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数学上学期第10周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上学期第10周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上学期第10周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上学期第10周教学设计

热点1 随机事件的概率

1.某地区空气质量监测资料表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0.75,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是0.6,已知某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则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

A. 0.8

B. 0.75

C. 0.6

D. 0.45

【方法规律】

1.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由于事件A发生的频率f n(A)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稳定于概率P(A),因此可以用频率f n(A)来估计概率P(A).

2.从集合角度理解互斥和对立事件

从集合的角度看,几个事件彼此互斥,是指由各个事件所含的结果组成的集合彼此的交集为空集,事件A的对立事件A所含的结果组成的集合,是全集中由事件A所含的结果组成的集合的补集.

3.随机事件的概率为,

4.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看作随机事件的两个特例,分别用和表示,必然事件的概率为,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即,;

5.(1)频率的稳定性即大量重复试验时,任何结果(事件)出现的频率尽管是随机的,却“稳定”在某一个常数附近,试验的次数越多,频率与这个常数的偏差大的可能性越小,这一常数就成为该事件的概率;

(2)“频率”和“概率”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频率具有随机性,它反映的是某一随

机事件出现的频繁程度,它反映的是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概率是一个客观常数,它反映了随机事件的属性.

【解题技巧】

求复杂事件的概率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将所求事件转化成彼此互斥的事件的和;二是先求其对立事件的概率,然后再应用公式求解.如果采用方法一,一定要将事件拆分成若干个互斥事件,不能重复和遗漏;如果采用方法二,一定要找准其对立事件,否则容易出现错误.

【易错点睛】

1.频率与概率

频率是个不确定的数,在一定程度上频率可以反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但无法从根本上刻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但从大量重复试验中发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事件发生的频率就会稳定于某一固定的值,该值就是概率.

2.正确认识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关系:对立事件是互斥事件,是互斥中的特殊情况,但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互斥”是“对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需准确理解题意,特别留心“至多……”,“至少……”,“不少于……”等语句的含义.

例1:某超市为了解顾客的购物量及结算时间等信息,安排一名员工随机收集了在该超市购物的100位顾客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1)确定x,y的值,并估计顾客一次购物的结算时间的平均值;

(2)求一位顾客一次购物的结算时间不超过

...2分钟的概率.(将频率视为概率) 【易错点】(1)要准确理解题意,善于从图表信息中提炼数据关系,明确数字特征的含义.

(2)正确判定事件间的关系,善于将A转化为互斥事件的和或对立事件,切忌盲

目代入概率加法公式.

易错提示:

(1)对统计表的信息不理解,错求x,y难以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

(2)不能正确地把事件A转化为几个互斥事件的和或转化为B+C的对立事件,导

致计算错误.

热点2 古典概型

2. 4位同学各自在周六、周日两天中任选一天参加公益活动,则周六、周日都有同学参加公益活动的概率为()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已知,4位同学各自在周六、周日两天中任选一天参加公益活动共有种不同的结果, 3.从正方形四个顶点及其中心这5个点中,任取2个点,则这2个点的距离不小于该正方形边长的概率为()

故选.

考点: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4.为强化安全意识,某商场拟在未来的连续10天中随机选择3天进行紧急疏散演练,则选择的3天恰好为连续3天的概率是(结构用最简分数表示)

【方法规律】

1.古典概型计算三注意:

第一,本试验是否是等可能的;第二,本试验的基本事件有多少个;第三,事件A是什么,它包含的基本事件有多少个.

2.确定基本事件的方法

列举法、列表法、树状图法.

【解题技巧】

1.计算古典概型事件的概率可分三步:

①算出基本事件的总个数n;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m;③代入公式求出概率P.

2.概率的一般加法公式:

P(A∪B)=P(A)+P(B)-P(A∩B).

公式使用中要注意:(1)公式的作用是求A∪B的概率,当A∩B=?时,A、B互斥,此时P(A∩B)=0,所以P(A∪B)=P(A)+P(B);(2)要计算P(A∪B),需要求P(A)、P(B),更重要的是把握事件A∩B,并求其概率;(3)该公式可以看作一个方程,知三可求一.

