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兰亭集序》 (一)

《兰亭集序》 (一)

《兰亭集序》 (一)
《兰亭集序》 (一)

《兰亭集序》 (一)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2.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点

1.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2.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二、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指导

1.课文中无生僻字,无长句,不妨要求学生读两遍。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粗知大意即可,不求确解;第二遍一气读完全文。

2.分类抄写课文中生动的语句:一类是景语,如“崇山峻岭”“清流激湍”“天朗气清”等;一类是情语,如“情随事迁”“临文嗟悼”等;一类是叙事语,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目的是利用这些语句作为记诵的支撑点。

3.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叫学生试着划分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作为课上讨https:///论文章思路的准备。

课堂诵读指导

1.从解题入手,略说书序体裁特点,让学生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即“一觞一咏”说诗的产生;“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编集;“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说编集的意义。2.归纳各层大意后,讨论全篇思路(内容详见“课文说明”)。要点是:以叙事为抒情议论张本,因此首叙兰亭之会;用“乐”字结束叙事,由是而兴人生之叹;由叹而归结为“死生之大”,点明作序正旨;然后扩展开来,说古人“兴感之由”,论“一死生”“齐彭殇”之妄,最后仍回到说诗集上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字生课前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2.教师课前布置适当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合作小组间展开讨论,小组形成一定的共识,为课堂突破重难点时的交流讨论做好准备(可指导学生先写好20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是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行祈祷、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得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这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彩页《兰亭集序》摹本。前人对《兰亭集序》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解题,介绍作者。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正音:会(kuài)稽修禊(xì) 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齐彭殇(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3.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4.本文作者的情感以及变化。

(1)学生快速读课文。

(2)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5.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学生讨论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6.学习第1节,理解文意。

(1)教师强调:

毕、咸:全、都。修:长、高。

引:招致、招引。其次:其间,指兰亭之上。

惠风:和风。品类:指万物。晶:众

极:尽。娱:乐。信:确实。

(2)请学生朗读第1段。

(3)教师提问:本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宜。”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扩展]

“修禊”补注

谢友明

“暮春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兰亭集序》)句中的“修禊”,课本虽有注解,但不够详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古代这一风俗,现作一补注。

修禊的“禊”,也叫春禊。“上已娱春禊,芳辰喜月高。”(江总《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己日,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不祥,称为修禊。

《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即每年三月上已日,女巫以香薰和苹药浴给人们祓除不祥。衅浴礼俗到了秦汉时有所变化,秦汉时,上巳这一天,人们都到河边去洗濯,认为涤积垢就能除病祛灾。《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挈(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曹魏时,不提倡上巳日去河边洗灌,这可能与曹操禁止“寒食”的思想有关,同时此时节北方还很凉,老幼羸弱者不堪忍受。晋时,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蚌起于晋时。”《荆楚岁时记》中也有此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才,曲水之饮。”这一天已成为官民们水边宴饮、春季郊游的好日子,当时不能完全排除洗濯的遗风。唐朝时,三月三日官民郊游,水滨宴饮最盛。皇帝往往赐宴于曲江池(曲江池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约五公里处)。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

上巳日本来与三月三日没有必然联系,因而后来也有不用三月三日的,如元时就有

寓言四则.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取舍不当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鱼目混珠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一一安知非福祸福无定

寓言四则.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取舍不当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鱼目混珠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一一安知非福祸福无定

寓言四则教案示例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1课鼎湖山听泉

教学内容

课文描绘了鼎湖山的优美风景:作者由听泉而得到对人生的感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洳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突破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2.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2.熟读课文并体会课文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结合景物介绍,导入新课。1.了解课文描写景物,进入新课学习。

2.朗诵教学。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3.整体感知。

4..归纳小结。 4.小结本课知识。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

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

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

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

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7

1.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

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

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

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出示板书:

①给加点字注音:楹联怅惘污垢

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

万籁俱寂

2.听教师讲解,做好笔记。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4.积极配合教师活动。最后明确词语意思: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

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二、学会诵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 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 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

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1.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在头脑中形成“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意识,为

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2.听教师范读,认真领会诵读要领,记下心得体会。

3.分小组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要领。4.认真听教师点评,明确自己不足之处,然后自由诵读体会。

