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悲拳的特色和拳理

大悲拳的特色和拳理

禅门中的太极拳——大悲陀罗尼拳

大悲陀罗尼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究竟最早起源于何时,为何人所创,这个问题至今说法不一,大悲陀罗尼拳,出自佛教禅门, 大悲陀罗尼拳因只在本门之中口传心授,故其踪迹隐密,世人罕知,习此拳者甚少。据目前所知,1937年由奇云和尚(俗名史正纲)口述,李瑞呈执笔,由奇云和尚的弟子云庵和尚演练照片,编写的《大悲陀罗尼拳图说》,是对该拳最早的文字记述。本世纪四十年代后,偶有点滴撒传民间,到六十年代后,被视为封建迷信,从而又遭冷落,很少有人练习。由观世音菩萨所传之?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功法演绎而成。南北朝梁武帝时,少林初祖菩提达摩。落迹嵩山修行,将?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译成汉文,在教内善信传法。《大悲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普陀落山,观世音道场中坐宝狮子座,有无央数菩萨摩诃萨及诸罗汉、神人等皆来此集会?。?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依金色。天宫、龙宫、诸尊神宫、皆悉震动,江河大海,铁围山、须弥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动,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现?。?于是忽持王菩萨见此希有之相,怪未曾有,即从座起,叉手合掌,以偈问佛,如此神通之相是谁所放???佛告忽持王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当知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观世音,自在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集无量陀罗尼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此大神通力?。?尔时观世音菩萨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曰:‘佛

言世尊,我有大悲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离障难,故增长功德,故远离一切诸怖畏?。?......为一切诸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若有诵持大悲陀罗尼者,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也,一切天人,应常诵持,勿生懈怠......"。?佛告阿难:‘汝当涤心清净,受持此陀罗尼,广宣流布于阎浮提,莫令断绝此陀罗尼,能大利益三界众生,一切患苦萦身者,以此陀罗尼治之,无有不善者。善男子,此陀罗尼威神之力,不可思议,若不过去久远已来,广种善根,乃至名字不可得闻,闻我赞叹,皆应随喜?。从以上经文,不难看出如下几点:1、大悲陀罗尼来历非凡;

2、大悲陀罗尼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3、大悲陀罗尼可祛病赐福、延寿长生、灭恶除障、增长功德、远离怖畏、随心自在,使人善生,不遭恶死。所以,大悲陀罗尼成了僧人每日必修的功课,但其修炼方法只是早晚诵经念咒,隋唐以后,佛教鼎盛,和尚们不再象以前那样循规蹈矩,打坐念咒了,坐时间长了他们感到睏眨单调,又觉得经中所言极抽象,很难达到那种无上妙境,于是便有些僧人琢磨着将抽象的经文,通过形象的肢体运动演练出来,这样既不枯燥,又易学,提神健体,功效显著,时间一长,逐渐地就产生了?大悲陀罗尼拳?。大悲拳行拳时要求内外合一,刚柔相济,强调用意不用力、动中求静、虚实分明、虚领顶劲、松腰收臀、沉肩坠肘,呼吸与动作相结合。其特点是:动作缓慢、稳重,速度均匀,似行云流水,讲究拳打八方,四正四隅,主要手

法有:劈、撩、挑、插、挂、托、穿、搭、搓、戳、削等。其风格与现在的太极拳同出一辙,因出自佛教禅宗,故又名曰:?禅门太极拳?。另外大悲拳不仅有太极之神,还兼有八卦、形意拳之髓。

大悲拳简介

大悲拳是佛门密宗内功拳法,全名叫做?大悲心驼罗尼拳?,简称?大悲拳?。

大悲拳的起源要追述到1500年前的唐朝年间。相传由师祖河南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被唐太宗封为大将军的昙宗和尚创编。大悲拳在佛门被视为至宝,非有道之僧无缘得学,因此大悲拳出世最晚, 1937年,经北京著名佛教圣地上方山云居寺的主持奇云和尚(俗名史正纲)口述,大兴县国术馆馆长李瑞呈先生执笔才写下了?大悲心驼罗尼拳图说?一书。奇云和尚还俗后受中央某首长关于要将大悲拳公之于世的嘱托于1963年开始在北京中山公园设场教授大悲拳。与奇云和尚同代传授大悲拳的还有一位来自河北新河县的民间武术大师孙智义老先生。两人拳架相似但风格各异。孙智义先生曾从师于‘少林’赵履祥和‘五虎’李锡金。两位师父一再告诫孙先生大悲拳是密宗拳法不可外传。孙智义因见到奇云在中山公园教授大悲拳便主动上前攀谈。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之后,奇云曾去孙智义家中做客,研习大悲拳。

