗失眠多梦取神门、大陵是哪类取穴法 A远部取穴B对症取穴C近部取穴D上下取穴E左右取穴 5.下列哪个穴位不常用于治疗脱证 A关元B气海C人中D足三里E中冲 6.下列各穴,即是脾之募穴,又是脏的会穴的是 A中脘B章门C期门D巨阙E以上都不是 7.八脉交会穴中与任脉跷脉相通的穴位是 A公孙B后溪C照海D足临泣E列缺 8.男患67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脘腹痞满,时有疼痛,纳少,舌苔薄白,脉弦。宜选穴 A支沟,期门,太冲B支沟,天枢,大肠俞,太冲C支沟,气海,上巨虚 D支沟,大横,上巨虚E以上都不是 9.阳经五输穴与其表里经的同名五输穴所属五行属性的关系是 A我生B我克C生我D克我E以上都不是10.小儿遗尿属肾气不足的治疗,除取膀胱俞、中极之外还应加用 A肾俞,命门,肺俞B肾俞,命门,腰俞C肾俞,太溪,三阴交 D肾俞,交信,水道E肾俞,水分,归来 11.对于肝肾亏损的痿证治疗上宜以 A足少阴肾经穴为主B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C足太阴脾经穴为主D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E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 12.和眩晕的病因病机关系最小的是 A风阳上扰B心神不宁C痰浊上蒙D气血亏虚E肝肾阴虚 13.高热宜选下列哪组穴位最合适 A大椎,曲池,外关,合谷B大椎,风池,内关,神门 C大椎,陶道,神门,合谷D大椎,足三里,复溜,合谷 E印堂,百会,内庭,肩井 14.面瘫的发病是由于

针灸学 重点穴位,特殊穴位总结

督脉 1. 取穴要点 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 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 至阳---第7胸椎棘突下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 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百会---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水沟---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 2. 主治 腰阳关---虚证实证皆可 命门---虚证为主 至阳---治疗黄疸、呃逆等 大椎---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清热解表,治疗感冒,头项强痛配哑门、风府哑门---暴喑配廉泉,注意操作方法(平天柱) 风府---注意操作方法(平风池) 百会---治疗中气下陷,头痛配头维、神庭、印堂、风池,失眠配四神聪 水沟---急救要穴 印堂---疏风解表配迎香 3. 督脉的经脉循行路线(包括交会穴) 任脉 1. 重点穴位 中极(治疗实证、膀胱募) 关元(治疗虚证、小肠募)补元气虚(比较:气海补气虚) 神阙 下脘 中脘(胃募、腑会)关注:配足三里;配丰隆;配上脘、鸠尾(胸三针) 膻中(心包募、气会)关注“宗气” 天突(主要作用:降气)关注具体针刺操作方法 廉泉(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承浆(流口水)

手太阴肺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中府 尺泽(与太渊比较) 孔最 列缺 太渊 少商 3. 特定穴 五输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原穴:太渊 络穴:列缺 郄穴:孔最 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任脉) 八会穴:太渊(脉会) 募穴:中府(肺) 手阳明大肠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商阳 合谷(与复溜/太冲/风池等配穴使用的病症) 阳溪 手三里 曲池(三种体位的取穴方法,对于血证的治疗,对于热证的治疗)臂臑 肩髃(两种取穴方法) 迎香 3. 特定穴 五输穴: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原穴:合谷 络穴:偏历 郄穴:温溜

