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问题与答案—新人教版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问题与答案—新人教版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问题与答案—新人教版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问题与答案—新人教版

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

——必修三的问题与答案

第1课时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与答案】

1、什么是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4、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5、内环境具有那些理化性质?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6、人体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人体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巩固练习】

第2课时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问题与答案】

7、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8、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稳态是怎样实现的?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10、稳态调节的机制是什么?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1、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巩固练习】

第3课时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问题与答案】

12、实验目的是什么?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等溶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和生物材料在加酸或碱后PH

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13、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 变化明显。

14、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盐酸和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眼睛、口等接触。

科学史话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巩固练习】

第4课时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问题与答案】

15、什么是反射?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6、反射弧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

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7、一个神经元包括哪些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18、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联结的。

19、什么是兴奋?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的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0、神经冲动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产生神经冲动。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2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22、兴奋传递的特点是什么?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巩固练习】

第5课时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

【问题与答案】

2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体现在哪些方面?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4、人脑的高级功能有哪些?

人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5、大脑皮层语言区损伤会导致哪些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W区损伤将不能写字,V区损伤则不能看懂文字,S区损伤则不能讲话,H区损伤则不能听懂话。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神经外科医生

【巩固练习】

第6课时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问题与答案】

26、激素的法相过程带给你什么启示?

科学探索要敢于向权威观点提出挑战,需要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7、什么是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28、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有哪些?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等;胸腺分泌胸腺激素等、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等;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等。

29、血糖的来源有哪些?

食物中的糖类经过消化和吸收、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及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0、血糖的去路有哪些?

部分合成糖原储存起来了,部分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还有一些被氧化分解。31、血糖如何维持平稳?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反应的结果将使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体内血糖水平上升到正常水平32、什么是反馈调节?反馈调节的意义?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巩固练习】

第7课时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

【问题与答案】

3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是怎样进行的?

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使得甲状腺激素含量得到平稳。

34、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科学·技术·社会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

【巩固练习】

第8课时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问题与答案】

35、什么是体液调节?

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36、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各有什么特点?

神经调节必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3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如何相互协调的?

有的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8、人体体温如何保持正常?

当体温低于或高于正常体温时,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使得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同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从而使得体温下降。或者通过使得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同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从而使得体温下降。

39、人体水盐平衡如何保持?

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这一变化,将信号传送给垂体,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得尿量减少;或者下丘脑把信号传给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使得水盐恢复平衡。

在饮水过多的情况下,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这一变化,将信号传送给垂体,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因此尿量增加,将体内多余的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维持了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科学·技术·社会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

【巩固练习】

第9课时第4节免疫调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问题与答案】

40、免疫系统的组成是什么?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41、免疫系统有哪些功能?

免疫系统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42、人体有哪三道防线?

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

43、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44、什么是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异性抗原起免疫作用的,具有专一性,所以叫做特异性免疫。

45、什么是体液免疫?

B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大部分增值、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这种免疫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46、什么是细胞免疫?

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这种免疫方式叫做细胞免疫。

【巩固练习】

第10课时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应用

科学·技术·社会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

【问题与答案】

47、什么是自身免疫病?

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叫做自身免疫病。

48、什么是过敏反应?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失或功能紊乱叫做过敏反应。

49、过敏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50、怎样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艾滋病的预防要从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传播途径来预防。要拒绝毒品,洁身自爱。51、器官移植在临床运用上主要面临什么问题?

器官移植面临着技术上免疫排斥和供体短缺等问题。

52、免疫学有哪些运用?

免疫学的运用主要有:疫苗的发明和应用;各种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解决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问题等。

【巩固练习】

第11课时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问题与答案】

1、什么叫向光性?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了什么观点?

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3、鲍森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拜尔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

5、生长素是什么物质?

吲哚乙酸

6、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含量多于向光侧,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引起植物向光生长。

7、什么是植物激素?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8、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在哪?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9、生长素的运输?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10、生长素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巩固练习】

第12课时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问题与答案】

1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促进生长。

12、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发挥生理作用时有什么特点?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13、什么是顶端优势?

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14、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相同吗?

不相同,根最敏感,芽次之,茎最迟钝。

15、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什么关系?

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巩固练习】

第13课时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问题与答案】

16、实验器材有什么?

烧杯、量筒、玻璃棒等。

17、所用生长素类似物是什么?

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

【巩固练习】

第14课时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问题与答案】

18、除生长素以外,植物体内还有哪些植物激素?

