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憨山大师修行诀窍

憨山大师修行诀窍

憨山大师修行诀窍
憨山大师修行诀窍

憨山大师修行诀窍:《观心铭》

观身非身。镜像水月。

观心无相。光明皎洁。

一念不生。虚灵寂照。

圆同太虚。具含众妙。

不出不入。无状无貌。

百千方便。总归一窍。

不依形气。形气窒碍。

莫认妄想。妄想生怪。

谛观此心。空洞无物。

瞥尔情生。便觉恍惚。

急处回光。著力一照。

云散晴空。白日朗耀。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

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念起即觉。觉即照破。境来便扫。扫即放过。

善恶之境。随心转变。凡圣之形。应念而现。

持咒观心。如磨镜药。尘垢若除。此亦不著。

广大神通。自心全具。净土天宫。逍遥任意。

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热处若生。生处自熟。

二六时中。头头尽妙。触处不迷。是名心要。

憨山大师对大学的注释

憨山大师对《大学》的注释 大学纲目决疑题辞 余十九弃笔研。三十入山绝文字。五十被谴。蒙恩放岭外。于今十四年矣。往来持钵五羊。诸子谬推为知言。时时过从问道。余卒无以应。若虚来实往。愧矣愧矣。间有以禅视者。余则若哑人吃黄檗耳。己酉秋日。偶乞食来。诸子具香斋于法社。余得捧腹。是诸子果我也。食讫。请益。余但吐粥饭气耳。含羞而别。舟还曹溪。思诸子饱我。非一日矣。竟莫酬尝。有以颜子问仁章请者。余咿呜而已。即有言不能遍。遍亦不能尽。而求悦可众心者。谈不易也。以诸子之食难消。腹犹果然。舟中睡足。闻侍者读大学。聒我疑焉。因取经一章。按纲目。设问答以自决。且引颜子问仁章。以参会之。如鼓刀然。两半饷而卒业。读之不成句。非文也。谛思自幼读孔子书。求直指心法。独授颜子以真传的诀。余则引而不发。向不知圣人心印。尽揭露于二百五言之间。微矣微矣。岂无目耶。嗟嗟。余年六十四矣。而今乃知。可谓晚矣。恐其死也。终于泯泯。故急以告诸子。诸子年或过余半。未半者。幸而闻此。可谓蚤矣。如良马见鞭影。一息千里。有若鹅王择乳。岂不以此为粥饭气耶。是特有感于一饭而发。愿诸子持此以饷天下之饿者。非敢言博施也。己酉中秋前二日。 方外德清书于须阳峡之舟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者。谓此乃没量大人之学也。道字。犹方法也。以天下人见的小。都是小人。不得称为大人者。以所学的都是小方法。即如诸子百家。奇谋异数。不过一曲之见。纵学得成。只成得个小人。若肯反求自己本有心性。一旦悟了。当下便是大人。以所学者大。故曰大学。 大学方法不多些子。不用多知多见。只是三件事便了。 第一要悟得自己心体。故曰在明明德。 其次要使天下人。个个都悟得与我一般。大家都不是旧时知见。斩新作一番事业。无人无我。共享太平。故曰在亲民。 其次为己为民。不可草草半途而止。大家都要做到彻底处。方才罢手。故曰在止于至善。 果能学得者三件事。便是大人。 两个明字。要理会得有分晓。且第二个明字。乃光明之明。是指自己心体。第一个明字。有两意。若就明德上说自己工夫。便是悟明之明。谓明德是我本有之性。但一向述而不知。恰是一个迷人。只说自家没了头。驰求不得。一日忽然省了。当下知得本头自在。原不曾失。人人自性本来光明广大自在。不少丝毫。但自己迷了。都向外面他家屋里讨分晓。件件去学他说话。将谓学得的有用。若一旦悟了自己本性光光明明。一些不欠缺。此便是悟明了自己本有之明德。故曰明明德。悟得明德。立地便是圣人。此就工夫为己分上说。若就亲民分上说。第一个明字。乃是昭明之明。乃晓谕之意。又是揭示之义。如揭日月于中天。即是大明之明。二意都要透彻 问。如何是至善。答。自古以来。人人知见。只晓得在善恶两条路上走。只管教人改恶迁善。此是旧来知见。有何奇特。殊不知善恶两头。乃是外来的对待之法。与我自性本体。了不干涉。所以世人作恶的可改为善。则善人可变而为恶。足见善不足恃也。以善不到至处。虽善不善。故学人站立不住。以不是到家去处。非可止之地。以此看来。皆是旧日知见习气耳。今言至善。乃是悟明自性本来无善无恶之真体。只是一段光明。无内无外。无古无今。无人无我。无是无非。所谓独立而不改。此中一点著不得。荡无纤尘。若以善破恶。恶去善存。此犹隔一层。即此一善字。原是客尘。不是本主。故不是至极可止之地。只须善恶两忘。物我迹绝。无依倚。无明昧。无去来。不动不摇。方为到家时节。到此。在己不见有可明之德在民不见有可新之民。浑然一体。乃是大人境界。无善可名。乃名至善。知此始谓知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一节

