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城市史的理论研究_G_斯蒂尔特

西方城市史的理论研究_G_斯蒂尔特

西方城市史的理论研究_G_斯蒂尔特
西方城市史的理论研究_G_斯蒂尔特

西方城市史的理论研究

〔加〕G.斯蒂尔特著 冷 毅、王 译

【提要】 这是本文作者2002年10月2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讲座的摘要,他介绍了西方城市史研究中的主要理论。第一部分从功能上对城市进行了区分;第二部分介绍了西方城市史学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和学派。尽管这些理论都有时间和地域的局限,但是,在我们对城市进行研究时,这种功能的划分和理论仍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城市 理论 功能

在研究加拿大开展的国际城市美化运动时,我惊讶于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们,即建筑师、商人、记者是以何种方式谈论和撰写一个具体的城市理论。这种独特的理论似乎奠定了他们重新规划城市的理论基础。①我开始对其他影响过城市开发和建设的理论以及当今学术上城市规划理论是如何与过去城市建设历史实际相关联这个问题感到疑惑。是否存在不同类型的理论呢?许多历史学家严肃地对待理论问题并将其充分应用于各自专业领域,如马丁·梅洛西(Martin Melosi)的《卫生城市》(The Sanitary City,2002),还有那些现在被称为“洛杉矶学派”的学者。但当我试图向我的学生解释理论与城市历史的相关性时,我才意识到没有可以参考的理论框架。

下面是关于解释许多现存理论的一个初步尝试,是对于能否把这些理论分成容易驾驭的范畴的探索,是一种理论分类法。我以凯文·李奇(Kevin Lynch)的那本似乎被遗忘了的《好城市模式的理论》(The Theory of Good Urban Form,1981)为指导,他把功能理论和规范理论加以区分。总的来说,功能理论涉及城市是如何运作,粗略等同于我们通常所指的“城市理论”;规范理论涉及什么是城市,因此,可被称为关于城市的理论。在区别这两种理论范畴中每一种理论所采用的不同方法时,我将运用象征、认知想像、暗喻和类比等方法作为一种简便提示,以表示城市如何运作或城市是什么的不同理论方法。

①吉尔伯特·斯蒂尔特:《对美化城市运动的重新思索》,载于罗伯特·弗里斯通编写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进行

的都市设计:20世纪的经验》(Gilbert S telter,“Rethink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ity Beautiful M ovement”,in Robert Freestone,ed.,Urban Planning in a Changing Wor ld:The Twentieth Cen tury E xperience,London:Spon,2000),第98—117页。

一、功能理论(城市—U rban —理论)

1.城市作为系统

一个标准的方法是由布莱恩·拜里(Brian Berry )所采用的。在他的一篇具有启发性的文章《城市系统中的城市和系统》中,他提出城市是具有独立部分的实体,可以像其他系统一

样来研究。①一些强调都市化的理论家,像埃里克·兰帕德(Eric Lampard ),建议我们把注意

力从单个城市转移到产生这些城市的广泛的社会进程上。

②2.城市作为经济的发动机

为了得到一个详尽的有关城市是如何产生发展的理论,我们可以参阅简·雅各斯(Jane Jacobs )的极具影响力的《城市经济》(The Ec onomy of Cities ,1969)。城市历史学家们已经强调了建设城市精英的作用和城市有效地引导其他级别政府的活动的方式,就像埃里克·门可宁(Eric M onkkonen )在《美国成为城市》(America Becomes Urban ,1988)中所描述的那样。

3.城市作为交流网

这些理论包含了从物理意象———城市像磁场或引力场吸引着作为粒子的人类,到有关人、货物及服务的移动的理论(运输研究),再到象征性互动问题,即“解读”城市方式的理论。最有趣的关于社会交互作用如何产生文化创造性、技术革新、庞大的人口的有效组织的理论模式已经由彼得·霍尔(Peter Hall )在他的具有权威性的《文明中的城市》(Citie s in Civilization ,1998)一书中进行了阐述。

4.城市作为竞争的空间

理论家们已经从基于相似性或同一性基础上的社区概念转变为与阶级、种族、民族和性别相关的社区概念。认为城市以阶级为基础的主要理论家一直是新马克思主义者大卫·哈维(David Harvey )和曼纽尔·卡斯特尔斯(Manuel Castells ),但是他们最近都把注意力从城市转向了对资本主义和信息技术趋势的分析上。两期极优秀的《城市历史杂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1995)就是有关美国黑人和城市问题方面的理论与历史文献的例子。对城市如何运作的传统观念发起了挑战和最具活力的新研究来自于对性别的研究。苏珊·斯奎尔(Susan Squire )的《弗吉尼亚·伍尔芙与伦敦:性政治与城市》(Virginia Woolf and Lon -don :Sexual Politics and the City ,1985)就是一例,该文显示了伍尔芙是如何用一个经女权108 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

②埃里克·兰帕德:《美国历史和城市化研究》,载《美国历史评论》第67期(Eric Lampard ,“American Historians and the Study of Urbanization ”,in American Historica l Review ,67,1961),第49—61页。

布莱恩·拜里:《城市系统中的城市和系统》,载《地方科学协会论文集》第13期(Brian Berry ,“Cities and System s within System s of Cities ”,in Regiona l S cience Ass ociation Papers ,13,1964),第147—163页。