中医针灸主治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针灸学期末复习 重点穴位 位置 主治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联络喉咙】: 中府(肺之募穴){横平第1肋间,旁开6寸}→ 尺泽(合穴){肘横纹上}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急症→ 孔最(郄穴){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太渊线}→ 列缺(络脉;八脉交会穴:通任脉){腕掌侧远端横纹1.5寸。简便取穴:虎口平直交叉}头项寻列缺→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 鱼际(荥穴){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出}→ 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点刺放血:咽喉肿痛,昏迷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 商阳(井穴){食指末节桡侧}咽喉肿痛,热病,昏迷。可点刺放血→ 合谷(原穴){第2掌骨桡侧中点。简便取穴:拇指指间关节横纹,另一双拇、食指指蹼缘}面口合谷收。外感病。镇痛要穴。孕妇禁用→ 阳溪(经穴){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鼻烟窝”}→ 偏历(络穴){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曲池连线}→ 手三里{肘横纹下2寸。阳溪曲池连线}→ 曲池(合穴){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清热要穴,隐疹→ 臂臑{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 肩髃{肩峰外侧缘前段与肱骨大结节凹陷之间。简便取穴: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凹陷}→ 扶突{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一般不用电针,引起迷走神经中枢反应→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胆道蛔虫症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四白{眶下孔}→地仓{口角旁开0.4}→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紧时咬肌隆起}→ 下关:闭口→头维{入发际线0.5,头正中旁开4.5}→ 人迎{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 梁门{脐上4寸,旁开2寸}→

针灸治疗学试卷B答案

针灸治疗B 一、名词解释 1、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快,可以不留针,且针用泻法以 清泻热毒。 2、经穴触诊又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是根据内脏有疾可通过经脉在体表出现各 种不同的病理反应区或反应点的原理,在一定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腧穴进行触扪、按压,寻 找各种阳性反应,从而判断病在何经的方法。 3、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 4、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或胃腑失于温煦及滋养所致。临床上以腹部近心窝处经 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又称“胃痛”,是临床常见病证。 5、中经络为中风的一种,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眼斜,偏身麻木。无神昏,病位浅,病 情轻。 二、填空题 1、疏通经络 2、以经取之 3、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相应组织器官 4、局部选穴、邻近选穴、循经远取、辨证选穴 5、补,泻 6、,↓ 7、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 8、孔最,梁丘 9、腑病,上巨虚 10、太溪,神门 三、简答题 1、(1)、疏通经络(2)、扶正祛邪(3)、调和阴阳 2、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解表。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 处方:鱼际、尺泽、合谷、曲池、外关、大椎。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大椎、少商点刺出血。 四、判断题√√×√√ 五、病案分析 病名(1分):中风 证型(2分):中脏腑,脱证 治法(1分):回阳固脱。 所选经脉(2分):以任脉、督脉穴为主。 处方(3分):关元、神阙、足三里、水沟、内关。 随证配穴(2分):烦躁不安者,加:四神聪。 刺灸方法(2分):以大艾炷灸关元、神阙,无问壮数,以危候转轻为佳,足三里可针灸并施。水沟、内关平补平泻法。 方义(2分):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且又联系命门之真阳,故为阴中有阳之穴;神阙位于脐中,脐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故取任脉的关元、神阙两穴重灸,以回阳救逆而救虚脱。足三里可益气养血。水沟、内关开窍醒神。 六、选择题ACCAB AADCA AACDD AABCA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 手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针灸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针灸学考试重点 (考试必备) 整理:机密下载《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针灸专着《针灸甲乙经》收录349个腧穴。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明堂三人图”,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北宋王惟一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元代滑伯仁着《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清代李学川 361个腧穴。 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 . 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 8条,故称~。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 ~。 ~。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分类:十四经穴;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 2、原穴、络穴(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络穴为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 3、郄穴(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和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4、背俞穴、募穴(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俞穴”;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5、下合穴(为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6、八会穴(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7、八脉交会穴(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八个腧穴, 8、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分为三种: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针管进针

针灸治疗学儿科妇科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试卷33 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范围:xxxxx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请使用2B铅笔填涂 2.提前5分钟收答题卡 一、单5选1 (本大题共50小题,共50分。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 的一项) 1.产后乳少而浓稠,乳房胀满而痛,伴胃脘胀闷,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气海、血海 B. 足三里、中脘 C. 内关、 期门 D. 行间、三阴交 E. 公孙、内关 2.针灸治疗滞产气滞血瘀型,宜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太冲 B. 气 冲 C. 内关 D. 气海 E. 足三里 3.针灸治疗急惊风的常用方法为 A. 补法 B. 泻法 C. 可以用补法,也可以用泻法 D. 补法与泻法交替运用 E. 平补平泻 4.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内关、合谷 B. 三阴交、太冲 C. 太冲、 太白 D. 脾俞、胃俞 E. 肾俞、关元 5.治疗肾阳亏虚型崩漏,除针刺主穴外可再加 A. 气海、命门 B. 膈俞、中脘 C. 肾俞、 太溪 D. 期门、肝俞 E. 足三里、脾俞 6.治疗子宫脱垂日久伴湿热下注者,可在基本方基础上再加 A. 中极、蠡沟 B. 中脘、足三里 C. 肾俞、 阴陵泉 D. 三阴交、维道 E. 归来、带脉