除生长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

19、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0、脱落酸的作用如何?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1、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

促进细胞分裂。

22、乙烯的作用是?

促进果实成熟。

23、什么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4、各种植物激素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吗?

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增殖,而生长素则促进增殖的子细胞继续增大;脱落酸强烈地抑制着细胞生长,并使衰老过程加速,但这些作用又会被细胞分裂素解除。

25、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有哪些?

乙烯利催熟冬季果实,可以做到有计划的上市;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以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啤酒生产时用到的酶,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巩固练习】

第15课时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

【问题与答案】

1、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什么是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4、怎样估算种群的密度?

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5、什么是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6、什么是标志重捕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进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7、什么叫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8、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9、年龄组成指的是什么?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10、增长型的特征?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11、稳定型的特征?

各个年龄层的个体所占比例适中。

12、衰退型的特征?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3、性别比例是什么?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4、种群的空间特征如何?

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

【巩固练习】

第16课时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问题与答案】

15、操作步骤?

1、确定调查对象

2、选取样方

3、计数

4、计算种群密度。

16、样方大小多少为宜?

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

17、取样的关键是什么?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18、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19、实地调查和模拟调查有什么异同?

实地调查的误差大,模拟调查的误差小。

20、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样方越多,结果的误差越小。

科学家的故事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学巨匠

附1、马世骏运用什么战略来治蝗?运

用“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一方面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虫密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生地。

附2、马世骏概况的生态学的实质是什么?

协调生物与环境或个体与整体间的辩证关系。

【巩固练习】

第17课时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问题与答案】

21、什么是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2、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如何?

1、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2、提出合理的假设

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4、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3、“J”型曲线产生的原因?

理想条件下: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24、“J”型曲线特点?

增长率不变,无限增殖。

25、什么是“S”型曲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26、“S”型曲线产生的原因?

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天敌等的制约。

27、“S”型曲线制约因素?

1、环境条件有限;

2、种群密度上升,种内竞争加剧;

3、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数量增加。

28、“S”型曲线特点?

1、种群密度上升,增长率下降,有最大值(K值);

2、曲线的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而不是骤然的;

3、有2个关键点,即K和K/2,在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29、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0、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不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种群的K值也不同。

3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应该减少环境中的资源,减少种群的K值。

32、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不能,会受环境的影响,在K值周围波动。

3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巩固练习】

第18课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问题与答案】

34、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单位内的酵母菌数量,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35、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震荡是为了让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减少实验误差。

36、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

再进行稀释。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植保员

附1、植保员的工作是什么?

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并对广大农民进行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指导。

附2、一个优秀的植保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需要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掌握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并且要研究环境因素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巩固练习】

第19课时第3节群落的结构

【问题与答案】

1、什么是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2、研究群落的内容有哪些?

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3、什么是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4、种间关系有哪些?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5、什么是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6、什么是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7、什么是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8、什么叫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9、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什么?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巩固练习】

第20课时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种群丰富度的研究

【问题与答案】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哪些?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2、记名计算法是什么?

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3、什么是目测估计法?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级等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

4、什么是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巩固练习】

第21课时第4节群落的演替

【问题与答案】

1、什么是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演替的类型有?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什么是初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什么是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5、初生演替的阶段如何?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6、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什么时候开始施行?

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程师

7、林业工程师的就业单位是?

林业科学研究单位、林场、林业站、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8、林业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

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监测、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植物检疫及林业技术的推广等。

9、林业工程师的工作方式如何?

经常深入林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培育和保护着森林资源。

10、林业工程师的教育背景?

林学或其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巩固练习】

第22课时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问题与答案】

1、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

生态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

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无机物质,有机物质,等。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分解者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营养结构?

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结合起来的功能单位,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它们与环境之间发生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吗?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系统吗?

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不能说是一个系统,因为不同种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理,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也不是一个系统。

4、生物都是怎样获取物质和能量的?不同种类的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一样的吗?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各种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5、为什么说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还有哪些生物也生产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其中还有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6、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吗?

不是,有些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作为分解者存在的,例如屎壳郎分解动物的粪便。

7、一个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缺少一个后会有什么后果?

生产者为生态系统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而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缺了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它们与缺一不可。

【巩固练习】

第23课时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问题与答案】

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从第一个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不能循环流动,且逐级递减。

9、什么是能量金字塔?

讲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1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中,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裕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11、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会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是以下去想: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做为排出物、遗体或残骸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会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巩固练习】

第24课时调查: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

科学·技术·社会生态农业

【问题与答案】

12、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主体是什么,还有哪些种类的生物是生产者?农民是用

什么方法抑制其他生产者的数量的?