【易错点睛】

1.古典概型的重要思想是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一定要注意在计算基本事件总数和事件包括的基本事件个数时,它们是否是等可能的.

2.列举基本事件要做到“不重不漏”

3.注意区分放回抽样和不放回抽样

【方法规律】

1.区分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最重要的是看基本事件的个数是有限个还是无限多个.2.转化思想的应用

对一个具体问题,可以将其几何化,如建立坐标系将试验结果和点对应,然后利用几何概型概率公式.

(1)一般地,一个连续变量可建立与长度有关的几何概型,只需把这个变量放在

坐标轴上即可;

(2)若一个随机事件需要用两个变量来描述,则可用这两个变量的有序实数对来

表示它的基本事件,然后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就能顺利地建立与面积有关的几何概型;

(3)若一个随机事件需要用三个连续变量来描述,则可用这三个变量组成的有序

数组来表示基本事件,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建立与体积有关的几何概型.

【解题技巧】

首先认真阅读题目,把其中的有用信息向我们熟悉的知识方面转化,实现知识的迁移,然后再利用概率的知识去解决.数形结合为几何概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简捷直观的解法.用图解题的关键:用图形准确表示出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由题意将已知条件转化为事件A 满足的不等式,在图形中画出事件A 发生的区域,利用公式可求. 【易错点睛】

1.准确把握几何概型的“测度”是解题关键;

2.几何概型中,线段的端点、图形的边框是否包含在事件之内不影响所求结果 例1:在长度为1的线段上任取两点,将线段分成三段,试求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概率.

【解析】设x 、y 表示三段长度中的任意两个. 因为是长度,所以应有0

即(x ,y )对应着坐标系中以(0,1)、(1,0)和(0,0)为顶点的三角形内的点,如图所示.[4分]

要形成三角形,由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知????

?

x +y >1-x -y ,1-x -y >x -y ,

1-x -y >y -x ,

所以x <12,y <12,且x +y >1

2,故图中阴影部分符合构成三角形的条件.[8分]

因为阴影部分的三角形的面积占大三角形面积的1

4,

故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概率为1

4

.[12分]

【易错点】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无法找出准确的几何度量来计算概率. 解决几何概型问题时,还有以下两点容易造成失分,在备考时要高度关注: (1)不能正确判断事件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导致错误;

(2)利用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时,忽视验证事件是否等可能性导致错误. 例2:平面上画了彼此相距2a 的平行线把一枚半径r < a 的

硬币,任意的抛在这个平面上,求硬币不与任何一条平行线相

碰的概率?

【解析】设事件为“硬币不与任何一条平行线相碰”为了确定硬币

的位置,有硬币的中心向距离最近的平行线作垂线,垂足

为,线段的长度的取值范围为,其长度就是

几何概型所有的可能性构成的区域的几何测度,只有当

时,硬币不与平行线相碰,其长度就是满足

事件的区域的几何测度,所以

答:硬币不与任何一条平行线相碰的概率为

【易错点】该题是几何概型的典型题目,要求我们正确确认区域和区域,理解它们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测度如何来刻画。

例3: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在斜边上任取一点,求的概率?

【解析】点随机的落在线段上,故线段为区域

,当点位于如图的内时,故线段

即为区域

在上截取,于是

答:的概率为

【易错点】测度选取为线段(长度),不能看做角度。

【考点剖析】

一.最新考试说明:

1.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了解概率的意义,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了解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意义及其运算公式.

2.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

概率.

二.命题方向预测:

1..随机事件的概率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也时常在解答题中出现,应用题也是常考题型,并且常与统计知识放在一块考查.

2.借助古典概型考查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率求法.考查古典概型概率公式的应用,尤其是古典概型与互斥、对立事件的综合问题更是高考的热点.在解答题中古典概型常与统计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以中档题为主.

3.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与长度或面积有关的几何概型的求法是高考对本内容的热点考法,特别是与平面几何、函数等结合的几何概型是高考的重点内容.新课标高考对几何概型的要求较低,因此高考试卷中此类试题以低、中档题为主.三.课本结论总结:

1.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

(1)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统称为事件,一般用大写字母A,B,C…表示.

2.频率与概率

(1)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

件A出现的次数n 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 n(A)=n A

n

为事件A

出现的频率.

