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4自我意识 2

04自我意识 2

04自我意识 2
04自我意识 2

第四章自我意识

一、单项选择题。

1.自我知觉理论的提出者是()。

A.贝姆

B.詹姆斯

C.施奈德与坎贝尔

D.罗森伯格

2.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

3.下列属于镜我的是()。

A.小王希望自己勇敢、努力

B.小王觉得自己很勇敢、努力

C.妈妈觉得小王是很勇敢、努力

D.小王觉得妈妈认为他很勇敢、努力

4.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A.自我知觉理论

B.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论

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主我

B.客我

C.镜我

D.社会自我

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7.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A.生理的成熟和发展

B.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

C.自我觉知

D.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

8.()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A.自我知觉

B.自我概念

C.自我评定

D.自我图式

9.下列对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由罗杰斯(C. Rogers)提出的是()。

A.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B. 实用自我、原则自我

C. 公我意识、私我意识

D.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0.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称为()。

A.自我概念

B.图式

C.角色认同

D.自我评价

11.自尊的经典公式为()。

A.自尊=成功/抱负

B.自尊=抱负/成功

C.自尊=成就动机/抱负

D.自尊=抱负/成就动机

12.()的高低取决于成就动机的强弱。

A.自尊水平

B.抱负水平

C.自我意识

D.自我效能感

13.库利对詹姆士“社会我”的发展,主要在于他提出了()概念。A.“物质我”

B.“自然我”

C.“镜中我”

D.“精神我”

14.“政治家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勤奋工作、好的名誉和谋略恰当等,而被他们击败的对手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他们不能控制的原因”的现象是()。

A.动机性归因偏差

B.自我确认

C.自我肯定

D.自我效能

15.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的层面,称为()。

A.物质自我

B.心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理想自我

16.自尊是个体对其()评价的结果。

A.社会地位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社会角色

17.关于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A.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B.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

C.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D.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

18.“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

A.霍妮(K.Horney)著的《自我的挣扎》

B.弗洛伊德(S.Freud)著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C.米德(J.Mead)著的《意识、自我与社会》

D.詹姆斯(W.James)著的《心理学原理》

19.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

20.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感觉

21.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的特点。

A.丰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二、多项选择题。

1.自我概念的功能有()。

A.保持个体内的一致性

B.解释经验

C.决定期待

D.反思自己

2.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

A.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B.行动表现的反馈

C.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D.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3.自我意识,亦称为()。

A.自我

B.镜我

C.自我概念

D.反思自我

4.身份是由个体的()决定的自我认同。A.认知地位

B.社会地位

C.身份地位

D.处境地位

5.社会知觉包括对()知觉。

A.他人

B.社会

C.群体

D.自我

6.自我意识的形式包括()。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镜我

7.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是()。

A.他人的反馈

B.反射性评价

C.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

D.社会比较

8.自我控制的功能包括()。

A.制止作用

B.发动作用

C.改变作用

D.比较作用

9.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包括()。

A.个体掌握的经验

B.替代性经验

C.生理和情绪状态

D.社会比较

10.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包括()。

A.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B.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C.自己的内部标准

D.自我反思

三、填空题。

1. 自我知觉是指,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和构成。

2. 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是、、、。

3. 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有、、。

4.自我控制主要包括五个方

面:,,,,。

5.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包括:、、。

四、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

2.自我服务偏差

3.自尊

4.自我控制

5.自我效能感

五、简答题。

1.什么是自我意识?

2.自我认识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

3.试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观点。

4.什么是过度合理化效应?

5.你怎样理解自尊的定义?

六、论述题。

某日,富商闲来无事,就到大街上散步,刚走不远,他看到前面有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正满脸堆笑地向他走来,眼神里充满渴望。富商见此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毫不犹豫地将一元钱丢进推销员的怀中,就缓步走开了。他以为能听到一句感谢的话,回头看时正遇上推销员那不领情的眼神,他才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就连忙返回,很抱歉地对推销员解释说:“对不起,我刚才忘了拿笔,希望你不要介意。”说着便从笔筒里取出几支铅笔,最后又说:“我们都是商人,都不能做赔本的买卖。你有东西要卖,而且上面有标价,我照价付给了你钱,我也要拿走我买的东西。”

这件事富商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只是觉得对任何人都应该尊重,不管他自己是否需要。

几个月过后,富商出席一个商业活动,作为公众人物,许多人都与他寒暄。快到中午用餐时,他身边的人不那么多了,这时一位穿着整齐的年轻人迎上前来,

用充满感激的目光注视着他,富商感到很纳闷,但一时也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此时年轻人说话了:“您早就不记得我了吧?我也是才知道您的名字,但不管您是一个名人还是一个普通人,我永远忘不了您。我是数月前那个铅笔推销员,当时您的举动给了我足够的尊严。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像个乞丐,一个推销铅笔的乞丐,不配得到任何人的尊重。因为很多人都只给我钱,并没有拿走一件商品,他们都认为我是一个乞讨者,直到您走过来并告诉我,说我是一个商人为止。您虽然拿走了一元钱的商品,但却为我重新找到了尊严。您的话使我重新树立了自信,我立志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人,今天我做到了。谢谢您!”

1. 请你运用社会心理学自我概念和自尊理论解释为何一句短短的话语尽然如此

具有感染力?这个案例对你有何启示?

