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三级阶梯如何形成,主要受到什么的控制

中国三级阶梯如何形成,主要受到什么的控制

中国三级阶梯如何形成,主要受到什么的控制
中国三级阶梯如何形成,主要受到什么的控制

问题:我国的三级阶梯地貌格局是何时形成的?主要受什么因素控制?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主要分为三级阶梯(图1):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区,海拔达4000-5000m,主要为帕米尔-青藏高原;

第二级阶梯--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的以西地区,海拔达1000-2000m,主要是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也在其中;

第三级阶梯--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的以东地区,海拔达500m以下,主要是我国东部的低山丘陵及平原区(朱膺,1989)。

图1 三级阶梯式的中国地形

根据地史学教程(刘本培,全秋琦,1996)可知第四纪青藏高原的剧烈抬升和东部边缘海的显著下降是造成我国现在地势西高东低的根本原因。

具体分析是由于第四纪时印度板块继续向北移动,导致青藏高原剧烈隆升,

并带动周缘山系的回春,形成中国西部高原、山系和盆地相间的地势。太平洋板块向西继续俯冲,导致中国东部拉张断陷再次出现,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沉积盆地、断块山脉和长白山等近期火山喷发。

青藏高原的隆升在三级阶梯地形的形成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青藏高原在以时间为坐标的隆升过程中,高原的范围、高度都是呈阶段性递增的。其定型之时也许就是三级阶梯地貌格局形成之时。

吴珍汉等人通过对高原南北盆地-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发现--祁连山和高喜马拉雅的逆冲时间相同,说明青藏高原在渐新世基本定型(吴珍汉,吴中海等人,2007)。然而根据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晚新生代沉积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推算,上新世中晚期(3~4MaBP)除少数山系外的广大青藏地区处于准平原(主夷平面)状态,海拔一般在1000m以下。上新世晚期(316~2148MaBP)高原内部的断陷盆地和周边低地(喜马拉雅山的Karewa盆地、西昆仑山北麓、临夏盆地等)开始堆积磨拉石型粗粒沉积,它们是青藏高原最近一期强烈隆升的记录,最近300多万年来高原隆升了近3500m。这一结论与地球物理、大陆构造、熔岩地质年龄和侵入体剥蚀速率等研究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李炳元,潘保田,2002)。然而从倒数第二次冰期的末期(0115MaBP)( 晚第四纪)至今青藏高原依然在强烈抬升中,不能确定中国三级阶梯格局的具体形成时间。

在蒋复初的中国大陆阶梯地貌的基本特征中是这样介绍三级阶梯的形成过程的:

“我国大陆的阶梯地貌格局是晚期喜马拉雅运动奠定的,后经阶段性新构造运动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发生于1.4一1.2MaB.P.的构造运动,青藏高原整体强烈隆升;沿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雪峰山一线,东、西两侧地块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长江三峡、黄河三门峡先后切穿,长江、黄河贯通形成统一的大河;水系发生重大调整,一度广泛分布的上新世一早更新世古湖泊消亡,凡此种种都是与这次构造运动同步发生的重大地质、地貌事件。三级阶梯地貌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势实现了由西低东高向西高东低的重大转变。

“自大约 1.2MaB.P.以来的阶段性新构造运动,使三个地貌阶块的阶梯状差异性升降加速进行,西部第一阶块大幅度整体隆升,中部第二阶块整体上升,东部包括大陆架在内的第三阶块继续整体沉降;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和黄河等大河在上升阶块部位发育多级基座阶地,在沉降阶块部位发育加积平原,在阶块边界带上形成深切峡谷;同时,在各个阶块内部发生次级差异性升降变位,发源于第二阶块或第三阶块的大小河流亦相继出现。这一地貌过程导致中国大陆的阶梯地貌特征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今日的构造地貌格局及与之相适应的水系展布型式。”(蒋复初,1993)

然而无论青藏高原的定型时间如何,其隆升带来了我国地势总体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加剧了这种阶梯高度的差异,从而形成了现在三级阶梯式的地貌。