主义修改而来的基本策略,从一个不同于主流的视点,把以前被男人视为不重要的边缘问题重新构建为中心。

5.城市作为人造环境

这是一个理论迅速变化的广阔领域,包括了政策制定理论、新规划和建筑学理论。①还

有来自于斯坦福大学经济系的依赖路径理论———过去的决定限制和影响目前的决定,它在梅洛西的《卫生城市》中也阐述过。

6.城市作为个性

虽然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但却产生了最受欢迎的历史形式———城市传记。社区通常被视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整体,出色的例子包括埃德温·伯罗斯(Edwin Burrons )与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 )合著的《哥塔门》(G otham ,1999),文中纽约被视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实体,基因中具有做买卖的头脑和不择手段的行为。还有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 )的《伦敦》(London ,2002),也描述了一个以炫耀和物质至上主义为核心的城市。

7.城市作为舞台

这实际是个反理论,但却代表了城市理论的许多东西。城市仅是一个舞台,一个上演有趣现象的消极被动场所,如阶级结构,大规模的、冷漠的经济、政治、社会力量,以及成千上万的个人或群体的决定。这一观点的主要提倡者是英国历史学家菲力浦·艾布拉姆斯(Philip

Abram s ),他认为城市只不过是历史进程中主要演员之间发生主要关系的场所。

②二、规范理论(关于城市—city —的理论)

尽管有几本关于各种各样城市理论的论文集,但我对于规范理论的主要研究不甚了解。关于城市的理论在任何一个具体时代都与流行的文化模式有密切关系,有时有关城市的理论不能从文章中发觉,而只能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中探知。

1.城市作为宇宙的象征

城市必须反映和象征宇宙的秩序这种思想是古代最早、最为普遍的理论。这种理论最重要的带头人是已故的保罗·惠特利(Paul Wheatley ),他对古代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城市的研究109西方城市史的理论研究①

②菲力浦·艾布拉姆斯:《城市和经济发展:一些理论和问题》,载于艾布拉姆斯和E .A .里格累编写的《社会中的城镇:经济历史和历史社会学》(Philip Abrams ,“Tow ns and Economic Grow th :S ome Theories and Probl ems ”,in Abrams and E .A .W rigley ,eds .,Towns in S ocieties :Es says in Ec onomic History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Cambridge :Camb ridge Univers ity Press ,1978)。

综述见罗伯特·福里斯通:《来自规划历史的学问》,载于斯通编写的《变动世界中的城市规划》,(Robert Freestone ,“Learning from Planning 's Histories ”,in Freestone ,ed .,Urban Planning in a Changing World ),第1—19页。

强调了城市建设过程中宗教目的的重要性,而不是贸易或防御的地位。①这种理论被中国人

高度发展了,并且被逐渐编入《周礼》(Chou Li ),其中详细记载了城市的选址和准备工作,城市的方位取向、布局及主要结构的位置。城市作为象征的最好典范之一是汉、隋、唐三朝的长安

(今西安),后来明朝建造的北京城也沿用了长安城建造中所开创的许多宇宙学成分。

②用这种理论规划的印度城市也被详细地记入一系列文字中。罗马城建立在神学法则基础上,它的直角布局和方位取向是由与宇宙相关的想法决定的。这也成为欧洲和北非许多地区城市建造的基础。在古代美洲,特奥蒂华坎城(Teotihuacan )的了不起的正方形布局就

是精心地按照天文学理论定向的。

③2.城市作为世界的中心

除了中国的历代首都城市外,其他地方早期宗教思想的影响全面减退,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世俗的政治、经济、战略因素的考虑。在这一阶段的代表城市是帝国时代的罗马城,当时罗马既作为城市又作为帝国,真正统治着西方世界。当时知识界人士,比如诗人维吉尔和历史学家李维提出了这一理论。它本质上是应用希腊大都会的概念,即处于广袤无垠的帝国

中心的母亲城。④罗马以军事控制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的新殖民城市系统把罗马法律和

文化传播到帝国的各个角落。

一个现代版的罗马城是自17世纪以来的伦敦,它在许多时代都是伟大的帝国中心。正如罗马城当时的情况,伦敦的力量也在于它的军事基础(英国海军),通过殖民城镇的代理机构,从纽约和贝尔法斯特到哈利法克斯和加尔各答,实现它的经济统治和文化传播。其他主要的伦敦型欧洲城市有巴黎和马德里,甚至还有阿姆斯特丹和里斯本,每个城市在世界其他

地区都有自己的殖民城镇。

⑤这种关于城市理论的基本要素可以在现代“都市主义”的概念中找到,加拿大历史学家J .M .S .凯尔莱斯(Careless )的解释最有说服力。他认为大都市创造它们自己的帝国,即“一个封建隶属链”,例如区域中心城市温尼伯在加拿大西部是亚都市中心,但同时却从属于110 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

①②③④

⑤吉尔伯特·斯蒂尔特:《早期加拿大城市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帝国环境》,载于斯蒂尔特编:《城市与城市化:从加拿大历史的角度研究》(Gilbert S telter ,“T he Changing Imperial Context of Early Canadian Urban Devel opment ”,in Stelter ,ed .,Cities and Urbaniz ation :Canadian Historica l Perspectives ,Toronto ,1990),第16—38页。

