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0803401021 薛莲一.学术史,研究现状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并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从古至今历代来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不在少数,并且并不局限于医学领域,在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中,《黄帝内经》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古代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著作

古代历朝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以医学领域的居多,多是将其中的医学以及在其养生之道上的理论加以发展和应用,从秦汉至明清对《黄帝内经》做注的更是不胜枚举,以下是一些古代著作:

黄帝内经素问注(唐)王冰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唐)杨善上撰著;钱超尘、李云校正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明) 马莳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马莳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类经——黄帝内经分类解析(上中下) (明)张介宾著

黄帝内经吴注(清)吴昆著;孙国中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直注(清)高士宗、吴昆著;孙国中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清)张志聪著;孙国中点校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清)薛富辰批阅句读;孙国中点校

灵枢悬解(清)黄元御著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著

素问悬解(清)黄元御原著;孙中国、方向红点校;

素问经注节解(清)姚绍虞著

内经博义(清)罗美著

医经读(清)沈又彭著

素问释义(清)张琦著

2.近现代对《黄帝内经》的研究

近代人们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中的养生之道上,当然也有研究其中天人关系问题的。

张其成,中国第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著名中医学家。其著作有《张其成讲读<黄帝内经>养生大道》。

曲黎敏,医史人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与文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多年来,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多次应邀前往北大、清华、浙大等著名高校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讲解《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主要著作《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烟建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三十年,研究领域为中医基础理论及《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

二.研究内容

研究《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首先要研究《黄帝内经》中“天”的含义。天字在《内经》中共出现199次。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指宇宙自然。

(1) 指天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素问·离合真邪论》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

《素问·玉版论》曰: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矣

天的此种含义每每与地相对,故“天地”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有104次,由此天或天地就成了宇宙万物的代名词。

(2)指自然界: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天有八风。

(3)指天之气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4)指时节,气候:

《灵枢·邪客》曰: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与此相关的有天气一词共出现52次。分别指气候空气,云气等如:天气以急,地气已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指天体的运行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承天而行之。张介宾注曰:承天而行,谓岁候乘乎天运。与此相关的词有天时指自然运行之时序,如《素问·杂病论》: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6)指岁气中的司天之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天与之会。与此相关的词

有“天化”,“天符”。天化指司天之气的变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五运同天

化者,命曰天符。天符指岁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的五运属性相符。

(7)指天文天象

与此相关的词有天文,天纲,天度,天信,天周,天数,天期等

而以上这些天的含义均是《黄帝内经》天道观中的内容。

2.指人体部位。

(1)指上部: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下

部天,足厥阴也。

(2)指腰以上部位:

《灵枢·经水》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与此意思相关的还有一些穴位名称,如天牖,天柱,天容等。这些穴位大都在人

体上部。

3.指自然状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天真”即自然之本来状态之意,又如天年,天寿,天数,天癸等天年,天寿指自然之寿命天数,天癸指自然的规律。

天在《黄帝内经》的上述三类含义中体现天道意义的只有第一类含义即自然之天

天空和宇宙自然存在其余两类含义不属于天道。

总之《黄帝内经》的“天”主要是指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存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物质性的自然。

然后我们再来讨论《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天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可以说,天人之辩是中国哲学运动逻辑的起点,是先秦两汉哲学论争的中心,几乎所

有重要的哲学流派与重要的思想家都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并作了各具特色的回答。同时“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点,而且也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核心。

三.研究方法

1.运用网络手段,登陆中国期刊网等网站找寻相关论文及研究成果,认真进行阅读,予以借鉴。

2.阅读《黄帝内经》原书,从中寻找与天人关系相关的内容,不要仅仅依靠前人的研究成果。

3.阅读关于《黄帝内经》的相关著作,了解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及前人研究成果,

力求尽量有些创新,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挖的更深,发现更多。

4.了解我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起源及其发展,对天人观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具有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便从更全面的角度研究《黄帝内经》中的天人

关系,可以把握全局,对于《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学说的地位和作用有更好的认识。