2. 联系自身实际,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自尊理论谈谈如何确立和维护自尊。

第四章自我意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A 5.C 6.A 7.D 8.D 9.A 10.B 11.B 12.B 13.C 14.A 15.A 16.D 17.C 18.D 19.C 20.A 21.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C 4.BD 5.ACD 6.ABC 7.ABCD 8.AB 9.ABC 10.ABC

三、填空题

1.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概念、自尊

2.他人的反馈、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

3.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

4.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

5.个体掌握的经验、替代性经验、生理和情绪状态。

四、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也称为自我,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

界的关系的意识。

2.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

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对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

3.自尊:是指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

分,有一定的评价意义,简而言之,自尊是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

4.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控制。它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类高级心理活动。

5.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应付某种情境的主观

判断。

五、简答题

1.什么是自我意识?

答:自我意识也称为自我,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自己各种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外貌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还应包括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控制(在成功或失败后的自我感受,戒烟、戒酒的自我意向等)。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2.自我认识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

答: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包括社会比较(平行比较、上行比较与下行比较)和反射性评价、自我观察(态度的自我知觉、情绪的自我知觉、内部动机和过度合理化效应)和内省。

3.试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自我知觉理论主张,当我们的态度、情绪以及其他内在状态处于模糊不清或摇摆不定时,我们就会站在外部观察者的位置上,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该行为发生时的情境来获得自我知觉。该理论有如下两个要点:第一,只有在不确定自己的感受如何时,我们才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感受。第二,人们会判断,自己的行为是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感受还是受到了情境的影响。个体是通过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及行为发生的情境进行分析来获得自我知觉的。如果个体未受外部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地做出某种行为,那么该行为就真实地表达了个人的内在特性;相反,如果外界压力很大,即个体的行为是迫于外界环境的约束做出的,那么就不能代表个体的内在状态、特性和态度。

4.什么是过度合理化效应?

答:给人们奖励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奖励,这样就会削弱他们对内部动机(因为兴趣而去做)的自我知觉,从而产生过度合理化效应。所谓过度合理化就是指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难以抗拒的外在原因所引起的,从而使他们低估了内在原因引发该行为的可能性。

5.你怎样理解自尊的定义?

答:自尊是指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有一定的评价意义,简而言之,自尊是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它不需通过理性的评价和判断,即不依靠逻辑的过程即可形成。自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并且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按照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尊是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行价值评判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当评价的结果是肯定的,自我价值感得到确立时,个体就获得较高水平的自尊,反之自尊会受到伤害,出现自贬。

六、论述题

1.某日富商闲来无事,就到大街上散步,刚走不远,他看到前面有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正满脸堆笑地向他走来,眼神里充满渴望。富商见此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毫不犹豫地将一元钱丢进推销员的怀中,就缓步走开了。他以为能听到一句感谢的话,回头看时正遇上推销员那不领情的眼神,他才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就连忙返回,很抱歉地对推销员解释说:“对不起,我刚才忘了拿笔,希

望你不要介意。”说着便从笔筒里取出几支铅笔,最后又说:“我们都是商人,都不能做赔本的买卖。你有东西要卖,而且上面有标价,我照价付给了你钱,我也要拿走我买的东西。”

这件事富商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只是觉得对任何人都应该尊重,不管他自己是否需要。

几个月过后,富商出席一个商业活动,作为公众人物,许多人都与他寒暄。快到中午用餐时,他身边的人不那么多了,这时一位穿着整齐的年轻人迎上前来,用充满感激的目光注视着他,富商感到很纳闷,但一时也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此时年轻人说话了:“您早就不记得我了吧?我也是才知道您的名字,但不管您是一个名人还是一个普通人,我永远忘不了您。我是数月前那个铅笔推销员,当时您的举动给了我足够的尊严。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像个乞丐,一个推销铅笔的乞丐,不配得到任何人的尊重。因为很多人都只给我钱,并没有拿走一件商品,他们都认为我是一个乞讨者,直到您走过来并告诉我,说我是一个商人为止。您虽然拿走了一元钱的商品,但却为我重新找到了尊严。您的话使我重新树立了自信,我立志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人,今天我做到了。谢谢您!”

请你运用社会心理学自我概念和自尊理论解释为何一句短短的话语尽然如此

具有感染力?这个案例对你有何启示?

相关原理

1.自我概念:又叫自我图式,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三个部分若产生冲突的时候,个体就会产生负性的情绪,并导致长期的不良效果(我是怎样的人)。

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

(1)他人的反馈。熟悉的他人对自我的清晰评价,使我们增加对自我的了解。

(2)反射性的评价。

(3)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

(4)社会比较。

自我概念的作用: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个人的想法、情绪与行为。对行为的作用:自我表达,让真我表现出来,即自己的行为和自我概念是一致的。但由于受社会道德和规范的制约,要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就会采取策略性的自我表现。人们是从事自我表达还是自我表现,是受自我监控水平而定,所谓自我监控水平是指个体对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高自我监控的人往往会根据情境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低自我监控的人则根据自己的内心态度和自己的性格行动,因而在不同的场合行为是一致的。高自我监控的人适合搞公关、政治,而低自我监控的人则适合搞艺术、研究。

2.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性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自尊涉及到对自我情感和评价,自尊对心理和谐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

(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有时是无法选择的,如比赛时的比较。有时是可以选择的,往往会选择向下比,与不幸运的人比,以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者将相似性降低以维护自己的自尊。

(3)自己的内部标准。理想自我(我们想成为的人,它激励我们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现实自我表现的差距-抑郁,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自己应该成为的人)的差距—焦虑,这两种情况会造成自尊的降低。

如何确立自尊?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确立自尊的方法有:

(1)学会向下比较,自我提升。

(2)选择性遗忘(对消极事件比对积极事件遗忘的更快)。

(3)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肯定有利的,积极的反馈的可靠性,例如对待考试)。

(4)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失败了没人怀疑你的能力,成功了则人们会更相信你的能力。

(5)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以体现优势,增强信心,提高自尊。

2. 联系自身实际,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自尊理论谈谈如何确立和维护自尊。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