总结:由此可知三级阶梯的形成时间主要是在第四纪,可能是1.4~1.2MaB.P.的时候,主要是受到的因素为内营力,即主要受到构造运动的控制。

参考文献:

李炳元,潘保田,2002,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地理研究,第21卷第1期,62-67页。

蒋复初,中国大陆阶梯地貌的基本特征,1993。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13卷第3期。

刘本培,全秋琦,1996(2012重印),地史学教程,246-249页。北京:地质出版社。

吴珍汉,吴中海,胡道功等,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地质学报,第81卷第5期,577页。

朱膺,1989,试析三级阶梯式的中国地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5页。

中国山脉和城市对照分布图

大兴安岭 -黑龙江 -内蒙古,太行山 -河北 -山西,吕梁山 -山西 -陕西,巫山 -湖北-重庆,大巴山 -陕西-四川,武夷山 -江西-福建,南岭 -湖南 -广东,祁连山 -甘肃-青海,阿尔金山 -新疆 -青 海秦岭淮河一线也很重要。 大兴安岭是黑龙江和内蒙的界山。 燕山、军都山是北京和河北的界山。 太行山是河北、河南与山西的界山。 伏牛山、桐柏山是河南和湖北的界山。 大别山是河南和安徽的界山。 壶瓶山是湖北湖南的界山。 幕阜山是湖北和江西的界山。 巫山是湖北和重庆的界山。 武夷山是江西和福建的界山。 雁荡山是浙江和福建的界山。 南岭是湖南、江西和广东的界山。 秦岭是陕西和湖北、重庆、四川的界山。 贺兰山是宁夏和内蒙的界山。 祁连山是甘肃和青海的界山。 阿尔金山是新疆和青海的界山。 昆仑山是新疆和西藏的界山。 唐古拉山是青海和西藏的界山。 怒山是云南和西藏的界山。 南岭广东和湖南的分界线 一月平均气温 8°C 等温线 秦岭南方北方分界线水田和旱地分界线一月 0°C 等温线 800 等降水量分界线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分界线 水稻种植和小麦种植分界线 大兴安岭松辽平原和内蒙古高原分界线400mm 等降水量分界线 第二阶梯和第一阶梯分界线西北和东北分界线 种植业和放牧业分界线 雪峰山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分界线 天山山脉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和北边是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和南亚平原分界线 东亚和南亚分界线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分界线热带 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分界线 第二、三阶级分界线 太行山山脉山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分界线山西 和河北分界线 中国地理重要分界线 1(1)黄土高原:长城以南 -日月山以东 -太行山以西 -秦岭以北 (2)内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 -西至马鬃山 -南沿长城 -北接蒙古 (3)云贵高原:我国西南部,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 (4)青藏高原:向东是横断山脉 -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 -向北是昆仑山脉2(1)200mm 等降水量线:阴山 -贺兰山 -祁连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一线(2) 400mm 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西坡 -经张家口 -兰州 -拉萨附近 -达喜马拉雅山东部 (3) 800mm 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1)内流区外流区分界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2)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 -阴山 -贺兰山 -喜马拉雅山 (3)农耕区畜牧区分界线:东北松嫩平原西部-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 尔多斯高原东缘(除河套平原)-祁连山山脉(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缘(4)小麦水稻种植分界线:秦岭一淮河 4(1)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 -巴彦克拉山 -横断山( 2)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5(1)棉花种植最北界:南疆 ( 2)甘蔗种植最北界:四川盆地 秦岭——淮河一线, 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的分界线。 6、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 、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 、年降水量 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

中国三级阶梯如何形成,主要受到什么的控制

问题:我国的三级阶梯地貌格局是何时形成的?主要受什么因素控制?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主要分为三级阶梯(图1):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区,海拔达4000-5000m,主要为帕米尔-青藏高原; 第二级阶梯--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的以西地区,海拔达1000-2000m,主要是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也在其中; 第三级阶梯--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的以东地区,海拔达500m以下,主要是我国东部的低山丘陵及平原区(朱膺,1989)。 图1 三级阶梯式的中国地形 根据地史学教程(刘本培,全秋琦,1996)可知第四纪青藏高原的剧烈抬升和东部边缘海的显著下降是造成我国现在地势西高东低的根本原因。 具体分析是由于第四纪时印度板块继续向北移动,导致青藏高原剧烈隆升,