孙智义先生的传人以王光祖兄弟及顾明为代表。经过多

年的实践,顾明将两种风格融为一体,创编了一套缓慢柔和,内刚外方,动作舒展,劲在内涵,抻筋拔骨,节节贯穿的128式大悲拳。顾明先生在过去的20多年中教授了不计其数的学生,其代表传人有张静仙,张玉书,贾淑敏,王旭,王金源,赵晓光等。

大悲拳是内家拳,又是传统武术。它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外结合,身心兼修。大悲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员,东方文化的珍贵遗产,肩负着继续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并使大悲拳得以代代相传的使命。

大悲拳研究会在北京市武协的支持下于1986年成立。孙智义先生任第一任会长,之后由顾明先生接任。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大悲拳已经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北京乃至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大悲拳学习演练的场所。北京中山公园为常年设臵的场地之一。

大悲拳是佛门密宗内功拳法

大悲拳,属佛门密宗内功拳法。全称为:?大悲陀罗尼拳?。大悲拳源出佛门典籍《大悲咒》,是一套蕴观想、持咒、结印为一体的内外兼修,体用兼备的修持武功。

密宗,确切而言应叫?密乘?,又名?金刚乘?。是公元七世纪中叶兴起于印度的一系大乘佛教。它依诸佛圣众及上师的加持、修直下与佛果境界相应的瑜伽观行而期即身成佛。密宗修持,讲究三密相应。三密亦即?身密、口密、意密?。

?身密?,归纳起来,应有两种意义:1、人体本有的奥

密,它与天地宇宙的功能,本来便具有沟通的作用,只是人们没有通过大智慧的理解,没有经过合理方法的修持,所以没有发挥伟大的作用。2、密宗认为有各种传统渊源于远古的方法,加持到修学密法的人身上,便可使他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迅速地与神人互通,天地一体,进而成佛成圣,获得神奇的能力。

?口密?,是密宗修持时口中所诵密咒的奥秘,有时称?箴言?,是具有信仰的作用。密宗认为,世界的语言文字,都是虚实不符,变动不拘的假法,只有佛菩萨的语言或曰咒语才是真实不虚,通于人天之间极为奥秘的至言。从密宗念诵咒语的修习方法来讲,是利用一种特别的音符,震动身体内部气脉,使它发出生命的潜能,变为超越惯有现象界中的作用,而进入神秘的领域,乃至可以启发神通与高度的智慧等。据密宗的说法与显教结论的教义来说,咒语的秘密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可以了解,而证到八地以上的菩萨,也能自说咒语。对于八地以下一般人而言,咒语是无解的。

?意密?,是密宗?三密?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身体的内密与音声的妙密,都凭借意念而发挥作用。在佛学显教的经纶中,任何宗派的修法,都是以清静其意,空了意念的妄想为主旨。惟有密宗,其修持方法独以运用意念的观想,作为?即身成佛?的方法。(以上三密内容,请参考南怀瑾先生的《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密宗的修持,其戒律是极为严格的。对没有受持过密宗仪式之人,绝不显示密法。因此,大悲拳虽然有殊胜的修持

效果,但在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仅是在佛门内秘传,非有道高僧或有缘人无以得学。今天我们能有幸得睹修学大悲拳,实是福缘深厚。