(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有时是无法选择的,如比赛时的比较。有时是可以选择的,往往会选择向下比,与不幸运的人比,以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者将相似性降低以维护自己的自尊。

(3)自己的内部标准。理想自我(我们想成为的人,它激励我们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现实自我表现的差距-抑郁,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自己应该成为的人)的差距—焦虑,这两种情况会造成自尊的降低。

如何确立自尊?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确立自尊的方法有:

(1)学会向下比较,自我提升。

(2)选择性遗忘(对消极事件比对积极事件遗忘的更快)。

(3)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肯定有利的,积极的反馈的可靠性,例如对待考试)。

(4)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失败了没人怀疑你的能力,成功了则人们会更相信你的能力。

(5)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以体现优势,增强信心,提高自尊。

陈莉(温州医学院)

(讲课稿)第二讲:自我认知(2学时)

第二讲:自我认知(2学时)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我的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性格、人格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结合职业特点分析,认识自己的职业适应性。 教学内容: 1、兴趣概述,兴趣在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医学生应培养自身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匹配的兴趣,兴趣测试; 2、人格特质概述,人格特质在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医学院校学生应完善自身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匹配的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测评; 3、能力概述,能力在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医学院校学生应增强自身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匹配的能力,能力测试; 4、价值观概述;价值观在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医学院校学生应树立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匹配的正确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测试。 你是否知道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案例一】斯芬克斯之谜 在传说中,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山是西方诸神所居住的地方,那里有西方的主神宙斯,以及由他所统率的众神氏。凡人是难以涉足于神的地界的,而神的箴言——“人,认识你自己”,又应该让人来知晓。于是,就有了斯芬克斯的故事。 “斯芬克斯”是传说中的一个奇特的生物——“狮身人面”。现在的埃及还有她的一座雕像,与那雄伟的“金字塔”一样著名。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她作为神的使者,带着神对人类的忠告——“人,认识你自己”,从奥林匹斯山来到了人间,古希腊的忒拜城堡。经过细心的筹划,她把那句神的箴言化作了一段“谜语”,来盘问她所遇到的所有的人。“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这就是斯芬克斯的谜语,每个路过的人都必须面对她来猜一猜她的谜语;而且,富有挑战和特殊意义的是,凡是猜不中的,都会为此丧生,被斯芬克斯毫不留情的吃掉。 当时忒拜城堡中没有一个人能够猜得出斯芬克斯的谜语,因此该城邦也就从此陷入了空前的灾难。后来有一位异乡的青年名叫“俄狄浦斯”,猜出了谜语。 谜语——那就是人,那就是人本身!“人在‘早晨’,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是用‘四条腿’走路的,也即在地上爬;长大了就能够站立起来,于是‘中午’就用‘两条腿’走路了;到了晚上——老年,人会用一条拐棍来帮助自己走路,也就又变成了‘三条腿’。” 斯芬克斯作为神的使者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通过这样一个谜语,来告诫人类要对自己或自身进行认识。作为人,你必须要认识你自己! 【案例二】牛顿的自我认识 力学之父牛顿,很小的时候就小有成就,有人赞誉他为“力学泰斗”。 牛顿却说:“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常常为发现一块美丽的贝壳沾沾自喜,对面前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无知。” 正是牛顿意识到还有浩瀚如海洋的真理尚未了解,才使他在确立了三大定律后,又发现了万有引力,甚至还在光学及其他研究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案例三】职业生涯=知己+知彼+抉择知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 正确认知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1、自我认知是指正确、客观地认识及评价自我,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观察和

自我意识和特点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规律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的分析 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和同年龄的青年有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其特殊的教育环境和知识背景,他们饿自我意识又与一般青年有一些不同。 首先,大学生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大学生不象普通青年直接进入社会,而是有四-五年的知识技能的准备时间。在这段缓冲时间里,他们围绕个人发展、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主动积极的探索自我。回经常独思,反省“我聪明吗?我风度如何?我性格怎样?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会自觉的把自己的命运和集体、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经常考虑如何为社会服务。 第二、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有与各类知识增多,生活经验扩大,感性和理性趋于成熟,大多数学上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边的客观、全面。王登峰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显现实自我之间的相关比较高, 第三、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复杂。一般说来,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情绪情感基调是积极的、健康的。大学生对别人的言行和态度极为敏感,愿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闭锁于心。内心体验起伏较大,取得成绩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又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有明显的两极情绪。第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很大提高,其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和稳定性显著发展。 第五、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总体而言比较高,但不同年纪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方面纯在明显差异,而且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与期心理障碍的表现趋势似乎存在某中对应关系。大学一、二、四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随年纪升高而发展,而三年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最低,内心矛盾冲突最尖锐、思想斗争最激烈、回顾与展望最多的时期。他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对稳定阶段中的不稳定期,但是也是依次新的上升期,因此也友人称之为大学生自我意识发扎的转折期。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 大学生自我意识杂大学阶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逐步协调一致。但在自我意识逐步成熟、确立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也品尝了酸甜苦辣,付出了艰难的代价,并为解决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行了不懈努力。 1、自我意识的分化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原来完整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2个我:主观的我(I)和客观的我(ME),既大学射干内即使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伴随着主我和客我的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开始分化。自我意识分化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自我明显的分化,使大学生主动、迅速的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产生了新的认识、体验,同时,由此而来的种种激动不安、焦虑、喜悦增加,自我沉思增多起来,要求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和世界,渴望被理解、被关怀。 2、自我意识的矛盾自我意识的分化,使大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曾注意的许多我的方面和细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呈现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加剧。自我冲突加剧,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不能确立、自我概念不能形成,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很大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开始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对自我的控制常常是不果断的。归纳起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1)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由于生活范围窄,社会交往多限于老师、同学、父母,比较简单、直接,因此,对自我的认识参照点少,局限