参禅的根本见地 憨山大师

参禅的根本见地 宗禅人年少时经常听课,天性喜欢义理,时间久了,因为不见自性而起了探究之心,探究了一段时间,没有什么进展。正好遇到我在双径,他拈香来向我请教。 我对此开示说:古人说“重要的不是你的行履,重要的只是你的见地。”所说的行履,是说向上进步的方法;见地,是知道自心是行为的根本。行为的根本如果不清楚的话,则向上进步的方法也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所以参学的人要以见地为先。 这里说的见地,是真正相信自心本来清净、了无一物,非但凡情没有,圣也没有。只是因为无始以来,无明遮蔽了妙明,因此起了种种颠倒妄想分别,造种种业。这就好像是人醒的时候没什么事,忽然之间在睡觉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梦,梦里苦乐等事宛如真实般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等到醒过来,发现这些事情根本没有,这叫无中生有,哪里是什么真实的事情呢?!只是愚痴的人颠倒妄想,把这些认为是真实的,这是见地不透彻。等到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上,说各种佛法,是破除梦的工具而已,也是没有实在根本的,而学佛的人把佛法又认作自己实有的方法,这是梦中增加新的梦罢了。 现如今参禅的方法,没有别的巧妙的地方,只是打破妄想颠倒,如果了知(世间万物)本来就空无,真信自己的心清净无物,则明了妄想不是真有,知道妄想的虚幻,则知道佛说的法只是破除妄想的工具,其实根本上讲也是虚幻的。佛法象是药,妄想是病,药跟病都没有了,则心的本体就(健康)安然了。这样我们就知道药跟病都是不需要的(病)。

如今参禅所提的古人的无字公案,是用来攻破药和病的药,是用毒来去毒,如果知道本来无一物的道理,那么去参究无这个字,又是下了一个毒,岂可将这个当玄妙的东西去理解(执着)呢?如果不相信自心本无的道理,即使参禅也是误服毒药了!参禅的人能相信这个自心本无的道理么:应该在一法不立处参啊!!! 原文: 宗禅人少游讲肆,习性相义,久之以不见自性起疑,参究有日,未有所入,遇老人至双径,拈香请益。因示之曰:古人云“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地”,所言行履者,趣进工夫也,见地者,了达自心为行本也,行本不明则趣操失旨,故参学之士以见地为先。所言见地者,乃的信自心本来清净了无一物,不独凡情圣亦不立,但因无始无明自蔽妙明故,起种种颠倒妄想分别,造种种业。譬如醒人无事而忽于睡中作种种梦梦中苦乐等事宛然现前。及至觉来,求之了不可得。是谓无中生有,岂实法耶!但痴人颠倒执为实有,此乃见不彻也,及佛出世说种种法,乃破梦之具耳,亦无本也。而学佛法者又执为己实有之法。此乃梦中增梦耳。今参禅之法,无别妙诀,直是打破梦想颠倒,若了知本无,的信自心清净无物,则达妄想非有了妄不有,则知佛法破妄想者,亦本非有,佛法是药,妄想是病,若药病不立,则本体安然,如此则知,药病皆病。今参究所提古人无字公案,乃攻药病之药也,是谓以毒去毒。若知本无物,则参之一字,又下一毒也,岂可将此作[糸-八]妙会耶,若不信自心,纵参亦是误服毒药,禅人能信之乎,当于一法不立处参!