L .S .墨索里尼:《罗马思想中的城市观念:从围墙城市到精神上的联邦》(L .S .M azzol ini ,The Idea of the City in Ro -man thought :From Walled City to S pir itual C om mon wealth ,London :Holl is and Carter ,1970)。瑞恩·朱龙:《时间开始的地方》,载于K .伯林和E .帕斯托尼编:《特奥蒂华坎文化:来自上帝之城的艺术》(Rene M il -l on ,“The Place W here Time Began ”,in K .Berrin and E .Pasztorny ,eds .,Te otihuacan :Ar t F r om the City of the Gods ,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 ,1993)。

亚瑟·怀特:《中国城市的宇宙学因素》,载于G .威廉·施坚亚编:《晚期封建社会的中国城市》(Arthur Wright ,“The Cos -mology of the Chinese City ”,in G .Wi lliam Skinner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 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保罗·惠特利:《作为象征的城市:一个就职演说》;保罗·惠特利:《四个城区的中心: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和特点初探》(Paul Wheatley ,City as Symbol :An Inaugural Lecture ,London :H .K .Lewis ,1967;Wheatl ey ,The Pivot of the Four Quarter s :A Pr eliminary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and C haracter of the Anci ent Chines e City ,Chicago :Aldine ,1971)。

主要城市多伦多和蒙特利尔。①3.城市作为机器

这一观点似乎是历史进程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但在概念上却是最缺乏研究的。城市作为机器既不神秘又不神圣,而是一个不具任何宇宙意义的实际的、世俗的地方。它是一个人工创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而非自然生长。17世纪数学、物理学科的发展和牛顿、笛卡儿的观点给一个理性的、有序的宇宙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城市正反映了这种独特的、有序的观点。城市作为机器的观点成为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城市建设和重建的理论基础,尤其体现在豪斯芒(Haussmann )对巴黎的改造上,这也是这种城市理论的最好样板。豪斯芒认为“现代城市是交换的场所,是从一个生产分工领域向另一生产分工领域移动的场

所,是把这种移动和交换进行机械啮合的场所”。②林荫大道、火车站、自来水厂、都市改建,

都是这个过程的组成部分。

城市作为机器的观点在20世纪也有很强的生命力,最好的例子包括罗伯特·摩西(Robert Moses )改造纽约城,勒·科尔比西耶(Le Corbusier )对笛卡儿城的设想。机器的比喻继续成为当今大多数都市建设实践的基础,从土地再划分到区域划分。

4.城市作为生物体

20世纪最流行的城市规范理论是城市作为生物体理论。城市是一个生物,具有确定的界限、最佳规模、不可分割的内部结构。这种观点至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但现代理论却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尤其是生物学。由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 )和厄尼斯特·博吉斯(Ernest Burgess )为首的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从学术方面对这一理论做了最详尽的阐述。许多历史学家发现这种方法在他们对城市内部组织的研究中仍然有用。利奥·施诺尔(Leo Schnore )在一篇著名文章《作为社会生物的城市》中对芝加哥学派的方法做了最好

的概括。文中详尽地描写了城市和生物体的相似之处。③这种方法被威廉·科罗嫩(William

Cronon )结合环境主义充分应用于他的《自然的都市》(Nature 's Metropolis ,1991)中,城市被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简·雅各布甚至进一步深化这一方法,在她的《经济的本质》(The Nature of Ec onom ies ,2002)一书中,她提出城市和城市经济不仅像生物体,而且还要受到同支配大自然的同样的过程的支配。

5.城市是星座

传统的规范理论中没有一种能足以代表现代城市化中未涉足的领域,在这些领域里传111西方城市史的理论研究

③首次发表于1966年,经修订收于亚历山大·卡罗编:《美国都市历史:一个善于解释的读者》(Alexander Callow ,ed .,American U rban History :An Interpretive Read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 ity Pres s ,1969)。

帕特里斯·海高耐:《巴黎:世界的首都》(Patrice Higonnet ,Paris ,Capital of the Wor l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 -ty Press ,2002),第185—186页。J .M .S .凯尔莱斯:《边疆与都市:1914年前加拿大的地区、城市及认同》(J .M .S .Carel ess ,Fron tier a nd Metropolis :Reg i ons ,Cities ,a nd Identities in Canada before 1914,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9)。

统城市的提法,甚至传统城市的存在都受到质疑。这种新的理论形式已经提出一些术语,包括原子(atom )、城市场(urban field )、宇宙性大都会(cosmopolis )和非场所城市领域(nonplace urban realm )。我主张采用“星座”一词,这个词暗含许多中心,而不是古老的等级制的太阳系结构。

目前有一种正在形成的理论,其中有两个因素值得一提。第一个来自于文艺批评家克里斯蒂·赛斯默(Christine Sizemore )的《一个女人想像中的城市》(1989),文中探讨了五位女小说家的观点,她们都把伦敦作为小说的场景和主要特点。她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可以超越当前男性统治的理论而达到一个没有等级、接受各种人、接受矛盾冲突和变化的理论。她认为一种多维的基本理论能最好地象征这种城市。

第二个因素是对分散现代城市中心这一概念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大多数最近的文献把洛杉矶学派描述为这种新型城市化理论的先驱。理论家们目睹着作为西方城市理论研究中心的洛杉矶学派取代过时的芝加哥学派。这些讨论大都忽视了早期的辐射型城市形式

(回到古代)或更早些时候的例子如东京。①洛杉矶学派发表了《城市:洛杉矶与20世纪末

城市理论》(Los Angeles and Urban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96)。这个学派的一个成员,米歇尔·迪尔(M ichael Dear )声称所有旧模式都不再适用,“中央核心不