专题二:自我认知(讲稿)2剖析

专题二自我认知 ——问题二:职业性格、能力、兴趣认知【知识点复习】 一、自我认知的重要意义 二、自我认知的含义及内容 三、自我认知的途径和方法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能通过适合的途径、采取正确的方法正确认识到自己。自我认知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个自己想做的、适合做的、能做的、值得做的职业。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感兴趣的工作会快乐,工作稳定;从事自己适合做的工作会很高效,工作就适应;从事自己能做的工作,内心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从事自己认为值得做的,对工作就很认同。 今天我们讲授专题二的第二个问题: 一、兴趣探索——你喜欢什么?二、性格探索——你适合什么? 三、能力探索——你能做什么?四、价值观探索——你想要什么? 新课: 一、兴趣探索——你喜欢什么? (交流互动)放松、深呼吸、回忆自己感到特别愉快、忘记时空和自己的幸福时刻。请仔细回想当时的场景细节以及自己的感受,并和其他同学分享:你在什么时候感到幸福?为什么感到幸福?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发现:当人们在专心致志地、积极地参与从事某种活动、忘记了时空和自己的时候,他们感到最为愉快和满足。他将这种状态称之为“FLOW”(流动)——“聚精会神”、“忘我”的状态。可见,人们的满足感、幸福感往往来自于从事某种活动,而不是无所事事或单纯的享乐游玩。这也正是工作原本的意义所在。工作可以、也应当带给我们快乐。那么,以兴趣主导你的生涯。 大量研究表明:兴趣与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因此,职业生涯辅导也普遍将兴趣作为自我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并研制出了多种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职业兴趣。 同时,对于工作,世界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参照对职业兴趣的划分进行的。 (一)兴趣和职业兴趣 1、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与

第六章 从众效应

?变色龙效应 ?Tanya Chartrand等人(1999)发现,跟实验助手在一起,实验助手不断地擦脸,不断地晃脚,你也会不断地擦脸和晃脚。 ?这种自动的行为,不仅可能自己没有意识,而且很可能所有人都觉得很自然或感同身受。 ?暗示,从众 ?Medalia等人(1958)发现,1954年3月底,西雅图一家报纸报道距北方80英里的一个城市里汽车挡风玻璃被损坏的现象。4月14日,距约65英里的地方又发生了一起挡风玻璃损坏事件。一天后,距离45英里的地方又有人报告挡风玻璃损坏。 ?西雅图市长向艾森豪威尔总统发出了求助。 ?从众好不好? ?主要内容 ?从众 ?从众 ?改变个体的观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倾向性。 ?因为真实或者想象的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Kiesler & Kiesler, 1969)。

?我们相信其他人对一个模糊情景的解释比我们自己的解释更正确,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一个适当的行为方式。?谢里夫的似动现象研究

?被试在一间完全黑暗的房间里集中注意4.5米开外的一个光点。光点看上去象是在移动(似动错觉)。要求被 试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第二阶段 ?让被试与其他两位都经历过第一阶段的人组成群体,每人都大声说出自己的判断 ?对光点移动距离的估计渐渐汇聚成群体标准 (M. Sherif, 1936)?研究结果 ?阿希实验 ?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 对从众实验的评价 阿希的从众实验确实显示了它的规律性,只要是在阿希的实验情境里,人们必然会产生从众行为,这是由于群体的压力所致。许多国家和地区如黎巴嫩、中国香港、巴西、津巴布韦、挪威、加拿大、日本等,都进行了重复实验,得出了大致相似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人们在临时拼凑的群体中,虽然彼此素不相识,群体中多数人的行为尚且能作为一种压力而使个体产生从众行为,如果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即在各个体之间相互熟悉的情境中,当群体中大部分成员发生相同行为时,可能对个体造成的压力会更大,更会迫使其发生从众行为。?两个实验有何不同? ?似动实验 ?缺乏稳定的参照点 ?情境模棱两可,参加者无法做出绝对肯定的判断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其调适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其调适 作者:向延梅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十五中学 刊名: 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2009(8) 参考文献(6条) 1.李铮普通心理学 1995 2.林崇德学校心理学 2002 3.姚俯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01) 4.徐光兴临床心理学 2001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2002 6.章志光社会心理学 199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周红浅析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期刊论文]-教育探索2007(11) 2.戴风明.陈锦秀关于中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认识与实践[期刊论文]-教育探索2004(11) 3.彭以松.聂衍刚.蒋佩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及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期刊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0) 4.陈家麟.张忠.CHEN Jia-lin.ZHANG Zhong我国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研究述评[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5) 5.宋坤强谈谈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获得[期刊论文]-教育探索2001(9) 6.施加平.SHI Jia-ping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5) 7.贾晓波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期刊论文]-体育教学2007(2) 8.韩国栋浅议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期刊论文]-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 9.田凤娟.Tian Fengjuan重视自我意识特点,促进初中生自我教育[期刊论文]-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8(4) 10.朱新筱初中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欺负的关系[学位论文]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9018070.html,/Periodical_ddjylt200908009.aspx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版)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升入大学的学生,一般都是达到17、18 岁的青年。他们已走过儿童期、青少年期,经历了相当长的学习和生活岁月,他们的身体成长已成熟,心理发展也逐渐定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趋于稳定,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水平,其特点如下: 1 .大学生自我认识的主要特点 (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大学生刚跨入大学的校门,一个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又一次摆在面前,这就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我可能和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我的条件和前途如何?"" 我一生已经做了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的解 答都涉及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问题。大学生们总是十分感兴趣而又急迫地思考着这些问题,强烈地期待着一个满意的或比较满意的答案。 自我认识的迫切性在少年期已有明显的表现,但是大学生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具有更高的水平。他们往往主动地把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作比较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他们往往主动地参照书本上的学者、工程师、经济师、政治家、英雄人物和优秀教师,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并对自己作出评价。 (2)自我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个人的自我评价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是与个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特性是怎样变化的?由于认识对象的不同以及自我评价的方法的不同,很难检验自我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通常,可以 用两种方法来检验自我评价的客观性。第一种方法,是将个人自我认识中的抱负水平和活动的实际结果(如体育成绩、学习分数、测验得分、科研成果等)进行比较,以考察两者之间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第二种方法,是将个人的自我评价与他人(教师、家长、同学)对被考察对象的评价进行比较,以考察两者之间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教师、家长、同学)之间无大的差异。 有一项研究表明,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最高,其次是四年级,二、三年级最差。那么,这是否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发生了倒退呢?或者说,他们对自我的评价越 来越偏离实际了呢? 草率地下结论是容易犯错误的。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刚进大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面临的是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事、陌生的生活方式、陌生的思想观念、陌生的教学模式,这一切都等待着他们去了解、去熟悉、去适应,这样他们就很少有时间来认真地思考自己。因而,他们的自我评价是从中学沿袭下来的,而不是在大学校园里重新形成的。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成人评价的翻版,他们通过将老师、家长以及周围同学对自己的议论、评判内化,从而形成自我评价。从实质上看,这种自我评价并不货真价实,因为其中缺乏评判者自己的观点。但是,这样的自我评价往往是比较客观的,因为它综合了他人的看法,有道是" 旁观者清",因而它更符合实情也就不足为怪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新生的自我评价客观性最高了。 经过一年的适应期,大学生进入一个重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阶段。他们不再把别人的话当作金科玉律,而是真正地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全面剖析自己。因而,这时的自找评价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客观性下降,以至跌入低谷。此后,随着经验的积累,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又有所回升。 从表面上看,一年级的新生自我评价客观性最高,但这是虚假的。就自我评价能力而言,大一的学生无疑是最稚嫩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到问题的实质:自我评价的客观性随年级的升迁而增强的。 (3)自我形象结构的变化:a自我形象更趋丰富、完整。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曾对大学生和高中生作过一次比较研究,要求被试者就"你是谁?"这个问题作出20 个不同的回答, 回答每题的时间为20秒。结果发现,82%的大学生能够一字不漏地作出20 个答案,但只有