憨山大师年谱

憨山老人自序年谱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明公元1546年11月15日生)。予姓蔡氏。父彦高。母洪氏。生平爱奉观音大士。初梦大士。携童子入门。母接而抱之。遂有娠。及诞。白衣重胞。是年十月己亥。 二十六年丁未。予周岁。风疾作几死。母祷大士。遂许舍出家。寄名於邑之长寿寺。遂易乳名和尚。 二十七年戊申。予三岁常独坐。不喜与儿戏。祖父常谓曰。此儿如木桩。 二十八年己酉。 二十九年庚戌。(明公元1550年)。 三十年辛亥。 三十一年壬子。予年七岁。叔父钟爱之。父母送予入社学。一日叔父死。停于床。予归。母绐之曰。汝叔睡。可呼起。乃呼数声。婶母感痛。乃哭曰。天耶。那里去也。予愕然疑之。问母曰。叔身在此。又往何处耶。母曰。汝叔死矣。予曰。死向甚么处去。遂切疑之。未几。次婶母举一子。母往视。予随之。见婴儿如许大。乃问母曰。此儿从何得入婶母腹中耶。母拍一掌云。痴子。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又切疑之。由是死去生来之疑。不能解于怀矣。 三十二年癸丑。予八岁读书。寄食于隔河之亲家。母诫不许回。但经月。归一次。一日回。恋母不肯去。母怒鞭之。赶于河边。不肯登舟。母怒。提顶髻抛于河中。不顾而回。于时祖母见之。急呼救起。送至家。母曰。此不才儿。不渰杀留之何为。又打逐。略无留念。予是时。私谓母心狠。自是不思家。母常隔河流泪。祖母骂之。母曰。固当绝其爱。乃能读书耳。 三十三年甲寅。予九岁。读书于寺中。闻僧念观音经。能救世间苦。心大喜。因问僧求其本。潜读之。即能诵。母奉观音大士。每烧香礼拜。予必随之。一日谓母曰。观音菩萨。有经一卷。母曰。不知也。予即为母诵一过。母大喜曰。汝何从得此耶。诵经声。亦似老和尚。 三十四年乙卯。予十岁。母督课甚严。苦之。因问母曰。读书何为。母曰。做官。予曰。做何等官。母曰。从小做起。有能可至宰相。予曰。做了宰相却何如。母曰。罢。予曰可惜一生辛苦。到头罢了。做他何用。我想只该做个不罢的。母曰。似你不才子。只可做个挂搭僧耳。予曰。何为挂搭僧。有甚好处。母曰。僧是佛弟子。行遍天下。自由自在。随处有供。予曰。做这个恰好。母曰。只恐。汝无此福耳。予曰。何以要福。母曰。世上做状元常有。出家做佛祖。岂常有耶。予曰。我有此福。恐母不能舍耳。母曰。汝若有此福。我即能舍。私识之。 三十五年丙辰。予十一岁。偶见行脚僧数人。肩担瓢笠而来。予问母此何人耶。母曰。搭搭僧也。予私喜。视之。僧至。放担倚树。乃问讯化斋。母曰请坐。急烹茶。具斋饭。甚恭敬。食罢。众僧起。即荷担。只手一举。母急避之。曰。勿谢。僧径去。予曰。僧何无礼。饭斋不谢。母曰。谢则无福矣。予私曰。是僧之所以高也。切念之。遂发出家之志。苦无方便路耳。 三十六年丁巳。予年十二。读书通文义。乡族咸爱重之。居常不乐俗。父为定亲。立止之。一日。闻京僧言。报恩西林大和尚。有大德。予心即欲往从之。白父。父不听。白母。母曰。养子从其志。第听其成就耳。乃送之。是岁。十月至寺。太师翁。一见喜曰。此儿骨气不凡。若为一俗僧。可惜也。我第延师教读书。看其成就何如。时无极大师。初开讲于寺之三藏殿。祖翁携往谒。适赵大洲在。一见喜曰。此儿当为人天师也。乃抚之问曰。汝爱做官。要作佛。予应声曰。要作佛。赵公曰。此儿不可轻视。当善教之。及听讲。虽不知

憨山大师语录

憨山大师经典语录 (一)如何修悟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裏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于此用力,故谓之修。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若妄念清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薰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二)修悟下手处 大约未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搏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如今做工夫,先要刬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