《黄帝内经》语言学研究

《黄帝内经》语言学研究 将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成果应用到《黄帝内经》的学习与解读实践中,有助于解决一些由于语义隔阂而造成的经义不明的问题。其中,字词多义和运用叠字是《黄帝内经》普遍存在的情况。词义引申解决了客观事物层出不穷而词汇数量无法无限扩张的矛盾。通过掌握和运用汉语词义引申规律,能够从《黄帝内经》某个词的多个义项中确定其在文本中具体运用的义项,从而昭明经义,准确掌握中医理论。而《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叠字与其单音词的意义存在巨大的差异,必须依据文理,仔细揣摩,使医理、文理两相宜。 标签:黄帝内经;语言学;词义引申;叠字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典籍之一,也是现存成书最早的中医典籍。据学者统计,仅从1997~2007年,国内就新出版了《黄帝内经》相关书籍达128部之多,其中文献类书籍68部。本文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探索《黄帝内经》中词汇、词义的发展规律,以阐释其内涵。 1运用词义引申规律,掌握《内经》中多义字词的准确涵义 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字词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一词多义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词义引申规律,那么,对于掌握《内经》中多义词的准确涵义将大有裨益。 词义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一种有规律的运动[1],一般认为,汉语词义的引申是按“四多”引申的规律进行的,即多原则、多方位、多侧面、多中心引申。而古汉语词义引申方式主要内因生义(包括时空关系、因果关系、反正关系、动静关系、实虚关系和同所衍生关系等)、外因生义(包括借助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修辞生义(包括借助比喻、借代和通感等)。词义引申解决了客观事物层出不穷而词汇数量无法无限扩张的矛盾。 在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和解读中,多义词的正确理解是个难点。正如钱超尘先生[2]在《内经语言研究》一书所指出的那样:“《内经》引申义的多样化,和它的某些引申义与一般文史书籍有时有所不同,这是《内经》词义艰深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运用词义引申规律,从某个词的多个义项中确定在文本中具体运用的义项,定位准确,就能昭明经义,否则就会张冠李戴,不得其解。弄清多义词的一般引申规律,对《内经》多义词注释大有裨益。 例如,《内经》经常使用的“阴”字,具有三个基本义素:“阴暗”、“寒凉”和“沉寂”,都与自然现象有关。 当“阴”的基本义素“阴暗”与“处所”相关时,就表示寒凉背光的地方。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当“阴”的基本义素“阴暗”与“天气”相关时,就表示乌云遮日不晴不雨的阴天。如《八正

(完整版)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经典句子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1、阳化气,阴成形。 2、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3、刺污结闭,根死叶枯。 4、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5、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6、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8、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9、逆其根,则伐本,坏其真矣。 10、暮而收拒,无忧筋骨,无见雾露。 11、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12、嗜欲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13、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14、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15、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敌治未乱。 1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7、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18、持满御神,因时之序,导引行气,安心定气。 19、以妄为常,神光不圆,同气异形,形弱气虚。 20、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21、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22、人之死于疾病者,气郁居其半,色欲居其半。 2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24、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25、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6、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27、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28、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29、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30、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1、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32、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33、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4、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曲黎敏_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中文名: 曲黎敏师说: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版本: 录自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系列 发行时间: 2007年 地区: 大陆 对白语言: 普通话 文字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师说:黄帝内经--四季养生》介绍: 黄帝内经大智慧 《师说》之《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往往疲于奔命,健康与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透支。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堪忧的状况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中医文化专家 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特聘顾问 个人专著: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 研究领域:中医与传统文化、周易与中医学 她的主要著作《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师说》之《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往往疲于奔命,健康与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透支。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堪忧的状况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主讲: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曲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大学里主讲“中华文化与《黄帝内经》”、“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同时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高校循环讲演,她的讲演举重若轻、深

黄帝内经研究院

《黄帝内经研究院》宗旨:未病先治,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得病晚,以预防为主,被称为现代养生宝典 古代医学家张景岳说过:“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所以我们要顺应四季: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才能颐养长生,内安外健。长夏在五行属土,对应脾,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到湿气的影响,则会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当脾阳受损。会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所以长夏的重点工作便是健脾去湿,说起去湿来,还要知道另一件事情,那就是立秋之后,气血走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去湿排毒的通路,那么在这个季节做好这条经络的保养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膀胱经在人体的背部,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背部找到相应的对应区,如背上部对应肺和心脏,背下部对应脾、胃、肝、胆,腰部对应肾、膀胱、大肠和小肠。所以保养背部也成了养生很重要的一点。 五脏六腑在背部的反应区 肺部娇嫩最上面,左边为心右为肝, 下面左脾右是胆,再下左胃右小肠, 臀上左肾加膀胱,右边子宫和大肠。