第二章自我认知

《生涯规划与管理》 第二章我适合什么职业——自我认知 在古希腊德尔斐的一个古神庙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把“认识自己”看作是最高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人过高估计自己,自以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口若悬河、目空一切,仿佛能叱咤风云;有的人过分贬低自己,做事缩手缩脚,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失去许多发展的机遇……。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寻找至自己的最佳位置,才不会把“想做的”与“能做的”以及“能做得最好的”混淆起来,才能在短暂的大学阶段,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做最重要、最有效率的事情,避免“青春时光”这一最宝贵的资源的浪费。大学校园里常见一些同学盲目地参与社团活动却并不清楚这些活动对自己究竟有何益处;有些忙着这个获取证那个证,毕业时又充满迷惑和后悔。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并不清楚,只是盲目地随波逐流。 为了使大学生阶段的生涯发展与规划“补修课”收到亡羊补牢的效果,首先得帮助大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觉察。认识了自己,理清了自我,才能够有一个理性的、全面的自我认识,清晰的自我定位,从而合理规划人生,能够利用高校丰富的学习资源,打造自我,缩短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差距,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职匹配理论 1909年,“职业指导之父”帕金森在其《选择一个职业》中阐述了其职业--人匹配理论,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或条件: 1、应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 2、应清楚的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 3、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 帕金森的理论内涵即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对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职业与个人匹配相当的职业。 下面将分四节内容来帮助同学们认识自己,从气质、性格、兴趣、人格、价值观、能力倾向等方面了解我们自身,为实现良好的人——职匹配提供依据。 第一节气质、性格与职业选择 一、认识自己的气质 (结合学生一年级上学期《心理素质训练》课完成的气质测试结果讲授) 现代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表现为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敏捷程度、情绪发生的快慢等心理过程的速度。心理活动的强度指情绪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指向外部现实还是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作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气质,是不以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它往往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在各种活动之中。 气质是一种天赋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受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气质的稳定性是指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在不同的内容的活动中都显

自我认知测试题及答案

测试说明:以下有60道题。在回答每一问题时,认为很符合自己情况的,记2分;比较符合的,记1分;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记O分;比较不符合的,记负l(-1)分;完全不符合的,记负2(-2)分。 测试题目: 1.做事力求稳妥,不做无把握的事。 2.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想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才痛快。 3.宁可一人干事,不愿很多人在一起。 4.到一个新环境很快就能适应。 5.厌恶那些强烈的刺激,如尖叫、噪声、危险镜头等。 6.和人争吵时,总是先发制人,喜欢挑衅。 7.喜欢安静的环境。 8.善于和人交往。 9.羡慕那种善于克制自己感情的人。 10.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制度。 11.在多数情况下情绪是乐观的。 12.碰到陌生人觉得很拘束。 13.遇到令人气愤的事,能很好地自我克制。 14.做事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15.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16.在人群汇总从不觉得过分拘束。 17.情绪高昂时,觉得干什么都有趣;情绪低落时,又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 18.当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别的事物很难使自己分心。 19.理解问题总比别人快。