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起时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芦。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赤力力挨拶将去,所谓「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无念也。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发心,要谛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少佛法,只是解说得此八个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圣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两路。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盖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属悟,又何可迷?如今说迷,只是不了自心本无一物,不达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碍,故说为迷。一向专以妄想生灭心,当以为真,故于六尘境缘,种种幻化,认以为实。如今发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着,全要将从前知解,尽情脱去,一点知见巧法用不着,只是将自己现前身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幻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都是变幻不实的事。不独从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 如此深观,凡一念起,决定就要勘他个下落,切不可轻易放过,亦不可被他瞒昧。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别扯玄妙知见巧法来逗凑。全没交涉。就是说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说参禅

博山参禅警语

博山参禅警语 博山警语序 警乃醒觉之义。或云惊也。譬有贼瞰巨室。主人张灯夜坐堂皇之上。謦欬作声。贼惧不能便。稍尔昏睡。则乘间而入。橐为之倾。故严城击柝。刁斗鸣辕。卒有变而无虞。以其警备于机先也。人有生死大患。乃万劫不醒之长梦。况亦为贼媒。日劫家宝。不有大觉之雄痛语警醒。则终身醉梦。了无悟日。非但睡时做不得主。即白昼开眼魔语尤甚。故博山大师乘悲愿力。来作大医王。用一味伽陀遍疗狂狷业病。故有示禅病警语五章。直捷简当。把参禅骨髓中病都说透过。其开示做工夫语最为吃紧。真是禅门一种切要新书。亦救世之金丹九转也。 夫禅也。假名无体。何有病乎。盖参禅人多起执情谬解。被心意识哄杀。不向机境上求。便向学解中讨。或被古人言句碍膺。或向死水里浸杀。或坐在无事甲里。不是灵利心死不得。便是痴着心转不得。故命根难断。生灭宛然。通身都是我病。非是禅有病也。甚则成枉着魔。佛亦不可救。此名业病。亦非禅病也。假饶死得种种心。不肯做工夫与法身理相应。不曾踏着向上关棙。坐在饭箩里轻安自在。只个轻安。正是禅病。故僧问古德。如何是清净法身。德云。无量大病源。此语如栗棘蓬。吞吐诚难。 古人从真参实悟中病过一番来。其垂手处自不乱下针锥。要个绝气息。识痛痒底汉。方肯诊视。是以识病乃能去病。调己然后调人。可谓三折肱为良医欤。博山大师自来参究此道。极是融通。凡有言句。皆中肯綮。非故为高妙玄着之谈。使人不知。乃平日亲证实履境界。见到说到。行到用到。其义理精明。辨才无碍。所以快说禅病。如握秦宫玉镜。照见群僚肝胆。一毫隐讳不得。古今踞曲盝床。称善知识说禅者。如师之妙罕俪。然禅病最难说。说亦不能尽。何哉。病即法身之病。法身无数。病宁有极。善救法身病者。以病为妙剂。以病为家常茶饭。以病为贴肉汗衫。在善葆之而已。 古人于病假中游戏而为佛事。盖看破法身无主。病自霍然。故洞山道老僧看时不见有病。特由妄想执着。故禅病竞生。昔佛说楞严五蕴魔事及外道遍计。即是今人禅病中事。然着即成魔。计则名外。不着不计。亦未为病。所以云。不作胜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法华云。有一导师。善知通塞险难道路。故能导彼众人前至宝所。然则大师此书。正末世舟杭。初心径路。岂但有益于今日。亦有补于将来。 决欲参禅做工夫。求大悟门。肯细观此书。大有相为作略。能使疑情发不起处发起。病根点不破处点破。如披沙露宝。要渠自取。如开雾见天。使人不迷。截路中有出身之路。死句里有活人之句。如圆珠走盘。不滞一语。其妙用如此。人人知此用心。可以坐睡见道。不费许多草鞋钱。直到大安乐田地。与佛祖同一鼻孔通风。有能以此自警者而警众。复以此自愈者而愈人。亦名现在医王。使祖师命脉流通。国脉与慧脉并固。庶不负大师垂示之方便愿力云尔。是为序。 万历辛亥岁孟秋月信州弟子刘崇庆和南题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目次卷上示初心做工夫警语评古德垂示警语卷下评古德垂示警语示疑