(2)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 n(A)

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简称为A的概率.

3.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1)概率的取值范围:0≤P(A)≤1.

(2)必然事件的概率P(E)=1.

(3)不可能事件的概率P(F)=0.

(4)互斥事件概率的加法公式

①如果事件A与事件B互斥,则P(A∪B)=P(A)+P(B).

②若事件B与事件A互为对立事件,则P(A)=1-P(B).

5.基本事件的特点

(1)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

(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6.古典概型

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模型,简称古典概型.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7.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 个,而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 1

n

;如果某个事件A 包括的结果有m 个,那么事

件A 的概率P (A )= m n

. 8.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

P (A )=A 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基本事件的总数

.

9.几何概型

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为几何概型. 10.几何概型中,事件A 的概率的计算公式

P (A )=

构成事件A 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

11.要切实理解并掌握几何概型试验的两个基本特点 (1)无限性: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无限多个; (2)等可能性:每个结果的发生具有等可能性. 12.随机模拟方法

(1)使用计算机或者其他方式进行的模拟试验,以便通过这个试验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近似值的方法就是模拟方法.

(2)用计算机或计算器模拟试验的方法为随机模拟方法或蒙特卡罗方法.这个方法的基本步骤是①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某个范围内的随机数,并赋予每个随机数一定的意义;②统计代表某意义的随机数的个数M 和总的随机数个数N ;③计算频率f n (A )=M N

作为所求概率的近似值. 四.二手结论:

对互斥事件要把握住不能同时发生,而对于对立事件除不能同时发生外,其并事件应为必然事件,这些也可类比集合进行理解,具体应用时,可把所有试验结果写出来,看所求事件包含哪几个试验结果,从而断定所给事件的关系.

求复杂的互斥事件的概率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求解法,将所求事件的概率分解为一些彼此互斥的事件的概率的和,运用互斥事件的求和公式计算;二是间接求法,先求此事件的对立事件的概率,再用公式P(A)=1-P(A)计算.

计算基本事件总数或计算某一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数时,可以用列举的方法,列举时要不重不漏.

求古典概型的概率的关键是求试验的基本事件的总数和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这就需要正确列出基本事件,基本事件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列表法和树形图法,具体应用时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求解几何概型的概率问题,一定要正确确定试验的全部结果构成的区域,从而正确选择合理的测度,进而利用概率公式求解.

①若可能都不发生,但不可能同时发生,从集合的关来看两个事件互斥,即指两个事件的集合的交集是空集②对立事件是指的两个事件,而且必须有一个发生,而互斥事件可能指的很多事件,但最多只有一个发生,可能都不发生③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④从集合论来看:表示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集合的交集都是空集,但两个对立事件的并集是全集,而两个互斥事件的并集不一定是全集⑤两个对立事件的概率之和一定是1 ,而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之和小于或者等于1 ⑥若事件是互斥事件,则有⑦一般地,如果两两互斥,则有⑧⑨在本教材中指的是中至少发生一个

一条规律

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都是两个事件的关系,互斥事件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而对立事件除要求这两个事件不同时发生外,还要求二者之一必须有一个发生,因此,对立事件是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况,而互斥事件未必是对立事件.

两种方法

求复杂的互斥事件的概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直接法:将所求事件的概率分解为一些彼此互斥的事件的概率的和,运用互斥事件的求和公式计算;

(2)间接法:先求此事件的对立事件的概率,再用公式P(A)=1-P(A),即运用逆

向思维(正难则反),特别是“至多”、“至少”型题目,用间接法就显得比较简便. 一条规律

从集合的角度去看待概率,在一次试验中,等可能出现的全部结果组成一个集合

I ,基本事件的个数n 就是集合I 的元素个数,事件A 是集合I 的一个包含m 个元素

的子集.故P (A )=card A card I =m

n .

两种方法

(1)列举法:适合于较简单的试验.

(2)树状图法:适合于较为复杂的问题中的基本事件的探求.另外在确定基本事件时,(x ,y )可以看成是有序的,如(1,2)与(2,1)不同;有时也可以看成是无序的,如(1,2)与(2,1)相同. 一条规律

对于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中的“测度”要有正确的认识,它只与大小有关,而与形状和位置无关,在解题时,要掌握“测度”为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等常见的几何概型的求解方法. 两种类型

(1)线型几何概型:当基本事件只受一个连续的变量控制时.

