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背腧穴之大功

背腧穴之大功

背腧穴之大功
背腧穴之大功

背腧穴之大功

默认分类 2009-07-01 16:29 阅读1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与五脏六腑有特殊联系,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距离脊柱1. 5寸的那条线上,可以称为膀胱经背俞穴段,大体上依据脏腑在体内所处位置的高低而由上向下排列。有

歌诀云:

自此挟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治,

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

大肠十六椎之下,十七关元俞穴椎,

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

白环二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推之。

背俞穴与脏腑的特殊联系,在临床上能反映脏腑的虚实盛衰,当背俞穴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结节,条索状物,压痛、陷下、丘疹等往往能够反映相关脏腑的异常,因此可以用来诊断脏腑的疾患,同时背俞穴也是很好的调整脏腑虚实的穴位,如肺俞穴治疗咳嗽、哮喘、外感寒热等,手太阴肺经以肺为中心,将许多脏腑器官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疾病也可以用肺俞穴来治疗。其他背俞穴作用类似。相对来说,背俞穴对于脏的治疗效果更好一些,对于腑的治疗以募穴治疗更好,如前面所讲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对大肠各种疾患都具有诊断治疗作用。募穴在后面还会相继谈到。在临床上经常用背俞穴和募穴配合起来治疗相关脏腑的病证,称为“俞募配穴法”。

背俞穴的取法:

从歌诀中可以看出,背俞穴都是在不同的脊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其中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心俞穴在第五椎下;膈俞穴在第七椎下;肝俞穴在第九椎下;胆俞穴在第十椎下;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胃俞穴在十二椎下;三焦俞在十三椎下,肾俞穴在十四椎下,气海俞在第十五椎下;大肠俞在十六椎下,小肠

俞在十八椎下,膀胱俞在十九椎下。

现代解剖学将脊椎分成颈椎、腰椎、骶椎、尾椎,幼年时一共有32块或者33块椎骨,其中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长合成一块骶骨,3~4块尾椎长合成一块尾骨。在成年骶骨前面(朝向腹部的一面)的中部可以看到4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留下来的痕迹,横线的两端有4对骶前孔,在骶骨的后面(朝向背部的一面)正中线上有凸起的骶正中嵴,相当于骶椎的棘突,骶正中嵴下外侧有4对骶后孔,由上而下中医称为第一、二、三、四骶后孔。

第七颈椎下为大椎穴,第一椎指的是第一胸椎,第十三椎则与第一腰椎相对,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椎则分别对应第二、三、四、五腰椎,第十八椎与骶骨正中线上第一骶正中嵴相对,第十八椎下则与第一骶后孔相平,依次类推,第十九椎下与第二骶后孔相平,第二十椎下与第三地后孔相平,第二

十一椎下与第四骶后孔相平。

如果从上到下一椎一椎的数下来的确很困难,有几个可以迅速确定第几椎体的方法需掌握。

第七颈椎:正坐低头,从颈部正中向下摸到最高的骨头,即是第七颈椎棘突,再向下摸一椎,

为第一胸椎,以下依次类推。

第七胸椎:两侧肩胛骨的下角平对第七胸椎棘突。

第四腰椎: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通过第四、五腰椎棘突间的缝隙。身体两侧的胯部可以摸到以较大的骨骼,最高点之间的连线通过第四腰椎下,也就是第十六椎下,旁开一寸五分,便是大肠俞。

因此在取穴的时候,上半身的背俞穴可以先确定第一胸椎或者第七胸椎,然后再定穴,下半身的背俞穴则先确定第四腰椎(第十六椎),然后再定穴。

中医中有“背薄如纸”之说,是因为背部下有许多重要的脏器,针刺不宜深,深则有刺伤脏器的危险,危险之可以要人性命,因此,很多没有正规学习过针灸,却又认为针灸很安全的胆大者,需注意。

背俞穴治疗作用现代研究举例

肺俞穴:改善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增强呼吸功能,增强肺通气量、肺活量及耗氧量,可以调节呼吸功能。靠近肺俞穴的大杼和风门也有类似作用。