1大椎突出、色素沉着 肩颈长期劳损,易引发肩周炎,肩颈经络不通,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容易头晕头痛,心慌胸闷。长痘:——肠道宿便便堆积,毒素代谢缓慢,便秘、腹胀、肠鸣 2肺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肺功能减弱,易引发鼻咽问题,鼻炎、咽炎、候咙,干痒、易上火、胸闷气短。 3心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长痘:——心火旺,有心事,浅睡多梦,心悸,心慌,手脚冰冷。 4肝区 明显凸起:——肝火旺、心情抑郁或脾气暴躁,面黄,口苦,目赤干涩,解毒功能弱,易引发洒精肝,脂肪肝,胆结石,两肋满胀,后背发沉,容易小叶增生,乳腺增生,手脚冰冷。 5脾区 推膀胱经时更容易判诊,有气节、肿胀:——肤色暗黄、皱纹明显、胃口不好、胃火或胃寒、口臭、胃胀胃疼、打嗝反酸,肌肉松弛、易淤青,月经不调。 6肾区 发黑、色素沉着、肾虚纹、腰眼深:——肾气不足,易脱发,记忆减退,睡眠质量不高,夜尿频繁,易受惊吓,黑眼圈,眼袋明显,耳鸣,易浮肿,怕泠,手脚冰,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妇科疾病,夫妻生活不和谐,性冷淡,不孕不育,腰酸背痛,下肢循环不好。

养生经典名句

养生经典名句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是保养生命以达到长寿的意思。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1、《黄帝内经》:“五劳损伤”: 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卧伤气。 2、《黄帝内经·素问》: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3、孔子,君子“三戒”: 少年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庄子,“六字长寿经”: “少私、寡欲、清静”。 少私:私为万恶之源,百病之根。鬼迷心窍,私欲缠身,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夜不成寐,日不安神,食之无味,形劳神亏,积累成病,焉能长命。 寡欲:欲不可绝,亦不可纵。纵欲招祸,绝欲不生。少私寡欲,清静为正。少淫欲,不欺男霸女;节物欲,不图财害命;淡利欲,不夺权争势;寡名欲,不投机钻营。 清静:清之静之,心态安宁,稳中自控,静中养生。头

空心静,身轻神宁。利于健身,利于防病。 5、西汉董仲舒: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6、晋代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葛洪养生“除六害”: “善于养身者,必先除六害:禁声色,薄名利,廉钱财,捐滋味,除佞忘,去嘴嫉。” 7、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养生“三慎”: 慎情志:淡然无欲,神气自满。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勿汲汲于所求,勿悄悄于怀恨。 慎饮食: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食当熟嚼,常学淡食。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切忌:饮酒过多,饱食即卧。 慎劳逸: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介绍:“天竺按摩法,老子按摩法”。以此三遍者,月余百病除。天马行空,补益延年。能食,能睡,轻捷,明目。不复疲矣。 8、“药王”孙思邈,养生忌“六多”: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多言则气乏,多愁则心慑。 9、吕洞宾,养生“三寡”: 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精生气,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天年》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天年》第一讲(上.文稿) [转贴 2010-01-20 15:08:32] 字号:大中小《灵枢?天年》 第一讲 播出时间:《中国之声》2009.12.12 23:00—24:00 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 经文: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 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我是 梁冬梁某人,对面的依然是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徐老师,你好~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对,听众朋友的耳朵是雪亮的,所以说呢,还说兑水呢,哈哈哈~…… 徐文兵:当然我们这个节目不知不觉,整整一年了~ 梁冬:是呀~ 徐文兵:嗯。去年也是,我记得就是十一月底,初冬的某个晚上,被梁冬拉到 中山公园他的书房…… 梁冬:对,录制了这个节目的第一期。 徐文兵:录制了第一期,到十二月六号开播~ 梁冬:对,整整这么一年了哈。 徐文兵:诶~这期节目要播出,整整一年了。所以我们非常愉快地做了五十二 期 节目。