5.大胆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整体感知(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

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

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

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

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

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

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

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4.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

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

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1.齐声回答: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2.积极发言,概括出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3.积极发言。概括出:黄昏——晚饭

后——夜间。体会文中两条线索组

织材料,理解课文是以空间转换为

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4.讨论明确: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

声;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第

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转折;第四部

分(第8—10段)得到感悟。

5.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这一特

点,感受作者在写景中表达的思想

感情。

四.小结(约分钟)

郗仲平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满井是北京东北郊的一口古井,“径有五尺余,飞泉突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满井因此而得名。袁宏道向来是弃尘世、近山水;官场不得志,就愈加寄情于山水,所以,在春寒料峭的时候,他便兴冲冲急匆匆走进大自然。“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作者自表的自得掩饰不了他失意的郁闷。这次做京官,前前后后不过两年,袁宏道又称病辞职,居闲达六年之久,再次开始他的漫游。

《满井游记》是一篇典型的山水小品,文辞清丽而简洁,抒发主观感受融于叙事写景之中,结构松散自由,处处照应很像楔子把文章组接得规矩自然。尽管通篇并无多少博大的社会内容,不过表达了一种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但公安派推崇李贽的“童心说”,主张“直写性情”的文学主张,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作者在记叙出游满井之前,先用烘托、反衬的手法,勾画出北国的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一笔带出燕地的特征。花朝节也称百花生日,指农历二月十五,也有人说是二月十二,还有人说是二月初二。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应该踏青了,可是,人们出门走不了多远便被风寒阻截而归,只好闷闷不乐地瑟缩在斗室内。这些内容看似信手写来,既未言及“满井”,又未见一丝游踪。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段却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同时,又向读者交代了出游的时间,作者所处的地点。下文也就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真是出手不凡,极其经济的一笔。

“天稍和”与“余寒”相应,是写天气的变化,也是.写作者心绪的解冻。“偕数友出东直,

至满井”,连用三个动词组成一个连动式句子,单刀直入,点明游玩所在,准确地表达出作者那种兴奋惬意的心情。“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上文“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上文“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还未写春,读者已感悟到了融融春意,至此,读者大悟作者铺陈的匠心。作者以展翅翱翔的鸿鹄自比,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远离尘世,远离官场的“心近狂矣!痴矣”!作者心情愉悦,所以,他笔下的万物都是美好的: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里的连续作比不仅抓住了山水的形似,而且抓住了神似,唤起了读者更广泛的联想。后人曾这样评价过袁宏道的山水小品,“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的确如此,融进作者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分外动人:“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垄上的麦苗出土不久,随微风摆动,那麦田竟然像飞驰的骏马,多么神奇的比喻呀,反衬出作者的匆匆步履,真令人拍案叫绝。“柔梢”“寸许”,看来是作者信笔写实,把握全文就会发现,这和前面写河水“始解”,其波光“乍明”,就像镜子”新开”,其光泽“乍出匣”;写山峦像美女刚刚洗过脸,“而髻鬟之始掠也”一样,都是通过生动的描述,来抓住初春特征的,而在“余寒”“稍和”上大作文章,为的是暗示自己的心迹。

下面,作者由物及人,写起了那寥寥可数的游客:有的掬泉水煮茶;有的边饮酒边唱歌;有的红装素裹骑驴缓缓而行,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好一幅早春郊游图!“风力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很自然地从写他人,回到写主观感受,直观地写出早春的特征:寒中蓄暖。恰如古诗所云:“二月春风似剪刀。”尽管扑面的春风还带着残冬的威力,但毕竟剪出了满目春色。继而,作者又由人及物,写起了山水间的飞禽游鱼。令人惊叹的是,作者笔下的动物也通人情,“悠悠自得”,“皆有喜气”,这与其说是写客体,不如说是写主体,面对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作者又怎能不“近狂矣!痴矣”!自然与人出神入化的和谐,作者又怎能不更加厌恶官场尔虞我诈的社会呢?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作者好似还未尽意,又补上一句,以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惟此官也”的“惟”颇有独傲自慰的味道。最后一句,看似闲笔,作者不过交代了为什么作此文,这是游记的通常写法。透过文章的表层,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这个“近”指的并不完全是可见的两地间的距离,还有作者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籍,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于是,在记游之后,作者又借题发挥,抒发了物我交融的感受。(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词典》)