心俞穴:可治疗关心病、多眠症等,可配合厥阴俞。

肝俞穴:用于胆石症、胃脘痛等。

胆俞穴:主治胆道疾患,如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

胃俞穴: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

肾俞穴:肾绞痛、遗尿,改善肾功能等。

大肠俞: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等

膀胱俞: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可用说膀胱经背俞穴段对整个体腔内的脏器都具有功能调整的作用,因此有很强的保健作用,但是背部的穴位自我操作比较困难,用不上力,因此可用一按摩锤,利用敲打的方式进行刺激,根据自身的情况,选用相应的背俞穴,或者同样的力量敲打,哪儿酸痛明显哪儿就多敲敲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针灸、按摩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手段来治病。经常按摩以下5个常用的穴位,功效可媲美服用某些药物,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穴位按摩手法分补法、泻法等,补法是较柔和地按摩,泻法则是力道比较大的刺激,具体来说可以用屈曲的指关节顶穴位。足三里,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因能治疗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得名,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 按摩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用补法,能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类似党参、白术、山药、红枣等药的功效;用泻法,有消食导滞、和胃通肠的作用,类似山楂、大黄等药的功效。 三阴交,在内踝向上量4指处,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处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疗与血有关病证的要穴。 用补法,有健脾、补血、摄血的作用,类似于当归、阿胶、紫河车、薏米等药物的功效;用泻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类似于归尾、桃仁、红花等药的功效。 神门,在手腕的腕横纹尺侧端稍上方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被喻为神气游走出入的大门。用补法,有宁心安神、补心气的作用,类似于酸枣仁、柏子仁的功效;用泻法,可清心、开窍,类似于

中药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药的功效。关元,位于脐下四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又能大补元阳而得名。《类经图翼》说:“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能治疗“诸虚百损”。用补法,有补肾阳的作用,类似于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药的功效。此穴多用来治疗虚损性质的疾病,泻法较少使用。气海,位于脐下两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为诸气之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用补法,可大补元气,类似人参、黄芪等药的功效;用泻法则有行气、理气的作用,类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药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临床中很常用,人们在选择它们进行保健时,所用到的只是其众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来治疗疾病,还需要去专科就诊。 经过数千年的钻研和沉淀,穴位养生的神奇疗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中医认为,人体经脉上有361个穴位,如果再加上经脉之外的穴位,就有上千个。具体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十分困难,因此穴位养生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点远。中医院推拿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总结出便于大家记忆的十个养生要穴,平时按揉几下,可助您强身健体,祛病养生。 明目醒脑穴:风池

经络与腧穴期末题库完整

第七节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一、选择题 1. 与眼眦有关的经脉是() A. 足太阳膀胱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阴脾经 2.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二侧线位于() A. 脊柱椎体横突外侧缘 B. 肩胛骨缘线上与脊柱平行 C. 脊柱正中与肩胛骨缘连线的中点处 D. 肩胛骨下角与脊柱正中连线中点处 E. 肩胛骨下角缘垂直线上 3. 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是() A. 委阳 B.委中 C.昆仑 D.丰隆 E.飞扬 4. 关于风门穴,下列正确的是() A. 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B. 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C. 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1.5 寸 D. 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3 寸 E.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5. 命门穴旁开 3 寸为() A. 腰阳关 B.关元俞 C.肾俞 D.志室 E.秩边 6. 与命门穴相平的穴位是() A. 大肠俞 B.肾俞 C.小肠俞 D.秩边 E.腰阳关 7. 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 2.5 寸,旁开 1.3 寸,平枕外隆突上缘凹陷处是() A.凤池 B.脑户 C.玉枕 D.风门 E.风府 8. 阳跻郄穴附阳为何经穴位?()