生产者主体是水稻,其他生产者有杂草、浮游植物等。农民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杂草生长。

13、初级消费者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对农业生产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对这些初级消费

者,农民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初级消费者有:田螺、浮游动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鱼、鸟类等。植食性昆虫和鸟类等往往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田螺、植食性鱼数量较多时也会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农民采取喷洒农药、竖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动物的危害。

14、次级消费者有哪些?它们与农作物是什么关系?

泥鳅、黄鳝、肉食性鱼、青蛙等。这些消费者对水稻生长利大于害。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

15、农民对农作物的秸秆是如何处理的?

传统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农业提出了综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秆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

16、人们通过什么方式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只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17、怎样才能使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 通过建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巩固练习】

第25课时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问题与答案】

18、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如何?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19、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

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20、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单质与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21、碳是如何分别进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

一般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转合成有机物并在生物群落中流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

22、大力植树造林是否会对温室效应起到缓解作用?

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得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23、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为什么?

是。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24、既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肥呢?

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求为目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离生态系统,其中的物质不能归还土壤,所以要施肥。

【巩固练习】

第26课时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问题与答案】

25、实验一中探究目的是?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26、请做出实验一的假设?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并最终分解的。

27、实验一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理。且应遵循等量原则。

28实验二的探究目的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比如土壤微生物对淀粉分解吗?如分解,那分解成什么?

29、根据实验二的内容做出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将淀粉分解成可溶性的还原糖。

【巩固练习】

第27课时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问题与答案】

3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哪些类型?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

3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起着什么作用?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一是提高农场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巩固练习】

第28课时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问题与答案】

33、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态系统在遭受破坏时能通过自身结构之间的相互调节,从而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大小与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即营养结构有关,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4、试举出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中反馈调节的例子。

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35、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同吗?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巩固练习】

第29课时制作: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问题与答案】

36、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在有限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该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37、其中所用到的生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

生产者是: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低矮杂草,仙人掌,仙人球

消费者是:蜗牛,小乌龟

分解者是:蚯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

38、生态缸中的自来水能换成池塘水吗?

若换成池塘水,应先统计好池塘水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巩固练习】

第30课时第6章生态环境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问题与答案】

1、目前我国人口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

近几百年来呈“J”增长,已经接近峰值,计划生育成效显著,实现人口发展的目标是一项长期任务。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人口增长使得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植被破坏,耕地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单产不高不稳,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3、怎样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要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同步发展转变;要从传统的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

维护资源基础,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资源产业,建立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资源利用体系;

4、我国人口近几百年为什么会人口增多?

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且人口基数大。

5、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

人是生物界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所以该规律不完全适合于人口增长情况。

【巩固练习】

第31课时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问题与答案】

6、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7、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保护,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还可利用人工受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加强对珍惜、濒危物种的保护。