并带动周缘山系的回春,形成中国西部高原、山系和盆地相间的地势。太平洋板块向西继续俯冲,导致中国东部拉张断陷再次出现,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沉积盆地、断块山脉和长白山等近期火山喷发。 青藏高原的隆升在三级阶梯地形的形成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青藏高原在以时间为坐标的隆升过程中,高原的范围、高度都是呈阶段性递增的。其定型之时也许就是三级阶梯地貌格局形成之时。 吴珍汉等人通过对高原南北盆地-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发现--祁连山和高喜马拉雅的逆冲时间相同,说明青藏高原在渐新世基本定型(吴珍汉,吴中海等人,2007)。然而根据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晚新生代沉积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推算,上新世中晚期(3~4MaBP)除少数山系外的广大青藏地区处于准平原(主夷平面)状态,海拔一般在1000m以下。上新世晚期(316~2148MaBP)高原内部的断陷盆地和周边低地(喜马拉雅山的Karewa盆地、西昆仑山北麓、临夏盆地等)开始堆积磨拉石型粗粒沉积,它们是青藏高原最近一期强烈隆升的记录,最近300多万年来高原隆升了近3500m。这一结论与地球物理、大陆构造、熔岩地质年龄和侵入体剥蚀速率等研究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李炳元,潘保田,2002)。然而从倒数第二次冰期的末期(0115MaBP)( 晚第四纪)至今青藏高原依然在强烈抬升中,不能确定中国三级阶梯格局的具体形成时间。 在蒋复初的中国大陆阶梯地貌的基本特征中是这样介绍三级阶梯的形成过程的: “我国大陆的阶梯地貌格局是晚期喜马拉雅运动奠定的,后经阶段性新构造运动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发生于1.4一1.2MaB.P.的构造运动,青藏高原整体强烈隆升;沿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雪峰山一线,东、西两侧地块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长江三峡、黄河三门峡先后切穿,长江、黄河贯通形成统一的大河;水系发生重大调整,一度广泛分布的上新世一早更新世古湖泊消亡,凡此种种都是与这次构造运动同步发生的重大地质、地貌事件。三级阶梯地貌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势实现了由西低东高向西高东低的重大转变。 “自大约 1.2MaB.P.以来的阶段性新构造运动,使三个地貌阶块的阶梯状差异性升降加速进行,西部第一阶块大幅度整体隆升,中部第二阶块整体上升,东部包括大陆架在内的第三阶块继续整体沉降;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和黄河等大河在上升阶块部位发育多级基座阶地,在沉降阶块部位发育加积平原,在阶块边界带上形成深切峡谷;同时,在各个阶块内部发生次级差异性升降变位,发源于第二阶块或第三阶块的大小河流亦相继出现。这一地貌过程导致中国大陆的阶梯地貌特征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今日的构造地貌格局及与之相适应的水系展布型式。”(蒋复初,1993) 然而无论青藏高原的定型时间如何,其隆升带来了我国地势总体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加剧了这种阶梯高度的差异,从而形成了现在三级阶梯式的地貌。 总结:由此可知三级阶梯的形成时间主要是在第四纪,可能是1.4~1.2MaB.P.的时候,主要是受到的因素为内营力,即主要受到构造运动的控制。

中国山脉和城市对照分布图

秦岭淮河一线也很重要。 大兴安岭是黑龙江和内蒙的界山。 燕山、军都山是北京和河北的界山。 太行山是河北、河南与山西的界山。 伏牛山、桐柏山是河南和湖北的界山。 大别山是河南和安徽的界山。 壶瓶山是湖北湖南的界山。 幕阜山是湖北和江西的界山。 巫山是湖北和重庆的界山。 武夷山是江西和福建的界山。 雁荡山是浙江和福建的界山。 南岭是湖南、江西和广东的界山。 秦岭是陕西和湖北、重庆、四川的界山。 贺兰山是宁夏和内蒙的界山。 祁连山是甘肃和青海的界山。 阿尔金山是新疆和青海的界山。 昆仑山是新疆和西藏的界山。 唐古拉山是青海和西藏的界山。 怒山是云南和西藏的界山。 南岭广东和湖南的分界线 一月平均气温8°C等温线 秦岭南方北方分界线水田和旱地分界线一月0°C等温线800等降水量分界线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分界线 水稻种植和小麦种植分界线 大兴安岭松辽平原和内蒙古高原分界线 4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第二阶梯和第一阶梯分界线西北和东北分界线 种植业和放牧业分界线 雪峰山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分界线