再控制腹地地区”。②但洛杉矶学派的确似乎是这种新型理论最极端的一种,因为该理论散

乱,带有阶级和种族对抗倾向,属于一种经常用幻想强迫取代现实的文化。

对于西方历史学家而言,我所概括的理论的缺点是太显而易见了。许多理论虽然有明显的客观性,但却有着高度的价值取向。许多理论尽管声称具有普遍性,但却受时间和文化的限制,尤其功能理论极端地面向现在,缺乏严肃的历史思维。尽管如此,历史学家已经充分证明这些理论可以作为重要的组织原则,帮助我们从“城市”这个似乎杂乱无章的、无法理解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来。我欢迎对于这种理论分类方法进行评论或提出建议,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书信与我联系。

E -mail :gstelter @uoguelph .ca

地址: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Guelph ,Ontario ,N1G2W1,CANADA

(本文作者斯蒂尔特,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历史系教授;

译者冷毅,辽宁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

王曰丙,辽宁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姜 )

(责任校对:姜 )

112 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①

②引自D .W .米尔:《新都市研究》,载《高等教育年鉴》A16,2000年8月(D .W .M ill ,“The New Urban S tudies ”,Chroni -cle of Higher Education ,August 8,2000,A16)。金耐·海登博:《东京:一种空间人类学》(Jinnai Hidenbou ,Tokyo :A Spa tia l An throp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 -ifornia Press ,1995)。

Theory and Urban History

Gilbert Stelter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in visual angles of studies and main theories in urban studies in the west .It gives the representative books w ith these theories as well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s cities could be seen as a systems ,an economic engine ,communications of netw ork ,contested space ,built environment ,personality ,stage and etc .The norm ative theo ries in this field include looking at the city as a sy mbol of the cosmos ,center of the w orld ,machine ,o r -g anism ,constellation and etc .Even thoug h the sho rtcomings of these theories are obvious ,however they are important organizing principles for us to understand cities .

Between the Sciences and Hu manism

Hu Fengxiang

The idea of Scientific Histo ry ros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a and flourished after the May 4th M ovement .It w as o riginally an outcome of the w estern modern sciences and histo riography .Two routes emerged after it w as put into concrete comprehension and operation in China .One is the scientization according the method of natural sciences ,the o ther w as the scientization referencing w ith the w estern social sciences .The people who pre -ferred humanism made ano ther g roup .They combined humanist explanation w ith positive sci -entific studies .All these three g roups inherited the western modern histo ry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y .

On the Concerning Theory about

Appraisement of Historical Figures

Ouyang Yuefeng

The diplomatic activities of Li Hongzhang must be analyzed in the w hole historical back -g round of China and the w est countries at that times .So signing the unequal treaty w as no t the action of betray ing country since there w as no choice at the conditio n of defeat of China .It w as the rational choice to sign the treaty .The purpose of Li Hongzhang w hy he advocated making peace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w as for refo rm of Qing Government .So when w e appraise Li Hongzhang ,w e should pay attention on these situation and give him a appropriate position .160 HISTORIOGRAPH Y QUARTERLY No .3,2003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 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正处

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城市规划功能取向:为人?为地? 为人?为地?是张庭伟教授在其《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美国看中国》[16]一文提出的一对问题。文中,他将规划师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实践,归纳为两个基本方向:第一,改善城市的用地布局和物质环境,即改善对“地”的使用。第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社会的素质,即改善“人”的状况。 他以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例证分析。最后指出,这场为“人”还是为“地”的争论,仍在继续,并将被带入21世纪,这关乎规划师的社会职责和社会使命的讨论。 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17]。在此,笔者将张庭伟教授所提的“人”,界定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群体, 具有社会与