大悲拳既是密宗修持的拳法,当然也有三密相应的修炼方法,它原来的练法是:口诵大悲咒,念观罗汉像,手持契印而练。它不分姿式与动作,经起而起,经止而止。这种练法,就是密宗瑜伽行,即:手结密印,口诵箴言,意专观想,身与口协,口与意符,意与身会,三业相应。为弘扬大悲拳法,让这千年佛门秘宝恩泽当今社会众生,我们在原大悲拳练法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大悲拳63式改编为现在的128式。为让更多的繁忙的人有时间练习,我们又编排了24式大悲拳普及套路和42式大悲拳竞赛套路。

经过改编的大悲拳,淡化了传统大悲拳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但拳式则更加优美而大气。动作柔中有刚,动中有静,圆中有方,开合有度。通过多年的修炼和教学实践,大悲拳的特点和拳理可概括为以下32字:?慈悲祥和,内省返观,形意相随,节节贯通,首尾相接,连绵不断,抻筋拔骨,外方内圆。?这32字又称为大悲拳的?拳胆?。现分述如下:?慈悲祥和?,这是说明修炼大悲拳之人应该有的心态和思想境界。大悲拳源出《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为救世人离苦得乐所传授的经咒。观世音菩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大慈大悲的精神象征。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更是佛教界或学佛之人所尊崇的人生境界,有慈悲之心,则可沟通自然天地,万事万物。《华严经?入法界品》曰:?大悲为

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为首而为方便,充满虚空一切世间,普皆严净?。《大智度论》曰:?慈悲为佛道之根本?。《大悲咒》曰:?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慈悲心,不仅是练大悲拳所必须的心态,更是人生在世所应追求和修炼的心态。有慈悲心,可使人大度、大气、心平气和、荣辱不惊,更能使人达到?祥和?的人生圆满境界。因此,学练大悲拳,其根本就是使人达到有?慈悲之心,祥和之态?的人生圆满境界。

?内省返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观想,是?三密?中?意密?的重要内容。在修炼大悲拳时,要首先发起自己的慈悲之心,然后再观想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之貌,达到观世音菩萨慈悲之心即是我的慈悲之心,观世音菩萨慈悲之貌即是我慈悲之貌,我与观世音菩萨融为一体,我即观音,观音即我。这也就是佛经上所说,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不二。其次,大悲拳一起式就要调气血,敛精神,沟通大自然。返观内视,体察天地之气在身上运行之情况。

?形意相随?,要求意在气先,意在形先,以意使气,以意使形。大悲拳的修炼要始终保持身心松静,用意识引导动作。通过对意(意识)和形(形体)的修炼,达到获得心灵上的智慧和身体上的强大生命力的效果。

?节节贯通?,大悲拳既是内养功夫,同时又包涵着凌厉多变的打法。练习大悲拳要求周身各个部位既要做到?节节贯

通?,又要做到?完整一气?。练者必须练到对自己身体有着高度控制力和应变能力,始能在体用中臻于妙境。也就是身体要开则开,要合则合,欲虚则虚,欲实则实。刚柔变化,存乎一心。

?首尾相接,连绵不断?,大悲拳的演练速度可快可慢,但无论快慢,其?行如流水,连绵不断,轻柔松缓,节节贯穿?的风格是不变的。大悲拳,不仅讲究拳势,更注重内在的拳意。拳势尽时,拳意不可尽,拳势出时,拳意不可藏。所谓?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是矣。

?抻筋拔骨?,大悲拳属内家拳法,不仅需练气,还要练筋练骨。大悲拳内练筋骨之效,可比美《易筋经》。《易筋经?总论》中曰:?人身之筋骨由胎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之;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又曰:?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存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练功之旨,就是使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大悲拳抻筋拔骨的内练之旨,就是要达到内气和而畅达,能行于筋骨以至通身灵动筋壮骨坚之效果。

?外方内圆?,大悲拳姿式端庄宁静,气势恢宏,由于大悲拳的动作有很多都是模仿菩萨和罗汉的本相。因此,拳势动作大气肃穆,而内气运行则圆融无方。大悲拳的每个动作,都要求练习者做到极限,升要升到最高,降要降到最低,开要开到最大,合要合到最小。极而后变,外方内圆。