(2)面型几何概型:当基本事件受两个连续的变量控制时,一般是把两个变量分别作为一个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样基本事件就构成了平面上的一个区域,即可借助平面区域解决. 五.课本经典习题: 1.必修3第52页

某射手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结果如下表所示: 射击次数 击中靶心的次数 击中靶心的频率 10

8

(1)填写表中击中靶心的频率;

(2)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是什么?

【分析】事件A出现的频数与试验次数n的比值即为事件A的频率,当事件A发生的频率f 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时,这个常数即为事件A的概率。

【解答过程】(1)表中依次填入的数据为:0.80,0.95,0.88,0.92,0.89,0.91. (2)由于频率稳定在常数0.89,所以这个射手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是0.89。【经典理由】考查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概率实际上是频率的科学抽象,求某事件的概率可以通过求该事件的频率而得之。

2.必修3第60页

在大小相同的6个球中,4个是红球,若从中任意选2个,求所选的2个球至少有一个是红球的概率?

【解答过程】

解法1:(互斥事件)设事件为“选取2个球至少有1个是红球”,则其互斥事件为意义为“选取2个球都是其它颜色球”

答:所选的2个球至少有一个是红球的概率为 .

解法2:(古典概型)由题意知,所有的基本事件有种情况,设事件为“选取2个球至少有1个是红球”,而事件所含有的基本事件数有

所以

答:所选的2个球至少有一个是红球的概率为 .

解法3:(独立事件概率)不妨把其它颜色的球设为白色求,设事件为“选取2个球至少有1个是红球”,事件有三种可能的情况:1红1白;1白1红;2红,对应的概率分别为:,则有

答:所选的2个球至少有一个是红球的概率为 .

【经典理由】本题重点考察我们对于概率基本知识的理解,综合所学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方法,但是基本的解题步骤不能少!

3.必修3第72页

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在内部任意作一条射线,与线段交于点,求的概率?

【解析】在内的射线是均匀分布的,所以射线作在任何位置都是等可能的,在上截取,则,故满足条件的概率为

【经典理由】本题易误认为测度为长度而非角度,这就要求同学们根据不同的问题选取不同的角度,确定区域和,求出其测度,再利用几何概型来求概率.

六.考点交汇展示:

1.概率与不等式交汇

1.在区间上随机取一个数,使得成立的概率为____.

2.概率与立体几何交汇

1.在正三棱锥S-ABC中,M、N分别是棱SC、BC的中点,且,若从三棱锥6条棱中任取两条棱,其中两条棱垂直的概率是()

A. B. C. D.

七.考点特训

1.如图,设D是图中边长为2的正方形区域.,E是函数的图像与x轴及围成的阴影区域,项D中随机投一点,则该点落入E中的概率为( )

A. B. C. D.

2.设点()是区域内的随机点,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的概率为()

A. B. C. D.

3.已知实数,执行右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则输出x的值不小于55的概率为

(A)(B)(C)(D)

4.从中任取一个数,从中任取一个数,则使的概率为 .

考点: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2.几何概型

6.设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为M,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为N.在M内随机取一个点,这个点在N内的概率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答案】

7.高三毕业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站成一排照相留念,已知甲乙相邻,则甲丙

相邻的概率为

A. B. C. D.

8.已知实数a,b满足,则不等式成立的概率为( )

(A) (B) (C) (D)

八.考点预测

1.如图是某算法的程序框图,若任意输入中的实数,则输出的大于的概率为()A.B.C.D.

2.已知函数,为抛掷一颗骰子所得的点数,则函数在上零点的个数小于5或大于6

的概率为()

A. B. C. D.

【考点定位】古典概型.

