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京大学曹永红马原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南京大学曹永红马原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马原

一、名词解释:3个字

一元论、二元论、反映论、生产力、可知论、潜意识、显意识、辩证法、中国梦

1.中国梦,是中共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

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

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

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

现”。

2.显意识:是指人们自觉认识到并有一定目的控制的

意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总和。

3.潜意识: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

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

心理活动过程”。

4.一元论: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马克思

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唯物

辩证法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

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

5.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

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源对立哲学观

点。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

哲学学说,它和一元论相对立。二元论实际上坚持

意识脱离物质独立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唯心的。6.反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理论,即认为

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7.可知论: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

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8.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

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

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

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

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

决定力量。

9.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

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

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

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0.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

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

的方法论。

11.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12.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

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

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

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

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二、简答与论述:

1.马克思主义发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P4-13)(论述题)

1)社会背景

(1)经济迅猛发展:18C末到19C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工业革命全面推进,生产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因素日益凸现。

(2)社会关系简化:

a、简化为经济关系,最突出的是劳资关系(受雇者的工资福利与雇者利益)。

b、社会关系与个人社会地位相关联,以政治权力、经济收入、社会声望等作为判断因素。

(3)社会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变化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和社会价值水平。

(4)社会危机与工人运动:a、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引发的经济危机爆发;b、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主要在传统钢铁、纺织行业。2)思想渊源

(1)德国古典哲学: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创立劳动价值论

(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a、辩证历史观,圣西门,实业制度b、抨击资本主义,傅里叶,和谐制度c、构想未来社会,欧文,共产主义劳动公社联合体

(4)法国启蒙运动:a、恢复唯物主义传统b、科学,理性

(5)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联系,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物质不灭,生物进化论——发展

3)主观条件(1)批判精神(2)理论优势

(3)实践经验

2.哲学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P22-23)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发展和联系,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依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3.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意识的发生是特定的逻辑)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为此,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这就是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的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关于意识和心里活动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人类早就有所认识。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也证明:意识、心里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P29)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人工智能在功能上表现上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它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人类思维同“机器思维”的相似之处和本质区别,人工智能只能受人类的支配和操纵,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智能,更不可能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类。认为“思维机器”将会完全取代人脑思维甚至统治人类的悲观论是没有根据的。

意识与人工智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正确解决意识和信息以及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问题,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有重大的哲学意义。

4.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及基本规律?(P34-45)(重点内容)

(理论架构、体系、基本规律)(形而上学方法论、辩证否定观、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规律本身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矛盾地分析对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形而上:孤立、静止、片面、不矛盾地分析对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辨证否定观的要求: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

的创新与发展。

(3)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5.实践与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类型?(P59)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客体、中介的定义在书P63)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与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时间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现代科学虽然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但归根结底还是由社会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当然这不是说每一个人的认识都必须靠直接经验。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间接经验的作用不容忽视。但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作用则恰恰相反

6.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7-73)

A.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两飞跃构成的。a.从实践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b.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补充、升华、创新)c.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一步步深化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B.意义:a.从理性认识到认识的过渡(第一次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告诉我们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去粗求精,这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b.从实践到认识(第二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还不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要完成对已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还需要有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也是更重要的能动飞跃。我们要意识到,不仅要注意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因而,我们应保持美好的心境、坚定的信念等,来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c.从认识到实践,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就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所以我们应深入人民群众。

7.真理的特性与检验标准(P81-84)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具有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具有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必须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如果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那还是在主管范围内兜圈子,达不到目的。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所以,它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

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人的实践活动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把实践的规律印入人脑,经过思维的抽象、提炼和概括,内化为思维的规律,成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式”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并逐步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因此,逻辑证明便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但是,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因此,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不能作为与实践并列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只要我们确认人的认识、思想、理论的真理性在于他们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带任何主观附加的客观内容,在于它们同认识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这是因为,无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还是已经获得的认识以及实践本身,都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的过程,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8.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P102-124)(重点:社基矛定义)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共四点)

(一)、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①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二)、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①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②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①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②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的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③阶级斗争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三)、革命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①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②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①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③社会革命还能够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

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④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群众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同时需要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

(四)、改革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动力。

①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②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9.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24)(简答题)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0.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何看待?(P134-137)(简答题、论述题)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含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马克思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①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②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③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④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②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果问题是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要辩证看待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既要看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也要看到已产生的祸患。还要看到潜在的风险,当科学应用与利益挂钩时,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转基因可缓解粮食短缺的危机,但违反自然规律,可能造成生物污染,改变人的基因。

化学产品,洗发水、肥皂、食品添加剂危害。

11.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63-172)

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后,其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谓的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②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后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

①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②实现产业革命,用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2.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190)(重点:制宪四原则)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资本主义法制。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迁徙等权利与自由。

资本主义法制:是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在一起的

宪法: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建设法制,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规定了国家权力结构及国家权力运作的原则,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1)私有制原则,私有制是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主权在民原则,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主要指由选民每隔数年进行一次议会或总统选举或公民投票,以决定谁来谁来统治、管理国家的政治形式。但国家权力实际上直/间接控制在资产阶级手中。

(3)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约,必须由不同的人组成不同的机关分别行使其职能。

(4)人权原则,自由的和自主的个人具有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

13.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P216)

定义: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进程。

表现: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动因:1科技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优点:1社会分工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2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

3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优点:

(1)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

(2)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3)通过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发展;

(4)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以便获取更大利益。

全球化消极影响:

1、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差距拉大;

2、经济发展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机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密切,但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没建立,使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加大。

重大事件对经济进程的影响

(1)20C90s以来,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2)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其成员国对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进程都不断加快。

以上两例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受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有所变化,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14.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改革?(P269)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历史课题。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形成了重要经验,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用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三、课堂教学内容:

1.不可知论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古代:皮浪:存疑。怀疑一切,怀疑论,对一切存疑;

庄子:相对主义/怀疑主义《齐物论》《道德经》

《南华真经》

近代:休谟(英):不彻底的不可知论,我们认识是有范

围的,知觉范围内可知,知觉之外不

可知

康德:此岸世界(人生活的世界,虚幻的);彼

岸世界(真理、本质、本源)自在事物所在

的精神世界。——此岸世界的我们无法到

达彼岸世界。

2.法国启蒙运动的口号及其基本主张:

(德国古典哲学:开启民智,启蒙社会,有现代精神)

口号:理性高于信仰;科学高于神学;环境决定人;意见支配世界

基本主张:

①康德:主张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人应该自律,所有的自由和平等都只能是在法律范围内的。

②伏尔泰:1.抨击天主教会;2、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制;3、提倡天赋人权,人生来自由平等;4.法律应以人的理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卢梭:“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④孟德斯鸠: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2、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3、国家、民族、个人会受食物、气候影响,致使北方民族强悍有力,南方民族失去力量。

⑤狄德罗:百科全书,形而上,辩证法,唯物,强调感觉论,国家起源于契约,君主权力来自人民协议,主张感性与理性两相辅相成,批判不可知论;世界是可知的⑥拉美特里、费尔维修、霍尔巴赫:1、批判神学;2、宣传人学。

总体思想:

①倡导民主科学,自由人权,平等博爱

最重要的是平等:宗教平等;自然平等;法律平等。即在上帝,自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反对蒙昧主义,神秘主义,禁欲主义,封建神学③唯物主义

④世界可以被认知,可知论

3.研究意识发生的路径(3种)

(1)找原始人

(2)找原始人的部落遗存(考古)

(3)研究人类婴儿意识的发生与健全

4.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P143)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5.影响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因素+具体阐述各因素如何影响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