21.对学习、工作、事业抱有很高热情。 22.能够长时间做枯燥、单调的工作。 23.符合兴趣的事情,干起来劲头十足,否则就不想干。 24.一点小事能引起情绪波动。 25.讨厌做那种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 26.与人交往不卑不亢。 27.喜欢参加热烈的活动。 28.爱看感情细腻、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学作品。 29.工作学习时,常感到厌倦。 30.不喜欢长时间谈论一个问题,愿意实际动手干。 31.宁愿侃侃而谈,不愿窃窃私语。 32.别人说我总是闷闷不乐。 33.理解问题常比别人慢些。 34.疲倦时只要短暂的休息就能精神抖擞,重新投入工作。 35.心里有话,宁愿自己想,不愿说出来。 36.认准一个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7.同样和别人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疲倦。 38.做事有些莽撞,常常不考虑后果。 39.老师和师傅讲授新知识、新技术时总希望讲慢些,多重复几遍。 40.能够很快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41.做作业或完成一件工作总比别人花的时间多。 42.喜欢运动量大的剧烈体育活动,或参加各种文艺活动。 43.不能很快地把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上去。

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感觉 2.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 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 3.一般说来,( )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A.社会自我 B.理想自我 C.投射自我 D.心理自我 4.个体的自我意识萌芽发生在( )。 A.出生8个月左右 B.1岁左右 C.1岁以后 D.2岁左右 5.个体社会自我的获得一般是在( )。 A.1岁左右 B.2岁左右 C.2~3岁 D.3岁以后 A.自我矛盾型 B.自我扩张型 C.自我否定型 D.自我萎缩型 8.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 )的特点。 A.丰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9.有些大学生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这说明他们( )。 A.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的特点 B.自我体验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C.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D.自我认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点 10.下列不属于自我扩张型的自我意识是( )。 A.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 B.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 C.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 D.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 二、填空题 1.自我意识包括个体( )和( )两个方面。 2.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 )和( )两个特点。 3.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 )、( )和( )。 4.由于意识转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为对象,自我意识一分为二:一是( ),二是( )。 5.大学生的自我探究包括: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索、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 6.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意味着( )、( )和( )的统一,也意味着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7.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表现为政治方面的( )、( )、竞争意识;求知方面的成才意识、( )、( );思想品德方面的道德意识、( );行为方面的( )、社交意识等。

第二章 自我认知

第2章自我认知 教学目标:通过对自我认识的基本方法、价值观、兴趣和能力的了解把握,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自我,形成与社会需要相匹配的合理目标,并能为实现目标积极努力。教学内容:第一节自我认识的维度及作用 第二节兴趣自我认识 第三节性格自我认知 第四节能力自我认识 第五节价值观自我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兴趣的自我认识和价值观的自我认识 教学方法:课堂教授、讨论与互动 主要内容: 引入: 从生涯规划的模式(生涯探索—>生涯抉择—>生涯行动)带入对目前大学生关于“自我认知”的困惑的分析——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周围的人怎么评价你? 你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 你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 你知道…… 继而引出“自我认知”的概念: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评价,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前提和根基。 “自我认知”作用:自我认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目标,影响大学生的求职策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心理 第一节自我认识的维度及作用 一、自我 躯体我(生理我):由自己的外在条件构成 精神我(心理我):指自我认知及自我概念。 社会我:人对自己的看法 突出强调:心理我。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观、性格、兴趣、情感、能力等心理特征的认识。是职业自我的核心内容,也是自我探索的重点内容,他对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自我认知的维度 职业兴趣:最喜欢做什么(选我所爱)。是指个体为了兴趣或享受而做的事情,为个体所

从事的职业活动提供持久的动力。 职业性格:适合做什么(探我所适)。性格也称为人格特质,是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职业价值观:最看重什么(寻我所需)。是对个体很重要或很想要的东西,决定了个体在面临选择时对事物取舍的优先次序。 职业能力:最擅长做什么(做我所能)。是个体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帮助个体发现自身能力,找到自身胜任工作同时有针对性的自身个人能力。 三、自我认知的方法 1、自我的橱窗分析技术 将对个人的了解比作橱窗,放入直角坐标系中。横轴正向代表“别人知道”,负向代表“别人不知道”;纵轴正向代表“自己知道”,负向代表“自己不知道”。如此形成四个小橱窗,分别代表: 公开我(即自己知道,别人知道的部分):属于个人展现在外,无所隐藏的部分。 隐私我(即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部分):属于个人内在的私有秘密部分。 潜在我(即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属于个人有待开发的部分。 背脊我(即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部分):犹如背部,存在,个人却无法看到。 潜在我与背脊我是进行自我探索时需要重点探索的部分。 2、认识自我的其它方法 经验法:自我反省——回顾过去、发现自我 他人评价——旁观者清,指出盲点 实践感悟——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测评法:正式评估(人格、智力、职业能力、职业兴趣测试等) 非正式评估(360度评估、生涯彩虹图、生涯生命线等) 第二节兴趣自我认识 一、兴趣的概念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与情绪。 职业兴趣指人们对某种职业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与心理倾向。 二、兴趣对职业的影响 1、兴趣是职业生涯选择的重要依据。 2、兴趣可以增强你的职业生涯适应性。 3、大量研究表明:兴趣与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关联。