梁冬:非常感谢我们的听众朋友,那么热情的给我们的支持。而且呢,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事情但凡是正确的,那么它就会很容易就开始,做事情也比较顺利~你看这个节目,也就这样认认真真地做下来啦,是吧~ 徐文兵:对~ 梁冬:很不容易啊~诶,那这个闲话少说,说回来,上一次呢我们讲完了之后呢,今天开始一个新的一章。以前呢我们大部份时候呢,都讲的《素问》里的文章,有上古天真呐~有四季调神大论呐,等等。那从这一次开始呢,徐老师为我们挑了哪一章呢, 徐文兵:呃~我们挑了一个《灵枢》的第五十四篇叫《天年》。 梁冬:《灵枢》哈~《黄帝内经》是分成《素问》和《灵枢》两篇的,两大篇哈~ 徐文兵:两大部分,嗯~这个,……我们在最早介绍《黄帝内经》的时候就说过,这个《黄帝内经》呢是经过后人,特别是唐朝的太医令,叫王冰的这个编次整理,我们现在学的这个版本是按他编辑而走的。他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素问》,第二部分呢叫《灵枢》。我们为什么跳着讲呢,就是作为一个我已经读过《黄帝内经》,而且行医、教学多年的人来讲呢,我是想给大家先做一个勾勒,做个鸟瞰~就是说,《黄帝内经》一共有一百六十二篇,分成两部分,每部分八十一篇,那么你按照它的顺序去读呢,你可能觉得就有点,……乱~啊,不知道这个方向和路径。按我们引导的方向去读呢~你就知道,我们在《黄帝内经》到底是在干什么~比如第一篇我们讲《上古天真论》是讲做人的道理,总结成两句话叫“亲近自然,回归传统”,或者叫“亲近传统,回归自然”,啊~我们是讲的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而且他在揭示了现代人,啊,几千年来人性没有变,“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这些错误,人人还在犯,啊,不能尽其天年的人有很多;第二篇呢我们讲的是什么,上知天文,讲的是《四气调神大论》,讲的是我们应该跟着天的、星

黄帝内经关于情绪与疾病

《黄帝内经》关于情绪与疾病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有七种:怒、喜、思、忧、悲、恐、惊,即所谓“七情”。《黄帝内经》认为:某种情绪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疾病。 《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刺法论》云: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其气复散也。 《素问·疏五过》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灵枢·寿夭刚柔》云:忧恐忿怒伤气。 《灵枢·百病始生》云:忧思伤心,忿怒伤肝。 《灵枢·九针论》云: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 《黄帝内经》认为:某种情绪可以通过另一种情绪来调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恐胜喜。 《黄帝内经》这些关于情绪失常导致疾病以及调节情绪治疗疾病的观点对后世运用情绪疗法治疗疾病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名医通过调节情绪治疗疾病,不乏其例。 《三国志·魏书·方伎传》载有华佗以情绪治病的例子:“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瘥,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声而愈。” 金代名医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对于用调节情绪的方法治疗疾病颇有发挥。其所著《儒门事亲·卷三》云:“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儒门事亲·卷五》记载了几个张从正通过调节患者情绪治病的例子: 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乃求于戴人。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戴人曰∶《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云∶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治之。 项关令之妻,病食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难以药治。乃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后得一子。 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而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 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岁余不痊。戴人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人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也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0803401021 薛莲一.学术史,研究现状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并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从古至今历代来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不在少数,并且并不局限于医学领域,在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中,《黄帝内经》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古代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著作 古代历朝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以医学领域的居多,多是将其中的医学以及在其养生之道上的理论加以发展和应用,从秦汉至明清对《黄帝内经》做注的更是不胜枚举,以下是一些古代著作: 黄帝内经素问注(唐)王冰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唐)杨善上撰著;钱超尘、李云校正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明) 马莳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马莳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类经——黄帝内经分类解析(上中下) (明)张介宾著 黄帝内经吴注(清)吴昆著;孙国中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直注(清)高士宗、吴昆著;孙国中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清)张志聪著;孙国中点校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清)薛富辰批阅句读;孙国中点校 灵枢悬解(清)黄元御著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著 素问悬解(清)黄元御原著;孙中国、方向红点校; 素问经注节解(清)姚绍虞著 内经博义(清)罗美著 医经读(清)沈又彭著 素问释义(清)张琦著 2.近现代对《黄帝内经》的研究 近代人们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中的养生之道上,当然也有研究其中天人关系问题的。