《满井游记》鉴赏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兰亭集序作者介绍—王羲之

兰亭集序作者介绍—王羲之 导读:兰亭集序作者介绍—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异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王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年-公元347年),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卫铄(王羲之的姨妈)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兰亭集序》完整 拼音 注释 版

yǒnɡ hé jiǔ nián,suì zài ɡuǐ chǒu,mù chūn zhī chū,huì yú kuài jī shān yīn zhī lán tínɡ,xiū xì shì yě。qún xián bì zhì,shào zhǎnɡ xián j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cǐ dì yǒu chōnɡ shān jùn lǐnɡ,mào lín xiū zhú;yòu yǒu qīnɡ liú jī tuān,yìnɡ dài zuǒ yòu,yǐn yǐ wéi liú shānɡqū shuǐ,liè zuò qí cì。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suī wú sī zhúɡuǎn xián zhī shènɡ, yì shānɡ yì yǒnɡ, yì zú yǐ chànɡ xù yōu qín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shì rì yě,tiān lǎnɡ qì qīnɡ,huì fēnɡ hé chànɡ,yǎnɡɡuān yǔ zhòu zhī dà,fǔ chá pǐn lèi zhī shènɡ,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 suǒ yǐ yóu mù chěnɡ huái, zú yǐ jí shì tīnɡ zhī yú,xìn kě lè y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含图)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含图)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

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

兰亭序原文、简介及翻译.doc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简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45857.html,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作者:徐瑾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0期 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然而,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字”上而忽视了它的“文”。事实上,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阅读时,我们会感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会真切地听到书圣王羲之潇洒风神掩翳下的心灵的声音…… 《兰亭集序》是一篇宴集序。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兰亭集序》即记述了这次宴集的情况。永和九年(干支记年为癸丑年),即公元三百五十三年暮春,为举行禊事之礼(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聚集于水旁,借清水洗濯,寄托着消除灾祸之意,后代变为游春节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少长群贤”共计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大家“一觞一咏”、载笑载言、饮酒赋诗……最终,将所写诗篇结集成册,名之《兰亭集》,由王羲之为之作序,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文共五段。前三段写聚会的场面,以写景叙事为主;后两段写由宴集而生发的感想,重在议论抒情。从艺术氛围来看,前三段“濯濯如春日柳”——温和明丽;后两段则隐隐透露着深贯肌骨的寒意,悲远怆然,令人感到如被冰雪。 很多人对文章前后的这种强烈反差颇感困惑:为什么一段“信可乐也”的欢悦旋律戛然而止,代之以“死生亦大矣”的沉痛咏叹呢?表面上似乎不可理喻,而深究一番便会领悟到:前后两部分并不割裂,而是密切关联的。正因为有前文的“乐”才有后文的“痛”,有前文的“喜”才有后文的“哀”。这“哀”“乐”之间的联系正凸显出王羲之等魏晋时人对人生的自觉、对生命的执著。 《兰亭集序》的前三段文字,展示了暮春时节、山水掩映之下,一群志趣投合,少长融怡的文人雅士共聚一亭,饮酒赋诗、悠游行乐的景象。如同一幅以山水为背景的人物画。为什么说它是一幅人物画而非山水画呢?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丈山、尺树、寸人”的说法,即山水画应以山水描绘、景物渲染为主体,人物仅仅是点缀而已。以此为鉴来反观《兰亭集序》会发现:文章中虽有景物描写,但作者只对其进行白描式的概括性的描述,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2.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 二、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王羲之的书法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下面我们就来鉴赏一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飞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与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于酒酣之时,用蚕茧纸、鼠须笔趁兴疾书,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这篇传颂千古的名迹。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等特点。在章法(布白)、结构、用笔上都达到行书艺术的高峰。其特点分述如下: 天然的布白。《兰亭序》布局的形式,是采取纵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的方式。《兰亭序》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偶有宽密。如神龙本的通篇行距,前四行较疏,中幅较匀,末五行紧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保存了起草时随手书写的自然姿态,颇得天然潇洒之美。 多变的结构。《兰亭序》的结构可说极尽变化之能事,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