A. 膀胱经 B.肾经 C.脾经 D.肝经 E.小肠经 9. 次髎穴主治下列何种病症() A.月经不调 B.腹泻 C.便秘 D.痔疮 E.头痛 10. 下列足太阳膀胱经穴不位于背部第一侧线的是() A.膈俞 B.督俞 C.膏肓 D.厥阴俞 E.气海俞 11. 第 2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的穴位是() A.附分 B.风门 C.魄户 D.肩中俞 E.肝俞 12. 第 5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的穴位的是() A.气海俞 B.大肠俞 C.关元俞 D.小肠俞 E.三焦俞 13. 天柱穴主治除下列什么证以外的各证() A.项强 B.后头痛 C.鼻塞 D.癫狂 E.手痛 14. 膈俞穴除下列什么证以外的各证() A.呃逆 B.瘾疹 C.潮热盗汗 D.气喘 E.牙痛 15. 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腿部循行的部位是() E.侧中间 A.外侧前缘 B.外侧中间 C.外侧后缘 D.胫骨与腓骨之间 16. 足太阳膀胱经入合腘窝的穴位是() A.会阳 B.浮郄 C.委阳 D.阴谷 E.委中 17. 不位于小腿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是() A.承筋 B.承山 C.昆仑 D.飞扬 E.束骨 18. 下列治疗眼病的穴位位于目眦的是() A.瞳子髎 B.攒竹 C.承泣 D.丝竹空 E.睛明 19. 承山穴主治除下列什么证以外的各证() A.癫痫 B.便秘 C.阳痿 D.痔疮 E.腰腿疼痛 20. 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是() A.京骨 B.委中 C.昆仑 D.飞扬 E.束骨

腹针通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1、耳鸣 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 2、失眠 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 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 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 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分钟。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 薄氏镇痛处方: 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 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7、无先兆偏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一60mm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针法:直刺,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10d/疗程,共2个疗程。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讲义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大纲要求: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共20穴,考9穴) 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 一、大肠经循行: 起于食指端之商阳穴→沿上肢外侧前侧上行(阳明在前)→经肩峰,上行走背后之大椎穴(六阳经汇聚处)→入缺盆,络肺→下行过膈,属大肠。 支脉:经缺盆上行,入下齿。左脉右行,右脉左行,止于迎香穴 二、主治概要 主治范围具体病症原理 头面五官病头痛,鼻衄,齿痛,咽喉肿痛,口眼 喎斜,耳聋 走下齿故治齿痛---经络所行,主治 所及的体现 神志病昏迷,癫狂走头,故治神志病 热病发热、热病汗出曲池为泻热必用穴 肠腑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对应的脏腑为大肠,自然治疗肠胃病皮肤病风疹、湿疹、瘾疹、痤疮,荨麻疹肺主皮毛大肠与肺表里,故治皮肤病经脉循行部位之其 他病证 手臂、肩部酸痛麻木,上肢不遂经络所行,主治所及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商阳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主治】

①热病、昏迷 ②耳聋、青盲、咽喉肿痛、颐颔肿,齿痛等五官病证 ③手指麻木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合谷原穴,四总穴 【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合谷穴主治】 ①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口喎、鼻衄、耳聋、痄腮等头面五官病证;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③热病; ④无汗或多汗; ⑤经闭、滞产、月经不调、痛经、胎衣不下、恶露不止、乳少等妇科病证;⑥上肢疼痛、不遂; ⑦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皮肤科病证; ⑧小儿惊风,痉证;⑨腹痛、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 ⑩牙拔出术甲状腺手木等面口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操作】直刺0.5-1.0寸。孕妇不宜针。 3.阳溪经穴 【定位】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简便取穴:拇指上翘,所形成的凹陷) 【主治】 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②手腕痛、手指拘急。 【操作】直刺0.5~0.8寸 4.偏历络穴 【定位】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处。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试题与答案