城市发展史论文

城市发展史论文—从中国城市发展谈发展 “中国的许多城市是由国家财力建设起来的,不靠工商业者的资金。甚至某些城市的人口也有相当数目是政府强力从他处调迁过来的。例如:秦始皇迁天下富豪12万人至咸阳;汉武帝也聚天下富户于长安附近之陵县,以至长陵、茂陵、鄢陵变成了巨大城市;北魏天兴元年徙山东六州百工技巧10万余口,以充京师;明太祖从苏州、湖州张士诚旧土移徙富户45000家至新建之首都南京。其中南京之事例尤为突出。明太祖去世不数年,发生靖难之变,阎王赶走明惠帝,取得皇位,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带走了以工匠为主的27000户南京居民,使得南京城内顿时户口减半,而南京附郭首县的上元县由176图并为44坊。这些都是欧洲城市发展史上见不到的兴衰变化之事例。”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人类从分散的个体穴居,形成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再由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逐步演变成为具有功能分区的区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城市正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这时城市真正出现了具体的分区,城与市的概念被明确的表现了出来。“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中国的城市发展在世界城市发展中独树一帜。中国的古代城市特征因与西方城市的特征不符,而被判定为没有城市。其实,中国在石器时代便出现了城市的基本框架,而《周礼考工记》更是给出了城市的区位结构。因为这些,从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长安、北京、南京、开封等等。中国的城市很早以前就已经分化为明显的两大类,一类是行政区划的治所。他们通常都有城墙或加上外郭保护,城内有政府的行政机关。这一系统的最高层是京师,其中有供电及有关的衙门,以下则是各省级、府级、州县级的治所。这一系统城市的政治意义很强烈,它们是全国性的行政网点,另一系统则是州治府治县治以外的市镇,它们大多数不是政府主动设置的,而是基于经济因素而自然形成。不过,一旦发展达到规模,政府就正是在这些集聚点上设市或镇,并派官管理治安与行政。为了区别这两个系统,前者我们称之为城郡;后者我们称之为市镇。两个系统的综合,称为城市。市镇通常没有城墙,足以显示其政治军事的功能不大。除了少数例外,市镇的规模多小于城郡。 与城市对比的区域是乡村。城市有着属于自己的功能性,即政治行政机关的场所和商业和手工业的场所。而乡村属于农业和畜牧业的领地。这里保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农作物。而当每个朝代或时代出现的时候,都有自己时代的侧重点。当商业和手工业别重视并高度发达的时期,人口会出现向城市移动的趋势,人们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人口,乡村的土地被逐渐变成了城市进行商品交易和发展政治功能的场所,这是便出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古代便出现过城市化的进程,而当南宋时期更是达到了城市化水平的巅峰。这与当时朝代开明的政治倾向是分不开的。 一般而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不外是受下列几类因素所推动:(一)政治因素,成事实全国或地区性的政治中心,或是行政官署所在地,作为行政网点。(二)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_《极简欧洲史》读书心得五篇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_《极简欧洲史》读书心得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但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让我感觉历史还是蛮有意思。记得18年前第一次出国,到了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当时深受震撼,气势宏伟的教堂、成就非凡的大学、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如诗如画的乡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处处体现出欧洲厚重的历史和文明积淀。后来看《都铎王朝》《风中的女王》《权力的游戏》等电视剧,发现自己对于欧洲的历史知识储备太少了,欧洲为什么那么强大?欧洲为什么对世界的影响那么深远?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你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一、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只有两个章节,第一章是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简史,主要讲述了欧洲文明的三个组成元素, 一是代表着科技和文化的古希腊罗马学术; 二是代表着政治和宗教的; 三是代表着军事武力和战士文化的日耳曼蛮族。 这三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对立和强化,首先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公开表态支持会,罗马帝国变成的天下;其次是为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义,将古希腊和罗马的智力成果保存下来;再次是日

耳曼蛮族入侵后,发现自己在科技、政治等方面落后太多,逐渐接受了文明,最终这三大元素形成了欧洲文明的内核。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自公元1400年开始的近代欧洲史。 通过古典时期三大要素的融合,掌握着先进文明的成为真正的统领者,拥有了无比的权力和财富,但宗教的腐败也从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黑暗的中世纪。进入近代欧洲,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为代表,以各种方式消减了教会的权威,极大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自由更加解放,也造就了更加灿烂的欧洲文明。 第二部分由六个章节组成,均是一些细节性的描述,从战争、民主、宗教和政治、语言、平民生活等角度对欧洲历史和文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二、几点感受 (一)要重视内部控制 从单位管理的角度,内部控制主要有两大核心内容,一是相互监督和制约,二是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结合本书的内容,以及我国历史的兴衰来看,也要讲求内部控制,一是要加强民主监督,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也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 历史上欧洲的国王比较悲催,既受教皇的控制,又受贵族的制约,一不小心还容易被送上断头台,所以欧洲的君王大都谨慎低调。反观我国甚至整个亚洲的历史上,因权力缺乏约束而实施暴政、纵情声色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形态 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 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 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 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 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 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 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 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 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 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本书以清晰、幽默、发人深省的笔调,杂以活泼的插图,叙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与巨大贡献。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但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让我感觉历史还是蛮有意思。记得18年前第一次出国,到了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当时深受震撼,气势宏伟的教堂、成就非凡的大学、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如诗如画的乡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处处体现出欧洲厚重的历史和文明积淀。后来看《都铎王朝》《风中的女王》《权力的游戏》等电视剧,发现自己对于欧洲的历史知识储备太少了,欧洲为什么那么强大?欧洲为什么对世界的影响那么深远?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你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一、主要内容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只有两个章节,第一章是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简史,主要讲述了欧洲文明的三个组成元素,一是代表着科技和文化的古希腊罗马学术;二是代表着政治和宗教的基督教;三是代表着军事武力和战士文化的日耳曼蛮族。 这三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对立和强化,首先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公开表态支持基督教会,罗马帝国变成基督教的天下;其次是基督教为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义,将古希腊和

罗马的智力成果保存下来;再次是日耳曼蛮族入侵后,发现自己在科技、政治等方面落后太多,逐渐接受了基督教文明,最终这三大元素形成了欧洲文明的内核。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自公元1400年开始的近代欧洲史。 通过古典时期三大要素的融合,掌握着先进文明的基督教成为真正的统领者,拥有了无比的权力和财富,但宗教的腐败也从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黑暗的中世纪。进入近代欧洲,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为代表,以各种方式消减了教会的权威,极大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自由更加解放,也造就了更加灿烂的欧洲文明。 第二部分由六个章节组成,均是一些细节性的描述,从战争、民主、宗教和政治、语言、平民生活等角度对欧洲历史和文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二、几点感受 (一)要重视内部控制从单位管理的角度,内部控制主要有两大核心内容,一是相互监督和制约,二是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结合本书的内容,以及我国历史的兴衰来看,也要讲求内部控制,一是要加强民主监督,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也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 历史上欧洲的国王比较悲催,既受教皇的控制,又受贵族的制约,一不小心还容易被送上断头台,所以欧洲的君王大都谨慎