8、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

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巩固练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一) 必修三第一章 一、内环境 1.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1)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 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的成分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营养废物和气体,激素抗体与递质,胞内物质都不是。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它们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 ( 2 ) 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③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1、血浆:90%以上是水,是蛋白质, 10%是糖类,无机盐类,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教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 、选择题 3. 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A. 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 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 4. 吃糖1小时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 ) A. 胰蛋白酶 B ?胰淀粉酶 C ?胰岛素 D ?胰高血糖素 5. 糖尿病患者容易岀现( ) A. 细胞内液增多 B .组织液增多 C .体液增多 D .尿量增多 6?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 .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 7.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工人应多喝 ( ) A. 盐汽水 B .核酸型饮料 C .蛋白型饮料 D .纯净水 8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A. 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9?将大白鼠从25C 移至0C 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 ?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 .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 ?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 ?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10?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2, 4—D 涂抹子 据表得岀的正确结论是 ( ) A . 2,4— D 浓度超过25 mg /L ,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1.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 血液 B .体液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③葡萄糖、CQ 和胰岛素 A .①③ B .③④ C ( ) C .组织液 D .细胞内液 ( ) ②血红蛋白、Q 和葡萄糖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①② D .②④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试卷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套测试题 高二生物集体备课组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选择题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液体环境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CO2、O2B.H2O、Na+ C.C6H12O6、尿素D.血红蛋白、氧化酶 3.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心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D.细胞可直接在内环境中获取营养 5.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6.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7.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8.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渗透压下降 C.糖尿病D.细胞代谢紊乱 9.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有关论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于血浆中含有H2CO3、NaHCO3等缓冲剂,它的pH才能正常 B.内环境体温调节受到下丘脑控制 C.剧烈运动积累了乳酸、碳酸,肌肉感到酸胀,并随排尿使这些物质排出而症状消失 D.血浆中缺少蛋白质引起组织水肿 10.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 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C.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严重影响 D.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二、非选择题 1.右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体液的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④尿素、载体和呼吸酶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解析:选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呼吸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O2、葡萄糖、尿素、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 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选D呼吸中枢在脑干;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但听不懂。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解析:选B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呼吸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故PM2.5进入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内环境;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过敏原是引起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PM2.5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 4.下列有关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液等处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和分化 D.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可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课件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本章规划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与其他章的联系: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从容说课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章的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草履虫取食、排遗过程的视频和人体血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动态演示,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在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组织教学时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 ↑淋巴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规律 (一)内环境成分辨别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 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详解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 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什么叫体液? 2、血液全是体液吗? 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4、什么叫细胞内液? 5、什么叫细胞外液? 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 8、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9、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问题清单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 1.什么是体液? 2.体液包括哪些?约占多少? 3.细胞外液又称什么?包括哪些部分?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用箭头表示) 4.血细胞包括哪些?生活的环境是? 5.血浆中的营养物质经毛细血管的什么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的代谢废物经毛细血管的什么端进入血液? 6.什么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7.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8.什么叫内环境? 9.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10.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哪些? 11.渗透压指什么?血浆的渗透压的大小由什么维持? 12.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明显优势的是什么离子? 13.等渗溶液包括哪些(请写出浓度和物质)?正常人的血浆PH维持在什么范围内?缓冲物质包括哪些?14.乳酸的调节机制是?(完全解读) 15.正常人的体温维持在? 16.组织液、淋巴物质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区别在于? 17.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什么溶液,类似于什么? 18.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什么参与? 19.哪些液体不属于内环境? 20.组织水肿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例子)有哪些? 21.属于内环境的物质有哪些?例如:水,请再举例。 22.什么事内环境的稳态? 23.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什么? 24.内环境紊乱的例子有哪些?例:血糖平衡失调导致低血糖、糖尿病等,请再举例。 25.内环境稳态与哪些系统有功能上的联系?知识网络:

二、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2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27.反射包括什么反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有什么区别?(从定义、形成、反射中枢、举例说明) 28.反射弧的结构有哪些?效应器包括哪些部分? 29.什么叫兴奋? 30.神经元基本结构包括哪些?画出神经元的结构简图。 31.静息电位膜内外表现?动作电位膜内外表现? 32.神经细胞内K+和Na+的分布是如何的?如何形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方式分别是什么? 33.一个神经元传递兴奋至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一般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哪个部位?34.突触包括哪些结构?文字和图 35.兴奋是怎么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37.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什么特点?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又是如何的? 38.常见的神经递质有哪些?突出间隙的液体是什么?神经递质经突出前膜释放,后膜如何是识别? 39.神经递质的分泌通过什么方式? 40.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哪些?脑包括哪些部分?分别有什么功能? 41.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包括哪几部分?各区发生障碍会导致什么结果? 42.什么是学习?人的记忆分为哪些?请用关系图解释记忆之间的联系。 43.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是? 44.什么是激素调节?动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在哪里? 45.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包括哪几部分?作用是什么? 46.血糖平衡的调节(请用图示说明) 47.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中枢是? 48.正常人的血糖维持在什么范围内? 48.胰腺细胞有哪些?分别起什么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 第4节免疫调节 (17)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 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 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 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 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

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参考课时 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2.知识方面 (1)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 (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二) 第二章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 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神经调节能保持有序性是因为:递质发生效应后, 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⑤递质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递质受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⑥递质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要慢。 (5)信号变化: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征:单向传导。 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2、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3)下丘脑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4)脑干:呼吸、循环等活动中枢(5)脊髓: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阅读文字;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书写文字 五、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三者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 ↑淋巴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规律 (一)内环境成分辨别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 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阶段检测(1~2章)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二氧化碳和氧 ④Na+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2.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A.浆细胞B.T细胞 C.B细胞D效应T细胞 3.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 A.血液中O2浓度的变化 B.血糖浓度的变化 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 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C.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D.乳酸与血浆中NaHCO3反应 5. 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6.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 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 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7.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A.细胞内液增多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D.尿量增加 8.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9.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0.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