第六章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入上齿中”的经脉是: A 足阳明胃经 B 手阳明大肠经. C 手太阳小肠经 D 足少阳胆经 E 督脉2.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为: A 迎香 B 睛明 C 承泣 D 四白 E 瞳子髎 3.根据《灵枢·经脉》,足阳明胃经: A 主胃所生病 B 主血所生病 C 主气所生病 D 主津所生病 E 主液所生病 4.足三里穴五行属性为: 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5.具有祛痰作用的穴位是: A 天枢 B 解溪 C 下巨虚 D 梁丘 E 丰隆 6.足阳明胃经的郄穴是: A 阴市 B 解溪 C 条口 D 梁丘 E 地机 7.足阳明胃经在腹部距前正中线旁开: A 0.5寸 B 1寸 C 2寸 D 3.5寸 E 4寸 8.足阳明大肠经经穴单侧共有: A 44个 B 45个 C 46个 D 47个 E 48个 9.针灸治疗面瘫经常采用地仓透: A 颊车 B 迎香 C 水沟 D 下关 E 大迎 10.足阳明络脉名: A 条口 B 偏历 C 丰隆 D 飞扬 E 光明 11.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是: A 大迎 B 颧髎 C 四白 D 迎香 E 巨髎 12.下关穴治疗牙痛属于腧穴的: A 近治作用 B 远治作用 C 双向作用 D 相对特殊作用 E 双向良性调节作用13.上巨虚位于胫骨前缘一横指,当足三里穴下: A 6寸 B 5寸 C 4寸 D 3寸 E 2寸 14.治疗肩臂痛常选足阳明胃经的: A 冲阳穴 B 条口穴 C 伏兔穴 D 下巨虚穴 E 厉兑穴 15.《灵枢·经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描述的是: A 手阳明络脉 B 手太阳络脉 C 足阳明络脉 D 手阳明经脉 E 督脉 16.以下是《灵枢·经脉》对足阳明胃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入上齿中,还出挟口 B 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 C 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D 下挟脐,入气街中 E 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大指间 17.以下是《灵枢·经脉》对足阳明胃经病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B 狂,疟,温淫 C 颈肿,喉痹 D 口苦,善太息 E 骭厥18.下列那项可以选用四白穴治疗: A 面痛 B 耳聋 C 瘰疬 D 喉痹 E 牙痛 19.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是:

常用穴位取穴法

常用穴位取穴法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寸。

背俞穴小结

背俞穴 1.定义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简称俞穴。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属膀胱经穴,分布于背腰部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处,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 2.定位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与五脏六腑有特殊联系,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如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即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最高,肾的位置最低,故肾俞的位置也相应最低。这是与经络理论密切相关的。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 寸处,可以称为膀胱经背俞穴。左右各12穴,共24个穴。 大体上依据脏腑在体内所处位置的高低而由上向下排列。有歌诀云: 自此挟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治,

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 大肠十六椎之下,十七关元俞穴椎, 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 白环二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推之。 三椎肺腧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从上面的歌诀可以看出俞穴都是在不同的脊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其中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心俞穴在第五椎下;膈俞穴在第七椎下;肝俞穴在第九椎下;胆俞穴在第十椎下;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胃俞穴在十二椎下;三焦俞在十三椎下,肾俞穴在十四椎下,气海俞在第十五椎下;大肠俞在十六椎下,小肠俞在十八椎下,膀胱俞在十九椎下。 现代解剖学将脊椎分成颈椎、腰椎、骶椎、尾椎,幼年时一共有32块或者33块椎骨,其中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长合成一块骶骨,3~4块尾椎长合成一块尾骨。在成年骶骨前面(朝向腹部的一面)的中部可以看到4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留下来的痕迹,横线的两端有4对骶前孔,在骶骨的后面(朝向背部的一面)正中线上有凸起的骶正中嵴,相当于骶椎的棘突,骶正中嵴下外侧有4对骶后孔,由上而下中医称为第一、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练习题

一、A1 1、偏历穴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 A、1寸 B、3寸 C、5寸 D、7寸 E、9寸 2、位于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的穴位是 A、大陵 B、太渊 C、阳溪 D、神门 E、阳池 3、手三里位于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A、1寸 B、2寸 C、3寸 D、4寸 E、5寸 4、大肠的募穴所属的经脉是 A、大肠经 B、小肠经 C、胃经 D、任脉 E、脾经 5、循行“入下齿中”的经脉是 A、小肠经 B、大肠经 C、胃经 D、脾经 E、肝经 6、下列腧穴中,治疗高血压首选 A、曲泽 B、尺泽 C、曲池 D、中渚 E、小海 7、下列腧穴中,可以治疗胆道蛔虫症的是 A、商阳 B、合谷 C、阳溪

D、手三里 E、迎香 8、经脉循行中,不与目内眦或目外眦发生联系的是 A、手少阳三焦经 B、手太阳小肠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 9、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阳池属于手太阳小肠经 B、后溪属于手太阳小肠经 C、肩髎属于手少阳三焦经 D、养老属于手太阳小肠经 E、肩髃属于手阳明大肠经 10、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A、无名指 B、小指 C、拇指 D、食指 E、中指 二、B 1、A.商阳 B.合谷 C.阳溪 D.偏历 E.曲池 <1> 、常用于治疗瘾疹、瘰疬的是 A B C D E <2> 、常用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 A B C D E 2、A.商阳 B.合谷 C.阳池 D.偏历 E.阳溪 <1> 、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是 A B C D E <2> 、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 A B C D E