大悲拳的拳理和特点,都包括在这32字的?拳胆?之中。是大悲拳理和法的高度浓缩。值得注意的是,大悲拳的练习,不是单纯仅是练拳而练拳,更重要的是练心。在练心的过程中,逐步契合菩萨(罗汉)的境界。因此,练习大悲拳,最好是能多掌握一些佛学知识,以佛学理论作指导,则练拳时会有殊胜的效果。另外,大悲拳的练习要专气致柔,先柔而后刚,最终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方是修炼大悲拳的上乘境界。在动静方面,大悲拳的修炼也要做到动静一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而内动,动而内静,身心松懈,心性谌然,进而达于即体即用,体用不二的妙境。大悲拳的练习,不仅对于心性涵养有极大的帮助,对于身体的康健和内气的存养也是具有神奇的效果。大悲拳练习要求要凝神沉气,以气贯身。运用自然呼吸,吸天地之灵气,达节节贯通,绵绵若存之效果。故练大悲拳?切忌气力猛烈爆发,以致气不充力,受到气痞障害之病。?拳至成功时,则周身筋骨灵活,骨肉坚实柔韧,血气运行随呼吸而贯注,意之所至,气亦赴之。与敌交手,手足到处,伤及肤里,故气之功用,于体于用,皆莫大焉。

大悲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极有价值的瑰宝,同时又是中

国武术中,独特的保留着和佛教文化相融汇的一种密宗拳术。大悲拳有着殊胜的健身和养性的效果,是当代社会不可多得的一套优秀拳法。大悲拳内涵深奥,有许多神秘深邃的内容有待深入认识和研究。因此,我们期待着武术界、佛教界的大德和有志于弘扬大悲拳的各界朋友的参与和研究,让大悲拳更好的惠泽社会和众生。

大悲拳的特色和拳理

大悲拳优美而大气,动作柔中有刚,动中有静,圆中有方,开合有度。大悲拳的特点和拳理可概括为以下32字:?慈悲祥和,内省返观,形意相随,节节贯通,首尾相接,连绵不断,抻筋拔骨,外方内圆。?这32字又称为大悲拳的?拳胆?。现分述如下:

一、?慈悲祥和?:这是说明修炼大悲拳之人应该有的心态和思想境界。大悲拳源出《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为救世人离苦得乐所传授的经咒。观世音菩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大慈大悲的精神象征。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更是佛教界或学佛之人所尊崇的人生境界,有慈悲之心,则可沟通自然天地,万事万物。《华严经?入法界品》曰:?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为首而为方便,充满虚空一切世间,普皆严净?。《大智度论》曰:?慈悲为佛道之根本?。《大悲咒》曰:?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慈悲心,不仅是练大悲拳所必须的心态,更是

人生在世所应追求和修炼的心态。有慈悲心,可使人大度、大气、心平气和、荣辱不惊,更能使人达到?祥和?的人生圆满境界。因此,学练大悲拳,其根本就是使人达到有?慈悲之心,祥和之态?的人生圆满境界。

二、?内省返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观想,是?三密?中?意密?的重要内容。在修炼大悲拳时,要首先发起自己的慈悲之心,然后再观想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之貌,达到观世音菩萨慈悲之心即是我的慈悲之心,观世音菩萨慈悲之貌即是我慈悲之貌,我与观世音菩萨融为一体,我即观音,观音即我。这也就是佛经上所说,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不二。其次,大悲拳一起式就要调气血,敛精神,沟通大自然。返观内视,体察天地之气在身上运行之情况。

三、?形意相随?,要求意在气先,意在形先,以意使气,以意使形。大悲拳的修炼要始终保持身心松静,用意识引导动作。通过对意(意识)和形(形体)的修炼,达到获得心灵上的智慧和身体上的强大生命力的效果。

四、?节节贯通?:大悲拳既是内养功夫,同时又包涵着凌厉多变的打法。练习大悲拳要求周身各个部位既要做到?节节贯通?,又要做到?完整一气?。练者必须练到对自己身体有着高度控制力和应变能力,始能在体用中臻于妙境。也就是身体要开则开,要合则合,欲虚则虚,欲实则实。刚柔变化,存乎一心。