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鉴赏

《王羲之〈兰亭集序〉鉴赏》 姓名:王昊学号:061410336 王羲之,字逸少,著名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幼年时即跟随姨母卫夫人学书法。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代尊为“书圣”。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一次与好友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雅集的诗集所作的序。《兰亭集序》文与书俱佳,相得益彰,散淡洒脱,逸兴勃发,一片神机,堪称双璧,是内容与形式完美和谐的典范。据传说,王羲之非常得意《兰亭集序》,却遗憾其中的几处涂抹痕迹,后又重写十余遍,却均不及原作,只好作罢。然而不幸《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已遗失,目前流传的都是古人的摹本。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能从中一睹这“天下第一行书”的风采了。 在网络上观看唐代摹本“神龙本”的图片,不禁暗暗赞叹。《兰亭集序》书法称绝于世,秀逸清朗,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尽现书写者的风神。通篇笔墨清爽伶俐,雍容典雅;体态闲雅超逸;章法尤为绝伦,字与字之间点画毫无牵连,却又欹侧多姿,顾盼生情,一气呵成之痛快淋漓尽现其间。 整篇书法藏露锋结合,露锋不浮,藏锋不拙。古人云:“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波”;“有锋则耀其神,无锋则含其气。”藏锋笔画圆劲、厚重,显得含蓄、内敛、稳重、不露声色,耐人寻味,其中藏锋字如和、九、夫等。露锋笔画锋利、精神,显得爽快、放松,活泼而富有灵气,露锋字如岁、丑、亭等。其次,字体笔划变化多样,以点为例,就可以分为启下点、承上点、竖点、长点等等,这些点各不相同,如字、亦、欣、次等。 《兰亭集序》没有着意安排的痕迹,每行十一、十二、十三字不等,十分自然,真正做到了笔意顾盼。在处理字距的时候,形成行内字与字的呼应连贯,体现了连贯的气势。 在整幅作品中出现重复的字很少雷同。以“之”字为例,二十个“之”字反复出现但并不雷同,作了相应的变化。另外还有以、怀,感、于、其、不、觞、殊、亦、盛、畅、兴、足等重复字的字型变化。除此之外,遇到几个连在一起偏旁相同的字,如“清流激湍”四字,其三点水结构就各不相同。《兰亭集序》寥寥三百多字,每一字都圆转自如,让人叹为观止。 总之,《兰亭集序》笔笔精到,字字别意,浑然天成。清新自然、格调高雅的王羲之书法,在平淡朴素、姿态天然之中流露出绵绵的魏晋风韵。王羲之书风对后世影响极深,《兰亭集序》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并学习的,所以观看这幅作品对我们书法学习者有很大的益处。通过对摹本的仔细观察研究,我们可以将书写者蕴含在书法中的技巧和感情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中,是自己的水平提高,也能将古人的文化精髓继续传承下去。