高二数学选修2-3教案

高二数学选修2-3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课时总第教案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②会利用两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难点: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的准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引入课题 先看下面的问题: ①从我们班上推选出两名同学担任班长,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②把我们的同学排成一排,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运用有关排列、组合知识. 排列组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计数方法. 总的来说,就是研究按某一规则做某事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做法. 在运用排列、组合方法时,经常要用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这节课,我们从具体例子出发来学习这两个原理. 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1)提出问题 问题1.1: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或一个阿拉伯数字给教室里的座位编号,总共能够编出多少种不同的号码? 问题1.2: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如果一天中火车有3班,汽车有2班 .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探究:你能说说以上两个问题的特征吗? (2)发现新知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n种不同的方法. 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 m N += 种不同的方法. (3)知识应用 例1.在填写高考志愿表时,一名高中毕业生了解到,A,B 两所大学各有一些 自己感兴趣的强项专业,具体情况如下: A 大学 B 大学 生物学 数学 化学 会计学 医学 信息技术学 物理学 法学 工程学 如果这名同学只能选一个专业,那么他共有多少种选择呢? 分析:由于这名同学在 A , B 两所大学中只能选择一所,而且只能选择一个专 业,又由于两所大学没有共同的强项专业,因此符合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的条 件.解:这名同学可以选择 A , B 两所大学中的一所.在 A 大学中有 5 种专业选择方法,在 B 大学中有 4 种专业选择方法.又由于没有一个强项专业是两所大学共有的,因此根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这名同学可能的专业选择共有 5+4=9(种). 变式:若还有C 大学,其中强项专业为:新闻学、金融学、人力资源学.那么,这名同学可能的专业选择共有多少种? 探究:如果完成一件事有三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3类方案中有3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如果完成一件事情有n 类不同方案,在每一类中都有若干种不同方法,那么应当如何计数呢? 一般归纳: 完成一件事情,有n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 m m m N +???++=21 种不同的方法. 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针对的是“分类”问题,完成一件事要分为若干类,各类的方法相互独立,各类中的各种方法也相对独立,用任何一类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单独完成这件事.

高中文科数学教案第一章

重点:集合计算、指数对数性质、二次函数、分段函数 第一章 知识梳理 1.1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 子集 B A? (或 )A B? A中的任一元素都 属于B (1)A?A (2)A ?? (3)若B A?且B C ?,则A C ? (4)若B A?且B A ?,则A B = A(B) 或 B A 真子集 A ≠ ?B (或 B ≠ ?A) B A?,且B中至 少有一元素不属于 A (1)A ≠ ??(A为非空子集) (2)若A B ≠ ?且B C ≠ ?,则A C ≠ ?B A 集合相等 A B = A中的任一元素都 属于B,B中的任 一元素都属于A (1)A?B (2)B?A A(B) 1.2集合的基本运算 交集、并集、补集 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 交集A B {|, x x A ∈且 } x B ∈ (1)A A A = (2)A?=? (3)A B A ? A B B ? B A 并集A B {|, x x A ∈或 } x B ∈ (1)A A A = (2)A A ?= (3)A B A ? A B B ? B A 补集 U A {|,} x x U x A ∈? 且 1() U A A=? 2() U A A U = 1.3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 1.3.1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的定义图象判定方法 ()()() U U U A B A B = ()()() U U U A B A B =

性 质 函数的 单调性 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当x .1.< .x .2.时,都有f(x ...1.)f(x .....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 y=f(X) y x o x x 2 f(x ) f(x ) 2 11 (1)利用定义 (2)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3)利用函数图象(在某个区间图 象下降为减) (4)利用复合函数 1.3.2函数的奇偶性 ①定义及判定方法 函数的 性 质 定义 图象 判定方法 函数的 奇偶性 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奇函数... . (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偶函数... . (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y 轴对称) ②若函数()f x 为奇函数,且在0x =处有定义,则(0)0f =. ③奇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反. 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 函数名称 指数函数 定义 函数(0x y a a =>且1)a ≠叫做指数函数