天山山脉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和北边是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和南亚平原分界线 东亚和南亚分界线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分界线 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分界线 太行山山脉山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分界线第二、三阶级分界线 山西和河北分界线 中国地理重要分界线 1(1)黄土高原:长城以南-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 (2)内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 (3)云贵高原:我国西南部,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 (4)青藏高原: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2(1)200mm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2)400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西坡-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达喜马拉雅山东部 (3)800mm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1)内流区外流区分界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2)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喜马拉雅山 (3)农耕区畜牧区分界线:东北松嫩平原西部-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除河套平原)-祁连山山脉(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缘(4)小麦水稻种植分界线:秦岭一淮河 4(1)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巴彦克拉山-横断山(2)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1)棉花种植最北界:南疆 (2)甘蔗种植最北界:四川盆地 秦岭——淮河一线,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分界线。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模型制作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模型制作方案 攀枝花市第九中学校王静野 名称: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模型 适用范围:初中中国地理教学、高中区域地理教学 特点:形象直观、制作简单易行 作用:直观形象的展示我国地势分布特点、掌握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 材料准备:1.2米×1.2米平整木板或硬纸板(最好平整木板)、1米×1米100克图画纸、5厘米厚2厘米厚白色平整泡沫板各一张、浅绿色吹塑纸两张、24色水彩笔一盒、胶水、记号笔、剪刀、裁纸刀 制作步骤: 1、在1米×1米的图画纸上用记号笔先描绘出我国大陆轮廓图并将该图粘贴于平整木板或硬纸板上。 2、将5厘米厚平整泡沫板边沿裁剪,要求其边沿与我国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西部国界线吻合。 3、将此模板用水彩笔涂成褐色或棕色作为我国地势第一阶梯。 4、将2厘米厚泡沫板裁剪,要求其边沿与第一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国界线大小吻合。 5、用水彩笔将其涂成黄色作为地势第二级阶梯。 6、将绿色吹塑纸沿我国东部、南部国界线、大陆海岸线剪裁并与第二级阶梯交界处吻合。 7、依次用胶水将三部分粘合在我国大陆轮廓图上,呈现出阶梯分布大势。 8、在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交界处用图例标出山脉并用文字在相应位置

注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在第一级阶梯上标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9、在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交界处用图例标出山脉用文字在相应位置注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在第二级阶梯上标注出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在第三级阶梯上标注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 10、用记号笔描绘出长江、黄河干流。 11、用记号笔标出东部海上国界九段线、南海诸岛;从北向南依次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2、用剩余泡沫剪裁出台湾岛、海南岛形状并粘贴到相应位置,制作完成。