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

王羲之《兰亭集序》背后的故事

浙江绍兴,会稽山有条兰溪,所以称之兰溪,首先应该感谢越王勾践,这位一时失意的君王,为了麻痹吴王夫差,相信他不再企图复国。屈身此处,垦土种植兰花,想来他的兰花种得不错,使一条无名小溪,亦祸福相依,得了一个这样的美名。 在兰溪河畔修有一座兰亭,但兰亭纪念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悠悠的文化。因为它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曲水雅集的地方。而“曲水流觞”在千载之下仍然为人津津乐道,则要归功于王羲之参加的那一次著名的会稽兰亭之会。以仲春之约的风雅形式成就了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流传至今。 北京故宫,紫禁城外东路的宁寿宫花园,这个乾隆皇帝打算退休养老的地方,有一座四角攒尖的亭式建筑,亭以竹纹装饰。在东面突出的抱厦内,地面凿石为渠,曲折宛转,称“流杯渠”,这是效仿《兰亭序》“曲水流觞,修禊赏乐”故事而设计的,所以取名禊赏亭。乾隆皇帝以兰亭为本造亭,复制下的不仅是景观,更是一种文化情怀。 台北故宫博物院,如果你走进芳西边叫做“至善园”的小公园,沿着小径前行,也会看到一座兰亭。庭外右边立有一方石刻,上刻有王羲之流傅千古的拓本《兰亭集序》供游客观赏。再向右前行,兰亭序中“曲水流觞”的情景映入眼前。就如同会稽山兰亭,如同紫禁城宁寿宫流觞,也许这样能更长久地保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追忆。转载请注明:(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45857.html,) 曲水浮觞成就《兰亭集序》的故事 古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恰逢“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季节,按照旧时的习俗,古人都要到水边嬉游,并且雅致地称其为“上巳修禊”。“禊”也是一种祭礼,意思是浴,三月初三为上巳日,也称“禊日”,这一天人们聚集水边举行仪式,用水洗涤污垢灾晦,以求祛除不祥。此风俗起自汉代,到了晋朝以后逐渐演变成文人墨客踏青游春,饮酒赋诗的游戏。 一千六百多年前,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了谢安、谢万、孙绰等名士及亲友41人,来到会稽(今绍兴)之兰亭。他们在兰溪岸边,尽情地享受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自然风光,大家放眼远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大自然是何等样的圆满美丽,活泼自在,生生不息。名士们雅集在此,目睹秀水青山,耳闻微澜轻风,心情莫不怡然快适。 他们围坐在曲水之畔,将盛有酒的觞(酒杯)置于水中,任其顺水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便要饮酒赋诗。做不出者罚酒三杯。正是这样的一次雅集,造就了一幅绝佳的图景:一群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列坐茂林修竹掩映的兰溪之侧,流觞饮酒,好不快哉! 因为这样特别的形式而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曲水流觞。 聚会已近日暮,雅士们仍然意兴不减,沉浸在诗酒的浪漫回味中,不忍归去。也不知是谁提议,把当日所作的37首诗歌,汇编成集,诗集名曰《兰亭集》。然这样一部佳好诗集,又怎能不写一篇序文呢?众人共推王羲之撰序并书,羲之微醉乘兴,即席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注音)

兰亭集序(节选) yǒng hé jiǔ nián suì zài guǐ chǒu mù chūn zhī chū huì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 yú kuài jí shān yīn zhī lán tíng xiū xì shì yě qún xián bì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zhì shào zhǎng xián jí cǐ dì yǒu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mào 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 lín xiū zhú yòu yǒu qīng liú jī tuān yìng dài zuǒ yòu yǐn 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 yǐ wéi liú shāng qū shuǐ liè zuò qí cì suī wú sī zhú guǎn 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 xián zhī shèng yī shāng yī yǒng yì zú yǐ chàng xù yōu qíng 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shì rì yě tiān lǎng qì qīng huì fēng hé chàng yǎng guān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 yǔ zhòu zhī dà fǔ chá pǐn lèi zhī shèng suǒ yǐ yóu mù chěng 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huái zú yǐ jí shì tīng zhī yú xìn kě lè yě 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fū rén zhī xiāng yǔ fú yǎng yī shì huò qǔ zhū huái bào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兰亭序全文及译文

兰亭序全文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王羲之《兰亭集序》教案

本单元的文体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还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又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本单元的这些游记都来自作者的亲身游历,抒写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些文章还言辞优美,精妙动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在体会与感悟中,了解语文的美。另外,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注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另外,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如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心境。 《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是作者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作者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在这篇作品里,景色描写、主人和客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胜意迭出,辞句美妙。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绘美景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作手法,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 4.准备“亲近自然”的表达交流活动,在用心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释句的意义。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文言知识点,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3.背诵全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案 王羲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梳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味,培养良好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生死问题的哲理思辨和对生命意义、价值的思考;体验古人感悟人生的情趣,感受自然之美。 重点难点 1.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2.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及过程;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区别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与老庄思想的差异。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语设计 2.资料积累 ⑴走近作者: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祖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其擅长楷书和行书。由于他卓越的书法艺术,获得了后世的普遍的赞扬,人称“书圣”。他书写的《兰亭序》,笔意妍丽劲健,为千古书法之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著有《王右军集》。 ⑵追溯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文士名流在会稽山阴县境内的兰亭,过修禊日,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集会,共有四十一人参加。会稽郡是当时北方士族聚居的名郡,山阴山是江南风光秀美的地方,兰亭在山阴县的兰渚山麓的兰溪江畔,在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西南20余里,是我国最早的兰花产地。暮春三月,稽山披翠,水流淙碧,兰花吐香。王