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城市的痕迹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后感 摘要:“城市不止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 关键词:城市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的定义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在大一上城市规划导引这门课程时,依稀记得老师提过刘易斯·芒福德,因为那时的专业知识还很少,不敢去读这样的大作,因为自己弄不明白。虽然现在也还是积累的知识不够多,但是上了中外城市建设史、中外建筑史之后,再读他的大作,已经有一些眉目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了解了一些刘易斯·芒福德的生平。刘易斯·芒福德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特别是他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他一生撰写了30多部专著,他被广泛地公认为世界上空前伟大的城市科学专家。他所涉及的学科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科技发展史、哲学、技术、英国文学、美国研究和城市科学,所涉猎的知识很广泛。他最优秀的著作《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史》,至今仍被公认为全世界城市科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对世界城市的发展史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当然,最可惜的是刘易斯·芒福德没有将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列入其中。对于这本书精华的部分实在太多,凭我小小的能力,我只能选取最感兴趣的小部分做一些自己浅陋的理解了。 芒福德先生在72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中国今天的城市发展也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在我国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应该读一读芒福德对于非理性的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对现今日益拥挤、丑陋而紧张

二战前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一、西方主要规划理论概述 1、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 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 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2、理性规划理论 理性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法卢迪(Andreas Faludi),其代表作是1973年出版的《规划原理》(Planningtheory,1973)。 理性规划理论的提出,相对于过去对规划的理解基于“作为设计的规划”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科学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理性规划理论认为规划由一系列理性的、循序渐进的程度(过程)组成,而政府和规划者是价值中立的公众利益代表者。理性规划理论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规划的影响很大,英国目前的规划体制和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规划也不断受到质疑:

西方行政组织理论演变史

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演变 一、西方早期行政组织思想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行政组织思想 柏拉图:行政组织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政治家》。主要的观点有: (1)分工原则。社会分工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国家是由不同职业的人员所构成。主要包括三个等级:统治者,武士和工匠,分别从事管理、打仗和生产的工作。 (2)学者治国。柏拉图认为,治理国家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只有具备丰富知识的人才能担当此任,最高的统治者就是有大智慧的“哲学王”。 (3)重视教育。因为从政者需要具备很高的智慧,因此国家的统治者当以教育为首要任务,培养后备人才。 (4)依法行政。这是柏拉图晚年的结论,他认为,在现实中,紧紧依靠“哲人治国”是很困难的,应该通过制定完备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亚里士多德:行政组织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中。 (1)区分了议事权力、司法权力、行政权力;指出任何政体的国家都应该有相对应的三种机构,即议事机构、行政机构、审判机构。可以说是西方三权分立制的雏形。 (2)指出了行政机构设置的重要性,认为行政机构应该按照城邦事务管理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管理的对象应当是公众事务,不同的政体应当设立不同的行政机构。 (3)崇尚法治,主张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 (4)对于从事管理的人员要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 (5)担任国家官员的人员应当具备很高的素质,既具有专业知识,也应当品德高尚。 2、16-18世纪时期的行政组织思想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行政组织思想主要表现在《君主论》和《讲话集》里。主要论述了国家行政组织管理的四项原则:群众支持、组织凝聚、超人领导、生存。 官房学派:是指16-18世纪德、奥国家的财政、行政改革家和学者,因为观点彼此接近而形成的特殊集团。主张建立统一的国家和实行有效的行政和财政制度。主要观点是:(1)建立统一有效的行政组织制度; (2)选用优秀的人才治理国家; (3)将行政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部门划分; (4)强化国家和政府的权力。 3、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组织思想 汉密尔顿:主要观点体现在《联邦党人文集》中: (1)扩大行政部门的权力。洛克、孟德斯鸠等人重视立法而忽视行政,但汉密尔顿则提出应该提高和加强行政机关的权力。 (2)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组织。体现为统一(统一的行政组织)、稳定(稳定的成员和政策)、充分的法律支持(可靠的法律保障)和足够的权力(政府首脑有权否定议会制定的法律)。 密尔:主要作品是《代议制政府》。主要观点是: (1)衡量组织工作好坏的标准是能否促进社会利益的增长; (2)行政组织的分工要合理; (3)政府的职能不当妨害公民的自由;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 2010年11月27日

目录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1)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1) 2田园城市 (1) 3工业城市 (1) 4带形城市 (1) 5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园林系统 (1) 二、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理论 (1) 1、1916年纽约区划法规 (1) 2、田园城市、城郊居住区与盖迪斯 (1) 3、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贡献 1 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1) 5 、未来主义城市 (1) 6、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1) 7、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1) 8、居住组群与街坊建设 (1) 9、卫星城理论 (1) 10、雷德伯恩体系 (1) 11、邻里单位 (1) 12、划区 (1) 13、雅典宪章 (1) 14、广亩城市 (1)