中医学院十二经脉重点穴位取穴及循行图.doc

1. 中府在胸部,横平第 1 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 6 寸 2. 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3. 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 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4. 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寸,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的凹陷中 5. 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股腱尺侧凹陷中(原穴) 6. 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井穴) 2.手阳明大肠经 1. 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2. 合谷在手背,第 1、2 掌骨间,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原穴) 3. 阳溪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手拇指向上跷起时, 当拇短伸股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经穴) 4. 手三里在前臂,肘 zhǒu 横纹下 2 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5. 曲池在肘区,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合穴) 6. 臂臑在臂部,曲池上 7 寸,三角肌前缘处。(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阳维脉之交穴) 7. 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8. 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大肠经,胃经之交会穴) 3.足阳明胃经 1. 承泣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2. 四白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处 3. 地仓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旁开寸 4. 颊车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咀嚼 j ǔju é时,咬肌隆起处 5. 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6. 头维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寸,头正中线旁寸 7. 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 2 寸(大肠之募穴) 8. 归来在下腹部,脐中下 4 寸,前正中线旁开 2 寸 9. 伏免在股前区,髌底上 6 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10. 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 2 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11. 犊鼻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精选-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寸的概念: (1)中指第一节和第二节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2)拇指第一关节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节横纹处为准,四脂衡量作为3寸 合谷:伸臂、附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炎、耳聋、耳鸣、眼病、面瘫、痛经、手指肌肉瘫痪等。 后溪:轻捏拳,在第五掌纹指关节的手掌横纹尽头凸起的地方。 主治:腰、颈扭伤,腰眼痛、头颈颤动、面肌抽搐、耳聋。 内关:在腕关节掌侧,腕纹正中上二寸(约二横纹)二经之间,与外相对。 主治:胃痛、腹痛、恶心、呕吐、心悸、心绞痛、胸闷、肘臂、手指麻木、疟疾。 外关:在腕关节背侧,腕横纹正中二寸(约二横纹)两骨之间,与内关相对。 主治:腕关节痛、偏头痛、;落枕、耳聋、臂侧外痛,上肢麻痹。 支沟:外关上一寸 主治:习惯性便秘、胸肌痛、肩臂痛。 曲池:肘弯曲成60°角,虎口向上。本穴在肘横纹尽头靠近桡骨边缘处。 主治: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痛上肢瘫痪、发热、高血压、湿疹、神经性皮炎。 少海:屈时,举臂,在肘内侧横纹尽头处取穴 主治: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大陵:伸臂,仰掌,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后,两筋间。 主治: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心悸。 神门:伸臂,仰掌,前肩及小指外旋,在尺侧掌后第一横纹后,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出现凹陷处取穴。 主治:失眠、心悸。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掌中热。 腰痛点:手背、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腰痛点掌骨之间,左右共四穴。 主治:腰扭伤。

常用背腧穴简单取穴

常用背腧穴简单取穴 腰阳关:俯卧,先摸及两胯骨最高点,平这两个最高点的脊椎即第四腰椎其棘下凹陷处即是本穴。 命门:直立,由肚脐中作线环绕身体一周,该线与后正中线之交点即是本穴。 至阳:俯卧垂臂,平两肩胛骨的下端水平线的脊椎为第七胸椎,其棘突下凹陷处即是本穴。 大椎:坐位低头,项后上背部脊柱最上方突起之椎骨(第七颈椎),其下缘凹陷处即是本穴。特点是突起椎骨用手按住时能感觉到随颈部左右摇头而活动者即是第七颈椎。