最新高二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集合6篇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创新型人材为目标,以联合办学为契机,深入钻研教材,靠集体智慧处理教研、教改资源及多媒体信息,根据我校实际,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目标要求 1.深入钻练教材,在借鉴她校课件基础上,结合所教学生实际,确定好每节课所教内容,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方法。 2.本期还要帮助学生搞好《数学》必修内容的复习,一是为学生学业水平检测作准备,二是为高三复习打基础。 3.本期的专题选讲务求实效。 4.继续培养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好学习教学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5.本期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概括、归纳、整理、类比、相互转化、数形结合等能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教学措施: 一、认真落实,搞好集体备课。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位老师都要提前一周进行单元式的备课,集体备课时,由一名老师作主要发言人,对下一周的教材内容作分析,然后大家研究讨论其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在星期一的集合备课中,主要是对上周备课中的情况作补充。每次备课都要用一定的时间交流一下前一段的教学情况,进度、学生掌握情况等。 二、详细计划,保证练习质量。教学中用配备资料是《高中数学新新学案》,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老师要给予检查和必要的讲评,老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每周以内容滚动式编一份练习试卷,星期五发给学生带回家完成,星期一交,老师要进行批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最好安排时间讲评。试题量控制为10道选择题(4旧6新)、4道填空题(1旧3新)、4道解答题。 三、抓好第二课堂,稳定数学优生,培养数学能力兴趣。本学期第二课堂与数学竞赛准备班继续分开进行辅导。平常意义上的第二课堂辅导学生,主要是以兴趣班的形式,以复习巩固课堂教学的同步内容为主,一般只选用常规题为例题和练习,难度低于高考接近高考,用专题讲授为主要形式开展辅导工作。 四、加强辅导工作。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下班辅导十分重要,所以每位老师必须重视搞好辅导工作。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困难学生。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创新型人材为目标,以联合办学为契机,深入钻研教材,靠集体智慧处理教研、教改资源及多媒体信息,根据我校实际,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二、目标要求 1.深入钻练教材,在借鉴她校课件基础上,结合所教学生实际,确定好每节课所教内容,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方法。 2.本期还要帮助学生搞好《数学》必修内容的复习,一是为学生学业水平检测作准备,二是为高三复习打基础。 3.本期的专题选讲务求实效。 4.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好学习教学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二数学 数列教案

高二数学 数列教案 【基础概念】 1.数列的概念 (1)数列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记作n a ,在数列第一个位置的项叫第1项(或首项),在第二个 位置的叫第2项,……,序号为n 的项叫第n 项(也叫通项)记作n a ; 数列的一般形式:1a ,2a ,3a ,……,n a ,……,简记作 {}n a 。 例:判断下列各组元素能否构成数列 (1)a, -3, -1, 1, b, 5, 7, 9; (2)2019年各省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 (2)通项公式的定义: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么这个公式 就叫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如:①:1 ,2 ,3 ,4, 5 ,… ②:5 1 4131211,,,,… 数列①的通项公式是n a = n (n ≤7,n N +∈) , 数列②的通项公式是n a = 1 n (n N +∈)。 说明: ① {}n a 表示数列,n a 表示数列中的第n 项,n a = ()f n 表示数列的通项公式; ② 同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不一定唯一。例如,n a = (1)n -=1,21 ()1,2n k k Z n k -=-?∈? +=?; ③不是每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例如,1,1.4,1.41,1.414,…… (3)数列的函数特征与图象表示: 序号:1 2 3 4 5 6 项 :4 5 6 7 8 9 上面每一项序号与这一项的对应关系可看成是一个序号集合到另一个数集的映射。从函数观点看,数 列实质上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f n 当自变量n 从1开始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系列函数值(1),(2),(3),f f f ……,()f n ,…….通常用n a 来代替 ()f n ,其图象是一群孤立点。 例:画出数列12+=n a n 的图像. (4)数列分类:①按数列项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②按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

数学高二-选修2教案 函数的极值

第二课时 3.1.2函数的极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极大值、极小值的概念. 2.能够运用判别极大值、极小值的方法来求函数的极值. 3.掌握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教学重点 极大、极小值的概念和判别方法,以及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教学难点 对极大、极小值概念的理解及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对极大、极小值概念的理解,可以结合图象进行说明.并且要说明函数的极值是就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小区间而言的. 从图象观察得出,判别极大、极小值的方法.判断极值点的关键是这点两侧的导数异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0'=C ;1)'(-=n n nx x ;x x cos )'(sin =;;x x sin )'(cos -=; x x 1)'(ln = e x x a a log 1 )'(log = ;x x e e =)'(; a a a x x ln )'(= 2.法则1 )()()]()([' ' ' x v x u x v x u ±=± 法则2 [()()]'()()()'()u x v x u x v x u x v x '=+, [()]'()Cu x Cu x '= 法则3 ' 2 '' (0)u u v uv v v v -??=≠ ??? 3.复合函数的导数: x u x u y y '''?= (理科) 4. 函数的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设函数y=f(x) 在某个区间内有导数,如果在这个区间内/ y >0,那么函数y=f(x) 在为这个区间内的增函数;如果在这个区间内/ y <0,那