15、带状与指状发展城市 (1) 三、战后40年代 (1) 1、大伦敦规划 (1) 2、哈罗新城 (1) 3、勒.柯布西耶的居住单位 (1) 四、20世纪50年代 (1) 1、城市化和郊区化运动 (1) 2、英国第二代新城 (1) 3、新建大城市 (1) 4、中心地学说和增长极核理论 (1) 五:20世纪60年代以来 (1) 1、大城市连绵区 (1) 2、反磁力吸引体系 (1) 3、英国第三代新城 (1) 4、马丘比丘宪章 (1)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18、19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新的生产方法和交通通讯工具的产生导致了城市迅速增长,城市成为矛盾的焦点,促使了某些统治阶级、社会开明人士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尝试新的理和进行新的实践。著名的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田园城市(Garden City),工业城市(Industrial City)和带形城市(Linear City)的理论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工厂代替手工作坊是的资本主义剥削严重。 内容: 早期:托马斯. 摩尔(Thomas Moore) 的乌托邦(Utopia) (及乌有之乡、理想 之国)安德雷亚的基 督教之城,康博内拉 的太阳之城。

二战后城市规划

二战后城市规划 理论解读 园林81001 刘晔 100013121

——目录—— 前言- 3 系统规划理论- 3理性规划理论- 3 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理论- 4政治经济规划理论- 5新自由主义规划理论- 5 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 5 实用主义规划理论- 6 协作式规划理论- 6 城市规划从战前到战后的转变: 从精英规划到公众参与- 6 从物质规划到综合规划- 7 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 9 集中与分散- 10 结语- 13

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及解读 前言: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一、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 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二、理性规划理论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摘要】: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

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

中外城市建设发展史论文

论中外城市广场设计 焦蕾,200827501037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城市广场并不仅是一个城市建筑的象征,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在中国,城市广场的概念是随着近代都市规划的开展,由西方引入的。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城市广场的设计受前苏联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城市对城市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城市建设的热潮更是令人瞩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城市广场设计深受西方设计理念和手法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比较的眼光,从中西方现代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各自的设计特点,以指出我们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未来发展的应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广场;发展;设计比较;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中高楼大厦越来越多,道路上车来车往,给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了各方面的压力,而且似的城市中的休闲娱乐空间日渐减少。所以,城市广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形势下,探索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对比中西方城市广场设计等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2 中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1)西方的城市广场发展 在欧洲人眼中,“城市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客厅。因此自2000多年前,真正意义的城市广场在古希腊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人们进行交流、观赏娱乐、休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后经过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最后到17世纪的古典主义城市广场,西方城市广场设计不断发展,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样子。 (2)我国的城市广场发展 西方人将城市广场视为城市的中心,而在我国古代时期,宫城为城市的中心,《考工记》有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严谨的、封闭的的宫城为中心的古代城市空间组织使得我国古代早期民众很少有公共活动空间。最早的是寺观园林前的空间为公共活动场所,到后来集市的出现增添了民众的公共活动空间,再到后来,街道相交的地方,稍稍扩展形成封闭的广场空间,这种广场面积不大,数量也很少,但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地位很重要。其特点是很少有人为的、统一的规划观念影响。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提上城市建设议事日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自此才开始在中国各个城市空间中纷纷亮相。并随着社会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渐渐形成了一股“广场热”的设计浪潮。 (3)中外城市广场在演变上的差异 使用目的的差异 与欧洲相比,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在功能类型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在欧洲传统城 市广场的演变中,祭祀、宗教等功能逐渐减弱,庆典和商业功能逐渐增强,广场不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读书报告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20144307 张天生 近日读了《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是8.4,其实就我本人而言,是对历史一窍不通的,读这本书时遇到了种种挫折和艰辛,现在谈一谈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首先是关于欧洲历史我的大体认知: 书的作者在开始就提出欧洲文明是一直唯一能让其他地区马首是瞻的文明。 在欧洲文明发端之初,它的组成元素有三: 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2.基督教——犹太教(犹太民族之宗教)的一个奇特分支。 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 古希腊是现代文明的源头,罗马人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帝国,连希腊和希腊所有的殖民地都在它的疆域范围之内。耶稣作为基督教的先知之一,却被犹太人和罗马人联合处死,无疑是个讽刺。日耳曼民族是为战争而生的,他们于公元四世纪彻底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入侵方式也很特殊)。 三个元素是如何相互交融? 罗马人要求:你必须对皇帝敬拜,因为罗马人相信,君主的地位与神明无异,但犹太人不肯对君王致敬,所以罗马人认为基督徒是颠覆分子,必须铲除而后快。但君士坦丁大帝(272—337),公元313年赋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事情就出现了转机。 这是三大元素的第一个连结:罗马帝国变成了基督教的天下。 后来,教会发展出完整的层级组织。这个教会有它自己的法律制度,也设有法庭、监狱以执行法律。而教会不只管教务,还管到其他重要大事,例如婚姻、继承。教会也有它自己的税收体系,因为所有人民都有义务掏钱来供养它。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幸存下来——俨然一个独立政府。教皇和罗马帝王的角色平起平坐,治理麾下所有层级的文武百官。 这是三大元素的第二个连结:教会变成了罗马人的教会。 罗马帝国崩灭后,教会把希腊和罗马的学术保存了下来(它先前就已经这么做)。这是三大元素第三个连结:基督教会将希腊和罗马的智识成就保存下来。 日耳曼蛮族侵犯罗马帝国的时候,并没有摧毁它的意图。他们的目的在于攻城略地,想占夺最肥沃的土地以安家落户,好好享受人生的美好东西。而基督教的主教这样说:“河流那头的土地你们可以拿去,但其他的请留给我们。”主教又说只要接受基督教的上帝,就更能克敌制胜。这是一群很特别的征服者:他们接受了被征服者的宗教。 这是最后一个连结点:日耳曼蛮族支持基督教。