7.产后乳少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伴神疲食少,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关元、气海 B. 足三里、三阴交 C. 内关、期 门 D. 太冲、行间 E. 血海、膈俞 8.治疗气血不足型经前期紧张综合征,除针刺主穴外,还应加用 A. 脾俞 B. 太 溪 C. 肾俞 D. 丰隆 E. 中脘 9.治疗子宫脱垂初期之脾气虚证,可在基本方基础上再加 A. 中极、蠡沟 B. 中脘、足三里 C. 归来、 足三里 D. 肾俞、阴陵泉 E. 中极、带脉 10.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主穴是 A. 神门、百会、太冲、膻中、三阴交 B. 脾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膻中 C. 肾俞、神门、百会、太冲、血海 D. 丰隆、百会、太冲、血海、三阴交 E. 中脘、太溪、三阴交、气海、膻中 11.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在基本处方基础上加心俞外,还应加用 A. 肾俞、肝俞 B. 期门、足三里 C. 太冲、 涌泉 D. 气海、脾俞 E. 神门、内关 12.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儿,下列各项中除( )外皆为须注意的事项 A. 帮助患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B. 对患儿不良行为要耐心教育 C. 关怀和爱护患儿 D. 打骂、歧视患儿 E. 对学习困难者应予指导、帮助 13.治疗百日咳初咳期,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合谷、外关 B. 天突、孔最 C. 太渊、 太白 D. 脾俞、足三里 E. 内关、内庭 14.下列各项中除( )外皆为治疗急惊风的常用穴 A. 水沟 B. 中 冲 C. 合谷 D. 太冲 E. 关元 15.治疗疳证如用穴位割治的方法,一般取 A. 外关 B. 八 邪 C. 八风 D. 大鱼际 E. 小鱼际 16.治拧肝肾亏虚型闭经,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中脘、足三里 B. 太溪、肝俞 C. 膈俞、 血海 D. 脾俞、太冲 E. 太冲、期门

针灸学复习

重点腧穴(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内容) ?下关颊车合谷曲池大椎 ?定喘肺俞听宫风池肩髃 ?列缺水沟后溪手三里迎香 ?攒竹太阳翳风百会四神聪 ?神门外关内关中脘足三里 ?天枢气海关元肾俞腰阳关 ?环跳血海委中阴陵泉阳陵泉 ?丰隆三阴交悬钟太溪太冲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交,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针灸常见病取穴 牙痛:下关、颊车、合谷高热:合谷、曲池、大椎 哮喘:大椎、定喘、肺俞耳病:听宫、外关祛风:风池 上肢病:肩髃、后溪、手三里、合谷、列缺、外关 急性腰扭伤:水沟、后溪面瘫:迎香、攒竹、太阳、翳风、 失眠: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三阴交 急救:百会、水沟、内关胃肠病:内关、中脘、足三里、天枢 强壮保健:足三里、气海、关元抽搐:合谷太冲(四关穴) 腰腿病:肾俞、腰阳关、环跳、血海、委中、阴陵泉、阳陵泉 ?丰隆、三阴交、悬钟、太溪、太冲 腧穴定位 下关【定位】: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最高处。 合谷【定位】: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曲池【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大椎【定位】:当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定喘【定位】: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肺俞【定位】: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听宫【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风池【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当枕骨之下,平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肩髃【定位】:在肩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针灸学重点总结复习资料

v .. . .. 一.课程学习梳理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十五络脉 十二经筋 主要腧穴 1、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地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