憨山大师初心修悟法要

憨山大师初心修悟法要 「一、如何修悟」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於此用力,故谓之修。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若妄念消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薰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百人者,诚难之难。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二、修悟下手处」 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抟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如今做工夫,先要剷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乾乾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如此勘破,就於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起时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芦。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赤力力挨拶将去,所谓「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无念也。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发心,要谛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少佛法,只是解说得此八个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圣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两路。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盖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属悟,又何可迷?如今说迷,只是不了自心本无一物,不达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碍,故说为迷。一向专以妄想生灭心,当以为真,故於六尘境缘,种种幻化,认以为实。如今发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着,全要将从前知解,尽情脱去,一点知见巧法用不着,只是将自己现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幻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都是变幻不实的事。不独从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 如此深观,凡一念起,决定就要勘他箇下落,切不可轻易放过,亦不可被他瞒眛. 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别扯玄妙知见巧法来逗凑,全没交涉。就是说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说参禅提话头,都是不得已。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尘劳中极易得力。虽是易得力,不过如敲门瓦子一般,终是要抛却,只是少不得用一番。如今用此做工夫,须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恕不得悟,又嫌不玄妙。者些思算,都是障碍,先要说破,临时不生疑虑。 至若工夫做得力处,外境不人,唯有心内烦恼,无状横起,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奈何。此乃八识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日被工

憨山大师

《法华经通义》、《憨山梦游集》、、《憨山语录》、《大乘起信论直解》《楞严经通议》《楞严经悬镜》《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净宗法要》《金刚决疑》。 还有很多诗,例如《醒世歌》;如那首忘了名字的:一片寒心雪夜,数声破梦残钟,炉内香销宿火,窗前月上孤峰。 还有一部很短的论《初心修悟法要》,我认为很经典,全文录下: 一、如何修悟」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 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於此用力,故谓之修。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若妄念消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薰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百人者,诚难之难。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二、修悟下手处」 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抟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如今做工夫,先要铲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乾乾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如此勘破,就於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起时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芦。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赤力力挨拶将去,所谓「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无念也。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修行最初发心,要谛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少佛法,只是解说得此八个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圣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两路。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盖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属悟,又何可迷?如今说迷,只是不了自心本无一物,不达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碍,故说为迷。一向专以妄想生灭心,当以为真,故於六尘境缘,种种幻化,认以为实。如今发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着,全要将从前知解,尽情脱去,一点知见巧法用不着,只是将自己现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幻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都是变幻不实的事。不独从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如此深观,凡一念

憨山大师开悟前后的三次梦

憨山大师开悟前后的三次梦 宋智明编述 大师在开悟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曾做过与修行悟道极有关系的梦。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梦本来不值一谈,但大师的梦却与众不同,不纯是意识的反映,而是渗透着神通妙用及其悟证境界,所以介绍一下大师从开始住五台龙门到抄写《华严经》这四、五年间的三个嘉梦,对了解大师在这一阶段的修行悟证境界,是极有好处的。 第一次,大师梦见自己走入金刚窟,看见里边有两扇大门,旁边有座大般若寺。一跨进寺门,就好象处在无比广大的虚空一样,殿宇和楼阁的庄严,无法以言语形容。在正殿当中,安放了一张大床,清凉国师倚卧在床上,妙峰大师侍立在左方。大师一见国师,赶紧过去礼拜,然后侍立在右方。这时听到清凉国师开示着切入法界圆融的观境。随著国师的开示,大师的眼前即现出了相同的境界,自觉身心交泰互入。国师讲毕后,妙峰大师问:‘这是什么境界?’大师笑著说:‘无境界的境界。’大师醒来后,自己觉得心境融彻,再也没有挂碍了。

第二次,大师梦见自己升向天空,当升到无边无际的高空时,又逐渐飘落下来,只见四周空空洞洞,没有一点东西,大地在天空的下面,圆圆的像一枚镜子那样平滑光亮,有如琉璃镜的晶莹。远远望去,在无穷的天空中,现出了一座广大无比的楼阁,它铺天盖地,雄伟壮观。在楼阁中又现出了世间的人事往来,就连最小的市井鄙恶之事,也都容含在那里。在楼阁的中央,设一紫金焰色的宝座。大师心里想:‘这大概就是金刚宝座了。’大师对这座庄严妙丽、不可思议的楼阁非常欢喜,想走近它,可是转眼又想:‘为什么这在清凉的世界中,有这些杂秽的楼阁呢?’这念头只一起,楼阁即刻去远了。大师心中又想:‘一切净秽的境界,都是由我心而生的。’思惟著心生万法的道理,楼阁又近了。片刻之间看见金刚座前,侍立著许多身材高大、相貌瑞严的僧众。这时忽见一位比丘从金刚座后面出来,手捧一卷经书,径直走到大师面前,对大师说:‘和尚叫我把这卷经书授予你。’大师接过一看,全是黄金色的印度梵文,一字也不识。大师将经书收起后,即问那比丘:‘那个和尚是谁?’比丘回答说:‘是弥勒菩萨。’大师一听非常高兴,立刻跟随比丘到了陛下,瞑目敛念而立。过了片刻,忽然听到磐的鸣击声,大师睁眼一看,弥勒菩萨已经登座。大师即在菩萨前恭敬地瞻仰顶礼,只见菩萨的面容,晃耀著紫磨金色的光彩,世间上再也没有比菩萨更壮丽了!大师顶礼后心想:‘今天菩萨