五、?首尾相接,连绵不断?:大悲拳的演练速度可快可慢,但无论快慢,其?行如流水,连绵不断,轻柔松缓,

节节贯穿?的风格是不变的。大悲拳,不仅讲究拳势,更注重内在的拳意。拳势尽时,拳意不可尽,拳势出时,拳意不可藏。所谓?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是矣。

六、?抻筋拔骨?:大悲拳属内家拳法,不仅需练气,还要练筋练骨。大悲拳内练筋骨之效,可比美《易筋经》。《易筋经?总论》中曰:?人身之筋骨由胎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之;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又曰:?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存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练功之旨,就是使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大悲拳抻筋拔骨的内练之旨,就是要达到内气和而畅达,能行于筋骨以至通身灵动筋壮骨坚之效果。

七、?外方内圆?:大悲拳姿式端庄宁静,气势恢宏,由于大悲拳的动作有很多都是模仿菩萨和罗汉的本相。因此,拳势动作大气肃穆,而内气运行则圆融无方。大悲拳的每个动作,都要求练习者做到极限,升要升到最高,降要降到最低,开要开到最大,合要合到最小。极而后变,外方内

圆。

大悲拳的拳理和特点,都包括在这32字的?拳胆?之中。是大悲拳理和法的高度浓缩。值得注意的是,大悲拳的练习,不是单纯仅是练拳而练拳,更重要的是练心。在练心的过程中,逐步契合菩萨(罗汉)的境界。因此,练习大悲拳,最好是能多掌握一些佛学知识,以佛学理论作指导,则练拳时会有殊胜的效果。另外,大悲拳的练习要专气致柔,先柔而后刚,最终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方是修炼大悲拳的上乘境界。在动静方面,大悲拳的修炼也要做到动静一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而内动,动而内静,身心松懈,心性谌然,进而达于即体即用,体用不二的妙境。大悲拳的练习,不仅对于心性涵养有极大的帮助,对于身体的康健和内气的存养也是具有神奇的效果。大悲拳练习要求要凝神沉气,以气贯身。运用自然呼吸,吸天地之灵气,达节节贯通,绵绵若存之效果。故练大悲拳?切忌气力猛烈爆发,以致气不充力,受到气痞障害之病。?拳至成功时,则周身筋骨灵活,骨肉坚实柔韧,血气运行随呼吸而贯注,意之所至,气亦赴之。与敌交手,手足到处,伤及肤里,故气之功用,于体于用,皆莫大焉。

大悲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极有价值的瑰宝,同时又是中国武术中,独特的保留着和佛教文化相融汇的一种密宗拳术。大悲拳有着殊胜的健身和养性的效果,是当代社会不可多得的一套优秀拳法。大悲拳内涵深奥,有许多神秘深邃的内容有待深入认识和研究。因此,我们期待着武术界、佛教

界的大德和有志于弘扬大悲拳的各界朋友的参与和研究,让大悲拳更好的惠泽社会和众生。

禅门大悲拳的特点

大悲拳的全名是大悲陀罗尼拳,乃佛门密拳,它集禅武为一体,则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它以修身养性为宗旨,以养气修心的禅功为始终,以练气修身的柔道为造诣,以拳贯禅机,禅拳归一为极至,回归自然、随心所欲。小则有防身自卫之安,大则有强筋壮体、健神清心、延年益寿之效。

禅功大悲陀罗尼拳实为一个整体,但也得分而学之,才能合而练之,以至融而修之,现把此拳大至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再分为三个内容:

一、禅功

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功夫,而后性静、神清,气爽而力足,以达明于法而不拘于法。

坐禅:也即静坐,通过身、心、呼吸的调整,观境、专注、凝心地修炼,以达寂无他念,性静神清的禅定。更好地磨练意志,锻炼胆识,完善心理和精神品质而至修德益智。通过深呼深吸,使内脏各器官得到充分的运动和按摩、疏通,使阴阳合一,水火即济,以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与虚空同体。因此它是完善心理的妙方,也是养生的学问。