自我认知+岗位认知答题解析

第一讲自我认知 一、自我评价类 所谓自我评价,就是自己介绍自己。有三个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就是“你眼中的自己?你眼中的别人?别人眼中的你”。 “你眼中的自己”,是考官最想了解的容,是考官了解考生最直接的一种方式。这道题不仅是一道测试题,也是考官评价你是否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一个窗口。所以必须慎重对待。“你眼中的别人?别人眼中的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眼中的别人和别人眼中的你,折射的都是你自己。答题思路都是一样的,只是把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换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自己对别人的评价。 答什么: 第一,回答要有针对性,要展现出自己与所报考职位相匹配的某些特征。第二,容要积极上进,要能展现出你的责任感、上进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第三,要结合实际,融入自己的感情,以真情去感染人。第四,适当地谈谈自己的缺点,但这些缺点相对所报考职位而言,不能是致命的。 怎么答:即答题模式:总—分—总 总:扼要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切忌将谈经历变成流水账、变成个人简历。要简明扼要、抓住要点,谈那些闪光的经历、难忘的经历。 分:概括自己的优点、特点、长处和缺点,显示自己有别于其他考生的地方,展示与所报职位相适应的某些特长。一般采用(3+1)模式,即谈3个特点(优点)、1个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表态,我将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融入新集体,干好自己的工作,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例题1:做一下自我介绍。 出题思路:了解你的成长经历和专业背景 答题思路:突出优点,突出岗位适合度 参考答案: 总:侧重于(有时要求不能涉及,用考号代替)、年龄、学历、专业、政治面貌、成绩、社会职务,可突出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经历 分: 1、乐观,心态好,做人低调,学习和工作积极进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咬牙克服,取得成绩也不骄傲,自我加压。 2、好学,肯上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勤工俭学,克服了困难,成绩很优秀,素质较全面,动手能力强,能吃苦。 3、真诚,乐于助人,平时帮助同学和家人,参加社团活动,能够团结协作,参加志愿服务,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 一个不足:有时有急躁情绪 总:无论这次公务员考试成功与否,我都将继续踏实学习,好好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丰富自己,帮助他人,让人生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 例题2:谈谈你最难忘的人。 出题思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眼里的别人就是你自己

第二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第二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幅自我的‘蓝图’或一幅自画像。我们意识里对此可能不够清晰、具体,也可能不了解,但它却是存在的,而且完整详细地摆在那里。自我意识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一个基础,由此而产生出个人的整个个性、行为,甚至环境。” ———马克斯韦尔 导语:自我意识的确立是青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青年人格的形成、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的自我意识是大学以前的自我意识的继续与深化,同时又有其质的变化。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从分化到矛盾,走向统一,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人的自我意识常常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在每个人身边可以轻而易举地搜索出大量的事例佐证自己的观点。因此,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个体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既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自我形象。早在古希腊时期“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神庙上的名言就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自我、实践自我、超越自我。而对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来说,”自我“更是自己积极关注的课题。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如何,直接影响自己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如果一个人认识自己并接纳自己,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而且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善于利用每个成长机会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他的一生就会快乐就会有价值。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的确立是青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青年人格的形成、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的自我意识是大学以前的自我意识的继续与深化,同时又有其质的变化。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从分化到矛盾,走向统一,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它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如果再进一步简化,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

(完整版)自我认知测试题及答案

测试一自己的气质属于哪种类型 测试说明:以下有60道题。在回答每一问题时,认为很符合自己情况的,记2分;比较符合的,记1分;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记O分;比较不符合的,记负l(-1)分;完全不符合的,记负2(-2)分。 测试题目: 1.做事力求稳妥,不做无把握的事。 2.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想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才痛快。 3.宁可一人干事,不愿很多人在一起。 4.到一个新环境很快就能适应。 5.厌恶那些强烈的刺激,如尖叫、噪声、危险镜头等。 6.和人争吵时,总是先发制人,喜欢挑衅。 7.喜欢安静的环境。 8.善于和人交往。 9.羡慕那种善于克制自己感情的人。 10.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制度。 11.在多数情况下情绪是乐观的。 12.碰到陌生人觉得很拘束。 13.遇到令人气愤的事,能很好地自我克制。 14.做事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15.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16.在人群汇总从不觉得过分拘束。 17.情绪高昂时,觉得干什么都有趣;情绪低落时,又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 18.当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别的事物很难使自己分心。 19.理解问题总比别人快。

20.碰到危险情况,常有一种极度恐惧感。 21.对学习、工作、事业抱有很高热情。 22.能够长时间做枯燥、单调的工作。 23.符合兴趣的事情,干起来劲头十足,否则就不想干。 24.一点小事能引起情绪波动。 25.讨厌做那种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 26.与人交往不卑不亢。 27.喜欢参加热烈的活动。 28.爱看感情细腻、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学作品。 29.工作学习时,常感到厌倦。 30.不喜欢长时间谈论一个问题,愿意实际动手干。 31.宁愿侃侃而谈,不愿窃窃私语。 32.别人说我总是闷闷不乐。 33.理解问题常比别人慢些。 34.疲倦时只要短暂的休息就能精神抖擞,重新投入工作。 35.心里有话,宁愿自己想,不愿说出来。 36.认准一个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7.同样和别人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疲倦。 38.做事有些莽撞,常常不考虑后果。 39.老师和师傅讲授新知识、新技术时总希望讲慢些,多重复几遍。 40.能够很快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41.做作业或完成一件工作总比别人花的时间多。 42.喜欢运动量大的剧烈体育活动,或参加各种文艺活动。 43.不能很快地把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上去。

高中生自我意识

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核心提示:高中时期时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增长的时期。但是,自我意识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自我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挫折。如果这些矛盾处理得当,便有助于促进心理发展。若这些矛盾处理不好,则会产生种种心理障碍,严重损伤我们的心理健康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距离过大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最初自我是统一的,“我就是我”。但是后来人发现“我又不是我”,自我出现了矛盾。我们在社会交往中看到,有些人学习成绩好,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敬重,或者人缘关系好,朋友很多,大家都愿意和他亲近。通过学校教育或阅读文艺作品,也知道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英雄模范人物,于是在自我意识中便产生了“我要像他们一样”,“我要做个好学生”,“我要成为作家”等等观念。这些关于自我的未来的设想也就是理想的自我。理想自我是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主要包括自我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的位置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现实的自我,是指个人当前发展所达到的实际的自我状态,即自我在能力、品德、业绩等方面的实际表现。 在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显著发展,我们经常将自我与他人,特别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就突出出来了,如果发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距离太大,就会感到痛苦和不安,处理不好,可能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实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统一,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即积极的统一和消极的统一。积极的统一是用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理想自我去改正、完善现实的自我,使个性得到升华。 消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降低或放弃正确的理想自我,以达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有些青少年缺乏改变现实自我的勇气,为了解除自我意识的矛盾,强调客观原因,不做主观努力。有的甚至改变现实的自我去符合错误的“理想” 自我,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做了坏事还心安理得。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个性的退化,危害极大,应尽力防止。