西方管理理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西方管理理论复习题参 考答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一、简答题 1.十八、十九世纪,对西方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主要有哪些? 答:1.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和利己主义的人性观 2.萨伊:第一个明确提出把管理作为生产的第四个独立要素。 3.欧文:对人事管理方面的探索。 2.简述西方管理理论的五个演变方向。 答:1.从总结企业具体经验到阐述一般原理演变; 2.从“经济人”假设到“复杂人”假设的演变; 3.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的演变; 4.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演变; 5.从学派分化到相互综合的演变。 3.为什么说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是西方管理理论的一次变革? 答:1.对人性的认识有了重大升华; 2.首次提出了管理应该注重对人的研究; 3.缓和了当时的劳资矛盾; 4.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仍有巨大的现实指 导意义。 4.什么是管理运动? 答: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的过程。 5.简述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 答: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主张用严格的规章制度、物质刺激和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进行管理。

6.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和精髓是什么? 答: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精髓是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 7.简述法约尔提出的管理职能及其基本含义。 答: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基本含义: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8.韦伯的组织理论提出官僚制有哪些特征? 答:1.合理而明确的职位分工;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 4.形成正规的决策文书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 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7.合理合法的认识行政制度 9.简述韦伯组织理论关于组织类型及其权力基础的观点。 答:1.神秘型组织 2.传统型组织 3.合理化合法化组织 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这样才能有效地维系组织的连续和目标的达成。 10.“随大流”行为在管理理论中叫做什么行为?它属于哪一个理论的观点?该观点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业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在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用地、建筑、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规模的综合。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用地规模: 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用地性质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土地的实际使用用途,如绿地、广场等;而是附属于土地上的构筑物的使用用途,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大部分用地的使用性质需要通过土地上的附属建构筑物的用途来体现。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的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化S型曲线: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力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的时候,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以及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国内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中国城市规划理论】 1.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战国时期:各国都城开始向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如吴国国都阖闾城被规划成水乡城市,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齐国临淄城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赵国的国都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彰益。 3.三国时期: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已经采用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邺城的规划布局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隋初:大兴城(长安)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的坊里。 5.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宋代开始,中国城市建设中延绵了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在北宋中叶的开封城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度。 6.元朝: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照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其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2.古罗马时期:古罗马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影响,平面呈方形或者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包括1)由托马斯?莫尔提出的空想主义的乌托邦;2)康帕内拉提出的“太阳城”方案;3)罗伯特?欧文提出的“新协和村”;4)傅立叶提出的理想社会。 2.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他认为,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式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一个田园城市的人口有30000人,占地404.7公顷。城市外围有202 3.4公顷的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产业用。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公顷的公园,沿公园可建公共建筑物,公建的外围是一圈占地58公顷的公园,公园外圈是一些商店和商品展览馆,再外一圈为住宅,再外面为宽128m的林荫道,大道当中为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圈花园住宅。 3.卫星城镇的理论:20世纪初,大城市的额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昂温与1922年以“田园城市”为基础,提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同时期美国的惠依顿也提出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包围以限制其发展,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1912-1920年,巴黎意图在距离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市,这些城市除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一般称这种城镇为“卧城”。1918年伊利尔?沙里宁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城镇,这些城镇除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得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二战后英国人在伦敦外围建立了多个独立的卫星城镇,这些卫星城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一定的工业。 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法国人勒?柯布西耶认为大城市主要的问题是城市中心人口密度过大,现有道路系统无法满足机动交通的要求,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增加街道宽度及建筑的间距,增加空地、绿地,增加居民与绿地的直接联系。同时期,美国人赖特却呼吁城市回到过去的年代,依靠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将大城市分散,使得家庭与家庭之间有足够的距离,通过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的稳定。与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城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对于现代西方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类型做了完整的介绍和评论;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认识城市规划本质和定位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轨迹;总结并评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践和实施成效的评价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第一章为引论,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讲述可Friend(2001)所提出的规划过程中解决不确定性的战略方法,同时,分析了“程序规划理论”和“实体规划理论”及“规划效能理论”的产生。 作者指出城乡规划的定义为:是一种在社会多元群体和成员之间为实现其追求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所达成的共识和目标的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和利益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或和解的机制,是能够针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及实施方案或建议。 第二章,论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技术背景——工业革命;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在这些社会背景下,城市呈现出人口增长急剧、环境卫生恶化、城市布局结构失调、土地开发使用失措、交通堵塞失控等一系列“城市病”,出于自己利益,统治阶级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和管理,城市规划就就进入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其中,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的几次改建和英国公园运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公司城的建设等尤具代表性。 伴随着对城市时间和深入思考,产生了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潮。解决城市问题有两种取向——城市分散与城市集中。城市分散思想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集中思想以柯布西耶的理论为代表。主要人物及著作有以下几个: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玛塔“带形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工业城市”《工业城市》;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进化中的城市》;法国建筑师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 第三章讲了现代西方主要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功能主义规划思想,以《雅典宪章》和柯布西耶1950年为印度昌迪加尔做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城市分散主义,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为代表;城市集中主义,以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和“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美籍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其著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对空间理论的批判;系统规划理论;过程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始转变,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的新内容、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倾向、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和城市复兴思想。此时,主要理论流派有(1)系统规划理论及其应用(2)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及其应用(3)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和解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