高二数学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Word版)

高二数学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

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教科书首先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再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化问题及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一种基本解法-图解法,并利用几道例题说明线性规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 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按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因此学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首先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给出概念.明确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其次再扩大到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包含边界直线且要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在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含义的基础上,画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找出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这是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 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的化归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问题少,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困难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所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作为本节的

第二学期高二数学的教学计划

第二学期高二数学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 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 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 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 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 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 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 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 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第一讲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回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能力与与方法: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 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 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 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高中数学必修五 第一章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教案 1.1.1 正弦定理 1.1.2 余弦定理 1.角度问题 1.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章末归纳提升 1.2应用举例距离和高度问题 1.1.1 正弦定理 高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总第课时)主备人:时间:年月日

【问题导思】 正弦定理 1.如图在Rt △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A 、∠B 与∠C 的正弦值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 ∵sin A =a c ,sin B =b c , ∴ a sin A =b sin B =c . 又∵sin C =sin 90°=1,∴a sin A =b sin B =c sin C . 2.对于锐角三角形中,问题1中的关系是否成立? 【提示】 成立. 3.钝角三角形中呢? 【提示】 成立. 1.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 sin A = b sin B =c sin C . 2.三角形中的元素与解三角形 (1)三角形的元素 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 ,B ,C 和它们的对边a ,b ,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 (2)解三角形 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对应学生用书第3页)知识运用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例1在△ABC 中,A =60°,sin B =1 2 ,a =3,求三角形中其他边与角的大小. 【思路探究】 (1)由sin B =1 2能解出∠B 的大小吗?∠B 唯一吗? (2)能用正弦定理求出边b 吗? (3)怎样求其他边与角的大小? 【自主解答】 ∵sin B =1 2, ∴B =30°或150°,

高二下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下期数学教学工作 总结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高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银国华本学期我担任高二(2)、(6)两班的数学教学,完成了必修3第三章、选修2—1、选修2—2及选修2—3的课程的教学。回顾走过这一学期的路程,收益良多。本学期由于两个理科班的学生层次不一样,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存在在很大差异。一方面都努力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数学学习打下较为扎实基础,对尖子班的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育教学方面: 在新课标下,要学会用教材,理解课标,而不是拘泥于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2、备教材备课标。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吃透,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如何处理教材和补充哪些资料,才能教好。 3、备学生。两个班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别,一个易于组织课堂教学,另一个则要有较强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考虑到课堂的一些因素。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备教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本学期结合以前的教学,采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如何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不费功夫是很能达到的。 5、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6、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虽然学生已是高中生了,但普通班学生的思想和重点班的学生是有较大的差别的,普通班大部分学生还很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经常抄袭作业,学习不自觉,针对这些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7、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8、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三、知识技能方面: 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有效性,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首先,练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度,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优秀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2-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日期: 1.1.1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

第一章解三角形 章节总体设计 (一)要求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 1.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本章的两个主要数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的知识,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设置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2.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加强与前后各章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复习和应用已学内容,并为后续章节教学内容做好准备,能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教学效益,并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本章内容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从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

2020年下学期高二数学教学计划

2020年下学期高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261班共有学生75人,268班共有学生72人。268班学习数学的气氛较浓,但由于高一函数部分基础特别差,对高二乃至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数学成绩尖子生多或少,但若能杂实复习好函数部分,加上学生又很努力,将来前途无量。若能好好的引导,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要求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通过不等式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不等式的一题多证,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2)提供生活背景,使学生体验到不等式、直线、圆、圆锥曲线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圆锥曲线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6)