最新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资料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就我们大学生择业而言,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意识从“我想干什么”的幻想型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型上来的过程,也就是实现择业知、行、意统一的问题。自我评价是以自我作为客观对象,但同时又受到其本身择业观念的影响,因此自我评价仍需要处理好主客观的统一问题。自我认知是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我的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认清自己的职业适应性。

我们从自己所熟知的人的经历中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的人在大家看来可以或本应该事业上获得成功,但却事与愿违,恐怕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事实他失败了。如果分析原因的话,除了其他各种因素以外,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将才干用错了地方。相反,那些成就大业者,他们往往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并非比别人更聪明、更能干;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他们不仅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并且还懂得善于利用和发挥自己的长处。 在美国,有一个关于成功的寓言故事,一直被职业经理人广泛流传。它取自名为《飞向成功》的畅销书,作者之一便是唐纳德·克里顿博士。这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为了像人类一样聪明,森林里的动物们开办了一所学校。学生中有小鸡、小鸭、小鸟、小山羊、小松鼠等,学校为它们开设了唱歌、跳舞、跑步、爬树和游泳5门课程。第一天上跑步课,小兔兴奋地在体育场地跑了一个来回,并自豪地说:“我能作好我天生就喜欢的事”!而看看其它小动物,有噘着嘴的,有沉着脸的。放学后,小兔回到家对妈妈说,这个学校真棒!我太喜欢了。第二天一大早,小兔蹦蹦跳跳来到学校,上课时老师宣布,今天上游泳课。只见小鸭兴奋地一下跳进水里,而天生恐水、不会游泳的小兔傻了眼,其它小动物更

大学生自我意识具有的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具有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认识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外界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大学生正处于处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时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自我意识开始分化,并且迅速发展,自我矛盾开始出现。进入大学以后,随着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心理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并且迅速发展,导致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幻想,而现实往往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于是就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这种矛盾分化,使得大学生发生自我意识的改变,经过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而表现出各种激动、焦虑、喜悦与不安情绪。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往往会将“客体我”降到实际能力以下,产生较强的自卑感,甚至放弃努力,形成自暴自弃或伤感的心理状态。相反,当“现实我”占优势时,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自我陶醉,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而做出过于傲慢、虚假的表现。 2、自我意识矛盾日益突出,但调控能力相对较弱。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种种矛盾开始出现,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常常是矛盾的,对自己的态度也是波动的,对自己的调控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他们忽而看到自己的这一面,忽而又看到自己的另一面,时而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时而又高估或低估自己,时而感到自己很成熟,时而感到自己很天真,时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而又对自己不满。面对自我意识中的种种矛盾,大学生便开始通过各种活动来重新认识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调节矛盾中认识自己,完善自我。他们常常会问自己,“我聪明吗?”,“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么能力和特长?”,“大家喜欢我吗?”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冲突和自我探究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自我统一。然而新的矛盾又会产生,还需要不断地自我调控和自我探究。但大学生的这种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弱,过多关注自己,过于看重自己,而对他人、集体、社会考虑较少等。 3、自我意识的矛盾不断激化,出现混乱。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混乱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限。它们是妨碍良好自我意识形成的心理障碍.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大学生,在把理想我与现实我进行比较时,对理想我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我不满意,又无法改进。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排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距离过大所导致的自我矛盾冲突,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这类大学生往往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他们的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近几年来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此心理问题所导致。过高的自我评价。这是一种与过低自我评价相对立的自我意识状态。在

自我认知

?目录 ?一、模块介绍 ?(一)课程导入 ?(二)真题回顾 ?(三)测评要素解读 ?(四)题型判断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一)课程导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老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二)真题回顾 ?(三)测评要素解读 ●一般定义: ?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自身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以及周围事物的关系所进行的观察、体验、感知和评价等。自我认知包括:认知自己的价值观、 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察自己 的情绪变化、原因等。 ●对自己的性格、态度等构成有良好的评价; ?例题:请做一个自我介绍? ●兴趣与岗位情况匹配 ●成就动机与岗位情况匹配(认知需要、自我提高、自我实现服务他人的需要,得到 锻炼等) ?例题:你为什么报考公务员?你认为你和这个岗位匹配吗?如果录取了你,你有什么工作计划? ?自我认知类题目展现内容 ?(四)题目特点 ●一、题目是可以事先准备的。 ●二、题目的解答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三、题目的准备有助于回答其他题目。 ●四、题目的准备方法: ?(一)自我准备——自我的梳理 ?(二)职位匹配的准备——职位匹配的内容梳理 ?自我认知与职位匹配目录 ?(一)人生经历梳理 ● 1.人生经历了哪些阶段? ● 2.你在这些阶段里你认为最成功/失败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 3.每个阶段你都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就? ● 4.报考公务员这段时间你都做了哪些面试准备? ●在谈人生经历时注意要表现出来的内容 ●谈经历不是流水账,而要表现出: ? 1.经历获得的经验对职位的帮助 ? 2.经历(成败)对自己的鼓舞和磨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