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地形

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地形 西高东低是我国地形特征之一。高原和山地都集中在西部。这里有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它的高度在4,500米以上。环绕着青藏高原的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丘陵和平原则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在地貌上,中国可以分成“西部高原”和“东部低地”两大部分,即“高原中国”和“低地中国”两部。分界线基本上可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西北地势高,气温低。在冬季,蒙古高原成为冷空气形成和南下的中心或发源地;但是,在夏季,东南海上湿气却吹不到高原,使我国的气候也因此分成西北干旱区和东南多雨区。西北区以沙漠、戈壁和冰川等地形为主;东南区则以流水和海岸地形为主。由此可见祖国地形的丰富多采。 在西部高原区中,青藏高原是高于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这样,祖国地形由西向东分成三个地形阶梯,逐级向东下降,两级之间都有一个急坡区分开,使地形上好象三个巨大的梯级,每级就是一个地形面。 最高一级地形面青藏高原面海拔4,500~5,200米 第二级地形面蒙古高原海拔1,000~2,000米 黄土高原同上 云贵高原同上 第三级地形面东部丘陵地海拔500米以下 东部平原海拔50米以下 大陆架海拔0~-200米 需要说明的是大陆架。这是第四纪以来由于海面上升而淹没了的从前的陆地部分。因此,大陆架水深不大,一般不会深于200米。大陆架的外缘(即大陆坡)坡度变急,和海盆分界明显。海盆一般深度都在4,000 米以下。地壳变得很薄,岩性也变为由另外一种火成岩所构成。它是一个比重较花岗岩要大的玄武岩层。而大陆却以比重较轻的花岗岩为主要成分。大陆坡即反映这两种不同性质岩层的分界处,故坡度变大。大陆架即指渤海、黄海全部和东海、南海沿岸广阔的-200米以内浅水区。 (1)世界唯一的最高的地形面——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形面,但它的形成至今不到1,000万年,在地质史上还算是很年青的。说它年青,是在这高原面上,找到了一些热带低丘陵上才有的湿热化作用形成的红土层,以及一些古代低地的马(学名三趾马)的化石。这种马生存的年代不到2,000万年。因此说明青藏高

中国三级阶梯地貌的形成及环境效应

中国三级阶梯地貌的形成及环境效应 根据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脉,把我国地型分为三级阶梯,分别是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之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2000—3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盆地有: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平均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陆架。 西部青藏高原的剧烈抬升和东部边缘海的显著下降是形成我国三级阶梯地貌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在以时间为坐标的隆升过程中,高原的范围,高度都是呈阶段性递增的,其定型之时也许就是三级阶梯地貌格局形成之时。 印度与欧亚两大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始于上新世末,这首先从岩相上得到反映,青藏公路沿线打的钻孔表示,底部常见有含石膏层的段落。自此以上亚热带的喜暖成分花粉减少很明显直到完全消失,开始出现的是整个草原阶段,这与贡巴砾岩中所见的情况是相似的,代表进入了第四纪初期,高原面的高度据此推算应在2000米左右,比上新世纪末高出1000米左右。由于第四纪以来聂聂雄拉冰期和冰期后气候最温暖的大间冰期以及发生的地形大切割,

中更新世青藏高原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十分强烈,根据冰碛物上常发育的棕红色古土壤分析,雅鲁藏布江上源仲巴所见中更新世古土壤则属棕壤类型,大间冰期最低处曾发育红壤型土壤,高处一般为棕壤。根据孢粉资料并考虑古土壤等其他因素,中更新世晚期青藏高原高原面一般在3000米左右。在高原内部,断裂活动也十分普遍,并伴有广泛的水热活动。强烈的构造运动使高原加速上升,进入晚更新世。对比现在,广大的高原面已达到4500—5000米的高度。 发生于1.4一1.2MaB.P.的构造运动初始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了中国西部构造面貌的变化,青藏高原整体强烈隆升沿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雪峰山一线东、西两侧地块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三级阶梯地貌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势实现了由西低东高向西高东低的重大转变。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我国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使印度洋季风不能穿过青藏高原到达西北地区,使我国西北地区呈干旱趋势,我国地貌类型发生重大变革,造就了荒漠地貌类型,另外,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得东南季风能在温压场的控制下到达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地区,使其原本应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南方荒漠区成为鱼米之乡,最后,青藏高原隆升改变了我国内陆大气环流的状况,对黄土高原第四纪风成黄土沉积过程带来了重大影响。