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的幻妙多姿 (二)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在对不等式的性质、平均不等式及思维方法与逻辑模式的学习中,进一步培养记忆能力。做到记忆准确、持久,用时再现得迅速、正确。 (2)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3)通过揭示解析几何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直观值见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解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3)通过解析法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优秀教案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任意角和弧度制 1.1.1任意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360?角和负角;(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4)掌握所有与α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α角)的表示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三、学法 回忆-观察-讲解-归纳-推广.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 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0360 ?? ~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0360 ?? ~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OA,绕着它的

端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 ,就形成角α.旋转开始时的射线OA 叫做角的始边,OB 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 叫做叫α的顶点. 2.如上述情境中所说的校准时钟问题以及在体操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转体720?” (即转体2周),“转体1080?”(即转体3周)等,都是遇到大于360?的角以及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同学们思考一下:能否再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大于360?的角或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的例子,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区分和表示这些角呢? 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 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 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 如教材图1.1.3(1)中的角是一个正角,它等于750?;图1.1.3(2)中,正角210α?=,负角150,660βγ??=-=-;这样,我们就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了任意角,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为了简单起见,在不引起混淆的前提下,“角α”或“α∠”可简记为α. 3.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常在直角坐标系内讨论角,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象限角这个概念. 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除端点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如教材图1.1-4中的30?角、 210?-角分别是第一象限角和第三象限角.要特别注意: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一

高二数学选修1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5.练习、深化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 2 )2 ( =-2.(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

人教版高二数学教案

【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高二数学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 2、会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求简单的定积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实例体会用微积分基本定理求定积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事物间的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2、了解微积分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直观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基本定理计算简单的定积分. 难点: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 二、教学设计 复习:1. 定积分定义: 其中 --积分号, -积分上限, -积分下限, -被积函数, -积分变量, -积分区间

2.定积分的几何意义:一般情况下,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是介于轴、函数的图形以及直线之间各部分面积的代数和,在轴上方的面积取正号,在轴下方的面积去负号. 曲边图形面积: ; 变速运动路程: ; 3.定积分的性质: 性质1 性质2 性质3 性质4 二. 引入新课: 计算 (1 (2 上面用定积分定义及几何意义计算定积分,比较复杂不是求定积分的一般方法。我们必须寻求计算定积分的比较一般的方法。 问题: 设一物体沿直线作变速运动,在时刻t时物体所在位置为S(t, 速度为v(t( ,则物体在时间间隔[a,b]内经过的路程可用速度函数表示为。 另一方面,这段路程还可以通过位置函数S(t在[a,b]上的增量S(b-S(a来表达,即s= = = S(b-S(a 而。 推广: 微积分基本定理:如果函数是上的连续函数的任意一个原函数,则

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全章教案整理

课题: §1.1.1正弦定理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 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 sin sin a b A B =, C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b a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A c B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sin sin a b A B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75B =,40a =cm ,解三角形。 例2.在?ABC 中,已知20=a cm ,202b =cm ,045A =,解三角形。

高二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高二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关于高二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261班共有学生75人,268班共有学生72人。268班学习数学的气氛较浓,但由于高一函数部分基础特别差,对高二乃至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数学成绩尖子生多或少,但若能杂实复习好函数部分,加上学生又很努力,将来前途无量。若能好好的引导,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要求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通过不等式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不等式的一题多证,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2)提供生活背景,使学生体验到不等式、直线、圆、圆锥曲线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圆锥曲线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的幻妙多

姿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在对不等式的性质、平均不等式及思维方法与逻辑模式的学习中,进一步培养记忆能力。做到记忆准确、持久,用时再现得迅速、正确。 (2)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3)通过揭示解析几何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直观值见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解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3)通过解析法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含参不等式的求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解析几何与不等式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通过不等式的一题多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不等式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一、教材分析 本小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1)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初步应用。对数函数是继指数函数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初等函数,无论从知识或思想方法的角度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都有许多类似之处。与指数函数相比,对数函数所涉及的知识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能力要求也更高。学习对数函数是对指数函数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也为解决函数综合问题及其在实际上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内容十分熟悉,但新教材做了一定的改动,如何设计能够符合新课标理念,是人们十分关注的,正因如此,本人选择这课题立求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要控制要求的拔高,关注学习过程。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依据进行设计的,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对数函数的教学首先要挖掘其知识背景贴近学生实际,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确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底数对对数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