站桩:是练武的基础,有未习武先站桩之说,它能使气贯丹田,改换浮力、虚力。随着呼吸的开合、松紧、沉浮,自然缓慢地推动腋下、肘、手至全身外形的收放、改变和延

伸,而感受静中之动所产生的无量无边的爆发力。并使全身之力贯注于一点,凝聚一起任由施用,更好地静心领悟吐气用力之学。

发力:也即功力练习,就是在桩功的基础上,配合呼吸使外形延伸和变化。正所谓打拳要知拳妙理,一动一静一呼吸。力者有明力、暗力、神力,也有刚力、柔力、刚柔相济之力,还有抖力、弹力、整体寸振之力,又有聚力、吐力、浑然一体的摧力,再有以速度为基础的快力,以周身协调、内外融合的整力、宗法形迹之外蕴藏积蓄而发的意力。不要有僵死之力、虚浮之力,松散之力。经过长期的演练,领悟对外来力度、重心、方位的判断,自然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内外诸法相合形成无量无边的爆发力。

二、拳术

以形为效,以呼吸为功,以运柔而刚,化刚而柔为主旨,以刚柔相济为极致。及其妙用则时刚时柔,半刚半柔,遇虚则柔,遇实则刚,柔退而刚进,刚左而柔右,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无刚无柔,亦刚亦柔,虚实同时。纯乎于心,猝然临敌,随机而动,变化无方,看似柔弱遇之则刚猛。

招法:也是功法练习的一种,即技巧专项训练,也可以说这些功法是套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华所在,更利于实战,应深究其理。做到练时无人似有人,用时有人似无人,养成一种良好的实战意识,从中拥有机巧的变化,敏捷的速度,浑厚的功力,忘我的境界。

运用:就是在拥有完善的心理,熟练的技艺和一定的功力情

况下的实战练习。从灵活取势、变化合理的摹拟练习,到自然运用、不拘一格的实战,去悟其中技巧的变化、步法的移动、距离的调整、力量的发挥、呼吸的配合、战术的安排、整体的协调、思维的反应与本能的发挥。遇到对手不外乎正面、侧面、后面,其表现形式也不外乎冲、砸、挥、砍、扳、推、切、拍、撩、甩、拉、崩、劈、截、拦、挑、剪、托、插、举、贯、缠、拧、抓、领、拿、点、按、挟、抱、搂、撞、碰、钻、转、滚、穿、压、旋、背、摔、拐、顶、提、扫、勾、绊、别、挂、蹬、踢、弹、踩、踹等等,及其妙用就是它们的相互转化,随机而变,随心而动,随意而行,随神而往。招是死的,用是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时机,灵活运用。

套路:各种招式的组合。它能使各部得到综合性的锻炼,它以意导气、以气引力、以力催形、以形养神、以神见性、以性成拳、以拳即心、以心而冥。它动作缓慢柔和,是很好的柔身之法,又能很好地领会拳中的玄妙之理,还能使气血顺、内气足、经络通。它爆发力强,做到随势而发、随心而发、随意而行。它技法巧妙,更利于实战,所以它是融技击和养生为一体的功法。

三、亦禅亦武

练武是修禅的一种法门,它是动中求静,外练手、眼、身,而专注一境,以达心空、意空、万念尽空的境界。修禅是练武的一种途径,它是静中求动,由参悟拳理,而达参透禅机,通过调吸、调心、调身而内练精、气、神,后达天地

人的融合。二者虽有虚实动静及有形无形之别,但同出一气之源,互为因果,又互为依托,禅中有拳理,拳中有禅机。真心是妙用,玄机为自然。

大悲陀罗尼拳势庄严、舒展,自然优美。行动时,动作大开大展,大起大落,松柔圆和,刚柔相济,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起伏屈伸,虚实分明,一动一静,皆有规理。神态端庄而宁静,姿式奇特,处处贯以罗汉形象,神妙无穷。另以坚凝意志,增进智慧,对神志、脏腑、筋骨、肌肉均有全面锻练作用。

从心理方面,它要求练者心情宁静,精神轻松集中,始终以意念引导动作。练功时,呼吸讲究匀、深、长,但务要呼吸自然;以意行拳、以拳行气,以气运身;动停意不停,意停气不停,安稳松静,自然贯串,周身气血活泼流通,不要用拙意去领。