羲之一行在此临流嬉戏,兴致勃起,饮酒赋诗,各抒怀抱,当场作了许多诗和辞赋,共计三十七篇,编定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写序,即《兰亭集序》。 ⑶文体知识:序,是序言的简称,其作用在于介绍、推荐某人著作或某材料,说明写作的过程、写作的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和理解。从表达方式上说,序言可以以记叙、描写为主,可以以说明为主,也可以以议论为主,当然也可以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学生活动】 请一学生起立诵读文章,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提出的问题。 (提醒学生分段的标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分段结果。此处是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划分) 【整合答案】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和描写,先叙集会的时间、地点,后点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是议论、抒情,由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2.质疑问难,疏通文意 自主诵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全文。特别要重视下列句子的翻译。 ⑴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⑶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⑷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⑸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总结归纳积累整合 (1)重点实虚词 修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指寿命长)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期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次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驻地)

《兰亭序》全文

兰亭序全文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

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 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兰亭集序王羲之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2之初,会3于会稽4山阴5之兰亭,修禊事也6。群贤7毕至8,少长9咸10集。此地有崇山峻岭11,茂林修竹12,又有清流激湍13,映带左右14。引以为流觞曲水15,列坐其次1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7,一觞一咏18,亦足以畅叙幽情19。是日也20,天朗气清,惠风21和畅2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3,所以24游目骋25怀,足以极26视听之娱,信27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8。或取诸29怀抱,悟言30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1。虽趣舍万殊32,静躁33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34得于己,快然自足35,不知老之将至36。及其所之既倦37,情随事迁38,感慨系之39矣。向40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4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42。况修短随化43,终期44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5!”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6,未尝不临文嗟悼47,不能喻48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9。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50,录其所述5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52。后之览者53,亦将有感于斯文54。

词句注释 1.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 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 会:集会。 4.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6.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 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7.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8. 毕至:全到。毕,全、都。 9.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10. 咸:都。 11.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2.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13.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4.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15.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 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16.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7.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8.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19.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20. 是日也:这个天。 21. 惠风:和风。 22. 和畅,缓和。 23.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4. 所以:用来。 25. 骋:使······奔驰。 26. 极:穷尽。 27. 信:实在。

《兰亭集序 》一词多义

、《兰亭集序》一词多义练习 1、选出与“不知老之将至”中的“知”解释相同的一项() A盗起,知房州B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D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2、选出与“以公少年易之”中的“易”解释相同的一项()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C易子而食D以乱易整,不武 3、选出与“雷甲以兵百余人”中的“以”解释相同的一项() 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皆以美于徐公D令骑将以五千骑追之 4、选出与“及其所之既倦”中的“之”解释相同的一项() A、何厌之有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君将哀而生之乎 D、知来者之可追 5、选出与“始公以大学士除夔州府通判”中的“以”解释相同的一项() 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B、皆以美于徐公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舟遥遥以轻飏 6、选出与“及其所之既倦”中的“及”解释相同的一项() A始见庐山及大孤B以故汉追及之 C及抛江过其下D徐公何能及君也 7、选出与“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中的“然”解释相同的一项() A然峭拔不可与小孤比B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C沛公然其计D杂然相许 8、选出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中的“若”解释相同的一项() A若入前为寿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为若德 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9、选出与“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中的“望”解释相同的一项() A南望彭泽、都昌诸山B群臣有觖望 C七月既望D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10、选出与“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中的“信”解释相同的一项() A信造化之尤物也B亲其师而信其道 C信手拈来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 11、选出与“君与家君期中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中的“期”解释相同的一项() 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B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D期我乎桑中(地名) 12、选出与“次北固山下”中的“次”解释相同的一项()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 山顶千们次第开 C师退,次于召陵D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13、选出与“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的“致”解释相同的一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