博山参禅警语

博山参禅警语.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博山参禅警语 博山警语序 警乃醒觉之义。或云惊也。譬有贼瞰巨室。主人张灯夜坐堂皇之上。謦欬作声。贼惧不能便。稍尔昏睡。则乘间而入。橐为之倾。故严城击柝。刁斗鸣辕。卒有变而无虞。以其警备于机先也。人有生死大患。乃万劫不醒之长梦。况亦为贼媒。日劫家宝。不有大觉之雄痛语警醒。则终身醉梦。了无悟日。非但睡时做不得主。即白昼开眼魔语尤甚。故博山大师乘悲愿力。来作大医王。用一味伽陀遍疗狂狷业病。故有示禅病警语五章。直捷简当。把参禅骨髓中病都说透过。其开示做工夫语最为吃紧。真是禅门一种切要新书。亦救世之金丹九转也。 夫禅也。假名无体。何有病乎。盖参禅人多起执情谬解。被心意识哄杀。不向机境上求。便向学解中讨。或被古人言句碍膺。或向死水里浸杀。或坐在无事甲里。不是灵利心死不得。便是痴着心转不得。故命根难断。生灭宛然。通身都是我病。非是禅有病也。甚则成枉着魔。佛亦不可救。此名业病。亦非禅病也。假饶死得种种心。不肯做工夫与法身理相应。不曾踏着向上关棙。坐在饭箩里轻安自在。只个轻安。正是禅病。故僧问古德。如何是清净法身。德云。无量大病源。此语如栗棘蓬。吞吐诚难。 古人从真参实悟中病过一番来。其垂手处自不乱下针锥。要个绝气息。识痛痒底汉。方肯诊视。是以识病乃能去病。调己然后调人。可谓三折肱为良医欤。博山大师自来参究此道。极是融通。凡有言句。皆中肯綮。非故为高妙玄着之谈。使人不知。乃平日亲证实履境界。见到说到。行到用到。其义理精明。辨才无碍。所以快说禅病。如握秦宫玉镜。照见群僚肝胆。一毫隐讳不得。古今踞曲盝床。称善知识说禅者。如师之妙罕俪。然禅病最难说。说亦不能尽。何哉。病即法身之病。法身无数。病宁有极。善救法身病者。以病为妙剂。以病为家常茶饭。以病为贴肉汗衫。在善葆之而已。 古人于病假中游戏而为佛事。盖看破法身无主。病自霍然。故洞山道老僧看时不见有病。特由妄想执着。故禅病竞生。昔佛说楞严五蕴魔事及外道遍计。即是今人禅病中事。然着即成魔。计则名外。不着不计。亦未为病。所以云。不作胜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法华云。有一导师。善知通塞险难道路。故能导彼众人前至宝所。然则大师此书。正末世舟杭。初心径路。岂但有益于今日。亦有补于将来。 决欲参禅做工夫。求大悟门。肯细观此书。大有相为作略。能使疑情发不起处发起。病根点不破处点破。如披沙露宝。要渠自取。如开雾见天。使人不迷。截路中有出身之路。死句里有活人之句。如圆珠走盘。不滞一语。其妙用如此。人人知此用心。可以坐睡见道。不费许多草鞋钱。直到大安乐田地。与佛祖同一鼻孔通风。有能以此自警者而警众。复以此自愈者而愈人。亦名现在医王。使祖师命脉流通。国脉与慧脉并固。庶不负大师垂示之方便愿力云尔。是为序。 万历辛亥岁孟秋月信州弟子刘崇庆和南题