百会:将两耳廓向前对折,由两个耳尖连线跨越头顶与头部前后正中线之交点即是本穴。 肺俞:由大椎穴(参考大椎穴)往下推三个椎骨即为第三胸椎,由此椎棘突下双侧旁开两横指(食、中指)处即是本穴 心俞: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七胸椎)往上推两个椎骨即第五胸椎骨棘突下双侧各旁开二横指(食、中指)处即是本穴膈俞:正坐或俯卧位,从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七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即至阳穴)旁开二横指(约1.5寸)处即是本穴肝俞:体位如上,由第七胸椎再向下摸两个椎体,即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二横指(约1.5寸)处,即是本穴 胆俞:由第七胸椎再向下摸三个椎体,即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二横指(约1.5寸)处,即是本穴。 脾俞: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二腰椎(参考命门穴取穴法),由第二腰椎往上摸三个椎体,即为第十一胸椎,由其棘突下旁开二横指(约1.5寸)处即是本穴。 胃俞::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二腰椎(参考命门穴取穴法),由第二腰椎往上摸二个椎体,即为第十二胸椎,由其棘突下旁开食、中二横指(约1.5寸)处即是本穴。 肾俞:先取命门穴(参考该穴取穴法),由命门穴旁开双侧各二横指(中食指,约1.5寸)处即是本穴。 气海俞:俯卧位,由第二腰椎向下摸一个椎体,即第三腰椎,由其棘突下旁开二横指(约1.5寸)处即是本穴。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1 取穴原则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

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太溪等腧穴。 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2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

背俞穴浅析[整理版]

背俞穴浅析[整理版] 背俞穴浅析 一、背俞穴命名及位置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各脏腑皆有以本脏腑命名的背俞穴。背俞穴之名,首见于《灵枢?背腧篇》,并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至此背俞穴方才完备。 背俞穴都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相应上、下排列。《灵枢?背腧篇》曰:“肺腧在三焦(椎)之间……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背(皆)挟脊相去三寸所”。五脏背俞穴的位置在这里取穴以脊椎为准。但在《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还有另外一种取法:“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而此种折量法取得的五脏背俞穴与《灵枢?背腧篇》中所述之背俞位置在纵向定位上有所不同,两者差异较大。历代针灸医家对于背俞穴的定位均有不同的看法。现代临床应用基本以夹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为原则。 二、背俞穴生理特点 背俞穴,乃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类经》也谓“十二俞,……皆通于脏气。”背俞穴都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上,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对应,如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

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即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最高,肾的位置最低,故肾俞的位置也相应最低。这是与经络理论密切相关的。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互贯,脏腑腹背, 《灵枢?卫气》曰:“请言气街,……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气相通应。” 者,止之背俞……。”按气街理论,十二经脉气到达胸腹头面后,均通过气街而向前后扩布。说明背部腧穴与脏腑之间的这种横向联系,实际上是通过气街实现的。同时,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属”,督脉为“阳脉之海”、“督领经脉之海”,背俞穴居于督脉两旁,两者经气相互交会,为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 现代研究认为,背俞穴十分邻近脊神经后根,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针灸通过对背俞穴的良性刺激改善了局部组织代谢、同时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交感神经末梢及神经伴随的血管,通过神经的轴突反射、节段反射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阶段的植物神经中枢,调整了内脏功能,并经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传至脑,并借助与脑的相关下行传导纤维联系实现背俞穴对内脏和全身的良性调节作用。 三、背俞穴诊治要点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经气输注出入之处,生理上不仅与脏腑有着特定联系,并且与脏腑的病理密切相关。当脏腑发生疾病时,往往在背俞穴上有所反应。《素问?举痛论》曰:“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临床发现脏腑有疾时,在相应的背俞穴处常可出现阳性反应区、反应点和反应物。通过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驰、和皮肤色泽改变、温度异常等

常用穴位取穴法

常用穴位取穴法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 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4.商阳井穴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 肿。操作:直刺0.8?1.2寸。 7.曲池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0.5?1寸。 8 .肩髃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9 .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 寸 10 .四白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常用腧穴歌诀

十四经、经外奇穴共195穴定位与主治歌诀 一、手太阴肺经 1. 中府:咳喘胸痛肩背痛。【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 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2. 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3. 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4.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桡骨茎突上 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5.太渊:咳喘无脉腕臂痛。【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 桡侧凹陷中。】 6.鱼际:咳血咽痛肺失音,小儿疳积为第一。【第1掌骨中 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7.少商:肺系实热热痛衄,昏迷癫狂少商寻。【拇指桡侧指 甲根角旁0.1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 1. 商阳:齿痛咽痛五官病,昏迷热病商阳寻。【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2. 合谷:头目口眼耳鼻齿,经闭滞产外感热。【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3. 阳溪:头目耳疾手腕痛。【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4. 偏历:耳鸣鼻衄手臂痛,腹部胀满与水肿。【屈肘,在 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5.手三里:上肢不遂臂无力,齿痛颊肿腹痛泻。【在阳溪与 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6.曲池:上肢热病高压癫,胃肠五官皮外科。【屈肘成直 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7. 臂臑:瘰疬目疾肩臂颈。【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 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8肩髃:上肢不遂肩臂痛,隐疹特色肩髃寻。【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 时,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9. 扶突:瘿气瘰疬咽肿痛,咳喘暴喑颈针麻。【在喉结旁 约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10.迎香:口歪胆蛔鼻塞衄。【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 当鼻唇沟中】 三、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手阳明大肠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手阳明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