古脉法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 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 ”究竟具有怎样 的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 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 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 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 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 学。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 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 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 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 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期间曾撰写并出版《气功药饵疗法》、《峨嵋十二庄释密》外,其他均是述而未刊的草稿与课授生徒的讲义。其门人将这些材料记录整理成《丹医语录》若干卷(表1),相互传抄或油印散发。 图 家藏抄本 《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

黄帝内经·经脉原文

黄帝内经·经脉原文 【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经脉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经脉。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提要】本段阐述了人体的形成过程以及经脉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1]禁脉乃禁服之误,其意就是指《灵枢》的《禁服》篇;凡刺之理等六句皆载于此篇。因该篇记载了黄帝授书于雷公时所说的话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故雷公在这里以此发问。 【白话解】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明了绎脉在内依次与五

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对于这些道理,我愿意听您更详细、更全面地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人出生以后,五谷人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雷公说我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经脉的起始所在及其在周身循行分布的情况。 黄帝说经脉不但能够运行气血,濡养周身,而且还可以用来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治疗疾病,所以不能不通晓有关它的知识。 【提要】本段介绍了肺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白话解】肺的经脉手太阴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大肠腑,然后自大肠返回,循行环绕胃的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气管横走并由腋窝部出于体表,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下缘,人于桡骨小头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寸口部位,上至手大指本节后手掌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二、养生保健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0.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三、防病防变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最新最全走进黄帝内经课后习题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一) 1【单选题】《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D)著作。 ?A、《史记》 ?B、《七略》 ?C、《脉经》 ?D、《汉书·艺文志》 2【单选题】《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黄帝,下面不能证明这一点的是(C)。 ?A、书中的官名 ?B、书中的修辞用法 ?C、班固的考据 ?D、书中使用的历法 3【单选题】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不包括(D)。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金匮要略》 4【判断题】《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黄帝内经》概论二 1【单选题】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C)卷。

?A、224 ?B、220 ?C、216 ?D、196 2【单选题】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了三部内外经外,还包括(C)。?A、《伤寒杂病论》 ?B、《神农本草经》 ?C、《旁篇》 ?D、《温病》 3【判断题】《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4【判断题】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整理古籍文献时曾经看到过《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概论(三) 1【单选题】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参考的著作不包括(C)。 ?A、《素问》 ?B、《八十一难经》 ?C、《黄帝内经》 ?D、《九卷》

2【单选题】《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代表了哪里的文化?(C) ?A、北部地区 ?B、西部地区 ?C、沿海地区 ?D、农业民族地区 3【判断题】《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著作。(√) 4【判断题】《黄帝内经》编纂完成后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 《黄帝内经》概论(四) 1【单选题】日本汉学家山田庆儿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认为(D)是古代解剖学派的代表。? A黄帝学派 ? B少师学派 ? C少俞学派 ? D伯高学派 2【单选题】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黄帝内经》的(A)。 ? A哲学观 ? B养生观 ? C诊法 ? D脏腑经络学说 3【判断题】《黄帝内经》是一本论文集,不同篇章的观点有矛盾之处。(√) 4【判断题】在现行流行的《黄帝内经》版本中,能够较好反应原书面貌的是《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一)待做