中国山脉和城市对照分布图

大兴安岭-黑龙江-内蒙古,太行山-河北-山西,吕梁山-山西-陕西,巫山-湖北-重庆,大巴山-陕西-四川,武夷山-江西-福建,南岭-湖南-广东,祁连山-甘肃-青海,阿尔金山-新疆-青海 秦岭淮河一线也很重要。 大兴安岭是黑龙江和内蒙的界山。 燕山、军都山是北京和河北的界山。 太行山是河北、河南与山西的界山。 伏牛山、桐柏山是河南和湖北的界山。 大别山是河南和安徽的界山。 壶瓶山是湖北湖南的界山。 幕阜山是湖北和江西的界山。 巫山是湖北和重庆的界山。 武夷山是江西和福建的界山。 雁荡山是浙江和福建的界山。 南岭是湖南、江西和广东的界山。 秦岭是陕西和湖北、重庆、四川的界山。 贺兰山是宁夏和内蒙的界山。 祁连山是甘肃和青海的界山。 阿尔金山是新疆和青海的界山。 昆仑山是新疆和西藏的界山。 唐古拉山是青海和西藏的界山。 怒山是云南和西藏的界山。 南岭广东和湖南的分界线 一月平均气温8°C等温线 秦岭南方北方分界线水田和旱地分界线一月0°C等温线 800等降水量分界线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分界线 水稻种植和小麦种植分界线 大兴安岭松辽平原和内蒙古高原分界线4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 第二阶梯和第一阶梯分界线西北和东北分界线 种植业和放牧业分界线 雪峰山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分界线 天山山脉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和北边是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和南亚平原分界线 东亚和南亚分界线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分界线 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分界线 太行山山脉山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分界线第二、三阶级分界线 山西和河北分界线 中国地理重要分界线 1(1)黄土高原:长城以南-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 (2)内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 (3)云贵高原:我国西南部,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 (4)青藏高原: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2(1)200mm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2)400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西坡-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达喜马拉雅山东部 (3)800mm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1)内流区外流区分界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2)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喜马拉雅山 (3)农耕区畜牧区分界线:东北松嫩平原西部-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除河套平原)-祁连山山脉(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缘(4)小麦水稻种植分界线:秦岭一淮河 4(1)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巴彦克拉山-横断山(2)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1)棉花种植最北界:南疆 (2)甘蔗种植最北界:四川盆地 秦岭——淮河一线,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的分界线。 6、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7888.3 1999楼梯扶手的高度相关规范

GB 17888.3—1999楼梯扶手的高度相关规范 GB 17888.3—1999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10—18批准 2000—10—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在技术内容方面等效采用ISO/DIS 14122—3:1996制定的。它们的主要差别有以下两点: 1.对ISO/DIS 14122—3中的引言结合国内情况进行了改写。 2.在ISO/DIS 14122—3的“引用标准”一章中列出了17个欧洲标准或标准草案,而这些引用标准在标准的技术内容中绝大部分都没有提到,因此,在本标准的引用标准中只列出了在标准正文中提到的几个对应的国家标准,其余全部删除。 本标准是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系列标准的第3部分。该系列标准共由四个标准构成,其余三个标准分别是: 第1部分:进入两级平面之间的固定设施的选择。 第2部分:工作平台和通道。 第4部分:固定式直梯。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机械科学研究院。参加起草单位:吉林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贤智、石俊伟、肖建民、张铭续、李勤、隰永才、肖维。 ISO前言 本标准是由CEN/TC 114第17工作组制定的。是《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标准的第3部分。该标准的几个部分是:第1部分:进入两级平面之间的固定设施的选择。 第2部分:工作平台和通道。 第3部分:楼梯、阶梯和护栏。 第4部分:固定式直梯。

使用非金属材料(木材、复合材料等)不改变本标准的应用。 0 引言 本标准是对GB/T 15706.2—1995的6.2.4“安全进入机械的设施”中所提出的有关基本安全要求的进一步细化。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适用于直梯段楼梯和阶梯的安全要求和预防设施。楼梯和阶梯的定义见 GB 17888.1。 本标准对护栏、楼梯、阶梯、平台、工作平台、通道和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场所都提出了要求。 本标准不适用于公众可以进入的场所。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5706.1—1995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 GB/T 15706.2—1995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 GB 17888.1—1999 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1部分:进入两级平面之间的固定设施 GB 17888.2—1999 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2部分:工作平台和通道 GB 17888.4—1999 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4部分:固定式直梯 3 定义 本标准使用下列定义。 3.1 楼梯和阶梯 stairway and step ladder 可以步行通过的一系列不同高度的连续的水平面(踏板或梯段平台)。其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并在3.1.1~3.1.4中给出解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