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1) 商阳LI1 shāng yáng [定位]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主治]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配伍] 配少商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阳明经所出为“井”。 (2) 二间LI2 èr jiān [定位] 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解剖] 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溜为“荥”。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第四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四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阳明经脉、手阳明络脉、手阳明经别和手阳明经筋。经脉分布于食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颊、鼻旁。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商阳,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 第一节手阳明经络 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与手太阴肺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口、下齿、鼻,属大肠,络肺,在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络脉别于偏历。经别入柱骨,循喉咙。经筋结于肩前,绕肩胛,挟脊,上额角,散络头部。 一、手阳明经脉 (一)经脉循行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膈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一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 【注释】 [1]大指次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边。此按曲肘立拳位描述,故称上廉。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因其分歧,合称歧骨。中间为合谷穴,即以其开合凹陷如谷而得名。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 [5]臂上廉:前臂桡侧,此按曲肘立拳体位,故称上廉,即阳溪至曲池穴之间。 [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约曲池穴部。 [7]髑骨:肩胛骨肩峰部。 [8]柱骨之会:柱骨,指颈椎,或指锁骨;会,此指大椎穴。 [9]缺盆:锁骨上窝部;缺盆骨即锁骨,其上有缺盆穴。 [10]交人中:经脉在人中左右交叉。 手阳明大肠经,①从食指末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第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部(锁骨上窝),⑥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⑦从缺盆部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夹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口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灵枢·经脉》)。 【注释】 [1]颈肿:据《脉经》、《太素》、《铜人》和《素问》林亿新校正引文及《脉书》文字应 作“出页肿”。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概述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引。 循行路径 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上行的一支: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经中穴道 起自手食指内侧末端指甲旁之商阳穴(井穴),经二、三间穴(输穴)

至拇指、食指根虎口处之合谷穴(原穴),腕中凹窝为阳溪穴(经穴),沿腕后三寸为偏历穴(疗穴),再经温溜、下廉、上廉穴,至曲池穴前二寸手三里穴(疗穴),曲肘时肘边凸起高处是曲池穴(合穴)。再经肘髎穴、五里,至手臂肘上七寸三角肌下为臂臑穴(疗穴),至肩峰前方举手凹窝处为肩髃穴(疗穴),再经肩锁关节凹陷处巨骨穴上行,于锁骨上窝中点上一寸许之天鼎穴,上经喉结正中旁三寸是扶突穴,上行至人中旁五分为禾髎穴,止于鼻翼旁五分之迎香穴(疗穴)。 十二经脉 (1)手太阴肺经部分:手阳明大肠经起自手太阴肺经母指桡侧指甲角端后一分许之少商穴,其支者络入食指内侧端之商阳穴。(2)手阳明大肠经部分:由食指内侧端之商阳穴,循食指而上,经二、三间穴,至两骨间之出合谷,上两筋间之阳溪穴,循手臂而上至偏历、手三里穴,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臑外前至臂臑穴,上肩至肩髃穴,而巨骨穴。(3)督脉部分:从巨骨穴上出于颈项根骨(柱骨)旁,与督脉之大椎穴(第七颈椎下)相会,自督脉大椎穴入交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锁骨上缘中点)。(4)足阳明胃经部分:从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络肺、下膈、属大肠者。(5)手阳明大肠经部分:其支从缺盆穴上颈复循本经之天鼎穴,贯颊至扶突穴,再入下齿中禾臑穴,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迎香穴而终。(6)足阳明胃经部分:手阳明大肠经行至鼻孔迎香穴后,即交于足阳明胃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