情绪和五脏六腑的关系

情绪和五脏六腑的关系 1、其实最聪明的人永远相信别人比自己聪明,聪明是智慧的天敌,自认为很聪明的人,很难成为智者。 2、现代医学证实,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可以增强免疫力)。红血球、白血球,特别是淋巴细胞会大量地增多,这些细胞都可以杀死进入体内的各种细菌、病毒。“ 3、这些情绪与人的身体五脏有什么关系吗?对此,《黄帝内经》作出了阐释。《黄帝内经》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与人体五脏有密切关联。《黄帝内经》又说:“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认为人的形成是先有五脏形体,而后有精神藏于心,才形成各种心理现象。《黄帝内经》提出“形神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现象不仅依赖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而且要以脏腑气血等生理机能为基础。 4、《黄帝内经》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其中,喜怒、惊恐都是心理因素,表###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又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都精辟地说明了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5、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五味入胃后,先入所喜脏腑,酸味入肝脏,辛味入肺脏,苦味人心脏,咸味入肾脏,甜味入脾脏,这就是五味所入。五脏气的病证,心气失常会出现嗳气,肺气失常会出现咳嗽,肝气失常会出现多言,脾气失常会出现吞酸,肾气失常会出现呵欠、喷嚏。胃气失常时气机上逆,出现呕吐或恐惧,大肠、小肠功能失常泄泻;下焦水气泛溢形成水肿病,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通,膀胱失去约束,遗尿;胆气失常出现发火,这些就是五病。 五脏精气相并所形成的疾病是:精气并于心就喜,精气并于肺就悲,精气并于肝就忧,精气并于脾就畏惧,精气并于肾就恐,这些就是五并。脏气乘虚就相并。五脏各有厌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这是五恶。五脏化生五液:心脏津液为汗,肺脏津液为涕,肝脏津液为泪,脾脏津液为涎,肾脏津液为唾,这是五液。 五味各有所禁:辛味走气,不要多吃辛味食物;咸味走血,不要多吃过咸的食物;苦味走骨,不要多吃苦味药物;甜味走肉,不要多吃甜味食物;酸味走筋,不要多吃酸味食物,这些是五禁,让病人不要吃得过多。五种疾病发生: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这些是五病所发。五邪伤人的病症是:邪气入于阳分出现狂证,邪气入于阴分出现痹证,邪气内搏阳分出现癫顶疾病,邪气内搏阴分出现声音嘶哑,邪气由阳分进入阴分病人安静,邪气由阴分出于阳分病人多怒,这些是五乱。五邪所见的脉象分别是:春季见秋季脉象,夏季见冬季脉象,长夏见春季脉象,秋季见夏季脉象,冬季见长夏季节脉象,这些是五邪脉,都是不治之症。 五脏各有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是五脏所藏。五脏各有主宰:心血脉,肺皮毛,肝筋膜,脾肌肉,肾骨髓,这些是五脏所主。五种过度劳累有所伤:过久视物伤血,过久躺卧伤气,过久坐伤肉,过久站立伤骨,过久行走伤筋,这些是五劳所伤。 五脏脉与四时相应关系:肝脉与春季相应是脉弦,心脉与夏季相应是脉钩,脾脉与长夏相应是脉代,肺脉与秋季相应是脉毛,肾脉与冬季相应是脉石。这些是五脏正常的脉象。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课程背景: 当代企业家,物质生活丰富,但是健康堪忧、精神生活质量欠佳。随着经济高速增涨、世风日益浮躁,如何独善其身,获得一份清静与悠然自得,实属难得。? 企业家更需要注重修身养性,营造企业家的精神家园,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领导者,体悟人文情怀,明彻道德修养,另辟人生境界。? 易医同源,周易、中医、儒释道哲学同出一家,内圣外王,企业家更需要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式管理”智慧。? 【领袖养生术】五行流通,修身养性。 以中医的调理方法,切入领导者“亚健康”症结。用五行定位身心系统,全面革新西方养生概念。以传统文化诊断病源,为领袖疗病养生。深刻领会“诊病、探源、调理、痊愈、预防”五步口诀。 课程资料: 《黄帝内经》、《道德经》、《心经》、《周易》、《论语》、《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课程特色: 1,体验式 ①融汇贯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体会“天人合一”的心灵修炼,提升国学素养。 ②体验中医经络按摩、掌纹诊病“望闻问切”方法。 ③应用表格现场测试自己的五行人格类型。 ④“学、用、教”的阶段性实用国学教学方法。 2,趣味性 ①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五行人格类型分析。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哲学的养生养心方法。 ③基因与命运、性格的因果关系。 ④调整风水环境改变“气场”来养生。 ⑤四柱命理学中的阴阳五行养生方法。 课程大纲 一、《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智慧 1、《黄帝内经》简介; 2、《易经》与《黄帝内经》的渊源; 3、中医对健康概念的阐述; 4、中医养生与儒释道三教“精气神”养生; 5、中医的八种“体质”类型与养生方法; 6、“元气”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7、中医养生智慧——医理三原则; ①“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预防