憨山大师自叙年谱

憨山大师自叙年谱 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上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 予姓蔡氏。父彥高。母洪氏。生平愛奉觀音大士。初夢大士攜童子入門。母接而抱之。遂有娠。及誕。白衣重胞。是年十月己亥。十二日丙申。己丑時生也。 二十六年丁未 予周歲。風疾作。幾死。母禱大士。遂許捨出家。寄名於邑之長壽寺。遂乳名和尚。 二十七年戊申 予三歲常獨坐。不喜與兒戲。祖父常謂曰。此兒如木椿。 二十八年己酉 二十九年庚戌 三十年辛亥 三十一年壬子 予年七歲。叔父鍾愛之。父母送予入社學。一日叔父死。停於床。予歸。母紿之曰。汝叔睡。可呼起。乃呼數聲。嬸母感痛。乃哭曰。天耶。那裏去也。予愕然疑之。問母曰。叔身在此。又往何處耶。母曰汝叔死矣。予曰。死向甚麼處去。遂切疑之。未幾。次嬸母舉一子。母往視。予隨之。見嬰兒如許大。乃問母曰。此兒從何得入嬸母腹中耶。母拍一掌云。癡子。你從何入你娘腹中耶。又切疑之。由是死去生來之疑。不能解於懷矣。 三十二年癸丑 予八歲讀書。寄食於隔村之親家。母誡不許回。但經月。歸一次。一日囘。戀母不肯去。母怒鞭之。趕於河邊。不肯登舟。母怒。提頂髻拋於河中。不顧而回。

於時祖母見之。急呼救起。送至家。母曰。此不才兒。不渰殺留之何為。又打逐。略無留念。予是時。私謂母心狠。自是不思家。母常隔河流淚。祖母罵之。母曰。固當絕其愛。乃能讀書耳。 三十三年甲寅 予九歲。讀書於寺中。聞僧念觀音經。能救世間苦。心大喜。因問僧求其本。潛讀之。即能誦。母奉觀音大士。每燒香禮拜。予必隨之。一日謂母曰。觀音菩薩。有經一卷。母曰。不知也。予即為母誦一過。母大喜曰。汝何從得此耶。誦經聲亦似老和尚。 三十四年乙卯 予十歲。母督課甚嚴。苦之。因問母曰。讀書何為。母曰做官。予曰。做何等官。母曰。從小做起。有能可至宰相。予曰。做了宰相却不何如。母曰。罷。予曰。可惜一生辛苦。到頭罷了。做他何用。我想只該做箇不罷的。母曰。似你不才子。只可做個掛搭僧耳。予曰。何為掛搭僧。有甚好處。母曰。僧是佛弟子。行徧天下。自由自在。隨處有供。予曰。做這箇恰好。母曰。只恐汝無此福耳。予曰。何以要福。母曰。世上做狀元常有。出家做佛祖。豈常有耶。予曰。我有此福。恐汝不能捨耳。母曰。汝若有此福。我即能捨。私識之。 三十五年丙辰 予十一歲。偶見行腳僧數人。肩擔瓢笠而來。予問母此何人耶。母曰。掛搭僧也。予私喜。視之。僧至。放擔倚樹。乃問訊化齋。母曰請坐。急烹茶。具齋飯。 其恭敬。食罷。眾僧起。即荷擔。隻手一舉。母急避之。曰。勿謝。僧徑去。予曰。僧何無禮。飯齋不謝。母曰。謝則無福矣。予私曰。是僧之所以高也。切念之。遂發出家之志。苦無方便路耳。 三十六年丁巳

净觉法师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

净觉法师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净觉法师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 汉传佛教通行版为玄奘译。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八册。 心(梵hrdaya ):核心,中心。整个佛法的中心、核心。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中国历史上,至宋朝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现存9本。 《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吴·支谦译缺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唐·菩提流志译(693年)缺 《摩诃般若髓心经》唐·实叉难陀译(695-710年)缺 《佛说波罗蜜多心经》唐·义净译(695-713年)略本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本唐·法月译(初译)(738年)广本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月译(重译)(738年)广本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般若共利言等译(790年)广本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智慧轮译(847~859年)广本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成译(敦煌石室本)广本存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施护译(980~1000年)广本存 《到达彼岸终极智慧心经》现代·元吾氏译(1965~-)存 《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的中心思想就在经名体现出来。充分流露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的精

相关文档