本拳身法灵便,结构严谨,有闪、展、腾、挪;提、顶、跨、盖;升降、进退、伸缩、开合等。行拳时,?外方内圆?,以直为出入,以圆为变化,拳打八方,四正四隅,立则挺拨,卧则盘膝着地,尤其注重腰腿和下盘功夫。步法有:下式、弓步、马步、仆步、虚步、丁步、坐步、交叉步、卧步、独立等。

本拳的升降、进退、伸缩,是指在练拳时四肢和躯干的各主要变换而说,它要求每个动作既要上下协调,又要节节贯串,互相配合,连绵不断。

练拳要求肩要沉、肘要垂、掌要展、胯要收、膝要松,脚要稳;动作不论升降、进退、伸缩,其重心全都联系在腰,所以腰是主宰。

凡由下向上升起的动作,都要以顶向上提领,所以颈要竖,背要拔,腰须立,为了升起后重心稳固,当顶向上提时,腰以下就要松沉,胯要松收,膝要松挺,脚要踩稳。

凡由上向下降落的动作,全由脚起,向下松踩,膝要松屈,胯要松收,腰要松落,腰以上要随降式下降,但还要注意提顶,竖颈,拔背,视线要平。

凡由后向前进身的动作,重心要逐渐向前过渡,先虚进脚,然后舒脚松膝,随腿膝进胯,随肢伸腰,腰以上仍要提顶,竖颈、拔背。

凡由前向后退的动作,重心要逐渐向后过渡,先虚退脚,然后松屈后脚,屈膝、撤胯、松胯、撤腰,腰以上仍须提顶、竖颈、拨背。

伸,主要指上肢前进。动作时,要以指领掌,掌领腕,腕领肘,肘领肩。

缩,主要指上肢向后退缩。动作时,要以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掌,掌带指。不论是伸是缩,全要注意互相配合,身法、手法、步法,都须上下协调,节节贯串。

虚与实,是指动念集中表现的部位和重心集中的部位而言,如动念集中在左掌,则左掌是实,右掌是虚;又如重心集中在左脚,则左脚是实,右脚是虚。

开与合,是指身体四肢而言,在做每个动作之前,应将有关部位的关节、韧带、肌肉、神经逐渐舒松开来。到这一动作结束时,再将有关部位的关节、韧带、肌肉、神经逐渐结合,这就叫肢体上的开合;在动念上,当做某一动作之前,动念先虚,到这一动作完毕时,再将动念换实。这就是动念的开合。

本拳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它以直为出入,以圆为变化,外方内圆,具有独特姿式神态,与太极、八卦、形意等拳不同,演练时务要凝神沉气,屏息杂念,以意领气,周贯全身,切忌气力猛烈暴发,以致气不充力,徒劳无益。人之一身,端赖精、神、气、血为统帅。本拳专能以气统血,坚固精神,学者若能持之以恒,笃志练习不辍,定有神效。

大悲拳,兼有太极、八卦、形意拳的部分身法和手法,并要求内外合一,刚柔相济,强调用意不用力、动中求静、虚实分明、虚领顶劲、松腰收臀、沉肩坠肘,呼吸与动作相结合。其特点是:动作缓慢、稳重,速度均匀,似行云流水,讲究拳打八方,四正四隅,主要手法有:劈、撩、挑、插、挂、托、穿、搭、搓、戳、削等。

大悲拳,因一直在佛门中口传身授,故无文字记述。据目前所知,1937年由奇云和尚(俗名史正纲)口述,李瑞呈执笔,由奇云和尚的弟子云庵和尚演练照片,编写的《大悲陀罗尼拳图说》,是对该拳最早的文字记述。

大悲拳以佛教中?千手千眼观音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简称?大悲咒?)为依据,按照全经(梵文音译)84句真言,每句均有一尊护法神相的姿势与变化,编撰而成。

大悲拳练身亦练心,且练心胜于练身。行拳中口涌真言、心观想、手结印。84句真言的前63句合于63段动作,拳式结束静立默诵咒语,全套拳结束。该拳特点一是柔中带刚,刚而不僵,抻筋拔骨,内园外方。二是连绵不断,节节贯穿,形意相随,轻柔松缓。三是舒展大方,端庄优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