现代经典中医著作之廖育群《秘授古脉法抄本》

(声明:书籍内容载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人不经允许,不得利用该书籍用于商业目的) 洞见思想底层,诠释中国人上古时期的生命哲学,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中医太美。欢迎大家阅读本书籍,希望你能从中体悟生命哲学,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 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图家藏抄本 《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下卷灵枢篇本脏第二十九章要点】一、论述人体经脉、血液、卫气、志意的生理功能,以及在正常情况下的一般表现。这些都是来源于先天,不因人的愚、智、贤、不肖而有所不同。二、论述了容易发病与尽终天年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五脏的大小、高下、坚脆、端正与偏倾的不同。而五脏的这些内在情况,又是可从外在五色、腠理和骨骼等变化而了解的。三、概论五脏之八种变化的生理表现和多发病症。四、具体说明五【本章要点】 一、论述人体经脉、血液、卫气、志意的生理功能,以及在正常情况下的一般表现。这些都是来源于先天,不因人的愚、智、贤、不肖而有所不同。 二、论述了容易发病与尽终天年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五脏的大小、高下、坚脆、端正与偏倾的不同。而五脏的这些内在情况,又是可从外在五色、腠理和骨骼等变化而了解的。 三、概论五脏之八种变化的生理表现和多发病症。 四、具体说明五脏、六腑与外在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释】①解利:润滑的意思。②怵惕:形容惊恐害怕的样子。③五节:五个季节,除春、夏、秋、冬外,还有长夏一季。④喘喝:形容喘息声粗、呼吸困难的样子。 ⑤喉痹:【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①,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②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③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附件7 福建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带教单位龙岩市第二医院 指导老师孙家敏继承人吴燕芹 起止时间自2016年01月01日至2016年06月30日 著作名称、读书篇数: 黄帝内经 10篇 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可附页) 从《黄帝内经》谈养生与美容! 韶光易逝,不经意间,那些青葱年少,那些多事之秋的中年,当你渐渐老去的时候,是否风韵犹存、容颜依旧?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不只是才华,还有迷人的外表,即或到了耄耋之年,依旧风采不减当年。《黄帝内经》中蕴藏着诸多养生精髓,只是要如何运用呢?就让文中这位花甲之年的老中医告诉你答案吧! 我虽然已是花甲之年,目前还能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完成每天门诊及病房大量的工作,诊治35~40位肝病病人。自觉思维还不糊涂,走路速度也不慢,视力虽差,提笔写字还算流利,皮肤虽有皱纹但不算多,肤色白净而不晦暗,也还没有老年斑。以60多岁的年龄来说,可以算是养生有方、保养得当的人了。因此很多人都十分关注他养生长寿、保养肌肤的方法,希望能够借鉴。其实,他的养生保健观念和做法都是遵循中医的理论,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强调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那么,我就结合《黄帝内经》的论述,谈谈我的养生与美容。 一、保持平和心态,热爱生活 我的养生体会是养生先养心。中医特别强调精神、情绪等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健美

的影响,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态历来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所谓平和心态,就是要像《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养心的最高境界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所欲,皆得其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段论述说明,中医认为道德、精神的修养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心态平和,道德高尚,精神内守,不追逐名利,不好高骛远,在社会交往中不慕高贵,不鄙卑微,真心诚挚,才能使心安、气顺,脏腑、气血协调平衡,从而身体健康,“年皆百岁”,使形体保持活力,“动作不衰”。 中医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追求人与社会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的修身养性的养生观和方法,这是符合当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审美意识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和不适,审美评价也不仅仅是形体、容貌的外在美,而更重视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更重视人的智慧、品德等内在气质美。没有内在精神上的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外在的美。古人说:“只有俗人只看外形,不察精神”,反对“求之以貌,责之以妍”。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保持心神的安定,思维的敏捷,才能融于社会,淡泊名利,平静怡和,处事圆满,从而具有气质之美,并具有人格魅力。 每个人的生活都很难做到一帆风顺。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许许多多人生的坎坷、曲折、委屈,甚至是生离死别……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都能够平静地去面对。因为许多境遇不是我可以选择的,而且无论是鲜花、掌声,还是泪水、痛苦都终将成为过去,所以要正视现实,平静地去面对。现在我生活在日益强大繁荣的祖国,老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